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汉族移民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A Study on the Han Nationality Migrants' Community Social and Culture Change of Xunhua Salar Autonomous County in Qinghai
  • 副题名:以东街村为例
  • 英文副题名:Case from Dongjie Village
  • 作者:冯霞
  • 论文级别:博士
  • 学科专业名称:民族学
  • 学位年度:2010
  • 导师:徐黎丽
  • 学科代码:030401
  •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10-03-01
摘要
本论文是运用人类学的视角对农村社会的个案研究,通过对迁居青海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汉族移民所组成的社区的研究,剖析他们的经济生活、婚姻与家庭、社会关系、宗教信仰、道德价值观、乡村治理及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族关系的真实状态,从而能够较为全面地认识在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汉族传统乡土社会在历史进程中的变迁。
     本论文第一章作为绪论首先就我国人类学和其他社会学科在汉族研究的主要领域及成果进行了回顾,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对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概念进行了解释,并就研究的方法和研究对象的选择作出了说明。
     本论文第二章就研究对象-东街村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描述。主要包括的内容即它所处的外部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东街村的人口来源、居住格局、生活方式、语言使用情况、教育状况、节日风俗及艺术等基本形态。
     本论文第三章对东街村的经济生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它的生计方式的变迁进行了深入讨论,针对该村的支出结构提出了影响支出的主要原因,并对它所面临的经济困境进行了分析。
     本论文第四章是关于东街村的婚姻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对它的婚姻变迁进行了分析;针对该汉族村庄的婚姻禁忌与藏族的婚姻禁忌进行对比研究,并对跨民族婚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本论文第五章就东街村的家庭与社会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它的家庭结构变迁进行了研究,针对妇女在家庭中地位的变化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对当地的分家制度和家族变迁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当地社会关系的变迁进行了分析。
     本论文第六章对东街村的宗教信仰和道德价值观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针对东街村的所处的复杂的宗教环境提出了它的宗教信仰变迁的过程和原因,同时对该村庄人们的道德价值观的变迁进行了分析。
     本论文第七章就东街村的政治生活进行了研究。首先针对村庄的乡村治理进行了历史回顾和变迁历程,并提出了目前存在问题;其次对它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
     结语中分析了东街村的社会文化变迁轨迹及变迁的原因。
This dissertation uses the view of anthropology to study individual country society,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Han nation's community which migrates to the minority districts in Qinghai province; it analyses and researches their economic life, marriage and family, social relationship, religions, moral values,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the true situ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minority nations, so we could draw a whole picture of the Han nation's traditional country society which lives in minority districts, and be convinced of their vicissitude in history progress.
     The first chapter reviews the main study fields and accomplishments of anthropology research about Han nation; and indic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dissertation; explains the theories and concepts involved in the research; accounts for the selec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objects.
     The second chapter describ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object "Dongjie cun" (East Street Village), includes its outer ecology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its population sources, living patterns, life styles, language usages, educations, festival customs, arts and other basic modalities.
     The third chapter analyses and researches "Dongjie cun" (East Street Village)'s economic lives. It deeply discusses the changes of livelihood in the village, and indicates the main reason which influences the village disbursement in allusion to its expense structure, and analyses the economic predicament now the village faced to.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ses and researches "Dongjie cun" (East Street Village)'s marriage issues. It analyses the village's marriage progresses, compares the deferent marriage taboos between Han nation and Zang nation in the same district, and researches the actualities of span nation marriage.
     The fifth chapter analyses and researches "Dongjie cun" (East Street Village)'s family issues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It studies the village's family composing changes, gives opinions on women's status improvement in their family, and investigates the local family property partition systems and family developing progresses. It also investigates the local social relationship's development.
     The sixth chapter analyses and researches "Dongjie cun" (East Street Village)'s religions and moral values. It studies the village's religion changing progress and analyses its deep reason behind the curtain aimed at its complicated religion environment. It also researches the village people's moral values'changes through these years.
     The seventh chapter researches "Dongjie cun" (East Street Village)'s political lives. First, it reviews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indicates the current problems; then it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Han nation's village and other minority nation's villages, and finds out the main reasons and elements which influences the nation relationships.
     In the end,the paper analyes the trajectory and reason of social and culture changes in Dongjie village.
