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与创物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海南长期孤悬海外,深入山地的黎族在晚近依然保持和遗留着原初的生存状态,吃、穿、住、行、用等的造物生产中,都集中凸显了人类为了生存求索与行为动机的原型特质。黎族人在自然与生命、生存与创物之间以动态的平衡来协调生命本质与精神诉求,主动的、本能的与外在条件相互适应而又不自觉的形成了人类早期共有的造物设计特征,这是本文研究的焦点。以此,从黎族的个案来揭示人类造物设计的源溯、装饰的本质、造物与人类生存及其文化的关系,以及人类早期的物质文化活动与运行机制。
     此外,本文在分析黎族群体意识下形而上的造物思维与原始宗教投射后,进而对生产、生活工具的创生与技术实现作以专门研究,并对具有特质的物质设计探寻以艺术与精神的创造真谛,以及阐释了黎族造物的原始性文化相遇外来冲击所作出的转折等。从中总结出黎族造物在人类生存与创物的本能需求下,具有自发性造物与性别分工,功能至上与一器多用,“元造型”及其优化适用,实用、宗教与审美的交织,约定俗成而未成规范,造物择材的因地制宜,以及工具的初创与智慧的发挥等众多造物特征,这实则也是人类早期造物活动所经历的普遍规律。
The primitiveness itself has a complicated semantics, and this paper is aimed at theinvestigation of the original relative significance of the Li nationality, a specific nationinhabiting Hainan Province, not a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early stage of humansociety system and Era Connotation and primitive stage. The primitiveness research in thispaper is based on something which has the meaning of origin, on behalf of the quest forsurvival characteristics and motivations of a prototype of the Li nationality and the humanbeings. Because the Lis has been lived alone for a long time, people remains the primitiveliving conditions----food, clothing, housing, transportation and other creating production allreflect this feature.
     People coordinate the essence of life and the spiritual demand through the dynamic balancein life and nature, survival and creation, adapting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actively andinstinctively while forming the common creature design mechanism design shared by theearly man, which i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group consciousnessunder the metaphysical thinking and the original religious projection, this paper did thespecific study on living tools of production, cre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nd designed acharacteristic substances to explore the art and spirit of the creative essence and illustrates theturn made by the original culture met the external shock. Therefore, the paper summarizedthat the Lis focused on functionality with multi-purpose device, modeling experience, comfort,single category, without detailed labor division and many other original features based on theinstincts of survival and human needs.
引文
①符国瑄.海南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EB].海南省人民政府网,2011-5-10.
    ②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32.
    ①(德)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M].中国科学院广东民族研究所编印,1964:9.
    ①吴永章.黎族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402.
    ①辛世彪.法国人萨维纳和他的《海南岛志》[M].新东方,2008(157).
    ①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62.
    ①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37.
    ②(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
    ①李景源.史前认识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284.
    ②符桂花.黎族传统织锦[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35.
    ③符震,苏海欧.黎族民间故事选[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45.
    ①诸葛铠.中国早期造物思想的朴素本质及其与宗教意识的交织[J].东南大学学报,2003(6).
    ②(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87.
    ①James Harveg Robinson The Miad In The Making New York Harper Perss,1921:P76.
    ②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43.
    ①(明)顾岕.海槎余录[M].文明书局,1915.
    ②《黎族简史》编写组.黎族简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35
    ①《黎族简史》编写组.黎族简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72.
    ②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42.
    ③(瑞士)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88:22.
    ①(德)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7.
    ②(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
    ①(美)鲁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2.
    ①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45.
    ①(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6.
    ②李露露.热带雨林的开拓者——海南黎寨调查纪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361.
    ①(苏)阿·克雷维列夫.宗教史(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4.
    ②(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1.
    ①(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1
    ①高泽强,潘先锷.祭祀与避邪——黎族民间信仰文化初探[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4.
    ②同①:43.
    ③(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5.
    ①(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5.
    ②高泽强,潘先锷.祭祀与避邪——黎族民间信仰文化初探[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3.
    ③李露露.热带雨林的开拓者——海南黎寨调查纪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223.
    ①高泽强,潘先锷.祭祀与避邪——黎族民间信仰文化初探[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379.
    ②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18.
    ①孙海兰,焦勇勤.符号与记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173、196.
    ②梅新林.祖先崇拜起源论[J].民俗研究,1994(4).
    ①李露露.热带雨林的开拓者——海南黎寨调查纪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346.
    ①刘咸.海南黎人文身之研究//黎族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一辑)[M].詹慈,编.广州: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编印,1983:233.
    ①(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0.
    ①(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2
    ①(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82.
    ②朱狄.原始文化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88:682.
    ③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65—166
    ④李露露.热带雨林的开拓者——海南黎寨调查纪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364.
    ①(瑞士)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88:48.
    ②(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68.
    ③刘咸.海南黎人文身之研究//黎族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一辑)[M].詹慈,编.广州: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编印,1983:233.
    ①(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94.
    ①(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93.
    ①高泽强,文珍.海南黎族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南方出版社,2008:279.
    ②(清)张庆长.黎歧纪闻[M].清光绪间刻本.
    ①(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9.
    ①李露露.热带雨林的开拓者——海南黎寨调查纪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366.
    ①高泽强,潘先锷.祭祀与避邪——黎族民间信仰文化初探[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97.
    ①牛志平.海南文化史[M].海南:南方出版社,2008:80.
    ①傅亚庶.中国上古祭祀文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03.
    ①张道一.造型艺术的原始思维——论艺术创造思维的三种形式[J].东南大学艺术学研究所内部资料.
    ②朱狄.雕刻出来的祈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7.
    ①芮传明.中西纹饰比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28.
    ①(德)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M].中国科学院广东民族研究所编印,1964:45.
    ②山海经·海内东经[M].
    ③(汉)王充.论衡·雷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43.
