生态伦理及生态伦理教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生态危机是人类共同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难题,生态伦理建设乃至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举措。本文从多个视角对生态危机的现状和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分析,探讨了生态伦理及生态伦理教育的丰富内涵,力求多维度、多层次的对生态伦理进行解读,并就生态伦理教育的内容、原则以及具体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第一,生态伦理发端于生态问题的凸显和对生态问题进行伦理反思的哲学重构。作为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地球上已经出现了诸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且长期以来的环境责任与环境利益的分配不公也在困扰着人类。人们通常将生态危机的产生归因于对科学技术的滥用、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或者人文精神的失落等因素,实际上生态困境标志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失衡。因此在现代西方环保运动实践的基础上,生态伦理学作为哲学层面的反思开始确立下来。也只有在伦理道德上认识生态困境,才是应对生态危机最为根本的办法。
     第二,在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派别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生态伦理的基本思想进行考察。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最终的价值标准,生态伦理的提出是为了实现人类的长远利益与根本利益。但由于人类中心主义在认识论、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导致了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呼声越来越高,强调应该给予非人存在物同样道德关怀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兴起。这两大派别的思想碰撞进一步促进了生态伦理基本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生态伦理整体主义观和自然价值观成为生态伦理的基本内涵。前者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后者认为人与自然物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内在价值,人类应该在尊重其内在价值的基础上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对生态伦理建设的现代价值进行了阐述。笔者认为加强生态伦理建设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价值观的缺陷,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唇亡齿寒的依存关系,从而推动人们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为促进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生态伦理建设也有利于培养人们适度消费观的形成,能够为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价值引导,因而,生态伦理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能够从根本上完善生态文明的发展;同时,生态伦理建设能够促进环境责任与利益的公平分配,从而实现环境上的正义问题。
     第四,鉴于生态伦理建设的重要意义,笔者对生态伦理教育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生态伦理素质既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客观要求,也是源于人类本质的内在需要,生态伦理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德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生态伦理教育属于德育范畴,建立在环境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的基础之上,目的是通过给全民施加影响,帮助人们树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价值观念和遵循环境公平与正义的自觉性,藉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完善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现代公民的生态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而生态伦理教育的开展需要正确的理论基础作为引导,其中道德哲学和教育哲学是其必不可缺的两种理论资源:前者提供生态伦理教育的内容支撑,后者提供生态伦理教育的方法支撑。
     第五,对生态伦理教育的内容以及方法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笔者认为生态伦理教育的内容应该是由生态道德观念教育、生态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生态道德原则教育三个方面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生态道德观念教育包括天人和谐的和谐自然观、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主义观、环境责任与利益公平分配的环境正义观、生态伦理意识的经济观以及自然资源有限存在的资源观,生态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包含科学消费观教育以及低代价发展观教育,生态道德原则教育包含和谐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全面性原则。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展开生态伦理教育的实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进行系统的生态伦理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优势,加强生态伦理意识灌输;完善生态法制建设,保障生态伦理意识的切实落实;以管理为载体,提高生态伦理教育的实效性;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树立生态伦理价值观;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加强生态伦理意识的宣传与普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培养生态伦理意识。
     生态伦理以及生态伦理教育研究是当代经济社会生活方面的重大课题,也是影响国人生存状态与生存质量的关键因素,希望文中所做的理论思考能够对生态伦理的建设有所裨益,生态伦理教育必将随着生态文明的推进获得更加深入的发展。
The ecological crisis has become a word-class problem,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it's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real life and academic study.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with the high spe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recent years, the problem of ecological damage is increasingly serious, the environment pressure is more severe than other countries. For this, our country has take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s the fourth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fter the material civilization,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social civilization, this shows that people have pay more attention to ecological problem. Ecological problems not only involves in the existential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people, also affec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n the current stud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research of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is relatively weak, in this paper, I take the main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ethics should hav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ecological ethics consciousness as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The settlement of ecological crisis should take the cultivation of ecological ethics consciousness as the core. It's a very complex system engineering to solve ecological crisis, it needs to work hard together of every aspect of society. But the root cause of ecological crisis is the lack of ecological ethics consciousness, so we must rethin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establish the ecological ethics consciousness, adju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between contemporary and between contemporary and future generations, also we should chang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deas and resources development way, respect nature and protect environment in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to eventually realize the co-existence and co-prosperit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bundant connotations of ecological ethics, and strives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and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ways of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Firstly, Ecological ethics originated in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of ecological crisis and the philosophy r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ethics. As the sole planet suitable for human living, has appeared such as resource exhaustion, serious environment pollution in the earth. Generally, we think the cause of ecological crisis is because of the abuse of technology, the values of consumption, etc. in fact, the ecological crisis marked the unbala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human and society, human itself. So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western protect ion environment movement, ecological ethics was established as a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Secondly, base on the research to human centre doctrine and non-human centre doctrin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seriously the basic thoughts of ecological ethics. The human centre doctrine thinks that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s the ultimate value standard,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ethics is to realize the long-term interests and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human. But about the human centre doctrine, there is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ontology,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Ecological ethics overall doctrine emphasizes the interaction affects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ecological balance and human society. It also believes that there is some specific nature value in human and natural objects, so human beings give enough respect to nature value to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e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modern value and its enlightenments of the ecological ethics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ethics will promote the concept chan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ill fundamentally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ethics makes people realize the defects of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values,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pend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t will also provides a strong support to the circular economy and green economy. As the important goal of our country'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lso is the positive response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requirement.
