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叙利亚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为研究对象,以历史学理论与民族学理论为指导,首先将叙利亚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历史分为法国委任统治阶段(1920-1946年)、独立的探索阶段(1946-1963年)及复兴党统治阶段(1963年至今)三个阶段,并总结其特点如下:
     一、法国委任统治阶段(1920-1946年)又分为法国委任统治初期(1920-1925年)和法国委任统治后期(1926-1946年)。法国委任统治初期的主要特点有:领土开始确定;银行、邮政、交通等经济基础设施的建立;族群结构与族群认同发生巨大变化;国家机器的形成与最初党派活动的开始;民族斗争的总爆发;民族主义的广泛传播等。法国委任统治后期的主要特点有:叙利亚民族政府的建立;现代议会民主政治的萌生;经济现代化的启动;领土的最终确定及取得彻底独立等。
     二、独立的探索阶段(1946-1963年)又分为探索阶段的初期(1946-1958年)和探索阶段的后期(1958-1963年)。探索阶段的初期的主要特点有:民族国家初具雏形,政治制度上继承了法国委任统治时期的代议民主制,颁布了1950年宪法;建立中央银行,将一些国家重要部门收归国有,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传统社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城市化发展迅速,新中产阶层发展壮大;温和的民族主义者上台执政,新党派兴起,国家意识形态从传统的伊斯兰教变为民族主义;1949年的三次军事政变动摇了宪政体制,从此军事政变频发成为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探索阶段的后期的主要特点有: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建立及解体;土地改革和国有化等政策的实施;军事政变的频发与议会民主政治的终结。
     三、复兴党统治阶段(1963年至今)又分为复兴党统治初期(1963-1970年)、阿萨德统治时期(1970-2000年)及巴沙尔统治时期(2000年至今)。复兴党统治初期的主要特点有:复兴党一党专政、党政合一的军政体制初步确立,军队成为效忠复兴党的工具;复兴党新左派崛起,党内矛盾激化;政府实行激进的政治、经济政策;少数族群、军队、农民、新中产阶层等力量进一步上升。阿萨德统治时期的主要特点有:国家政治体制的重构和阿萨德个人集权的确立;党政合一体制的进一步深化;以军队为代表的国家暴力机器实现高度现代化;经济调整与改革;成为对抗以色列的主要国家及外交强国;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和文化;在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等阶层形成的同时,建立支持政府的“跨阶层社会联盟”。巴沙尔统治时期的主要特点有:采取收缩的对外政策,承认目前的国家领土范围;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改革;弱权威主义政体的形成;政治上放松管制,公民社会开始展开活动;库尔德民族运动的高涨。
     继而,本文在论述中以叙利亚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阶段为主线,在研究过程中始终贯穿阶段与阶段之间、影响叙利亚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诸要素之间的复杂联系,以分析和呈现叙利亚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历史过程与主要特点,并尝试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作为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发源地,叙利亚现代民族国家构建具有更深刻的意义,且各种“民族主义”思潮对其民族国家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二、族群、部落、区域等问题对叙利亚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三、复兴党的统治对叙利亚民族国家构建产生了独特的影响。
     总的来说,叙利亚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曲折而复杂,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叙利亚独立的“民族国家”观念已深入人心,即使是现在叙利亚陷入内战的状态下,也没有组织提出要分裂叙利亚。但是,叙利亚国家没能妥善处理各族群、阶层之间的关系,没有构建起法制完善、公平透明的政府管理体制,其民族国家内部矛盾重重,未来仍任重道远。
This dissertation is about the modern nation-state building of Syria. In this dissertation, by using history theory and ethnological theory as a guide, the history of the modern nation-state building of Syria can be divided into French mandate stage (1920-1946),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stage (1946-1963) and the Ba'ath Party rule stage (1963-present) three stages, and summarizes its characteristics as follows:
     First, the French mandate stage (1920-1946) is divided into the early French mandate period (1920-1925) and the later French mandate period (1926-1946).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ly French mandate period are:the territory began to be determined; bank, postal, transportation and other economic infrastructure had been set up; structure of ethnic group and ethnic identity changed; the state apparatus and the first party activities began to form; the national struggle broke totally; the wide spread of nationalism, etc.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ter French mandate period are: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yrian national government; the initiation of modern parliamentary democracy;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economy; the finalized of the territory and the complement of the independence, etc.
     Second, the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stage (1946-1963) is divided into the early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period (1946-1958) and the later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period (1958-1963).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early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period are:the national-state had its embryonic form, the political system had inherited the French mandate of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inherited the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political system of French mandate periods, enacted the1950constitution; the central bank had been set up, some important sectors of departments had been nationalize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significant change of traditional social structur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the new middle classes; moderate nationalists came to power, the new party rose, state ideology from traditional Islam into nationalism; the three military coups in1949shook the constitutional system, military coups became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political life.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later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period are:the establishment and the dissolution of The United Arab Republic;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nd reform and nationalization policies; frequent military coups and the end of the parliamentary democracy.
     Third, the Ba'ath Party rule stage (1963-present) is divided into the early Ba'ath Party rule period (1963-1970), the reign of Assad (1970-2000) and the reign of Bashar (2000-present).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ly Ba'ath Party rule period are:the Ba'ath party's dictatorship and th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party system had been initially established, the army become a tool that be loyal to the Ba'ath Party; the new left of the Ba'ath Party rose, inner-party contradictions became more acute; the government carried out a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 policy; the strength of the minorities, army, farmers and the new middle classes further increase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ign of Assad are: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untry's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ssad's personal centralization; party and government combination system further dept; the army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violence of the state achieved a high degree of modernization; economic adjustment and reform; became the main national and foreign powers against Israel;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education and culture; while the middle class and intellectual class formed, a pro government "cross class social union" formed at the same tim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ign of Bashar are:take the contraction of foreign policy, agreed the country's current territory; implementation of the "liberal" economic reform; forming weak authoritarian regime; political deregulation, civil society began an activity; The rise of the movement of Kurdish nationalist.
     Then, this paper takes the modern nation-state building of Syria as the main line, runs through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the complex links between the stage and the stage, the various elements that impact the nation-state building of Syria, analyzing and presenting the process and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nation-state building of Syria, and try to dra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 as the birthplace of Arab nationalism, the modern nation-state building of Syria has a more profound meaning, and "nationalism" thoughts mad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nation-state building of Syria. Second, ethnic, tribal and regional problems in Syria had a complex influence on its modern nation-state building. Third, the Ba'ath Party's rule in Syria has a unique effect on its nation-state building.
     Overall, the process of the modern nation-state building of Syria is tortuous and complicated, but through the efforts of several generations, the concept of the independent "nation-state" of Syria has been deeply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even now Syria has been engulfed fell in the civil war, there is no organization proposed to split Syria. However, Syria failed to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ethnic groups, sects and classes, without setting up legal system, fair and transparent government management system, there is lots of contradictions in the internal nation-state,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in the future.
引文
1 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 王建娥、陈建樾:《族际政治与现代民族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 王建娥:《族际政治:20世纪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4 徐迅:《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 贾英健:《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6 王建娥.:《国家构建与民族建构:内涵、特征及联系——以欧洲国家经验为例》,《西北师大学报》2010年第2期。
    7 黄其松:《制度建构与民族认同:现代国家建构的双重任务》,《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8 王家峰:《在权力与权利之间: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逻辑》,《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9 黄民兴:《论20世纪中东国家的民族构建问题》,《西亚非洲》2006年第9期。
    10 黄民兴:《从民族国家构建的视角析当代中东国家的社会整合》,《西亚非洲》2013年第4期。
    11 刘中民:《中东民族国家建构中的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国际观察》2008年第5期。
    1 田文林:《民族主义视角下的国家建构过程——以后殖民时代的阿拉伯国家为例》,《世界民族》2009年第3期。
    2 王新刚:《中东国家通史·叙利亚和黎巴嫩卷》,商务印刷馆2007年版。
    3 王新刚:《20世纪叙利亚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嬗变》,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 王彤主编:《当代中东政治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哈全安:《中东史610-2000》,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6 韩志斌:《伊拉克复兴党民族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7 陈德成主编:《中东政治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8 唐志超:《中东库尔德民族问题透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9 汪波:《中东库尔德问题研究》,时事出版社2014年版。
    10 彭树智主编:《中东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1 彭树智主编:《东方民族主义思潮》,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2 彭树智主编:《伊斯兰教与中东现代化进程》,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 王京烈主编:《当代中东政治思潮》,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2 王铁铮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中东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 杨灏城、朱克柔主编:《当代中东热点问题的历史探索:宗教与世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 刘竞主编:《中东手册》,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 赵国忠主编:《简明西亚北非百科全书(中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6 王新刚:《叙利亚现代政治发展影响因素分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7 韩志斌:《全球化对复兴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与特征——对后冷战时代伊拉克和叙利亚的个案考察》,《西亚非洲》2005年第第3期。
    8 王新刚:《后冷战时代叙利亚复兴党民族主义的特点》,《西亚非洲》2010年第5期。
    9 赵克仁:《试析叙利亚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演变》,《阿拉伯世界》2000年第3期。
    10 朱传忠:《叙利亚穆斯林兄弟会的演变及其特点》,《西亚非洲》2012年第5期。
    11 何志龙:《后冷战时代叙利亚与美国关系》,《西亚非洲》2006年第1期。
    12 张妮、何志龙:《霍梅尼时期叙利亚与伊朗关系》,《西亚非洲》2010年第6期。
    13 李绍先:《大国势力博弈叙利亚》,《当代世界》2012年第3期。
    14 王新刚:《叙利亚与黎巴嫩全面内战》,《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15 王新刚:《叙利亚与伊拉克战争——兼论巴沙尔政府执政后对本地区政策的调整》,《西亚非洲》2003年第6期。
    16 何志龙、张妮:《叙利亚与两伊战争》,《世界历史》2009年第3期。
    17 (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与历史》,叶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 (英)安东尼·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良警宇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2 (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3 (英)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教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 (美)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王建娥、魏强译,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6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7 (美)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8 (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王铭铭译,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
    1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2 Kamel S. Abu Jaber, The Arab Ba'th Socialist Party:History,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1966.
    3 John F. Devlin, The Ba'th Party:A History from Origins to 1966, Hoover Institution Publications,1976.
    4 Line Khatib, Islamic revivalism in Syria:the rise and fall of Ba'thist secularism, Abingdon, Oxon, [England]; New York: Routledge,2011.
    5 Yaron Friedman, The Nusayri-'Alawis:An Introduction to the Religion, History and Identity of the Leading Minority in Syria, Leiden; Boston:Brill,2010.
    6 Melik Kara Ozberk, Nationalist Ideologies in Syria:1970-2000, Saarbrucken: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 2010.
    7 David Waldner, State Building and Late Development,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9.
    8 Nikolaos Van Dam, The Struggle for Power in Syria, I. B. Tauris,2011.
    1 Patrick Seale, The Struggle for Syr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Adel Beshara, The origins of Syrian nationhood:histories, pioneers and identity, Abingdon, Oxon, New York:Routledge, 2011.
    3 Derek Hopwood, Syria 1945-1986:Politics and Society, St Antony's College, Oxford, the Academic Division of Unwin Hyman Ltd,1988.
    4 Hanna Batatu, Syria's Peasantry, the Descendants of Lesser Rural Notables, and Their Politic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1999.
    5 Chaitani Youssef, Post-colonial Syria and Lebanon:the decline of Arab nationalism and the triumph of the state, London: I.B. Tauris.2007.
    6 Patrick Seale, Asad of Syria:The Struggle for the Middle East, London,1988.
    7 (以)摩西·马奥兹:《阿萨德传》,殷罡、吴静仪、吴薇、米小平、郑志国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8 David W. Lesch, Syria:The Fall of the Assad,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2.
    9 Radwan Ziadeh, Power and Policy in Syria:Intelligence Services, Foreign Relations and Democracy in the Modern Middle East, London:I. B. Tauris&Co Ltd,2013.
