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府危机管理的哲学思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我国创造了一个历史上少有的经济繁荣的奇迹,也经受住了各种各样危机和困难的考验,在政府危机管理方面也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但实事求是地讲,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与公民的期望、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职能定位和体制机制尚不尽完善;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地提高。另外,随着我国社会的进一步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政治、社会等改革领域也存在着诸多不协调因素,如利益的分化、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不公现象的存在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所有这些都易造成人们的心理失衡,从而使社会矛盾激化,引起社会震荡,诱发危机,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威胁和损害。如何提高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有效实施政府危机管理?如何尽可能地预防危机的发生,及时有效地应对、消解危机,减少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已经成为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第一次以《决定》的形式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这不仅是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同时也是摆在学术界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本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结合当今世界关于政府危机管理的实践,收集、整理和归纳国内外关于本问题研究的经典著作和最新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对当代中国政府危机管理的理论进行了系统地阐发和论述,力图实现学科的理论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结合。文章首先从实施政府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入手,依次对政府危机管理的相关概念以及存在的问题、政府危机管理的方法论、政府危机管理的价值论、政府危机管理的规律进行阐释,力求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针对当前我国政府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探索提出政府危机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最后强调要不断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政府危机管理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的基本框架如下:
     引言阐述了政府危机管理提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在梳理和评述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政府危机管理涉及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说明和定位,并就本课题的研究脉络、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同时概括了全文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政府危机管理的概念阐释”,主要介绍了危机、危机管理和政府危机管理的相关概念和特征等方面内容,并对政府危机管理的关系范畴以及当代中国政府危机管理面临的困境作了详细地说明,以期对政府危机管理有一个总体性的认识。
     第二章“政府危机管理的方法论研究”,通过三个层面即政府危机管理社会基本矛盾分析、社会有机体分析以及人民群众观分析,对政府危机管理的方法论进行了研究,力求为政府科学地解决危机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取得应对危机事半功倍的效果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三章“政府危机管理的价值论研究”,主要阐释了政府危机管理的价值目标是社会公平正义、社会稳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论证了政府危机管理的价值选择为社会制度合理有序、社会阶层结构优化和社会各领域协调发展;分析了政府危机管理的评价机制,包括评价主体——“人民群众”、评价客体——“五位一体”建设成效以及评价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
     第四章“政府危机管理的规律研究”,尝试提出了政府危机管理存在着四种规律,即预前控制规律、视型而定规律、良性互动规律和知行统一规律。认识并遵循这种本质性必然性的政府危机管理规律,可以使政府危机管理呈现科学性和有序性,使政府危机管理更富有成效。
     第五章“政府危机管理的对策论研究”,分别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预防或消弥危机的根本、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预防或消弥危机的的保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预防或消弥危机的条件以及实现政府危机管理理论创新是预防或消弥危机的引导力四个方面探索提出推进政府危机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结语部分强调要不断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政府危机管理模式。
As human society entered the 21st century, China is on a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After three decades years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scored achievements in development that have captured world attention and withstood the test of the various crises and difficulties, and then accumulated a great deal of experience during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But realistically speaking, there is a gap between our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and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people,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functions and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of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do not perfect; the capabilities of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need to be further improved. In addition, with the further transformation of our society and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reform, there are some inconsistent factors in our economic, political, social and other areas of reform, such a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interests, a widening gap between the poor and the rich, the existence of social injustice and deteriorat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ll of which could lead to people's psychological imbalance, social conflicts and crises, especially a huge threat and damage to the country. How to improve the capabilities of the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and carry out the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effectively; how to prevent and deal with the crises timely and effectively; how to reduce the negative impacts to protect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how to promote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which have become a major challenge for our country in future. In October 2003,“strengthen all kinds of warning and response mechanisms and improve the capacities of coping with the emergencies and risks”was brought up in report firstly on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ixteenth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Report to the Seven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ints out: "We will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It is not only an urgent task for the government, but also a major subject for academic world.
