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捐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关于捐纳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对明代捐纳的探讨。明代捐纳在正史中缺乏关于此问题系统而翔实的记载,关于捐纳事项等问题的阐述多以弊政而视之,然因语焉不详,对一些问题并未详细交代。该问题作为新的视角,不仅对认识明代社会有所帮助,亦是认识清代捐纳制度之基础。捐纳在清代达到顶峰,渗入到官僚制度的方方面面,由于清代捐纳制度承袭自明朝,故对明代捐纳的研究非常必要。
     明以前的捐纳的整体特点即作为缓解财政危机的政策而实行。秦汉以来,捐纳作为一种特殊的制度登上历史舞台,至宋元而不废,一直被统治者当作缓解财政困难的良策。亦作为对处于主导地位选官制度的补充,使富商等参与政治,同时又因弊端重重而受到时人抨击。至明,捐纳事项虽不如前朝泛滥,但从推行的次数、地域及报捐人员的身份来讲,具有前所未有的广泛性。恰恰是这种广泛性为清代捐纳之泛滥奠定基础。
     明中期以来,社会矛盾激化,明朝腐朽的统治使其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明廷通过开办捐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时财政的匮乏,自此,捐纳逐渐成为明廷筹款之策。赈济灾民及补充军费,甚至工程费用、王府禄粮及年例银,均以捐纳事例银两补充之。明代捐纳的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出现冠带散官,捐职、纳监及地域分布明显的特点;中期具有开捐款项增多、次数增加、地域分布逐渐拓展,文官捐纳免考泛滥的特点;后期具有时限延长,以捐纳选法为主的特点,渐成为国家常制。
     捐纳事项头绪繁多,包括文捐和捐赀。文捐又可分为捐纳冠带散官、捐纳出身、捐纳文官及捐纳选法。其中冠带散官事例,是捐纳最主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另有文官捐纳封赠和诰敕,推行较为短暂,但在捐纳初期也是其中的特点之一。生员、俊秀捐纳入监,是明代捐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为捐纳出身,实则为购买做官的资格。监生捐纳文官及监生加纳、预授等,文官亦可通过捐纳选法如改选、降选等。其次是对捐赀的考察,从粮食、马匹、草束等物品逐步向白银的转变,而这一转变是渐进的过程,除与白银自身优势有关外,还与当时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有关,白银逐渐成为流通的货币。
     明廷对捐纳的管理较为重视,为后来清代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奠定基础。从捐纳政策的制定,到事例银两的收支管理,从临时委派到最后委官管理,多由户、工部负责,至明后期,由户部侍郎负责兼管捐纳事宜。而吏部负责捐纳后的授官事宜。其具体流程是户部负责制定捐纳条例,上报批准后,下发省布政司推行。报捐者需携带府州县的身份证明,由省布政司审核批准、备案,经户部批准后,报捐者再赴户部捐纳得到札付,最后由吏部授官。地方上主要有直省布政司及府州县衙门负责。
     报捐群体,多来自殷实之家,拥有财赀,声望颇高。部分报捐者捐纳后多跻身于官绅阶层,不仅享有名望而且有冠带官服及相应的特权。这一地位的转变不仅为报捐者本身获取荣誉,而且对其家族来说,亦是荣耀之事。而捐监生们作为报捐群体的另一支主要力量,通过两条途径进入仕途,一为科举,二为监生拨历。不同的入仕途经决定其出身大相径庭。
     捐纳自推行以来,对官制造成破坏,败坏官吏考核制度,造成铨叙混淆,名器泛滥而不可止,导致吏道杂而多端。而作为官员的候选人监生也因素质低下受排挤,国学的教育地位及为统治者培养后备人才的职能受到破坏。而影响最为恶劣的即白丁捐纳文官,谋求实任后,贪污勒索成为其从政的宗旨。捐纳的开办,使得社会上卖官之风盛行,上行下效,贪污受贿现象不绝;伪印、伪官现象更是层出不穷;学风、仕风影响甚为恶劣,社会风气日渐浮薄。
     在分析捐纳弊端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捐纳之所以存在几百年而未能禁止之原因。明廷将捐赀用于赈灾、充军费等;而从选法的另一角度来说,为困厄于科举之子,创造应试条件。
Recently, people realize that study Juana is important, especialy in Ming Dynasty. As anqle of view,this question is not only a piece of key in research of Ming era,but also helpful to know Qing's.The base of the sale of officer attained crest in Qing Dynasty.It is widely flitered inbureaucracy institution.The Qing's system mostly comes from Ming 's,so it is needly to study juana of Ming's.
     It was policies to ease financial crisis before Ming previously, which also had overall characteristics.Since Qin and Han Dynasty, Juana gradually stride forward the stage of history for a special system. It was not disthroned until Song and Yuan Dynasty. It was not only treated as a good way to ease the financial difficulties by rulers,but also as adminicular elected officer to attract merchant prince to be in politics. At the same time , Juana was attacked by people for abuse. In Ming Dynasty, it was not overflow like the past, but had unprecedented universality in the number of implementation,and district and identity.This universality precisely lay the foundation for Qing Dynasty.
     Since Ming metaphase,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tensify. Corrupt rulers of the Ming Dynasty could not answer the sudden disaster problom. To be confronted with the stater of affairs, the rulers of Ming launch Juana,made up the short of finance. So Juana became indispensable system,disaster relief, even the work expense, salary and defray the money for the army. The develoment of Juana had the character of phase.in order to definitude the question. Juana was dispart as three phases.Counting, analyzing the Juana, we could conclude that accompanied by the develoment of the increasing number and the expanding geography, Juana had became so nationwide.
     It was important to investigate the proceeding of Juana. It had many clues, such as reputation,which was an important part. The officials bought title and imperial letters, shortly to carry out.Distinctively students at school in the city bought the qualifications for high school, high school students bought official and delegated official, and so on. The officials also bought election. Next, seeing about Juana goods, from grain, horse, grass to silver, we find this change is not isolated, which related to the advance, especial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The rulers attached importance to Juanna, which was an important base for Qing Dynasty to formed a sound management system. Mostly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 and Works of Institution took charge for Juana, from making up policy to manage the money. For example,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 made up the Juana ordinance, then sent to province after approval. People should take the Proof of identity to the procince,at last to Civil Appointment for obtaining the certificate.
     The colony who bought officer mostly was rich. Before it, those people had high prestige.After Juana, they became official class. Status change not only won the honor for their own, but also for their family that was also the matter of glory. Another major strength which built up by the students, became official through two ways, such as Keju or Boli. After all, different ways decided official position of inferiority or superiority.
     Since carried out by the government, it destroied bureaucracy, corrupts officials and examination system, civil law confusion, the proliferation of devices. Many ways point to the election officials.As a candidate for Supervisor of candidate, officials were also due to low quality. The educational status of Guoxue and the status of elected officials were undermined, Imperial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the style of study was very bad impact on study. Most abominable, baiding buy afficial.when they were appointment.Corruption and extortion had become its political purposes. Carrying out Juana made selling official winds prevailed and permeated in the community. The phenomenon of corruption and bribery was flooding. Phenomenons of false official were endless. Social ethos was gradually weak.
     According to analyzing negative impact, we also see the reasons that it exists many years not forbidden. The government also uses it to relieve disaster, supplement military expenditure, etc. From another angle of election law, it create test conditions for the students who have hardship in the civil service exam.
引文
[1](明)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卷37《丰城县县丞陆文溥传》,《续修四库全书》史部543册第311页。
    [2](明)王兆云:《皇明词林人物考》卷12《李元荐》,《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532册第748页。
    [3](清)张廷玉等:《明史》卷54《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09页。
    [1]《明英宗实录》卷224,景泰三年十二月壬子,第4878-4879页。
    [2](清)谈迁:《国榷》卷50,正德十二年十二月。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3140页。
    [3]刘凤云:《康熙朝的捐纳制度及其对铨制的影响》,《明清论丛》第四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第182页
    [4]参考许大龄:《清代捐纳制度研究》,北京:哈佛燕京学社出版1950年。
    [5]《明熹宗实录》卷70,天启六年四月己卯,第3345页。
    [6]《新编东洋史词典》,东京,创元社1980年第102页。另有《历史学事典》第12卷,如是定义:中国的制度在既定的岁入之外,为填补财政,让人们交纳金钱、米谷而授予官职、资格并且给予优待的制度。也叫捐输、捐官。东京,弘文堂2005年第62页。
    [1]弘治《常熟县志》卷4《义官》。清钞本,第794-802页。
    [2]向静:《明代义民义官》,《明清论丛》第7辑。北京:紫禁城出版2006年第85页。
    [1]参考王曾瑜:《中国古代卖官鬻爵的教训》,《北京日报》2006年9月18日。
    [2]张觉校注:《商君书注译》,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点校本第52页。
    [3]张觉点校:《韩非子》,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点校本第78页。
    [4]石一参:《管子今诠》,北京:中国书店1988年第246页。
    [5]参考王曾瑜:《中国古代卖官鬻爵的教训》。《北京日报》2006年9月18日。
    [6](汉)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第224页。
    [1](汉)班固:《汉书》卷24《食货志四》。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点校本第1133页。
    [2]《史记》卷10《孝文本纪》第432页。
    [3]钱穆:《秦汉史》。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191页。
    [1]翁礼华:《钱眼读史》。浙江文艺出版社第5页。
    [2](清)赵翼:《廿二十札记》卷2《汉书武帝纪赞不言武功》。北京:中国书店1987版第21页。
    [3]《史记》卷30《平准书八》第1423页。
    [4]《史记》卷30《平准书八》第1433页。
    [5]《史记》卷30《平准书八》第1441页。
    [6]《汉书》卷10《成帝纪十》第318页。
    [7]《史记》卷30《平准书八》第1419页。
    [1]《汉书》卷50《张冯汲郑传》第2307页。
    [2]《汉书》卷57《司马相如传》第2529页。
    [3]《汉书》卷89《循吏传》第3627-3628页。
    [4]《汉书》卷24下《食货志第四下》第1158页。
    [5]《汉书》卷10《成帝纪》第213页。
    [6](宋)范晔:《后汉书》卷5《安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点校本第231页。
    [7]《后汉书》卷7《桓帝纪》第309页。
    [8]《后汉书》卷8《灵帝纪》第342页。
    [1](宋)王观国:《学林》卷8《物价》。《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51册第200页。
    [2]《后汉书》卷52《崔骃列传》第1731页。
    [3](明)彭大翼撰:张幼学增定:《山堂肆考》卷81《输钱至太尉》。《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974册第523页。
    [4](前秦)王嘉撰、(梁)萧绮辑编:《拾遗记》卷6《历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99年第533页。
    [5](唐)杜佑撰:《通典》卷34《职官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941页。
    [6]《后汉书》卷52《崔骃列传》第1731页。
    [7](唐)虞世南撰、(明)陈禹谟补注:《北堂书钞》卷41《政事部》。《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889册第137页。
