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经学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熊十力晚年归宗大儒,其代表作《原儒》、《读经示要》、《体用论》、《明心篇》、《乾坤衍》、《论六经》等著作,其主旨是阐述中国传统的经学思想。熊十力以“六经注我”的态度诠释经学,进行了一次哲学创造,其视角在于以“现代哲学”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经学史的材料即所谓的“经学的哲学诠释”,因此,此种诠释更加注重的是对经学义理的阐释,其实质就是通过对传统经学经典的解构以重构传统经学思想,以便在构造自己的哲学体系时利用传统思想资源,言外之意,就是把“经学泛哲学化”。
     熊十力明确提出“经学就是哲学”的命题和论断,证明了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地位,这比同时代的马一浮、梁漱溟二位先生有更为远见的卓识。熊十力早年以“新唯识论”成名,但他自称其“唯识学”乃归宗《大易》,根柢《六经》,开始了他援佛入儒的历程。并对“六经”以及“六经”之间的关系与主旨“内圣外王”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说明。
     熊十力为了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重铸传统经学,汲取了大量佛学尤其是大乘空宗、有宗的思想,得出了“体用不二,性相一如”的理论;同时又吸收了西学中有益的文明“因子”即科学与民主,以扩大和补充“中学”之不足;并对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尤其是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和王阳明及王夫之的思想进行了批判性地继承和改造。
     熊先生面对西学东渐的强大冲击、迫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打倒“孔家店”以及“科玄之争”,哲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沉痛反思。熊先生经过反思,挺身而出努力挽救“中体”于不坠,树立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他认为中国传统“经学”迥超西学(西洋哲学),或者退而求其次,与西学有相得益彰之雅,可以相互欣赏,开始了用中学吸纳、融通西方哲学的思路历程,其实质是采取了“西学为用”的路径,来解决“中体”即经学的危机。这种解决路径,其实质仍然没有脱离“中体西用”的窠臼。现在的问题是,面对时代的问题,如何开发“中体中用”,已日益摆到日程上来,使“中学”发扬光大,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
     熊十力认为“哲学就是究体之学”,“六经”与西方哲学一样,涵有丰富的本体论、宇宙论思想,尤其是作为“六经”之首的《大易》,开始了其“经学哲学化”的历程。“经学哲学化”之一,就是阐发其“体用不二”之旨,开始了构建其“体用不二”的哲学体系上。“体用不二”具有“不一不异”、“相反相成”、“体主宰用”等逻辑结构特征。这种逻辑结构必然导致“既存有又活动”、“既内在又超越”、“既一又多”的功能。通过分析熊先生“体用不二”的逻辑结构,却发现存在着立“体”与立“用”两不足,“体”开“用”之动力不足问题,“体”与“用”区分的不稳定等,并对其进行了批判。
     “经学哲学化”之二,就是阐发“内圣外王”之道。“成己成物”就是“内圣外王”学之纲领。“内圣学”就是“成己之学”,“外王学”就是“成物之学”。人生不能无根据、根源,因此,内圣学需要假借本体论、宇宙论作为资粮。“天人不二”的“乾元性海”本体论,旨在说明人与天地万物本为一体不二,只有一个层级、一个平实的世界,没有一个超越于万物之上的“全然的他者”。所以人要积极入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反对出世;“翕辟成变”的“心物不二”之宇宙论,旨在要求人常常“提撕此心”,使“心”转“物”,不要使“物”陷溺“本心”即“心为形役”,不物化,不沉沦,不堕落;“人不天不因,天不人不成”的人生论,人要秉“天道”而生,即“人不天不因”,但人不仅仅是一个“被创造物”,作为一个“万物之灵长”,更是一个“创造者”,人要“参赞天地之化育”,辅相万物,来实现作为人的生命的途径,只有通过“创”,才能实现即人即天,正所谓“天不人不成”;“智识合一”的认识论,详细阐述了认识论、本体论与伦理学的“三统一”,旨在要求人们培养“性智”即“智的直觉”,确立生命发展的方向,实现“天人合一”的圣人境界即天地境界。熊十力阐述了其“外王学”思想,他认为“内圣”就是“外王”,“外王”就是“内圣”,“内圣”与“外王”不二,但“内圣”是“体”,“外王”是“用”,“体”没有“用”即是顽空,“内圣”没有“外王”就流于空疏。熊十力认为中国传统经学中有丰富的科学精神,“格物学”就是西方所谓的科学,通过梳理朱熹、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学说各自的优缺点,同时针对现代西方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给社会所带来的弊病,表达了自己对于现代科学的新见解;熊十力认为经学中含有大量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他借鉴“大易”中的“群龙无首”,主张通过革命,荡平阶级,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他以进步的观点,认为孔子五十岁以前属意“小康”,五十以后思想大变,属意天下“大同”,主张通过均、联、公等手段,实现“儒学社会主义”的理想。