     In view of the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ethics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aning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Ecological ethics quality is not only the objective request of ecological crisis, but also is the inner need of human nature,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of our country's moral education.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is proposed with the ecological crisi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education, its purpose is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o give influence to all people, to help people to set up the consciousness of respecting nature. To carry out the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needs the guide of the correct theories, especially moral philosophy and ecological philosophy are the two indispensable theoretical resource:the former provides the content support to ecological ethics, the latter provides methodological support.
     At last, this paper pays attention to the contents and practice way of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The content of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should include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ecological moral behavior standard education, ecological moral principles education. And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includes the view of harmony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 ecological moral behavior standard education contains scientific consumption and low cost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thinks that we can carry out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by these ways:to strengthen the ecological ethics ec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thics consciousness of mass media, to instill more ecological ethics into consciousness i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legal system, to establish a system of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system, promote the constant improve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actice. Ecological ethics and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research is the major topic in contemporary economic and social life, also is the key factors to influence survival state and quality, I hope this paper will give some help to ecological ethics and ec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引文
① 转引自邝福光:《环境伦理学教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① 普列汉诺夫:《唯物主义史论丛》,北京: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11页。
    ② 黄健中:《比较伦理学》,“国立”编译馆,1974年版,第24页。
    ① 黄健中:《比较伦理学》,“国立”编译馆,1974年版,第28页。
    ② 王海明:《伦理学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页。
    ③ 章海山、罗蔚主编:《伦理学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④ 生态伦理学(ecological ethics)与环境伦理学(environmental ethics)在英、美学术界是两个可以互换的术语。在其发展早期,学者们多使用“生态伦理学”。国内学者首先使用的也是“生态伦理学”一词。本文主要使用“生态伦理”、“生态伦理学”。
    ⑤ Paul Taylor, Respect for nature:A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Ethic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p3。
    ⑥ 杨通进:《环境伦理:全球华语中国视野》,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⑦ 杨通进:《环境伦理:全球华语中国视野》,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① [美]亨利·梭罗:《瓦尔登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6页。
    ② 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候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1-193页。
    ③ 杨通进:《环境伦理:全球话语中国视野》,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④ 杨通进:《环境伦理:全球华语中国视野》,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① 韩立新:《环境价值论——环境伦理:一场真正的道德革命》,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② [法]阿尔贝特·施怀泽:《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③ 转引自杨通进:《走向深层的环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7页。
    ④ 阿尔泰·古留加:《康德传》,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46页。
    ① 万俊人:《人为什么要有道德》,载《当代哲学》2003年第1期,第69页。
    ② 李培超:《论环境伦理学的现代化价值理念》,载《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1期。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页。
    ①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② 黄林昊:《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ldhd/2012-11/08/conten_2260053.htm
    ③ 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④ [英]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徐波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26页。
    ① 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① 傅华:《生态伦理学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45页。
    ② 汪信砚:《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学基础》,载《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③ 转引自雷毅:《生态伦理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
    ④ Dietmar v.d.Pfordten:kologische Ethik, Hamburg, Rowohlt Taschenbuch Verlag GmbH,1996, P258
    ⑤ 阿尔贝特·施韦泽:《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⑥ 转引自杨通进:《走向深层的环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7页。
    ⑦ [美]霍尔莫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页。
    ① [英]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朱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② [美]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候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页。
    ③ [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毕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④ 卢风:《人类的家园——现代文化矛盾的哲学反思》,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2章。
    ⑤ 曹孟勤:《生态伦理哲学基础的反思》,2004年清华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论文。
    ① 罗伯特·艾伦:《如何拯救世界》,北京:科普出版社,1986年第1期。
    ② 余谋昌:《当代社会与环境科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3页。
    ① 数字来自日本环境省编《环境白书》,2002年,第68-69页。
    ① 载《中国环境报》,1997年11月27日。
    ① 韩立新:《环境价值论——环境伦理:一场真正的道德革命》,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② 王安静:《臭氧层空洞损害植物》,载《中国环境报》1999年10月7日。
    ③ 《第三个臭氧层空洞》,载《中国环境报》,1997年2月3日。
    ① [美]格雷姆·泰勒《地球危机》,赵娟娟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年版,第26-27页。