     This paper has followed the guidance of Marxism-Leninism, Mao Zedong Thoughts, Deng Xiaoping Theory,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 and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today, referred to the classics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s at home and abroad about the subject, based on China’s specific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elaborates the theor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systematically and tries to realiz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theory and re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e paper firstly starts from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the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and then discusses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the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the pligh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the methodology of the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the value of the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and the law of the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The author tries to put forward some new train of thought and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crises and challenges which our government fac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Finally, it puts an emphasis on exploring Chinese characteristic pattern of the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constantly in the epilogue.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is paper is as follows:
     Introduction:it mainly sets out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and gives the descriptions and location on fundamental issues of the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at home and abroad. In addition, it provides an explanation of the whole context and methods of the dissertation and summarizes the emphasis, difficulties and innovations of this dissertation.
     ChapterⅠ: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It introduces the related concepts and features of the crisis, crisis management and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It also elaborates on the scope of the relation of the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the pligh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The aim of this part is to let the readers have a whole understanding for the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ChapterⅡ: "Study on the Methodology of the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It explores the methodology of the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basic social contradictions, the social organism and the public view. The purpose of this chapter is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 and the guidance of methodology for resolving som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and obtaining an effective response.
     ChapterⅢ: "Study on the Value of the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The value goals of the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are the social justice, the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The value sele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are a reasonable and orderly social system, the optimum social class structur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ll areas of the society.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the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includes "the people" as subject of the evaluation, the constructive effectiveness of "Five in One" as object of the evaluation, "three benefits" as the standard of the evaluation.
     ChapterⅣ: "Study on the Law of the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The author tries to put forward four laws of the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First is the law of the former control. Second is the law of varying according to the types. Third is the interaction law. Fourth is the law of 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doing. Following these laws can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and make it be more scientific and orderly.
     ChapterⅤ: "Study on the proposals of the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four proposals on preventing from the crisis through four aspects. Deepening economic reform is the foundation; step-by-step political reform is the safeguard; Strengthening and innovating social management is the condition; the innovation of theories is the guardian spirit.
     It puts an emphasis on exploring Chinese characteristic pattern of the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constantly in the epilogue.
引文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②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人民日报》,2011年2月20日,第1版。
    ③薛澜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①[英]斯科特·拉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王武龙译,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
    ②Michael Regester and Judy Larkin,Issues and Crisis Management (Third Edition)(London:Kogan Page, 2005),pp.199.
    ①Graham Allison,The Essence of Decision: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Boston:Little Brown,1971).
    ②王鸣鸣:《国际危机中的决策与管理》,载《2004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③Alexander Kouzmin,“Policy Advice on Crisis,A Political Redefinition of Crisis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June 2004.
    ④[美]刘易斯·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14页。
    ⑤Barry A. Turner,Brian Toft,Organizational Learning from Desasters. Denis Smith and Dominic Elliott, Crisis Management:Systems and Structures for Prevention and Recovery(Oxford:Routledge,2006),pp.191-204.
    ①Denis Smith and Dominic Elliott,Crisis Management:Systems and Structure for Prevention and Recovery(Oxford:Routledge,2006),pp.67-68.
    ②Ian Mitroff,“Crises as Ill-structured Messes,”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June 2004.
    ①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
    ②马建珍:《浅析政府的危机管理》,《长江论坛》2003年第5期。
    ③黄训美:《简析政府的危机管理》,《光明日报》,2004年8月6日。
    ④王学军:《预警、反应与重建:当代中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理论探索》2004年第4期。
    ⑤叶国文:《从“9·11”事件看政府危机管理》,《国际论坛》2002第3期。
    ⑥杜宝贵,张韬:《正确认识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几个关系》,《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⑦何志武,贾蓉治:《政府危机管理述评》,《理论月刊》2004年第1期。
    ①王晓成:《公共关系原则与政府危机管理互动性探析》,《学术月刊》2004年第5期。.
