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锐小说中的两性关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李锐小说创作中的两性关系为研究对象,从分析李锐小说中两性关系的书写特点,到言说蕴含其间的深层内蕴,再到发掘李锐隐藏在两性关系书写之下的精神指向,由表及里地逐层递进。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具体篇章结构如下:
     引言:李锐小说创作中两性关系的研究现状与研究的必要性。两性关系作为探究传统、历史、文化、人性手段之一,一直是汇聚着作家和研究者的目光。因此,不乏研究者从两性关系入手,剖析李锐的小说创作。不过,大多数研究涉及范围较小,且多半是宏观概述,没能对李锐小说中的两性关系作充分的解读,这也成为本文研究的切入点。
     第一章:李锐小说中两性关系的书写特点。对李锐小说中两性关系的研究首先应当建立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本章以李锐整个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宏观把握,全面梳理李锐小说中各种形态的两性关系,并从三个层面归纳总结其书写特点。
     第二章:李锐小说中两性关系书写的深层内蕴。两性关系不仅仅是一种生理机制,还蕴含着传统、历史、文化等丰富讯息,是关照人性、揭示历史的有效方式之一。李锐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以两性关系为平台,实现了对人性的多维关照和对历史的有机重述,并在关照和重述中显示出对于人性和历史的独特思考。
     第三章:李锐小说创作的精神指向。“本土中国”的深沉体验和“拒绝合唱”的精神自觉是李锐小说创作至始至终的坚守。从对“本土中国”的深沉体验为出发点的两性关系书写真实地叙述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也是突显了李锐“拒绝合唱”的精神自觉。
     结语:简要梳理李锐小说创作中两性关系的书写特点、深层内蕴以及精神指向三者之间承接递进的内在逻辑联系。
Focusing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Li Rui's stories, this paper gradually analyzes the literal feature of text about gender relation, presents the submerged interior essence, and discovers the spiritual inclination hidden in the text of gender. There are three parts in this paper:
     Introduction: the current status and necessity of research on the gender relation in Li Rui's stories. The gender relation study, an effective means probing tradition, history, culture and humanity, has attracted attention from writers and critics. Therefore, there are many works analyzing Li Rui's stories from the gender's point of view. However, most of them refer to small area of reading and only summarize the outline at macro-level. The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gender relation in Li Rui's stories, which was overlooked by others previously, is one emphasis in this paper.
     Chapter 1: the literal feature of text. The research of gender relation is based primarily on perceptual knowledge. In this chapter, the entire series of Li Rui's works is investigated at macro-level, and all existences of gender relation in Li Rui's stories are sorted and outlined in three different levels of literal feature.
     Chapter 2: Interior essence of gender-related text in Li Rui's stories. The gender relation can not be considered only as the mechanism of nature, but also a carrier of traditional, historic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caring about the humanity and reveal the history. In Li Rui's works, he stands on the platform of gender relation to reconstruct the multi-dimensional consideration of humanity and represent the history, where we can find his special thinking about these two issues.
     Chapter 3: the spiritual inclination of Li Rui's stories. Li Rui permanently insists the serious experience called "native China" and spiritual consciousness of so-called "declination of chorus". His text about gender relation precisely describes the actual living status of Chinese people by the experience of "native China". It is also the reflection of conscious "declination of chorus".
     Conclusion: concise examination of logical correlation about literal feature of gender relation, interior essence and spiritual inclination in Li Rui's stories.
