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严相济视域下的刑事检察工作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
     1、试图弥补该问题研究的薄弱,填补法学研究和博士论文的空白。从目前查询和收集到与本课题的学术成果来看,尚未发现专门阐述宽严相济与刑事检察工作的专著。涉及该问题的著述多散见于报刊、论文集等著述中。因此,系统地阐述宽严相济视域下刑事检察工作,对于研究我国刑事政策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2、总结、归纳、提炼出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应当走出的二十个误区,提出了检察机关应树立的二十种理念。
     3、从理论到实践上回应法学界关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只适用实体法,不适用程序法的观点。
     4、总结提炼辽源市人民检察院关于在羁押场所设立监督巡视员的成功经验。
     5、针对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立法建议和司法改革建议。
     本论文研究的方法:
     为全面系统地阐述宽严相济视域下的刑事检察工作,本文将采取以下方法对课题进行系统研究:
     一是历史分析法。追本溯源,即理清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起源、概念、内涵与检察工作的关系,通过考察过去,说明现在,预测未来。
     二是比较法。即按照一定标准,对事物的共性进行对照、比较、分类,从而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三是实证分析法。即运用检察实践中第一手资料和翔实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论证。
     四是系统论证法。即将检察业务工作作为一个系统研究来论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各个环节的关系及运用。
     五是辩证分析法。即采取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论证在检察环节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合理性,特别是把宽与严有机地统一起来,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本论文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参考文献为基础,结合刑事检察工作实践,廓清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源流,透视其理论基础,锁住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事检察工作中的功能定位,认真探索刑事检察工作业务环节如何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路径。在本文研究中,重点要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源与流问题;二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理论基础和科学解读问题;三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检察工作中的功能定位问题;四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侦查监督环节中的运用问题;五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公诉工作中的运用问题;六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辽源检察机关的探索与实践。相信本研究成果一定会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检察工作中的具体运用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The Study Purpose of the Thesis is:
     1.Try to make up for the weak link of the problems study and fill in the empty of study of law and the thesis of doctor.From the angle of requirement and collection of learning fruits of the task,we still haven't found the monograph that elaborates tempering justice with mercy and criminal prosecutions professionally.The articles related to the problem are always seen on the newspaper and magazines as well as memoir.Therefore systematically elaborating tempering justice with mercy under the field of penal prosecutions offers a new visual angle for the study of our country's criminal policies and the inspection system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2.Conclude,summary and extract the twenty misplaces when inspecting office carrying out tempering justice with mercy and criminal policies,and put forward twenty logos that inspection office should establish.
     3.From theory to practice,to response to tempering justice with mercy of law field,criminal policies can just be used in entity law,but not procedure law.
     4.The conclusion extracted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Liaoyuan City People's Procuratorate setting inspectors in detaining place.
     5.For the problems in criminal policies while carrying out tempering justice with mercy,the article gave legislation advice and justice reform suggestion.
     The Ways of Study of the Thesis:
     In order to elaborate the criminal prosecutions under the field of view of tempering justice with mercy,the thesis will use the following methods to carry out a systematical study:
     The first one is the analysis of history.Get to the root of a matter. Arrange the criminal policy origin of tempering justice with mercy and state now by inspecting the past as well as foreseeing the future;
     The second one is the comparison.According to a certain standard, take a comparison for things,comparison,and classification so as to suggest the nature of things.Comparison makes difference;
     The third one is analysis.Analyze the data by the first-hand material in inspection practice so as to get a correct demonstration;
     The fourth one is systematically demonstration.That is to consider the job of Attorney Business as a systematical study to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 and use between tempering justice with mercy and criminal policies;
     The fifth one is dialectical analysis.That is to us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o analyze the rationality of carrying out tempering justice with mercy in inspection link,especially when we unite wide and strict organically so as to avoid walking from an extreme to another extreme.
