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莲山墓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金莲山墓地为石寨山文化的一处墓地,因墓葬中保留了大量的人骨以及人骨所展现的特殊葬俗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以往对石寨山文化的研究,多是在没有出土人骨的情况下,开展的文化层面的研究,缺少对创造文化的主体—“人”的分析和研究。
     作为石寨山文化的一个墓地,金莲山人骨等证据全面,关注社会形态,对石寨山文化的社会结构分析提供充分的资料。
     考古学研究的目的是复原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石寨山文化的一个墓地,金莲山不仅在随葬品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且存在大量的叠层葬等葬俗,为复原滇中地区石寨山文化的历史提供了条件。
     本文的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时空框架研究,通过对金莲山墓地的分析和研究,首先建立起墓地的年代框架,这是其它研究的基础;通过分期和断代的讨论,揭示墓地的历时性特征;通过文化因素的分析,弄清其文化谱系。在共时的条件下,考察墓地的布局、墓区特征等。
     (2)、复原历史,在金莲山大量完整人骨保存与鉴定的基础上,通过对金莲山墓地的研究,拟揭示墓地人们共同体的人口结构、年龄结构和社会结构,开创石寨山文化研究的崭新领域。
     (3)揭示规律,通过“人”与“物”的对应,将金莲山墓地作为一个文化系统,探讨石寨山文化的其它墓地的一些规律性的变化,从而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探讨石寨山文化的动态社会结构。研究金莲山墓地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研究石寨山文化
     整个研究都是按照考古学研究的三个层次即基础研究、中层研究和高层研究来进行的。
     本文的结构如下:
     第一章:绪论,金莲山墓地属于石寨山文化的遗存,因此,必须对石寨山文化的发现和研究简史做一回顾,同时阐述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文的目标和主要关注点;
     第二章:金莲山墓地的出土器物的分型、定式,出土遗物是认识其文化特征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确定其时空框架的重要依据;
     第三章:金莲山墓地的分期和断代;
     第四章:金莲山墓地的文化因素分析和谱系研究;
     第五章:金莲山墓地的葬式和葬俗。
     第一章至第五章,就是基础研究—金莲山墓地的时空框架和谱系研究。
     第六章:金莲山墓地的社会结构分析,通过对金莲山墓地的死者的年龄和生理性别、金莲山墓地的性别与职业以及金莲山墓地的社会等级与性别和职业的分析,探讨金莲山墓地的社会结构;
     第七章:石寨山文化其它墓地的社会结构分析,包括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呈贡天子庙、官渡羊甫头和呈贡石碑村等几个墓地的社会结构分析;
     第六和第七章就是中层研究—金莲山及其它石寨山文化墓地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研究;
     第八章:石寨山文化社会结构的动态考察,就是高层研究,探讨石寨山文化社会结构的动态变化,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
     第九章结语。
     本文有诸多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明确了石寨山文化的“物”与“人’的对应关系。以往只知道墓葬中出土的器物,难以知道这些墓主的性别,通过金莲山墓地的分析,确立了石寨山文化的性别指示器,即不同性别的人随葬不同的器物,它的确立,对以后的石寨山文化其它墓地墓主性别的判定,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二)、开创了石寨山文化研究的崭新领域。以往只注重石寨山文化的文化层面的研究,即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和谱系研究,几乎没有涉及该文化所反映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层面的研究。《金莲山墓地研究》,分析了墓地死者的年龄和生理性别,探讨了金莲山墓地的人群结构、年龄结构、性别与职业的关系以及人群的等级构成,不仅为石寨山文化研究,而且为云南青铜时代考古的深入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并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三)、首次探讨了石寨山文化的一个墓地的居民的生存状况以及男女两性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金莲山的女性比男性更长寿。男性的职业首选是与武士有关的行业,女性的职业首选是与纺织有关的行业,指出了石寨山文化是一个以男性为本位,妇女对男性依存度很高的社会。石寨山文化的整个社会是围绕武士来架构的。
     (四)、重视对考古学文化的发展规律的探讨,以往的研究,基本不会涉及考古学文化发展规律的问题,通过对石寨山文化的社会结构的动态考察,发现了石寨山文化在云南滇中地区的运动和发展规律,探明了石寨山文化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跨入复杂社会的。
The site of Jinlianshan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given that few Shizhaishan culture cemeteries haveyielded such a large assemblage of well-preserved skeletal remains. This site thus represents a watershed in thestudy of an extant society by offering a view into their biological composition. These skeletal remains permitan investigation of Shizhaishan culture’s demographic profile as well as its social organization. The goal of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s to reconstruct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n addition to the wealth ofmaterial offerings at Jinlianshan, the practice of successive interments within the same locale over centurieshas led to a deeply stratified burial assemblage that permits direct oservations of this historical process.
     The analysis is organized into three stages:
     1) Establishment of the cemetery’s internal chronology and phases of burial activity. For each phase, thestudy identifies the particular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each phase. By looking at the overall organization ofthese pattern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within the cemetery, this analysis discusses the major changes and trendscharacterizing the Jinlianshan community over time.
     2) Through a bioarchae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preserved skeletal assemblage, the analysis offers ageneral age distribution, mortality profile, and demographic summary. This bioarchaeological study developsthe first kind of reference material available for the Shizhaishan culture.
     3) Using a systematic comparison, the study looks at how biological traits correspond with materialinclusions. This synthetic appraisal offer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system. This“picture” is contrasted with other Shizhaishan cemeteries to determine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BronzeAge.
