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新闻传播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民党新闻传播制度之演进,是我国新闻传播发展史的重要一脉。本论文主要考察国民党新闻传播制度的本质,通过政治构架、政治文化和政治运行程序及其具体的法律制度、行政制度、政党制度等各个方面,来考虑政治制度对新闻传播制度的影响和制约。本论文的研究主线包括新闻传播制度产生和演进的原因;各时期新闻法规政策具体内容与衍变;新闻传播制度对新闻业的影响;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国民党人关于新闻传播方面的言论等。
     为切合从政治思想史的视角入手来分析新闻传播制度,笔者依照孙中山“革命程序论”,相应地将国民党新闻事业分为三个时期来探讨:第一,军政时期,自1905年到1928年;第二,训政时期,由1928年至1988年,分为大陆和台湾两大段;第三,宪政时期,本文主要探讨1988年至2000年这一时段的新闻传播制度,对2000年民进党上台和国民党2008年再度上台执政后的情况只做简要论述。
     国民党军政时期还未实质性的掌握国家政权,进行政党建设并进一步谋求政治合法性是军政时期的现实目标,所以军政时期国民党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新闻传播制度,国民党人在这一阶段所做的工作更多的是理论构建和框架设想。
     到了训政时期(大陆阶段),国民党确立了一党专制制度,并逐渐向蒋介石的个人独裁演变,从而形成高度集权局面。通过专制主义政权,执政者实行对社会的严密控制。国民党在训政时期的不同阶段其基本政策的转变,使得国民党的新闻传播制度也相应改变。这一时期,国民党强化意识形态宣传,重心在三民主义的重新诠释及以党治国理论的构建。在权力一元的极权体制下,新闻传播业受制于党权,施行所谓的新闻一元主义。为确定政党的合法性地位,国民党重视社会控制,排斥异己思想,新闻统制制度成为党国体制下的必然产物。新闻统制制度的实施,为宣传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的政策纲领、统合思想文化界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在蒋介石的个人极权制约下,训政体制下的法律权威和机构权威处于配角地位。国民党新闻传播制度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还是上层领袖意旨主导的结果。
     国民党迁台后的训政时期,为保住在台安身立命的据点,实行严密的威权控制。国民党新闻传播制度是“党国”威权统治中的一环。威权体制下,党是政治资源的最大配置者,“党国”的界限常常模糊不清,对于民间社会的反对声音他们不惜采取压制方式,并用制度的外衣将其合理化。随后的政治自由化带动了新闻传播制度的变革。“党国威权政体”其有限多元的特征又为这一制度留下了被突破的缺口。面对一个日趋多元化的社会,国民党已经无法垄断思想市场,在威权政治转型过程中不得不面对舆论的监督和制衡。执政者对异见刊物和异议分子采取较为容忍的态度,零星的新闻自由出现,并最终于1988年宣布开放报禁。伴随台湾“宪政改革”的实施,宪政时期的国民党政府对报业采取完全解禁的模式。在市场导向新闻理念下,媒体展开激烈市场竞争。遗憾的是,竞争机制并未在一开始引入合理的游戏规则,导致报业发展面临种种问题。其它媒体在解禁后也出现和报业同样的问题,即在“自由放任论”下出现媒体乱象。长久以来,国民党的新闻传播制度也未能实现宪政多元而理性的理念,所有的还是执政者的现实考虑。
     政府自由放任的开放政策使得媒体演化为新政商工具。在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中,政府和政党力量从来没有放弃对媒体的操纵,而商业力量却又在资本主义自由化的大旗下,堂皇进驻媒体,甚至主控一切。媒体的垄断、以及媒体受到政治商利益的干涉,都使新闻自由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
Development of journalism system during Kuomintang’s rul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journalism history. This dissertation is mainly to do well the examination in the nature of journalism systems during that stage, through political structure, politic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operation procedure and its detailed law systems, executive systems, party systems, etc, to think over the effect and constraint of the system of journalism from 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main claus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including the reason of the born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journalism system; the detailed contents and changes of news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its politics at every stages; the effect on the news industry;and some representatives and their speeches on journalism in those stages, and so on.
     To analysis the journalism system in the glimpse of political and thought history, the author, accorded to“Innovation Procedure”of Sun Yat-sen, relatively specified as three stages to deeply research: firstly, the stage of military government, from 1905s to the end of 1908s; secondly, the stage of political training, from 1928s to the end of 1986s, including basic two parts: Mainland and Taiwan; thirdly, the stage of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main research job is on the stage of the journalism system from 1988s to 2000s, but it will be simply specified that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on stage since 2000 and the Kuomintang on stage again since 2008.
     At the stage of military government, Kuomintang had not really controlle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power on the nature, and the party construction and the further step on political legal were the reality objective at the stage of military government, however, of which the systematically journalism system were not established and the Kuomintang’s jobs were largely on the theoretically construction and frame design.
     When coming to the stage of political training (also the part of Mainland), Kuomintang established the One-party domination system, and been going to the Chiang Kai-shek’s dictatorship step by step, so the highly centered power formed. Through autocracy, the executors strictly controlled the society. At every stage of political training and the change of basic strategies, the journalism system changed relatively. During these stages, Kuomintang emphasized on the sensation advertisement, and the most important on the re-clarification on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y of management on the country with party. Under the centered-power system with one party, the journalism were been constrained with party power, performing that called news monism. For deciding the legal stature of party, Kuomintang enhanced social control and spared out different ideas, and dominant news system formed as a necessary product under Kuomintang’s systems. By performing which, it played huge role in the aspects of popularizing the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of the Center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of Kuomintang. Additionally, under the personal center power, the law power and institutional power of the system of political training stood on the second point. Kuomintang journalism system largely formed under the result in super-leader idea, personally.
     When transferring to Taiwan, the stage of political training, to protect their basic place for living, Kuomintang strictly executed power control. The journalism system of Kuomintang is one of controlled procedures in center power domination, under which system, the party is the largest matcher for the political resource,“Kuomintang Party”was often very vague on the meanings, and strongly pressed the anti-responses from basic environment of society without any pities and sympathies and made it legally under its systems. After that, the political freedom pushed forward the innovation of journalism system.“Kuomintang Center Power Political Party”had the feature of limited-pluralism, which had left an entrance for broken. Facing a pluralistic society day by day, Kuomintang could not dominate the thoughts world any more, and had to have faced the monitor and balance from the public voice in the transferring centered politic. Political executor dealt with different papers or periodicals and different ideals with tolerance attitude, then, a little news occurred and finally opened those prohibited papers in 1988.
     Accompanied with the execution of the“constitutional innovation”in Taiwan, the Kuomintang government at the stage of constitutional dealt with papers industry with totally and completely innovation and un-prohibition. Leading by the market, mediums participated strongly competition, but the pity is that the series of problems and troubles occurred which resulted in unreasonable regulations or systems used at the beginning stage of trace for the paper industry. And the same was the true of other mediums——“Free Speech”making too chaos. Long time went, the journalism systems of Kuomintang have not realized the theory of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and pluralistic, all of that are under the personally thinking from government executors.
     The opening policy of“Free Speech”makes the medium transferring into the tool of new politic and commerce. During the progress of democracy of politic,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arty have not had forgiven up controlling the medium, however under the big flag of commercial freedom, the commerce power goes into the world of medium freely so much, even controlled all. The domination of the medium and the intervene from the benefit of the dealer in politic, all makes the freedom of news or press untouchable and unimaginable remotest.
引文
①拙文《台湾杂志70年》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1期曾转载此文。
    ②钱福臣,《宪政哲学问题要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③[法]托克维尔,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90页。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编者注:文中涉及台湾的“国家”、“中华民国”、“行政院”均应加双引号。
    ①http://news3.xinhuanet.com/tai_gang_ao/2006-06/01/content_4630852.htm,新华网
    ①李瞻,《我国报业制度》,幼狮月刊社,1972年版,第96-98页。
    ①张隆栋,《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134页。
    ①王兆刚,《国民党训政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②广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室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8页。
    ③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65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4页。
    ①[美]伊恩﹒罗伯逊,《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09页。
    ②《诺斯的“制度富国论”》,《21世纪经济报道》,2002年4月8日第31版。
    ①[美]利贝卡·鲁宾、艾伦·鲁宾、琳达·皮尔,黄晓兰等译,《传播研究方法-策略与资料来源》,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74页。
    ①马克思,《路易波拿巴雾月政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17—227页。
    ②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1815-2005)》,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
    ③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①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1815-2005)》,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
    ②马光仁,《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41-42页。
    ③学界一般都将国民党的历史从1894年起算,将兴中会和同盟会算作国民党前身,但也有学者认为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与后来的中国国民党没有衔接关系。本文采用前者的说法,将国民党的历史分为五个阶段:兴中会(1894年起算)——同盟会(1905年起算)——国民党(1912年起算)——中华革命党(1914年起算)——中国国民党(1919年起算),为方便叙述,本文有时将“国民党”作为统称,未作特别区分。
    ④徐咏平,《革命报人别记》,台北正中书局1984年版,第318页。
    ⑤胡道静,《中国国民党党报溯源》,上海世界书局1946年版,第27-29页。
    ①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1815-2005)》,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33页、第149页。
    ②史和、姚福申,《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65页。
    ①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4页。
    ②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55页。
    ③徐咏平,《革命报人别记》,台北正中书局1984年版,第323页。
    ④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①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1815-2005)》,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7页。
    ②徐咏平,《革命报人别记》,台北正中书局1984年版,第324页。
    
    ①张育仁,《自由的历险》,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2-343页。
    ②蔡铭泽,《中国国民党党报历史研究(1927-1949)》,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③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1-163页。
    ①《东方杂志》,1908年2月26日。
    ②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第268页。
    ③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第269页。
    ①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第269页。
    ②陈冠兰,《近代租界的新闻传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传播系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40页。
    ③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史教研室编,《中国新闻史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8页。
    ④《临时政府公报》第49号,1912年3月27日。
    ⑤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史教研室编,《中国新闻史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8页。
    ⑥《临时政府公报》第30号,1912年3月6日。
    
    ①《临时政府公报》第1号,1912年3月17日。
    ②《申报》1912年3月6日。
    
    ①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史教研室编,《中国新闻史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9页。
    ②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第256页。
    
    ①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79页。
    ②《湖南公报》,1913年11月10日。
    ①《新闻报》,1916年7月7日。
    ②西北政法学院法制史教研室编,《中国近代法制史资料选辑》(第二辑),1985年版,第253页。
    
    ①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05页。
    ②《申报》,1920年2月24日。
    ③余家宏、宁树藩、叶春华,《新闻学基础》,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82页。
    ①殷啸虎,《近代中国宪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76页。
    
    ①[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73页。
    ②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新青年》,第3卷3号。
    ③《中国国民党周刊》,1924年3月30日第14期。
    ①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52-353页。
    ①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93-94页。
    ②[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③张育仁,《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21页。
    ①[英]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8页。
    ①[美]格里德著,鲁奇译,《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0页。
    ②陈独秀,《警告青年》,《青年杂志》,1915年创刊号。
    ①胡适等,《争自由的宣言》,《东方杂志》,第十七卷第十六号。
    ②亚历山大﹒赫尔岑:《往事与思考》,转引自[美]格里德《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①《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P601。
    ②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九卷),第281-283页;(第八卷),第267页。
    ①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85页。
    ②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4页。
    ③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5-76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37页。
    ②胡汉民,《民报之六大主义》,《民报》,第3期。
    ③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56、558页。
    ④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57页。
    ⑤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36页。
    ⑥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28页。
    ①郭达鸿,《中国国民党公众关系政策与执行(民国39年—民国78年)》,台北东海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硕士论文,1991年。
    ②Lee-hsia Hsu Ting,《Government Control of the Press in Modern China 1900—1949》,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pp.65.
    