    10 Efraim Karsh, The Soviet Union and Syria:The Asad Years, New York:1988.
    11 Pedro Ramet, The Soviet-Syria Relationship Since 1955, Westview Press,1990.
    12 Sami Moubayed, Syria and the USA:Washington's relations with Damascus from Wilson to Eisenhower, New York: Distributed in the U.S. exclusively by Palgrave Macmillan,2012.
    1 Nordbruch Gotz, Nazism in Syria and Lebanon:the ambivalence of the German option,1933-1945,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2009.
    2 Rami Ginat, Syria and the Doctrine of Arab Neutralism:From Independence to Dependence, Sussex Academic Press, 1988.
    3 Bassam Haddad, Business networks in Syri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uthoritarian resilience,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4 Raymond Hinnebusch, Agriculture and reform in Syria,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Centre for Syrian Studies,2011.
    5 Volker Perthe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yria under Asad, London; New York:I. B. Tauris,1995.
    6 Jordi Tejel, Syria's Kurds:history, politics and society, Abingdon, Oxon; New York:Routledge,2009.
    1 有的学者将民族划分为三层含义,一是广义上的民族即族类共同体,二是指国家意义上的民族即现代民族(nation),三是指国家的组成部分小民族(nationality,郝时远称其为“族体”),有时也包括未发育成熟的民族——部族。但中国官方和学者认为第三类在本质上可以归属于第一类。
    2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4页。
    1 Ernest Renan, "What is Nation?", Modern Political Doctrines, Alfred Zimmern ed.,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9, pp.187-205.
    2 (英)安东尼·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良警宇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65页。
    1 (英)安东尼·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良警宇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62-64页。
    2 Anthony D. Smish, "The Origins of Nations",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12 (1989,3):340-367; National Identity, Harmondsworth, UK:Penguin,1991, chap.5.
    1 徐迅:《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和43页。
    2 宁骚:《民族与国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3页。
    1 宁骚:《民族与国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2 “现代主义”(modernism)是民族主义理论的主流,它认为民族主义和民族、民族认同、民族国家、由民族国家构成的国际社会都是全新的现代现象。欧内斯特·盖尔纳指出,民族是在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是工业化时代的必然现象;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认为,民族的产生应归于“被创造出来的传统”,是社会工程的产物;甚至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y).该理论详见Bendedict Anderson,Imagined Communities,new cd.,London and New York,2006.因此这种观点也被称为"建构主义".
    3 (英)安东尼·史密斯著:《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良警宇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页。
    1 杨雪冬:《民族国家与国家构建:一个理论综述》,“世纪中国系列论坛”网,http://www.ccforum.org.cn/viewthread.php?tid=9274,2003年11月7日。
    1 Lamia Rustum Shehadeh, "The name of Syria in ancient and modern usage", The Origins of Syrian Nationhood:Histories, pioneers and identity, Adel Beshara ed., New York,2011, p.17.
    1 今土耳其黑海沿岸地区。详见维基百科全书网站http://en.wikipedia.org/wiki/Syria。下面相关地名的现今位置均参见该网站,故不再一一注释。
    2 亚述人将他们管辖的今叙利亚与黎巴嫩地区在官方称为"Persian Ebernari"。
    3 具体位置不明,但普遍认为是距塔德摩(Tadmor)东北部160公里的地区,基本位于现在的城镇德尔(Deir)。
    4 Ascalon一词来源于Ashkelon,是古代以色列的一个沿海城镇。
    5 Lamia Rustum Shehadeh, "The name of Syria in ancient and modern usage", The Origins of Syrian Nationhood:Histories, pioneers and identity, Adel Beshara ed., New York,2011, p.19.
    6 阿拉伯菲利克斯(Arabia Felix)位于古阿拉伯阿西尔省(Asir province)西南部的阿布哈(Abha),今阿拉伯半岛南部,有时只限于也门地区。
    7 奥龙特斯河(Orontes)位于土耳其,它在古代是黎凡特地区重要的河流。
    8 阿发米亚(Apamea)为幼发拉底河左岸的希腊城市。
    9 劳迪西亚(Laodicea)是今叙利亚拉塔基亚的古名。
    10 培琉喜阿姆(Pelusium)曾是尼罗河三角洲最东部的重要城市,大约在距今天赛德港(埃及港口)东南部30公里的地方。
    1 沙姆(al-Sham)在词源学上的意思是“左边”或“左边的陆地”;区别于“也门”(al-Yaman)或“右边的陆地”,麦加夹在两者中间。
    2 K. M. Setton, ed., A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London,1967, pp.99-134.
    3 豪兰(Hawran),叙利亚东南部从荷尔蒙山到约旦边境的地区。4 卡拉克(al-Karak),今约旦的卡拉克省的省会,因其内的十字军城堡“卡拉克城堡”而闻名,是这一地区三大城堡之一,另外两个在叙利亚。
    5 提尔(Tyre),位于今黎巴嫩南部省。
    6 毕布勒(Byblos),历史悠久的古城,位于今黎巴嫩的黎巴嫩山省。
    7 巴尔米拉(Palmyra),也译作帕尔米拉,是叙利亚中心的古代重要的阿拉米亚城市,其古遗址位于大马士革东北部 215公里及在德尔祖尔距幼发拉底河西南180公里的绿洲。
    1 马阿拉(Ma'arra),也称Siege of Maarat,曾在第一次十字军东侵时被占,属于今天的叙利亚。
    2 拉斯吞(a1-Rastan)位于今天叙利亚霍姆斯省,内有著名的拉斯吞大坝。
    3 U. Heyd, Ottoman Documents on Palestine 1516-1615, Oxford,1960, pp.47-48.
    1 N. Ilzkowitz, Ottoman Empire and Islamic Tradition, New York,1972, pp.21-23.
    2 K. Salibi, The Modern History of Lebanon, New York,1993, pp.34-35.
    1 阿语中的dawlah、土耳其语中的devlet及波斯语中的doulat。
    2 早在6世纪就已经有基督教传教士来叙利亚传教,但16世纪以后才形成较大规模,18-19世纪其影响越来越大。详见Zine N. Zeine, The Emergence of Arab Nationalism, New York:Caravan Books,1973, pp.20-22.
    3 实际上,中东人最早接触到这些词汇是在18世纪时,常常是法语形式的Patrie和Patriotisme。
    4 后来,阿拉伯人又在阿语中创造出'wataniyyah"一词来表示“爱国主义”。
    5 Bernard Lewis, The Middle East and the West,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64, pp.75-81.
    1 Arnon Groiss, "Communalism as a factor in the rise of the Syria idea in the 1800s and the early 1900s", The Origins of Syrian Nationhood:Histories, pioneers and identity, Adel Beshara ed., New York,2011, p.31.
    2 从严格意义上说,宗教社团或是教派也属于族群。但由于叙利亚地区族群、教派发展的不同步与各自的特殊性,故本文为了方便阐述,一律将教派从族群中分开,进行单独论述。
    3 为了便于论述,下文统称“叙利亚地区”。
    4 主要是逊尼派穆斯林,有时伊斯兰少数派的地位还不如基督徒,因为在逊尼派穆斯林看来,基督徒也是“有经典的人”,而其他伊斯兰少数派如阿拉维派等却是“宗教异端”,因此伊斯兰少数派也有“弱势群体”认同,这点将在下文阐述。在这里,由于我们主要审视基督徒的“弱势群体”认同,因此拿来与其比较的主要是伊斯兰多数派即逊尼派。伊斯兰少数派在此不做考虑。
    1 详见Edward Atiyah, An Arab Tells His Story, London,1946, pp.3-4,19-20,27-28实际上,西方大国从19世纪起还开始在奥斯曼帝国的穆斯林主要是伊斯兰少数教派中传教、办学,以增加其影响力,比较明显的有美国新教徒在阿拉维派中的活动。很多阿拉维派为了自我保护而假装皈依基督教,但也有些人成为了真正的新教徒。这些伊斯兰少数教派在帝国的地位有时还不如基督徒,他们也被看做是“非穆斯林”。但本文在这里主要关注叙利亚基督教徒的变化,因此不对其做阐述。
    1 Arnon Groiss, "Communalism as a factor in the rise of the Syria idea in the 1800s and the early 1900s", The Origins of Syrian Nationhood:Histories, pioneers and identity, Adel Beshara ed., New York,2011, p.38而实际上,叙利亚的基督徒和穆斯林同属于阿拉伯人。
    1 哈瓦文尼(Hawawini)早在1899年公开支持奥斯曼官方报纸《阿拉姆》(al-Aalam)时就已经开始与奥斯曼人合作了。他宣称该报纸表达了在美国的东正教社团的观点,这激起了反奥斯曼的叙利亚人的抗议。哈瓦文尼最终获得了奥斯曼素丹颁发的特殊奖章。
    2 马龙派不仅没有表现出要抛弃他们的黎巴嫩政治身份换取来叙利亚身份,而且他们的主要报纸《胡达》(al-Huda)也在攻击协会。
    3 法拉·安吞(Farah An tun,1874-1922年),是叙利亚基督徒中最早公开支持世俗主义,提倡不论教派一律平等的人之一,但他同时也反对阿拉伯民族主义。其思想详见Stephen Sheehi, Foundations of Modern Arab Identity, Gainesville: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2004, pp.135-158.
    1 朱尔吉·扎依旦(Jurji Zaydan,1961-1914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阿拉伯最著名的作家,创办了阿拉伯世界最负盛名的文学杂志《新月》(Al-Hilal)。
    1 该河流在叙利亚境内得到了山泉、雨水、雪水的补给,水量相当丰富,其沿岸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叙利亚重要的农业地区,叙利亚最古老的两座城市霍姆斯和哈马都在其流域范围内。
    2 巴达拉河是叙利亚境内最大的内陆河,发源于大马士革附近的山地,全长约81公里。由于流经地区有丰富的山泉作为补给,因此水量比较充沛,从而为大马士革及其附近的古塔绿洲提供了足够的水源,成为大马士革居民的重要饮用水源和古塔绿洲的农业生产用水。3 雅尔穆克河是约旦河的支流,同样也是叙利亚和约旦的界河。它长约45公里,是叙利亚南部地区的重要灌溉水源。4 霍姆斯湖位于霍姆斯西南12公里处,是叙利亚最大的淡水湖之一。罗马统治时期在阿西河上修建了一座水坝将阿西河截断,从而形成了一座半人工水库,即霍姆斯湖。它的面积约为500米,是附近城市与农村广大居民的生产、生活水源以及叙利亚重要的湿地之一。
    5 高光福、马学清编著:《列国志·叙利亚》,社会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6 (苏)H.A.穆希基诺夫著:《现代叙利亚》,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第2页。其中杰济拉高原是最重要的棉产区之一。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叙利亚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上网时间2014年3月20日。http://sy.mofcom.gov.cn/article/ddgk/zwdili/200212/20021200055388.shtml.
