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语数量名结构语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汉藏语数量名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类型学、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分析了该结构的语序组合规则并兼及论述历时演变过程。全文共分六章。下面对各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第一章序论。是全文的解题。说明文章的缘起和研究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文章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进行界定;指出了本文研究中遇到的难点和创新点;并介绍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研究综述。本章对前人所取得的汉藏语数量名结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汉藏语数量名结构的研究成果呈现不均衡性,其中汉语的研究成果较丰富、全面;非汉语的研究成果则相对较少,并且不够深入。目前,汉藏语数量名结构的研究不够深入,且缺乏系统性。本文系统、深入地描写和分析了汉藏语数量名结构的语序结合规则及演变过程,力图弥补上述的不足。
     第三章汉藏语数量名结构的语序类型。本章分五节,前四节分别对汉语、藏缅语族、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语言的数量名结构的语序类型进行详细的共时描写,指明了各语族中数量名结构的优势语序类型及劣势语序类型。为了考察数量名结构中作为修饰成分的数量短语与形容词和指示词等名词性修饰成分之间在语序上的对应关系,本文将形容词与数量名结构的语序关系、指示词与数量名结构的语序关系、形指数量名结构的语序关系纳入研究范围。
     第五节讨论三个问题。一是分析了汉藏语数量名结构的语序共性。二是考察了汉藏语数量名结构的语序与其他类型学参项的关系。本节考察了57种汉藏语系语言,统计了动词与宾语的语序、指示词与名词的语序、形容词与名词的语序及领属定语与名词的语序等语序类型学参项。得出结论为汉藏语数量名结构中作修饰成分的数量短语与其他体词性修饰成分,如形容词、指示词以及名词的领属类定语均没有语序上的蕴含共性。三是利用可别度领前原则解释了藏缅语部分语言违反Greenberg共性二十的现象。
     第四章汉藏语数量名结构的生成机制及其演变。本章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汉藏语数量名结构的语序类型与信息组织原则的关系。类型学理论认为核心居前或核心居后的信息组织原则与小句语序类型有对应关系,文章利用该原理对汉藏语数量名结构的三种优势语序类型“数+量+名”、“名+数+量”和“名+量+数”的生成机制进行解释,另分析其演变过程。二是语言影响与汉藏语数量名结构语序的关系。语言接触导致语言影响,语言影响能够导致语序借用或产生新语序。但语言影响只为新语序的产生提供外部条件,而生成新语序的决定因素是语言的内部机制。
     第五章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藏语数量名结构。本章讨论了汉藏语数量名结构中存在的几种具有类型学共性的特殊语言现象。一是省略。在特定语境中,数量名结构中的数词、量词和名词均能省略。其中,名词省略的情况更像是数量短语替代了整个数量名结构,因此,本文将名词的省略称为“缺省”。二是合音现象,分析了合音产生的客观条件,汉藏语数量名结构的合音类型、语音结合方式及合音词的特征。三是“一+量+名”结构,讨论了“一+量+名”结构的特殊性,包括语序、省略、“一”的可选性及成语化等。四是汉藏语数量名结构中的借词,主要分析了数量名结构中数词、量词和名词作为借词的特点,以及借词对数量名结构产生的影响。
     第六章结语。总结全文,强调本文提出的主要观点,包括量词是导致名词称量方式复杂化的动因;数量名结构的语序受多重机制制约;汉语数量名结构沿双轨演变和语言接触是促使数量名结构语序变化的动因之一。
     此外,还提出了有待今后深入研究的问题,如数量名结构的历时演变过程,“一+量+名”结构的特殊语序以及个体量词是不是量词语法化的终结式等问题。
Numerically Quantified Noun Phrase (NQNP) is a noun phrase constructed by noun, numeral and classifier. The word orders of NQNP are various in Sino-Tibetan languages. It give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n word order of NQNP in Sino-Tibetan languages in this paper. It also studies the rules of combination and evolution of NQNP with the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typology and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This paper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the main contents of which are as follows:
     Chapter Ⅰ is an introduction, in which the origin and signific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re explained, the object and area of the study are defined, the difficulty and innovations are pointed out, methods and sources of material within the study are also introduced.