    [8]《后汉书》卷8《孝灵帝纪第八》第355页。
    [9]《后汉书》卷31《羊续传》第1111页。
    [1]《后汉书》卷52《崔骃列传》第1731页。
    [2]嘉靖《兰阳县志》卷7《选举志·援例》《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52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2年。
    [3](唐)房玄龄:《晋书》卷45《刘毅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1272页。
    [4]《通典》卷11《鬻爵》第244页。
    [5]《山堂肆考》卷81《入米除郡》。《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74册第523页。
    [1](五代)刘昫:《旧唐书》卷82《李义府》。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第2767页。
    [2](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卷4《中宗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第111页。
    [3]《旧唐书》卷113《裴冕传》第3354页。
    [4]《旧唐书》卷48《食货志上》第2087页。
    [5]《通典》卷11《鬻爵》第244页。
    [6]《新唐书》卷157《陆贽传》第4921页。
    [7]《旧唐书》卷10《肃宗》第244页。
    [8]《新唐书》卷208《田令孜》第5885页。
    [9]《旧唐书》卷113《裴遵庆传附向子寅、寅子枢传》第3358页。
    [1]《旧唐书》卷119《常衮传》第3446页。
    [2]《山堂肆考》卷81《堂牒卖官》,《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74册第526页。
    [3]《新唐书》卷122《魏元忠传》第4346页。
    [4]王曾瑜:《宋朝卖官述略》《史学集刊》2006年7月第4期第61页。
    [5](宋)章若愚;《群书考索》后集卷62《鬻爵》。《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937册第863页。
    [6]别驾初为汉朝时置,州府中总理众务之官。宋时各州之通判,职能与别驾同,故称之。
    [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9《真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317页。
    [2](清)毕沅:《续资冶通鉴》卷66,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年第922页。
    [3]《群书考索》后集卷62《财用门》第864页。
    [4](清)徐松辑:《宋会要》职官五五之三十九。
    [5](元)脱脱:《宋史》卷38《宁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第740页。
    [1](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50《赀选》。《元明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第3057页。
    [2]《宋史》卷43《理宗三》第835页。
    [3](清)稽璜:《续文献通考》卷43《选举考》赀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189页。
    [4]《宋史》卷47《瀛国公》第930页。
    [5](明)冯琦:《宋史纪事本末》卷11《蔡京擅国》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392页。
    [6]《宋史》卷472《奸臣蔡京》第13728页。
    [7](宋)朱弁:《曲洧旧闻》卷10《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63册第347页。
    [8]《宋史》卷474《奸臣贾似道》第13783页。
    [9](元)脱脱:《辽史》卷25《道宗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第296页。
    [10](元)脱脱:《金史》卷51《选举制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1130页。
    [1]《金史》卷50《食货五》第1125页。
    [2]《金史》卷6《世宗上》第125页。
    [3]《金史》卷50《食货五》第1125页。
    [4](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50《选举考》第3061页。
    [5]《元史》卷173《崔彧》第4041页。
    [6](明)胡粹中:《元史续编》卷3《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334册第479页。
    [7](清)汪祖辉撰:《元史本证》卷28《选举三》,《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中华书局1982年点校本第302页。
    [8](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50《选举考》第3061页。
    [1](明)宋濂:《元史》卷29《泰定帝一》第660页。
    [2]《元史本证》卷28《选举三》第302页。
    [3]《元史》卷82《选举二·铨法上》第2053页。
    [1]《元史》卷42《顺帝五》第896页。
    [2](明)叶子奇《草木子》卷3《克谨篇》。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9页。
    [1]嘉靖《兰阳县志》卷7《选举志·援例》,《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52册。
    [1]许大龄先生:《清代捐纳制度》北京:哈佛燕京学社出版社1950年。
    伍跃:《明代捐纳政策开始时间考》大连:第十二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7年。
    [2]参考许大龄《清代捐纳制度》中提出捐纳产生于景泰元年。北京:哈佛燕京学社出版社1950年。
    [3]许大龄先生《清代捐纳制度》绪论第5页。
    [1]颜杏真:《明代灾荒救济政策之研究——捐纳政策》《华学月刊》第147期1984年第40页。
    [2]伍跃《明代捐纳政策开始时间再考》,2007年国际明史学会会议论文。
    [3]《明英宗实录》卷92,正统七年五月癸酉,第1862-1863页。
    [4]虚衔指代冠带、散官或虚名,
    [5](明)姜南:《半村野人闲谈》卷1《入桌补官》《中华野史》明朝卷。山东:泰山出版社2000年点校本第37页。
    [6]嘉靖《增城县志》卷19《大事通志》,《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65册第586页。
    [1](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54《王通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4241页。
    [2]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史》统计:苏、松、常、镇、湖、嘉六府田土,占全国总数只有4%,而田赋却占全国总数的22%,而田赋负担最重的是苏州,达2斗8升5合余,是全国总数的8.2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88页。
    [3](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第362页。
    [1]《明史》卷147《杨荣传》第4137页。
    [2](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29《王振用事》。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第446页。
    [3]《明史》卷340《王振》第7772页。
    [4]《明史纪事本末》卷29《王振用事》第450页。
    [5]参考伍跃:《明代捐纳政策开始时间再考》。
    [1]伍跃:《明代的捐纳:财政与社会》,“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视野”学术研讨会议论文,第28页。
    [2]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鞠民库《明代灾害与政治》2008年第39页。
    [3]另外有陈关龙、高帆《明代农业自然灾害之透视》统计,“明代农业自然灾害共有575次,按灾害种类分,水灾18次,旱灾128次,饥歉128次、蝗灾131次、冰雹49次;就各个朝代而言,洪武朝57次、永乐朝31次、宣德朝25次、正统朝50次、景泰朝28次、天顺朝21次、成化朝52次、弘治朝46次、正德朝42次、嘉靖朝73次、隆庆朝17次、万历朝83次、天启朝17次、崇祯朝50次。《中国农史》1991年第4期。
    [4](清)龙文彬:《明会要》卷56《食货四·预备仓》。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1073页。
    [5]《明太祖实录》卷231,洪武二十七年正月辛酉,第3375页。
    [6]《明太祖实录》卷211,洪武二十四年八月己卯,第3139页。
    [1]《明宣宗实录》卷41,宣德三年四月辛未,第1011页。
    [2]《明宣宗实录》卷57,宣德四年八月丙申,第1367页。
    [3]《明宣宗实录》卷66,宣德五年五月丙辰,第1562页。
    [4]《明史纪事本末》卷28《仁宣致治》第436页。
    [5]万历《大明会典》卷22《预备仓》第405页。
    [6]《明史》卷10《英宗前纪》第131页。
    [1]《明英宗实录》卷180,正统十四年七月己丑,第3484页。
    [1]《明史》卷170《于谦传》第4545页。
    [2]《明史纪事本末》卷33《景帝登极守御》,第498页。
    [3]《明英宗实录》卷181,正统十四年八月癸亥,第3509页。
    [4]万历《明会典》卷18《屯田》第334页。
    [5]伍跃:《明代捐纳制度试探》《明清论丛》第七辑第65页。
    [6]《明史》卷82《食货六》,第2005页。
    [1](明)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卷64《马端肃公文集》《为会集廷臣计议御虏方略以绝大患事疏》。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536页。
    [2]《明英宗实录》卷187,景泰元年正月壬寅,第3801页。
    [3]《明英宗实录》卷190,景泰元年三月己未,第3912页。
    [1]九边:从西向东分别为绥宁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蓟镇→辽东镇。
    [2](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44《山西六》。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992页。
    [3]《明英宗实录》卷185,正统十四年十一月辛卯,第3687页。
    [4]《明英宗实录》卷188,景泰元年闰正月戊午,第3836页。
    [5]《明英宗实录》卷214,景泰三年三月壬寅,第4606-4607页。
    [6]《明经世文编》卷215《承启堂文集》,《边论九边形势》,第2251页。
    [1]此处参考陈关龙、高帆《明代农业自然灾害之透视》,《中国农史》1991年第4期。
    [2](汉)郑氏注,(唐)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礼记注疏》卷12《王制》《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115册第255页。
    [1]《明宣宗实录》卷51,宣德四年二月乙未,第1225页。
    [2]《明英宗实录》卷225,景泰三年夏四月丁卯,第4898页。
    [1]《明宪宗实录》卷25,成化二年春正月己巳,第507页。
    [2]《明武宗实录》卷83,正德七年正月癸酉,第1805页。
    [3](明)范景文《昭代武功编》卷6《续修四库全书》史部389册第85页。
    [4]《明史》卷16《明武宗本纪》第211页。
    [1](明)陈建辑《皇明通纪集要》卷27《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34册第277页。
    [2]《明武宗实录》卷178,正德十四年九月戊戌,第3474页。
    [1]张显清:《严嵩传》,合肥:黄山书社1992年7月第144页。
    [2](明)徐日久:《五边典则》卷5。《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25册第646页。
    [3]《明史》卷76《兵志》第1866页。
    [4]《明宪宗实录》卷129,成化十年六月辛巳,第2456页。
    [5]《明宪宗实录》卷249,成化二十年二月甲戌,第4420页。
    [1]《明通鉴》卷42,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579页。
    [2]《明武宗实录》卷93,正德七年十月甲子,第1981页。
    [3]《明武宗实录》卷99,正德八年四月戊午,第2066页。
    [1]《明孝宗实录》卷192,弘治十五年十月辛酉,第3552页。
    [2]《明孝宗实录》卷161,弘治十三年四月乙巳,第2895页。
    [3]《明孝宗实录》卷222,弘治十八年三月辛亥,第4026页。
    [1](明)杨时乔:《马政纪》卷5,《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663册,第566页。
    [2]《明宪宗实录》卷262,成化二十一年二月癸丑,第4433页。
    [3](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7回“没遮拦追赶及时雨,船火儿大闹浔阳江”。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275页。
    [4]《明宪宗实录》卷280,成化二十二年七月癸丑,第4718页。
    [5]《南雍志》卷4,第498页。
    [6]《明武宗实录》卷40,正德三年秋七月己酉,第941页。
    [1]《明宪宗实录》卷121,成化九年十月壬申,第2339页。
    [2]《明孝宗实录》卷169,弘治十三年十二月癸未,第3057页。
    [3]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07页。
    [4]《明武宗实录》卷37,正德三年夏四月乙亥,第877页。
    [1]《明武宗实录》卷9,正德元年春正月乙酉,第298页。
    [1]参考汤纲、南炳文《明史》下册第644页。
    [2]《明世宗实录》卷97,嘉靖八年正月己亥,第2261页。
    [3]《明史》卷202《孙应奎传》第5335页。《明通鉴》卷60。
    [4]《明世宗实录》卷323,嘉靖二十六年五月壬子,第5987页。
    [5]《明史》卷54《食货志》第1901页。
    [6]《明世宗实录》卷414,嘉靖三十三年九月乙卯,第7204页。
    [7]《明世宗实录》卷418,嘉靖三十四年正月丁未,第7252页。
    [8]《明光宗实录》卷6,泰昌元年一月乙丑,第167页。
    [1]《明史》卷259,《袁崇焕传》第6711页。
    [1]《明史》卷78《食货志》第1907页。
    [2]《明熹宗实录》卷6,天启元年二月丁巳,第297页。
    [3]《明熹宗实录》卷29,天启二年十二月丁亥,第1480页。
    [4](明)吴甡《柴庵疏集》卷2《天启三年屯例太滥,名器可惜疏》。《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51册第361页。
    [1]《明世宗实录》卷30,嘉靖二年八月辛丑,第800页。
    [2]《明神宗实录》卷22,万历元年二月癸酉,第591-592页。
    [1]《明神宗实录》卷139,万历十一年七月甲申,第2585页。
    [2]嘉靖《兰阳县志》卷7《选举志·援例》,《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52册。
    [3]嘉靖《铅山县志》卷10《应例》,《天一阁地方志选刊续编》第46册第227页。
    [4](明)吴亮辑《万历疏抄》卷25《司农告匮日甚一年敬陈末议以备采择疏》,万历三十七年刻本,第3722页。
    [5]《续南雍志》卷8,万历二十二年二月,户部尚书杨俊民因中州灾伤,题为民饥异常,就近开纳以佐赈。第480页。
    [1]张治安:《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2年第77页。
    [1]《明太祖实录》卷135,洪武十四年正月丙辰第2143页。
    [2]嘉靖《太康县志》卷10《义官》。《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58册第555页。
    [3](明)王九思:《渼陂集》卷下《明故七品散官秋泉张君墓志铭》明嘉靖刻崇祯补修本。《续修四库》集部1334册第239页。
    [4]弘治《句容县志》卷6人物类《义官》,《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11册。
    [1](明)朱燮元:《少师朱襄毅公督署疏草》《监儒助饷援例疏》,《续修四库全书》第491册第192页。
    [2](明)王锜撰,张德信点校:《寓圃杂记》卷5《义官之滥》。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点校本第40页。
    [3]弘治《常熟县志》卷3《荒政》,第552页。
    [4]《明英宗实录》卷190,景泰元年三月辛未,第3925页。
    [5](明)叶盛:《叶文庄公奏议》西垣奏草卷4,《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75册第271-272页。
    [1]《明英宗实录》卷198,景泰元年十一月丁巳,第4211页。
    [2]《明英宗实录》卷210,景泰二年十一月己未,第4525页。