    2 叙利亚冬季是雨季,夏季是旱季,一半以上的国土面积年降水量不足250毫米。
    3 高光福、马学清编著:《列国志·叙利亚》,社会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4 叙利亚环境部2008年年度报告,详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网站,上网时间2014年3月18日。http://www.biodiv.org/default.shtml。
    1 中小农民为了自己土地免受地主侵吞也常捐赠瓦克夫土地。
    2 (叙)伊萨特·阿尔·努斯著,马肇椿译:《叙利亚地理与历史概要》,北京: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105页。
    3 王新刚:《中东国家通史·叙利亚和黎巴嫩卷》,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28页。
    1 穆罕默德.阿里(1769-1849年),出生于马其顿的卡瓦拉,伊斯兰教逊尼派信徒。他是19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埃及总督,埃及阿里王朝的创建者,以及阿拉伯国家史上著名的穆斯林君主。
    2 穆罕默德.阿里扩张过程:1811-1818年出兵阿拉伯半岛,镇压瓦哈比教派反对土耳其人统治的起义,并占领麦加和麦地那;1820-1822年侵占苏丹,修建喀土穆城;1824-1827年参与镇压摩里亚半岛的希腊独立运动;1831-1841年间两度出兵西亚,打败奥斯曼帝国军队,攻占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奥斯曼帝国的部分领土,强迫奥斯曼帝国素丹与其签订《屈塔希亚协定》,承认穆罕默德·阿里对埃及、阿拉伯半岛、克里特岛的统治权,并将叙利亚划归穆罕默德·阿里管辖。后在英、俄、奥地利、普鲁士等国干预下,被迫接受1840年伦敦条约规定的条件,从国外撤回全部军队,仍臣属于奥斯曼帝国,仅保留埃及总督的世袭权和苏丹地区的终身管辖权。
    3 19世纪初,奥斯曼素丹谢里姆三世也在帝国内部推行现代化改革,却因教俗保守势力的反对而惨遭失败。因此这一时期中东最具影响力的西化改革当属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
    4 彭树智主编:《伊斯兰教与中东现代化进程》,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0页。
    5 这一改革客观上损害了大马士革和阿勒颇当地的贸易,这两个城市的人口于1840年下降。
    6 易卜拉欣在叙利亚推行的征税、征兵政策引起了当地人的不满,尤其是阿拉维派等少数派,因为在奥斯曼统治时期他们都是免于服兵役的,因此有很多人为了逃脱服兵役而加入(有时是假装的)基督教,寻求西方传教士的保护。但即便这样,有时还是会被强行征召入伍或者被判处“叛国罪”等。详见W. Polk, The Opening of South Lebanon,1788-1840,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3, p.132.
    1 兴办学校是传教士传教的手段,因为政府不允许直接在穆斯林中传教。法国耶稣会传教士主要在基督徒中传教,美国新教徒却深入到叙利亚农村和山区,尤其是阿拉维山地区,在那里的村庄中以开办学校的方式传播宗教。Joseph L. Grabill, Protestant Diplomacy and the Near East:Missionary Influence on American Policy,1810-1927,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71, p.18.
    2 2 R. H. Lindsay, Nineteenth Century American Schools in the Levant:A Study of Purposes, Ann Arbor, MI:University of Michigan, School of Education,1965, pp.108-110.
    3 由于奥斯曼帝国财政限制,公办学校既少也条件差,当地人仍愿意上传教士开办的学校。1884年,奥斯曼政府干脆下令关闭传教士开办的学校。仅在的黎波里和阿拉维山一代就关闭了40多所传教士开办的学校。详见A. L. Tibawi, American Interests in Syria 1800-1901, Oxford:Clarendon Press,1966, pp.259-261.
    4 详见M. A. Faksh, The Alawi Community of Syria:A New Dominant Political Force, Middle Eastern Studies, Vol.20, No.1, 1984,pp.133-153.
    1 穆哈列姆为伊斯兰教历第一个月,1881年12月20日正是穆哈列姆的第28日。
    2 进口的商品主要是纺织品、布匹和纱线,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生毛、生丝、皮革、烟草和水果。详见王新刚:《20世纪叙利亚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嬗变》西北大学山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3 “(泛)突厥主义”,又称“土耳其主义”,是19世纪后期在奥斯曼土耳其出现的一种民族主义思想。它关注“土耳其种族”的历史,强调使土耳其语国语化等等。
    1 Bassam Tibi, Arab Nationalism:Between Islam and the Nation-State,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97, p.108.
    3 一战爆发后,奥斯曼帝国还对叙利亚地区实行军事恐怖统治,例如比较著名的杰马尔帕夏的恐怖统治。这更坚定了
    2 Eliezer Tauber, The Emergence of Arab Movements, London:Frank Cass Press,1993, p.56.叙利亚民族主义者脱离奥斯曼独立的决心。
    4 Melik Kara Ozberk, Nationalist Ideologies in Syria:1970-2000, Saarbrucken: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 2010, p.48.
    5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与法国签订的瓜分奥斯曼帝国亚洲部分的秘密协定。因谈判人英国代表M.赛克斯和法国代表G.皮科而得名。1915年英国一面答应麦加谢里夫侯赛因·伊本·阿里战后在“肥沃新月”地带和阿拉伯半岛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家;一面又与法国进行瓜分这一地区的秘密谈判。1916年5月16日,协定在伦敦正式签署。协定曾得到俄国赞同,作为交换条件,英、法同意俄国吞并安纳托利亚的东北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公布了这个协定,揭露了英、法的阴谋。
    6 1917年英国以英国外务大臣贝尔福给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联盟副主席、犹太人大财阀罗斯柴尔德写信的形式,声明英国赞成为愿意移民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民族之家。直至今日,很多阿拉伯人仍将《贝尔福宣言》的颁布看作是一个巨大的阴谋。1917年巴勒斯坦的人口占阿拉伯人口的90%以上,他们都期待着奥斯曼政权的结束和获得独立,而这时英国竟然鼓励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1 但其教义受到苏菲主义的影响,也有一些信奉琐罗亚斯德教和雅兹迪教(Yazidi)。详见闫伟:《叙利亚政局与库尔德问题的嬗变》,《世界民族》2013年第6期。
    2 Flynt Leverett, Inheriting Syria:Bashar's Trial by Fire,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Book,2005, pp.2-3.
    1 亚美尼亚格里高利教派,形成于4世纪初,因其创始人名为格里高利而得名。它是基督一性论派,在仪式上与正教派差别不大,该派圣书和祈祷文都是用亚美尼亚语写成,宗教活动也主要使用亚美尼亚语。在叙利亚,该派的主要信徒为亚美尼亚人。
    2 赵国忠主编:《简明西亚北非百科全书(中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3 四大哈里发依次为:艾布·伯克尔(632-634年在位)、欧麦尔(634-644年在位)、奥斯曼(644-656年在位)和阿里(656-661年在位)。
    1 详见黄心川主编:《世界十大宗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97页。
    2 See Hitti, Philipk, The Origin of the Druze People and Religion,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28, p.28.
    1 Yaron Friedman, The Nusayri-Alawis:an introduction to the religion, history and identity of the leading minority in Syria, Leiden, The Neitherlands,2010, p.38.
    2 雅各宾派,也称叙利亚正教会,产生于公元6世纪,创始人是雅各宾·巴赖泰。它也是基督一性论派,宗教仪式与东正教派区别不大,他们在宗教事务中使用古老的阿拉姆语。雅各宾派教会驻地在霍姆斯,教徒约15万,主要是叙利亚阿拉伯人,辖叙利亚4个教区、土耳其3个教区、伊拉克2个教区,黎巴嫩和约旦各一个教区。
    3 东正教派认为其教会可回溯至五个早期的基督教会中心:罗马教会、耶路撒冷教会、安提阿教会、亚历山大教会和君士坦丁堡教会。虽然所有的东正教教会都承认君士坦丁堡牧首为最高领袖(正式头衔为君士坦丁堡新罗马大主教和普世牧首),但是东正教会之间并不是完全一体,而是在彼此承认的状态下相互独立。
    1 美国最先发现在叙利亚传播新教的潜力,并付出的努力最多,取得的成绩最大。叙利亚新教徒长期受到美国对外传教团长官委员会(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简称ABCFM)的赞助,而该委员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在异教徒居住地区传播新教。详见R. Anderson, Memorial Volume of the First Fifty Years of the 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 Boston:The Board,1863, p.77
    2 如历史上对阿拉维派及其他什叶派的残酷迫害与屠杀。
    3 Nikolaos Van Dam, The Struggle for Power in Syria, Sectarianism, Regionalism and Tribalism in Politics,1961-1980, London,1981, pp.22-25.
    4 Martha Neff Kessler, Syria:Fragile Mosaic of Power, Hawaii:University Press of the Pacific,2002, p.25.
    1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叙利亚“集中的少数派”也包括主要居住在叙利亚与土耳其交界的北部地区的库尔德人。但由于本文为了方便论述,主要将二者分开来看,再加上上文已经对其进行了阐述,因此这里不再对其展开赘述。
    2 Nikolaos Van Dam, The Struggle for Power in Syria, Sectarianism, Regionalism and Tribalism in Politics,1961-1980, London,1981, p.22.
    1 Raymond A. Hinnebusch, "Local Politics in Syria:Organization and Mobilization in Four Village Case", The Middle East Journal, Vol.30, No.1, Winter,1976, pp.1-24.
    2 Michael H. Van Dusen, "Political Integration and Regionalism in Syria", The Middle East Journal, Vol.26, No.2, Spring 1972, p.125.
    1 Elie Kedourie, The Chatham House Version and other Middle Eastern Studies, London,1970, pp.386-387.
    1 A. H. Hourani, Minorities in the Arab World, London,1947, p.22.
    2 军校是免费的,它基本上是生活在山区、家庭贫困的宗教少数派学生唯一的上学选择。
    3 Nikolaos Van Dam, The Struggle for Power in Syria, Sectarianism, Regionalism and Tribalism in Politics,1961-1980, London,1981, p.15.
    1 Tabitha Petran,Syria——Nation of the Modern World,London Ernest Benn Limited,1972,p.62.
    1 阿塔西民族政府辞职后,委任统治当局曾一度宣布“杰贝尔德鲁兹国”和拉塔基亚阿拉维区及阿尔-吉齐拉三省正式脱离叙利亚。但这些地区对叙利亚的归属感早已形成。
    1 Moshe Ma'oz & Avner Yaniv, Syria under Asad:Domestic Constraints and Regional Risks, British Library,1986, p.17.
    2 陈德成主编:《中东政治现代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34-335页。
    3 由原阿拉伯社会党和阿拉伯复兴党于1953年合并而成。
    1 军事委员会是在“阿联”时期由一些复兴当军官在埃及发起成立的复兴党秘密组织,并是参与1963年军事政变的主要成员。政变成功后,复兴党领导层承认军事委员会的作用。
    2 纳赛尔主义者政治团体主要包括阿拉伯民族运动、统一阿拉伯阵线和前复兴党领导之一萨米·苏凡领导的社会主义联盟运动等组织。
    1 1973年宪法并未规定复兴党书记必须与总统及总统候选人相统一,但全国进步阵线章程规定了“共和国总统、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总书记是民族进步阵线的主席”的内容。
    1 Derek Hopwood, Syria 1945-1986:Politics and Society, St Antony's College, Oxford, the Academic Division of Unwin Hyman Ltd,1988, p.130.
    2 国内有学者认为《鼓励外商投资法》是叙利亚经济繁荣的基石,详见严庭国,《叙利亚经济发展的基石——<鼓励外商投资法>》,载于《阿拉伯世界》2002年第4期。
    1 Derek Hopwood, Syria 1945-1986:Politics and Society, St Antony's College, Oxford, the Academic Division of Unwin Hyman Ltd,1988, p.125.
    1 “天然的叙利亚”包括今天的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和约旦等地。英国在巴勒斯坦和约旦(当时称“外约旦”)建立委任统治,而叙利亚和黎巴嫩交由法国实行委任统治。
    2 这里使用的“族群”是广义的,包含族群与教派。
    3 (法)弗朗索瓦·多斯著,季广茂译:《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4 王水雄:《结构博弈——互联网导致社会扁平化的剖析》,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1 (法)列维·施特劳斯著,张祖建译:《结构人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2 法国宣布保护黎巴嫩基督徒,俄国政府宣布保护希腊东正教徒,英国则主要保护德鲁兹派和犹太人。详见Cf. Shakeeb Salih, "The British-Druze Connection and the Druze Rising of 1896 in the Hawran", Middle East Studies, Vol.13, No.2, May 1977, pp.251-257.