     熊十力在经学与经学史之间,寻绎对“六经”进行新诠释的“方法论”,采用了“六经注我”法、“譬喻”法、“表诠”与“遮诠”法、“本体论诠释法”等解经方法,对《诗》、《书》、《礼》、《乐》、《易》、《春秋》即所谓的传统“六经”进行了新的解读与诠释。一方面对“六经”的“史”进行了简单梳理,另一方面是在梳理“六经”史的基础上,主要发挥其中的“微言大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通过对“六经”的“辨伪”,自以为孔子的思想以五十岁为分水岭,在五十岁未学《易》以前,属“小康”派,在五十岁学《易》后属于“大同”派。熊十力认为《周易》、《春秋》、《周官》、《礼运》诸经中保留了孔子许多“微言大义”,但多为后儒所改篡。此种解读“六经”的方法,一方面难免陷入独断论与绝对主义的泥潭;另一方面,但也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哲学立场与见解,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且言之成理,顺理而成章。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熊十力经学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历史定位问题。熊十力作为一位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老禁卫军,“身在五四后,心却在辛亥时”,完成了对辛亥革命的补课;重新树立起了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重建了传统儒学的形上学;作为“儒学第四期”的开创性人物,培养了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三弟子,为中国经学思想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文明对话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平台。
Xiong Shili became a Confucianism master in his late years with his representativeworks of Origins of Confucianism, Essentials for Reading the Classics, The Evolution ofHeaven and Earth, On the Six Classics, and On Substance and Function, which focus onelabora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onfucian thoughts. By interpreting Confucian classics withthe attitude of “classics being my footnote”, Xiong made a philosophical innovation.
     He reexamined the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classics in a perspective of “modernphilosophy” namely the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ism”, which, therefore,emphasizes on the explanation of augmentations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The essence of hisstudy lies in reconstructing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through deconstructing traditionalConfucian classics so that traditional thoughts can be employed in forming his ownphilosophy-“pan-philosophization of Confucianism” in other words.
     Xiong put forward the proposition and inference that Confucian thoughts are philosophy,thus testifying the legitimacy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 this light, he is more farseeing andsagacious than his coetaneous researchers Ma Yifu and Liang Shuming. After becomingnotable for his New Consciousness in his early years, Xiong claimed that his NewConsciousness-Only Theory comes from Da Yi and was rooted in the six classics, and startedhis devotion to Confucianism with reference to Buddhism. Also, he summarized andexplained Six Classic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x classics that is “inner sage, outerking”.
     In order to construct his own philosophy and to recast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Xiongdraws on much Buddhism thoughts, especially the existence, and void sects of Mahayana andworks out the theory of “integration of substance and function, unity of nature andrepresentation”. Meanwhile, the beneficial “factors” of civilization in westernlearning-science and democracy are absorbed to improve the weaknesses of Chinese learning.Additionally, he critically carries forward and modifie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cademicthoughts, especially those of Confucianism, Wang Yangming and Wang Fuzhi.