    [1]《明英宗实录》卷220,景泰三年九月壬子,第4768页。
    [2]《明英宗实录》卷229,景泰四年五月丁丑,第5014页。
    [3]《明英宗实录》卷223,景泰三年十一月癸亥,第4820页。
    [4]《明英宗实录》卷223,景泰三年十一月乙亥,第4832页。
    [5]万历《吉安府志》卷1《郡纪》。《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第16页。
    [6]《明英宗实录》卷229,景泰四年五月戊辰,第5007页。
    [7]《明英宗实录》卷289,天顺二年三月丁巳,第6190页。
    [8](明)陈仁锡:《无梦园初集》劳集三荒政考《项襄毅公救荒事宜》,《续修四库全书》第1382册第373页。
    [9]万历《青浦县志》卷5人物下《义士》,明万历刊本,第431页。
    [1]参考《明英宗实录》卷207,景泰二年八月丙子第4448页。
    [2]《新唐书》卷50《兵志》第1338页。
    [3]《无梦园初集》劳集三《韩襄毅公救荒事宜》第1382册第375页。
    [1]弘治《常熟县志》卷3《荒政》,第552页。
    [2]《明孝宗实录》卷173,弘治十四年四月庚辰,第2992页。
    [3]《明孝宗实录》卷35,弘治三年二月壬辰,第756页。
    [4]《明孝宗实录》卷164,弘治十三年七月乙亥,第2992页。
    [5]《明宪宗实录》卷121,成化九年冬十月甲戌,第2341页。
    [1]《明宪宗实录》卷194,成化十五年九月甲子,第3422页。
    [2]《明宪宗实录》卷265,成化二十一年闰四月丁未,第4496页。
    [3](明)毕自严:《度支奏议》陕西司卷2,《题覆延抚旌叙助赈官员士民疏》第490册第623-624页。
    [4]《钦定大清会典》卷30《礼部》,《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205册第955页。
    [5]《明史》卷69《选举志一》第1687页。
    [1]《明世宗实录》卷193,嘉靖十五年十一月戊午,第4077页。
    [2]《明史》卷69《选举志一》第1688页。
    [3]嘉靖《尉氏县志》卷3《人物类·冠带生员》。《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49册。
    [4]《明英宗实录》卷191,景泰元年夏四月己卯,第3941页。
    [5]万历《大明会典》卷25《户部十二》第19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
    [6]《明英宗实录》卷193,景泰元年六月癸未,第4039页。
    [7]嘉靖《太康县志》卷10《冠带》《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58册第558页。
    [8]《明孝宗实录》卷202,弘治十六年八月庚子,第3751页。
    [1](明)章潢:万历《新修南昌府志》卷25《请复常平疏》,万历十六年刻本第1854-1855页。
    [2]《明经世文编》卷87《林贞肃公文集》《请复常平疏》第778页。
    [3]《小腆纪年》卷8,第341页。
    [4]万历《吏部职掌》,《遥授官职》,《续修四库全书》第258册第62页。
    [5]《钦定大清会典》卷30《礼部》第955页。
    [6]《续南雍志》卷2,第136页。
    [7]《续南雍志》卷2,第174页。
    [8]《续南雍志》卷3,第224页、第225页、第227页。
    [9]《续南雍志》卷4,第229页、第241页、第242页、第261页、第275页。
    [1]《续南雍志》卷5,第359页、第373页。
    [2]《续南雍志》卷6,第393页。
    [3]《明史》卷71《选举三》第1715页。
    [4]《明英宗实录》卷194,景泰元年七月戊辰,第4101页。
    [5]《明英宗实录》卷200,景泰二年春正月丁未,第4248页。
    [6]《明英宗实录》卷206,景泰二年秋七月辛亥,第4422页。
    [7]参考赵世瑜:《明代吏典制度简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8]万历《吏部职掌》,《告给冠带》第222页。
    [1](明)王恕:《王端毅公奏议》卷8《议知府王衡陈言停止纳财充吏奏状》第604页。
    [2]参考郭培贵教授:《明史选举志考论》。
    [3]《明宪宗实录》卷265,成化二十一年闰四月丁未,第4496页。
    [4]万历《吏部职掌》,《役满印承》第119页。
    [5]万历《吏部职掌》,《题授通事》第51页。
    [6]万历《吏部职掌》,《加纳印承》第12页。
    [1]万历《大明会典》卷9《吏部八》。
    [2]《明经世文编》卷137《许文简公奏疏》《正国典明选法以便遵守疏申明选法》第1371页。
    [3]《明宪宗实录》卷25,成化二年春正月己巳,第508页。
    [4]《明宪宗实录》卷57,成化四年八月壬子,第1169页。
    [5]《明宪宗实录》卷120,成化九年九月庚寅,第2308页。
    [1]《明宪宗实录》卷225,成化十八年三月庚午,第3858-3859页。
    [2](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50《赀选》第3036页。
    [3](明)《吏部考工司题稿》,《援例免考三考役满吏孟晹等冠带疏》,明季史料集珍本第二辑第243页。
    [1]《明世宗实录》卷442,嘉靖三十五年十二月癸丑,第7567-7569页。
    [2]万历《吏部职掌》,《拨吏行头》第219页。
    [3]参考郭培贵教授《明史选举志考论》。
    [4]《松窗梦语》卷8《铨部纪》,中华书局1985年第152页。
    [5]《明经世文编》卷137《许文简公奏疏》,《正国典明选法以便遵守疏》第1369页。
    [6]参考万历《大明会典》卷5《选官》第103页。
    [1](明)俞汝辑:《礼部志稿》卷99《儒士纳例》。《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97册第790页。
    [2]万历《吏部职掌》,《铸印局官》第52页。
    [3]《礼部志稿》卷99《儒士纳例》第792页。
    [4]万历《吏部职掌》,《铸印局官》第52页。
    [5]《礼部志稿》卷99《儒士纳例》第793页。
    [6]冠带致仕指官吏退休,古时官吏告老还家称为致仕,意为交还官职而还禄位于君。
    [1]左丘明著,韦昭注:《国语》卷6《齐语》,《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406册第70页。
    [2]《明史》卷93《刑法志一》第2293-2294页。
    [3]《明英宗实录》卷194,景泰元年七月戊辰,第4101页。
    [4]《明英宗实录》卷229,景泰四年五月癸未,第5016页。
    [5]《明英宗实录》卷237,景泰五年五月甲戌,第5169页。
    [6]《明英宗实录》卷309,天顺三年十一月癸巳,第6490页。
    [1]《皇明条法事类纂》卷14户部类《五赃被冤官吏人等及有赃例无冠带者送灾荒去处纳米还职着役冠带例》。《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乙编第四册第597页。
    [2]《明宪宗实录》卷25,成化二年正月己巳,第508页。
    [3]《明英宗实录》卷228,景泰四年四月己酉,第4493页。
    [4](明)黄瑜《双槐岁钞》卷9,《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39册第533页。
    [5]郭培贵教授:《明代纳贡起始时间考》,《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第18卷第2期。另外《明史选举志考论》中也对此说详细论证。
    [1]《明英宗实录》卷232,景泰四年八月癸巳,第5074-5075页。
    [1]《明宪宗实录》卷28,成化二年闰三月癸酉,第552页。
    [2]《明宪宗实录》卷256,成化二十年九月戊子,第4320页。
    [3]《明宪宗实录》卷265,成化二十一年闰四月戊戌,第4492-4493页。
    [4]《明宪宗实录》卷280,成化二十二年七月癸丑,第4718-4719页。
    [1]《明宪宗实录》卷266,成化二十一年五月丁巳,第4500-4501页。
    [2]《明宪宗实录》卷282,成化二十二年九月庚申,第4779页。
    [3](明)王恕:《王端毅奏议》卷8《议知府王衡陈言停止纳财充吏奏状》,《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27册第604页。
    [4]《续南雍志》卷4,第257页。
    [5]《续南雍志》卷4,第269页。
    [6]《度支奏议》山西司卷1《酌议户工事例条定选法规则疏》第490册第468页。
    [7]《工部新刊事例》,《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33册第620页。
    [1](明)陈燕翼:《思文大纪》卷4,《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44册第45页。
    [2]《万历野获编》卷11《监生选正官》第282页。
    [3]《明熹宗实录》卷60,天启五年六月癸卯,第2857页。
    [4](清)徐鼒撰:《小腆纪年》卷8。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五辑,台湾大同书局印行第359页。
    [5]《明英宗实录》卷231,景泰四年七月己卯,第5062-5063页。
    [6]《明宪宗实录》卷40,成化三年三月甲申,第817页。
    [7]《明宪宗实录》卷89,成化七年三月乙未,第1738页。卷94,同年八月丙午,第1799页。
    [8]《明武宗实录》卷60,正德五年二月戊戌,第1324页。
    [9]《明世宗实录》卷541,嘉靖四十三年十二月壬申,第8752页。
    [10]《明神宗实录》卷49,万历四年四月己巳,第1122页。
    11 参考《明神宗实录》卷496,万历四十年六月戊子,第9353页。
    12 《明神宗实录》卷368,万历三十年二月丁卯,第6878页。
    [1](明)崔嘉祥:《崔鸣吾纪事》卷4。丛书集成初编本第2956册第14页。
    [2]《皇明疏钞》卷31时政,《应诏陈言时政疏》万镗。《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64册第61页。
    [3]《明史》卷69《选举志一》第1679页。
    [4]吴晗先生:《明初的学校》,《清华大学学报》1948年3月第36页。
    [5]《明世宗实录》卷200,嘉靖十六年五月戊申,第4211页。
    [1](明)王材,郭鎜等纂修《明太学志》卷1《援例生》,明刻本。
    [2](明)周士英,(明)吴从周纂修崇祯《义乌县志》卷10《例监》,万历二十四年刻本。
    [3]《续南雍志》卷4,第275页。
    [4]万历《杭州府志》卷7《国朝事纪下》《中国方志丛书》第199册第524页。
    [5]《续南雍志》卷2,第146页。
    [6]《续南雍志》卷3,第183页。
    [7]《明神宗实录》卷49,万历四年四月己巳,第1122页。
    [8](明)孔贞运:《皇明诏制》。《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57册第197页。
    [1]《少师朱襄毅公督署疏草》卷6《监儒助饷援例疏》第191页。
    [2]《工部新刊事例》,《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33册第620页。
    [3](明)汪应蛟:《计部奏议》卷2《大兵四集新饷不敷疏》。《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80册第577页。
    [4]《明熹宗实录》卷64,天启五年十月甲申,第3005页。
    [5]《梼杌闲评》第38回《孟婆师飞剑褫奸魄,魏忠贤开例玷儒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435页。
    [6]《明熹宗实录》卷70,天启六年四月己卯,第3344页。
    [7](明)杨嗣昌:《杨文弱先生集》卷10《兵饷遵旨熟商疏》。《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1372册第136页。
    [1]《明史》卷160《张固》第4366页。
    [2]《明宣宗实录》卷45,宣德三年七月癸酉,第1111页。
    [3]《明经世文编》卷179《桂文裹公奏议》,《应制条陈十事疏兴革利弊》第1831页。
    [1]《明经世文编》卷185《霍文敏公文集》,《第三札救弊》第1886页。
    [2](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胥吏》。北京:商务印书馆1925年第59页。
    [3]万历《大明会典》卷2《文选清吏司》第101页。
    [4]《明史》卷71《选举志三》第1716页。
    [5]《明经世文编》卷137《许文简公奏疏》,《正国典明选法以便道守疏》第1370页。
    [6]《明宪宗实录》卷28,成化二年闰三月癸酉,第552页。
    [7]《明宪宗实录》卷160,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丙申,第2941页。
    [8]《王端毅公奏议》卷8《议知府王衡陈言停止纳财充吏奏状》第604页。
    [9]《明武宗实录》卷114,正德九年五月乙丑,第2038页。
    [1]《明世宗实录》卷387,嘉靖三十一年七月癸未,第6809-6810页。
    [2]《明世宗实录》卷431,嘉靖三十五年正月己丑,第7445页。
    [3]《皇明条法事类纂》卷10吏部类《申明吏役不许用顶头钱》第442-443页。
    [4]《明世宗实录》卷431,嘉靖三十五年正月己丑,第7445页。
    [5](明)商辂:《商文毅疏稿》,《政务疏》。《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427册第428页。
    [6](清)侯方域:《侯方域集》卷10《额吏胥》,《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51册第603页。
    [1]《明宪宗实录》卷120,成化九年九月,第2307-2308页。
    [2]《明孝宗实录》卷47,弘治四年正月癸卯,第956页。
    [3]万历《大明会典》卷8《吏役参拨》第163页。
    [4](明)李贤:《古穰集》卷1《奏议论诰勅》,《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44册第484页。
    [5]《明英宗实录》卷206,景泰二年七月辛亥,第4422页。
    [1]《明英宗实录》卷230,景泰四年六月己丑,第5020-5021页。
    [2]《明英宗实录》卷230,景泰四年六月辛卯,第5024-5025页。
    [3]万历《大明会典》卷6《文官封赠》第125页。
    [4]《明英宗实录》卷214,景泰三年三月甲午,第4599页。
    [5]万历《大明会典》卷170《封赠》第626页。
    [6](明)杨士聪:《玉堂荟记》卷下。丛书集成初编第2948册第68页。
    [1]正德《建昌府志》卷15《应例》,《天一阁地方志选刊》第34册。
    [2]《度支奏议》堂稿卷14《覆订例款以便开纳疏》第483册第612-613页。
    [1](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28《中书科》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29页。
    [2]《钦定历代职官表》卷4。
    [3]《万历野获编》卷9《异途中书初授》第250页。
    [4]《万历野获编》卷9《两殿两房中书》第247页。
    [5]《少师朱襄毅公督署疏草》卷6《监儒助饷援例疏》第191-192页。
    [6]《海运摘抄》卷5,明季辽事丛刊本。
    [1]《度支奏议》陕西司卷1《题覆裁汰中书俸薪疏》第490册第584-585页。
    [2]《万历野获编》卷9《两殿两房中书》第248页。
    [3]《小腆纪年》卷8,第345页。
    [4]嘉靖《归州全志》人物卷之四《例贡》。《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62册第935页。
    [5](明)赵南星:《赵忠毅公诗文集》卷15《明从仕郎两淮盐运司经历郭公暨配罗氏、吕氏合葬墓志铭》《四库禁毁书丛刊》集68册第456页。
    [1]嘉靖《归州全志》人物卷之四,《例贡》第934页。
    [2]参考万历《大明会典》卷39《俸给》第716页。
    [3](明)李乐:《见闻杂记》卷6,“里中潘辅之者,起家可二三万金;儿女亲唐生者欲援例,须三百金,家贫不足。潘卖米四百余石代为纳,唐得卒南雍业焉,后官均州吏目,官囊可二三千金。”
    [4]《明熹宗实录》卷31,天启三年二月辛未,第1573页。
    [5]《明世宗实录》卷16,嘉靖元年七月癸酉,第518页。
    [1](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96《职官考·王府官僚》第5806页。
    [2]《礼部志稿》卷40(王府典膳厨役》第737页。
    [3]《明世宗实录》卷16,嘉靖元年七月癸酉,第518页。
    [4]嘉靖《象山县志》卷10《人物记》,《天一阁地方志续编》第30册第248页。
    [5]嘉靖《昌乐县志》卷3《选举》,《天一阁地方志续编》第57册第636页。
    [6]嘉靖《太康县志》卷10《典膳》,《天一阁地方志续编》第58册第557页。
    [7]嘉靖《郾城县志》卷3《输纳入仕》,《天一阁地方志续编》第59册第574页。
    [8]《明世宗实录》卷338,嘉靖二十七年七月庚辰,第6170页。
    [9]万历《大明会典》卷116《王府典膳厨役》,第1688页。
    [10]隆庆《海州志》卷5《科贡·纳银为王官及冠带》,《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14册。
    [1]《度支奏议》边饷司卷4《覆福建道孙御史条议边饷疏》第487册第178页。
    [2]《吏部职掌》揭帖科《十库大使》,第33页。
    [3]《明熹宗实录》卷27,天启二年十月戊寅,第1369页。
    [4]《度支奏议》堂稿卷14《覆订例款以便开纳疏》第483册第611-612页。
    [5]《度支奏议》边饷司卷4《覆福建道孙御史条议边饷疏》第487册第177-178页。
    [1]参考郭培贵教授《明史选举志考论》。
    [2]《明史》卷69《选举志一》第1685页。
    [1](明)张鼐:《宝日堂初集》卷28《国子生差拨例》。《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77册第45页。
    [2]《度支奏议》堂稿卷5《题覆户科都给事中解学龙等会议疏》第483册第201页。
