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石质葬具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隋唐时期的石质葬具多出土于高等级墓葬中,帝王陪葬墓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随着该时期石质葬具资料的不断积累,为研究当时的等级制度和丧葬制度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本文以考古资料、传世文献和墓志为基础,依据墓葬纪年和石椁、石棺、石棺床的形制差别将隋唐石质葬具分为三期。早期,石质葬具种类延续北朝风格,悬山顶逐渐被庑殿顶取代,歇山顶、硬山顶、拱顶类石棺椁与庑殿顶并存。使用石棺床的墓主等级同使用石椁的墓主等级相当。中期,石棺和石棺床的使用减少,集中出现使用庑殿顶石椁的双室砖墓。皇帝或权势人物为体现其特权对先前非正常死亡的亲属进行大肆改葬。晚期,使用石质葬具的墓主身份出现多样化,虽然墓主等级总体上在三品以上,但此时的石质葬具逐渐不再具有等级象征。
     根据文献、墓志中记载唐代赠赐东园秘器的墓主,结合考古发掘情况,认为唐代的东园秘器应为皇帝赠赐给墓主的丧葬类用具。根据石质葬具的分期情况看,在早期石质葬具的使用较符合墓主等级。中期出现特权葬制,人为地提高墓主等级,使用高规格的葬制。晚期石质葬具的使用逐渐不受丧葬令的限制。总体看来,石质葬具的使用是属于特殊的葬制,绝大部分是经统治者赠赐给墓主使用的,其发展状况体现了当时丧葬活动重心由葬转至丧的习俗变化;也体现了隋唐对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融合。
Most of the sarcophaguses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were buried and found in higher rank tombs. Especially in the emperors'tombs, it makes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With the sarcophaguses of Sui and Tang dynasties been discovered and accumulated gradually, it provides abundant physical materials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hierarchies and the funeral systems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Based on the archaeological datum and the literatures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 and epitaphs and stone outer coffins, kistvaens, sarcophagus beds, according to the tombs'dates and sarcophaguses were buried with shape differences and split types, the sarcophaguses of Sui and Tang dynasties have been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or stages:In early stage, the types of the sarcophaguses remained a lot of characters of the North Dynasty. Xuan Shan Roofs were taken over by Wu Dian Roofs. There also Xie Shan roofs, Ying Shan roofs and Arch-roofs been used in the kistvaens at the same time. The owners who used sarcophagus beds were at the same class with the owners who used stone outer coffins. In medium stage, the use of kistvaens and sarcophagus beds were cut down. And they were discovered in the bricked tombs with double rooms and stone outer coffins of Wu Dian roofs. The emperors and the ones who had power and influence made changes in the funeral custom of their irregular dead relatives to embody their privilege. In late stage, the identities of the owners of the tombs with sarcophaguses become more diversified. Though the sarcophaguses mostly appeared in the tombs of the third class and higher officers, it is no longer as a symbol of rank system.
     According to documents and records, epitaphs named the secret apparatus of Eastern Garden according to the articles were produced for the owners of the tombs, statistical archaeology installment has unearthed the stone was buried in the tomb with high propor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east garden secret apparatus should be given by the emperor as a gift using as the funeral appliance. On the basis of the division of sarcophaguses, the use of it was accord with the political identities of the rank of the owners. In the medium stage, there came privileged funeral system. In the funerals the rank of the owners was raised up artificially. In late stage the use of sarcophaguses was no longer restricted by the funeral system. Generally, the use of sarcophaguses belonged to the specific funeral system, most of them were granted by the emperors as gifts to the owners. Th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arcophaguses indicated that the funeral custom was changed from bury to funeral as a ceremony. It is also reflected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of Han nationality and minority culture identity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synthesis.
