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地区和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的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史前社会的复杂化进程研究是近些年来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已建立起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和文化谱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吸收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充分开展史前时期各主要文化区域的社会多元发展和演进过程方面的比较研究,对推进当前正在开展的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这一重大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海岱地区和太湖地区史前聚落、墓葬和遗物等材料的梳理和分析,考察两个地区在聚落分布模式的变迁、社会组织结构的演化、社会分层的发展等方面的异同点,并对经济形态与社会复杂化的关系、宗教、意识形态问题以及人口、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动态关系等予以关注。总结两个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的特质、内涵和动因问题,进而探讨两个地区是否具有各自独特的史前社会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如果两个地区果真存在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产生这种不同的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可以充分认识东方地区在中国多元一体的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聚落考古方法、墓葬研究方法和遗物研究方法等。聚落分析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针对聚落内部的研究,通过对典型聚落的布局、重点遗迹单位的功能、相互关系、聚落的人口规模等问题的探讨,分析聚落内部的社会组织结构及其演变;第二层次是对小区域聚落形态的研究,重点对一个小区域内的聚落分布特点、聚落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第三个层次是在一个大的文化区的范围内分析聚落的分布格局。和房址资料有所区别的是,墓葬资料更适用开展社会分化、社会分层、族群划分等方面的研究。墓葬的规模、葬具使用情况、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等指标是研究人群分化、族群关系、社会分层、财富集中、权力集中等课题不可或缺的资料。运用量化统计等方法对墓葬进行多方面分析,并通过对一些礼器性质的器物的空间分布和数量的分析,来了解当时手工业专门化程度、贵重物品的流通网络以及是否已经形成针对贵重物品的控制体系等。除了以上这些方法之外,我们还运用人口规模的统计和人类学成果相结合等方法尽量复原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情况,并在人口、文化、资源和环境的互动作用中理解社会的动态发展。
     本文共分七个部分。
     一、绪言。内容包括本课题的学术意义,学术史回顾和研究现状,以及本文采用的理论、方法和主要内容等。中外的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有着不同的学术背
This dissertation compares the diverse trajectories in the prehistoric social evolution of two coastal regions in eastern China from analysis of data on settlement pattern, mortuary practice, and artifacts. Issues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are explored in light of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of economy, religion, ideology, demography, and access to political and natural resources. The comparative study explores the nature of two regional developments in terms of their characteristic internal structure and impetus for change, which led to an in-depth investigation on the cause underlying the divergence in th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the two regions. The study helps to reveal the role played by the coastal societies in the pluralistic social developments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spatial analysis is conducted in three levels. First, the study of internal structure of settlement investigates the function, scale, and internal interaction within major communities, which sheds light on the intra-communal change within a society. Second, regional level analysis reveals the distribution and range of variation of sites within an integrated local society at a regional level. Third, the macro-regional study discusses the patterns of social interaction that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a cultural area, defined by intense interregional interaction and shared cultural traits. In contrast to the settlement pattern, mortuary analysis is better equipped in revealing aspects of social differenti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which are manifested in grave scale, burial treatment,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grave goods, as well as other key indicators. A quantitative and spatial analysis on the artifacts of symbolic importance in demarcating social rank and ritual authority further contribut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specialization in craft production and political control over access and circulation of prestige goods.
