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逻辑与建筑生产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市场经济的确立、普遍的商品化与资本生产的合法化,使中国当代建筑状况发生了转折性的嬗变。但与此相伴的却是在学界日益增多的针对建筑商品化的批判,并正在成为论述中的话语主流。两者的共时并存于是演化成为一系列的“悖论现象”:文化悖论、市场悖论、媒体悖论、制度悖论、理论悖论、实践悖论……。作为理论解释的失效,悖论其实是社会现实与认识范式之间的冲突呈现。这无疑是有问题的。但与常规研究中界设的“问题”概念不同,悖论现象所指征的问题是无法在范式常规中获得解释的,它属于认识论的范畴。
     为此,将现实存在的悖论现象作为需要解惑的问题,论文采用了关于问题发现、追溯以及寻找症结的逻辑过程,这是获得认识的理性过程。鉴其背景的社会性,笔者认为只有置身社会现实,通过“建筑商品化”与“建筑范式”的两方面结合研究,才会对当代转型时期的建筑认识具有进步意义。
     这样,首先需要认识的就是建筑作为商品在当代的存在合理性。论文意识到正是社会转型、资本生产导致了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乃至社会价值体系等几乎所有要素系统的整体性调整。由于建筑本体所具的时代性、开放性、能动性,最终都由生产方式所支配。因此,资本运动在塑造社会的同时,也必然将建筑建造成为一种商品的表意系统。然而,商品意义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全部,建筑商品身份的重新获得必然导致其存在方式的根本转化。也许这种转化会导致冲突,但却有其历史的客观合理性。
     第二,社会现代化历程的多次转折与断裂,使中国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呈现出截然迥异的阶段性特征。随着房地产业的崛起,矛盾冲突趋向尖锐。为使研究具有实证基础,论文选择了“住宅建筑”作为商品视角的解读对象。通过分析后发现,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当代建筑表现与其所应具的商品身份之间确实存在着本质上的偏离。
     第三,认识到这种隔阂,就需重新解读那些普遍存在的针对商品化的批判话题。由于专业话语的认同与批判同样来自社会,而当代中国几乎所有类似的著作文章,又都无一例外地引证了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批判理论,这样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就很有必要了。通过对自卢卡奇以后的包括阿多诺、本雅明、巴特、列斐伏尔、德波、鲍德里亚、詹姆逊等不同时期理论的演进式解读后发现,他们虽同发轫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却都始终囿于审美现代性的维度和“主体启蒙”的范式,并具有先验价值的设定局限。但这却是与我们80年代经济过渡期形成的意识观念类似的,并在当代表现出了强势的韧性。其所占据的话语主流,也就成为了商品化批判的来源。
     第四,然而资本生产力却早已自发渗透到了城市的每个角落。为使认识全面,论文从资本对城市空间、城市文化这两大关涉建筑物质与精神范畴的方面入手,分析了资本与建筑的当代关系。同时由于消费是资本增值的主要环节,论文还从消费特征出发研究了建筑的现实反应,以强调资本生产对建筑影响的现实性。
     第五,生产方式的转换需要意识形态的更替。这就需要我们对原价值设定下所批判的“问题”进行再思考。通过对一些惯常“问题”的基于现实情境(不是价值范式)的反思,结合原范式体系形成过程的追溯,论文认识到问题的根源确实正是生产方式变革所凸现的范式危机。为体现现实性,论文还结合工程案例的“反思性实践”,从实践角度来进一步强化这一观点。
     第六,籍此,论文最后提出了几点关于市场语境中建筑范式转换的策略性思考。希望通过重构“建筑生产”观和相关维度的认识,来探寻一种整体的范式转换途径。
     另外,也正由于意识到社会转型的整体性和建筑的社会性,论文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希望能为已然发生变化的建筑提供一种全新视角的认识。
A series of transformation 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ket economy, the general commercialization, and the legalization of capital are making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of China undergo transitional change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emerging more and more critiques on the architectural commercialization, which even become the leading discourse. A pair of contradictories in reality evolves into a series of "paradoxical phenomena", such as cultural paradox, market paradox, institutional paradox, media paradox, theoretical paradox, practical paradox and so on. Unlike the "problem" in ordinary research which is defined by the way of paradigm comparison, the problems that the "paradoxical phenomena" points to can not be explained in the ordinary paradigm, which belong to the range of epistemology.
     Therefore, in order to regard the "paradoxical phenomena" which exists in reality as a problem needs to be solved,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the thesis is also a rational process of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from discovering problems, analyzing reasons, and finding solutions. Therefore, because of the sociality of background, in order to make the cognition of architecture in contemporary transition era more advanced, the only way is to place ourselves into the social reality, combining the focus on the two aspects of paradox, i.e., the architectural commercialization and the architectural paradigm.
     First of all, it shall start with analyzing the justification of architecture's being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as commodity.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capital production lead to the adjustments of all elements including economic structure, political structure, social structure, cultural structure, even social valuable system and so on. The social nature of architecture refers to its time spirit, openness, and motility, which is all determined by the production mode in the end. Therefore, while capital production mode is shaping the social relationships, architecture is also constructed as a kind of ideographic system of commodity. But the commodity is the one reflecting all the social relationships. The recover of the identification of architecture commodity consequentially results in the essential change of its living mode. Though such kind of change may lead to a conflict, it has rationality in history.
     Secondly, the changes and ruptures emerging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in China result in that the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of China which shows totally different features in different stages. The rising of real estate industry makes the conflicts increasingly sharp. Take residential building as an example in order to set up the fundamental root of demonstration for the research. The thesis discovers that, whether we admit it or not, there exists a big deviation between the expression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nd its due identity as commodity.
     Thirdly, after the recognition of this gulf, it should then extend the discussion to the "critiques" which are ubiquitous. Actually, the recognitions and critiques within the professional community mainly come from the social. Since in China today, almost all the manuscripts or articles in such kind of aspects adopt the western theories of social criticism with Frankfort School as representative, it's necessary to make an analysis on them. Study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s and critique themes of the scholars of different times since Lukacs, such as Adorn, Benjamin, Barth, Lefebvre, Debord, Baudrillard, and Jameson etc., it can be seen that, although these western Marxists were deeply rooted in Marx' criticism theory of commodity fetishism, they all along restricted their studies within the dimension of aesthetic modernity and the paradigm of "subject enlightenment", which obviously have certain limits in value. But it is symmetrical to paradigm concept dating from the period of economy transition in the 1980s, which show strong tenacity in contemporary transition, appearing as the mainstream of ideology. This is the fundamental root of the criticism.
     Fourthly, the capital productivity has penetrated each corner of city. The thesis explores in general the inevit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ital and architecture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influences of capital on city space and city culture, the two key factors concerning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systems of architecture. Moreover,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at consumption is a major step to realize the increase of capital value,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expression of archite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sumption characters of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so as to further specify the reality of the impacts of capital production on architecture.
     Fifthly, the transition of production mode asks us to reconsider the so-called architectural "problems" from critical perspective. By reflecting on the "problems" being criticized on the basis of the actual situations (instead of the value paradigms), and then hoping to achieve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n the progress of "paradigms", the thesis indicates the root of these "paradoxical phenomena", which is the paradigm crisis of architecture caused by the changes of production mode. This method is more realistic. The thesis also makes use of some projects as "reflective practice" to prove the conclusion by the way of demonstration.
     Finally, the thesis studies the possible strategies to change the architectural paradigms within the context of market economy, hoping to provide an overall method of transition in paradigms by rebuilding the concept of "architectural production theory" and regarding the multiple dimensions of the paradigm system composition.
     In view of the holism and complexity of the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transition, the thesis adopts the trans-disciplinary methodology, hoping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s of architecture.
