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不对称形铜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不对称形铜钺是古代遍及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的一种典型青铜器,种类繁多,纹饰精美。在中国南方和越南的铜鼓、铜桶、铜钺等青铜器表上都能看到古代先民使用不对称铜钺的图像,不对称形铜钺使用的时间也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南方地区的青铜时代。本文综合中国南方地区至今出土的不对称形铜钺进行类型学分析,通过对比中国南方地区早期青铜时代的不对称形铜钺,认为中国南方的不对称形铜钺非单中心起源,而是大致可以分成甲、乙两大系统,两大系统不对称形铜钺并有着不同的起源地:甲类系统不对称形铜钺应是仿江浙地区良渚文化时期的靴形石刀形制而来,乙类系统不对称形铜钺则是仿广西境内不对称形有肩石器形制而成。并且两大系统各自有着不同的演化传播路线,最后在广西、云南和越南中北部这一区域重合。共形成了杭嘉湖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岭南地区、滇池地区、怒江中游地区、越南中北部地区几大极具地方特色不对称形铜钺分布区。同时,伴随不对称形铜钺的演化传播,其赋予的功能也发生了转变,由最初的实用器转化为丧葬礼器,成为中国南方青铜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The asymmetric shape copper axe was a typical bronze all over South China andSoutheast Asia in ancient times. It had a great variety and exquisite sculptures. We canalso find that our ancient ancestors used the images of the asymmetric copper axes onthe bronze drums, copper buckets, and copper axes in the Bronze culture in SouthChina. They were used throughout the whole Bronze Age in the south area of China.Synthesizing the asymmetric shape of copper ax unearthed up to now in South China,and comparing with the asymmetric shape copper axes in early Bronze Age, the authorthinks the asymmetric shape copper axes of South China was not just originated fromonly one place. Its origin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A and B systems. And the twosystems have different original places. The early asymmetric shape copper axes ofsystem A must be the imitation of the stone knives with hilt during the period ofSongze、Liangzhu culture in Jiangsu and Zhejiang area. Those belonging to system Bcopied the asymmetrical shoulder stone in Guangxi area. Moreover, the two systemshad different evolution transmission lines. However, they got together in Guangxi,Yunnan and North Vietnam and formed several distribution areas for the asymmetricalshape copper axes with unusual local characteristics.Formed a total of Zhejiang in theYangtze River region, South region, Dianchi Lake area, the Nu River area,north-central area of Vietnamese local features several highly asymmetric shape bronzedistribution.Meanwhile, with the evolu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the asymmetrical shapecopper axes, its original functions also changed from initial utility implement intosacrificial vessel. The asymmetrical shape copper axes gradually became an importantpart in the bronze culture of South China.
引文
①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丹江库区考古发掘队、淅川县博物馆:《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②卫聚贤:《吴越释名》,《吴越文化论丛》,江苏研究社,1937年。
    ①罗香林:《古代越族文化考》,中南民族学院民研所:《南方民族史论文选集》(一),1940年。
    ②汪宁生:《试论不对称形铜钺》,《考古》1985年第5期。
    ③蒋廷瑜:《先秦越人的青铜钺》,《广西民族研究》1985年第1期。
    ④范勇:《我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斧钺》,《考古学报》1989年第2期。
    ①范勇:《再论不对称形铜钺》,《文物》1992年第6期。
    ②覃彩銮:《两广青铜钺初论》,《文物》1992年第6期。
    ③高至喜:《湖南发现的几件越族风格的文物》,《文物》1980年第12期。
    ④周世荣:《湖南商周秦汉兵器研究(之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考古学会合编:《湖南考古辑刊4》,1987年。
    ⑤傅聚良:《湖南地区的不对称形铜器》,《考古》1994年第4期。
    ⑥耿德铭、张绍全:《云南昌宁青铜器综说》,《考古》1992年第5期。
    ⑦曾方:《德宏龙江型不对称铜钺初探》,《云南文物》2003年第1期。
    ⑧林蔚文:《试论靴形铜钺的来源和用途》,《考古》1994年第3期。
    ①曹锦炎:《浙江出土商周青铜器初论》,《吴越历史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2007年。
    ②谢崇安:《壮侗语族先民青铜文化艺术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
    ③钱耀鹏:《中国古代斧钺制度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2009年第1期。
