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汉铁路早期历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权指的是国家主权、治权和国家利益结合基础上的国家权利,囊括了国家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安全权利和文化权利等诸多方面内容。本文引入“国权”这一概念,试图以此为视角对近代重大工程――粤汉铁路兴筑和早期运营的四十年历史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文章第一章――“国权的维护”主要讲述晚清筹建粤汉铁路期间外争主权以及官办与商办之争。清政府经过酝酿和权衡之后,为了保证对铁路干线主权和治权的掌握,初步得出了“干线国有”、“政府主持”、“借款筑路”的方针,并根据“以夷制夷”的原则拟借美国款项。但是,“速成干线”初衷由于多种变故而幻灭,“以夷制夷”之策亦因美方转让股权而落空。鄂湘粤三省绅商民众为维护主权而推动清政府废除美约,实行商办。由于资金、技术匮乏以及管理不善,干线商办举步维艰。为了加快干线建设以及保证政府对干线的治权,清廷宣布干线国有,重新借款筑路。但是已然灯枯油尽的清政府无法有效整合社会力量和疏导民众情绪,以致干线国有政策激化了各种潜伏已久的社会矛盾,加速了清朝的败亡。
     第二章――“国权的保障”讲述民国初年粤汉铁路国有化进程。民国初年社会各界对于政府主持干线建设能更好的维护主权以及整合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利益达成了共识,故而粤汉路湘鄂段顺利地收归国有。但是,各政治派系的矛盾纷争导致兴筑横跨鄂湘粤三省的干线计划化为一枕黄粱。同时,粤路公司在商办名义下艰难运营,向国人表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薄弱以及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稚嫩,粤路在适当时候收归国有势在必行。1920年代开府广州的大元帅府和国民革命政府直接参与了粤路的管理,使得粤路国有工作顺利完成。
     第三、第四章即“国权的运用”上下篇讲的是南京国民政府为确保国防安全和振兴国民经济,以政府主持的方式而进行的铁路战备动员。这种战备动员,体现在粤汉铁路上,就是指尽快敷竣株韶段,完成湘鄂等已成路段的整理。为了争取国际支持和获取巨额资金与材料,国民政府在外交上与英国就庚款退款问题反复谈判;为了争取株韶段工程在湘粤等省顺利敷设,中央政府在内政上与两广当局多方斡旋;为了有效统筹工程进度和质量,国民政府选拔了堪负重任的工程领导班子;为了利用铁路工程以振兴民生,铁道部和工程局多方采购木材、粮食、石料和漆料等国产工农业产品,并大规模招雇民工以安置破产农民;为了整合涣散已久的人心,整顿工作中制定和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并对员工进行官方意识形态的灌输。通过以上努力,国民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整合各种力量、为抗击外侮做战备动员的目的。第五章――“国权的实现”讲述完工之后的粤汉线彰显其交通大动脉的历史作用。在整合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力量尤其是在抗击外侮捍卫主权中,粤汉铁路居功甚伟。在内政上促进了国民党中央与两广当局的统一;在经济上扩大进出口贸易规模并推动内地资源的开发;在抗战期间超负荷运转,输送了数以百万计的作战兵员、避难民众和文化人士、战略和建设物资,不但有力地支援前线作战,保存宝贵的物质文化资源,而且艰难地维持了后方经济运作。兴建铁路干线以捍卫国权、振兴国本的初衷在历尽坎坷之后在一定程度上终得以体现。历时四十年的粤汉铁路早期兴筑和运营历史,给后人留下极为珍贵的经验教训。首先,铁路干线工程对维护国权、振兴国本作用巨大,但国势盛衰同样是干线能否速成的根本原因;其次,在落后大国如中国者兴办大型公共工程,必得由公认的国权代言者统筹全局;再次,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国权的有效维护和实现与国家法治大环境息息相关;最后,妥善处理好国际关系是干线兴筑和运营中维护国权必不可少的环节。
The Country right include political right , economy right , safe right and culture right,base on state sovereignty , sovereign power and country benefit. This thesis leads into the angle of country right, try to study the history of project and administration of Guangzhouo-Hankou high iron.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thesis discuss the contends for railroad sovereign right and the sovereign power in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Qing government decided to construct the Guangzhouo-Hankou high iron, in order to protect state sovereignty, improve economy and national defence. For the remediation of deficiency in technology and fund,also for the restriction of the Gallo and Russian influence in China, Qing government made enormous give in to introduce USA company to undertake the great project. Whereas, the USA company not only delayed project, but also breached of faith to sell stock to Belgium which taked Russia and France as prop. The official and public of China, especially the public of such provinces as Hubei, Hunan and Guangdong, were filled with indignation because the policy of“constructing high iron on schedule”and“playing both ends against the middle”failed. They supported Qing government to redeem the right of the high iron spontaneously. After the right were redeemed, Qing government had to submit to popular will to allow societal forces to undertake the great project, because government cannot complete it independently. But the societal forces cannot accomplish the project on schedule because they were also cornered for the deficiency of fund,technology, experience and stuff. After comparing variou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Qing government designed policy to nationalize the high iron and borrowed foreign loans to carry out it. But the government failed to accomplish the mission because of deficit and loss of prestige. The public, especially the gentries and merchants, raised protest in large scale , which accelerated dynastic change.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 nationalization course of Guangzhouo-Hankou railroad. After inspected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main stems,central government of Republic of China designed the policy of State-owned. Because the general public has reached consensus to state-owned significance of main line, the section from Hubei to Hunan were nationalized smoothly. But the policy of State-owned failed for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chaos. At the same time, the Stock company of Guangdong railroad operate difficulty. This had embodied the weakness of bourgeoisie. In 1920s, The citizen revolution government has participated in Guangdong railroad refit and operation directly.After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founded, the project of nationalization of Guangdong railroad were finished smoothly.
     The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 discuss central government hosted the main stem project. In 1930s, central government make great efforts to build and repair every main stems. For accomplishing the engineering of Guangzhouo-Wuhan railroad as soon as possible, central government negotiate with United Kingdom again and again.China gained huge fund and Sufficient material by the negotiation.By mediate in many ways, Guangdong and Guangxi authority allow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 stems. In order to develop vigorously peoples' livelihood, ministry of railways purchases domestic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products such as wood , grain , stones and lacquer material in many ways. In order to relieve poor people, ministry of railways adopt a civilian workers in large-scale. For striving for popular will, project bureau execute to the regulations and instil the ideology into the workers.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 the main stem act as important role in integrating country strength to resist foreign aggression in Anti-Japanese War. Central government integrate politics faction, expanded import and export scale and drive inland resource exploitation by the supportion from the railroad effect. Millions of soldiers , refugees, culture personages, strategy and construction goods and materials transported by Guangzhouo-Hankou high iron.This supported forcefully the front battles, preserved precious the material and culture resource, maintained the economy difficulty.
     The history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Guangzhouo-Hankou railroad leave extremely costful experience and lessons to descendants.Firstly, the country strength decide the progress of main stem establishion.Secondly,that the government takes the whole situation into account and plans accordingly is one of determinant. Thirdly,ruling politics by law is helpful to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At last,Good international relation of appropriate treatment helps defend sovereign right i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引文
①胡汉民编:《总理全集》,第2集,上海民智书局1930年版,第151页。
    ②张惟恪:《东北抗日的铁路政策》,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923辑,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③凌鸿勋:《中国铁路志》,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93辑,文海出版社,1982版,第1页。
    
    ①杨勇刚:《中国近代铁路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②王致中:《中国铁路外债研究(1887~1911)》,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③马陵合:《清末民初铁路外债观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李占才、张劲:《超载一一抗战与交通》,第32、12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②胡绳玉:《中国铁路的故事》,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年版。
    ③郝瀛:《中国铁路建设概论》,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年版。
    ④高韬:《中国铁路史画(1876~1995)》,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年版。
    ⑤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下册,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87、1298、1435、143页;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上册,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137、494、500、630、669页,中册第1464、1472页。
    ⑥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99、402、522、556、624、630、688、691、831、842、910页,第3卷第85、95、534、536、637、640页。
    ①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6、157页。
    ②陈锦江:《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0页、158页。
    ③汪戎:《晚清工业产权制度的变迁》,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④夏东元:《盛宣怀传),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6、第218页。
    ⑤经盛鸿:《詹天佑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0、第496页。
    ⑥朱卫斌:《西奥多·罗斯福与中美粤汉租让交涉》,载《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⑦朱从兵:《张之洞与粤汉铁路的收回》,载苑书义主编:《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57页;朱从兵:《粤汉铁路赎回后张之洞的自建主张与实践》,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⑧文恒益、黄丽华:《张之洞与收回粤汉路权的斗争》,载《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何智能:《张之洞与粤汉铁路建设资金的募集》,载《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⑨颜廷亮、赵淑妍:《黄世仲和1906年的“反郑风潮”》,载《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⑩田兴荣:《抗战时期粤汉铁路运输之考察》,载《军事历史研究》,2007年第4期。
    ①吴剑杰:《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载《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②朱从兵:《孙中山对近代世界铁路的认知述论》,载《学术论坛》,2003年第5期。
    ③朱从兵:《“尤当先以沟通极不交通之干路为重要”——孙中山铁路规划思想初探》,载《学术论坛》,2005年第1期。
    ④王致中:《论晚清铁路外债国家政策的确立》,载《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年第7期。
    ⑤孔永松、蔡佳伍:《晚清铁路外债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1期。
    ①芮坤改:《论晚清的铁路建设与资金筹措》,载《历史研究》,1995年第4期。
    ②张九洲:《论甲午战后清廷的铁路借款),载《史学月刊》,1998年第5期。
    ③马陵合:《潜流:清季对铁路外债的重新估价》,载《江汉论坛》,2003年第11期。
    ④马陵合:《经济民族主义的悖论一一关于近代中国对铁路外债认识历程的思考》,载《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⑤文恒益:《张之洞与湖广铁路借款》,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⑥骆向韶:《清廷的铁路政策》,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⑦马陵合:《论清末铁路干线国有政策的两个促动因素》,载《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1期。
    ⑧刘芳:《浅谈清末关于铁路的国有民有之争》,载《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⑨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的民间创业活动》,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
    ⑩纪丕霞:《简评清末商办铁路》,载《莱阳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①胡正民、李占才:《强人筑路,以线设局一一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特色》,载《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②邱松庆:《南京国民政府初建时期的铁路建设述评》,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4期。
    ③徐卫国:《1927-1937年中外资本的活动与中国铁路的规划与实施》,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
    ④曾业英:《蔡松坡集》,第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⑤陈邵桂:《蔡锷国权理论探析》,载《邵阳师专学报》,1998年第l期。
    ⑥曾业英:《蔡松坡集》,第43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⑦曾业英:《蔡松坡集》,第64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①《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5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美]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第17页,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③Keohane Robert O.After Hegemon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
    ④Finnemore Matha.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6.
    ⑤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第10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①李鸿章撰、吴汝纶编录:《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三九,商务印书馆1921年影印版,第20~26页。
    ②《李鸿章全集》,第3册,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1214页、第1215页、第1216页。
    ①《湘鄂粤三省绅商请开铁路禀》,1909年发,转引自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2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494页。
    ②盛宜怀:《愚斋存稿》,卷二,第3页。
    ③于宝轩辑:皇朝蓄艾文编,卷三六,邮运2,上海官书局1903版,第27、28页。
    ④于宝轩辑:皇朝蓄艾文编,卷三六,邮运2,上海官书局1903版,第27、28页。
    ⑤盛宜怀:《愚斋存稿》,卷二,第4页。
    ⑥《政艺通报》,艺书通辑,卷二,《政艺通报》,光绪甲辰年(1904年),第10页。
    ⑦盛宜怀:《愚斋存稿》,卷二,第5页。
    ⑧雷麦着,蒋学模等译:《外人在华投资》,商务印书馆l953年版,第191页。
    ①盛宜怀:《愚斋存稿》,卷二,第9页、第10、11页。
    ②盛宜怀:《愚斋存稿》,卷二,第11页。
    ③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457页。
    ④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495页。
    ⑤于宝轩辑:皇朝蓄艾文编,卷三六,邮运2,上海官书局1903年版,第27、28页。
    ⑥盛宜怀:《愚斋存稿》,卷二,第5页。
    ①盛宣怀:《愚斋存稿》,卷二,第8页。
    ②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一六,第2页。
    ③许毅等着:《清代外债史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l996年版,第70页。
    ④王致中:《中国铁路外债研究(1887—1911)》,第16页、第17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⑤王树楠主编:《张文襄公全集》,卷一五四,北平文华斋1920年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影印版,第7、8页。
    ⑥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卷二四,第21页,上海广智书局1910年版。
    ①王树楠主编:《张文襄公全集》,卷一一八,第11页。
    ②王致中:《中国铁路外债研究(1887—1911)》,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③盛宜怀:《愚斋存稿》,卷二,第21页、第22页;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三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出版,1966年版。
    ④《清议报全编》卷一七,第105、106页;见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20页。
    ⑤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电牍五十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457页。
    ⑥盛宜怀:《愚斋存稿》,卷二,文海出版社出版1966年版,第9、10页,第11页。
    ①于宝轩辑:《皇朝蓄艾文编》,卷三六,邮运2,第28页。
    ②盛宣怀:《愚斋存稿》,卷二九,第10页。
    ③王树楠主编:《张文襄公全集》,卷一五四,第7、8页。
    ④王彦威辑:《清季外交史料》,光绪朝,卷一二三,第7、8页。
    ⑤盛宜怀:《愚斋存稿》,卷二,第11页。
    ①盛宣怀:《愚斋存稿》,卷二,第8页。
    ②盛宣怀:《亲笔函稿》,第11页;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三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影印版。
    ③盛宜怀:《愚斋存稿》,卷七,第11页;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三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影印版。
    ①柏森士着:《一个美国工程师在中国》;转引自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2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515页。
    ②交通部、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交通史路政编》,第14册,1935年版,第2、3页。
    ③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1962年版,第503页。
    ④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1962年版,第963页。
    ⑤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1962年版,第749页。
    ⑥尹铁:《略论张之洞的铁路外债观》,载《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93页。
    ⑦《交通史路政编》,第14册,1935年版,第4页。
    ①《交通史路政编》,第14册,1935年版,第4页。
    ②《交通史路政编》,第14册,1935年版,第4页。
    ③盛宣怀:《愚斋存稿》,卷三一,第26页。
    ④盛宣怀:《愚斋存稿》,卷八二,第18页。
    ⑤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电牍五十四,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551页。
    ⑥《交通史路政编》,第14册,1935年版,第5页。
    ⑦盛宣怀:《愚齐存稿》,卷三二,第17页。
    ⑧盛宣怀:《愚齐存稿》,卷三二,第19页。
    ⑨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963页。
    ①[英]肯德著,李抱宏翻译:《中国铁路发展史》,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112页。
    ②柏生士:《一个美国工程师在中国》,第44~52页。
    ③盛宣怀:《愚齐存稿》,卷五七,第4页。
    ④盛宣怀:《愚齐存稿》,卷五六,第7页,第8页。
    ⑤关赓麟:《痛定思痛之粤汉路》,载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主编:《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1936年版,第110页。
    ⑥盛宣怀:《愚齐存稿》,卷五七,第9、10页。
    
