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传统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逐渐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和管理的需要。城市社区是国家和社会的接口,是构建社会的基础。长期以来,社区概念在我国一直与“小区”混同。而本文探讨的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共治,希冀将现行的城市社区管理上的政府单方向的“管治”,也就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包办型的管理模式向政府、社会、社区、社团及社区居民共治的模式转变。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现状,以及运用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等;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城市社区相关概念及理论,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对于城市社区概念的理解;
     第三部份:对中外城市社区治理的情况及发展进行研究,分析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特点及治理的现状;
     第四部分:对我国及国外若干类型城市社区治理案例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对我国城市社区治理进行经验总结分析;
     第五部分:着重阐述现行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弊端,列举我国现行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六部分:通过本文对于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研究,从理论分析、改革方向、创新点等方面的分析,提出对于新型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共治的概念;
     第七部分:结论。
As China's economic re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politics,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pattern has not suited to urban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modern cities need. Urban communities is the interface state and society, is to build the foundation of society. Over the years,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in China has been working with "community" confused. The paper discusses a new type of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model-a total of governance, the hope of urban community management of the existing government in one direction on the "governance", that is, from top to bottom, the government arranged based management model to the government, society, community,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and community residents a total paradigm shift in governance.
     This article includ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PartⅠ:Introduction to the article the background, research status, and the use of the main theories and research methods;
     PartⅡ:focuses on concepts and theories related to urban communities, whil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for the urban community;
     PartⅢ:The urban Chinese and foreign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of the study,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the status quo;
     PartⅣ:Some types of cities in China and abroad, community governance case studie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governance of urban communities of the lessons learned;
     PartⅤ:Community Governance focuses on the existing drawbacks of the model, citing China's current governance model urban community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main problems;
     PartⅥ:Through this new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model for the research, from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direction of reform, innov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analysis, a new urban community building for the goal is to create a common concept of governance;
     PartⅦ:Conclusion.
引文
①吴鹏森:“社区:具有相对独立型的地域社会”,《社会学研究》1992年第2期。
    ②费孝通先生在谈到“社区”一词的来历时说,“当初community这个词介绍到中国来的时候,那时的译法是‘地方社会’,而不是‘社区’。当我们翻译藤尼斯的community和sociey两个不同概念时,感到community不是society,成了相互矛盾的不解之词,因此,我们感到‘地方社会’不恰当……我就想到了‘社区’这么两个字……这就是‘社区’一词的由来。”
    ③方明、王颖:《观察社会的新视角——社会新论》,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④黎熙元、何肇发:《现代社区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⑤吴铎:《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9页。
    ⑥袁秉达、孟临:《社区论》,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⑦章人英:《普通社会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46页。
    ⑧夏建中:《“社区”概念与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社会学在线网,学人社区频道,转引自http:www.sociologyol.org/yanjiubankuai/xuejierenwu/xia.iianzhong/2008-03-05/4749.html
    ⑨丁元竹:《加拿大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及对我国的影响》,新华网,理论频道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6-09/25/content_5135652_2.htm
    ⑩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Ⅰ》,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8页。
    1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6年版,第7页。
    1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6年版,第3页。
    13《解放日报》1996年3月28日。
    14“三定”即定职能配置、定内设机构和定人员编制。
    15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综合司编:《中央政府组织机构(1998年)》,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第200页。
    16②见《全国城市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情况》(2000年5月),载多吉才让编:《城市社区建设读本》,第692页-698页。
    17见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改革基层管理体制,加强城市社区建设》(2000年6月)
    18《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7页-38页。
    19被命名的175个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区中,河北省保定市等27个市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北京市西城区等148个区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
    20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21 2008年3月,根据十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撤销。
    22 王邦左等编著:《居委会与社区治理——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7页。
    23尹维真著:《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系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0页。
    24吴强:“‘四个率先’的强大驱动力”,《文汇报》,2007年10月8日。
    25F,Tonnis 《Gemeinscha ft und Gesellscha ft》,S.5.
    26 L. Knopp. U. A.:Kommunale Selbsverwaltung in Deutschland und Polen, BTU Cottbus, Fakultat Umwelt Wissenschaften und Verfahrenstechnik Eigenverlag,2002.