    ④[越]黎文兰、范文耿、阮灵:《越南青铜时代的第一批遗迹》,河内科学出版社,1963年。
    ⑤[日]国分直一:《台湾史前时代靴形石器考》,金关丈夫、国分直一:《台湾考古志》,东京法政大学出版局,1979年。
    ⑥[日]松井千鹤子:《所谓“靴形斧”》,上智大学文学部纪要分册《上智史学》26号拔刷;[日]新田荣治著、蒙宪译:《东南亚青铜文化之形成》,《广西文物》1987年第3、4期。
    ⑦[日]梶山胜著、曹学群译:《越文化中的有纹斧和东山文化中的靴形钺之研究》,《广西文物》1987年第3、4期。
    ①钱耀鹏:《中国古代斧钺制度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2009年第1期。
    ②《尚书·牧誓》
    ③[汉]许慎:《说文解字》
    ④范勇:《我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斧钺》,《考古学报》1989年第2期。
    ⑤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晋宁县文物管理所:《云南晋宁石寨山第五次抢救性清理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第6期。
    ⑥昆明市博物馆、晋宁县文物管理所:《晋宁县金砂山古墓地清理简报》,《大理丛书·考古文物篇》,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
    ⑦云南省文物工作队:《昆明上马村马台山古墓清理简报》,《考古》1984年第3期。
    ⑧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
    ①傅聚良:《湖南地区的不对称形铜器》,《考古》1994年第4期。
    ②范勇:《我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斧钺》,《考古学报》1989年第2期。
    ③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南宁市博物馆:《广西先秦岩洞葬》,科学出版社,2007年。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近年来广西出土的先秦青铜器》,《考古》1984年第9期。
    ⑤杨益清:《大理市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介绍》,《云南文物》第35期,1993年6月。
    ①邹安:《周金文存》卷六,115页。
    ②唐兰:《中国古代社会使用青铜农器问题的初步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1960年总第2期;徐中舒:《耒耜考》,《历史语言研究所辑刊》第2本第1分册。
    ③浙江省博物馆《浙江历史文物陈列》展品。
    ④浙江省博物馆藏品。转引陈振中:《先秦青铜生产工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⑤肖梦龙:《镇江博物馆馆藏商周青铜器——兼谈江南吴器的地方特色》,《东南文化》1988年第5期。
    ⑥浙江省博物馆藏品。浙江历史文物陈列馆1982年展品。转引陈振中:《先秦青铜生产工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⑦吴县文管会藏。转引陈振中:《先秦青铜生产工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①唐兰:《中国古代社会使用青铜农器问题的初步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1960年总第2期。
    ②邹安:《周金文存》卷六页一百十五。
    ③海宁县文化馆1985年12月举办嘉兴市文物普查成果展览陈列品。
    ④林华东:《吴越农业初论》,《农业考古》1988年第2期。
    ⑤邹安:《周金文存》卷六页一百十五。
    ①周世荣:《湖南商周秦汉兵器研究(之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考古学会合编:《湖南考古辑刊4》,1987年。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南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武鸣县文物管理所:《广西武鸣马头安等秧山战国墓葬群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2期。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平乐银山岭战国墓》,《考古学报》1978年第2期。
    ④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59年。图转引范勇:《我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斧钺》,《考古学报》1989年第2期。
    ⑤傅聚良:《湖南地区的不对称形铜器》,《考古》1994年第4期。
    ①何纪生、何介钧:《古代越族的青铜文化》,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考古学会合编:《湖南考古辑刊3》,1986年。
    ②广东省博物馆、德庆县文化局:《广东德庆发现战国墓》,《文物》1973年第9期。
    ③广东省博物馆:《广东广宁县铜鼓岗战国墓》,《考古学集刊》(1),1981年。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县文物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县出土一批战国铜器》,《考古》1984年第9期。
    ⑤傅聚良:《湖南地区的不对称形铜器》,《考古》1994年第4期。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平乐银山岭战国墓》,《考古学报》1978年第2期。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恭城县出土青铜器》,《考古》1973年第1期。
    ③广东省博物馆、德庆县文化局:《广东德庆发现战国墓》,《文物》1973年第9期。图转引何纪生、何介钧:《古代越族的青铜文化》,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考古学会合编:《湖南考古辑刊》3,1986年。
    ④高至喜:《湖南发现的几件越族风格的文物》,《文物》1980年第12期。
    ①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山州文物管理所、红河州文物管理局:《云南边境地区(文山州和红河州)考古调查报告》,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
    ②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江川县文化局:《江川李家山——第二次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
    ③高至喜:《湖南发现的几件越族风格的文物》,《文物》1980年第12期。
    ④大理州文管所、祥云县文化馆:《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椁墓》,《文物》1986年第7期。