引文
[1][清]董诰等撰.全唐文·玄宗·禁厚葬制[M].中华书局影印本,1982年。
    [2]傅熹年.唐代隧道型墓的形制构造和所反映的地上宫室[C].文物与考古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长安城郊隋唐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2]安峥地.唐房陵大长公主墓清理简报[J].文博,1990,(1)。
    [3]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丰台唐史思明墓[J].文物,1991,(9)。
    [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泾阳县文管会.唐张仲晖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2,(1)。
    [5]高文,高成刚.中国画像石棺艺术[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长安城郊隋唐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7]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安县南里王村韦洞墓发掘记[J].文物,1959,(8)。
    [8]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永泰公主墓发掘简报[J].文物,1964,(1)。
    [9]陕西省博物馆唐墓发掘组.唐章怀太子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2,(7)。
    [10]陕西省博物馆唐墓发掘组.唐郑仁泰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2,(7)。
    [11]陕西省博物馆唐墓发掘组.唐懿德太子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2,(7)。
    [12]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唐李寿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4,(9)。
    [13]解峰,马先登.唐契苾明墓发掘记[J].文博,1998,(5)。
    [1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新出唐墓壁画[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年。
    [15]贠安志.陕西长安县南里王村与咸阳飞机场出土大量隋唐珍贵文物[J].考古与文物,1993,(6)。
    [16]陈安利.唐十八陵[Ml.西安: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17]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唐金乡县主墓清理简报[J].文物,1997,(1)。
    [18]郭延龄.靖边出土唐杨会石棺和墓志[J].考古与文物,1995,(4)。
    [19]岳起,薛高文.咸阳发掘唐阿史那怀道夫妇合葬墓[N].中国文物报,1994-5-15。
    [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唐薛做墓发掘简报[J].文物季刊,1997,(3)。
    [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新出土唐墓壁画[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年。
    [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太原隋代虞弘墓清理简报[J].文物,2001,(1)。
    [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李宪墓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5]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铜川市考古研究所.陕西铜川市唐窦及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9,(3)。
    [6]王勇刚,白保容,宿平.新发现的唐武令璋石椁和墓志[J].考古与文物,2010,(2)。
    [7]张小丽,郭永淇.西安东长安街唐代石椁墓[C].国家文物局主编,2009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142。
    [8]程旭.唐武惠妃石椁纹饰初探[J].考古与文物,2012,(5);程旭,师小群.唐贞顺皇后敬陵石椁[J].文物,2012,(5)。
    [9]陈志谦.昭陵唐墓壁画[C].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一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
    [10]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李宪墓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11]李杰.勒石与勾描——唐代石椁人物线刻的绘画学风格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11年。
    [12]高文,高成刚.中国画像石棺艺术[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13]贺梓城.唐墓壁画[J].文物,1959,(8)。
    [14]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三原双盛村隋李和墓发掘简报[J].文物,1966,(1)。
    [15]刘海文,只海梅.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发现唐代石棺墓[J].考古,2003,(8)。
    [16]刘运田.赵县城内发现唐代石棺[J].文物春秋,1996,(1)。
    [17]高陵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唐独孤公夫人清河张氏墓清理简报[J].文博,1992,(4)。
    [18]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殷仲容夫妇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7,(5)。
    [19]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8,(5)。
    [20]孙秉根.西安隋唐墓葬的形制[C].国考古学研究——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51-190。
    [21]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队.天津军粮城发现的唐代墓葬[J].考古,1963,(3)。
    [22]齐东方.中国北方地区唐墓[C].七~八世纪东亚地区历史与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1]王仁波,何修龄,单(?).陕西唐墓壁画之研究(下)[J].文博,1984,(2)。
    [2]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东郊唐墓清理记[J].考古通讯,1956,(6)。
    [3]贺梓城.唐墓壁画[J].文物,]959,(8)。
    [4]张正岭.西安韩森寨唐墓清理记[J].考古通讯,1957,(5)。
    [5]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郭家滩隋姬威墓清理简报[J].文物,1959,(8)。
    [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郊区隋唐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6年。
    [7]昭陵文物管理所.唐尉迟敬德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8,(5)。
    [8]陕西省文管会,昭陵文管所.陕西礼泉唐张十贵墓[J].考古,1978,(3)。
    [9]昭陵文物管理所.唐越王李贞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7.(10)。