    [3]《中国教育通史》第四卷,明代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33页。
    [4]参考《明太祖实录》卷32,永乐二年六月己丑,第571页。
    [5]《明孝宗实录》卷100,弘治八年五月甲辰,第1841页。
    [1]《明经世文编》卷197《潘简肃公集》《慎守令疏》第2030-2031页。
    [2](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卷11。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1998年第232页。
    [3]《明英宗实录》卷333,天顺五年十月壬申,第6826页。
    [4]《明世宗实录》卷418,嘉靖三十四年正月丁未,第7252页。
    [1]《明世宗实录》卷456,嘉靖三十七年二月戊戌,第7715-7716页。
    [2]潘星辉:《明代文官铨选制度研究》第168页。
    [3]《明世宗实录》卷457,嘉靖三十七年三月庚戌,第7720页。
    [4]《少师朱襄毅公督署疏草》卷6《监儒助饷援例疏》第191-192页。
    [1]万历《吏部职掌》,《遥授官职》第62页。
    [2]参考万历《大明会典》卷5吏部四《选官》,第103页。
    [3]《明世宗实录》卷367,嘉靖二十九年十一月庚戌,第6570页。
    [4](清)梁国治:《国子监志》卷41生徒六,《甄用》,《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930页。
    [5]《辟雍纪事》卷12,《续修四库全书》史部828册第90页。
    [6]《续南雍志》卷3,第175页。
    [7]《续南雍志》卷4,第240页。
    [8]《续南雍志》卷4,第284页。
    [1]《明世宗实录》卷514,嘉靖四十一年十月辛酉,第8440页。
    [2](明)朱勤美:《王国典礼》卷8《黜秩》万历四十三年周府刻天启增修本第1216页。
    [3]《辟雍纪事》卷13,第94页、96页。
    [4]《国子监志》卷41生徒六《甄用》第1930页。
    [5]《续南雍志》卷5,第309页。
    [6](清)陈田著《明诗纪事》卷25庚签《葛一龙》。《明代传记丛刊》第15册第263页。
    [7]《续南雍志》卷4,第284页。
    [8]《明诗纪事》卷19己签《张之象》,《明代传记丛刊》第14册第759页。
    [9]《续南雍志》卷7,第426页。
    [10]《续南雍志》卷7,第425页。而《辟雍纪事》载:“监生入赀授文华武英二殿中书。”第100页。
    11 《明神宗实录》卷382,万历三十一年三月甲子,第7182页。
    12 《度支奏议》堂稿卷14《覆订例款以便开纳疏》第609-610页。
    [1]《柴庵疏集》卷2《屯例太滥名器可惜疏》,第361页。
    [2]万历《吏部职掌》,《监儒加级》第66页。
    [3](明)董应举:《崇相集》卷3《盐纲释言》。《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02册第136页。
    [4]《度支奏议》堂稿卷14《覆订例款以便开纳疏》第483册第612页。
    [1]参考《计部奏议》卷2《艰危日甚匡济无能,陈切要事务疏》,《续修四库全书》第480册第573页。
    [2]《明世宗实录》卷514,嘉靖四十一年十月辛酉,第8440页。
    [3]《明世宗实录》卷528,嘉靖四十二年十二月丁未,第8612页。
    [4](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50《选举考》第3072页。
    [5]《明世宗实录》卷533,嘉靖四十三年四月丁丑,第8667-8669页。
    [1]《续南雍志》卷4,第269页。
    [2]《续南雍志》卷4,第274页。
    [3]《度支奏议》山西司卷1《覆本部右堂条议事例款项疏》第490册第447-448页。
    [4]《明史》卷71《选举志三》第1721页。
    [5]郭培贵教授:《明史选举志笺正》,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75页。
    [6]《续南雍志》卷3,第200页。
    [1]《明英宗实录》卷190,景泰元年三月乙巳。卷197,十月戊子。卷224,三年十二月癸巳。
    [2]《明英宗实录》卷230,景泰四年六月己亥,第5029页。
    [3]《明英宗实录》卷243,景泰五年七月甲戌;卷257,景泰六年八月甲寅,第5532页。
    [4]《王国典礼》卷8《俸给》第1199页。
    [5]《明世宗实录》卷366,嘉靖二十九年十月己卯,第6546页。
    [6](明)周孔教:《周中丞疏稿》救荒事宜《风慕义以广储积》,《续修四库全书》史部481册第234页。
    [7](明)姚希孟:《公槐集》卷3《吴灾纂述》。《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78册第333页。
    [8]万历《吏部职掌》,《援例官员》第96页。
    [1]嘉靖《武康县志》卷2《人物表》,《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0册。
    [2]嘉靖《郾城县志》卷3《输纳入仕》,《天一阁藏明代志选刊续编》第59册第574-575页。
    [3]万历《吏部职掌》,《升补王官》第95页。
    [4]《王国典礼》卷8《黜陟》第1217页。
    [5](清)何绍章等:光绪《丹徒县志》卷55《张氏赈饥记》,《中国地方志集成》第341页。
    [6](明)茅坤:《茅鹿门先生文集》卷17序《寿光禄兄北溪先生八十》,《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45册第689页。
    [7]《明诗纪事》己籤卷19《周沛》,第14册第752页。
    [8]《周中丞疏稿》救荒事宜《风慕义以广储积续附议》第234页。
    [9]《倪文贞奏疏》卷11《奉议输捐疏》第317页。
    [10]《明经世文编》卷137《许文简公奏疏》,《正国典明选法以便遵守疏》第1370页。
    11 嘉靖《德州志》卷7《秩官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57册第359页。
    [1]隆庆《赵州志》卷6《官师》,《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6册。
    [2]嘉靖《潮州府志》卷5《官师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
    [3]嘉靖《钦州志》卷4《职官》,《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64册。
    [4]嘉靖《赣州府志》卷7《秩官》,《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38册。
    [5]嘉靖《南宁府志》卷6《职官·典史》,《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67册第175页。
    [6]嘉靖《延平府志》《官师志》卷3《文职》,《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9册。
    [7](明)赵南星:《赵忠毅公文集》卷20《革乞恩穵选恤困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68册第615页。
    [8]《明宪宗实录》卷28成化二年闰三月丁丑,第554页。
    [9]《续南雍志》卷2,第145页。
    [10]《明熹宗实录》卷40,天启四年春三月癸朱(梁本)第2316页。
    11 《明世宗实录》卷462,嘉靖三十七年闰七月丙子,第7797页。
    12(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50《选举考》第3073页。
    [1]《度支奏议》边饷司卷4《覆福建道孙御史条议边饷疏》第487册第178页。
    [2]《明世宗实录》卷442,嘉靖三十五年十二月癸丑第7567页。
    [3]万历《吏部职掌》,《上粮免考》第117页。
    [4]《明世宗实录》卷533,嘉靖四十三年四月丁丑,第8669页。
    [1]《明经世文编》卷137《许文简公奏疏》《正国典明选法以便遵守疏申明选法》第1371页。
    [2]万历《大明会典》卷8《吏役参拨》第162页。
    [3]《明史》卷71《选举三》第1715页。
    [4]《礼部志稿》卷99《选补局官》第737页。
    [5](明)蔡献臣撰:《清白堂稿》卷1《覆南京礼部考选局儒疏》。《四库未收书辑刊》第6辑第22册第23页。
    [6]《礼部志稿》卷99《儒士纳例》。《吏部职掌·铸印局官》中记载与此有出入,是为“听缺儒士”。听缺儒士与听缺食粮儒士有区别。关于铸印局儒上有食粮和候粮者,据《续文献通考》卷127《印信事例》载:铸印局食粮儒士额设两名,嘉靖十六年增加两名,共四名食粮儒士。”而《礼部志稿》载:“侯粮儒士四名”。 因此铸印局儒士按此推断食粮和候粮儒士为8名,而未食粮者未计。
    [1]《礼部志稿》卷99《收考儒士》第792页。
    [2]《明世宗实录》卷442,嘉靖三十五年十二月癸丑,第7569页。
    [3]《明世宗实录》卷533,嘉靖四十三年四月丁丑,第8669页。
    [4]《吏部职掌》,《铸印局官》第51-52页。
    [5]《周中丞疏稿》救荒事宜《风幕义以广储积》第234页。
    [6]《清白堂稿》卷1《覆南京礼部考选局儒疏》第23页。
    [1]《明史》卷71《选举志三》第1716页。
    [2]万历《大明会典》卷12《在外州府司府官》第218页。
    [1]《明英宗实录》卷262,景泰七年春正月甲午,第5601页。
    [2]《明英宗实录》卷309,天顺三年十一月癸巳,第6497页。
    [1]《明英宗实录》卷188,景泰元年闰正月戊午,第3836页。
    [2]《明英宗实录》卷190,景泰元年三月辛亥,第3902页。
    [3]《叶文庄公奏议》,《西垣奏草》卷4第268页。
    [4]《度支奏议》山西司卷1《覆本部右堂条议事例款项疏》第490册第447页。
    [1]《明英宗实录》卷188,景泰元年闰正月戊午,第3836页。
    [2]《明世宗实录》卷418,嘉靖三十四年正月丁未,第7252页。
    [3]《度支奏议》山西司卷1《酌议户工事例条定选法疏》第490册第468页。
    [4]万历《吏部职掌》,《举监考选》第66页。
    [5]《度支奏议》堂稿卷14《覆订例款以便开纳疏》第483册第610页。
    [1]《度支奏议》山西司卷1《酌议户工事例条定选法规则疏》第490册第467页。
    [2]《度支奏议》山西司卷1《酌议户工事例条定选法规则疏》第490册第467页。
    [3](明)周念祖辑:《万历辛亥京察记事始末》卷7,《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34册。
    [4](清)朱奇龄:《续文献通考补》卷3《百官补三》。清抄本。
    [1]万历《大明会典》卷5《选官》第108页。
    [2]万历《大明会典》卷5《选官》第108页。
    [1]万历《大明会典》卷5吏部四《推升》第110页。
    [2]《度支奏议》堂稿卷14《覆订例款以便开纳疏》第483册第612页。
    [1]《度支奏议》堂稿卷14《覆订例款以便开纳疏》第483册第609页。
    [2]参考潘星辉教授《明代文官铨选》。
    [3]万历《吏部职掌》,《制诰房官》第49页。
    [4]《度支奏议》堂稿卷14《覆订例款以便开纳疏》第483册第609页。
    [1]万历《吏部职掌》,《推升方面》第78页。
    [2]《吏部职掌》,《改除官员》第173页。
    [3]《度支奏议》堂稿卷14《覆订例款以便开纳疏》第483册第611页。
    [1]《度支奏议》山西司卷1《覆本部右堂条议事例款项疏》第490册第448页。
    [2]《度支奏议》山西司卷1《酌议户工事例条定选法规则疏》第490册第468页。
    [1]《明英宗实录》卷197,景泰元年冬十月戊子,第4186页。
    [2]《明英宗实录》卷200,景泰二年正月丁未,第4248页。
    [3]《明宪宗实录》卷211,成化十七年正月庚寅,第3677-3678页。
    [1]《明神宗实录》卷271,万历二十二年三月乙丑,第5035页。
    [2]《明世宗实录》卷403,嘉靖三十二年十月乙亥,第7050页。
    [3]《明熹宗实录》卷55,天启五年正月壬戌,第2500-2501页。
    [4]《明熹宗实录》卷61,天启五年七月庚午,第2886页。
    [5](明)程开祜辑:《筹辽硕画》卷37,明万历刻本。
    [6](明)陈龙正《救荒策会》卷6《荒政议总纲》明崇祯十五年洁梁堂刻本第243-244页。
    [1]《明经世文编》卷115《杨石淙文集》,《为总奏修理马政疏》第1079页。
    [2]《明史》卷327《鞑靼传》第8471页。
    [3]《马政纪》卷5《监生生员纳马》,第565页。
    [4]嘉靖《磁州志》卷2《科贡》,《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3册第894页。
    [5]《明史》卷12《英宗后纪》第158页。
    [6]《南京太仆寺志》卷5《储买》。《四库存目丛书》史部257册第530页。
    [7]《明史》卷68《兵制四》,第2273页。
    [8]《明武宗实录》卷88,正德七年闰五月庚辰,第1883页。
    [9]《南京太仆寺志》卷5《裁时例》第530页。
    [1]《明世宗实录》卷62,嘉靖五年三月壬子,第1453页。
    [2](明)尹守衡:《皇明史窃》卷12《军法志第四》。《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316册第626页。
    [3]《明英宗实录》卷329,天顺五年六月辛卯,第6772页。
    [4]《明宪宗实录》卷101,成化八年二月丙子,第1961页。
    [5]《明宪宗实录》卷171,成化十三年冬十月己亥,第3094-3095页。
    [6](清)王锡侯:(乾隆)《望都县新志》卷5《义官》。《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73册第129页。
    [7](明)张学颜等《万历会计录》卷27《开纳》。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53册第940页。
    [8](明)孙旬辑《皇明疏抄》卷31时政,《应诏陈言时政疏》万镗。《续修四库全书》史部463册。
    [1]《明熹宗实录》卷63,天启五年九月丁巳,第2973-2974页。
    [2](明)毕自严:《石隐园藏稿》卷8书,《答李河岑》。《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93册第649页。
    [3](明)毕自严:《饷抚疏草》卷7《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75册第367-369页。
    [1]《海运摘抄》卷5,第411页。
    [2]《筹辽硕画》卷36,第4712页。
    [3]《度支奏议》新饷司卷25《覆南户部条议鼓铸事宜疏》第486册第83页。
    [4]《度支奏议》新饷司卷4《议停南部新厂并山西鼓铸疏》第484册第404页。
    [5]《度支奏议》新饷司卷25《覆南户部条议鼓铸事宜疏》第486册第83页。
    [1]《筹辽硕画》卷37。
    [2]《海运摘抄》卷2。
    [1](清)嵇璜:《续文献通考》卷30《国用一》第3084页。
    [2]参考万明《关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思考》引自《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
    [1](明)陈龙正:《救荒策会》卷6,明崇祯十五年洁梁常刻本,第243-244页。
    [2]《明世宗实录》卷456,嘉靖三十七年二月戊戌,第7716页。
    [3]《明世宗实录》卷457,嘉靖三十七年三月庚戌,第7720页。
    [1]《明宪宗实录》卷22,成化元年十月壬午,第431页。
    [2]《明宪宗实录》卷26,成化二年二月癸巳,第522页。
    [3](明)赵世卿:《司农奏议》卷3《题顺天等府荒政疏》,《续修四库全书》第480册第262页。
    [4]《明熹宗实录》卷6,天启元年二月辛亥,第288页。
    [1]《筹辽硕画》卷37。
    [2]《明熹宗实录》卷82,天启七年三月戊寅,第3988页。
    [3]《明宪宗实录》卷106,成化八年七月庚子,第2066页。
    [4]《明宪宗实录》卷228,成化十八年六月甲寅,第3910页。
    [5]《马政纪》卷5《冠带纳马》第566页。
    [1]《明世宗实录》卷387,嘉靖三十一年七月癸未,第6809页。
    [2]《明世宗实录》卷428,嘉靖三十四年二月戊申,第7403页。
    [3]《明史》卷92《马政》第2274页。
    [4](明)杨博:《本兵疏议》卷16《覆巡抚山西侍郎万恭条陈三关事宜疏》。《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77册第485页。
    [1]《度支奏议》山西司卷1《覆浙抚题留事例充织造疏》第490册第474页。
    [1]参考《明会要》卷45《职官十七》:集议一般指军国大事,议立君,议储嗣、议建都、议郊祀、议宗庙、议典礼、议封爵、议大臣、议宗藩、议民政、议漕运、议边事。
    [2]《明史》卷196《夏言传》第5191页。
    [3]《明世宗实录》卷33,嘉靖二年十一月庚寅,第856页。
    [4]《明世宗实录》卷140,嘉靖十一年七月甲子,第3275页。
    [5]《明英宗实录》卷198,景泰元年十一月丁巳,第4211页。
    [1]《明武宗实录》卷152,正德十二年八月癸亥,第2948-2949页。
    [2]《明武宗实录》卷37,正德三年夏四月乙亥,第878页。
    [3]《明武宗实录》卷127,正德十年七月甲寅,第2553-2554页。
    [1]《南京户部志》卷3,《民科》。
    [2](明)刘斯洁:《太仓考》卷9《银库事例》,第829页。
    [3]《明神宗实录》卷530,万历四十三年三月庚申,第9975页。
    [1]《度支奏议》堂稿卷19《请官管理事例印务疏》第484册第第171页。
    [2]《度支奏议》新饷司卷35《题催南部事例并芦课疏》第486册第628页。
    [3]《度支奏议》山西司卷2《题覆事例新旧条疑酌议停留疏》第490册第509页。
    [4]《明史·职官志》:屯田司负责“屯种、抽分、薪炭、夫役”等,虞衡司所管山泽采捕、陶冶之事,“军装、兵械,下所司造,同兵部省之,必程其坚致”。分司为宝源局,验试厅盔甲,王恭二厂,所属为宝源局大使,皮作局大使、副使,军器局大使、副使,年例钱粮。都水司所治“陂池、桥道、舟车、织造、券契、量衡”之事:营膳司负责经营兴作之事,凡宫殿、陵寝、城郭、坛场、祠庙、仓库、廨宇、营房、王府邸第之役,皆鸠工会材、以时程督之。
    [5]《明史》卷72《职官志一》第1760页。
    [1](明)何士晋:《工部厂库须知》卷2。《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878册第447页。