    ②麻宝斌,王郅强等:《政府危机管理理论与对策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③张小明:《从SARS事件看公共部门危机管理机制设计》,《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④徐维新:《国家与政府的危机管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①王乐夫,马骏等:《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体制:以非典型肺炎事件为例》,《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
    ②徐维新:《国家与政府的危机管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③周晓丽:《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基于体制、机制和法制的视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23-335页。
    ④蔡志强:《危机治理与社会和谐》,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⑤麻宝斌,王郅强等:《政府危机管理理论与对策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⑥曹现强,赵宁:《危机管理中多元参与主体的权责机制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7期。
    ⑦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页。
    
    ①麻宝斌,王郅强等:《政府危机管理理论与对策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王茂涛:《政府危机管理》,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③余潇枫:《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④周晓丽:《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基于体制、机制和法制的视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23-335页。
    ①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
    ②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
    ③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
    ④徐刚,黄训美:《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共关系问题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5期。
    ①参见邱美荣:《国际危机研究述评》,载《欧洲研究》2003年第6期。
    
    ①李乐毅:《汉字演变五百例(续篇)》,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9页。
    ②《说文解字》(卷九)危部
    ③《说文解字》(卷六)木部
    ①Hermann, Charles F. ,ed. International Crises; Insights From Behavioral Research. . New York: Free Press, 1972. P.13.
    ②Rosenthal Uriel, Charles Michael T. , ed. Coping with Crises: 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s, Riots and Terrorism. Springfield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Ltd, 1989.p.10.
    ③[美]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王成等译,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9页。
    ④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
    ⑤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⑥潘光主编:《当代国际危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⑦余潇枫:《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⑤杨春贵,张绪文,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67页。
    ②[美]劳伦斯·巴顿:《组织危机管理》,符彩霞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2页。
    ②[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③[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7页。
    ④[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页
    ⑤庄友刚:《从马克思主义视野对风险社会的二重审视》,《探索》2004年第3期。
    ⑥[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①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①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
    ②吴忠民:《中国中期社会危机的可能趋势分析》,《东岳论丛》2008年第3期。
    ③Stallings R.A., Searching C.B. Contrasting Local Government Responses to a Tornado Disaster in Two Communities. In:R.T.Sylves, W. L. Waugh, ed. Cities and Disaster: North American Studies in Emergency Management.1990,75-90
    ①米萨诺维克,帕斯托尔:《人类处在转折点》,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⑤[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55页。
    ⑥[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87页。
    
    ①[美]马尔科姆·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6-37页。
    ②石亚军:《再造政府危机管理机制的价值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12期。
    ②[美]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判》,孙向东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139页。
    ③[澳]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王成等译,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④R.T. Curr, ed. Handbook of Political Conflict: Theories and Research. Collier & Macmillan Publisher Co,1981,7.转摘自胡宁生主编:《中国政府形象战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9页。
    ①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②[澳]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王成等译,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③Steven Fink,Crisis Management:Planning for the Invisible[M].New York:AmericanManagement Association,1986.16.
    ④转引自何海燕,张晓甦:《危机管理概论》,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①诺曼·奥古斯汀等:《危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②R. T. Cur, ed. Handbook of Political Conflict: Theories and Research. Collier & Macmillan Publisher Co. , 1981, 7.转摘自胡宁生主编:《中国政府形象战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9页。
    
    ①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8页。
    ②[美]约翰·达莱德等:《挫折和攻击》,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1939年版,第5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94页。
    ②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
    ③王茂涛:《政府危机管理》,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④杨冠琼:《危机性事件的特征、类别与政府危机管理》,《新视野》2003年第6期。
    ⑤王晓成:《公共关系原则与政府危机管理互动性探析》,《学术月刊》2004年第5期。
    ⑥王晓成:《公共关系原则与政府危机管理互动性探析》,《学术月刊》2004年第5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
    ④[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38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③[英]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徐波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2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4-40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2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0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0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9页。
    ③王伟光:《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④《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⑥《史记·货殖列传》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6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②[德]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与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对话》,路国林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②张郧,吴爱明主编:《中国政府管理百科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①陶建钟:《公共危机的依法管理及其法制完善———危机状态下权力与权利的平衡》,《行政论坛》2007年第1期。
    ①肖金明:《反思SARS危机:政府再造法制建设和道德重建》,《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
    ②周晓丽:《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基于体制、机制和法制的视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2页。
    ①预备费是指考虑建设期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而导致的建设费用增加的这部分内容。
    ②周晓丽:《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基于体制、机制和法制的视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2页。
    ③沈楠,刘琦:《对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的再思考》,《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5期。
    ①倪志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②肖前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8-9页。
    ③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7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下),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9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278页。
    ②《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95-296页。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4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中国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64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页。
    ④《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5页。
    ①李秀林:《论社会有机体》,《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5-236页。
    ①《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4页。
    ④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9页。
    ③《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69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1031。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