     The Content of the Thesis:
     The task is on the base of reference document,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e of criminal prosecutions,clearing the origin of tempering justice with mercy,penetrating its theory base,locking the functional localization of tempering justice with mercy in criminal prosecutions,so as to explore how criminal prosecutions profession carries out the tempering justice with mercy.In the study of the article,it's important to solve the following problems:the first one is the problem of origin and flow of criminal policies in tempering justice with mercy;the second is the theory base of tempering justice with mercy and scientific reading;the third is the functional localization of tempering justice with mercy in prosecutions;the fourth is the use of tempering justice with mercy in section link;the fifth is the use of tempering justice with mercy in public prosecution;the sixth i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empering justice with mercy in the inspection office in Liaoyuan.We believe the article can promote and guide the concrete use of tempering justice with mercy in prosecutions greatly.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页。
    [1]长孙无忌等:《唐律硫议》,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77页。
    [2]高溯、王建石主编:《中国历代刑法志注释》,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1页。
    [3]《清史稿》志一百十七,刑法一。
    [1]《晋书》志第二十。
    [1]《明史》太祖本纪。
    [2]《清史稿》志一百十七,刑法一。
    [3]《晋书》列传第十九。
    [1]《管子·正世篇》。
    [2]《商君书·说民第五》。
    [3]《商君书·说民第五》。
    [4]《韩非子·内储说上》。
    [5]《韩非子·六反篇》。
    [1]张国华、李贵连:《沈家本年谱初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99-100页。
    [2]张国华、李贵连:《沈家本年谱初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14-215页。
    [1][清]沈家本:《历代刑法考》第4册,总第2060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
    [1]贾孔会:《清末刑法制度改革刍议》,《学术论坛》2003年第2期。
    [1]赖早兴、董丽君:《沈家本与清末刑法轻缓化》,《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6期,第145页。
    [1]丁德春、陶昆:《传统的‘礼'与近代的‘法'--由(暂行新刑律)评北洋政府刑事立法》,《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朱勇:《中国法制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37页。
    [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第282页。
    [2][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1页。
    [3]胡汉民:《胡汉民先生文集》,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年版,第787页。
    [1]《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卷,第8页。
    [1]《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卷,第322页。
    [2]《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卷,第326页。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546页。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441页。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219页。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45页。
    [1]董必武:“关于肃清一切反革命分子问题”,载《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451--453页。
    [1]董必武:“关于肃清一切反革命分子问题”,载《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452页。
    [2]董必武:“肃反斗争中的审判工作”,载《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467页。
    [1]彭真:《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34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2页。
    [1]《彭真文选(1941-1990)》,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09页。
    [2]《彭真文选(1941-1990)》,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09页。
    [3]《彭真文选(1941-1990)》,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13页。
    [1]参见许福生:《刑事政策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2]参见肖扬主编:《中国刑事政策和策略问题》,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5-7页。
    [1]参见樊崇义、吴光升:《宽严相济与刑事诉讼》,《东方法学》2007年第3期。
    [2]参见赵运锋、肖志珂:《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理论根源》,《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期。
    [1]参见郑也夫:《代价论(一个社会学的新视角)》,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58-170页。
    [2][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64页。
    [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46页。
    [4][德]卡尔·马克思:《死刑--科布顿先生的小册子--英格兰银行的措施》,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578页。
    [1]参见贺曙敏:《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和谐社会》,《法学论坛》2007年第3期。
    [2][法]狄骥:《国家、客观法和实在法》(选录),载美国法学院协会主编《现代法国法律哲学》1921年版,第259页,
    转引自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4-195页.