引文
[1]转引自龙应台:《视大奖·必藐之》,《人在欧洲》,三联书店 1994年6月版,第68页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 1972年12月版,第80页
    [2]黑格尔:《论爱情和艺术中的爱情》,转引自沈敬国、王依军主编:《情爱婚姻论》,广州文化出版社 1988年4月,第18页
    [1]钱谷融:《文学中的爱情问题·序言》,宋永毅、刘绪源:《文学中的爱情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年7月,第2页
    [1]翟永明:《宿命与荒诞的生存--试论李锐小说对人类存在困境的追问》,《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110页
    [2]谢维强:《位卑心忧黎民 情深长歌当哭--郑义、朱晓平、李锐知青小说人民性浅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108页
    [1]雷达:《模式与活力》,《读书》,1986年第7期,第56页
    [1]李寒波:《人生困境的别样言说--李锐:从<厚土〉到〈银城故事〉》(全国优秀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3月,第19页
    [2]龚祝义:《丰饶的苦难:李锐小说的人性透视》(全国优秀硕士论文),南昌大学 2005年5月,第6页
    [3]李锐:《二龙戏珠》,《传说之死》,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1年5月版,第176页
    [1]李锐:《二龙戏珠》,《传说之死》,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1年5月版,第153页
    [1]沈敬国、王依军:《情爱婚姻论》,广州文化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2页
    [1]贺绍俊、潘凯雄:《性与爱的困惑》,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8年版,第20页
    [1]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5月版,第129页
    [2]贺绍俊、潘凯雄:《面对一个文化现象的思考》,《当代文艺探索》,1986年第4期,第138页
    [1]李寒波:《人生困境的别样言说--李锐:从〈厚土〉到〈银城故事〉》(全国优秀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3月,第33页
    [1]龚祝义:《丰饶的苦难--李锐小说的人性透视》(全国优秀硕士论文),南昌大学 2005年5月,第16页
    [2]李锐:《无风之树》,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2年9月版,第22页
    [3]王鸿生、耿占春、曲春景:《对“文革“的再叙事--关于〈无风之树〉和〈万里无云〉的对话》,《上海文学》,1998年第1期,第75页
    [4]李锐:《一种自觉》,《拒绝合唱》,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年3月版,第67页
    [1]李锐:《关于〈旧址〉的问答--笔答梁丽芳教授》,《拒绝合唱》,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年3月版,第194页
    [2]李锐:《银城故事》(题记),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2年5月版,第1页
    [3]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9月版,第325页
    [1]李锐、王尧:《李锐王尧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年9月版,第149页
    [2]李遇春:《生命的历史困境与人的寓言--论李锐长篇小说的精神特征》,《山花》,2003年第6期,第112页
    [3]李锐、王尧:《李锐王尧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年9月版,第172页
    [1]蔡翔:《情与欲的对立--当代小说中的精神文化现象》,《文学评论》,1988年第4期,第146页
    [1]龚祝义:《丰饶的苦难--李锐小说的人性透视》(全国优秀硕士论文),南昌大学 2005年5月,第23页
    [2]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现代出版社 2005年8月版,第246页
    [1]王海燕:《苏童论》,孔范今、施战军主编,陈晨选编:《苏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年5月版,第257页
    [2]柯泽:《苏童历史悲剧观评析》,孔范今、施战军主编,陈晨选编:《苏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年5月版,第235页
    [3]王春林:《智性视野中的历史景观--评李锐长篇小说〈银城故事〉》,《小说评论》,2002年第5期,第68页
    [4]户晓辉:《解读文化中的性快感》,叶舒宪主编:《性别诗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年9月,第128页
    [1]李建军:《自由的边界》,《时代及其文学的敌人》,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4年8月版,第217页
    [2]李锐、王尧:《李锐王尧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年9月版,第43页
    [3]李锐、王尧:《李锐王尧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年9月版,第20页
    [1]徐阿兵:《“政治中国”与“乡土中国”的谛视关照--关于李锐小说的一种解读》,《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51页
    [2]傅书华:《对人性与历史的追问与审视--评李锐小说〈旧址〉》,《集宁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第56页-第58页
    [1]李锐:《一种自觉》,《拒绝合唱》,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年3月版,第68页