    ⑥韩树英:《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66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①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8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⑤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75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②[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65页。
    ③俞可平:《和谐社会面面观》,《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1期。
    ④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①庞元正:《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个基本问题》,《石油政工研究》2006年第06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4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30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1页。
    ④温家宝:《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⑤周永康:《关于社会稳定问题》,《学习时报》,2004年8月2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8-10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2页。
    ②《离骚》
    ③阮青:《价值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118页。
    ①[英]伦纳德·霍布豪斯:《社会正义要素》,孔兆政译,吉林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②[英] J·S·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1页。
    ③[英]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代道德》,郁建兴等译,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下),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89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8页。
    ⑤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①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8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页。
    ①国家统计局:《2008年中国统计提要》,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第74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9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2-94页。
    ④杨春贵,张绪文,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页。
    ②杨春贵,张绪文,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65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6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0页。
    ③齐平,梁超伦:《“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法》,《哲学研究》1981年第1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2页。
    ⑥匡荣顺:《平衡律:唯物辩证法的第四条规律》,《理论学刊》1989年第4期。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3页。
    ①阮青:《价值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8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
    ③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97页。
    ④《贞观政要?政体》
    ⑤《孟子·离娄上》
    ⑥《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3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51页。
    ③阮青:《价值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页。
    ①阮青:《价值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1页。
    ③徐家良:《政府评价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①中国改革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改革年鉴2007-2008》,北京嘉业印刷厂2008年版,第5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1079页。
    ①《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8页。
    
    ①奥斯本,盖布勒:《改革政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2-153页。
    ②《左转·襄公》
    
    ①《礼记·中庸》
    ②杨春贵,张绪文,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9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
    ②[美]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86页。
    
    ①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19页。
    ②衣俊卿:《论文化危机和文化批判》,《求实》2002年第6期。
    ③衣俊御:《文化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②吴忠民:《中国中期社会危机的可能趋势分析》,《东岳论丛》2008年第3期。
    ③郭济:《政府应急管理实务》,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①陈福今,唐铁汉:《公共危机管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5-283页。
    ②郭济:《政府应急管理实务》,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③乔晓勤编译:《危机选择》,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①黄顺康:《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责任》,《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①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对治理的意义》,载《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2年版,第190页。
    ②[美]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页。
    ③[美]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6页。
    ①吴强:《社会危机与社会控制》,《中国研究》2002年第2期。
    ②邓正来:《国家与社会:回顾中国市民社会研究》,载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7页。
    ①[美]诺曼·R.奥古斯丁等:《危机管理》,北京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①李习彬:《改进和完善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几条建议》,《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1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5页。
    ③《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④《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11年3月6日,第2版。
    ①《胡锦涛总书记对加快云南发展提出四点要求》,《云南日报》,2006年5月16日。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1-52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2-53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3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384页。
    ②牛文元:《社会燃烧理论与中国社会安全预警系统》,《“社会变革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研讨会讨论稿》北京:2001年11月26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17页。
    ②夏光:《环境保护能够优化经济发展》,《农村工作通讯》2010年第24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2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
    ③彼得·伯恩斯坦:《与天为敌》,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绪言XII。
    ①《礼记·中庸》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5页。
    ③米萨诺维克,帕斯托尔:《人类处在转折点》,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年版,第28页。
    ④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2009年1月13日。
    ①郭济:《政府应急管理实务》,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一119页。
    ②薛澜等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页。
    ③彭艺:《加强政府危机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史文苑》2005年第9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9页。
    ①转引自北京太平洋估计战略研究所:《应对危机——美国国家安全决策机制》(序言),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②胡宁生主编:《中国政府形象战略》,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0页。
    ③胡宁生主编:《中国政府形象战略》,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2页。
    ④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页。
    
    ①薛澜等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①薛澜等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8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间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②蔡志强:《危机治理与社会和谐》,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163页。
    ③姜大谦:《政府理论概要》,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页。
    ①蔡志强:《危机治理与社会和谐》,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5页。
    ②王锡梓:《面对自然灾害的个体与国家》,《南方周末》,2008年2月7日。
    ③蔡志强:《危机治理与社会和谐》,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7-168页。
    ④[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59页。
    ⑤张璐:《试论如何提高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2期。
    ③蔡志强:《危机治理与社会和谐》,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0-181页。
    ①董彦:《政府危机管理与社会参与研究》,暨南大学2007年,第40-41页。
    ①转引自冯永泰《构建和谐的社会利益整合机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3期。
    ②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人民日报,2011年2月20日,第1版。
     ①青连斌:《十七大精神深度解读——社会建设篇》,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7-19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页。
    ①[美]诺曼·R·奥古斯丁等:《危机管理》,北京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效责任公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4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7]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9]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0]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1]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2]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3]邓小平文选(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08.