    ④张道一.造型艺术的原始思维——论艺术创造思维的三种形式[M],东南大学艺术学研究所内部资料.
    ⑤刘咸.海南黎人文身之研究//黎族研究参考资料选(第一辑)[M].詹慈,编.广州: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编印,1983:232.
    ①王养民,马姿燕.黎族文化初探[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215.
    ②同①:232.
    ③鬼公:黎族原始宗教中的男性巫师,以念诵祖先名讳为特色。
    ④高泽强,文珍.海南黎族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南海出版社,2004:278.
    ⑤“圣法”仪式:在美孚方言中,是赞颂上天恩德、祈求赐福新人平安的传统婚礼仪。
    ①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62.
    ①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248.
    ②王国全.黎族风情[M].广州:广东省民族研究所,1985:149.
    ①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454.
    ①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63.
    ①于晓飞,黄任远.赫哲族与阿伊努文化比较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178.
    ②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64.
    ①王国全.黎族风情[M].广州:广东省民族研究所,1985:28.
    ②张贺.满——通古斯语族民族神树崇拜特质分析[D].云南大学,2010:4.
    ①宋兆麟,冯莉.中国远古文化[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4:197.
    ①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9.
    ②(德)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M].中国科学院广东民族研究所编印,1964:164.
    ①何星亮.图腾文化与人类诸文化的起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12.
    ②陈凤贤.从文化遗存试探黎族母系氏族制及其向父系氏族制过渡[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2).
    ①海通.图腾崇拜[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②隆闺是男女在十几岁时单独居住的房子,主要是谈情说爱的场所。
    ①黎族民间故事选(第一集)[M].保亭县文化馆编印,1983:34.
    ②广东省编辑组.黎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1986:80.
    ③高泽强,潘先锷.祭祀与避邪——黎族民间信仰文化初探[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191.
    ①黎族研究资料选择(第二辑)[M].中国科学院广东民族研究所编印,1963:57.
    ②梅伟兰.试论黎族的蛇图腾崇拜[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0(2).
    ①中南民族学院少数民族文物陈列馆编.海南黎族情况调查(第四册)[M].中南民族学院少数民族文物陈列馆编印,1957:2.
    ②陈凤贤.从文化遗存试探黎族母系氏族制及其向父系氏族制过渡[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2).
    ③马姿燕.黎族与古越族图腾崇拜之比较[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0(3).
    ①张浩.宗教幻想是原始人类思维发展的必然产物[J].山东社会科学,1992(2).
    ①(徳)黑格尔.美学(第2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3.
    ②(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8.
    ①(俄)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或称《没有地址的信》)[M].曹葆华,译.北京:三联书店,1973:117.
    ②朱狄.原始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00.
    ③邢植朝.黎族文化溯源[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158.
    ①叶笛.论少数民族“鸟崇拜”观念的舞蹈现象[J].东南学术,2010(1).
    ②周怡.太阳鸟与鸟蛇并绘、中国早期鸟造型与鸟图腾的演变[J].寻根,1998:5.
    ③同①.
    ④高泽强,文珍.海南黎族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南方出版社,2008:163.
    ①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65.
    ①费孝通.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图册·序[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1(3).
    ①王辉山.黎族竹文化//拂拭历史尘埃——黎族古籍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350.
    ②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66.
    ①王辉山.黎族竹文化//拂拭历史尘埃——黎族古籍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351.
    ①(德)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M].王太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53.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②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64
    ①傅亚庶.《中国上古祭祀文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0.
    ②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2:66.
    ③(美)0·A·魏勒.性崇拜[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1988:208.
    ④(徳)黑格尔.美学(第3册上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0.
    ①(英)弗雷泽.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209.
    ②(徳)黑格尔.美学(第2册)[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8.
    ③殷晓蕾.生生为艺——论中国原始岩画中生命精神的历史流变[D].南京艺术学院,48.
    ④(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①刘军.肌肤上的文化符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
    ②同①:4.
    ③(俄)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M].曹葆华,译.北京:三联书店,1964:113.
    ①王国全.黎族风情[M].广州,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编印,1985:48.
    ②庄子·逍遥游[M].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86.
    ③刘军.肌肤上的文化符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69.
    ④潘锡恩.嘉庆大清一统志·琼州府·名宦(卷453)[M].北京:中华书局,1986.
    ①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47
    ①程天富.黎族文身新探[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9.
    ②(明)顾岕.海槎余录[M].
    ③刘咸.海南黎人文身之研究//黎族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一辑)[M],詹慈,编.广州: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编印,1983;232.
    ①广东省编辑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保亭县毛道乡黎族合亩制调查//海南黎族社会历史情况调查资料(第一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98.
    ②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412.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三联书店,1980:150.
    ②李心峰.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主题史[M].沈海:辽海出版社,2005:381.
    ③朱狄.艺术的起源[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243.
    ④弗朗兹·博厄斯.原始艺术[M].金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58.
    ①陈池瑜.艺术发生与生命意志//艺术发生学的研究与维度[M].北京:学林出版社,2010.6.
    ②易中天.艺术人类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459.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7.
    ④(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8.
    ①Maria Longhena,Splendours of Ancient Mexico(London: Thames and Hudson,1998).
    ①华梅.人类服饰文化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26.
    ②同①
    ③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15.
    ①李当岐.服装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0.
    ①Blackwell. Tolstoy, Paul.“Culture Parallels between Southeast Asia and Mesoamerican in theManufacture of Bark Cloth”.Transaction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25(1963):646.
    ①邓聪.史前蒙古人种海洋扩散研究——岭南树皮布文化发现及其意义[J].东南文化,2000(11).
    ①邓聪.从二重证据法论史前石拍的功能//东南考古研究(第三辑)[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44.
    ②同①.
    ③邓聪.史前蒙古人种海洋扩散研究——岭南树皮布文化发现及其意义[J].东南文化,2000(11).
