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村海外新移民与侨乡社会变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采取宏观考察和个案研究的方法,以田野调查为主要研究手段,结合人类学、社会学、人口学、统计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具体探析苦竹坪村海外新移民产生、发展的过程,以及由海外新移民所引发的山区农村社会变迁。
     文中主要关注两个关键问题。一、改革开放后海外新移民如何在山区农村社会中孕育、发展。通过对亲属移民网络、海外新移民资金网络和连锁移民网络的分析,揭示海外新移民的发展轨迹和运行机制。二、海外新移民和侨乡社会错综交杂的海外移民网络对山区农村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山区农村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这其中即蕴含发展的机遇,也存在引人深思的问题。如何利用海外新移民资金、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山区农村社会和谐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The essay explor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newed emigration, taking Kuzhuping Village as a typical case, and the resulting transformation in mountainous rural areas. Based on knowledge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ranging from anthropology, sociology, demology, statistics and history, the author adopts an approach combining overall grasp and individual case study and relies on field survey as the major means.
    The essay gives highlights to two key issues. First, how did the emigration wave come into shape and blossom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essay uncovers its development trail and the way of functioning by analyzing the three networks that are essential for emigrants, namely, the network of kindred emigrants, the network of funding for emigration and the network of chained emigration. Second, what are the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mpacts that emigration and networks related to emigration have on villages in mountainous areas?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s emerging in the villages should be one aspect of the impacts. Opportunities parallel problems. Development comes along with concerns. It is a pressing task how to help mountain and rural areas into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y fully utilizing emigration funds, social connections among emigrants and other favorable resources brought about by the renewed emigration.
引文
1.王庚武著、程希译《新移民:何以新?为何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4,P4—11
    2.张秀明:《国际移民体系中的中国大陆新移民——也谈新移民问题》《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1,P23。
    3.赵红英:《试论中国大陆新移民的特征——美国与欧洲的比较》,《八桂侨刊》,2001,3,P10。
    4.朱美荣:《福建省新移民问题剖析及其相关政策初探》,《人口研究》2001,5,P65
    5.李鸿阶:《移民跨国流动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趋势——以中国福建沿海地区为研究对象》《东南学术》2004年增刊,P256。
    6.《大陆新移民在美的苦与乐》,《华人》1993,7,P15~16。
    7.徐大卫:《谈谈当代华人移民的适应性问题》《浙江师大学报》1993,5,P46~47。
    8.陈吕福:《近年米旅日中国人的人数变化及其特征》,《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4,1,P78~80。
    9.林新繁:《关于新华侨几个问题》《侨联动态》1995,1,P16~18。
    10.廖大珂:《意大利华人现状》,《八桂侨史》1995,2,P50—52。
    11.黄昆章:《祖国大陆、台湾、香港及印支在美新移民的比较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5,2,P8—13。
    12.李明欢:《构筑华人族群与当地国大社会沟通的桥梁》,《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5,2,P33—40。
    13.程希:《中国大陆新老华人移民浅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5-4,P53~63。
    14.李明欢:《今日荷兰华人社会》,《华人》1995,7,P17~21。
    15.韦忠:《新移民子女华文教育问题的思考》《八桂侨刊》1996,2,P31—34。
    16.庄国土:《新时期的侨务工作及其在福建省的实践》《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2,P65—68。
    17.庄国土:《对近20年来华人国际移民活动的几点思考》,《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2,P1—6。
    18.张国雄:《九十年代广东五邑侨乡新移民的涉外婚姻观》《南方人口》1997,2,P37—42。
    19.黄润龙、鲍思顿、刘凌:《近十年我国大陆海外新移民》,《人口与经济》,1998,1,P19—28。
    20.张秀明:《青田人出国的历史与现状初探》,《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8,3,P48—58。
    21.李一平、潘舰萍:《1978年以来晋江海外移民与晋江社会经济的发展》,《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9,2,P35—42。
    22.李明欢:《“相对失落”与“连锁效应”:关于当代温州地区出国移民潮的分析与思考》《社会学研究》1999,5,P83—93。
    23.陈衍德:《欧洲福建籍华人地缘性社团的个案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0,3,P18—24。
    24.戴光宗:《不拘一格引人才——海外新移民学术研讨会综述》,《宁波大学学报》2000,4,P123—124。
    25.赵红英:《近一二十年来中国大陆新移民若干问题的思考》,《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0,4,P7—16。