    ② [美]格雷姆·泰勒《地球危机》,赵娟娟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年版,第29页。
    ③ [美]格雷姆·泰勒《地球危机》,赵娟娟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年版,第29页。
    ④ 《关于水的一些事实》,载《中国环境报》,2003年6月7日。
    ① 《世界末的生态危机》,载《中国环境报》,1999年6月5日。
    ① [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韩立新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84页。
    ② 梁树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科技决定论辨析》,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第3期。
    ③ 吴国盛:《技术与人文》,载《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① 廖晓义:《维护环保正义是公民责任》,载《新京报》2005年1月27日。
    ② [美]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候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页。
    ③ [美]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候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页。
    ④ [美]弗·卡普拉:《转折点》,冯禹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17页。
    ① [美]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李宝恒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② [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毕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① 《圣经·创世纪》,第一章第26节。
    ② 《圣经·创世纪》,第一章第28-30节。
    ③ 曹孟勤:《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2004年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① 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页。
    ① 卢风:《人类的家园——现代文化矛盾的哲学反思》,长沙:湖南大学出版,1996年版,第1页。
    ② 万俊人:《生态伦理学三题》,载《求索》2003年第4期。
    ③ 万俊人:《生态伦理学三题》,载《求索》2003年第4期。
    ① 佘正荣:《生态智慧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6页。
    ② 佘正荣:《生态智慧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4页。
    ① 孙家驹:《人、自然、社会关系的世纪性思考》,载《新华文摘》,2005年第7期。
    ① [日]池田大左:《池田大左集——环境问题指南》,苗月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第261页。
    ① 韩立新:《环境价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② 韩立新:《环境价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① 韩立新:《环境价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① [美]纳什:《大自然的权利:环境伦理学史》,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第195页。
    ① 杨通进:《环境伦理:全球话语中国视野》,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① 纳什:《大自然的权利:环境伦理学史》,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第172页。
    ①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9页。
    ① 杨通进:《环境伦理:全球华语中国视野》,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91-92页。
    ① 傅华:《生态伦理学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45页。
    ② 陶宏义:《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载《湖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① 邱耕田:《从绝对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相对人类中心主义》,载《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第1期。
    ② 曹孟勤:《生态伦理哲学基础的反思》,清华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8页。
    ① 孙道进:《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困境——一个反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1-266页。
    ① 曹孟勤:《生态伦理哲学基础的反思》,清华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9-21页。
    ② [美]纳什:《大自然的权利》,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① 参照辛格:《动物的解放》,孟祥森、钱永祥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② 曹孟勤:《生态伦理哲学基础的反思》,清华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5页。
    ① [法]阿尔贝特·施怀泽:《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② 转引自杨通进:《环境伦理:全球话语中国视野》,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105页。
    ①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0页。
    ① 孙道进:《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困境——一个反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二、三章。
    ① 转引自曹孟勤:《生态伦理哲学基础的反思》,清华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第33-34页。
    ② 傅华:《生态伦理学探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① 转引自韩立新:《环境价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② John O'Neill.The Varieties of Intrinsic Value,The Monist[J].Vol,75,1992.。
    ③ 转引自王金柱:《从价值论看生态伦理价值主体》,载《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① 杨通进:《生态伦理的哲学建构》,何怀宏主编《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第9章,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3-305页。
    ① 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6-159页。
    ② 转引自唐辉,董成鹏:《生态伦理中的自然价值问题思考》,载《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3期。
    ③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5页。
    ① 韩立新:《环境价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8-39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7页。
    ①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5页。
    ① 郭金龙:《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国际比较》,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4页。
    ① 邱耕田:《低代价发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3页。
    ② 白向群:《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绿洲型工业城市》,载人民网,2005-04-04,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3/3291283.html
    ③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④ 张新平:《从生态伦理是视角论循环经济》,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1期,第146--150页。
    ⑤ 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0页。
    ①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① 程秀波:《生态伦理与生态文明建设》,载《中州学刊》2003年第4期。
    ② 鲁枢元:《自然与人文:上》,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① 郭琰:《环境正义与中国农村环境问题》,载《学术论坛》2008年第7期。
    ② 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① 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② 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③ 王正平:《发展中国家环境权利和义务的伦理辩护》,载《哲学研究》1995年第6期。
    ① 雷毅:《环境伦理与国际公正》,载《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1期。
    ① [日]饭岛申子:《环境社会学》,包智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页。
    ②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2页。
    ① 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142页。
    ② 那力、何志鹏:《WTO与环境保护》,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
    ③ 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6页。
    ① 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2页。