    ④邓聪.东亚树皮布文化考察[J].博望,2001(日本)2号.
    ⑤F. R. Fosberg,Polynesian Planl Environments, Islands, Plants, and Polynesians: An Introduction toPolynesian Ethnobotany (Dioscorides Press,1991),11.
    ①周伟民.海南岛黎族聚居地树皮布石拍的文化价值//东南考古研究(第三辑)[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21.
    ①海南民族研究所.黎族服装图释[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1:196.
    ①李当岐.服装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83.
    ②达尔文进化论的捍卫者,以进化论为基础,建立了形态学体系。
    ①李当岐.服装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9.
    ①原载(日)小川安朗.民族服饰的生态[M],见李当岐.服装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80.
    ②(清)胡渭.禹贡锥指(卷6).见陈江.“岛夷卉服”和古代海南黎族的纺织文化[J].广西民族研究,1991(3).
    ①范晔在《后汉书》中指的南方“蛮夷”即为海南岛黎族,后世叫法也如此,如:东汉番禺人杨孚在《异物志》曰“儋耳,南方夷”,明代章演的《图书编》:“我(明)朝廖永忠既平广东,海南儋万黎夷未附,后耿夫壁击平之。”等等。
    ②《崖州志》卷三。
    ③符桂花.黎族传统织锦[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50.
    ①符桂花.黎族传统织锦[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50.
    ②中国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学研究(第四辑)[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45.
    ③苏儒光.论古代岭南“吉贝”与黎族“吉贝”在纺织业上的历史贡献[J].广西民族研究,1994(2).
    ④戴逸.简明清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23.
    ⑤周振东.黎族人民对种棉及棉纺织技术的贡献//广东民族研究论丛(第四辑)[G].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47.
    ①容观琼.释“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兼谈南方少数民族对我国古代纺织业的贡献[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79(3).
    ②陈江.“岛夷卉服”和古代海南黎族的纺织文化[J].广西民族研究,1991(3).
    ③清代张庆长在《黎岐纪闻》中所言:“贾者或用牛,或用盐易而售诸市。”
    ④(清)胡渭.禹贡锥指(卷6).见陈江.“岛夷卉服”和古代海南黎族的纺织文化[J].广西民族研究,1991(3).
    ①《梁书》卷五十四有同样记载:“高昌国(今吐鲁番)有草,实如茧,……,名曰白叠子,国人取之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
    ②《后汉书·西南夷传》:“哀牢人(在今云南保山、永平二县)知染采文绣……阑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有梧桐木华,织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
    ③《史记·货殖列传》文曰:“文采千匹,榻皮皮革千石”。《汉书音义》注曰:“榻布,白叠也”。
    ④(宋)赵汝适.诸蕃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3:33.
    ①周振东.黎族人民对种棉及棉纺织技术的贡献//广东民族研究论丛(第四辑)[G].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49.
    ②宋濂.元史·世祖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6.
    ③周振东.黎族人民对种棉及棉纺织技术的贡献//广东民族研究论丛(第四辑)[G].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49.
    ④(元)王桢.东鲁王氏农书译注[M].缪启愉,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741.
    ⑤(元)汪大渊.岛夷志略[M].
    ⑥《明史·食货志》:“太祖初立国即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麻,亩征八两;木棉、亩征四两;载桑以四年起科。不种桑者,出绢一匹;不种麻及木棉者,出麻布、棉布各一匹。”
    ①元末明初开始传入美洲棉,即陆地棉和海岛棉,但在解放前种植面积不大,影响很小。
    ②傅治平.黎族地区自然生态圈层结构及其演变[J].琼州学院学报,2011:(06).
    ①游修龄.芦葫的家世[J].文物,1977:(8).
    ②周振甫译注,匏有苦叶//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34.
    ③左丘明.晋语//国语[M].王芳,丁富生,译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121.
    ④包兆会.逍遥游//庄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2.
    ⑤宋兆麟.从葫芦到独木舟[J].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学报,1982(04).
    ①符桂花.清代黎族风俗图[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116.
    ①(苏)波克洛夫斯基.世界原始社会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59.
    ①(苏)柯斯文.原始文化史纲[M],张锡彤,译.北京:三联书店,1957;20.
    ②(英)K.P.奥克莱.石器时代文化[M].周明镇,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13.
    ③张鸿奎.人类原始社会有个木器时代[J].社会科学,1980(4).
    ①申家仁:从岭南几何印纹陶看中华文化的多元发生[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6卷(1).
    ①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66.
    ②李露露.热带雨林的开拓者——海南黎寨调查纪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157.
    ①李有光,陈修范.陈之佛文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182.
    ①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南省近五十年文物考古工作概述//新中国考古五十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348—349.
    ②(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下)[M].
    ③(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31)[M].
    ④(清)琼州府志·海黎志五(卷20)[M].
    ①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4)//食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58.
    ②张庆长.黎岐纪闻//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九帙[M].
    ①周菁葆.海南黎族酒文化考略[J].中国酿造,2009(5).
    ②周智武.海南岛的开发与黎族饮食文化的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5(14).
    ①(美)弗朗兹·博厄斯.原始艺术[M].金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59.
    ②黄友贤.黎族蛙崇拜的渊源及演变[J].新东方,2008(10).
    ③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1.
    ①杨知勇.从青蛙骑手的诞生谈图腾艺术的演变[J].民间文学,1986(6).
    ①符和积.黎族史料专辑续——海南文史资料第九辑[M].海口:南海出版社,1994:134.
    ①杨卫平,王辉山,王书磊.海南古村古镇解读[M].海口: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2.
    ①(明)明史(卷三百十九)[M].
    ②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74.
    ③胡亚玲.海南黎族风情[M].海口:海南书版社,2006:31.
    ①中南民族学院编辑.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67.
    ②(美)路易斯·享利摩尔根.古代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02.