    26.吴锦财、揭雪琴:《明溪“新移民”现象剖析》,《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0,3,P69—71。
    27.李明欢:《欧盟国家移民政策与中国新移民》,《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P105—112。
    28.侯瑞丽:《新移民子女在海外长大》《今日中国》2001,10,P14—16。
    29.吕惠进:《浙南移民群体特征与侨乡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人口与经济》2001,10,P7—8。
    30.朱慧玲:《21世纪发达国家华社的发展趋势及其面临的课题》,《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总论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P75。
    31.李明欢:《群体效应、社会资本与跨国网络——“欧华联会”的运作与功能》《社会学研究》2002,2,P30—39。
    32.蔡振翔:《试论中国海外移民的共同性与特殊性问题》,《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2,P35—40。
    33.李明欢:《欧洲华侨华人研究述评》,《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P68—76。
    34.许金顶:《近现代福清侨乡两次移民浪潮初探》,《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P69—74。
    35.王付兵:《福建新移民问题初探》,《南洋问题研究》,2002,4,P55—61。
    36.林心淦:《移居海外的中国大陆新移民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探讨》《亚太经济》2002,6,P30—31。
    37.赵和曼:《美国新华侨华人的若干变化》,《八桂侨刊》,2003,1,P13—20。
    38.李明欢:《东欧社会转型与新华商群体的形成》,《世界民族》2003,2,P41—49。
    39.周聿峨、阮征宇:《当代国际移民理论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3,P1—8。
    40.吴潮、周望森:《浙江籍海外新移民研究初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3,P21—26。
    41.郑一省:《多重网络的渗透与扩张——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互动关系的理论分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1,P35—45。
    42.刘权、罗俊頨:《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现状与对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1,P22—27。
    43.龙向阳:《世界体系思想对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的意义》《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1,P54—59。
    44.丘立本:《从国际侨汇新动向看我国侨汇政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2,P8—20。
    45.陈美招:《东南沿海人口迁移的新变化研究》,《青年研究》,2004,9,P35—42。
    46.方灿宽:《五邑侨乡新移民潮探秘》《八桂侨刊》2005,1,P25—26。
    47.周聿娥:《试析国际移民组织与中国的关系》,《东南亚研究》2005,1,P63—66。
    48.丘立本:《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1,P1—16。
    49.张秀明:《改革开放以来青田人的跨国迁移活动及海外青田人对青田的影响》《东南亚研究》,2005,3,P66—71。
    50.李明欢:《国际移民学研究:范畴、框架及意义》,《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P44—50。
    51.李明欢《“中国的全球化”与“跨国的福建人”》,《读书》2005,8,P63—68。
    52.高锦:《福建沿海地区“偷渡”透视》,《法制了望》1991,5。
    53.叶文振:《福建沿海非法移民潮的原因分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5,1,P28—36
    54.周玉琛:《偷渡青少年的心理动因》,《中国青年研究》1996,2,P45,46。
    55.施雪琴:《改革开放以来福清侨乡的新移民——兼谈非法移民问题》,《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0,4,P。
    56.林胜:《偷渡:一种必须摒弃的社会偏见》,《青年研究》2001,6,P43—45。
    57.黄润龙:《中国的非法移民问题》,《人口与经济》,2001,1。
    58.叶榕勤:《福建沿海地区偷渡犯罪的调查报告》[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2,P96~101。
    59.向党:《国际黑社会组织对中国偷渡活动的深透及控制对策》,《公安大学学报》2001,3,P21—25。
    60.陈初越:《壶江——一个福建小渔村的偷渡现象与社会危机》,《南风窗》2001,11,P30—34。
    61.林胜:《非法移民产生机制的研究——以福建个案调查为例》,《青年研究》2002,10,P8—18。
    62.程丽香:《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偷渡现象探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9,P46—50。
    63.沈燕清:《福建新移民在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福州地区非法移民个案研究》,《世界民族》2004,1,P53—59。
    64.周聿娥、王显峰:《当代中国非法移民活动的特征——以福建沿海地区非法移民为例》,《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2,P15—18。
    65.刘传标:《沿海偷渡活动的原因探析》,《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第221期,P47—49。
    66.吴获、葛军:《拾贝者引出的话题:非法移民与偷渡》,《南风窗》2004,5,P20—23。
    67.浦永灏:《福建侨乡人口国际迁移动因的系统分析》,《人口研究》1988,2。
    68.黄滋生:《论侨乡研究的现状及意义》,《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1,4,P24—25。
    69.郑甫弘、熊蔚霞:《海外移民与近代闽粤侨乡社会观念的变迁》,《八桂侨史》1995,2,P41—45。
    70.黄昆章:《论侨乡问题研究》,《八桂侨史》1997,4,P8—11。
    71.戴一峰、宋平:《福建侨乡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8,1,P38—47。
    72.李明欢:《“相对失落”与“连锁效应”:关于当代温州地区出国移民潮的分析与思考》,《社会学研究》1999,5,P73—93。
    73.龙登高:《粤闽侨乡的经济变迁:来自海外社会资源的影响》《华侨华侨历史历史研究》1999,3,P50-54。
    74.施雪琴:《改革开放以来福清侨乡的新移民——兼谈非法移民问题》,《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0,4,P26—31。
    75.龙登高:《粤闽侨乡先行改革的社会成本分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3,P1-8。