     Chapter summaries:
     1–Background on the Shizhaishan cultural complex and the overarching aims and contributions of thisstudy
     2–T he material assemblage at Jinlianshan and its chronological divisions
     3–The chronological phases at Jinlianshan
     4–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elements defining Jinlianshan site
     5–Analysis of the funerary categories defining Jinlianshan rituals
     6–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Jinlianshan community including issues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kinshiprelations as reconstructed from the bioarchaeology and material assemblage
     7–Social organization of other cemetery sites (Shizhaishan, Lijiashan, Tianzimiao, Yangfutou, Shibeicun,etc)
     8–Reflections on the social constitution and political organization of Shizhaishan culture and the natureof cultural chang
     9-Conclusion
引文
2蒋志龙:《再论石寨山文化》,《文物》1998年6期。
    3云南省博物馆考古发掘工作组:《云南晋宁石寨山古遗址及墓葬》,《考古学报》1956年1期
    4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59年,北京。
    5石寨山前四次报告中正式统计的为50座墓葬,没有将第一次清理的那座屈肢葬算在内,所以为50座。
    6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晋宁石寨山——第五次抢救性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9年,北京
    7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安宁太极山古墓群清理报告》,《考古》1965年9期;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93》,文物出版社,1997年。
    8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2期;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江川李家山——第二次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
    9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呈贡小松山竖穴土坑墓的清理》,《云南文物》15期,1984年。
    10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呈贡龙街石碑村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三集,1980年;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昆明呈贡石碑村古墓群第二次清理简报》,《考古》1984年3期
    11资料现存昆明市博物馆,据该馆梁银同志告知。
    12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江川团山古墓葬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8),1983年12月
    13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昆明大团山滇文化墓葬》《考古》1983年9期。
    14云南省文物工作队:《楚雄万家坝古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3年3期。
    15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呈贡天子庙古墓群的清理》,《考古学集刊》第三辑,科学出版社,1983年,北京;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呈贡天子庙滇墓》,《考古学报》1985年4期;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呈贡天子庙古墓群第三次发掘简报》,《云南文物》39期,1994年。
    16云南省文物工作队:《昆明上马村五台山古墓清理简报》,《考古》1984年3期。
    17李永衡、王涵:《昆明市西山区王家墩发现青铜器》,《考古》1983年5期。
    18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八塔台与横大路》,科学出版社,2003年。
    19熊正益:《云南东川普车河古墓葬》,《云南文物》26期。
    20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嵩明凤凰窝古墓葬发掘报告》,《云南文物》57期。
    21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玉溪刺桐关青铜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云南考古报告集(之二)》,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
    22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八塔台与横大路》,科学出版社,2003年
    23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昆明羊甫头墓地》,科学出版社,2005年。
    24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曲靖市潇湘平坡墓地发掘报告》《云南考古报告集(之二)》,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
    25蒋志龙、徐文德:《云南昆明天子庙贝丘遗址发掘获重要收获》,《中国文物报》,2005年9月16日。
    26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晋宁县文物管理所:《云南晋宁小平山遗址试掘简报》,《考古》2009年8期。
    27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澄江学山遗址试掘简报》,《考古》
    28汪宁生:《云南考古》第41~74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29王大道:《滇池区域的青铜文化》,《云南青铜器论丛》,文物出版社,1981年。
    30张增祺:《云南滇池区域青铜文化内涵分析》,《南方民族考古》第一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
    31张增祺:《滇国与滇文化》,云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晋宁石寨山》,云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
    32李昆声、张增祺:《云南青铜文化之探索——代序言》,《云南青铜文化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33金正耀:《晚商中原青铜的矿料来源研究》,《中国铅同位素考古》,P286-28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34王大道:《滇池区域的青铜文化》,《云南青铜器论丛》,文物出版社,1981年。
    35李伟卿:《关于铜鼓起源的若干问题》,《云南文物》(3)。
    36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美国密西根大学人类学系、晋宁县文物管理所:《云南滇池地区聚落遗址2008年调查简报》,《考古》2012年1期。
    37刘小兵:《滇文化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38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密西根大学人类学系等:《云南滇池地区聚落遗址2008年调查简报》,《考古》2012年1期。
    39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晋宁小平山试掘报告》,《考古》2009年9期;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澄江学山遗址试掘简报》,《考古》2010年10期。
    40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云南澄江金莲山墓地2008-2009年发掘简报》附录“金莲山墓地人骨的锶同位素分析”。
    41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曲靖八塔台与横大路》,科学出版社,2003年。
    42转引自汪宁生《试论石寨山文化》一文,《民族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P328,由于他没有指出资料的出处,本人尽管找了相关资料,但也还是没有找到其来源。
    43王大道:《滇池区域的青铜文化》,《云南青铜器论丛》,文物出版社,1981年
    44汪宁生:《试论石寨山文化》,《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45刘小兵:《滇文化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46张增祺:《滇国与滇文化》,云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
    47蒋志龙:《再论石寨山文化》,《文物》1998年6期,P31~40。
    48彭长林:《云贵高原的青铜时代》,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49蒋志龙:《再论石寨山文化》,《文物》1998年6期,P31~40
    50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史记》卷116.
    51彭长林:《云贵高原的青铜时代》,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52杨帆:《试论云南及周边相关青铜文化的区系类型》,《云南文物》2002年1期。
    53范勇:《云南青铜文化的区系类型研究》,《四川文物》2007年2期。
    54冯汉骥:《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文物的族属问题试探》,《考古》1961年第9期。
    55汪宁生:《晋宁石寨山青铜器图像所见古代民族考》,《考古学报》1979年第4期。
    56张增祺:《关于晋宁石寨山青铜器上一组人物形象的族属问题》,《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4期。
    57林声:《晋宁石寨山出土铜器图像所反映的西汉滇池地区的奴隶社会》,《文物》1975年第2期。
    58王大道:《滇池区域的青铜文化》,《云南青铜器论丛》,文物出版社,1981年。
    59童恩正:《中国西南地区的奴隶社会》,《中国西南民族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
    60张增祺:《滇国与滇文化》,P256-264页,云南科技出版社,1997年。
    61童恩正:《中国西南地区古代的酋邦制度——云南滇文化中所见的实例》,《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1期。
    62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馆、官渡区博物馆:《昆明羊甫头墓地》第872~874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
    63谢崇安:《从环滇池墓区看上古滇族的聚落形态及其社会性质——以昆明羊甫头滇文化墓地为中心》,《四川文物》2009年第4期。
    64参见卢智基《近年国外滇文化研究新趋势》,《四川文物》2007年第4期。
    65冯汉骥:《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铜器研究——若干主要人物活动图像试释》,《考古》1963年第6期。
    66汪宁生:《“滇人”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晋宁石寨山文物研究之一》,《云南青铜器论丛》,文物出版社,1981年。
    67易学钟:《晋宁石寨山12号墓贮贝器上人物雕像考释》,《考古学报》1987年第4期;《晋宁石寨山1号墓贮贝器上人物雕像考释》,《考古学报》1988年第1期;《石寨山三件人物屋宇雕像考释》,《考古学报》1991年第1期;《铜鼓鼓面“四飞鸟”图像新解》,《考古》1987年第6期。
    68王大道:《云南滇池地区青铜时代的金属农业生产工具》,《考古》1977年第2期。
    69王大道、朱宝田:《云南青铜时代纺织初探》,《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70张兴永:《云南春秋战国时期的畜牧业》,《农业考古》1989年第1期。
    71肖明华:《青铜时代滇人的农牧业》,《农业考古》1997年第1期。
    72张增祺:《滇王国时期的原始宗教和人祭问题》,《云南文物》第14期,1983年。
    73张瑛华:《试论滇池区域青铜文化反映的宗教习俗》,《云南文物》第20期,1986年。
    74王丽明:《古滇玉器的功用初探》,《云南文物》2004年第1期。
    75张全超:《云南澄江县金莲山墓地出土人骨稳定同位素的初步分析》,见《云南澄江县金莲山墓地2008~2009年发掘简报》附录,《考古》2011年第1期。
    76杨根:《云南晋宁青铜器的化学成分分析》,《考古学报》1958年第3期。
    77何堂坤:《滇池地区几件青铜器的科学分析》,《文物》1985年第4期。
    78A.李晓岑、韩汝玢、蒋志龙:《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金属器的分析和研究》,《文物》2004年第11期。B.崔剑锋、吴小红、李昆声、黄德荣、王海涛:《古滇国青铜器表面镀锡和鎏金技术的分析》,《古代文明》第4卷,文物出版社,2005年。C.李晓岑、韩汝玢、杨帆:《羊甫头出土金属器的初步研究》,见《昆明羊甫头墓地》第996~1009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D.李晓岑、张新宁、韩汝玢、孙淑云:《云南江川县李家山墓地出土金属器的分析和研究》,《考古》2008年第8期。E.李晓岑、贠雅丽、韩汝玢、田建、王涵:《昆明呈贡天子庙和呈贡石碑村出土铜铁器的科学分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0年第2期。F.李晓岑、韩汝玢:《古滇国金属技术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
    79曹献民:《云南青铜器铸造技术》,《云南青铜器论丛》,文物出版社,1981年。
    80张增祺:《滇池地区青铜器铸造及合金工艺初探》,《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1期。
    81王大道:《曲靖珠街石范铸造的调查及云南青铜器铸造的几个问题》,《考古》1983年第11期。
    82王大道:《云南出土青铜时代铸范及其铸造技术初论》,《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三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
    83TzeHuey Chiou-Peng, The technical history of early Asian kettledrums, Bunker, Emma C. and Latchford, Douglas (eds.),Khmer bronze masterpieces, pp.17-25, Art Media Resources, Chicago,2011.
