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胶济铁路与沿线经济变迁(1898-193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898年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青岛从此沦为德占区,以此为契机,胶济铁路这一年正式开工兴筑,并于1904年全线开通。在此期间,青岛港也得以兴建。贯通鲁省南北部,并在济南与胶济铁路对接的津浦铁路也于1912年全线开通。从1903年至抗战前夕,山东公路建设开始起步,而这些已修的公路多围绕胶济铁路而建。由于山东境内的铁路、公路等现代交通网络尚不完善,运输能力还很有限,传统的水运、海运运输方式在近代山东并没有消失,其继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这些以水运、海运为主的传统运输方式与以铁路、公路为代表的现代运输载体,组成了一个近代山东新旧相间的运输网络,而它们的关系也很复杂,合作中夹杂着冲突。
     胶济铁路从1904年修竣,并开始营运,至抗战前的1937年,历经德占、日占、中国政府管理三个时期。这期间胶济铁路的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运输客货能力逐渐提高,然而近代山东乃至中国特殊的政治、社会环境,决定了胶济铁路除了饱受战争摧残外,还有诸如税捐、日债、管理机构腐朽、疫情与匪患、自然灾害与人为浪费、中外官商的巧取豪夺等因素影响其运输业的发展,这导致了胶济铁路一直盈利不佳。
     胶济铁路作为现代交通方式嵌入鲁省境内,是西方近代物质文明东渐的一部分。铁路作为西方近代工业文明产物,其社会功用的最大化,由于受近代中国特殊社会历史背景制约,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但其现代性的一面,还是在以下多个方面对山东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近代以来随着胶济铁路、津浦铁路先后贯穿济南,济南虽然作为鲁省政治中枢的角色并没有改变,但其经济职能、经济地位在跃升。近代济南在东西、南北铁路两大干线的牵引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不过胶济铁路沿线其他中小城市并非都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是因为决定一个城市发展趋向的因素很多,交通只是其中之一。胶州紧邻青岛、周村紧邻济南,由于区域经济资源有限,且具有积聚效应,当胶济铁路出现则引起这些资源过分向青岛、济南倾斜,最终导致其逆反性衰落。而近代胶济铁路沿线旅游业、转运业的兴起及铁展会在青岛的举办,则是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体现。
     德国人修建胶济铁路的主要动机,就是方便运销以淄博为代表的鲁省中部煤炭。实际上胶济铁路修竣后对其沿线煤矿业的产、运、销乃至其自身采煤生产方式的革新,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不过随着胶济铁路1922年从日人手中收回后,胶济铁路沿线煤矿与胶济铁路管理当局分属不同利益主体,它们在总体合作中还伴有冲突和争吵。此外还有诸如胶济铁路当局对华洋煤矿所采取的歧视性政策、天灾人祸、日煤倾销以及胶济铁路本身的运力不足等因素,严重地困扰着胶济铁路沿线煤矿业的发展。为此山东当局以及胶济铁路当局不得不采取诸如筹建鲁东煤业产销合作公司、收买博山轻便铁路、增购车辆、更换重轨来促进胶济铁路沿线煤矿业的健康发展。
     以美烟在山东中部广泛种植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为例,山东区域农业经济,也深受胶济铁路的影响。胶济铁路沿线美烟的商品化、销售的国际化,促进了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一定时期里农民生活质量,农村市场经济水平也得以提高。胶济铁路沿线烟草业的发展,还刺激了胶济铁路沿线高利贷与金融业的发展、带动了沿线城镇经济的勃兴、导致其他农作物种植及其相关产业的衰落。但随着胶济铁路沿线农民日益成为世界烟叶购销市场体系中的一员,一旦世界经济出现波动,导致烟叶价格下跌,其不得不承担由此带来的悲惨后果。
     鲁南、鲁西、鲁北及豫北、冀南的花生、棉花、牛等大宗物品从各自的产地市场流向济南中级市场、再最终转运至青岛终极市场,这些区域最终主要被纳入了青岛港的腹地范围。这些大宗货品沿着这样的运销流动轨迹,也与天津港、上海港之腹地有所重合。青岛港与它们有着竞争关系,但从上述物品主体流向来看,青岛港占有明显的优势。而这些广袤的区域之所以能主要成为青岛港的腹地,其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由于胶济铁路和青岛港自身的作用,及它们所采取的种种优惠措施。
     胶济铁路、青岛港为代表的现代山东交通体系,及它们所构建的贸易网络,直接导致了明清以来山东区域经济西强东弱而逐渐演变成东强西弱,山东整体经济面貌由此得到了根本性的变迁。通过青岛港、胶济铁路与沿线经济变迁为个案的考察,不难窥探出交通方式的现代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这也是近代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和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
In1898, the Qing-government signed the “Jiao Ao Concession Treaty” under theforced power of Germany. Qingdao was occupied by German invaders since then.The construction of Jinan-Qingdao rail line started on the leased territory thereafterand it was completed in1904. Simultaneously, the development of Qingdao port wasmoved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ther line Tijian-Pukou rail was completedin1912. This rail line connected to Jinan-Qingdao rail run across from the south tothe north of Shandong provi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way transportationsystem was initiated in1903until the outbreak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Shandongprovince. The established highways were mostly built around the Jinan-Qingdao railline. Due to the limited transportation capacity of a far-from-completion highwaynetwork in Shandong province, the conventional waterway transportation did not quitand continued to play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modern Shandong history.Thecombined highway and waterway transportation formed the modern Shandongtransportation network. The interrelationship among the different modes oftransportation is complex; it involved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Jinan-Qingdao rail line was completed in1904asaforementioned. It was operated thereafter until1937under three different managerialtime period from Germany, Japanese, and Chinese government. The fundamental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Jinan-Qingdao rail had achieved significant progressover this time period. As a result, the transport capacity of passengers and goodshas been gradually improved. Meanwhile passenger and cargo transportation capacitygradually improved.
     However, due to the special political, social environment of Shandong province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 of China, Jinan-Qingdao rail line suffered severely fromthe war, tax, debt from Japanese, corruption from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epidemic and banditry, natural and man-made disasters, and the official andbusinessman’s plunder from both Chinese and foreigners. The combination of all the factors caused a poor operation of Jinan-Qingdao financially.
     The Jinan-Qingdao rail line was embedded in Shandong province as a moderntransportation mode which is a product of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The socialfunctionality of railway was not maximized due to the constraints of modern China’sspecial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But this modern transportation tool stillhad profound impacts on many of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Shandong regional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Jinan-Qingdao and Tianjin-Pukou rail lines acrossJinan, the role of Jinan as the political center of Shandong province did not change,but its economical functionality and status has been raised up high. However, notall the medium or small-sized cities neighboring along Jinan-Qingdao rail line aredeveloped towards the right direction. There were many factors affecting thedevelopment trends of an urban area, transportation was merely one of the many.Jiaozhou and its surroundings are close neighbors to Qingdao and Jinan, but due tothe limited regional economic resources and the clustering effects, Jiaozhou suffereda reverse recession with the emerge of Jinan-Qingdao rail and the overly resourceinclination to Qingdao and Jinan. While the tourism industry along theJinan-Qingdao rail line, the rising transportation logistic demands, and the railexhibition at Qingdao demonstrated how transportation impacted the regionaleconomic development significantly.
     The major motivation to construct the Jinan-Qingdao rail by German was tofacilitate the sale of charcoal from the mid-Shandong province such as Zibo. In fact,the completion of Jinan-Qingdao rail line has revolutionized the way of production,transportation, trade, and coal mining along it. But as Chinese government retrievedthe authority of Jinan-Qingdao railway from Japanese in1922, the coal miningindustry along Jinan-Qingdao rail line and the Jinan-Qingdao railway administrationare separate entities of interests. They have overall cooperation accompanied byconflicts and discordance. Other than that, the discriminative policies fromJinan-Qingdao railway authorities to Chinese coal mines, together with naturaldisasters; Japanese coal’s dumping sale and the lack of capacity from railwaytransportation. To resolve the problem, Shandong and the Jinan-Qingdao railway authorities had to take som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al miningindustry along the railways such as establishing eastern Shandong coal ProductionCompany and cooperative marketing company, purchasing the Boshan light railway,adding more vehicles and heavier rails.
     The regional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was deeplyaffected by Jinan-Qingdao railway, this can be seen from the fact the U.S. tobaccowas widely planted in central Shandong province. The commercialization andinternational sales of U.S. tobacco promoted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natural economy,the quality of farmers’ life and rural market economy had been improved in certaintime period. The development of tobacco industry along the railway stimulated thefinancial industry and high-interest service which led to the emergent economicdevelopment of towns along the railway. Unfortunately, this caused the decline ofcrops and its related industries. The farmers along the railway gradually became themember of world’s tobacco market trade system. Once the world’s economyfluctuated, the tobacco prices could fall, tobacco farmers had to bear the tragicconsequences.
     The peanuts, cotton, cattle and other large items which came from the northern,the southern, the western part of Shandong province, the northern part of Henanprovince, the southern part of Hebei province had been delivered to Ji'nanintermediate market from markets all around, then these products will be transferredto the ultimate market in Qingdao. Finally, these regions were incorporated intoQingdao harbor. These bulk goods followed the sales trajectories which have someintersections with the port of Tianjin and Shanghai. However, the Qingdao Portcompeted with them. While from the major flow direction of goods, the QingdaoPort had obvious superiority over the Tianjin and Shanghai Port. The vast regionhad become the main lands of Qingdao Port for many reasons, but the Jinan-Qingdaorailway and Qingdao harbor played a critical role in this process together with thevarying attractive policies from the both.
     The Jinan-Qingdao railway and the port of Qingdao are representatives of themodern Shandong transportation system. The trade and market network constructedbased on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 directly caused the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regional economy from being strong in the west and weak in the east to being strongin the east and weak in the west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overalleconomic map of Shandong province has been transformed fundamentally. Throughthe examples of the port of Qingdao and Jinan-Qingdao railway and its neighboring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t was not difficult to identify the significant role that themodern transportation modes in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also oneof the critical reasons which drive the modern society transformation and progress.
引文
①李国祁:《中国早期的铁路经营》,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1年版,第6页。
    ②俞棪:《工业与铁道之关系》,《铁路月刊——津浦线》第3卷第3期,1933年3月,第2页。
    ③关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参考本论文学术史部分,此处不再赘述。
    ④许檀:《清代前期流通格局的变化》,《清史研究》1999年第3期,第1页。
    ①许檀:《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的形成及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第193页。
    ②许檀:《明清时期的山东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第57页。
    ③董建霞、林吉玲:《铁路与近代济南经济发展论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2期,第75页。
    ①江沛:《交通与近代中国社会变动的关联性》,《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2月17日第5版。
    ②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218页。
    ①关于对胶济铁路之介绍,主要参阅曾鲲化:《中国铁路史》,燕京印刷局1924年版,第776—781页;青岛市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218页;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编者1934年版(子),第6—10页。
    ①倪锡英:《青岛》,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52页。
    ①余松筠:《交通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4页、第125页。
    ②四种效用的具体含义是:地方效用,就是一件东西在过剩地方,价值便低,把它运到缺乏的地方,价值立刻增高了;时间效用,就是某件商品供大于求时,价格走低,等过了一段时间,该商品供给减少,则其价值日趋增高;一种是形式的效用,就是一种生货,如棉花,价值并不甚高,等到制成了半制品,价值就不同了;还有一种是主有效用,比如一件东西,在生产者手里,价值并不甚高,移到销售者手里,价值便不同了。参见《申报》1934年7月16日。
    ③谭书奎:《铁路运输之经济功用》,《铁路杂志》第1卷第3期,1935年8月,第169—175页。
    ④罗正齐:《港口经济学》,学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页。
    ①谭书奎:《港口发达之经济原理与青岛市之前途》,《铁路月刊——胶济线》第3卷第11期,1933年11月,第4—6页。
    ②谭书奎:《港口发达之经济原理与青岛市之前途》,《铁路月刊——胶济线》第3卷第11期,1933年11月,第5—6页。
    ③朱传耿、沈山、仇方道:《区域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3—64页。
    ①[英]肯德,李抱宏等译:《中国铁路发展史》,三联书店出版社1958年版,第135页—150页。
    ②曾鲲化:《中国铁路史》,北平燕京印刷局1924年版,第776页—781页。
    ③谢彬:《中国铁路史》,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796页—828页、第399页—403页。
    ④铁道部秘书厅编译室编印:《中国铁路概述》,编者1932年版。
    ⑤《胶济路之最近状况》,1926年1月29日《申报》第2张第6版。
    ⑥《胶济路最近状况》,1926年6月15日《申报》第2张第7版。
    ⑦《胶济铁路战后状况》,《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18期,1930年9月,“国内经济事情”,第6-7页。
    ①章勃:《国有各铁路之概况与今后整理之计划》,《铁路月刊——粤汉线南段》第3卷第3、4、5、6期合刊,1933年7月,第32—34页。
    ②龙大均:《胶济路债问题与华北存亡之关系》,《铁路月刊——津浦线》1934年第4卷第11-12期,第8-14页。
    ③龙大均:《明年满期的胶济铁路日债问题》,《东方杂志》第33卷第17号,1936年9月,第63-68页。
    ④袁柏楮:《赎期已届的胶济铁路》,《文化建设》第3卷第4期,1937年1月,第59-66页。
    ⑤《胶济路实行新运价》,《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23期,1930年12月,“工商消息”,第16-19页。
    ⑥万琮:《我国各路实施货运特价专价之探讨》,《交通杂志》第2卷第2、3合刊,1934年1月,第173页。
    ⑦金士宣:《中国铁路问题论文集》,交通杂志社1935年版,第212-215页。
    ⑧俞棪:《最近三年铁路减低运价述略》,《铁路杂志》第1卷第2期,1935年7月,第22页。
    ⑨中共青岛铁路地区工作委员会编著:《胶济铁路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①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1、13页。
    ②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89、593、624、640页。
    ①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91、617、625页。
    ②王晓华、李占才:《艰难延伸的民国铁路》,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③李占才主编:《中国铁路史(1876-1949)》,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④杨勇刚:《中国近代铁路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⑤张雨才:《中国铁道建设史略(1876—1949)》,中国铁道出版社1983年版。
    ⑥民国山东通志编辑委员会:《民国山东通志》,台北,山东文献杂志社2002年版。
    ⑦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近代卷)(上册),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⑧凌鸿勋:《中国铁路志》,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第155页—163页、第170—173页、第194—197页;凌鸿勋:《中华铁路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03页—106页。
    ⑨王开节:《中国铁路发展史》,台北,中国交通建设委员会1955年版。
    ①陈延厚:《中国铁路创建百年史》,台北,铁路管理局1981年版。
    ②杜平:《胶济铁路筹款赎路运动始末》(硕士论文),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2006年。
    ③杜平:《近代胶济铁路筹款赎路运动述论》,《齐鲁学刊》2010年第3期。
    ④王斌:《德国在华殖民扩张与胶济铁路建设》,《中国科技史杂志》2010年第2期。
    ⑤实业部国际贸易局:《花生》,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92—93页。
    ⑥延仲:《山东重要物产之生产及其销场》,《国际贸易导报》1932年第4卷第8期,第35—53页。
    ⑦龙大均:《青岛济南一带粮食产销情形报告》,《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1934年第2卷第7期,第51页。
    ①夏晓汛:《铁路运输与山东社会经济的演变(1900—1936)》,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1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6—153页。