    76.王春光:《移民的行动抉择与网络依赖:对温州侨乡现象的社会学思考》,《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3,P43—52。
    77.王付兵:《改革开放以来的福建侨汇》,《八桂侨刊》2002,3,P32—34。
    78.高晓洁、吴玉鑫:《跨国移民——来自侨乡青田的研究报告》,《社会》2002,11,P4—9。
    79.程丽香:《沿海农村的社会流动——来自福建省福清市18个村庄的调查》,《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3,P67—72。
    80.李明欢、江宏真、俞云平:《一个旅欧新侨乡的形成、影响、问题与对策——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新侨乡调研报告》《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4,P8—15。
    81.刘进、钟顺兰、朱爱金:《五邑侨乡国际移民的社会心理分析》,《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P84—87。
    82.詹冠群:《出国新移民链条的形成与运行——一项关于新侨乡的田野调查》,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编:《新视野——华侨华人与福建》,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10,P172—181。
    83.张秀明:《改革开放以来青田人的跨国迁移活动及海外青田人对青田的影响》,《东南亚研究》2005,3,P66—71。
    84.李明欢:《“侨乡社会资本”解读:以当代福建跨境移民潮为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6,P38—49。
    85.曾伊平、陈丽娘编:《华侨华人问题研究文献索引》(1980—1990)[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P16。
    86.周南京主编,方雄普、冯子平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侨乡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
    87.俞云平、王付兵:《福建侨乡的社会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12。
    88.周大鸣、柯群英:《侨乡移民与地方社会》,民族出版社2003,2。
    89.李明欢主编:《福建侨乡调查——侨乡认同、侨乡网络与侨乡文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5。
    90.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1996,4,P42—52。
    91.彭泗清:《信任的建立机制: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社会学研究》1999,2,P16—19。
    92.张其仔:《社会网与基层经济生活——晋江市西滨镇跃进村案例研究》《社会学研究》1999,3,P25—34。
    93.肖鸿:《试析当代社会网络的若干进展》《社会学研究》1999,3,P1—11。
    94.王春光:《流动中的社会网络:温州人在巴黎和北京的行动方式》《社会学研究》2000,3,P109—123
    95.薛德升、郑莘:《中国乡村城市化研究:起源、概念、进展与展望》《人文地理》2001,5,P24—28。
    96.张洁慧:《信任,“温州人在巴黎”的社会网络机制社会阅览》《社会》2001,5,P22—24。
    97.许金顶、田屿纯子:《赴日返回人员与跨国社会网络:福建调查报告》《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3,3,P81—92。
    98.唐翌:《社会网络特性对社会资本价值实现的影响》《经济科学》2003,3,P115—122。
    99.叶文振:《福建省城市化的井字型构思》《东南学术》2003,4,P41—44。
    100.梁幸枝、邢婷:《人情的选择,还是制度的依赖——中外社会信任机制的概况研究》《社会》2003,5,P49—54。
    101.刘军:《社会网络模型研究论析》《社会学研究》2004,1,P1—12。
    102.张存刚、李明、陆德梅:《社会网络分析——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甘肃社会科学》2004,2,P109—111。
    103.王成斌:《农民外出就业:乡土社会网络的困境和制度化路径的作用》《学海》2004,6,P79—82。
    104.叶敬忠:《农民发展创新中的社会网络》《农业经济问题》2004,9,P37—43。
    105.潘泽泉:《实践中流动的关系:一种分析视角——以<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为例》《社会学研究》2005.3,P221—227。
    106.袁小燕:《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问题浅探》《资料通讯》2005,1,P4—8。
    107.段洪、白艳萍:《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城市化进程中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思考》《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P98—99。
    108.吴锡标:《基于边缘化理论的思考——浙西南地区城市化的现状与发展道路》《学术界》2005.4,P167—174。
    109.李继凯、杨雅清:《农村城市化进程启示录——山东省济南市郊区城市化试点调查》《人民论坛》2005,4,P58—59。
    110.程国萍:《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财贸研究》 2005.4,P115—116。
    111.王莉、杨印生:《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社会网络效应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05,5,P22—27。
    112.吴研研:《乡村“城市化”进程与女性“留守者”角色》《理论与创作》2005,5,P20—23。
    113.程国萍:《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财贸研究》 2005.4,P115—116。
    114.刘炜:《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必须正视的八大问题》《济南大学学报》2005,5,P12—18。
    115.李丰春:《差序格局·社会网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的经济社会学解读》《理论界》2005,7,P54—55。
    116.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12。
    117.李明欢:《当代海外社团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1。
    118.王春光《巴黎的温州人:一个移民群体大跨国社会建构行动》,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11
    119.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
    120.李明欢:《欧洲华侨华人史》,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2,7。
    121.周南京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总论卷》,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
    122.高伟浓等著:《国际移民环境下的中国新移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3,6。