    3 虽然“少数族群”中包含库尔德人这样的逊尼派在内,但大多数属于少数教派(及宗教),再加上伊斯兰教政教合一的思想传统,因此逊尼派很容易从宗教教派不同为出发点,与宗教少数派对立。
    4 A. H. Hourani, Minorities in the Arab World, London,1947, p.24.
    5 如第一章所述,法国委任统治之前,库尔德人这样的少数族群还没有自己是“少数族群”的观念,他们也是逊尼派穆斯林大家庭中的一员。
    1 委任统治当局后来又对除大黎巴嫩外的这5个地区进行分合。1922年6月28日,委任统治当局又宣布在原大马士革区、阿勒颇区和“阿拉维派国”上建立“叙利亚联邦”;1924年12月5日,委任统治当局又重新从联邦中划出“阿拉维派国”,仍用该“国名”。同时将大马士革区和阿勒颇区合二为一,改称“叙利亚”。这种将叙利亚一分为四(阿拉维派国、叙利亚、亚历山大勒塔、杰贝尔德鲁兹国)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39年亚历山大勒塔分割给土耳其,剩下三部分构成了今天叙利亚国家版图的基本雏形。
    1 Melik Kara Ozberk, Nationalist Ideologies in Syria:1970-2000, Saarbrucken: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 2010, p.50.
    2 Malcolm Yapp, The Near East since the First World War:A History to 1995, London:Longman,1996, p.203.
    3 Melik Kara Ozberk, Nationalist Ideologies in Syria:1970-2000, Saarbrucken:LAP LAMBERT Academic blishing,2010, pp.48-52.
    1 “阿拉伯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大约在15世纪以前开始萌芽,在19世纪中叶以前处于启蒙阶段。详见彭树智主编:《东方民族主义思潮》,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49页。
    2 布特鲁斯·布斯塔尼(Butrus al-Bustani,1819-1883年),黎巴嫩基督教徒,著名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作家。他创办了阿拉伯语杂志《叙利亚号角》、《小花园》,并于1863年在贝鲁特创办了第一所阿拉伯民族学校,主要致力于阿拉伯文化运动。
    3 纳希夫·雅济古(1807-1871年),基督徒,伯什尔二世的宫廷诗人、布斯塔尼最亲近的朋友,他为推广阿拉伯标准语,研究阿拉伯文学做了突出贡献。反对宗教狂热,号召阿拉伯人联合起来。
    4 阿拉伯民族主义最早的“阿拉伯民族”并不包括北非国家,甚至埃及,后来到20世纪初才逐渐包括埃及等国。
    1 安吞·萨阿代赫(Antoun Saadeh,1904-1949年),著名的黎巴嫩哲学家、作家和政治家,1932年11月创立叙利亚社会民族党。参见"Antoun Saadeh", http://en.wikipedia.org/wiki/Antoun Saadeh。
    2 Melik Kara Ozberk, Nationalist Ideologies in Syria:1970-2000, Saarbrucken: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 2010, p75.
    3 Yvete Talhamy, The Fatwas and the Nusayri/Alawis of Syria, Middle Eastern Studies, Vol.46, No.2,2010, p.185.
    1 1920-1925年的委任统治初期,法国委任统治当局先后派遣了三位法国将军充任高级专员,分别为古罗将军(1920-1922年)、魏刚将军(1922-1924年)和萨拉伊尔将军(1924年接任)。
    2 Stephen Hemsley Longrigg, Syria and Lebanon Under French Mandat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8, p.376.
    3 (苏)阿·耶·别里亚也夫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部译:《现代叙利亚》,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118页。
    1 王新刚:《20世纪叙利亚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嬗变》,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
    2 王新刚:《20世纪叙利亚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嬗变》,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3 Keith D. Watenpaugh, "Middle Class Modernity and the Persistence of the Politics of Notables in inter-War Syr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 Vol.35,2003,257-286, p.277.
    1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46-252页。
    2 20世纪共出现了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分别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第二次民族主义浪潮、冷战结束以后的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
    3 一战中交战双方互相拿对方境内的民族问题做文章,鼓励对方境内少数族群独立或争取自治,英国甚至有一段时间每天用飞机向德军战线空投14万份用各种民族语言写成的传单,应以涣散奥匈帝国的军心,瓦解其斗志。详见王建娥著:《族际政治:20世纪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4页。
    4 Clive Christie, Race and Nation:A Reader, London:I. B. Tauris.& Co. Ltd,1998, pp.106-110.
    1 一名来自大马士革的受过西方教育的医生,二战前活跃于叙利亚政界。
    2 曾在英国驻大马十革使馆工作过的一名基督徒律师,和沙赫班德尔都即将在接下来的叙利亚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3 Tabitha Petran:Syria-Nation of the Modern World, London Ernest Benn Limited,1972, p.62.
    4 1964年,两党正式分开。
    1 法国委任统治当局迫于叙利亚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从1920-1925年的直接统治过渡到了1926-1936年间的政治协商阶段,但本文根据论述需要,将这一阶段到1946年叙利亚彻底独立看为一个阶段。
    2 与此同时,法国委任统治当局在“杰贝尔德鲁兹国”、阿拉维区和亚历山大勒塔公布所谓“基本法”,意欲将这些地区分裂出叙利亚。
    1 法国委任统治当局支持农村大地产制的发展,而这些领导者大多是大地主阶层,因此不愿进行彻底的斗争。
    2 1931年11月,委任当局解散侯赛尼过渡时期民族政府,宣布12月20日举行选举,1932年1月5日复选。但由于委任统治当局扶植亲法分子,选举中舞弊事件频出,因此在民众不满的压力下,委任统治当局对民族联盟提出的在大马士革和阿勒颇进行重新选举的要求做出让步。3月20日和4月5日,两地分别进行重新选举,但是最终结果仍是亲法分子52人进入议会,民族联盟仅获得17个席位。6月的议会选举上,建立了中间派穆罕默德·阿里·阿比德为总统,哈基·阿兹姆为总理的新一届民族政府。
    3 列昂·勃鲁姆(Leon Blum)政府(1936年5月-1937年6月)为法国人民阵线政府。1935年7月14日,法国社会党、法国激进社会党、法国共产党和各大工会组织组成法国左翼党派联盟,即“人民阵线”。“人民阵线”是由社会党领导的,其政策有一定进步内容,这也是法国向叙利亚让步的原因。
    1 1925年10月18日,法国殖民者对大马士革进行轰炸,引起全世界的愤慨和抗议,甚至联国际联盟也对其行为表示谴责。
    2 这对阿勒颇和通过亚历山大勒塔港口直接入海的腹地居民来说极为不便。叙利亚声称(直至今日)该地区是阿拉伯的且是叙利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 该国歌于维希法国占领期间停用。此外,1958年叙利亚与埃及合并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以后,《祖国的守卫者》被停止使用,代之以《祖国的守卫者》和另一首埃及歌曲合并而成的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国歌。1960年,叙利亚国会通过决议,重新恢复《祖国的守卫者》为叙利亚共和国国歌,并一直沿用至今。
    2 1920年费萨尔政府最早确立了叙利亚王国的旗帜,底色为黑、绿、白三色,左侧还有镶着代表《古兰经》的白色七角星的红色三角图案。1920年至1932年法国先后使用了两种叙利亚旗帜,左上角都嵌有法国的旗帜,表明其为法国殖民地。1932年叙利亚决定使用叙利亚共和国国旗,其底色仍是具有阿拉伯特色的绿、白、黑三色,中间有三颗红色大五角星,该旗帜一直使用到1958年阿联建立。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叙利亚危机中,政府的反对派打出的旗帜正是这面1932年确立的“叙利亚共和国”旗帜,借“返古”表明了其反对“复兴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3 例如,直到1947年叙利亚独立后,阿拉维派还继续向法国提交请愿书支持法国在叙利亚的统治。详见Daniel Pipes, The Alawi Capture of Power in Syria, Middle East Studies, Vol.25, No.4,1989, pp.429-450.
    4 (以)摩西·马奥兹:《阿萨德传》,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23页。
    5 Michael M. Gunter, History Dictionary of the Kurds, The Scarecrow Press,2004, p.99.
    6 该组织甚至派人参加了土耳其的亚拉腊山库尔德起义。详见唐志超:《中东库尔德民族问题透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25页。
    1 但不允许建立库尔德语学校。
    2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0页。
    3 详见林承节:《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几点认识》,《北大史学3》1996年版,第4-24页。
    1 取消或减少学校的伊斯兰教课程,并将法语设为必修课。
    2 国外有学者称这群人为“边缘精英”(marginal elites),详见Elie Kedourie, "Introduction", Nationalism in Asia and Africa, E. Kedourie ed., London,1971.
    3 Monte Palmer, The Politics of the Middle East, Canada:Thomson Wadsworh,2007, p.148.
    1 Waternpaugh, "Middle Class Modernity and the Persistence of the Politics of Notables in inter-War Syr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 Vol.35,2003, pp.257-286,261.
    1 二战后期,为了争取叙利亚人民的支持,法国于1943年名义上宣布结束委任统治、叙利亚独立。1945年2月,叙利亚以独立国家身份向轴心国宣战并随后加入联合国。但法国却继续驻军叙利亚,以维持其特权地位,因此激起叙利亚人民的强烈反对并于1945年1月25日爆发反法起义。后来由于英国和联合国的干涉以及舆论的压力,法国被迫于1946年4月撤军,叙利亚终获独立。
    2 (苏)阿·耶·别里亚也夫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部译:《现代叙利亚》,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38页。
    1 叙利亚自1919年起,发行货币的权力就一直掌握在法国建立的“叙利亚与黎巴嫩银行”手中。
    2 共有6个国有银行,分别为1958年成立的工业银行、1963年成立的储蓄银行、1966年成立的农业合作银行、1966年成立的房地产银行、1966年成立的人民信贷银行及1967年成立的叙利亚商业银行。
    3 (苏)阿·耶·别里亚也夫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部译:《现代叙利亚》,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39页。
    4 其中包括传统地主、地主阶层出身的资产阶级以及大部落酋长等。
    1 (苏)阿·耶·别里亚也夫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部译:《现代叙利亚》,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70页。
    2 在1950年以前,叙利亚的对外贸易几乎全部是通过黎巴嫩的港口贝鲁特和的黎波里进行的。1950年叙黎两国中断了关税同盟,叙利亚才开始改建拉塔基亚海港。
    3 法国在1941年建立了无线电广播,但到了独立后才得到迅速发展。
    4 (苏)阿·耶·别里亚也夫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部译:《现代叙利亚》,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73页。
    5 阿拉伯语、法语、英语、希伯来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
    1 Raymond A. Hinnebusch, Authoritarian Power and State Formation in Ba'thist Syria, Colo:Westview Press,1990, p.29.
    2 详见Albert Hourani, "Ottoman Reform and the Politics of Notables", The Beginnings of Modernization in the Middle East: The Nineteeth Century, eds. William R. Polk and Richard L. Chamber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8, pp. 41-68. Elizabeth Thompson, "Engendering the Nation:Statebuilding, Imperialism and Woman in Syria and Lebanon, 1920-1945", Ph. D.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1995, pp.76-132.
    1 Philip S. Khoury, Syria and the French Mandate:The Politics of Arab Nationalism,1920-1945,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 pp.85-93.
    2 叙利亚建国后大力发展世俗教育,1945-1960年的教育预算增长了近9倍。相应地,官僚机构的人数也膨胀了一倍,各类公职人员的数量占总劳动人口的5%。详见Raymond A. Hinnebusch, Authoritarian Power and State Formation in Ba' thist Syria, Colo:Westview Press,1990, p.50.