    [2]《工部厂库须知》卷1《题参》第405页。
    [3]《明熹宗实录》卷70,天启六年四月庚寅,第3368页。
    [1]《明熹宗实录》卷70,天启六年四月丁丑,第3341页。
    [2]《度支奏议》堂稿卷14《请发二部事例轮月会收》第616页。
    [3]《度支奏议》山西司卷1《酌议户工事例条定选法规则疏》第490册第470页。
    [1]《吏部考功司题稿》《明季史料集珍第二辑》第243页。
    [2]参考《续南雍志》卷9,第517页。
    [3]《倪文贞奏疏》卷5《雍务急切疏》第265页。
    [4]《明神宗实录》卷491,万历四十年正月癸亥,第9249页。
    [5]《明神宗实录》卷172,万历十四年三月乙巳,第3133页。
    [1]《明神宗实录》卷491,万历四十年正月癸亥,第9248-9249页。
    [2]《工部厂库须知》卷2,第447页。
    [3]《续南雍志》卷8,第482页。
    [4]《明熹宗实录》卷15,天启元年十月壬申,第741-742页。
    [1]《计部奏议》卷4《俯循职掌再申考核疏》第596-597页。
    [2]《明熹宗实录》卷70,天启六年四月丁酉,第3347页。
    [3]《度支奏议》山西司卷2《题覆事例新旧条疑酌议停留疏》第490册第510页。
    [1]《度支奏议》堂稿卷14《请发二部事例轮月会收疏》,第616页。
    [1]《明世宗实录》卷188,嘉靖十五年六月己酉,第3977页。
    [1]万历《大明会典》卷209《都察院一》载:“都御史巡抚,兼军务者,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赞理。管粮饷者,加总督,兼理他如整饬边各,提督边关,及抚治流民,总理河道等项,皆因事特设。”
    [2]蠲存留是有蠲之名,不蠲起运是无蠲之实。《明经世文编》卷438,《琐拾民情乞赐采纳以隆治安疏》:“盖所为存留钱粮,不过官吏俸薪,师生廪忾,庶仪禄米,孤贫口粮等项而已。此数不因岁登而可加,不登而可减也。一邑之内,额设员名,自有定数,偶遇灾伤,谓可减其人乎?”,第4786页。报批蠲免的程序历时太长,往往等到朝廷蠲免之令下达时,地方税也征收完毕,所以蠲免作为灾荒救济的主要手段,存在弊端。
    [3]《明宪宗实录》卷75,成化六年正月丙戌,第1440页。
    [4]《明宪宗实录》卷41,成化三年四月己酉,第839页。
    [5]《明宪宗实录》卷119,成化九年八月丁丑,第2300页。
    [6]《明宪宗实录》卷122,成化九年十一月乙卯,第2357页。
    [7]《明宪宗实录》卷124,成化十年正月乙巳,第2376页。
    [8]《明宪宗实录》卷266,成化二十一年五月丁巳,第4500页。
    [9]《倪文贞奏疏》卷11《阁部最要事宜》,第315页。
    [1]《神庙留中奏疏会要》卷5户部,万历三十六年八月,第308页。
    [2](明)葛昕:《集玉山房稿》卷1《议酌开纳济工疏》,《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296册第386页。
    [3]《明孝宗实录》卷76,弘治六年闰五月癸丑,第1471-1472页。
    [4]《明世宗实录》卷366,嘉靖二十九年十月戊子,第6557页。
    [1]嘉靖《太平县志》卷4《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第17册。
    [2]《明英宗实录》卷329,天顺五年六月辛卯,第6772页。
    [3]万历《大明会典》卷22户部《仓庾》第398页。
    [1]《明孝宗实录》卷41,弘治三年八月癸未,第851页。
    [2](明)秦金:《安楚录》卷2《续修四库全书》史部433册第383页。
    [3]《明代辽东档案汇编》第301-302页。
    [4]《明宪宗实录》卷171,成化十三年十月己亥,第3094页。
    [5]《明宪宗实录》卷159,成化十二年十一月丁巳,第2912页。
    [6]《明孝宗实录》卷173,弘治十四年四月庚辰,第3144页。
    [1]《明武宗实录》卷21,正德二年正月丙中,第602页。
    [2]《明史》卷75《职官四》载:知县掌一县之政。凡赋役、岁会实征,十年造黄册第以丁产为差。赋有金谷、布帛及诸货物之赋,役有力役、雇役、借倩不时之役,皆视天时休咎,地利丰耗,人力贫富,调剂而均节之。岁歉则请于府若省蠲减之。凡养老、祀神、贡士、读法、表善良、恤穷乏、稽保甲、严缉捕、听狱讼,皆躬亲厥职而勤慎焉。若山海泽薮之产,足以资国用者,则按籍而致贡。
    [3]《明太祖实录》卷161,洪武十七年四月壬午第2498页。
    [4](明)冯梦龙编:《警世通言》卷31,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499-502页。
    [1]《南京户部志》卷2。
    [2]《续南雍志》卷4,第257页。
    [3]《续南雍志》卷7,第350页。
    [4]《神庙留中奏疏会要》户部卷5,第372页。
    [1]《明世宗实录》卷366,嘉靖二十九年十月戊子,第6557页。
    [2]万历《大明会典》卷22《预备仓》第406页。
    [3]《司农奏议》卷3《题顺天等府荒政疏》第262页。
    [4](清)俞森:《义仓考》,《丛书集成初编》第33册第19页。
    [5]万历《大明会典》卷22户部《仓庾》第401页。
    [1]《明神宗实录》卷89,万历七年七月乙巳,第1835页。
    [2]《明神宗实录》卷346,万历二十八年四月乙酉,第6449页。
    [3]《明神宗实录》卷529,万历四十三年二月丁亥,第9952页。
    [4]《明熹宗实录》卷60,天启五年六月己丑,第2819页。
    [5]《工部厂库须知》卷1《题参》,第405页。
    [6]《明熹宗实录》卷31,天启三年二月乙酉,第1594页。
    [1]《明史》卷72《职官志》载:“考功掌官吏考课、黜陟之事,凡内外官员给由,三年初考,六年在考,并引请九年通考,奏请综其称职而陟黜之……吏之考,三六年满,移验封司拨用”。第1737页。
    [2]《神庙留中奏疏会要》吏部卷5,第155页。
    [3]万历《吏部职掌》,《援例官员》第96页。
    [4]《度支奏议》广西司卷1《覆御史黄仲晔补还青银佥报流商疏》第488册第570页。
    [5]《集玉山房稿》卷1《议酌开纳济工疏》第386页。
    [6]《明熹宗实录》卷60,天启五年六月己丑,第2819页。
    [1](明)施沛撰:《南京都察院志》卷8《河南道职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齐鲁书社出版第73册第227页。
    [2]《南京都察院志》卷24《见行事例》,第676页。
    [3]《万历辛亥京察纪事始末》卷7。
    [4]《皇明世法录》卷38厂库《摘发弊端疏》。《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15册第36页。
    [5]《续南雍志》卷4,第294页。
    [6]《工部厂库须知》卷1《题参》第405页。
    [1]1948年,费正清的经典著作《美国与中国》问世,其中专门论述了绅士的社会特质。他认为,绅士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绅士是指通过考试、捐纳等途径而取得功名者及其家族成员,狭义的绅士则仅指取得功名者。
    [2]转引自张仲礼的《中国绅士》第1页。《澳门月报》第1卷第11期,第461页。
    [3]参考张仲礼:《中国绅士》第5页。
    [1]张显清等著:《明代政治制度史》乡绅即在乡的绅士,亦即有仕宦功名的人在乡里的称呼,是当时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产生的一个社会阶层的特定名称,第76页。
    [2](美)金勇义《中国与西方的法律观念》。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14页。
    [3](明)李维帧:《大泌山房集》卷69《汪内史家传》明万历刻本。
    [1]嘉靖《固始县志》卷6《选举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51册。
    [2](明)刘大夏:《刘忠宣公遗集》诗集卷1《送王大用纳粟冠带还》《四库未收书辑刊》第6辑第29册第480页。
    [3]张仲礼:《中国绅士》第30页。
    [4]弘治《将乐县志》卷1渡,《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37册第101页。
    [5]参考(清)汪森编:《粤西文载》卷34《飞鸾桥修造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66册第248页。
    [6]万历《大明会典》卷198《工部十八》第998页。
    [1]弘治《句容县志》卷6《义官》。
    [2](明)费宏:《太保费文宪公摘稿》卷4《贺黄编修乃兄入赀补官》。《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31册第312页。
    [3]《司农奏议》卷2《清赋役疏》第136页。
    [1]日本渡昌弘先生在《明代捐监生的资质》一文中对捐监生资质做了分析:认为捐监生并非如往常人们所认为的那样,素质低下,科举中式成为优秀人才者大有人在。
    [2]《明神宗实录》卷585,万历四十七年八月丁巳,第11194页。
    [3]《皇明条法事类纂》卷8吏部类《纳米等项临生坐堂十年拨历若有乡试中式许通计先前坐监年月依岁贡等项监生坐堂事例挨次拨历》第369-372页。
    [4]又有周彝,仁和人,顺天中式,出《浙江通志》卷136。
    [1]《明史》卷71《选举志》第1716页。
    [2]《万历野获编》卷14《顺天解元》第373页。
    [3](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48《传世藏书·子库·文史笔记》,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第315页。
    [4]《万历野获编》卷16《覆试》第409页。明制,一旦对顺天解元产生异议,即推行覆试,决定去留。科场覆试一法,“在唐宋已有之,要之,非盛世待士体也”。明朝士子被言者,必再试。至成弘而后,则更加谨慎了。
    [1]《两浙名贤录》卷19《经济》,《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542册第577页。
    [2]《明神宗实录》卷577,万历四十六年十二月庚辰,第10935页。
    [3]《明神宗实录》卷585,万历四十七年八月丁巳,第11194页。
    [4]《万历野获编》卷15《纳粟民生高第》第405页。
    [5](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50《选举考》第3081页。
    [1](明)张弘道,(明)张疑道辑《明三元考》卷11,曾祖存,知县。父大榜,癸未进士,福州知府。《明代传记丛刊》第19册第483页。
    [1]《礼部志稿》卷43《祀祭司郎中》第804页。
    [2]《礼部志稿》卷44《精善司郎中》第828页。
    [3]《万历野获编》卷15《纳粟民生高第》:“汪以时者年五十余,尚为儒童而酷贫。其亲友哀之,为纳银游北监,亦连举乡会为御史,今已升冏卿。”第405页。
    [4](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50《选举考》第3080-3081页。
    [1](明)叶相高:《苍霞草》卷5《三校录序》,《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24册第125页。
    [2](弘治)《常熟县志》卷3《惠政》第546页。
    [3](明)陈舜仁:万历《应天府志》卷14《风土志》。明万历刻增修本。
    [4]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中国文化研究》冬之卷第61页。
    [5]万历《雷州府志》卷14《选举志》明万历四十二年刻本。
    [1]崇祯《吴县志》卷36《选举·乡举》。《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18册第35-72页。
    [2]据吴宣德著《中国教育通史》明代卷,第499页。
    [1]《明三元考》卷11,第483页。
    [2]关于其生员的身份,由焦竑《国朝献徵录》卷27《罗公墓志铭》、《明史》卷286《罗玘传》而知。
    [3]《明史》卷286《罗玘传》第7344页。
    [4]《涌幢小品》卷11,第150页。
    [5]《万历野获编》卷15《纳粟民生高第》第405页。
    [6]嘉靖《南康县志》卷6《天一阁地方志续刊》第44册。
    [7](明)何良俊撰:《四友斋丛说》卷10《史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87页。
    [1]万历《大明会典》卷5吏部四《选官》第107页。
    [2]万历《大明会典》卷220《国子监·拨历》,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第1095页。
    [3]《续南雍志》卷4,第294页。
    [4]上序:指监生按照次序应该轮到拨历的,预先将愿意去历事、办事的事项写清,呈送本堂教官,查明月日,有无旷压等事,再引本生转呈博士厅批转绳愆厅将各生序前序虚旷实历查算一遍。若各项相同,确实应该得拨,则开具通知单,将序单称送司业,各查无异,然后将各生的名单贴在外面。吴宣德著:《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四册第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44页。
    [5]《南雍志》卷16《储养考》,第1360页。
    [1]《礼部志稿》卷69《提学官收纳例监生肄业》第159页。
    [2]《明宪宗实录》卷146,成化十一年冬十月丙申,第2687页。
    [3](明)吕柟《泾野子内篇》卷23《太学语》。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点校本第246页。
    [4]《南雍志》卷16《储养考》第1360-1361页。
    [5](明)薛应旂:《宪章录》卷26,《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352册第260页。
    [6]万历《吏部职掌》,《监生上选》第64-65页。《明史》卷69,《选举志一》载:正历是指在户、吏、礼、大理寺、通政司、行人司、无菌都督府衙门历事的临生,主要协助部门处理政务,历满三个月上选簿。杂历是指被派往内府及各衙门办事、写本等差,主要负责眷写奏本查理文册第稽算数日,被称为办事监生,满一年后上选,不能直接听选,需等办事结束后,再回监进学,依次历事出身。第1685页。
    [1]《明史》卷69《选举志一》载:长行取选指的是长差、短差满日后上选。此处长差指诸色办事,清黄、写诰、续黄、清军、天财库实习的监生,初以三年上选,后改为满一年为上选。短差指承运库、司礼监、尚宝司、六科实习监生,后来定满一年为上选。第1685页。
    [2]万历《吏部职掌》,《贡粟长行取选》第36页。
    [3]参考《续南雍志》卷4,第297页。
    [4]潘星辉教授:《明代文官铨选制度》第184页。
    [1]《明史》卷69《选举志一》第1679页。
    [2](明)章潢:《图书编》卷85《教职》,《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972册第266-267页。
    [3]万历《吏部职掌》,《开选远方》第55页。
    [4]万历《大明会典》卷5《选官》第107页。万历《吏部职掌》,《开选远方》载同。
    [5](清)查继佐:《罪惟录》卷27,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986页。
    [6]万历《吏部职掌》,《开选边方》第56页。
    [7]《两朝典故》转引自《国子临志》卷41《生徒》。
    [1]《明史》卷69《选举志》第1679页。
    [1]嘉靖《南康县志》卷6《援例入监》,《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44册第960-962页。
    [2]嘉靖《铅山县志》卷10《应例》,《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46册第225页。
    [3]隆庆《海州志》卷5《纳粟入监》,《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14册。
    [1]《明孝宗实录》卷22,弘治元年十二月丙子,第508-509页。
    [2](明)许国撰、叶向高辑《许文穆公集》卷1《赠海宁别驾许槐庭先生序》明万历许立言等刻本。《四库禁毁书从刊》集部第40册第357页。。
    [3]嘉靖《汉阳府志》卷6《宦迹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54册。
    [4](明)张居正:《张太岳先生文集》卷18,《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45册第62-63页。
    [5]《明神宗实录》卷585,万历四十七年八月丁巳,第11194页。
    [6]《明武宗实录》卷60,正德五年二月戊戌,第1324页。
    [7]《续南雍志》卷5,第313页。
    [1]万历《新昌县志》卷10《选举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19册。
    [2](明)邵圭洁:《北虞先生遗文》卷4,《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19册。
    [3]《官常政要》之《重刻官员品级考》明崇祯刻本丛书。转引自何朝辉《明代县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6页。
    [4](明)茅坤:《茅鹿门文集》卷18《赠鲍丞序》。《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44册第708页。
    [5]万历《大明会典》卷5《吏部四》第105页。
    [6]《续南雍志》卷4,第245页。
    [7]《续南雍志》卷4,第261页。
    [8]嘉靖《淄川县志》卷6《名宦传》文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43册。
    [9](明)温纯:《温恭毅集》卷10《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88册第631下。
    [10](明)李贽:《山中一夕话》卷13《纳粟监生》,《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272册第653页。
    [1]《续南雍志》卷6,第403-404页。