    [3]参见吴宗宪:《解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参见邓正来:《市民社会与国家--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3年第3期。
    [2]参见俞可平:《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第59-74页。
    [3]参见[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洪佩郁、蔺青译,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理论(第一卷)》,曹卫东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参见何增科:《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第75-79页。
    [5]参见江溯:《宪政视野下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参见吴宗宪:《解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参见[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出版说明第3页。
    [1][英]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02页。
    [2]参见江溯:《宪政视野下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2]转引自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575页。
    [3][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页。
    [4][美]麦金尔太:‘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
    [5]参见樊崇义、吴光升:《宽严相济与刑事诉讼》,《东方法学》2007年第3期。
    [6][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8-59页。
    [1][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86页。
    [2]参见吴宗宪:《解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3]参见刘家琛:《宽严相济逐步实现刑罚轻刑化》,《法学杂志》2006年第1期。
    [1]参见吴宗宪:《解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修订版,第6页。
    [3]张明楷:《论刑法的谦抑性》,《法商研究》,1995年第4期,第55页。
    [4][日]平野龙一:《现代刑法的机能》,平野龙一编:《现代法Ⅱ(现代法与刑罚)》,岩波书店1965年,第21-22页。
    [1]参见[日]关哲夫:《刑法谦抑在中国》,《当代法学》2007年第1期。
    [2]参见江溯:《宪政视野下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3]参见[日]曾根威彦:《刑法学基础》,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参见吕瑞云《立足和谐防治犯罪》(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综述)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13期
    [1]参见江溯:《宪政视野下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2]参见[德]雅科布斯:《行为 责任 刑法(机能性描述)》,冯军译,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另可见赵秉志主编:《外国刑法原理(大陆法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6-77页。
    [1]陈兴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法学杂志》2006年第1期。
    [2]有关非犯罪化与非刑罚化的论述可参见[日]大谷实:《刑事政策学》,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8、107页;
    有关非监禁化的论述可参见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2页以下。
    [3]参见陈兴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法学杂志》2006年第1期。
    [1]参见陈兴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法学杂志》2006年第1期。也有学者认为宽严相济的“济”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是救济,即所谓以宽济严、以严济宽。第二是协调,即所谓宽严有度、宽严审势,也就是说宽严的比例、比重应当根据一定的形势及时地进行调整。第三是结合。即所谓宽中有严、严中有宽。
    [1]参见樊崇义、吴光升:《宽严相济与刑事诉讼》,《东方法学》2007年第3期。
    [1]参见吴宗宪:《解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参见马克昌:《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定位》,《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
    [1]参见马克昌:《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定位》,《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
    [2]参见马克昌:《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定位》。《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
    [3]参见黄京平:《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时代含义及实现方式》,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4期。
    [1]参见赵秉志主编:《和谐社会的刑事法治(上卷) 刑事政策与刑罚改革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159页。
    [2]参见《光明日报》2006年11月28日,第9版。
    [3]参见马克昌:《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定位》,《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
    [4]参见钱叶六、郭建:《西方国家“轻轻重重”两极化刑事政策评介》,《政法论丛》2007年第3期。
    [1]参见侯艳芳:《刑罚轻缓化趋势及其价值基础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参见[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日]金尚均著:《危险社会と刑法》,成文堂2001年。
    [1][日]大谷实:《刑事政策学》,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5、88页。
    [1]参见樊崇义、吴光升:《宽严相济与刑事诉讼》,《东方法学》2007年第3期。
    [1]汤志勇:《检察监督与司法公正的相洽合互适性》,载《检察论丛》第5卷,孙谦、张智辉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2]张穹:《司法路上的思考》,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页
    [1]吴玉章:《法治的层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2]犯罪学的标签理论认为,一个人认定为犯罪后,便会产生烙印效应,并自身修正为犯罪者形象,因而难以融入社会,从而现次成为真正的犯罪者,所以如此,不仅仅是受体质与环境的影响,其原因往往基于司法机关的标签所致和。
    [3]朱铁军:《论和谐社会视域中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兼及在刑事审判中的实践》,载《中国刑事政策报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114页。
    [1]庄建南、叶建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罚完善》,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6期,第34-41页。