    ①(美)弗朗兹·博厄斯.原始艺术[M].金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59.
    ①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恃君览篇(卷20)[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925.
    ②宋兆麟,黎家芳,杜耀西.中国原始社会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156.
    ③符震,苏海欧.黎族民间故事选[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34.
    ①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67.
    ①(清)张庆长.黎岐纪闻[M].辑(清)王踢棋.小方壶斋舆地丛抄[M].上海著易堂铅印本清光绪十七年(1891).
    ①中南民族学院编辑组.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上卷)[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545.
    ②(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M].
    ③王文.黎族合亩制性质析[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67.
    ①(明)顾岕.海槎余录[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255,地理类,影印明正德嘉靖间刻《顾氏明朝四十家小说》本.济南:齐鲁书社,1996.
    ②广东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黎族合亩制调查综合资料(第4册)[M].北京: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63:36-37.
    ①海瑞.《图说》,载(清)聂缉庆.光绪《临高县志》卷一七《艺文类·说》,清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影印.
    ①卢迅鸣,杨春盛.黎族住宅形式演变初探[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
    ①中南民族学院编辑组.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上卷)[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669.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54.
    ①李维新注译.韩非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112.
    ①(清)揭暄.璇机遗述[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423.
    ①宋兆麟.海南:一处待开发的文物秘境[J].今日海南,2006(5).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于光远,译.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91.
    ②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88.
    ①(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②(汉)刘熙.释名[M].台北:育民出版社,1970.
    ③许智范、肖明华.南方文化与目越滇越文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51.
    ①(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M].据商务印书馆四部从刊三编1935版影印本重印.上海书店,1985.
    ①李露露.热带雨林的开拓者——海南黎寨调查纪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41.
    ①(法)萨维纳,海南岛志[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101.
    ②(汉)班固.汉书地理志[M].(清)汪远孙校.武昌:永康胡氏退补斋,清同治10年(1871)刻本.
    ①符桂花.清代黎族风俗图[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42.
    ①李露露.热带雨林的开拓者——海南黎寨调查纪实[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49.
    ①(清)全唐诗[M].卷620-10.扬州书局.刻印本.
    ①王翔.棕榈之岛——清末民初美国传教士看海南[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175.
    ②黎族简史编写组.黎族简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105.
    ①季羡林.传世藏书·史库杂史[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社中心,1996:343.
    ②宋兆麟.从葫芦到独木舟[J].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学报,1982(4).
    ③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l66.
    ④(日)西村真茨.文化移动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157.
    ⑤(英)查尔斯·辛格.技术史//第I卷·远古至古代帝国衰落[M].王前,孙希忠,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730.
    ①李露露.热带雨林的开拓者——海南黎寨调查纪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256.
    ①符桂花.清代黎族风俗图[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183.
    ②于伟慧.黎族独木舟走过千年水上文明[N].海南日报数字报刊,2008.6月10日.
    ①符震,苏海欧.黎族民间故事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45.
    ①王易中.孔子《易·系辞》解读[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②王红旗,孙晓琴.山海经·海内经[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③(东汉)宋衷.世本[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
    ④a.从辽东半岛黄海沿岸发现的舟形陶器谈我国古代独木舟的起源与应用[J].船史研究,1986(2);b.宝鸡市考工作队,陕西宝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c.黑龙江省海林县牡丹江右岸的古代摩崖壁画[J].考古,1972(5);d.徐恒滨,梁振兴.高栏岛宝镜湾石刻岩画与古遗址的发现与研究//珠海考古发现与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
    ⑤a.徐光华.榕江——潮汕最早的丝绸之路;b.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J].考古,1978(1).
    ⑥a.谢春祝:《奄城发现的战国时代独木舟》,《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1期;b.卢茂村:《福建连江发掘西汉独木舟》,《文物》1979年第2期;c.湛江地区博物馆等:《广东省化州县石宁村发现六艘东汉独木舟》,《文物》1979年第12期;d.戴开元:《中国古代的独木舟和木船的起源》,《船史研究》第一期(1985年);e.王永波:《胶东半岛上发现的古代独木舟》,《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5期;f.王冠倬.中国古船图谱[M].北京:三联书店,2000:20.
    ①(宋)周去非.岭外代答[M].
    ②(英)查尔斯·辛格.技术史//第I卷·远古至古代帝国衰落[M].王前,孙希忠,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730.
    ③王冠倬.中国古船图谱[M].北京:三联书店,2000:20.
    ④顾迁.淮南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
    ①李露露.热带雨林的开拓者——海南黎寨调查纪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256.
    ②刘锡涛.福船文化——福州独特的海洋文化因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4).
    ①(美)摩尔根.古代社会(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13.
    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
    ③张杰.三亚发现两件斧状石器[N].海南日报,2004-09-24.
    ④王永波.原始渡具与早期舟船的考古学观察[J].江汉考古,1989(6).
    ⑤李霖灿.么些象形文字字典[M].北京:民族石印馆,1943:96.
    ①符兴恩.黎族·美孚方言[M].香港:银河出版社,2007:319.
    ②龚缨.晏车子的演进与传播———兼论中国古代马车的起源问题[J].浙江大学学报,2003:33卷(3).
    ③王蔚波.河南出土的古代陶牛车[J].收藏界,2009(4).
    ④王星光.试论中国牛车、马车的本土起源[J].中原文物,2005(4).
    ①王星光.试论中国牛车、马车的本土起源[J].中原文物,2005(4).
    ②同①.
    ③(汉)班固.汉书: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0:1670.
    ①符桂花.清代黎族风俗图[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45.
    ②胡适.胡适文集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见附录《游历琼州黎峒行程日记》.
    ③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编.海南省志·民族志[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829.
    ④(清)张庆长.黎岐纪闻[M].辑(清)王踢棋.小方壶斋舆地丛抄[M].上海著易堂铅印本清光绪十七年(1891).