    [10]富平县文化馆,陕西省博物馆,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李凤墓发掘简报[J].考古,1977,(5)。
    [11]昭陵博物馆.唐昭陵段蔄壁墓理简报[J].文博,1989,(6)。
    [12]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龙门唐安菩夫妇墓[J].中原文物,1982,(3)。
    [13]天水市博物馆.天水市发现隋唐屏风石棺床墓[J].考古,1992,(1)。
    [14]陈志谦.唐昭陵长乐公主墓[J].文博,1988,(3)。
    [15]陈安利,马咏钟.西安王家坟唐代唐安公主墓[J].文物,1991,(9)。
    [1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李宪墓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17]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文物园林局.唐惠昭太子陵发掘报告[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年。
    [18]力孝廉,谢虎军.唐睿宗贵妃豆卢氏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5,(8)。
    [19]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蒲城县文体广电局.唐惠庄太子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9,(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惠庄太子李撝墓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20]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节憋太子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4,(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节愍太子墓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2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唐昭陵新城长公主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7,(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新城长公主墓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22]陈安利.唐十八陵[M].西安: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23]队西省考古研究院.唐嗣虢王李邀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2,(3)。
    [24]孙秉根.西安隋唐墓葬的形制[C].中国考古学研究——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51-190。
    [1]齐纪.唐代石柠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2]程义.关中唐代墓葬初步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3]徐志卿.唐代东园秘器[J].文物世界,2010,(3)。
    [4]张桢.北朝至隋唐时期入华胡人石质葬具的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5]张桢.目前发现入华胡人石质葬具图像中反映的酒文化[J].文博,2010,(3)。
    [1]王静.唐墓石室规制及相关丧葬制度研究——复原唐〈丧葬令〉第25条令文释证[J].唐研究第14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1[美]巫鸿著,郑岩译.“华化”与“复古”——房形椁的启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2)。
    [3]杨效俊.壁画与葬具:6—7世纪墓室象征意义的转变[C].唐墓壁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99~109。
    [4]孙机.唐李寿石椁线刻〈仕女图〉、〈乐舞图〉散记[J].文物,1996,(5、6)。
    [5]樊英峰.李重润墓石椁线刻宫女图[J].文博,1998,(12)。
    [1]呼林贵,尹夏清.新发现唐杨会石椁壁画初探[C].唐墓壁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143~145。
    [2]张凌.安伽、嗅弘和史君等墓出土石葬具图像中的器物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3]李明.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石棺图像试读[J].考古与文物,2008,(3)。
    [4]杨波,余颖.李和石棺盖上的伏羲女娲线雕[J].艺术理论,2009,(10)。
    [5]孙武军.北朝隋唐入华粟特人死亡观研究——以葬具图像的解读为主[J].考古与文物,2012,(2)。
    [6]张庆捷.太原隋代虞弘墓石椁浮雕的初步考查[C].巫鸿主编:汉唐之间文化艺术的互动与交融[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3-28。
    [7]李域铮.唐李寿墓石椁线刻坐部伎、立部伎图[J].乐器,1985,(3)。
    [8]李杰.唐代石椁人物线刻艺术[J].美术,2011,(11);李杰.勒石与勾描——唐代石椁人物线刻的绘画凤格学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11年。
    [1]刘凤君.唐墓出土的石椁线刻仕女画[J].美术,1988,(8)。
    [2]邵小莉.陕西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研究——兼论隋唐墓葬艺术源流[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10。
    [3]周繁文.隋代李静训墓研究——兼论唐以前房形石葬具的使用背景[J].华夏考古,2012,(1)。
    [1][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M].中华书局,1992年。
    [2]李静训墓出土的石椁为平顶,该墓同时使用歇山顶石棺和平顶石椁,其葬制较为特殊,未将该墓的平顶归入分型。
    [1] 燕妃墓、唐奉天皇帝李琮墓、唐睿宗贤妃王芳媚墓,李福墓和韦氏无名墓等相关资料未有详细报道,表中未作统计。等级一栏按墓主最高官品统计。
    [1]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安县南里王村韦洞墓发掘记[J].文物,1959,(8)
    [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唐薛儆墓发掘简报[J].文物季刊,1997,(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薛儆墓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李宪墓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晋源区文物旅游局.太原隋虞弘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太原隋代虞弘墓清理简报[J].文物,2001,(1)。
    [2]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唐李寿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4,(9)。
    [1]陕西省博物馆唐墓发掘组.唐郑仁泰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2:(7)。
    [2]安峥地.唐房陵大长公主墓清理简报[J].文博,1990,(1)。
    [1]唐金裕.西安西郊隋李静训慕发掘简报[J]考古,1959,(9)。