    [2]在20余年的“严打”斗争实践中,之所以常常出现大量的违法现象,主要与“严打”刑事政策的法律化程度较低有直接关系。
    [3]有学者对地方人民检察院出台的关于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规范性意见之法律效力提出质疑,认为地方检察机关不具有解释法律的权力,其所作出的规范性意见因没有“准生证”而缺乏合法性。参见李克杰:《宽严相济不能各自为政》,载《民主与法制时报》,2007年7月30日。
    [4]德国著名刑事政策专家冯.李斯特认为,刑事政策是国家和社会据以与犯罪作斗争的原则的总和。参见杨春洗主编:《刑事政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1]刘沛:《宽严相济政策的模式构建与实证研判》,载《犯罪研究》2007年第1期,第5页。
    [2]有专家认为,一方面在刑法立法上对相应的犯罪的法定刑应当轻刑化,另一方面在司法层面更多考虑非犯罪化、轻刑化、非监禁化。参见黄京平:《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时代含义及实现方式》,资料来源:http://www.xici.net/b47455/d49407651.htm。
    [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2页。
    [2]刘进田:《正义价值与社会和谐》,载文兵主编《和谐社会与多元价值》,2007年版第162页。
    [3]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的著名论断突出了“妥善协调利益”、“正确处理矛盾”、“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这样三个方面的内容,是迄今为止对“公平正义”内涵的最准确、最全面、最权威的阐明。参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
    [1]张丽:《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载《光明日报》2008年7月6日。
    [2]杜桂娥:《用社会学理论解析和谐社》,资料来源:http://www.cass.net.net/file/2007020186835.html。
    [1]朱立恒:《宽严相济相济视野下的刑事诉讼程序改革》,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58-159页。
    [2]庄建南:《更新检察机关执法观念研究--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考察》,载《中国检察》第7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谢鹏程:《树立正确的办案数量观与办案质量观》,载《检察日报》第3918期。
    [2]特别是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如果仅强调办案数量而忽视办案质量,势必导致抢案办、办关系案、金钱案、人情案、乱办案等问题,结果是案办得越多,错案就越多。反之,如果仅强调办案数量而忽视了办案数量,势必造成等案上门、置群众举报或诉求于不理、拖踏办案等情形。
    [3]朱立恒:《宽严相济相济视野下的刑事诉讼程序改革》,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61页。
    [1]李洪欣:《刑法价值与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载陈剑虹主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检察工作中的运用》,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第65页。
    [2]李洪欣:《刑法价值与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载陈剑虹主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检察工作中的运用》,中 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1]刘宏:《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监狱刑罚执行》,资料来源:http://www.huangsidai.net/QQJY/ShowArticle.aspTArticleID=1850
    [2]左卫民:《在权利话语与权利支柱之间:中国司法的新思考》,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79页。
    [3]孙谦:《维护司法的公平和正义是检察官的基本追求》,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2期。
    [1]徐汉明:《论和谐社会建设与刑事检察政策调适》,载刘佑生主编:《宽严相济与检察工作》,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2]蔡道通:《犯罪与秩序》,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5期。
    [3]徐汉明:《论和谐社会建设与刑事检察政策调适》,载刘佑生主编:《宽严相济与检察工作》,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4]甄贞:《法律监督原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75页。
    [1]江小礼:《检察环节保障人权的基本思路》,载《检察日报》第3935期。
    [2]徐汉明:《试论和谐社会建设与刑事检察政策调适》,刘佑生主编:《宽严相济与检察工作》,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
    [1]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1][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2页。
    [2]有学者认为,自称为一种能够消除所有犯罪因素的简便并且有效的救治措施的刑罚,只不过是一种徒有虚名的万灵药。只有在当刑罚作用足以抵消或制止住促成犯罪的因素的条件下,刑罚才能够预防犯罪。参见黄卿堆、马立东:《社会转型中刑罚观念之定位》,载《当代法学》2002年第2期。
    [1]孙谦著:《维护司法的公平和正义是检察官的基本追求--(检察官论)评介(三)》,载《人民检察》2004年第10期。
    [1]李培龙:《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及其在检察工作中的实现》,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陈国庆:《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的认知与对策》,载《检察日报》2007年4月26日。
    [1]宋英辉:《宽严相济:贯穿于刑事诉讼全过程》,载《检察日报》2007年4月27日。
    [1]陈兴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载《检察日报》2007年4月25日
    [2]陈广济:《当前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问题--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视角》,载《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参见孙谦著:《逮捕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39页
    [1]冯英菊:“论逮捕的价值回归”,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6期。
    [2]刘计划:“逮捕功能的异化及其矫正”,载《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3期。
    [3]陈瑞华:“超期羁押的法律分析”,载《法治的界面》,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84页。
    [1]朱卫东,《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提高逮捕质量的做法及思考》,载刘佑生主编:《宽严相济与检察工作》,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第290页。
    [1]向涛:《审查逮捕工作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探讨》,《合肥检察》2007年第2期,第39页。
    [1]向涛:《审查逮捕工作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探讨》,《合肥检察》2007年第2期,第40页。