引文
[1]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城市化进程稳中趋快
    [2]李先逵.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现代化转型及发展趋势.建筑学报,2006/12:P5-6
    [3]王受之.转自尹思谨.后现代的中国解.世界建筑,2002/2
    [1]罗小未.精品!精品!精品…….建筑师,1998/第82期:P4
    [1](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P161
    [2](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P5
    [3](台)夏铸九.理论建筑——朝向空间实践的理论建构.台湾社会研究业刊,1992/02:P8
    [1](英)卡尔·波普尔.走向进化的知识论.李本正,范景中译.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P66-67
    [2](美)拉瑞·劳丹.进步及其问题.刘新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P117
    [3]张掌然.问题的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P183
    [1](英)卡尔·波普尔.走向进化的知识论.李本正、范景中译.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P166,P15-16
    [2](美)克利福德·吉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P3-4
    [1](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157
    [2](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9
    [3]于立深.依法行政的范式转换——从计划帝国迈向法治国家.转自北京:北大法律信息网:www.chinalawinfo.com
    [1](台)夏铸九.理论建筑——朝向空间实践的理论建构.台湾社会研究业刊,1992/02:P15
    [2](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P26
    [3](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60
    [4](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49
    [5](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199
    [6](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11
    [1](美)黄宗智.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史学理论研究,1993/1
    [1]王受之.纵情现代.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5.P15
    [1]朱亦民.一种现实(主义)——读朱涛工作室近期两个作品有感.时代建筑,2005/6:P36
    [2]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天涯,1997/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32
    [1](台)夏铸九.理论建筑——朝向空间实践的理论建构.台湾社会研究业刊,1992/02:P17
    [2](美)黄宗智.认识中国——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2005/1
    [3](美)黄宗智.认识中国——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2005/1
    [1]李巨川.建筑师与知识分子.时代建筑,2002/5:P36
    [1]唐恢一.城市学.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P7
    [2]周榕,朱锫.冲突:有关中国当代城市建筑的思考.DOMUs(中国版),2006/006:P137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32-33
    [1](台)夏铸九.理论建筑——朝向空间实践的理论建构.台湾社会研究业刊,1992/02:P3
    [1]徐卫国,罗丽编.建筑/非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P13
    [1](台)夏铸九.理论建筑——朝向空间实践的理论建构.台湾社会研究业刊,1992/02:P3
    [2]国际建协.北京宪章.世界建筑,2000/1:P17-18
    [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P17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455
    [5](德)M·石里克.普通认识论.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P17-18
    [1](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范祖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P1
    [2]湛恳华等编.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7.P5
    [1]吴良镛.广义建筑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P213,P2,P212
    [2](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重建社会科学报告书.刘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P51
    [1](美))M·韦伯.韦伯作品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顾中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P3
    [2](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四版).赵旭东,齐心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19
    [3]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社会学研究:2005/1
    [4](美)史蒂文·塞德曼.后现代转向——社会理论的新视角.吴世雄等译.沈阳:辽宁新育出版社,2001.P160-161
    [1](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研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P257
    [1](台)夏铸九.理论建筑——朝向空间实践的理论建构.台湾社会研究业刊,1992/02:P3
    [2](美)塔尔科特·帕森斯,尼尔·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刘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P14
    [3]魏宏森等.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P207-208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14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102
    [3](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上卷).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P388,P392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P207
    [1]库哈斯.大跃进.见:蒋原伦、史建主编.溢出的都市.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P39
    [1]孔德语.转自赵利生.社会学是现实学——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问题的再思考.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www.sachina.edu.cn
    [2]汪原.亨利·列斐伏尔研究.建筑师,2005/第117期:P47
    [3](意)曼弗雷多·塔夫里,弗朗切斯科·达尔科.现代建筑.刘先觉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P5
    [4](美)琳达·格鲁特,大卫·王.建筑学研究方法.王晓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P52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P87
    [2](美)伊曼努尔·沃勒斯坦.历史资本主义.路爱国,丁浩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P3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P87-89
    [1]周超,朱志方.逻辑、历史与社会——科学合理性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P20
    [1]张来民.作为商品的艺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P103
    [2]王唯铭.不可遏止的活力——东西方尺度比照中的上海百年建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P13
    [3]贺善侃.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形态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P27
    [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P254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P920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P584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P102
    [1](加)D·保罗·谢弗.经济革命还是文化复兴.高广卿,陈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P147
    [2]鲁品越.资本逻辑与当代现实——经济发展观的哲学沉思.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P306-307
    [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P33
    [4]徐惟诚.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11).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P281
    [1](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P5
    [2]萨特语.转自:陈永国.文化的政治阐释学:后现代语境中的詹姆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P21
    [3](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P14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39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27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P44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P188
    [1]鲁品越.资本逻辑与当代现实——经济发展观的哲学沉思.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P73
    [2]鲁品越.资本逻辑与当代现实——经济发展观的哲学沉思.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P13-14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P104
    [1]鲁品越.资本逻辑与当代现实——经济发展观的哲学沉思.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P13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P102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P26
    [2]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P133
    [3]张旭东.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性.见:批评的踪迹——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1985-2002.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P167
    [1]陈晓明.文化控制与文化大众.钟山,1994/2
    [1]高力克.中国社会转型与两种现代性.见:曹天予,钟雪萍,廖可斌主编.文化与社会转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P250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P236
    [2]于金富,曲瑞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导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P122
    [3]陈甬军等.市场通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P12
    [1]王宁.后现代主义之后.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P8
    [1]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P11-14
    [2]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中国社会分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P8
    [1]周晓虹.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7.社会学,2003/2
    [1]杨敏.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社会转型加速期现代性特征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P133
    [2]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天涯,1997/5
    [1]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P1-2
    [2]赵景峰.经济全球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P26
    [1](英)马丁·阿尔布劳.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社会.高湘泽,冯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P130
    [2](英)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郭国良,徐建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P2
    [3]徐千里.全球化与地域性——一个“现代性”问题.建筑师,2004/第109期:P73-74
    [1]吴良镛.建筑学的未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P59
    [2]温斯顿·丘吉尔语
    [3](法)雅克·德里达.不存在着一种自恋.见:包亚明主编.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P21
    [4]保罗·戈德伯格.设计,教育的社会责任.李颖春译.时代建筑,2005/6:P124
    [1](法)勒·考柏西耶.走向新建筑.陈志华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P1
    [2](意)L·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邹德侬,巴竹师,高军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P212
    [1]赵鑫珊.建筑是首哲理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P201
    [2](美)史坦利·亚伯克隆比.建筑的艺术观.吴玉成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P91,P12
    [3]郑时龄.建筑批评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P7-8
    [1](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田佑中,刘江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P161
    [2](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尤恩·伍重:跨文化形式与建构的意喻(上).王群译.建筑师,2004/第112期:P83
    [3](法)勒·考柏西耶.走向新建筑.陈志华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P7-8,P2,P77
    [4](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P322
    [5](美)查尔斯·詹克斯.后现代建筑语言.李大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P1
    [1](挪威)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西方建筑的意义.李路珂,欧阳恬之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P227
    [2]袁牧.国内当代乡土与地区建筑理论研究现状及评述.建筑师,2005/第115期:P22
    [1](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P4
    [2]柴焰.伊格尔顿文艺思想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P56
    [3]吴焕加.论现代西方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P165
    [4]郑光复.建筑的革命.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P1-7
    [1](美)拉布斯·伍兹.战争与建筑.见:(美)阿尔贝托·萨尔托里斯等编.建筑理论.马欣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P158
    [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P79
    [3]杨寿堪.冲突与选择——现代哲学转向问题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P5
    [4]章仁彪主编.哲学导论新编.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P1
    [5]维特鲁威.建筑十书.高履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P6
    [1](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研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P179
    [1](美)J·K·吉布森-格雷汉姆.资本主义的终结——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女性主义批判.陈冬生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P20
    [2](德)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P81
    [1](美)理查·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徐文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P3,P16,P43
    [2](法)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P228
    [3]杨寿堪.冲突与选择——现代哲学转向问题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P10-11
    [1](美)Michael J.Dear.后现代都市状况.李小科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P41
    [2](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研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p423
    [3](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研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P15
    [4]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P4
    [1]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P18
    [1](英)查尔斯·詹克斯.后现代建筑语言.李大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P1
    [2](美)史蒂文·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陈刚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P189
    [3]汪克艾林.当代建筑语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前言
    [1](法)勒·考柏西耶.走向新建筑.陈志华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P6
    [1]郑光复.建筑的革命.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P52
    [2]维特鲁威.建筑十书.高履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P13-14,P223
    [3](英)希勒.建筑经济学.郝建新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P9
    [4]包亚钧,汪洪涛.房地产经济论——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P29
    [5]黄献明.社会经济观的演变及其建筑表现.世界建筑,2006/1:P114
    [1]刘伟主编.经济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P9
    [1]赵苏.商品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P2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P54
    [3]戴晓仪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P318-319