    ② 理查德·T·狄乔治:《国际商务中的诚信竞争》,翁绍军、马迅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3页。
    ① 国家环境保护部:《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0年5月31日。
    ① 刘湘溶:《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0页。
    ① 罗维萍:《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探析》,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10期65页。
    ② 傅莉莉:《生态伦理教育和思想品德课程体系关系研究》,《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第3期。
    ③ 全凤英:《加强环境伦理教育: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保障》,载《船山学刊》2006年第2期。
    ① 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② Willians, B., The Primacy of Dispositions. In G Haydon(ed.). Education and Values:The Richard Peters Lectures. (pp56-65) London:Insi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
    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4页。
    ① 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①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19页。
    ② [美]J·索尔蒂斯:《论教育哲学的前景》,载《国外社会科学》1984年第3期。
    ①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5页。
    ② [罗马尼亚]S·拉塞克、[伊朗]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马胜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4-275页。
    ③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汇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1页。
    ① 路日亮:《天人和谐论》,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② 马桂新:《环境道德教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页。
    ③ 彼得·拉塞尔:《觉醒的地球》,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第120页。
    ① 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① [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毕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页。
    ① 阿尔贝·雅卡尔:《“有限世界”时代的来临》,刘伟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前言第5页。
    ② 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毕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4页。
    ③ [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潘嘉玢、刘瑞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6页。
    ④ 邱耕田:《低代价发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9-270页。
    ⑤ [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93页。
    ⑥ 曹孟勤:《生态伦理哲学基础的反思》,清华大学博士论文,第106页。
    ① 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章。
    ② [美]莱斯特·布朗:《B模式2.0》“中译本序言”,林自新、暴永宁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① 邱耕田:《低代价发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② 邱耕田:《低代价发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序。
    ③ 贾高建:《社会发展的成本、效益与代价问题》,载《理论前沿》2004年第7期。
    ④ [英]斯蒂芬·霍金:《时间简史》“导言”,徐明贤、吴忠超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① 张新平:《从生态伦理是视角论循环经济》,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1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社,1973年版,第26-27页。
    ① 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① 余谋昌:《生态文化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26-32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刘小枫选编.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3]刘湘溶.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4]卢风.从现代文明到生态文明[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5]聂华林、高新才、杨建国.发展生产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孙道进.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困境——一个反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张德昭.环境伦理学的内在价值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陈小鸿.论人的全面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薛勇民.走向生态价值的深处——后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当代诠释[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0]邝福光.环境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11]朱坦.环境伦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12]田文富.环境伦理与和谐生态[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
    [13]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4]韩立新.环境价值论——环境伦理:一场真正的道德革命[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15]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6]卢风、刘湘溶.现代发展观与环境伦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17]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18]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9]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0]路日亮.天人和谐论[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
    [21]北京大学哲学系编.人与自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2]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23]黄鼎成.人与自然关系导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4]赵敦华.人性与伦理的跨文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5]葛荣晋.道家文化与人类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6]林德宏等.东方的智慧——东方自然观与科学的发展[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1995
    [27]张荣明.道佛儒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8]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9]陈来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6
    [30]万俊人.伦理学新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31]杨通进.环境伦理:全球话语中国视野[M].重庆:重庆出版,2007
    [32]邱耕田.低代价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3]余谋昌.生态文化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34]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35]马桂新.环境道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6]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37]鲁枢元.自然与人文: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38]那力、何志鹏.WTO与环境保护[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39]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0]郭金龙.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41]傅华.生态伦理学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2]卢风.人类的家园——现代文化矛盾的哲学反思[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
    [43]黄健中.比较伦理学[M].“国立”编译馆,1974