    [27]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间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0]温家宝.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1]国家统计局.2008年中国统计提要[M].北京:统计出版社,2008.
    [32]中国改革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改革年鉴2007-2008[M].北京:北京嘉业印刷厂,2008.
    [33]阮青.价值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34]鲍勇剑,陈百助.危机管理——当最坏的情况发生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5]陈新汉.评价论导论——认识论的一个新视域[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36]陈晏清.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37]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8]慈继伟.正义的两面性[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
    [39]迟福林.政府转型与改革攻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0]陈福今,唐铁汉.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1]蔡志强.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2]蔡志强.危机治理与社会和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43]陈国权.社会转型与有限政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4]邓国胜,肖明超,等.群众评议政府绩效: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5]董崇山.困局与突破——人类能源总危机及其出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6]董华,张吉光.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与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47]冯惠玲.公共危机启示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8]房宁.突发事件中的公共管理——“非典”之后的反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9]关哲民,王佩瑄,阎凤梧.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工作[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50]郭朝阳.冲突管理:寻找矛盾的正面效应[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51]郭济.政府权力运筹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2]宫志刚.社会转型与秩序重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53]龚维斌.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54]郭济.中央和大城市政府应急机制建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5]高世屹.政府危机管理的传播学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56]郭金斌,徐朝旭.构建和谐社会与哲学理论创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7]高鹏程.危机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8]胡宁生.中国政府形象战略[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59]韩树英.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0]韩大元,莫于川.应急法制论——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61]侯光明,李存金.管理博弈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62]黄顺康.公共危机管理与危机法制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63]何海燕,张晓甦.危机管理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64]胡百精.中国危机管理报告[M].南京:南京日报出版社,2006.
    [65]胡税根等著.公共危机管理通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2009.
    [66]姜明安.行政执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7]姜大谦.政府理论概要[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68]刘云柏.中国儒家管理思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69]厉以宁.转型发展理论[M].北京:同心出版社,1996.
    [70]黎鸣.中国的危机(上)(下)[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
    [71]李世安.灾场——百年困惑与世纪挑战[M].北京:西苑出版社,1999.
    [72]刘祖云.从传统到现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73]李乐毅.汉字演变五百例(续篇)[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74]卢嘉瑞等.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75]刘刚.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76]刘长敏.危机应对的全球视角——各国危机应对机制与实践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77]刘靖华,姜宪利,等.中国政府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8]龙小农.跨国危机管理——理论、方法及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79]李培林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80]李程伟.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81]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2]李瑞昌.危机、安全与公共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83]卢先福.十七大精神深度解读——党的建设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4]刘祖云等.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分层[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85]柳礼泉.新中国民生60年[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86]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87]马建忠.政治稳定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8]麻宝斌,王郅强.政府危机管理理论与对策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89]倪志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0]潘光.当代国际危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91]彭湃.政府角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92]乔晓勤编译.危机选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93]秦启文.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94]邱霈恩.公共危机管理能力[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
    [95]青连斌.十七大精神深度解读——社会建设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96]邱霈恩.危机博弈与领导权变[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
    [97]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98]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99]孙柏英.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0]史安斌.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
    [101]唐娟.政府治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02]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识别——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03]王连昌,吴中林.行政执法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
    [104]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5]吴连喜.家园的危机——土地资源与土壤污染[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106]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07]吴江.公共危机管理能力[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
    [108]王茂涛.政府危机管理[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109]王伟.政府公共权力效益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10]王玉樑.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1]王敬波.公共危机管理案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典型分析[M].北京:研究出版社,2009.