    [2]徐阿兵:《“政治中国”与“乡土中国”的谛视关照--关于李锐小说的一种解读》,《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47页
    [3]於可训:《李锐专辑:主持人的话》,《小说评论》,2003年第3期,第26页
    [4]周政保:《白马就是白马--关于小说家李锐》,《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3期,第10页
    [1]高小弘、翟永明:《立足“本土”的书写--李锐小说创作简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91页
    [2]赵旭东:《反思本土文化建构》(引言),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4月版,第3页
    [3]赵旭东:《反思本土文化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4月版,第33页
    [1]蔡翔:《情与欲的对立--当代小说中的精神文化现象》,《文学评论》,1988年第4期,第144页
    [2]谢维强:《位卑心忧黎民 情深长歌当哭--郑义、朱晓平、李锐知青小说人民性浅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106页
    [1]於可训:《主持人的话:李锐专辑》,《小说评论》,2003年3期,第27页
    [2]李锐、王尧:《李锐王尧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年9月版,第10页
    [1]李锐:《漂流的故事--为蒋韵将来的书而序》,《拒绝合唱》,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年3月版,第74页-第75页
    [2]王辉:《从中心滑向边缘--论李锐〈旧址〉与〈银城故事〉对“革命”的文学性解读》,《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90页
    [1]李青利:《从李锐的〈厚土〉审视现代意识关照下的中国文化》,《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30页
    [2]李锐、王尧:《李锐王尧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年9月版,第9页
    [1]贺绍俊、潘凯雄:《面对一个文化现象的思考》,《当代文艺探索》,1986年第4期,第135页
    [1]周政保:《自尊的独语--读李锐的随笔集〈拒绝合唱〉》,《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5期,第47页
    [2]转引自龙应台:《视大奖·必藐之》,《人在欧洲》,三联书店 1994年6月版,第68页
    1.李锐:《月上东山》,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2年9月版
    2.李锐:《旧址》,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年1月版
    3.李锐:《传说之死》,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4年8月版
    4.李锐:《无风之树》,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2年9月版
    5.李锐:《万里无云》,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2年9月版
    6.李锐:《银城故事》,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2年5月版
    7.李锐:《拒绝合唱》,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年3月版
    1.李锐、王尧:《李锐、王尧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年9月版
    2.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5月版
    3.孔范今、施战军、路晓冰:《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资料》(中),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4.叶舒宪主编:《性别诗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年9月版
    5.赵旭东:《反思本土文化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4月版
    6.贺绍俊、潘凯雄:《性与爱的困惑》,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8年3月版
    7.宋永毅、刘绪源:《文学中的爱情问题》,1985年7月版
    8.李建军:《时代及其文学的敌人》,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4年8月版
    9.孔范今、施战军主编,陈晨选编:《苏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年5月版
    10.沈敬国、王依军:《情爱婚姻论》,广州文化出版社 1988年4月版
    11.吴炫:《中国当代文学批判》,学林出版社 2001年8月版
    12.辛力:《男女·夫妻·家园--从婚姻模式看中国文化中的伦理观念》,1989年12月版
    1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人民出版社 1972年12月版
    14.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现代出版社 2005年8月版
    15.龙应台:《人在欧洲》,三联书店 1994年6月版
    1.翟永明:《宿命与荒诞的生存--试论李锐小说对人类存在困境的追问》,《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龚祝义:《生活底层的生命音符--李锐小说的女性之美》,《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3.梁鸿:《当代文学视野中的“村庄”困境--从阎连科、莫言、李锐小说的地理世界谈起》,《文艺争鸣》,2006年第5期
    4.李青利:《从李锐的〈厚土〉审视现代意识关照下的中国文化》,《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5.翟永明:《个体生命价值的维护与捍卫--李锐小说创作简论》,《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6.张均:《“超越”的限度--论李锐兼及对新自由主义文学批评》,《当地文坛》,2006年第1期