    ②朱以青:《胶济铁路影响下的近代山东经济变迁》,《近代中国》1996年第00期,第212—227页。
    ③满霞:《胶济铁路与近代社会变迁研究——以1899—1937年为中心》(硕士论文),山东大学历史学院,2007年。
    ④庄维民:《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87—88页。
    ①庄维民:《近代山东商人资本地域分布结构的变动及影响》,《齐鲁学刊》2000年第4期,第108—114页。
    ②庄维民:《论近代山东的市场经济》,《齐鲁学刊》1987年第6期,第22—29页。
    ③石会辉:《民国时期山东商业历史考察(1912—1937)——以青岛、济南、烟台等城市为例》(硕士论文),南昌大学历史系,2008年,第32—33页。
    ④仕治余:《近代潍县农副产品商品化分析(1906—1937)》(硕士论文),南京大学历史学院,2000年,第37—42页。
    ⑤马爱东:《英美烟公司的经营活动及其对山东影响》(硕士论文),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2008年,第32—36页。
    ⑥张彩霞:《以海洋为纽带:近代山东经济中心的转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第22-27页。
    ⑦陈为忠:《近代山东经济格局变迁研究——以港口与腹地互动为视角》,《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20卷第3辑,第25-33页。
    ①延仲:《山东省之商业区域》,《国际贸易导报》1934年第6卷第12期,第53-55页。
    ②刘文俊:《自开商埠与中国城市近代化》,《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33卷第2期,第78—84页。
    ③聂家华:《开埠与济南早期城市现代化》(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人文学院,2004年,第58页。
    ①刘慧:《济南与烟台城市早期现代化比较研究》(硕士论文),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08年,第38—39页。
    ②费洪平、崔树强:《胶济沿线产业带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研究》,《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第8卷第3期,第70页。
    ③孟宁:《近代济南城市空间转型及发展研究》(硕士论文),西安建筑大学建筑学院,2009年,第35页、第40页、第64页、第67页。
    ④王西波:《济南近代城市规划研究》(硕士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2003年。
    ⑤汪坚强:《近现代济南城市形态的演变与发展研究》(硕士论文),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4年。
    ⑥马庚存:《近代新兴城市青岛的形成》,《历史档案》2009年第3期,第74页。
    ⑦江沛、徐倩倩:《港口、铁路与近代青岛城市变动:1898—1937》,《安徽史学》2010年第1期,第31—43页。
    ①左丰力:《胶济铁路、港口与青岛城市经济变迁:1898—1937》(硕士论文),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010年。
    ②李卫华、颜风:《胶济铁路与近代淄博产业城市化》,《内蒙古农业大学》(社科版)2008年第1期,第236—240页。
    ③邵甬、辜元:《近代胶济铁路沿线小城镇特征解析》,《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第2期,第107—108页。
    ①青岛市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
    ②青岛市档案馆:《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
    ③青岛档案馆:《青岛开埠十七年——〈胶澳发展备忘录〉全译》,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年版
    ④青岛档案馆:《青岛开埠十七年——〈胶澳发展备忘录〉全译》,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年版,“前言”,第5页。
    ①胶济铁路车务处:《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总编》,“序”,(青岛)文华出版社1934年版,第2页、第5页;“地理”,第1页。
    ①张瑞德:《平汉铁路与华北经济发展(1905—193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1987年版,第9页。
    ①张薰华、俞健、朱大均主编:《交通经济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5页。
    ②余松筠:《交通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4页。
    ①原作者不详,黄昌寿译:《山东之水运》,《地学杂志》1918年第9卷第9—10期,第14页。
    ①东杨、葛绥成:《中国之交通》,中华书局1929年版,第54页。
    ②延仲:《山东省之商业区域》,《国际贸易导报》1934年第6卷第12期,第51页。
    ③原作者不详,黄昌寿译:《山东之水运》,《地学杂志》1918年第9卷第9—10期,第14页。
    ④东杨、葛绥成:《中国之交通》,中华书局1929年版,第54页。
    ⑤周默秋:《华北五省经济与英日》,现代国际社1937年版,第155页。
    ⑥曲滋田:《羊角沟纪略》,《关声》1935年第12期,第741页。
    ⑦周默秋:《华北五省经济与英日》,现代国际社1937年版,第154—156页;山东省航运管理局编史办公室:《山东航运史》,编者1991年版,第178页;延仲:《山东省之商业区域》,《国际贸易导报》1934年第6卷第12期,第52页。
    ①(美)施雷克尔、李必樟译《德国人与山东经济的发展》,张仲礼:《中国近代经济史论著选译》,上海出版社1987年版,第141页。
    ②原作者不详,黄昌寿译:《山东之水运》,《地学杂志》1918年第9卷第9-10期,第14页。
    ③周默秋:《华北五省经济与英日》,现代国际社1937年版,第156页。
    ④山东省航运管理局编史办公室《山东航运史》,编者1991年版,第175页。
    ⑤山东建设厅:《小清河工程报告》,《水利月刊》1932年第3卷第5-6期,第161页;宋文田:《小清河的回顾》,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0页。
    ①山东省航运管理局编史办公室《山东航运史》,编者1991年版,第178页。
    ②《羊角沟纪略》,《关声》1935年第3卷第12期,第744页。
    ③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编者1934年(子),第93-94页。
    ④原作者不详,黄昌寿译:《山东之水运》,《地学杂志》1918年第9卷第9-10期,第9页。
    ①原作者不详,黄昌寿译:《山东之水运》,《地学杂志》1918年第9卷第9—10期,第9—11页。
    ②山东省航运管理局编史办公室:《山东航运史》,编者1991年版,第159页。
    ③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编者1934年版(子),第94页。
    ④山东省航运管理局编史办公室:《山东航运史》,编者1991年版,第10页。
    ⑤原作者不详,黄昌寿译:《山东之水运》,《地学杂志》1918年第9卷第9—10期,第9—11页;山东省航运管理局编史办公室:《山东航运史》,编者1991年版,第169页。
    ①原作者不详,黄昌寿译:《山东之水运》,《地学杂志》1918年第9卷第9—10期,第9—11页;山东省航运管理局编史办公室:《山东航运史》,编者1991年版,第169页。
    ②周默秋:《华北五省经济与英日》,现代国际社1937年版,第156页。
    ③邹逸麟:《略论历史上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第36页。
    ①陈壁显:《中国大运河史》,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71—572页。
    ②周默秋:《华北五省经济与英日》,现代国际社1937年版,第156—157页。
    ③山东省航运管理局编史办公室:《山东航运史》,编者1991年版,第20——23页。
    ①交通部烟台港务管理局:《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84页。
    ②山东省航运管理局编史办公室:《山东航运史》,编者1991年版,第24页。
    ③张后铨主编:《招商局史——近代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3页。
    ④山东省航运管理局编史办公室:《山东航运史》,编者1991年版,第48页。
    ⑤山东省航运管理局编史办公室:《山东航运史》,编者1991年版,第80页。
    ⑥吴之璞:《青岛航业概况》,《交通杂志》第4卷第7期,1936年7月,第8——9页。
    ①山东省航运管理局编史办公室:《山东航运史》,编者1991年版,第91——94页。
    ②交通部烟台港务管理局:《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87页。
    ③交通部烟台港务管理局:《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94页。
    ④山东省航运管理局编史办公室:《山东航运史》,编者1991年版,第380页。
    ①山东省航运管理局编史办公室:《山东航运史》,编者1991年版,第38页。
    ②山东省航运管理局编史办公室:《山东航运史》,编者1991年版,第39页。
    ①山东省航运管理局编史办公室:《山东航运史》,编者1991年版,第127页。
    ②山东省航运管理局编史办公室:《山东航运史》,编者1991年版,第128页
    ①东杨、葛绥成:《中国之交通》,中华书局1927年版,第140页。
    ①黄棣侯主编:《山东公路史》(第1册),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第48页。
    ①黄棣侯主编:《山东公路史》(第1册),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第50页。
    ①东杨、葛绥成:《中国之交通》,中华书局1927年版,第173—175页。
    ②东杨、葛绥成:《中国之交通》,中华书局1927年版,第163页、第175页。
    ③金家凤:《中国交通之发展及其趋势》,正中书局1937年版,第112页。
    ①东杨、葛绥成:《中国之交通》,中华书局1927年版,第112页。
    ②青岛市档案馆:《胶澳租借地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467页。
    ③《山东经济近况》,1931年3月4日《申报》(增刊)。
    ④金家风:《中国交通及发展趋势》,正中书局1937年版,第114页。
    ⑤周一士:《中国公路史》,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第110页。
    ⑥《山东经济近况》,1931年3月4日《申报》(增刊)。
    ⑦黄棣侯主编:《山东公路史》(第1册),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第81—83页。
    ①黄棣侯主编:《山东公路史》(第1册),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第75——90页。
    ①周一士:《中國公路史》,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辑刊续编第93辑》,文海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
    ②金家风:《中国交通之发展及其趋势》,正中书局1937年版,第123页。
    ③金家风:《中国交通之发展及其趋势》,正中书局1937年版,第123页。
    ①金家风:《中国交通之发展及其趋势》,正中书局1937年版,第126页。
    ②金家风:《中国交通之发展及其趋势》,正中书局1937年版,第122页。
    ③金家风:《中国交通之发展及其趋势》,正中书局1937年版,第126页。
    ④张鸿烈:《山东省之公路运输》,《交通杂志》第4卷第1、2期合刊,1936年2月,第199页。
    ①张鸿烈:《山东省之公路运输》,《交通杂志》,第4卷第1、2期合刊,1936年2月,第200页。
    ②张鸿烈:《山东省之公路运输》,《交通杂志》第4卷第1、2期合刊,1936年2月,第200页。
    ③张鸿烈:《山东省之公路运输》,《交通杂志》第4卷第1、2期合刊,1936年2月,第200页。
    ④张鸿烈:《山东省之公路运输》,《交通杂志》第4卷第1、2期合刊,1936年2月,第199页。
    ①张鸿烈:《山东省之公路运输》,《交通杂志》第4卷第1、2期合刊,1936年2月,第199页。
    ②姜树礼:《最近山东之面面观》,《中华邮工》1935年第4期,第26—27页。
    ③张鸿烈:《山东省之公路运输》,《交通杂志》第4卷第1、2期合刊,1936年2月,第200页。
    ①张鸿烈:《山东省之公路运输》,《交通杂志》第4卷第1、2期合刊,1936年2月,第202页。
    ①曾鲲化:《中国铁路史》,燕京印书局1923年版,第776—781页。
    ②赵德三:《接管胶济铁路纪》,京华印刷局1924年版,第67页。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特藏。
    ③赵德三:《接管胶济铁路纪》,京华印刷局1924年版,第139页。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特藏。
    ①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编者1934年(子),第9—10页。
    ①宓汝成编:《近代中国铁路史资料》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6页。
    ②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版(子),第2页。
    ③[英]肯德:《中国铁路发展史》,李抱宏等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58年版,第144页。
    ④容闳:《西学东渐记》,载《走向世界丛书·西学东渐记·游美洲日记·随使法国记·苏格兰游学指南》,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54页。
    ⑤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33—241页。
    ①济南铁路局史志编纂办公室编:《济南铁路局史志资料选编》(第1辑),编者1985年版,第3—9页。
    ②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编者1934年版(子),第4页。
    ①《青岛商会1911年的报告》,青岛市档案馆:《胶澳租借地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页。
    ②《1912年胶州地区年度报告》,青岛市档案馆:《胶澳租借地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页。
    ③《青岛商会1913年的报告》,青岛市档案馆:《胶澳租借地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28页。
    ①白眉初:《中华民国省区全志——晋豫鲁志》,出版地不详,1925年版,第297页。
    ②《胶济津浦两路会议决实行联运》,《铁路协会月刊》第5卷第4—5期,1933年5月,第83页。
    ③《胶济铁路沿线联运货物之产销概括》,《铁路协会月刊》第6卷第2期,1934年2月,第27—28页。
    ④金士宣:《中国铁路运输政策之我见》,《交通杂志》第4卷第3期,1936年3月,第88页。
    ⑤《山东铁道减收》,《中国实业杂志》第5卷第3期,1914年3月,第357—362页。
    ①《铁部饬属联络公路积极筹筑》,1931年11月27日《申报》,第3张第11版。
    ②赵德三:《接管胶济铁路纪》(上册),京华印书局1924年版,第32页。国家图书馆古籍部特藏。
    ③黄棣侯:《山东公路史》(第1册),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第75页、第90页。
    ④余松筠:《交通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25页。
    ①《胶济铁路1933年份各站年报——青岛车站》,《铁路月刊——胶济线》第5卷第3期,1935年3月,“调查报告”,第7页。
    ②《胶济铁路1933年份各站年报——大港车站》,《铁路月刊——胶济线》第5卷第3期,1935年3月,“调查报告”,第17页。
    ③《胶济铁路1933年份各站年报——大崑仑站(续)》,《铁路月刊——胶济线》第6卷第3期,1936年3月,“调查报告”,第12页。
    ④胶济铁路管理局:《接收11周年纪要》,编者1934年版,第66页。
    ⑤《胶济铁路商运改进讨论会车务处长谭书奎报告词》,《铁路杂志》第1卷第2期,1935年7月,161页。
    ①殷梦霞、李强:《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第6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262页。
    ②白眉初:《中华民国省区全志——晋豫鲁志》,出版地不详,1925年版,第297页。
    ③《胶济铁路1933年份各站年报——黄台车站》,《铁路月刊——胶济线》第6卷第7期,1936年7月,“调查报告”,第32页。
    ④延仲:《山东省之商业区域》,《国际贸易导报》第6卷第12期,1934年12月,第52页。
    ⑤《胶济铁路1933年份各站年报——铁山车站》(续),《铁路月刊——胶济线》第6卷第1期,1936年1月,“调查报告”,第33—34页。
    ①胶济铁路管理局:《胶济铁路接收六周纪要》,编者1929年版,第58页。
    ②《1926年统计报告书》(1927年2月28日),青岛市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356页。
    ③唐巨川:《日本蹂躏山东痛史》,大东书局1929年版,第4页。
    ①参见陈晖:《中国铁路问题》,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105页。
    ②本栏目内容除特殊注明外,主要参考:济南铁路局史志编纂办公室编:《济南铁路局史志资料选编》(第1辑),编者1985年版,第61—77页。
    ①青岛市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262页。
    ②茅家琦,黄胜强,马振犊主编:《中国旧海关资料》第157册,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597页;胶济铁路管理局总务处编查课《胶济铁路旅行指南》,文华印刷社1934年版,第3页。
    ③青岛市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219页。
    ④青岛市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322—323页。
    ①中共青岛铁路地区工作委员会:《胶济铁路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版,第28—30页。
    ②本栏目内容主要参考济南铁路局史志编纂办公室编:《济南铁路局史志资料选编》(第1辑),编者1985年版,第71—73页。
    ①本栏目内容除注明注释外,主要参考:济南铁路局史志编纂办公室编:《济南铁路局史志资料选编》(第
    1辑),编者1985年版,第73—77页;胶济铁路管理局总务处编查课《胶济铁路旅行指南》,文华印刷社1934年版,第1—8页。
    ①中共青岛铁路地区工作委员会:《胶济铁路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版,第116—118页。
    ②中共青岛铁路地区工作委员会:《胶济铁路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版,第29页;曾鲲化:《中国铁路史》,燕京印书局1923年版,第780页。
    ①曾鲲化:《中国铁路史》,燕京印书局1923年版,第780页。胶济铁路管理局总务处编查课:《胶济铁路旅行指南》,文华印刷社1934年版,第1页。
    ②曾鲲化:《中国铁路史》,燕京印书局1923年版,第780页
    ③杨年:《调查胶济北宁平绥平汉四路沿线状况报告》,《铁路协会月刊》第3卷第11、12期,1931年12月,第38页;胶济铁路管理局:《胶济铁路接收七周年纪要》,编者1930年版,第15页。
    ①济南铁路局史志编纂办公室编:《济南铁路局史志资料选编》(第1辑),编者1985年版,第62页。
    ①济南铁路局史志编纂办公室编:《济南铁路局史志资料选编》(第1辑),编者1985年版,第126页。
    ①赵德三:《接管胶济铁路纪》(下册),京华印刷局1924年版,第67—68页,国家图书馆古籍部特藏;趙琪:《胶澳志》卷一,华昌印刷局1928年版,第25—26页;济南铁路局史志编纂办公室编:《济南铁路局史志资料选编》(第1辑),编者1985年版,第126页。
    ①赵德三:《接管胶济铁路纪》(下册),京华印刷局1924年版,第67—68页。国家图书馆古籍部特藏;趙琪:《胶澳志》卷一,华昌印刷局1928年版,第25—26页。
    ①趙琪:《胶澳志》卷6,青岛华昌印刷局1928年版,第70页。
    ①《胶济铁路商运改进讨论会车务处长谭书奎报告词》(1935年3月6日),《铁路杂志》第1卷第2期,1935年7月,第162页。
    ①中共青岛铁路地区工作委员会编:《胶济铁路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02页、第103页;《胶济路在战事中之损失》,1925年1月16日《申报》,第2张第6版。
    ②《1926年统计报告书》(1927年2月28日),青岛市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353页;《胶济铁路最近状况》,1926年6月15日《申报》,第2张第7版。
    ①《胶济铁路最近状况》,1926年6月15日《申报》,第2张第7版。
    ②《1928年统计报告书》(1929年2月28日),青岛市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369页;柴田一美、孙学修翻译:《胶济铁路之改良》,《铁路协会月刊》第1卷第6期,1929年10月,第1页。
    ③葛光庭:《胶济铁路最近五年工作概括》,出版地不详,1935年版,第65页。
    ④《胶济铁路战后状况》,《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18期,1930年9月,“国内经济事情”,第6—7页。
    ①中共青岛铁路地区工作委员会编:《胶济铁路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04页。
    ②中共青岛铁路地区工作委员会编:《胶济铁路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03页。
    ①《我国铁路债款概述》,《中行月刊》第14卷第5期,1937年5月,第3页;青岛市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218页;中共青岛铁路地区工作委员会:《胶济铁路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1页。
    ②《胶济铁路拟具赎路计划》,《铁道》第2卷第7期,1932年9月,第145页;《交部所拟胶路赎回办法》,1924年4月4日《申报》,第2张第7版。
    ①《1926年统计报告书》(1927年2月28日),青岛市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353页。
    ②《路界消息﹒一年来胶济铁路之状况》,《铁路公报——津浦线》1929年第19期,第3页。
    ③柴田一美、孙学修翻译:《胶济铁路之改良》,《铁路协会月刊》第1卷第6期,1929年10月,第3页。
    ④即利息的利息,俗语称之为驴打滚。
    ⑤龙大均:《胶济路债问题与华北存亡之关系》,《铁路月刊——津浦线》1934年第4卷第11、12期合刊,第8页。
    ⑥胶济铁路管理局:《接收10周年纪要》,编者1933年版,第106—107页。
    ⑦胶济铁路管理局:《接收11周年纪要》,编者1934年版,第76页。
    ⑧葛光庭:《胶济铁路最近五年工作概括》(1930—1934年),出版地不详,1935年版,第87页。国家图书馆古籍部特藏。
    ①龙大均:《胶济路债问题与华北存亡之关系》,《铁路月刊——津浦线》1934年第4卷第11、12期合刊,第10页。
    ②龙大均:《明年满期的胶济铁路日债问题》,《东方杂志》第33卷第17号,1936年9月,第63页。
    ③《赎路基金已存七百余万》,《铁路杂志》第2卷第6期,1936年11月,第131页。
    ④《赎路办法大致确定》,《铁路杂志》第2卷第8期,1937年1月,第127页。
    ①《1922年至1931年报告》(1934年6月),青岛市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231—232页。
    ②《军阀剥削铁路之最近状况》,1924年7月18日《申报》,第2张第7版。
    ③《1925年统计报告书》(1926年2月27日),青岛市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342页;《1922年至1931年报告(1934年6月),青岛市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232页;《1926年统计报告书》(1927年2月28日),青岛市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354—355页。
    ④《1922年至1931年报告》(1934年6月),青岛市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232页。
    ①《胶济铁路最近状况》,1926年6月15日《申报》,第2张第7版。
    ②茅家琦,黄胜强,马振犊主编:《中国旧海关资料》,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102分册,第64页。
    ③《一年来胶济铁路之状况》,《铁路公报津浦线》1929年2月第19期,第3页;柴田一美,孙学修译:《胶济铁路之改良》,《铁路协会月刊》第1卷第6期,1929年10月,第2页。
    ④中共青岛铁路地区工作委员会编:《胶济铁路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04页。
    ①中共青岛铁路地区工作委员会编:《胶济铁路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00——101页。
    ②中共青岛铁路地区工作委员会编:《胶济铁路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01页。
    ①中共青岛铁路地区工作委员会编:《胶济铁路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01——102页。
    ②《1923年贸易论略》(1924年2月29日),青岛市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322页—323页;《1918年贸易论略》(1919年3月23日),青岛市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280页。
    ①《一九二一年贸易论略》,青岛市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305—306页。
    ②《铁道部顾问视察各路报告——胶济路》,《铁道公报》1930年2月第41期,第9—10页。
    ③何汉文:《中国国民经济概括》,神州国光社1930年版,第515页。
    ④中共青岛铁路地区工作委员会编:《胶济铁路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03—104页。
    ①王旭、黄柯主编:《城市社会的变迁:中美城市化及其比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5—96页。
    ②黄泽苍:《分省地志—山东》,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81—82页。
    ③《“四门不对”及其他》,严薇青、严民:《济南琐话》,济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济南市房产管理局编志办公室:《济南市房地产志资料资料》(第1集),内部资料,1983年版,第17页。
    ①(美)鲍德威著,张汉、金桥、孙淑霞译:《中国的城市变迁——1890—1949年山东济南的政治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
    ①齐鲁大学社会学系调查编著:《济南社会一瞥》(1924年)(上),《民国档案》1993年第2期,第52页。
    ②David D.Buck, Urban Change in China: Politics and Development in Tsinan, Shantung,1890-1949,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78, p.3.