    ①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革命文献》(第七十六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年版,第13页。
    ②蔡铭泽,《中国国民党党报历史研究(1927-1949)》,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
    ③《民立报》,1912年3月26日。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第653-656页。
    ②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2页。
    ③《设置党报条例》、《指导党报条例》,《中央党务月刊》,1928年12月第3期,第8-9页。
    ④④程沧波,《七年的经验》,转引自程其恒编,《记者经验谈》,天地出版社1944年版,第56页。
    ⑤曾虚白,《中国新闻史》,三民书局1984年版,第370页。
    ⑥《中国国民党年鉴》(1934年),宣传,(丁)三四.
    ①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9页。
    ②李瞻,《中国新闻史》,学生书局1979年版,第321、328-329页。
    ③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革命文献》(第79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79年,第321页。
    ④伍尔岗·莫尔著,韦正光译,《现代中国报业史》,影印本,第51-52页。
    ⑤台湾中华文化基金会,《扫荡二十年》,1978年版,第14页。
    ⑥伍尔岗·莫尔著,韦正光译,《现代中国报业史》,影印本,第51页。
    ⑦戴丰,《扫荡报小史》,见李瞻《中国新闻史》,学生书局1979年版,第422页。
    ①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84页。
    ②方鹏程,《中央社六十年》,中央社六十周年社庆筹备委员会1984年版,第2页,(丁)三七。
    ③张炽章,《季鸾文存》,见吴相湘编《中国现代史料丛书》(第二辑),文星书店1962年版,第2页。
    ④思圣,《中央社创办史征》,《中央日报》,1963年4月1日,第8版。
    ①思圣,《中央社创办史征》,《中央日报》,1963年4月1日,第8版。
    ②王凌霄,《中国国民党新闻政策之研究(1928-1945)》,近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81页。
    ③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中国国民党年鉴》,1929年,第993页。
    ④冯志翔,《萧同兹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155页。
    ⑤萧同兹,《中央社二十周年纪念会讲词》,见萧同兹文化基金会筹备委员会编,《在兹集》,1974年版,第267页。
    ①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九十六辑),文海出版社,第79页。
    ②冯志翔,《萧同兹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19页。
    ③许焕隆,《中国现代新闻史简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23页。
    ④《中央通讯社组织规程》,《中央党务月刊》,1933年第56期,第1341页。
    ⑤吴相湘,《陈果夫的一生》,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0页。
    ⑥中国广播公司研究发展考训委员会编,《中国广播公司大事记》,空中杂志社1978年版,第1页。
    ⑦吴道一,《中广四十年》,中国广播公司1968年版,第20-21页。
    ⑧赵玉明,《中国现代广播简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年版,第18页。
    ⑨《中央广播无线电台训练收音员计划》,《中央党务月刊》,1930年第8期,计划页第5页。
    ①吴道一,《中广四十年》,中国广播公司,1968年版,第17-18页。
    ②汪学启、是韩生,《第四战线: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掇实》,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
    ③《中国国民党年鉴》,宣传,(丁),1934年版,第139页。
    ④吴道一,《中广四十年》,中国广播公司,1968年版,第36页。
    ⑤汪学启、是韩生,《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史实简编》(1928-1949),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编,《新闻研究资料》,1988年版第41辑,第100-102页。
    ⑥《中央广播无线电台管理处组织条例》,《中央党务月刊》,第49期,法规页第392-397页。
    ⑦当代中国广播电视编辑部选编,《中国的广播电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318页。
    ⑧汪学启、是韩生,《第四战线: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掇实》,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60-61页。
    ⑨吴道一,《中广四十年》,中国广播公司,1968年版,第72页。
    
    ①[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658页。
    ②《中央广播无线电台管理处组织条例》,《中央党务月刊》,第49期,1932年,法规页第323页。
    ③《函国民政府》,《中央党务月刊》,第56期,1933年,公文页第1332页。
    ④《中央广播事业指导委员会组织大纲》,第91期,1936年,法规方案第175页。
    ⑤《广播教育实施办法》,《中央党务月刊》,第104期,1937年,法规方案第146-148页。
    ①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28页。
    ②党营文化事业专辑编纂委员会编,《中央日报》,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文化工作会,1972年版,第8-9页。
    ③《中央日报丰盈的一甲子》,见胡有瑞主编,《六十年来的中央日报》,中央日报社1988年版,第23页。
    ④党营文化事业专辑编纂委员会编,《中央日报》,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文化工作会,1972年版,第10页。
    ⑤《党报社论委员会所作社论,应免于检扣》,《新检通讯》,1930年第3期,第262页。
    ⑥袁昶超,《中国报业小史》,新闻天地社1957年版,第67页。
    ①蒋中正,《怎样做一个现代新闻记者》,《新闻学季刊》,1930年第1卷第3期,第5页。
    ②朱文新,《重庆十报论》,《战时记者》,1930年第3卷第2、3、4期合刊,第37页。
    ③杨先凯,《概述中国军报之奋斗及其成长》,见中华文化基金会,《扫荡二十年》,1978年版,第405页。
    ④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抗战六年之党务》,1943年,第10-11页。
    ⑤《林主席对新闻工作人员的指示》,《新闻战线》,1942年第2卷第2、3期合刊,第1-2页。
    ⑥《重庆各报发行联合版之经过》,《新闻学季刊》,1940年5月第1卷第2期,第12页。
    ⑦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52页。
    ①陈训慈,《先兄畏垒杂忆》,见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从名记者到幕僚长—陈布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页。
    ②《中央社广播新闻》,《战时记者》,1939年8月第12期,第11页。
    ③许孝炎,《本党的宣传机构及其运用》,《新闻学季刊》,1941年11月第2卷第1期,第4页。
    ④赵玉明,《中国现代广播简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年版,第41页。
    ⑤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08-709页。
    ⑥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编,《革命文献》,1979年第79辑,第468页。
    ①曾虚白,《曾虚白自传》(上),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192-193页。
    ②沈剑虹,《国际宣传处—一个很特殊的机构》,见沈剑虹,《半生忧患》,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版,第75页。
    ③曾虚白,《抗战国宣三大将》,见曾虚白,《旧醸新焙》,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版,第179页。
    ④曾虚白,《曾虚白自传》(上),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第192-193页。
    ⑤中国国民党党史会藏,《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工作概要》(1938年至1941年),油印本,播二。
    ⑥Theodore H.White, In Search of History: A Personal Adventure,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78, pp.77.
    ①葛思恩,《回忆重庆新闻学院》,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新闻研究资料》(第9辑),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第154页。
    ②沈旭步,《广东报坛十四年》,见李瞻编,《中国新闻史》,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版,第514页。
    ③曾虚白,《中国新闻史》,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1966年版,第452-455页。
    ①《抗战胜利后伪中宣部接管汪伪报纸、杂志、通讯社的情况报告及汪伪新闻报停止代印汪伪报纸的文字》,第4-15页,申报新闻报档案,上档馆藏,档号:Q430:1-266。
    ②马光仁,《上海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95-997页。
    ③冯志翔,《萧同兹传》,台北市新闻记者公会1974年版,第225-226页。
    ④张道藩,《陈果夫先生与中国广播事业》,见国民党党史会,《陈果夫先生百岁诞辰纪念集》1991年版,第278页。
    ⑤《河北省党部宣传要点第一次至第五次》,1946年2月25日,铅排本,国民党党史会藏,档号:6.2/68/3-3。
    ①《管理申报新闻报办法》,1945年9月19日,重庆,钢笔原件,国民党党史会藏,档号:6.3/19.10-2。
    ②马光仁,《战后国民党对申、新两报的控制》,《新闻研究资料》,第33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58页。
    ③《上海申报新闻报附逆之处理问题》,重庆,1945年9月19日,毛笔原件,国民党党史会藏,档号6.3/19.10-1。
    ①《申报新闻报改组办法及人员名单》,潘公展致陈布雷函,1946年3月19日,毛笔原件,军管会新闻出版署档案,上档馆藏,档号:Q431:76。
    ②《上海各报动态,各报负责人及编辑采访名单,申报驻外人员通讯录》,京中一览,1946年9月,铅排本,申报新闻报档案,上档档案,档号:Q430:1-13。
    ③《申报新闻报改组办法及人员名单》,1946年,毛笔原件,军管会新闻出版署档案,上档馆藏,档号:Q431:76。
    ④曾虚白,《中国新闻史》(下册),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1966年版,第460-461页。
    ⑤马光仁,《战后国民党对申、新两报的控制》,《新闻研究资料》,第33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62页。
    ⑥《河北半月刊》,第1期,1946年2月16日,铅排本,第35-36页,国民党党史会藏,档号:6.2/68.3-13。
    ⑦《该部42、45、46年度工作检讨和政绩比较表》,钢笔原件,第35页,中央宣传部档案,第二档案馆藏,档号:718:123。
    ①《六届三中全会中央宣传部工作报告》,南京,1947年,毛笔原件,国民党党史会藏,档号:6.2/62.4。
    ②《南京中央日报社股份有限公司章程》,1947年5月30日通过,铅排本,国民党党史会藏,档号:546/62.1。
    ③萧同兹,《追念陈布雷先生》,见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新闻学论集》,1955年版,第214页。
    ④《对于广播事业前途之意见》,重庆,1945年6月7日,毛笔原件,国民党党史会藏,档号:6.3/5.6-2。
    ⑤《宣传部改隶行政院实施办法要点》,重庆,1945年6月22日,毛笔抄件,国民党党史会藏,档号:6.3/5.6-1。
    ⑥《中国广播股份有限公司条例案》,1946年2月,钢笔原件,国防最高委员会档案,国民党党史会藏,档号:003/3721。
    ①吴道一,《培植中国广播事业之果公》,见陈果夫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筹备会编,《陈果夫先生百年诞辰纪念集》,国民党党史会1991年版,第296-298页。
    ②《上海各报动态、各报负责人及编辑采访名单、申报驻外人员通讯录》,上海各报动态,1948年12月20日,申报新闻报档案,上档档案,档号:Q430:1-13。
    ③徐咏平,《中央党报发展史略》,《革命报人别记》,正中书局1973年版,第324-341页。
    ④中央通讯社编,《中央社六十年》,1984年版,第74-75页。
    ①《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加强戡乱宣传及广播机件迁往台湾预算》,1948年11月15日,11月23日,12月18日,第217-219页。
    ②《指导党报条例》,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722,卷号400。
    ③《补助党报条例》,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722,卷号400。
    ④《宣传品审查条例》,《中央党务月刊》,1929年3月第8期,法制页12-13。
    ①《日报登记办法》,《中央党务月刊》,1929年10月第14期,法规页5。
    ②《呈中央常务委员会请核议出版条例原则草案呈为呈请事案奉》,《中央党务月刊》,1929年10月第14期,报告页62。
    ③中央宣传委员会编印,《关于新闻事业之法令规章》,1933年5月,第2-4页。
    ④中宣会为中央宣传委员会的简称。前身为中央宣传部,1931年改组为中央宣传委员会,1935年再度恢复为中央宣传部。
    ⑤张静庐,《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乙篇》,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72页。
    ⑥曾虚白,《中国新闻史》,三民书局1984年版,第853页。
    ⑦张化冰,《1935年<出版法>修订始末之探讨》,《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第1期,第72页。
    
