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微观权力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福柯的微观权力思想是关于人自身存在的哲学,其建立了人自身的历史存在论,其旨趣在于表达人自身的现时生存论。前者表明:通过不同于中心化、同质化的主权和法权的微观权力,现代西方人之所是、所行、所思和所愿以“必然”的形象在“主体”的实践中被建构,通过弥散的、异质的、多元的对他者的权力、对主体的权力、空间权力、规训权力和牧师权力等作用,“他者”、“主体”、“人”、“时空”、“反常”、“性”等观念以“真理”形式在现代西方社会的每一个细节中,在每一个主体的参与下被生产;后者表明:人的历史存在具有偶然性,人们可以寻求别样的生活,人自身具有超越性,超越的出路是拥有现代性态度,即理性批判、诗化生活和审美生存在当下关怀自身中的统一。福柯的微观权力分析形成了现代性的多维视角,将现代性由一元论和二元论推向了以制度、理念和态度为基础的多元论。沿着福柯对马克思的引证考察马克思的文本,马克思国民经济学的考古学、微观史学实践和微观监控分析以萌芽状态显现出来,这种显现表明了马克思宏观视域主导下的微观视域基础,为进一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中介性以及文化哲学与微观政治哲学的合流提供了资源,也为我们研究日常生活的现代性提供了参考。
Foucault’s thoughts of micro powers are of Ontology of human self, which’s about the historical Ontology of human self, whose aim lies in expressing the thinking of present existence of human self .The former indicates: what western modern human be, behave, think and will have been constructed in practice of“the subjectivity”in an inevitable image though micro-powers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centralized monobasic sovereignty and law power, the ideas of“the other”,“subjectivity”,“human”,“time and space”,“abnormal”,“sexuality”, etc. have been produced in every details of society in the form of“the truth”by the power on the other, on the subjectivity, power of space, discipline and pastor's power which are dispersal, plural and differential reacting in multi-dimensions with every people participates. The latter indicates: The human's history Ontology is by chance, people can look for other life styles, human self have surpass attributes, people can be more free than oneself feeling, the access is owning attitude of modernity , i.e. the unifying of rational judgment, the poem life and aesthetic existence at present. Foucault’s modernity analysis formed the multi-dimensions view of modernity, pushed the modernity from the monism and the dualism to the pluralistic universe which is based on system, idea and attitude. Investigating Marx’s texts along what was cited by Foucault, Marx’s archeology of political economics, micro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study of supervision are in bud, showing the foundation of micro perspective of Marx’s predominant macro perspective, providing resources for comprehending the medium of Marx’s philosophy and the confluence of cultural philosophy and micro political philosophy, offering reference for studding modernity in daily life for us.
引文
①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第4卷,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詹姆逊认为,在第三世界的社会里,此后只有现代的东西存在,而且这种“现代”已经是经后现代的重新洗礼。詹姆逊.时间的种子[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③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或自然法和国家学纲要,序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①详见韦伯.入世修行:马克斯?韦伯脱魔世界理性集,前言[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②在《宗教社会学》全书中,韦伯提出:“如果这类理性行为受到精神上的障碍所阻滞,那么理性的经济行为的发展就会遭受严重的内部阻力。神秘的力量与宗教的力量,以及基于这些力量的伦理上的责任观念,过去一直是影响人类行为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在本研究文集中,我们将探讨这些力量”,“理性主义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着由形形色色的事物构成的整体世界。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找出那种独特而具体的理性思想形式到底是谁的产物,天职观念及其劳动献身精神皆从中孕育百出”。他认为,“宗教教育最有可能克服传统主义”。详见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25,73,51页.
    ③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导言[M].李秋零主编.康德著作文集,第3卷[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①Here is shown a strange and unexpected trend in human affairs in which almost everything,look at in the large,is paradoxical.详见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附录[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页.
    ②韦伯.入世修行:马克斯?韦伯脱魔世界理性集[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1页.
    ③韦伯.入世修行:马克斯?韦伯脱魔世界理性集[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④韦伯.入世修行:马克斯?韦伯脱魔世界理性集[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3页.
    ⑤韦伯.入世修行:马克斯?韦伯脱魔世界理性集[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
    ⑥韦伯.入世修行:马克斯?韦伯脱魔世界理性集[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⑦韦伯.入世修行:马克斯?韦伯脱魔世界理性集[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1页.
    ①韦伯.入世修行:马克斯?韦伯脱魔世界理性集[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②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7页.
    ③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4页.
    ④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页.
    ⑤转引自曹卫东.权力的他者[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①曹卫东.权力的他者[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②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利奥塔访谈、书信录[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7页.
    ③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第4卷,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④吉登斯.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①Giddens , Anthony and Pierson, Christopher . Conversations with Anthony Giddens : Making Sense of Modernity[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8,P94.
    ①Foucault,Michel.Power/Knowledge: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1972-1977[M].Brighton:harvester,1980,P98.http://www.Foucault.info
    ②鲍曼在《流动的现代性》中所讲的作为现代性永恒特征的“瓦解传统”、“拒绝建立秩序而逃避承担责任的现代权力、“从对生活政治替代品的仔细观察开始”和“现在”的“新奇”实质,无一不是对福柯现代性思想的阐发和批判。详见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年版.第3,8,16,79页.
    ①梯利.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422页.
    ②吉登斯现代性三个层次的第一个方面。详见尼吉登,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③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和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8页.
    ①张奎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哲学意蕴[J].哲学研究.2003年第4期.
    ②1984年版.福柯发表两篇同名文章《什么是启蒙》.其中一篇发表在法国《世界文学》杂志,后被于奇智译为“什么叫启蒙运动”发表于世界哲学2005年第1期.第28-41页.另一篇在中国有三个译本:汪晖译的《什么是启蒙》见汪晖、陈燕谷编.文化与公共性[C].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22-442页;李康译的《什么是启蒙》见www.IdeoBook.net;顾嘉琛译的《何为启蒙》,载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528-543页。
    ①Foucault, Michel.The Order of Things: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preface[M].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2001,Pxxvi.
    ②Derrida, J.The Ear of the Other,Preface[M].New York: Schocken books,1985.Pviii.
    ③福柯.尼采、谱系学、历史[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页.
    ④福柯.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494页.
    ①转引自李进书.狂欢与对话主义:现代性危机的一针解毒剂[A].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
    ②转引自李进书.狂欢与对话主义:现代性危机的一针解毒剂[A].文化研究网,http://www.culstudies.com
    ③福柯.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494页.
    ①弗雷德里克·格霍.授课情况报告[A].福柯.主体解释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26页.
    ②史蒂文·塞德曼.有争议的知识:后现代时代的社会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
    ③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2页.
    ④马克·波斯特.福柯:当代与历史[A].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编.福柯的面孔[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①南希·弗雷泽.福柯论现代权力[A].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编.福柯的面孔[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页.
    ②巴里·司马特.论福柯著作中的性、伦理和政治主题[A].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编.福柯的面孔[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336页.
    ①贝斯特,凯尔纳.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页.
    ②贝斯特,凯尔纳.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页.
    ③布莱恩·雷诺.福柯十讲[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④斯拉特·拉什.谱系学与身体:福柯/德勒兹/尼采[A].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编.福柯的面孔[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420页.
    ①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27页.
    ②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
    ③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前言[M].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页.
    ④高宣扬.当代法国哲学导论(上册)[M].上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3页.
    ⑤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0页.
    ①朱国华.权力的文化逻辑(导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页.
    ②艾蒂安·巴亚巴尔.福柯与马克思:唯名论问题[A].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编.福柯的面孔[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443-456页.
    ③吉登斯也主张断裂这一观点,这一观点恐怕已经成为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哲学的共识。详见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①布莱恩·雷诺.福柯十讲[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详见米勒.福柯的生死爱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②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年出版了福柯的《性史》,该书首次向人们展现了福柯的微观权力思想,不过人们当时对于性的兴趣要远远强于权力。
    ①衣俊卿.论微观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第2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①衣俊卿.论微观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②衣俊卿.日常生活批判与社会科学范式转换[N].光明日报.2006年02月14日.
    ①福柯.什么叫启蒙运动[J].世界哲学.2005年第1期.第41页.
    ②福柯.什么叫启蒙运动[J].世界哲学.2005年第1期.第29页.
    ③Foucault,Michel.Truth,Power,Self: An Interview with Michel Foucault [A]. Martin, L.H. et al.Technologies of the Self: A Seminar with Michel Foucault [C].London:Tavistock,1988,P9.
    ④福柯.何为启蒙[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534页.
    ①乔治·赫伯特·米德.现在的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②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①福柯.什么叫启蒙运动[J].世界哲学.2005年第1期.第41页.
    ②福柯.治理术[A].汪民安,陈永国,张云鹏主编.现代性基本读本(下)[C].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7页.
    ③波德莱尔.1864年的沙龙: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24页.
    ④福柯.何为启蒙[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534页.
    ①详见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7-199页.
    ①福科.什么是启蒙?[A].汪晖,陈燕谷编.文化与公共性[C].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34页.
    ②托马斯·恩斯特.福柯、文学和反话语[A],克拉达,登博夫斯基编.福柯的迷宫[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00页.
    ③福柯.什么叫启蒙运动[J].世界哲学,2005年第1期.第28页.
    