    ③王守中、郭大松:《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
    ①《外务部议复山东济南等处请开商埠折》,济南市志编撰委员会编印:《济南市志资料》(第4集),内部资料,1983年版,第174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生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筹笔偶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75页。
    ③《直隶总督袁世凯、山东巡抚胡延干会奏济南城外自开商埠,先拟开办章程折》(1905年5月28日),《东方杂志》第2年第7期,1905年8月25日,“商务栏”,第65—69页;
    ④党明德、林吉玲:《济南百年城市发展史:开埠以来的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79页。
    ①祁冠英:《济南开埠经过和规划修建情况》,济南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济南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编者1988年版,第144—145页。
    ①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编者1934年版(丁),第4页;景奉润:《济南城市性质演变述略》,济南市志编撰委员会编印:《济南市志资料》(第4集),内部资料,1983年版,第183页。
    ②《直隶总督袁世凯、山东巡抚胡延干会奏济南城外自开商埠,先拟开办章程折》(1905年5月28日),《东方杂志》第2年第7期,1905年8月25日,“商务栏”,第65—69页。
    ①毛承霖:《续修历城县志》卷四,民国十五年铅印本,第1页。
    ②《济南开埠前后地方经济的变化》,济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济南开埠与地方经济》,黄河出版社2004年版,第9—10页。
    ③王守中、郭大松:《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
    ①市工商联:《解放前济南市资本主义工商业概况》,中国民主建国会济南市委员会、济南市工商联合会:《济南工商史料》(第1集),编者1987年版,第34页。
    ②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济南简史》,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492页。
    ③张健之:《济南开埠的经过及其历史发展》,济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济南开埠与地方经济》,黄河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0页。
    ①Report on Tsinan Settlement,1911, F.O.228/2165Tsinanfu Settlement,转引自(美)鲍德威著,张汉、金桥、孙淑霞译:《中国的城市变迁——1890—1949年山东济南的政治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9页。
    ①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济南简史》,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487—488页;中国民主建国会济南市委员会、济南市工商联合会:《济南工商史料》(第1集),编者1987年版,第39—40页。
    ②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济南简史》,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487页。
    ③济南市志编撰委员会编印:《济南市志资料》(第3集),内部资料,1982年版,第19页;中国民主建国会济南市委员会、济南市工商联合会:《济南工商史料》(第1集),编者1987年版,第40页。
    ④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附设山东农业调查:《山东之农业概况》,出版地点不详,1922年版,第3页。
    ⑤聂家华:《开埠与济南早期城市现代化》(博士论文),浙江大学人文学院,2004年,第91页。
    ⑥孙宝生:《历城县乡土调查录》,历城县实业局1928年版,第24—29页。
    ①毛承霖:《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卷四),第1—3页;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编者1934年版(丁),第9页。
    ①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编者1934年版(丁),第38—39页。
    ②山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东史志资料》(第1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2页。
    ①殷梦霞、李强:《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第5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551页、第565页。
    ②殷梦霞、李强:《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第6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419页。
    ③延仲:《山东省之商业区域》,《国际贸易导报》1934年第6卷第12期,第55页。
    ④延仲:《山东省之商业区域》,《国际贸易导报》1934年第6卷第12期,第55页。
    ⑤胶济铁路车务处:《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总编(下),“商业”,编者1933年版,第1页。
    ⑥延仲:《山东省之商业区域》,《国际贸易导报》1934年第6卷第12期,第53页。
    ⑦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编者1934年版(丁),第81—82页。
    ①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编者1934年版(丁),第130页。
    ①骆金铭:《青岛风光》,“序言”,出版地不详,1935年版,第1页。
    ②赵琪修、袁荣叟:《胶澳志》卷三,青岛华昌印刷局1928年版,第121页。
    ③倪锡英:《青岛》,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3页。
    ④倪锡英:《青岛》,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3—4页。
    ⑤交通部、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交通史路政篇》第13册,编者1935年版,第5260页。
    ①《胶济路发售青岛避暑往返减价票》,《铁路协会月刊》第5卷第6期,1933年6月,第52页。
    ②《胶济铁路添售三等游览来回票》,《铁路协会月刊》第5卷第12期,1933年12月,第50页;《发售三等来回游览票》,胶济铁路管理局:《接收十一周年纪要》,编者1934年版,第63页。关于胶济铁路头等、二等、三等不同里程价格差异状况,请参看胶济铁路管理局总务处调查课:《胶济铁路旅行指南》,文华印刷社1934年版,附表《胶济铁路普遍客车票价简表》。
    ③胶济铁路管理局总务处调查课:《胶济铁路旅行指南》,编者1934年版,第25—27页、第29—30页。
    ①俞棪:《中国铁路联运事业之过去现在与将来》,《铁路杂志》1935年6月第1卷第1期,第24页。
    ②《青平联运通车展期一个月》,《铁路杂志》第2卷第6期,1936年11月,第131页。
    ③《青平联运通车常年开驶》,《铁路杂志》第2卷第10期,1937年3月,第162页。
    ④《平青通车增加班次》,《铁路杂志》第2卷12期,1937年5月,第121—122页。
    ①胶济铁路管理局:《接收九周年纪要》,编者1932年版,第70页。
    ①葛光庭:《胶济铁路最近五年工作概括》,出版地不详,1935年版,第39页;胶济铁路管理局:《接收九周年纪要》,编者1932年版,第75页。
    ①《青岛游览事业猛晋》,《银行周报》第18卷第44期,1934年11月13日,第9—10页。
    ②倪锡英:《青岛》,中华书局出版1936年版,第3页。
    ③倪锡英:《青岛》,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13页。
    ①魏镜:《青岛指南》,“游览纪要”,胶东书社1933版,第4页。
    ②张武:《最近之青岛》,出版地不详,1919年版,第87页;谢开勋:《二十二年之胶州湾》,中华书局1920年版,第58页;赵琪修、袁荣叟:《胶澳志》卷三,青岛华昌印刷局1928年版,第121页。
    ③魏镜:《青岛指南》,“游览纪要”,胶东书社1933版,第4页。
    ④倪锡英:《青岛》,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14页。
    ⑤高克定:《青岛印象记》,《沪大周刊》第20卷第7期,1932年12月4日,第8页。
    ⑥谢开勋:《二十二年之胶州湾》,中华书局1920年版,第58页。
    ⑦魏镜:《青岛指南》,“游览纪要”,胶东书社1933版,第4页。
    ①《胶澳发展备忘录》(1906年10月—1907年10月),青岛档案馆编:《青岛开埠十七年——《胶澳发展备忘录》全译》,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年版,第529页;胶澳发展备忘录(1908年10月—1909年10月),青岛档案馆编:《青岛开埠十七年——《胶澳发展备忘录》全译》,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年版,第685页。
    ②马鹤天:《山东河南印影录》,公记印书局1924年版,第27页。
    ③《1924年贸易论略》,(1925年2月28日),青岛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339页。
    ④《1928年统计报告书》(1929年2月28日),青岛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375页。
    ⑤《1929年统计报告书》(1930年2月28日),青岛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382页。
    ⑥《青岛游览事业猛晋》,《银行周报》第18卷第44期,1934年11月13日,第9页。
    ①倪锡英:《青岛》,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35—136页。
    ②本段内容主要依据骆金铭:《青岛风光》,出版地不详,1935年版,第203—227页内容撰写。
    ①《铁路业务司长俞棪之谈话》,1932年8月14日《申报》,第2张第12版。
    ②铁道部联运处:《中华民国全国铁路旅行指南》,1934年第1期,第38页。
    ①胶济铁路车务处:《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五)(博山县),文华出版社1934年版,第20页。
    ②金城银行总经理处天津调查分部:《山东棉业调查报告》,编者1936年版,第134页。
    ③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编者1934年版(丁),第120页。
    ④《山东潍县之织布业》,《青岛工商季刊》第6卷第1期,1934年1月,“调查”,第69—70页;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编者1934年版(丁),第3页、第119页。
    ①全国铁路商运会议秘书处:《全国铁路商运会议汇刊》,沈运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236),台北,文海出版社1989年版,第59—60页、第64页、第83—84页。
    ②金城银行总经理处天津调查分部:《山东棉业调查报告》,编者1936年版,第134页。
    ③胶济铁路车务处:《胶济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分编(六)(济南市),文华印刷社1934年版,第22
    ①金士宣:《转运公司之组织及营业》(续),《铁路协会月刊》第1卷第3期,1929年7月,第6页。
    ②全国铁路商运会议秘书处:《全国铁路商运会议汇刊》,沈运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236),台北,文海出版社1989年版,第83—84页。
    ③殷蒙霞、李强:《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第5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71页。
    ④《胶济铁路实行新运价》,《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23期,1930年12月,第19页。
    ⑤《胶济路变通责运货物》,《铁路协会月刊》第5卷第6期,1933年6月,第53页。
    ⑥金士宣:《转运公司之组织及营业》,《铁路协会月刊》第1卷第2期,1929年6月,第9页。
    ⑦《胶济铁路实行新运价》,《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23期,1930年12月,第19页。
    ①《铁道部训令第5262号》,《铁道公报》1933年第569期,第3页。
    ②殷蒙霞、李强:《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第5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71页。
    ①赵之敏:《第三届全国铁路沿线出品展览会》,《交通经济汇刊》第5卷第2期,1934年6月,第13页。
    ②俞棪:《整理全国铁路业务联运计划书》,出版地不详,1933年版,第25页。
    ③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年鉴编纂委员会:《铁道年鉴》第2卷,编者1933年版,第483页。该页载明凡由各路分饬沿线各段站搜集者属搜集品、凡铁道部咨请各省政府或市政府转饬铁路沿线各县市政府以及各商会各公司各工厂调取赠送者属增送品、凡各机关各团体或各公司各工厂各商人暂为存者属寄存品。
    ①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年鉴编纂委员会:《铁道年鉴》第2卷,编者1933年版,第488页。
    ②赵之敏:《第三届全国铁路沿线出品展览会》,《交通经济汇刊》第5卷第2期,1934年6月,第11页。
    ③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年鉴编纂委员会:《铁道年鉴》,第2卷(上册),编者1933年版,第488页。
    ①高凤介:《铁展参观记》,《铁路协会月刊》第5卷第12期,1933年12月,第43—44页。
    ②赵之敏:《第三届全国铁路沿线出品展览会》,《交通经济汇刊》第5卷第2期,1934年6月,第11页。
    ③赵之敏:《第三届全国铁路沿线出品展览会》,《交通经济汇刊》,第5卷第2期,1934年6月,第12页。
    ①《游人拥挤,观众达四万余人》,《大公报》,1934年5月23日,第1张第4版。
    ②《第四届铁展会在青岛开幕》,1935年7月13日《申报》,第3张第10版。
    ③《本部业务司司长兼铁展会主任俞棪报告词》,《铁道公报》1935年第1246期,第42页。
    ④《青岛市沈市长演说词》,《铁道公报》1935年第1246期,第13—14页。
    ①《第四届铁路沿线货品展览会7月10日在青岛举行开幕典礼演说词》,《铁路杂志》第1卷第2期,1935年7月,第159页。
    ①【澳】蒂姆莱特,丁长清、刘佛丁较:《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煤矿业(1895——1937)》,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3。
    ②嘉庆《淄川县志》卷1《沿革表》;乾隆《博山县志》卷16《杂志》。
    ③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编者1934年版(庚),第3页。
    ②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编者1934年版(丁),第18—19页、第36页。
    ③俞物恒:《山东淄博矿业》,《矿业周报》第56号,1929年7月28日,第113页。
    ④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编者1934年版(子),第10页。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德人所掠夺淄川黌山之矿权,落入日人之手,1922年华府会议,成立特许中日合资鲁大公司,日本政府将这一区域矿产移归该公司接办。关于鲁大公司的具体情况,参见俞物恒:《鲁大公司之历史》,《矿业周报》第37号,1929年3月7日,第594页。
    ②按照当时中日双方的协议,该公司资本定为国币1000万元,实收250万,中日双方各半,日方为125万元,完全由山东矿业株式会社投资,我方系由靳云鹏等用私人名义投资,仅75万元。参见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编者1934年版(庚),第38页。
    ①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编者1934年版(庚),第49页;山东省政府实业厅:《山东矿业报告》(1930年),编者1931年版,第399页、第408—409页。
    ②胡荣铨:《中国煤矿》,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46—247页。
    ③张雨才:《中国铁道建设史略》,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年版,第118页。
    ④胡荣铨:《中国煤矿》,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37—238页。
    ⑤颜山野人:《淄博章各矿公司大概情形》,《矿业周报》第11号,1928年8月14日,第10—11页。
    ①黄伯鲁:《铁路煤运之研究》,《铁道》第4卷第5期,1933年,第87页。
    ②俞棪《农工商与铁路合作之必要》,《铁道公报》1933年第541期,第7页。
    ①《山东国煤滞销》,《工商半月刊》第4卷第13号,1932年7月,第11页。
    ①《铁道部令博山轻便铁道减轻运费》《矿业周报》,第187号,1932年4月21日,第292页;《山东实业厅令博山轻便铁路公司减轻运价》《矿业周报》,第192号,1932年5月28日,第372页.
