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管理思想及其当代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论文由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管理的思想开始,继而研究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社会管理的思想,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社会管理的思想。
     论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剖析了资产阶级社会管理的性质和弊端,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对未来共产主义的社会管理进行科学预测,形成了他们关于社会管理的基本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资产阶级进行社会管理和国家管理,旨在维护自己阶级的统治地位,将广大民众排斥于管理职能以外;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管理则是全体公民自己当家作主,直接进行社会管理。作为经典作家的列宁,社会管理思想同苏维埃国家的成立以及建设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联。其主要内容是:由全体民众对社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进行“计算和监督”,由无产阶级先锋队领导进行社会管理,吸收旧社会过来的专家参与社会管理,努力提高管理工作者的素质,加强对管理工作的监督,等等。
     论文认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巩固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凭着革命化的社会管理理念,实施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模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事业的发展。毛泽东的社会管理思想具有鲜明的特点,也具有局限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社会管理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社会管理真正具有了中国特色,即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综合平衡管理。党的十四大以后,社会管理呈现出市场经营化发展趋势,推进了管理的法制化,并且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作为市场化改革的保障被提上议事日程。新世纪以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社会管理新思路逐步形成,社会管理开始致力于保障改善民生,加快构建现代社会管理的格局,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多元化社会管理体制。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了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管理的思想。
     论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管理思想的阐述,以及对社会管理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进程的研究,指出经典作家社会管理的思想具有时代的价值,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和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必须继续推进社会管理的创新。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深刻的变革,处于社会转型期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管理面临着日益增多的问题和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和困难,需要探索社会管理新的有效途径。转变社会管理理念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不断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是社会管理的核心责任和重要内容,构建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任务。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方向和着力点是构建以社会公正为导向的多元治理模式。
This paper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of Marxist classical authors, and then studies Mao Zedong's soci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in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leaders about the soci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paper point out that Marx and Engels through a profound analysis bourgeois social administration system and disadvantages, by summing up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especially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ris Commune revolution, forecast the future communist social administration, form the basic ideas of their social administration. They put forward the bourgeois state administration is just to maintain their dominance, excluse of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in the management of state power, in the future the communist social administration is all citizens direct management. The classical author Lenin soci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viet state and consolid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Its main content is: Calculation and supervise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products by all the people, engage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the socialist societ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roletarian vanguard, under the aid of the capitalists managers engaged in the administr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dministration workers, strengthen supervise of the administration work, etc.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collective leadership headed by Mao Zedong in the Chines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practice, in order to the stability of regime and building a socialism, rely on revolutionizing the concept of social administration, through a top-down administration model to implement social administration,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cause. These administration t ideas contain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thodology, Also has some limitation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oci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has undergone a constantly evolving process. After the1980s reform, the social administr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ighlight the comprehensive balance administration and take economic construction as the center. After the14th Party Congress, the social administration show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arketing administration, steadily promote the legalization of social administr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overnment's social administration functions as protection of market-oriented reform was officially put on schedul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for the new ideas of social administration is gradually formed, the social management is committed to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modern of social administration pattern, continuous reform and innovation, Establish the diversity social administration system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urther develop the soci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of classical authors.
     This paper from the classical authors of marxism soci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of discussion, through the soci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development and analysis in contemporary China, points out the classical authors soci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still has the value of the time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thought and idea is the guide to action, we must be from the evolution of the theory of social administration promote the social administration innovation.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profoundly transforming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market economy system, has come to pose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to social administration, must re-adjust the theory of social administration, facing the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correctly, exploring an effective way to social administration innovation.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administration concepts is the premise of social administration innovation,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 is a core responsibility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build reasonable interests coordination mechanism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current and future social administration innovation, based on this, puts forward the social administration innovation of the basic direction and focus is to build the social justice-based multiple governance mode.