    ⑤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出土铜铁器补遗》,《文物》1964年第12期。
    ⑥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老龙头墓地与盐源青铜器》,文物出版社,2009年。
    ①蒋廷瑜:《先秦越人的青铜钺》,《广西民族研究》1985年第1期。
    ②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馆、官渡区博物馆:《昆明羊甫头墓地》,科学出版社,2005年。
    ③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
    ④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59年。
    ⑤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第四次发掘简报》,《考古》1963年第9期。
    ①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馆、官渡区博物馆:《昆明羊甫头墓地》,科学出版社,2005年。
    ②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59年。
    ③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馆、官渡区博物馆:《昆明羊甫头墓地》,科学出版社,2005年。
    ④黄德荣:《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批云南晋宁梁王山出土的青铜器》,《考古学集刊》(10),地质出版社,1996年。
    ⑤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59年。
    ⑥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馆、官渡区博物馆:《昆明羊甫头墓地》,科学出版社,2005年。
    ⑦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59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晋宁县文物管理所:《云南晋宁石寨山第五次抢救性清理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第6期。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南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武鸣县文物管理所:《广西武鸣马头安等秧山战国墓葬群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2期。
    ②陈小波:《广西南宁邕江发现青铜器》,《考古》2006年第1期。
    ①蒋廷瑜:《西瓯骆越青铜文化比较研究》,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局、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百越研究·第一辑——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98页。
    ②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山州文物管理所、红河州文物管理局:《云南边境地区(文山州和红河州)考古调查报告》,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
    ③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山州文物管理所、红河州文物管理局:《云南边境地区(文山州和红河州)考古调查报告》,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
    ④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清镇平坝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1期。
    ①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南宁市博物馆:《广西先秦岩洞葬》,科学出版社,2007年。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近年来广西出土的先秦青铜器》,《考古》1984年第9期。
    ③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山州文物管理所、红河州文物管理局:《云南边境地区(文山州和红河州)考古调查报告》,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
    ①闵锐:《鸣鹫发掘报告》,《云南文物》1998年第2期。
    ②红河县文化局、红河州文管所:《云南红河阿底坡古战场遗址调查报告》,《云南文物》1985年第20期。
    ③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山州文物管理所、红河州文物管理局:《云南边境地区(文山州和红河州)考古调查报告》,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
    ①湖南省博物馆等:《资兴旧市春秋墓》,《湖南考古辑刊1》,1982年。
    ②傅聚良:《湖南地区的不对称形铜器》,《考古》1994年第4期。
    ③广东省博物馆、和平县博物馆:《广东省和平县古文化遗存调查》,《考古》1991年第3期。
    ④傅聚良:《湖南地区的不对称形铜器》,《考古》1994年第4期。
    ①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博罗横岭山——商周时期墓地》,科学出版社,2005年。
    ②湖南省博物馆等:《资兴旧市春秋墓》,《湖南考古辑刊1》,1982年。
    ③湖南省博物馆等:《临澧九里楚墓》,《湖南考古辑刊3》1986年。
    ④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里耶发掘报告》,岳麓书社,2006年,P25。
    ⑤湖北省博物馆:《秭归官庄坪遗址试掘简报》,《三峡考古之发现》,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⑥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重庆市文化局、云阳县文物管理所:《重庆云阳李家坝东周墓地1997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2年第1期。
    ①湖北省宜昌地区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系:《当阳赵家湖楚墓》,文物出版社,1992年。
    ②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利县文物保护管理研究所:《湖南慈利石板村36号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90年第10期。
    ③益阳市文物管理处:《湖南桃江腰子仓春秋墓》,《考古学报》2003年第4期。