    [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殷仲容夫妇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7,(5)。
    [1]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线刻石棺[J].考古与文物,2008,(3)
    [1]高陵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唐独孤公夫人清河张氏墓清理简报[J].文博,19992,(4)。
    [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惠庄太子李撝墓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节憨太子墓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1]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龙门唐安菩夫妇墓[J].中原文物,1982,(3)。
    [1]天水市博物馆.天水市发现隋唐屏风石棺床墓[J].考古,1992,(1)。
    [1] 程义.关中地区唐墓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2] 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73:156。
    [3] 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2299。
    [4] 王静.唐墓石室规制及相关丧葬制度研究——复原唐《丧葬令》第25条令文释证[J].唐研究第14卷,2008:439~464。
    [1]本文采用的丧葬令颁布时间为开元七年(公元719年)。
    [2]仪统计附表中纪年明确,列具形制资料详细的墓葬:对单座墓同出两类石质葬具的分别单独计数。C型因无纪年墓,未进行统计。
    [1]详细的发掘报告见李宪墓发掘报告,惠庄太子,节愍太子,太原隋虞弘墓,薛儆墓等。
    [2]李杰.勒石与勾描——唐代石椁人物线刻的绘画风格学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11年。
    [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晋源区文物旅游局.太原隋虞弘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太原隋代虞弘慕清理简报[J].文物,2001,(1)。
    [1]齐东方.唐代金银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2]齐东方.唐代金银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3]王银田,刘俊喜.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J].文物,2001,(7)。
    [4]陕西省博物馆唐墓发掘组.唐章怀太子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2,(7)。
    [1]高文,高成刚编著.中国画像石棺艺术[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2。
    [2]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北京:中华书局,1963:12~18。
    [3]宋欧阳修.新唐书[M].卷二十志第十礼乐十,北京:中华书局,1975:441。
    [4]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北京:中华书局,1963:3。
    [1]宿白.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墓札记[J].宁夏文物,1989,(3).
    [2]王太明.山西榆社县发现北魏画像石棺[J].考古,1993,(8)。
    [3]程林泉等.陕西西安发现北周婆罗门后裔墓[N],中国文物报,2005-10-21(1)
    [4]贺西林.北朝画像石葬具的发现与研究[C].“汉唐之间的物质文化与世俗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芝加哥,2001年。
    [5]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98~106。
    [6]杨效俊.壁画与葬具:6-7世纪墓室象征意义的转变[C]唐墓壁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99--109。
    [7]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阳高北魏尉迟定州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1,(12)。
    [1]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北魏宋绍祖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1,(7)。
    [2]王银田,刘俊喜.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J].文物,2001,(7)。
    [1]郭建邦.北魏宁懋石室与墓志[J].河南文博通讯,1980,(2);黄明兰.洛阳北魏世俗石刻线画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95-105。
    [2]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1年。
    [3]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北周凉州萨保史君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5,(3)。
    [1]邓宏里等.沁阳县西乡发现北朝墓及画像石棺床[J].中原文物,1983,(1)。
    [2]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102。
    [3]徐婵菲.洛阳北魏元怿墓壁画[J].文物,2002,(2)。
    [4]黄明兰.西晋裴祗和北魏元(?)两墓拾零[J].文物,1982,(1)。
    [5]李梅田.从洛阳到邺城—北朝墓室画像及象征意义的转变[J]考古与文物,2006,(2)。
    [1][美]巫鸿著,郑岩译.“华化”与“复古”——房形椁的启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2)。
    [2]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248-249。
    [3]程林泉等.陕西西安发现北周婆罗门后裔墓葬[N].中国文物报,2005-10-21(1)。
    [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周安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5]杨效俊.壁画与葬具:6~7世纪墓室象征意义的转变[C].唐墓壁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1]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4,(4)。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邺城考古队.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墓[J].考古,1990,(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3]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编著.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92。
    [3]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北齐高润墓[J].考古,1979,(3)。
    [4]李梅田.北齐墓葬文化论析[J].中国历史文物,2004,(6):59-68。
    [5]李梅田.魏晋北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84。
    [6]李梅田.魏晋北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89~199。