    ①《申报》,1936年11月28日。
    ②《读新出版法》,《国闻周报》,第12卷第29期。
    ③戚长诚,《新闻法规通论》,侨光出版社1966年版,第48-49页。
    ④张化冰,《1935年<出版法>修订始末之探讨》,《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第1期,第77页。
    ①张宗厚,《国民党政府统制时期的新闻法制》,见人民大学新闻系编,《新闻学论集》(第11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49页。
    ②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4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70页。
    ③《危害民国治罪条例》,《中央党务月刊》,1930年12月第28期,第267页。
    ④上海档案馆编,《旧中国的上海广播事业》,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5年版,173-178页。
    
    ①黄瑚,《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8页。
    ②《尊重舆论与改善检查》,重庆《大公报》社论,1944年5月31日。
    ③《梁部长对记者报告新颁出版检查办法》,重庆《中央日报》,1944年7月1日。
    ④《战时出版品书刊审查办法》,重庆《中央日报》,1944年6月21日。
    ⑤《战时书刊审查规则》,重庆《中央日报》,1944年6月23日。
    ①《新闻记者法》,中央出版事业管理委员会编,《出版法规汇编》,正中书局1944年版,第108-109。
    ②《管理收复区报纸通讯社杂志电影广播事业暂行办法》,1945年9月27日,藏于上海市档案馆,全宗号6,卷号193。
    ①刘哲民编,《近现代出版新闻法规汇编》,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第513页。
    ②《上海各报动态,各报负责人及编辑采访名单,申报驻外人员通讯录》,1948年2月8日,申报新闻报档案,上海档案馆藏,档号:Q430:1-13。
    ③曾虚白,《中国新闻史》(下册),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1966年版,第455-501页。
    ④《实施新闻自由案》,1945年10月11日,国防最高委员会档案,国民党党史会藏,档号:003/3563。
    ⑤王文彬,《解放战争时期新闻出版界的反抗斗争》,《新闻研究资料》第2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1-228页。
    ①《申报》,1928年2月24日。
    ②《宣传大纲和标语办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722,卷号400。
    ①《说明书》,《中央党务月刊》,1928年12月第5期,法制页6。
    ②魏绍征,《革命宣传史话(六)》,《文讯月刊》, 1985年6月第18期,第364页。
    ③邵元冲,《最近宣传事业之推进》,见《玄圃遗书》,正中书局1954年版,第115-116页。
    ④尚海、孔凡军、何虎生,《民国史大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第321页。
    ⑤史全生,《中华民国文化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785页。
    ⑥《修正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组织条例》,《中央党务月刊》, 1936年12月第1000期,法规页第1170-1180页。
    ⑦《中央宣传部工作经过》,《中央党务月刊》, 1929年9月第13期,报告页第11页。
    ⑧《中央宣传部宣传工作指导员视察规则》《,中央党务月刊》, 1936年11月第99期,法规方案页第1037-1038页。
    
    ①《中央党务月刊》, 1930年2月第18期,报告页第92页。
    ②王凌霄,《中国国民党新闻政策之研究》,近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40-41页。
    ③赵建新,《新闻政策》,国民出版社1941年版,第25-26页。
    ④于定,《新闻机构与技术的商榷》,《新检通讯》, 1940年1月第2期,第2页。
    ⑤黄立人、张克明,《白色恐怖下的新华日报》,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8-9页。
    ⑥《战时新闻检查局熊斌潘公展任正副局长》,《战时记者》,1939年7月第11期,第7-8页。
    ⑦赵建新,《新闻政策》,国民出版社1941年版,第169-170页。
    ⑧中央出版事业管理委员会,《出版法规汇编》,正中书局1944年版,第32-33页。
    ⑨中央出版事业管理委员会,《出版法规汇编》,正中书局1944年版,第112页。
    ①秘书室纪录,《本局三个月来工作报告》,《新检通讯》,1940年3月第4期,第4页。
    ②李瞻,《中国新闻史》,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版,第400页。
    ③秘书室纪录,《本局三个月来工作报告》,《新检通讯》,1940年3月第4期,第4页。
    ④中央图书审查委员会,《审查法规汇编》,1940年3月,第1页。
    ⑤许孝炎,《本党的宣传机构及其运用》,《新闻季刊》,1941年11月第2卷第1期,第3页。
    ⑥国民党党史会藏,《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办事章程》,油印本。
    ⑦国民党党史会藏,《中央宣传部年度工作检讨报告》,油印本。
    ①袁风华,林宇梅,《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设立“中央文化驿站”有关史料选》,《民国档案》,1987年第10期,第38页。
    ②《中央文化驿站设置办法》,见《中央驿站法规汇编》,不详,第1页。
    ③《中央文化驿站各分支站代办书报及添设阅览室计划》,《中央驿站法规汇编》,不详,第32页。
    ④潘公展,中央训练团党政训练班演讲《宣传工作要领》,1940年10月,第59页。
    ⑤国民党党史会藏,《中央出版事业管理委员会三十二年度工作检讨报告草案》,油印本。
    ⑥《河北半月刊》,第1期,清苑,1946年2月16日,铅排本,第35-36页,国民党党史会藏,档号:6.2/68.3-13。
    ⑦陈存恭,《中国国民党六全大会中委会及中常会初探》,见国父建党革命一百周年学术讨论集编辑委员会编,《国父建党革命一百周年学术讨论集》(第四集台湾光复与建设史),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第127页。
    ①《宣传部改隶行政院实施办法要点》,附中央秘书处呈总裁文,重庆,1945年6月22日,毛笔抄件,国民党党史会藏,档号:6.3/5.6-1。
    ②《宣传部改隶行政院实施办法案》,附宣传部组织法,1945年7月10日,钢笔原件,国防最高委员会档案,国民党党史会藏,档号:003/3170。
    ③《吴秘书长铁城陈部长立夫呈蒋总裁》,南京,1947年3月13日,大溪档案,革命文献,戡乱时期,戡乱时期之党务,编号8,“国史馆藏”。
    ①行政院新闻局,《跨越五十年》,1997年版,第168页。
    ②沈剑虹,《五年新闻局长的回忆》,《传记文学》,1987年第50卷第3期,第44页。
    ③张季鸾,《改善取缔新闻之建议》,《季鸾文存》,见吴相湘编《中国现代史料丛书》(第二辑),文星书店1962年版,第193-194页。
    ④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第62页。
    ①胡适,《汪蒋通电里提到的自由》,《独立评论》,1934年12月第131号,第4页。
    ②胡适,《新闻独立与言论自由》,见《胡适演讲集》(三),远流出版社1986年版,第74页。
    ③张静庐,《中国出版史料补编》,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304-305页。
    ④张静庐,《中国出版史料补编》,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307-312页。
    ⑤《为报界呼吁两件事》,《国闻周报》,第13卷第46期,见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第2425页。
    ⑥《极度压迫言论之恶影响》,《国闻周报》,第7卷第21期,见沈云龙编,前引书,第191页。
    ⑦《国民会议与言论自由》,《国闻周报》,第8卷第19期,见沈云龙编,前引书,第651页。
    ①《极度压迫言论之恶影响》,《国闻周报》,第7卷,第21期,见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第191页。
    ②Lin yu-tang,A History of the Press and Public Opinion in China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6 ,pp.177.
    ③Snow Edgar ,The Ways of the Chinese Censors , Current History , July 1935, pp.382.
    ④王新常,《抗战与新闻事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21-23页。
    ⑤沈锜,《论战时言论出版自由》,《新闻学季刊》,1939年11月第1卷第1期,第23页。
    ⑥笑微,《战时新闻记者的使命》,《战时记者》,1940年4月第2卷第6、7、8期合刊,第9页。
    ⑦韩辛茹,《新华日报方面军—在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中的作用》,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新闻学研究资料》,第21辑,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60页。
    ①《中宣部回函》,见张九如编,《战时言论出版自由》,独立出版社1938年版,第14页。
    ②张九如,《战时言论出版自由》,独立出版社1939年版,第28、29、32、41页。
    ③邹韬奋,《经历》,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241-243页。
    ④中央重庆市委党校,《国民参政会纪实》,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第993-997,1469-1471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学研究资料》(第21辑),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25-126页。
    ①刘建清,《中国法西斯主义资料汇编》(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21、218页。
    
    ①罗隆基,《论人权》,新月书店1932年版,第9-10页。
    ②钱端升,《民主政治乎?极权国家乎?》,《东方杂志》,1934年1月1日第31卷第1号。
    ③丁文江,《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独立评论》,1934年12月30日第133号。
    ④胡适,《政治统一的途径》,《独立评论》,1934年1月21日第86号。
    ⑤胡适,《答丁在君先生论民主与独裁》,《独立评论》,1933年12月30日第133号。
    ①刘建清,《中国法西斯主义资料汇编》(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4-106页。
    ②龙显召,《张澜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85-186页。
    
    ①《舆论政治时代的来临》,《中央日报》,1945年10月1日。
    ②马星野,《新闻自由论》,南京中央日报社1948年版,第39页。
    ③周培敬,《中央社的故事——民国二十一年到六十一年》(上册),三民书局1991年版,第329页。
    ①邹韬奋,《抗战以来再谈抗日各党派对宪政的要求》,第117页。
    ①沈钧儒等,《请政府迅即对于言论与研究加强积极领导修正消极限制以通民隐而利抗战案》,《国民参政会第二届第二次大会纪录》,国民参政会秘书处编印,1942年9月,第96-97页。
    ②《协进会决议,发动全国人士研究宪草,言论检查办法应予改善》,重庆《大公报》,1943年11月13日。
    ③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四编第二册),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8年版,第1793页。
    ④《是法西斯还是民主》,《新华日报》,1944年8月30日。
    ⑤《丘吉尔的民主标准》,《新华日报》社论,1944年8月30日。
    
    ①广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室编,《孙中山全集》(第九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2页。
    ②遁公,《集权与分职》,《现代评论》,1927年10月22日第6卷第150期。
    ③罗隆基,《训政应该结束了》,《独立评论》,1935年10月6日第171号。
    ④君山,《现代政治与中国——关于各党各派合作论》,《中央日报》,1937年3月13日。
    ⑤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258页。
    
    ①胡汉民,《建设不尚虚饰》,《中央党务月刊》, 1930年4月第20期,选辑页第184页。
    ②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2-353页。
    ①张季鸾,《关于言论自由》,《季鸾文存》,见吴相湘编《中国现代史料丛书》(第二辑),文星书店1962年版,第159页。
    ②叶楚伧,《本党与新闻界的关系和确定以后努力的方向》,见《叶楚伧先生文集》(第二册),党史委员会,1983年版,第4页。
    ③陈布雷,《对宣传品审查条例之意见》,见《陈布雷先生文集》,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123页。
    ①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56-757页。
    ②黄天鹏,《中国新闻事业》,现代书局1931年版,第147-148页。
    ①萨孟武,《政治学》,三民书局1986年版,第202页。
    ②[美]易劳逸著,陈谦平、陈红民等译,《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第58页。
    ①[美]易劳逸著,陈谦平、陈红民等译,《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第54页。
    ②《国民大会与宪政》,《国闻周报》,1937年6月7日第14卷第22期。
    ③[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4页。
    ④【美】,易劳逸,《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第338页。
    ⑤【美】,易劳逸,《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第324页。
    ⑥高华,《关于南京10年(1928-1937)国民政府的若干问题》,《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第23页。
    ①沈宗琳,《记者生涯四十年(二)》,《报学》,1982年第6卷第9期,第83页。
    ②张令澳,《我在蒋介石侍从室的日子》,周知文化事业公司1995年版,第14页。
    ③《申报编辑部大事记》,申报新闻报档案,上海市档案馆藏。
    ④朱佑慈、杨大宁、胡隆昶著,王文钧、俞振基译,《何廉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115页。
    ⑤陈果夫,《上蒋委员长建议今后党的宣传工作宜重人才培养延揽、启发鼓励书(1943年5月7日)》,见李云汉主编,《陈果夫先生文集》,国民党党史会1993年版,第26-27页。
    