     Chapter Ⅱ is the review on NQNP study. The existing research achievements on NQNP in Sino-Tibetan languages are summarized. It shows the imbalance that the achievements on NQNP in Chinese are rich and comprehensive, while that of other languages in Sino-Tibentan languages are less in quantity and quality. In a word, the achievements on NQNP in Sino-Tibetan languages are abundant and comprehensive, but further study need to be done deeply and systematically. This paper gives a detailed and systematical description on NQNP in Sino-Tibetan languages and analyzes the rules of combination and evolutionary chain of NQNP, which makes up for the lack of the research.
     Chapter III is the Word order of NQNP in Sino-Tibetan languages. This chapter consists of five sections. The word orders of NQNP are described comprehensively and synchronically according to the subgroups of Sino-Tibetan Family, as Chinese, Tibeto-Burman, Zhuang-Dong, and Miao-Yao from section one to section four. The advantaged and disadvantaged word orders are also distinguished. In order to detect the agreement on word order between numeral phrases, adjective and demonstrative, which are modifiers in noun phrase, the orderly relation between adjective and NQNP, demonstrative and NQNP, adjective, demonstrative and NQNP are also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ree issues are discussed in section five, the first of which analyzes the orderly universals of NQNP in Sino-Tibetan languages. The second issue i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QNP and other parameters in word order. Fifty-seven languages in Sino-Tibetan are observed to count the relation of word order between verb and object, demonstrative and noun, adjective and noun, genitive and noun. The conclusion is numeral phrases which functioned as modifiers in NQNP have no implicational universal with other parameters functioned as modifiers of noun, such as adjective, demonstrative, and genitive. The third issue explains the phenomenon that some certain languages in Tibeto-Burman disobey the Universal20of Greenberg under the theory of identifiable elements initial.
     Chapter Ⅳ studies the motivation and evolution of NQNP in Sino-Tibetan languages, in which two issues are discussed. The firs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d order of NQNP in Sino-Tibetan languages and rules of organizing in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ypology, it is considered that sentence word order is correlated with the rules of organizing information, head initial or head final. This theory is used to explain the motiv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three dominant word orders of NQNP in Sino-Tibetan languages, which are Num+Cl+N, N+Num+Cl and N+Cl+Num.
     The second issue i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of language influence and word order of NQNP in Sino-Tibetan languages. Language contact produce language influences, and language influence lead to loan words and motivate the new word order. But language influence can only provide outer environment for the emergence of new word order, and the inner environment is the key point to determine the new word order.
     Chapter Ⅴ discusses some phenomenon of NQNP in Sino-Tibetan languages under the view of typology. The first is ellipsis. In certain context, any element of NQNP, like Num, Cl and Noun can be omitted. While the situation when noun is omitted seems to be a substitution, in which the numeral phrase substitutes the NQNP. Consequently, the situation when noun is omitted is called default in this paper. The second is called phonetic combination, in which three problems are discussed. They are the objective condition that can produce phonetic combination, the types of phonetic combination of NQNP in Sino-Tibetan languag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bined words.
     The third is One+Cl+Noun construction, which discusses the particularities including the word order, ellipsis, optional numeral and grammatical ization. The fourth is loan words, which mainl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an words in NQNP, and the influence produced by the loan words.
     Chapter Ⅵ is conclusion. It is a summary to this paper, which emphasizes the main points including that Classifiers are one of the causes that make the word order of NQNP complex, the word orders of NQNP are restricted by multiple factors, NQNP of Chinese developed along two coexisting evolutionary chain, language contact is one of the factors that make the word order of NQNP change. Besides, some problems that needs to study further more are also raised, such as the progress that how NQNP developed, the particularity of word order in One+Cl+Noun, and whether individual classifiers are the final form of its grammaticalization.