    ①盛宣怀:《愚齐存稿》,卷五七,第16页。
    ②盛宣怀:《愚齐存稿》,卷五八,第8页。
    ③盛宣怀:《愚齐存稿》,卷五六,第7、8页。
    ④盛宣怀:《愚齐存稿》,卷五八,第9页。
    ⑤盛宣怀:《愚斋存稿》,卷五八,第11页。
    ①王彦威辑:《清季外交史料》,光绪朝,卷一七一,第14、15页。
    ②盛宣怀:《愚斋存稿》,卷九七,第88、89页。
    ③盛宣怀:《愚斋存稿》,卷六三,第24页。
    ④盛宣怀:《愚斋存稿》,卷六四,第24页。
    ⑤王树楠主编:《张文襄公全集》,卷一九一,第13页。
    ⑥盛宣怀:《愚斋存稿》,卷六四,第21页。
    ⑦王树楠主编:《张文襄公全集》,卷一九三,第193页。
    ⑧王树楠主编:《张文襄公全集》,卷一九一,第33、34页。
    ⑨王树楠主编:《张文襄公全集》,卷十八九,第23、24页。
    ①盛宣怀:《愚斋存稿》,卷六四,第5、6页。
    ②《张文襄公全集》,卷一八九,第28页。
    ③盛宣怀:《愚斋存稿》,卷六六,第6页。
    ④盛宣怀:《愚斋存稿》,卷六六,l931年刊,第17、18页。
    ⑤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250页。
    ⑥《交通史路政编》,第14册,第23页。
    ⑦罗香林:《梁诚的出使美国》,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第39页。
    ⑧盛宣怀:《愚斋存稿》,卷六七,l931年刊,第6页。
    ⑨盛宣怀:《愚斋存稿》,卷六七,l931年刊,第6页。
    ①王树楠主编:《张文襄公全集》,卷一九一,第24页。
    ②《张文襄公全集》,卷一九一,第33、34页。
    ③《张文襄公全集》,卷一九二,第25页。
    ④《张文襄公全集》,卷一九三,第21页。
    ⑤《张文襄公全集》,卷一九二,第15页。
    ⑥《张文襄公全集》,卷一九三,第10、11页。
    ⑦《张文襄公全集》,卷一九三,第18、19页,。
    ①《张文襄公全集》,卷八五,第26、27页。
    ②《张文襄公全集》,卷一九四,第29页。
    ③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354页。
    ④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380页。
    ⑤《张文襄公全集》,卷一九二,第26、27页。
    ⑥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347页。
    ①盛宣怀:《愚斋存稿》,卷一,第6页。
    ②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三十,第31页。
    ③郑观应:《商务叹》,引自马敏着:《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80页。
    ④经元善:《居易初集》,卷二, 1901澳门铅印本,浙江图书馆藏,第32页。
    ⑤《李鸿章招股开示略》,载《申报》,光绪十三年闰四月初四日(1887年5月)。
    ⑥《论铁路》,载《申报》,光绪十三年十二月十一日(1888年1月)。
    ⑦张振勋:《张弼士侍郎奏陈振兴商务条例》,(上海)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8页。
    ①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227页,。
    ②《张文襄公全集》,卷一九三,第30、31页。
    ③李占才主编:《中国铁路史(1897—1949),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8页。
    ④《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256、257页。
    ⑤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051页。
    
    ①曾鲲化:《中国铁路现势通论》,上册,化华铁路学社1908版.
    ②《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259页。
    ③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051页。
    
    ①《张文襄公全集》,卷一九五,第23、25页。
    ②《张文襄公全集》,卷一九五,第30页。
    ③《张文襄公全集》,卷一九五,第30、31页。
    ④《清德宗实录》,卷五五九,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版,第10页。
    
    ①《交通史路政编》,第18册,第262页。
    ②《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267页。
    ③《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267、268页。
    ④《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270、271页。
    ⑤《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276页。
    ⑥《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270页。
    
    ①《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273页。
    ②《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267页。
    ③《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273、274页。
    ④《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270、274页。
    ①《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270页、第271页。
    ②清邮传部图书通译局:《轨政纪要初编》,轨三, 1907年刊,第55、57页。
    ③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023页。
    ④《商务官报》,第12期,1906年7月,第16页。
    ⑤《清德宗实录》,卷五六一,1937年版,中华书局1987年7月影印本,第6页。
    ①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035页。
    ②《张文襄公全集》,卷六八,第8~14页。
    ③金士宣、徐文述:《中国铁路发展史》,中国铁道出版社1986年版,第242页。
    ④《清德宗实录》,卷五九二,中华书局1987年7月影印本1937年版,第9页。
    ⑤《交通路政编》第16册,第56页。
    ①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023页。
    ②《十三纪粤省筹议路政事》,载《申报》1906年3月6日。
    ③颜廷亮、赵淑妍:《黄世仲和1906年的“反郑风潮”》,《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④《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267页。
    ⑤夏东元:《郑观应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9页。
    ⑥《粤督袁树勋为改选总协理事电请邮传部展期举行文》,《东方杂志》,第7卷第1期,“时事”,1911年11月16日,第13页。
    ⑦金士宣等:《二十世纪初各省商办铁路及其结局》,载《北京交通大学学报》,1977年第2期。
    ①《陈陈杨三家代表派回号路股银始末记》“跋”,1908年版,第22~25页。
    ②《岑督粤路准归商办牌示》,载《申报》,1906年4月8日。
    ③《粤督奏陈粤汉铁路交商办理情形折》,载《申报》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初七日(1906年11月22日)。
    ④黄世仲:《商部电致港商以粤路股银应存妥实银行》,载《少年报》光绪丙午年七月初一日(1906年8月20日)。
    ⑤粤汉铁路南段管理局:《粤汉铁路南段管理局报告书》1934年版,第86页。
    ①黄世仲:《广生隆与郑官应之交涉》,载《少年报》,光绪丙午八月初一日(1906年9月18日)。
    ②《郑官(观)应黄景棠倾陷股东之禀词》,载《少年报》,光绪丙午十月二十日(1906年12月5日)。
    ③《铁路公司中人尚洋洋得意耶》,载《少年报》,光绪丙午九月二十八日(1906年11月14日)。
    ①夏东元:《郑观应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5页。
    ②颜廷亮、赵淑妍:《黄世仲和1906年的“反郑风潮”》,载《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③黄世仲:《广生隆与郑官应之交涉》,载《少年报》,光绪丙午八月初三日(1906年9月20日)。
    ④黄世仲:《与周督书》,载《少年报》,光绪丙午九月二十三日(1906年11月9日)。
    ⑤夏东元:《郑观应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5页。
    ⑥黄世仲:《《可怪可怿所谓股东之大会议》,载《少年报》,光绪丙午五月十七日(1906年7月8日)。
    ⑦夏东元:《郑观应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8页。
    ⑧黄世仲:《铁路代表员又谋对待所谓总副办》,载《少年报》,光绪丙午五月初八日(1906年6月29日)。
    ⑨黄世仲:《《总副办龃龉之发现》,载《少年报》,光绪丙午五月二十六日(1906年7月17日)。
    
    ①夏东元:《郑观应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6页。
    ②罗香林:《梁诚的出使美国》,香港中文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7版,第45、46页。
    ③曾鲲化:《中国铁路现势通论》,(北京)化华铁路学社1908年版,第320页。
    ①《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278页。
    ②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003页。
    
    ①郑观应:《罗浮待鹤山人诗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版,第53页。
    ②夏东元:《郑观应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03页。
    ③《李裕昆致郑观应函》,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初二日(1907年5月),上海图书馆未刊资料。
    ④黄世仲:《铁路代表员又谋对待所谓总副办》,载《少年报》光绪丙午五月初八日(1906年6月29日)。
    
    
    ①《郑观应致誉甫函》,1916年(民国五年),上海图书馆未刊资料。
    ②《郑观应致誉甫函》,1916年(民国五年),上海图书馆未刊资料。
    ③《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321页。
    ④邓景滨:《郑观应诗选》,澳门中华诗词学会1995年版,第108页。
    ⑤《广州总商会致郑观应函》,载《广州总商会报》,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十五日(1906年11月)。
    ①夏东元:《郑观应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4页。
    ②民国交通部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交通史路政编》,1935年版,第16册,第281、282页。
    ③《交通路政编》第16册,第56页。
    ④《交通史路政编》第14册,第84页
    
    ①《交通史路政编》,第2册,第884页。
    ②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023页。
    ③《商务官报》第4期,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1906年5月),第16页。
    
    ①《张文襄公全集》,卷六八,第8、15页。
    ②《交通史路政编》,第2册,第854、885页。
    ③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156页。
    ①《张文襄公全集》,卷一九八,第3、4页。
    ②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032页。
    ③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033、1034页。
    ④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033页。
    
    ①《张文襄公全集》,卷一九九,第4页。
    ②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034页。
    ③《交通史路政编》,第2册,第882页。
    ④《盛宣怀主张借款的奏对》,《申报》,1910年7月20日。
    
    ①《清德宗实录》,卷五九二,1937年刊,中华书局1987年7月影印本,第8页。
    ②盛宣怀:《愚斋存稿》,卷七三,第25、26页。
    ③《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219页。
    ④《张文襄公全集》,卷二0一,第8页。
    ①《交通史路政编》,第14册,第65页。
    ②《张文襄公全集》,卷七十,第29页。
    ③《交通史路政编》,第14册,第66页。
    ④《张文襄公全集》,卷二二一,第27、28页。
    ⑤《张文襄公全集》,卷七十,第30、31页。
    ⑥《张文襄公全集》,卷七十,第31页。
    ⑦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176页。
    ①《德国外交文件》,卷四,第19、20页;见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176、1177页。
    ②《张文襄公全集》,卷二二一,第28页。
    ③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178页。
    ④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179页。
    ⑤《德国外交文件》,卷四,第20页、第21页;见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182页。
    ⑥《美国外交文件》,1909年,第158页、第159页;见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182页。
    ⑦《美国外交文件》,1909年,第155页;见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1180~1181页。
    ①《张文襄公全集》,卷二二一,第7页。
    ②《德国外交文件》,卷四,第21页、第22页;见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180页、第1181页。
    ③《美国外交文件》,1909年,第155页、第156页;转引自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182页。
    ④《美国外交文件》,1909年,第166页;见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183页。
    ⑤《张文襄公全集》,卷二二一,第9页。
    ⑥《张文襄公全集》,卷二二一,第10页、第11页。
    ⑦《美国外交文件》,1909年,第178页;见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187页。
    ⑧《美国外交文件》,1909年,第179页;见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188页。
    ⑨《美国外交文件》,1909年,第180页;见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188页。
    ①《张文襄公全集》,卷二二一,第27页。
    ②金士宣、徐文述主编:《中国铁路发展史》,中国铁道出版社1986年版,第266页。
    ③《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74页。
    ④《邮传部接办粤川汉铁路借欵及分别接收各路股款始末记》,第17页;见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216页。
    ①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206页。
    ②黄月波等编:《中外条约汇编》,卷一,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886页、第887页。
    ③《邮传部接办粤川汉铁路借款及分别接收各路股款始末记》,第20页;见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218页。
    ④《美国外交文件》,1910年,第290页、第291页;见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219页。
    ⑤《邮传部接办粤川汉铁路借款及分别接收各路股款始末记》,第22页、第23页;见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219页
    ⑥《邮传部主张借款办路》,《申报》,1910年9月8日。
    ⑦《盛宣怀主张借款的奏对》,《申报》,1910年7月20日。
    ①《交通史路政编》,第2册,第882、883页。
    ②汪诒年整理:《汪穰卿遗着》,卷五,出版地不详,1920版,第39页。
    ③《东三省总督锡良拟借外债折》,载《清实录.宣统政纪》,卷四十,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版,第11~14页。
    ④《愚斋存稿》,卷七七,第11页。
    ①《美国外交文件》,1912年,第88页;见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221页。
    ②《清宣统朝外交史料》,卷二十,第38~51页,(清)王彦威辑,1933年北平排印本。
    ③《愚斋存稿》,卷十七,第5、6、7页。
    ④《北京日报》,1911年5月20日。
     ①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第2026页。
    ①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204页。
    ②《费莱齐致国务卿报告书》,载《美国外交文件》,1909年,第205、206页;见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192、第1193页。
    ③《湖北留日学生致湖北咨议局议员书》,载《申报》宣统元年八月八日(1909年9月3日)。
    ④《湖北留日学生致汉口商会书》,载《申报》宣统元年八月八日(1909年9月)。
    ⑤《湖北铁路协会成立详志》,载《申报》宣统元年九月三十日(1909年10月)。
    
    ①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201页。
    ②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202页。
    ③《鄂路代表上邮传部书》,载《申报》宣统元年十二月五日(1910年1月)。
    ①《湖南省志》,第1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76、277页。
    ②《旅奉湘人陈炳焕、雷飞鹏等请自办湘路电》,载《申报》宣统元年七月十六日(1909年8月)。
    ③《某御史请废湘路借欵之议》,载《申报》宣统元年七月二日(1909年8月)。
    ④《湘路危言》,转引自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神州国光出版,1954年版,第537页。
     ①《湘路危言》,转引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第540页。
    
    ①《日本驻长沙副领事村山正隆致日本外务相及驻华公使的报告》,见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204页。
    ②《湘路危言》,转引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第546页。
    ③《湖南京官致总公司电》,见《申报》宣统二年七月八日(1910年8月)。
    ④《湘人拒款纪事》,载《申报》宣统二年七月八日(1910年8月)。
    ①《张文襄公全集》,卷二二一,第10页。
    ②[美]查尔斯·威维尔:《1906—1913美国与中国财政和外交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52页。
    ③《国风报》,第2年(1911年),第9期,第94页。
    ①《国风报》,第2年,第9期,第94页。
    ②《湘路公司咨湖南巡抚杨文鼎文》,载《申报》宣统三年五月一日(1911年6月)。
    ③《湖南咨议局咨杨文鼎文》,载《中国报》宣统三年五月五日(1911年6月)。
    ④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260页。
    ⑤《愚斋存稿》,卷七七,第8页。
    ⑥《湘省争路再志》,见《国风报》第2年(1911年),第12号,第101页。
    ⑦粟戡时:《湖南反正追纪》,载《湖南文献汇编》,第2辑,湖南文献委员会1948年印行,第374页。
    ⑧宋教仁:《论今日政府之倒行逆施》,见《民立报》,宣统三年五月(1911年6月)。
    ①佚名辑:《满清野史·铁路国有案》,成都昌福公司,1920年版,第30页。
    ②《交通史路政编》第14册,第130页。
    ③《清实录·宣统政纪》,卷五四,第23页。
    ④佚名辑:《满清野史·铁路国有案》,成都昌福公司,1920年版,第11页。
    ⑤《愚斋存稿》,卷十七,第29页。
    ⑥《愚斋存稿》,卷十七,第30页,第31页、第32页、第33页。
    ⑦《清实录·宣统政纪》,卷五四,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版,第27页、第28页。
    ⑧《愚斋存稿》,卷七十,第7页。
    ①《愚斋存稿》,卷八一,第4页、第5页。
    ②《愚斋存稿》,卷八二,第8页。
    ③《愚斋存稿》,卷七八,第14页、第15页。
    ④《愚斋存稿》,卷七八,第17页、第18页。
    ⑤《愚斋存稿》,卷十八,第81页、第82~85页。
    ⑥《清实录·宣统政纪》,卷六一,第16页。
    ①尚秉和编纂:《辛壬春秋》,卷二十六,《清室禅政记》,辛壬历史编辑社1924年版,第18页。
    ②《愚斋存稿》,卷十八,第89页。
    ③金士宣、徐文述:《中国铁路发展史》,中国铁道出版社1986年版,第267页。
    ④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74页.
    ⑤刘秉鳞:《近代中国外债史稿》,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102页。
    ⑥《清实录·宣统政纪》,卷五六,第23页。
    ⑦《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上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页。
    ⑧吴玉章:《辛亥革命》,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52页。
    ⑨霍修勇:《湘籍志士与两湖革命运动》,载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1期。
    