    [1]金国斌:《用“三心”开展侦查监督工作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鹤岗市人民检察院网:http://www.longiianwang.com。
    [1]王文生、徐岱:《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态势论》,《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8月。
    [1]糜琳娜:《浅析犯罪对策的含义--兼议“严打”的政策与实践》,《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313页。
    [2]齐文选、周详:《“严打”方针的刑法学思考》,《法学论坛》2002年第5期。
    [3]谢望原、柳忠卫:《关于“严打”根据的理性思考》,《犯罪与改造研究》2003年第5期。
    [1]参见陈艳:《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下慎用逮捕权》,载鞍山市人民检察院主办《检察论坛》2008年第1期,第38页。
    [2]参见陈艳:《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下慎用逮捕权》,载鞍山市人民检察院主办《检察论坛》2008年第1期,第38页。
    [3]参见陈艳:《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下慎用逮捕权》,载鞍山市人民检察院主办《检察论坛》2008年第1期,第38页。
    [4]参见朱立恒著‘宽严相济视野下的刑事诉讼程序改革》,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197页
    [1]参见朱立恒著《宽严相济视野下的刑事诉讼程序改革》,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196页
    [2]参见陈艳:《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下慎用逮捕权》,载鞍山市人民检察院主办《检察论坛》2008年第1期,第39页。
    [1]黄萍、王莹:《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如何彰显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602页。
    [1]成华:《落实宽严相济政策对涉嫌犯罪的未甩年人慎用逮捕权》,出自,《宽严相济与检察工作》,刘佑生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第283页。
    [1]王勇、徐留成:《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谈老年人刑罚制度的完善》[J],《人民司法》2006年第10期,第68页。
    [1]刘勇,《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老年人犯罪问题刍议》,刊载于《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620页。
    [1]艾建国、闫俊瑛:《人民检察》,2006-2(下)
    [1]王文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必须走出二十个误区》,载于《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100-101页。
    [1]陈兴良:“宽严相济,构建和谐社会的刑事法律回应”,载《检察日报》2007年4月25日,第3版
    [2]徐玲利:《贯彻宽严相济--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刘佑生主编:《宽严相济与检察工作》,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第219页。
    [3]徐玲利:《贯彻宽严相济--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刘佑生主编:《宽严相济与检察工作》,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第219页。
    [1]陈国庆:《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的认知与对策》,载《检察日报》2007年4月26日。
    [1]樊崇义、陈惊天:《和合思想与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http://china.findlaw.cn。
    [1]简言、韩建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检察工作中的运用”,《河北法学》,2007年第9期,第179页。
    [1]李颖:“浅析相对不起诉自由裁量权”,海林市人民检察院网:http://Www.longjianwang.com。
    [1]刘光圣:“公诉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几个问题”,湖北省人民检察院网:http://www-hbjc.gov.cn。
    [1]陈光中:《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与司法适用》,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10期。
    [2]浙江省人民检察院研究室:“前我省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情况的调查分析”,浙江省人民检察院简报,2007年第7期。
    [1]张新耀:“浅谈对刑事不起诉的认识”,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
    [1]秦雨,《基层检察院办理抗诉案件现状分析与对策》,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检察院网:http://www.wuhanhs.jcy.gov.cn。
    [2]王新友:“矿难揭底:庸官弄权,意在捞钱”,载《检察日报》2007年5月22日“廉政周刊”。
    [1]国乃安、何正华:“我国刑事抗诉工作的困境及其路径”,法律教育网:hctp://www.chinalawedu.com。
    [1]穆红玉:“我国刑事抗诉制度若干问题研究”,载《检察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412页。
    [1]国乃安、何正华:“我国刑事抗诉工作的困境及其路径”,法律教育网:http://www.chinalawedu.com。
    [1]陈璋剑:“切实履行刑事抗诉职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007青年论坛。
    [1]齐星:“浅议量刑建议权“,龙剑网:http://www.hl.jcy.gov.cn。
    [1]齐星:“浅议量刑建议权“,龙剑网:http://www.hl.jcygov.cn。
    [1]浙江省人民检察院研究室编:“当前我省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情况的调查分析”,浙江省人民检察院简报,2007年第7期。
    [1]参见王文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当走出二十个误区》,载《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101页
    [2]参见[美]约翰·列维斯·齐林著,[台]查良鉴译,木子勘校《犯罪与及刑罚学》译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参见[美]约翰·列维斯·齐林著,[台]查良鉴译,木子勘校《犯罪与及刑罚学》译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参见王文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当走出二十个误区》,载《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101-102页
    [3]参见王文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当走出二十个误区》,载《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102页
    [4]参见王文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当走出二十个误区》,载《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102页
    [1]参见王文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当走出二十个误区》,载《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102页