     He starts deep introspection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imes of western culturalinvasion, the impact of the May4th New Culture Movement, the trend of “Down with theConfucianism”, the debate on science and metaphysics, and the idea of “Philosophy isuseless”. He saved traditional Chinese learning as the substance from falling and helped buildthe self-awareness and self-confidence of a national culture among the Chinese people. Hebelieves the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outweighed western learning (western philosophy),or at least complements the latter so that the two can benefit each other, thus adopting the ideaof absorbing and integrating western learning into Chinese learning. The essence is to solvethe crisis in “Chinese learning as the substance” namely Confucianism by means of “westernlearning for use”. This solution, however, still falls into the convention of “Chinese body andwestern use”. The truth is how to develop the theory of “Chinese body and use” in face ofproblems of the epoch to carry forward “Chinese learning” thus contributing to thedevelopment of world civilization has been on the agenda.
     Xiong maintained “philosophy is the study of ontology” and like western philosophy thesix classics contain ample ontological and cosmological thoughts, especially Da Yi-the first ofthe six classics, and starts “philosophizing Confucianism”. The “philosophization ofConfucianism” includes Xiong’s interpretation of the gist of “integration of substance andfunction”, based on which he then begins to construct his philosophy. The philosophy of“integration of substance and function” has “no unity, no distinction”,“both opposite andcomplementary”,“substance dominating function” as its 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is structurenaturally leads to the functions of “being and active”,“intrinsic and transcending”, and“single and multiple”. After analyzing Xiong’s logical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ion ofsubstance and function”, a contradiction was found between “function serves substance” and“substance serves function”, and issues also arose in the lack of impetus when substanceserves function and in the instable distinction between substance and function followed bycriticism.
     Also included in the “philosophization of Confucianism” are the doctrines of “inner sageand outer king” and “to develop oneself and others” is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being an “inner sage and outer king”.“The study of being an inner sage” is to “achieve oneself” while “thestudy of being an outer king” is to “develop others”. Life cannot be groundless and without anorigin, therefore, the study of being an inner sage must make use of ontology and cosmology.The ontology of “Ch'ien Yuan Xing Hai” in the light of the integration of man and nature setsout to explain the fact that man and the universe are an organic whole in a natural world ofonly one hierarchy and no “utter other”. Therefore, rather than being a hermit people shouldbe actively mundane and vigorously achieving. The cosmological theory of “integration ofmind and object” based on “assuming changes through closing and opening”asks people tofrequently “reflect on the mind” so that “mind” can be turned into “object” instead of “object”being trapped in “mind” namely “mind enslaved by body”, and people should not bematerialized, drowned in the mundane world, or even corrupted. Xiong’s life philosophyholds that “man would have no reliance without nature, nature would not be nature withoutman”“Man would not exist without nature” while rather than just a “created”, man is also a“creator” as the intelligent part of the nature. Man should “admire nature’s cultivation” andassist everything as a means of living. Only through “creation” can man achieve thefulfillment of man and nature, namely “nature would not be completed without man”. Theepistemology of “integration of wisdom and knowledge”-elaborating in detail the unity ofepistemology, ontology and ethics sets out to ask people to develop the “intuition of wisdom”and to establish the direction of life development thus realizing the sagely state, namely thestate of heaven and earth. Xiong also explains his theory of “outer king” in which “being aninner sage” is “being an outer king” and “being an outer king” is “being an inner sage”-theunity of the two. While “being an inner sage” is the substance and “being an outer king” is thefunction. Without function, substance would be nothing and “being an outer king” tends to beempty without “being an inner sage”. Xiong believes that ample spirit of science exists in the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onfucianism and that “Ge Wu Wue” is what is called science inwestern world. By analyzing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the “study of the nature of things”from Zhu Xi and Wang Yangming, and basing on the malpractices brought about by westerntechnical rationality or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Xiong expresses new perspectives about modern science. He believes that freedom, democracy and equality are widespread inConfucianism. When practicing the theory of “Dragons without a leader” in Da Yi, he assertsthe political idea that classes should be eliminated by revolution. In a progressive perspective,he believes that Confucius was self-sufficient before the age of fifty, after which his thoughtschanged significantly into the “Great Unity” of the whole world that is “ConfuciansSocialism” should be realized by means of equality, unity and public ownership.