    3 一直以来,叙利亚人不愿意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甚至工科,而偏向学习文学、宗教等传统上认为“体面”的学科,而使这些学科人满为患,同时技术教育相对落后。
    4 Raymond A. Hinnebusch, Authoritarian Power and State Formation in Ba'thist Syria, Colo:Westview Press,1990, p.56.
    1 上诉法院可以受理民事和刑事诉讼,法官由司法部任命。在世俗法院体系之外,还有宗教法院体系,主要受理各宗教内部以及与个人身份相关的事务。
    2 宪法对政党的组织、活动作出了法律上的相关规定。
    3 宪法明确禁止军人进入立法会议,宣称军队的职责在于捍卫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而非介入政治,从而从体制在形式上保证了军人不直接参政的原则。
    4 1930年宪法给予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以选举权,议员候选人则需年满30岁且具有文化(部落民除外)。到1944年,18岁以上的所有公民具有了选举权。
    1 Tabitha Petran, Syria:Nation of the Mordern World, London Ernest Benn Limited,1972, p.58.
    2 主要是人民党,但复兴党由于不够强大只能与人民党党内合作采取行动。在当时的复兴党看来,国民党已然破产,其政策根本没有触及青年叙利亚入对民族生活各领域上的改革要求。人民党虽然与复兴党思想不同,但至少也是反对国民党的。
    3 这些独立人士实际上都是从前的贵族,他们代表了以地主、商人、部落和少数派首领、大家族的头领为基础的传统权力的利益。
    4 Gordon H. Torrey, Syrian Politics and Millitary,1945-1958, Columbus Press,1964, p.76.
    5 P. Seale, The Struggle for Syria, London:I. B. Tauris,1986, p32.
    6 Gordon H. Torrey, Syrian Politics and Millitary,1945-1958, Columbus Press,1964, p.79.
    1 尽管1947年大选前,传统的民族主义政治力量民族爱国联盟发生了分裂,但分裂后的人民党和国民党仍在选举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分别获得20和24个席位(共124个席位),但大部分席位由独立人士获得,复兴党和共产党的候选人都以微弱劣势落选。该大选反映出叙利亚政治力量结构中传统的民族主义力量仍占优势,部族及家族政治势力依然在延续,新兴政治力量仍很脆弱。
    2 哈立德·阿兹姆是最著名的叙利亚改良主义中产阶层的领袖,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中下层的社会改革。详见Tabitha Petran, Syria:Nation of the Mordern World, London:Ernest Benn,1972, p.113.
    1 R. Bayly Winder, Syria Deputies and Cabinet Minister,1919-1959, The Middle East Journal,1962 Autumn Vol.16,p.53.
    2 阿拉伯联盟是由叙利亚和其他国家于1945年建立用于协调阿拉伯之间政策。
    3 主要包括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国的军队,最初总计出兵4.2万人,以色列战斗人员只有3.4万人。
    4 例如,外约旦国王提出欲将巴勒斯坦与外约旦合并引起了极大的内部争执。此外,甚至战后还有对埃及、叙利亚军队腐败的控告。详见Derek Hopwood, Syria 1945-1986:Politics and Society, St Antony's College, Oxford, the Academic Division of Unwin Hyman Ltd,1988, p.33.
    1 P. Seale, The Struggle for Syria, London:I. B. Tauris,1986, p76.
    2 选举中,妇女首次获得了选举权,且人民党获得多数,叙利亚社会民族党、复兴党及穆斯林兄弟会各赢得一个席位。
    3 Tabitha Petran, Syria:Nation of the Mordern World, London:Ernest Benn,1972, pp.96-105.
    4 这部宪法确立了独立后10多年叙利亚政治制度及政体的基本模式——议会民主共和制政体,并成为以后叙利亚制定宪法的蓝本。此外,立宪会议拒绝了在宪法中确认伊斯兰教为国教和宣布伊斯兰法为司法及法律主要依据,仅接受了共和国总统应是穆斯林的条款,从而奠定了延续至今的世俗化共和制政体的基础。
    5 这部宪法与1950年宪法最大的区别是实行总统直接选举制,它改变了以往总统由议会选举的制度,是叙利亚由议会民主制向总统共和制转变的一次预演。
    6 希沙克里试图掌控叙利亚全部事务,加快国家现代化进程,达到真正的内部统一。为此他对宗教少数派及少数民族强制实行同化政策,废除部落酋长及贵族的政治、宗教和经济等特权,这使从前在叙利亚安全生活的一些少数派成员感到他们的地位受到了威胁。希沙克里除了加紧控制社会活动如取缔穆斯林兄弟会,还对外国人、教育和宗教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管,如强行将外国人及私人开办的学校及教育机构纳入政府的管制之下。1953年7月,曾是希沙克里支持者的来自阿勒颇、哈马和德鲁兹山区的人联合起来反对他,在1954年1月德鲁兹山区首先爆发反独裁起义后,2月25日,穆斯塔法·哈姆敦领导阿勒颇驻军发动兵变。详见P. Seale, The Struggle for Syria, London:I. B. Tauris,1986, p.141.
    1 Tabitha Petran, Syria:Nation of the Mordern World, London:Ernest Benn,1972, p.54.
    1 阿弗拉克早年比较支持叙利亚共产党。他1933年从法国留学回国后,曾同叙利亚共产党一些负责人共同创办了《先锋》杂志,并参加具有叙共倾向的《天天》报刊的撰稿工作。
    2 亚历山大勒塔与叙利亚有着紧密的商业联系,自古就是叙利亚的一部分。阿弗拉克的父亲是一名商人,因此阿弗拉克对亚历山大勒塔问题上的立场非常鲜明。
    3 王新刚:《20世纪叙利亚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嬗变》,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页。
    4 西方的殖民主义使叙利亚人民长期对西方具有排斥心埋,而社会主义苏联不仅在二战中获得胜利,还在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因此一些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家也开始思考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
    5 此后确定大会闭幕后第二天即4月7日为复兴党建党日。
    1 Raymond A. Hinnebusch, Authoritarian Power and State Formation in Ba'thist Syria, Colo:Westview Press,1990, p.50.
    2 传统精英与国家行政官员较易在诸如国家是否增大经济干预的问题上产生冲突。新中产阶层官员为了获得更大权力还要求政府制定公共事务法。详见Ralph Crow, "The Civil Service of Independent Syria",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64.
    3 Raymond A. Hinnebusch, Peasant and Bureaucracy in Ba'thist Syri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Development, Boulder, Colo:Westview Press,1989, p.17.
    4 C. Ernest Dawn, "Ottoman Affinities of 20th Century Regimes in Syria", Palestine in the Late Ottoman Period: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David Kushner ed., Leiden:E. J. Brill,1986, pp.183-185.
    1 1950年宪法宣称叙利亚为阿拉伯民族的一部分,实行议会民主政体,为阿拉伯议会民主共和国,这客观上反映了泛阿拉伯民族主义在叙利亚的影响。
    2 Derek Hopwood, Syria 1945-1986:Politics and Society, St Antony's College, Oxford, the Academic Division of Unwin Hyman Ltd,1988, p.37.
    1 M. Riad, The Struggle for Peace in the Middle East, London:Quartet,1981, p.9.
    2 Derek Hopwood, Syria 1945-1986:Politics and Society, St Antony's College, Oxford, the Academic Division of Unwin Hyman Ltd,1988, p.38.
    1 Derek Hopwood, Syria 1945-1986:Politics and Society, St Antony's College, Oxford, the Academic Division of Unwin Hyman Ltd,1988, p.40.
    2 Derek Hopwood, Syria 1945-1986:Politics and Society, St Antony's College, Oxford, the Academic Division of Unwin Hyman Ltd,1988, p.41.
    1 M. Kerr, The Arab Cold War,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1, p.45.
    2 Tabitha Petran, Syria:Nation of the Mordern World, London:Ernest Benn,1972, pp.151-152.
    1 其中的改革方案几乎无法执行,例如改革方案中规定叙利亚不到5%的土地要分配给大约5000个家庭。详见Tabitha Petran, Syria:Nation of the Mordern World, London:Ernest Benn,1972, pp.136-137.
    2 Itamar Rabinovich, Syria under the Ba'th 1963-66:the Army-Party Symbiosis, Israel:Israel University Press,1972, p.19.
    1 复兴党与共产党被排除在外,政府上台伊始,穆斯林兄弟会及大资本家联手反对政府改革,复兴党、纳赛尔主义者则联合谴责政府。
    2 此时,阿兹姆重病缠身,阿兹姆政府群龙无首,已无力控制局势。
    1 纳赛尔主义者政治团体主要包括阿拉伯民族运动、统一阿拉伯阵线和前复兴党领导人之一萨米·苏凡领导的社会主义联盟运动等组织。
    1 John F. Devlin, The Ba'th Party:A History from Origins to 1966, Hoover Institution Publications,1976, p.220.
    2 至此,阿明·哈菲兹已握有7个政府及军队关键职位。
    1 John F. Devlin, Syria:Modern State in an Ancien Land, Boulder, Colorado:Westview Press,1983, pp.55-56.
    2 Tabitha Petran, Syria:Nation of the Mordern World, London:Ernest Benn,1972, p.182.
    3 国内有学者称这段时间的政治体制为“列宁主义”模式。详见王彤主编:《当代中东政治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5年版,第324-330页。
    1 Raymond A. Hinnebusch, Authoritarian Power and State Formation in Ba'thist Syria, Colo:Westview Press,1990, p.133.
    2 Tabitha Petran, Syria:Nation of the Mordern World, London:Ernest Benn,1972, p.179.
    1 Eberhard Kienle ed., Contemporary Syria, London,1994, p.38.
    2 同上。
    1 对库尔德人的政策具体包括剥夺大批库尔德人的公民权、强制库尔德人迁徙到阿拉伯人聚居区、禁止库尔德人庆祝其节日,禁止商店、村镇、婴儿使用库尔德名字,教科书中删除库尔德人的历史,学校禁止使用库尔德语教学,公共场合禁止使用库尔德语等。
    2 政府允许他们在私立学校教授各自族群的语言,以及在俱乐部、文化组织里学习、使用亚美尼亚语、亚术语等。详见Human Rights Watch-World Report 2009,pp.11-12,http://www.Hrw.org/en/node/79303.
    3 这里引用了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思想家马克斯·韦伯的“克里斯玛”(Chrisma,即魅力型)统治概念,马克斯·韦伯把政治统治模式划分为传统型、法理型和超凡魅力型三种,老阿萨德统治下的叙利亚即属于最后一种。“魅力”指的是一个人所具有的被视为非凡的质量,即他人无法企及的力量或素质。详见(德)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版,第269页。
    1 宪法内容详见1973年《叙利亚宪法》。
    1 叙利亚议会是阿拉伯各国政府里最老的议会,它在法国委任统治时期和独立后时期都起到了历史性的和支柱性的角色。但1963年复兴党上台后,叙利亚议会被解散,从此再没有进行过议会选举,直到1970年哈菲兹·阿萨德上台执政后,复兴党临时委员会才于1971年2月任命了下议院议员。
    2 例如在1973年选举时,由于国内政治稳定、气氛宽松,当选的议员中有1/3为独立参选人;而由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叙利亚政治气氛较为紧张,因而1981年选举时没有一位独立人士进入议会。20世纪90年代初,叙利亚进行了部分“民主政治改革”,出现“大马士革之春”的民主氛围,国家在扩大议会总席位的同时,也使更多独立人士进入议会。
    3 Radwan Ziadeh, Power and Policy in Syria:Intelligence Services, Foreign Relations and Democracy in the Modern Middle East, London:I. B. Tauris&Co Ltd,2013, p.56.
    4 Volker Perthe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yria under As'ad, London:I.B. Tauris,1995,pp.168-171.
    1 Volker Perthe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yria under As'ad, London:I.B. Tauris,1995, p.165.
    2 由改革派领导人优素福·费萨尔领导。该党加盟了叙利亚全国进步阵线。2000年,大马士革之春中,该党刊行一份报纸叫《光明》。2011年3月,第十一届党代表大会,哈尼姆·尼米尔出任第一秘书长。2012年叙利亚的议会选举中,该党赢得了250个席位中的3个。
    1 Radwan Ziadeh, Power and Policy in Syria:Intelligence Services, Foreign Relations and Democracy in the Modern Middle East, London:I. B. Tauris&Co Ltd,2013, p54.
    2 Volker Perthe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yria under As'ad, London:I.B. Tauris,1995, p.147.
    3 阿萨德虽然是军人出身,通过政变上台,但他代表的是整个统治集团的利益,而非仅仅是军队的利益。
    1 参见附录《1973年叙利亚宪法》第84条。
    1 Volker Perthe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yria under As'ad, London:I.B. Tauris,1995, p.155.
    2 Raymond Hinnebudch, Authoritarian Power and State Formation in Ba'thist Syria:Army, Party, and Peasant, Boulder Colo.:Westview Press,1990, p.191.