    123.黄润龙:《海外移民与美籍华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124.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编:《新视野——华侨华人与福建》,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10。
    125.林国平、邱季瑞主编:《福建移民史》,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12。
    126.廖云泉、林友光:《福建省南平市志》(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9。
    127.陈明考主编:建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建阳县志》,群众出版社,1994。
    128.建阳市黄坑镇地方志编纂领导小组:《福建省建阳市黄坑镇志》。
    129.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志·华侨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130.费孝通著:戴可景译:《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10。
    131.[英]德斯蒙德·莫里斯(Morris,D.)著;周邦宪译:《人类动物园》,贵州人们出版社,1987。
    132.[英]A.R.拉德克利夫·布朗著、夏建中译:《社会人类学方法》,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8。
    133.林耀华著:庄孔韶,林宗成译:《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2。
    134.[英]W·H·R里弗斯著;胡贻毂译:《社会的组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0。
    135.周晓虹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综合探索》,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3。
    136.陈支平:《近500百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北京:三联书店,1991。
    137.[美]罗伯特·F·墨菲著、王单君等译:《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商务出版社,1991,11。
    138.汪宁生:《文化人类学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3。
    139.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北京:三联书店,1997。
    140.王铭铭:《山街的记忆:一个台湾社区的信仰与人生》,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141.(德)马克斯.韦伯(Weber,M.)著;李秋零,田薇译:《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42.(美)孔飞力(PhilipA.Kuhn)著:陈兼,刘昶译:《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 书店,1999。
    143.乔健著:《漂泊中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增订版]》,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
    144.(美)马歇尔·萨林斯(Marshail Sahlins)著;王铭铭,胡宗泽译:《甜蜜的悲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145.庄孔韶著:《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146.阎云翔著:李放春,刘瑜译:《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
    147.程贵铭、朱启臻:《当代中国农民社会心理研究》,首都师范大学 2000,7。
    148.佟新:《人口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
    149.李亦园:《李亦园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50.邹农俭:《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3。
    151.徐愫编著:《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
    152.朱力:《社会学原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9。
    153.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现代社会调查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0。
    154.[法]马塞尔·毛斯著、余碧平译:《社会学与人类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1。
    155.王铭铭:《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
    156.朱炳祥:《社会人类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8。
    157.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修订版),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7。
    158.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
    159.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
    160.中国侨网:http://www.chinaqw.com.cn
    161.“意大利福建华侨商会”网站:http://www.itfjsh.com/index.html
    162.程刚:《福建“偷渡村”跑的人少了》人民网2004年02月27日,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68/11424/1031327.html
    163.《看了这贴所有看不起福建人偷渡的人应该都可以闭嘴了》http://post.baidu.com/f?kz=12223693
    164.缥缈子:《关于南方人系列调查资料:访福建“偷渡村”》发布时间:2004-4-30:41:00 http://bbs.e23.cn/printpage
    165.《福建偷渡问题严重》sina福建视线2004-11-11 http://gd.sina.com.cn/fj/guancha
    166.《新加坡早报》各地报刊文萃2000,7,7:《福建偷渡骗局花样翻新》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wspapers/2000/pages4/siongpo
    167.建阳市黄坑镇天后宫:新华网·妈祖在线,2005,04,24。http://www.fj.xinhuanet.com/mazu
    168.建阳宣传网:http://www.jyxcw.com/中共黄坑镇委员会、黄坑镇人民政府:《建阳市黄坑镇创建全国文明村镇情况汇报》,2005,7,29。
    169.建阳市广电局《建阳新闻》:《一句话新闻》,2005,11,17。http://www.jyxcw.com/ReadNews
    170.百余苦竹坪人闯欧洲——《福建侨报》10月28日http://www.66163.com/Fujian_w/news/fjqb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