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危险责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世纪以来,伴随着科技的日臻成熟,各种设计精密的机械及其他相关成品广泛渗透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周遭,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营造了诸多不安全感,甚至伤害和死亡。面对频繁发生的各类机器事故、工业灾害、环境污染等事故,若继续沿用传统的过错责任理念,那么,结果只会是在诸多情况下,受害人往往因对加害人的过错举证不能而得不到救济。随着科技和工业的不断推进,危险活动产生的后果日益明显,甚至有与日俱增的趋势,几乎凌驾于一般侵权行为,成为现代社会权益侵害之主要现象。危险责任便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的到来为侵权法带来了新的生机。目前新通过的《侵权责任法》仍未采用危险责任的概念,其虽较之前的立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法社会学分析的法律方法对危险责任制度进行了透析,界定了危险责任的概念,对危险责任的归责依据通过引入风险领域理论这个新视角进行了重新阐释,并对完善我国危险责任立法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对我国未来的立法完善有所裨益。
     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危险责任的概念界定。本部分笔者对各国学者关于危险责任的理解予以一一梳理,通过比较斟酌,笔者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了进一步澄清危险责任的概念,厘清与相关概念间的差异,笔者还对无过错责任、严格责任做了一一比较。
     第二部分,危险责任的归责依据。在本部分,首先,笔者对学界关于危险责任的归责依据的主要学说都一一做了详细阐述,并通过比较对各学说的优势和不足做了一一分析;其次,笔者引入了风险领域理论,通过这个新视角对危险责任的归责依据做了重新解释,并对此视角下考察危险责任的意义做了说明。
     第三部分,风险社会背景下危险责任的价值分析。笔者在此部分首先通过法社会学分析的方法对风险社会理论进行了简单说明,阐述了危险责任生存的社会背景;其次通过对亚里斯多德和罗尔斯关于正义的理论的介绍,提出风险社会背景下危险责任的价值在于它体现了分配正义的要求,对现代风险做出了回应,蕴含的是社会安全的维护。
     第四部分,危险责任制度的比较法考察。本部分笔者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对英美法系的几个典型国家的严格责任制度和大陆法系的几个典型国家危险责任制度进行了一一阐述和比较,并通过风险领域理论的新视角考察提出了对我国有用的相关启示。
     第五部分,我国危险责任立法的现状和完善。首先,对我国有关危险责任的立法现状进行了评析;其次,从“危险责任一般条款的定义”、“危险活动或危险物的具体衡量因素的确定”、“危险责任应兼采相当因果关系与因果关系推定”、“危险责任制度与其它法律部门的相应制度应保持协调”等四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危险责任立法的路径构想。
Abstract:Since the 19th century, along with technology becoming more mature, various sophisticatedly designed machinery and other finished goods widespreadly infiltrates the surrounding society, in the benefit of mankind ,which also creates a lot of insecurity, or even injury and death. The face of frequent incidents of various types of machinery, industrial disaster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if it continues to follow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fault liability, then the result would be that in many cases, due to the failure of the fault of the burden of proof on the perpetrators, victims often can be denied relief.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 of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the consequences of hazardous activities is increasingly evident, even increasing trend, almost above the general tort, which becomes the main phenomena of modern social rights violations. Dangerous liability is emerged in this context, and its arrival has brought the tort law new vitality. At present, in the newly adopted "Tort Liability Act", although which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compared with its previous legislation,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the concept of dangerous liability have not yet adopted. Through the legal method of the comparative study and analysis of the sociology of law, this paper dialysises the syetem of dangerous liability,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dangerous liability, re-interpreting the legal basis of dangerous liability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risk domain theory, proposing recommendations on perfecting dangerous liability legislation, with a view to making a contribution to our country's future dangerous liability legisl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epilogu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the definition of dangerous liability.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sorts out the understanding of dangerous liability of the scholar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by comparison, brings forward his own point of view. In order to further clear the concept of dangerous liability and clarif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lated concept, the author also take no-fault liability, strict liability for comparison.