    ①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62页。
    ②李剑农:《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太平洋书店1933年版,第188页、第189页。
    ③王致中:《中国铁路外债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9页。
    
    ①《议定川汉铁路接收办法并合约草案》,见宓汝成:《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第3页。
    ②叶恭绰:《五十年来中国之交通》,见叶恭绰:《遐庵汇稿》中编,诗文,1930年版,第228页。
    ①孙中山:《在上海与(民立报)记者的谈话》,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主编:《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84页。
    ②孙中山:《在上海对中国社会党的演说》,见《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521页。
    ③孙中山:《在北京中华民国铁道协会欢迎会的演说》,同上书第2卷,第436页。
    ④《东方杂志》第9卷,第4号,第7页,“中国大事记”,l912年10月1日。
    ⑤《在北京招待报界同人时的演说和谈话》,《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456~459页。
    ⑥《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60页。
    ⑦汉粤川总公所呈:《汉粤川铁路沿革·民国元年条》,1918年10月,见宓汝成:《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第3页。
    ⑧《政府公报》第324号,“法律”,第l页、第2页,l913年4月1日。
    ①叶恭绰:《五十年来中国之交通》,见叶恭绰主编:《遐庵汇稿》中编,诗文,1930年版,第228页。
    ②《议定川汉铁路接收办法并合约草案》,见宓汝成:《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第3页。
    ③《议定川汉铁路接收办法并合约草案》,见宓汝成:《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第3页。
    ④《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74页。
    ⑤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l863--1911)》第3册,第1256页。
    ⑥叶恭绰:《五十年来中国之交通,1923年2月》,见叶恭绰:《遐庵汇稿》中编,诗文,第229页。
    ①陈承烈:《汉粤川铁路损失事略》,见关赓麟:《汉粤川铁路进行计划意见书》,北洋政府汉粤川铁路办事处,1921石印本,第32页。
    ②《五十年来中国之交通,1923年2月》,见叶恭绰:《遐庵汇稿》中编,诗文,第229页。
    ③谭人凤:《致湘中父老并湘路股东书》,1912年8月6日,见宓汝成:《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第4页。
    ④《湘路公司咨复粤汉铁路督办谭人凤文(1912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藏日文档案,见宓汝成:《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第5页。
    ⑤岑学吕:《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文星书局印行,第146页、第147页。
    ⑥湘路公司咨复粤汉铁路督办谭人凤文(1912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藏日文档案,见宓汝成:《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第5页。
    ⑦宓汝成:《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第16页。
    ①《交通部致谭人凤和湘路公司总协理、董事等电》,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藏日文档案;见宓汝成:《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第16页、第17页。
    ②宓汝成:《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第17页。
    ③宓汝成:《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第17页。
    ④《交通总长朱启钤呈大总统文(1913年6月23日)》,见《交通部呈文类编·路政》,中华民国交通部参事厅1918年编印,第29页。
    ⑤《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23页。
    ①宓汝成:《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第5页。
    ②《交通总长朱启钤呈大总统文(1913年6月23日)》,见《交通部呈文类编.路政》,中华民国交通部参事厅1918年编印,第29页。
    ③《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63页,第64页。
    ①《缕陈接收商办湘路情形》,见《交通部呈文类编·路政》,第30页。
    ②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第2010页。
    ③中华民国财政整理会:《交通债款说明书》第1编,总论,中华民国财政整理会,1927年编印。
    ④关赓麟:《痛定思痛之粤汉路》,见杨裕芬等编:《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1936年编印,第14页。
    ①宓汝成:《国际银团和善后借款》,《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4期。
    ②菲尔特:《美国参加在华国际银行团》(F.V.Field:American Participation in the China Consortiums),1931年版,第71页。
    ③宓汝成:《国际银团和善后借款》,《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4期,第57页。
    ④《交通史路政编》第14册,第151页。
    ⑤《交通史路政编》第14册,第151、152页。
    ⑥《川粤汉借款又有小争执》,《申报》1913年3月8日。
    ①《粤汉借款纠葛之解释》,《申报》l912年10月8日。
    ②《粤汉借款纠葛之解释》,《申报》l912年10月8日。
    ③LoHui-Min:(The Correspondence of G.E Morrison),volume1.1976,page78.
    ④弗雷德里克.V.斐尔德:《美国参加中国银行团的经过》(F.V.Field:American Participation in the China Consortiums,1931年版,第60页。
    ⑤宓汝成:《国际银团和善后借款》,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4期,第57页。
    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史料),第120页、第122页。
    
    ①《交通史路政编》第14册,第153、154页。
    ②《清帝逊位与列强》,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29页。
    ③《交通史路政编》第14册,第159页。
    ④王晓华、李占才:《艰难延伸的民国铁路》,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
    ①谢彬:《中国铁道史》,中华书局1929出版,第28页。
    ②唐在礼遗稿:《辛亥以后的袁世凯》,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53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版,第181页、第182页。
    ③颂民:《交通系复活后中国之前途》,《民国日报》,“社论”,l917年8月3日。
    ①陈先枢:《长沙交通史纲》,《求索》,2000年第6期,第35页。
    ②关赓麟:《痛定思痛之粤汉路》,《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第16页。
    ③叶恭绰:《对于粤汉铁路完成之感想》,《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第4页。
    ④刘统畏主编:《铁路修建史料》第1集(1976—1949),中国铁道出版社1991年版,第480页。
    ⑤刘统畏主编:《铁路修建史料》第1集(1976—1949),中国铁道出版社1991年版,第485页。
    ⑥《西南八省之铁路计划》,《民国日报》1920年1月6日。
    ⑦《花旗银行档案》,第3922卷,见中国银行金融研究所编:《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史料》,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第327页。
    ⑧《花旗银行档案》,第6404卷,第212页、第213页,见《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史料》,第297、298页。
    ①关赓麟:《痛定思痛之粤汉路》,《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第12页。
    ②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档案(三)(2)4542;见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主编:《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2卷,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74~76页。
    ③仇华飞:《南京政府与整理中美债务》,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财政经济”(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47~367页。
    ⑤蔡晓燕:《湖广铁路债券案的历史由来》,载《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4期。
    ⑥United States, Dept of State.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17. 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26,pp.144.
    ⑦财政科学研究所、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1卷,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181页。
    ①仇华飞:《美国与国际银行团》,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②财政科学研究所、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1卷,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204页。
    ③“驻英公使施肇基致外交部电”,载《东方杂志》第l6卷第8号(l919年8月)。
    ④Paper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ation of the Unite States ,1918, pp.171.
    ⑤《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史料》,第211、212页。
    ⑥《花旗银行档案》第3876卷,第116、117页;参见《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史料》,第l82页。
    ⑦夏良才主编:《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53页。
    ⑧佛雷德里克·V·裴尔德、吕浦译:《美国参加中国银行团的经过》,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60页。
    ⑨夏良才主编:《近代中国对外关系》,第353页。
    ⑩《花旗银行档案》,第3876卷,第119页;参见《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史料》,第l76页。
    ①马陵合:《清末民初铁路外债观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2页。
    ②《花旗银行档案》,第3922卷,第81页;参见《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史料》,第326页。
    ③《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史料》,第285、286、287页。
    ④《西报说明新银团真相》,《民国日报》l919年7月29日。
    ⑤《北华捷报》,l921年3月5日。
    ⑥《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史料》,第229、230页。
    ⑦《史蒂芬不谈银行团借款条件》,《申报》1921年1月5日。
    ①《花旗银行档案》第4114卷,第9、10、11页;参见《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史料》,第288、289、290页。
    ②关赓麟:《痛定思痛之粤汉路》,载《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第12页。
    ③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3卷,第654页,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
    ④《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3卷,第656页。
    ⑤《花旗银行档案》档案第4114卷,第9、10、11页;参见《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史料》,第288、289、290页。
    ⑥《史蒂芬到京后之借款问题》,载《申报》1921年1月8日。
    ⑦《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538页。
    ⑧《实业计划》,参见《孙中山选集》第2卷,第541页。
    ⑨《美国花旗银行在华活动史料》,第212页。
    ①马陵合:《清末民初铁路外债观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1、302页。
    ②马陵合:《清末民初铁路外债观研究》,第332页。
    ③《全国各界联合会史蒂芬暂勿投资》,载《晨报》1921年4月2日。
    ④M.T:《我对于监督铁路借款用途的意见》,载《晨报》1922年4月23日。
    ⑤仇华飞:《美国与国际银行团》,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⑥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4卷,中华书局l984年版,第l81页。
    ①威罗贝着、王绍坊译:《外人在华特权和利益》,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28页。
    ②《美国花旗银行在华活动史料》,第211页、第212页。
    ③《申报》1920年4月28日。
    ④《花旗银行档案》第3970卷,第77页、第78页;参见《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史料》,第286页。
    ⑤关赓麟:《痛定思痛之粤汉路》,载《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第12页。
    ⑥George Bronson Rea:The Inwardness of the New Consortium The FarEastern Review,January,1920,p.48.
    ①《五年来之广东建设·铁路》,第3页。
    ②铁道部铁道年鉴编纂委员会:《铁道年鉴》,(卷三),1935年出版,第1325页。
    ③中华全国铁路协会:《铁路协会年报》,卷三,期9,(总第24期),中华全国铁路协会1914年9月编印,第40-47页。
    ④《铁路协会年报》,卷四,期一,(总第二十八期),1915年1月,第76页。
    ①《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317页。
    ②《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317页。
    ③《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319页。
    ④《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319页。
    ⑤《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320页、第321页。
    
    ①《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321页。
    ②《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317页、第318页。
    ①何怀民:《广韶段铁路运输行业》,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广州市委员会编:《广州文史资料》,(总第14辑),1965年第1辑,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65年版,第62页、第63页、第64页。
    ②曾鲲化:《中国铁路史》,第876页。
    ③《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321页。
    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东省广州市委员会编:《广州文史资料》,总第9辑,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64年版,第1~7页。
    ⑤《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269页。
    
    
    ①《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320页。
    ②《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269页。
    ③《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319页。
    ①《五年来之广东建设·铁路》,第14页,第15页。
    ②《五年来之广东建设·铁路》,第15页,第16页。
    ③《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278页。
    ④高宗鲁、凌鸿勋:《詹天佑与中国铁路》,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版,第206页。
    ⑤《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274页。
    ⑥谢蔚:《试论粤汉铁路的商办》,北京大学未刊硕士学位论文,1999年,第21页。
    ①《铁路协会年报》,卷二,期十六,(总第二十四期),1913年11月,第90页。
    ②《铁路协会年报》,卷三,期六,(总第二十二期),1914年6月,第127页,第128页。
    ③谢蔚:《试论粤汉铁路的商办》,北京大学未刊硕士学位论文,1999年,第22页。
    ①《铁路协会会报》,卷三,期五,(总第二十一期),1914年5月,第96页,第97页。
    ②《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278页。
    ③夏东元:《郑观应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55页。
    ④《郑观应致粤汉路董事会函》,1916年,上海图书馆馆藏资料。
    ⑤夏东元:《郑观应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55页。
    ⑥郑观应:《致两粤广仁善堂徐树堂善长书》,载《盛世危言后编》,卷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2页。
    ⑦郑观应:《致两粤广仁善堂徐树堂善长书》,载《盛世危言后编》,卷九,第93页。
    ⑧《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322页。
    ①《铁路协会年报》,卷四,期六,(总第三十三期),1915年6月,第86页。
    ②《铁路协会年报》,卷四,期六,(总第三十三期),1915年6月,第119页。
    ③《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321页。
    ④《铁路协会年报》,卷四,期六,(总第三十三期),1915年6月,第122页,第123页,第124页。
    ⑤《铁路协会年报》,卷四,期六,(总第三十三期),1915年6月,第120页。
    ⑥《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322页。
    ⑦《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322页。
    ⑧《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322页。
    
    ①《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322页。
    ②《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322页,第323页。
    ③《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322页,第323页。
    ①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第225页。
    ②《花旗银行档案》第4114卷,第71页;参见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美国花旗银行在华手册》,第138、139页。
    ③《花旗银行档案》第4114卷,第71页;参见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编:《美国花旗银行在华手册》,第138、139页。
    ④《花旗银行档案》第4114卷,第18~20页;参见《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史料》,第291~293页。
    ⑤《花旗银行档案》第4114卷,第9~11页;参见《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史料》,第288~290页。
    ⑥《花旗银行档案》第4114卷,第9~11页;参见《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史料》,第288~290页。
    ①粤路股东郑观应等:《请求粤路国有书》,1916年4月8日,上海图书馆馆藏资料。
    ②夏东元:《郑观应传》,第253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③郑观应:《致广仁堂徐蔷长书》,载郑观应:《盛世危言后编》卷九,第81页。
    ④郑观应代拟:《广东粤汉铁路股东同人公启》,1916年,上海图书馆馆藏资料。
    ⑤郑观应:《郑观应致誉甫函》,1916年,上海图书馆馆藏资料。
    
    ①郑观应:《致梁君燕孙书》,载郑观应:《盛世危言后编》卷九,第90页。
    ②《关于粤省路政之谈话》,载《民国日报》,l919年9月14日。
    
    
    ①《西南八省之铁路计划》,《民国日报》,1920年1月6日。
    ②《西南八省之铁路计划》,《民国日报》,1920年1月6日。
    ③《八省铁路借款之传闻》,《民国日报》,1920年6月20日。
    ④《八省铁路借款之传闻》,《民国日报》,1920年6月20日。
    ⑤《八省铁路借款之传闻》,《民国日报》,1920年6月20日。
    ①《花旗银行档案》第3970卷,第74~80页;参见《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史料》,第285、286、287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498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534页。
    ④《新银行团代表在广州之演说》,载《晨报》,1921年2月18日。
    ⑤《申报》,1921年2月20日。
    