引文
①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余纪元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53页。
    ② 周直、王世谊主编:《公民社会与社会创新》,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年,第14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3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页。
    ② 朱新民等主编:《现代管理科学词库》,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1页。
    ③ 童星编著:《社会管理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1页。
    ④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1年,第301页。
    ⑤ 廖盖隆等主编:《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下卷,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第1660页。
    ① 李军鹏:《政府社会管理的国际经验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2期。
    ② 李学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求是,2005年第7期。
    ③ 姜平:《论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④ 陈振明:《什么是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新华文摘,2006年第3期。
    ⑤ 丁元竹:《中国社会管理的理论建构》,学术月刊,2008年2期。
    ⑥ 何增科:《杜会管理与社会体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第38页。
    ① 郑杭生:《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② 郑杭生:《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研究与中国社会学使命》,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4期。
    ③ 俞可平:《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学习时报,2007年4月23日。
    ④ 杨风寿、施巍巍:《社会管理理论的若干问题探讨》,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⑤ 马凯:《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⑥ 孙立平:《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研究与中国社会学使命》,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4期。
    ① 李程伟:《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公共管理学视角的解读》,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5期。
    ② 李培林:《社会管理亟待加强和创新》,中国人大,2011年8月。
    ③ 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5页。
    ① 马凯:《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8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84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08页。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86页。
    ②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696页。
    ③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9页。
    ④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4页。
    ① 陆学艺:《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② 郑杭生:《社会建设的前沿理论研究-社会建设问题的社会学思考》,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第491页。
    ② 王邦佐等:《政治学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第58页。
    ① 萧浩辉主编:《决策科学辞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7页。
    ② 《农业大词典》,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第334页。
    ③ 陈德第等:《国防经济大辞典》,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567页。
    ① 《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81页。
    ②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87页。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662页。
    ②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1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2页。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7页。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87页。
    ① 龚剑飞:《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管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② 马徒:《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社会管理思想》,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1期。
    ③ 粟迎春:《论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建设与管理思想》,兰州学刊,2007年第8期。
    ④ 唐铁汉:《马克思主义公共管理思想原论》,新视野,2005年第5期。
    ⑤ 苗贵山:《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府社会管理思想研究》,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2期。
    ① 李慧:《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理论中的社会管理思想》,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② 杨奎、李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国家管理思想及当代启示》,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5期。
    ③ 白琳:《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管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④ 施美萍:《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管理”思想的科学意蕴》,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7期。
    ⑤ 谭吉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民管理国家的思想》,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4期。
    ⑥ 王代月:《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管理思想的民本价值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2期。
    ① 袁方:《列宁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东岳论丛,2005年第11期。
    ② 隋秀英:《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观》,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4期。
    ③ 马尔:《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思想》,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1期。
    ④ 隋秀英:《列宁社会主义社会管理思想述要》,理论界,2009年第12期。
    ① 隋秀英:《列宁社会管理思想的时代价值探析》,理论导刊,2011年第7期。
    ② 韩琳、高哲:《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行政管理的探索》,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③ 左昌盛、张小进:《列宁行政管理思想初探》,管理观察,2008年第11期。
    ④ 李宗楼:《列宁的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思想浅探》,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1期。
    ① 董娟:《当前我国社会管理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济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2期。
    ① B·E·苏利莫夫:《马克思和社会管理理论的若干问题》,亢康编译,1984年,第90页。
    ① 詹姆斯N·罗西瑙(J. N. Rosenau):《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页。
    ② 罗伯特·罗茨:《新的治理》,政治研究,1996年第44卷,第65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1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2页。
    ① 杨奎、李慧:《马克思和恩格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思想及当代启示》,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5期。
    ① 陈明明:《西方议会的历史地位、危机与改革》,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1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9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7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2页。
    ④ 姬金铎:《从行政权力中心到社会权力中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0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8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8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87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7页。