    [2](明)查应光辑:《靳史》卷28。《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29册第544页。
    [3]同治《苏州府志》卷146《杂记三》。《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1](明)张天复:《鸣玉堂稿》卷7《醒心徐公孺人吴氏合葬墓志铭》,《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48册第549页。
    [2](明)王世懋:《王奉常集》卷21文部《兰溪县丞南屿史公墓碣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33册第424页。
    [3](清)徐鼒撰:《小腆纪传》卷56《列传第四十九》。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五辑下册第762页。
    [1]《王奉常集》卷25《文林郎山西定襄县知县柳溪王公墓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33册。
    [2](明)董裕:《董司寇文集》卷13《明中都留守司经历郭君墓表》。《四库未收书辑刊》第5辑第22册第732页。
    [3]《赵忠毅公诗文集》卷15《明敕封文林郎永城县知县魏公暨配冯、赵两孺人合葬墓志铭》第452页。
    [1]参考万历《黄岩县志》卷5《人物志·例贡》,《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18册。
    [2](明)张朝瑞撰:《皇明贡举考》卷5《续修四库全书》第828册第331页。影印北大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
    [3]嘉靖《河间府志》卷19《宦迹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册。
    [4](明)朱谏:《雁山志》卷4。山东: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本。
    [5]《皇明贡举考》卷5第315页。
    [6](明)邓元锡撰:《皇明书》卷29《循吏》。《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316册第220页。
    [1](明)孙绪:《沙溪集》卷1序《赠冯生嘉际擢乡试序》。《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64册第494-495页。
    [1](明)程敏政:《篁墩文集》卷25《汪君自吏部待选还新安省觐送行序》,《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52册第435页。
    [1]《明史》卷186《杨守随传》第4921页。
    [2]《神庙留中奏疏》卷7,第186页。
    [3]《明宪宗实录》卷120,成化九年九月庚寅,第2308页。
    [4](明)周念祖辑:《万历辛亥京察纪事始末》卷7《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35册。
    [1]参考《中国教育通史》第四卷明代卷中的统计数字,参考《明太学志》而得。
    [2]据郭培贵教授《明史选举志考论》统计有3次,如:“考选天下儒学年长生员入监。先后实行过三次,首次行于宣德八年,令天下府、州、县学考选四十五岁以上生员入监;第二、三次,分别行于正统十年和天顺五年,令考选四十岁以上生员入监。皆为缓解日趋严重的生员淹滞局面而设。”
    [3]转引渡昌弘先生:《明代捐纳入监概说》引自台湾林丽月先生统计的北京国子监的人数,第21页。
    [4]《明孝宗实录》卷78,弘治六年七月壬寅,第1500页。
    [5]《南雍志》卷4《事纪四》第474页。
    [6]《明神宗实录》卷468,万历三十八年三月丁亥,第8832页。
    [7]《五杂组》卷15,《事部三》,第316页。
    [1]《明世宗实录》卷331,嘉靖二十六年十二月戊申,第6075页。
    [1]《明宪宗实录》卷146,成化十一年冬十月丙申,第2687页。
    [2]《南雍志》卷4《事纪四》第386页。
    [3]《东洲初稿》卷11《议开例》,《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69册第950页。
    [4]《明史》卷69《选举志一》第1684页。
    [1]《南雍志》卷4《事纪四》。正德五年春,第477页。
    [2]《明宪宗实录》卷89,成化七年二月癸酉。又《南雍志》卷4《事纪四》第353页载同。
    [3]《南雍志》卷4《事纪四》,第444页。
    [4]《南雍志》卷4《事纪四》第479页。
    [5]《明武宗实录》卷67,正德五年九月丙辰,第1469页。
    [6]《明世宗实录》卷28,嘉靖二年六月乙卯,第774页。
    [7]万历《大明会典》卷220《国子监·拨历》第1095页。
    [1]《图书编》卷105《国朝学校始末》,《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72册第266-267页。
    [2]《明太学志》卷7。
    [3](明)吴亮辑:《万历疏钞》卷21《铨政类》,《法平衡以清仕路以稗铨政疏》。《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69册第50页。影印上图藏明万历三十七年刻本。
    [4](明)徐三重:《采芹录》卷2《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7册第13页。
    [1](汉)荀悦:《汉纪》卷9《前汉孝景皇帝前纪》。《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03册第283页。
    [2]《明世宗实录》卷541,嘉靖四十三年十二月壬申。
    [3]《柴庵疏集》卷2《屯例太滥名器可惜疏》第362页。
    [4]嘉靖《崑山县志》卷8,《明代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地方志》第9册。
    [5]《明世宗实录》卷541,嘉靖四十三年十二月壬申,第8752页。
    [6]《明英宗实录》卷224,景泰三年十二月癸巳,第4858页。
    [7]黄仁宇著,阿风等译:《十六世纪的财政与税收》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196页。
    [8]《神庙留中奏疏会要》吏部卷7《续修四库全书》470册第187页。
    [1]《明神宗实录》卷524,万历四十二年九月丙寅,第9870页。
    [2](明)郑若曾:《郑开阳杂著》卷6《郑韶州经略附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84册第609页。
    [3]《明神宗实录》卷519,万历四十二年四月丁酉,第9785页。
    [4]《明神宗实录》卷502,万历四十年闰十一月甲戌,第9581页。
    [5]《万历疏钞》卷21铨政类《法平衡以清仕路以稗铨政疏》,《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69册第50-51页。
    [6]《明熹宗实录》卷27,天启二年十月戊寅,第1370页。
    [7]《柴庵疏集》卷2《屯例太滥名器可惜疏》。第362页。
    [1]《王端毅公奏议》卷8《议知府王衡陈言停止纳财充吏奏状》第604页。
    [2](明)康海撰:《对山集》卷1《对策》,《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66册第322页。
    [3]《续南雍志》卷8,第467页。
    [4]《度支奏议》堂稿卷10《兵饷急需权益设法疏》第483册第427页。
    [5]《明熹宗实录》卷29,天启二年十二月丙戌,第1477页。
    [6]《神庙留中奏疏会要》吏部卷7《续修四库全书》470册第216页。
    [1]《明宪宗实录》卷247,成化十九年十二月甲申,第4186页。
    [2]《神庙留中奏疏会要》吏部卷5,《续修四库全书》470册第143页。
    [3]《赵忠毅公文集》卷20《革乞恩穵选恤困疏》第616页。
    [4]《柴庵疏集》卷2《天启三年屯例太滥名器可惜疏》。第362页。
    [1]《明神宗实录》卷535,万历四十三年八月壬午。第10135页。
    [2]《柴庵疏集》卷2《天启三年屯例太滥名器可惜疏》,第362页。
    [3]《神庙留中奏疏会要》吏部卷5,第143页。
    [4]《明神宗实录》卷539,万历四十三年十一月壬寅,第10262页。
    [5]《明经世文编》卷198《潘简肃公奏疏》,《会议第一疏,舍官征》,第2060页。
    [6]《明武宗实录》卷99,正德八年四月戊午,第2066页。
    [1]《明神宗实录》卷182,万历十五年正月甲辰,第3395页。
    [2]《万历疏钞》卷21铨政类《法平衡以清仕路以裨铨政疏》。《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68册第50页。
    [3]《明史》卷70《选举志二》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考选庶吉士,皆为翰林官,其它或授给事、御史,知府,知州,知县等。举人、贡生不第,入监选者,或授小京职,或授府佐及州县正官,或授教职。第1695页。
    [1]《明熹宗实录》卷60,天启五年六月庚寅,第2826-2827页。
    [2]嘉靖《宁州志》卷15《官迹》,《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43册第619-620页。
    [3]万历《雷州府志》卷6《秩官志》。
    [4]《续南雍志》卷2,第145页。
    [5]《万历野获编》卷11《监生选正官》第282页。
    [6]《明孝宗实录》卷175,弘治十四年六月壬辰第3194页。
    [1](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36《蔡瑞虹忍辱报仇》第507页。
    [2](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15。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66页。
    [3](明)祁彪佳:《宜焚全稿》卷17《续修四库全书》492册。
    [4]《皇明条法事类纂》卷10吏部《救荒不许奏开生员人等纳粮吏典于农民选充》第440-441页。
    [5](明)黄训撰:《皇明名臣经济录》卷7《议给事中王钦拾遗奏状》,《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44册。
    [6]《典故纪闻》卷15。同上。
    [1](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12,《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731册第174页。
    [2]《皇明条法事类纂》卷1五刑类《职官有犯之四,禁革豪强以除民患》第53页。
    [3]《明孝宗实录》卷221,弘治十八年二月乙丑,第4159页。
    [4]《明神宗实录》卷12,万历元年四月辛酉,第394页。
    [5]《工部厂库须知》卷2,第447页。
    [6](明)董其昌:《神庙留中奏疏会要》吏部卷5,第143页。
    [1]参考赵子富:《明代学校科举与学术文化的发展》:明初生员数量是3万人,占当时人口的0.05%。宣德年间,定增广之额,“在京府学六十人,在外府学四十人,州、县以次减十”。《明史》卷69,《选举志一》第1686页。增加增广生员以后,至宣德、正统年间,生员人数大约有6万人,占当时人口的0.11%。景泰后,生员人数直线上升,正德年间已达31万人左右,至明朝末年,据顾炎武估计,生员的人数已达50万人,占当时人口的0.96%。《清华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第87页。(清)顾炎武撰,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卷2《生员论》。北京:中华书局。
    [2]嘉靖《崑山县志》卷8,《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9册。
    [3]嘉靖《宁国县志》卷3《例贡》,《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36册第802页。
    [4]嘉靖《沈丘县志》《选举》。《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58册第1036页。
    [1](明)皇甫涍:《皇甫少玄集》外集卷9《送王尚质应诏之武昌输粟入太学序》,《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76册第726页。
    [2](明)程开祜:《筹辽硕画》卷6。
    [1]《明史》卷69《选举志一》第1675页。
    [1](明)邓无锡《函史》卷12《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8册第239页。
    [2]《续南雍志》卷3,第226页。
    [3]《明孝宗实录》卷15,弘治元年六月戊申,第374页。
    [4]《明神宗实录》卷585,万历四十七年八月丁巳,第11194页。
    [5]《辟雍纪事》卷11,第83页。
    [6]《续南雍志》卷2,第144页。
    [1](明)谢肇淛:《五杂组》卷15《事部三》上海书店2001年第316页。
    [2]《宝日堂初集》卷2《清途篇》第35页。
    [3]《续南雍志》卷3,第255-256页。
    [4]《明武宗实录》卷13,正德元年五月癸卯,第410-411页。
    [5]《春明梦余录》卷54,第1115页。
    [6]《明宪宗实录》卷178,成化十四年五月庚辰,第3209页。
    [7]监生旧无依亲事例,以减省廪食,暂放依亲,始于景泰年间。
    [1]《明英宗实录》卷345,天顺六年十月甲申,第6978-6979页。
    [2](明)雷礼:《国朝列卿纪》卷159《国子监祭酒行实》《明代传记丛刊》第40册第764页。明文书局印行。
    [3]《续南雍志》卷3《事纪》第202页。
    [4]《明宪宗实录》卷263,成化二十一年三月己丑,第4450页。
    [5]《礼部志稿》卷69《处坐班数少》第160页。
    [6]《南雍志》卷4《事纪四》第437页。
    [1]《礼部志稿》卷70《重教职除授》第180页。
    [2]《明宪宗实录》卷13,成化元年正月己巳,第285页。
    [3](清)万斯同著:《明史》卷212《曹鼐》。清抄本。
    [4](清)黄景昉:《国史唯疑》卷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5](明)邓士龙辑:《国朝典故》许大龄,王天有点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526页。
    [6]民国《黟县四志》卷14《汪伟卿先生传》。
    [7]《明宪宗实录》卷22,成化元年十月戊寅,第429页。
    [1]《明宪宗实录》卷54,成化四年五月丙子,第1102页。
    [2]《明孝宗实录》卷28,弘治二年七月丙子,第624页。
    [3]《明孝宗实录》卷153,弘治十二年八月癸巳,第2706页。
    [4]正德《莘县志》卷6《科贡》,《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44册。
    [5]弘治《常熟县志》卷3《训导》,第504页。
    [6]《万历野获编》卷11《监生选正官》,第282页。
    [1]万历《大明会典》卷220《国子监》第1092页。
    [2]《明经世文编》卷36《李文达文集》,《论太学》第270页。
    [3]黄云眉:《明史考证》第二册第492页。
    [4]《宝日堂初集》卷28第45页。嘉靖年间国子监祭酒吕楠建议,纳银例贡逃监三月以上者,礼部覆从之。
    [5]《明宪宗实录》卷40,成化三年三月甲申,第816页。
    [6](明)周顺昌:《忠介公烬余集》卷2《与朱德升孝廉书》,《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295册第419页。
    [1](明)王达:《笔畴》卷下,第16页。转引自尹德新、蔡春等编:《历代教育笔记资料》明代第3册。
    [2]《明宪宗实录》卷40,成化三年三月甲申,第816页。
    [3]《续南雍志》卷3,第183-184页。
    [4]伍跃:《明代捐纳:财政与社会》“全球化明史研究之新视野”学术研讨会议论文。
    [1]参考史五一:《试析明后期财政危机的根源》安徽师大学报,2002年9月,第603页。
    [2]参考伍跃:《明代捐纳:财政与社会》“全球化明史研究之新视野”学术研讨会议论文,转引自岩井茂树:《<中国近世财政史的研究>》《历史研究》2005年第1期,第187-189页。
    [3]肖立军:《从财政角度看明朝的腐败与灭亡》《历史教学》1994年第8期,第11页。
    [1]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第321页。
    [2]《明武宗实录》卷35,正德三年二月壬申,第840-841页。
    [3]《明武宗实录》卷44,正德三年十一月乙未,第1005页。
    [4]《明世宗实录》卷47,嘉靖四年正月辛巳,第1207页。
    [5]《明世宗实录》卷356,嘉靖二十九年正月甲午,第6405页。
    [6]《明代赋役制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20页。
    [1]《明穆宗实录》卷39,隆庆三年十一月乙亥,第969页。
    [2]《张太岳先生文集》卷27《答山东抚院李渐庵言吏治河漕》,第174页。
    [3]《杨文弱先生集》卷44《傅淑训总督直省剿寇粮饷》,第624页。
    [4]《明神宗实录》卷457,万历三十七年四月己巳,第8623页。
    [5]《明熹宗实录》卷82,天启七年三月己卯,第3990页。
    [6]《度支奏议》堂稿卷4《恭进御览事例文册疏》第483册第125页。
    [7]《万历十五年》第321页。
    [1]嘉靖《固始县志》卷6《选举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51册。
    [2](明)王琼:《晋溪本兵敷奏》卷12《为十分紧急贼情事》《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75册第673页。
    [3]《万历会计录》卷26《开纳》第917页。
    [4](明)朱吾弼、李云鹄等辑:《皇明留台奏议》卷9时政类《陈末议以广德意疏聂应科》《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67册第479页。
    [5]《度支奏议》山西司卷1《覆浙抚题留事例充织造疏》第490册第475页。