    The patterns from spatial and mortuary analysis is understo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dynamic interaction of demography, culture, resources, and
引文
1.滨田耕作:《貔子窝》,东方考古学丛刊第一册,1929年。
    2.李济等:《城子崖——山东历城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年。
    3.金关丈夫等:《羊头洼》,东方考古学丛刊乙种第三册,1942年。
    4.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74年。
    5.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邹县野店》,文物出版社,1985年。
    6.南京博物院:《日照两城镇陶器》,文物出版社,1985年。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县三里河》,文物出版社,1988年。
    8.张学海主编:《海岱考古》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9.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90年。
    10.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枣庄市文化局:《枣庄建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7年。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双驼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和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年。
    1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汶口续集——大汶口第二、三次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7年。
    13.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兖州西吴寺》,文物出版社,1990年。
    14.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兖州六里井》,科学出版社,1999年。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王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0年。
    17.北京大学考古系、烟台市博物馆:《胶东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18.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省高速公路考古报告集(1997)》,科学出版社,2000年。
    1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城尉迟寺——皖北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存的发掘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1年。
    20.南京博物院:《花厅——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3年。
    2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1981》,文物出版社,1981年。
    22.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崧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7年。
    2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南京博物院编:《良渚文化玉器》,文物出版社、两木出版社,1988年。
    2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科学出版社,1993年。
    25.浙江省文物局编:《良渚古玉》,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
    2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长征出版社,1997年。
    27.常州博物馆编:《常州文物精华》,文物出版社,1998年。
    2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浙江文物精华》,文物出版社,1999年。
    29.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福泉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0年。
    30.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编:《杭州文物精华——馆藏文物图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
    3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遂昌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好川墓地》,文物出版社,2001年。
    3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沪杭甬高速公路考古报告》,文物出版社,2002年。
    33.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马桥——1993—1997年发掘报告》,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
    3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遗址群考古报告之一——瑶山》,文物出版社,2003年。
    35.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博物馆:《浦阳江流域考古报告之一——跨湖桥》,文物出版社,2004年。
    3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河浜——崧泽文化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5年。
    37.嘉兴市文化局编:《马家浜文化》,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年。
    38.嘉兴市文化局编:《崧泽、良渚文化在嘉兴》,浙江摄影出版社,2005年。
    39.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遗址群考古报告之二——反山》,文物出版社,2005年。
    40.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遗址群考古报告之三——良渚遗址群》,文物出版社,2005年。
    4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遗址群考古报告之四——庙前》,文物出版社,2005年。
    42.南京博物院:《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3年。
    43.龙虬庄遗址考古队:《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
    44.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滩玉器》,文物出版社,2000年。
    45.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3年。
    46.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潜山薛家岗》,文物出版社,2004年。
    1.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1986年。
    2.乔纳森·哈斯:《史前国家的演进》,求实出版社,1988年中文版。
    3.布鲁斯·炊格尔著,蒋祖棣 刘英译:《时间与传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中文版。
    4.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编:《当代国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三秦出版社,1991年中文版。
    5.张忠培:《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6.于海广、任相宏等:《田野考古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考古学的历史·理论·实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中文版。
    8.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9.杨建华:《外国考古学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张光直:《考古学——关于其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11.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
    12.陈淳:《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学林出版社,2003年。
    13.陈淳:《考古学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14.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
    1.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
    2.汪宁生:《民族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3.谢维扬:《周代家庭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4.陈戍国:《中国礼制史·先秦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5.安作璋《山东通史·先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6.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7.刘敦愿:《美术考古与古代文明》,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8.王迅:《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9.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10.逄振镐:《东夷文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11.栾丰实:《东夷考古》,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
    12.栾丰实:《海岱地区考古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13.严文明:《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
    14.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商务印书馆,1997年。
    15.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16.林华东:《良渚文化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17.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18.严文明:《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
    19.佟柱臣:《中国新石器研究》,巴蜀书社,1998年。
    20.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21.张学海:《张学海考古论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
    22.文物出版社编:《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
    23.高广仁:《海岱地区先秦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0年
    24.邹厚本主编:《江苏考古五十年》,南京出版社,2000年。
    25.严文明:《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科学出版社2000年。
    26.田昌五:《中国历史体系新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
    27.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28.钱耀鹏:《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29.俞伟超:《古史的考古学探索》,文物出版社,2002年。
    30.宋豫秦等:《中国文明起源的人地关系简论》,科学出版社,2002年。
    31.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古代文明》第2卷,文物出版社,2003年。
    32.张弛:《长江中下游地区史前聚落研究》,文物出版社,2003年。
    33.王仁湘:《中国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2003年。
    34.赵朝红主编:《中国古玉研究文献指南》,科学出版社,2004年。
    35.高广仁、栾丰实:《大汶口文化》,文物出版社,2004年。
    36.李伊萍:《龙山文化——黄河下游文明进程的重要阶段》,科学出版社,2004年。
    37.张光直、徐苹芳等著:《中国文明的形成》,北京:新世界出版社;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2004年。
    38.高蒙河:《长江下游考古地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39.高广仁、邵望平:《海岱文化与齐鲁文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40.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20世纪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