    ⑤ 李邦铭、曾长秋:《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管理思想》,求实,2012年第1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8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5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3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3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1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8页。
    ① 《列宁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55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2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8页。
    ③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9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7页。
    ② 俞良早:《经典作家的“渐进发展”理论及其当代发展》,社会科学,2012年第8期。
    ① 俞良早:《列宁由理想化民主向现实民主的思想转变》,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年第5期。
    ② 《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9页。
    ③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4页。
    ① 俞良早:《经典作家的“渐进发展”理论及其当代发展》,社会科学,2012年第8期。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71页。
    ③ 《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7页。
    ④ 《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33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9页。
    ② 《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68页。
    ③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2页。
    ④ 《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6页。
    ① 《列宁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07页。
    ② 《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页。
    ③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8页。
    ④ 《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6页。
    ① 《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4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90页。
    ③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页。
    ④ 《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4页。
    ⑤ 黄宗良等:《列宁关于发动人民群众管理监督国家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6期。
    ⑥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5页。
    ① 俞良早:《论列宁巩固俄共(布)执政地位的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5期。
    ② 《列宁全集》第5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30页。
    ③ 《列宁专题文集 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68页。
    ④ 《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4页。
    ⑤ 《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6页。
    ⑥ 《列宁专题文集 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7页。
    ⑦ 《列宁专题文集 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3页。
    ① 《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40页。
    ② 《列宁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19页。
    ③ 《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06页。
    ④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6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5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7页。
    ① 苏志加:《革命的社会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革命》,大连干部学刊,2011年第8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9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7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0页。
    ②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2页。
    ③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第499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98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8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4页。
    ④ 《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9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5页。
    ②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44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2页。
    ④ 刘松茂:《 试论毛泽东对劳动者直接参加国家管理的探索》,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3期。
    ⑤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167页。
    ⑥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110页。
    ① 刘松茂:《试论毛泽东对劳动者直接参加国家管理的探索》,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3期。
    ②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274页。
    ③ 邵维正:《中国共产党80年大事聚焦》(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第366页。
    ④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237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2页。
    ② 陈晋:《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46页。
    ③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449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2页。
    ① 孔祥成:《试析人民公社体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制约及其影响》,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第5期。
    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11页。
    ③ 王乐夫:《浅论中国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的基本趋向》,“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中国澳门,2004年1月,第190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4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7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1页。
    ②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89页。
    ③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382页。
    ① 李强:《后全能体制下现代国家的构建》,战略与管理,2001第6期。
    ①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第314页。
    ② 《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59页。
    ① 苏志加:《革命的社会管理和社会管理的革命》,大连干部学刊,2011年第8期。
    ② 《胡乔木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2页。
    ①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66页。
    ② 《关键在于大搞群众运动》,人民日报(社论),1958-9-24。
    ③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297页。
    ① 郭桂英主编:《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55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1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0页。
    ① 王永贵:《中国共产党90年来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经验》,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4期。
    ② 《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1页。
    ③ 关海庭主编:《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83页。
    ④ 孟艳:《转型期思政教育在社会管理中的应用》,人民论坛,2011年第29期。
    ① 石仲泉主编:《毛泽东研究述评》,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335页。
    ② 王国永:《毛泽东的群众观与中国法制建设》,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① 郭道晖:《毛泽东邓小平治国方略与法制思想比较研究》,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
    ②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第720页。