    ①《借款完成粤路之意见》,载《民国日报》l921年4月25日。
    ②《借款完成粤路之意见》,载《民国日报》l921年4月25日。
    ③《交通史路政编》第6册,第400页。
    ①《美国银行团代表史蒂芬之宣言》,载《银行周报》第4卷,第49号,1920年12月28日。
    ②《民国日报》,1923年1月1日。
    ③程浩:《广州港史(近代部分)》,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第134页。
    ④毛立坤:《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关系(1869—1904)》,《安徽史学》2005年第3期。
    ⑤上海海关总税务司署统计科:《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下卷,上海通商海关造册处税务司,1912年编译发行,第123页。
    ⑥桂坫:《南海县志》,卷二一,1910年石印版。
    ①《交通史路政编》,第16册,第236页。
    ②凌鸿勋:《中国铁路志》,文海出版社1954年版,第224、225页。
    ③秦孝仪主编:《抗日战争前国家建设史料:交通建设》(《革命文献》第78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9年版,第1页。
    ①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铁道公报》,总一, 1928年12月,第25页。
    ②《铁道部成立周年纪念特刊》,载《铁道公报》,1929年11月,第43、44、45页。
    ③《民国日报》,l929年3月19日。
    ④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铁道公报》,总一,1928年12月,第175、176、191页。
    ⑤秦孝仪主编:《抗日战争前国家建设史料:交通建设》(《革命文献》第78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9年版,第3页。
    ⑥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铁道公报》,总二,1929年1月,第127、191、192页。
    ①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铁道公报》,总四,1929年3月,第131、132页。
    ②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铁道公报》,总六,1929年5月,第95页。
    ③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铁道公报》,总八,1929年7月,第20页。
    ④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铁道公报》,总十二,1929年11月,第58页。
    ⑤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铁道公报》,总十,第140、141页,1929年9月。
    ⑥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编译处:《中华民国法规汇编:财政》,第1册第2编,(北平)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1010、1011、1012页。
    ①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铁道公报》,总十,1929年9月,第183页。
    ②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铁道公报》,总十三,1929年11月,第1页。
    ③曾鲲化:《中国铁路史》,第876页;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98辑,第973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8年版。
    ④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编译处:《中华民国法规从编:财政》,第5册第7编,第616、617、618、619页;另见铁道部编印:《铁道公报》,总17,1929年11月版,第6、7页。
    ⑤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编译处:《中华民国法规从编:财政》,第7册第10编,第595页。
    ⑥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编译处:《中华民国法规从编:财政》,第1册第2编,第961、962页。
    
    ①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2册,第848页。
    ②《民报》,第十八期,第103、104页。
    ①孙科:《二十五年来之铁道》,载台北版《革命文献》第78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第57页。
    ②孙科:《庚关两款筑路计划提案》,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铁道年鉴》第1卷,1933年版,第37页。
    ③《中国国民党第五届第三次中央全会中国经济建设方案中关于交通建设的规定(1937年2月19日)》,载秦孝仪主编:《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交通建设卷,台北版《革命文献》第72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7版,第14页。
    ①周兴梁:《陈济棠治粤与广东的近代化建设》,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第69页。
    ②钟卓安:《陈济棠》,广东地图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页。
    ③《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第158页。
    ④《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第108页。
    ⑤《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第165页。
    ⑥高叔康:《十年来之经济政策》,载谭熙鸿:《十年来之中国经济》,中华书局1948年版,第9页。
    
    ①《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第97页,第98页。
    ②日本历史学研究会编,金锋等译:《太平洋战争史》第1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25页。
    ③老舍:《茶馆》,《老舍文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83页。
    ①陈鹏任仁译:《从甲午战争到中日战争》,台北“国史馆”,1997年版,第61页。
    ②溥仪:《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第265页。
    ③日本历史学研究会编,金锋等译:《太平洋战争史》第1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25页。
    ④《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交通建设的指示(1935年11月)》,载秦孝仪主编:《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交通建设卷,第11页。
    ⑤薛光前主编:《艰苦建国的十年》,(台北)正中书局,1971版,第257页。
    
    ①邹鲁:《回顾录》,(台北)三民书局,1974年版,第326页。
    ②张宪文:《中华民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①蒋永敬:《胡汉民年谱稿》,第309页,(台北)“中央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300页。
    ②邹鲁:《回顾录》,第454页,第455页。
    ③《蒋总统集》,台湾“国防部”史政局编,1963年10月版,第606页。
    ④《铁路要闻,粤汉路工程概况》,载《湘鄂铁路旬刊》,1932年10月刊,第3页。
    ⑤秦孝仪主编:《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交通建设卷,第5页。
    ①金士宣:《中国铁路发展史》,中国铁道出版社,1986年版,第369页。
    ②关庚麟:《痛定思痛之粤汉路》;载《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第16页。
    ③王树槐:《庚子赔款》,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1974年版,第338、344页。
    ④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铁道部关于退还庚款拨用经过及处理意见呈行政院文(1933年9月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⑤《铁道部关于陇海路拨用比退庚款节略(1935年4月11日)》,载宓汝成:《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第741页。
    ①关庚麟:《痛定思痛之粤汉路》;载《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第17页。
    ②叶恭绰:《对于粤汉铁路完成之感想》,载《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第6页。
    ③关庚麟:《痛定思痛之粤汉路》;载《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第18页。
    ④《民国日报》,l928年7月12日。
    ⑤《英庚款筑路审查报告》,载《民国日报》,1928年8月17日。
    ⑥《民国日报》,l928年7月22日。
    ①简笙簧:《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与抗战的关系》,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版,第44页。
    ②简笙簧:《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与抗战的关系》,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版,第44页。
    ③《津浦路党部主席章阜春在中华民国成立20年纪念大会上演说词》,载《津浦铁路月刊》第1卷第4期,“党务”,1931年1月,第44页。
    ④王晓华、李占才:《艰难延伸的民国铁路》,第97页。
    ⑤朱家骅等:《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工作报告》,原文发表于l941年11月;载台北版《革命文献》,第53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1年版,第327页。
    ①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铁道公报·铁道部成立一周年纪念特刊》,1929年11月,第43页,第44页,第45页。
    ②《庚款三分二,院令铁道部支配》,载《民国日报》,l930年5月11日。
    ③关庚麟:《痛定思痛之粤汉路》,载《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第18页。
    ④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铁道部关于退还庚款拨用经过及处理意见呈行政院文(1933年9月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资料。
    ①宓汝成:《庚款“退款”及其管理和利用》,载《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6期。
    ②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外交部长王正廷致英国驻华公使蓝普森照会(1930年9月l9日)》,国民政府外交部编印《欧美第6号,l930年解决中英庚款换文》,转引自宓汝成:《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第743页、第744页。
    ③《王景春致铁道部函(1931年7月28日),国民政府铁道部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资料。
    ④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应用外国资本技术兴办实业办法草案》,1934年1月18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资料。
    ⑤《外交部长王正廷致英国驻华公使蓝普森照会(1930年9月l9日)》,国民政府外交部编印《欧美第6号, l930年解决中英庚款换文》;见宓汝成:《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第744页。
    ⑥《外交部长王正廷致英国驻华公使蓝普森照会(1930年9月l9日)》,国民政府外交部编印《欧美第6号,l930年解决中英庚款换文》;见宓汝成:《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第744页。
    ①《英国驻华公使蓝普森复外交部长王正廷照会(1930年9月22日)》,国民政府外交部编印《欧美第6号, l930年解决中英庚款换文》;见宓汝成:《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第744页。
    ②宓汝成:《庚款“退款”及其管理和利用》,载《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6期。
    ③《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工作纪要部分》,第4页。
    ④姚崧龄:《张公权先生年谱初稿》,(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97页。
    ⑤张公权:《抗战前后中国铁路的奋斗》,(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1976年版,第162页。
    
    ①《完成粤汉铁路之佳讯》,载《湘鄂铁路旬刊》第13期,(汉口)粤汉铁路湘鄂段管理局,1933年版,第20页。
    ②关庚麟:《痛定思痛之粤汉路》,载:《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论文部分》,第19页。
    ③关庚麟:《痛定思痛之粤汉路》,载:《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论文部分》,第19页。
    ①关庚麟:《痛定思痛之粤汉路》,载:《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论文部分》,第19页。
    
    ①关庚麟:《痛定思痛之粤汉路》,载《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论文部分》,第22页。
    ②《粤汉路完成有望》,载《湘鄂铁路旬刊》,1933年10月刊,第25页。
    ③宓汝成:《庚款“退款”及其管理和利用》,载《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6期。
    
    ①关庚麟:《痛定思痛之粤汉路》,载《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第23页。
    ②《铁道公报·铁道部成立周年纪念特刊》,1929年11月,第43、44、45页。
    ③《铁道公报·铁道部成立周年纪念特刊》,1929年11月,第43、44、45页。
    
    ①关庚麟:《痛定思痛之粤汉路》,载《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论文部分》,第17页。
    ②关庚麟:《痛定思痛之粤汉路》,载《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论文部分》,第23页。
     ①李玉良:《铁路工程与材料管理关系之管见》,载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辑:《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广州)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1936年版,第405页。
    ①李玉良:《铁路工程与材料管理关系之管见》,载《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407页。
    ②李玉良:《铁路工程与材料管理关系之管见》,载《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408页。
    ③李玉良:《铁路工程与材料管理关系之管见》,载《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411页。
    ④《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422页。
    ⑤《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422页。
    
    ①《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414页。
    ②《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416页。
    ③《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418页。
    
    ①《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419页。
    ②《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419页。
    ①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铁道借款合同丛编》,第2册,第77页;载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版
    ②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铁道借款合同丛编》,第2册,第77页。
    ③《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423页。
    ①凌鸿勋:《十六年筑路生涯》,(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8年10月1日初版,第37页。
    ②王晓华、李占才:《艰难延伸的民国铁路》,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页。
    ③李占才:《中国铁路史(1 876一l 949)》,汕头大学出版社,l994版,第372页、第373页。
    ①凌鸿勋:《株韶段完工与所得筑路之教训》,载《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论文部分》,第113页。
    ②凌鸿勋:《株韶段完工与所得筑路之教训》,载《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论文部分》,第113页。
    ③凌鸿勋:《凌鸿勋自定年谱》,第59页。
    ④凌鸿勋:《株韶段完工与所得筑路之教训》,载《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论文部分》,第118页。
    ⑤凌鸿勋:《悼念顾孟余先生》,原载于(台北)《传记文学》第21卷,第2期,1972年2月号,第26页。
    ⑥凌鸿勋:《凌鸿勋自定年谱》,第1~59页。
    ①凌鸿勋:《十六年筑路生涯》,(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8年10月1日初版,第25页。
    ②凌鸿勋:《十六年筑路生涯》,(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8年年10月1日初版,第28页。
    ③简笙簧:《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与抗战的关系》,第68页,(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④凌鸿勋:《株韶段完工与所得筑路之教训》,载《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论文部分》,第115页。
    ⑤凌鸿勋:《株韶段完工与所得筑路之教训》,载《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论文部分》,第115页。
    
    ①凌鸿勋:《凌鸿勋自定年谱》,第65页。
    ②凌鸿勋:《株韶段完工与所得筑路之教训》,载《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论文部分》,第116页。
    ③凌鸿勋:《十六年筑路生涯》,(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8年10月1日初版,第35页。
    
    
    
    ①《交通文摘》,第1卷,第1期,交通建设季刊社,1942年重庆出版,第45页。
    ②凌鸿勋:《铁路在抗战中的表现及今后筑路的教训》,成都中国工程师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1940年版,第19页。
    ③凌鸿勋:《株韶段完工与所得筑路之教训》,载《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论文部分》,第118页。
    ④凌鸿勋:《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工程纪要部分》,第12、14页。
    
    
    ①凌鸿勋:《株韶段完工与所得筑路之教训》,载《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论文部分》,第113页。
    ②屠慰曾:《完成粤汉路的测量工作》,载《湘鄂铁路旬刊》,1932年10月3日刊,第1页。
    ③屠慰曾:《完成粤汉路的测量工作》,载《湘鄂铁路旬刊》,民国三十一年(1932年)(10月3日)第1页。
    
    
    ①《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52页。
    ②凌鸿勋:《株韶段完工与所得筑路之教训》,载《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论文部分》,第114页。
    ①《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49页。
    ②李鹿平:《从地形上看筑路》,原载《凌鸿勋先生七十寿辰纪念论文集》,(台北)中国交通建设协会,1963年版,第72、73页。
    ③凌鸿勋:《株韶段完工与所得筑路之教训》,载《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论文部分》,第113页。
    ④《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工程纪要》,第25页。
    ⑤凌鸿勋:《十六年筑路生涯》,(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68年版,第41、42页。
    ⑥段品庄:《铁路技术标准之建立与改进》,载《铁路七十五、电信七十五、邮政六十周年纪念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影印版,第154页。
    ①王晓东,李占才:《艰难延伸的民国铁路》,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
    ②凌鸿勋:《凌鸿勋自定年谱》,第62页。
    ③《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工程纪要》,第110页。
    ④简笙簧:《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与抗战的关系》,(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3页。
    ⑤李占才:《中国铁路史(1876—1949)》,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2、223页。
    ⑥中国铁路桥梁史编辑委员会:《中国铁路桥梁史》,中国铁道出版社,1987年版,第31、32、33页。
    ⑦马陵合:《凌鸿勋与近代中国铁路自主化》,载《中国科技史杂志》,第27卷,第3期,2006年版,第228页。
    ⑧中国铁路史编辑研究中心:《中国铁路大事记(1876-1995)》,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年版。
    ①容祺勋:《包工程度之考核》,载《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88页。
    ②凌鸿勋:《株韶段完工与所得筑路之教训》,载《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论文部分》,第110页。
    ③凌鸿勋:《一年来株韶段工程之包工及判工》,载《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71页。
    ④李占才:《中国铁路史(1876—1949)》,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2页。
    ⑤龚云:《铁路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53页。
    ①凌鸿勋:《株韶段完工与所得筑路之教训》,载《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论文部分》,第111页。
    ②容祺勋:《包工程度之考核》,载《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92页。
    ③凌鸿勋:《株韶段完工与所得筑路之教训》,载《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论文》,第111页。
    ④容祺勋:《包工程度之考核》,载《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93页。
    ①凌鸿勋:《一年来株韶段工程之包工及判工》,载《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72页。
    
    ①张金品:《本路粤北湖南间包判工制度之分析及工人概况》,载《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82页。
    ②张金品:《本路粤北湖南间包判工制度之分析及工人概况》,载《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83页。
    ③张金品:《本路粤北湖南间包判工制度之分析及工人概况》,载《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83页。
    
    ①容祺勋:《包工程度之考核》,载《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89页。
    ②容祺勋:《包工程度之考核》,载《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89页。
    ③凌鸿勋:《一年来株韶段工程之包工及判工》,载《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72页。
    
    ①凌鸿勋:《一年来株韶段工程之包工及判工》,载《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73页。
    ②凌鸿勋:《一年来株韶段工程之包工及判工》,载《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79页。
    
