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外来农民工住房状况的调查和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城市化的根本要义是实现人口的城市化,而农民工的市民化则是达致这一结果的重要方面。本文以苏南三市四地为研究地点,引入社会融入与社会隔离两个概念,运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为视角,调查分析农民工的居住状况及其相关问题。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包括绪论、研究设计、调查结果呈现、影响农民工居住状况的相关因素及政策建议、结论和讨论。调查发现,当前农民工的居住方式与城市社区存在着三种不同程度的融入状况:没有进入城市社区类型、“准城市社区”的类型和进入城市社区类型。本文认为,当前农民工存在的居住隔离主要是基于收入偏低的经济因素,户籍排除的政策因素,政府管理不当和支持体系缺乏的环境因素,以及农民工自身存在的一种“过客”心理因素。为此笔者认为政府应在改善农民工住房条件方面起主导作用,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及其衍生的其他住房、医疗、教育等制度,确保房源供给和规范租赁市场等方面为农民工提供一个可进入的城市环境;社区支持以及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促进社会融合的关键因素。
Urbaniz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meaning of the population of the city. And the migrant workers of the public to achieve this result are an important aspect. This paper used the three cities of the sunan as a survey sites, and introduce the social integration and the social isolation as two important concepts, the questionnaire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are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to survey the migrant workers living situation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
     The full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introduction, research design, survey results showed,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migrant workers related factor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conclusions and discussion. Survey found that there exist three different levels of integration: There is no access to urban communities' type, "quasi-urban communities" and access to the type of urban community types.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current existence of migrant workers living isolation is mainly based on the low-income economic factors, the registration policy factors, the Government mismanagement and a lack of support system environment, as well as migrant workers themselves in a kind of "passing through" psychological factors .For this reason the author believe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to improve the housing conditions of migrant workers, through reform of the registration policy and its derivatives to other housing, medical care, education and other policies to ensure availability environment ,the community's support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migrant workers to improve the living conditions are also the key factors to promote social integration .
引文
[1]李路路,《需关注移民新趋势》,《发展导报》,2002年4月。
    [2]李培林、陈光金,《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1月。
    [1]严晓冬,《进城民工住房问题探讨》,《企业经济》,2007年第二期。
    [1]联合国人居署编著;于静,斯淙曜,程鸿译,《贫民窟的挑战:全球人类住区报告2003》,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李津逵,《“效益”与“和谐”看城中村》,2005年4月9日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讲座。
    [3]林广、张鸿雁,《成功与代价--中外城市化比较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1]苏振兴丰编,《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http://www.bjfang.com/news/24170.html。
    [1]http://www.hnsq.cn/news/news.aspx?id=1094。
    [1]周晓焱,《从农民工权益保护-谈我国社会政策的缺陷与完善》,中国社会观察网,http://www.lookinto.cn/article.asp?id=1949。
    [1]陈丰,《集宿化管理:农民工居住管理的模式选择--以江苏吴江市小城镇为个案的实证分析》,《农村经济》,2007年第三期。
    [2]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409页。
    [1]郭星华,《社群隔离及其测量》,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0年6期。
    [2]段成荣、王莹,《流动人口居住问题》,《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6期。
    [1]常州龙网新闻http://www.loone.cn/misc/2008-02/28/content_881219.htm。
    [1]无锡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nightbaby.net/community/viewthread.php?tid=6738。
    [2]苏州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z.js.cn/web/news/localnews/61022.shtml。
    [1]http://www.jshuangjing.com/。
    [1]《清除群租房隐患,500万打工者的住宿是个大问题》,《城市商报》,2008年3月25号http://rent.hf.soufun.com/rent/news/1607652_2.htm。
    [1]郑功成、黄黎若莲等著,《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
    [1]张涛,《农民工群体内部分层及其影响:以收入分层为视角--武汉市农民工思想道德调查分析报告》,《青年研究》,2007年第6期。
    [2]崔传义,《农民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索》,http://www.rurallabour.org/ViewArticle.asp?AID=373。