    7.徐阿兵:《“政治中国”与“乡土中国”的谛视关照--关于李锐小说的一种解读》,《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8.刘熹:《历史:反讽与对话--读李锐〈银城故事〉》,《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第2期
    9.张景兰:《民间视野下的“文革”》,《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0.唐海东:《用方块字深刻地表达自己--李锐小说的叙事探索》,《小说评论》,2005年第4期
    11.叶君:《论当代文学中的乡村荒野图景》,《江淮论坛》,2005年第2期
    12.巫剑伶、徐肖楠:《李锐笔下的神女形象》,《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3.杨矗:《李锐“焦虑”的祛魅化分析》,《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
    14.陈少萍、徐肖楠:《向群山一样行走的生命--论李锐吕梁山系列小说的人性书写》,《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5.王尧儿:《双向的煎熬》,《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6期
    16.王辉:《李锐〈旧址〉与〈银城故事〉对“革命”的文学性解读》,《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7.王德威:《历史的忧郁 小说的内爆》,《读书》,2004年第4期
    18.李丹梦:《敞开与囚禁:艰难的自我书写--李锐创作心理初探》,《上海文学》2004年第2期
    19.王尧:《李锐论》,《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
    20.周政保:《历史生活与文学化的表达》,《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2期
    21.李遇春:《生命的历史困境与人的寓言--论李锐小说的精神特征》,《山花》,2003年第6期
    22.谢维强:《位卑心忧黎民 情深长歌当哭--郑义、朱晓平、李锐知青小说人民性浅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3.耿传明:《“启蒙者”的尴尬与改造生活的困境--从李锐〈行走的群山〉看20世纪末的“启蒙”》,《东方》 2003年第10期
    24.王辉:《从中心滑向边缘--论李锐〈旧址〉与〈银城故事〉对“革命”的文学性解读》,《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25.叶立文:《他的叙述维护了谁?--李锐小说的价值立场》,《小说评论》,2003年第2期
    26.周政保:《历史生活与文学化的表达--李锐的〈银城故事说到现时的小说创作〉》,《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2期
    27.叶开:《空洞的焦虑--李锐长篇小说〈银城故事〉的基本命题》,《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2期
    28.王鹏飞:《卑微者的光辉--论李锐〈厚土〉中的女性群体》,《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
    29.王春林:《智性视野中的历史景观--评李锐长篇小说〈银城故事〉》,《小说评论》,2002年第5期
    30.叶立文:《汉语写作的双向煎熬--李锐访谈录》,《小说评论》,2003年第2期
    31.顾明霞:《现代性的历史失败与启蒙者的话语悖论--论李锐的长篇小说〈银城故事〉》,《当代文坛》,2002年第5期
    32.谢有顺:《文学身体学》,《花城》,2001年第6期
    33.魏家骏:《改写的文本--一个叙事学的个案分析》,《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34.王鸿生、耿占春、曲春景:《对“文化大革命”的再叙事》,《上海文学》,1998年第1期
    35.王鸿生:《对“文革”的再叙事--关于〈无风之树〉和〈万里无云〉的对话》,《上海文学》,1998年第1期
    36.曲春景:《对文革成因的文化批判--读李锐的〈无风之树〉与〈万里无云〉》,《中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37.严敏:《〈旧址〉:复调意味的历史思考》,《名作欣赏》,1998年第5期
    38.曲春景:《反神话与“文化大革命”再思考--评李锐小说的思想价值》,《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3期
    39.王鸿生、耿占春、曲春景:《对“文化大革命”的再叙事》,《上海文学》,1998年第1期
    40.南帆:《叙述的秘密》,《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4期
    41.周政保:《口语倾诉的方式》,《南方文坛》,1997年第4期
    42.周政保:《自尊的独语--读李锐的随笔集〈拒绝合唱〉》,《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5期
    43.王春林:《苍凉的生命诗篇--评李锐长篇小说〈无风之树〉》,《小说评论》,1996年第1期
    44.洪治纲、凤群:《欲望的舞蹈--晚生代作家论之三》,《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
    45.潘凯雄:《“自觉”为他带来了什么?--读李锐近作》,《文学评论》,1994年第1期
    46.傅书华:《对人性与历史的追问与审视--评李锐小说〈旧址〉》,《集宁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
    47.雷达:《模式与活力》,《读书》,1986年第7期
    48.贺绍俊、潘凯雄:《面对一个文化现象的思考--论新时期小说中的性意识》,《当代文艺探索》,1986年第4期
    1.李寒波:《人生困境的别样言说--李锐:从〈厚土〉到〈银城故事〉》,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3月
    2.龚祝义:《丰饶的苦难:李锐小说的人性透视》,南昌大学,2005年5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