引文
[1]庄孔韶《人类学概论》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版第8页
    [2]林耀华《民族学通论》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7年12月第178页
    [3]王铭铭《二十五年来中国的人类学研究:成就与问题》江西社会科学 2005年12月
    [1]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兰州 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
    [2]孙庆忠《近二十年来人类学汉族社会研究述评》民族研究 2005年第2期
    [3]王铭铭《二十五年来中国的人类学研究:成就与问题》江西社会科学 2005年12月
    [4]孙庆忠《近二十年来人类学汉族社会研究述评》民族研究 2005年第2期
    [1]麻国庆《汉族的家族与村落》思想战线 1998年第5期
    [1]徐黎丽《论民族关系与民族关系问题》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5年版 第178-181页
    [1]庄孔韶 《人类学概论》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第37页
    [2]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24页
    [3]克莱德·M·伍兹著、何瑞福译《文化变迁》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第11页
    [4]庄孔韶 《人类学概论》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第48页
    [5]克莱德·M·伍兹著、何瑞福译《文化变迁》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第14页
    [1]怀特著、沈原等译《文化的科学》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55页
    [2]史徒华著、张恭启译《文化变迁的理论》台北 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4年版第7页
    [3]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一卷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第10、14页
    [4]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一卷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第14页
    [1]陈立孔《有关移民与移民社会的理论问题》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总第142期
    [2]陈立孔《有关移民与移民社会的理论问题》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总第142期
    [3]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一卷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第49-50页
    [4]同上
    [5]同上
    [6]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第4页
    [1]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第4页
    [2]周运清《中国农耕经济变革与乡土社会结构的推进》社会科学研究 1999年第5期
    [1]奈杰尔·拉波特 乔安娜·奥弗林著、鲍雯妍 张亚辉译《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5年版 第51页
    [2]威廉·A·哈维兰著 瞿铁鹏 张钰泽《文化人类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年版第36-44页
    [3]孙本文《社会变迁》上海书店 1930年版 第12页
    [4]克莱德·M·伍兹著、何瑞福译《文化变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第6页
    [5]庄孔韶《中国乡村人类学的研究进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1期2004年1月
    [1]杜赞奇著 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年6月第1版 第53-54页
    [2]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 中华书局 2000年版 第6页
    [3]刘世定 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社会学研究 2004年第5期
    [1](美)杜赞奇著 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年6月第1版 第56页
    [2]庄孔韶 《人类学概论》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出 第234-235页
    [3](美)杜赞奇著 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年6月第1版 第2页
    [1]张荣 李喜英 李娟 《论宗教的世俗化及其问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月第25卷第1期
    [2]张志刚主编《宗教研究指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第一版 第295页
    [3]陈麟书 《现代宗教世俗化趋势的革新意义》宗教学研究 1996年第3期
    [4]数据来源国家统计数据库http://219.235.129.54/cx/index. jsp
    [1]王铭铭《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第5页
    [2]庄孔韶《银翅》北京 三联书店 2000年版 第493页
    [1]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志》北京 中华书局 2001年版 第85页
    [2]潘保田、李吉均、曹继秀、陈发虎《化隆盆地地貌演化与黄河发育研究》山地研究1996.14(3)
    [1]数字资料来源于积石镇政府
    [2]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志》北京 中华书局 2001年版 第105页
    [3]数字资料来源于循化县统计局
    [1]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志》北京 中华书局 2001年版 第150页
    [1]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第9页
    [2]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 中华书局 2000年版第62页
    [3]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 中华书局 2000年版第21页
    [1]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志》北京 中华书局 2001年版 第690页
    [1]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志》北京 中华书局 2001年版第783页
    [1]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志》北京 中华书局 2001年版 第814页 [1]吴绍安《从前清到民国时期的循化县民族教育(上)》青海民族研究 1999年第1期[2]龚景瀚《循化志》引自《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五十六卷》第249页
    [1]龚景瀚《循化志》引自《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五十六卷第240-241页
    [2]同上
    [3]同上
    [4]同上
    [5]吴绍安《从前清到民国时期的循化县民族教育(上)》青海民族研究 1999年第1期
    [1]崔永红等主编《青海通史》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9.9 第801页
    [2]数据来源:县统计局2005年数据
    [3]白寿彝 《中国冋冋民族史》中华书局 北京 2003年9月第1版 第720页
    [1]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 银川 2000年4月第3版 第81页
    [2]尕藏加《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发展历史及其特质》世界宗教研究 2004年第3期
    [3]吴绍安《从前清到民国时期的循化县民族教育(下)》青海民族研究 1999年第2期
    [1]吴绍安《从前清到民国时期的循化县民族教育(上)》青海民族研究 1999年第1期
    [2]韩建业编《青海撒拉族史料集》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1版 第169页