    [1]史蒂文·贝斯特.现实的商品化和商品化的现实:波德里亚、德博尔和后现代理论.见:(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编.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陈维振,陈明达,王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P60-62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P87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P48
    [1]史蒂文·贝斯特.现实的商品化和商品化的现实:波德里亚、德博尔和后现代理论.见:(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编.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陈维振,陈明达,王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P61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P94
    [1]郑时龄.建筑批评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P259
    [2](苏)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凌继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P92
    [1]赵苏.商品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P13
    [1]鲁品越.资本逻辑与当代现实——经济发展观的哲学沉思.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P298-299
    [1](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P54
    [2]Charlie Q.L.Xue.Building a Revolution:Chinese Architecture Since 1980.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6.P6
    [3](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P54
    [1]史蒂文·贝斯特.现实的商品化和商品化的现实:波德里亚、德博尔和后现代理论.见:(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编.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陈维振,陈明达,王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P61
    [2]邹德侬等.中国现代建筑史.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P3
    [3]邹德侬等.中国现代建筑史.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P4-5
    [1]贺善侃.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形态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P28
    [2]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P13
    [1]赵津.中国城市房地产业史论(1840—1949).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P5
    [2]蒯世勋.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P347
    [3]赵津.中国城市房地产业史论(1840—1949).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P17
    [1]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P43
    [2]赵津.中国城市房地产业史论(1840—1949).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P149
    [1]高潮.上海里弄住宅沿革.见:上海文史资料选集六十四辑——旧上海的房地产经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P212
    [2]范文兵.上海里弄的保护与更新.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P19
    [3]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P187
    [1]徐卫国.中国现代主义建筑的近代先锋——中国现代主义建筑及思想研究之一.建筑师,1999/第91期:P12
    [1]邹德侬等.中国现代建筑史.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P46
    [1]彼得·罗,关晟.传承与交融——探讨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本质与形式.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P80
    [1]周榕.焦虑语境中的从容叙事——“运河岸上的院子”的中国性解读.时代建筑,2006/3:P47
    [2]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P340
    [1]张颐武主编.现代性中国,前言.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P2-3
    [2]Charlie Q.L.Xue.Building a Revolution:Chinese Architecture Since 1980.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6.P7
    [3]邹德侬等.中国现代建筑史.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P122
    [4]邹德侬等.中国现代建筑史.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P126
    [1]郝曙光.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P12
    [2]秦佑国.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建筑学报,2004/6:P22
    [1]孙正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P20
    [2]邹德侬等.中国现代建筑史.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P130
    [1]对话——问题和主义.DOMUS(中国版),2007/007:P128
    [2]Charlie Q.L.Xue.Building a Revolution:Chinese Architecture Since 1980.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6.P9
    [3]恩格斯.论住宅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施建刚编.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P13
    [1](意)L·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邹德侬,巴竹师,高军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P40
    [2]施建刚编.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P12
    [3]刘伯龙,竺乾威.当代中国公共政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P161
    [1]包亚钧,汪洪涛.房地产经济论——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P50
    [1]鲁品越.资本逻辑与当代现实——经济发展观的哲学沉思.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P52
    [1]刘海龙.明天如何做房产.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P21
    [2](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梅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P21
    [3]鲁品越.资本逻辑与当代现实——经济发展观的哲学沉思.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P148
    [1]任致远.21世纪城市规划管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P3
    [1]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P34
    [2]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P20
    [1]上海大学城市经营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房地产学院明泉地产工作室.上海房地产业的理论透视与实证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P39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P99-100
    [2]刘伟主编.经济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P207
    [1]刘海龙.明天如何做房产.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P126
    [1]张红编.房地产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P79
    [1]鲁品越.资本逻辑与当代现实——经济发展观的哲学沉思.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P66
    [2]滕守尧,聂振斌.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学与设计.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P5
    [1]庄惟敏.“国六条”背景下的小户型探讨.住区,2006/3:P5
    [1]石东等.影响地产的八大非地产因素.新地产,2006/9:P64-74
    [1]鲁品越.资本逻辑与当代现实——经济发展观的哲学沉思.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P156
    [2]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P238-239
    [3](英)Matthew Carmona等.城市设计的维度:公共场所——城市空间.冯江等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P43
    [1](英)·F·A·哈耶克,(美)罗伯特·诺齐克著.见:秋风编.知识分子为什么反对市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P135
    [1]柳思维主编.现代消费经济学通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P62
    [2](英)F·A·哈耶克,(美)罗伯特·诺齐克.见:秋风编.知识分子为什么反对市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P134
    [1]张克胜等.拿什么拯救房价.新地产,2007/7:P62,P65
    [1]王劲松,詹鹏.商品住宅市场Hedonic价格模型的实证应用.中国房地产评论(第5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P16
    [1](意)L·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邹德侬,巴竹师,高军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P481
    [2](意)L·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邹德侬,巴竹师,高军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P493
    [3](意)L·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邹德侬,巴竹师,高军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P495
    [4]大卫·布莱思.作为“形成着的社会”的文化生产:建筑作为文化制造物的社会建构的一个范例.见:(美)戴安娜·克兰主编.文化社会学:浮现中的理论视野.王小章、郑震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P213
    [5](意)L·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邹德侬,巴竹师,高军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P634,P635
    [1]易宏岩.国内房地产市场将发生根本性转变.见:读者参考丛书(73)——遥远的自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P45
    [1]包宗华.土地拍卖显现出的问题和危险信号.中国住宅产业网:www.chinahouse.gov.cn
    [2](美)阿尔温·托夫勒,海蒂·托夫勒.创造一个新的文明.陈峰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P44-45
    [1]赵民,陶小马.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经济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P58
    [1]叶如棠.中国住房的现状与发展.中国建设,1987/7
    [1]刘晓都,孟岩,王辉.用“当代性”来思考和制造“中国式”.时代建筑,2006/3:P25
    [2]李振宇.柏林——上海住宅建筑发展比较研究(1949-2002).时代建筑,2004/3:P63
    [1]王澍,陈卓.“中国式住宅”的可能性——王澍和他的研究生们的对话.时代建筑,2006/3:P37
    [1]邱明正.审美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P106,P22
    [2]刘晓都,孟岩,王辉.用“当代性”来思考和制造“中国式”.时代建筑,2006/3:P23
    [1]慕容,郭丹丹编译.中德建筑产业之文化比较.时代建筑,2004/3:P69
    [1]朱涛.“建构”的许诺与虚设——论当代中国建筑学发展中的“建构”观念.时代建筑,2002/5:P31
    [1](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P36
    [2]朱亦民.一种现实(主义)——读朱涛工作室近期两个作品有感.时代建筑,2005/6:P36
    [3]曾坚,杨晓华.试论全球化与建筑文化发展的关系.建筑学报,2001/8
    [1]衣俊卿.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P40
    [1]汪行福.走出时代的困境——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反思.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P28
    [1]史蒂文·贝斯特.现实的商品化和商品化的现实:波德里亚、德博尔和后现代理论.见:(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编.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陈维振,陈明达,王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P62
    [1]郑一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思想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P99
    [2](德)马克斯·霍克海姆,西奥多·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P118
    [1](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P144
    [2](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P63-64
    [1]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P17-18
    [2](德)马克斯·霍克海姆,西奥多·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P1
    [3](德)马克斯·霍克海姆,西奥多·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P11
    [1](德)西奥多·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P33
    [2](德)马克斯·霍克海姆,西奥多·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P131
    [3](美)理查德·沃林.文化批评的观念——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张国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P113
    [1](英)戴维·弗里斯比.现代性的碎片.卢晖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P256
    [2](德)瓦尔特·本雅明.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胡不适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P84
    [1](法)罗兰·巴特.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敖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P6
    [1](法)罗兰·巴特.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敖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P3
    [2](法)罗兰·巴特.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敖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P4
    [1]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第3版).李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P313
    [2]蒋涤非.城市形态活办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P84
    [3]亨利·列斐伏尔.什么是现代性——致柯斯塔斯·阿克舍洛斯.见: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P45
    [1](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P3
    [2](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P15
    [3](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P16
    [4](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P3
    [5](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P10
    [6](美)史蒂文·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陈刚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P107
    [7](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P10
    [1](美)史蒂文·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陈刚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P116
    [1](法)让·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仰海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P107
    [2](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P70
    [1](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P171
    [2]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P381
    [3]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P381
    [4]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P429
    [1](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P147-148
    [2](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P11
    [3](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P7
    [4](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P7
    [1]仰海峰.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及当代效应.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P35
    [2]尤尔根·哈贝马斯.论现代性.见:王岳川等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P17
    [1](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徐大建,张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P46-92
    [2](法)查尔斯·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P485
    [3]汪晖.韦伯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见:汪晖编.汪晖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P5
    [4](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P48
    [1](美)理查德·沃林.文化批评的观念——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张国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P132
    [1](美)史蒂文·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陈刚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P71
    [2](美)卡斯腾·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申素,陈朝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P22
    [1](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P4
    [2](意)曼弗雷多·塔夫里,弗朗切斯科·达尔科.现代建筑.刘先觉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P5