    ①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
    ①中南民族学院编辑组.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上卷)[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545.
    ①中南民族学院编辑组.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下卷)[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349.
    ②邓聪.史前蒙古人种海洋扩散研究——岭南树皮布文化发现及其意义[J].东南文化,2000(11).
    ①张庆长.黎岐纪闻[M].王甫,校注.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①符桂花.清代黎族风俗图[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53.
    ①符桂花.海南传统织锦[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71.
    ①王祯.王祯农书[M].王毓瑚,校.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421.
    ①(美)福克讷.美国经济史[M].王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264.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364.
    ①陈维翟.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156.
    ①(英)查尔斯·辛格.技术史(Ⅰ)[M].王前,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293.
    ①《王祯农书》中记载的旋椎结构与使用方法:“截木长可六寸,头径三寸许,两间研细,样如腰鼓。中作小窍,插一钩翼,长可四寸,用系麻皮于下。以左手悬之,右手拨旋,麻既成紧,就缠椎之上;余麻挽于钩内,复续之如前。”王祯.王祯农书[M].王毓珊,校.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431.
    ②宋兆麟.从民族学资料看远古纺轮的形制[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6(8).
    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上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65-66.
    ①(英)查尔斯·辛格.技术史(Ⅰ)[M].王前,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291.
    ①宋兆麟.从民族学资料看远古纺轮的形制[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6(06).
    ①李强.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中的纺织技术研究[D].东华大学,2011:91.文中分析“踏杆和纺轮连结的部分都是轮辐,而不是轮轴部分,这样的结构是无法脚踏踏杆使纺轮转动起来。”纺轮即绳轮。
    ①一种禾类植物的籽,还可酿酒。
    ②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369.
    ③朱砂,古称丹砂,无机化合物,主要成分是硫化汞。
    ①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77.
    ①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78.
    ①符桂花.黎族传统织锦[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94.
    ①黄学魁.黎族织绣图识[J].装饰,2000(4).
    ①沈辰,张晓凌.北京猿人怎样制作和使用工具?[J].化石,2011(4).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
    ②(美)摩尔根.古代社会(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13.
    ③张杰.三亚发现两件斧状石器[N].海南日报,2004-09-24.
    ①沈勇.中国石器、铜器时代骨器制作综谈[J].文物季刊,1994(1).
    ①沈勇.中国石器、铜器时代骨器制作综谈[J].文物季刊,1994(1).
    ①王鹏.论三星村遗址出土的板状刻纹骨器[J].文物,2012(9).
    ①沈勇.中国石器、铜器时代骨器制作综谈[J].文物季刊,1994(1).
    ②马萧林.关于中国骨器研究的几个问题[J].华夏考古,2010(2).
    ①王震.浅议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物——陶器造型的发展与演变[M].硅谷,2010(4).
    ①黑墨树皮捣烂后,取其汁液与“柴构仁”的植物放在一起浸泡,水呈深红色的。
    ①(英)查尔斯·辛格.远古至古代帝国衰落(第I卷)//技术史[M].王前,孙希忠,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262.
    ①王樱.东亚南部土著原始制陶的考古学分析[D]:硕士论文.厦门:厦门大学,2006,56.
    ①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饰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4.
    ①毂,车轮中心有孔突起的圆木,用以贯轴,出现车辐后,毂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
    ①S. Piggott, The Earliest Wheeled Transport: From the Atlantic Coast to the Caspian Sea[M].London and New York: Thames and Hudson.1983:51-52.
    ②龚缨晏.车子的演进与传播——兼论中国古代马车的起源问题[J].浙江大学学报,2003(3).
    ③史四维.木轮形式和作用的演变[A]//李国豪.中国科技史探索「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53-484.
    ①史四维.木轮形式和作用的演变[A]//李国豪.中国科技史探索「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53-484.
    ①J. P. Mallory and D. Q. Adams, Encyclopedia of Indo-European Culture [M]. Chicago andLondon: Fitzroy Dearhorn Publishers.1997:626.
    ①(英)达尔文.人类的由来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11.
    ②(英)欧文·琼斯.世界装饰经典图[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32.
    ①李有光,陈修范.陈之佛文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182.
    ①(德)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7.
    ①(英)阿洛瓦·里格尔.风格问题——装饰艺术史的基础[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3.
    ②同①,8.
    ③A·д·亚历山大洛夫.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第一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21.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7:75.
    ②倪建林.原始装饰艺术研究[D].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38.
    ①孟子·离娄上[M].
    ②李立新.设计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74.
    ①孙海兰,焦勇勤.符号与记忆——黎族织锦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161.
    ①尹少淳.走近美术[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191.
    ①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①梅新林.原始崇拜起源论[J].民族研究.1994(4):70.
    ①孙海兰,焦勇勤.符号与记忆——黎族织锦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179.
    ①孙海兰,焦勇勤.符号与记忆——黎族织锦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180.
    ①广东民族学院编.黎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48.
    ②李露露.海南岛黎族纹身习俗[J].寻根,1995(6).
    ③李露露.热带雨林的开拓者——海南黎寨调查纪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361.
    ①李露露.热带雨林的开拓者——海南黎寨调查纪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361.
    ①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412.
    ①(清)张庆长.黎歧纪闻[M].清光绪间刻本,1875-1908.
    ①符桂花.黎族传统织锦[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270.
    ①高泽强,潘先锷.祭祀与辟邪——黎族民间信仰文化初探[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97.
    ①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289.
    ①王恩.霸王岭黎族探源.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125.
    ①高泽强、潘先锷.祭祀与辟邪——黎族民间信仰文化初探[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146.
    ①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65.
    ②同①:179.
    ③高泽强、潘先锷.祭祀与辟邪——黎族民间信仰文化初探[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166.
    ①李露露.热带雨林的开拓者——海南黎寨调查纪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278.
    ②高泽强.海南黎族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225.