    84李昆生、高钟炎:《云南古代青铜动物造型艺术》,《美术丛刊》1980年第12期。
    85李伟卿:《云南古代的铜铸艺术》,《云南青铜器论丛》,文物出版社,1981年。
    86田晓雯:《从青铜扣饰看古滇国的装饰艺术》,《云南青铜文化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87樊海涛:《云南古代贮贝器艺术》,《长江文明》第六辑,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88吴敬:《从滇文化塑牛青铜器看滇国社会的发展和演进》,《边疆考古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12月。
    89A.李晓岑、李志超、张秉伦、彭于成、李昆声、万辅彬:《云南早期铜鼓矿料来源的铅同位素考证》,《考古》1992年5期。B.崔剑锋、吴小红:《铅同位素考古研究——以中国云南和越南出土青铜器为例》,文物出版社,2008年。C、金正耀:《中国铅同位素考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年。
    90彭子成、邓衍尧、刘长福:《铅同位素比值法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考古》1985年第11期。
    91童恩正:《我国西南地区青铜剑的研究》,《考古学报》1977第2期;《我国西南地区青铜戈的研究》,《考古学报》1979年第4期。
    92A.霍巍、黄伟:《试论无胡蜀式戈的几个问题》,《考古》1989年第3期。B.刘弘:《论蜀式戈的南传——西南地区青铜戈的再研究》,《四川文物》2007年第5期。
    93施劲松:《船棺葬、早期铜鼓和不对称形铜钺》,《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5年。
    94徐中舒:《试论岷山庄王与滇王庄蹻的关系》,《思想战线》1974年第4期。
    95徐学书:《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与滇文化、滇西青铜文化关系探讨》,《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第3期。
    96杨建芳:《云贵高原古代玉饰的越文化因素》,《考古》2004年第8期。
    97肖明华:《粤桂滇黔地区汉代文化中的相似元素》,《西汉南越国考古与汉文化》,科学出版社,2010年。
    98A.白鸟芳郎著、蔡葵译:《从石寨山文化看斯基泰系统文化的影响——种族、民族的交流和它所经过的路线》,《云南文物》第10期,1980年。B.白乌芳郎著、朱桂昌译:《石寨山文化的承担者——中国西南地区所见斯基泰文化的影响》,《民族研究译丛(1)》,1982年。
    99张增祺:《云南青铜时代的“动物纹”牌饰及北方草原文化遗物》,《考古》1987年第9期;《再论云南青铜时代“斯基泰文化”的影响及其传播者》,《云南青铜文化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00参见卢智基《近年国外滇文化研究新趋势》,《四川文物》2007年第4期。
    101杨建华:《三叉式护首剑与中国西北和西南的文化交流》,《考古》2010年4期。
    102A.Emma C. Bunker著、赵永勤译:《滇国艺术中的“动物格斗”和骑马猎手》,《云南文物》第26期,1989年。B.田晓雯:《从青铜扣饰看古滇国的装饰艺术》,《云南青铜文化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C.萧明华:《青铜时代滇人的青铜扣饰》,《考古学报》1999年第4期。
    103霍巍、赵德云:《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第51~80页,巴蜀书社,2007年。
    104童恩正:《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
    105张增祺:《从出土文物看战国至西汉时期云南和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文物》1978年第10期。
    106童恩正:《从出土文物看楚文化与南方诸民族的关系》,《湖南考古辑刊》第3集,岳麓书社,1986年。
    107易学钟:《铜鼓“四飞鸟”为犀鸟“运日”说——滇、楚文化相通例证》,《云南文物》第19期,1986年。
    108Chang, K.C,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 (3rd edi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1977.
    109张增祺:《从滇文化的发掘看庄蹻王滇的真伪》,《贵州民族研究》1979年第1期。
    110A.王大道:《云南青铜文化及其与越南东山文化、泰国班清文化的关系》,《考古》1990年第6期;《云南青铜文化的陶器及其与越南东山文化、泰国班清文化陶器的关系》,《南方民族考古》第三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B.张增祺:《晋宁石寨山文化与越南东山文化的比较》,《云南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C.约翰·泰塞托著、王超超译:《东山文化与滇文化之间关系的探讨》,《云南文物》第32期,1992年。
    111参见卢智基《近年国外滇文化研究新趋势》,《四川文物》2007年第4期。
    112张增祺:《战国至西汉时期滇池区域发现的西亚文物》,《思想战线》1982年2期。
    113童恩正:《古代中国南方与印度交通的考古学研究》,《考古》1999年第4期。
    114樊海涛:《试论滇国出土文物图像中的怪兽形象》,《四川文物》2010年第4期。
    115A.萧明华:《青铜时代滇人的青铜扣饰》,《考古学报》1999年第4期。B.田晓雯:《从青铜扣饰看古滇国的装饰艺术》,《云南青铜文化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16A.冯汉骥:《云南晋宁出土铜鼓研究》,《文物》1974年第1期。B.汪宁生:《试论中国古代铜鼓》,《考古学报》1978年第2期。C.李伟卿:《云南出土铜鼓源流考略》,《云南青铜器论丛》,文物出版社,1981年。D.童恩正:《试论早期铜鼓》,《考古学报》,1983年第3期;《再论早期铜鼓》,《中国铜鼓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E.李昆声、黄德荣:《论万家坝型铜鼓》,《考古》1990年第5期。F.黄德荣、李昆声:《论石寨山型铜鼓》,《云南文物》第33期,1992年。李昆声、黄德荣:《再论万家坝型铜鼓》,《考古学报》2007年2期。李昆声、黄德荣:《中国与东南亚的古代铜鼓》,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
    117A.梶山胜著、蔡葵译:《贮贝器考》,《云南文物》第13期,1983年。B.蒋志龙:《云南晋宁石寨山M71出土的叠鼓形贮贝器》,《文物》1999年第9期。C.佟伟华:《云南石寨山文化贮贝器研究》,《文物》1999年第9期。D.肖明华:《论滇文化的青铜贮贝器》,《考古》2004年第1期。
    118A.蒋廷瑜:《羊角钮铜钟初论》,《文物》1984年第5期。B.黄德荣:《云南羊角编钟初探》,《云南文物》2004年第2期。
    119A.童恩正:《我国西南地区青铜剑的研究》,《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B.张增祺:《略论滇西地区的青铜剑》,《考古》1983年第7期。C.今村启尔著、黄德荣译:《滇西青铜剑》,《云南文物》第38期,1994年。
    120童恩正:《我国西南地区青铜戈的研究》,《考古学报》1979年第4期。
    121李健民:《云南青铜矛》,《考古学报》1995年第2期。
    122A.王涵:《云南青铜斧的类型、分布及源流》,《云南文物》第13期,1983年。B.范勇:《我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斧钺》,《考古学报》1989年第2期。C.文国勋:《云南古代的不对称形铜钺》,《四川文物》2010年第6期。
    123A.张增祺:《云南铜柄铁剑及其有关问题的初步探讨》,《考古》1982年第1期。B.宋世坤:《我国西南地区铜柄铁剑研究》,《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C.宋治民:《三叉格铜柄铁剑及相关问题的探讨》,《考古》1997年第12期。D.苏奎、尹俊霞:《试析西南夷地区的三叉格铜柄铁剑》,《四川文物》2005年第2期。
    124冯汉骥:《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文物的族属问题试探》,《考古》1961年第9期。
    125李家瑞:《两汉时期的云南铁器》,《文物》1962年第3期。
    126林声:《谈云南开始制造铁器的年代问题》,《考古》1963年第4期。
    127童恩正:《对云南冶铁产生时代的几点意见》,《考古》1964年第4期。
    128白云翔:《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第318~321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
    129王大道:《滇池区域的青铜文化》,《云南青铜器论丛》,P77-91,文物出版社,1981年。
    130汪宁生:《试论石寨山文化》,《民族考古学论集》,P322~342,文物出版社,1989年。
    131蒋志龙:《再论石寨山文化》,《文物》1998年6期,P31~40。
    132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中国古代铜鼓》,文物出版社1988年汪宁生:《试论中国古代铜鼓》,《云南青铜器论丛》,P108~142,文物出版社1981年李伟卿:《云南出土铜鼓源流考略》,《云南青铜器论丛》,P144~155,文物出版社,1981年李伟卿:《铜鼓及其纹饰》,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李昆声、黄德荣:《中国与东南亚的古代铜鼓》,云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
    133佟伟华:《云南石寨山文化的贮贝器研究》、《文物》1999年9期,P55~64。
    134童恩正:《我国西南地区青铜戈的研究》,《考古学报》1979年第4期。
    135童恩正:《我国西南地区青铜剑的研究》,《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
    136李健民:《云南青铜矛》,《考古学报》1995年第2期。
    137田晓雯:《从青铜扣饰看古滇国的装饰艺术》,《云南青铜文化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萧明华:《青铜时代滇人的青铜扣饰》,《考古学报》1999年第4期。