    ③ 参见李锐:《毛泽东的功过是非》,香港: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3年,第331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2页。
    ① 周建超、姚静芬:《论建国后毛泽东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年第1期。
    ② [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7页。
    ③ 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4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页。
    ② 卢汉龙:《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7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2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4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0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3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40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09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9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4页。
    ⑤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7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7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51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2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0页。
    ① 卢汉龙:《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6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8页。
    ③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9页。
    ① 卢汉龙:《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7页。
    ② 《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54页。
    ① 《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33页。
    ②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571页。
    ③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11页。
    ④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11页。
    ⑤ 《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9页。
    ①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22页。
    ②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87页。
    ③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1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页。
    ① 《列宁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19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96页。
    ③ 《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8页。
    ④ 《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页。
    ⑤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03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71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72页。
    ③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① 丁元竹:《社会管理观念创新问题研究》,理论与现代化,2005年第4期。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870页。
    ②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7页。
    ③ 温家宝:《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3月5日。
    ④ 温家宝:《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3月5日。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078页。
    ① 郑维伟:《从管理社会到社会管理》,学习时报,2012年2月6日。
    ②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6页。
    ③ 民政部:《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http://www.gov.cn/gzdt/2012-06/21/content_2166922.htm,2012-6-21.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738页。
    ②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87页。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662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第29页。
    ① 马凯:《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② 郭风英:《建国以来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演变与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第10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44页。
    ②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70页。
    ③ 《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3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73页。
    ②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657页。
    ③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0页。
    ④ 吴忠民:《关于社会公正的几个问题》,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3页。
    ④ 《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6页。
    ①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799页。
    ②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③ 陈志尚:《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第2期,第27页。
    ④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157页。
    ③ 《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2页。
    ④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99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2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45页。
    ①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5页。
    ① 连玉明主编:《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6页。
    ①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6页。
    ②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页。
    ① 陆学艺:《社会建设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74页。
    ① 李培林:《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改革的新任务》,理论参考,20儿年第3期。
    ①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4页。
    ② 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5页。
    ③ 国家统计局:《2012国民经济发展稳中有进》,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30118_402867146.htm.2013-1-18。
    ④ 何增科:《试析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① 刘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贫富分化》,学海,2004年第6期。
    ② 人民网:《福布斯榜全球最富有的国家和地区》,http://ccnews.people.com.cn/GB/17273711.html,2013-3-2。
    ① 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0页。
    ② 乌尔里希·贝克著,吴英姿、孙淑敏译,《世界风险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页。
    ③ 约瑟夫·凯米莱里等,《主权的终结》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页。
    ④ 连玉明主编:《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9页。
    ⑤ 黄涛:《从全球化看当代社会创新》,现代哲学,2001年第2期。
    ① 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页。
    ② 李鹏程:《对话中的政治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4页。
    ③ 何增科:《试析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4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6页。
    ③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38页。
    ① 李友梅:《社会的生产:1978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8-49页。
    ② 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299页。