    [3](美)卡斯腾·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申素,陈朝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P1
    [4](美)卡斯腾·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申素,陈朝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P24
    [5](美)卡斯腾·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申素,陈朝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P3
    [6]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立北达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P61
    [1](英)艾伦·科洪.建筑评论——现代建筑与历史嬗变.刘托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导言
    [2]童明.建筑实践——概念与现实的双重镜像.时代建筑,2005/3:P138
    [3](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P138
    [1]童明.建筑实践——概念与现实的双重镜像.时代建筑,2005/3:P138
    [1]郑莉.解读鲍曼.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P50-51
    [2](美)卡斯腾·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申嘉,陈朝晖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P24
    [1]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天涯,1997/5
    [1](英)F·A·哈耶克,(美)罗伯特·诺齐克.见:秋风编.知识分子为什么反对市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P10
    [1]鲁品越.资本逻辑与当代现实——经济发展观的哲学沉思.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P19,P68
    [1](美)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四卷).杨自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P29
    [1]郑时龄.建筑批评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P151
    [2](意)曼弗雷多·塔夫里,弗朗切斯科·达尔科.现代建筑.刘先觉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P11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P24
    [2](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与金融资本.见: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第3卷)——文化研究和政治意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P1-345
    [3](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砖块和气球:建筑,唯心主义与地产投机.见: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第4卷)——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P260
    [1](台)夏铸九.理论建筑——朝向空间实践的理论建构.台湾社会研究业刊,1992/02:P3
    [2]徐千里.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中国当代建筑文化与批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P48
    [3](英)F·A·哈耶克,(美)罗伯特·诺齐克.见:秋风编.知识分子为什么反对市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P10
    [1](加)D·保罗·谢弗.经济革命还是文化复兴.高广卿,陈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P140
    [2]卡尔·s·朱.朱涛,资本的无意识的命运.殷罗毕译.华筑网:www.hyzonet.com
    [3](台)夏铸九.理论建筑——朝向空间实践的理论建构.台湾社会研究业刊,1992/02:P17
    [1]戴维·哈维语.见:高鉴国.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P28
    [1](美)Michael J.Dear.后现代都市状况.李小科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P6
    [2](意)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施植明译.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1992.P7
    [3](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P322
    [4]纪晓岚.论城市本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P3
    [1]芒福德.城市文化.见:高鉴国.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P77-78
    [2](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P430
    [3](法)让-弗·利奥塔等.后现代主义.赵一凡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P209
    [1](美)史蒂文·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陈刚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P188
    [2](美)史蒂文·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陈刚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P188
    [3](意)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张似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P100
    [4]童明.重构之图:新的城市空间.时代建筑,2007/1:P19
    [1]夏南凯,王耀武编.城市开发导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P11,P34
    [1](美)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胡大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P155
    [2]杨小彦.城市生长的隐喻.读书,2006/2:P65
    [3]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见:自包亚明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P48
    [4]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见:包亚明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P49
    [1]谢文蕙,邓卫编.城市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P28
    [2]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服务部.全国历年城镇、乡村人口数.根据国家统计局1999、2001、2003中国统计年鉴和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3]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P1
    [4]王唯铭.不可遏止的活力——东西方尺度比照中的上海百年建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P231
    [5]王唯铭.不可遏止的活力——东西方尺度比照中的上海百年建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P259
    [1]曼纽尔·卡斯特.都市理论和中国的城市化.许玫译.国外城市规划,2006/5:P1
    [2]丁健.现代城市经济.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P63
    [1]陈劲松主编.联合开发——城市运营的出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P5
    [2]高鉴国.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P152
    [1]王辉.误读《大跃进》.时代建筑,2006/5:P36
    [2]牛凤瑞.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美)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胡大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P174
    [4]王兴平.中国城市新产业空间:发展机制与空间组织.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P1
    [1]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P37
    [2](美)沙朗·佐京.城市文化.张廷全,杨东霞,谈瀛洲译.土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P264,P004
    [1](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研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P123-124
    [2]王兴平.中国城市新产业空间:发展机制与空间组织.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P160
    [3]王颖.城市社会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P517
    [1]张鸿雁.城市价值:因记忆而存在、凭创意而发展.见:中国房地产评论(第6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P22
    [1](美)沙朗·佐京.城市文化.张廷全,杨东霞,谈瀛洲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P7
    [2](英)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张萍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P54
    [3](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杨竹山,郭发勇,周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P255
    [4](英)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张萍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P69
    [5](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研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P112
    [1](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P27
    [2](英)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张萍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P55
    [3]齐美尔.见: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P330
    [1](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研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P431-432
    [2](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研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P112
    [3](美)沙朗·佐京.城市文化.张廷全,杨东霞,谈瀛洲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P018-019
    [4]张松.上海产业遗产的保护与适当再利用.建筑学报,2006/8:P16-20
    [1]莫斯科宪章.转自:卢永毅,杨燕.化腐朽为神奇——德国鲁尔区产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时代建筑,2006/2:P36-39
    [2]都市实践/刘晓都,孟岩,王辉.制造历史——旧厂房的再生.时代建筑,2006/2:P49-53
    [3]黄源.走出室内——北京大山子艺术区观后感.时代建筑,2003/6:P41
    [1](美)沙朗·佐京.城市文化.张廷全,杨东霞,谈瀛洲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P020
    [2](意)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张似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P127
    [1]陈学明主编.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斐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P73
    [1]范炜.城市居住用地区位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72
    [2]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小组.生存与发展.1988
    [1]蒋涤非.城市形态活力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P98
    [2]蒂姆·爱德华兹.狂喜还是折磨——购物的当代性质.见: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P139-167
    [3]蒋涤非.城市形态活力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P98
    [4]蒂姆·爱德华兹.狂喜还是折磨——购物的当代性质.见: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P139-167
    [5]蒋涤非.城市形态活力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P99
    [1]蒂姆·爱德华兹.狂喜还是折磨——购物的当代性质.见: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P139-167
    [2]荆哲璐.城市消费空间的生与死——《哈佛设计学院购物指南》评述.时代建筑,2005/2:P63
    [1](英)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戴从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P206-207
    [1]莫天伟,莫弘之.市、集、生活形态的生成——在商业空间的构建中恢复创造生活方式的能力.时代建筑,2005/2:P16-21
    [2](英)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张萍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P27
    [1](美)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孟广均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P191
    [2](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P125
    [3](美)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胡大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P168
    [4]李程骅.商业新业态:城市消费大变革.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5
    [1](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P91
    [2]李程骅.商业新业态:城市消费大变革.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P77
    [1](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P125
    [2]蒂姆·爱德华兹.狂喜还是折磨——购物的当代性质.见: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P139-167
    [3]王伟强,杨海.消费的空间与空间的消费.见:王伟强主编.理想空间(18期)——文化、街区与城市更新.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P8-13
    [4](英)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张萍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P68
    [1]邹晓霞.建筑师与消费社会.世界建筑,2006/3:P138-140
    [2](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P288
    [3](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P58
    [4](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P5
    [1](法)艾德加·莫兰.社会学思考.阎素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P351-352
    [2](法)艾德加·莫兰.社会学思考.阎素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P354
    [3](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P1
    [1](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P123
    [2]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P6
    [1](英)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郇建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P190
    [2]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P381
    [1](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杨竹山,郭发勇,周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P8-20
    [2]王一川主编.美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P159-160
    [3](英)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杨全强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P2
    [1]王一川主编.美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P153
    [2]鲍德里亚语.见: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P267
    [3]夏之放.转型期的当代审美文化.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P55-56
    [4](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P84
    [5](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P104
    [6](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P20
    [7]周宪.视觉文化与现代性.见:文化研究(第1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P126
    [1](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P119
    [1]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P80
    [2](美)R·E·帕克,E·N·伯吉斯,R·D·麦肯齐.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宋俊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P1-2
    [3](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P139
    [1]曾军.都市文化研究:范式及其问题.见:高小康主编.城市文化评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P6
    [2]莫天伟,莫弘之.市、集、生活形态的生成——在商业空间的构建中恢复创造生活方式的能力.时代建筑,2005/2:P16-21
    [1]曼纽尔·卡斯特.城市意识形态.王红扬,李玮译.国外城市规划,2006/5:P15-29
    [2](美)阿兰·伯努瓦.面向全球化.见:王列,杨雪冬编译.全球化与世界.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P6
    [3](美)沙朗·佐京.城市文化.张廷全,杨东霞,谈瀛洲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P001
    [1](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P145
    [2](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P15
    [3](美)沙朗·佐京.城市文化.张廷全,杨东霞,谈瀛洲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P020
    [1]高名潞.物质乌托邦在中国都市建筑中的意义.时代建筑,2005/1:P88-89
    [2]陈凯峰.建筑文化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P28
    [3]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砖块和气球:建筑,唯心主义与地产投机.见: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第4卷)——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P260
    [4](美)史蒂文·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陈刚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P197