引文
1语料提供者:余金枝,云南民族大学,教授,苗族。
    2语料提供者:刘玉兰,中央民族大学留学生,泰国瑶族。
    3语料提供者:盘美华,广西民族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瑶族。
    4语料提供者:桐柏,中央民族大学留学生,老挝人,西双版纳傣族。
    5语料提供者:康玲,老挝南塔师范学院教师,老挝人,老族。
    6语料提供者:何勒腊,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在读博士,景颇族载瓦支系。
    7语料提供者:蒋颖,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讲师,博士,近年主要研究普米语语法。
    8语料提供者:李春风,中央民族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在读博士,博士论文是拉祜语参考语法。
    9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10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年。
    11王力:《汉语史稿》, 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2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出版不祥,1959年。
    13高名凯:《汉语语法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
    14吕淑湘:《中国文法要略》,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15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16胡附:《数词和量词》,上海:上海新知出版社,1957年。
    17载《汉语学习》2000年第5期。
    18载《汉语学报》2006年第1期。
    19载《语言研究》2006年第1期。
    20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年06期。
    21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22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23载《山东大学学报》2004年第10期。
    24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3期。
    25载《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
    26载《汉语学习》1999年第4期。
    27载《语言研究》2002年第2期。
    28石毓智《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9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30高名凯:《汉语语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
    31黄盛璋:两汉时代的量词,《中国语文》1961年第8期。
    32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 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33例(34)-(40)引自王力《汉语史稿》。
    34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35蒋颖:《汉藏语系语言名量词比较研究》,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
    36 Sun Chaofen. Semantically Conditioned Shifs in Chinese.Cahiers de linguistique-Asie orientale,Vol.30 n°2, 2001. pp.133-152.
    37张延俊:也论汉语“数·量·名”形式的产生,《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2期。
    38吴福祥、冯胜利、黄正德:汉语“数+量+名”格式的来源,《中国语文》2006年第5期。
    39邵永海:《甲骨刻辞“数+名”结构的语法性质》,《北大中文研究》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40张赦:《汉语语序的历史发展》,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年。
    41李锦芳主编:《汉藏语系量词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
    42载《汉藏语系量词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
    43载《汉藏语系量词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
    44载《汉藏语系量词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
    45李云兵:《中国南方民族语言语序类型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46戴庆厦、田静:《仙仁土家语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
    47戴庆厦:《藏缅语族语言研究(四)》,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
    48丁椿寿:《汉彝缅语比较研究》,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
    49张惠英:《汉藏系语言和汉语方言比较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50载《民族语文》2002年第5期。
    51载《民族语文》,2005年第3期。
    52载《红河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53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54高名凯:《汉语语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
    55黄盛璋:两汉时代的量词,《中国语文》1961年第8期。
    56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 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57例(34)-(40)引自王力《汉语史稿》。
    58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9蒋颖:《汉藏语系语言名量词比较研究》,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
    60 Sun Chaofen. Semantically Conditioned Shifs in Chinese.Cahiers de linguistique-Asie orientale,Vol.30 n°2, 2001. pp.133-152.
    61张延俊:也论汉语“数·量·名”形式的产生,《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2期。
    62吴福祥、冯胜利、黄正德:汉语“数+量+名”格式的来源,《中国语文》2006年第5期。
    63邵永海:《甲骨刻辞“数+名”结构的语法性质》,《北大中文研究》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64张赪:《汉语语序的历史发展》,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年。
    65李讷、石毓智:中心动词及其宾语之后谓词性成分的变迁与量词语法化的动因,《语言研究》1998年第1期。
    66梁敏、张均如:《标话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67李云兵:《中国南方民族语言语序类型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68梁敏、张均如:《标话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69李云兵:《中国南方民族语言语序类型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70《汉藏语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71戴庆厦,田静.语言的外部影响与内部机制.民族语文,2007年,第4期.
    72蒋颖.汉藏语系语言名量词比较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73 Greenberg, Joseph H. 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s. Essay in linguistic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3.
    74 Dryer, Matthew S.2008. Word order in Tibeto-Burman languages" 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31:1 - 88.