    3 Volker Perthe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yria under As'ad, London:I.B. Tauris,1995, p.141.
    4 David Waldner, State Building and Late Development,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9, p.91.
    1 Raymond A. Hinnebudch, Peasant and Bureaucracy in Ba'thist Syri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Development, Boulder, Colo.:Westview Press,1989, p.24.
    2 Volker Perthe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yria under As'ad, London:I.B. Tauris,1995, p.44.
    3 Raymond A. Hinnebusch, Peasant and Bureaucracy in Ba'thist Syri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Development, Boulder, Colo:Westview Press,1989, pp.66-76.
    4 Francoise Metral, "State and Peasants in Syria:A Local View of a Government Irrigation Project", Arab Society: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s, Nicholas Hopkins ed., Cairo: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1977, pp.340-341.
    5 国家的土地改革没有废除大土地所有制,仅使大地主控制土地数量降低到总土地量的18%;小土地所有者激增,但其拥有的土地仅占土地总量的24%;中等规模的土地所有者受益最多,其土地所有占土地总量的59%。详见 Raymond A. Hinnebusch, Peasant and Bureaucracy in Ba'thist Syri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Development, Boulder, Colo:Westview Press,1989, pp.88,108.
    1 Yahya Sadowski, "Ba'thist Ethics and the Spirit of State Capitalism:Patronage and the Party in Contemporary Syria", Ideology and Power in the Middle East:Studies in the Honor of George Lenczowski, Peter J. Chelkowski ed., Robert J. Pranger,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88, p.168.
    2 (以)摩西·马奥兹着,殷罡、吴静仪、吴薇、米小平、郑志国译:《阿萨德传》,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86页。
    3 Raymond A. Hinnebusch, Peasant and Bureaucracy in Ba'thist Syri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Development, Boulder, Colo.:Westview Press,1989, p.126.
    4 Raymond A. Hinnebusch, Peasant and Bureaucracy in Ba'thist Syri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Development, Boulder, Colo.:Westview Press,1989, p.140.
    1 Raymond Hinnebusch, Authoritarian Power and State Formation in Ba'thist Syria:Army, Party, and Peasant, Boulder,
    Colo.:Westview Press,1990, p.135. 2 Raymond A. Hinnebusch, Peasant and Bureaucracy in Ba'thist Syri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Development, Boulder, Colo.:Westview Press,1989, p.148.
    3 Raymond A. Hinnebusch, Peasant and Bureaucracy in Ba'thist Syri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Development, Boulder, Colo.:Westview Press,1989, p.157.到20世纪70年代末,叙利亚甜菜的价格居世界最高。
    4 David Waldner, State Building and Late Development,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9, p.83.
    5 例如左翼成员主张采用对劳工的自治管理方案,即对生产方式进行民主管理并保证劳工组织不受国家控制。
    6 Elisabeth Longuenesse, "Labor in Syria:The Emergence of New Identities", The Social History of Labor in the Middle East, Ellis Jay Goldberg ed., Boulder, Colo.:Westview Press,1966, pp.107-111.
    7 1964年,以小商人为主的反对派在阿勒颇、哈马和霍姆斯举行了反政府的示威游行,政府派遣军队对示威者进行镇压,而这导致了示威游行向大马士革扩散,且示威者中逐渐包含了城市职员。于是,政府希望商业工会领袖哈立德·朱迪(Khalid al-Jundi)从商会中组织工人自卫队帮助政府镇压商人的示威,并与在大马士革的穆斯林兄弟会斗争。详见Tabitha Petran, Syria:Nation of the Mordern World, London:Ernest Benn,1972, p.176.
    1 Raymond A. Hinnebusch, Peasant and Bureaucracy in Ba'thist Syri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Development, 2 Tahitha Petran, Syria:Nation of the Mordern World, London:Ernest Benn,1972, p.210. Boulder, Colo.:Westview Press,1989, p.165.
    3 David Waldner, State Building and Late Development,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9, p.119.
    4 Volker Perthe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yria under As'ad, London:I.B. Tauris,1995, p.97.
    1 这些非熟练工人大多数为刚从农村到城市的务工人员,他们到国有企业工作一段时间成为熟练劳工后便移民至工资比叙利亚高五倍的海湾地区或私有企业工作。国有企业因此成了非熟练劳工找工作的退路以及为私有企业提供工人的“职业技术学校”。
    2 Victor Lavy, Eliezer Sheffer, Foreign Aid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 Middle East:Egypt, Syria, and Jordan, New York:Praeger,1990, p.51.
    3 David Waldner, State Building and Late Development,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9, p.87.
    4 Volker Perthes, "The Syria Privat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Sectors and the Sta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24, May 1992, p.209.
    5 Tahitha Petran, Syria:Nation of the Mordern World, London:Ernest Benn,1972, p.216.
    1 David Waldner, State Building and Late Development,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9, p.124.
    2 Yahya Sadowski, "Ba'thist Ethics and the Spirit of State Capitalism:Patronage and the Party in Contemporary Syria", Ideology and Power in the Middle East:Studies in the Honor of George Lenczowski, Peter J. Chelkowski, Robert J. Pranger eds.,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88, p.172.
    3 政府最终于1982年通过叙利亚军队包围起义地哈马而镇压了叛乱,后来哈马被摧毁,据估计有20000人死亡。
    1 David Waldner, State Building and Late Development,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9, p.121.
    1 William Riker,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Coalitions,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2, pp.77-78.
    2 例如,20世纪70年代棉花的价格下跌,后来在80年代中期为了替代石油成为主要出口物品而努力提高其价格。甜菜的价格也上升了。
    1 王新刚:《20世纪叙利亚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嬗变》,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88页。
    1 David Waldner, State Building and Late Development,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9, p.227.
    2 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后,加快了武装、援助以色列的步伐。而苏联在“六·五战争”后,加紧向埃及、叙利亚的渗透。苏联向叙利亚提供大量军援,且大批苏联军事人员进入叙利亚。1972年9月,苏联与叙利亚签订了项军事协定,规定苏联帮助叙利亚提高防御能力,叙利亚则提供港口给苏海军使用。
    3 自从以色列占领戈兰高地之后,叙利亚一直面临着以色列的军事威胁,并一直希望夺回戈兰高地,因此冲突不断。
    1 埃以很快签署了脱离协议,但叙以谈判则较为困难,以色列不仅不愿放弃它占领的戈兰高地,还在“十月战争”中向叙利亚领十纵深推进到距大马十革只有35公里的地段。而叙利亚则表示以军为从其领土上撤离之前拒绝释放其俘虏。
    2 该协议的主要内容为:以色列撤出“十月战争”中占领的包括库奈特拉在内的叙利亚领土,在叙以军队之间建立一条由联合国驻扎的缓冲区,叙利亚释放战俘,交还以军阵亡士兵尸体等。
    1 尤其是叙利亚社会民族主义党(Syrian Social Nationalist Party)及其他持“大叙利亚民族主义”的人。
    2 黎巴嫩内战本来是一场源于黎巴嫩内部各教派及政治力量矛盾的武装冲突,但是由于巴解组织、以色列及叙利亚作为外部力量的介入,黎巴嫩内战逐渐国际化,并成为叙以政治军事角逐的场所。
    1 Melik Kara Ozberk, Nationalist Ideologies in Syria:1970-2000, Saarbrucken: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 2010, p.64.
    2 Derek Hopwood, Syria 1945-1986:Politics and Society, London:Unwin Hyman,1988, p.61.
    3 Hanna Batatu, Syria's Peasantry, the Descendants of its Lesser Rural Notables, and Their Politics, New Jersey:Princetor University Press,1999, p.283.
    1 Mostafa Rejai and Cynthia H. Enloe, "Nation-States and State-Nation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13, No.2, June 1969, p.140.
    2 1967年,叙利亚政府沿着贾兹拉与土耳其边界地带建立了一个“阿拉伯带”,将土叙边界的库尔德人隔离开,避免本国库尔德人受伊拉克、土耳其库尔德民族主义运动的影响。1973年,政府实施在贾兹拉省建立国营示范农场的政策,将大量贝都因人迁居至库尔德人地区,将库尔德人迁到南部的阿-拉德地区,后来因为库尔德人的反抗,政府下令停止建设“阿拉伯带”,但仍保留示范农场,也没有归还库尔德人被占土地。详见Group Denial, "Repression of Kurdish Political and Cultural Rights in Syria", Human Rights Watch, Nov.26,2009, www. hrw. org/sites/default/files/reports/syrial109webwcover_0.pdf.
    3 Kerim Yildiz, The Kurds in Syria:The Forgotten People, Pluto Press,2005, pp.116-121.
    4 Derek Hopwood, Syria 1945-1986:Politics and Society, London:Unwin Hyman,1988, p.121.
    Moshe Ma'oz & Avner Yaniv eds., Syria Under Assad:Domestic Constraints and Regional Risks, London:Croom Helm 1986, p.41.
    1 只有农业中学在农业部管理下。
    2 两年制的专科学院(post-secondary institutes),包括为各种学科培训教师的机构及培训助理工程师级别的技术人员的机构。
    3 但也存在地方层面通过在每个地区的教育理事会(directorates)对学校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教育管理进行有限参与。
    4 Derek Hopwood, Syria 1945-1986:Politics and Society, London:Unwin Hyman,1988, p.123.
    5 Derek Hopwood, Syria 1945-1986:Politics and Society, London:Unwin Hyman,1988, p.125.
    6 Derek Hopwood, Syria 1945-1986:Politics and Society, London:Unwin Hyman,1988, p.129.
    7 Derek Hopwood, Syria 1945-1986:Politics and Society, London:Unwin Hyman,1988, p.116.
    8 参见《1973年叙利亚宪法》。
    1 唐志超:《中东库尔德民族问题透视》,科学社会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31页。
    2 阿杜尼斯,原名阿里·哈迈德·赛德(Ali Ahmad Said),叙利亚著名诗人。他1930年出生于叙利亚,在拉塔基亚上中学,是安吞·萨阿达(Antun Saada)的叙利亚民族党的成员,并在早年受到该党的叙利亚民族主义、民族忠诚和民族复兴思想的影响。他大约此时使用笔名“阿杜尼斯”,它是叙利亚神话里的一个自然之神的名字,它的死亡与复生代表了自然在冬天的衰败和春天的复苏,因此这个名字也象征着重生和复兴。1950年阿杜尼斯进入大马士革大学学习,质疑传统文学习惯以及叙利亚的社会政治结构并开始写诗。他因其行为被叙利亚监禁并于1956年被流放到贝鲁特,后来取得黎巴嫩人身份并留在那里大约30年,并作为一名编辑和作家继续活动,后来又去了巴黎。
    3 高光福,马学清编著:《列国志·叙利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16-217页。
    1 也有很多叙利亚文学家因为叙利亚对文化发展的限制而到国外发展,例如叙利亚著名诗人阿杜尼斯、小说作家扎卡利亚·塔米尔(Zakariya Tamir)等。详见Derek Hopwood, Syria 1945-1986:Politics and Society, London:Unwin Hyman, 1988, pp.134-161.
    2 Halim Barakat, "Arabic Novels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Studies in Modern Arabic Literature, R. Ostle ed., Warminster: Aris and Philips,1975, pp.126-127.
    3 主要为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大马士革的民族剧院、阿勒颇的巡回剧院、人民剧院等官方剧院,其中工作的演员、设计师、制作人都是有固定薪水的政府雇员。此外,政府还投资在大马士革每年举办一次戏剧汇演节,在此期间来自阿拉伯世界和欧洲的团体呈现表演并举办对近来戏剧发展的研讨会。文化部还为剧作家开办奖项,并为获奖作品创办出版公司,这便使国家决定了上演哪些剧本,基本上当选的都是符合党和国家路线方针的。详见Derek Hopwood, Syria 1945-1986:Politics and Society, London:Unwin Hyman,1988, pp.153-154.