    [1](英)戴维·钱尼.文化转向一一当代文化史概览.戴从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P206-207
    [2](美)沙朗·佐京.城市文化.张廷全,杨东霞,谈瀛洲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P003
    [3]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见: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P68
    [4]吴焕加.论现代西方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P109
    [5](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P3
    [1](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P6,P10
    [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P154,156
    [3]W·J·T·米歇尔.图像转向.见: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P17
    [4]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见: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P72
    [5](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374
    [1](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P345
    [2]尼古拉·米尔左夫.什么是视觉文化.见: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P4
    [3](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研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P362
    [4](法)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P67
    [1]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P259
    [2](美)史蒂文·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陈刚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P128
    [3](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杨竹山,郭发勇,周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P256
    [1]赵巍岩.当代建筑美学意义.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P68
    [2]埃弗拉特·齐龙.波德里亚著作中的时尚和指意.见:(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编.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陈维振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P170
    [3](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研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P338
    [1](澳)罗伯特·休斯.新的冲击(写给大众的西方现代艺术的百年历史).(澳)欧阳昱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P409
    [1](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P131
    [2](美)罗伯特·文匠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周卜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P1
    [1](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研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P390
    [2](英)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戴从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P216
    [3]曾坚.当代世界先锋建筑的设计观念——变异、软化、背景、启迪.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P34
    [1]冯路.表皮的历史视野.建筑师,2004/第110期:P6-15
    [2](法)勒·考柏西耶.走向新建筑.陈志华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P32-33
    [3](美)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周卜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P78-79
    [1]冯路.导言:表皮内外.建筑师,2004/第110期:P4-5
    [2]W·J·T·米歇尔.图像转向.见: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P17
    [3](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P4
    [4]王群.空间,构造,表皮与极少主义——关于赫尔佐格和德穆隆建筑艺术的几点思考.建筑师,1998/第84期:P44
    [1]李翔宁.图像、消费与建筑.建筑师,2004/第110期:P89-93
    [2]贾倍思.型和现代主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P199
    [1]邵大箴.西方现代美术思潮.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0.P232
    [2](美)史蒂文·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陈刚等译.后现代转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P289-290
    [1]李姝,张玉坤.复杂性建筑和不规则碎片建筑——查尔斯·詹克斯的新书《建筑中的新范式:后现代建筑语言》.建筑师,2003/第106期:P59-65
    [2]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P206
    [1](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研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P132
    [1](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P91
    [2]韦尔施语.见:视觉文化与现代性.周宪.文化研究(第1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P149
    [3]刘小枫.哲化诗学.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P179
    [4]王一川主编.美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P111
    [5]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P540
    [6](丹麦)S·E·拉斯姆森.建筑体验.刘亚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P3,P24
    [1](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P147
    [2](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P4、P6
    [3](美)史蒂文·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陈刚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P197
    [4]陈镌,莫天伟.无所不在的细部.时代建筑,2005/3:P35,P38
    [1](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P137
    [2](美)艾尔文·古德纳.知识分子的未来与新阶级的兴起.顾晓辉,蔡嵘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P29
    [1](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P141
    [2]梁丽萍.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P12
    [3](英)吉姆·麦克盖根.文化民粹主义.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P228
    [4](英)吉姆·麦克盖根.文化民粹主义.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P228
    [1]吴焕加.论当代中国建筑文化格局.建筑学报,2000/7:P49
    [2](英)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张萍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P51-52
    [3]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P457
    [1]都市实践/刘晓都,孟岩,王辉.用“当代性”来思考和制造“中国式”.时代建筑,2006/3:P22
    [1]周榕.焦虑语境中的从容叙事——“运河岸上的院子”的中国性解读.时代建筑,2006/3:P46
    [2]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P1
    [3]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P49
    [1](英)齐格蒙特·鲍曼.郇建立译.被围困的社会.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P190
    [2]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第三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P107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9,P17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P9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P91
    [3](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P279
    [4]王玉波.大樊笼、小樊笼——传统生活方式.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P1-2
    [5]高丙中,纳日碧力戈.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P35
    [6]吴焕加.20世纪西方建筑史.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P227
    [1](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P1
    [2](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P22
    [3](加)查尔斯·泰勒.公民与国家之间的距离.见: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P171
    [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P660-661
    [2](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P165
    [1]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P325
    [2](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P88
    [3](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P93
    [4](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P73
    [5](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P75
    [6](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P85
    [1](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P78
    [2](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P72
    [3](美)大卫·里斯曼.孤独的人群.王昆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P19
    [1]皮埃尔·布尔迪厄.《区分》导言.见: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P41-42
    [1]皮埃尔·布尔迪厄.《区分》导言.见: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P42
    [2]波德里亚语自《物体系》.见:(美)沙朗·佐京.城市文化.张廷全,杨东霞,谈瀛洲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P2-3
    [3](美)沙朗·佐京.城市文化.张廷全,杨东霞,谈瀛洲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P3
    [1](美)卡斯腾·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申素,陈朝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P391
    [1]庄惟敏.建筑策划导论.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P223
    [2]苟志效,陈创生.从符号的观点看——一种关于社会文化现象的符号学阐释.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P203
    [3]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P63
    [1]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P329
    [2]林秉贤.社会心理学.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P424
    [3]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P1
    [4]吴焕加.论现代西方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P198
    [5]王又佳.我国当前建筑语境中的流行现象的思考.建筑学报,2005/1:P14-16
    [1](德)马克斯·霍克海姆,西奥多·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P139
    [2](美)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孟广均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P191
    [3]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P399
    [4]周榕.焦虑语境中的从容叙事——“运河岸上的院子”的中国性解读.时代建筑,2006/3:P49
    [1]苟志效,陈创生.从符号的观点看——一种关于社会文化现象的符号学阐释.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P221-222
    [2]杨春时.艺术符号与解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P16
    [3](英)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张萍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P44
    [4](法)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P206
    [1](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研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P111
    [2](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404
    [1](英)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张萍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P76
    [2](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研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P107-108
    [1](英)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郇建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P191
    [2](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P126
    [3](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研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P157,P220
    [4](美)克里斯·亚伯.建筑与个性——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张磊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P159
    [1]周榕.焦虑语境中的从容叙事——“运河岸上的院子”的中国性解读.时代建筑,2006/3:P451
    [1]休谟.道德原则研究.见:(美)希拉里·普特南.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应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P8
    [2]张掌然.问题的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P4
    [1](意)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张宓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P166
    [2]福柯.何为启蒙.见: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P430
    [3]成伯清.走出现代性——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定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P256
    [1](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前言).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P102
    [2](法)让·弗郎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车槿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P72
    [1](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前言).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P11
    [2](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P89
    [1]资料来源:城市,让我如何记住你——透视城市建设中的“千城一面”现象.人民网:www.people.com.cn
    [2]仇保兴.追求繁荣与舒适——转型期问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若干策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P9-10
    [1]资料来源:中国经济周刊.转自搜狐网http://zgjjzk.blog.sohu.com.(2007.6.19)
    [2]栗德祥,侯正华.共创有特色的城市.建筑学报,2000/4:P31
    [1]吴晨.标志性建筑的精神与生态特征.建筑学报,2001/11:P73
    [2]郭明卓.适用、经济、美观与建筑师的职能.建筑学报,2004/7:P34
    [1]邵韦平,王鹏.审慎的尊重和理性的思考——国际明星建筑师及其作品给中国建筑师带来了什么.时代建筑,2003/4:P67
    [2]郑时龄.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与建筑.建筑学报,2003/2:P7
    [3](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P5
    [1]王受之.纵情现代.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5.P12
    [1](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P47
    [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p34
    [3]陶东风.批判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见: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4]汤桦.营造乌托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P15
    [1]矶崎新.消费主义是建筑垃圾的温床.www.abbs.com.cn
    [1]成伯清.走出现代性——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定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P151
    [1]吴良镛.建筑学的未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P59
    [1]李翔宁.权宜建筑——青年建筑师与中国策略.时代建筑,2005/6:P20
    [1](意)曼弗雷多·塔夫里,弗朗切斯科·达尔科.现代建筑.刘先觉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P109
    [2]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天涯,1997/5
    [1](英)R·W·费夫尔.西方文化的终结.丁万江,曾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P325-326,P329-330
    [2]Michael J·Dear.后现代都市状况.李小科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P41
    [3](英)齐格蒙·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洪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P5,P182-183
    [1]朱亦民.一种现实(主义)——读朱涛工作室近期两个作品有感.时代建筑,2005/6:P36