    75 Greenberg, Joseph H.1966 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s. Essay in linguistic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76陆丙甫:对Greenberg45条共性的分析,《东方语言学》第五辑,2009年。p1-15
    77 Ronald W. Langacker. 1991.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ume Ⅱ, Descriptive Application. Ronald W. Langacker.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165-170
    78石毓智《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p204
    79蒋颖:汉藏语名量词起源的类型学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80石毓智《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p192
    81陈保亚:语言影响文化精神的发生学根源,《思想战线》,1997年第5期。
    82何俊芳:也论我国民族的语言转用问题,《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
    83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p220
    84《侗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年。
    85《实用两汉汉语语法》,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年。
    86《现代汉语描写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87四川彭州方言的合音词,《方言》,第3期。
    88崔黎:汉语合音现象简论,《郑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89赵元任:俩、仨、四呃、八呃,《东方杂志》24.12
    90冯春田:数量结构合音词“俩”、“仨”的几个问题——兼评赵元任先生的“失音”说,《语言研宄》2002年第2期。
    91《布依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年。
    92《傣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年。
    93《瑶族布努语方言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
    94《拉坞戎语研究》,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95《白马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96《景颇语语法》,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
    97《汉语量范畴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98数词、量词的语义分析和数量结构的语法功能,《中国语文》1990年第3期。
    99语料引自戴庆厦、蒋颖、孔志恩:《波拉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p243
    100周遍性主语句及其他,《中国语文》1986年第3期。
    101蒋颖:普米语个体量词及其类型学分析,《民族语言》2008年第5期。
    102语料引自余金枝:《湘西矮寨苗语参考语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p370
    103语料引自戴庆厦、蒋颖、孔志恩:《波拉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p215
    104语料引自常俊之:《元江苦聪话参考语法》,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p278
    105语料引自刘劲荣:《拉祜语四音格词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P334
    106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p277
    107戴庆厦、丛铁华、蒋颖、李洁:《仙岛语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p157
    108徐琳 赵衍荪:《白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年。p25
    109戴庆厦、丛铁华、蒋颖、李洁:《仙岛语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p158
    110余金枝:《湘西矮寨苗语参考语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p62
    111语料引自时建:《梁河阿昌语参考语法》,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p81
    112语料引自常俊之:《元江苦聪话参考语法》,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p62
    113语料引自蒋光友:《基诺语参考语法》,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p52
    114例(2)至(5)引自戴庆厦、田静:语言的外部影响与内部机制,《民族语文》2007年第4期。
    115孙宏开,齐卡佳,刘光坤:《白马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P70
    [1]薄文泽:《佯僙语研究》,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
    [2]常竑恩:《拉祜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
    [3]常俊之:《元江苦聪话参考语法》,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4]戴庆厦:《藏缅语族语言研究(四)》,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
    [5]戴庆厦:《浪速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6]戴庆厦、丛铁华、蒋颖、李洁:《仙岛语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
    [7]戴庆厦、崔志超:《阿昌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
    [8]戴庆厦、田静:《仙仁土家语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
    [9]戴庆厦、黄布凡、傅爱兰等:《藏缅语十五种》,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
    [10]戴庆厦、胡素华、蒋颖等:《泰国阿卡语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11]戴庆厦、蒋颖、孔志恩:《波拉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12]戴庆厦、李洁:《勒期语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
    [13]戴庆厦、徐悉艰:《景颇语词汇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
    [14]戴庆厦、徐悉艰:《景颇语语法》,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
    [15]戴庆厦:《藏缅语族语言研究(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
    [16]戴庆厦:《双语学研究》(第二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17]丁椿寿:《汉彝缅语比较研究》,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
    [18]多尔吉:《道孚语格什扎话研究》,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8年。
    [19]高名凯:《汉语语法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
    [20]盖兴之:《基诺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
    [21]龚群虎:《扎巴语研究》,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22]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23]和即仁、姜竹仪:《纳西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
    [24]胡附:《数词和量词》,上海:上海新知出版社,1957年。