    ①容祺勋:《包工程度之考核》,载《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90页。
    ②容祺勋:《包工程度之考核》,载《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89页。
    ③凌鸿勋:《一年来株韶段工程之包工及判工》,载《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77页。
    ④凌鸿勋:《一年来株韶段工程之包工及判工》,载《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77页。
    ⑤凌鸿勋:《一年来株韶段工程之包工及判工》,载《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78页。
    
    ①凌鸿勋:《一年来株韶段工程之包工及判工》,载《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79页。
    ②张金品:《本路粤北湖南间包判工制度之分析及工人概况》,载《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83页。
    ③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计划及进展》,载《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64页。
    ④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计划及进展》,载《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64页。
    ①张金品:《本路粤北湖南间包判工制度之分析及工人概况》,载《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80页。
    
    ①张金品:《本路粤北湖南间包判工制度之分析及工人概况》,载《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86页。
    ②张金品:《本路粤北湖南间包判工制度之分析及工人概况》,载《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87页。
    ①张金品:《本路粤北湖南间包判工制度之分析及工人概况》,载《粤汉铁路株韶段工程局工程记载丛刊》,第88页。
    
    ①俞飞鹏:《十五年来之交通概况》,国民政府交通部,1946年版,第8页。
    ②《本路四年改进计划》,载《湘鄂铁路旬刊》,第19期,第2页。
    
    ①《整理计划的实施现况》,载《湘鄂铁路旬刊》,第3期, 1932年9月26日,第3页。
    ②《粤汉月刊》,第1卷,第1、2期合订本,第6页。
    ③《整理计划的实施现况》,载《湘鄂铁路旬刊》第4期, 1932年9月26日,第3页。
    ④《整委会成立之由来及其与局长制共阔存在之意义》,载《湘鄂铁路旬刊》第8期,第2页。
    ⑤《铁道部部令(总字一五二二号)》,载《湘鄂铁路旬刊》第1期,第9页, 1932年7月30日。
    
    ①《本路消息》,《湘鄂铁路旬刊》第1期,1932年8月25日,第14页。
    ②《粤汉铁路湘鄂段管理局令》,载《湘鄂铁路旬刊》第1期,1932年8月23日,第10页。
    ③《刘委员长为采购材料事致电部次长》,载《湘鄂铁路旬刊》第4期,1932年10月1日,第12页。
    ④《整理材料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纪录》,载《湘鄂铁路旬刊》第5期,1932年10月12日,第12页。
    ⑤《湘鄂铁路购料委员会规程》,载《湘鄂铁路旬刊》第4期,1932年9月30日,第8页。
    ⑥《整委会呈铁道部为整理期内各处一切须急材料拟请准予均按修车材料办法由局自行购办》,载《湘鄂铁路旬刊》第5期,1932年10月11日,第10页。
    ①《会计处呈管理局呈报本路与株萍路帐目分立情形及今后处置办法祈鉴核令遵由》,载《湘鄂铁路旬刊》第8期,第25、26页。
    ②《本路经济之预计》,载《湘鄂铁路旬刊》第15期,第1页。
    ③《湘鄂局训令民国二十二年第三四号》,载《湘鄂铁路旬刊》第15期,第7、8页。
    
    ①《本路四年改进计划》,载《湘鄂铁路旬刊》,第19期,第2页。
    ②《铁道部指令财字第九六六三号》,载《湘鄂铁路旬刊》第16期,第12页。
    ③《部允每月拨发本路协款》,载《湘鄂铁路旬刊》,第27期,第12页。
    ④《株韶段工程局局长凌鸿勋演说》,载《湘鄂铁路旬刊》,第12期,第2页。
    ⑤《组织工机改进计划委员会》,载《湘鄂铁路旬刊》,第11期,第7页。
    
    ①《本路在英伦添购材料》,载《湘鄂铁路旬刊》,第13期,第15页。
    ②《铁道部训令业字第三四九四号》,载《湘鄂铁路旬刊》,第15期,第2页。
    ③《湘鄂段管理局训令二十二年第六十九号》,载《湘鄂铁路旬刊》,第16期,第8页。
    ④《铁道部训令民国二十三年工字第九七九四号》,载《湘鄂铁路旬刊》,第65期,第10、11页。
    ⑤《湘鄂局训令民国二十一年第一五二六号》,载《湘鄂铁路旬刊》第4期,1932年10月3日,第2页。
    ⑥《刘委员长屠局长致电部次长催运枕木(湘鄂局训令第一五四二号)》,第4期,1932年10月3日,第12页。
    ⑦《屠局长谈整顿路政》,载《湘鄂铁路旬刊》第1期,1932年8月16日,第16页。
    ①《湘鄂段管理局训令第一五二三号》,载《湘鄂铁路旬刊》第4期,1932年9月30日,第7页。
    ②《分配及抽换枕木情形》,载《湘鄂铁路旬刊》第8期,第9页。
    ③《铁路要闻》,载《湘鄂铁路旬刊》第6期,第31页。
    ④《工作报告》,载《湘鄂铁路旬刊》第15期,第14页。
    ⑤《湘鄂段管理局训令第一四七七号》,载《湘鄂铁路旬刊》第4期,1932年9月24日,第16页。
    ⑥《醴陵至峡山口段内抽换钢轨》,载《湘鄂铁路旬刊》第7期,第27页,第28页。
    ⑦《刘委员长报告》,载《湘鄂铁路旬刊》第3期,第1页,1932年9月19日。
    ⑧屠慰曾:《函至武昌等县县政府》,载《湘鄂铁路旬刊》第7期,第22页。
    ①屠慰曾:《函至武昌等县县政府》,载《湘鄂铁路旬刊》第7期,第22页。
    ②《湘鄂局训令第一五三六号》,载《湘鄂铁路旬刊》,第4期,1932年9月30日,第8页。
    ③屠慰曾:《整理本路的工作》,载《湘鄂铁路旬刊》第6期,1932年10月18日,第1页。
    ④屠慰曾:《整理本路的工作》,载《湘鄂铁路旬刊》第6期,1932年10月18日,第1页。
    ⑤《修理沿线号志情形》,载《湘鄂铁路旬刊》第8期,第8页。
    ⑥《湘鄂局训令第一五四二号》,载《湘鄂铁路旬刊》第4期,1932年10月1日,第10页。
    ⑦《本路行车事变减少》,载《湘鄂铁路旬刊》第12期,第7页。
    ①《湘鄂局训令第一五一八号》,载《湘鄂铁路旬刊》第4期,1932年9月30日,第6页。
    ②《湘鄂局训令第一五二0号》,载《湘鄂铁路旬刊》第4期,1932年9月30日,第6页。
    ③《湘鄂局训令第一五二三号》,载《湘鄂铁路旬刊》第4期,1932年9月30日,第7页。
    ④《整理委员会呈铁道部拟移建十号钢桥缮具工作说明书估单图案诮核示》,载《湘鄂铁路旬刊》,第3期,第9页。
    ⑤《整理初步计划的实施现况》,载《湘鄂铁路旬刊》,第3期,1932年9月26日,第2页。
    ⑥《刘委员长由湘返汉后之谈话》,载《湘鄂铁路旬刊》,第4期,1932年9月29日,第24页。
    ⑦《粤汉月刊》,第1卷,第12期,第7页。
    ⑧《湘鄂局训令第一四八二号》,载《湘鄂铁路旬刊》,第4期,1932年9月26日,第17页。
    ①《刘委员长报告》,载《湘鄂铁路旬刊》第3期,1932年9月19日,第1页。
    ②《粤汉铁路车务四年计划》,载《湘鄂铁路旬刊》第22期,第5页
    ③《北宁租借机车》,载《湘鄂铁路旬刊》第20期,第22页。
    ④《粤汉月刊》,第1卷,第12期,第7页。
    ⑤《嗣后段站员司工警敢仍藉端勒索一经发觉即立子斥革并送法院惩办令饬各处署遵照由》,载《湘鄂铁路旬刊》,第7期,第8页。
    ①程云深:《谋本路及职工经济发展之蒭议》,载《湘鄂铁路旬刊》第5期,1932年10月16日,第2页。
    ②《本路货运负责问题》,载《湘鄂铁路旬刊》第21期,第2页,
    ③刘景山:《整理委员会代电呈铁道部为粗茶运价过高情形拟在水退期内改按三等七折收费》,载《湘鄂铁路旬刊》第6期,1932年10月24日,第17页。
    ④刘景山:《整理委员会代电呈铁道部为粗茶运价过高情形拟在水退期内改按三等七折收费》,载《湘鄂铁路旬刊》第6期,1932年10月24日,第17页。
    ①《城站茶运加入特价起运站》,载《湘鄂铁路旬刊》第65期,第27页。
    ②《本路现时的经济状况》,载《湘鄂铁路旬刊》第9期,第1页。
    ③《煤业公会呈请铁道部奖励整委会》,载《湘鄂铁路旬刊》第8期,第27页。
    ④《本路拟将短途煤焦运价分别减折》,载《湘鄂铁路旬刊》第21期,第19页。
    ⑤《本路货运问题》,载《湘鄂铁路旬刊》,第17期,第1、2页。
    ⑥《盐运收费办法》,载《湘鄂铁路旬刊》,第20期,第26页。
    ①《筹备试办徐岳间零担货物负责运输》,载《湘鄂铁路旬刊》第25期,第7、8页。
    ②《铁道部训令业字第三三四七号》,载《湘鄂铁路旬刊》第13期,第9页。
    ③《本路货运问题》,载《湘鄂铁路旬刊》,第17期,第14页。
    ④《添设长沙南站》,载《湘鄂铁路旬刊》第6期,第31页。
    ⑤《兴筑醴陵岔道》,载《湘鄂铁路旬刊》第19期,第13页。
    ⑥《屠局长在沪接洽水陆联运》,载《湘鄂铁路旬刊》第25期,第6页。
    ⑦《铁道部训令业字第九八三八号》,载《湘鄂铁路旬刊》第65期,第12页。
    
    ①《营业概况》,载《湘鄂铁路旬刊》,第13期,第9页。
    ②《湘鄂段管理局训令第一六四三号》,载《湘鄂铁路旬刊》,第15期,第10页。
    ③《本路经济问题》,载《湘鄂铁路旬刊》,第28期,第1页。
    ①《限期赶办积压旧帐》,载《湘鄂铁路旬刊》第4期,1932年9月29日,第24页。
    ②《湘鄂段管理局训令第一六二八号》,载《湘鄂铁路旬刊》第6期,第22页.
    ③《周行查账员查账手续》,载《湘鄂铁路旬刊》第8期,第4页,第5页,第6页。
    ④《局查杨站长显青被控一案》,载《湘鄂铁路旬刊》第8期,第26页。
    ⑤《湘鄂局训令(会字第一四三五号)》载《湘鄂铁路旬刊》第3期,1932年9月18日,第17页。
    ⑥《湘鄂铁路旬刊》,《局长训令第1509号》第4期,第5页,1932年9月30日。
    ⑦《湘鄂铁路整理材料委员会规程》,载《湘鄂铁路旬刊》第6期,1932年10月22日,第8页。
    ①《湘鄂铁路整理材料委员会规程》,载《湘鄂铁路旬刊》第6期,1932年10月22日,第8页。
    ②《湘鄂铁路整理材料委员会办事细则》,载《湘鄂铁路旬刊》第6期,1932年10月22日,第8页。
    ③《点查材料办法》,载《湘鄂铁路旬刊》第7期,第7页。
    ④《修正补充各站填发货票须知及经手遗失处分办法》,载《湘鄂铁路旬刊》第7期,第9页。
    ⑤屠慰曾:《整理本段的“节流”工作》,载《湘鄂铁路旬刊》,第7期,第1页。
    
    ①《修正湘鄂铁路讲料委员会规程条文》,《湘鄂铁路旬刊》,第9期,第3页。
    ②《规定材料验收办法》,载《湘鄂铁路旬刊》,第11期,第15页。
    ③屠慰曾:《整理本段的“节流”工作》,载《湘鄂铁路旬刊》,第7期,第2页。
    ④《规定站款不解惩处办法》,载《湘鄂铁路旬刊》第5期,1932年10月14日,第24页。
    ⑤《湘鄂段管理局训令第一七零一号》,载《湘鄂铁路旬刊》第7期,第15页。
    ⑥《追缴各站结余办法》,载《湘鄂铁路旬刊》第6期,第22页。
    
    ①《整理文件,长沙何王席来电》,载《湘鄂铁路旬刊》第3期,1932年9月19日,第17页。
    ②《徐家棚机厂工作用料及考核办法》,载《湘鄂铁路旬刊》第10期,第4页,第5页
    ③《整理材料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纪录》,载《湘鄂铁路旬刊》第13期,第11页
    ①《领用洋油应将空桶同时缴还》,载《湘鄂铁路旬刊》第15期,第1页,第2页。
    ②《匿报逾量及私运各项对于查获者之给赏办法》,载《湘鄂铁路旬刊》第4期,1932年9月26日,第18页。
    ③《整理委员会呈铁道部拟移建十号钢桥缮具工作说明书估单图案诮核示》,载《湘鄂铁路旬刊》第6期,第13页。
    ④《嗣后关于发付商行材料价欵统由会计处办理》,载《湘鄂铁路旬刊》第6期,1932年10月22日,第8页。
    ⑤《规定材料验收办法》,载《湘鄂铁路旬刊》第11期,第10页。
    ⑥《湘鄂局训令第一六二九号》,载《湘鄂铁路旬刊》第6期,第23页。
    ⑦《对于员工请领优待乘车证应特加注意随时考核如有不实不得率尔请转令饬各处署遵照由》,载《湘鄂铁路旬刊》第7期,第8页。
    ①《湘鄂段管理局训令第四二号》,载《湘鄂铁路旬刊》第15期,第6页。
    ②《湘鄂道路局员工消费合作社整理委员会暂行办法》,载《湘鄂铁路旬刊》第18期,第11页。
    ③《粤汉铁路湘鄂段管理局工务处备用欵周转规则》,载《湘鄂铁路旬刊》第7期,第6页。
    ④《湘鄂段管理局训令第一七六七号》,载《湘鄂铁路旬刊》,第10期,第14页。
    ⑤《本局经济问题》,载《湘鄂铁路旬刊》第28期,第1页。
    ①《本局厉行考勤》,载《湘鄂铁路旬刊》第7期,第28页。
    ②《嗣后段站员司工警敢仍藉端勒索一经发觉即立子斥革井送法院惩办令饬各处署遵照由》,载《湘鄂铁路旬刊》,第7期,第9页。
    ③《职工不得冒名顶替》,载《湘鄂铁路旬刊》,第19期,第14页。
    ④《湘鄂局训令二十二年第一五五号》,载《湘鄂铁路旬刊》第18期,第12页。
    ⑤《本路秩序较前进步》,载《湘鄂铁路旬刊》,第8期,第9页。
    ①《警察署取缔兵警勒索陋规》,载《湘鄂铁路旬刊》,第15期,第5页。
    ②《各处严禁工人聚赌》,载《湘鄂铁路旬刊》,第28期,第9页。
    ③《湘鄂局训令民国二十三年第三五三号》,载《湘鄂铁路旬刊》,第64期,第11页。
    ④《铁道部令粤汉铁路湘鄂段管理局》,载《湘鄂铁路旬刊》,第2期,1932年9月5日,第4页。
    ⑤《铁路职工识字教育强迫施行办法》,载《湘鄂铁路旬刊》,第15期,第1、2页。
    ⑥《徐家棚职工学校整饬校风》,载《湘鄂铁路旬刊》,第22期,第17页。
    