    [2]参见王文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当走出二十个误区》,载《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102页
    [3]参见王文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当走出二十个误区》,载《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102页
    [4]参见王文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当走出二十个误区》,载《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102-103页
    [5]参见王文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当走出二十个误区》,载《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103页
    [1]参见王文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当走出二十个误区》,载《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103页
    [2]参见王文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当走出二十个误区》,载《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103页
    [3]参见王文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当走出二十个误区》,载《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103页
    [4]参见王文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当走出二十个误区》,载《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103页
    [1]参见王文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当走出二十个误区》,载《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103-104页
    [2]参见王文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当走出二十个误区》,载《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104页
    [3]参见王文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当走出二十个误区》,载《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104页
    [4]参见王文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当走出二十个误区》,载《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104页
    [5]参见王文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当走出二十个误区》,载《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104页
    [1]参见王文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当走出二十个误区》,载《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104页
    [2]参见王文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当走出二十个误区》,载《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104页
    [1]何家弘:《“口供情结”与“刑讯逼供”》,载《人民日报》1999年12月15日第10版;
    1.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与评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樊崇义、夏红编:《正当程序文献资料选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樊崇义等著:《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理性思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4.孙谦著:《逮捕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4月版;
    5.孙谦、郑成良主编:《中国的检察院、法院改革》,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6.孙谦、张智辉主编:《检察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7.孙谦、张智辉主编:《检察论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卞建林著:《刑事诉讼的现代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9.卞建林、王肃元主编:《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2007年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10.陈兴良主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赵秉志主编:《刑事法治发展研究报告》(2006--2007年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12.杨宇冠著:《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13.杨宇冠著:《人权法--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
    14.杨宇冠著:《国际人权法对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影响》,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9月版;
    15.陈国庆著:《中国诉讼制度与改革》,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顾永忠主编:《法律论辩》(全国高等法律职业教育教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
    17.谢望原、张小虎主编:《中国刑事政策报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18.陈剑虹主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检察工作中的运用》,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
    19.刘佑生主编:《宽严相济与检察工作》,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20.朱立恒著:《宽严相济视野下的刑事诉讼程序改革》,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3月版;
    21.董茂云等主编:《宪法视野下的司法公正》,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2.卢建平著:《刑事政策与刑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卢建平主编:《刑事政策评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24.谢望原、卢建平等著:《中国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
    25.李卫红著:《刑事政策学的重构与展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26.邓思清著:《检察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7.王少峰主编:《检察制度理论思索与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28.苏亦工著:《明清律典与条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9.刘方著:《检察制度史纲要》,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0.万毅著:《一个未完成的机关--底限正义视野下的检察制度》,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31.马贵翔著:《刑事司法程序正义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32.刘远著:《刑事法哲学初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33.汤唯、孙季萍著:《法律监督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4.田圣斌著:《刑事诉讼人权保障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1月版;