    ③ 郭风英:《建国以来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演变与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第65页。
    ① 陈岸华:《对社会矛盾凸显期加强和创新我国社会管理的思考》,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2期。
    ②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34页。
    ③ 陈东冬:《从民生视角看社会管理创新的困境和有效路径》商业时代,2011年第30期。
    ① 包心鉴:《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面临四大困境》,学习月刊,2011年第5期。
    ② 国家统计局报告:《科学发展成就辉煌》,http://ww.stats.gov.cn/tjfx/ztfx/sbdcj/t20120315_402827873.htm,2012-8-15.
    ① 赵凌云:《站在现代化的高度认识社会管理创新》,学习月刊,2011年第9期。
    ② 覃国慈:《关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江汉论坛,2011年第8期。
    ① 陈振明等:《我国政府社会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东南学术,2005年第4期。
    ② 麻宝斌、任晓春:《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挑战与变革》,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3期。
    ③ 吴敬琏:《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19页。
    ④ 于建嵘:《中国的社会泄愤事件与管治困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1期。
    ① 郎友兴等:《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论纲》,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① 颜清阳:《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实现五个转变》,珠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② 舒隽:《新时期党加强社会管理理念的新发展》,领导之友,2011年第9期。
    ① 邓伟志:《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2页。
    ② 陈振明等:《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概念辨析》,东南学术,2005年第4期。
    ③ 武玉英:《变革社会中的公共行政—前瞻性行政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页。
    ④ 杨雪冬:《走向社会权利导向的社会管理体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① 丁元竹:《社会发展管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②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治理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2页。
    ③ 杨宏山:《宪政视角下的中国公共行政发展》,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④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4页。
    ① 郁建兴:《中国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历程、社会政策与体制机制》,学术月刊,2011年第3期。
    ② 彼彻姆:《哲学的伦理学》,雷克勤等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333页。
    ① 林斌:《浅谈公共服务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② 孙立平:《利益关系形成与社会结构变迁》,社会,2008年第3期。
    ③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10页。
    ④ 王伟光:《利益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10页。
    ① 孙立平:《建构和谐社会》,经济观察报,2005-03-07。
    ② 龙太江:《妥协理性与社会和谐》,东南学术,2005年第2期。
    ③ 涂小雨、陈红宇:《社会转型视域中的利益分化与社会管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6期。
    ④ 孙立平:《利益关系形成与社会结构变迁》,社会,2008年第3期。
    ① 阿玛蒂亚·森:《论经济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3页。
    ②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6页。
    ③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页。
    ④ 何增科:《论改革完善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和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8期。
    ① 丁茂战:《我国政府社会治理制度改革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第4页。
    ② 朱孝红、赵铁锁:《当代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在动力及其运行路径探析》,学术论坛,2012年第6期。
    ③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5页。
    ① 张康之:《走向合作治理的历史进程》,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② 陈加刚:《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学习时报,2012年10月22日。
    ① 连玉明主编:《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30-31页。
    ② 陈庆云:《公共管理理念的跨越:从政府本位到社会本位》,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4期。
    1.[德]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德]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德]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苏]列宁著:《列宁专题文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苏]列宁著:《列宁全集》第1-60卷,人民出版社1984-1990年版。
    6.[苏]列宁著:《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邓小平著:《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版。
    9.江泽民著:《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1.丁元竹著:《社会创新丛书—建设健康和谐社会》,中国经济出版2005年版。
    12.俞可平著:《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3.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2年版。
    14.俞可平主编:《全球化:全球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5.余信红等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渊源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6.张静等主编:《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7.窦玉沛主编:《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18.风笑天等编著:《社会管理学概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何增科主编:《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20.何增科著:《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1.尹继佐主编:《体制改革与社会转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22.周弘著:《福利国家向何处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3.王伟光著:《创新与中国社会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24.李惠斌等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5.卢汉龙著:《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6.盛红生主编:《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第三者”—非政府组织问题研究》,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
    27.侯衍社著:《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4年版。
    28.雷振扬著:《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共社会发展问题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29.俞良早著:《马克思主义东方学》,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0.俞良早著:《关于列宁学说的论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31.俞良早著:《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32.陈先达等著:《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2009年版。
    33.林尚立主编:《社区民主与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4.孙晓莉著:《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5.张静、关信平主编:《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6.王继荣等著:《社会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37.丁开杰、俞可平著:《和谐社会与政府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8.李燕等著:《政府社会服务提供机制的构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39.陈干全著:《社会服务民营化及其政府管理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0.张宇著:《中国的转型模式:反思与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1.李惠斌等主编:《中国现实问题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2.孙晓莉著:《中外社会服务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43.陆学艺、李培林著:《中国社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44.林嘉著:《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5.郑杭生主编:《走向更讲治理的社会: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6.[美]彼得·德鲁克著:《社会的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7.[美]彼得·F·德鲁克著:《下一个社会的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48.[德]沃尔夫冈·查普夫著:《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49.[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50.[美]盖伊·彼得斯著:《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1.[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2.[美]卡尔森、威尔莫特著:《创新:变革时代的成长之道》,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3.[印]哈斯·曼德、穆罕穆德·沙斯夫著:《善治:以民众为中心的治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