     Between the study of Confucianism and the history of Confucianism, Xiong adopts newmethodologies like “classics being my footnote”, metaphor,“positive interpretation” and“negative interpretation”,“ontological annotation” to interpret the “six classics”. He conductsnew interpretation about the Book of Poetry, the Book of of History, the Book of Changes, theBook of Rites, Classic of Music and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namely the traditional sixclassics. For one thing, a brief summarization of the Book of History is completed. For another,“small words with deep meanings” should be employed based on that. With this guide andafter a critical study of the “six classics”, Xiong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Confucius’sthoughts altered at the age of50when he studied the Book of Changes. Before the learning ofthe Book of Changes, Confucius belonged to the“Well-off”school, while after that he becamepart of the Great Unity School. He also concludes that Confucius’s “sublime words with deepmeaning” are retained in the Book of Changes,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Zhou Guanand Li Yun but the rest was much altered by later scholars. This, on one hand, makes itinevitable for Xiong to be trapped in dogmatism and absolutism, and on the other hand helpshim succeed in freely expressing his philosophical standpoint and assertion, and further tohelp construct his philosophic system, which is well-grounded and stands to the reason.
     Finally, a point to be explained is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Xiong’s Confucianism in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As a lifeguard for the old bourgeoisie democratic revolution, Xiongwas situated after the May4thMovement while his mind was still in the Revolution of1911.He re-established people’s self-confidence and self-awareness in national culture, re-built themetaphysics in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As a pioneer in the fourth generation ofConfucianism, he brought up three distinguished students Tang Junyi, Mou Zongsan and Xu Fuguan. He made a big contribution to the transmiss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Confucianism, and laid a solid platform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and the dialog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world culture.
引文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
    ①贺麟:《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哲学与文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5页。
    ①程志华:《牟宗三哲学研究——道德形上学之可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版,第33-42页。
    ①王阳明著,张怀承注译:《传习录》[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2004年版,第28-29页。
    ②章学诚著,叶瑛校译:《文史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页。
    ①梯利:《西方哲学史》(增补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86页。
    ②秦龙,西方哲学形而上学传统的本质追问与意义确认[J],江汉论坛,2005(5):64-68,63页。
    ③(宋)朱熹:《周易本义》[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年版,第63页。
    ④马一浮:《复性学院讲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①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89页。
    ①王阳明著,张怀承注译:《传习录》[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2004年版,第28-29页。
    ②章学诚著,叶瑛校译:《文史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31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33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45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二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08-309页。
    ①梁漱溟:《人生至理的追寻》[M],北京:中国当代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页。
    ②马一浮著,马镜泉等校:《马一浮集》(第二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819-820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八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58-759页。
    ①景海峰:《熊十力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67页。
    ②黑格尔著:《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78页。
    ③马克斯·韦伯著,王洪福译:《儒教与道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9页。
    ④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①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②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115页。
    ③莱维纳斯:《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世界哲学》[J]2008(1),92-100,第92页。
    ③让·皮亚杰:《人文科学认识论》[M],郑文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版。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6页。
    ②同上,第7页。
    ③同上,第7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47页。
    ⑤同上,第347页。
    ⑥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五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916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9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9页。
    ④同上,第19页。
    ⑤同上,第14页。
    ⑥(宋)朱熹:《周易本义》[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年版,第184页。
    ①(宋)朱熹:《周易本义》[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年版,第190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922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71页。
    ②(宋)朱熹:《周易本义》[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年版,第179-180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5页。
    ④司马迁著,王利器主编:《史记注译》(二)[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24页。
    ⑤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1页。
    ⑥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55页。
    ⑦金开诚:《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页。
    ⑧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61-562页。
    ②同上,第1015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57-458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81-618页。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9页。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五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一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77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二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页。
    ③同上,第346-347页。
    ④刘虎生等:《印行十力丛书记》[M],1947年湖北版《新唯识论》第一卷,第14页、第1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4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70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09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89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0页。
    ①杜顺:《华严五教止观》,《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M],(第二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一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一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21-522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0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6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9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54-255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53页。
    ③同上,第294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75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09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35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96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39-240页。
    ⑤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89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一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页。
    ②王夫之:《周易外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8页。
    ③同上,第57页。
    ④王夫之:《思问录》内篇[M],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点校本,第18页。
    ⑤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834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11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一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7-28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53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一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77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66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67页。
    ①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42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62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67页。
    ②宋志明:《现代新儒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3页[33]。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68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43-444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996页。
    ①[德]伽达默尔,薛华等译:《科学时代的理性》[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30页。
    ②[德]伽达默尔,夏镇平译:《赞美理论——伽达默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版,第95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14页。
    ①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3页。