    [1]陈星博,《农民工问题与城市社区建设》,《特区实践与理论》,2003年8月。
    [1]王君健,《浅议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社会支持系统》,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马斌、杨一鸣,《从社会学的视角探究农民工被歧视的原因》,《黑河学刊》,2007年9月第5期。
    [1]白云,《城市农民工心理状况研究综述》,《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年6期。
    [1]张国胜、王征,《农民工市民化的城市住房政策研究-基于别国经验的比较》,《中国软科学》,2007年12期。
    [2]中国溧阳政府《关于全市城镇住房保障工作的意见》,http://www.liyang.gov.cn/gkml/info.asp?id=1359。
    [1]赵旭、王钢,《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研究》,《特区经济》,2007年8期。
    [2]崔传义,《建设农民工和市民和谐发展的城市-对无锡市的调查和思考》http://www.cvae.com.cn/allfile/20060607/news44.html。
    [1]王波,《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2]何新根、华贤维、章舜武、胡云超、姜学军,《消除对农民进城的体制和政策障碍》http://www.hangzhou.gov.cn/main/tszf/dcyj/gyfz/T22234.shtml。
    [3]张兴华,《农民工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管理》,2007年10月第21卷第10期。
    1.《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4月。
    2.童悦仲、娄乃琳、刘美霞,《中外住宅产业对比》,中国建筑产业出版社,2005年。
    3.张泓铭,《住宅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4.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5.童星,《社会管理学概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6.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
    7.王波,《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8.徐光兴,《跨文化适应的留学生活》,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9.黄平、杜铭那克,《农民工反贫困-城市问题与政策导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1月。
    10.联合国人居署编著;于静,斯淙曜,程鸿译,《贫民窟的挑战:全球人类住区报告2003》,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11.林广、张鸿雁,《成功与代价--中外城市化比较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12.苏振兴主编,《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3.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4.周大鸣,《渴望生存-农民工流动的人类学考察》,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
    15.郑功成、黄黎若莲等著,《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
    16.王波,《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17.刘应杰,《中国城乡关系与中国农民工人》,中国社科院出版,2000年8月。
    18.刘晓峰,《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 2003年。
    19.刘小年,《中国农民工行为分析:政策过程的视角》,南京大学出版,2005年。
    20.陈健敏,《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城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4年。
    21.史柏年,《城市边缘人-进城农民工家庭及其子女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6月。
    22.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3.柯兰君、李汉林,《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24.李真,《流动与融合-农民工公共政策改革与服务创新论集》,团结出版社,2005年。
    1.李强,《关于农民工的情绪倾向及社会冲突问题》,《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四期。
    2.李陪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
    3.严晓东,《进城民工住房问题探讨》,《企业经济》,2007年第二期。
    4.黄平、杜铭那克主编,《农民工反贫困-城市问题与政策导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1月。
    5.李英东、石红溶,《进城农民工的困境与城市政府政策选择》,《生产力研究》2006年3月。
    6.李英东,《阻碍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的因素及其解决路径》,《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2月。
    7.夏青、孙雯雯,《天津市流动人口中弱势群体居住状态研究》,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3月。
    8.彭志华,《在农民工中建立住房公积金的几点思考》,中国房地产,2006年6月。
    9.张志莹,《关于城市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思考》,《上海住宅》,2006年12期。
    10.李斌,《中国住房改革制度的分割性》,《社会学研究》,2002年。
    11.李丽,《民工生活数据》宁波日报,2004年7月29号。
    12.路金勤、皮东山,《城市外来人员住房政策研究--据武汉的典型调查》中外房 地产导报,2001年。
    13.陈世平、乐国安,《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心理科学》2001年6月。
    14.凌月,《冲突与宽容》,《中国青年报》,1997年1月18号。
    15.王耀辉,《关注农民工》,《政策》,2002年第7期。
    16.张涛,《农民工群体内部分层及其影响:以收入分层为视角--武汉市农民工思想道德调查分析报告》,《青年研究》,2007年第6期。
    17.张兴华,《农民工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管理》2007年10月第21卷第10期。
    18.张子珩,《中国流动人口居住问题研究》,《人口学刊》2005年第2期。
    19.胡光华,《农民工为何逃离城市》,《发展》,2005年第3期。
    20.朱宇新,《说不清的“农民工”?》,《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
    21.邵峰,《善待农民工》,《今日浙江》,2005年3月。
    22.夏青、孙雯雯.,《天津市流动人口中弱势群体居住状态研究》,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23.尚赞娣、李扬、王先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弱势群体的交通问题》,《公路运输文摘》,2004年第9期。
    24.郭建平、申来津,《小康中正确认识弱势群体权利》,《理工高教研究》,2004年第1期。
    25.袁文英,《政府在甘肃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6.吴晓,《城市中的“农村社区”--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与整合研究》,《城市规划》,2002年。