    [6]《明世宗实录》卷48,嘉靖四年正月辛巳,第1207页。
    [7]《明世宗实录》卷261,嘉靖二十一年五月庚寅,第5199页。
    [1]《明神宗实录》卷139,万历十一年七月甲申,第2585页。
    [2]《度支奏议》堂稿卷5《题履户科都给事中解学龙等会议疏》第490册第201页。
    [3]《无梦园初集》劳集三《韩襄毅公救荒事宜》《续修四库全书》第1382册第375页。
    [4]《明武宗实录》卷48,正德四年三月甲辰,第1087-1088页。
    [5]《明武宗实录》卷147,正德十二年三月壬辰,第2807页。
    [6]《明世宗实录》卷112,嘉靖九年四月丙戌,第2676页。
    [7]《明世宗实录》卷499,嘉靖四十年七月己亥,第8261页。
    [8]《明世宗实录》卷395,嘉靖三十二年三月丁丑,第6943页。
    [9]《明世宗实录》卷490,嘉靖三十九年十一月癸亥,第8149页。
    [10]程开祜:《筹辽硕画》卷6。
    11 《明神宗实录》卷179,万历十四年十月庚午,第3337页。
    12 《神庙留中奏疏会要》户部卷5万历三十六年八月,第308页。
    [1]《春明梦余录》卷35《经费》第576页。
    [2]万历《大明会典》卷28《户部》15。
    [3]《万历会记录》卷25《职储》。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从刊史部政书类第53册第900页。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社编辑部,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4]《万历会记录》卷26《京运》第957页。
    [5]参考万历《大明会典》卷28《户部》第538页。《陕西通志》卷42《茶马》亦载。
    [6]《明武宗实录》卷44,正德三年十一月乙未,第1005页。
    [7]《明世宗实录》卷127,嘉靖十年闰六月丙申,第3029页。
    [8]《明世宗实录》卷128,嘉靖十年七月癸丑,第3046页。
    [1]《明世宗实录》卷256,嘉靖二十年十二月乙卯,第5132页。
    [2]《明熹宗实录》卷82,天启七年三月己卯,第3990页。
    [3](明)万表辑:《皇明经济文录》卷16工部下《钦奉敕谕事》明嘉靖刻本。《四部禁毁丛书从刊》集部第19册第43页。
    [4](明)范守已:《皇明肃皇外史》卷20《营兴邸》。《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52册第150页。
    [5]《明世宗实录》卷304,嘉靖二十四年十月王子,第5762页。
    [6](明)项梦原:《冬宫纪事》《丛书集成初编》第1500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23页。
    [7]《明世宗实录》卷126,嘉靖十年六月乙卯,第3007页。
    [1]《明熹宗实录》卷31,天启三年二月辛未,第1573页。
    [2]《集玉山房稿》卷1《议处协济大工疏》第395页。
    [3]《度支奏议》山西司卷1《覆浙抚题留事例充织造疏》第490册第473页。
    [1]《明世宗实录》卷107,嘉靖八年十二月乙卯,第2537页。
    [2]《明世宗实录》卷227,嘉靖二十六年九月戊辰,第6036页。
    [3](明)张永明:《张庄僖文集》卷3《乞处补禄粮疏》《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277册第360页。
    [4]《明神宗实录》卷374,万历三十年七月乙亥,第7030页。
    [5]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第341页。
    [1]秦佩珩:《明代赋役制度考释》,《郑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第96-97页。
    [2]张显清:《明代缙绅地主浅论》,《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2期。
    [3]万历《大明会典》卷20《赋役》第366页。
    [4]万历《大明会典》卷17《灾伤》第326页。
    [1]《明孝宗实录》卷61,弘治五年三月戊寅,第1176页。
    [2]《醒世恒言》卷35《富贵本无根》。长城出版社,1999第436页。
    [3]徐茂明:《江南士绅和江南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81页。
    [4](明)张萱:《西园闻见录》卷32户部一,《赋役前》,《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69册第37页。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民国二十九年哈佛燕京学社印本。
    [5]《石隐园藏稿》卷2《祖善人翁传》第454页。
    [6]《盐政志》卷10《禁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73册。
    [7]《明神宗实录》卷32,万历二年十二月丙辰,第760页。
    [1]《明神宗实录》卷143,万历十一年十一月庚辰,第2661页。
    [2]《筹辽硕画》卷15。
    [1]《农政全书》卷12水利《露水客谈》,《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731册。第174页。
    [1](汉)贾谊:《新书》卷1《服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2](明)姜南:《蓉塘诗话》卷1《入桌补官》。《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695册第626页。影印天一阁藏叫嘉靖二十二年张国镇刻本。
    [3]《皇明条法事类纂》卷1五刑类《禁约散官违法,禁豪强以免民患,禁欺公玩法》第52-53页。
    [4]《万历野获编》卷16《旗杆》第427页。
    [1]《万历野获编》卷19《京师营造》第487页。
    [2]《明史》卷43《舆服志》第1638页。
    [3](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2。收入《通志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4]《明史》卷43《舆服志三》第1639页。
    [5](明)陈棐:嘉靖《广平府志》卷16《风俗志》嘉靖刻本。
    [6](明)王世贞:《觚不觚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1041册第436页。
    [7]《明史》卷43《舆服志》第1649页。
    [1]《皇明条法事类纂》卷1五刑类《禁约散官违法,禁豪强以免民患禁,禁欺公玩法》第53页。
    [2]嘉靖《章丘县志》卷14《风土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57册。
    [3]弘治《句容县志》卷6《义官》。《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11册。
    [4]《赵忠毅公诗文集》卷13《晋府典膳孙公传》第352页。
    [5]《明武宗实录》卷30,正德二年九月丁未,第755页。
    [6](明)陆人龙著:《三刻拍案惊奇》,《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大字本》华夏出版社1995年第191页。
    [1]《警世通言》卷31,第499-502页。
    [2]《明神宗实录》卷389,万历三十八年十月丁亥,第7317页。
    [3]《明世宗实录》卷497,嘉靖四十年闰五月癸巳,第8232页。
    [4]《万历野获编》卷12《吏部》第305页。
    [5](明)袁袤:《世纬》卷下《惜爵》,《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17册第17页。
    [6](明)李清:《三垣笔记》附识卷中,《元明史料笔记从刊》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01页。
    [1](明)张卤辑:《皇明嘉隆疏钞》卷20《贪横荫臣欺君蠹国疏》,《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67册第119页。
    [2]《明孝宗实录》卷104,弘治八年九月戊申,第1908页。
    [3]《律解辩疑》大明律卷第二十四《诈假官》。《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第四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55页。
    [4]《明神宗实录》卷38,万历三年五月丁巳,第895-896页。
    [5](明)左光斗:《左忠毅公集》卷1奏疏《捉获假印疏》,《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70册第536-539页,影印科图藏清康熙刻本。
    [1]《神庙留中奏疏》吏部卷5,第157页。
    [2]《倪文贞奏疏》卷5《雍务急切疏》第265页。
    [1](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35《明代宦官》,《续修四库全书》第453册第611页。
    [2]《明史》卷210《邹应龙传》第5569页。
    [3]《明经世文编》卷329《邹中丞奏疏》,《贪横荫臣欺君蠹国疏论劾严氏》第3523页。
    [4]光绪《同州府续志》卷14《初入谏垣疏略》,《中国方志丛书》1970年第966页。
    [5]《三垣笔记》附识卷上,第188页。
    [6]《明史》卷258《毛羽健传》第6656页。
    [7](明)东鲁古犯生:《醉醒石》第7回。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8]《明世宗实录》卷541,嘉靖四十三年十二月壬申,第8752页。
    [1](明)陈应芳撰:《敬止集》卷3《答陈如冈掌科问湖工募夫议》载:“一人管夫,一二百名必卖去一二十名,则月且有数金之得矣”,文渊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77册第50页。
    [2](明)张时彻:《芝园定集》公移卷2《祛积弊以苏民困案》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82册第56页。
    [3]万历《雷州府志》卷6《秩官志》。
    [4]《叶文庄公奏议》,《西垣奏草》卷4《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75册第268页。
    [5]《明英宗实录》卷230,景泰四年六月辛卯,第5025页。
    [1](明)雷礼:《国朝列卿纪》卷65《工部左右侍郎行实》,第37册第162-163页。
    [2]《明英宗实录》卷191,景泰元年闰四月丁亥,第3958-3959页。
    [3]《三垣笔记》附识卷中,第193页。
    [4]《万历野获编》卷12《陶少卿》第319页。
    [5]《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87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明)王琦《寓圃杂记》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点校本第40页。
    [2]《皇明条法事类纂》卷1五刑类,《禁约散官违法,禁豪强以免民患,禁欺公玩法》第53页。
    [3](明)王守仁:《王文成全书》别录卷12《恤重刑以实军伍疏》,《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1265册第330页。
    [4]《明史》卷213《张居正传》第5650页。
    [5](明)陈龙正:《几亭外书》卷4《粮书纳官十二》,《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33册第349页。影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刻本。
    [1]参考赵毅、刘晓东:《传统向现代的萌动》,《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1期。
    [2]《醒世恒言》卷25。
    [1]参考刘泽华主编《中华文化通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饷抚疏草》卷7,第367-369页。
    [3]《明英宗实录》卷310,天顺三年十二月庚申,第6511-6512页。
    [4](明)郭正域:《合并黄离草》卷29《与冯琢吾吏部》。《四库禁毁书从刊》集部第14册第535页。
    [1].(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
    [2].(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点校本
    [3].(汉)贾谊:《新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点校本
    [4].《战国策》,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点校本
    [5].(汉)荀悦:《汉纪》,《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303册
    [6].(战国)左丘明著,韦昭注:《国语》,《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40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7].(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
    [8].(前秦)王嘉撰,(梁)萧绮编:《拾遗记》,明刻广汉魏丛书本,《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1042册
    [9].(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
    [10].(唐)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4版
    [11].郑玄注,唐陆德明音义,孔颖达疏,《礼记注疏》《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第115册
    [12].(唐)虞世南撰,(明)陈禹谟补注:《北堂书钞》,《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89册
    [13].(五代)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14].(五代)王溥:《唐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点校本
    [15].(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点校本
    [16].(宋)欧阳修:《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17].(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8].(宋)胡继宗:《书言故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19].(宋)许天麟:《东汉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0].(宋)王观国:《学林》,《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51册
    [21].(宋)朱弁:《曲洧旧闻》,《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63册
    [22].(宋)沈括:《梦溪笔谈》,《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62册
    [23].(宋)祝穆:《事文类聚》《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925册
    [24].(宋)章若愚:《群书考索》。《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937册
    [25].(元)脱脱:《金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
    [26].(元)脱脱:《辽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27].(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
    [28].(元)佚名:《宋史全文》,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29].(元)陈径:《通鉴续编》《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332册
    [30].《明太祖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校印本
    [31].《明宣宗实录》
    [32].《明英宗实录》
    [33].《明宪宗实录》
    [34].《明孝宗实录》
    [35].《明武宗实录》
    [36].《明世宗实录》
    [37].《明神宗实录》
    [38].《明熹宗实录》
    [39].《崇祯长编》
    [40].(明)胡粹中:《元史续编》,《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334册
    [41].(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409-410册
    [42].(明)王恕:《王端毅奏议》,《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427册
    [43].(明)杨一清:《关中奏议》,《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428册
    [44].(明)商辂:《商文毅疏稿》,《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427册.