    [1]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史思明墓也出土有石椁,但石椁资料不详,根据简报中介绍有拱形顶部残片看应为拱顶石椁
    [2] 王静.唐墓石室规制及相关丧葬制度研究——复原唐〈丧葬令〉第25条令文释证[J].唐研究第14卷,2008年。
    [3] 吴丽如.唐丧葬令复原研究[C].天一阁藏明抄本天圣令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6:675~717。
    [4] 《宋史》卷一二四《礼志》诸臣丧葬等仪引《礼院例册》云:“诸葬不得以石为棺椁及石室,其棺椁皆不得雕镂彩画、施方牖槛,棺内不得藏金宝珠玉。”中华书局,1985:2909。
    [1]陈朝云.南北宋陵[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26~27。
    [2]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北宋皇陵[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3]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宜阳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宜阳北宋画像石棺[J].文物,1996,(8)。
    [4]黄明兰,宫大中.洛阳北宋张君墓画像石棺[J].文物,1984,(7)a
    [1]李献奇,王丽玲.河南洛宁北宋乐重进画像石棺[J].文物,1993,(5)。
    [2]巩县文物管理所,郑州市文物工作队.巩县西村宋代石棺墓清理简报[J].中原文物,1988,)(1)。
    [1]黄明兰.洛阳出土北宋画像石棺[J].考古与文物,1983,(5)。
    [1]参见《唐令拾遗》第17条后所列参考内容。
    [2][美]巫鸿著,郑岩译.“华化”与“复古”——房形椁的启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2)。
    [1]齐纪.唐代石椁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徐志卿.唐代东园秘器[J].文物世界,2010.(3)。
    [2]王学理.汉景帝与阳陵[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22。
    [3]孙福喜.唐金乡县主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方孝廉,谢虎军.唐睿宗贵妃豆卢氏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5,(8)。
    [4][北宋]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M].卷106,列传第56,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1][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2][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3]韩国河.温明、秘器与便房考[J].文史哲,2003,(4)。
    [4][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1][唐]段安节撰,罗广平整理.乐府杂录[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1。
    [2]齐纪.唐代石椁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徐志卿.唐代东园秘器[J].文物世界,2010.(3)。
    [1][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昭明文选[M].卷60·行状、吊文、祭文,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2][唐]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8:596。
    [3]李锦秀.唐代财政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884。
    [1][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M].卷85,礼45,凶七,棺椁制,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2][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1]孙秉根.西安隋唐墓葬的形制[C].中国考古学研究——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年。
    [2]齐东方.略论西安地区双室砖墓[J].考古,1990,(9)。
    [3]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考古四十年[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吕来升、王玉芝山东宁津发现纪年唐墓[J].考古,1993,(10);刘友恒等.唐成德军节度使王元逵墓清理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3,(1):邯哪市文管所.河北大名县发现保弘敬墓志[J].考古,1984,(8)。
    [4]齐东方.略论西安地区双室砖墓[J].考古,1990,(9):861。
    [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节憨太子墓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薛儆墓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唐薛儆墓发掘简报[Jl.文物季刊,1997,(3)。
    [2]郭延龄.靖边出土唐杨会石棺和墓志[J].考古与文物,1995,(4)。
    [3]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554、917、925、1145、1230等。
    [4]陕西省考古研究,泾阳县文管会.唐张仲晖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2,(1)。
    [5]王勇刚,白保容,宿平.新发现的唐武令璋石椁和墓志[J].考古与文物,2010,(2)。
    [6]齐东方.试论西安地区唐代墓葬的等级制度[C].北京大学考古系编.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1] 齐东方.试论西安地区唐代墓葬的等级制度[C].北京大学考古系编.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2] 程义.关中地区唐墓初探[D].西安: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3] 杨效俊.壁画与葬具:6—7世纪墓室象征意义的转变[C].唐墓壁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104-105。
    [1]张晓辉.北方地区隋唐墓葬的分区与分期[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2]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丰台唐史思明墓[J].文物,1991,(9)。
    [3]张瑞.唐河北道南部地区隋唐墓葬的发现与研究——以纪年墓葬为中心的考察[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4]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队.天津军粮城刘家台子发现的唐代墓葬[J].考古,1963,(3):147-148。
    [5]邯郸市文物管理处.河北邯郸南吕固唐代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春秋,1998,(1):5-7。
    [6]李卫星.[J]东嘉祥发现唐徐师謩墓[J].考古,1989,(2):185。
    [7]周苏平.中国古代丧葬习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58-59。
    [8]吴丽娱.唐宋时代的诏葬与敕葬[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11-8(3)。