    4 相对发表性文学作品和戏剧接触的读者、观众相对较少的情况,广播、电视和电影是为大众提供文化、娱乐和信息的最便捷途径。它们更易于推广是因为:首先,相对文字,声音更能毫无障碍地呈献在半文盲和文盲听众面前;其次,戏剧和小说等文学使用的是经典阿拉伯语,而广播、电视和电影使用的是叙利亚方言,更便于普通百姓接受;再次,相比购买书籍和剧院门票,收音机相对便宜,而电影院和电视荧幕可由政府提供。而出版业主要接触的是有文化的人。
    5 20世纪80年代,叙利亚国内大约使用着200万台收音机、50万台电视。详见Derek Hopwood, Syria 1945-1986:Politics and Society, London:Unwin Hyman,1988, p.162.
    6 1908年,阿勒颇播放了叙利亚第一部电影,第一部国产电影于1928年在大马士革播放,但20世纪60年代以前叙利亚电影由于质量差数量少,所以其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详见Salah Dehni, The Cinema in the Arab Countries, G. Sadoul ed., Beirut:UNESCO,1966, p.102.
    1 该影片是在叙利亚东部地区拍摄的,该片制作人还与萨达拉·瓦努斯(Saadallah Wannus)合作制作了一部公开反映典型叙利亚农村生活问题(困苦、腐败和人道)的影片,被看作是处理此类主题的最佳阿拉伯电影。1976年该制片人还制作了电影《那些女人》(The Hens)在国外上映,讽刺地描述了叙利亚的农村生活。
    2 萨迈尔·兹克拉(Samir Zikra)是一个作家及导演,继在大马士革上学后又去莫斯科电影学校学习,1973年毕业。他回到叙利亚后到军队服役,并在1973年战争期间在军队电影部门工作。
    3 第一份报纸于1865年出现在大马士革,1867年出现在阿勒颇,历史上阿拉伯出版业在黎巴嫩和埃及获得了最自由和多产的发展,它常用来传播反抗、民族主义和现代化的思想。叙利亚的出版业也很活跃,在法国委任统治阶段发行了大约90种报纸。它们大多数存在时间很短,除了阿弗拉克创办的《复兴报》例外,它至今仍是复兴党的官方喉古。
    4 高光福,马学清编著:《列国志·叙利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52页。
    5 1960和1964年两届奥运会,叙利亚是同埃及联合组成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代表团参加的。
    1 Flynt Leverett, Inheriting Syria:Bashar's Trial by Fire, Washington, D. 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5, p.58.
    2 该学院是培养叙军高级将领的最高学府,目前担任各军兵种最高领导职务的无一不是这所军校的毕业生。
    3 高光福、马学清编著:《列国志·叙利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69页。
    1 (德)马克斯·韦伯着,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版,第269-270页。
    2 1995年,在负责反腐的巴沙尔的直接指挥下,从事奔驰车走私活动的军队情报局局长的儿子被捕;接着,叙利亚前情报部门负责人巴沙尔·纳贾尔也因涉嫌腐败而被捕。甚至连自1987年开始执政的前总理祖阿比也因腐败而于2000年3月重组内阁时被解职,5月祖阿比畏罪自杀。在这场反腐风暴中,巴沙尔为他扫清了可能构成威胁的政敌,在内阁中委任了自己的亲信,同时也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与许多叙利亚人的尊重。巴沙尔任叙利亚信息协会主席期间,在全国各省建立了信息协会机构,大力普及信息科学技术,放松对媒体、言论的限制。由于巴沙尔的不懈努力,叙利亚的信息科学普及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之而来的互联网和移动电话也成了百姓关心得话题。巴沙尔还提倡集会自由,鼓励群众讨论经济改革和政治民主,甚至自己也定期参加一些官方论坛,例如叙利亚经济科学社团(Syrian Society of Economic Sciences)每周二举行的讨论会。详见Radwan Ziadeh, Power and Policy in Syria:Intelligence Services, Foreign Relations and Democracy in the Modern Middle East, London:I. B. Tauris & Co. Ltd.,2013, p.61.
    3 David W. Lesch, Syria: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Assad,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and London,2013, p.2.
    4 其实,老阿萨德的首选继承人曾经就是他这个弟弟里法德·阿萨德(Rif‘at al-Assad),他负责的保安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并入叙利亚军队,在此之前它曾是一个拥有5000人的精英机构。里法德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直到1984年一直都是公认的继承人,直到他在老阿萨德昏迷期间公开密谋取而代之。虽然老阿萨德康复后就开始将其弟弟降职,但是法德仍然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法定继承人。为了让巴沙尔顺利掌权,1998年阿萨德解除了法德·阿萨德的副总统职务,并使其流亡欧洲。详见Patrick Seale, Asad of Syria:The Struggle for the Middle East,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 P.215.
    5 其中最著名的是免除武装部队首领什哈比(Hikmat al-Shihabi)的职务。
    1 王新刚:《后冷战时代叙利亚复兴党民族主义的特点》,载《西亚非洲》2010年第5期,第44页。
    2 虽然在2003年到2009年间,叙利亚政府也向议会提交了一些法案供其讨论,且官方媒体也试图关注议会的作用,尤其是在进行有关敏感的社会问题如租用法和其他法律的讨论期间。然而,议会却不能或不被允许修改任何法案。例如,2001年制定的出版法,及2003年到2007年立法期间,叙利亚政府颁布的劳工法和其他法律上都如此。
    3 萨伊夫由于揭露了有关移动电话公司合同的腐败交易,以及他在“大马士革之春”中的政治活动,使其入狱5年。
    4 Radwan Ziadeh, "Political Regime in Syria:Elections without Electors", Democracy Magazine, No.28,2007.
    5 以所谓“民族民主联盟”(National Democratic Collation)为代表的反对党拒绝参加选举,因为他们认为该选举低于 民主、诚信和合法性的最低标准。结果,与选举前大众预知的一样,复兴党赢得了137个席位,加上民族阵线的席位共有167个席位,剩下的83个席位落入独立候选人手中,其中主要是与政府结盟的商人。详见Radwan Ziadeh, Power and Policy in Syria:Intelligence Services, Foreign Relations and Democracy in the Modern Middle East, London:I. B. Tauris & Co. Ltd.,2013, p.56.
    1 Volker Perthe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yria under As'ad, London:I.B. Tauris,1995, p.156.
    1 杜马尔,Dumar,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破坏、毁灭”,表明该论坛意在破坏旧的社会,营造新的公民社会。
    2 Radwan Ziadeh, Power and Policy in Syria:Intelligence Services, Foreign Relations and Democracy in the Modern Middle East. London:I. B. Tauris & Co. Ltd..2013. p.63.
    3 同上。
    1 Radwan Ziadeh, Power and Policy in Syria:Intelligence Services, Foreign Relations and Democracy in the Modern Middle East, London:I. B. Tauris & Co. Ltd.,2013, p.65.
    1 "Kurds Protest Outside Syrian Parliament Against Discrimination", Agence France-Presse, Dec.10,2002, http://home. Cogeco. Ca/-konews/11-12-02-kurds-protest-outside-syrian-parli. Html.
    2 唐志超:《中东库尔德民族问题透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36页。
    1 Radwan Ziadeh, Power and Policy in Syria:Intelligence Services, Foreign Relations and Democracy in the Modern Middle East, London:I. B. Tauris & Co. Ltd.,2013, p.65.
    2 高光福:《叙利亚投资市场分析》,载《西亚非洲》2009年第4期,第62页。
    1 2004年9月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559号决议,要求叙利亚驻黎部队全部撤离,叙利亚接受该决议。
    1 Shmuel Bar, "Roots of Alawite-Sunni Rivalry in Syria", Middle East Policy, Vol. XIX, No.2,2012, p.49.
    2 Raymond Hinnebusch, "Bashar's Syria:The Regime and Its Strategic Worldview", Comparative Strategy, Vol.25, Issue 5, 2006,p.371.
    3 巴沙尔的弟弟马赫尔·阿萨德与姐夫阿瑟夫分别被任命命为共和卫队及军事情报部门的负责人,后者2011年末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在2012年7月18日发生的袭击中身亡。二者均被传出贪污腐败等问题。
    1 millet系统奥斯曼帝国的行省管理系统。millet(土耳其语)一词从阿拉伯语milla转化而来,《古兰经》中指“宗教”,后引申为“宗教社团”。该称呼区别于“社区”,“社区”以地区为组成基础,而millet以宗教、族群为组成基础。
    1 应该注意的是,复兴社会主义属于阿拉伯民族主义,而阿拉伯民族主义主要代表了逊尼派的观点,而逊尼派是叙利亚的多数族群。
    1 叙利亚的国防开支长年来一直居各项开支之首,占国家经常性开支的60%,1979年竟高达70%,1980年以后虽有所下降,仍占50%左右。巨额军费开支不仅占用了大量建设资金,也加剧了财政赤字,使国家负债累累。据估计,1987年底叙利亚外债总额已接近14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是购买武器所欠的外债。详见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1981,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pp.134-136.
    2 Gunter Meye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yria since 1970", Politics and the Economy in Syria, ed. J. A. Allen, London: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1987, pp50-52.
    [1]Jaber, Kamel S.Abu. The Arab Bath Socialist Party:History,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66.
    [2]Devlin, John F. The Ba'th Party:A History from Origins to 1966, Hoover Institution Publications,1976.
    [3]Khatib, Line. Islamic revivalism in Syria:the rise and fall of Ba thist secularism, Abingdon, Oxon, [England]; New York:Routledge,2011.
    [4]Friedman, Yaron. The Nusayri-'Alawis:An Introduction to the Religion, History and Identity of the Leading Minority in Syria, Leiden; Boston:Brill,2010.
    [5]Ozberk, Melik Kara. Nationalist Ideologies in Syria:1970-2000, Saarbrucken: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2010.
    [6]Waldner, David. State Building and Late Development,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9.
    [7]Dam, Nikolaos Van. The Struggle for Power in Syria, I. B. Tauris,2011.
    [8]Seale, Patrick. The Struggle for Syr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9]Beshara Adel. ed., The origins of Syrian nationhood:histories, pioneers and identity, Abingdon, Oxon, New York:Routledge,2011.
    [10]Hopwood, Derek. Syria 1945-1986:Politics and Society, St Antony's College, Oxford, the Academic Division of Unwin Hyman Ltd,1988.
    [11]Batatu, Hanna. Syria's Peasantry, the Descendants of Lesser Rural Notables, and Their Politic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1999.
    [12]Youssef, Chaitani. Post-colonial Syria and Lebanon:the decline of Arab nationalism and the triumph of the state, London:I.B. Tauris,2007.
    [13]Seale, Patrick. Asad of Syria:The Struggle for the Middle East, London,1988.
    [14]Lesch, David W. Syria:The Fall of the Assad,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2.
    [15]Ziadeh, Radwan. Power and Policy in Syria:Intelligence Services, Foreign Relations and Democracy in the Modern Middle East, London:I. B. Tauris&Co Ltd,2013.
    [16]Karsh, Efraim. The Soviet Union and Syria:The Asad Years, New York:1988.
    [17]Ramet, Pedro. The Soviet-Syria Relationship Since 1955, Westview Press,1990.
    [18]Moubayed, Sami. Syria and the USA:Washington's relations with Damascus from Wilson to Eisenhower, New York:Distributed in the U.S. exclusively by Pal grave Macmillan, 2012.
    [19]Nordbruch, Gotz. Nazism in Syria and Lebanon:the ambivalence of the German option, 1933-1945,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2009.
    [20]Ginat, Rami. Syria and the Doctrine of Arab Neutralism:From Independence to Dependence, Sussex Academic Press,1988.
    [21]Haddad, Bassam. Business networks in Syri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uthoritarian resilience, 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22]Hinnebusch, Raymond. Agriculture and reform in Syria,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Centre for Syrian Studies,2011.
    [23]Perthes, Volker.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yria under Asad, London; New York:I. B. Tauris,1995.
    [24]Tejel, Jordi. Syria's Kurds:history, politics and society, Abingdon, Oxon; New York: Routledge,2009.
    [25]Zimmern, Alfred. ed., Modern Political Doctrines,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9.