    [1]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志》北京 中华书局 2001年版 第779页
    [1]阿弗里德·马歇尔著 廉运杰译《经济学原理》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5年出版 第3页
    [2]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 中华书局 2000年版 第12页
    [1]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志》北京中华书局 2001年版第127-128页
    [1]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 中华书局 2000年版第13页
    [2]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志》北京 中华书局 2001年版第105页
    [3]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志》北京 中华书局 2001年版第166页
    [1]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志》北京 中华书局 2001年版第189页
    [2]注:关于年人均口粮应该为多少,学者们看法不同。年人均365斤计算的方法是参考了
    我国一些地方发放救灾粮时做法。比如根据人民网(www.people.com.cn)2003年10月23日“保证人均基本口粮安徽打响灾民救助冬季战役”的报道,“……按照规划,安徽将保证灾民每人1天1斤的基本口粮……”
    [3]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志》北京 中华书局 2001年版第163-164页
    [4]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 中华书局 2000年版第66页
    [1]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志》北京 中华书局 2001年版 第404页
    [2]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志》北京 中华书局 2001年版 第198页
    [1]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年版 第53-54页
    [2]数据来源http://www.people.com.cn/GB/61019/61154/4291610:html(人民网2006年4月12日)
    [1]王春燕《土地流转之一:土地“转”起来农民富起来》西海都市报 2008-12-25
    [1]聂华林、高黎《农地制度创新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经济 2006年第1期
    [1]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第125、126页
    [2]庄孔韶《人类学概论》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264页
    [3]唐利平《人类学和社会学视野下的通婚圈研究》开族时代 2005年 第2期
    [1]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志》北京 中华书局 2001年版 第151页
    [1]吕德文《婚姻形式与村庄性质——转型期乡村婚姻形式的一项考察》文史博览 2005年12期
    [1]费孝通《乡十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第44页
    [1]王宗萍《高度集中的婚姻挤压最令人担忧》人口研究 2003年第5期
    [1]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第44页
    [1]高永久《论撒拉族的婚姻选择》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1]切排《华锐藏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博士论文 第99、100、101页
    [2]切排《华锐藏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博士论文 第100页
    [3]切排《华锐藏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博士论文 第101页
    [4]扎洛《卓仓藏人的骨系等级婚制及其渊源初探》民族研究 2002年第4期
    [1]威廉·A·哈维兰著 瞿铁鹏 张钰译《文化人类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年版第55页
    [1]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4年9月第1版 第437页
    [2]马成俊《关于撒拉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2期2005年4月
    [3]《撒拉族简史》编写组《撒拉族简史》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第14页
    [1]《撒拉族简史》编写组《撒拉族简史》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第14页
    [2]《撒拉族简史》编写组《撒拉族简史》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2年版 第15页
    [3]马伟《撒拉族与藏族关系述略》青海民族学院学院学报(社会科学出版)1996年第1期
    [4]李晓霞《试论中国族际通婚圈的构成》广西民族研究 2004年第3期
    [5]李晓霞《试论中国族际通婚圈的构成》广西民族研究 2004年第3期
    [1]马戎《民族社会学》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4年9月第1版 第434-435页
    [1][2]庄孔韶《人类学概论》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268、265页
    [3]王跃生《家庭结构转化和变动的理论分析——以中国农村的历史和现实经验为基础》社会科学 2008年第7期
    [1]刘启明《中国妇女家庭地位研究的理论框架及指标建构》中国人口科学 1994年第6期
    [2]同上
    [1]麻国庆《分家:分中有继也有合—中国分家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 1999年第1期
    [1]庄孔韶《中国乡村人类学的研究进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1期2004年1月
    [1]常建华《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历史研究 1999年第5期
    [2]韩海浪《家庭研究中的几个概念问题》学海 2001.3
    [1]韩海浪《家庭研究中的几个概念问题》学海 2001.3
    [1]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第70页
    [1]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第26、30页
    [2]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第25页
    [3]李培林 李强 马戎 主编《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9 第356页
    [1]杨善华 侯红蕊《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
    性化”趋附势》宁夏社会科学 1999年第6期 总第97期 第53页
    [1]威廉.A.哈维兰著 瞿铁鹏 张钰译《文化人类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年版 第416、417页
    [2]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第455页
    [1]庄孔韶《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346页
    [2]庄孔韶《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345页
    [3]陈麟书《现代宗教世俗化均势的革新意义》宗教学研究 1996年第3期 第74页
    [4]张志刚主编《宗教研究指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第一版 第297页
    [1]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志》北京 中华书局 2001年版 第756页
    [1]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志》北京 中华书局 2001年 第761页
    [1]杨庆堃著 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6月第1版 第269页
    [2]李亦园 《新兴宗教与传统仪式——一个人类学的考察》思想战线 1997年第3期