    35.吕清著:《审判外刑事案件处理方式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5月版;
    36.徐美君著:《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特别程序研究--基于实证和比较的分析》,法律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37.贾东军、国章成著:《严打刑事政策:反犯罪的中国经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
    38.董新建主编:《检察机关适用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实务》,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8月版;
    39.汪明亮著:《刑事政策研究新视角》,法律出版社2008年1月版;
    40.柯葛壮主编:《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制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41.葛琳著:《刑事和解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
    42.房保国著:《被害人的刑事程序保护》,法律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43.武延平、刘根菊主编:《刑事诉讼法学参考资料汇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44.王文生著:《法苑新探》,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45.王文生著:《来自检察长的报告--一位基层检察官的探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版
    46.[台]许福生著:《刑事政策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47.[德]弗兰茨·冯·李斯特著:《德国刑法教科书》,[德]埃贝哈德·施密特博士修订,徐久生译,何秉松校订,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樊崇义、吴光升:《宽严相济与刑事诉讼》,载《东方法学》2007年第3期;
    2.高铭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酌定量刑情节的适用》,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1期;
    3.马克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罚立法的完善》,载《法商研究》2007年第1期;
    4.马克昌:《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定位》,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
    5.戴玉忠:《依法治国与社会和谐》,载《人民论坛》2005年第十一期;
    6.储槐植、赵合理:《构建和谐社会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实现》,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1期;
    7.储槐植、赵合理:《国际视野下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载《法学论坛》2007年第3期;
    8.陈兴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1期;
    9.陈兴良:《宽严相济:构建和谐社会的刑事法律回应》,载《检察日报》2007年4月25日第3版;
    10.赵秉志:《和谐社会构建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1.赵秉志:《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中的中国刑事司法》,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2.陈国庆:《试论构建中国式的认罪协商制度》,载《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5期;
    13.陈国庆:《重论我国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职能和主要特征》,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4.卞建林:《略论刑事简易程序的若干问题》,载《法学杂志》1998年第3期;
    15.卞建林:《联合国刑事政策与中国刑事法律:无罪推定》,载《诉讼法理论与实践》1997年卷;
    16.杨宇冠:《论刑事诉讼人权保障》,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4期;
    17.杨宇冠:《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诉讼人权保障》,载《诉讼法学研究》第5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6月版;
    18.杨宇冠、宁黎黎:《论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载《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9.杨宇冠:《如何理解和把握“疑罪从无》,载《检察日报》2006年6月20日;
    20.杨宇冠:《在刑事司法领域落实宪法保障人权的规定》,载《“人权入宪”与人权法制保障》,团结出版社2006年4月版;
    21.顾永忠:《浅析个案间量刑的失衡》,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2期;
    22.顾永忠:《程序化:完善中国取保候审制度的思考》,载《保释制度与取保候审》,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8月版;
    23.顾永忠:《我国侦查程序中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之检讨与改造》,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2期;
    24.顾永忠:《正义的代价与选择》,载《正义的诉求》,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版;
    25.顾永忠:《“迟到的公正不是公正”辨析》,载《法制日报》2004年7月22日;
    26.顾永忠、李晓:《侦检一体化:理想与现实》,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7.宋英辉:《刑事诉讼目的论》,载《政法论坛》1992年第2期;
    28.宋英辉:《论刑事程序中的权衡原则》,载《法学研究》1993年第5期;
    29.宋英辉:《刑事程序中被害人权利保障问题研究》,《政法论坛》1993年第5期;
    30.宋英辉:《任何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及其程序保障》,《中国法学》1999年第2期;
    31.吴宗宪:《解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32.刘仁文:《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研究》,载《当代法学》2008年第1期;
    33.黄京平:《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时代含义及实现方式》,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4期;
    34.樊凤林、刘东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我国刑法立法的完善》,载《公安研究》2006年第10期;