    138吴敬:《以滇文化塑牛青铜器看滇国社会的发展与演进》,《边疆考古研究》第10辑,P254~265,科学出版社,2011年。
    139张全超:《云南澄江县金莲山墓地出土人骨稳定同位素的初步分析》,《考古》2011年1期,P30~33。
    140魏东、张林虎、蒋志龙、朱泓:《云南澄江金莲山墓地2008-2009年度发掘出土人骨鉴定报告》,资料待刊。
    141A.李晓岑、韩汝玢、蒋志龙:《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金属器的分析和研究》,《文物》2004年第11期B.崔剑锋、吴小红、李昆声、黄德荣、王海涛:《古滇国青铜器表面镀锡和鎏金技术的分析》,《古代文明》第4卷,文物出版社,2005年。C.李晓岑、韩汝玢、杨帆:《羊甫头出土金属器的初步研究》,见《昆明羊甫头墓地》,第996~1009页,科学出版社,2005年。D.李晓岑、张新宁、韩汝玢、孙淑云:《云南江川县李家山墓地出土金属器的分析和研究》,《考古》2008年第8期。E.李晓岑、贠雅丽、韩汝玢、田建、王涵:《昆明呈贡天子庙和呈贡石碑村出土铜铁器的科学分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0年第2期。F.李晓岑、韩汝玢:《古滇国金属技术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
    142张增祺:《云南青铜文化的类型与族属问题》,《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汪宁生:《晋宁石寨山青铜器图像所见古代民族考》,《考古学报》1979年4期。冯汉骥:《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文物的族属问题试探》,《考古》1961年第9期。
    143汪宁生:《“滇人”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晋宁石寨山文物研究之一》,《云南青铜器论丛》,文物出版社,1981年。
    144易学钟:《晋宁石寨山12号墓贮贝器上人物雕像考释》,《考古学报》1987年第4期;《晋宁石寨山1号墓贮贝器上人物雕像考释》,《考古学报》1988年第1期;《石寨山三件人物屋宇雕像考释》,《考古学报》1991年第1期;《铜鼓鼓面“四飞鸟”图像新解》,《考古》1987年第6期。
    145蒋志龙、吴敬:《关于云南金莲山墓地的初步认识》,《考古》2011年1期,P71~76。
    146邱兹慧:《云南青铜文化的骑马纹样》,《性别研究与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P235~250佩妮.罗德《云南青铜时代的纺织业和妇女地位》,《性别研究与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P251~269。
    147杨建华:《试论考古学研究的三个层次及其方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年2期。
    148杨建华:《试论考古学研究的三个层次及其方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年2期。
    150张忠培:《研究考古学文化需要探索的几个问题》载《文物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物与考古论集》,第177~185页,文物出版社,1986年,北京。
    151蒋志龙:《再论石寨山文化》,《文物》1998年6期。
    152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59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晋宁石寨山第五次抢救性发掘清理简报》,《文物》1998年6期;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晋宁石寨山——第五次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9年。
    153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晋宁石寨山第五次抢救性清理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6期。
    154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2期;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江川李家山第二次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
    155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呈贡天子庙古墓群的清理》,《考古学集刊》第三辑,科学出版社,1983年,北京;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呈贡天子庙滇墓》,《考古学报》1985年第4期。
    156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昆明羊甫头墓地》,科学出版社,2005年。
    157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呈贡龙街石碑村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3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昆明呈贡石碑村古墓群第二次清理简报》,《考古》1984年第3期。
    158蒋志龙:《关于云南滇池地区青铜遗存的编年与分期问题的再讨论》,《民族艺术》1997年增刊;蒋志龙:《再论石寨山文化》,《文物》1998年6期、蒋志龙:《滇国探秘——石寨山文化的新发现》,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59蒋志龙:《滇国探秘—石寨山文化的新发现》,第202~207页,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63:李永恒、王涵:《昆明市西山区王家墩发现青铜器》,《考古》1983年第5期,第479页。
    164这类看法没有明确指出,认为是铜石并用时代的—指商代,参考:王大道:《滇池区域的青铜文化》,《云南青铜器论丛》,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82页,李昆声、张增祺:《云南青铜文化之探索——代序言》,《云南青铜文化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页。
    165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个旧市群众艺术馆:《云南个旧石榴坝墓葬发掘简报》,《云南文物》,26期,红河州文化局编:《红河州文物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166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元江县洼垤打篙陡青铜时代墓地》,《文物》1992年7期。
    167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资料现存华宁县文物管理所。见云南省文化厅主办:《文化聚焦》,
    168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个旧市群众艺术馆:《云南个旧石榴坝古墓葬发掘简报》,《云南文物》26期(1989年)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个旧市群众艺术馆:《云南个旧石榴坝青铜时代墓葬》,《考古》1992年2期。
    169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元江县洼垤打篙陡青铜时代墓地》,《文物》1992年7期,第53页。
    170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呈贡天子庙滇墓》,《考古学报》1985年4期。
    171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呈贡天子庙滇墓》,《考古学报》1985年4期。
    172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呈贡天子庙滇墓》,《考古学报》1985年4期,图版拾捌,3。
    173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呈贡天子庙滇墓》,《考古学报》1985年4期,第527页。
    174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2期,第140页。
    175蒋志龙:《关于云南滇池地区青铜遗存的编年与分期问题的再讨论》,《民族艺术》1997年增刊,第163~169页。
    176蒋志龙:《滇国探秘—石寨山文化的新发现》,第202~207页,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80芮逸夫主编:《人类学》,载《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第十册,1版,35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年
    181张忠培:《研究考古学文化需要探索的几个问题》,载《文物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物与考古论集》,1版,177—185页,文物出版社。1986年。
    182蒋志龙:《滇国探秘——石寨山文化的新发现》,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83云南省文物工作队:《昆明上马村五台山古墓清理简报》,《考古》1984年3期。
    184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昆明大团山滇文化墓葬》,《考古》1983年9期。
    185A、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呈贡天子庙古墓群的清理》,《文物资料丛刊》第3辑B、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呈贡天子庙滇墓》,《考古学报》1985年4期;C、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呈贡天子庙古墓群第三次发掘简报》,《云南文物》第39期。
    186A、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呈贡龙街石碑村古墓葬清理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3集。B、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昆明碑村墓群第二次清理简报》,《考古》1984年3期。