    ④傅聚良:《湖南地区的不对称形铜器》,《考古》1994年第4期。主要有铲C型Ⅳ式。
    ⑤熊水富:《锦屏亮江出土一批战国青铜器》,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研究所:《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1953——1993)》,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P55。
    ①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自治州文物管理处:《湘西永顺不二门发掘报告》,《湖南考古2002》(上),岳麓书社,2003年。
    ②傅聚良:《湖南地区的不对称形铜器》,《考古》1994年第4期。主要有铲B型Ⅲ式、Ⅳ式、Ⅴ式、Ⅵ式,C型Ⅰ式、Ⅱ式、Ⅲ式。
    ③彭适凡:《江西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的分析与分期》,《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79年,188页。
    ④前西南博物院、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巴县冬笋坝战国和汉墓清理简报》,《三峡考古之发现》,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⑤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南宁市博物馆:《广西先秦岩洞葬》,科学出版社,2007年。
    ①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元江县洼垤打篙陡青铜时代墓地》,《文物》1992年第7期。
    ②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元江县洼垤打篙陡青铜时代墓地》,《文物》1992年第7期。
    ③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馆、官渡区博物馆:《昆明羊甫头墓地》,科学出版社,2005年。
    ①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
    ②昆明市博物馆、晋宁县文物管理所:《晋宁县金砂山古墓地清理简报》,《大理丛书·考古文物篇》,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
    ③曾方:《德宏龙江型不对称铜钺初探》,《云南文物》2003年第1期。图采自耿德明:《哀牢国与哀牢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P108。
    ①图转自耿德明:《哀牢国与哀牢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①唐兰:《中国古代社会使用青铜农器问题的初步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1960年总第2期;徐中舒:《耒耜考》,《历史语言研究所辑刊》第2本第1分册;曹锦炎:《浙江出土商周青铜器初论》,《吴越历史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2007年,212页。
    ②王和平:《舟山发现东周青铜农具》,《文物》1983年第6期;沈作霖:《绍兴出土的春秋战国文物》,《考古》1979年第5期。
    ③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平乐银山岭战国墓》,《考古学报》1978年第2期。
    ④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59年,138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南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武鸣县文物管理所:《广西武鸣马头元龙破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12期。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近年来广西出土的先秦青铜器》,《考古》1984年第9期。
    ③[法]埃德蒙·索兰等:《印度支那半岛的史前文化》,《考古学参考资料》2,文物出版社,1979年。
    ④高至喜:《湖南发现的几件越族风格的文物》,《文物》1980年第12期。
    ⑤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椁墓群清理报告》,《考古》1964年12期。
    ⑥彭长林:《云贵高原的青铜时代》,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62页。
    ①耿德铭:《哀牢国与哀牢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03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文物出版社,1991年。
    ①彭长林:《云贵高原的青铜时代》,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70页。
    ①何纪生、何介钧:《古代越族的青铜文化》,《湖南考古辑刊》3,1986年。
    ②刘波:《岭南地区青铜器分群研究》,《东方文明之韵——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319页。
    ③浙江省博物馆:《浙江文物》60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④何天行:《记江南发现殷商青铜耕梨》,《文汇报》,1949年11月15日,转引《农业考古》,1983年第2期112页。
    ⑤安吉县博物馆:《浙江安吉县上马山西汉墓的发掘》,《考古》1996年第7期。
    ⑥李昆声、黄德荣:《中国与东南亚的古代铜鼓》,云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179页。
    ①杨德聪:《文明在这里延伸交融》,《中国文化遗产》,2008年第6期总第28期,107页。
    ②李跃宾:《元江罗垤白堵古青铜墓地发掘简报》,《玉溪文博》1994年第3期。
    ③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山州文物管理所、红河州文物管理局:《云南边境地区(文山州和红河州)考古调查报告》,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年。红河县文化局、红河州文管所:《云南红河阿底坡古战场遗址调查报告》,《云南文物》1985年第20期。
    ④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馆、官渡区博物馆:《昆明羊甫头墓地》,科学出版社,2005年。
    ①蒋志龙:《再论石寨山文化》,《文物》1998年第6期。
    ①[越]黎文兰、范文耿、阮灵:《越南青铜时代的第一批遗迹》,河内科学出版社,1963年。Ian Glover、PeterBellwood:Southeast Asia From prehistory to history,Transferred to digital printing 2000.