    [45].(明)王恕:《王端毅公奏议》,《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427册
    [46].(明)黄训:《皇明名臣经济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444册
    [47].(明)陈应芳:《敬止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77册
    [48].(明)郑若曾:《郑开阳杂着》《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84册
    [49].(明)林尧俞、俞汝楫编撰《礼部志稿》《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97册
    [50].(明)俞汝辑:《礼部志稿》,《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98册
    [51].(明)杨时乔:《马政纪》,《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663册
    [52].(明)邱濬:《大学衍义补》,《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712册
    [53].(明)袁袤:《世纬》,《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717册
    [54].(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731册
    [55].(明)徐三重:《采芹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67册
    [56].(明)顾起元:《说略》《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964册
    [57].(明)章潢:《图书编》,《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968册
    [58].(明)彭大翼撰,张幼学增定:《山堂肆考》,《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974册
    [59].(明)王世贞:《觚不觚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1041册
    [60].(明)李贤:《古穰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44册
    [61].(明)程敏政:《篁墩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52册
    [62].(明)孙绪:《沙溪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64册
    [63].(明)王守仁:《王文成全书》,《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65册
    [64].(明)康海撰《对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66册
    [65].(明)何塘:《柏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266册
    [66].(明)夏良胜:《东洲初稿》,《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69册
    [67].(明)张永明:《张庄僖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1277册
    [68].(明)温纯:《温恭毅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88册
    [69].(明)毕自严:《石隐园藏稿》《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93册
    [70].(明)葛昕:《集玉山房稿》,《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96册
    [71].(明)倪元璐:《倪文贞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97册
    [72].(明)范守已:《皇明肃皇外史》,《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52册
    [73].(明)雷礼:《南京太仆寺志》,《四库存目丛书》史部257册
    [74].(明)李默《吏部职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58册
    [75].(明)余梦鲤:《明会典钞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68册
    [76].(明)刘惟谦:《大明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76册
    [77].(明)黄瑜《双槐岁钞》,《四库存目丛书》子部239册
    [78].(明)吕柟《泾野子内篇》,《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61册
    [79].(明)邵圭洁:《北虞先生遗文》,《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19册
    [80].(明)皇甫涍:《皇甫少玄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76册
    [81].(明)邓元锡:《皇明书》,《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315-316册
    [82].(明)薛应旃:《宪章录》,《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352册
    [83].(明)秦金:《安楚录》,《续修四库全书》史部433册
    [84].(明)周念祖:《万历辛亥京察记事始末》,《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35册
    [85].(明)陈燕翼:《思文大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44册,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清抄本
    [86].(明)孙旬辑《皇明疏抄》,《续修四库全书》史部462-464册
    [87].(明)朱吾弼:《皇明留台奏议》,《续修四库全书》史部466册,影印南图藏明万历三十三年刻本
    [88].(明)张卤:《皇明嘉隆疏钞》《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67册
    [89].(明)吴亮:《万历疏钞》,《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69册
    [90].(明)董其昌:《神庙留中奏疏会要》,《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70-471册影印北大图书馆藏清抄本
    [91].(明)王琼:《晋溪本兵敷奏》,《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75册,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明嘉靖二十三年廖希颜刻本
    [92].(明)叶盛:《叶文庄公奏议》,《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75册
    [93].(明)杨博:《本兵疏议》,《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77册
    [94].(明)汪应蛟:《计部奏疏》,《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80册
    [95].(明)赵世卿:《司农奏议》,《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80-481册
    [96].(明)毕自严:《度支奏议》,《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83-490册,影印北图藏明崇祯刻本
    [97].(明)周孔教:《周中丞疏稿》,《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81册,影印吉林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
    [98].(明)朱燮元:《少师朱襄毅公督署疏草》,《续修四库全书》史部491册
    [99].(明)祁彪佳:《宜焚全稿》,《续修四库全书》史部492册
    [100].(明)雷礼:《国朝列卿纪》,《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522册
    [101].(明)王兆云:《皇明词林人物考》,《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532册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
    [102].(明)过庭训撰:《本朝分省人物考》,《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536册
    [103].(明)徐象梅:《两浙名贤录》,《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541册,影印天启四年光碧堂刻本
    [104].(明)卢上铭:《辟雍纪事》,《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828册,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明崇祯刻本
    [105].(明)张朝瑞:《皇明贡举考》,《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828册影印北大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
    [106].(明)何士晋:《工部厂库须知》,《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878册,影印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藏明万历四十三年林如楚刻本
    [107].(明)周复俊:《泾林杂纪》,《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24册,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明刻本
    [108].(明)陈龙正:《救荒策会》,《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33册
    [109].(明)张萱:《西园闻见录》,《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69册,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民国二十九年哈佛燕京学社印本
    [110].(明)李贽:《山中一夕话》,《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272册影印明刻本
    [111].(明)王九思:《渼陂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34册,嘉靖刻崇祯补修本
    [112].(明)张居正:《张太岳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45册
    [113].(明)茅坤:《茅鹿门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45册
    [114].(明)左光斗:《左忠毅公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70册
    [115].(明)杨嗣昌:《杨文弱先生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72-1373册
    [116].(明)姜南:《蓉塘诗话》,《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695-1696册,影印天一阁藏明嘉靖二十二年张国镇刻本
    [117].(明)费宏:《太保费文宪公摘稿》,《续修四库全书》集部1331册
    [118].(明)陈仁锡:《无梦园初集》,《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82册
    [119].(明)张天复:《鸣玉堂稿》,《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48册
    [120].(明)陈仁锡:《皇明世法录》,《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13册
    [121].(明)徐日久:《五边典则》,《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25册
    [122].(明)《工部新刊事例》,《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33册
    [123].(明)陈建:《皇明通纪集要》,《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34册
    [124].(明)吴甡:《柴庵疏集》,《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51册
    [125].(明)孔贞运:《皇明诏制》,《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57册
    [126].(明)程道生:《舆地图考》,《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72册
    [127].(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70册
    [128].(明)毕自严:《饷抚疏草》,《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75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129].(明)郭正域:《合并黄离草》,《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4册
    [130].(明)万表:《皇明经济文录》,《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9册
    [131].(明)许国撰,叶向高辑《许文穆公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40册
    [132].(清)侯方域:《侯方域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51册
    [133].(明)赵南星:《赵忠毅公诗文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68册,明崇祯十一年澄景文等刻本
    [134].(明)张鼐:《宝日堂初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77册,崇祯二年刻本
    [135].(明)陈懿典:《陈学士先生初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78册
    [136].(明)董应举:《崇相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02册
    [137].(明)叶相高:《苍霞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24册
    [138].(明)姚希孟:《公槐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78册
    [139].(明)施沛:《南京都察院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73册齐鲁书社出版
    [140].(明)朱廷立:《盐政志》,《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273册
    [141].(明)邓元锡:《函史》,《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2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142].(明)马愉:《马学士文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32册
    [143].(明)王世懋:《王奉常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133册
    [144].(明)蔡献臣撰《清白堂稿》,《四库未收书辑刊》第6辑22册。
    [145].(明)刘大夏:《刘忠宣公遗集》,《四库未收辑刊》第6辑第29册
    [146].(明)董裕:《董司寇文集》,《四库未收辑刊》第5辑22册
    [147].(明)杨士聪:《玉堂荟记》,《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5辑台湾大通书局印行
    [148].(明)项梦原:《冬宫纪事》,《丛书集成初编》第1500册,中化书局1985年
    [149].(明)崔嘉祥:《崔鸣吾纪事》,《丛书集成初编》
    [150].(明)张学颜:《万历会记录》,《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社编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51].(明)吕坤:《实政录》,《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史部第48册
    [152].(明)邓球:《皇明泳化类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50册
    [153].(明)刘斯洁:《太仓考》,《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史部第56册
    [154].(明)《吏部考工司题稿》,《明季史料集珍本》第二辑,台北伟文图书公司印
    [155].(明)李清:《三垣笔记》,《元明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2年
    [156].(明)张弘道,张凝道:《皇明三元考》,《明代传记丛刊》第19册
    [157].(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
    [158].(明)叶子奇《草木子》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
    [159].(明)谢肇淛:《五杂组》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
    [160].(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161].(明)宋濂:《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点校本
    [162].(明)黄儒炳:《续南雍志》,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76年
    [163].(明)黄佐:《南雍志》,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76年
    [164].(明)冯琦:《宋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165].(明)叶盛:《水东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点校本
    [166].(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67].(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168].(明)凌梦初《拍案惊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69].(明)沈榜:《宛署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170].(明)佚名:《祷杌闲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点校本
    [171].(明)王锜:《寓圃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点校本
    [172].(明)郑晓:《今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点校本
    [173].(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点校本
    [174].(明)陆容:《菽园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点校本
    [175].(明)东鲁古犯生:《醉醒石》,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176].(明)张瀚:《松窗梦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点校本
    [177].(明)申时行等:万历《大明会典》,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年
    [178].(明)朱长祚:《玉镜新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点校本
    [179].(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点校本
    [180].(明)邓士龙辑:《国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点校本
    [181].(明)何乔远:《名山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82].(明)冯梦龙编:《警世通言》,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点校本
    [183].(明)陆人龙著:《三刻拍案惊奇》,《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大字本》华夏出版社1995年
    [184].(明)王达:《笔畴》,山东:齐鲁书社1995年
    [185].(明)朱谏:《雁山志》,山东:齐鲁书社1997影印本
    [186].(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点校本
    [187].(明)何良俊撰:《四友斋丛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点校本
    [188].(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台北:文海出版社
    [189].(明)程开祜:《筹辽硕画》,明刻本
    [190].《南京户部志》,明刻本
    [191].(明)黄绍文:嘉靖《广德州志》,明嘉靖十五年刊本
    [192].(明)张时彻:《芝园集》,明嘉靖刻本
    [193].(明)程文德:《程文恭公遗稿》,明万历十二年程光裕刻本
    [194].(明)王在晋:《越镌》,明万历三十九年刻本
    [195].(明)佚名:《海运摘抄》,明季辽事丛刊
    [196].(明)朱勤美:《王国典礼》,明刻增修本
    [197].(明)查应光:《靳史》,明天启刻本
    [198].(明)范景文:《昭代武功编》明崇祯刻本
    [199].(明)《官常政要》,崇祯刻本
    [200].(清)龙文彬:《明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201].(清)谈迁:《国榷》,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202].(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203].(清)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204].(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
    [205].(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206].(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82年
    [207].(清)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
    [208].(清)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点校本
    [209].(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
    [210].(清)张岱:《石匮书后集》,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
    [211].(清)赵翼:《廿二十札记》,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
    [212].(清)夏燮:《明通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213].(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
    [214].(清)徐鼒:《小腆纪年》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湾大同书局印行1994年
    [215].(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
    [216].(清)嵇璜《续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217].(清)许承尧:《歙事闲谈》,合肥:黄山书社2001年点校本
    [218].(清)黄景肪:《国史唯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点校本
    [219].(清)朱铭盘:《宋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点校本
    [220].(清)《明臣奏议》,《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445册
    [221].(清)姚之駰:《元明事类钞》,《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84册
    [222].(清)汪森:《粤西文载》,《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466册
    [223].(清)查继佐:《罪惟录》,《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321-323册
    [224].(清)赵翼:《廿二史札记》《续修四库全书》第453册
    [225].(清)王锡侯:乾隆《望都县新志》。《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73册
    [226].(清)陈田辑:《明诗纪事》,《明代传记丛刊》第15册
    [227].(清)汪祖辉:《元史本证》,《元明史料丛编》台北:文海出版社
    [228].(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传世藏书》,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229].(清)朱奇龄:《续文献通考补》,清抄本
    [230].万历《应天府志》,明万历刻增修本
    [231].嘉靖《广平府志》,明嘉靖刻本
    [232].万历《雷州府志》,明万历四十二年刻本
    [233].万历《青浦县志》,明万历刻本
    [234].弘治《常熟县志》,清抄本
    [235].嘉庆《东流县志》,清嘉庆二十三年刻本
    [236].同治《苏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
    [237].万历《汾州府志》,清乾隆三十六年刻本
    [238].嘉靖《河间府志》,《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2
    [239].隆庆《赵州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6册
    [240].嘉靖《崑山县志》,《大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9册
    [241].弘治《句容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11册
    [242].隆庆《海州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14册
    [243].嘉靖《太平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17册
    [244].万历《黄岩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18册
    [245].万历《新昌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19册
    [246].嘉靖《天长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26册
    [247].正德《建昌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34册
    [248].嘉靖《赣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38册
    [249].嘉靖《淄川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43册
    [250].正德《莘县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44册
    [251].嘉靖《夏邑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48册
    [252].嘉靖《尉氏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49册
    [253].嘉靖《兰阳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52册
    [254].嘉靖《内黄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52册
    [255].嘉靖《汉阳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54册
    [256].嘉靖《常德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56册
    [257].嘉靖《钦州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64册
    [258].嘉靖《磁州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3册,上海:上海书店1990
    [259].崇祯《吴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15-18册
    [260].嘉靖《象山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30册
    [261].弘治《将乐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37册
    [262].正德《瑞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42册
    [263].嘉靖《宁州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43册
    [264].嘉靖《南康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44册
    [265].嘉靖《铅山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46册
    [266].嘉靖《章丘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57册
    [267].嘉靖《昌乐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57册
    [268].嘉靖《沈丘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58册
    [269].嘉靖《太康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58册
    [270].嘉靖《增城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65册
    [271].嘉靖《辉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61册
    [272].嘉靖《归州全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62册
    [273].嘉靖《南宁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67册
    [274].嘉靖《常熟县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7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
    [275].嘉靖《潮州府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276].嘉靖《香山县志》,《日本藏国国罕见地方志丛刊》本
    [277].万历《吉安府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本
    [278].万历《杭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第199册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70年
    [1].林延清:《明清史探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2].林延清:《嘉靖皇帝大传》,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
    [3].南炳文,汤纲:《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4].南炳文《明史新探》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5].郭培贵:《明史选举志笺正》,呼市: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
    [6].郭培贵:《明史选举志考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7].李小林,李晟文:《明史研究备览》,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
    [8].许大龄:《清代捐纳制度》,北京:燕京大学出版社1959年
    [9].黄云眉:《明史考证》,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0].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11].郑天挺主编:《明清史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
    [12].陈羲钟编校《海瑞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3].《明代辽东档案汇编》,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
    [14].石一参:《管子今诠》,北京:中国书店1988年
    [15].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16].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17].张显清等著:《明代政治制度史》,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18].赵世瑜:《吏与中国传统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19].刘海年等:《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
    [20].钱穆:《国史大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年
    [21].刘泽华主编:《中华文化通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22].张仲礼:《中国绅士》,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23].李小林:《万历官修本朝正史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
    [24].王兴亚:《明代行政管理制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
    [25].吴宣德:《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明代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26].黄仁宇著:《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27].《中国明朝档案总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28].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29].杨一凡等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明代法律文献》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0].田澍:《嘉靖革新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31].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32].徐茂明:《江南士绅和江南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33].钱穆:《秦汉史》,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34].潘星辉:《明代文官铨选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5].陈宝良:《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36].张觉点校:《商君书注译》,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点校本
    [37].张觉点校:《韩非子》,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点校本
    [38].赵轶峰:《明代的变迁》,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39].赵毅:《明清史抉微》,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
    [40].(美)金勇义著,陈国平等译:《中国与西方的法律观念》,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
    [41].(德)德罗伊森著,胡昌智译:《历史知识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林延清:《嘉靖皇帝新论》,《史学集刊》1994年第4期
    [2].南炳文:《明代经济领域诓骗窃夺现象的盛行及其防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9期
    [3].郭培贵:《明代纳贡起始时间考》,《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第18卷第2期
    [4].林金树:《论明代品官的等级特权》,《史学月刊》1981年第4期
    [5].颜杏真:《明代灾荒救济政策之研究——捐纳政策》,《华学月刊》1984年第147期
    [6].(日本)渡昌弘:《明代捐监生的资格》,《历史》第68期
    [7].秦佩珩:《明代赋役制度考释》,《郑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8].张显清:《明代缙绅地主浅论》,《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2期
    [9].赵轶峰:《试论明末财政危机的历史根源及其时代特征》,《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4期
    [10].(日本)渡昌弘:《明代捐纳入监概观》,《集刊东洋学》1986年第56卷
    [11].赵毅:《明代的吏员和吏治》,《史学月刊》1987年第2期
    [12].赵世瑜:《明代吏典制度简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13].陈关龙,高帆:《明代农业自然灾害之透视》,《中国农史》1991年第4期
    [14].肖立军:《从财政角度看明朝的腐败与灭亡》,《历史教学》1994年第8期
    [15].邱义林:《明代中前期军费供给特点的形成与演变》,《江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16].赵子富:《明代学校科举与学术文化的发展》,《清华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17].刘凤云:《康熙朝的捐纳制度及其对铨制的影响》,《明清论丛》1999年第4辑
    [18].詹家豪:《明代太学中的援例监生》,《广东省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19].陈宝良:《明代生员的仕进之途》,《安徽史学》2002年第4期
    [20].史五一:《试析明后期财政危机的根源》,《安徽师大学报》2002年第5期
    [21].林金树:《略论明中叶以后政治腐败与经济繁荣同时并存的奇特现象》,《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1期
    [22].段建军:《论商品经济对明代援例制度形成的催化作用》,《咸宁师专学报》2002年第5期
    [23].陈宝良:《明代生员及其相关概念辨析》,《浙江学刊》2003年第1期
    [24].胡卫平等:《明前期民间赈济的初步考察》,《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25].赵克生:《义民旌表:明代荒政中的奖劝之法》,《史学月刊》2005年第3期
    [26].张海英:《明中叶以后“士商渗透”的制度环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
    [27].何孝荣《论明代中后期的鬻牒度僧》,《南开学报》2005年第5期
    [28].王曾瑜:《宋朝卖官述略》,《史学集刊》2006年第4期
    [29].向静:《明代义民义官》,《明清论丛》2006年第7辑
    [30].伍跃:《明代捐纳制度试探》《明清论丛》2006年第7辑
    [31].王曾瑜:《中国古代卖官鬻爵的教训》,《北京日报》2006年9月18日
    [32].商传:《从蠲赈到减赋_明朝灾害政策转变的三个个案》,《史学集刊》2006年第7期
    [33].伍跃:《明代捐纳政策开始时间再考》2007年国际明史学会会议论文
    [34].潘星辉:《明代文选与社会变迁》,《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35].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中国文化研究》冬之卷
    [36].鞠明库:《明代灾害与政治》:[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