    ②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7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858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39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39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五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62-63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58-559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59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04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五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4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八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99-100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八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02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63-564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9页。
    ⑦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09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3页。
    ②司马迁著,王利器主编:《史记注译》(二)[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第897页。
    ③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页。
    ④荀况(著),蒋南华等注译:《荀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8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45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29页。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
    ①严复:《严复集》(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58-559页。
    ②严复:《严复集》(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65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62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7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224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页。
    ⑥(宋)朱熹:《周易本义》[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年版,第27页。
    ①(宋)朱熹:《周易本义》[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年版,第170-171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625页。
    ③(宋)朱熹:《周易本义》[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年版,第83页。
    ④(宋)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5页。
    ①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85页。
    ③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998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78页。
    ⑤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4页。
    ⑥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67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51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51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28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8页。
    ⑤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12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07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页。
    ⑤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01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38-739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83页。
    ⑤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643页。
    ⑥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28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9-80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72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92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94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6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06-507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05-506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81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81-482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09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05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11-112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609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93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605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0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18页。
    ⑧(宋)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10页。
    ⑨王夫之:《周易外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47页。
    ①熊十力:《境由心生》[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147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06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9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0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612-613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949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9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41-542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650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40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31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10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3-34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917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05页。
    ⑤张世英:《中西文化与自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版,第171页。
    ①(春秋)老子著,赵春辉编著:《道德经》[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8页。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6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602页。
    ⑤(宋)朱熹:《周易本义》[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年版,第171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76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56-357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57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57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636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53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94页。
    ④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05页。
    ①(宋)朱熹:《周易本义》[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年版,第33页。
    ②同上,第30页。
    ③刘梦溪主编:《方东美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51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51页。
    ①刘梦溪主编:《方东美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23页。
    ②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③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M],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版,第110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16-417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3-14页。
    ②《河南程氏文集》卷九《答杨时论西铭书》
    ③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371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78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85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3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10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05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61页。
    ③熊十力:《体用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72页。
    ①熊十力:《论六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3-74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48-549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55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55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49-550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48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7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9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页。
    ①代祥龙等著:《多视角中的诠释——儒学文化的现代展开与实践》[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312-313页。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91页。
    ⑤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0页。
    ①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213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44页。
    ①王夫之:《思问录》内篇[M],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点校本,第414页。
    ②程志华:《儒家关于“意志无力”问题的主要线索》,《哲学研究》[J],2008(8),65-71,70页。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2页。
    ①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合肥:安微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75-276页。
    ②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4-65页。
    ③刘爱军:《“识知”与“智知”:牟宗三知识论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43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13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80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81-382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89页。
    ①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489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36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74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34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72页。
    ⑤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75-176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01页。
    ②黄宗羲注,沈芝盈点校:《明儒学案》(全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08页。
    ③(宋)朱熹:《周易本义》[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年版,第26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947页.