    ①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M].海口:海南省民族学会,2001.(根据中国科学院广东民族研究所编印的日文版《海南岛民族志》于2001年重新印制)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Ⅰ[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12:228.
    ①潘耀昌.文艺复兴就是巴罗克——沃尔夫林基本概念引来的批评[J].荣宝斋,2010(2).
    ①海南省民族研究所编.黎族服装图释[M].海口:南海出版社,2011:2.
    ①宋席珍续修.宣统定安县志·黎岐志[M].卷九.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②程天富.黎族纹身新探[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1.
    ①王国全.黎族风情[M].广州:广东省民族研究所,1985:48.
    ①符震、苏海鸥编.黎族民间故事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10—13.
    ②(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十.绣面.杨武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9:419.
    ③刘军.肌肤上的文化符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20.
    ①庄子·逍遥游[M].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86.
    ②罗香林.海南岛黎人源出越族考.见詹慈编.黎族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一辑)[M].广州: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编印,1983:4—5.
    ①黎族简史编写组编.黎族简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14.
    ②宋席珍续修.宣统定安县志·黎岐志[M].卷九.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①戴璟纂修.(嘉靖)广东通志·琼州府·事纪[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②刘军.肌肤上的文化符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09.
    ③林仁超.琼崖黎洞奇观[M].广州:民智书店,1949.
    ④曾昭璇.人类地理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21.
    ⑤潘锡恩.嘉庆大清一统志·琼州府·名宦[M].卷453.北京:中华书局,1986.
    ①刘咸.海南黎人文身之研究//黎族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一辑)[M].詹慈,编.广州: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编印,1983:232.
    ①王学萍.中国黎族.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45.
    ①(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全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7:239.
    ①刘卫国.“刻木记事”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2).
    ②同①.
    ③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队.青海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地反映出的主要问题[J].考古,1976(6):376.)
    ①符和积.黎族史料专辑[G]//海南文史资料(第九辑).海口:南海出版社,1994:274
    ①(清)吴应廉.光绪·定安县志(卷九)[M].
    ②台湾总督府热带产业调查会.海南岛志[M].昭和11年:93.
    ③刘咸.海南黎人刻木为信之研究[J].科学,1935:19卷(20).
    ①刘卫国.黎族历史上刻木记事习俗浅析[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4).
    ①刘卫国.“刻木记事”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2).
    ①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24.
    ①刘咸.海南黎人刻木为信之研究//广东省民族研究所.黎族研究参考资料选辑[C].铅印本,1983.
    ②中南民族学院编辑组.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上卷)[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137.
    ①(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全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7:239.
    ②(清)道光.琼州府志(卷二十)[M].
    ①(明)万历.云南通志(卷四·景东府)[M].
    ②(清)道光.宣威州志(卷五·种类)[M].
    ③(清)方国瑜.班洪风上记//永昌府文征·记载卷32[M].
    ①(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97.
    ②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J].考古学报,1972(01).
    ①(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全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7:156.
    ①廖玉玲,廖国一.当代黎族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②(美)贝茨.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M].吴爱明,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147.
    ③广东省编辑组.黎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42.
    ①广东省编辑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保亭县毛道乡黎族合亩制调查//海南黎族社会历史情况调查资料(第一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98-100,206-207.
    ①孙绍先,欧阳洁.黎族女性文化专题研究[M].海口: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43.
    ②广东省编辑组.黎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58.
    ③符桂花.清代黎族风俗图[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197.
    ①陈立浩.历史的跨越——黎族原“合亩制”地区的变革[M].海口:南海出版社,1996:76.
    ②符桂花.清代黎族风俗图[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189.
    ①容观瓊.从海南岛开拓发展的历史看民族间种族交融的特点[J].南宁:广西民族研究1992(1).
    ②(宋)苏轼:《伏波庙记》.
    ③(清)韩俊《议黎奏稿略》,见《右今图书集成》1392卷.
    ④同②.
    ⑤容观瓊.从海南岛开拓发展的历史看民族间种族交融的特点[J].南宁:广西民族研究1992(1).
    ①符桂花.清代黎族风俗图[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45.
    ①符桂花.清代黎族风俗图[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47.
    ②中南民族学院编辑组.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上卷)[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175.
    ①中南民族学院编辑组.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上卷)[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313.
    ②任继愈.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量·技术卷·滇南矿厂图略(第一册)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①(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物理学与相关技术·机械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12.
    ②《鲁班经匠家境》载:“风箱的样式:长三尺,阔八寸,板片八分厚;内开风板,六寸四分大,九寸四分长。抽风櫎仔八分大、四分厚,扯手七寸四分长,(抽风櫎仔八分大、四分厚,扯手七寸四分长),方圆一寸大。出风眼要取方圆一寸八分大,平中为主。两头吸风眼每头一个,阔一寸八分,长二寸二分。四边板片都用上行做准。”任继愈.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彙·技术卷:第一分册·鲁班经匠家境[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148.
    ①赵宗乙,淮南子译注[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886.
    ②潘吉星.宋应星《天工开物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38.
    ①广东省编辑组.黎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8.
    ①(明)唐胄《正德琼台志·坛庙》
    ①“峒”是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黎族社会组织;峒主是处理峒、村内外的公共事务的首领。由于汉族道教中的神传入后,黎族万物灵魂皆为“鬼”的观念遭到转变,称“鬼”为“公”。
    ②符和积.道教在海南黎族地区的传播与民族化[J].中国道教,2006(3).
    ③黎族的原始崇拜中只有“鬼”没有“神”,比如“祖先鬼”、“雷公鬼”。
    ④亚根.黎族宗教文化的间性审美立场[J].琼州学院学报,2011(6).
    ①符和积.道教在海南黎族地区的传播与民族化[J].中国道教,2006(3).
    ②黎族一种害人的巫术。
    ③广东省编辑组.黎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66.