    [25]胡壮麟:朱永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6]黄布凡:《拉坞戎语研究》,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27]黄布凡:《藏缅语“指代——名”偏正结构语序.载藏缅语新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
    [28]蒋光友:《基诺语参考语法》,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29]蒋颖:《汉藏语系语言名量词比较研究》,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
    [30]克罗夫特:《激进构成语法——类型学视角的句法理论》,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年。
    [31]克罗夫特:《语言类型学与普遍语法特征》,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32]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年。
    [33]李大勤:《苏龙语研究》,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34]李大勤:《格曼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35]李锦芳主编:《汉藏语系量词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
    [36]李永燧:《桑孔语研究》,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37]李永燧、王尔松:《哈尼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
    [38]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39]李云兵:《中国南方民族语言语序类型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40]梁敏:《毛南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年
    [41]梁敏,张均如,李云兵:《普标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42]林向荣:《嘉戎语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
    [43]刘劲荣:《拉祜语四音格词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
    [44]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 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45]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46]刘向[汉]:《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47]刘月华、潘文娱、故韝:《实用两汉汉语语法》,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年。
    [48]梁敏:《侗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年。
    [49]梁敏、张均如:《标话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50]梁敏、张均如:《临高语研究》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
    [51]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52]陆绍尊:《普米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年。
    [53]吕淑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54]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55]马学良:《汉藏语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56]马学良主编:《汉藏语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57]毛宗武、李云兵:《巴哼语研究》,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
    [58]毛宗武、李云兵:《炯奈语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59]毛宗武、蒙朝吉:《畲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
    [60]毛宗武、蒙朝吉、郑宗泽:《瑶族语言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年。
    [61]蒙朝吉:《瑶族布努语方言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
    [62]木仕华:《卡卓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63]普济[宋]:《五灯会元》, 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64]欧阳觉亚:《村语研究》,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
    [65]欧阳觉亚、郑贻青:《黎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年。
    [66]钱钟书:《围城》,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67]上海博物馆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编写组:《商周青铜器铭文选》,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68]邵永海:《甲骨刻辞“数+名”结构的语法性质》,《北大中文研究》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69]沈海波译注:《世说新语》, 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70]时建:《梁河阿昌语参考语法》,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71]石毓智《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72]石毓智《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73]孙宏开:《独龙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年
    [74]孙宏开:《羌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
    [75]孙宏开, 黄成龙,周毛草:《柔若语研究》,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76]孙宏开,陆绍尊等:《门巴、珞巴、僜人的语言》,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77]孙宏开,齐卡佳,刘光坤:《白马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78]田德生、何天贞:《土家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
    [79]王辅世:《苗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
    [80]王均、郑国乔:《仫佬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年。
    [81]王力:《汉语史稿》, 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82]王薇评注:《元杂剧精选》, 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年。
    [83]韦庆稳、覃国生:《壮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年。
    [84]温格瑞尔:《认知语言学入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85]徐悉艰、徐桂珍:《景颇族语言简志》(载瓦语),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年。
    [86]徐世璇:《毕苏语研究》,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
    [87]徐琳、木玉璋、盖兴之:《傈僳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
    [88]徐琳赵衍荪:《白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年。
    [89]许余龙:《对比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90]喻翠容:《布依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年。
    [91]喻翠容、罗美珍:《傣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年。