    ①福柯.何为启蒙[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528页.
    ②福柯.什么叫启蒙运动[J].世界哲学.2005年第1期.第41页.
    
    ①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②马拉美.恶运[A].马拉美诗全集[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51页.
    ①波德莱尔.1864年的沙龙: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24页.
    ②荷尔德林对林中树的咏叹,详见海德格尔选集(下)[M].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163页.
    
    ①福柯.何为启蒙[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539页.
    ②福柯.何为启蒙[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540页.
    ①赵福生.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三个维度[J].理论探讨.2005年第5期.
    ①吉登斯.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②吉登斯.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
    ③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8页.
    ④哈贝马斯在1957年在《哲学评论》杂志上发表《关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讨论综述》一文,其核心思想是要建立不同于以往纯粹哲学的“实践—政治哲学”,这一做法遭到时任法兰克福学派社会研究所所长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坚决反对,致使哈贝马斯离开了研究所,有趣的是,哈贝马斯一如继往地坚持并不断深化的“实践-政治哲学”反而成为第三代法兰克福学派的路向,2001年在读书座谈会上,哈贝马斯答问时强调,法兰克福学派历来主张将“谱系式的批判”与“历史式的批判”结合起来,他强调,福柯也是这么认为的.
    ⑤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4页.
    ①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德勒兹访谈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15页.
    
    ①福柯.尼采、谱系学、历史[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页.
    ②福柯.尼采、谱系学、历史[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页.
    ③福柯.尼采、谱系学、历史[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156页.
    ④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编.福柯的面孔(封底)[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①福柯.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504页.
    ②乔治·赫伯特·米德.现在的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1页.
    
    ①奥托·弗利德里希(Otto Friderich).Frances Philosopher of Power,谈话.1981,《时代周刊》1981年11月16日.转引自米勒.福柯的生死爱欲(注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5-76页.
    ①Foucault, Michel.The Birth of the Clinic:An Archaeology of Medical Perception,preface[M].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A.M.Sheridan,London:Routledge,2003,Px.
    ②福柯.米歇尔·福柯访谈录[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433页.
    ③麦克尼.福柯,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④米勒.福柯的生死爱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详见布莱恩·雷诺.福柯十讲[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⑤丹尼尔?德菲尔,汪民安.友爱、哲学和政治:关于福柯的访谈[J].读书.2008年第1期.第122页.
    
    ①罗素.权力论:一个新的社会分析[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
    ②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M].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10页.
    ③托马斯.政治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①即一种可能存在,一个能够提供对具体生活和思想予以直接认识的超智性感觉。Henri.Bergson.Creative Evolution[M].New York: Modern Library,1994,P391.
    ②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257页.
    ③福柯.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9页
    ①福柯.福柯答复萨特[J].世界哲学.2002年第5期.第66页.
    ②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德勒兹访谈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07,171,195,196—197页.
    ③丹尼尔?德菲尔,汪民安.友爱、哲学和政治:关于福柯的访谈[J].读书.2008年第1期.第120,124页.
    ①福柯.性经验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0-61页.
    ②福柯.性经验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③福柯.性经验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④福柯.性经验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⑤福柯.性经验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①福柯.尼采、谱系学、历史[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163页.
    ②福柯.尼采、谱系学、历史[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页.
    ③福柯.尼采、谱系学、历史[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页
    ①Foucault,Michel.Truth,Power,Self:An Interview with Michel Foucaul[A].Martin,L.H.etal.Technologies of the Self:A Seminar with Michel Foucault[C].London:Tavistock.1988,P10.
    ①Foucault,Michel.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Introduction[M].London and New Yotk:Routledge Classics, 2002,P3.
    ②福柯.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9页.
    