    [26]Anderson, Bendedict. Imagined Communities, new ed., London and New York,2006.
    [27]Setton, K. M. ed., A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London,1967.
    [28]Heyd, U. Ottoman Documents on Palestine 1516-1615, Oxford,1960.
    [29]Ilzkowitz, N. Ottoman Empire and Islamic Tradition, New York,1972.
    [30]Salibi, K. The Modern History of Lebanon, New York,1993.
    [3 l]Lewis, Bernard. The Middle East and the West,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32]Grabill, Joseph L. Protestant Diplomacy and the Near East:Missionary Influence on American Policy,1810-1927,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71.
    [33]Hourani, A. H. Minorities in the Arab World, London,1947.
    [34]Yapp, Malcolm. The Near East since the First World War:A History to 1995, London: Longman,1996.
    [35]Longrigg, Stephen Hemsley. Syria and Lebanon Under French Mandat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8.
    [36]Christie, Clive. Race and Nation:A Reader, London:I. B. Tauris.& Co. Ltd,1998.
    [37]Petran, Tabitha. Syria:Nation of the Modern World, London Ernest Benn Limited,1972.
    [38]Kedourie, E. ed., Nationalism in Asia and Africa, London,1971.
    [39]Palmer, Monte. The Politics of the Middle East, Canada:Thomson Wadsworh,2007.
    [40]Hinnebusch, Raymond A. Authoritarian Power and State Formation in Ba'thist Syria, Colo:Westview Press,1990.
    [41]William R. Polk and Richard L., eds., The Beginnings of Modernization in the Middle East:The Nineteeth Century, Chamber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8.
    [42]Torrey, Gordon H. Syrian Politics and Millitary,1945-1958, Columbus Press,1964.
    [43]Hinnebusch, Raymond A. Peasant and Bureaucracy in Ba'thist Syri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Development, Boulder, Colo:Westview Press,1989.
    [44]Kushner David, ed., Palestine in the Late Ottoman Period: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Leiden:E. J. Brill,1986.
    [45]Rabinovich, Itamar. Syria under the Ba'th 1963-66:the Army-Party Symbiosis, Israel: Israel University Press,1972.
    [46]Devlin, John F. The Ba'th Party:A History from Origins to 1966, Hoover Institution Publications,1976.
    [47]Perthes, Volker.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yria under As'ad, London:I.B. Tauris,1995.
    [48]Hopkins, Nicholas, ed., Arab Society: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s, Cairo: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1977.
    [49]Chelkowski, Peter J. ed., Ideology and Power in the Middle East:Studies in the Honor of George Lenczowski, Robert J. Pranger,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88.
    [50]Goldberg, Ellis Jay. ed., The Social History of Labor in the Middle East,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1966.
    [51]Victor Lavy and Eliezer Sheffer, Foreign Aid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East:Egypt, Syria, and Jordan, New York:Praeger,1990.
    [52]Riker, William.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Coalitions,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2.
    [1]Salih, Cf. Shakeeb. "The British-Druze Connection and the Druze Rising of 1896 in the Hawran", Middle East Studies, Vol.13, No.2, May 1977, pp.251-257.
    [2]Talhamy, Yvete. "The Fatwas and the Nusayri/Alawis of Syria", Middle Eastern Studies, Vol.46, No.2,2010, pp.175-194.
    [3]Watenpaugh, Keith D. "Middle Class Modernity and the Persistence of the Politics of Notables in inter-War Syr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 Vol.35,2003, pp.257-286.
    [4]Pipes, Daniel. "The Alawi Capture of Power in Syria", Middle East Studies, Vol.25, No.4, 1989, pp.429-450.
    [5]Winder, R. Bayly. "Syria Deputies and Cabinet Minister:1919-1959", The Middle East Journal, Autumn Vol.16,1962, pp.49-63.
    [6]Onis, Ziya. "Political Islam at the Crossroad", Contemporary Politics, Vol.7, Issue 4,2001, pp.281-298.
    [7]Weismann, Itzchak. "The Politics of Popular Religion:Sufis, Salafis, and Muslim Brothers in Twentieth-Century Hama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 Vol.37, No. 1, February 2005, pp.39-58.
    [8]Joshua Landis and Joe Pace, "The Syrian Opposition",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30, No.1, Winter 2007, pp.45-68.
    [9]Amos, Perlmutter. "From Obscurity to Rule:The Syria Army and the Ba'th Party", The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 Vol.22. No.4, December 1969, pp.827-845.
    [10]Be'eri, Eliezer. "The Waning of the Military Coup in Arab Politics", Middle Eastern Studies, Vol.18, No.1, January 1982, pp.69-81.
    [11]Ben-Tzur, Avraham. "The Neo-Ba'th Party of Syri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Vol.3, No.3, The Middle East, July 1968, pp.161-181.
    [12]Devlin, John F. "The Baath Party:Rise and Metamorphosis",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96, No.5, December 1991, pp.1396-1407.
    [13]Kamrava, Mehran. "Military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in the Middle East",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115, No.1, Spring 2000, pp.67-72.
    [14]Kaylani, Nabil M. "The Rise of Syria Ba'th,1940-1958:Political Success, Party Fail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 Vol.3, No.1, January 1972, pp.3-23.
    [15]Keilany, Ziad. "Socialism and Economic Change in Syria", Middle Eastern Studies, Vol.9, No.1, January 1973, pp.61-72.
    [16]Khadduri, Majid. "The Role of Military in Middle East Politic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47, No.2, June 1953, pp.511-524.
    [17]Quinlivan, James T. "Coup-proofing:Its Practice and Consequences in the Middle Eas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4, No.2, Autumn 1999, pp.131-165.
    [18]Syed Aziz-al, Ahsan. "Economic Policy and Class Structure in Syria:1958-198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 Vol.16, No.3, August 1984, pp.301-323.
    [19]Thompson, William R. "Regime Vulnerability and the Military Coup",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7, No.4, July 1975, pp.459-487.
    [20]Van Dusen, Michael H. "Political Integration and Regionalism in Syria", Middle East Journal, Vol.26, No.2, Spring 1972, pp.123-136.
    [1]Thompson, Elizabeth. "Engendering the Nation:Statebuilding, Imperialism and Woman in Syria and Lebanon,1920-1945", Ph. D.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1995.
    [2]Crow, Ralph. "The Civil Service of Independent Syria",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64.
    [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2][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国际战略地位》,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3][美]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与族属身份》,王建娥、魏强译,新华出版社2003年。
    [4][英]艾伦·韦尔:《政党与政党制度》,谢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5][美]塞缪尔·亨廷顿和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研究》,王晓寿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
    [6][美]亚历山大·温特著:《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7][美]B.盖伊·彼得斯:《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第二版),王向民、段红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8][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徐昕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9][意大利]G·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王明进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
    [10][英]S.H.里格比:《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一种批判性的研究》,吴英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
    [11][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问题研究所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
    [12][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与历史》,叶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3][英]安东尼·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良警宇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14][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15][英]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教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6][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7][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18][美]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19][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王铭铭译,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
    [20][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21][以]摩西·马奥兹:《阿萨德传》,殷罡、吴静仪、吴薇、米小平、郑志国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1]陈德成主编:《中东政治现代化——理论与历史实践的双重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冯璐璐:《中东经济现代化的现实与理论探讨》,人民出版社2009年。
    [3]哈全安:《中东国家的现代化历程》,人民出版社2006年。
    [4]哈全安:《中东史610-2000》》,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
    [5]刘中民:《挑战与回应——中东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关系评析》,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
    [6]彭树智主编:《伊斯兰教与中东现代化进程》,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
    [7]彭树智:《两斋文明自觉论随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8]唐志超:《中东库尔德问题透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9]汪波:《中东库尔德问题研究》,时事出版社2014年。
    [10]王建娥:《族际政治:20世纪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11]王彤主编:《中东国家政治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2]王铁铮主编:《全球化与当代中东社会思潮》,人民出版社2013年。
    [13]徐迅:《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14]昝涛:《民族建构与现代国家:20世纪前半期土耳其民族主义研究》,三联书店2011 年。
    [15]周淑真:《政党和政治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
    [16]杨灏城、朱克柔主编:《当地中东热点问题的历史探索:宗教与世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7]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8]王建娥、陈建樾:《族际政治与现代民族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19]贾英健:《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20]王新刚:《中东国家通史·叙利亚和黎巴嫩卷》,商务印刷馆2007年。
    [21]王新刚:《20世纪叙利亚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嬗变》,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
    [22]韩志斌:《伊拉克复兴党民族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23]彭树智主编:《东方民族主义思潮》,人民出版社2010年。
    [24]王京烈主编:《当代中东政治思潮》,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
    [25]王铁铮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中东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26]彭树智主编:《中东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
    [27]黄民兴:《沙特阿拉伯——一个产油国人力资源的发展》,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
    [28]高光福、马学清编著:《列国志·叙利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29]黄民兴:《中东国家通史·伊拉克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
    [30]黄民兴:《阿富汗问题的历史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31]严庭国:《当代叙利亚社会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
    [1]黄民兴:《论20世纪中东国家的民族构建问题》,《西亚非洲》2006年第9期。
    [2]黄民兴:《从民族国家构建的视角析当代中东国家的社会整合》,《西亚非洲》2013年第4期。
    [3]刘中民:《中东民族国家建构中的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国际观察》2008年第5期。
    [4]田文林:《民族主义视角下的国家建构过程——以后殖民时代的阿拉伯国家为例》,《世界民族》2009年第3期。
    [5]王建娥.:《国家构建与民族建构:内涵、特征及联系——以欧洲国家经验为例》,《西北师大学报》2010年第2期。
    [6]王新刚:《叙利亚现代政治发展影响因素分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7]韩志斌:《全球化对复兴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与特征——对后冷战时代伊拉克和叙利亚的个案考察》,《西亚非洲》2005年第第3期。
    [8]王新刚:《后冷战时代叙利亚复兴党民族主义的特点》,《西亚非洲》2010年第5期。
    [9]赵克仁:《试析叙利亚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演变》,《阿拉伯世界》2000年第3期。
    [10]朱传忠:《叙利亚穆斯林兄弟会的演变及其特点》,《西亚非洲》2012年第5期。
    [11]何志龙:《后冷战时代叙利亚与美国关系》,《西亚非洲》2006年第1期。
    [12]张妮、何志龙:《霍梅尼时期叙利亚与伊朗关系》,《西亚非洲》2010年第6期。
    [13]李绍先:《大国势力博弈叙利亚》,《当代世界》2012年第3期。
    [14]王新刚:《叙利亚与黎巴嫩全面内战》,《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15]王新刚:《叙利亚与伊拉克战争——兼论巴沙尔政府执政后对本地区政策的调整》,《西亚非洲》2003年第6期。
    [16]何志龙、张妮:《叙利亚与两伊战争》,《世界历史》2009年第3期。
    [17]陈双庆:《叙利亚的政治继承与换代》,《国际政治研究》2010年第3期。
    [18]殷罡:《阿萨德父子和他们的叙利亚》,《世界知识》2000年第7期。
    [1]王新刚:《现代叙利亚研究》,博士论文,西北大学,2001年。
    [2]周毅华:《叙利亚威权主义政治及其转型研究》,硕士论文,西北大学,2011年。
    [3]孙杉:《叙利亚阿拉伯复兴党军事委员会研究》,硕士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4]孙宏娟:《现代叙利亚政治发展进程浅析》,硕士论文,西北大学,2005年。
    [5]李洁:《叙利亚军人政治研究(1949年-1970年)》,硕士论文,西北大学,2013年。
    [6]龙昭:《论叙利亚政治与社会中的阿拉维派》,硕士论文,西北大学,2013年。
    [7]尹秀凤:《二战期间列强对叙利亚和黎巴嫩的争夺》,硕士论文,山西大学,2009年。
    [8]黄奎:《叙利亚的“黎巴嫩困境”》,硕士论文,外交学院,2008年。
    [9]王红霞:《美国对叙利亚的政策研究(1949-1961年)》硕士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