    [1] 齐东方.唐代的丧葬观念习俗与礼仪制度[J].考古学报,2006,(1)。
    [2] 王宇.辽西地区慕容鲜卑及三燕时期墓葬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 孙危.鲜卑考古学文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128。
    [1]田立坤.三燕文化墓葬的类型与分期[C].巫鸿主编:汉唐之间文化艺术的互动与交融[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2]王宇.辽西地区慕容鲜卑及三燕时期墓葬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黎瑶渤.辽宁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J].文物,1973,(3)。
    [4]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J].文物,1972,(3)。
    [1][宋]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2]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稿[M].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l][清]董诰等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2年。
    [2][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M].中华书局,1992年。
    [3][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M].中华书局,1988年。
    [4][宋]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5][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昭明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6][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7][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8][唐]段安节撰,罗广平整理.乐府杂录[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9][北宋]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10][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考古简报、报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长安城郊隋唐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2]安峥地.唐房陵大长公主墓清理简报[J].文博,1990,(1)。
    [3]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丰台唐史思明墓[J].文物,1991,(9)。
    [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泾阳县文管会.唐张仲晖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2,(1)。
    [5]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安县南里王村韦洞墓发掘记[J].文物,1959,(8)。
    [6]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永泰公主墓发掘简报[J].文物,1964,(1)。
    [7]陕西省博物馆唐墓发掘组.唐章怀太子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2,(7)。
    [8]陕西省博物馆唐墓发掘组.唐郑仁泰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2,(7)。
    [9]陕西省博物馆唐墓发掘组.唐懿德太子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2,(7)。
    [10]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唐李寿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4,(9)。
    [11]解峰,马先登.唐契苾明墓发掘记[J].文博,1998,(5)。
    [1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新出唐墓壁画[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年。
    [13]贠安志.陕西长安县南里王村与咸阳飞机场出土大量隋唐珍贵文物[J].考古与文物,1993,(6)。
    [14]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唐金乡县主墓清理简报[J].文物,1997,(1)。
    [15]郭延龄.靖边出土唐杨会石棺和墓志[J].考古与文物,1995,(4)。
    [16]岳起,薛高文.咸阳发掘唐阿史那怀道夫妇合葬墓[N].中国文物报,1994-5-15。
    [17]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唐薛儆墓发掘简报[J].文物季刊,1997,(3)。
    [18]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薛儆墓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19]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太原隋代虞弘墓清理简报[J].文物,2001,(1)。
    [20]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李宪墓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21]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铜川市考古研究所.陕西铜川市唐窦及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9,(3)。
    [22]工勇刚,白保容,宿平.新发现的唐武令璋石椁和墓志[J].考古与文物,2010,(2)。
    [23]张小丽,郭永淇.西安东长安街唐代石椁墓[C].国家文物局主编,2009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
    [24]程旭,师小群.唐贞顺皇后敬陵石椁[J].文物,2012,(5)。
    [25]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三原双盛村隋李和墓发掘简报[J].文物,1966,(1)。
    [26]刘海文,只海梅.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发现唐代石棺墓[J].考古,2003,(8)。
    [27]刘运田.赵县城内发现唐代石棺[J].文物春秋,1996,(1)。
    [28]高陵县义物管理委员会.唐独孤公夫人清河张氏墓清理简报[J].文博,1992,(4)。
    [29]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殷仲容夫妇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7,(5)。
    [30]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8,(5)。
    [31]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队.天津军粮城发现的唐代墓葬[J].考古,1963,(3)。
    [32]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东郊唐墓清理记[J].考古通讯,1956,(6)。
    [33]张正岭.西安韩森寨唐墓清理记[J].考古通讯,1957,(5)。