    1.苗贵山:《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府社会管理思想研究》,《理论探讨》2007年第2期。
    2.唐铁汉:《马克思主义公共管理思想原论》,《新视野》2005年第5期。
    3.龚剑飞:《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管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一兼析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社会管理思想》,《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4.杨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科学探索》,《马克思主义研 究》2006年第4期。
    5.袁方:《列宁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东岳论丛》2005年第11期。
    6.马徒:《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管理思想》,《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3期。
    7.周怡君等:《马克思恩格斯公共管理思想初探》,《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5期。
    8.白琳:《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管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9.施美萍:《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管理思想探析》,《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10期。
    10.李慧:《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理论中的社会管理思想》,《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1.王代月:《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管理的民本价值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2期。
    12.何怀远:《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层逻辑及其实践权变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1期。
    13.谭吉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民管理国家的思想》,《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4期。
    14.隋秀英:《列宁社会主义社会管理思想述要》,《理论界》2009年12期。
    15.马尔:《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思想》,《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1期。
    16.隋秀英:《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观》,《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6期。
    17.袁方:《列宁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东岳论丛》2005年第11期。
    18.王汝秀:《列宁论管理俄国》,《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9.俞良早:《论列宁巩固俄共(布)执政地位的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5期。
    20.俞良早:《列宁由理想化民主向现实民主的思想转变》,《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年第5期。
    21.孙玉健:《列宁的国家观与社会管理思想的有机统一》,《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22.陈辉:《毛泽东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东岳论丛》2005年第11期。
    23.马徒:《毛泽东的社会管理思想》,《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1期。
    24.李义凡:《毛泽东晚年理想的社会管理模式》,《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1期。
    25.莫志斌:《论毛泽东管理思想与方法的主要特色》,《探求》2006年第1期。
    26.马辉:《毛泽东思想在管理国家中的作用》,《管理观察》2009年第2期。
    27.虞文:《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科技信息》2008年第5期。
    28.齐英艳:《邓小平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思想探析》,《理论视野》2010年第5期。
    29.齐英艳:《邓小平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思想》,《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30.卢卫红:《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东岳论丛》2005年第11期。
    31.吴长清:《论江泽民的行政管理创新思想》,《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4期。
    32.唐铁汉:《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理论的新贡献》,《长江论坛》2003年第2期。
    33.白瑾:《90年来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管理的创新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4期。
    34.唐利、郭亚莉:《认知、价值、实践:胡锦涛社会管理思想述论》,《理论导刊》2011年第9期。
    35.胡洪彬:《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管理》,《党政干部学刊》2011年第9期。
    36.邓放:《对社会管理创新几个重要转变的认识》,《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5期。
    37.龙必尧:《关于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的思考》,《探索》2007年第5期。
    38.邵静野、韩一丁:《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第9期。
    39.王永贵:《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经验》,《江汉论坛》2007年第8期。
    40.缪合林:《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改革与开放》2011年第17期。
    41.邓放:《如何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党政论坛》2011年第9期。
    42.张莉:《在创新社会管理中解决民生问题》,《理论导刊》2011年第9期。
    43.谢庆奎、谢梦醒:《和谐社会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44.李军鹏:《论中国政府社会管理的成就、问题与对策》,《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45.郭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8期。
    46.马凯:《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求是》2010年第20期。
    47.周敏凯:《新时期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若干问题理论思考》,《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5期。
    48.和经纬:《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政府社会管理》,《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
    49.常宗虎:《公民社会理论及其对政府社会管理工作的意义》,《中国民政》2002年第7期。
    50.潘小娟、白少飞:《中国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思考》,《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2期。
    51.胡盛仪:《完善我国政府社会管理的思考》,《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10期。
    52.杨林、李能:《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求实》2005年第10期。
    53.王敏敏:《论社会管理中的非政府组织》,《探求》2006年第6期。
    54.常玉娜:《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府社会管理改革》,《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55.姚华平:《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30年》,《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6期。
    56.李实:《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57.贾西津:《国外非营利组织管理体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58.陈振明:《什么是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新华文摘》2006年第3期。
    59.李学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求是》2005年第7期。
    60.李程伟:《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公共管理学视角的解读》,《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5期。
    61.何增科:《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62.马国芳、何润宝:《国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展新趋势及其启示》,《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63.赵晖:《公共行政转型:破解民生难题的路径解析》,《江海学刊》2010年第3期。
