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失地农民数量越来越大。失去土地的农民,徘徊在城市的边缘,成了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文以当前理论界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分析中国当前失地农民问题的现状,产生失地农民问题的原因,以及国内外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经验教训。最后从改革农地产权制度、确定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和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三个方面提出解决中国当前失地农民问题的政策性框架。这一研究对于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现代化进程与失地农民的关系。这部分从研究土地的内涵和作用入手,通过对现代化进程中土地与农民关系的分析,指出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问题是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在安定稳定前提下推进现代化的前提。第二部分研究了现代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总体状况及其形成的原因。这部分主要从实证角度研究了我国失地农民的规模与地域分布状况。产生失地农民问题的原因是综合性的,土地产权主体的缺失、征地补偿标准不能体现土地交易价格和劳动力失业损失以及政府的不作为等都是造成失地农民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论述了失地农民问题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农民失地后,加剧了人地矛盾,造成了社会安全隐患,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较大的隐患。总之,失地农民的大量存在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困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难点问题,制约和谐社会建设。第四部分主要探索了解决失地农民的对策。本部分首先分析了工业化国家英国、美国、日本解决失地农民的经验教训,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些地区的经验。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提出改革农地产权制度,确定合理补偿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等措施。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三个方面:一是系统、全面地研究了失地农民问题的现状、产生失地农民问题的原因,为进一步研究该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深入地分析了失地农民自身利益受损及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政府解决该问题的步伐。三是通过借鉴国内外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经验教训,提出主要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改革农地产权制度,确立合理补偿标准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三个方面入手,提出综合性措施来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定稳定。
Guided by Maxism, Mao zedong Thought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ers and the farmland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the landless-farmers issue ,this paper is aimed to propose the policy framework for resolving the landless-farmers problem in present China through ways of reforming rural land institution, improvement of compensation mechanisms for requisitioned land as well as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of landless-farmers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expatiates upon the intention ,theoretic basis ,structure and methods of research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oints.
     Part one Theoretic analysis
     Starting with the research of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 of land ,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ers and the farmland and during the modernization drive ,this part forward the concept that appropriately dealing with the issu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farmers and the farmland is the major content in solving problems facing agriculture ,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Only when the appropriate compensation mechanisms for expropriated or requisitioned land are in plac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andless-farmers can Chinese modernization be pushed forward in a safe and stable environment.
     Part two Empirical analysis
     This part expatiat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landless-farmers , who not only lose land but also occupation ,house, subsistence, and specially lose the low-cost way of living and developing during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not able to benefit from land value increments ,thus becoming "three-nothing group".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of landless-farmers is very complicated.
     Part three Empirical analysis
     At present, because the principal part of rural collective land ownership is not clarity, farmers are so passive in the process of land requisition that their rights could not be guaranteed. The faulty land requisition system has caused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over-extension of requisitioned land and public interests, mismanagement and ill allocation compensation fund, lack of specific regulations on settlement of landless-farmers, and land requisition compensation standard unable to reflect the land market price and loss from unemployment.
     Part four Solution analysis
     First, this part analyses the ways of addressing the landless-farmers problems in different regions at home and abroad. Through practical analyses, this part bring forward the ides , on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levels ,that only by reforming rural land system ,improving both land requisition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 that the problem of landless-farmers can be tackled properly and modernization and transition of land -use can be progressed in balance. This part proceeds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land institution reform and solution of current landless farmers problem comes from the imperfection of the rural land ownership institution.
引文
① 周诚:《土地经济学》,商务与书馆,2003,第1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第695页。
    ③ [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商国印书馆,1982,第19页。
    ④ [美]伊利:《土地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第19页。
    ① 毕宝德,主编《土地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四版,第3页。
    ② 周诚:《土地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3,第19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第698页注。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第91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7页。
    ① 史娟:《对失地农民财产权益问题的思考》,人民出版社,2004,第21页。
    ① 王宗波:《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失地问题剖析》,人民出版社,2003,第25页。
    ① 高勇:《失去土地的农民如何生活》、《人民日报》,2004年2月2日。
    ② 崔砺金等《护佑浙江失地农民》、《半月谈》(内部版),2003年第9期。
    ③ 段应碧。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经济日报,2004年6月16日
    ④ 李晔、谭新政《取焦征地与安置,专家为“失地农民”说话》、《解放日报》,2003年9月8日。
    ① 崔砺金等。《保佑浙江失地农民》《半月谈》(内部版),2003年第9期。
    ② 张寿正《关于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失地问题的思考》,《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2期。
    ① 张强《失地农民问题,当前统筹城乡发展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中共北京市委政策研究网
    ② 厦珺《多想想失地的农民》2004年,第21页。
    ① 王海明:《广东土地权威报告:农民能否分享级差地租?》,《经济管理文摘》,2003年第5期。
    ② 刘宝亮:《征地莫断了农民生路》,《中国经济导报》,总第1045期,2004年2月27日。
    ① 姚蕾《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利益损失及对策》截于《农业经济导刊》2005年第8期。
    ② 转引自范南虹、雷赛、周臣业:《拿什么证明土地是我的?土地确权捍卫农民生命线》,《海南日报》,2004年5月20日。
    ① 李兆能:《一个必须特别关注的群体——失地农民》,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2004年10月26日。
    ② 高平《关于我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报告》,www.njlss.gov.cn.