    35.刘远:《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概念分析》,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36.蒋熙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事法治改革》,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
    37.周玉华、秦秀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历史与哲学基础》,载《山东审判》第22卷总第171期;
    38.姜涛:《“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制度基础与价值边界》,载《法商研究》2007年第1期;
    39.王树茂:《合理组织对犯罪的反应--刑法谦抑主义指导下的刑事政策观》,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4期;
    40.李永升、刘沛胥:《和谐社会语境中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41.甄贞、陈静:《建设和谐社会与构建刑事和解制度的思考》,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4期;
    42.赵运锋、肖志珂:《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理论根源》,载《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期;
    43.贺曙敏:《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和谐社会》,,载《法学论坛》2007年第3期;
    44.江溯:《宪政视野下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载《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45.王守安、吴孟栓、石献智:《〈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的理解与适用》,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4期;
    46.赵陆鸣、黄怡、马卫兵、章桂龙:《“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检察实践研究》,载《江南论坛》2007年第1期;
    47.王艳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检察公诉中适用的反思》,载《消费导刊》2007年第8期;
    48.庄建南、叶建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罚完善》,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6期;
    49.冯英菊:《论逮捕的价值回归》,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6期;
    50.刘计划:《逮捕功能的异化及其矫正》,载《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3期;
    51.陈瑞华:《超期羁押的法律分析》,载《法治的界面》,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2.齐文远、周祥:《“严打”方针的刑法学思考》,载《法学论坛》2002年第5期;
    53.谢望原,柳忠卫:《关于“严打”根据的理性思考》,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3年第5期;
    54.熊正:《提前介入侦查须把握好时机及程序》,载《检察日报》2007年6月28日;
    55.种松志:《指导侦查服务公诉》,载《法制日报》2002年7月16日第3版;
    56.王文生、刘平:《论刑事和解机制的建构与检察权的正确行使》,载《中国法治论丛》2007年第6期;
    57.王文生:《检察机关维护公平正义必须走出十个误区》,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6期,载《检察理论研究精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
    58.王文生:《充分运用检察监督职能构建遏制酷刑长效机制》,载崔敏主编《刑事诉讼与证据运用》第三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9.王文生:《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应当走出十个误区》,载刘佑生、石少侠主编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丛书(第一辑)《规范执法:检察权的独立行使与制约》,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
    60.王文生、周庆峰:《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视角下刍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载刘佑生、石少侠主编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丛书(第二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检察制度》,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
    61.王文生、戚辉、李喜和、施源:《辽源地区检察机关通过人性化执法构建和谐社会》,载《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62.王文生:《吉林辽源:全程监督遏制刑讯逼供》,载《检察日报》2007年5月30日第三版;
    63.王文生:《运用检察监督职能遏制刑讯逼供发生》,载《法制日报》2007年7月29日第十六版,载《检察理论研究精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
    64.王文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必须走出十二个误区》,载《中国检察论坛》2007年第5期;
    65.王文生:《死刑的司法限制适用应当走出十六个误区》,载《中国诉讼法判解》2007年第6卷,载《检察理论研究精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
    66.王文生:《论刑事和解机制的建构与检察权的正确行使》,载《法治纵横》2007年第6期,载《中国刑事法杂志》(检察论坛)2008年4月号;
    67.王文生:《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辽源市检察院的司法实践》,载《法治纵横》2007年12月30日总第14期;
    68.王文生:《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践方向》,载《法学家》2008年第2期公开发表;
    69.王文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当走出二十个误区》,载卞建林、王肃元主编《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
    70.王文生:《坚持“四抓”、“四结合”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载《来自检察长的报告--一位基层检察官的探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
    71.王文生:《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思考》,载《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7月版;
    72.王文生、徐岱:《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态势论》,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11月24日第6期;
    73.徐静村、潘金贵:《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制度改革的基本构想》,资料来源:http://www.fatianxia.com;
    74.杨寿河、王正海,《不起诉的条件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资料来源:http://review.jcrb.com;
    75.黄应发、何秋石:《推行检察工作一体化机制中的引导侦查》,资料来源:http://www.hbjc.gov.cn;
    76.刘在贤、杨飞:《公诉介入侦查引导取证要把握好尺度》,资料来源:http://theory.people.com.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