     The second part, the legal basis of dangerous liability. In this part, first of all, the main theories on the legal basis of dangerous liability are all described in detail, then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various doctrines; secondly,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risk domain theory,which re-interprets the legal basis of dangerous liability,and explains the significance of examining dangerous liability under this perspective.
     The third part, the value analysis of dangerous lia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risk society.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first conducts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risk society theor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ociology of law,and sets forth the social background in which dangerous liability exists; secondly, by Aristotle and Rawls's theory of justice introduction, raises the value of dangerous lia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risk society is that it reflects the requirement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responds to the modern risk, and implies that the maintenance of social security.
     The fourth part, the Comparative Law study of the system of dangerous liability.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describes and compares several typical countries' strict liability system of the Common Law and several typical countries'dangerous liability system of the Civil Law through the legal method of the comparative study, then brings forward useful related revelations through the study of risk domain theory.
     The fifth part,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dangerous liability legislation in our country. First of all, the author asse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angerous liability legislation in our country; secondly, from the four aspect of the definition of the general terms of dangerous liability、determining the specific measurable factors of dangerous activities or dangerous materials、dangerous liability should adopt considerable causality and presumption of causation、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dangerous liability and the corresponding system of other legal department should be maintained, the author proposes recommendations on perfecting dangerous liability legislation.
引文
1邱聪智:《从侵权行为归责原理之变动论危险责任之构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6页。
    2 [德]马克西来利安·福克斯:《侵权行为法》(2004年第5版),齐晓琨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56页。
    3王泽鉴:《王泽鉴法学全集》,第1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2页。
    4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71页。
    5 [德]罗伯特·霍恩等:《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7页。
    6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五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1页。
    7邱聪智,前注[1],第96页。
    8吴陈根:“民法上的危险责任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9月,第8页。
     9魏振瀛:《民法(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80页。王泽鉴教授也持此看法,请参见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一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11徐爱国:《英美侵权行为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页。
    12李虹秀:“侵权法上无过错责任研究”,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4月,第22页。
    13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
    14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245页。
    15王卫国:《过错责任原则:第三次勃兴》,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86页。
    16 From Harpwood,Principles of Tort Law,p.336.转引自胡雪梅:《“过错”的死亡—中英侵权法宏观比较研究及思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页。
    17同上注,第117页。
    18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页。
    19王卫国,前注[16],第286页。
    20 [美]文森特·R·约翰逊:《美国侵权法》,赵秀文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页。
    21 [德]罗伯特·霍恩等,前注[5],第177页。
    22 liability without fault. See Black’s Law Dictionary, 6th Ed., West Publishing Co.,1990,p.1422.