    ②《博山铁路运煤铁路收买成功》《矿业周报》,第398号,1936年9月14日,第209—210页。
    ③俞物恒:《山东淄博矿业》《矿业周报》,第56号,1929年7月28日,第118页。
    ④《运费桎梏下之晋煤》,《大公报》,1934年1月7日,第1张第3版。
    ①蔡谦:《日煤与中国煤的供给》,《社会科学杂志》第4卷第4期,1933年12月,第478页,附表七《各关进口日煤占进口外煤量百分比较表》。
    ①《山东煤荒之研究》,《铁路月刊——胶济线》第1卷第6期,1931年6月,第3页;黎叔翊:《中国煤矿业形势之展览》,《矿业周报》第390号,1936年7月14日,第88—89页;蔡谦:《日煤与中国煤的供给》,《社会科学杂志》第4卷第4期,1933年12月,第477页,附表六《进口日煤直接输至各关数量表》。以上数字均是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四舍五入。
    ②《博山一带煤斤销路大减》,《矿业周报》第160号,1931年9月28日,第1012页;《山东博山博东公司黑山煤矿之调查》,《矿业周报》第276号,1934年2月28日,585页;李安怡:《解放前的博山煤矿》,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2页。
    ③胶济铁路车务处:《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五)(临淄县),(青岛)文华出版社1934年版,第10页。
    ①《中日互惠税率期满废止》,《中行月刊》第6卷第5期,1933年5月,第133页。
    ②侯德封:《中国矿业纪要》(第5次),国立北平研究院地质学研究所1935年版,第3页。
    ①《晋煤实行分产合销》,《矿业周报》第351号,1935年9月21日,第610页。
    ②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中国矿业纪要》(第4次),编者1935年版,第78页。
    ③《运费桎梏下之晋煤》,1934年1月8日《大公报》。
    ④《运费桎梏下之晋煤》,1934年1月7日《大公报》;《阳泉煤矿请减晋煤运费》,《矿业周报》第269号,1934年1月7日,第450页。
    ⑤《晋煤凋敝之真因》,《中行月刊》第8卷第3期,1934年3月,第136页。
    ②俞棪:《最近三年铁路减底运价述略》,《铁路杂志》第1卷第2期,1935年7月,第22页。
    ③马义平:《铁路与1912——1937年间的豫北工矿业发展》,《史学月刊》2010年第4期,第68页。
    ①《开滦煤矿近况》,《矿业周报》第74号,1929年12月14日,第428页。
    ②黎叔翊:《中国煤矿业形势之展览》(续),《矿业周报》第394号,1936年8月14日,第150页,表25《广州五年来中外煤输入吨数》;侯德封:《中国矿业纪要》(第5次),国立北平研究院地质学研究所1935年版,第124页。
    ③戴得:《我国煤矿业之一瞥》,《中国经济评论》第1卷第2期,1939年12月,第114页。
    ④刘龙雨:《清代至民国时期华北煤炭的开发》(博山论文),复旦大学史地所,2006年,第99页。
    ①黎叔翊:《中国煤矿业形势之展览》,《矿业周报》第391号,1936年7月21日,第105页—107页,表九《上海1933年度各行业用户消煤数量》;黎叔翊:《中国煤矿业形势之展览》(续)《矿业周报》第393号,1936年,8月7日,第136页,表21《青岛1933年各业用户耗煤吨数》。
    ②《鲁省煤业之不振》,《矿业周报》第197号,1932年6月7日,第454页。
    ③凡人:《煤与铁路》,《铁路月刊——津浦线》第3卷第4期,1933年4月,第5页。
    ④江沛、徐倩倩:《港口、铁路与近代青岛城市变动:1898——1937》,《安徽史学》2010年第1期,第43页。
    ①颜山野人:《淄博章各矿公司大概情形》,《矿业周报》第11号,1928年8月14日,第9页;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工商经济史料集萃》(第2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90页。
    ①张瑞德:《平汉铁路与华北的经济发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版。
    ②李丽娜、任吉东:《铁路与山西近代煤矿业的发展:1907——1937年》,《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5卷第1期
    ③马义平:《铁路与1912—1937年间的豫北工矿业发展》,《史学月刊》2010年第4期。
    ④刘龙雨:《清代至民国时期华北煤炭开发:1644—1937》(博士论文),复旦大学史地所,2006年,第126——128页。
    ①欧战发生后,德人所掠夺胶济铁路沿线之矿权,沦落于日人之手,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中日两国政府经过谈判决定成立中国政府特许公司,即鲁大煤矿公司。日本政府将淄川、坊子及金岭镇各矿山移归该公司接办。性质为中日合资股份公司,但规定日股之数不得超过中国股份之数。参见俞物恒:《鲁大公司之历史》,《矿业周报》第37号,1929年3月,第594页。
    ②《胶路与鲁大公司重订新协定交涉》,《矿业周报》第36号,1929年2月28日,第589-590页;《胶济铁路购用抚顺开滦煤》,《矿业周报》第104号,1930年7月28日,第123页;《胶济铁路向鲁大公司订购煤炭》,《矿业周报》第119号,1930年11月21日,第362页。
    ③《胶济路建议自行采煤》,《矿业周报》第157号,1931年9月7日,第966页。
    ④《山东之煤矿及煤矿公司》,《工商半月刊》第5卷第6号,1933年3月,第41页。
    ⑤《胶济铁路用煤问题与取缔煤价》,《矿业周报》第101号,1930年7月7日,第73页。
    ①《博山煤商请求取消胶路用煤合同》,《矿业周报》第97号,1930年6月21日,第8页;《胶济路局与崑博煤商购煤之交涉》,《矿业周报》第113号,1930年10月7日,第264—265页。
    ②《胶济路局与崑博煤商购煤之交涉》,《矿业周报》第113号,1930年10月7日,第264—265页。
    ③《胶济铁路定期恢复淄崑博三站出口煤运价》,《矿业周报》第116号,1930年10月28日,第314页。
    ①《胶济铁路增加运价之面面观》,1931年6月30日《大公报》,第3张第11版。这一时期铁道部鉴于1930年“金价暴涨,铁路受累甚巨,因所欠外债本息,均须按照金价折付,各路修养暨行车材料,大抵购自外国,以致运输成本激增,铁路为维持本身之运输能力计,不能不酌加运费,以求挹注,又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建设用款繁多”,故铁道部呈行政院对国内主要铁路运价均以提升,其中“平汉、平绥、津浦、陇海四路加货票百分之十五,客票不加,京沪、沪杭甬、道清、南浔加客货票百分之十五,湘鄂路客货票加百分之十”。参见俞棪:《最近三年铁路减低运价述略》,《铁路杂志》,第1卷第2期,1935年7月,第22页。
    ②《胶路煤商罢运——路局增加运价反响》,1931年5月22日《大公报》,第5张第18版。
    ③《淄博章潍煤商昨日休业》,1931年5月23日《民国日报》,第2张第1版。
    ④《胶济路与煤商运价争执》,1931年5月23日《益世报》,第1张第4版;《胶济铁路沿线煤商罢运后》,1931年5月25日《大公报》,第1张第3版。
    ①这里的业界主要指与媒炭业有利益相关的部门,如实业部(实业厅),国煤产销联合会、上海市商会等。
    ②《呈蒋主席及张副司令请准推代表请愿三事》,舜卿甫:《提倡国煤管见》,新群印刷所,出版时间不详,第62页。
    ③《呈行政院请免加国煤运价》,舜卿甫:《提倡国煤管见》,第62页。新群印刷所,出版时间不详,第62页。
    ④《山东淄博章潍矿煤业联合会涕告媒炭同业及用煤各界血泪书》,舜卿甫:《提倡国煤管见》,新群印刷所,出版时间不详,第98——102页。
    ①《鲁煤因增运费休业后、沪上煤荒愈烈》,1931年5月26日《益世报》,第1张第4版;《请令胶济路取消矿煤增加运费》,1931年5月23日《民国日报》,第2张第4版,
    ②北宁路与开滦矿局原本定有互惠合同,即开滦煤以优惠市场的价格卖给北宁路,同时北宁路在载运开滦煤时,其运价也给予优惠。1931年2月下旬,北宁路局发现开滦售与津浦路之煤,其售价末煤每吨较北宁廉三角,块煤廉两角五分,乃向开滦要求,照津浦特价退还该局历年多付之款,开滦称对津浦系属特殊情形,不允照办。嗣后北宁路局又要求赔还自1926年以来积欠之车辆延期费,开滦亦推说北宁路局所记载延车时间与事实不符,不允照付,致交涉陷入僵局。经过各方调解,最后终于在1931年6月以开滦矿务局给北宁路局120万车辆延期费与煤价差数为代价,才化解了这次两者的冲突。参见:《北宁路对开滦之交涉经过真相》《矿业周报》第137号,1931年4月7日,第655页;《路矿争执如此了结》,《矿业周报》第145号,1931年6月7日,第780—781页;《北宁路与开滦交涉解决》,《矿业周报》146号,1931年6月14日,第793页。
    ③《请令胶济路取消矿煤增加运费》,1931年5月23日《民国日报》,第2张第4版。
    ①《矿业联合会呼吁减轻运费》,1931年5月27日《申报》,第3张第9版。
    ②《减轻国煤运价》,1931年6月7日《民国日报》,第2版。
    ③《鲁煤外销艰疲之原因及其救济办法》,《矿业周报》第136号,1931年3月28日,第627页。
    ①《铁道部咨2753号》,《铁路公报》1931年5月20日第171期,第29页。
    ②《淄博煤商罢运之内幕》,《矿业周报》第145号,1931年6月,第777页;《胶路煤商罢运风潮显有日人从中策动》,1931年5月28日《益世报》,第3版。
    ③参见俞物恒:《鲁大公司之历史》,《矿业周报》第37号,1929年3月,第594页。
    ①《日煤充斥上海——开滦雇主尽为所夺》,1931年5月21日大公报,第2张第5版。
    ②《胶路每月收入仅四万》,1931年6月6日《益世报》,第1张第3版。
    ③《国煤请减运费》,1931年6月2日《民国日报》,第3张第1版。
    ④《胶济铁路沿线煤商全体罢业》,1931年5月24日《申报》,第3张第9版、第10版。
    ⑤《铁部处理胶路运煤案》,1931年5月26日《申报》,第2张第5版。
    ①《胶济铁路管理局为煤斤运价问题公告》,1931年11月1日《益世报》,第1张第1版;11月3日到9日《大公报》,第1张第2版。
    ②《胶济铁路煤商罢运解决》,《矿业周报》第146号,1931年6月14日,第792——793页。
    ③《胶济铁路增加运价之面面观》,1931年6月10日《大公报》,第3版第11版。
    ④具体指的是煤炭内销仍加价两成、外销加价一成稍强,由以前出口两元五角二分改该为两元八分。
    ①《胶济路煤运加价纠纷》,《矿业周报》第164号,1931年10月28日,第1077——1078页。
    ②《胶济煤商赴京请愿取消运煤费加价》,1931年10月19日《申报》,第2张第6版。
    ③《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为鲁煤外销艰疲呈请铁道部》,《矿业周报》第163号,1931年10月21日,第1067——1068页。
    ①《煤业请求各界援助取消胶济路运煤加价》,1931年10月23日《申报》,第3张第10版;《市商会请令禁加重国煤运价》,1931年10月25日《申报》,第4版第14版。
    ②《胶路当局控告煤商诽谤声誉》,《矿业周报》第169号,1931年12月7日,第5页。按照中日两国政府1922年于华盛顿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第19条规定,在中国所欠日债未还清以前,“中国政府应选任一日本人为车务长,并选任一日本人为会计长,与中国会计长权限相等”,但“此项职员通归中国局长指挥管辖监督,有相当理由得以撤换”,这里煤商代表在上海登载广告称胶济铁路涨价受日人指使,系暗示受日籍会计长所为。参见赵德三:《接管胶济铁路纪》(上册),金华印书局1924年版,第3页。
    ③1930年11月胶济铁路对货物运费重新拟定,其中煤炭运费有大幅度降低。对此有资料详细记载。参见《煤炭新旧运价比较表》,《矿业周报》第117号,1930年11月7日,第326页。
    ④《胶济煤运加价经过》,1931年10月30日《申报》,第3张第10版;《胶济铁路加价纠纷续志》《矿业周报》第165号,1931年11月7日,第1097页;《铁道部负责者谈胶路煤运》,1931年10月31日《民国日报》,第1版。
    ⑤《煤商请减胶路运费问题》,1931年10月30日《民国日报》,第2张第3版;《胶济铁路加价纠纷续志》《矿业周报》第165号,1931年11月7日,第1097页。
    ①《胶济铁路加价纠纷续志》,《矿业周报》第165号,1931年11月7日,第1097页。
    ②《铁道部代电全国商会联合会》,《铁道公报》第219期,1931年11月4日,第10—11页。
    ③《胶路当局控告煤商诽谤声誉》,《矿业周报》第169号,1931年12月7日,第5页。
    ①《胶济铁路加价纠纷续志》,《矿业周报》第165号,1931年11月7日,第1098页;《市商会昨日召集救济煤荒会议》,1931年10月30日《民国日报》,第2张第3版,。
    ②《胶济铁路加价纠纷三志》,《矿业周报》第166号,1931年11月14日,第1109页。
    ③《鲁煤商罢运后》,11月3日《益世报》,第2张第8版;《铁部调停胶路煤运纠纷》,《申报》,11月2日,第2张第6版;《胶济铁路煤运加价纠纷三志》,《矿业周报》第166号,1931年11月14日,第1109页。
    ④《铁道部制止鲁煤运销日本》,《矿业周报》第167号,1931年11月21日,第1125页。
    ⑤《胶济煤运风潮提出调停条件》,1931年11月6日《申报》,第2张第8版。
    ⑥《胶济煤商昨全复运》,1931年11月11日《益世报》,第1张第4版。
    ⑦《胶路煤商仍在罢运中》,1931年11月8日《益世报》,第1张第2版;《胶济煤潮仍无解决希望,煤商将再赴京请愿》,1931年11月10日《申报》,第3张第9版。
    ①《胶济路煤运暂停加价》,1931年11月10日《申报》,第4张第14版。
    ②《胶路煤矿商罢运风潮将平》,1931年11月11日《民国日报》,第1张第4版。
    ③《铁道部代电全国商会联合会》,《铁道公报》第219期,1931年11月4日,第10—11页。
    ①俞物恒:《山东淄博矿业》,《矿业周报》第56号,1929年7月28日,第118页。
    ②黎叔翊:《中国矿业形势之展览》,《矿业周报》第397号,1936年9月7日,第203—204页。
    ③中共青岛铁路地区工作委员会等编著:《胶济铁路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3—64页。
    ①葛光庭:《胶济铁路最近五年工作概括》(1930——1934年),出版地不详,1935年版,第65页。
    ②《一年来胶济铁路之状况》,《铁道公报》1929年第3期,第233页。
    ③《胶济铁路延长济南西路、博山支线计划书》,《铁路月刊——胶济线》第1卷第8期,1931年8月,“调查报告”,第1页。
    ④石西民:《最近中国铁道的整理问题》,中国经济情报社编:《中国经济论文集》第2辑,出版地点不详1936年版,第278页。
    ⑤《铁道部过去一年间之重要工作》,《铁道公报》1929年11月特刊,第22页。
    ⑥柴田一美,孙学修译:《胶济铁路之改良》,《铁路协会月刊》第1卷第6期,1929年10月,第3页。
    ①《博山各煤矿调查报告》,《铁路月刊——胶济线》第1卷第4期,1931年4月,第1页。
    ②《大崑仑各煤矿调查报告书》,《铁路月刊——胶济线》第1卷第5期,1931年5月,第1页。
    ③孔令烜:《拟请胶济路局添购车辆并改定崑博炭商分配车辆办法以利民生而维矿业案》,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辑第236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第176页。
    ④《山东淄博煤矿借南满铁路车皮运煤》,《矿业周报》第417号,1937年2月7日,第515页。
    ⑤《山东煤矿运输情形》,《矿业周报》第36号,1929年2月28日,第590页。
    ①中共青岛铁路地区工作委员会等编著:《胶济铁路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01页;李安怡:《解放前的博山煤矿》,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工商经济史料集萃》(2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99页。
    ②赵德三:《接管胶济铁路纪》,出版地不详,1924版,第38页。
    ③葛光庭:《胶济铁路最近五年工作概括》(1930—1934年),出版地不详,1935年版,第52页。
    ④颜山野人:《淄博章各矿公司大概情形》,《矿业周报》第11号,1928年8月14日,第13页。
    ①《博山一带煤斤销路大减》,《矿业周报》第160号,1931年9月28日,第1013页。
    ②《博山煤矿大半停业》,《中行月刊》第5卷第3期,1932年9月,第107页。
    ③俞物恒:《矿业周报》第56号,1929年7月28日,第118页。
    ④《鲁省各煤矿》,《中行月刊》第5卷第2期,1932年8月,第114页。
    ⑤《山东淄博章煤业之概括》,《矿业周报》第298号,1934年8月14日,第924—925页。
    ⑥《鲁矿务厅对整理全省矿业之最近表示》,《矿业周报》第125号,1931年1月7日,第453页。
    ①《山东煤业一落千丈》,《中行月刊》第5卷第1期,1932年7月,第119页。
    ②《沪战影响鲁煤》,《中行月刊》第4卷第3期,1932年3月,第124页。
    ③《日煤倾销,国煤价格跌落》,《矿业周报》第256号,1933年9月28日,第245页。
    ④吴半农:《日煤倾销中之国煤问题》,《社会科学杂志》第3卷第4期,1932年12月,第512页。
    ⑤《博山煤业情形及最近市价》,《矿业周报》第262号,1933年11月14日,第338页。
    ⑥张雨才:《中国铁道建设史略》,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年版,第118页;《鲁博山轻便路路务废弛及收买波折》,《矿业周报》第327号,1935年3月21日,第225—226页。也有资料记载博山轻便铁路全长为30华里,参见《胶济铁路收买博山矿路之内幕》,《矿业周报》第85号,1930年3月7日,第588页。
    ①《鲁煤外销艰疲之原因及其救济办法》,《矿业周报》第136号,1931年3月28日,第627页。
    ②《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为鲁煤外销艰疲呈请铁道部》,《矿业周报》第163号,1931年10月21日,第1067页。
    ③《铁道部令博山轻便铁道减轻运费》,《矿业周报》第187号,1932年4月21日,第292页。
    ④《山东之煤矿及煤矿公司》,《工商半月刊》第5卷第7号,1933年4月1日,第37页。
    ⑤《鲁煤销数一落千丈》,《矿业周报》第211号,1932年10月21日,第684页。
    ①《鲁省煤产销两方组合资公司》,《矿业周报》第249号,1933年8月7日,第131页。
    ②《山东统制煤业》,《矿业周报》第269号,1934年1月7日,第454——455页。
    ③《救济鲁煤问题》,《矿业周报》第271号,1934年1月21日,第485页。
    ④《鲁东煤矿分产合销尚在辩难中》,《矿业周报》第274号,1934年2月14日,第536—537页。
    ⑤《鲁煤业产销合作》,《中行月刊》第8卷第5期,1934年5月,第119—120页。
    ①《博山煤矿合销公司借款成立》,《矿业周报》第287号,1934年5月21日,第737页。
    ②《鲁东煤业公司会商组织产销合作公司》,《矿业周报》第319号,1935年1月21日,第100页。
    ①《博山铁路收买可无问题》,《矿业周报》第343号,1935年7月21日,第481页。
    ②《胶济铁路收买博山矿路之内幕》,《矿业周报》第85号,1930年3月7日,第588页。
    ③《鲁煤外销艰疲之原因及其救济办法》,《矿业周报》第136号,1931年3月28日,第627页。
    ①《胶济铁路进行收买博山路》,《矿业周报》第312号,1934年11月27日,第1144页。
    ②《鲁博山轻便路路务废弛及收买波折》,《矿业周报》第327号,1935年3月21日,第7页。
    ③《博山铁路收买可无问题》,《矿业周报》第343号,1935年7月21日,第481页。
    ④《博山运煤轻便铁路铁部批准胶济铁路收买》,《矿业周报》第393号,1936年8月7日,第130页。
    ⑤《山东博山运煤铁路收买成功》,《矿业周报》第398号,1936年9月14日,第209—210页。
    ⑥葛光庭:《《胶济铁路最近五年工作概括》,出版地不详,1935年版,第65页。国家图书馆古籍部特藏。
    ①《添购大批机货车》,《铁路杂志》,第2卷第8期,1937年1月,第127页。
    ②葛光庭:《《胶济铁路最近五年工作概括》,出版地不详,1935年版,第52页。
    ③葛光庭:《《胶济铁路最近五年工作概括》,出版地不详,1935年版,第43页。
    ④黎叔翊:《煤焦运价之展览》,《矿业周报》,第396号,1936年8月28日,第183页、187页。
    ①戴鞍钢:《发展与落差——近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进程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3页。
    ①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140页.