    ①高泽强,潘先锷.祭祀与避邪——黎族民间信仰文化初探[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212.
    ①本文所用黎族道公符箓均由海南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高泽强、海南省文史学者潘先锷先生收集。
    ②(法)安娜·塞德尔.西方道教研究史[M].蒋见元、刘凌,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45.
    ③李远国.论道符的结构与笔法[J],宗教学研究,1998,(2).
    ①刘仲宇.道家与道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73.
    ①李远国.论道符的结构与笔法[J].宗教学教研究,1998(2).
    ①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卷71)//道藏(第3册):1052.
    ①王伟.黎锦——绣面龙被研究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2:32.
    ②刘向前.海南黎族的龙被文化[J].寻根,2005(4).
    ③唐胄.正德琼台志[M].见: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4,卷九土产下,布帛属.
    ④周菁葆.“龙被”艺术的文化观照[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①邹宇.传统“暗八仙”图案的文化内涵与装饰功能[J].现代装饰理论,
    ①唐家路.“福禄寿喜”吉祥观念及其图形表现[C].见“岁寒三友——诗意的设计”——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①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编.海南省志民族志[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72.
    ①参考吴毓珍,王恩.绝无仅有的“黎族千言锦书”[J].今日海南,2007:9.
    ①参考《黎族传统织锦》等书概括出主要图案与类型。符桂花.黎族传统织锦[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5.
    ①周菁葆.“龙被”艺术的文化观照[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①百家讲坛: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下).
    ①郭廉夫.中国纹样辞典[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26.
    ①(清)广东新语·货语[M],卷15.
    ①周菁葆.“龙被”艺术的文化观照[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①李立新.中国设计艺术史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37.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74.
    ②朱狄.原始文化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88:424.
    ①李立新.中国设计艺术史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66.
    ①(美)摩尔根.古代社会(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556.
    1、(宋)周去非著.岭外代答[M].屠有祥校注.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2、(宋)苏轼撰.东坡全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卷二十四·集部四六一四七)[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3、(宋)赵汝适原著.诸蕃志[M].校释.杨博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6.
    4、(宋)乐史.太平寰宇记[M].卷169条:儋州、琼州、万安州.
    5、(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黎峒[M].卷331.
    6、(明)戴憬修,张岳.嘉靖广东通志初稿.琼州府[M].嘉靖十四年(1535)刻本.蒋志华,李昭醇点校.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7、(明)戴嬉,欧阳灿总裁,蔡光前等纂修.万历琼州府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8、(明)郭裴.万历广东通志·琼州府·郡县志·山川[M].万历三十年(1602)修.谢晖点校.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9、(明)顾岕.海槎余录[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255,地理类,影印明正德嘉靖间刻《顾氏明朝四十家小说》本.济南:齐鲁书社,1996.
    10、(明)黄佐.嘉靖广东通志·琼州府//舆地志·坊都[M].嘉靖四十年(1561)刻本.蒋志华,李昭醇点校.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11、(明)唐胃.正德琼台志(卷十二乡都)[M].正德十六年(1521)刻本.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12、(明)姚虞.岭海舆图[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3、(明)曾邦泰.(万历)儋州志[M].据日本尊经阁文库藏明万历48年(戊午1618)刻本影印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14、(清)陈伦炯.海国闻见录[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五九四册,史部三五二,地理类.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
    15、(清)陈梦雷等原辑,蒋廷锡等重辑.古今图书集成[M].方舆汇编,职方典.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成都:巴蜀书社,1986.
    16、(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M].据商务印书馆四部从刊三编1935版影印本重印.上海书店,1985.
    17、(清)郝玉麟等修,鲁曾煌等编纂.广东通志[M].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工作委员会编.文津阁四库全书,第一八八册,史部·地理类.影印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8、(清)焦映汉修,贾棠纂.康熙琼州府志[M].颜艳红,赖青寿点校.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19、(清)毛鸣宝,郭篙寿等修.广东省广东图说[M].桂文灿纂.据清同治间刊本影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20、(清)明谊修,张岳裕纂.道光琼州府志[M].李琳点校.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21、(清)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2、(清)瞿云魁纂修.乾隆陵水县志[M].郑行顺点校.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23、(清)萧应植修,陈景埙纂.乾隆琼州府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24、(清)潘廷侯,终世南修,吴南杰纂.康熙琼山县志(康熙二十六年本)[M].傅林祥,邓井红,邓玲点校.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25、(清)王蛰修,关必登纂.康熙琼山县志(康熙四十七年本)[M].傅林祥,邓井红,邓玲点校.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26、(清)王锡棋.小方壶斋舆地丛钞[M].杭州古籍书店影印光绪上海著易堂本,1985.
    27、(清)张禽等纂修.崖州志[M].郭沫若点校.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28、(清)张庆长.黎岐纪闻[M].辑(清)王踢棋.小方壶斋舆地丛抄[M].上海著易堂铅印本清光绪十七年(1891).
    29、(清)张庆长.黎岐纪闻[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0、(清)张文豹,梁廷佐.康熙定安县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1、(美)弗朗兹·博厄斯,原始艺术[M].金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2、(美)詹姆斯·乔治·弗雷泽.金枝[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
    3、(法)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英)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M].费孝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美)詹姆斯·皮克斯.人类学透视[M].汪丽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刘魁立,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英)爱德华·泰勒.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9、(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10、(德)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1、(英)马凌诺斯基.文化[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2、(英)贝尔·克莱夫.艺术[M].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8.
    13、(德)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M].广州:中国科学院广东民族研究所,2001.
    14、(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5、(美)摩尔根.古代社会(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6、(英)查尔斯·辛格.技术史(Ⅰ)[M].王前,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17、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
    18、李立新.中国设计史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19、李立新.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M].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20、吴诗池.中国原始艺术[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6.
    21、朱狄.艺术的起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2、任继愈.宗教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23、岑家梧.图腾艺术史[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6.