    ①曹伯森,《政治学》,三民书局1985年版,第184-186页。
    ②《三中全会开会以前》,天津《益世报》,1932年11月3日。
    ③蒋介石,《今日新闻界之责任》,《新闻学季刊》,1930年第1卷第3期。
    ④《大公报》,1943年10月1日。
    ⑤《大公报》,1945年10月13日。
    ①马星野,《三民主义的新闻事业建设》,《青年中国》创刊号,1939年9月30日。
    ②曹伯森,《政治学》,三民书局1985年版,第182页。
    ③[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冯克利译,《哈耶克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6页。
    ④钱端升,《党治与舆论》,《现代评论》,1927年8月6日第6卷第139期。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48页。
    ①张静庐,《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篇》(下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13页。
    ②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99页。
    
    ①上海报馆时事座谈会,《出版法问题(下)》,《大公报》,1948年8月13日。
    ②《中国新闻》周刊,1948年10月。
    ③《出版法与新闻自由》,《大公报》,1947年11月11日。
    ④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第658页。
    
    ①曹伯一,《中华民国政治发展史》,近代中国出版社1985年版,第1253页。
    ②《中央日报》,1939年3月12日。
    
    ①马之骕,《新闻界三老兵》,经世书局1986年版,第399-400页。
    ②王惕吾,《办报十五年》,《报学》,1964年第3卷第3期,第64页。
    ①秦保民,《广播新闻工作十八年》,《报学》,1975年第5卷第4期,第127页。
    
    ①曾虚白,《曾虚白自传》,联经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583页。
    ②王天滨,《台湾新闻传播史》,亚太图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9页。
    ①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会编,《对台湾电视公司成立十周年纪念书面特颁训词》,1984年版,第367页。
    ②翁秀琪,《台湾传播学的想象(下)》,台北巨流出版社2004年版,第665-702页。
    ③薛化元,《<自由中国>与民主宪政》,台北稻乡出版社1996年版,第176页。
    ④易骏,《公论报夺产事件看张详传横行霸道》,《自由中国》第23卷第3期。
    
    ①陈鼓应,《七十年代以来台湾新生一代的改革运动(上)》,《中报月刊》,1982年5月第28期,第30页。
    ②陈鼓应,《七十年代以来台湾新生一代的改革运动(上)》,《中报月刊》,1982年5月第28期,第31页。
    ③李瞻,《我国报禁问题及其解决之道》,《报学》,1987年6月第7卷第8期,第37页。
    ④石永贵,《迎接一个心怀社会报业新时代》,《报学》,1987年6月第7卷第8期,第140页。
    ①李瞻,《我国报禁问题及其解决之道》,《报学》,1987年6月第7卷第8期,第42页。
    ②杨淑珍,《报业开放后,报界的现状与展望》(大众传播教育协会庆祝中国新闻教育70年学术研究会之一),《报学》, 1988年6月第7卷第10期,第36页。
    
    ①李莜峰,《台湾民主运动40年》,自立晚报1987年版,第142-146页。
    ②林丽云,《威权主义国家与电视:台湾与南韩之比较》,《新闻学研究》,2005年10月,第1-30页。
    ③冯建三,《广电资本运动的政治经济学》,《台湾社会研究丛刊》,1995年,第14页。
    
    ①杨肃民,《限证政策下我国报业问题研究》,台湾政治大学新闻所硕士论文,1984年,第6页。
    ②《台湾省政府公报》,1951年3月16日第63期,第981页。
    ③新闻处,《台湾省政府施政报告》,1951年6月,第187页。
    ④新闻处,《台湾省政府施政报告》,1951年12月,第205页。
    ⑤新闻处,《台湾省政府施政报告》,1950年6月,第189页。
    ⑥新闻处,《台湾省政府施政报告》,1951年6月,第188页。
    ①《中央日报》,1955年4月22日。
    ②王洪钧,《台湾新闻事业发展证言》,台北市新闻记者公会1998年版,第333页。
    ①《我们沉痛抗议论出版法修正草案之不当》,《联合报》,1958年4月13日。
    ②《立法院公报》,1973年7月28日第62卷第57期,第29页。
    
    ①应未迟,《电视与电视问题》,《报学》,1987年第7卷第9期,第119页。
    ②第四组为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前身。
    ①乔宝泰主编,《中央改造委员会组织大纲》,第82页;李云汉主编,《总裁议交:中央委员会组织大纲》,第2页。
    ②中央改造委员会编,《中央改造委员会各处组四十年度重要工作简述与检讨》,第67页。
    ③中央委员会秘书处编,《中央委员会四十三年年终工作检讨报告》,第4-1页。
    
    ①中央委员会秘书处编,《中央委员会四十三年年终工作检讨报告》,第43页。
    ②杨秀菁,《台湾戒严时期的新闻管制政策》,稻乡出版社2005年版,第188页。
    ①www.gio.gov.tw,“中华民国行政院新闻局”全球资讯网
    
    ①《总统府公报》,1979年1月3日,第3页。
    ②《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定十五日正式成立》,《联合报》,1958年5月14日。
    ③《台湾省政府施政报告》,1971年11月,第189页。
    ④读者投书,《如此审查“图书审查”》,《自由中国》,1955年6月16日第12卷12期,第29页。
    ①“黑色的毒”是指某些不肖新闻工作者专门揭人疮疤,或捕风捉影捏造事实,严重打击军民与海外侨胞对反共基地观感的刊物;“赤色的毒”是指蕴含共产思想的刊物;“黄色的毒”是指内容伤风败俗的刊物。
    ②林果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之研究(1966-1975)》,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系研究部硕士论文,2001年,第35-39页。
    ③《台湾新生报》,1949年5月21日。
    ④《戒严期间防止非法行为警备总部订定两项办法》,《台湾新生报》,1949年5月28日。
    
    ①台湾省新闻处编,《新闻业务手册》,1952年版,第10-13页。
    ②台湾省新闻处编,《新闻业务手册》,1952年版,第12页。
    ③台湾省新闻处编,《新闻业务手册》,1968年版,第136-137页。
    ④台湾省新闻处编,《新闻业务手册》,1983年版,第133-135页。
    ⑤台湾省新闻处,《台湾省政府施政报告》,1950年6月,第188页。
    ①《台湾省政府施政报告》,1970年5月,第199页。
    ②《台湾省政府施政报告》,1973年1月,第195页。
    ③薛化元,《从反共救国会议到阳明山会谈(1949-1961):对朝野互动的一个考察》,《法政学报》,1997年第7期,第49-82页。
    ④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四组编,《第二次新闻工作会谈实录》,1965年,第79-80页。
    ①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四组编,《第二次新闻工作会谈实录》,1965年,第75页。
    ②曾虚白,《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新闻制度理论》,《新闻学研究》,1972年5月第9期,第4页。
    ③李瞻,《三民主义新闻政策之研究》,《新闻学研究》,1981年12月第28期,第7-8页。
    ④林丽云,《台湾威权政体下“侍从报业”的矛盾与转型:1949-1999》,《台湾产业研究》,2000年12月第3期,第124-132页。
    
    ①本省人指1949年前居于台湾的居民,外省人指1949年之后定居台湾的大陆人。
    ②《台湾省政府公报》,1947年5月19日第3期,第17页。
    ①纪慧君,《我国元首论述中价值观之呈现与转变─民国三十九年到八十三年元旦文告之语艺批评》,私立辅仁大学大众传播研究所硕士论文,1994年。
    ①程宗明,《电视政策对制度型塑的回顾与前瞻:四十年的荒原,旷野的呼声》,政治大学传播学院编《台湾电视四十年回顾前瞻研讨会专题论文》,2002年版,第313-315页。
    ②程宗明,《电视政策对制度型塑的回顾与前瞻:四十年的荒原,旷野的呼声》,政治大学传播学院编《台湾电视四十年回顾前瞻研讨会专题论文》,2002年版,第311页。
    ③何贻谋,《台湾电视风云录》,台湾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99页。
    ④王祯和,《电视·电视》,台北远景出版社1977年版,第288页。
    ①程宗明,《电视政策对制度型塑的回顾与前瞻:四十年的荒原,旷野的呼声》,政治大学传播学院编《台湾电视四十年回顾前瞻研讨会专题论文》,2002年版,第324页。
    ①李瞻,《中华民国新闻政策之研究》,《新闻学研究》,1985年10月第35期,第136-137页。
    ②李瞻,《中华民国新闻政策之研究》,《新闻学研究》,1985年10月第35期,第145页。
    ③曾虚白,《旧酿新培》,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版,第140页。
    ④孙代尧,《台湾威权体制及其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2页。
    ⑤Guillermo A. O’Donnell and Philippe C. Schmitter, Transition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Tentative Conclusionabout Uncertain Democracies, Baltimore: The Johns Hoo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7-8.
    ①孙代尧,《台湾威权体制及其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②孙中山,《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孙中山全集》(第九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6-129页。
    ③S.Huntington,“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Dynamics of One-Party Systems,”in S.Huntington and Moore, eds., Authoritarian Politics in Modern Social: The Dynamics of Established One-Party Systems.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1970, pp.44.
    ①Thomas Gold,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 New York: M.E. Sharpe, Inc., 1986, pp.3.
    
    ①http://baike.baidu.com/view/248020.htm,百度
    ②张茂桂,《社会运动与政治转化》,台北业强出版社1994年版,第13、39-40页。
    
    ①第四组报告,《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记录》第239次会议。
    ②薛化元,《<自由中国>与民主宪政》,台北稻乡出版社1996年版,第121页。
    ①李筱峰,《台湾民主运动40年》,台北自立晚报出版社1987年版,第85-89页。
    ②南方朔,《中国自由主义的最后堡垒——大学杂志阶段的量底分析》,《夏潮》,1978年2月第4卷第2期,第51页。
    ①孙代尧,《台湾威权体制及其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②Juan J.Linz著,陈文俊译,《极权与威权政权》,F.Greenstein & N. Polsby主编,《政治科学大全》第3卷,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3年版,第254页。
    ③亨廷顿认为,军人干政的重要原因不是来自军事而是政治方面,它所反映的是社会内部的政治和制度的结构不良问题。参见[美]亨廷顿著,王冠华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77页。
    ①孙代尧,《台湾威权体制及其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②叶明勋,《有专业观念,有国际眼光》,见《王惕吾先生纪念集》,联合报系创办人王惕吾先生纪念集编辑委员会1997年版,第25页。
    ①李金铨,《从权威控制下解放出来:台湾报业的政经观察》,《传播与社会发展》,1992年,第89-91页。
    ②林丽云,《台湾威权政体下“侍从报业”的矛盾与转型:1949-1999》,《台湾产业研究》,2000年12月第3期,第89-148页。
    ③《立法院举行院会讨论出版法草案》,《中央日报》,1951年9月19日。
    ④《出版法的修正问题》,《中央日报》,1958年4月16日。
    