    ①转引自布莱恩·雷诺.福柯十讲[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②韦伯.入世修行:马克斯·韦伯脱魔世界理性集[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①Foucault,Michel.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Introduction[M].London and New Yotk:Routledge Classics, 2002,P3.
    ②福柯.关于小说的讨论[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③汤因比:“我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过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的话,即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详见汤因比.汤因比论汤因比[C].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8页.
    
    ①福柯.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6页.
    ②福柯.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1页.
    
    ①福柯.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00页.
    ②福柯.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00页.
    ①福柯.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53页.
    ②福柯.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50页.
    
    ①福柯.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34页.
    ②弗罗姆.逃避自由[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93页.
    ③衣俊卿.大学使命与文化启蒙[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7页.
    
    ①福柯.尼采、谱系学、历史[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页.
    ②福柯.尼采、谱系学、历史[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页.
    ①福柯.尼采、谱系学、历史[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163页.
    ①福柯.必须保卫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②福柯.必须保卫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③福柯.必须保卫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④福柯.必须保卫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8页.
    ①福柯在《权力的眼睛》中,多数是以访谈的形式对权力的模式问题做了精彩的说明,而《必须保卫社会》,是1976年在法兰西学院所开的课程,两个主要文献中译者不同,因此许多词的中译名也不同,比如Reich在《权力的眼睛》被译作“赖希”,在《必须保卫社会》中译为“莱切”,“假设”和“命题”等也是如此,这里多少体现了译者作为社会学工作者与哲学工作者的殊异。从理解福柯权力思想的角度看,初学者应以《必须保卫社会》为主,以《权力的眼睛》为辅,把二者结合起来,因为从两篇文献的性质看,前者的讲座性质所决定的思想系统性、历史性和有组织性总要胜于后者的即兴发挥,而按照苏格拉底对话的“思想榨汁机”功能和德里达的“延异”观点,后者也是不容忽视的。详见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第226-227页.
    ②福柯.必须保卫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8页.
    ③“反法律”在《规训与惩罚》和《必须保卫社会》等文献中多次出现。这种表达与由福柯发起的“监狱改革运动”使人们误以为福柯是一个“违法者”,这种认识往往忽略了反法律的深意,“反法律”不是说反对法律的,不是去违法,而是说微观权力关系是法律得以确立和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法律不过是微观权力的产物和效果。因此,微观权力不在法律所控制的范围,相反,法律反在微观权力的控制之下,日常生活中的微观权力总是使法律暂时悬搁。在这个意义上,微观权力是“反法律”的。
    ④福柯.必须保卫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①福柯.必须保卫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8页.
    ②福柯.必须保卫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①福柯.必须保卫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②福柯.不正常的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7-358页.
    ③弗罗姆认为,在现代秩序对人类自由的控制问题上,尼采打乱了19世纪乐观主义的自鸣得意,马克思则殊途同归。详见弗罗姆.逃避自由[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第10页.
    
    ①福柯.必须保卫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②福柯.必须保卫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页.
    ①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的考古学,前言[M].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3页.
    ①福柯.疯狂与非理性:古典时期的疯狂史,前言[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3年版.第1页.
    ①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的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8页.
    ②福柯.疯癫与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7页.
    ①福柯.疯狂与非理性:古典时期的疯狂史,前言[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3年版.第2页.
    ①韦伯.入世修行:马克斯·韦伯脱魔世界理性集[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1页.
    ①尼采.悲剧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页.
    ②福柯.米歇尔·福柯访谈录[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428页.
    ③福柯.囚禁,精神病学,监狱[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397页.
    ④梯利.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422页.
    ①梯利.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431页.
    ②梯利.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432页.
    ③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附录[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169-171页.
    ④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附录[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169页.
    
    ①福柯.疯癫与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11页.
    ②福柯.疯癫与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33页.
    ①福柯.囚禁,精神病学,监狱[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396页.
    ②福柯.疯癫与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53页.
    ③福柯.疯狂与非理性:古典时期的疯狂史,前言[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3年版.第6页.
    ①Foucault,Michel.Truth,Power,Self:An Interview with Michel Foucaul[A]. Martin, L.H. et al.Technologies of the Self:A Seminar with Michel Foucault[C].London:Tavistock.1988,P10.
    ②福柯.疯狂与非理性:古典时期的疯狂史,前言[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①福柯.疯狂与非理性:古典时代的疯狂史,前言[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②福柯.疯癫与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页.
    
    ①福柯.疯癫与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91页.
    ②福柯.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4-45页.
    
    
    ①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A].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政治[C].2001年版.第23页.
    ②Foucault,Michel.The Birth of the Clinic:An Archaeology of Medical Perception [M].Routledge, 2003,P3,16.
    ③福柯.水与疯狂[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①福柯.疯癫与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39-240页.
    ②福柯.疯癫与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29页.
    ③福柯.疯癫与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2页.
    ①转引自布莱恩·雷诺.福柯十讲[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②福柯.疯狂与非理性:古典时期的疯狂史,前言[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③波德莱尔.恶之花巴黎的忧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67页.
    ①韦伯.入世修行:马克斯·韦伯脱魔世界理性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27页.
    ①勒维纳斯.他者的踪迹[A]弗莱堡/慕尼黑,1987年版.第212页.转引自孙庆斌.勒维纳斯的他者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版.第52页.
    ①Derrida, J.The Ear of the Other [M].New York: Schocken books,1985.P88.
    ②梯利.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6页.
    ③梯利.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62页.
    ④梯利.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63页.
    