    [44]彼得·S·温茨.现代环境伦理[M].宋玉波、朱丹琼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5]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46]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M].李宝恒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47]艾伦·杜宁.多少算够[M].毕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48][美]戴斯·贾丁斯.环境伦理学[M].杨官明、杨爱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9][美]诺曼·迈尔斯.最终的安全——政治稳定的环境基础[M].王正平、金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50][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耿建新、宋兴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1][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2][美]阿列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41][美]纳什.大自然的权利——环境伦理学史[M].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42][美]唐纳德·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M].侯文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3][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4][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叶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45][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4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7][英]斯蒂芬·霍金.时间简史“导言”[M].徐明贤,吴忠超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8][美]莱斯特·布朗.B模式2.0“中译本序言”[M].林自新、暴永宁等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006
    [49][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50][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M].潘嘉玢、刘瑞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51][美]阿尔贝·雅卡尔.“有限世界”时代的来临[M].刘伟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2][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M].毕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53]彼得·拉塞尔.觉醒的地球[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1
    [54][罗马尼亚]S·拉塞克,伊朗]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5]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汇报告[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6]理查德·T·狄乔治.国际商务中的诚信竞争[M].翁绍军、马迅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8][日]饭岛申子.环境社会学[M].包智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59][美]辛格.动物的解放[M].孟祥森、钱永祥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60][美]纳什.大自然的权利[M].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61][日]池田大左.池田大左集——环境问题指南[M].苗月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
    [62][美]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M].候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63][美]弗·卡普拉.转折点[M].冯禹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64][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M].韩立新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65][美]格雷姆·泰勒.地球危机[M].赵娟娟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
    [66][英]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M].徐波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7]克里斯托弗·司徒博.环境与发展 一种社会伦理学的考量[M].邓安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8]阿尔泰·古留加.康德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曹孟勤.生态伦理哲学基础的反思[D].北京:清华大学,2004
    [2]任俊华.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3]曾建平.自然之思——西方生态伦理思想探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2
    [4]张红.论生态伦理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5]范云霞.中国环境生态伦理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30(9)
    [6]王建军,王晓东.生态伦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J].胜利油田党校党报,2006(11)
    [7]李太平.论环境道德教育[J].现代教育论丛,2002(6)
    [8]王露璐.环境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J].教育评论,2003(6)
    [9]邱占勇.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4)
    [10]曾建平.试论环境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J].伦理学研究,2003(9)
    [11]曾建平.试论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J].道德与文明,2003(3)
    [12]黄涛.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思考[J].理论月刊,2004(3):73-74
    [13]吴妍,赵哲远.论生态伦理及其价值取向[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3-66
    [14]李惠斌.生态权利与生态正义——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角[J].新视野,2008(5)
    [15]潘洪林,周兰珍.生态危机的祸根是人类中心主义吗?[J].人文杂志,2000(2)
    [16]周兰珍.中国生态伦理研究的三个关键[J].江海学刊,2007(6)
    [17]王妍,刘猷桓.环境伦理内涵指向[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2)
    [18]罗大文,张洪波.环境伦理的价值视野[J].沈阳大学学报,2007(2)
    [19]郭震洪.生态伦理的经济分析[D].青岛:青岛大学,2007
    [20]任俊华.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21]张斌.环境正义理论与实践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22]曲爱香.孔孟荀的天人观及其生态伦理[D].杭州:浙江大学,2003
    [23]金凯.关于当前生态伦理教育的几点思考[D].太原:山西大学,2005
    [24]周治华.生态价值理念与当代人生观的“生态化”[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
    [25]盛国军.环境伦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7
    [26]周进珍.论大学的生态伦理教育策略[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
    [27]周兰珍.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维度[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7(12)
    [28]程秀波.生态伦理与生态文明建设[J].中州学刊,2003(7)
    [29]葛竞天.基于“生态文明”条件下的生态环境及生态伦理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1)
    [30]罗维萍.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
    [31]雷新兰.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有效途径浅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4)
    [32]周坤.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的内涵探析[J].文化教育,2011(4)
    [33]彭福扬,曾广波.论生态危机的四种根源及其特征[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7)
    [34]刘胜蓉,唐善茂.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纳入生态伦理教育的必要性[J].科技创业月刊,2008(1)
    [35]何毓德.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与现代生态伦理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36]刘丽,王翠英.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审视及道德思考[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37]蔡永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道德价值[J].社会科学家,2006(7)
    [38]邱占勇.生态伦理:对传统伦理的拓展与超越[J].学术交流,2007(2)
    [39]王建军,王晓冬.生态伦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6(11)
    [40]张新平.生态伦理视角中的循环经济系统论[J].中州学刊,2007(9)
    [41]黄炎平,刘建金.生态伦理学热点、难点问题研究综述[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9)
    [42]张莉蓉.循环经济的生态伦理内涵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9(9)
    [43]刘化英.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
    [44]魏彩霞.可持续发展视野中的生态论伦理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