    27.何灵、谢光超,《论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第3期。
    28.王文英,《城市化进程中应倡导建设适宜健康居住的城市》,《当代建设》,2001年第4期。
    29.崔传义,《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创造农民工转化为城市产业工人的制度环境》,《调 查研究报告》,2004年206期。
    30.杨成军,《出汗流血泪沾衣离乡进城梦难圆.城市农民工生存状态探析》,《中国改革:农村版》,2003年12期。
    31.阿诤,《“他们”和“我们”:融入才能和谐》,《社区》,2006年第7期。
    32.孟广宇、邓红,《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活力》,2006年第10期。
    33.高淮成,《关注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理论建设》,2006年第4期。
    34.于辉,《应更深层次考虑上海外来农民工居住问题》,《经济咨询》,2007年第2期。
    35.曹永玲,《把农民工当成企业的主人翁》,《中国职工教育》,2007年第1期。
    36.辛祥,《农民工定居城里后还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吗》,《新农村》,2007年第3期。
    37.马泰来,《流动在城市中的农民工》,《党建与人才》,2001年第5期。
    38.周军、李广义,《农民工生存状况透视》,《农村、农业、农民》,2004年第9期。
    39.刘光宇,《论中国快速人口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住宅问题》,《社会科学家》,2004年第4期。
    40.《居住权利:百姓安居呼唤法规完善》,《半月谈》2004年第5期。
    41.项开来,《农民工站在城市边难入城市门》,《党建文汇:上半月谈》,2007年10期
    42.杜郭星华、储卉娟,《从乡村到都市:融入与隔离》,《江海学刊》,2004年第3期。
    43.洪梅,《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农民融入城市社会问题研究》,《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44.吕青,《新市民的社会融入与城市的和谐发展》,《江南论坛》,2005年第5期。
    45.余伟、郑刚,《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第6期
    46.张海波、童星,《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1期。
    47.郑雪、王磊,《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社会取向与主观幸福感》,《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第1期。
    48.寇学军,《上海市民工对城市社会适应状况的调查》,《社会》,2004年第8期。
    49.龚吴,《城市化进程中的民工心理》,《青年研究》,2003年第3期。
    50.刘传江、周玲,《社会资本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人口研究》,2004年第5期。
    51.翟学伟,《社会心理承受力与社会价值选择--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社会学研究》2000。
    52.王君健,《浅议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社会支持系统》,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53.张兴华,《农民工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管理》,2007年10月第21卷第10期。
    54.何新根、华贤维、章舜武、胡云超、姜学军,《消除对农民进城的体制和政策障碍》http://www.hangzhou.gov.cn/main/tszf/dcyj/gyfz/T22234.shtml.
    55.崔传义,《建设农民工和市民和谐发展的城市-对无锡市的调查和思考》http://www.cvae.com.cn/allfile/20060607/news44.html.
    56.王君健,《浅议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社会支持系统》,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57.马斌、杨一鸣,《从社会学的视角探究农民工被歧视的原因》,《黑河学刊》,2007年9月第5期。
    58.白云,《城市农民工心理状况研究综述》,《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年6期。
    59.赵旭、王钢,《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研究》,《特区经济》,2007年8期。
    60.万打工者的住宿是个大问题》,《城市商报》,2008年3月25号
    61.张涛,《农民工群体内部分层及其影响:以收郭星华,《社群隔离及其测量》,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0年6期。
    62.段成荣、王莹,《流动人口居住问题》,《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6期。
    63.《清除群租房隐患,500入分层为视角--武汉市农民工思想道德调查分析报告》,《青年研究》,2007年第6期。
    64.崔传义,《农民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索》, http://www.rurallabour.org/ViewArticle.asp?AID=373.
    65.陈星博,《农民工问题与城市社区建设》,《特区实践与理论》,2003年8月。
    66.李路路,《需关注移民新趋势》,《发展导报》,2002年4月。
    67.李培林、陈光金,《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1月。
    68.严晓冬,《进城民工住房问题探讨》,《企业经济》,2007年第二期。
    69.李津逵,《“效益”与“和谐”看城中村》,2005年4月9日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讲座。
    70.周晓焱,《从农民工权益保护-谈我国社会政策的缺陷与完善》,中国社会观察网,http://www.lookinto.cn/article.asp?id=1949.
    71.陈丰,《集宿化管理:农民工居住管理的模式选择--以江苏吴江市小城镇为个案的实证分析》,《农村经济》,2007年第三期。
    72.张国胜、王征,《农民工市民化的城市住房政策研究-基于别国经验的比较》,《中国软科学》,2007年12期。
    73.Shengzu GU,Lingyun Zheng and Shance Yi,《Problems of Migrant Workers and Policies in the New Period of Urbanization》,《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Volume 17,Issus 1,January 2007.
    74.Mark p.Taylor,《From the dark end of the street to the bright side of the road?The wage returns to migration in Britain》,《Labor Economics》,Issue 1,January 2007.
    75.Pekka Martikainen,Petteri Sipila,Jenni Blomgren and Frank J.van Lenthe,《The effects of migr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ea socioeconomic structure and mortality》,《Health & Place》,Volume 14,Issue 2,June 2008.
    76.Zhigang Lu and Shunfeng Song,《Rural-urban migrantion and wage determination:The case of Tianjin,China》,《China Economic Rewiew》,Volume 17,Issue 3,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