    ①Derrida, J.The Ear of the Other [M].New York: Schocken books,1985.P88.
    ②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90年序言)[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①哈贝马斯.包容他者,前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②哈贝马斯.包容他者,前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③哈贝马斯.包容他者[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页.
    ④哈贝马斯.包容他者[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页.
    ⑤哈贝马斯.包容他者[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7页.
    ①卡尔?博格斯曾经提出,虽然福柯提出了制度领域外的权力分散,思想和统治之间的紧密关系,马克思主义阐释这些问题的失败等,但福柯的理论最终只是一贴反政治的药方,他没有为其对统治的批判,或为那种统治的潜在反抗模式提供社会基础。详见卡尔?博格斯.政治的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73-274页.博格斯除了以马克思主义的评价过于武断外,其对福柯的反抗策略的评价还是相当中肯的。
    ②于奇智.凝视之爱[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①赫勒.现代性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15页.
    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批判美国的经济学家巴师夏有时采用假想的形式编写那些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没有发生过的事件。详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页.这种书写虽然也具有解释力和解放的力量,但是需要我们谨慎分析。
    ③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导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①强世功.权力、技术与反抗:重读《一九八四》[J].二十一世纪,2001年10月号.第125-126页.
    ②拉克劳.我们的时代革命的新反思[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页.
    ③以下简称“《手稿》”。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6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0页.
    ②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的考古学,前言[M].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9页
    ①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15页.
    ②Foucault,Michel.The Order of Things: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P352.
    ③Foucault,Michel.The Order of Things: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 [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P352.
    ①Foucault,Michel.The Order of Things: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P356.
    ②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26页.
    ①Foucault,Michel.The Order of Things: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1,P358.
    ②福柯.人死了吗?[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①福柯.人死了吗?[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②福柯.人死了吗?[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③福柯.人死了吗?[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页
    ①福柯.词与物(节选)[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页.
    
    ①福柯.米歇尔·福柯访谈录[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431页.
    ②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①福柯.词与物(节选)[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90页.
    ①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
    ②福柯.人死了吗?[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③福柯.人死了吗?[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82页.
    
    ①福柯.福柯答复萨特[J].世界哲学.2002年第5期.第66页.
    ②福柯.词与物(节选)[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页.
    ①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08页.
    ②Foucault,Michel.The Order of Things: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 [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1,P372
    ③Immanuel Kant.Critique of Pure Reason,Supplement II [M].Macmi:lan.London,1922,P700.
    ④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的考古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45-446页.
    ①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20页.
    ②Foucault,Michel.The Order of Things: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Preface [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Pxxii.
    ①Foucault,Michel.The Order of Things: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Preface [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Pxxiii.
    ②Foucault,Michel.The Order of Things: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Prefac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Pxxiii.
    ③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的考古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36页.
    ①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的考古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61页.
    ①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判,前言[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②福柯.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32页.
    ③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判[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④阿尔蒂尔·兰波.地狱一季[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⑤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①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97页.
    ②福柯.何为启蒙[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538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5页.
    ②福柯.米歇尔·福柯访谈录[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431页.
    
    ①福柯.尼采的真面目[A],杜小真编选[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版.第87页.
    ②福柯.人死了吗?[A].杜小真编选[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版.第79-80页.
    ①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48页.
    ②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50页.
    ③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5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⑤福柯.何为启蒙[A].杜小真编选[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版.第538页
    
    ①福柯.人死了吗?[A].杜小真编选[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
    
    ①列宁.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A].列宁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②福柯.米歇尔·福柯访谈录[A].杜小真编选[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版.第431页.
    ①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A].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①福柯.何为启蒙[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529页.
    ②“The great obsession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as,as we know,history”.Foucault,Michel.Texts/contexts of Other Spaces [A].Diacritics,1986,16(1),(spring).详见法文“Des Espace Autres,Architecture /Mouvement/ Continuité[J].in October,1984.http://www.foucault.info/
    ③Foucault,Michel.Question on Geography[A].C.Gordon ed.Power/Knowledge: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1972-1977[M].Brighton:Harvester,1980,P70.http://www.Foucault.info.
    ④福柯.何为启蒙[A].杜小真主编.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529页.
    ①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A].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9页.
    ①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110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页.
    ①韦伯.入世修行:马克斯·韦伯脱魔世界理性集[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②格里芬.后现代宗教[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③韦伯.入世修行:马克斯·韦伯脱魔世界理性集[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④韦伯.入世修行:马克斯·韦伯脱魔世界理性集[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①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或自然法和国家学纲要,序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1页.
    ②福柯.空间、知识和权力,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C].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第15页.
    
    ①Gregory,D.Ideology,Science and Human Geography[M].London:Hutchinson.1978,P38.
    ②梯利.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61页.
    ③梯利.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93页.
    ①列斐伏尔.空间政治学的反思[A].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②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65页.
    ①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A].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②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A].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第20页.
    ③Foucault,Michel.Texts/contexts of Other Spaces [A].Diacritics,1986,16(1),(spring).http://www.Foucault.info.
    ①Foucault,Michel.The Order of Things: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Prefac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Pxix.
    ①Foucault,Michel.The Order of Things: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Prefac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1,Pxix.
    ②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4页.
    ①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0页.
    ②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1-32页.
    ③福柯.何为启蒙[A].杜小真主编.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540页.
    ④莱特,雷比诺.权力的空间化[A].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政治[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
    ①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A].包亚明主编.后现代与地理学政治[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1页.
    ②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A].包亚明主编.后现代与地理学政治[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1页.
    ③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A].包亚明主编.后现代与地理学政治[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①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A].包亚明主编.后现代与地理学政治[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②福柯.权力地理学[A].包亚明主编.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第205页.
    ③福柯.空间、知识和权力[A].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政治[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第14页.
    ①Foucault,Michel.Texts/contexts of Other Spaces [A].Diacritics,1986,16(1),(spring).www.Foucault.info.
    ①Foucault,Michel.Texts/contexts of Other Spaces [A].Diacritics,1986,16(1),(spring).www.Foucault.info.
    ①Foucault,Michel.Texts/contexts of Other Spaces [A].Diacritics,1986,16(1),(spring).http://www.Foucault.info.
    ①卡尔?博格斯.政治的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85页.
    ②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A].包亚明主编.后现代与地理学政治[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第20页.
    ①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97页.
    ②德勒兹.德勒兹论福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③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97页.
    ①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②吉登斯.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页.
    ③转引自戈温德林·莱特,保罗·雷比诺.权力的空间化[A].包亚明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政治[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
    ①Foucault,Michel.Texts/contexts of Other Spaces[A].Diacritics,1986,16(1),(spring).http://www.Foucault.info.
    ②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34页.
    ③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42页.
    