    ②普济著:《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55页。
    ⑤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955-956页。
    ①(宋)朱熹:《周易本义》[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年版,第170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950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3-34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79-580页。
    ③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02页。
    ④(宋)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62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6-47页。
    ②同上,第457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20-321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77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58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31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78页。
    ④同上,第581页。
    ⑤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03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81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917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18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51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18页。
    ②金开诚:《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6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76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76-577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23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01页。
    ①罗大经:《鹤林玉露》[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3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1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625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89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81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68页。
    ③同上,第109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80-381页。
    ⑤唐立权:《周易与怀德海之间》[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版,第303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62页。
    ②傅永聚,韩钟文主编:《儒学与西方哲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12月版,第264页。
    ③(春秋)老子著,赵春辉编著:《道德经》[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页。
    ④(宋)朱熹:《周易本义》[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年版,第171页。
    ①(宋)朱熹:《周易本义》[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年版,第185页。
    ②刘梦溪主编:《严复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③(宋)朱熹:《周易本义》[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年版,第171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05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11-112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06页。
    ⑤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966-967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08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94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09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05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68-69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72页。
    ⑥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5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54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54页。
    ③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7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64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16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67页。
    ④熊十力:《明心篇》[M],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9年4月版,第149页。
    ⑤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11-112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33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8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933-934页。
    ⑤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71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960-961页。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9页。
    ④(宋)朱熹:《周易本义》[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年版,第28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033页。
    ③杜维明:《主体性与存有论实在》,《人性与自我修养》[M],台北:联经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962页。
    ⑤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95-396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624-625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26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62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67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五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18-219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30页。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95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2页。
    ①(宋)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56-557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69-570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84-285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87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81-582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73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73-274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917-918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77-288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73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94-495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45页。
    ⑤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68-469页。
    ①王夫之:《续春秋左氏传博议》.《船山全书》(第五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617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64-465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78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678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65页。
    ⑤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1页。
    ⑥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6页。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67页。
    ②同上,第276页。
    ③荀况(著),蒋南华等注译:《荀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7页。
    ①荀况(著),蒋南华等注译:《荀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0页。
    ②王阳明著,张怀承注译:《传习录》[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2004年版,第251页。
    ③黄宗羲注,沈芝盈点校:《明儒学案》(全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4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859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4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35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57页。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4页。
    ①杨泽波:《牟宗三三系论论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6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二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96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45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74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37页。
    ②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4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4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4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95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五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15-324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46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29-530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副卷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03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30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37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副卷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167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38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94-395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94页。
    ④冯契:《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0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33页。
    ②同上,第73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八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68-169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37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11-312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43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五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61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25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55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666-667页。
    ⑥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72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04-305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35-736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50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56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36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03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77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3页。
    ②司马迁著,王利器主编:《史记注译》(二)[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24页。
    ③郑玄:《周礼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31页。
    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版,第1页。