    ①孙代尧,《台湾威权体制及其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②《中国时报》,1980年3月18日。
    ③李筱峰,《台湾民主运动四十年》,台北自立晚报1987年版,第155页。
    ④彭明辉,《中文报业王国的兴起:王惕吾与联合报系》,台北联经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175页。
    ①《珍藏美丽岛》(第三册),时报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364页。
    ②F.Greenstein & N. Polsby主编《政治科学大全》第3卷,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3年版,第153-154页。
    ①孙代尧,《台湾威权体制及其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6页。
    ①《国家建设丛刊》(第一册),台北国家建设丛刊编纂委员会,1971年10月,第233页。
    ②高立夫著,艾思明译,《海岛中国》,台北洞察出版社1987年版,第56页。
    ③法理型权威的统治是“建立在相信统治者的章程所规定的制度和指令权利的合法性之上”。这些制定好的制度不是对某个具体人的忠诚,而是对“法律”的忠诚。法理型权威的统治存在于现代国家之中,其理想类型是借助官僚体制的行政管理班子进行的统治,根据等级组织起来的行政机构具有明确的职权范围,按严格的程序工作,而且官员们都是经过特殊训练的。[德]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1-269页。
    ①彭坚汶,《三民主义与台湾政治发展之策略》,《成功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12月,第74页。
    ②彭歌,《曹大哥欢庆九十》,见曹志涟编,《一片祥和日月长:报人曹圣芬》,台北开元出版社2002年版,第289页。
    ③马之骕,《新闻界三老兵》,台北经世书局1986年版,第388页。
    ④蒋介石的居所名为士林官邸。
    ⑤http://blog.chinatimes.com/chao/archive/2006/11/24/131301.html中时部落格
    ⑥龙应台,《野火集》,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页。
    ①曾虚白,《中国新闻史》,台北三民书局1984年版,第885-886页。
    ②Edwin A. Winckler,“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n Taiwan: From Hard to Soft Authoritarianism?”The China Quarterly, No.99, September 1984, pp.481-499.
    ③蒋经国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编,《蒋经国先生全集》(第20册),台北“行政院”新闻局1991年版,第36-37页。
    ①刘燕南,《台湾报业争战纵横》,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页。
    ②王洪钧,《台湾新闻事业进入新纪元》,《中华民国新闻年鉴》,1996年版,第8页。
    ③唐海江,《党报“转型困境”的政治文化分析:以中央日报为中心》,《新闻学研究》,2008年10月第97期,第127-177页。
    ①《台湾期刊业略瞰》,《中国出版》,1998年第10期,第46页。
    ②辛广伟,《解禁以来的台湾杂志出版》,《期刊年鉴》,2002年版,第155页。
    ③向芬,《台湾杂志70年》,《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5期,第144-145页。
    ④岳淼,《台湾解除“戒严”后的广播多元化和竞争格局》,《海峡两岸文化与传播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45页。
    ①冯建三,《台湾异议媒体的停滞与流变:从政论杂志到地下电台》,《台湾社会研究》七周年学术研讨会,1995年,第4页。
    ②管中祥、刘昌德,《战后媒体反对运动》,《台湾史料研究》,2000年12月第16号,第34页。
    ③关尚仁,《台湾广播事业的再生》,《90年代我国新闻传播事业》,1997年3月,第67页。
    ①岳淼,《台湾解除“戒严”后的广播多元化和竞争格局》,《海峡两岸文化与传播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②翁秀琪,《台湾的地下媒体》,见郑瑞城等合著《结构广电媒体:建立广电新秩序》,澄社1993年版,第473页。
    ③《第四台能不能麻雀变凤凰》,《财讯》,1991年2月,第166页。
    
    ①冯建三,《广电资本运动的政治经济学》,唐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131页。
    ②《民主台电缆被剪,民进党员昨包围基隆市府抗议》,《中国时报》,1993年10月27日。
    ③《民进党要求党籍县市长不予配合》,《联合报》,1990年10月18日。
    ④《彩绘行动遭到警力阻挡,正义连线叫华视轻微挂彩》,《自立早报》,1992年3月9日。
    ①《民间全民取得第四台筹设许可》,《自立早报》,1995年6月17日。
    ②王文昌,《透过电视看台湾》,香港未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00-204页。
    ③行政院新闻局,《金鼎奖二十周年特刊》,1996年,第17页。
    ①刘志祥,《中央通讯社的转型》,风云论坛出版社1998年版,第82-83页。
    ②黄天才,《新闻通讯事业》,《90年代我国新闻传播事业》,1997年3月,第30页。
    ③http://info.gio.gov.tw/,“行政院新闻局”
    ④《为求生存,众报纸经营丕变》,《动脑》,2001年8月第304期,第21页。
    ①唐海江,《党报“转型困境”的政治文化分析:以中央日报为中心》,《新闻学研究》,2008年10月第97期,第127-177页。苏衡,《竞争时代的报纸:理论与时务》,台北时英出版社,2002年版。许甘霖,《政治支配或市场逻辑:党营事业概念的再检讨》,《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97年第28期,第175-208页。张宏源,《解构媒体环境变迁与报业发展趋势》,台北亚太图书公司,1999年。黄东烈,《台湾民主化对党营媒体经营影响之研究——以中央日报为例》,世新大学传播研究所论文,2002年。
    ②《台华视内部有异声》,《中央日报》,2001年11月24日。
    ③《操弄媒体还有更直接的方式》,《联合报》,2003年2月11日。
    ①《高志明:广告主协会的成立其实对媒体是有益的》,《新新闻》,总第740期,第73页。
    ②《“绿色执政”肥了“绿色媒体”》,《新新闻》,总第808期,第94-98页。
    ③《统包采购,另类进占媒体》,《中国时报》,2003年3月11日。
    ④邱奕嵩、陈雅莉,《办一份有现代感的报纸:专访苹果日报总编辑陈裕鑫》,《目击者》,2003年33期,第24-29页。
    ⑤林丽云,《变迁与挑战:解禁后的台湾报业》,《新闻学研究》,2008年4月第95期,第183-212页。
    ①倪鸿祥,《张哲琛否认卖三中被坑买家会依约支付40亿》,台北市中国国民党产业工会网站,http://www.kmtunion.org.tw/news/php/view.php?SN=1371&SNSOB=20,2006年2月22日。
    ②《开放党、政间接投资媒体转向!NCC以注销执照严令禁止》,雅虎新闻http://tw.money.yahoo.com/news_article/adbf/d_a_090204_29_1c1ma,2009年2月5日。
    ①陈嘉宏,《立院昨通过无异议废止,出版法走入历史》,《联合报》,1999年1月13日。
    ②《废出版法:更应该体现实质的言论自由》,《联合报》,1999年1月13日。
    ③王雪美,《废止出版法,言论自由开历史新局》,《联合报》,1999年1月13日。
    ④潘家庆,《废止出版法,只是新闻自由的第一步》,《联合报》,1999年1月13日。
    ①尤英夫,《终结出版法后,还要那些配套?》,《中国时报》,1999年1月13日。
    ②袁伟,《台湾废除“出版法”始末》,《中国青年报》,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1/14/20000714/144314.html,2000年07月14日。
    ③蔡念中,《有线电视》,《90年代我国新闻传播事业》,1997年3月,第148页。
    ①郭力、余力、Audrey,《台湾解严20年》http://www.infzm.com/content/5725南方周末网站,2007年7月18。
    ②郭力、余力、Audrey,《台湾解严20年》http://www.infzm.com/content/5725南方周末网站,2007年7月18。
    ③陈世敏,《记者节谈记者工会与传播基本法:大声疾呼制订“大众传播基本法”》,http://www.e-journalism.org.tw/modules/news002/article.php?storyid=65,卓越新闻网。2000年文工会才改称为中国国民党文化传播委员会,所以报禁解除时还没有“传播委员会”,笔者认为陈世敏的这一说法不够严谨,在此引用主要是因为笔者对其主体观点的认同。
    ①http://db.lawbank.com.tw/FLAW/FLAWDAT0801.asp?lsid=FL016426&ldate=20000119&modify=1法源法律网
    ②http://db.lawbank.com.tw/FLAW/FLAWDAT0801.asp?lsid=FL016426&ldate=20000119&modify=1法源法律网
    ①www.ncc.gov.tw,“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全球资讯网
    ②http://info.gio.gov.tw/,“行政院新闻局”网站
    ③http://db.lawbank.com.tw/FLAW/FLAWDAT0801.asp?lsid=FL016426&ldate=20000119&modify=1法源法律网
    ④冯建三,《编辑室报告》,《新闻学研究》,2008年4月第95期,第1-2页。
    
    ①参见何金山、官鸿志等,《台北学运——1990.3.16-3.22》,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
    ②李炳南,《宪政改革与国是会议》,台北永然文化出版社1992年版,第34页。
    ①张喆,《台湾“宪政改革”的演进历程及未来走向评析》,《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第6期,第23页。
    ②②[美]刘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9-11页。
    ③王洪钧,《开放报纸登记及报业新环境》,《中华民国七十七年出版年鉴》,台北中国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9-20页。
    
    ①[英]哈耶克著,邓正来译,《自由秩序原理》,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43页。
    ②杨秀菁,《台湾戒严时期的新闻管制政策》,台北县稻乡出版社2005年版,第279页。
    ③尤英夫,《从宪法出版自由探讨我国现行出版法制》,《新闻学研究》,1991年3月第44集,第14页。
    ④吴重礼、吴玉山,《宪政改革背景、运作与影响》,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75页。
    ①潘家庆等,《解严前后政治新闻报道的转变》,《新闻学研究》,1990年7月,第112页。
    ②杨孝溁,《报社经营策略的观察》,《中华民国新闻年鉴80年版》,台北市新闻记者公会,1991年9月。第85页。
    ③《台媒应担负起“第四权”角色,免被政客分化》,中国台湾网,http://www.chinanews.com.cn/tw/thsp/news/2008/04-02/1209910.shtml,2008年4月2日
    ①李瞻,《中华民国新闻政策之研究》,《新闻学研究》,1985年10月第35期,第146页。
    ②王洪钧,《报业媒质受到严酷的考验》,《中华民国七十九年出版年鉴》,台北中国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03页。
    ③王洪钧,《开放报纸登记及报业新环境》,《中华民国七十七年出版年鉴》,台北中国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20页。
    ①沈冬梅,《自立晚报还要办一份日报!吴丰山谈自立晚报的应变之道》,《报风圈:报禁开放震荡》,台北久大文化出版1987年版,第17-22页。
    ②林丽云,《变迁与挑战:解禁后的台湾报业》,《新闻学研究》,2008年4月第95期,第183-184页。
    ③《中国国民党新闻党部第七届第二十六次委员会议纪录》,1987年8月26日。
    ④谭士屏,《台湾报纸产品市场竞争行为分析(1988-1999)》,政治大学新闻所硕士论文,2000年,第68页。
    ①林子仪,《言论自由与新闻自由》,台北月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页。
    ②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③朱曾汶,《杰佛逊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1页。
    ④编辑部,《内部新闻自由:专业意识的觉醒》,《新闻学研究》,1996年1月第52期,第1页。
    ⑤1994年7月爆发的“自立事件”,起源于台北市议员陈政忠买下“台南帮”拥有的自立报系股权,自立报系员工高度忧虑其独立编采风格无法确保,因此内部员工联合外部各界人士发起“挽救自立”行动,时间延续2个月之久。在行动中,台湾新闻工作者首度有组织、有计划地密集性聚会,一方面分析传播大环境的变化;一方面与会者后来组成“九0一小组”,发起大规模“推动编辑部公约运动”、举办“九0一为新闻自主而走”游行,来回应社会各界对于新闻界专业自主、媒体改造的期待,并将自立事件全面提升至社会公共议题层次。9月1日记者节当天,台湾两三百新闻工作者顶着台风来袭走上街头,为争取新闻自由游行。之后在立法院召开记者会,宣布催生新闻专业团体。
    ①编辑部,《内部新闻自由:专业意识的觉醒》,《新闻学研究》,1996年1月第52期,第1-2页。
    ①McChesney, R. W. & Scott, B. (2004) (Eds). Our unfree press: 100 years of radical media criticism. New York: The New Press.
    ②胡兴荣,《新闻哲学》,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页。苏正平,《新闻自由的理论和实践》,《新闻学研究》,1996年1月第52期,第21-33页。
    ③秦富珍,《陈水扁炮轰<中央日报>》,《联合晚报》,1996年6月25日第2版。
    ④彭家发,《五十年来台湾探索新闻自由之历程及其意义》,“五十年来的香港中国与亚洲学术讨论会”,珠海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0年1月。
    ①苏正平,《新闻自由的理论和实践》,《新闻学研究》,1996年1月第52期,第21-33页。
    