    27 L. Knopp. U. A.:Kommunale Selbsverwaltung in Deutschland und Polen, BTU Cottbus, Fakultat Umwelt Wissenschaften und Verfahrenstechnik Eigenverlag,2002,第5页。
    28同上,第9页。
    29 L. Knopp. U. A.:Kommunale Selbsverwaltung in Deutschland und Polen, BTU Cottbus, Fakultat Umwelt Wissenschaften und Verfahrenstechnik Eigenverlag,2002,第9页。
    30 S. Assmann:Besonderes Verwaltungsrecht(《特殊管理法》),11.Auf.1999, Abchn.
    31日本东京称“都”,是日本唯一的一个称作都的行政单位,它和都道府县属于平级行政组织。
    32何艳玲、蔡禾:《中国城市基层自治组织的“内卷化”及其成因》,载《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105页。
    33何艳玲,蔡禾:《中国城市基层自治组织的“内卷化”及其成因》,载《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107页。
    34王邦佐等编著:《居委会与社区治理——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0页。
    36张战勇:《城市居民社区自治组织发展初探——以业主委员会为例》,载于《前言》2007年第5期,第15页。
    37王邦左等编著:《居委会与社区治理——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38曾望军:《论我国社区自治组织的自治困境及其成因》,载于《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3期,第87页。
    39曾望军:《论我国社区自治组织的自治困境及其成因》,载于《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3期,第88页。
    41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79页。
    42刘书祥:《城市社区法律制度体系构建的立足点》,载于《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2期,第57页。
    43曾望军、吕耀怀:《论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归类及自治功能》,载《理论探讨》2006年第1期,第32页。
    44雷翠红:《业委会和居委会能否合二为一》,载于《社区》2006年第2期,第35页。
    [1]何晓玲.社区建设:模式与个案[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2]何增科等.基层民主和地方治理创新[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4.
    [3]奚从清.社区研究——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4]周文建、宁丰.城市社区建设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5]窦泽秀.社区行政:社区治理与发展的公共行政学视点[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6]谢芳.美国社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7]杨叙.北欧社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8]张暄.日本社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9]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社区与功能:派克、布朗社会学文集及学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蔡宏进.社区原理[M].台北:三民书局,1985.
    [11]侯玉兰、侯亚非.国外社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1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3]时和兴.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4]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15]唐士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6]刘先江.政府管理社会化改革研究——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7]汪大海、魏娜、郇建立.社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8]吴鹏森、章友德.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
    [19]于燕燕.我国社区复合治理的特点与发展.[J].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社区研究机地主任.
    [20]田玉荣.非政府组织与社会发展[M].北京.2008
    [21]戚学森.城市社区建设思路与方法[M].北京.2009
    [22]许义平.现代社区制度实证研究.[M].2008
    [23]唐忠新.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M].2008
    [24]吴鹏森.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M].2007
    [25]潘小娟.城市基层权利重组.[M]。2006
    [26]何晓玲.社区建设模式与个案.[M].2004
    [27]吴强.现代城市公共服务系统优化.[M].2010
    [28]郑杭生.中国特色和谐社区建设“上城模式”实地调查研究.[M]2010
    [29]于燕燕.中国社区发展报告.[M].2008
    [30]马西恒.中加社区治理模式比较研究.[M]。2006
    [31]王巍.社区治理结构变迁中的国家与社会.[M].2009
    [32]谢守红.城市社区发展与社区规划.[M].2008
    [33]杨军.首都和谐社区建设典型案例评析.[M].2009
    [34]陈志卫.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M].2006
    [35]胡祥.城市社区治理的热点问题研究.[M].2009
    [36]丁茂战.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2009
    [37]孙桂华.社区建设.[M].2006
    [38]申建军.首都社会和谐发展研究.[M].2007
    [39]张明亮.新编城市社区建设读本.[M].2004
    [40]毕晓静.中国社区建设报告.[M].2008
    [41]寿幼华.社区工作示范案例.[M].2009
    [42]胡玲珑.社区工作100法.[M].2005
    [43]雷翠红.业委会和居委会能否合二为一.[J].载于《社区》2006年第2期
    [44]曾望军、吕耀怀.论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归类及自治功能.[J]载《理论探讨》2006年第1期
    [45]刘书祥.城市社区法律制度体系构建的立足点.[J].载于《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2期
    [46]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M].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47]曾望军.论我国社区自治组织的自治困境及其成因.[J].载于《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3期
    [48]张战勇.城市居民社区自治组织发展初探——以业主委员会为例.[J].载于《前言》2007年第5期
    [49]L. Knopp. U. A.:Kommunale Selbsverwaltung in Deutschland und Polen, BTU Cottbus, Fakultat Umwelt Wissenschaften und Verfahrenstechnik Eigenverlag,2002.
    [50]王邦左.居委会与社区治理——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0]尹维真著.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系创新.[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1]Polanyi, Karl, The Economy as Instituted Process, Trade and Market in Early Empires: Economies in History and Theory, New York; Free Press. Pp271-306
    [62](德)费迪南德·藤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
    [63](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4]Smith L Graham. Mechanisms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at a normative planning level in Canada, Canadian Public Policy,2001(4):561-572
    [65]Pinkerton, Evelyn W. Translating legal rights into management practice:overcoming barriers to the exercise of co-management. Human organization,2002:330-340
    [1]刘航.浅析如何降低行政成本.载《今日财富》,2011,1:26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