    ①《安源职工识字学校概况》,载《湘鄂铁路旬刊》,第28期,第15页。
    ②《湘鄂段管理局训令第一六五一号》,载《湘鄂铁路旬刊》,第6期,第23、24页。
    ③《湘鄂铁路车务处部派铁路管理科毕业生实习细则》,载《湘鄂铁路旬刊》,第22期,第9页。
    
    ①《湘鄂铁路旬刊》,第2期,1932年9月,第13页。
    ②《湘鄂铁路旬刊》第65期,第22页
    ③《湘鄂铁路旬刊》第65期,第23页。
    ①《湘鄂铁路旬刊》第65期,第25页
    ②《湘鄂铁路旬刊》第65期,第25页
    ③《湘鄂铁路旬刊》第65期,第22页
    ④《艰难延伸的民国铁路》,第164页。
    ⑤《国民党“五大”行政院工作报告》,台北版《革命文献》,第78辑。
    ⑥《湘鄂铁路旬刊》,第4期,1932年9月,第14页。
    ⑦《湘鄂铁路旬刊》,第4期,1932年9月,第25页。
    
    ①《湘鄂铁路旬刊》第65期,1933年1月,第22页。
    ②《湘鄂铁路旬刊》第17期,第14页。
    ③《湘鄂铁路旬刊》,第1期,1932年8月,第14页。
    ④《湘鄂铁路旬刊》,第2期,1932年9月,第16页。
    
    ①《湘鄂铁路旬刊》,第19期,1933年2月,第1页。
    ②《湘鄂铁路旬刊》,第65期,第24页。
    ③《湘鄂铁路旬刊》,第3期,1932年9月,第2页。
    ④《湘鄂铁路旬刊》,第4期,1932年10月,第2页。
    
    ①《湘鄂铁路旬刊》,第14期,1933年1月,第11页。
    ②《湘鄂铁路旬刊》,第16期,1933年1月,第1页。
    ③《湘鄂铁路旬刊》,第5期,1932年10月,第9、10页。
    ④《湘鄂铁路旬刊》,第18期,1933年2月,第16页。
    ⑤《湘鄂铁路旬刊》,第18期,1933年2月,第16页。
    ⑥《湘鄂铁路旬刊》,第27期,1933年5月,第13页。
    ⑦《湘鄂铁路旬刊》,第27期,1933年5月,第14、15页。
    
    ①《湘鄂铁路旬刊》,第20期,1933年3月,第26页。
    ②《湘鄂铁路旬刊》,第21期,1933年3月,第20页。
    ③《湘鄂铁路旬刊》,第28期,1933年5月,第9页。
    ④《湘鄂铁路旬刊》,第21期,1933年3月,第20页。
    ⑤《湘鄂铁路旬刊》,第18期,1933年2月,第14页。
    ⑥《湘鄂铁路旬刊》,第28期,1933年5月,第6页。
    
    ①《湘鄂铁路旬刊》,第2期,1932年9月,第8页。
    ②《湘鄂铁路旬刊》,第2期,1932年9月,第9页。
    ③《湘鄂铁路旬刊》,第6期,1932年10月,第6、7页。
    ④《湘鄂铁路旬刊》,第6期,1932年10月,第6页。
    
    ①《湘鄂铁路旬刊》,第15期,1933年1月,第2页。
    ②《湘鄂铁路旬刊》,第6期,1932年10月,第32页、第33页。
    ③俞飞鹏:《十五年来之交通概况》,国民政府交通部,1946年版,第9页。
    
    ①株韶段工程局:《哀悼株韶段殉路员工》,载《粤汉铁路株韶段通车纪念刊》,1936年版,第157页。
    ②金士宣:《中国铁路发展史》,中国铁道出版社,1985年版,第385页。
    ③简笙簧:《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与抗战的关系》,(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75页。
    ④凌鸿勋:《凌鸿勋自定年谱》,(台北)三民书局,1978年出版,第80页。
    
    ①俞锬:《中国铁路联运之过去现在与将来》,载《铁道公报》,第1264期,1935年9月7日版,第8页。
    ②俞锬:《中国铁路联运之过去现在与将来》,载《铁道公报》,第1265期,1935年9月9日版,第7页。
    ③《铁道公报》,第1762期,《铁道部联运通令》,1937年4月26日版,第157页。
    ④《本路拟订造最新式渡轮》,载《粤汉铁路旬刊》,第3期,第27页。
    ①简笙簧:《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与抗战的关系》,第77页。
    ②简笙簧:《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与抗战的关系》,第77页。
    ③铁道部业务司:《建设武汉铁路之经过》,1932年3月11日;转引自简笙簧:《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与抗战的关系》,第77页。
    ④《湖北全省地方自治研究会主任韩英华致铁道部陈条》,1937年1月25日;转引自简笙簧:《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与抗战的关系》,第78页。
    ⑤《中央日报》,1937年2月7日,第1张,第3版。
    ⑥张嘉璈:《战时交通问题》,1939年印,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料,第13页。
    ⑦张嘉璈:《战时交通问题》, 1939年印,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料,第14页。
    ①张公权:《抗战前后中国铁路建设的奋斗》,第57页。
    ②谭耀宗:《铁路联运的过去、现在与将来》,载《交通月刊》,第1卷,第2期,1947年8月28日,第17页。
    ③沈钟钰:《我从业铁路四十年回忆之一——铁路联运直达通车》,原载《铁路电信七十五、邮政六十周年纪念刊》,第157页。
    ④简笙簧:《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与抗战的关系》,第78页。
    ⑤交通部路政司:《浙赣铁路简史》,1941年编;转引自简笙簧:《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与抗战的关系》,第78页。
    ⑥简笙簧:《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与抗战的关系》,第78页。
    ⑦俞飞鹏:《十五年来之交通概况》,第10页。
    ⑧《浙赣铁路局呈文》,载《铁道公报》,第1716期,1937年3月1日,第5页。
    ⑨《铁路大事纪》,1939年3月1日条;转引自简笙簧:《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与抗战的关系》。
    ①张公权:《抗战前后中国铁路建设的奋斗》,第172页,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4年版,第79页。
    ②凌鸿勋:《中国铁路志》,文海出版社1954年印行,第254页。
    ③《第三届第三次国民参政会交通部工作报告》,第6页,1944年9月;转引自简笙簧:《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与抗战的关系》,第115页。
    ④《六中全会交通部工作报告》,1945年5月,毛笔原件;转引自简笙簧:《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与抗战的关系》,第117页。
    ①龚学遂:《中国战时交通史》,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22页。
    ②何墨林:《抗战以来之全国航政》,1939年12月,毛笔原稿,转引自简笙簧:《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与抗战的关系》,第117页。
    ③龚学遂:《中国战时交通史》,第212页。
    ④《国营招商局局长江业务管理处报告书》,1941年12月12日;转引自《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与抗战的关系》,第121页。
    ⑤王洸:《抗战时期水运纪要》,(台北)“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5页。
    ⑥《粤汉湘桂两路汽车接运所组织规程》,载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交通公报》,第2卷,第17期,1939年2月11日。
    ①龚学遂:《中国战时交通史》,第257、262页。
    
    ①威廉·施坚雅著、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49页。
    ②戴鞍钢、黄苇:《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版,第817页。
    ③隗瀛涛:《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l998年版,第412页。
    ④戴鞍钢、黄苇:《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版,第81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348页。
    ①W.W. Rostow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rowth[M], W.W. Norton & company. INC., NewYork, 1962,page302.
    ②夏东元:《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l982年版,第653页。
    ③《张文襄公全集》,第5卷,第10页。
    ④《湖北省志·交通邮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⑤《耒阳市志》,中国社会出版社,l993年版,第235页。
    ⑥《耒阳市志》,中国社会出版社,l993年版,第358页。
    ⑦《耒阳市志》,中国社会出版社,l993年版,第355页。
    ①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l912~1927)》,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33页。
    ②宇剑:《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纪实――改革扬帆(1976-1984)》,红旗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页。
    ③广州年鉴编辑委员会:《广州年鉴》,广州1935年编,广东省档案馆藏,第362页。
    ④广州年鉴编辑委员会:《广州年鉴》,广州1935年编,广东省档案馆藏,第359页。
    ⑤《广东省工业建设实施计划案》,广州1935年编,广东省档案馆藏,第528页。
    ⑥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编:《梁漱溟全集》,第5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3页。
    ①《株洲市志·交通》,湖南出版社,l994年版,第1、2页。
    ②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l980年版,第746页。
    ③《株洲市志·工业(上)》,湖南出版社,l996年版,第1页。
    ④隗瀛涛:《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l998年版,第745页。
    ⑤李振:《湖南省土地利用与粮食问题》,(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年版,第2842页。
    ①符泽初:《战前广东之工业》序,南京中央日报社1947年版,第27页。
    ②霍新宾:《抗战时期广东国统区粮食管理探析》,暨南大学历史系图书馆,2001年版,第146页。
    ③《广东治河委员会暨陈济棠等请拨英俄庚款建筑黄埔商埠并治理韩江计划及建议》,(1933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编号:一(1)3300。
    ④李振:《湖南省土地利用与粮食问题》,(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第2827页。
    ⑤李振:《湖南省土地利用与粮食问题》,(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第2831页。
    
    ①陈先枢:《长沙交通史纲》,载《求索》,2000年第6期。
    ②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秘书厅研究室:《铁道半月刊》,l937年第7期。
    ③广东省银行经济研究室:《广州之米业限》,广东省银行经济研究室,1938刊,第29页。
    ④《湖南历史资料》,1979年第l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7页。
    ⑤《湖南历史资料》,1979年第l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6页。
    ⑥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495页。
    
    ①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516页。
    ②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02页。
    ③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515页。
    ④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l895~1914)》,上册,科技出版社,l957版,第486页。
    