    ①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53-354页.
    ②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4页.
    ③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①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6页.
    ②福柯.治理术[A].汪民安,陈永国,张云鹏主编.现代性基本读本(下)[C].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7页.
    ③涂尔干提出:“对那些个人为其奉献一生的永久群体来说,个人总是最紧密地依附着它,这种群体就是职业群体,事实上,我们似乎应该期盼这样的群体成为我们未来的政治代表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基础。”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④孔德.论实证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0页.
    ⑤孔德.论实证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1页.
    ⑥转引自詹姆斯·博曼.社会科学的新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页.
    ①比如他的犯罪的被生产性和生产性观点与他所欣赏的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罪犯分析相合。详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5-416页.
    ②布朗.福柯[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5页.
    ③布朗.福柯[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70页.
    ①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48页.
    ②斯戴法·勒格朗.被福柯忽略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哲学2007年第4期.第28-30页.
    ③福柯临终遗嘱要求,不再发表那些未发的文献。
    ④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47页.
    ⑤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99页.
    
    ①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42页.
    ②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54页.
    ①笛卡尔.谈谈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6-47页.
    ②吴国胜.科学的历程,上[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第400页.
    ③笛卡尔.笛卡尔思辨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128页.
    ④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54页.
    ⑤拉·梅特里.人是机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60页.
    
    ①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②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页.
    
    ①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00页.
    ②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94页.
    ③路易丝·麦克尼.福柯,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①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93-193页.
    ②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00页.
    ①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40页.
    ②康德.什么是启蒙[A].道德形而上学基础,附录[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页.
    ③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24页.
    ④尼克?史蒂文森在其《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中以法国发明光度单位的B.G.Carcel来指称这个一切都处于可见性之中的规训社会。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9页.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多次涉及到“社会”与“工厂”之间的视域融合和贯通,这种分析对福柯来说是极富启发的。
    ②Foucault,Michel.Truth,Power,Self:An Interview with Michel Foucault [A].Martin,L.H.et al.Technologies of the Self:A Seminar with Michel Foucault [C].London:Tavistock.1988,P9-10
    ③福柯.尼采、谱系学、历史[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页.
    ④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50页.
    ①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53页.
    ①其实在福柯那里,“一本书的写作也就是要废止前一本书”。详见福柯.对真理的关怀[A].权力的眼睛[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5页.
    ①拉克劳.我们的时代革命的新反思[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7页.
    ②南希·弗雷泽.福柯论现代权力[A].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编.福柯的面孔[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页.
    ③衣俊卿.论微观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第23-28页.
    
    ①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93页.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①转引自托马斯.政治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①福柯.性经验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
    ①福柯.性经验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①韦伯.官僚制[A].汪民安,陈永国,张云鹏主编.现代性基本读本(下)[C].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1页.
    
    
    ①福柯.西方和性的真相[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第393页.
    ②福柯.性经验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
    ③福柯.性经验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
    ①福柯.西方和性的真相[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393页.
    ②Foucault,Michel.Two Technologies of the Self[A].Technologies of the Self[C].Amherst: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88,P49.
    ①Foucault,Michel.Truth,Power,Self:An Interview with Michel Foucaul[A].Technologies of the Self:A Seminar with Michel Foucault[C].London:Tavistock,1988,P15.
    ①福柯.主体解释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②柏拉图.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6页.
    ③尼采.权力意志[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297页.
    ④尼采.权力意志[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298页.
    ①福柯.主体解释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6页.
    ②福柯.主体解释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6页.
    ③尼采.权力意志[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299页.
    ④福柯.主体解释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3页.
    
    ①福柯.主体解释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②福柯.主体解释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06页.
    ③汤因比.历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37页.
    ①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①福柯.治理术[A].汪民安,陈永国,张云鹏主编.现代性基本读本(下)[C].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7页.
    ②福柯.治理术[A].汪民安,陈永国,张云鹏主编.现代性基本读本(下)[C].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8页.
    ③安东尼·吉登斯.批判的社会学导论[M].2007年版.第101页.
    ①转引自布莱恩·雷诺.福柯十讲[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页.
    ②Wolfgang Detel.Foucault and Classical Antiquity:Power,Ethics and Knowledge,Introduction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P1.
    ③萨特.生活·境遇——萨特言谈随笔集[C].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92页.
    ①Mark Poster.Foucault,Marxism and History [M]. Cambridge,in association with Blackwell, Oxford: Polity Press,1984,P95.
    ②Todd May.The Philosophy of Foucault [M].Acumen Publishing Limited,2006,P138.
    ③艾蒂安·巴立巴尔.福柯与马克思:唯名论问题[A].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编,《福柯的面孔》[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456-45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前言(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页.
    ①詹姆斯·博曼.社会科学的新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6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0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序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6页.
    ①福柯.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2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序言[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6页.
    
    ①福柯.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5页.
    ②福柯.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4页.
    
    ①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页.
    ②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④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9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序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①孙正聿.从两极到中介——现代哲学的革命[J].哲学研究.1988年第8期。
    ①金民卿.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几种理论范式[J].理论前沿.2000年第1期.第25页.
    ②叶汝贤,孙麾主编.马克思与我们同行:新世纪马克思哲学研究,前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①海德格尔选集(上)[M].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596页.
    ②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①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页.
    
    ①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9-60页.
    ②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①黑格尔在《小逻辑》探讨“本质”时提出“不应当让事物停留在它的直接性里,而须指出它是以别的事物为中介的或根据的”。(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42页.)萨特强调,人们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情况下,找到能够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般矛盾出发来产生生活、注明日期的现实斗争和人的特殊的具体事物的中介。(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1页.)这已经把实践视为自然与精神、主观与客观、宏观与微观统一的中介,福柯的工作则更加突出体现了宏观与微观视域的统一。
    ②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3页.
    ③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页.
    ④詹姆逊.时间的种子[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4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
    
    ①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②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③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8页.
    ④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3页.
    ①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4页.
    ②同样重要的还有俄罗斯的文化沙文主义传统,恩格斯曾经说过:“在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内,传统都是一种强大的保守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页.我们应当摆脱历史人物评价雨果范式,而着眼于深入的社会历史分析,这本身就是一种微观和宏观视域融合的要求。
    
    ①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
    ②詹姆逊.时间的种子[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90页.
    ①福柯.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512-51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
    ②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98页.
    
    ①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76页.
    ②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85页.
    