    [34]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郭家滩隋姬威墓清清理简报[J].文物,1959,(8)。
    [3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郊区隋唐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6年。
    [36]昭陵文物管理所.唐尉迟敬德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8,(5)。
    [37]陕西省文管会,昭陵文管所.陕西礼泉唐张士贵墓[J].考古,1978,(3)。
    [38]昭陵文物管理所.唐越王李贞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7,(10)。
    [39]富平县文化馆,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李凤墓发掘简报[J].考古,1977,(5)。
    [40]昭陵博物馆.唐昭陵段蔄壁墓清理简报[J].文博,1989,(6)。
    [41]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龙门唐安菩夫妇墓[J].中原文物,1982,(3)。
    [42]天水市博物馆.天水市发现隋唐屏风石棺床墓[J].考古,1992,(1)。
    [43]陈志谦.唐昭陵长乐公主墓[J].文博,1988,(3)。
    [44]陈安利,马咏钟.西安王家坟唐代唐安公主墓[J].文物,1991,(9)。
    [4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文物园林局.唐惠昭太子陵发掘报告[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年。
    [46]力孝廉,谢虎军.唐睿宗贵妃豆卢氏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5,(8)。
    [47]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蒲城县文体广电局.唐惠庄太了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9.(2)。
    [48]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惠庄太子李撝墓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49]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节愍太子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4,(4)。
    [50]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节憋太子墓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5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唐昭陵新城长公主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97,(3)。
    [5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新城长公主墓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5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唐嗣虢王李邕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2,(3)。
    [54]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晋源区文物旅游局.太原隋虞弘墓 [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55]唐金裕.西安西郊隋李静训墓发掘简报[J].考古,1959,(9)。
    [5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殷仲容夫妇发掘简报[J].考古文物,2007,(5)。
    [57]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线刻石棺[J].考古与文物,2008,(3)。
    [58]王银田、刘俊喜.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J].文物,2001,(7)。
    [59]宿自.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墓札记[J].宁夏文物,1989,(3)。
    [60]王太明.山西榆社县发现北魏画像石棺[J].考古,1993,(8)。
    [61]程林泉等.陕西西安发现北周婆罗门后裔墓葬[N].中国文物报,2005-10-21(1)。
    [62]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阳高北魏尉迟定州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1,(12)。
    [63]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北魏宋绍祖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1.(7)。
    [64]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北周凉州萨保史君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5,(3)。
    [65]邓宏里等.沁阳县西乡发现北朝墓及画像石棺床[J].中原文物,1983,(1)。
    [66]徐婵菲.洛阳北魏元怿墓壁画[J].文物,2002,(2)。
    [67]黄明兰.西晋裴祗和北魏元(?)两墓拾零[J].文物,1982,(1)。
    [68]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周安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69]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4,(4)。
    [7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邺城考古队.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墓[J].考古,1990,(7)。
    [7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编著.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72]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北齐高润墓[J].考古,1979,(3)。
    [73]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宜阳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宜阳北宋画像石棺[J].文物,1996,(8)。
    [74]黄明兰,宫大中.洛阳北宋张君墓画像石棺[J].文物,1984,(7)。
    [75]李献奇,王丽玲.河南洛宁北宋乐重进画像石棺[J].文物,1993,(5)。
    [76]巩县文物管理所,郑州市文物工作队.巩县西村宋代石棺墓清理简报[J].中原文物,1988,(1)。
    [77]黄明兰.洛阳出土北宋画像石棺[J].考古与文物,1983,(5)。
    [78]邯郸市文物管理处.河北邯郸南昌固唐代墓葬发掘简报[J].文物春秋,1998,(1)。
    [79]李卫星.山东嘉祥发现唐徐师謩墓[J].考古,1989,(2)。
    [80]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考古四十年[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
    [81]吕来升,王玉芝.山东宁津发现纪年唐墓[J],1993,(10)。
    [82]刘友恒等.唐成德军节度使王元逵墓清理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3,(1)。
    [83]邯郸市文管所.河北大名县发现何弘敬墓志[J].考古,1984,(8)。