    ⑤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20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21页。
    ③司马迁著,王利器主编:《史记注译》(二)[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24页。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1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55页。
    ⑥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1页。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3页。
    ②荀况(著),蒋南华等注译:《荀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6页。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5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3页。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6页。
    ⑤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77页。
    ①顾肃:《自由主义基本概念》[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9-44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633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32-433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618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67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八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82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618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820页。
    ⑤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26页。
    ⑥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629页。
    ①顾肃:《自由主义基本概念》[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9-44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八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83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622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67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17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3页。
    ⑤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77-478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78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78页。
    ②贾泽林等编:《苏联哲学记事》,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45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66-367页。
    ①张馨编:《尚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267页。
    ②《左传·襄公于十一年》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5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71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50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23-324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622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27页。
    ③同上,第246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822页。
    ⑤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88-389页。
    ①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第一卷第6号。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600页。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68页。
    ①张世英:《中西文化与自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版,第171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06-511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12-515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06-407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75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987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82-583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634页。
    ④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十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481页。
    ⑤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43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630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044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994-995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53页。
    ④(宋)朱熹:《周易本义》[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年版,第116页。
    ①(宋)朱熹:《周易本义》[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年版,第25页。
    ①(宋)朱熹:《周易本义》[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年版,第188页。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7页。
    ⑤乌恩浦.《四书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1990年版,第365页。
    ⑦(宋)朱熹:《周易本义》[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年版,第183页。
    ⑨乌恩浦.《四书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1990年版,第418页。
    ⑩(宋)朱熹:《周易本义》[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年版,第179-180页。
    ①(宋)朱熹:《周易本义》[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年版,第185页。
    ①(宋)朱熹:《周易本义》[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年版,第89页。
    ⑥熊十力:《体用论·乾坤衍》[M],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49页。
    ⑦熊十力:《原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040-1041页。
    ②(宋)朱熹:《周易本义》[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年版,第70页。
    ③(宋)朱熹:《周易本义》[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年版,第207页。
    ①熊十力:《与友人论六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53页。
    ①傅永聚,韩钟文主编:《儒学与西方哲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12月版,第29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67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42页。
    ⑤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09页。
    ⑥牟宗三:《人文讲习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页。
    ①牟宗三:《政道与治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年版,第51页。
    ②牟宗三:《人文讲习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页。
    ③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M],《牟宗三先生全集》(21),(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27页。
    ④香港《法言杂志》1991年2月第1期,第3卷。
    ①林安梧:《解开“道的错置”——兼及于“良知的自我坎陷”的一些思考》,《孔子研究》[J],1999(1),14-26(14-15)。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63页。
    ②熊十力:《原儒》(下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75页。
    ②赵德志:《现代新儒家与西方哲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2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56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99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46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8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6页。
    ①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十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173页。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87页。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94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77页。
    ③杜维明:《体用论的动态体系及心学非主观主义》,载《中国哲学范畴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05-506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95页。
    ①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39页。
    ②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42页。
    ③方东美:《科学哲学与人生》[M],台湾:台湾黎明文化公司1980年版,第88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95页。
    ①何卫平:《通向解释学辩证法之途》[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390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854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五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64-766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47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56页。
    ①杨庆中:《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159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70-371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97-398页。
    ②同上,第352-353页。
    ③司马迁著,王利器主编:《史记注译》(二)[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23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97页。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5页。
    ④马一浮:《复兴书院讲录》[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7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999页。
    ③金开诚:《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0页。
    ⑤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页。
    ⑦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0页。
    ①熊十力:《境由心生》[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153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97-198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27-128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094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63-365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五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45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五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50-751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094-1095页。
    ⑤张馨编:《尚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⑥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73-374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096页。
    ④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9页。
    ⑤马一浮:《复兴书院讲录》[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8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91页。
    ③牟宗三《综合的尽理之精神之历史文化的意义》《历史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
    ④郑家栋等主编:《新儒家评论》[第1辑][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第77-80页。