    ①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50页.
    ②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51页.
    ③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64页.
    ①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509页.
    ②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5页.
    ③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5页.
    ④这一思想在恩格斯1894年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得到更系统地表达: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详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
    
    ①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66页.
    ②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
    ①吉登斯:社会理论和现代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
    ②吉登斯:社会理论和现代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77页.
    ③阿尔杜塞.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03-10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6页.
    ①阿尔杜塞.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08-109页.
    ②福柯.性经验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③赫勒.现代性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15页.
    ④布莱恩·雷诺.福柯十讲[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98页.
    ⑤斯拉特·拉什.谱系学与身体:福柯/德勒兹/尼采[A].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编.福柯的面孔[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422页.
    ①阿诺德·戴维森.福柯、谱系学、伦理学,[A].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编.福柯的面孔[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206页.
    
    ①福柯.必须保卫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②福柯.性经验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页.
    ①巴特勒,拉克劳,齐泽克.偶然性、霸权和普遍性:关于左派的当代对话,导言[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1页.
    ①孙慕天教授的《新整体论》对此做了详尽的分析,详见孙慕天,采赫米斯特罗.新整体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②吉登斯.批判的社会学导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
    ④转引自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1页.
    
    
    ①贝斯特,凯尔纳.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页
    ②贝斯特,凯尔纳.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58页.
    ③详见本文第六章第一节。
    
    ①福柯.人死了吗?[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页.
    ②福柯.必须保卫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页.
    ①贝斯特,凯尔纳.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②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第4卷,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18页.
    ①福柯.人死了吗?[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80页.
    ②福柯.人死了吗?[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80页.
    ③福柯.主体解释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06页.
    ④详见本文第六章第一节。
    ⑤福柯.人死了吗?[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81页.
    ⑥福柯.人死了吗?[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81页.
    
    ①阿尔杜塞.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90页.
    ②阿尔杜塞.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95页.
    ③阿尔杜塞.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0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4页.
    ①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德勒兹访谈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6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9页.
    