    [2]郑时龄.建筑批评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P183
    [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P83
    [1]童明.建筑实践——概念与现实的双重镜像.时代建筑,2005/3:P134
    [2](美)凯文·林奇,加里·海克.总体设计.黄富厢,朱琪,吴小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P4
    [3]吴良镛.建筑学的未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P59
    [1](英)迈克·詹克斯等编.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周玉鹏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P132
    [1]薛求理,史巍.建筑设计招投标:选优还是负累.建筑师,2003/第104期:P29
    [2]陈伯冲.造型叙事的危机和后造型建筑.见:汤桦.营造乌托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P188
    [3]宋春华.直言新焦点,交流求共识.建筑学报,2007/7:P29
    [1]张钦楠.特色取胜——建筑理论的探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P3
    [2]顾孟潮.关于建筑理论结构框架的思考.建筑学报,2001/10:P25
    [3]顾孟潮.解读建筑理论.华中建筑,2006/10:P13-14
    [4]庄惟敏.论建筑理论研究的简单化错误.建筑学报,2002/10:P57-58
    [1]郑忻.关于一些建筑理论问题的反思.建筑师,2005/第114期:P64
    [2]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P3
    [3](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P32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P16
    [1]史蒂文·贝斯特.现实的商品化和商品化的现实:波德里亚、德博尔和后现代理论.见:(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编.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陈维振,陈明达,王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P62,P63,P64
    [1]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天涯,1997/5
    [2]鲁品越.资本逻辑与当代现实——经济发展观的哲学沉思.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P38
    [1]陈伯冲.大问题,小圈子.时代建筑,2003/1:P71
    [2]朱涛.“建构”的许诺与虚设——论当代中国建筑学发展中的“建构”观念.时代建筑,2002/5:P30-33
    [1](英)Matthew Carmona等编.城市设计的维度:公共场所——城市空间.冯江等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P39-43
    [1](英)Matthew Carmona等编.城市设计的维度:公共场所——城市空间.冯江等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P3
    [2](英)Matthew Carmona等编.城市设计的维度:公共场所——城市空间.冯江等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P13
    [1](英)Matthew Carmona等编.城市设计的维度:公共场所——城市空间.冯江等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P53
    [1](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四版).赵旭东,齐心,王兵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613
    [1]聂兰生,邹颖,舒平.21世纪中国大城市居住形态解析.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P15
    [1]蒋涤非.城市形态活力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P147
    [1](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P85
    [1](英)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郇建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P203
    [2]朱亦民.一种现实(主义)——读朱涛工作室近期两个作品有感.时代建筑,2005/6:P36
    [3](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83
    [1](法)布尔迪厄·皮埃尔.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P102-103
    [1]侯幼彬.回顾与期盼.见:赵辰,伍江主编.中国近代建筑学术思想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P23-25
    [2]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P182
    [1]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P6-7
    [2](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P301
    [3]金敏求主编.建筑经济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P8
    [1]郑东军.建筑本体的回归.华中建筑,2007/1:P115
    [2]曾坚,严建伟.中国建筑师的创作思维特色及其反思.建筑师,1999/第89期:P55
    [1]王绍周编著.上海近代城市建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P587
    [2]曾坚,严建伟.中国建筑师的创作思维特色及其反思.建筑师,1999/第89期:P49-50
    [3]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P198
    [4]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P127
    [1]庄惟敏.论建筑理论研究的简单化错误.建筑学报,2002/10:P58
    [1](英)约翰·罗斯金.建筑的七盏明灯.张嶙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P1,P185
    [2](英)约翰·罗斯金.建筑的七盏明灯.张嶙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P1
    [3]曾坚,严建伟.中国建筑师的创作思维特色及其反思.建筑师,1999/第89期:P51
    [4]郑光复.建筑的革命.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P35
    [1]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艺术论题.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P3
    [2]陈伯冲.造型叙事的危机和后造型建筑.见:汤桦.营造乌托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P187
    [3]彭怒,支文军.中国当代实验性建筑的拼图——从理论话语到实践策略.时代建筑,2002/5:P21
    [1]徐千里.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中国当代建筑文化与批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P8-9
    [2]于文杰.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主义.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P11
    [1]王南溟.都市恐惧:思想及艺术的“乡村乌托邦”.时代建筑,2003/1:P69-70
    [2](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P330
    [1]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P300
    [2](英)艾伦·科洪.建筑评论——现代建筑与历史嬗变.刘托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导言
    [3]布尔迪厄语.见: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P300-301
    [4](英)珍妮特·沃尔芙.艺术的社会生产.董学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P13
    [1]冯路.伦理与乌托邦——中国当代建筑的社会处境.建筑师,2002/第100期:P52
    [2]郝曙光.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P12
    [3]彭怒,支文军.中国当代实验性建筑的拼图——从理论话语到实践策略.时代建筑,2002/5:P21
    [1]朱耀伟.当代西方批评论述的中国图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P54-55
    [2]朱涛.是“中国式居住”,还是“中国式投机+犬儒”?.时代建筑,2006/3:P45
    [1]徐千里.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中国当代建筑文化与批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P56-58
    [2](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11
    [3]吴良镛.建筑学的未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P30
    [1]汪民安主编.生产(第一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朱涛.近期西方“批评”之争与当代中国建筑状况——“批评的演化——中国与西方的交流”引发的思考.时代建筑,2006/5:P7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31
    [1](美)C·亚历山大.建筑的永恒之道.赵冰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P7
    [2](美)C·亚历山大.建筑的永恒之道.赵冰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P12
    [3](美)C·亚历山大.建筑的永恒之道.赵冰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P13
    [1](美)泰勒·考恩.商业文化礼赞.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中译者序
    [2]马驰.“新马克思主义”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P162
    [3](台)夏铸九,王志弘编译.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台北:台湾明文书局,1993.P57
    [1](英)彼得·桑德斯.资本主义:一项社会审视.张浩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P7-8
    [2](英)Matthew Carmona等编.城市设计的维度:公共场所——城市空间.冯江等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P14
    [3]鲁品越.资本逻辑与当代现实——经济发展观的哲学沉思.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P68
    [1]张永和.作文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P237-240
    [2](台)夏铸九.理论建筑——朝向空间实践的理论建构.台湾社会研究业刊,1992/2:P3
    [3]吴良镛.建筑学的未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P95
    [1]吴良镛.建筑学的未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P65
    [1](意)曼弗雷多·塔夫里,弗朗切斯科·达尔科.现代建筑.刘先觉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P5
    [2](英)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354
    [1](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区分》导言.见: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P45
    [2](德)西奥多·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P392
    [3]郝曙光.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P14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102
    [1](意)布鲁诺·赛维.现代建筑语言.席云平,王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P7
    [2](英)迈克·詹克斯等编.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周玉鹏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P114
    [3]黄献明.社会经济观的演变及其建筑表现.世界建筑,2006/1:P114
    [1](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P301
    [2](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P322
    [1]孙俊.探究适宜中国的建筑方针——“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建筑方针的再认识.华中建筑,2007/1:P93
    [2]吴国力.文化多元的社会,不应再有“建筑方针”——“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建筑方针的再认识.华中建筑,2007/1:P88
    [3]黄献明.社会经济观的演变及其建筑表现.世界建筑,2006/1:P117
    [4](美)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孟广均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P191
    [1]赵馥洁.价值的历程——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P1
    [2]郑时龄.建筑批评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P178
    [3]朱耀伟.当代西方批评论述的中国图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P2
    [1]吴焕加.20世纪西方建筑史.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P105
    [2]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P357-60
    [3](芬兰)S·塞尔沃玛.大自然的诗性智慧在东亚古典美学中复兴.马振涛译.世界哲学,2003/2:P96
    [1](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P95,P11,P94,P95,P101,P112,P113
    [1](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P158
    [1](美)詹姆斯·克利福特.论人类学的自我形成.见:康拉德,马林诺夫斯基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P269
    [2]论“文化研究”.见: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文化研究和政治意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P24
    [3]论“文化研究”.见: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文化研究和政治意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P45
    [1]劳伦斯·格罗斯伯格.文化研究的流通.见: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P69
    [1]论“文化研究”.见: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文化研究和政治意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P1
    [2]曾坚,邹德侬,张玉坤.开创21世纪建筑与文化的新纪元.见: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北京宪章、分题报告、部分论文.1999.P40
    [1](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P161,P163,P167,P168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P9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P659-660
    [3](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王晓京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P57
    [1](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P114
    [2]姜涌.建筑师职能体系与建造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P16-17
    [1]姜涌.建筑师职能体系与建造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P25
    [2]李巨川.建筑师与知识分子.时代建筑,2002/5:P37
    [1]汪晖.当代中国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天涯,1997/5
    [1]吴焕加.论当代中国建筑文化格局.建筑学报,2000/7:P52
    [1]Charlie Q.L.Xue.Building a Revolution:Chinese Architecture Since 1980.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6
    [2](台)夏铸九,王志弘编译.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台北:台湾明文书局,1993
    [3](意)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施植明译.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1992
    [4]郝曙光.当代中国建筑思潮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刘海龙.明天如何做房产.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上海大学城市经营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房地产学院明泉地产工作室.上海房地产业的理论透视与实证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7](美)拉布斯·伍兹.战争与建筑.见:(美)阿尔贝托·萨尔托里斯等编.建筑理论.马欣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8]徐卫国,罗丽编.建筑/非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9](挪威)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西方建筑的意义.李路珂,欧阳恬之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0]彼得·罗,关晟.传承与交融——探讨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本质与形式.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1](英)迈克·詹克斯等编著.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周玉鹏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2](美)克里斯·亚伯.建筑与个性——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张磊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3]贾倍思.型和现代主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4]侯幼彬.回顾与期盼.见:赵辰,伍江主编.中国近代建筑学术思想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5]金敏求主编.建筑经济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6]仇保兴.追求繁荣与舒适——转型期间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若干策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7]汤桦.营造乌托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8]郑时龄.建筑批评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9]徐千里.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中国当代建筑文化与批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0](意)曼弗雷多·塔夫里,弗朗切斯科·达尔科.现代建筑.刘先觉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1]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2](美)凯文·林奇,加里·海克.总体设计.黄富厢,朱琪,吴小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3]吴焕加.论现代西方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4]孙施文.城市规划哲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5](美)罗伯特·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周卜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26](丹麦)S·E·拉斯姆森.建筑体验.刘亚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7](挪威)诺伯格·舒尔兹.存在、空间、建筑.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8](英)彼得·柯林斯.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1750-1950.英若聪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29]维特鲁威.建筑十书.