    ①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l895~1914)》,上册,科技出版社,l957版,第478页。
    ②《湖北省志·交通邮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③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下册,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0页。
    ④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02页。
    ①《湖南省志·交通志铁路》,中国铁道出版社,l995年版,第203页。
    ②丁凤麟、王欣之:《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l987年版,第140页。
    ③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1863~1911)》,第2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494页。
    ④盛宣怀:《愚斋存稿》,卷17,第2、3页。
    ⑤张公权:《张公权先生自述注事答客问》,载《传记文学》,第30卷,第2期,1977年2月号,第48页。
    ⑥张其昀:《党史概要》,台北“中央改造委员会”文物供应社,1951年9版,第912页。
    ⑦蒋介石:《蒋举统集》,台北“国防部史政局”编,1963年10月版,第606页。
    ①周一志:《“非常会议”前后》,载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65年版,第83页。
    ②白寿彝:《中国通史》,第12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下),第1086页。
    ③胡汉民:《大亚细亚主义与国际技术合作》,载《三民主义月刊》,第2卷,第4期,1934年4月,第2页。
    ①胡汉民:《论所谓法西斯蒂》,载《三民主义月刊》,第1卷第5期,1933年5月,第18页。
    ②胡汉民:《论所谓法西斯蒂》,载《三民主义月刊》,第1卷第5期,1933年5月,第8页。
    ③胡汉民:《什么是我们的生路》,载《三民主义月刊》,第1卷,第3期,1933年3月,第19页。
    ④胡汉民:《政治上之责任问题》,载《三民主义月刊》,第2卷第3期,1934年3月,第1页。
    ⑤胡汉民:《什么是我们的生路》,载《三民主义月刊》,第1卷第3期,1933年3月,第19页。
    ⑥《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50页。
    ⑦钟文典:《广西通史》(第3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0页。
    ①钟文典:《广西通史》(第3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9页。
    ②钟文典:《20世纪30年代的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45页。
    ③《广西的军事建设》,全面抗战周刊社编辑出版,1938年4月,第9页。
    ④《广西民团条例》,《广西民团条例章则汇编》,第9页,l931年版,第8页。
    ⑤《广西建设纲领》,载政协广西文史委员会:《新桂系纪实》下册,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1页。
    ⑥钟文典:《广西通史》,第3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1、242页。
    ⑦《桂政纪实·文》,第89页。
    ⑧钟文典:《20世纪30年代的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22页。
    ⑨秦庆钧:《广东省的财经情况》,载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南天岁月――陈济棠主粤时期见闻实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76页。
    ⑩周兴梁:《陈济棠治粤与广东的近代化建设》,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第69页。11冼子恩:《办糖厂的经过及其真象》,载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南天岁月――陈济棠主粤时期见闻实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45页。12陈丕扬:《我所知道的西村土敏土厂》,载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南天岁月――陈济棠主粤时期见闻实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24页。
    ①广东年鉴编纂委员会编:《广东年鉴》(1941年),广东省政府秘书处编译室1942年编印,第1页。
    ②钟卓安:《陈济棠》,广东地图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0页。
    ③广东省档案资料丛刊:《陈济棠研究史料》,广东省档案馆1985年印,第289页。
    ④钟卓安:《陈济棠》,广东地图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页。
    ⑤钟卓安:《陈济棠》,广东地图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页。
    ⑥广东省档案资料丛刊:《陈济棠研究史料》,广东省档案馆1985年印,第250页。
    ⑦钟卓安:《陈济棠》,广东地图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页。
    ⑧秦庆钧:《广东省的财经情况》,载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南天岁月――陈济棠主粤时期见闻实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76页。
    ⑨广东省档案资料丛刊:《陈济棠研究史料》,广东省档案馆1985年印,第291页。
    ①钟卓安:《陈济棠》,广东地图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页。
    ②钟卓安:《陈济棠》,广东地图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6页。
    ③余炎光、(美)陈福霖主:《南粤割据—从龙济光到陈济棠》,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32页。
    ④李洁之:《陈济棠主粤始末》,载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南天岁月――陈济棠主粤时期见闻实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
    ⑤李洁之、江荦:《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纪事本末》,载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南天岁月――陈济棠主粤时期见闻实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9页。
    ⑥郭绪印:《国民党派系斗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2页。
    ⑦李洁之、江荦:《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纪事本末》,载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南天岁月――陈济棠主粤时期见闻实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2页。
    ⑧余炎光、(美)陈福霖主:《南粤割据—从龙济光到陈济棠》,: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11页。
    ⑨李洁之、江荦:《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纪事本末》,载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南天岁月――陈济棠主粤时期见闻实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3页。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州百年大事记》下册,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53页。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粤系军事史大事记》,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7页。
    ③刘斐:《两广“六一事变”》,载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完究文员会编:《南天岁月――陈济棠主粤时期见闻实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63页。
    ④程思远:《两广事变》,载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完究文员会编:《南天岁月――陈济棠主粤时期见闻实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47页版。
    ①《凌鸿勋自定年谱》,第78页。
    ②程思远:《两广事变》,载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完究文员会编:《南天岁月――陈济棠主粤时期见闻实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48页。
    ③简笙簧:《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与抗战的关系》,第60页。
    ④《蒋中正总统档案》(《大溪档案》),1936年6月2日,“事略稿本”。
    ⑤吴相湘.:《民国百人传》(第2册),(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1年版,第194页。
    ⑥《大众日报》(香港),1936年5月5日。
    ⑦云南省档案馆编:《围民党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云南部分)》,档案出版社1987年版。
    ①凌鸿勋:《凌鸿勋自定年谱》,第78页,第607页。
    ②《日前的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中国共产党五中全会l934年1月l8日通过),载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l0册(1934-1935),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3页。
    ③毛泽东:《致王以哲》(1936年),《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0页。
    ④《大公报》(天津)1936年6月14日。
    ⑤蔡德金辑:《西安事变前后汪精卫与陈璧君等来往电函》,载《近代史资料》总第60号。
    ⑥李德标:《广东空军飞京记》,载《传记文学》第30卷,第1期,1977年1月号,第66页。
    ⑦《时事新报》,1936年7月9日,第1张,第1版。
    ⑧《时事新报》,1936年7月14日,第1张,第1版。
    ①丁纪徐:《我与广东空军》,载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完究文员会编:《南天岁月――陈济棠主粤时期见闻实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0页。
    ②凌鸿勋:《凌鸿勋自定年谱》,第79页。
    ③辛达谟:《德国外交档案中的中德关系——民国十七年至廿七年》,载台北版《传记文学》第42卷,第5期。
    ④程思远:《政坛回忆》,第83页。
    ⑤《李宗仁回忆录》,下册,第675页。
    ⑥谭肇毅:《桂系史探研》,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5页。
    ①李占才:《中国铁路史(1876—1949)》,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9页。
    ②俞飞鹏:《十五年来之交通概况》,国民政府交通部,1946年版,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料,第2页。
    ③俞飞鹏:《十五年来之交通概况》,国民政府交通部,1946年版,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料,第5页。
    ④张嘉璈:《战时交通问题》,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讲演录,1939年刊,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资料,第18页。
    ⑤张嘉璈:《战时交通问题》,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讲演录,1939年刊,第13页。
    ⑥张嘉璈:《战时交通》,1942年刊,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资料,第20页。
    ⑦张嘉璈:《战时交通》,1942年刊,第14页。
    ⑧张嘉璈:《战时交通》,1942年刊,第15页。
    ①张嘉璈:《战时交通》,1947年刊,第18页。
    ②张嘉璈:《战时交通问题》,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讲演录,1939年刊,第13页。
    ③龚学遂:《中国战时交通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第195页。
    ④史说:《八一三淞沪抗战记略》,载政协文史委员会:《八一三淞沪抗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103页。
    ⑤何应钦:《何上将抗战期间军事报告》,上册,(台北)文星书店,1962年版,第71页。
    ⑥龚学遂:《中国战时交通史》,第172页。
    ⑦俞飞鹏:《十五年来之交通概况》,国民政府交通部,1946年版,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料,第14页。
    ⑧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田琪之译:《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2卷第1分册,中华书局出社,1979年版,第90页。
    ①复旦大学历史系编译:《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1931—1945)》,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63页。
    ②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纂、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校:《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上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24页。
    ③龚学遂:《中国战时交通史》,第173页。
    ④张嘉璈:《战时交通问题》,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讲演录,1939年刊,第18页。
    ⑤何应钦:《何上将抗战期间军事报告》,上册,第203页。
    ⑥秦孝仪主编:《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交通建设》,载(台北)《革命文献》第78辑,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9年版,第302页。
    ⑦陈鸿宾:《抗战中之粤汉铁路》(下),载《抗战与交通》第32期,1939年12月16日。
    ⑧何应钦:《何上将抗战期间军事报告》,上册,第90页。
    ⑨程天放:《使德回忆录》,(台北)正中书局,1967年版,第242页。
    ①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2编“作战经过”,1981年台北出版,第295页。
    ②龚学遂:《中国战时交通史》,第173页。
    ③张公权:《抗战前后中国铁路建设的奋斗》,(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4年版,第128页。
    ④张洪涛:《血祭大江:中日武汉会战记实》,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404页。
    ⑤Foreign Re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1938 Far East Vol pp124 595-597.(美国国务院远东司:《中国输入军火备忘录》,第595~597页。
    ⑥张嘉璈:《抗战前后中国铁路建设的奋斗》,第143页。
    ⑦龚学遂:《中国战时交通史》,第173、174页。
    ⑧张公权:《抗战中之交通建设》,载《抗战与交通》第13期,1939年1月1日。
    ⑨徐万民:《战争生命线:国际交通与八年抗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
    ⑩张嘉璈:《抗战前后中国铁路建设的奋斗》,第143页。11程天放:《使德回亿录》,(台北)中正书局,1979年版,第195页。12简笙簧:《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与抗战的关系》,第99页。
    ①张洪涛:《血祭大江:中日武汉会战记实》,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408页。
    ②张其昀:《党史概要》,(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1年版,第1509页。
    ③陈富安、刘光明:《武汉会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8页。
    ④龚学遂:《中国战时交通史》,第171页。
    ⑤薛光前:《经济建设中的交通问题》,载《交通季刊》第4期, 1941年版,第21页。
    ⑥龚学遂:《中国战时交通史》,第171页。
    ⑦蒋纬国:《国民革命战史》,第3部《抗日御侮》,第8卷,(台北)黎明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79年版,第3页。
    ⑧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第138页。
    ⑨何应钦:《何上将抗战期间军事报告》,第515页。
    ①龚学遂:《中国战时交通史》,第171页。
    ②张嘉璈:《战时交通》, 1942年刊,第20页。
    ③俞飞鹏:《十五年来之交通概况》,国民政府交通部,1946年版,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料,第15页。
    ④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第86页。
    ⑤张嘉璈:《战时交通问题》,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讲演录,1939年刊,第13页。
    ⑥龚学遂:《中国战时交通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69页。
    ①俞飞鹏:《十五年来之交通概况》,国民政府交通部,1946年版,第3页。
    ②俞飞鹏:《十五年来之交通概况》,国民政府交通部,1946年版,第93页、第94页。
    ③俞飞鹏:《十五年来之交通概况》,国民政府交通部,1946年版,第93页。
    ④俞飞鹏:《十五年来之交通概况》,国民政府交通部,1946年版,第94页。
    ⑤张嘉璈:《战时交通问题》,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讲演录,1939年刊,第19页。
    ⑥李声满:《抗战时期的湖南铁路建设述论》,载《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
    ⑦《抗战前后中国铁路建设的奋斗》,第168页。
    ⑧《抗战前后中国铁路建设的奋斗》,第171页。
    ⑨龚学遂:《中国战时交通史》,第174页。
    ①张嘉璈:《战时交通问题》,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讲演录,1939年印刊,第21页。
    ②张嘉璈:《战时交通问题》,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讲演录,1939年印刊,第21页。
    ③张嘉璈:《中国铁道建设》,(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136页。
    ④高叔康:《十年来之经济政策》,载谭熙鸿主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上册,第3页。
    ⑤齐植璐:《十年来之经济建设》,载谭熙鸿主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下册,(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版,第1214页。
    ⑥高叔康:《十年来之经济政策》,载谭熙鸿主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第2页。
    ⑦肖栋梁、余应彬:《湖南抗日战争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第147页。
    ①俞飞鹏:《十五年来之交通概况》,国民政府交通部,1946年版,第11页。
    ②张嘉璈:《战时交通问题》,1940年刊,第11页。
    ③蒋梦辚:《西潮》,(台北)“中华日报”社,1959年版,第169页。
    ④简笙簧:《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与抗战的关系》,第107页。
    ⑤田兴荣:《抗战时期粤汉铁路运输之考察》,载《军事历史研究》,2007年第4期。
    ⑥《行政院工作报告(三十二年七月至三十三年三月)》(赈济部份),1944年4月国民政府行政院编,第2页;另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第614页。
    ⑦肖栋梁、余应彬:《湖南抗日战争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39页。
    ⑧张嘉璈:《战时交通》,1942年刊,第20页。
    ⑨唐正芒:《“笔”血丹心———国统区抗战文化运动史稿》,北京文联出版社,2001版,第124页。
    ①黎维新、周德辉:《长沙文化城》,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②唐正芒:《“笔”血丹心———国统区抗战文化运动史稿》,北京文联出版社,2001版,第134页。
    ③李声满:《抗战时期的湖南铁路建设述论》,载《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④马建军:《粤汉铁路工人在抗战中的英勇斗争》,载《中国工运》,1995年第7期。
    ⑤马建军:《粤汉铁路工人在抗战中的英勇斗争》,载《中国工运》,1995年第7期。
    ①日本历史学研究会编,金锋等译:《太平洋战争史》第1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26页。
    ②简笙簧:《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与抗战的关系》,第126页。
    ③粤海关编:《各项事件传闻录·节录》(1937年),广东省档案馆藏资料,档案编号27(94-1)1591。
    ④俞飞鹏:《十五年来之交通概况》,第108页。
    ⑤张公权:《抗战前后中国铁路建设的奋斗》,(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4年版,第143页。
    ⑥星岛:《银盏坳桥的铁路工人》,《抗战与交通》,第16期,1939年4月16日。
    ⑦简笙簧:《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与抗战的关系》,第126页。
    ⑧简笙簧:《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与抗战的关系》,第130页。
    ①陆诒:《战区工人在英勇斗争》,载《群众》周刊2卷,第33期。
    ②张嘉璈:《战时交通问题》,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讲演录,1939年刊,第18页。
    ③凌鸿勋:《铁路在抗战期间的表现及今后筑路的教训》,第14页。
    ④龚学遂:《中国战时交通史》,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76页。
    ⑤《国民参政会第二次大会交通部工作报告》,1927年10月28日至11月6日;引自简笙簧:《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与抗战的关系》,第126页。
    ⑥俞飞鹏:《十五年来之交通概况》,第11页。
    ⑦张嘉璈:《抗战前后中国铁路建设的奋斗》,(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4年版,第143页。
    ⑧龚学遂:《中国战时交通史》,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95页。
    ①田兴荣:《抗战时期粤汉铁路运输之考察》,载《军事历史研究》,2007年第4期。
    ②马建军:《粤汉铁路工人在抗战中的英勇斗争》,载《中国工运》,1995年第7期。
    ③王晓华、李占才:《艰难延伸的民国铁路》,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3页。
    ④龚学遂:《中国战时交通史》,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71页。
    ⑤张其昀主编:《抗日战史》,(台北)“国防研究院”1966年编印出版,第223、224页。
    ⑥俞飞鹏:《十五年来之交通概况》,京沪区铁路管理局会计处,1946年编印,第112页。
    ①《第三届第三次国民参政会交通报告》,第2页,1944年9月;引自简笙簧:《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与抗战的关系》,第146页。
    ②龚学遂:《中国战时交通史》,第189页。
    ③凌鸿勋:《四年从政的回忆》,(台北)三民书局,1978年出版,第6页。
    ④俞飞鹏:《十五年来之交通概况》,京沪区铁路管理局会计处,1946年编印,第4页。
    ⑤俞飞鹏:《十五年来之交通概况》,京沪区铁路管理局会计处,1946年编印,第108页。
    ⑥俞飞鹏:《十五年来之交通概况》,京沪区铁路管理局会计处,1946年编印,第7页。
    1.宓汝成:《中国铁路史资料》,中华书局,1963年版。
    2.《李鸿章全集》,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3.李鸿章撰,吴汝纶编录:《李文忠公全书》,商务印书馆,1921年影印版。
    4.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5.刘铭传撰,马昌华、翁飞点校:《刘铭传文集》,黄山书社1997年版。
    6.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海防档》,台北艺文印书馆,1957年版。
    7.民国交通部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交通史路政编》,1935年版。
    8.粤海关编:各项事件传闻录·节录(1937年),档案编号27(94-1)1591.
    9.罗尔纲:《绿营兵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
    10.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11.《大清光绪新法令》,商务印书馆,1909年版。
    12.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3.王树楠主编:《张文襄公全集》,北平文华斋1920年刊,文海出版社,1963年影印版。
    14.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上海广智书局,1910年版。
    15.王彦威纂,王亮编,王敬立校:《清季外交史料》,1933-1935年北平初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年影印版。
    16.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三联书店,1957-1962年版。
    17.罗香林:《梁诚的出使美国》,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
    18.张振勋:《张弼士侍郎奏陈振兴商务条例》,(上海)三联书店,1957年版。
    19.盛宣怀:《愚斋存稿》,1931年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影印版。
    20.于宝轩辑:《皇朝蓄艾文编》,上海官书局,光绪二十九年(1903)版。
    21.《清德宗实录》,中华书局,1987年版。
    22.清邮传部图书通译局:《轨政纪要初编》,光绪三十三年(1907)刊,文海出版社,1963年版。
    23.郑观应:《罗浮待鹤山人诗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4.邓景滨:《郑观应诗选》,澳门中华诗词学会,1995年版。
    25.黄月波等编:《中外条约汇编》,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26.汪诒年整理:《汪穰卿遗著》,1920版,出版地不详。
    27.《清实录.宣统政纪》,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版。
    28. (清)王彦威辑:《清宣统朝外交史料》,民国二十二年(1933)北平排印本。
    29.湖南文献委员会:《湖南文献汇编》,湖南文献委员会1948年印行。
    30.《满清野史·铁路国有案》,成都昌福公司,1920年版。
    31.尚秉和编纂:《辛壬春秋》,辛壬历史编辑社,1924年版。
    32.政协湖北省暨武汉市委员会编:《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3.叶恭绰:《遐庵汇稿》,遐庵年稿汇稿编印会,1930年版。
    34.岑学吕:《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文星书局印行。
    35.中国银行金融研究所编:《美国花旗银行在华史料》,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