    ①福柯.福柯答复萨特[J].世界哲学.2002年第5期.第65页.
    ②梅基奥尔.福科[M] .北京:昆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①柳巴娃?莫列瓦.哲学思考范式的反思[J].第欧根尼,2007年第2期,第9页.
    ①一位大腹便便的富商曾经取笑削瘦的萧伯纳说:“看到你,就知道欧洲正在闹饥荒,而萧伯纳则机智地回应到:“看到你,就知道欧洲为什么闹饥荒。正统哲学经常嘲笑日常生活哲学的边缘化,岂不知,它们自身正是哲学边缘化的原因。
    ②福柯.性经验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3页.
    ③福柯.性经验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9页.
    ④福柯.福柯答复萨特[J].世界哲学.2002年第5期.第67页.卡尔?博格斯在其《政治的终结》认为,从当代社会的“非政治化”角度看,“福柯对统治经由社会领域话语而再生的方式强调就有了意义,这些领域包括:医疗保健、大众文化、家庭和性,以及政治。他对现代社会权力分散的关注,对这种权力进入交流方式的关注,也都是如此。”博格斯想说明的是,传统政治已经终结。从现实生活看,他的这一判断显然是过于乐观,而他对基于自我和社会同时变革的政治复兴观的逝去的判断显现过于悲观,不过,他的研究倒是反证了现代社会微观政治的兴起。详见卡尔?博格斯.政治的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73页.
    ⑤福柯.必须保卫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1页.
    ⑥冯塔纳,贝尔塔尼.授课情况简介[A].福柯.必须保卫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67页.
    ①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绪论),上[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①福柯.米歇尔·福柯访谈录[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434页.
    ②汤因比.汤因比论汤因比:汤因比与厄本对话录[M].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13页.
    ③福柯.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512页.
    ①这种做法的问题在于根本不对“单一现代性”做分析,甚至毫不引用詹姆逊“单一现代性”的原话,而陷入独断论的沉睡。事实上,如果想谈现代性的非唯一性、可选择性,那么完全可以直接分析,何必把人家的哲学变成一句口号呢?这种倾向对学术发展无疑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②福柯.必须保卫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③詹姆斯·施密特.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导论[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①Wolfgang Detel.Foucault and Classical Antiquity:Power,Ethics and Knowledge, Introduc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P5.
    ②乔治·赫伯特·米德.现在的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页.
    ③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①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5-358页.詹姆逊也认为,“乡下的压抑”,“农村的愚昧”在城市化中可能被保留下来,造成旧意识形态的遗留和移动。詹姆逊.时间的种子[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6页.
    ①康德.什么是启蒙[A].道德形而上学基础,附录[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页.
    ②韦伯.入世修行:马克斯·韦伯脱魔世界理性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
    ③布莱恩·雷诺.福柯十讲[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98页.
    ④布莱恩·雷诺.福柯十讲[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98页.
    ①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3页.
    ②阿尔蒂尔·兰波.地狱一季[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年版.第50页.
    ③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第4卷,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7页.
    [1] Bergson, Henri, and Arthur Mitchell. Creative Evolution [M]. New York: Modern library, 1944.
    [2] Bernauer, James William, and Jeremy R. Carrette. Michel Foucault and Theology: The Politic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M]. Aldershot, Hampshire, England: Ashgate, 2004.
    [3] Cahn ,Steven M,ed.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 Essential Texts[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5.
    [4] Crampton,Jermy W.The Political Mapping of Cyberspace [J]. ANNALS-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96 (1): 224-227. 2006.
    [5] Culpitt,Ian.Michel Foucault,Social Policy and‘Limit Experience'[D] Ph.D.thesis.Social Policy,Wellington: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2001.
    [6] Deacon, Roger Alan. Fabricating Foucaul:Rationalising the Management of Individuals [M]. Milwaukee: Marquette University Press, 2003.
    [7] Derrida, J, & Mcdnald, C. The Ear of the Other: Otobiography, Transference, Ttranslation Texts and Discussions with Jacques Derrida[M]. New York:Schocken Books.1985.
    [8] Derrida, Jacques.Raising the Tone of Philosophy[M].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3.
    [9] Detel , Wolfgang.Foucault and Classical Antiquity:Power,Ethics and Knowledge[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10] Elden, Stuart. Mapping the Present: Heidegger, Foucault and the Project of aSpacial History [M]. London: Continuum. 2001.
    [11] Falzon, Christopher. Foucault and Social Dialogue: Beyond Fragmentation [M]. London: Routledge. 1998.
    [12] Foucault, Michel. The Birth of theClinic: An Archaeology of Medical Perception [M]. London: Routledge. 2003.
    [13] Foucault, Michel. The Order of Things: An Archaeology of theHuman Sciences [M].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71.
    [14] Foucault, Michel, Luther H. Martin, Huck Gutman, and Patrick H. Hutton. Technologies of theSelf: a Seminar with Michel Foucault [C]. 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88.
    [15] Foucault, Michel. Texts/contexts of Other Spaces [J].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Jay Miskowiec.s. Diacritics,1986,16(1),(spring).Http://www.foucault.info /documents/
    [16] Foucault, Michel.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Classecs, 2002.
    [17] Foucault, Michel.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1972—1977[M].New York: Pantheon ,1980.
    [18] Foucault, Michel.Abnormal:Lectures at the College de France,1974—1975[M].New York: Picador,2003.
    [19] Foucault, Michel.Society Must Be Defended: Lectures at the College de France, 1975—1976[M].New York: Picador,2003.
    [20] Foucault, Michel.What is an Author?[A].Language,Counter—Memory, Practice[C].Ithaca,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7.
    [21] Foucault, Michel.Discourse and Truth:the Problematization ofParrhesia[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Oct—Nov.1983.Http://www.foucault.info.
    [22] Foucault, Michel.The Foucault Reader[C]. Edited by Paul Rainbow. New York:Pantheon Books,1984.
    [23] Foucault, Michel, and Lawrence D. Kritzman. Politics, Philosophy, Culture: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7-1984. [M].New York: Routledge, 1988.
    [24] Giddens, Anthony and Christopher Pierson. Conversations with Anthony Giddens: Making Sense ofModernity [M].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1998.
    [25] Greenfield, C. Mitchell Dean, Governmentality: Power and Rule in Modern Society [J]. AUSTRAL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35: 563. 2000.
    [26] Clifford, Michael. Political Genealogy after Foucault Savage Identities [M].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27] Gregory,D.Ideology,Science and Human Geography[M].London:Hutchinson,1978.
    [28] Habermas, Jürgen. The Inclusion of the Other:Studies in Political Theory[M].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8.
    [29] Kant, Immanuel.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M].London: Macmillan,1922.
    [30] Kosík, Karel. Dialectics of the Concrete: A Study on Problems of Man and World[J]. Boston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v. 52. Dordrecht, Holland: D. Reidel Pub. Co, 1976.
    [31] K ? gler, Hans-Herbert. The Power of Dialogue Critical Hermeneutics after Gadamer and Foucault [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9
    [32] Koskela, Hill.‘Cam Era’—the Contemporary Uban Panopticon [J] Surveillance&Sociaty and authors 2003 1(3) http:// www.Surveillance &Sociaty and authors ora.
    [33] Larmour, David H. J., Paul Allen Miller, and Charles Platter. Rethinking Sexuality: Foucault and Classical Antiquity [M].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34] Laclau, Ernesto. New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of Our Time [M]. London: Verso, 1990.
    [35] Levy,Neil.Being Up—To—Date:Foucault,Sartre,and Postmodernity[M].New York:PeterLang,2001.
    [36] Mahon, Michael. Foucault's Nietzschean Genealogy Truth, Power, and the Subject [A]. SUNY series in contemporary continental philosophy[C].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2.
    [37] May , Todd.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Poststructuralist Anarchism[M].University Park, Pa: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4.
    [38] May , Todd.The Philosophy of Foucault[M].Bucks:Acumen Publishing Limited,2006.
    [39] Middleton, Sue. Disciplining Sexuality Foucault, Life Histories, and Education[M].Athene serie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98.
    [40] Paul M.Conhen.Freedom Moment: An Essay on the French Idea of Liberty from Rousseau to Foucault [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7.
    [41] Paul Patton:Power and Right in Nietzsche and Foucault, INTERNATIONALSTUDIES IN PHILOSOPHY XXXVI (3), 43-61. BA, MA Sydney, Doctorat D‘UniversitéParis VIII
    [42] Popkewitz, Thomas S., and Marie Brennan. Foucault's Challenge Discourse, Knowledge, and Power in Education[M].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98
    [43] Poster, Mark.Foucault,Marxism and History[M].Cambridge:Polity Press, 1984.
    [44] Prado, C. G. Searle and Foucault on Truth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45] Robert ,Wolker.The Enlightenment Project as Betrayed by Modernity[J].History of European Ideas,Vol.24,Nos.4—5,1998.P301—313.
    [46] Rose, Nikolas S. Powers of Freedom Reframing Political Thought [M].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47] Schmidt , James.Misunderstanding the Question:What is Enlightenment? [EB].2007. http://people.bu.edu/. [ 48] Schuld,Joyce J.Foucault and Augustine:Reconsidering Power and Love[M].Notre Dame: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2003.
    [49] Strydom , Piet.Discourse and Knowledge: The Making of Enlightenment Sociology[M].Liverpool: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2000.
    [50] Trainor, B. T. Foucault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J]. PHILOSOPHY AND SOCIAL CRITICISM. 29: 563-580. 2003.
    [1]阿尔蒂尔·兰波.地狱一季[M].王道乾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年版.
    [2]阿尔杜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3]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4]巴特勒,拉克劳,齐泽克.偶然性、霸权和普遍性——关于左派的当代对话[M].胡大平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6]柏拉图.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M].严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贝克.全球化时代的权力和反权力[M].蒋仁祥,胡颐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贝斯特,凯尔纳.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9]波德莱尔.恶之花巴黎的忧郁[M].钱春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波德莱尔.1864年版的沙龙: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M].郭宏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布莱恩·雷诺.福柯十讲[M].韩泰伦编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12]布朗.福柯[M].聂保平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13]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C].顾良,张慧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14]布罗代尔.文明史纲[M].肖昶,冯棠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6]德勒兹.德勒兹论福柯[M].杨凯麟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7]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德勒兹访谈录[M].刘汉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8]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M].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笛卡尔.谈谈方法[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0]笛卡尔.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M].管震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21]笛卡尔.笛卡尔思辨哲学[M].尚新建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