    ①孙云,《台湾政治转型后政党体制的演变及发展趋势》,《台湾研究集刊》,2004年第4期,第13-14页。
    ②段啸虎,《协商精神与宪政建设》,《宪法研究》(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页。
    ③[美]昂格尔著,吴玉章等译,《现代社会中的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9页。
    
    ①[法]基佐著,程洪逵等译,《欧洲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4页。
    ②龙应台,《野火集》,文汇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页。
    ①谢秩禄,《箝制媒体恶灵重现》,《自由时报》,2009年1月21日,A15版。
    ②王茹,《李登辉的权威人格与台湾的新强人政治》,《台湾研究集刊》,1999年第4期,第6-11页。
    ①林丽云,《台湾威权政体下“侍从报业”的矛盾与转型:1949-1999》,《台湾产业研究》,2000年第3期,第89-148页。
    ②周玉蔻,《李登辉的一千天》,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版,第172页。
    ③周玉蔻,《李登辉的一千天》,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版,第157页。
    ④丁玄养,〈王惕吾为何惹火李登辉?:联合报面临空前压力〉,《财讯》,1993年第130期,页252。
    ⑤谢秩禄,《箝制媒体恶灵重现》,《自由时报》,2009年1月21日,A15版。
    ⑥[美]斯科特·戈登著,应奇等译,《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9页。
    ①罗世宏,《自由报业谁买单?新闻与民主的再思考》,《新闻学研究》,2008年4月第95期,第213-238页。
    ②李金铨,《台湾的广播电视蓝图》,见郑瑞城等合著,《结构广电媒体》,台北澄社1993年版,第521-553页。
    ③《为台湾带来真正的民主:从改造媒体开始》,《媒体改造学社成立宣言》,2003年5月4日,http://www.twmedia.org/modules/xoopsfaq/index.php?cat_id=3
    ④林元辉,《新闻公害的批判基础》,台湾巨流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⑤陈世敏,《媒介的监督与改造》,见周典芳、陈国明编,《媒介素养概论》,玉山社出版2005年版,第437页。
    ①陈世敏,《媒介的监督与改造》,见周典芳、陈国明编,《媒介素养概论》,玉山社出版2005年版,第440页。
    ②翁秀琪,《工作权与新闻记者的自主性》,见翁秀琪、蔡明诚编,《大众传播法手册》,政治大学新闻所1992年版,第297-327.
    ③陈世敏,《记者节谈记者工会与传播基本法:大声疾呼制订“大众传播基本法”》,2008年9月5日,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7/article.php?storyid=65卓越新闻奖基金会。
    ④刘昌德、罗世宏,《电视置入性营销之规范:政治经济学观点的初考察》,《中华传播学刊》,2005年8月,第46页。
    ①《为台湾带来真正的民主:从改造媒体开始》,《媒体改造学社成立宣言》,2003年5月4日,http://www.twmedia.org/modules/xoopsfaq/index.php?cat_id=3
    ②彭家发,《新闻学勾沈》,台北亚太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③苏正平,《新闻自主的理论和实践》,《新闻学研究》,1996年1月第52期,第21-33页。
    ④罗世宏,《传统报业另类出路》,《苹果日报》,2003年6月27日。
    ⑤罗世宏,《让报纸有尊严的存活》,《中国时报》,2006年11月30日。
    ①罗世宏,《自由报业谁买单?新闻与民主的再思考》,《新闻学研究》,2008年4月第95期,第213-238页。
    ②《公共广电集团问与答》,媒体改造学社,http://www.twmedia.org/modules/xoopsfaq/index.php?cat_id=2#q10
    ③管中祥,《党政军退,谁接手?》,《台湾立报》,2003年2月20日。
    ①《苏俊宾:最后的新闻局局长?》,《凤凰周刊》,2009年2月5日第317期,http://blog.ifeng.com/article/2137053.html
    ①段宇宏,《台湾新闻局裁撤危机》,凤凰周刊,2009年2月25日,http://news.ifeng.com/opinion/meiti/ph/200902/0225_1901_1033045.shtml
    ②冯建三,《国家与传媒社会责任:从<报业四种理论>出版50年谈起》,《中华传播学刊》,2006年第9期,第17-36页。
    