    ②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英美烟公司在华资料汇编》(第1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0页。
    ③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英美烟公司在华企业资料汇编》(第1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1页。
    ④陈真、姚洛、逄先知等:《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104页;金曼辉:《我们的华北》,上海杂志无限公司1937年版,第299页。
    ⑤济行、陈雋人:《山东烟草产销调查》,《中行月刊》第4卷第3期,1932年3月,第116页、第122页。
    ⑥许檀:《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第44页。
    ①陈真、姚洛、逄先知等《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140页。
    ②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烟草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第30页;山东省烟草公司潍坊市区支公司:《潍县烟草志》,编者1986年版,第48页。
    ③潍坊市政协文史委编:《潍坊工商老字号》,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④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烟草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
    ⑤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烟草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民国山东通志编辑委员会:《民国山东通志》(第2册),台北,山东文献杂志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8页、第1119页。
    ⑥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烟草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
    ⑦陈松峰、陈文峰:《烟史闻见录》,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75页。
    ⑧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烟草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31页。
    ⑨从翰香:《近代翼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54页。
    ①明洁:《英美烟公司和豫中农民》,《中国农村》,第2卷第7期,l936年8月,第69页。
    ②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烟草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
    ③邹豹君:《山东省农村区域之初步研究》,《地学杂志》1937年第1期,第84页。
    ①民国山东通志编辑委员会:《民国山东通志》(第2册),台北,山东文献杂志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8页、第1119页。
    ②青岛市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173页。
    ①山东省烟草公司潍坊市区支公司:《潍县烟草志》,编者1986年版,第48页。
    ②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25页。
    ③山东省烟草公司潍坊市区支公司:《潍县烟草志》,编者1986年版,第48页。
    ④陈翰笙.《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版,第21—22页。
    ⑤胶济铁路车务处:《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四)(临淄县),文华出版社1934年版,第94页。
    ⑥周瑞增:《中国烟草史话》,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第162页。
    ⑦山东林业技术员训练所:《山东农业概要》,编者1947年版,第15页;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戊),编者1934年版,第107页。
    ①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编者1934年版(辛),第462页。潍坊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潍坊老字号》,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②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烟草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第5页。
    ③马爱东:《英美烟公司的经营活动及其对山东的影响》(硕士论文),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8年,第47页。
    ④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商品研究丛书.烟叶》,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109——110页。
    ①任银睦:《近代青岛城市发展与腹地农村社会经济》,《扬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8卷第4期,第86页。
    ②青岛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276页、287页、328页、338页、349页。
    ①青岛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349页。
    ②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调查部:《烟与烟叶》,编者1934年版,第184页。
    ③《山东之烟叶》,《中外经济周刊》1925年第97期,第7页。
    ①《鲁省烟叶概况》,《中行月刊》第9卷第6期,1934年12月,第91—93页。
    ②济行、陈雋人:《山东烟草产销调查》,《中行月刊》第4卷第3期,1932年3月,第122—123页。
    ③《鲁省设立烟叶试验场》,《青岛工商季刊》第3卷第1号,1935年3月,第11页。
    ①《中国烟草的生产及贸易》,《国际贸易导报》第9卷第6期,1937年6月,第83页。
    ②济行、陈雋人:《山东烟草产销调查》,《中行月刊》第4卷第3期,1932年3月,第122—123页。
    ③郭文韬、龚隆恭:《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年版,第155页。
    ①高利贷主要有现金高利贷与实物高利贷两种形式。
    ②李亚夫:《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农村的一个案例》,《中国农村》第1卷第11期,1935年8月,第71—73页。
    ③原作者无,石农译:《英美烟草公司的独占对于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中国革命》第4卷第10-11期,1934年10月,第15页。
    ④张锡昌:《烟草区域的农民生活》,俞庆堂主编:《农村生活从谈》,出版地不详,1937年版,第76页。
    ①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英美烟公司在华企业资料汇编》第1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01页。
    ①《英美烟草托拉斯垄断我国原料和侵占我国税收权活动》,陈真、姚洛、逄先知:《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141—142页。
    ②陈翰笙:《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1页。
    ③陈翰笙:《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4页。
    ④李亚夫:《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农村的一个案例》,《中国农村》第1卷第11期,1935年8月,第72—73页。
    ①青州市政协文史科:《青州烟草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潍坊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潍坊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编者1989年版,第284页。
    ②李亚夫:《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农村的一个案例》,《中国农村》第1卷第11期,1935年8月,第73页—74页。
    ③石龙:《英美烟草公司的独占对於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中国革命》1934年第4卷第10-11期,第15页;希超:《英美烟公司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的侵蚀》,中国经济情报社:《中国经济论文集》,(第1集),生活书店1935年版,第97页。
    ④公英:《山东潍县之金融业》,《工商半月刊》第6卷第2期,1934年1月,第65页。
    ①济行、陈雋人:《山东烟草产销调查》,《中行月刊》第4卷第3期,1932年3月,第116页。
    ②孙镜海:《民国期间的辛店烟商概况》,政协淄博市临淄区委员会:《临淄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编者1985年版,第167—168页。
    ③胶济铁路车务处:《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四)(临淄县),文华印刷社1934年版,第10页。
    ④胶济铁路车务处:《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四)(临淄县),文华印刷社1934年版,第4页,第7页。
    ①孙镜海:《民国期间的辛店烟商概况》,政协淄博市临淄区委员会:《临淄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编者1985年版,第168—172页。
    ②殷梦霞、李强:《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第5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649页。
    ③殷梦霞、李强:《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第6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页。
    ①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编者1934年版(丁),第130页。
    ②张伽陀:《鲁东种烟区三个月的观感》,《东方杂志》第33卷第6号,1936年3月,第109页。
    ③胶济铁路管理局:《胶济铁路沿线视察报告》,B0040——002——00656,青岛档案馆,第28—29页。
    ④张伽佗:《鲁东种烟区三个月的观感》,《东方杂志》第33卷6号,1936年3月,第109—113页;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烟草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⑤陈翰笙:《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页。
    ⑥Swen、李锡周译:《山东潍县农区之经济调查》,《燕大月刊》第3卷第3-4期,1929年1月,第79页。
    ①青岛市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173页。
    ②《山东潍县织布业之调查》,《天津棉鉴》第4卷第7—12期,1935年3—8月,第42页;《胶济铁路沿线货物产销运输概况》,《铁路月刊——津浦线》第3卷第3期,1933年3月,“调查”,第8页。
    ①青州市政协文史科:《青州烟草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潍坊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潍坊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编者1989年版,第282页;陈真等:《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140页。
    ②裘昌运译:《山东烟草业》,《鲁案善后月报》1922年第3期,第3页、第4页。
    ③张锡昌:《烟草区域的农民生活》,俞庆堂主编:《农村生活从谈》,出版地不详,1937年版,第73—77页。
    ④陈翰笙:《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5页。
    ①陈翰笙:《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7页。
    ②陈翰笙:《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7—48页。
    ③陈翰笙:《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6页。
    ①陈翰笙:《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8页。
    ②张伽陀:《鲁东种烟区三个月的观感》,《东方杂志》第33卷第6号,1936年3月,第111—112页。
    ①汪志弘:《沂源三岔的烤烟种植》,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经济科技委员会编:《淄博经济史料》,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196页。
    ②张锡昌:《烟草区域的农民生活》,俞庆堂主编:《农村生活集谈》,出版地不详,1937年版,第73—77页。
    ①张锡昌:《烟草区域的农民生活》,俞庆堂主编:《农村生活集谈》,出版地不详,1937年版,第73页。
    ②龙厂:《山东潍县之农村副业》,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540页。
    ①陈翰笙:《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7页。
    ②龙厂:《山东潍县之农村副业》,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540页
    ③朱荫贵:《近代新式交通运输业与中国的现代化——以铁路轮船为中心的考察》,朱荫贵、戴鞍钢:《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22页。
    ④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编者1934年版(辛),第455页。
    ⑤江沛、李丽娜:《铁路与山西城镇的变动:1907—1937》,《民国档案》2007年第2期,第57页。
    ①李亚夫《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农村的一个案例》,《中国农村》第1卷第11期,1935年8月,第74页。
    ②石农译:《英美烟草公司的独占对于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中国革命》第4卷第10-11期,1934年10月,第15页。
    ①谭书奎:《港口发达之经济原理与青岛市之前途》,《铁路月刊——胶济线》,第3卷第11期,1933年11月,第3—5页、第20页。
    ①青岛商品检验局:《青岛市牛业调查及对外贸易情况剪报》,青岛档案馆,B0034—001—00148。
    ②《青岛牛油牛肉出口情形》,《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19号,1930年10月,第30页。
    ③延仲:《山东重要物产之生产及销场》,《国际贸易导报》第4卷第8号,1932年12月,第47页。
    ④《青岛牛市之最近状况》,《青岛工商季刊》第3卷4号,1935年12月,第2—3页。
    ①《青岛牛油牛肉出口情形》,《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19号,1930年10月,第30页。
    ②《青岛牛油牛肉出口情形》,《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19号,1930年10月,第30页。
    ①《青岛牛市之最近状况》,《青岛工商季刊》第3卷4号,1935年12月,第1页。
    ②青岛商品检验局:青岛市牛业调查及对外贸易情况剪报,青岛档案馆,B0034—001—00148。
    ③童果顺:《青岛济南工商业调查记》,《商学季刊》第1卷第4期,1923年11月,第10页。
    ④《青岛市牛业之调查》,1933年6月,第1页。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特藏室特藏。
    ⑤《1912至1921年报告》(1922年4月29日),青岛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175页。
    ①《青岛牛市之最近状况》,《青岛工商季刊》第3卷4号,1935年12月,第1页。
    ②青岛市社会局:《青岛市工商业状况报告书》,青岛档案馆,B0029—001—00921。
    ③袁荣叟:《胶澳志》卷五,青岛华昌印刷局1928年版,第797页。
    ④霆锐:《山东之牛业出口状况》,《协和报》1914年第5卷第32期,第14页。
    ⑤姜培玉:《青岛外贸史话》,青岛出版社1987年版,第106页。
    ⑥《1921年贸易论略》,(1922年3月18日),青岛市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311页。
    ①《1923年贸易论略》,(1924年2月29日),青岛市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327页。
    ②《1926年统计报告书》,(1927年2月28日),青岛市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359页。
    ③《青岛牛市之最近状况》《青岛工商季刊》第3卷4号,1935年12月,第3页。
    ④青岛市社会局:《青岛市工商业状况报告书》,青岛档案馆,B0029—001—00921。
    ⑤《青岛牛市之最近状况》,《青岛工商季刊》第3卷4号,1935年12月,第1页;《青岛牛业之近况》,《青岛工商季刊》第2卷第4号,1935年9月,“青岛市工商状况”,第8页。
    ⑥《山东巡抚为牛只出口事致胶海关税务司的札文》(1910年5月30日),青岛市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452—453页。
    ①《山东巡抚为牛只出口事致胶海关税的札文》(1911年5月15日),青岛市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455页。
    ②《山东巡抚为牛只出口事与俄国领事的来往照会》(1911年4月11日),青岛市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453页。
    ③《山东巡抚为牛只出口事与俄国领事的来往照会》(1911年4月13日),青岛市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454页。
    ④《山东巡抚为牛只出口事致胶海关税的札文》(1911年5月15日),青岛市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455页。
    ⑤《山东省长屈映光为小麦、牛只出口事的训令》(1919年9月9日),青岛市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458页。
    ⑥《山东省长公署为禁止牛只出口致本关训令》(1920年3月22日—1921年5月2日),青岛档案馆,B0047—001—01047。
    ①《青岛牛业之近况》,《青岛工商季刊》第2卷第4号,1935年9月,“青岛市工商状况”,第8页。
    ②呆手:《青岛的花生贸易》,《时时周报》第2卷14期,1931年4月,第217页。
    ③《1902年至1911年报告》(1912年3月31日),青岛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124页。
    ④宓如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17—618页。
    ⑤呆手:《青岛的花生贸易》,《时时周报》第2卷第14期,1931年4月,第217页。
    ⑥胶济铁路管理局车务处编:《胶济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总编》(三、农业),编者1933年版,第15页。
    ⑦延仲:《山东重要物产之生产及销场》,《国际贸易导报》第4卷第8号,1932年12月,第35页。
    ⑧呆手:《青岛的花生贸易》,《时时周报》第2卷第14期,1931年4月,第217页。
    ①《山东经济近况》,1931年3月4日《申报》增刊。
    ②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编者1934年版(丁),第38页。
    ③《华北主要都市商品流通事情》,第7编,济南、徐州,第181—182页,转引自夏晓汛:《铁路运输与山东经济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集刊第11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8页。
    ④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花生》,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36—37页。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编者1934年版(辛),第173页;庄维民:《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55页、第174页;陈重民:《今世中国贸易通志》,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128页;国立山东大学化学社:《山东之农工矿业》,编者1935年版,第5页。
    ⑤殷梦霞、李强:《胶济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第6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352页;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花生》,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51页;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编者1934年版(戊),第198—199页。
    ①延仲:《山东重要物产之生产及销场》,《国际贸易导报》第4卷第8号,1932年12月,第38页。
    ②胶济铁路管理局:《接收12周年纪要》,编者1935年版,第50页;胶济铁路管理局:《接收13周年纪要》,编者1936年版,第52页。
    ①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编者1934年版(戊),第198—201页。
    ②《天津花生油生产状况》,《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4期,1930年2月,“调查”,第20页;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花生》,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49页。
    ③陈为忠:《近代华北花生的运销系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8卷第1辑,2003年1月,第42页。
    ④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花生》,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45—46页。
    ⑤《中国花生与花生油之调查》,《工商半月刊》第4卷8期,1932年4月,“调查”,第5—6页;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花生》,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92页。
    ⑥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花生》,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92页。
    ⑦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花生》,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93页。
    ①龙大均:《青岛济南一带粮食产运销情形报告》,《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2卷第7期,1934年12月,第54页。
    ②殷梦霞、李强:《胶济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第6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302页、第328页。
    ①延中:《山东重要物产之生产及销场》,《国际贸易导报》第4卷8号,1932年12月,第35页。
    ②此节凡是不注明是否为带壳花生还是不带壳花生(即花生仁)者,均为带壳花生。
    ③《1912—1921年报告》(1922年4月29日),青岛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172页。
    ④汉声:《青岛输出花生之发达》,《协和报》1914年第4卷第26期,第6—7页;《1902年—1911年报告》(1912年3月31日),青岛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123页。
    ⑤陈重民:《今世中国贸易通志》,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126页。
    ①《1912至1921年报告》(1922年4月29日),青岛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178—179页;交通部烟台港务管理局:《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1859—1949),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表76《青岛重要原货出口一览》(1903—1942),第155—156页。花生油的出口担数精确到小数点后的一位数,四舍五人;出口则取整数,四舍五入。
    ②《1925年统计报告书》,青岛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342页、346页、348页。
    ①《1926年统计报告书》,青岛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353页、358页。
    ②《我国年来花生出口贸易情形》,《经济旬刊》第3卷第18期,1934年12月,第23页。
    ③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花生》,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102页。
    ①延仲:《山东重要物产之生产及销场》,《国际贸易导报》第4卷8号,1932年12月,第41页。
    ①舒联莹:《山东之棉业》,青岛工商学会棉业试验场编:《棉业特刊》,编者1934年版,第10页。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特藏。
    ②邹豹君:《华北农产资源之概况》,《师大月报》1937年第31期,第269页。