    ⑤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107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35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50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50-751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34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595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51-752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91页。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4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五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673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864-865页。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6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867-868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96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922页。
    ⑤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686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51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877-878页。
    ⑤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76-489页。
    ⑥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882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94页。
    ⑥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58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002-1003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999-1000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000-1001页。
    ③熊十力:《境由心生》[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124页。
    ④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005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040-1041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17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451-452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068-1070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604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49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五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13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六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49页。
    ①郭齐勇:《熊十力及其哲学》[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版,第166页。
    ①梁漱溟:《人生至理的追寻》[M],北京:中国当代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副卷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02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副卷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13页。
    ②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合肥:安微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67-268页。
    ③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44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253页。
    ②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一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页。
    ③郭齐勇:《熊十力及其哲学》[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版,第91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37-738页。
    ①傅永聚,韩钟文主编:《儒学与西方哲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12月版,第38页。
    ②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3页。
    ①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02页。
    ①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三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345页。
    ①程志华:《中国近现代儒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11-212页。
    ②程志华:《困境与转型——黄宗羲哲学文本的一种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3-325页。
    ①刘述先著,景海峰编:《刘述先新儒学论著辑要·当代新儒家思想的批评的回顾与检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67页。
    ②蔡仁厚:《牟宗三先生学思年谱》[M],台北:学生书局,1996年版,第4页。
    1、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一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二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四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五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六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七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八卷)(副卷上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熊十力:《境由心生》,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1、(春秋)老子著,赵春辉编著:《道德经》,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荀况(著),蒋南华等注译:《荀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司马迁著,王利器主编:《史记注译》(二),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
    4、郑玄:《周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5、王阳明著,张怀承注译:《传习录》,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2004年版。
    6、(宋)朱熹:《周易本义》,广州:广州出版社,1994年版。
    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版。
    8、杜顺:《华严五教止观》,《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二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9、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10、王夫之:《续春秋左氏传博议》.《船山全书》(第五册),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版。
    11、王夫之:《周易外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12、王夫之:《思问录》,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点校本。
    13、章学诚著,叶瑛校译:《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4、普济著:《五灯会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15、(宋)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
    16、(宋)张载:《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
    17、黄宗羲注,沈芝盈点校:《明儒学案》(全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8、严复:《严复集》(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2、贺麟:《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哲学与文化》,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梁漱溟:《人生至理的追寻》,北京:中国当代出版社,2008年版。
    4、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马一浮著,马镜泉等校:《马一浮集》(第二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6、马一浮:《复性学院讲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8、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9、曹础基:《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10、金开诚:《诗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1、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12、张君劢:《明日之中国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十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1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5、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五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6、刘梦溪主编:《严复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7、刘梦溪主编:《方东美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8、冯契:《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9、张世英:《中西文化与自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20、顾肃:《自由主义基本概念》,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21、何卫平:《通向解释学辩证法之途》,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22、杨泽波:《牟宗三三系论论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杨庆中:《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版。
    24、赵德志:《现代新儒家与西方哲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25、贾泽林等编:《苏联哲学记事》,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版。
    26、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合肥:安微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27、李泽厚:《己卯五说》,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版。
    28、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29、郭齐勇:《熊十力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30、郭齐勇:《熊十力及其哲学》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版。
    31、景海峰:《熊十力哲学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2、、宋志明:《现代新儒家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3、刘爱军:《“识知”与“智知”:牟宗三知识论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4、代祥龙等著:《多视角中的诠释——儒学文化的现代展开与实践》,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
    35、傅永聚,韩钟文主编:《儒学与西方哲学》,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12月版。
    36、程志华:《牟宗三哲学研究——道德形上学之可能》,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版。
    37、程志华:《中国近现代儒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8、程志华:《困境与转型——黄宗羲哲学文本的一种解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牟宗三:《人文讲习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年版。
    3、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牟宗三先生全集》(21),(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27页。
    4、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5、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6、牟宗三:《综合的尽理之精神之历史文化的意义》《历史哲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版。
    8、唐立权:《周易与怀德海之间》,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版。
    9、杜维明:《主体性与存有论实在》,《人性与自我修养》,台北:联经出版社,2001年版。
    10、杜维明:《体用论的动态体系及心学非主观主义》,载《中国哲学范畴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页。
    11、方东美:《科学哲学与人生》,台湾:台湾黎明文化公司1980年版,第88页。
    12、刘述先著,景海峰编:《刘述先新儒学论著辑要·当代新儒家思想的批评的回顾与检讨》,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13、蔡仁厚:《牟宗三先生学思年谱》,台北:学生书局,1996年版。
    14、郑家栋等主编:《新儒家评论》[第1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
    1、梯利:《西方哲学史》(增补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黑格尔著:《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4、马克斯·韦伯著,王洪福译:《儒教与道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伽达默尔,薛华等译:《科学时代的理性》,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6、伽达默尔,夏镇平译:《赞美理论——伽达默尔选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版。
    7、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8、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让·皮亚杰:《人文科学认识论》,郑文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版。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1、秦龙,西方哲学形而上学传统的本质追问与意义确认[J],江汉论坛,2005(5):64-68,63页。
    2、林安梧:《解开“道的错置”——兼及于“良知的自我坎陷”的一些思考》,《孔子研究》[J],1999(1),14-26(14-15)。
    3、程志华:《儒家关于“意志无力”问题的主要线索》,《哲学研究》[J],2008(8),65-71,70页。
    4、莱维纳斯:《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世界哲学》[J]2008(1),92-100,第92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