    187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呈贡小松山竖穴土坑墓的清理》,《云南文物》第15期。
    188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羊甫头墓地》,科学出版社,2005年。
    189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安宁太极山古墓葬清理简报》,《考古》1965年9期。
    190嵩明县兰茂纪念馆:《嵩明县凤凰窝古墓群调查简报》,《云南文物》第30期;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嵩明凤凰窝古墓葬发掘报告》,《云南文物》第57期。
    191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玉溪刺桐关青铜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云南考古报告集(之二)》,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
    192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八塔台与横大路》,科学出版社2003年,
    193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八塔台与横大路》,科学出版社,2003年。
    194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泸西石洞村、大逸圃墓地》,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年。
    195《昆明羊甫头墓地》,卷壹,P94,言及尊:85件,分为A、B两型,其中的B型,本人认为应该归入“深腹喇叭口弦纹罐类”。故尊的数量当为49件。
    196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呈贡天子庙滇墓》,《考古学报》1985年4期。第529页。
    197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昆明羊甫头墓地》,科学出版社2005年。
    198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羊甫头墓地》,科学出版社,2005年。
    199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晋宁石寨山第五次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9年
    200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川李家山第二次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
    201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曲靖八塔台和横大路》,科学出版社,2003年。
    202蒋志龙:《试论石寨山文化的两个类型》,《云南文物》,第51期。
    203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个旧黑玛井古墓群发掘报告》,《云南考古报告集(之二)》,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
    204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等:《云南个旧石榴坝青铜时代墓葬》,《考古》1992年2期;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等:《云南个旧石榴坝古墓葬发掘简报》,《云南文物》第26期。
    205红河州文化局编:《红河州文物志》,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第18页,2007年。
    206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元江县洼垤打篙陡青铜时代墓地》,《文物》1992年7期。
    207杨帆、胡长城、万杨等:《云南考古》,第253页,图二二六,1,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208杨帆、胡长城、万杨:《云南考古》,第254页,图二二八,13,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209该墓地2011年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发掘,资料现存玉溪市华宁县。
    210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元江县洼垤打篙陡青铜时代墓地》,《文物》1992年7期。
    211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呈贡天子庙滇墓》,第514、515页,《考古学报》1985年4期。
    212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晋宁石寨山第五次发掘报告》,第42-43页,文物出版社,2009年。
    213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第29-30页,文物出版社,1959年。
    214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第107-109页,《考古学报》1975年2期。
    215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川李家山第二次发掘报告》,第51、259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
    216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八塔台与横大路》,第56-58页,科学出版社,2003年。
    217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羊甫头墓地》,第38-131页,科学出版社,2003年。
    218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八塔台和横大路》,第98页、彩版伍、2、3、4,科学出版社,2003年。
    219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八塔台和横大路》,第97页、图版一一、2,科学出版社,2003年
    220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八塔台和横大路》,第178页,科学出版社,2003年。
    221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八塔台和横大路》,第97页,科学出版社,2003年。
    222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羊甫头墓地》,第147页,彩版六四,1、2、3,科学出版社,2005年。
    223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八塔台和横大路》,第185—225页,科学出版社,2003年。
    224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羊甫头墓地》,科学出版社,2005年。
    225蒋志龙、吴敬《关于云南金莲山墓地的初步认识》,《考古》2011年1期,第71~76页。
    226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澄江县金莲山墓地2008-2009年发掘简报》,《考古》2011年1期。
    227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澄江县金莲山墓地2008-2009年发掘简报》,《考古》2011年1期。
    228蒋志龙、吴敬:《关于云南金莲山墓地的初步认识》,《考古》2011年1期。
    229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澄江县金莲山墓地2008-2009年发掘简报》,《考古》2011年1期。
    230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澄江县金莲山墓地2008-2009年发掘简报》,《考古》2011年1期。
    232Deboreh Morette:《the Northern American Iroquis Ossuary》working paper. Alice yao博士提供。
    233刘弘:《安宁河谷的大石墓》,《崇山峻岭中的绿洲》第三章,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7月。
    235卢敏飞:《上林壮族拾骨葬考察和探讨》,《广西民族研究》1986年4期。
    236李抱荣:《安徽潜山二次葬俗的考察》,《东南文化》1985年00期。
    237魏东等:《云南澄江金莲山2008-2009年度发掘出土人骨现场鉴定报告》,待刊。
    238成年:是相对于未成年而言的,现场鉴定时,确定是成年,但不知道其具体的年龄。
    239【以色列】吉迪著、余静译:《中国北方边疆地区的史前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北京,第99~100页。
    240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遗址及墓葬》,《考古学报》1956年1期;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59年;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第三次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9期;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第四次发掘简报》,《考古》1963年9期;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晋宁石寨山—第五次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9年。