    ① 浙江省农调队:《浙江“失地农民”的调查与思考》,“三农”数据网,2002年9月16日。
    ② 万朝林《失地农民权益流失与保障》2003年,第74页。
    ① 卢中原:《把握经济发展新闻期》《经济日报》,2003年12月8日。
    ② 黄小虎:《避免土地利用失控应纠正城市偏向》,《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12月11日。
    ③ 包永辉:《乱征地正在引发农民失地无业之忧》,《中国改革·农村版》,2003年7月5日。
    ④ 夏永祥、成涛林《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征用中侵犯农民权益的成因及对策》,《中国城市化:农民、土地与城市发展》(楼培敏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230页。
    ① 卢中原《把握经济发展新周期》、《经济日报》,2003年12月8日。
    ② 张文联、谭定城《当前征地拆地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中国农民研究网(http://www.ccrs.ong.cn)2005看1月3日。
    1、罗文东:《人道主义与现代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
    2、陈征:《陈征选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
    3、童星:《世纪末的挑战——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周运清:《新编社会学大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5、陈征:《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资本论》(第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
    7、张卓元:《政治学大词典》,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8、周诚:《土地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3。
    9、严正:《科技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管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10、徐逢贤:《经济改革与体制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
    12、张国:《中国城乡结构调整研究:工业化进程中城乡协调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3、陈光庭:《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4、王小映:《全面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中改院信息出版中心网。
    1、廖小军:《城市化中失地农民与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之研究》,《社会科学季刊》,2005年第2期。
    2、廖小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研究》,2004年第12期。
    3、杨玲:《国外土地征用制度比较及借鉴》,《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第10期。
    4、李再扬:《土地制度变迁的比较研究》,《当代经济科学》,1999年第5期。
    5、武力:《略论土地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的重塑》,国学网站《中国经济史论坛》,2003年3月13日发布。
    6、张寿正:《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失地问题的思考》,《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2期。
    7、左敬连:《对土地换保障的思考和探索》,《中国劳动保障报》,2004年2月26日。
    8、周沛:《社会保障的阶级属性、资金来源与建立原则——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观初析》,《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9、王晓鲁:《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前景》,《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年第6期。
    10、郭金丰:《失地农民:一个特殊群体及其利益保护》,《农业经济》,2004年第7期。
    11、张永平:《土地置换经营解决失地农民保障》,中国农村研究网,2004年5月2日。
    12、邓涛:《论农民主动失地和被动失地》,《农村失地》,2005年第2期。
    13、宋锦洲等:《中国失地农民现状、原因与对策》,《体制改革》,2005年第5期。
    14、刘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的保障》,《南方农村》,2004年第1期。
    15、刘和平:《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权利损失及其保障》,《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0期。
    16、张文宏:《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3期。
    17、陈春节:《征地制度改革之管见》,《北京房地产》,2003年第12期。
    18、陈和午:《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借鉴》,《世界农业》,2004年第1期。
    19、高易:《谁为南京拆迁户自焚事件负责?》,《商务周刊》,2003年第37期。
    20、黄少安:《产权制度效率标准与资源配置效率标准的关系》,《中国经济问题》,1995年2第2期。
    21、刘春雷:《产权的排他性与分解性解析》,《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6期。
    22、刘世锦:《关于产权的几个理论问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3年第4、5期。
    23、丁栋红:《土地产权制度及其改革的结构性分析》,《社会科学季刊》,1999年第6期。
    24、赵奉军:《我国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三种模式》,《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9月7日。
    25、史鹃:《对失地农民财产权益问题的思考》,《农业经济》,2004年第6期。
    26、万厦:《加速城市化进程中“村改居”的理论与实践探讨》,《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27、李英民:《征地补偿改革探索》,《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4月16。
    28、宋国明:《境外土地征用赔偿制度概览》,《国土资源》,2003年第12期。
    29、余红:《社会保障制度的三种模式及其启示》,《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8期。
    30、李太杰:《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与借鉴》,《学术交流》,1997年第2期。
    31、周其仁:《农地征用垄断不经济》,《中国改革》,2001年第12期。
    32、陈征:《土地价值论》,《福建论坛》,2005年第2期。
    33、陈世伟:《论我国农地征用制度的不足及完善》,《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年第8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