    ②汪宁生:《试论不对称形铜钺》,《考古》1985年第5期。
    ③[日]松井千鹤子:《所谓“靴形斧”》,上智大学文学部纪要分册《上智史学》26号拔刷。
    ①[越]范明玄:《东山文化一致性与多样性》,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350页。
    ①[越]范明玄:《东山文化一致性与多样性》,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367页。
    ②[越]范明玄:《东山文化一致性与多样性》,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349页。
    ①转引D·R·斯潘尼曼:《印度尼西亚弗洛斯发现的青铜时代船模》,《广西文物》1992年第1期。
    ②汪宁生:《试论不对称形铜钺》,《考古》1985年第5期。
    ①图转引[越]汉文恳:《考古学基础》,河内国立大学出版社,2008年,381页。
    ②[越]杜文宁:《发自地下的声音:四千年的文化》,《考古学参考资料》第一辑,1978年。
    ③汪宁生:《试论不对称形铜钺》,《考古》1985年第5期。
    ①[日]新田荣治、蒙宪译:《东南亚青铜文化之形成》,《广西文物》1987年第3、4期。
    ①汪宁生:《试论不对称形铜钺》,《考古》1985年第5期。
    ②蒋廷瑜:《先秦越人的青铜钺》,《广西民族研究》1985年第1期。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第1期。
    ④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象山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象山县塔山遗址第一、二期发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长征出版社,1997年。
    ⑤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庙前》,文物出版社,2005年。
    ①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庙前》,文物出版社,2005年。
    ②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遗址群》,文物出版社,2005年。
    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遗址群》,文物出版社,2005年。
    ④牟永抗、宋兆麟:《江浙的石犁和破土器——试论我国犁耕的起源》,《农业考古》1982年第2期。
    ⑤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遗址群》,文物出版社,2005年。
    ⑥刘恒武:《良渚文化综合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96页。
    ⑦[日]中村慎一、刘恒武译:《略论良渚文化石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八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
    ①林蔚文:《试论靴形铜钺的来源和用途》,《考古》1994年第3期。
    ②覃彩銮:《两广青铜钺初论》,《文物》1992年第6期。
    ③彭书琳、蒋廷瑜:《关于广西有肩石器的几个问题》,《广西文物》1991年第1期。
    ④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南宁市博物馆:《广西先秦岩洞葬》,科学出版社,2007年。
    ⑤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南宁市博物馆:《广西先秦岩洞葬》,科学出版社,2007年。
    ⑥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南宁市博物馆:《广西先秦岩洞葬》,科学出版社,2007年。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武鸣县岜旺、弄山岩洞葬发掘报告》,《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41页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百色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考古》1986年第7期。
    ③容观覆:《广西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物简介》,《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6期,177页。
    ①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南宁市博物馆:《广西先秦岩洞葬》,科学出版社,2007年。
    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南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武鸣县文物管理所:《广西武鸣马头安等秧山战国墓葬群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2期。
    ③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麻栗坡县小河洞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考古》1983年第12期。
    ④戴宗品:《云南云县曼干遗址的发掘》,《考古》2004年第8期。
    ⑤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云县忙怀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1977年第3期。
    ⑥李枝彩、张绍全:《德斯里新石器遗址》,《保山史前考古》,云南科技出版社,1992年。
    ⑦杨升义:《施甸半坡牛汪塘新石器遗址调查简报》,《云南文物》1992年9月第33期。
    ⑧耿德铭:《潞江坝的新石器遗址》,《保山史前考古》,云南科技出版社,1992年。
    ⑨朱文仙:《保山市发现忙怀型新石器》,《云南文物》2002年第1期。
    ①彭适凡:《试述先越民族的两种生产工具》,《南方文物》1985年第1期。
    ①牟永抗、宋兆麟:《江浙的石犁和破土器——试论我国犁耕的起源》,《农业考古》1982年第2期。
    ②毛颖:《吴国青铜农具初探》,《吴国青铜器综合研究》,科学出版社,2004年。
    ③刘恒武:《良渚文化综合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96页。
    ④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浏城桥一号墓》,《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①范勇:《我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斧钺》,《考古学报》1989年第2期。
    ②李昆声:《云南艺术史》,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126页。
    ③李昆声、黄德荣:《中国与东南亚的古代铜鼓》,云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83页。