    241原海兵、魏东、朱泓:《云南晋宁石寨山墓地第五次发掘人骨鉴定报告》,《晋宁石寨山——第五次发掘报告》,附录三,文物出版社,2009年。
    242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晋宁石寨山第五次抢救性清理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6期,第5页。
    245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呈贡天子庙古墓群的清理》,《考古学集刊》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246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呈贡天子庙滇墓》,《考古学报》1985年4期。
    247A、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呈贡龙街石碑村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三辑,文物出版社1980年.B、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昆明呈贡石碑村古墓第二次清理简报》,《考古》1983年3期。
    248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昆明羊甫头墓地》,科学出版社,2004年,北京。
    249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昆明羊甫头墓地》认为该墓地只有一个方向,即西南—东北向,头向滇池。通过对墓葬平面分布图的分析,并参考早期的卫星图,我们认为羊甫头墓地至少有两个墓向,见蒋志龙、吴敬:《关于云南金莲山墓地的初步认识》,《考古》2011年1期。
    250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表二五,P138,文物出版社,1959年。
    251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江川李家山古墓群登记表”,《考古学报》1975年2期,P152~153。
    252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昆明呈贡石碑村古墓群第二次清理简报》,《考古》1984年3期。P231。
    253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昆明羊甫头墓地》卷壹、P18,科学出版社,2005年。
    254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宜良纱帽山滇文化墓地发掘报告》,《南方民族考古》第八辑,科学出版社2012年,北京。
    255在纱帽山57座墓葬中,有22座墓葬为叠葬(报告称为分层丛葬),叠葬占整个墓地的38.6%。
    256张增祺:《滇国与滇文化》,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十一章。云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昆明。
    257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史记》卷116。
    258蒋志龙、万曼:《从滇池区域的汉代遗存看其与土著的融合》,待刊。
    259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美国密歇根大学人类学系:《云南滇池区域聚落遗址2008年调查简报》,《考古》2012年1期。
    1)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呈贡天子庙古墓群的清理》,《考古学集刊》第三辑,科学出版社,1983年,北京。
    2)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呈贡天子庙滇墓》,《考古学报》1985年第4期。
    3)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呈贡天子庙古墓群第三次发掘简报》,《云南文物》第39期,1994年。
    4)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呈贡龙街石碑村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3集,文物出版社,1980。
    5)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昆明呈贡石碑村古墓群第二次清理简报》,《考古》1984年第3期。
    6)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呈贡小松山竖穴土坑墓的清理》,《云南文物》15期,1984年。
    7)嵩明县兰茂纪念馆:《嵩明凤凰窝古墓群调查简报》,《云南文物》第30期,1991年。
    8)熊正益:《云南东川普车河古墓葬》,《云南文物》第26期,1989年。
    9)玉溪地区文管所、江川县文管所:《江川李家山新近出土文物调查》,《云南文物》第32期,1992年。
    10)李永衡、王涵:《昆明市西山区王家墩发现青铜器》,《考古》1983年5期。
    11)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
    12)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第三次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第9期。
    13)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第四次发掘简报》,《考古》1963年第9期。
    14)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59年。
    15)云南省博物馆考古发掘工作组:《云南晋宁石寨山古遗址及墓葬》,《考古学报》1956年第1期。
    16)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个旧市群众艺术馆:《云南个旧石榴坝青铜时代墓葬》,《考古》1992年第2期。
    17)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七四级学员:《云南省楚雄县万家坝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10期。
    18)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昆明大团山滇文化墓葬》,《考古》1983年第9期。
    19)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江川团山古墓葬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8,文物出版社,1983年。
    20)云南省文物工作队:《楚雄万家坝古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3年第3期。
    21)云南省文物工作队:《昆明上马村五台山古墓清理简报》,《考古》1984年第3期。
    22)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安宁太极山古墓葬清理报告》,《考古》1965年第9期。
    23)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红河州文物管理所、个旧市博物馆:《个旧黑玛井古墓群发掘报告》,《云南考古报告集(之二)》,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
    24)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晋宁县文物管理局:《云南晋宁县小平山遗址试掘简报》,《考古》2009年第8期。
    25)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馆、官渡区博物馆:《昆明羊甫头墓地》,科学出版社,2005年。
    26)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馆:《嵩明凤凰窝古墓葬发掘报告》,《云南文物》2003年第1期。
    27)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馆、晋宁县文物管理所:《晋宁石寨山——第五次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9年。
    28)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晋宁县文物管理所:《云南晋宁石寨山第五次抢救性清理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第6期。
    29)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市麒麟区文物管理所:《曲靖市麒麟区潇湘平坡墓地发掘报告》,《云南考古报告集(之二)》,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
    30)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澄江县文物管理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云南澄江县金莲山墓地2008~2009年发掘简报》,《考古》2011年第1期。
    31)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红塔区文物管理所:《玉溪刺桐关青铜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云南考古报告集(之二)》,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
    32)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江川县文化局:《江川李家山——第二次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
    33)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共泸西县委、泸西县人民政府、红河州文物管理所:《泸西石洞村大逸圃墓地》,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年。
    34)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八塔台与横大路》,科学出版社,2003年。