    23张新宝,前注[14],第121页。
    
    
    24例如,在交通事故领域,德国已经采纳了严格责任,而在美国,只有几个州在这一领域采纳了严格责任。详情参见王军:“论侵权法上的严格责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论文,2003-2005年,第18-40页。
    25 [美] 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03-50页。
    
    
    26李虹秀,前注[12],第14页。
    27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75页。
    
    
    28史尚宽:《债权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29邱聪智,前注[1],第208页。
    30张民安,前注[27],第177页。
    31李艳:“德国民法上的危险责任研究”,《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136页。
    32 Prossor and Keeton on Torts 534-535页。转引自穆英琦:“论危险责任”,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5月,第11页。
    33被告公司与美国空军签约,参与固体燃料的火箭发动机测试。因该测试产生震动,造成相邻原告财物损失。经查该发动机测试具有无法以相当注意加以排除的危险,法院引用前述Prossor教授的见解,认为应由被告负严格责任,如果由无辜的受害人承担损害既无道理,也不符合正义的要求。请参见Robert Keeton Lewis Sargentich Gregory keating tort and accident law cases and materials 580(3 rd ed.1998)。转引自穆英琦,前注[32],第11页。
    34叶金强:《信赖原理的私法结构》,台湾: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201页。
    35叶金强:“风险领域理论与侵权法二元归责体系”,《法学研究》,2009年第2期,第49-54页。
    36 Nils Jansen,Die Systemversuch Wilburgs,Duisburg,1982,S.380.转引自叶金强,前注[35],第49页。
    37 G.Marton,Verschuldenspinzip Verursachungsprinzip,J.Schweitzer Verlag,München,Berlin und Leipzig,1926,S.31.转引自叶金强,前注[35],第50页。
    38 Vgl.Larenz/Canaris,Lehrbuch des Schuldrechts Band II/2,München:C.H.Beck’sche Verlagsbuchhanslung,13 Auflage,1994,S.606.转引自叶金强,前注[35],第50页。
    39 Kurt Voigt,F?lle der Causalhaftung des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es,Weimar.Druck von G.Uschmann,1902,S.6.转引自叶金强,前注[35],第50页。
    4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57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但一方是在为对方的利益或共同的利益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损害的,可以责令对方或受益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该条明确将利益获取作为决定风险安排的主要因素。
    41 Erwin Deutsch,Das Recht der Gef?hrdungshaftung,Jura 1983,S.617.转引自叶金强,前注[35],第51页。
     42 Kurt Voigt,F?lle der Causalhaftung des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es,Weimar.Druck von G.Uschmann,1902,S.1. 转引自叶金强,前注[35],第51页。
    43 Thomas Raab,Die Bedeutung der Verkehrspflichten und ihre Stellung im Deliktsrecht,JuS 2002,S.1045.转引自叶金强,前注[35],第52页。
    
    
    46 [德国]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5页。
    47详情参见廖湘文:“侵权行为法危险责任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3月,第22-24页。
    48 [英国]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43页。
    49 [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50矫正正义将当事人的身份因素排除在外,强调抽象平等,旨在维护人们经济交往中的公平原则,及根据法律矫正人之间的互相伤害,以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详情请参见廖湘文,前注[47],第63-64页。
    51详情参见张民安,前注[27],第95页。
    52 [古希腊]亚里十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34页。
    53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92页。
    54 [澳]维拉曼特:《法律导引》,张智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2-253页。
    55高志明:“制度公正与博弈均衡—一种关于法律制度的博弈论分析”,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2023101。
    56王泽鉴,前注[19],第162页。
    57该案的案由是:被告雇用一个承包商在其土地上建造一水库,在工地下面有一封闭矿井,矿井的通道与原告的矿井相通,因年日已久,被告及承包商并未发现此事,也不可能发现。因此,被告在建造水库前并未意识到水库的根基是不稳固的。当水库灌满水后,水经过下面坑道,渗进了原告的旧矿,造成了损害。详情请参见徐爱国,前注[12],第161-162页。
    58王军,前注[25],第32-33页。
    59邱聪智,前注[1],第110页。
    60参见徐爱国,前注[12],第121-122页。
    61本案发生于1871年,火车机车喷出的火花烧毁麦杆,致人损害,判决中称:火车机车上的火花性质上是危险物质,且火车为具高度危险机械,故被告虽无过失,亦应负赔偿责任。参见邱聪智,前注[1],第110页。
    62 Read v.J.Lyons & Co., Ltd. [1947] A. C. 156.转引自王军,前注[25],第34页。该案中,原告是一政府监察员。其在去被告经营的军火工厂时,被突然发生的爆炸炸伤。依据以往案例,被告应负严格责任。但判决是:赖兰茨案并不适用于本案,因在本案中没有发生危险物质从被告的土地“逸出”的情况。
    63 Cambridge Water Company v.Eastern Counties leatherwork plc [1994] 1 All E.R.53.转引自王军,前注[25],第34页。
    64 [德] 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页。
    65 The law commission,Civil liability for dangerous things and Activities,1970,P4.转引自邱聪智,前注[1],第115页。
    66首次强制实施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参见秦琴:“试论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第25页。
    67麻昌华:“21世纪侵权行为法的革命”,《法商研究》,2002年第6期,第82页。
    