    ①汪宁生:《试论不对称形铜钺》,《考古》1985年第5期。
    ②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馆、官渡区博物馆:《昆明羊甫头墓地》,科学出版社,2005年。
    ③[法] V·戈鹭波:《东京和安南北部的青铜时代》,《民族考古译文集》(1),1985年,238页。
    ④[越]范明玄:《东山文化的同一性和多样性》,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398页;[越]汉文恳:《考古学基础》,河内国立大学出版社,2008年,381页。
    ①钱耀鹏:《中国古代斧钺制度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2009年第1期。
    ②林沄:《说“王”》,《考古》1965年第6期。
    ③范勇:《我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斧钺》,《考古学报》1989年第2期。
    ①[越]黎文兰、范文耿、阮灵:《越南青铜时代的第一批遗迹》,河内科学出版社,1963年,74页。
    [1]《十三经注疏》本.尚书·牧誓[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十三经注疏》本.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
    [4](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
    [5](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书店四部丛刊初编影宋本.1986.
    [6]邹安.周金文存卷六[M],1916.
    [7]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丹江库区考古发掘队、淅川县博物馆.淅川下寺春秋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象山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象山县塔山遗址,(一、二)发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M] .北京:长征出版社,1997.
    [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4,(1).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4,(1)
    [1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庙前[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1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遗址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1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14]国家文物局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湖北工作站.三峡考古之发现[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5]湖北省宜昌地区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系.当阳赵家湖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16]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三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7]湖北省博物馆.秭归官庄坪遗址试掘简报[M].三峡考古之发现.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8]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利县文物保护管理研究所.湖南慈利石板村36号战国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0,(10).
    [19]益阳市文物管理处.湖南桃江腰子仓春秋墓[J].考古学报,2003,(4).
    [20]湖南省博物馆等.资兴旧市春秋墓[J].湖南考古辑刊1,1982.
    [21]湖南省博物馆等.临澧九里楚墓[J].湖南考古辑刊3,1986.
    [22]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考古2002,(上)[M].长沙:岳麓书社,2003.
    [23]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里耶发掘报告[M].长沙:岳麓书社,2006.
    [24]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自治州文物管理处.湘西永顺不二门发掘报告[J].湖南考古2002,(上).长沙:岳麓书社,2003.
    [25]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浏城桥一号墓[J].考古学报,1972,(1).
    [26]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59.
    [27]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第三次发掘简报[J].考古,1956,(9).
    [28]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第四次发掘简报[J].考古,1963,(9).
    [29]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晋宁石寨山第五次抢救性清理发掘简报[J].文物,1998,(6).
    [30]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出土铜铁器补遗[J].文物,1964,(12).
    [31]大理州文管所、祥云县文化馆.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椁墓[J].文物,1986,(7).
    [32]杨益清.大理市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介绍[J].云南文物,1993,(35).
    [33]黄德荣.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批云南晋宁梁王山出土的青铜器[J].考古学集刊(10).武汉:地质出版社,1996.
    [34]闵锐.鸣鹫发掘报告[J].云南文物,1998,(2).
    [35]红河县文化局、红河州文管所.云南红河阿底坡古战场遗址调查报告[J].云南文物,1985,(20).
    [36]昆明市博物馆、晋宁县文物管理所.晋宁县金砂山古墓地清理简报[J].大理丛书·考古文物篇.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
    [37]云南省文物工作队.昆明上马村马台山古墓清理简报[J].考古,1984,(3).