    [112]肖前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13]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14]徐维新.国家与政府的危机管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115]薛澜,张强,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16]谢庆魁.政治改革与政府创新[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117]徐滇庆.危机意识与金融改革[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18]谢庆魁.政府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19]徐家良.政府评价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20]谢立中.社会理论:反思与重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21]肖鹏英.危机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122]袁闯.混沌管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123]杨冠琼.政府治理体系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12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25]杨春贵,张绪文,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126]杨春贵.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127]阎梁,翟昆.社会危机事件处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128]杨明杰.国际危机管理概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
    [129]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30]于咏华.当代中国社会矛盾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131]衣俊御.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132]杨雪冬.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33]余潇枫.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34]杨东平.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35]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36]郑航生,李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37]张郧,吴爱明.中国政府管理百科全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
    [138]朱德武.危机管理:面对突发事件的抉择[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139]张玉波.危机管理智囊[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40]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41]张小明.公共部门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42]赵成根.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43]赵子聿,贤峰礼.国家安全危机决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144]朱鸣雄.整体利益论:关于国家为主体的利益关系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45]朱力.变迁之痛: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46]张富.公共行政的价值向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47]赵振华.十七大精神深度解读——经济建设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48]庄友刚.跨越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49]周晓丽.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基于体制、机制、法制的视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50][中国台湾]朱延智.危机处理的理论与实务[M].台北: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2000.
    [151][中国台湾]汪明生.冲突管理[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152][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53][德]奥特弗利德·赫费.政治的正义性——法和国家的批判哲学之基础[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154][德]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55][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56][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57] [德]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与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对话[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58][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159][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60][日]佐佐淳行.危机管理宝典[M].台北:建宏出版社,1994.
    [161][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三联书店,1984
    [162][美]阿尔蒙德.公民文化[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63][美]奥斯本,盖布勒.改革政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64][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165][美]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判[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166][美]丹尼斯·古莱特.靠不住的承诺——技术迁移中的价值冲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67][美]弗兰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68][美]格尔哈斯·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69][美]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70][美]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171][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72][美]刘易斯·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73][美]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74][美]罗伯特·普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75][美]劳伦斯·巴顿.组织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76][美]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177][美]马尔科姆·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
    [178][美]诺曼·R·奥古斯汀.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79][美]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2001.
    [180][美]帕德玛·德赛.金融危机,蔓延与遏制——从亚洲到阿根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81][美]乔治·斯蒂纳.企业、政府与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82][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04.
    [183][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184][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85][美]史蒂文·科恩等.政府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86][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87][英]安东尼·吉丁斯.失控的世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88][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189][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90][英]洛克.政府论(上)(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91][英]拉尔夫·达仁道夫.现代社会冲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92][英]伦纳德·霍布豪斯.社会正义要素[M].长春:吉林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93][英]迈克尔·雷吉斯特,朱蒂·拉尔金.风险问题与危机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94][英]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代道德[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2.
    [195][英]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曹现强,赵宁.危机管理中多元参与主体的权责机制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4(7).
    [2]杜宝贵,张韬.正确认识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几个关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3]冯永泰.构建和谐的社会利益整合机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3).
    [4]何志武,贾蓉治.政府危机管理述评[J].理论月刊,2004(1).
    [5]黄顺康.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责任[J].甘肃社会科学,2006(1).
    [6]黄刚.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透视社会建设的哲学意蕴[J].理论与改革,2008(4).
    [7]郝晓薇,陈娜.论公共财政体系优化与我国政府危机管理[J].当代经济管理,2008(8).
    [8]匡荣顺.平衡律:唯物辩证法的第四条规律[J].理论学刊,1989(4).
    [9]李秀林.论社会有机体[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1).
    [10]李习彬.改进和完善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几条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03(11).
    [11]李平.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3).
    [12]马建珍.浅析政府的危机管理[J].长江论坛,2003(5).
    [13]彭艺.加强政府危机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党史文苑,2005(9).
    [14]庞元正.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个基本问题[J].石油政工研究,2006(6).