    ③舒联莹:《山东之棉业》,青岛工商学会棉业试验场编:《棉业特刊》,编者1934年版,第8页。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特藏。
    ④吴知:《山东省棉花之生产与运销》,《政治经济学报》第5卷第1期,1936年10月,第39页。
    ⑤吴知:《山东省棉花之生产与运销》,《政治经济学报》第5卷第1期,1936年10月,第28页。
    ①庄维民:《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0页。
    ②吴知:《山东省棉花之生产与运销》,《政治经济学报》第5卷第1期,1936年10月,第23页。
    ①吴知:《山东省棉花之生产与运销》,《政治经济学报》第5卷第1期,1936年10月,第31页。
    ②《华北农产资源之概况》,《师大月刊》1937年第31期,第268页;吴知:《山东省棉花之生产与运销》,《政治经济学报》,第5卷第1期,1936年10月,第41页。
    ③吴知:《山东省棉花之生产与运销》,《政治经济学报》第5卷第1期,1936年10月,第31页。
    ④庄维民:《贸易依存度与间接腹地——近代上海与华北腹地市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1期,第38页。
    ⑤吴知:《山东省棉花之生产与运销》,《政治经济学报》第5卷第1期,1936年10月,第39页。另据当时的济南检验分处之统计,“1933年检验济南棉花达138万担,又查该分处1934年报验棉花有120余万担”,参见:《济南棉业概况》,《检验集刊》1936年第3、4期合期,第48—49页。
    ⑥《济南棉业概况》,《检验集刊》1936年第3、4期合刊,第48—49页。
    ①《济南棉业概况》,《检验集刊》1936年第3、4期合刊,第48—49页。
    ②吴知:《山东省棉花之生产与运销》,《政治经济学报》第5卷第1期,1936年10月,第39页。
    ③吴知:《山东省棉花之生产与运销》,《政治经济学报》第5卷第1期,1936年10月,第53页。
    ④吴知:《山东省棉花之生产与运销》,《政治经济学报》第5卷第1期,1936年10月,第69页。
    ⑤这三家华商纱厂分别是鲁丰、成通、仁丰纺织公司;据金城银行总经理处天津调查分部于1934年调查,它们每年用棉花数量分别为7万担、4万担、3万担,三家华商纱厂每年总共用棉为14万担,这与下文吴知在山东省棉花之生产与运销》所论及的该三家纱厂每年销棉16万担略有不同。参见金城银行总经理处天津调查分部:《山东棉业调查报告》,编者1938年版,第124页。
    ⑥吴知:《山东省棉花之生产与运销》,《政治经济学报》第5卷第1期,1936年10月,第67页。
    ①中共青岛铁路地区工作委员会:《胶济铁路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7页。
    ②吴知:《山东省棉花之生产与运销》,《政治经济学报》第5卷第1期,1936年10月,第52页。
    ③谭书奎:《港口发达之经济原理与青岛市之前途》,《交通杂志》第2卷第6期,1934年4月,第90页。
    ④吴知:《山东省棉花之生产与运销》,《政治经济学报》第5卷第1期,1936年10月,第25页、第29页、第35页。
    ⑤吴知:《山东省棉花之生产与运销》,《政治经济学报》第5卷第1期,1936年10月,第38页。
    ①关于青岛中日纱厂9家的各自生产、消费棉花情况具体情况,请参考金城银行总经理处天津调查分部:《山东棉业调查报告》,编者1938年版,第170页。
    ②吴知:《山东省棉花之生产与运销》,《政治经济学报》第5卷第1期,1936年10月,第53页。
    ③吴知:《山东省棉花之生产与运销》,《政治经济学报》第5卷第1期,1936年10月,第67页。
    ④吴知:《山东省棉花之生产与运销》,《政治经济学报》第5卷第1期,1936年10月,第69页。
    ①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编者1934年版(丁),第38页。
    ②姜培玉:《山东经贸史略》,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版,第74页。
    ①吉田豐次郎:《山東視察報告文集》,1913年,第240頁;田原天南:《膠州灣》,1914年,附錄,第101页,转引自庄维民:《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73—174页。
    ①《胶济铁路最近状况》,1926年6月15日《申报》,第2张第7版。
    ①钱镛:《胶济铁路举办海陆联运之研究》,《铁道》第3卷第5期,1933年2月,114页;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81页。
    ②谭书奎:《港口发达之经济原理与青岛市之前途》,《铁路月刊——胶济线》,1933年第3卷第11期,第12页。
    ③《铁道部训令第6144号》,《铁道公报》,1931年2月第146期,第14页。
    ④谭书奎:《港口发达之经济原理与青岛市之前途》,《铁路月刊——胶济线》,1933年第3卷第11期,第3页。
    ①国立山东大学化学社:《科学的青岛》,编者1933年版,第56页。
    ①金士宣:《铁道运输学》,商务印书馆出版,出版时间不详,第213页。
    ②吴松弟樊如森:《天津开埠对腹地经济变迁的影响》,《史学月刊》2004年第1期,第104页。
    ③天津地方史志编修委员会总编辑室:《二十世纪初的天津概况》,侯振彤译,编者1986年版,第243页。(该书原系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部:《天津志》,1909年版)。
    ①李洛之:《天津的经济地位》,经济部冀热察绥区特派员办公处驻津办事分处1948年版,第35表《民国初年天津商业势力概况表》,第39页。
    ②《青岛发展回顾》(1910年6月11日),青岛档案馆:《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441页。
    ③《贸易港口—青岛和天津》(1908年2月28日),青岛档案馆:《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441页。
    ①满铁北支事物局调查部:《华北主要都市商品流通事情》,第7编,济南、徐州、第2页、6页。转引自:夏晓汛:《铁路运输与山东经济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11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1页。
    ②满铁北支事物局调查部:《华北金融货币概况及商品流通情况调查》第3编,山东省,第126页。转引自:夏晓汛:《铁路运输与山东经济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11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1页。
    ①David. duck: urban change in china politics and development in tsinan shantung1890–1949,pp.45~46.
    ①赵德三:《接管胶济铁路纪》(下册),北京京华印刷局1924年版,第67—68页;交通部、铁道部交通史编篡委员会:《交通史路政篇》(第13册),编者1935年版,第5135页。
    ②《德意志之山东经营》,《时事汇报》1914年第5期,第10页;寿扬宾:《青岛海港史》(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6年版,第72页。
    ①俞棪:《最近三年铁路减低运价述略》,《铁路月刊—津浦线》第5卷第10期,1935年10月,第12页。
    ②胶济铁路管理局:《接收12周年纪要》,编者1935年版,第66页。
    ③胶济铁管理局:《接收14周年纪要》,编者1937年版,第56—57页。
    ④《胶济路积极疏运土产》,1934年5月28日《申报》,第2张第8版。
    ①谭书奎:《港口发达之经济原理与青岛市之前途》,《铁路月刊——胶济线》第3卷第11期,1933年11月,第20页。
    ②谭书奎:《港口发达之经济原理与青岛市之前途》,《铁路月刊——胶济线》第3卷第11期,1933年11月,第21页。
    ③谭书奎:《港口发达之经济原理与青岛市之前途》(续),《铁路月刊——胶济线》第3卷第12期,1933年12月,第3页。
    ④钱镛:《胶济铁路举办海陆联运之研究》,《铁道》第3卷第5期1933年2月,第114页。
    ①童果顺:《青岛济南工商调查记》,《商学季刊》第1卷第4期,1923年11月,第2—3页。
    ②谭书奎:《港口发达之经济原理与青岛市之前途》(续),《铁路月刊——胶济线》第3卷第12期,1933年12月,第3页。
    ①宋朝和:《运输发展理论的近期进展》,《中国铁道科学》,第2001年第22卷第3期,第2—3页。
    ②(美)施雷克尔、李必樟译:《德国人与山东经济的发展》,张仲礼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论著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150页。
    ①龙大均:《青岛济南一带粮食产销情形报告》,《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2卷第7期,1934年12月,第51—52页。
    ②(美)施雷克尔,李必樟译《德国人与山东经济的发展》,张仲礼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论著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141页。
    ①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三联出版社1957年版,第238页。
    ②陈晖:《中国铁路问题》,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116页。
    ③金家风:《中国交通及发展趋势》,正中书局1937年版,第333页。
    ④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总编》,“序言”,编者1933年版,第2页。
    ⑤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总编》,“序言”,编者1933年版,第2页。
    ①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页、第156页。
    ②许檀:《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及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第193—194页;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1页。
    ③参见王守中、郭大松:《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55页。
    ④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2页。
    ⑤李树德:《德县志》卷十八,第17页,民国二十年刊。
    ⑥许檀:《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及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第196—197页。
    1.樊如森:《港口—腹地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学术研究综述》,《史学月刊》2004年第12期。
    2.谷中原:《交通社会学》,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3.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金士宣:《铁道运输学》,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5.肯尼斯·巴顿:《运输经济学》,冯宗宪译,商务出版社2001年版。
    6.罗正齐:《港口经济学》,学苑出版社1991年版。
    7.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聂华林、赵超:《区域空间结构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9.《区位理论与贸易理论》,《社会科学杂志》第9卷第1期,1947年6月。
    10.【美】赛谬尔﹒亨延顿等著:《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11.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铁路运输之经济功用》,《铁路杂志》第1卷3期,1935年8月。
    13.谭书奎:《铁路运输之经济功用》,《铁路杂志》第1卷第3期,1935年8月。
    14.谭书奎:《港口发达之经济原理与青岛市之前途》,《铁路月刊——胶济线》第3卷第11期,1933年11月。
    15.吴松弟:《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化空间进程研究概说》,《浙江学刊》2006年第5期。
    16.吴松弟:《通商口岸与近代的城市和区域发展—从港口—腹地的角度》,《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7.余松筠:《交通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18杨哲明:《都市论ABC》,出版地不详,1928年版。
    19朱传耿、沈山、仇方道:《区域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张薰华、俞健、朱大均主编:《交通经济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1张文尝、金凤君、樊杰:《交通经济带》,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白眉初:《中华民国省区全志——晋豫鲁志》,出版地不详,1925年版。
    2.陈壁显:《中国大运河史》,中华书局2001年版。
    3.陈重民:《今世中国贸易通志》,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4.陈松峰、陈文峰:《烟史闻见录》,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年版。
    5.陈文博:《山东省》,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6.陈真、姚洛、逄先知等:《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8年版。
    7.国立山东大学化学社:《山东之农工矿业》,编者1935年版。
    8.国立山东大学化学社:《科学的青岛》,编者1933年版.
    9.葛光庭:《胶济铁路最近五年工作概括》(1930到1934年),出版地不详,1935年版。
    10.侯德封:《中国矿业纪要》第5次,(1932年—1934年),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国立北平研究院地质学研究所1935年版。
    11.侯德封:《中国矿业纪要》第4次,(1929年—1931年),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国立北平研究院地质学研究所1932年版。
    12.黄棣侯主编:《山东公路史》(第1册),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
    13.黄泽苍:《分省地志—山东》,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版。
    14.金城银行总经理处天津调查分部:《山东棉业调查报告》,编者1936年版。
    15.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胶济铁路接收5周报告》,编者1927年版。
    16.胶济铁路管理局:《胶济铁路接收6周纪要》,编者1929年版.
    17.胶济铁路管理局:《胶济铁路接收7周纪要》,编者1930年版。
    18.胶济铁路管理局:《接收9周纪要》,编者1932年版。
    19.胶济铁路管理局:《接收10周纪要》,编者1933年版。
    20.胶济铁路管理局:《接收11周纪要》,编者1934年版。
    21.胶济铁路管理局:《接收12周纪要》,编者1935年版
    22.胶济铁路管理局:《接收13周纪要》,编者1936年版。
    23.胶济铁路管理局:《接收14周纪要》,编者1937年版。
    24.胶济铁路车务处:《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胶济铁路管理局车务处1934年版。
    25.胶济铁路管理局总务处编查课《胶济铁路旅行指南》,文华印刷社1934年版。
    26.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济南简史》,齐鲁书社1986年版。
    27.济南市房产管理局编志办公室:《济南市房地产志资料资料》(第1集),内部资料,1983年版。
    28.济南市史志编纂委员会:《济南市志》(第4册),中华书局1997年版。
    29.济南市史志编纂委员会:《济南市志》(第1册),中华书局1997年版。
    30.济南铁路局史志编纂办公室编:《济南铁路局史志资料选编》(第1辑),编者1985年版。
    31.鞠雷:《英美烟草公司》,山东省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临淄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编者1989年版。
    32.嘉庆《淄川县志》卷1《沿革表》;乾隆《博山县志》卷16《杂志》。
    33.景奉润:《济南城市性质演变述略》,济南市志编撰委员会编印:《济南市志资料》(第4集),内部资料,1983年版。
    34.交通部烟台港务管理局:《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1859—1949),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出版1986年版。
    35.交通部、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交通史路政篇》,编者1935年版。
    36.李安怡:《解放前的博山煤矿》,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7.林传甲:《大中华山东省地理志》,武学书馆1920年版。
    38.凌鸿勋:《中国铁路志》,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
    39.李洛之:《天津的经济地位》,经济部冀热察绥区特派员办公处驻津办事分处1948年版。
    40.李障天、阎象吉主编:《淄博经济史料》,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41.民国山东通志编辑委员会:《民国山东通志》,台北,山东文献杂志社2002年版。
    42.马鹤天:《山东河南印影录》,公记印书局1924年版
    43.茅家琦:《中国旧海关资料》,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
    44.毛承霖:《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卷四),民国十五年铅印本。
    .45.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年鉴编纂委员会:《铁道年鉴》,编者1933年版。
    46.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
    47.全国铁路商运会议秘书处:《全国铁路商运会议汇刊》,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辑第236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9年版。
    48.祁冠英:《济南开埠经过和规划修建情况》,济南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济南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编者1988年版。
    49.青岛社会局:《青岛市牛业之调查》,编者1933年版。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特藏室特藏。
    50.青岛工商学会棉业试验场编:《棉业特刊》,编者1934年版。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特藏。
    51.青岛市档案馆:《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
    52.青岛档案馆:《青岛开埠十七年——〈胶澳发展备忘录〉全译》,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年版。
    53.青州市政协文史科:《青州烟草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潍坊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潍坊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编者1989年版。
    54.山东省政府实业厅:《山东工商报告》,编者1931年版。
    55.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编者1934年版
    56.实业部国际贸易局:《花生》,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57.山东省航运管理局编史办公室《山东航运史》,编者1991年版。
    58.山东省政府实业厅:《山东矿业报告》(1930年),编者1931年版。
    59.山东省政府实业厅编印:《山东矿业报告》,(1931年),编者1932年版。
    60.山东省租房建设厅编印:《《山东矿业报告》,(1932年及1933年),编者1934年版。
    61.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工商经济史料集萃》(第2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2.舜卿甫:《提倡国煤管见》,新群印刷所,出版时间不详。
    63.石西民:《最近中国铁道的整理问题》,中国经济情报社编:《中国经济论文集》(第2辑),出版地点不详1936年版。
    64.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英美烟公司在华资料汇编》(第1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
    65.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烟草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6.山东省烟草公司潍坊市区支公司:《潍县烟草志》,编者1986年版。
    67.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商品研究丛书.烟叶》,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
    68.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调查部:《烟与烟叶》,编者1934年版。
    69.山东林业技术员训练所:《山东农业概要》,编者1947年版。
    70.孙宝生:《历城县乡土调查录》,历城县实业局1928年版。
    71.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附设山东农业调查:《山东之农业概况》,出版地点不详,1922年版。
    72.宋文田:《小清河的回顾》,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3.孙镜海:《民国期间的辛店烟商概况》,政协淄博市临淄区委员会:《临淄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编者1985年版。
    74.市工商联:《解放前济南市资本主义工商业概况》,中国民主建国会济南市委员会、济南市工商联合会:《济南工商史料》(第1集),编者1987年版。
    75.山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东史志资料》(第1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6.天津地方史志编修委员会总编辑室:《二十世纪初的天津概况》,编者1986年版。
    77.铁道部联运处编印:《中华民国全国铁路沿线物产一览》,编者1933年版。
    78.《外务部议复山东济南等处请开商埠折》,济南市志编撰委员会编印:《济南市志资料》(第4集),内部资料,1983年版。
    79.魏镜:《青岛指南》,胶东书社1933版。
    80.潍坊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潍坊老字号》,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
    81.汪志弘:《沂源三岔的烤烟种植》,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经济科技委员会编:《淄博经济史料》,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82.潍坊市坊子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坊子区文史资料——坊子煤矿专辑》((第3辑),编者1988年版。
    83.谢开勋:《二十二年之胶州湾》,中华书局1920年版。
    84.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85.殷梦霞、李强:《民国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汇编》(第5册、第6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
    86.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87.杨国安:《中国烟叶史汇典》,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88.俞棪:《整理全国铁路业务联运计划书》,出版地不详,1933年版。
    89.赵德三:《接管胶济铁路纪》,京华印刷局1924年版。90.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生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筹笔偶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91.张武:《最近之青岛》,出版地不详,1919年版。
    92.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
    93.周瑞增:《中国烟草史话》,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
    94.蔡正雅、陈善林:《中日贸易统计》,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版。
    95.周一士:《中国公路史》,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2辑第926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89年版。
    96.趙琪:《胶澳志》,华昌印刷局1928年版。
    97.淄川区文史办:《德、日帝国主义对淄川煤炭资源的掠夺》,淄博市淄川区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淄川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编者1986年版。
    98.胶济铁路管理局:《胶济铁路沿线视察报告》,青岛档案馆藏,档号,B0040——002——00656。
    99.青岛商品检验局《:青岛市牛业调查及对外贸易情况剪报》,青岛档案馆藏,档号,B0034—001—00148。
    100.青岛市社会局:《青岛市工商业状况报告书》,青岛档案馆藏,档号,B0029—001—00921。
    101.《山东省长公署为禁止牛只出口致本关训令》(1920年3月22日—1921年5月2日),青岛档案馆藏,档号,B0047—001—01047。
    102.《蒋匪胶济铁路管理局和鲁大矿业公司联席会议记录》(1924年7月4日——1924年8月7日),淄博档案馆藏,档号,27——22——28。
    1.《博山煤业情形及最近市价》,《矿业周报》第262号,1933年11月14日。
    2.《博山运煤轻便铁路铁部批准胶济铁路收买》,《矿业周报》第393号,1936年8月7日。
    3.《博山煤商请求取消胶路用煤合同》《矿业周报》,第97号,1930年6月21日。
    4.《本部业务司司长兼铁展会主任俞棪报告词》,《铁道公报》1935年第1246期。
    5.《博山铁路收买可无问题》,《矿业周报》第343号,1935年7月21日.