    ①Touraine, Alain, What is Democracy? Boulder, CO: Westview, Translated by David Macey, 1997, pp184.
    ②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页。
    ③《关于组织国民政府案之说明》(1924年1月20日),《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103~104页。
    ①此为笔者对台湾政治大学林元辉教授访谈中的内容。
    ②李金铨,《台湾的广播电视蓝图》,见郑瑞城等合著,《解构广电媒体》,台北澄社1993年版,第521-553页。
    ③李金铨,《政治经济学的悖论:中港台传媒与民主改革的交光互影》,《二十一世纪》,2003年6月总77期,http://www.cuhk.edu.hk/ics/21c。
    ①此为笔者对台湾政治大学林元辉教授访谈中的内容。
    ②马克思,《路易波拿巴雾月政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17—227页。
    ③此为笔者对台湾政治大学林元辉教授访谈中的内容。
    ④李金铨,《超越西方霸权》,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3页。
    蔡铭泽,《中国国民党党报历史研究(1927-1949)》,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
    程其恒编,《记者经验谈》,天地出版社1944年版。
    陈果夫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筹备会编,《陈果夫先生百年诞辰纪念集》,国民党党史会1991年版。
    陈世敏,《媒介的监督与改造》,见周典芳、陈国明编,《媒介素养概论》,玉山社出版2005年版。
    曹伯森,《政治学》,三民书局1985年版。
    曹伯一,《中华民国政治发展史》,近代中国出版社1985年版。
    程宗明,《电视政策对制度型塑的回顾与前瞻:四十年的荒原,旷野的呼声》,政治大学传播学院编《台湾
    电视四十年回顾前瞻研讨会专题论文》,2002年版。
    储建国,《调和与制衡》,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当代中国广播电视编辑部选编,《中国的广播电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党营文化事业专辑编纂委员会编,《中央日报》,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文化工作会1972年版。
    党史委员会,《陈布雷先生文集》,1984年版。
    党史委员会,《叶楚伧先生文集》,1983年版。
    段啸虎,《协商精神与宪政建设》,《宪法研究》(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方鹏程,《中央社六十年》,中央社六十周年社庆筹备委员会1984年版
    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史教研室编,《中国新闻史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冯志翔,《萧同兹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F.Greenstein & N. Polsby主编,《政治科学大全》第3卷,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3年版。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
    高立夫著,艾思明译,《海岛中国》,台北洞察出版社1987年版。
    国父建党革命一百周年学术讨论集编辑委员会编,《国父建党革命一百周年学术讨论集》(第四集台湾光复
    与建设史),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
    胡道静,《中国国民党党报溯源》,上海世界书局1946年版。
    胡有瑞,《六十年来的中央日报》,中央日报社1988年版。
    黄瑚,《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黄天鹏,《中国新闻事业》,现代书局1931年版。
    黄立人、张克明,《白色恐怖下的新华日报》,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胡适,《胡适演讲集》,远流出版社1986年版。
    何贻谋,《台湾电视风云录》,台湾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蒋经国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编,《蒋经国先生全集》(第20册),台北“行政院新闻局”1991年版。
    李瞻,《我国报业制度》,幼狮月刊社1972年版。
    李瞻,《中国新闻史》,学生书局1979年版。
    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1815-2005)》,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李云汉,《陈果夫先生文集》,国民党党史会1993年版。
    李筱峰,《台湾民主运动40年》,台北自立晚报出版社1987年版。
    李金铨,《超越西方霸权》,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登辉口述历史小组,《见证台湾──蒋经国“总统”与我》,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李松林,《中国国民党大事记》,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
    李敖,《戳蒋介石的底》,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年版。
    李敖,《扒蒋介石的皮》,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年版。
    李敖,《蒋介石研究》(上下),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年版。
    李敖,《国民党研究》,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年版。
    李敖,《胡适评传》,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年版。
    赖光临,《中国新闻传播史》,三民书局1978年版。
    赖光临,《七十年中国报业史》,中央日报社1981年版。
    赖泽涵,《二二八研究事件报告》,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林元辉,《新闻公害的批判基础》,台湾巨流出版社,2006年版。
    刘哲民编,《近现代出版新闻法规汇编》,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刘建清,《中国法西斯主义资料汇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刘燕南,《台湾报业争战纵横》,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
    龙显召,《张澜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龙应台,《野火集》,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年版。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雾月政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马光仁,《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马光仁,《上海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马星野,《新闻自由论》,南京中央日报社1948年版。
    马之骕,《新闻界三老兵》,经世书局1986年版。
    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彭明辉,《中文报业王国的兴起:王惕吾与联合报系》,台北联经出版社2001年版。
    彭家发,《新闻学勾沈》,台北亚太出版社2000年版。
    钱福臣,《宪政哲学问题要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钱端升,《民国政治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四编第二册),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8年版。
    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
    人民大学新闻系编,《新闻学论集》(第11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广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室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
    广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室编,《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
    广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室编,《孙中山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
    广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室编,《孙中山全集》(第九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孙中山全集》(第九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孙中山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
    戚长诚,《新闻法规通论》,侨光出版社1966年版。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上海档案馆编,《旧中国的上海广播事业》,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5年版。
    尚海、孔凡军、何虎生,《民国史大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
    史全生,《中华民国文化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史和、姚福申,《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沈剑虹,《半生忧患》,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年版。
    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
    萨孟武,《政治学》,三民书局1986年版。
    孙代尧,《台湾威权体制及其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台湾中华文化基金会,《扫荡二十年》,1978年版。
    伍尔岗·莫尔著,韦正光译,《现代中国报业史》,影印本。
    吴相湘,《中国现代史料丛书》(第二辑),文星书店1962年版。
    吴相湘,《陈果夫的一生》,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王兆刚,《国民党训政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天滨,《台湾新闻传播史》,亚太图书出版社2002年版。
    王泰栋,《陈布雷大传》,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
    王人博,《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想》,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王凌霄,《中国国民党新闻政策之研究(1928-1945)》,近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王新常,《抗战与新闻事业》,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王洪钧,《台湾新闻事业发展证言》,台北市新闻记者公会1998年版。
    王祯和,《电视·电视》,台北远景出版社1977年版。
    翁秀琪,《台湾传播学的想像》,台北巨流出版社2004年版。
    翁秀琪,《工作权与新闻记者的自主性》,见翁秀琪、蔡明诚编,《大众传播法手册》,政治大学新闻所1992年版。
    吴道一,《中广四十年》,中国广播公司1968年版。
    汪学启、是韩生,《第四战线: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掇实》,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徐咏平,《革命报人别记》,台北正中书局1984年版。
    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西北政法学院法制史教研室,《中国近代法制史资料选辑》1985年版。
    萧同兹,《中央社二十周年纪念会讲词》,《在兹集》,萧同兹文化基金会筹备委员会1974年版。
    萧同兹,《追念陈布雷先生》,见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新闻学论集》1955年版。
    许焕隆,《中国现代新闻史简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薛化元,《<自由中国>与民主宪政》,台北稻乡出版社1996年版。
    薛化元,《台湾历史》,大中国图书公司2001年版。
    殷啸虎,《近代中国宪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余家宏、宁树藩、叶春华,《新闻学基础》,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杨秀菁,《台湾戒严时期的新闻管制政策》,稻乡出版社2005年版。
    叶明勋,《有专业观念,有国际眼光》,《王惕吾先生纪念集》,联合报系创办人王惕吾先生纪念集编辑委员会1997年版。
    袁昶超,《中国报业小史》,新闻天地社1957年版。
    闫润鱼,《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周阳山,《李登辉执政十年》,台北风云论坛出版社1998年版。
    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张隆栋,《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张育仁,《自由的历险》,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曾虚白,《中国新闻史》,三民书局1984年版。
    曾虚白,《中国新闻史》,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1966年版。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
    曾虚白,《曾虚白自传》,联经出版公司1990年版。
    曾虚白,《旧醸新焙》,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版。
    郑瑞城,《解构广电媒体》,台北澄社1993年版
    张静庐,《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乙篇》,中华书局1955年版。
    张静庐,《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篇》,中华书局1959年版。
    张静庐,《中国出版史料补编》,中华书局1957年版。
    张九如,《战时言论出版自由》,独立出版社1938年版。
    张令澳,《我在蒋介石侍从室的日子》,周知文化事业公司1995年版。
    张茂桂,《社会运动与政治转化》,台北业强出版社1994年版。
    张晋藩,《中国百年法制大事纵览》,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邹韬奋,《经历》,三联书店1978年版。
    邹景雯,《李登辉执政告白书》,台北印刻出版社2001年版。
    赵玉明,《中国现代广播简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年版。
    赵建新,《新闻政策》,国民出版社1941年版。
    周培敬,《中央社的故事——民国二十一年到六十一年》,三民书局1991年版。
    周玉蔻,《李登辉的一千天》,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版。
    周伟,《历史草稿——新闻头条中的事实真相》,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朱佑慈、杨大宁著,王文钧、俞振基译,《何廉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朱传誉,《中国民意与新闻自由发展史》,中正书局1974年版。
    甄树青,《论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珍藏美丽岛》(第三册),时报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从名记者到幕僚长—陈布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革命文献》(第七十六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年版。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革命文献》(第七十九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79年。
    中国广播公司研究发展考训委员会编,《中国广播公司大事记》,空中杂志社1978年版。
    中央出版事业管理委员会,《出版法规汇编》,正中书局1944年版。
    中央通讯社编,《中央社六十年》,1984年版。
    [美]易劳逸著,陈谦平、陈红民等译,《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美]利贝卡·鲁宾、艾伦·鲁宾、琳达·皮尔,黄晓兰等译,《传播研究方法-策略与资料来源》,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美]格里德著,鲁奇译,《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美]亨廷顿著,王冠华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美]伊恩﹒罗伯逊,《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美]昂格尔著,吴玉章等译,《现代社会中的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美]斯科特·戈登著,应奇等译,《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英]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法]托克维尔,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法]基佐著,程洪逵等译,《欧洲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冯克利译,《哈耶克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陈冠兰,《近代租界的新闻传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传播系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郭达鸿,《中国国民党公众关系政策与执行(民国39年—民国78年)》,台北东海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硕士论文,1991年。
    杨肃民,《限证政策下我国报业问题研究》,台湾政治大学新闻所硕士论文,1984年。
    林果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之研究(1966-1975)》,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系研究部硕士论文,2001年。
    纪慧君,《我国元首论述中价值观之呈现与转变─民国三十九年到八十三年元旦文告之语艺批评》,私立辅仁大学大众传播研究所硕士论文,1994年。
    张辰源,《南京十年国民党的文化统制政策》,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刘娜,《南京国民政府出版政策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王静,《国民党统治前期(1927—1938)新闻政策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蔡铭泽,《中国国民党党报发展述略》,《新闻与传播研究》,1992年第1期。
    蔡铭泽,《论抗战时期国民党党报的发展》,《新闻大学》,1993年第2期。
    蔡铭泽,《四十年代国民党党报企业化经营管理概述》,《新闻大学》,1994年第2期。
    蔡铭泽,《论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的舆论环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蔡铭泽,《大陆时期国民党党报管理体制的变化》,《新闻与传播研究》,1995年第2期。
    蔡铭泽,《三十年代国民党新闻政策的演变》,《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年第2期。
    蔡铭泽,《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人的新闻思想》,《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年第2期。
    陈业劭,《从国民党档案看对新华日报的迫害》,《新闻与传播研究》,1980年第3期。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新青年》,第3卷3号。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新青年》,第1卷6号。
    陈鼓应,《七十年代以来台湾新生一代的改革运动(上)》,《中报月刊》,1982年5月第28期。
    冯建三,《国家与传媒社会责任:从<报业四种理论>出版50年谈起》,《中华传播学刊》,2006年第9期。
    冯建三,《国家解放媒体,市场束缚新闻?》,《新闻学研究》,2003年第74期。
    冯建三,《意识型态与大众媒介-关于决定论的问题》,《新闻学研究》,1990年第42期。
    高一涵,《非君师主义》,《新青年》,第5卷6号。