    64.纪晓岚、张韬:《关于社会管理理论若干问题探索》,《甘肃理论学刊》2012年第1期。
    65.刘刚:《人民性:社会管理创新的逻辑起点》,《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1期。
    66.王立新:《论深化改革的战略走向》,《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67.杨采琴:《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困境》,《求索》2012年第1期。
    68.燕继荣:《社会管理创新与服务型政府建设》,《行政论坛》2012年第1期。
    69.赵晖:《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要素分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70.韩东屏:《论道德文化的社会治理作用一从道德与制度的比较推论》,《河北学刊》2011年第5期。
    71.王建华:《社会治理视域下政党组织变革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72.麻宝斌、任晓春:《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挑战与变革》,《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3期。
    73.张晓红、宁小花:《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的公共决策价值取向》,《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2期。
    74.张康之、张乾友:《市民社会演变中的社会治理变革》,《浙江学刊》2009年第6期。
    75.魏波:《多主体多中心的社会治理与发展模式》,《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76.郭泽保:《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和谐社会构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3期。
    77.杨雪冬:《改革路径、风险状态与和谐社会治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1期。
    78.李军鹏:《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79.周本顺:《走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创新之路》,《求是》2011年第10期。
    80.陈福今:《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81.刘旺洪:《社会管理创新:概念界定、总体思路和体系建构》,《江海学刊》2011年第5期。
    82.向春玲:《论多种社会主体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年第5期。
    83.丁元竹:《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领域和基本做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5期。
    84.周光辉:《如何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理论视野》2011年第3期。
    85.王磊、胡鞍钢:《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制度背景》,《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9期。
    86.丁元竹:《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领域和基本做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5期。
    87.丁元竹:《2012年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年第1期。
    88.李赞:《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以应对突发事件为例》,《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89.孙彩红:《试论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民参与的作用及实现》,《兰州学刊》2011年第6 期。
    90.魏子扬、侯琦:《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实现“六种转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第5期。
    91.孔凡河:《困境与解局:社会管理创新语境下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思考》,《学术探索》2011年第6期。
    92.吕志奎:《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战略思考》,《政治学研究》2011年第6期。
    93.郑杭生:《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94.孙晓莉:《多元社会治理模式探析》,《理论导刊》2005年第5期。
    95.陆学艺:《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96.方同义:《多元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与和谐社会建设》,《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97.金太军、沈承诚:《从群体性事件到群体性行动》,《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98.邹农俭:《社会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江海学刊》2009年第1期。
    99.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动中的社会建设》,《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100.竺乾威:《从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0期。
    101.兰华:《我国公民社会发展与服务型政府建设—治理理论视角》,《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02.张欢、陆奇斌、王新松:《社会管理创新路径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1期。
    103.徐湘林:《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中国的经验》,《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5期。
    104.[法]辛西娅·阿尔坎塔拉:《“治理”概念的运用和滥用》,《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年第2期。
    105.何怀远《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经验》,《哲学研究》2011年第7期。
    106.陈颐:《社会管理创新和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江海学刊》2012年第2期。
    107.金太军:《行政体制改革的中国特色》,《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第10期。
    108.王勇:《社会管理创新的市场化导向研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109.齐卫平:《论党的领导与多元社会治理结构》,《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12期。
    110.陶林:《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的概念、现状与推进路径》,《理论月刊》2012年第12期。
    1. http://ssic.cass.cn/(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网站)
    2. http://myy.cass.cn/(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3. http://www.zh.wikipedia.org/(维基百科)
    4. http://www.cp.com.cn/(中国学术)
    5. http://www.mca.gov.cn/(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
    6. http://www.crcpp.org/(中国公共政策研究)
    7. http://www.chinanpo.gov.cn(中国社会组织网)
    8. http://cpc.people.com.cn/(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9. http://www.ccpph.com.cn/(中国理论网)
    10. http://www.people.com.cn/(人民网)
    11. http//www.china.org.cn/(中国网)
    12. http://www.xinhuanet.com/(新华网)
    13. http://www.chinareform.net/(中国改革网)
    15. http://www.pbgchina.cn/(公共预算与政府治理)
    16. http://www.ifeng.com/(凤凰网)
    17. http://www.iccs.cn/(当代中国研究所)
    18. http://www.csww.cn/(中国社会工作网)
    19. http://www.dangjiancn.com/(中国党建网)
    20.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21. http://www.godremark.com/(中国和谐社区在线网)
    22. http://www.ias.fudan.edu.cn/(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23. http://www.cctb.net/(中央编译局)
    24. http://www.sociology.cass.cn/(中国社会学网)
    25. http://www.frchina.net/(中国学术论坛)
    26. http://www.annian.net/(学术交流网)
    27. http://www.wenming.cn/(中国文明网)
    28. http://www.moe.edu.cn/(教育部网站)
    29. ht tp://founder.china.cn/(人权网)
    30. http://www.politics.fudan.edu.cn/(政治学研究与方法)
    31. http://www.stats.gov.cn/(国家统计局网站)
    32. http://www.cyol.net/(中国青年报网站)
    33. http://www.gov.cn/(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1. Christopher C.Hood,David Heald,Transparency:The Key to Better Governance, British Academ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2. Lester M.Salmon and Helmut K.Anheier,Global Civil Society:Dimensions of the Nonprofit sector, Maryland: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1999.
    3. J. N. Roseau and e.o.Czempeil, 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4. Salmon, Lester M.ed, the State of Non-Profit America, 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2.