高履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0](美)查尔斯·詹克斯.后现代建筑语言.李大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1](意)布鲁诺·赛维.现代建筑语言.席云平,王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2](意)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张似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3]梁思成.建筑创作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见:建筑文萃.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34](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35]张旭东.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性.见:批评的踪迹——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1985-2002.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6](美)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37](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38]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39](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40](法)让·弗郎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车槿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41]陶东风.批判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见: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42]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43](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重建社会科学报告书.刘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44](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45](美)理查德·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李幼蒸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46]赵景峰.经济全球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7]张掌然.问题的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8]张永和.作文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4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6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6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7]恩格斯.论住宅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8]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6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7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71](美)卡斯腾·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申素,陈朝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72](德)莫里茨·盖格.艺术的意味.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73](美)拉瑞·劳丹.进步及其问题.刘新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74](英)珍妮特·沃尔芙.艺术的社会生产.董学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75](美)塔尔科特·帕森斯,尼尔·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刘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76](美)R·E·帕克,E·N·伯吉斯,R·D·麦肯齐.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宋俊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77]高鉴国.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78](德)M·石里克.普通认识论.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9]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0](美)泰勒·考恩.商业文化礼赞.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书馆,2003
    [83](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徐大建,张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4](英)戴维·弗里斯比.现代性的碎片.卢晖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5](美)理查·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徐文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6](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和后现代主义.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87](英)马丁·阿尔布劳.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社会.高湘,马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88](英)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郭国良、徐建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89](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90](美)理查德·沃林.文化批评的观念——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张国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91]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立北达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
    [92](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93](西)何·奥·加塞尔.什么是哲学.商梓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94]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95](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96](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范祖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97](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98](德)黑格尔.哲学讲演录(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99](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100](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01]成伯清.走出现代性——当代两方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定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2](加)D·保罗·谢弗.经济革命还是文化复兴.高广卿,陈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3]梁丽萍.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04]牛凤瑞.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05]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中国社会分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06]孙正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07](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田佑中,刘江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08](美)J·K·吉布森-格雷汉姆.资本主义的终结——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女性主义批判.陈冬生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09](法)让-弗·利奥塔等.后现代主义.赵一凡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10](美)伊曼努尔·沃勒斯坦.历史资本主义.路爱国,丁浩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1999
    [111]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12]赵苏.商品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13]姜涌.建筑师职能体系与建造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14]张红编.房地产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15]吴良镛.建筑学的未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16]谢文蕙,邓卫编.城市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117]魏宏森等.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118]吴良镛.广义建筑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119]赵馥洁.价值的历程——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20]周超,朱志方.逻辑、历史与社会——科学合理性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21]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22]纪晓岚.论城市本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23]张来民.作为商品的艺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24](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25]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26]陈永国.文化的政治阐释学:后现代语境中的詹姆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27](苏)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凌继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28](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梅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29]刘伟主编.经济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30]郑时龄.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建筑.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报告集(第一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31](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32](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四版).赵旭东,齐心,王兵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33]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34](美)詹姆斯·克利福特.论人类学的自我形成.见:康拉德,马林诺夫斯基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35]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36]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37]尤尔根·哈贝马斯.论现代性.见:王岳川等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38]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139]柳思维主编.现代消费经济学通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40]陈甬军等.市场通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41]郑莉.解读鲍曼.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42]朱耀伟.当代西方批评论述的中国图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43]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44]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45]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第4卷)——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46]杨敏.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社会转型加速期现代性特征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47]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第3卷)——文化研究和政治意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48]贺来.辩证法的生存论基础:马克思辩证法的当代阐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49]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第3版).李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50](法)让·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仰海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151](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前言).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52]衣俊卿.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153](法)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54](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55](美)阿兰·伯努瓦.面向全球化.见:王列,杨雪冬编译.全球化与世界.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56]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中文版序言).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57]埃伦·伍德.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见: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张世鹏等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58]汪克艾林.当代建筑语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59](美)琳达·格鲁特,大卫·王.建筑学研究方法.王晓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60]张钦楠.特色取胜——建筑理论的探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61]陈劲松主编.联合开发——城市运营的出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62]邹德侬等.中国现代建筑史.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63](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64]赵民,陶小马.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经济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65](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罗荣渠等译.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1998
    [166](英)卡尔·波普尔.走向进化的知识论.李本正,范景中译.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167]徐惟诚.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11).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168]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第三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169]杨春时.艺术符号与解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170](法)查尔斯·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171]于金富,曲瑞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导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72]王宁.后现代主义之后.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
    [173]全峰梅.模糊的拱——建筑性的现象学考察.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174](英)艾伦·科洪.建筑评论——现代建筑与历史嬗变.刘托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175](美)C·亚历山大.建筑的永恒之道.赵冰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176]戴晓仪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177]杨昌明,庄惟敏.建筑设计与经济.北京:计划出版社,2003
    [178](美)希拉里·普特南.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应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179]林秉贤.社会心理学.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
    [180]夏之放.转型期的当代审美文化.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181]庄惟敏.建筑策划导论.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182]王玉波.大樊笼、小樊笼——传统生活方式.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