    36.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民国外债档案史料》,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
    37.经元善:《居易初集》,清光绪27年,1901年澳门铅印本。
    38.上海海关总税务司署统计科:《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上海通商海关造册处税务司,1912年编译发行。
    39.秦孝仪主编:《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79年版。
    40.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铁道借款合同丛编》,台湾文海出版社,1988年影印出版。
    41.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l912—1927》,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42.广东省银行经济研究室:《广州之米业限》,广东省银行经济研究室,1938年版。
    43.《湖南历史资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4.《广西的军事建设》,全面抗战周刊社编辑出版,1938年版。
    45.《广西民团条例章则汇编》,广西省政府,1934年版。
    46.广西省政府十年建设编纂委员会:《桂政纪实》,1946年版。
    47.广东省政府广东年鉴编纂委员会编:《广东年鉴》(中华民国三十年度),广东省政府秘书处编译室,1942年编印。
    48.广东省档案馆:《陈济棠研究史料》,1985年版。
    49.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编译处:《中华民国法规汇编:财政》,中华书局,1935年版。
    50.桂坫:《南海县志》,1910年石印版。
    51.《湖北省志·交通邮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2.《耒阳市志》,中国社会出版社,l993年版。
    53.广州年鉴编辑委员会:《广州年鉴》,1935年编。
    54.《株洲市志·交通》,湖南出版社,l994年版。
    55.《湖南省志·交通志铁路》,中国铁道出版社,l995年版。
    56.云南省档案馆编:《国民党追堵红军长征挡案史料选编(云南部分)》,档案出版社,1987年版。
    57.中国共产党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l0册(1934-1935)第33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58.张张张:《战张交通张张》,1940年版。
    59.政协广西自治区文史资料委员会:《新桂系纪实》,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0.政协史资料委员会广州市委员会:《南天岁月——陈济棠主粤张期见闻实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1.政协史资料委员会广州市委员会:《广州百年大事记》,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62.政协史资料委员会广东省委员会:《粤系军事史大事记》,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
    63.复旦大学历史系编译:《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1931—1945),第26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4.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纂,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校:《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5.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张期》第2编“作战经过”(二),1981年版。
    66.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民国外债档案史料》,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
    6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2.《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3.《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主编:《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5.胡汉民编:《总理全集》(第2集),上海民智书局,1930年版。
    6.简笙簧:《粤汉铁路全线通车与抗战的关系》,台湾“商务出版社”,1980年版。
    7.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8.王王:《张王文新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9.何启,胡礼垣:《新政真诠》,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总署致各国公使照会》,光绪朝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一日,清总理衙门档案。
    11.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2.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13.朱英:《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4.曾鲲化:《中国铁路现势通论》,化华铁路学社,1908版。
    15.曾鲲化:《中国铁路史》,台湾文海出版社,1978年版。
    16.张张张:《中国铁道建设》,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17.王晓华,李占才:《艰难延伸的民国铁路》,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8.谢彬:《中国铁道史》,中华书局,1929年版。
    19.雷麦著,蒋学模等译:《外人在华投资》,商务印书馆,l953年版。
    20.许毅等著:《清代外债史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l996年版。
    21.王致中:《中国铁路外债研究(1887—1911)》,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马敏:《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23.张惟恪:《东北抗日的铁路政策》,第1页,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923辑,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
    24. (英)肯德著,李抱宏等译:《中国铁路发展史》,三联书店,1958年版。
    25.李占才主编:《中国铁路史(1897-1949)》,第138页,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6.金士宣,徐文述:《中国铁路发展史》,中国铁道出版社,1986年版。
    27.湖南省志编辑委员会:《湖南省志》,第1卷,第276-277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28.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29.吴玉章:《辛亥革命》,第152页,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30.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1.李剑农:《最近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太平洋书店,1933年版。
    32.夏良才主编:《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3.杨勇刚:《中国近代铁路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34.佛雷德里克·V·裴尔德、吕浦译:《美国参加中国银行团的经过》,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35.马陵合:《清末民初铁路外债观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6.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中华书局,l984年9月版。
    37.威罗贝著、王绍坊译:《外人在华特权和利益》,三联书店,1957年版。
    38.高宗鲁、凌鸿勋:《詹天佑与中国铁路》,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年版。
    39.郑观应:《盛世危言后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0.程浩:《广州港史(近代部分)》,海洋出版社,1985年版。
    41.凌鸿勋:《中国铁路志》,文海出版社,1954年版。
    42.孙科:《二十五年来之铁道》,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版。
    43.钟卓安:《陈济棠》,广东地图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4.日本历史学研究会编,金锋等译:《太平洋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45.老舍:《老舍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46.薛光前主编:《艰苦建国的十年》,台湾正中书局,1971年版。
    47.邹鲁:《回顾录》,台湾三民书局,1974年版。
    48.蒋永敬:《胡汉民年谱稿》,台湾“中央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49.台湾“国防部史政局”编:《蒋总统集》,1963年版。
    50.姚崧龄:《张公权先生年谱初稿》,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1982年版。
    51.张公权:《抗战前后中国铁路的奋斗》,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1976年版。
    52.李占才:《中国铁路史(1 876一l 949)》,汕头大学出版社,l994版。
    53.凌鸿勋:《十六年筑路生涯》,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68年版。
    54.中国铁路史编辑研究中心:《中国铁路大事记(1876-1995)》,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年。
    55.龚云:《铁路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56.龚学遂:《中国战张交通史》,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57.张其昀:《抗日战史》,台“北国防研究院”,1966年版。
    58.张其昀:《党史概要》,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1年版。
    59.凌鸿勋:《四年从政的回忆》,三民书局(台北),1978年版。
    60.俞飞鹏:《十五年来之交通概况》,京沪区铁路管理局会计处,1946年版。
    61.凌鸿勋:《中国铁路志》,文海出版社,1954年印行。
    62.王张:《抗战张期水运纪要》,中华书局(台北),1965年版。
    63.威廉·施坚雅着,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版。
    64.戴鞍钢,黄苇:《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版。
    65.隗瀛涛:《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l998年版。
    66.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编:《梁漱溟全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7.李振:《湖南省土地利用与粮食张张》,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年版。
    68.符泽初:《战前广东之工业》,南京中央日报社,1947年版。
    69.霍新宾:《抗战张期广东国统区粮食管理探析》,暨南大学历史系图书馆,2001年版。
    70.许涤新、吴承明:《旧民主主义革命张期的中国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1.丁凤麟、王欣之:《薛福成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l987年版。
    72.张其昀:《党史概要》,台北“中央改造委员会文物供应社”,1951年版。
    73.蒋介石:《蒋总统集》,台湾“国防部”史政局编,1963年10月31日版。
    74.白寿彝:《中国通史》,近代后编(1919-1949)(下),1999年版。
    75.钟文典:《广西通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76.钟文典.:《20世纪30年代的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7.余炎光、(美)陈福霖主:《南粤割据—从龙济光到陈济棠》,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8.吴相湘:《民国百人传》,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1年版。
    79.程思远:《政坛回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0.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1.谭肇毅:《桂系史探研》,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82.张张张:《战张交通》,1942年印,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料。
    83.何应钦:《何上将抗战期间军事报告》,台北文星书店,1962年版。
    84.程天放:《使德回忆录》,台湾正中书局出版,1967年版。
    85.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
    86.谭熙鸿:《十年来之中国经济》,上海中华书局版,1948年年版。
    87.蒋梦辚:《西潮》,台湾“中华日报”社,1959年版。
    88.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台北综合月刊社,1973年版。
    89.张洪涛:《血祭大江:中日武汉会战记实》,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90.政协文史委员会:《八一三政沪抗战张张政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政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
    91.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第53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65年版。
    92.政协史资料委员会广州市委员会编:《广州文史资料》,总第十四辑,1965年第1辑。
    93.刘统畏:《铁路修建史料》第1集(1976—1949),中国铁道出版社,1991年版。
    94.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田琪之译:《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2卷第1分册,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年版。
    95.《凌鸿勋先生七十寿辰纪念论文集》,台湾“中国交通建设协会”,1963年版。
    96.《铁路七十五、电信七十五、邮政六十周年纪念刊》,(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
    97.陈富安、刘光明:《武汉会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98.徐万民:《战争生命线:国际交通与八年抗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9.张宪文:《中华民国史》,2000年版。
    100.陈鹏任仁译:《从甲午战争到中日战争》,台北国史馆,1997年版。
    101.溥仪:《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
    102.蒋纬国:《国民革命战史》,台北黎明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79年版。
    103.刘秉鳞:《近代中国外债史稿》,三联书店,1962年版。
    104. (美)查尔斯·威维尔:《1906-1913美国与中国财政和外交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105.王致中:《中国铁路外债研究(1887-1911)》,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6.马陵合:《清末民初铁路外债观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7.李占才,张劲:《超载——抗战与交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8.胡绳玉:《中国铁路的故事》,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年版。
    109.郝瀛:《中国铁路建设概论》,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年版。
    110.高王:《中国铁路史画(1876-1995)》,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年版。
    111.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2.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3.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4.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5.陈锦江:《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6.汪戎:《晚清工业产权制度的变迁》,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7.夏东元:《盛宣怀传),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8.经盛鸿:《詹天佑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9. (美)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120.曾业英:《蔡松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21.肖栋梁,余应彬:《湖南抗日战争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22.唐正芒:《“笔”血丹心——国统区抗战文化运动史稿》,北京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123.黎维新,周德辉:《长沙文化城》,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
    1.《申报》,1872年-1934年
    2.《东方杂志》,第9~20卷
    3.天津《大公报》,1936年
    4.《商务官报》,(光绪三十二年~宣统二年),台北“故宫博物院”,1982年影印版
    5.《政艺通报》,1902-1908年,上海政艺通报社版
    6.《少年报》,1906年
    7.《广州总商会报》,1906年
    8.《刍言报》,1911年
    9.《北京日报》,1911年
    10.《国风报》,1910-1911年
    11.《中国报》,1911年
    12.《政府公报》,1913~1922年
    13.《民国日报》,1916年1月至1937年2月
    14.《民立报》,1911年
    15.《北华捷报》,1915-1926年
    16.《晨报》,1915-1925年
    17.《银行周报》,1917-1925年
    18.《铁道公报》,1933-1937年
    19.《民报》,1905—1908年
    20.《铁道年鉴》,1933—1938年
    21.《湘鄂铁路旬刊》,1932-1936年
    22.《大众日报》(香港),1936年
    23.《铁路协会年报》,1914年
    24.《津浦铁路月刊》,1933年
    25.《抗战与交通》,1939年
    26.台北版《革命文献》,第53、78辑,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71年版
    27.《交通文摘》,第1卷,第1期, 1941年1月版
    28.《粤汉月刊》,1937年
    29.《群众》周刊,1937-1945年
    30.《中央日报》,1937年
    31.《交通月刊》,1947年
    32.《交通公报》,1939年
    33.《铁道半月刊》,l937年
    34.《三民主义月刊》,1933-1937年
    35.《广州日报》,2000年
    36.《近代史资料》,总第60号(1986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
    37.《传记文学》(台湾),1977-1984年
    38.《张事新报》,1936年
    39.《交通季刊》,1941年
    40.《抗战与交通》,1939年
    1.尹铁:《略论张之洞的铁路外债观》,载《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93页。
    2.颜廷亮、赵淑妍:《黄世仲和1906年的“反郑风潮”》,载《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3.金士宣等:《二十世纪初各省商办铁路及其结局》,载《北京交通大学学报》1977年第2期。
    4.霍修勇:《湘籍志士与两湖革命运动》,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11月。
    5.谢蔚:《试论粤汉铁路的商办》,北京大学未刊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资料。毛立坤:《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关系(1869—1904)》,载《安徽史学》2005年第3期。
    6.周兴梁:《陈济棠治粤与广东的近代化建设》,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7.凌鸿勋:《凌念顾凌张先生》,载《传记文学》第21卷,第2期,1972年2月号。
    8.张公权:《张公权先生自述注事答客张》,载《传记文学》,第30卷,第2期,1977年2月号。
    9.周兴梁:《陈济棠治粤与广东的近代化建设》,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10.马建军:《粤汉铁路工人在抗战中的英勇斗争》,载《中国工运》1995年第7期。
    11.田兴荣:《抗战张期粤汉铁路运输之考察》,载《军事历史研究》2007年第4期。
    12.宓汝成:《庚款“退款”及其管理和利用》,载《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6期。
    13.宓汝成:《国际银团和善后借款》,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4期。
    14.仇华飞:《美国与国际银行团》,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15.仇华飞:《南京政府与整理中美债务》,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
    16.陈先枢:《长沙交通史纲》,载《求索》2000年第6期。
    17.李声满:《抗战张期的湖南铁路建设述论》,载《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
    18.陈邵桂:《蔡锷国权理论探析》,载《邵阳师专学报》,1998年第l期。
    19.朱卫斌:《西奥多·罗斯福与中美粤汉租让交涉》,载《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20.朱从兵:《张之洞与粤汉铁路的收回》,载苑书义主编:《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第357页,中华书局1999年版。
    21.朱从兵:《粤汉铁路赎回后张之洞的自建主张与实践》,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22.文恒益、黄丽华:《张之洞与收回粤汉路权的斗争》,载《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23.何智能:《张之洞与粤汉铁路建设资金的募集》,载《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4.颜廷亮、赵淑妍:《黄世仲和1906年的“反郑风潮”》,载《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25.田兴荣:《抗战张期粤汉铁路运输之考察》,载《军事历史研究》2007年第4期。
    26.陈晓东:《张之洞与晚清铁路》,载《史学月刊》1995年第6期。
    27.吴剑杰:《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铁路》,载《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28.朱从兵:《铁路建设与民生主义——民元孙中山铁路建设思想初探》,载《学术论坛》2002年第5期。
    29.朱从兵:《孙中山对近代世界铁路的认知述论》,载《学术论坛》2003年第5期。
    30.朱从兵:《“尤当先以沟通极不交通之千路为重要”——孙中山铁路规划思想初探》,载《学术论坛》2005年第1期)。
    31.王致中:《论晚清铁路外债国家政策的确立》,载《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年第7期。
    32.孔永松、蔡佳伍:《晚清铁路外债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1期。
    33.芮坤改:《论晚清的铁路建设与资金筹措》,载《历史研究》1995年第4期。
    34.张九洲:《论甲午战后清廷的铁路借款),载《史学月刊》1998年第5期。
    35.马陵合:《潜流:清季对铁路外债的重新估价》,载《江汉论坛》2003年第11期。
    36.马陵合:《经济民族主义的悖论——关于近代中国对铁路外债认识历程的思考》,载《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37.文恒益:《张之洞与湖广铁路借款》,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38.骆向韶:《清廷的铁路政策》,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39.马陵合:《论清末铁路干线国有政策的两个促动因素》,载《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1期。
    40.刘芳:《浅谈清末关于铁路的国有民有之争》,载《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41.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的民间创业活动》,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
    42.纪丕霞:《简评清末商办铁路》,载《莱阳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43.胡正民、李占才:《强人筑路,以线设局一一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特色》,载《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44.邱松庆:《南京国民政府初建张期的铁路建设述评》,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4期。
    45.徐卫国:《1927-1937年中外资本的活动与中国铁路的规划与实施》,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
    1. Parsons, Wm. Barclay:An American Engineer in China. New York: McClure, Phillips, 1900.
    2. George Bronson Rea:The Inwardness of the New Consortium The FarEastern Review,January,1920.
    3. W.W. Rostow: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rowth, W.W. Norton & company. INC,NewYork, 1962.
    4. Foreign Re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Far East. 1938.
    5. F.V.Field:American Participation in the China Consortiums.1931.
    6. LoHuiMin:The Correspondence of G.E Morrison.1976.
    7. United States, Dept of State: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17. Washington Government.Printing Office,1926.
    8. Keohane Robert O.After Hegemon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
    9. Finnemore Matha.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