    35)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元江县洼垤打篙陡青铜时代墓地》,《文物》1992年第7期。
    36)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美国密歇根大学人类学系:《云南滇池区域聚落遗址2008年调查简报》,《考古》2012年1期。
    37)原海兵、魏东、朱泓:《云南晋宁石寨山墓地第五次发掘人骨鉴定报告》,《晋宁石寨山——第五次发掘报告》,附录三,文物出版社,2009年。
    38)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宜良纱帽山滇文化墓地发掘报告》,《南方民族考古》第八辑,科学出版社2012年,北京。
    1) Emma C. Bunker著、赵永勤译:《滇国艺术中的“动物格斗”和骑马猎手》,《云南文物》第26期,1989年。
    2)白鸟芳郎著、蔡葵译:《从石寨山文化看斯基泰系统文化的影响——种族、民族的交流和它所经过的路线》,《云南文物》第10期,1980年。
    3)白鸟芳郎著、朱桂昌译:《石寨山文化的承担者——中国西南地区所见斯基泰文化的影响》,《民族研究译丛(1)》,1982年。
    4)白云翔:《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
    5)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室:《云南个旧石榴坝青铜时代墓葬出土的铜刻刀分析鉴定报告》,《考古》1992年2期。
    6)曹献民:《云南青铜器铸造技术》,《云南青铜器论丛》,文物出版社,1981年。
    7)崔剑锋、吴小红、李昆声、黄德荣、王海涛:《古滇国青铜器表面镀锡和鎏金技术的分析》,《古代文明》第4卷,文物出版社,2005年。
    8)崔剑锋、吴小红:《铅同位素考古研究——以中国云南和越南出土青铜器为例》,文物出版社,2008年。
    9)戴宗品:《论滇文化“八塔台——横大路类型”》,《云南文物》2003年第3期。
    10)樊海涛:《试论滇国出土文物图像中的怪兽形象》,《四川文物》2010年第4期。
    11)樊海涛:《云南古代贮贝器艺术》,《长江文明》第六辑,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12)范勇:《我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斧钺》,《考古学报》1989年第2期。
    13)范勇:《云南青铜文化的年代与分期》,《四川文物》2007年第4期。
    14)范勇:《云南青铜文化的区系类型研究》,《四川文物》2007年第2期。
    15)冯汉骥:《云南晋宁出土铜鼓研究》,《文物》1974年第1期。
    16)冯汉骥:《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铜器研究——若干主要人物活动图像试释》,《考古》1963年第6期。
    17)冯汉骥:《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文物的族属问题试探》,《考古》1961年第9期。
    18)黄德荣、李昆声:《论石寨山型铜鼓》,《云南文物》第33期,1992年。
    19)黄德荣:《试析石寨山滇王等大型墓主人的性别》,《云南文物》2004年第1期。
    20)霍巍、黄伟:《试论无胡蜀式戈的几个问题》,《考古》1989年第3期。
    21)霍巍、赵德云:《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巴蜀书社,2007年。
    22)霍巍:《试论西藏及西南地区出土的双圆饼形剑首青铜短剑》,《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
    23)吉迪著、余静译:《中国北方边疆地区的史前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北京。
    24)蒋廷瑜:《羊角钮铜钟初论》,《文物》1984年第5期。
    25)蒋志龙、吴敬:《关于云南金莲山墓地的初步认识》,《考古》2011年第1期。
    26)蒋志龙:《试论石寨山文化的两个类型——石寨山类型和八塔台类型》,《云南文物》2000年第2期。
    27)蒋志龙:《云南晋宁石寨山M71出土的叠鼓形储贝器》,《文物》1999年第9期。
    28)蒋志龙:《再论石寨山文化》,《文物》1998年第6期。
    29)蒋志龙:《关于云南滇池地区青铜遗存的编年与分期问题的再讨论》,《民族艺术》1997年增刊,第163~169页。
    30)蒋志龙:《滇国探秘——石寨山文化的新发现》,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31)蒋志龙、吴敬:《金莲山墓地初探》,《边疆考古研究》第10辑,科学出版社,2011年。
    32)金正耀:《晚商中原青铜的矿料来源研究》,《中国铅同位素考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33)阚勇:《滇池区域青铜文化渊源初探》,《云南文物》第15期,1984年。
    34)李家瑞:《古代云南用贝的大概情形》,《历史研究》1956年第1期。
    35)李家瑞:《关于云南开始制造铁器年代的说明》,《考古》1964年第4期。
    36)李家瑞:《两汉时期的云南铁器》,《文物》1962年第3期。
    37)李健民:《云南青铜矛》,《考古学报》1995年第2期。
    38)李昆生、高钟炎:《云南古代青铜动物造型艺术》,《美术丛刊》1980年第12期。
    39)李昆声、黄德荣:《论万家坝型铜鼓》,《考古》1990年第5期。
    40)李伟卿:《云南出土铜鼓源流考略》,《云南青铜器论丛》,文物出版社,1981年。
    41)李伟卿:《云南古代的铜铸艺术》,《云南青铜器论丛》,文物出版社,1981年。
    42)李伟卿:《云南贮贝器及其装饰艺术研究》,《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
    43)李晓岑、韩汝玢、蒋志龙:《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金属器的分析和研究》,《文物》2004年第11期。
    44)李晓岑、韩汝玢:《八塔台青铜时代墓葬出土金属器的分析鉴定》,见《曲靖八塔台与横大路》第235~241页,科学出版社,2003年。
    45)李晓岑、韩汝玢:《古滇国金属技术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
    46)李晓岑、李志超、张秉伦、彭于成、李昆声、万辅彬:《云南早期铜鼓矿料来源的铅同位素考证》,《考古》1992年5期。
    47)李晓岑、贠雅丽、韩汝玢、田建、王涵:《昆明呈贡天子庙和呈贡石碑村出土铜铁器的科学分析》,《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0年第2期。
    48)李抱荣:《安徽潜山二次葬俗的考察》,《东南文化》1985年8期。
    49)梁晓强:《对曲靖八塔台古墓群第69号墓的文化解读》,《云南文物》2004年第1期。
    50)林声:《关于云南开始制造铁器的年代问题——答李家瑞同志》,《考古》1964年第5期。
    51)林声:《晋宁石寨山出土铜器图像所反映的西汉滇池地区的奴隶社会》,《文物》1975年第2期。
    52)林声:《谈云南开始制造铁器的年代问题》,《考古》1963年第4期。
    53)刘弘:《古代西南地区“杖”制考》,《四川文物》2009年第2期。
    54)刘弘:《论蜀式戈的南传——西南地区青铜戈的再研究》,《四川文物》2007年第5期。
    55)刘弘:《安宁河谷的大石墓》,《崇山峻岭中的绿洲》,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
    56)卢敏飞:《上林壮族拾骨葬考察和探讨》,《广西民族研究》1986年4期。
    57)卢岩、单月英:《西汉墓葬出土的动物纹腰饰牌》,《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4期。
    58)卢智基:《近年国外滇文化研究新趋势》,《四川文物》2007年第4期。
    59)吕红亮:《中国境内出土的蚀花石珠述论》,《长江上游早期文明的探索》,巴蜀书社,2002年。
    60)刘小兵:《滇文化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61)罗二虎:《秦汉时代的中国西南》,天地出版社,2000年。
    62)米歇尔·皮拉左里著、吴臻臻译、莫润先校:《滇文化的年代问题》,《考古》1990年第1期。
    63)彭长林:《云贵高原的青铜时代》,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64)彭子成、邓衍尧、刘长福:《铅同位素比值法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考古》1985年第11期。
    65)仇士华、蔡莲珍:《碳-14测定年代与考古研究》,《考古》1982年第3期。
    66)邱兹慧:《云南青铜文化的骑马纹样》,《性别研究与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P235~250
    67)佩妮.罗德《云南青铜时代的纺织业和妇女地位》,《性别研究与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6年,P251~269。
    68)芮逸夫主编:《人类学》,载《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第十册,1版,35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年
    69)容观夐:《我国古代屈肢葬俗研究》,《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2期。
    70)施劲松:《船棺葬、早期铜鼓和不对称形铜钺》,《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5年。
    71)宋治民:《三叉格铜柄铁剑及相关问题的探讨》,《考古》1997年第12期。
    72)苏奎、尹俊霞:《试析西南夷地区的三叉格铜柄铁剑》,《四川文物》2005年第2期。
    73)孙华:《西南考古的现状与问题——代〈南方文物〉“西南考古”专栏主持辞》,《南方文物》2006年第3期。
    74)田晓雯:《从青铜扣饰看古滇国的装饰艺术》,《云南青铜文化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75)佟伟华:《云南石寨山文化贮贝器研究》,《文物》1999年第9期。
    76)童恩正:《从出土文物看楚文化与南方诸民族的关系》,《湖南考古辑刊》第3集,岳麓书社,1986年。
    77)童恩正:《对云南冶铁产生时代的几点意见》,《考古》1964年第4期。
    78)童恩正:《古代中国南方与印度交通的考古学研究》,《考古》1999年第4期。