    69王军,前注[25],第35页。
    70廖湘文,前注[47],64页。
    71李响:《美国侵权法原理及案例研究》,北京:中国政法人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7-458页。
     74在美国,这此方面的法律是以制定法确立的。相比而言,德国的这类立法在1884年就已出现;英国的这类立法最初诞生于1884年;而在美国,当最后一个州,即夏威夷州颁布现代意义上的工人赔偿法时,时间已到了1963年。可见美国的现代工人赔偿法出现得较晚。见W. P. Keetoand others, supra note 38, p.573。
    92穆英琦,前注[32],第28页。
    93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88页。
    94日本核责任法强制核营运人为每个核设施必须投保规定数额的保险。参见李雅云:“核损害责任法律制度研究”,《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秋季号,第367-368页。
    
    110 [德]加达默尔著:《真理与方法》(上),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402页。
    111王伯琦:《民法债编总论》,台湾:正中书局,1985年版,第77页。
    112盖然性,是统计学上的概念,指事件发生的现实可能性或概率,是一个运用概率学的原理和方法予以分析的过程。盖然性理论是在对事物的认识达不到逻辑必然性时所不得已而采取的因果关系认定方法。
    113张世强:“略论侵权行为的因果关系”,《中国司法》,2005年第2期,第105页。
    [1]邱聪智:《从侵权行为归责原理之变动论危险责任之构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德]马克西来利安·福克斯:《侵权行为法》(2004年第5版),齐晓琨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王泽鉴:《王泽鉴法学全集》(第1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 [德]罗伯特·霍恩等:《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
    [6]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五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魏振瀛:《民法(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8]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一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徐爱国:《英美侵权行为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王卫国:《过错责任原则:第三次勃兴》,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3]胡雪梅:《“过错”的死亡—中英侵权法宏观比较研究及思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5] [美]文森特·R·约翰逊:《美国侵权法》,赵秀文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 [美] 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8]史尚宽:《债权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叶金强:《信赖原理的私法结构》,台湾: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
    [20]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21]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22] [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24]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5] [澳]维拉曼特:《法律导引》,张智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6] [德] 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7]美国法律研究院,《侵权法重述第三版:产品责任》,肖永平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8]李响:《美国侵权法原理及案例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9] [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上),张新宝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0]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1] [德]加达默尔著:《真理与方法》(上),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32]王伯琦:《民法债编总论》,台湾:正中书局,1985年版。
    [1]吴陈根:“民法上的危险责任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9月。
    [2]李虹秀:“侵权法上无过错责任研究”,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4月。
    [3]王军:“论侵权法上的严格责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论文,2003-2005年。
    [4]李艳:“德国民法上的危险责任研究”,《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5]穆英琦:“论危险责任”,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5月。
    [6]叶金强:“风险领域理论与侵权法二元归责体系”,《法学研究》,2009年第2期。
    [7]廖湘文:“侵权行为法危险责任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3月。
    [8]秦琴:“试论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
    [9]麻昌华:“21世纪侵权行为法的革命”,《法商研究》,2002年第6期。
    [10]赵家仪:“美国法上基于异常危险行为的严格责任”,《法商研究》,2004年第2期。
    [11]朱岩:“风险社会下的危险责任地位及其立法模式”,《法学杂志》,2009年第3期。
    [12]雷亮:“关于环境侵权责任保险制度的创新研究”,《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3]李雅云:“核损害责任法律制度研究”,《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秋季号。
    [14]张世强:“略论侵权行为的因果关系”,《中国司法》,2005年第2期。
    [1]《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3]高志明:“制度公正与博弈均衡—一种关于法律制度的博弈论分析”,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2023101。
    [4] 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6791a7cdd631fd3c。
    [1] See Black’s Law Dictionary,6th Ed., West Publishing Co.,1990.
    [2] W. P. Keetoand others, supra note 3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