    5. Boin,Arjen, Governing after Crisis Cambridg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6. R. A. W.Rhodes, the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 Political Studies, Vol.44,1996,pp.652.
    7. Jonathan P.Poh and HildyTeegen (ed.), Globalization and NGOs:transforming business, government,and society,West-port, Conn:Preggers,2003.
    8. Rothstein, B.The Quality of Government:Corruption, Social Trust and Inequality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1.
    9. Baogang He, The Democratic Implications of Civil Society in China, Macmillan Press LTD,1997.
    10. Arthur Lewis Rosenbaum ed, State and Society in China:the Consequences of Reform.West view Press,1992.
    11. Andrew Waelder, Communist Neo-Traditionalism: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6.
    12. Anderws M., Good Government Means Different Thing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Governance, vol.23,no.7,2010,pp.7-35.
    13. March, J.G. and J.P. Olsen, 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The Organizational Basis of Politics, 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9.
    14. Benjamin I.Schwartz,The Reign of Virtue:Leader and Party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China and Other Matters,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5. Ernest Barker, Reflections on Government,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2.
    16. Christopher C. Hood, Public Service Management by Numbers:Why Does it Vary? Where Has it Come From? What Are the Gaps and the Puzzles? Public Money and Management,vol.27,no.2,2007 pp.95-102.
    17. Michael Hechter, Christine Home. Theories of Social Order. Stanford Social Science. An Imprint o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18. Andrews, Matthew, "The Good Governance Agenda:Beyond Indicators without Theory." 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no.36,2008.pp.379-407.
    19. Sean maguire, Can Data Deliver Better Government? The Political Quarterly, Vol.82, No.4,2011.
    20. Rothstein, Bo and Jan Teorell, "What is Quality of Government? A Theory of Impartial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Governance,vol.21,2008.165-190.
    21. Sending O J, Neumann I B, Governance to Governmentality,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no.50,2006,pp.651-672.
    22. Lewis, Paul G, "The Durability of Local Government Structure:Evidence from California."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Review vol.32,no.1,2000. pp.34-48.
    23. Charles A. Kupchan, Refounding Good Governance, New Perspectives Quarterly, Vol 29,Issue 1,2012.
    24. Hood, Christopher, Ruth Dixon, and Craig M. Beeston. "Rating the Rankings: Assessing International Rankings of Public Service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Journal,vol11,no3,2008.pp.298-328.
    25. Matt Andrews, Good Government Means Different Thing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Governance: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cy, Administration, and Institutions, Vol. 23,no. 1,(January 2010), pp.7-35.
    26. Mungiu-Pippidi, Alina, "Corruption:Diagnosis and Treatment."Journal of Democracy,vol.17,no.3,2006.pp.86-99.
    27. Delhey, Jan, and Kenneth Newton. "Predicting Cross-National Levels of Social Trust: Global Pattern or Nordic Exceptionalism?"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no.21,2005. pp.311-327.
    28. Grindle, Marilee S, "Good Enough Governance:Poverty Reduction and Reform in Developing Countries."Governance,vol.17,no.4,2004,pp.525-548.
    29. Andrews, Matt, Good Government Means Different Thing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Governance,vol.23,no.1,2010,pp.7-35.
    30. Nikki Slocum-Bradley,Andrew Bradley, Is the EU's Governance 'Good'?:An Assessment of EU Governance in its Partnership with ACP States, Third World Quarterly, Vol.31,no.1,2010, pp.31-49.
    31. Kurtz, Marcus J, and Andrews Schrank, "Growth and Governance:Models, Measures and Mechanisms. Journal of Politics,vol.69,no2,2007,pp.538-554.
    32. Rothstein, Bo, and Jan Teorell, "What Is Quality of Government? A Theory of Impartial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Governance vol.21,no.2,2008,pp.165-190.
    33. Thomas MA, What Do the Worldwide Governance Indicators Measure.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Research Vol.22,2010,pp.31-54.
    34. Weiss T G, Governance, Good Governance and Global Governance:Conceptual and Actual Challenges, Third World Quarterly, vol.2l,no.5,2000,pp.795-81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