    [183]杨寿堪.冲突与选择——现代哲学转向问题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84](美)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孟广均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185]王兴平.中国城市新产业空间:发展机制与空间组织.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86]王伟强,杨海.消费的空间与空间的消费.见:王伟强主编,理想空间(18期)——文化、街区与城市更新.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187]章仁彪主编.哲学导论新编.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188]施建刚编.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189]夏南凯,王耀武编.城市开发导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190]丁健.现代城市经济.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191]包亚钧,汪洪涛.房地产经济论——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192]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1840-1949).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193]陈凯峰.建筑文化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194](法)艾德加·莫兰.社会学思考.阎素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95](法)尚·布西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96](法)罗兰·巴特.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敖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97](英)齐格蒙特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洪涛译.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98](美)克利福德·吉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99](法)布尔迪厄·皮埃尔.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00](法)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01](法)雅克·德里达.不存在着一种自恋.见:包亚明主编.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02](德)于尔根·哈贝马斯.李安东,段怀清译.见:包亚明主编.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03]高潮.上海里弄住宅沿革.见:上海文史资料选集六十四辑——旧上海的房地产经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04]蒯世勋.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05]马永建.后现代主义艺术20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206]俞吾金.现代性现象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07]汪行福.走出时代的困境——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反思.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208]刘伯龙,竺乾威.当代中国公共政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09]王一川主编.美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10]邱明正.审美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211]曾军.都市文化研究:范式及其问题.见:高小康主编.城市文化评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212]王颖.城市社会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213]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214](美)阿尔温·托夫勒,海蒂·托夫勒.创造一个新的文明.陈峰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215](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李小兵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216](美)沙朗·佐京.城市文化.张廷全,杨东霞,谈瀛洲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17](美)Michael J.Dear.后现代都市状况.李小科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18]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见:包亚明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19]包亚明.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20]亨利·列斐伏尔.什么是现代性——致柯斯塔斯·阿克舍洛斯.见: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21](德)齐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222]王唯铭.不可遏止的活力——东西方尺度比照中的上海百年建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223](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224]鲁品越.资本逻辑与当代现实——经济发展观的哲学沉思.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25](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上卷).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226](美)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四卷).杨自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27](美)塞缪尔·亨廷顿等,罗荣渠主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228](德)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29](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30]易宏岩.国内房地产市场将发生根本性转变.见:读者参考丛书(73)——遥远的自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231]贺善侃.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形态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232]范文兵.上海里弄的保护与更新.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33](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234](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35](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36](美)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胡大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37]大卫·布莱恩.作为“形成着的社会”的文化生产:建筑作为文化制造物的社会建构的一个范例.见:(美)戴安娜·克兰主编.文化社会学:浮现中的理论视野.王小章,郑震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38](美)史蒂文·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陈刚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39](美)大卫·里斯曼.孤独的人群.王昆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40](英)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杨全强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41](英)吉姆·麦克盖根.文化民粹主义.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42](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杨竹山、郭发勇、周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43]仰海峰.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及当代效应.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44]埃弗拉特·齐龙.波德里亚著作中的时尚和指意.见:(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编.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陈维振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45](英)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郇建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46]史蒂文·贝斯特.现实的商品化和商品化的现实:波德里亚、德博尔和后现代理论.见:(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编.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陈维振,陈明达,王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47](英)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戴从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248](英)R·W·费夫尔.西方文化的终结.丁万江,曾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49](英)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张萍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50](美)艾尔文·古德纳.知识分子的未来与新阶级的兴起.顾晓辉,蔡嵘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251]蒋涤非.城市形态活力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52]王劲松,詹鹏.商品住宅市场Hedonic价格模型的实证应用.中国房地产评论(第5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53]张鸿雁.城市价值:因记忆而存在、凭创意而发展.见:中国房地产评论(第6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54]姜娓娓.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55]范炜.城市居住用地区位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56]李程骅.商业新业态:城市消费大变革.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57]张鸿雁主编.城市、空间、人际——中外城市社会发展比较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58]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59]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60]赵巍岩.当代建筑美学意义.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61]任致远.21世纪城市规划管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262]郑光复.建筑的革命.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63](英)Matthew Carmona等.城市设计的维度:公共场所——城市空间.冯江等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64](法)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265](意)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张宓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266]滕守尧,聂振斌.知识经济时代的美学与设计.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267](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268](法)皮埃尔·布迪厄著.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269](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70](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71]王绍周编著.上海近代城市建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72]贺照田.当代中国的知识感觉与观念感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73](美)M·韦伯.韦伯作品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顾中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74]库哈斯.大跃进.见:蒋原伦、史建主编.溢出的都市.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75](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76]汪民安主编.生产(第一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77](英)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78]汪晖.韦伯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见:汪晖编.汪晖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79](意)L·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邹德侬,巴竹师,高军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80](法)勒·考柏西耶.走向新建筑.陈志华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81]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82](澳)罗伯特·休斯.新的冲击(写给大众的西方现代艺术的百年历史).(澳)欧阳昱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283]赵鑫珊.建筑是首哲理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284](英)希勒.建筑经济学.郝建新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85]赵津.中国城市房地产业史论(1840-1949).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286]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287]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见: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288]W·J·T·米歇尔.图像转向.见: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289]尼古拉·米尔左夫.什么是视觉文化.见: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290]周宪.视觉文化与现代性.见:文化研究(第1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291]高丙中,纳日碧力戈.现代化与民族生活方式的变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292]聂兰生,邹颖,舒平.21世纪中国大城市居住形态解析.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293](美)史坦利·亚伯克隆比.建筑的艺术观.吴玉成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294]曾坚.当代世界先锋建筑的设计观念——变异、软化、背景、启迪.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
    [295]于文杰.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主义.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296]郑一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思想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297](德)卡尔·柯尔施.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阶级运动.熊子云,翁延真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298](德)马克斯·霍克海姆,西奥多·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299](联邦德国)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李小兵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300]王受之.纵情现代.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5
    [301]唐恢一.城市学.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302](英)彼得·桑德斯.资本主义:一项社会审视.张浩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303](英)F·A·哈耶克,(美)罗伯特·诺齐克.见:秋风编.知识分子为什么反对市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04](美)史蒂文·塞德曼.后现代转向——社会理论的新视角.吴世雄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305](德)H·G·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王才勇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06](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许泽民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307]陈学明主编.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斐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308](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王晓京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09]湛恳华等编.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7
    [310](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11](德)西奥多·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12]邵大箴.西方现代美术思潮.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0
    [313]柴焰.伊格尔顿文艺思想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314]张颐武主编.现代性中国,前言.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315]吴焕加.20世纪西方建筑史.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16](英)约翰·罗斯金.建筑的七盏明灯.张嶙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317]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艺术论题.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18]马驰.“新马克思主义”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319]刘小枫.哲化诗学.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320]高力克.中国社会转型与两种现代性.见:曹天予,钟雪萍,廖可斌主编.文化与社会转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21](德)瓦尔特·本雅明.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胡不适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
    [322]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
    [323]苟志效,陈创生.从符号的观点看——一种关于社会文化现象的符号学阐释.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324](美)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纪树立等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325]曾坚,邹德侬,张玉坤.开创21世纪建筑与文化的新纪元.见: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北京宪章、分题报告、部分论文.1999
    [326]时代建筑:2002/5、2003/1、2003/2、2003/4、2003/6、2004/3、2005/1、2005/2、2005/3、2005/6、2006/2、2006/3、2006/5、2007/1
    [327]建筑学报:2000/4、2000/7、2001/8、2001/10、2001/11、2002/10、2004/6、2004/7、2005/1、2006/8、2006/12、2007/7
    [328]世界建筑:1990/3、2000/1、2002/2、2006/1、2006/3、2007/1
    [329]建筑师:1998/第82期、1999/第89期、1998/第84期、1999/第91期、2002/第100期、2003/第104期、2003/第105期、2003/第106期、2004/第109期、2004/第110期、2004/第112期、2005/第114期、2005/第117期、2007/第125期
    [330]台湾社会研究业刊:1992/02
    [331]史学理论研究:1993/1
    [332]中国社会科学:2005/1
    [333]天涯;1997/5
    [334]DOMUS(中国版):2006/006、2007/007
    [335]读书:2005/2、2006/2
    [336]社会学研究:2005/1
    [337]社会学:2003/2
    [338]新地产:2006/9、2007/7
    [339]住区:2006/3、2006/4
    [340]中国建设:1987/7
    [341]钟山:1994/2
    [342]国外城市规划:2006/5
    [343]华中建筑:2006/10、2007/1
    [344]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2
    [345]文艺争鸣,2000/1
    [346]人民日报:2004年4月5日
    [347]世界哲学:2003/2
    [348]北大法律信息网:www.chinalawinfo.com
    [349]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www.sachina.edu.cn
    [350]中国住宅产业网:www.chinahouse.gov.cn
    [351]华筑网:www.hyzonet.com
    [352]人民网:www.people.com.cn
    [353]www.abbs.com.cn
    [354]中国建筑艺术网:www.aaart.com.cn
    [355]中国经济周刊(搜狐网):http://zgjjzk.blog.sohu.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