    79)童恩正:《近年来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战国秦汉时期时代的考古发现及其研究》,《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
    80)童恩正:《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
    81)童恩正:《试论早期铜鼓》,《考古学报》,1983年第3期。
    82)童恩正:《我国西南地区青铜戈的研究》,《考古学报》1979年第4期。
    83)童恩正:《我国西南地区青铜剑的研究》,《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
    84)童恩正:《再论早期铜鼓》,《中国铜鼓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
    85)童恩正:《中国西南地区的奴隶社会》,《中国西南民族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
    86)童恩正:《中国西南地区古代的酋邦制度——云南滇文化中所见的实例》,《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1期。
    87)汪宁生:《“滇人”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晋宁石寨山文物研究之一》,《云南青铜器论丛》,文物出版社,1981年。
    88)汪宁生:《晋宁石寨山青铜器图像所见古代民族考》,《考古学报》1979年第4期。
    89)汪宁生:《试论石寨山文化》,《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90)汪宁生:《试论中国古代铜鼓》,《考古学报》1978年第2期。
    91)汪宁生:《云南考古》,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92)汪宁生:《云南青铜器丛考》,《考古》1981年第2期。
    93)王大道、朱宝田:《云南青铜时代纺织初探》,《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94)王大道:《从现代石范铸造看云南青铜器铸造的几个问题》,《云南文物》第13期,1983年。
    95)王大道:《滇池区域的青铜文化》,《云南青铜器论丛》,文物出版社,1981年。
    96)王大道:《曲靖珠街石范铸造的调查及云南青铜器铸造的几个问题》,《考古》1983年第11期。
    97)王大道:《云南出土青铜时代铸范及其铸造技术初论》,《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三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
    98)王大道:《云南滇池地区青铜时代的金属农业生产工具》,《考古》1977年第2期。
    99)王大道:《云南青铜文化的陶器及其与越南东山文化、泰国班清文化陶器的关系》,《南方民族考古》第三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
    100)王大道:《云南青铜文化的五个类型及其与班清、东山文化的关系》,《云南文物》第24期,1988年。
    101)王大道:《云南青铜文化及其与越南东山文化、泰国班清文化的关系》,《考古》1990年第6期。
    102)王丽明:《古滇玉器的功用初探》,《云南文物》2004年第1期。
    103)吴敬:《以滇文化塑牛青铜器看滇国社会的发展与演进》,《边疆考古研究》第10辑,科学出版社,2011年。
    104)(日)梶山胜著、蔡葵译:《贮贝器考》,《云南文物》第13期,1983年。
    105)夏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考古》1959年第4期。
    106)萧明华:《青铜时代滇人的青铜扣饰》,《考古学报》1999年第4期。
    107)肖明华:《论滇文化的青铜贮贝器》,《考古》2004年第1期。
    108)肖明华:《青铜时代滇人的农牧业》,《农业考古》1997年第1期。
    109)肖明华:《粤桂滇黔地区汉代文化中的相似元素》,《西汉南越国考古与汉文化》,科学出版社,2010年。
    110)肖明华:《云南考古述略》,《考古》2001年第12期。
    111)谢崇安:《从环滇池墓区看上古滇族的聚落形态及其社会性质——以昆明羊甫头滇文化墓地为中心》,《四川文物》2009年第4期。
    112)徐学书:《关于滇文化和滇西青铜文化年代的再探讨》,《考古》1999年第5期。
    113)徐中舒:《试论岷山庄王与滇王庄蹻的关系》,《思想战线》1974年第4期。
    114)杨帆:《试论云南及周边相关青铜文化的区系类型》,《云南文物》2002年第1期。
    115)杨帆、胡长城、万杨:《云南考古1979-2009年》,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116)杨根:《云南晋宁青铜器化学成分分析》,《考古学报》1958年第3期。
    117)杨建芳:《云贵高原古代玉饰的越文化因素》,《考古》2004年第8期。
    118)杨建华:《试论考古学文化研究的三个层次及其方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年第2期。
    119)杨建华:《三叉式护手剑与中国西部文化交流的过程》,《考古》2010年4期。
    120)杨勇:《云贵高原出土青铜扣饰研究》,《考古学报》2011年第3期。
    121)易学钟:《关于石寨山文物中滇王玉衣半成品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云南文物》第18期,1985年。
    122)易学钟:《晋宁石寨山1号墓贮贝器上人物雕像考释》,《考古学报》1988年第1期。
    123)易学钟:《晋宁石寨山12号墓贮贝器上人物雕像考释》,《考古学报》1987年第4期。
    124)易学钟:《石寨山三件人物屋宇雕像考释》,《考古学报》1991年第1期。
    125)易学钟:《铜鼓鼓面“四飞鸟”图像新解》,《考古》1987年第6期。
    126)易学钟:《铜鼓“四飞鸟”为犀鸟“运日”说——滇、楚文化相通例证》,《云南文物》第19期,1986年。
    127)约翰·泰塞托著、王超超译:《东山文化与滇文化之间关系的探讨》,《云南文物》第32期,1992年。
    128)张全超:《云南澄江县金莲山墓地出土人骨稳定同位素的初步分析》,见《云南澄江县金莲山墓地2008~2009年发掘简报》附录,《考古》2011年第1期。
    129)张兴永:《云南春秋战国时期的畜牧业》,《农业考古》1989年第1期。
    130)张瑛华:《试论滇池区域青铜文化反映的宗教习俗》,《云南文物》第20期,1986年。
    131)张增祺:《从出土文物看战国至西汉时期云南和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文物》1978年第10期。
    132)张增祺:《从滇文化的发掘看庄蹻王滇的真伪》,《贵州民族研究》1979年第1期。
    133)张增祺:《滇池地区青铜器铸造及合金工艺初探》,《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1期。
    134)张增祺:《滇国与滇文化》,云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
    135)张增祺:《滇王国时期的原始宗教和人祭问题》,《云南文物》第14期,1983年。
    136)张增祺:《关于晋宁石寨山青铜器上一组人物形象的族属问题》,《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4期。
    137)张增祺:《晋宁石寨山》,云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
    138)张增祺:《晋宁石寨山文化与越南东山文化的比较》,《云南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
    139)张增祺:《云南滇池区域青铜文化内涵分析》,《南方民族考古》第一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
    140)张增祺:《云南古代的汉民族及汉文化》,《云南文物》第18期,1985年。
    141)张增祺:《云南古代的汉民族及汉文化(续)》,《云南文物》第19期,1986年。
    142)张增祺:《云南青铜时代的“动物纹”牌饰及北方草原文化遗物》,《考古》1987年第9期。
    143)张增祺:《云南青铜文化的类型与族属问题》,《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144)张增祺:《云南青铜文化研究》,《云南青铜文化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45)张增祺:《云南铜柄铁剑及其有关问题的初步探讨》,《考古》1982年第1期。
    146)张增祺:《再论云南青铜时代“斯基泰文化”的影响及其传播者》,《云南青铜文化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47)张增祺:《战国至西汉时期滇池区域发现的西亚文物》,《思想战线》1982年第2期。
    148)张增祺:《中国西南民族考古》,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149)张忠培:《研究考古学文化需要探索的几个问题》载《文物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北京。
    1)(汉)司马迁撰、(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宋)裴骃集解:《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
    1) Chang, K.C,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 (3rd edi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Haven,1977.
    2) Deboreh Morette:《the NorthernAmerican Iroquis Ossuary》working paper. Alice yao博士提供。
    3) TzeHuey Chiou-Peng, The technical history of early Asian kettledrums,Bunker, Emma C. andLatchford, Douglas (eds.), Khmer bronze masterpieces, pp.17-25, Art Media Resources,Chicago,20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