    41. Prudence M. Rice: Pottery Analysi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td., Lonton, 1987.
    42. Ann e P. Underhill: Craft Produc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Northern China, Ki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2002.
    43. Liu.Li: The Chinese Neolithic: Trajectories to Early Stat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004.
    1.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大汶口文化讨论集》,齐鲁书社,1979年。
    2.山东省《齐鲁考古丛刊》编辑部:《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
    3.刘敦愿、逄振镐主编:《东夷古国史研究》第1辑,,三秦出版社,1988年。
    4.刘敦愿、逢振搞主编:《东夷古国史研究》第2辑,,三秦出版社,1990年。
    5.蔡凤书、栾丰实主编:《山东龙山文化研究文集》,齐鲁书社,1992年。
    6.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纪念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创建20周年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
    7.张学海主编:《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60周年国际学校研讨论会文集》,齐鲁书社,1993年。
    8.余杭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文明的曙光——良渚文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9.南京博物院编:《东方文明之光——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纪念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
    10.北京大学考古系编:《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社,1997年。
    11.山东大学考古系:《刘敦愿先生纪念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
    12.邓聪主编:《东亚玉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1998年。
    1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纪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论文 集》,西泠印社,1999年。
    1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良渚文化研究——纪念良渚文化发现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
    15.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编:《考古学研究》(四),科学出版社,2000年。
    16.严文明、安田喜宪主编:《陶器和都市的起源》,文物出版社,2000年。
    17.张忠培、许倬云主编:《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科学出版社,2000年。
    18.宿白主编:《苏秉琦与中国当代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
    19.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1卷,文物出版社,2002年。
    2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21.费孝通主编:《玉魂国魄——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
    22.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2卷,文物出版社,2003年。
    23.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庆祝张忠培先生七十岁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
    24.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编:《考古学研究》(五),科学出版社,2003年。
    25.陕西省文物局等编:《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三秦出版社,2003年。
    26.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东方考古》(第1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
    27.上海博物馆编:《长江下游地区文明花进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
    28.邓聪、陈星灿编:《桃李成蹊集——庆祝安志敏先生八十寿辰》,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2004年。
    29.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第六辑)——第二届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专辑》,杭州出版社,2004年。
    30.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3卷,文物出版社,2005年。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
    2.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77年中文版。
    3.严汝娴等:《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4.林耀华等:《父系家族公社形态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5.摩尔根:《美洲土著的房屋和家庭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6.W.H.R.里弗斯:《社会的组织》,商务印书馆,1990年。
    7.安德烈·比尔基埃等主编:《家庭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8.A.R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潘蛟等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9.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
    10.E.A.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商务印书馆,2002年。
    11.唐纳德·L·哈迪斯蒂:《生态人类学》,文物出版社,2002年。
    1.邹逸麟主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
    2.施雅风主编:《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海洋出版社,1992年。
    3.严钦尚、许世远等:《长江三角洲现代沉积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4.张丕远主编:《中国气候与海面变化及其趋势和影响①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6.周昆叔主编:《环境考古学研究》(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91年。
    7.周昆叔等主编:《环境考古学研究》(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0年。
    8.王星光:《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兴起探索》,科学出版社,2004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