    高华,《关于南京10年(1928-1937)国民政府的若干问题》,《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黄瑚,《以上海为例探析战后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变化》,《新闻大学》,2006年第2期。
    贺越明,《台湾“报禁”来龙去脉初探》,《新闻与传播研究》,1988年第1期。
    蒋介石,《今日新闻界之责任》,《新闻学季刊》,1930年第1卷第3期。
    蒋中正,《怎样做一个现代新闻记者》,《新闻学季刊》,1930年第1卷第3期。
    《林主席对新闻工作人员的指示》,《新闻战线》,1942年第2卷第2、3期合刊。
    李瞻,《三民主义新闻政策之研究》,《新闻学研究》,1981年12月第28期。
    李瞻,《中华民国新闻政策之研究》,《新闻学研究》,1985年10月第35期。
    李瞻,《我国报禁问题及其解决之道》,《报学》,1987年6月第7卷第8期。
    李瞻,《新闻自由理论的演进及其趋势》,《新闻学研究》,1967年第1期。
    李煜,《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的有关广播宣传管理的政策法规》,《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2期。
    李瞻,《国父与“总统”蒋公之传播思想》,《新闻学研究》,1986年第37期。
    李金铨,《从权威控制下解放出来:台湾报业的政经观察》,《传播与社会发展》,1992年。
    梁伟贤,《为谁服务:老板、集团、党派、还是读者?──传媒操守的个案与理论》,《新闻学研究》,2003年第74期。
    林丽云,《台湾威权政体下“侍从报业”的矛盾与转型:1949-1999》,《台湾产业研究》,2000年12月第3期。
    罗世宏,《自由报业谁买单?新闻与民主的再思考》,《新闻学研究》,2008年4月第95期。
    刘昌德、罗世宏,《电视置入性营销之规范:政治经济学观点的初考察》,《中华传播学刊》,2005年8月。
    赖祥蔚,《新闻自由的临摹与反思》,《新闻学研究》,2003年第74期。
    马星野,《三民主义的新闻事业建设》,《青年中国》创刊号,1939年9月30日。
    马星野,《蒋公论新闻道德》,《新闻学研究》,1982年29期。
    马星野,《给青年记者-新闻采访应守什么原则》,《新闻学研究》,1983年第32期。
    马光仁,《战后国民党对申、新两报的控制》,《新闻与传播研究》,1985年第3期。
    马光仁,《战后国民党对申、新两报的控制》,《新闻研究资料》(第33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南方朔,《中国自由主义的最后堡垒——大学杂志阶段的量底分析》,《夏潮》,1978年2月第4卷第2期。
    彭坚汶,《三民主义与台湾政治发展之策略》,《成功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12月。
    沈剑虹,《五年新闻局长的回忆》,《传记文学》,1987年版第50卷第3期。
    沈锜,《论战时言论出版自由》,《新闻学季刊》,1939年11月第1卷第1期。
    沈宗琳,《记者生涯四十年(二)》,《报学》,1982年第6卷第9期。
    杨淑珍,《报业开放后,报界的现状与展望》(大众传播教育协会庆祝中国新闻教育70年学术研究会之一),
    《报学》, 1988年6月第7卷第10期。
    石永贵,《迎接一个心怀社会报业新时代》,《报学》,1987年6月第7卷第8期。
    石君讷,《国民党的新闻检查(1934~1945年)》,《新闻与传播研究》,1985年第1、2期。
    应未迟,《电视与电视问题》,《报学》,1987年第7卷第9期。
    孙云,《台湾政治转型后政党体制的演变及发展趋势》,《台湾研究集刊》,2004年第4期。
    苏正平,《新闻自主的理论和实践》,《新闻学研究》,1996年1月第52期。
    汪学启、是韩生,《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史实简编》(1928-1949),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编,《新闻研究资料》(第41辑),1988年版。
    王惕吾,《办报十五年》,《报学》,1964年第3卷第3期。
    王茹,《李登辉的权威人格与台湾的新强人政治》,《台湾研究集刊》,1999年第4期。
    王晓岚,《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策略思想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1994年第6期。
    王晓岚,《抗战时期国民党排共、反共的新闻谋略与手段》,《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4期。
    王文彬,《解放战争时期新闻出版界的反抗斗争》,《新闻研究资料》(第2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秦保民,《广播新闻工作十八年》,《报学》,1975年第5卷第4期。
    许纪霖,《现代文化史上的“五四怪圈”》,《文汇报》,1989年3月21日。
    许孝炎,《本党的宣传机构及其运用》,《新闻季刊》,1941年11月第2卷第1期。
    薛化元,《从“反共救国”会议到阳明山会谈(1949-1961):对朝野互动的一个考察》,《法政学报》,1997年第7期。
    夏倩芳,《解严前后台湾广播观念之变迁》,《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年第2期。
    袁风华,林宇梅,《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设立“中央文化驿站”有关史料选》,《民国档案》,1987年第10期。
    易骏,《公论报夺产事件看张详传横行霸道》,《自由中国》第23卷第3期。
    尤英夫,《从宪法出版自由探讨我国现行出版法制》,《新闻学研究》,1991年第44期。
    张朋园,《清代咨议局议员的选举及其出身之分析》,《思与言》,1968年3月。
    曾虚白,《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新闻制度理论》,《新闻学研究》,1972年5月第9期
    《中央社广播新闻》,《战时记者》,第12期,1939年8月。
    张化冰,《1935年<出版法>修订始末之探讨》,《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第1期。
    张克明,《国民党政府对斯诺著作的查禁》,《复旦学报》,1985年第1期。
    张仁善,《国民党政府<出版法>的滥施及其负面效应》,《民国档案》, 2000年第4期。
    中央出版事业管理委员会编,《出版法规汇编》,正中书局1944年版。
    陈独秀,《警告青年》,《青年杂志》,1915年创刊号。
    钱端升,《民主政治乎?极权国家乎?》,《东方杂志》,1934年1月1日第31卷第1号。
    丁文江,《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独立评论》,1934年12月30日第133号。
    丁玄养,〈王惕吾为何惹火李登辉?联合报面临空前压力〉,《财讯》,1993年第130期。
    胡适,《政治统一的途径》,《独立评论》,1934年1月21日第86号。
    胡适,《答丁在君先生论民主与独裁》,《独立评论》,1933年12月30日第133号。
    管中祥,《党政军退,谁接手?》,《台湾立报》,2003年2月20日。
    胡适等,《争自由的宣言》,《东方杂志》,第十七卷第十六号。
    胡汉民,《民报之六大主义》,《民报》,第3期。
    胡适,《汪蒋通电里提到的自由》,《独立评论》,1934年12月第131号。
    胡汉民,《建设不尚虚饰》,《中央党务月刊》,1930年4月第20期。
    罗世宏,《传统报业另类出路》,《苹果日报》,2003年6月27日。
    罗世宏,《让报纸有尊严的存活》,《中国时报》,2006年11月30日。
    钱端升,《党治与舆论》,《现代评论》,1927年8月6日第6卷第139期。
    谢秩禄,《箝制媒体恶灵重现》,《自由时报》,2009年1月21日,A15版。
    遁公,《集权与分职》,《现代评论》,1927年10月22日第6卷第150期。
    《尊重舆论与改善检查》,重庆《大公报》社论,1944年5月31日。
    《梁部长对记者报告新颁出版检查办法》,重庆《中央日报》,1944年7月1日。
    《战时出版品书刊审查办法》,重庆《中央日报》,1944年6月21日。
    《战时书刊审查规则》,重庆《中央日报》,1944年6月23日。
    《是法西斯还是民主》,《新华日报》,1944年8月30日。
    《丘吉尔的民主标准》,《新华日报》社论,1944年8月30日。
    《党报社论委员会所作社论,应免于检扣》,《新检通讯》,1930年第3期。
    《协进会决议,发动全国人士研究宪草,言论检查办法应予改善》,重庆《大公报》,1943年11月13日。
    《国民大会与宪政》,《国闻周报》,1937年6月7日第14卷第22期。
    《宣传品审查条例》,《中央党务月刊》,1929年3月第8期。
    《读新出版法》,《国闻周报》,第12卷第29期。
    《是法西斯还是民主》,《新华日报》,1944年8月30日。
    《丘吉尔的民主标准》,《新华日报》社论,1944年8月30日。
    《三中全会开会以前》,天津《益世报》,1932年11月3日。
    《中国国民党周刊》,1924年3月30日第14期。
    《日报登记办法》,《中央党务月刊》,1929年10月第14期。
    《舆论政治时代的来临》,《中央日报》,1945年10月1日。
    《中央通讯社组织规程》,《中央党务月刊》,1933年第56期。
    《中央广播无线电台训练收音员计划》,《中央党务月刊》,1930年第8期。
    《中央广播无线电台管理处组织条例》,《中央党务月刊》,第49期。
    《函国民政府》,《中央党务月刊》,1933年第56期。
    《说明书》,《中央党务月刊》, 1928年12月第5期。
    《广播教育实施办法》,《中央党务月刊》,1937年第104期。
    《战时新闻检查局熊斌潘公展任正副局长》,《战时记者》,1939年7月第11期。
    《大公报》,1943年10月1日。
    《大公报》,1945年10月13日。
    《大公报》,1948年8月13日。
    《大公报》,1947年11月11日。
    《联合报》,1958年4月13日。
    《联合报》,1958年5月14日。
    《民立报》,1912年3月26日。
    《申报》1912年3月6日。
    《申报》,1936年11月28日。
    《申报》,1920年2月24日。
    《申报》,1928年2月24日。
    《台湾新生报》,1949年5月21日。
    《台湾新生报》,1949年5月28日。
    《新闻报》,1916年7月7日。
    《东方杂志》,1908年2月26日。
    《中央日报》,1963年4月1日。
    《中央日报》,1955年4月22日。
    《中央日报》,1951年9月19日。
    《中央日报》,1958年4月16日。
    《中央日报》,1939年3月12日。
    《中国时报》,1980年3月18日。
    《中央党务月刊》, 1928年12月第3期。
    《自由中国》,1955年6月16日第12卷12期。
    《河北省党部宣传要点第一次至第五次》,1946年2月25日,铅排本,国民党党史会藏,档号:6.2/68/3-3。
    《管理申报新闻报办法》,1945年9月19日,重庆,钢笔原件,国民党党史会藏,档号:6.3/19.10-2。
    《抗战胜利后伪中宣部接管汪伪报纸、杂志、通讯社的情况报告及汪伪新闻报停止代印汪伪报纸的文字》,第4-15页,申报新闻报档案,上档馆藏,档号:Q430:1-266。
    《上海申报新闻报附逆之处理问题》,重庆,1945年9月19日,毛笔原件,国民党党史会藏,档号6.3/19.10-1。
    《申报新闻报改组办法及人员名单》,潘公展致陈布雷函,1946年3月19日,毛笔原件,军管会新闻出版署档案,上档馆藏,档号:Q431:76。
    《上海各报动态,各报负责人及编辑采访名单,申报驻外人员通讯录》,京中一览,1946年9月,铅排本,申报新闻报档案,上档档案,档号:Q430:1-13。
    《申报新闻报改组办法及人员名单》,1946年,毛笔原件,军管会新闻出版署档案,上档馆藏,档号:Q431:76。
    《河北半月刊》,第1期,1946年2月16日,铅排本,第35-36页,国民党党史会藏,档号:6.2/68.3-13。
    《该部42、45、46年度工作检讨和政绩比较表》,钢笔原件,第35页,中央宣传部档案,第二档案馆藏,档号:718:123。
    《六届三中全会中央宣传部工作报告》,南京,1947年,毛笔原件,国民党党史会藏,档号:6.2/62.4。
    《南京中央日报社股份有限公司章程》,1947年5月30日通过,铅排本,国民党党史会藏,档号:546/62.1。
    《对于广播事业前途之意见》,重庆,1945年6月7日,毛笔原件,国民党党史会藏,档号:6.3/5.6-2。
    《宣传部改隶行政院实施办法要点》,重庆,1945年6月22日,毛笔抄件,国民党党史会藏,档号:6.3/5.6-1。
    《中国广播股份有限公司条例案》,1946年2月,钢笔原件,国防最高委员会档案,国民党党史会藏,档号:003/3721。
    《上海各报动态、各报负责人及编辑采访名单、申报驻外人员通讯录》,上海各报动态,1948年12月20日,申报新闻报档案,上档档案,档号:Q430:1-13。
    《指导党报条例》,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722,卷号400。
    《补助党报条例》,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722,卷号400。
    《管理收复区报纸通讯社杂志电影广播事业暂行办法》,1945年9月27日,藏于上海市档案馆,全宗号6,卷号193。
    《上海各报动态,各报负责人及编辑采访名单,申报驻外人员通讯录》,1948年2月8日,申报新闻报档案,上海档案馆藏,档号:Q430:1-13。
    《实施新闻自由案》,1945年10月11日,国防最高委员会档案,国民党党史会藏,档号:003/3563。
    《宣传大纲和标语办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722,卷号400。
    国民党党史会藏,《中央宣传部年度工作检讨报告》,油印本。
    国民党党史会藏,《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办事章程》,油印本。
    国民党党史会藏,《中央出版事业管理委员会三十二年度工作检讨报告草案》,油印本。
    《河北半月刊》,第1期,清苑,1946年2月16日,铅排本,第35-36页,国民党党史会藏,档号:6.2/68.3-13。
    《宣传部改隶行政院实施办法要点》,附中央秘书处呈总裁文,重庆,1945年6月22日,毛笔抄件,国民党党史会藏,档号:6.3/5.6-1。
    《宣传部改隶行政院实施办法案》,附宣传部组织法,1945年7月10日,钢笔原件,国防最高委员会档案,
    国民党党史会藏,档号:003/3170。
    《吴秘书长铁城陈部长立夫呈蒋总裁》,南京,1947年3月13日,大溪档案,革命文献,戡乱时期,戡乱时期之党务,编号8,“国史馆藏”。
    《临时政府公报》第49号,1912年3月27日。
    《临时政府公报》第30号,1912年3月6日。
    《临时政府公报》第1号,1912年3月17日。
    《湖南公报》,1913年11月10日。
    《台湾省政府公报》,1951年3月16日第63期。
    《台湾省政府公报》,1947年5月19日第3期。
    《台湾省政府施政报告》,1951年6月。
    《台湾省政府施政报告》,1951年12月。
    《台湾省政府施政报告》,1950年6月。
    《“立法院”公报》,1973年7月28日第62卷第57期。
    《台湾省政府施政报告》,1971年11月。
    《台湾省政府施政报告》,1970年5月。
    《中央广播事业指导委员会组织大纲》,第91期,1936年。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四组编,《第二次新闻工作会谈实录》,1965年。
    秘书室纪录,《本局三个月来工作报告》,《新检通讯》, 1940年3月第4期。
    中央宣传委员会编印,《关于新闻事业之法令规章》,1933年5月。
    《新闻业务手册》(1952年、1968年、1983年)
    《中国新闻年鉴》
    《中国出版年鉴》
    《中国广播电视年鉴》
    《中国国民党年鉴》(1929年、1934年)
    《台湾年鉴》
    《“中华民国”广播年鉴》
    《“中华民国”电视年鉴》
    《“中华民国”出版年鉴》
    Edwin A. Winckler,“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n Taiwan : From Hard to Soft Authoritarianism”,The China Quarterly , No.99, September ,1984.
    Guillermo A. O’Donnell and Philippe C. Schmitter ,“Transition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 Tentative Conclusion about Uncertain Democracies”, Baltimore : The Johns Hoo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6.
    Graber, D.,“Mass Media and American Politics”. (3rd edition), Washington D. 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1997.
    Lee-hsia Hsu Ting,“Government Control of the Press in Modern China 1900—1949”,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
    Lin yu-tang,“A History of the Press and Public Opinion in China”,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6.
    Snow Edgar ,“The Ways of the Chinese Censors”, Current History , 1935.
    S.Huntington,“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Dynamics of One-Party Systens”, in S.Huntington and Moore ,eds.,“Authoritarian Politics in Modern Social : The Dynamics of Estabilished One-Party Systens”. New York : Basic Books , inc., 1970.
    Shoemaker, P. I., & Reese, S. D. ,“Mediating the message: Theories of influences on mass media content”. New York: Longman,1991.
    Theodore H.White,“In Search of History: A Personal Adventure”,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78.
    Thomas Gold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 New York : M.E. Sharpe , Inc. ,1986.
    Touraine,Alain,“What is Democracy?”Boulder,CO:Westview, Translated by David Macey, 1997.
    Fairbank,John K.,“Chinese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7.
    Fogel,Joshua A.and Rowe,William T.,“Perspectives on a changing China”essays in honor of Professor C.Martin Wilbur.Boulder,Colo,:Westview Press ,1979.
    Fewsmith,joseph.,“Party, state, and local elites in Republican China: merchant organizations and politicals in Shanghai, 1890-1930”.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4.
    Freyn Hubert,“Free China’s New Deal”.New York:Macmillan,1943.
    Grey, Jack, Ed .“Modern China’s search for a political for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Harrell, Stevan.“Ploughshare village: culture and context in Taiwan”.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2.
    Heinlein, Joseph H.Jr.“political warfare: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model”. American University, PH.D. Dissertation, 1974.
    Huntington, Samuel P.“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
    Young, Ernest P.“The presidency of Yuan Shih-k’ai: liberalism and dictatorship in early Republican China”.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77.
    http://news3.xinhuanet.com/tai_gang_ao/2006-06/01/content_4630852.htm新华网
    http://www.e-journalism.org.tw/modules/news002/article.php?storyid=65卓越新闻网
    www.gio.gov.tw“中华民国行政院新闻局”全球资讯网
    http://baike.baidu.com/view/248020.htm百度百科
    http://blog.chinatimes.com/chao/archive/2006/11/24/131301.html中时部落格
    http://www.twmedia.org/modules/xoopsfaq/index.php?cat_id=3媒体改造学社
    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7/article.php?storyid=65卓越新闻奖基金会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137053.html凤凰网
    http://www.kmt.org.tw/中国国民党全球资讯网
    http://www.ncc.gov.tw/“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网站
    http://www.cnki.ne中国期刊网
    http://www.jour.nccu.edu.tw台湾政治大学《新闻学研究》网站
    http://www.mediaresearch.cn/传播研究网
    http://www.mediachina.net中华传媒网
    http://www.nlc.gov.cn/中国国家图书馆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