    [92]约翰·泰勒:《应用认知语言学十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
    [93]余金枝:《湘西矮寨苗语参考语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94]张惠英:《汉藏系语言和汉语方言比较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95]张济民:《仡佬语研究》,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
    [96]张均如:《水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年。
    [97]张双棣等译注:《吕氏春秋》,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98]张赪:《汉语语序的历史发展》,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年。
    [99]赵敏:《墨江哈尼族卡多话参考语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100]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出版不祥,1959年
    [101]周毛草:《玛曲藏语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102]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1]陈保亚:语言影响文化精神的发生学根源,《思想战线》,1997年第5期。
    [2]曹秀玲:“一量名”主语句的语义和语用功能,《汉语学报》2005年第1期。
    [3]崔黎:汉语合音现象简论,《郑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4]戴庆厦:景颇语“形修名”两种语序对比,《民族语文》2002年第4期。
    [5]戴庆厦、田静:语言的外部影响与内部机制,《民族语文》2007年第4期。
    [6]戴庆厦、袁焱:互补和竞争:语言接触的杠杆——以阿昌语的语言接触为例《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1期。
    [7]邓日飞,杨琴,西周时期数量短语与中心名词考察
    [8]冯春田:数量结构合音词“俩”、“仨”的几个问题,《语言研究》2002年第2期。
    [9]Greenberg, Joseph H陆丙甫、陆致极译: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普遍现象,《国外语言学》1984第2期。
    [10]郭先珍:谈物量词对前搭配数词的语义选择,《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年 第3期。
    [11]何俊芳:也论我国民族的语言转用问题,《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
    [12]黄盛璋:两汉时代的量词,《中国语文》1961年第8期。
    [13]季永兴:壮汉代词数词量词名词结构形式比较分析,《民族语文》1993年第4期。
    [14]蒋颖:汉藏语名量词起源的类型学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5]李翠珠、石光琦:哈尼语汉语数量结构的句法比较,《红河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6]李讷、石毓智:中心动词及其宾语之后谓词性成分的变迁与量词语法化的动因,《语言研究》1998年第1期。
    [17]李英哲:汉语数量词和否定词关系的探讨,《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
    [18]李永遂:哈尼语名、量、动词的同源现象研究,《民族语文》1990年第3期。
    [19]李宇明:“一V…数量”结构及其主观大量问题,《汉语学习》1999年第4期。
    [20]李宇明:拷贝型量词及其在汉藏语系量词发展中的地位,《中国语文》2000年第1期。
    [21]李宇明:量词与数词、名词的扭结,《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
    [22]刘春卉:汉语的音步特点与宾位“数量名”结构中数“一”的隐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23]刘丹青:汉藏语言的若干语序类型学课题,《民族语文》2002年第5期。
    [24]刘琼竹:数量名主语句的句法分析,《汉语学习》2000年第5期。
    [25]刘琼竹:数量名主语句的语义语用考察,《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3期。
    [26]刘晓然:汉语量词短语的词汇化,《语言研究》2006年第1期。
    [27]陆丙甫:对Greenberg45条共性的分析,《东方语言学》第五辑,2009年。
    [28]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上):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当代语言学》第7卷,2005年第1期。
    [29]陆俭明:周遍性主语句及其他,《中国语文》1986年第3期。
    [30]罗美珍:谈谈我国民族语言的数量词,《民族语文》1996年第2期。
    [31]马庆株:数词、量词的语义分析和数量结构的语法功能,《中国语文》1990年第3期。
    [32]沈家煊:词序和辖域——英汉比较,《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1期。
    [33]沈阳:数词在名词短语移位中的作用和特点,《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1 期。
    [34]盛林:从单纯表量到多元化表意——试论汉语历时发展中的“数量名”结构,《山东大学学报》2004年第10期。
    [35]石定栩:动词后数量短语的句法地位,《汉语学报》2006年第1期。
    [36]王建军:略议“一+量”格式中“一”的脱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37]吴福祥、冯胜利、黄正德:汉语“数+量+名”格式的来源,《中国语文》2006年第5期。
    [38]吴雅慧(泰):数词有限制的数量结构,《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39]杨焕典:纳西语中的数量词,《民族语文》1983年第4期。
    [40]杨吉春:数量结构“一下”的衍生及其发展,《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年06期。
    [41]杨将领:藏缅语数量短语的演变机制,《民族语文》2005年第3期。
    [42]杨绍林:四川彭州方言的合音词,《方言》2007年第3期。
    [43]杨素英、黄月圆、曹秀玲:国内汉语数量问题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2期。
    [44]张延俊:也论汉语“数·量·名”形式的产生,《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2期。
    [45]赵元任:俩、仨、四呃、八呃,《东方杂志》24.12
    [1]Bradley, Proto-Loloish:Curzon Press LTD.Lodon and Malmo,1979.乐赛月、陈康、鲁丁(译),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1992年7月。
    [2]Dryer, Matthew S.2008. Word order in Tibeto-Burman languages. 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31:1 - 88.
    [3]Greenberg, Joseph H. 1966 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s. Essay in linguistic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James A.Matisoff, The Grammar of Lahu:the second printing,1982,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lifornia.
    [5]Randy J. LaPolla.2004. Problems of Methodology and Explanation in Word Order Universals Research.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the East. Shanghai: Dongfang Chuban Zhongxin. p204-237.
    [6]Ronald W. Langacker.1991.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ume II, Descriptive Application. Ronald W. Langacker. 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165-170
    [7]Sun Chaofen.2001. Semantically Conditioned Shifs in Chinese. Cahiers de linguistique-Asie orientale,Vol.30 n°2. pp.133-15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