    [38]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馆、官渡区博物馆.昆明羊甫头墓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9]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元江县洼垤打篙陡青铜时代墓地[J].文物,1992,(7).
    [40]李跃宾.元江罗垤白堵古青铜墓地发掘简报[J].玉溪文博,1994,(3).
    [41]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5,(2).
    [42]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云县忙怀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J].考古,1977,(3).
    [43]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江川县文化局.江川李家山——第二次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44]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山州文物管理所、红河州文物管理所.云南边境地区(文山州和红河州)考古调查报告[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
    [45]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文物考古报告集,(1950——1990)[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46]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南宁市博物馆.广西先秦岩洞葬[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7]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南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武鸣县文物管理所.广西武鸣马头安等秧山战国墓葬群发掘简报[J].文物,1988,(12).
    [48]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县文物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县出土一批战国铜器[J].考古,1984,(9).
    [49]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恭城县出土青铜器[J].考古,1973,(1).
    [50]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平乐银山岭战国墓[J].考古学报,1978,(2).
    [5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武鸣县岜旺、弄山岩洞葬发掘报告.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2]广东省博物馆.广东广宁县铜鼓岗战国墓[J].考古学集刊(1),1981.
    [53]广东省博物馆、德庆县文化局.广东德庆发现战国墓[J].文物,1973,(9).
    [54]广东省博物馆、和平县博物馆.广东省和平县古文化遗存调查[J].考古,1991,(3).
    [55]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博罗横岭山——商周时期墓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6]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清镇平坝汉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59,(1).
    [57]贵州省博物馆考古研究所.贵州田野考古四十(1953——1993)[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
    [58]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省新干县博物馆.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1,(10).
    [59]四川省文管会.四川键为县巴蜀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4,(3).
    [60]四川省博物馆.四川船棺葬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0.
    [61]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重庆市文化局、云阳县文物管理所.重庆云阳李家坝东周墓地1997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2,(1).
    [62]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重庆市文化局、云阳县文物管理所.重庆云阳李家坝东周墓地1997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2,(1).
    [63]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老龙头墓地与盐源青铜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64]卫聚贤.吴越释名.吴越文化论丛[C].江苏研究社,1937.
    [65]罗香林.古代越族文化考.中南民族学院民研所主编.南方民族史论文选集(一) [M],1940.
    [66]牟永抗、宋兆麟.江浙的石犁和破土器——试论我国犁耕的起源[J].农业考古,1982(,2).
    [67]林沄.说“王”[J].考古,1965,(6).
    [68]唐兰.中国古代社会使用青铜农器问题的初步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1960,(2).
    [69]王和平.舟山发现东周青铜农具[J].文物,1983,(6).
    [70]沈作霖.绍兴出土的春秋战国文物[J].考古,1979,(5).
    [71]汪宁生.试论不对称形铜钺[J].考古,1985,(5).
    [72]蒋廷瑜.先秦越人的青铜钺[J].广西民族研究,1985,(1).
    [73]彭书琳、蒋廷瑜.关于广西有肩石器的几个问题[J].广西文物,1991,(1).
    [74]范勇.我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斧钺[J].考古学报,1989,(2).
    [75]范勇.再论不对称形铜钺[J].文物,1992,(6).
    [76]周世荣.蚕桑纹尊与武士靴形钺[J].考古,1979,(6).
    [77]周世荣.湖南商周秦汉兵器研究(之一)[J].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考古学会合编.湖南考古辑刊4,1987.
    [78]高至喜.湖南发现的几件越族风格的文物[J].文物,1980,(12).
    [79]王涵.云南青铜斧的型制、分布及源流[J].云南文物,1983,(13).
    [80]肖梦龙.镇江博物馆馆藏商周青铜器——兼谈江南吴器的地方特色[J].东南文化,1988,(5).
    [81]蒋志龙.再论石寨山文化[J].文物,1998,(6).
    [82]黄展岳.论两广出土的先秦青铜器[J].考古学报,1986,(4).
    [83]何纪生、何介钧.古代越族的青铜文化[J].湖南考古辑刊3.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考古学会合编,1986.