    6.《博山煤矿大半停业》,《中行月刊》第5卷第3期,1932年9月。
    7.《北宁路与开滦交涉解决》,《矿业周报》146号,1931年6月14日。
    8.《博山各煤矿调查报告》,《铁路月刊——胶济线》第1卷第4期,1931年4月。
    9.《博山煤矿合销公司借款成立》,《矿业周报》第287号,1934年5月21日。
    10.《北宁路对开滦之交涉经过真相》《矿业周报》第137号,1931年4月7日。
    11.《博山一带煤斤销路大减》,《矿业周报》第160号,1931年9月28日。
    12.蔡谦:《日煤与中国煤的供给》,《社会科学杂志》第4卷第4期,1933年12月。
    13.柴田一美、孙学修翻译:《胶济铁路之改良》,《铁路协会月刊》第1卷第6期,1929年10月。
    14.曾仲鸣:《铁道部曾次长第四届铁展会闭幕词》,《铁路杂志》,第1卷3期,1935年8月。
    15.《第四届铁路沿线货品展览会7月10日在青岛举行开幕典礼演说词》,《铁路杂志》第1卷第2期,1935年7月。
    16.戴得:《我国煤矿业之一瞥》《中国经济评论》第1卷第2期,1939年12月。
    17.《大崑仑各煤矿调查报告书》,《铁路月刊——胶济线》第1卷第5期,1931年5月。
    18.《德意志之山东经营》,《时事汇报》1914年第5期。
    19.《第四届铁展会在青岛开幕》,1935年7月13日《申报》,第3张第10版。
    20.呆手:《青岛的花生贸易》,《时时周报》第2卷14期,1931年4月。
    21.凡人:《煤与铁路》,《铁路月刊——津浦线》第3卷第4期,1933年4月。
    22.《工业与铁道之关系》,《铁路月刊——津浦线》第3卷第3期,1933年3月
    23.公英:《山东潍县之金融业》,《工商半月刊》第6卷2期,1934年1月。
    24.高凤介:《铁展参观记》,《铁路协会月刊》第5卷第12期,1933年12月。
    25.高克定:《青岛印象记》,《沪大周刊》第20卷第7期,1932年12月4日。
    26.《国煤请减运费》,1931年6月2日《民国日报》,第3张第1版。
    27.原作者不详,黄昌寿译:《山东之水运》,《地学杂志》1918年第9卷第9—10期。
    28.黄伯鲁:《铁路煤运之研究》,《铁道》第4卷第5期,1933年。
    29.汉声:《青岛输出花生之发达》,《协和报》1914年第4卷第26期。
    30.《沪战影响鲁煤》,《中行月刊》第4卷第3期,1932年3月。
    31.金士宣:《中国铁路运输政策之我见》,《交通杂志》第4卷第3期,1936年3月。
    32.金士宣:《转运公司之组织及营业》,《铁路协会月刊》第1卷第2期,1929年6月。
    33.金士宣:《转运公司之组织及营业》(续),《铁路协会月刊》第1卷第3期,1929年7月。
    34.《济南棉业概况》,《检验集刊》1936年第3、4期合期。
    35.《军阀剥削铁路之最近状况》,1924年7月18日《申报》,第2张第7版。
    36.《晋煤实行分产合销》,《矿业周报》第351号,1935年9月21日。
    37.《减轻国煤运价》,1931年6月7日《民国日报》,第2版。
    38.《交部所拟胶路赎回办法》,1924年4月4日《申报》,第2张第7版。
    39.《救济鲁煤问题》,《矿业周报》第271号,1934年1月21日。
    40.济行、陈雋人:《山东烟草产销调查》,《中行月刊》第4卷第3期,1932年3月。
    41.《胶济路之最近状况》,1926年1月29日《申报》第2张第6版。
    42.《胶济路最近状况》,1926年6月15日《申报》第2张第7版。
    43.《胶济铁路战后状况》,《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18期,1930年9月。
    44.《胶济津浦两路会议决实行联运》,《铁路协会月刊》第5卷第4—5期,1933年5月。
    45.《胶济铁路沿线联运货物之产销概括》,《铁路协会月刊》第6卷第2期,1934年2月。
    46.《胶济铁路1933年份各站年报——大港车站》,《铁路月刊——胶济线》第5卷第3期,1935年3月。
    47.《胶济铁路1933年份各站年报——大崑仑站(续)》,《铁路月刊——胶济线》第6卷第3期,1936年3月。
    48.《胶济铁路1933年份各站年报——黄台车站》,《铁路月刊——胶济线》第6卷第7期,1936年7月。
    49.《胶济铁路1933年份各站年报——铁山车站》(续),《铁路月刊——胶济线》第6卷第1期,1936年1月。
    50.《胶济铁路商运改进讨论会车务处长谭书奎报告词》,《铁路杂志》第1卷第2期,1935年7月。
    51.《胶济路在战事中之损失》,1925年1月16日《申报》,第2张第6版。
    52.《胶济铁路拟具赎路计划》,《铁道》第2卷第7期,1932年9月。
    53.《胶济路发售青岛避暑往返减价票》,《铁路协会月刊》第5卷第6期,1933年6月。
    54.《胶济铁路添售三等游览来回票》,《铁路协会月刊》第5卷第12期,1933年12月。
    55.《胶济铁路实行新运价》,《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23期,1930年12月。
    56.《胶济路变通责运货物》,《铁路协会月刊》第5卷第6期,1933年6月。
    57.《胶路与鲁大公司重订新协定交涉》,《矿业周报》第36号,1929年2月28日。
    58.《胶济铁路购用抚顺开滦煤》,《矿业周报》第104号,1930年7月28日。
    59.《胶济铁路向鲁大公司订购煤炭》,《矿业周报》第119号,1930年11月21日。
    60.《胶济路建议自行采煤》,《矿业周报》第157号,1931年9月7日。
    61.《胶济铁路用煤问题与取缔煤价》《矿业周报》,第101号,1930年7月7日。
    62.《胶济路局与崑博煤商购煤之交涉》,《矿业周报》第113号,1930年10月7日。
    63.《胶济铁路定期恢复淄崑博三站出口煤运价》《矿业周报》第116号,1930年10月28日。
    64.《胶济铁路增加运价之面面观》,1931年6月30日《大公报》,第3张第11版。
    65.《胶路煤商罢运——路局增加运价反响》,1931年5月22日《大公报》,第5张第18版。
    66.《胶济路与煤商运价争执》,1931年5月23日《益世报》,第1张第4版。
    67.《胶济铁路沿线煤商罢运后》,1931年5月25日《大公报》,第1张第3版。
    68.《胶济铁路煤商罢运问题》,1931年5月31日《大公报》,第2张第5版。
    69.《胶路煤商罢运风潮显有日人从中策动》,1931年5月28日《益世报》,第3版。
    70.《胶路每月收入仅四万》,1931年6月6日《益世报》,第1张第3版。
    71.《胶济铁路沿线煤商全体罢业》,1931年5月24日《申报》,第3张第9版、第10版。
    72.《胶济铁路管理局为煤斤运价问题公告》,1931年11月1日《益世报》,第1张第1版。
    73.《胶济铁路煤商罢运解决》,《矿业周报》第146号,1931年6月14日。
    74.《胶济路煤运加价纠纷》,《矿业周报》第164号,1931年10月28日。
    75.《胶济煤商赴京请愿取消运煤费加价》,1931年10月19日《申报》,第2张第6版。
    76.《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为鲁煤外销艰疲呈请铁道部》,《矿业周报》第163号,1931年10月21日。
    77.《胶济煤运加价经过》,1931年10月30日《申报》,第3张第10版。
    78.《胶济铁路加价纠纷续志》《矿业周报》第165号,1931年11月7日。
    79.《胶济煤运风潮提出调停条件》,1931年11月6日《申报》,第2张第8版。
    80.《胶济煤商昨全复运》,1931年11月11日《益世报》,第1张第4版。
    81.《胶路煤商仍在罢运中》,1931年11月8日《益世报》,第1张第2版。
    82.《胶济煤潮仍无解决希望,煤商将再赴京请愿》,1931年11月10日《申报》,第3张第9版。
    83.《胶济路煤运暂停加价》,1931年11月10日《申报》,第4张第14版。
    84.《胶路煤矿商罢运风潮将平》,1931年11月11日《民国日报》,第1张第4版。
    85.《胶济铁路延长济南西路、博山支线计划书》,《铁路月刊——胶济线》第1卷第8期,1931年8月。
    86.《胶济铁路收买博山矿路之内幕》,《矿业周报》第85号,1930年3月7日。
    87.《胶济铁路进行收买博山路》,《矿业周报》第312号,1934年11月27日。
    88.《胶济路积极疏运土产》,1934年5月28日《申报》,第2张第8版。
    89.《胶济铁路五年来之产运销》,《矿业周报》,第331号,1935年4月21日。
    90.《胶路当局控告煤商诽谤声誉》,《矿业周报》第169号,1931年12月7日。
    91.《胶济铁路加价纠纷三志》,《矿业周报》第166号,1931年11月14日。
    92.《胶济铁路沿线货物产销运输概况》,《铁路月刊——津浦线》,第3卷第3期,1933年3月。
    93.《晋煤凋敝之真因》,《中行月刊》第8卷第3期,1934年3月。
    94.《开滦煤矿近况》,《矿业周报》第74号,1929年12月14日。
    95.《路矿争执如此了结》,《矿业周报》第145号,1931年6月7日。
    96.《鲁煤外销艰疲之原因及其救济办法》,《矿业周报》第136号,1931年3月28日。
    97.《鲁省煤业之不振》,《矿业周报》第197号,1932年6月7日。
    98.《鲁煤商罢运后》,11月3日《益世报》,第2张第8版。
    99.《鲁博山轻便路路务废弛及收买波折》,《矿业周报》第327号,1935年3月21日。
    100.《鲁省各煤矿》,《中行月刊》第5卷第2期,1932年8月。
    101.《鲁矿务厅对整理全省矿业之最近表示》,《矿业周报》第125号,1931年1月7日。
    102.《鲁煤销数一落千丈》,《矿业周报》第211号,1932年10月21日。
    103.《鲁省煤产销两方组合资公司》,《矿业周报》第249号,1933年8月7日。
    104.《鲁东煤矿分产合销尚在辩难中》,《矿业周报》第274号,1934年2月14日。
    105.《鲁煤业产销合作》,《中行月刊》第8卷第5期,1934年5月。
    106.黎叔翊:《煤焦运价之展览》,《矿业周报》,第396号,1936年8月28日。
    107.李亚夫:《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农村的一个案例》,《中国农村》第1卷第11期,1935年8月。
    108. Swen、李锡周译:《山东潍县农区之经济调查》,《燕大月刊》,第3卷第3-4期,1929年1月。
    109.龙厂:《山东潍县之农村副业》,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上),中华书局1936年版。
    110.龙大均:《青岛济南一带粮食产运销情形报告》,《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2卷第7期,1934年12月。
    111.《令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胶济路下行空车之百分太高仰设法招揽下行货物由》,《铁道公报》,1931年2月第146期。
    112.黎叔翊:《中国煤矿业形势之展览》,《矿业周报》第390号,1936年7月14日。
    113.龙大均:《胶济路债问题与华北存亡之关系》《铁路月刊——津浦线》1934年第4卷第11—12期。
    114.龙大均:《明年满期的胶济铁路日债问题》,《东方杂志》第33卷第17号,1936年9月。
    115.《路界消息﹒一年来胶济铁路之状况》,《铁路公报津浦线》1929年2月第19期。
    116.《鲁煤因增运费休业后、沪上煤荒愈烈》,1931年5月26日《益世报》,第1张第4版。
    117.《鲁东煤业公司会商组织产销合作公司》,《矿业周报》第319号,1935年1月21日。
    118.黎叔翊:《中国煤矿业形势之展览》(续)《矿业周报》第394号,1936年8月14日。
    119.黎叔翊:《中国煤矿业形势之展览》(续),《矿业周报》第391号,1936年7月21日。
    120.黎叔翊:《中国煤矿业形势之展览》(续)《矿业周报》第393号,1936年,8月7日。
    121.黎叔翊:《中国矿业形势之展览》,《矿业周报》,第397号,1936年9月7日。
    122.马延爕:《胶济铁路办理负责运输之经过及将来》,《铁道》,第2卷第8、9、10、11期合刊。
    123.《煤业请求各界援助取消胶济路运煤加价》,1931年10月23日《申报》,第3张第10版。
    124.《煤商请减胶路运费问题》,1931年10月30日《民国日报》,第2张第3版。
    125.《煤炭新旧运价比较表》,《矿业周报》第117号,1930年11月7日。
    126.明洁:《英美烟公司和豫中农民》,《中国农村》,第2卷第7期,l936年8月。
    127.《平青通车增加班次》,《铁路杂志》第2卷12期,1937年5月.
    128.曲滋田:《羊角沟纪略》,《关声》1935年第3卷第12期。
    129.齐鲁大学社会学系调查编著:《济南社会一瞥》(1924年)(上),《民国档案》1993年第2期。
    130.《青平联运通车展期一个月》,《铁路杂志》第2卷第6期,1936年11月.
    131.《青平联运通车常年开驶》,《铁路杂志》第2卷第10期,1937年3月.