    [84]黎瑶渤.辽宁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J].文物,1973,(3)。
    [85]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J].文物,1972,(3)。研究著作
    [1]傅熹年.唐代隧道型墓的形制构造和所反映的地上宫室[C].文物与考古论集.北京:文物出 版社,1987年。
    [2]高文,高成刚.中国画像石棺艺术[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3]陈安利.唐十八陵[M].西安: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4]程旭.唐武惠妃石椁纹饰初探[J].考古与文物,2012,(5)。
    [5]陈志谦.昭陵唐墓壁画[C].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一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
    [6]李杰.勒石与勾描——唐代石椁人物线刻的绘画学风格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博十论文,2011年。
    [7]贺梓城.唐墓壁画[J].文物,1959,(8)。
    [8]孙秉根.西安隋唐墓葬的形制[C].中国考古学研究——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年。
    [9]齐东方.中国北方地区唐墓[C].七~八世纪东北亚地区历史与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10]王仁波,何修龄,单(?).陕西唐墓壁画之研究(下)[J].文博,1984,(2)。
    [11]齐纪.唐代石椁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12]程义.关中唐代墓葬初步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13]徐志卿.唐代东园秘器[J].文物世界,2010,(3)。
    [14]张桢.北朝至隋唐时期入华胡人石质葬具的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硕上论文,2009年
    [15]张桢.目前发现入华胡人石质葬具图像中反映的洒文化[J].文博,2010,(3)。
    [16]王静.唐墓石室规制及相关丧葬制度研究——复原唐〈丧葬令〉第25条令文释证[J].唐研究第14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7][美]巫鸿著,郑岩译.“华化”与“复古”——房形椁的启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2)。
    [18]杨效俊.壁画与葬具:6—7世纪墓室象征意义的转变[c].唐墓壁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19]孙机.唐李寿石椁线刻〈仕女图〉、〈乐舞图〉散记[J].文物,1996,(5、6)。
    [20]樊英峰.李重润墓石椁线刻宫女图[J].文博,1998,(12)。
    [21]呼林贵、尹夏清.新发现唐杨会石椁壁画初探[C].唐墓壁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秦出版社,2006年。
    [22]张凌.安伽、虞弘和史君等墓出土石葬具图像中的器物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23]李明.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石棺图像试读[J].考古与文物,2008,(3)。
    [24]杨波,余颖.李和石棺盖上的伏羲女蜗线雕[J].艺术理论,2009,(10)。
    [25]孙武军.北朝隋唐入华粟特人死亡观研究——以葬具图像的解读为主[J].考古与文物,2012, (2)。
    [26]张庆捷.太原隋代虞弘墓石椁浮雕的初步考查[C].巫鸿主编:汉唐之间文化艺术的互动与交融[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27]李域铮.唐李寿菜石椁线刻坐部伎、立部伎图[J].乐器,1985,(3)。
    [28]刘凤君.唐墓出土的石椁线刻仕女画[J].美术,1988,(8)。
    [29]李杰.唐代石椁人物线刻艺术[J].美术,2011,(11)。
    [30]邵小莉.陕西潼关税村隋代壁画墓研究——兼论隋唐墓葬艺术源流[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10年。
    [31]周繁文.隋代李静训墓研究——兼论唐以前房形石葬具的使用背景[J].华夏考古,2012,(1)。
    [32]齐东方.唐代金银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33]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34]贺西林.北朝画像石葬具的发现与研究[C].“汉唐之间的物质文化与世俗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芝加哥,2001年。
    [35]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36]郭建邦.北魏宁懋石室与墓志[J].河南文博通讯,1980,(2)。
    [37]黄明兰.洛阳北魏世俗石刻线画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
    [38]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1年。
    [39]李梅田.从洛阳到邺城—北朝墓室画像及象征意义的转变[J].考古与文物,2006,(2)。
    [40]李梅田.北齐墓葬文化论析[J].中国历史文物,2004,(6)。
    [41]李梅田.魏晋北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42]吴丽娱.唐丧葬令复原研究[C].天一阁藏明抄本天圣令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43]陈朝云.南北宋陵[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
    [44]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北宋皇陵[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45]王学理.汉景帝与阳陵[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
    [46]韩国河.温明、秘器与便房考[J].文史哲,2003,(4)。
    [47]李锦秀.唐代财政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48]齐东方.略论西安地区双室砖墓[J].考古,1990,(9)。
    [49]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50]齐东方.试论西安地区唐代墓葬的等级制度[C].北京大学考古系编.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51]张晓辉.北方地区隋唐墓葬的分区与分期[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52]张瑞.唐河北道南部地区隋唐墓葬的发现与研究——以纪年墓葬为中心的考察[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53]周苏平.中国古代丧葬习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54]吴丽娱.唐宋时代的诏葬与敕葬[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11-8(3)。
    [55]齐东方.唐代的丧葬观念习俗与礼仪制度[J].考古学报,2006,(1)。
    [56]土宇.辽西地区慕容鲜卑及三燕时期墓葬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57]孙危.鲜卑考古学文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58]田立坤.三燕义化墓葬的类型与分期[C].巫鸿主编:汉唐之间文化艺术的互动与交融[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