    24、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5、宋兆麟.中国生育信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26、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7、孟慧英.中国原始信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8、邓启耀.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29、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30、杨学政.原始宗教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31、符合积.黎族史料专辑第七辑[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3.
    32、海南省政协文史会.海南文史资料第九辑//黎族史料专辑(续)[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1.
    33、广东省编辑组.黎族社会历史调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34、蔡於良.黎族织贝珍品·龙被艺术[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35、黎族简史编写组.黎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36、刘咸.海南黎族人文身研究[M].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馆.1936.
    37、李露露.热带雨林的开拓者——海南黎寨调查纪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38、刘耀荃.黎族历史纪年辑要[M].广州:广东民族研究所.1982.
    39、满都尔图,卢勋,罗贤佑.白沙县黎族卷: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研究丛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40、王海、江冰.从远古走向现代——黎族文化与黎族文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
    41、王学萍.黎族传统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42、王学萍.中国黎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43、符桂花.清代黎族风俗图[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
    44、王国全.海南黎族的住宅建筑[M].广州:广东省民族研究所.1992.
    45、王养民、马姿燕.黎族文化初探[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
    46、吴永章.黎族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47、邢关英.黎族//民族知识丛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48、邢植朝.黎族文化溯源[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
    49、曾昭璇,张永剑,曾宪珊.海南黎族人类学考察[M].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刊印.2004.
    50、詹慈.黎族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1辑)[M].广州:广东民族学院研究所.1983.
    51、张跃、周大鸣主编.黎族(海南五指山福关村调查)//中国民族村寨调查丛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52、张寿祺、黄新美.海南剩乐东县番阳区黎族群体变化的研究[M].海口:海南大学出版社.1986.
    53、中南民族学院.海南黎族社会调查(上下卷)[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
    54、孙海兰.黎族符号与记忆——黎族织锦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
    55、高泽强,潘先锷.祭祀与避邪——黎族民间信仰文化初探[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
    56、高泽强,文珍.海南黎族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南方出版社,2008.
    57、程天富.黎族文身新探[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
    58、刘军.肌肤上的文化符号——黎族和傣族传统文身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59、蔡於良.黎族织贝珍品·衣裳艺术图腾百图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
    1、潘姝雯.海南黎族服装研究及设计实践[D]:[硕士论文].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0.
    2、苏丽萍.独特的历史遗痕——海南省昌江县黎族文身口述史研究[D]:[硕士论文].海南:海南师范大学,2011.
    3、张引.海南白查村黎族聚落环境探析[D]:[硕士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8.
    4、罗鹏.海南黎族合亩制地区的权利观念探析[D]:[硕士论文].海南:海南大学,2011.
    5、曹春楠.海南黎族和台湾高山族服饰图案艺术比较研究[D]:[硕士论文].海南:海南师范大学,2011.
    6、朱琳.海南黎族习惯法的基本价值探析[D]:[硕士论文].海南:海南大学,2010.
    7、关丹丹.黎族传统社会婚姻家庭习惯法研究[D]:[硕士论文].海南:海南大学,2010.
    8、王睿.黎族村治的历史与现状[D]:[硕士论文].海南:海南师范大学,2011.
    9、袁国客.清代海南治黎及其影响[D]:[硕士论文].广州:暨南大学,2003.
    10、王洪波.造型·生态·符号——海南琴族妇女服饰文化蕴涵透视[D]:[硕士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11、林子力.政治学视野下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海南为例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12、高占盈.南越国艺术研究[D]:[博士论文].西安:西安美院,2008.
    13、戴成萍.清代琼黎图研究[D]:[博士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14、石开忠.侗族款组织的文化人类学阐释[D]:[博士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15、邱永杰.海南黎族打柴舞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博士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8.
    16、范秀娟.黑衣壮民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博士论文].山东:山东大学,2006.
    17、侯阿冰.少数民族价值观的结构、特征及变迁研究[D]:[博士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08.
    18、郭锐.佤族木鼓文化研究[D]:[博士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
    19、关丙胜.族群的演进博弈——中国图瓦人研究[D]:[博士论文].厦门:厦门大学,2009.
    20、陈昱成.中国苗族文化的民族学研究[D]:[博士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21、倪建林.原始装饰艺术研究[D]:[博士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06.
    22、殷晓蕾.生生为艺——论中国原始岩画中生命精神的历史流变[D]:[博士论文].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2.
    23、李雪艳.《天工开物》的明代工艺文化——造物的历史人类学研究[D]:[博士论文].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2.
    1、卢迅鸣,杨春盛.黎族住宅形式演变初探[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89(3).
    2、罗文雄.丰富多彩的海南黎族生活用具[J].装饰,1999(3).
    3、王国全.海南黎族传统文化与民俗[J].装饰,1999(3).
    4、王辉山.黎族生产工具漫议装饰[J]装饰,1999(3).
    5、苏儒光.黎族传统民居建筑类型与演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3).
    6、辛克靖.五指山下的黎族船形民居[J].长江建设,2002(2).
    8、姚丽娟.黎族独特的民间手工艺术[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6).
    9、姚丽娟.黎族人生态环境探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9).
    10、姚丽娟.海南岛黎族妇女文身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3).
    11、高泽强.海南岛树皮布历史溯源[J].广西民族研究,2007(2).
    12、高泽强.黎族族源族称探讨综述[J].琼州学院学报,2008(15).
    13、黄学魁.黎族织绣图识[J].装饰,2004(4).
    14、黄学魁.黎族几种典型传统织绣花纹图案内涵解读[J].装饰,2006(3).
    15、黄学魁.浅议黎族传统文化的几个特点[J].琼州大学学报,2005(1).
    16、容观瓊.对当前黎族史研究的几点思考[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6).
    17、练铭志.关于海南黎族族源的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5).
    18、练铭志.海南黎族与汉文化的关系述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