    132.《青岛游览事业猛晋》,《银行周报》第18卷第44期,1934年11月13日。
    133.《青岛市沈市长演说词》,《铁道公报》1935年第1246期。
    134.《请令胶济路取消矿煤增加运费》,1931年5月23日《民国日报》,第2张第4版。
    135.裘昌运译:《山东烟草业》,《鲁案善后月报》1922年第3期,第3页。
    136.《青岛牛市之最近状况》,《青岛工商季刊》第3卷4号,1935年12月。
    137.《青岛牛业之近况》,《青岛工商季刊》第2卷第4号,1935年9月。
    138.钱镛:《胶济铁路举办海陆联运之研究》,《铁道》第3卷第5期,1933年2月。
    139.《日煤充斥上海——开滦雇主尽为所夺》,1931年5月21日大公报,第2张第5版。
    140.《日煤倾销,国煤价格跌落》,《矿业周报》第256号,1933年9月28日。
    141.山东建设厅:《小清河工程报告》,《水利月刊》,1932年第3卷第5—6期。
    142.《山东铁道减收》,《中国实业杂志》第5卷第3期,1914年3月。
    143.《赎路基金已存七百余万》,《铁路杂志》第2卷第6期,1936年11月。
    144.《赎路办法大致确定》,《铁路杂志》第2卷第8期,1937年1月。
    145.《山东潍县之织布业》,《青岛工商季刊》,第6卷第1期,1934年1月。
    146.《山东国煤滞销》,《工商半月刊》第4卷第13号,1932年7月。
    147.《山东实业厅令博山轻便铁路公司减轻运价》《矿业周报》,第192号,1932年5月28日。
    148.《山东博山铁路运煤铁路收买成功》《矿业周报》,第398号,1936年9月14日。
    149.《山东煤荒之研究》,《铁路月刊——胶济线》第1卷第6期,1931年6月。
    150.《山东博山博东公司黑山煤矿之调查》,《矿业周报》第276号,1934年2月28日。
    151.《山东之煤矿及煤矿公司》,《工商半月刊》第5卷第6号,1933年3月。
    152.《山东之煤矿及煤矿公司》(续),《工商半月刊》第5卷第7号,1933年4月1日。
    153.《市商会请令禁加重国煤运价》,1931年10月25日《申报》,第4版第14版。
    154.《山东淄博煤矿借南满铁路车皮运煤》,《矿业周报》第417号,1937年2月7日。
    155.《山东煤矿运输情形》,《矿业周报》,第36号,1929年2月28日。
    156.《山东淄博章煤业之概括》,《矿业周报》第298号,1934年8月14日。
    157.《山东煤业一落千丈》,《中行月刊》第5卷第1期,1932年7月。
    158.《山东之烟叶》,《中外经济周刊》,1925年第97号。
    159.《山东统制煤业》,《矿业周报》第269号,1934年1月7日。
    160.原作者无,石农译:《英美烟草公司的独占对于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中国革命》第4卷第10-11期,1934年10月。
    161.《山东潍县织布业之调查》,《天津棉鉴》,第4卷第7—12期,1935年3—8月。
    162.《山东经济近况》,1931年3月4日《申报》增刊。
    163.《铁部饬属联络公路积极筹筑》,1931年11月27日《申报》,第3张第11版。
    164.《铁道部顾问视察各路报告﹒胶济路》,《铁道公报》1930年2月第41期。
    165.《铁路业务司长俞棪之谈话》,1932年8月14日《申报》,第2张第12版。
    166.铁道部联运处:《中华民国全国铁路旅行指南》,1934年第1期。
    167.《铁道部令博山轻便铁道减轻运费》《矿业周报》,第187号,1932年4月21日。
    168.《铁部处理胶路运煤案》,1931年5月26日《申报》,第2张第5版。
    169.《铁道部负责者谈胶路煤运》,1931年10月31日《民国日报》,第1版。
    170.《铁道部代电全国商会联合会》,《铁道公报》第219期,1931年11月4日。
    171.《铁部调停胶路煤运纠纷》,《申报》,11月2日,第2张第6版。
    172.《铁道部制止鲁煤运销日本》,《矿业周报》第167号,1931年11月21日。
    173.《铁道部过去一年间之重要工作》,《铁道公报》1929年11月特刊。
    174.童果顺:《青岛济南工商业调查记》,《商学季刊》第1卷第4期,1923年11月。
    175.霆锐:《山东之牛业出口状况》,《协和报》1914年第5卷第32期。
    176.《天津花生油生产状况》,《工商半月刊》第2卷第4期,1930年2月。
    177.《添购大批机货车》,《铁路杂志》,第2卷第8期,1937年1月。
    178.万琮:《我国各路实施货运特价专价之探讨》,《交通杂志》第2卷第2、3合刊,1934年1月。
    179.《我国铁路债款概述》,《中行月刊》第14卷第5期,1937年5月。
    180.《我国年来花生出口贸易情形》,《经济旬刊》第3卷第18期,1934年12月。
    181.吴知:《山东省棉花之生产与运销》,《政治经济学报》第5卷第1期,1936年10月。
    182.《我国烟叶之产销近况》,《工商半月刊》,第7卷2号,1935年1月15日。
    183.吴半农:《日煤倾销中之国煤问题》,《社会科学杂志》第3卷第4期,1932年12月。
    184.希超:《英美烟公司对于中国国民经济的侵蚀》,中国经济情报社:《中国经济论文集》,(第1集),生活书店1935年版。
    185.延仲:《山东省之商业区域》,《国际贸易导报》1934年第6卷第12期。
    186.杨年:《调查胶济北宁平绥平汉四路沿线状况报告》,《铁路协会月刊》第3卷第11、12期,1931年12月。
    187.俞棪:《中国铁路联运事业之过去现在与将来》,《铁路杂志》1935年6月第1卷第1期。
    188.俞物恒:《山东淄博矿业》,《矿业周报》第56号,1929年7月28日。
    189.俞物恒:《鲁大公司之历史》,《矿业周报》第37号,1929年3月7日。
    190.颜山野人:《淄博章各矿公司大概情形》,《矿业周报》第11号,1928年8月14日。
    191.俞棪《农工商与铁路合作之必要》,《铁道公报》1933年第541期。
    192.《运费桎梏下之晋煤》,《大公报》,1934年1月7日。
    193.《阳泉煤矿请减晋煤运费》,《矿业周报》第269号,1934年1月7日。
    194.延仲:《山东重要物产之生产及销场》,《国际贸易导报》第4卷第8号,1932年12月。
    195.姚方仁:《我国花生生仁及生油之对外贸易》,《青岛工商季刊》第3卷1号,1935年3月。
    196.袁柏楮:《赎期已届的胶济铁路》,《文化建设》,第3卷第4期,1937年1月。
    197.俞棪、沈鸿烈:《第四届铁路沿线货品展览会7月9日在青岛招待各机关各团体演说词》,《铁路杂志》,第1卷第2期,1935年7月。
    198俞棪:《最近三年铁路减低运价述略》,《铁路月刊—津浦线》第5卷第10期,1935年10月。
    199章勃:《国有各铁路之概况与今后整理之计划》,《铁路月刊——粤汉线南段》第3卷第3、4、5、6期合刊,1933年7月。
    200张鸿烈:《山东省之公路运输》,《交通杂志》第4卷第1、2期合刊,1936年2月。
    201《咨青岛市政府咨请将胶济铁路所拟避免公路与铁路营业竞争办法,转饬青岛公共汽车公司遵照办理由》,《铁道公报》1935年第1311期。
    202《直隶总督袁世凯、山东巡抚胡延干会奏济南城外自开商埠,先拟开办章程折》(1905年5月28日),《东方杂志》第2年第7期,1905年8月25日。
    203赵之敏:《第三届全国铁路沿线出品展览会》,《交通经济汇刊》第5卷第2期,1934年6月。
    204《中日互惠税率期满废止》,《中行月刊》第6卷第5期,1933年5月。
    205《淄博章潍煤商昨日休业》,1931年5月23日《民国日报》,第2张第1版。
    206《淄博煤商罢运之内幕》,《矿业周报》第145号,1931年6月。
    207邹豹君:《山东省农村区域之初步研究》,《地学杂志》1937年第1期。
    208《中国烟草的生产及贸易》,《国际贸易导报》第9卷第6期,1937年6月。
    209张锡昌:《烟草区域的农民生活》,俞庆堂主编:《农村生活从谈》,出版地不详,1937年版。
    210张伽陀:《鲁东种烟区三个月的观感》,《东方杂志》第33卷第6号,1936年3月。
    211《中国花生与花生油之调查》,《工商半月刊》第4卷8期,1932年4月。
    212邹豹君:《华北农产资源之概况》,《师大月报》1937年第31期。
    213张鸿烈:《第四届铁路沿线货品展览会7月10日在青岛举行开幕典礼演说词》,《铁路杂志》,第1卷第2期,1935年7月。研究成果
    1.从翰香:《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清末民初华北平原翼鲁豫三省的农村》,《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2.陈为忠、吴松弟:《港口(城市)—腹地关系与山东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7卷第4期。
    3.陈为忠:《近代华北花生的运销系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8卷第1辑,2003年1月。
    4.陈为忠:《近代山东经济格局变迁研究——以港口与腹地互动为视角》,《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20卷第3辑。
    5.董建霞、林吉玲:《铁路与近代济南经济发展论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2期
    6.杜平:《胶济铁路筹款赎路运动始末》(硕士论文),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2006年。
    7.杜平:《近代胶济铁路筹款赎路运动述论》,《齐鲁学刊》2010年第3期。
    8费洪平、崔树强:《胶济沿线产业带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研究》,《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第8卷第3期。
    9.樊如森:《从上海与北方关系的演变看环渤海经济的崛起》,《史学月刊》2007年第6期。
    10.樊如森《华北西北经济现代化与天津开埠》,《浙江学刊》2006年第5期。
    11.樊如森:《环渤海经济区与近代北方的崛起》,《史林》,2007年第1期。
    12.樊如森:《论近代中国北方外向型经济的兴起》,《史学月刊》2003年第6期。
    13.樊如森:《天津——北方经济的龙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2期。
    14.荆世杰、周其厚:《近代山东的矿业——外力冲击下的现代化艰难行进》,首届“地球科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暨地质学专业委员会第17界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年。
    15.江沛:《交通与近代中国社会变动的关联性》,《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2月17日,第5版。
    16.江沛、李丽娜:《铁路与山西城镇的变动:1907—1937》,《民国档案》2007年第2期。
    17.江沛、徐倩倩:《港口、铁路与近代青岛城市变动:1898—1937》,《安徽史学》2010年第1期。
    18.刘文俊:《自开商埠与中国城市近代化》,《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33卷第2期。
    19.刘慧:《济南与烟台城市早期现代化比较研究》(硕士论文),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08年。
    20.李卫华、颜风:《胶济铁路与近代淄博产业城市化》,《内蒙古农业大学》(社科版)2008年第1期。
    21.刘龙雨:《清代至民国时期华北煤炭的开发》(博山论文),复旦大学史地所,2006年。
    22.李丽娜、任吉东:《铁路与山西近代煤矿业的发展:1907——1937年》,《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5卷第1期。
    23.满霞:《胶济铁路与近代社会变迁研究——以1899—1937年为中心》(硕士论文),山东大学历史学院,2007年。
    24.孟宁:《近代济南城市空间转型及发展研究》(硕士论文),西安建筑大学建筑学院,2009年。
    25.马爱东:《英美烟公司的经营活动及其对山东的影响》(硕士论文),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8年。
    26.马义平:《铁路与近代河南的棉业发展(1906——1937),《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5卷第1辑。
    27.马义平:《铁路与1912——1937年间的豫北工矿业发展》《史学月刊》,2010年第4期。
    28.马庚存:《近代新兴城市青岛的形成》,《历史档案》2009年第3期m
    29.聂家华:《开埠与济南早期城市现代化》(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人文学院,2004年。
    30.任银睦:《近代青岛城市发展与腹地农村社会经济》,《扬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
    31.石会辉:《民国时期山东商业历史考察(1912—1937)——以青岛、济南、烟台等城市为例》(硕士论文),南昌大学历史系,2008年。
    32.仕治余:《近代潍县农副产品商品化分析(1906—1937)》(硕士论文),南京大学历史学院,2000年。
    33.邵甬、辜元:《胶济铁路沿线近代矿业资源型城镇的历史研究》,《中国名城》2010年第4期。
    34.邵甬、辜元:《近代胶济铁路沿线小城镇特征解析》,《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第2期。S
    35.王西波:《济南近代城市规划研究》(硕士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2003年。
    36.汪坚强:《近现代济南城市形态的演变与发展研究》(硕士论文),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4年。
    37.王斌:《德国在华殖民扩张与胶济铁路建设》,《中国科技史杂志》2010年第2期。
    38.吴松弟、樊如森:《天津开埠对腹地经济变迁的影响》,《史学月刊》2004年第1期。
    39.许檀:《清代前期流通格局的变化》,《清史研究》1999年第3期
    40.许檀:《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的形成及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41.许檀:《明清时期的山东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
    42.朱以青:《胶济铁路影响下的近代山东经济变迁》,《近代中国》1996年第00期。
    43.庄维民:《近代山东商人资本地域分布结构的变动及影响》,《齐鲁学刊》2000年第4期。
    44.庄维民:《论近代山东的市场经济》,《齐鲁学刊》1987年第6期。
    45.庄维民:《贸易依存度与间接腹地——近代上海与华北腹地市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1期。
    46.张彩霞:《以海洋为纽带:近代山东经济中心的转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47.左丰力:《胶济铁路、港口与青岛城市经济变迁:1898—1937》(硕士论文),南开大学历史学院,2010年。
    48.邹逸麟:《略论历史上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1.白寿彝:《中国交通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2.曾鲲化:《中国铁路史》,燕京印刷局1924年版。
    3.陈晖:《中国铁路问题》,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4.东杨、葛绥成:《中国之交通》,中华书局1929年版。
    5.胡荣铨:《中国煤矿》,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6.何汉文:《中国国民经济概括》,神州国光社1930年版。
    7.金曼辉:《我们的华北》,上海杂志无限公司1937年版。
    8.金家风:《中国交通之发展及其趋势》,正中书局1937年版。
    9.金士宣:《中国铁路问题论文集》,交通杂志社1935年版。
    10.骆金铭:《青岛风光》,“序言”,出版地不详,1935年版。
    11.倪锡英:《青岛》,中华书局出版1936年版。
    12.青岛工商学会编:《青岛在华北之地位及其发展之趋势》,编者1933年版。
    13.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中华书局1936年版。
    14.唐巨川:《日本蹂躏山东痛史》,大东书局1929年版。
    15.铁道部秘书厅编译室编印:《中国铁路概述》,编者1932年版。
    16.铁道部秘书厅编译室:《中国铁路概述》,编者1932年版。
    17.翁文灏:《路矿关系论》,编者1928年版。
    18.谢彬:《中国铁路史》,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19.徐梗生:《中外合办煤铁矿业史话》,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20.杨湘年:《铁道经济与财政》,(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
    21.周默秋:《华北五省经济与英日》,现代国际社1937年版。
    1.戴鞍钢:《发展与落差——近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进程比较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近代卷)(上册),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从翰香:《近代翼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4.陈翰笙.《帝国主义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版。
    5.陈延厚:《中国铁路创建百年史》,台北,铁路管理局1981年版。
    6.陈龙飞:《山东省经济地理》,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
    7.党明德、林吉玲:《济南百年城市发展史:开埠以来的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
    8.郭文韬、龚隆恭:《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年版。
    9.姜培玉:《山东经贸史略》,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版。
    10.《济南开埠前后地方经济的变化》,济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济南开埠与地方经济》,黄河出版社2004年版。
    11.李国祁:《中国早期的铁路经营》,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1年版
    12.李占才主编:《中国铁路史(1876—1949)》,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凌鸿勋:《中华铁路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3.马寅初:《中国之工业化》,《马寅初全集》第9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4.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5.寿扬宾:《青岛海港史》(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6年版。孙敬之:《中国经济地理概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6.山东大学编:《淄博煤矿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7.王晓华、李占才:《艰难延伸的民国铁路》,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8.王开节:《中国铁路发展史》,台北,中国交通建设委员会1955年版。
    19.王守中、郭大松:《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0.王旭、黄柯主编:《城市社会的变迁:中美城市化及其比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1.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2.熊亚平:《铁路与华北乡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3.夏晓汛:《铁路运输与山东社会经济的演变(1900—1936)》,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1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X
    24.杨勇刚:《中国近代铁路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25.严薇青、严民:《济南琐话》,济南出版社1997年版。
    26.中共青岛铁路地区工作委员会编著:《胶济铁路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27.张仲礼:《中国近代经济史论著选译》,上海出版社1987年版。
    28.张雨才:《中国铁道建设史略》,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年版。
    29.朱荫贵:《近代新式交通运输业与中国的现代化——以铁路轮船为中心的考察》,朱荫贵、戴鞍钢:《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0.庄维民:《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
    31.庄维民、刘大可合:《日本工商业资本与近代山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2.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济南市档案局:《济南开埠百年》,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2005年版。
    33.张瑞德:《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管理的研究:政治层面的分析(1905-1937)》,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研究所1991年版。
    1. Chan K.C:“British Policy in the Reorganization Loan to China1912-1913.” Modern AsianStudies, Vol.5, No.4.(1971).
    2. Chen Han-seng and Farley, Miriam S.:“Railway Strategy in China, New Style.” Far EastSurvey, Vol.6, No.15.(Jul.21,1937).
    3. David D.Buck, Urban Change in China: Politics and Development in Tsinan, Shantung,1890-1949,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4. Emery, Edgar B.:“Railway Development in China.” Far East Survey, Vol.15, No.7.(Apr.10,1946).
    5. Ghang Jui-Te:“Technology Transfer in Modern China: The Case of Railway Enterprise(1876-1937)” Modern Asian Studies, Vol.27, No.2.(May,1993).
    6. Huenemann, Ralph William: The Dragon and the Iron Horse. Cambridge, Mass.: The HarvardUniversity Press1984.7.“The New Era in Chinese Railway Construction.” Pacific Affairs, Vol.10, No.3(.Sep.,1937).
    8.【日】本庄比佐子主编:《日本の青岛占领,と山东社会经济1914——22年》,东洋文库2006年版。
    9.【日】本庄比佐子编:《战前期华北实态调查の目录と解题》,东洋文库2009年版。
    10.【日】如青岛守备军民政部:《山东之物产》,1922年。
    11.【日】滿鐵礦業課:《山東礦業資料》,1914年。
    12.【日】青島守備軍民政部鐵道部:《山東鐵路沿線重要都市經濟事情》,1919年。
    13.【日】东亚同文会编纂:《中国省别全志——山东省》(原名为《支那省别全志》),(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88年版。
    14.[英]肯德:《中国铁路发展史》,李抱宏等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58年版。
    15.【澳】蒂姆莱特,丁长清、刘佛丁较,《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煤矿业(1895——1937)》,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