    [15]齐平,梁超伦.“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法[J].哲学研究,1981(1).
    [16]石亚军.再造政府危机管理机制的价值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12).
    [17]沈楠,刘琦.对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的再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5).
    [18]陶建钟.公共危机的依法管理及其法制完善———危机状态下权力与权利的平衡[J].行政论坛,2007(1).
    [19]吴强.社会危机与社会控制[J].中国研究,2002(2).
    [20]王乐夫,马骏,等.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体制:以非典型肺炎事件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03(7).
    [21]王学军.预警、反应与重建:当代中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J].理论探索,2004(4).
    [22]王晓成.公共关系原则与政府危机管理互动性探析[J].学术月刊,2004(5).
    [23]王茂涛.近年来国内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综述[J].政治学研究,2005(4).
    [24]吴忠民.中国中期社会危机的可能趋势分析[J].东岳论丛,2008(3).
    [25]肖金明.反思SARS危机:政府再造法制建设和道德重建[J].中国行政管理,2003(7).
    [26]徐刚,黄训美.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共关系问题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4(5).
    [27]夏光.环境保护能够优化经济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10(24).
    [28]叶国文.从“9·11”事件看政府危机管理[J].国际论坛,2002(3).
    [29]衣俊卿.论文化危机和文化批判[J].求实,2002(6).
    [30]杨冠琼.危机性事件的特征、类别与政府危机管理[J].新视野,2003(6).
    [31]杨安华.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综述[J].江海学刊,2005(1).
    [32]俞可平.和谐社会面面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
    [33]张小明.从SARS事件看公共部门危机管理机制设计[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34]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7).
    [35]庄友刚.从马克思主义视野对风险社会的二重审视[J].探索,2004(3).
    [36]张璐.试论如何提高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J].科技管理研究,2008(2).
    [37]黄训美.简析政府的危机管理[N].光明日报,2004-8-6.
    [38]王锡梓.面对自然灾害的个体与国家[N].南方周末,2008-2-7.
    [39]周永康.关于社会稳定问题[N].学习时报,2004-8-2.
    [40]董彦.政府危机管理与社会参与研究[D].暨南大学,2007.
    [41]李雪松.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述评及PWCR回应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5.
    [42]李煜明.公共危机管理应对中的政府决策能力研究[D].湘潭大学,2005.
    [43]刘鹏.我国省域中心城市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与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44]宋佳曼.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政治动员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45]徐兵.基于博弈理论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若干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2008.
    [1]E. Zimmerman,Political Violence, Crises,and Revolutions:Theories and Research(Boston:hall,1983).
    [2]Michael D. Swaine,Ashley J. Tellis,Interpreting China’s Grand Strategy,Past,Present,and Future(Published by RAND,2000).
    [3]Fraser N. M. and K. W. Hipel,Conflict Analysis:Models and Resolution(North-Holland,1984).
    [4]Patrick James,Crisis and War(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88).
    [5]Ben D. Mor,Decision and Interaction in Crisis(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inc,1993).
    [6]D. Kettl,Systems Under Stress(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2007).
    [7]Arjen Boin,The Politics of Crisis Management:Public Leadership Under Pressu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8]Ali Farazmand,ed.,Handbook of Crisi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New York:Marcel Dekker,2001).
    [9]Uriel Rosenthal,Charles Michael T.,ed.,Coping with Crisis: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Riots and Terrorism(Springfield:Charles C. Thomas,1989).
    [10]Raul Kennedy,Preparing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New York:Random House,1993).
    [11]W. Timothy Coombs,Ongoing Crisis Communication-Planning,Managing, and Presponding(London:Sage Publication,Inc.,1999).
    [12] Ramesh Thakur,The United Nations,Peace and Securi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13]White,Harrison C,Identity and Control: A Structural Theory of Social Acti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
    [14]Ian Mitroff,“Crises as Ill-structured Messes,”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June 2004.
    [15]Maule,A. J.,“Translating Risk Management Knowledge: The Lesson to be Learned from Research on the Percep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Risk,”Risk management,June 2004.
    [1]马克思主义研究网:http://myy.cass.cn
    [2]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3]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http://www.drcnet.com.cn
    [6]中国发展门户网:http://cn.chinagate.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