    [84]童恩正.从出土文物看楚文化与南方诸民族的关系[J].湖南考古辑刊3.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考古学会合编,1986.
    [85]傅宪国.论有段石锛和有肩石器[J].考古学报,1988,(1).
    [86]王海平.我国西南地区有肩石器研究[J].四川文物,1989,(3).
    [87]彭书琳、蒋廷瑜.关于广西有肩石器的几个问题[J].广西文物,1991,(1).
    [88]覃彩銮.两广青铜钺初论[J].文物,1992,(6).
    [89]林华东.吴越农业初论[J].农业考古,1988,(2).
    [90]林蔚文.试论靴形铜钺的来源和用途[J].考古,1994,(3).
    [91]傅聚良.湖南地区的不对称形铜器[J].考古,1994,(4).
    [92]陈福林.斧钺释义[J].社会科学战线,1996,(2).
    [93]耿德铭、张绍全.云南昌宁青铜器综说[J].考古,1992,(5).
    [94]李枝彩.滇西南地区的青铜文化[J].保山民族研究,1990—1991,(5、6).
    [95]曾方.德宏龙江型不对称铜钺初探[J].云南文物,2003,(1).
    [96]彭适凡.江西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的分析与分期.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会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97]彭适凡.试述先越民族的两种生产工具[J].南方文物,1985,(1).
    [98]钱耀鹏.中国古代斧钺制度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2009,(1).
    [99]刘波.岭南地区青铜器分群研究.东方文明之韵——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南宁:岭南美术出版社,2000.
    [100]毛颖.吴国青铜农具初探.吴国青铜器综合研究[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0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代数据集(1965—1991)[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102]周纬.亚洲古兵器图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03]刘恒武.良渚文化综合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04]李昆声、黄德荣.中国与东南亚的古代铜鼓[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8.
    [105]李昆声.李昆声文物考古论文集[C].台中:逢甲大学出版社,2007.
    [106]谢崇安.壮侗语族先民青铜文化艺术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107]彭长林.云贵高原的青铜青铜时代[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08]曹锦炎.吴越历史与考古论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109]陈振中.先秦青铜生产工具[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110]耿德铭.哀牢国与哀牢文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111]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百越史论集[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
    [112]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百越民族史论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13]蒋廷瑜.西瓯骆越青铜文化比较研究.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局、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百越研究第一辑——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十三届会论文集[C].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114]云南省博物馆编.云南青铜文化论集[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115]云南青铜器论丛编辑组.云南青铜器论丛[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116](日)松井千鹤子.所谓“靴形斧”[J].上智大学文学部纪要分册上智史学26号拔刷.
    [117](日)新田荣治著、蒙宪译.东南亚青铜文化之形成[J].广西文物,1987,(3、4).
    [118](日)中村慎一、刘恒武译.略论良渚文化石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八辑[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19](日)梶山胜著、曹学群译.越文化中的有纹斧和东山文化中的靴形钺之研究[J],广西文物,1987,(3、4).
    [120](越)范明玄.东山文化的同一性和多样性[M].河内: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21](越)黎文兰、范文耿、阮灵.越南青铜时代的第一批遗迹[M].河内:河内科学出版社,1963.
    [122](越)陶维英著、刘统文、子钺译.越南古代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6.
    [123](越)郑高奖.东山铜鼓上手持武器者的人物形象.民族考古译文集1[C],1985,(1).
    [124](越)杜文宁.发自地下的声音.四千的文化.考古学参考资料1[J],1978.
    [125](越)汉文恳.考古学基础[M].河内:河内国立大学出版社,2008.
    [126](法)埃德蒙·索兰等.印度支那半岛的史前文化.考古学参考资料2[J]. 1979.
    [127](法) V·戈鹭波.东京和安南北部的青铜时代.民族考古译文集1[C],1985.
    [128](澳)D·R·斯潘尼曼.印度尼西亚弗洛斯发现的青铜时代船模[J].广西文物,1992.
    [129] Higham Charles:The BronzeAge of Southeast Asia,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130] Ian Glover、Peter Bellwood.Southeast Asia From prehistory to history,Transferred to digitalprinting 20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