    [22]福柯.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23]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24]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25]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26]福柯.必须保卫社会[M].钱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7]福柯.福柯集[C].杜小真编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版.
    [28]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9]福柯.不正常的人[M].钱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0]福柯.主体解释学[M].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1]弗罗姆.逃避自由[M].刘林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
    [32]格里芬.后现代宗教[M].孙慕天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
    [33]哈贝马斯.包容他者[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4]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5]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36]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7]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M].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38]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M].陈小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9]赫勒.现代性理论[M].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0]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或自然法和国家学纲要[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41]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42]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43]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和社会[M].赵旭东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44]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M].李康,李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45]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46]吉登斯,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M].尹宏毅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
    [47]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C].陈永国,汪民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48]吉登斯.社会理论和现代社会学[M].文军,赵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49]吉登斯.批判的社会学导论[M].郭忠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50]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M].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1]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M].余珺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2]卡尔·博格斯.政治的终结[M].陈国刚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4]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M].孙少伟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
    [55]克拉达,登博夫斯基编.福柯的迷宫[C].朱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56]拉克劳,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M].尹树广,鉴传今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7]拉克劳.我们的时代革命的新反思[M].孔明安,刘振怡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8]拉·梅特里.人是机器[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59]朗.权力论[M].陆震纶,郑明哲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0]劳斯.知识与权力[M].盛晓明,邱慧,孟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1]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利奥塔访谈、书信录[C].谈瀛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3]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上[M].李天然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4]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下[M].李天然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5]林语堂.中国人[M].郝志东,沈益洪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66]林语堂.林语堂评说中国文化[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67]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杜章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68]卢曼.权力[M].瞿铁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9]罗素.权力论:一个新的社会分析[M].吴有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70]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71]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M].杨善华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72]马克思.1844年版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9]马拉美.马拉美诗全集[C].葛雷,梁栋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80]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M].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年版.
    [81]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M].徐大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82]麦克尼.福柯[M].贾提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3]曼海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M].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84]梅基奥尔.福科[M].韩阳红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9年版.
    [85]米勒.福柯的生死爱欲[M].高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6]莫内.自由主义思想文化史[M].曹海军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7]尼采.权力意志[M].贺骥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年版.
    [88]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页.
    [89]乔治·赫伯特·米德.现在的哲学[M].李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0]薇思瓦纳珊编.权力政治与文化:萨义德访谈录[C].单德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91]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上)[M].林骧华,徐和瑾,陈伟丰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92]萨特.辩证理性批判(下)[M].林骧华,徐和瑾,陈伟丰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93]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判[M].杨德友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94]史蒂文·塞德曼.有争议的知识:后现代时代的社会理论[M].刘北成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5]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96]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上)[M].齐世荣,田农,林传鼎,戚国淦,傅任敢,郝德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97]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下)[M].齐世荣,田农,林传鼎,戚国淦,傅任敢,郝德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98]汤因比.历史研究[M].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9]汤因比.汤因比论汤因比:汤因比与厄本对话录[C].王少如,沈晓红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100]梯利.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01]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2]托马斯.政治哲学导论[M].顾肃,刘雪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3]威尔·金卡里.当代政治哲学(上)[M].刘莘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104]威尔·金卡里.当代政治哲学(下)[M].刘莘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105]韦伯.入世修行:马克斯·韦伯脱魔世界理性集[M].王容芳,陈维纲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6]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李修建,张云江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107]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M].罗达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08]沃林.瓦尔特?本雅明:救赎哲学[M].吴勇立,张亮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9]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M].曹卫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0]小约翰·B.科布.后现代公共政策:重塑宗教、文化、教育、性、阶级、种族、政治和经济[M].李际,张晨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11 ]许茨.社会实在问题[M].霍桂桓,索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12]詹姆斯·博曼.社会科学的新哲学[M].李霞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3]詹姆斯·施密特编.启蒙运动与现代性:18世纪与20世纪的对话[C].徐向东,卢华萍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4]詹姆逊.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M].王逢振,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5]詹姆逊.单一的现代性[M].王逢振主编.詹姆逊文集第4卷,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6]詹姆逊.时间的种子[M].南京:王逢振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包亚明编.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曹卫东.权力的他者[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陈永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陈永国编.游牧思想[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丁立群.哲学实践与终极关怀[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10]高宣扬.当代法国哲学导论(上册)[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高宣扬.当代法国哲学导论(下册)[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4]莫伟民.莫伟民讲福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孙慕天,采赫米斯特罗.新整体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6]孙慕天.跋涉的理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汪晖,陈燕谷编.文化与公共性[C].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18]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下卷),公理与反公理[M].北京:三联书店, 2004年版.
    [19]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编.福柯的面孔[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20]汪民安,陈永国,张云鹏主编.现代性基本读本[C].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吴国胜.科学的历程(上)[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
    [22]吴国胜.科学的历程(下)[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
    [23]叶汝贤,孙麾主编.马克思与我们同行:新世纪马克思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4]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现代化的文化透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5]衣俊卿.历史与乌托邦——历史哲学:走出传统历史设计之误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6]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27]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8]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9]衣俊卿.大学使命与文化启蒙[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0]于奇智.凝视之爱[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31]朱国华.权力的文化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32]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陈嘉明.启蒙的意义与现代性的合理性[J].求是学刊.2006年第3期.
    [2]崔伟奇.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N].光明日报.2007年7月27日.
    [3]丹尼尔?德菲尔,汪民安.友爱、哲学和政治:关于福柯的访谈[J].读书.2008年第1期.
    [4]福柯.什么叫启蒙运动[J].于奇智译.世界哲学.2005年第1期.
    [5]福柯.福柯答复萨特[J].莫伟民译.世界哲学.2002年第5期.
    [6]金民卿.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几种理论范式[J].理论前沿.2000年第1期.
    [7]柳巴娃·莫列瓦.哲学思考范式的反思[J].俞丽霞译.第欧根尼.2007年第2期.
    [8]强世功.权力、技术与反抗:重读《一九八四》[J].二十一世纪.2001年10月号,第125—126页.
    [9]尚杰.福柯的异托邦[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0]史啸虎.现代性与中国的改革[J].光明观察.2007年9月3日.
    [11]斯戴法·勒格朗.被福柯忽略的马克思主义[J].陈元,黄绍华译.现代哲学.2007年第4期.
    [12]孙庆斌.勒维纳斯的他者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13]孙正聿.从两极到中介——现代哲学的革命[J].哲学研究.1988年第8期.
    [14]衣俊卿.论世纪之交中国哲学理性的走向[J].求是.2001年第1期.
    [15]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16]衣俊卿.日常生活批判与社会科学范式转换[N].光明日报.2006年2月14日.
    [17]衣俊卿.论微观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8]汪晖.关于现代性问题答问——答柯凯军先生问[J].天涯.1999年第1期.
    [19]张奎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哲学意蕴[J].哲学研究.2003年第4期.
    [20]张政文.康德与福柯:启蒙与现代性之争[J].哲学动态.2005年第1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