    [1]林兆荣《汉民族宗教信仰的基本特征》世界宗教研究 2002年第4期
    [2]张志刚主编《宗教研究指要》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第一版 第394页
    [3](德)韦伯著;康乐,简惠美译《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 2004年5月第1版第 210页
    [4]金耀基 范丽珠《序言: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杨庆堃眼中的中国社会宗教》 引《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第12页
    [1]梁丽萍《中国传统社会民族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历史与文化的考察》中州学刊 2002年11月第6期(总第132期)
    [1]崔永红等主编《青海通史》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9.9 第845页
    [2]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志》北京 中华书局 2001年版 第765页
    [1]杨庆堃著 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6月第1版 第274页
    [1l杨庆堑著 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6月第1版 第42、234、235页
    [2]杨庆堑著 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6月第1版 第234、235页
    [1]费孝通《乡士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第33页
    [2]周大鸣 秦红增著《中国文化精神》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7年3月第1版 第179页
    [3](德)韦伯著;康乐,简惠美译《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5月第1版 第227页
    [1]岳庆平《传统家庭伦理与家庭教育》社会学研究 1994年第1期
    [1](德)韦伯著;康乐,简惠美译《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5月第1版 第225页
    [1]李明华、杨起、张本效著《经验中国—浙江七村为个案》之第三编《村落的技术》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版 第66-67页
    [1]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第49页
    [2](美)杜赞奇著 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之《前言》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年6月第1版 第5页
    [1]秦晖《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年
    [2]李怀印《中国乡村治理之传统形式:河北省获鹿县之实例》《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年
    [3]贺雪峰《农村的半熟人社会化与公共生活的重建——辽宁大古村调查》《中国乡村研究》第六辑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8年
    [1]周大鸣 杨小柳《社会转型与中国乡村权力结构研究—传统文化、乡镇企业和乡政村治》《思想战线》2004年第1期 第30卷
    [2]贺雪峰 仝志辉《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 2002年第3期
    [1]崔永红等主编《青海通史》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9.9 第529页
    [2]崔永红等主编《青海通史》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9.9 第750页
    [2]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志》北京 中华书局 2001年版第516-517页
    [3]《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概况》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8月第1版 第14页
    [1]《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概况》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8月第1版 第54页
    [2]韩建业编《青海撒拉族史料集》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1版 第169页
    [1]贺雪峰《试论20世纪中国乡村治理的逻辑》《中国乡村研究》第五辑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7年4月
    [1]周大鸣 杨小柳《社会转型与中国乡村权力结构研究—传统文化、乡镇企业和乡政村治》《思想战线》2004年第1期 第30卷
    [2]周大鸣 梅方权《中国乡村社会转型与村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基于14个村庄田野资料的分析》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 第24卷第5期
    [1]周大鸣 杨小柳《社会转型与中国乡村权力结构研究—传统文化、乡镇企业和乡政村治》《思想战线》2004年第1期 第30卷
    [1]龚景瀚《循化志》 引自《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五十六卷》第240-241页
    [1]崔永红等主编《青海通史》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9.9 第541页
    [2]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9月第1版 第219-226页
    [1]李培林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年1月 第1版 第39页
    [1][美]克莱德·M·伍兹著 何瑞福译《文化变迁》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第22页
    1、庄孔韶《人类学概论》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版
    2、林耀华《民族学通论》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7年12月
    3、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兰州 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
    4、徐黎丽《论民族关系与民族关系问题》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5年版
    5、[美]克莱德·M·伍兹著、何瑞福译《文化变迁》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怀特著、沈原等译《文化的科学》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美]史徒华著、张恭启译《文化变迁的理论》台北 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4年版
    8、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一卷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9、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10、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 中华书局 2000年版
    11、(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年6月第1版
    12、张志刚主编 《宗教研究指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第1版
    13、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志》北京 中华书局 2001年版
    14、龚景瀚《循化志》引自《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一辑: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五十六卷》
    15、韩建业编《青海撒拉族史料集》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1版
    16、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年版
    17、威廉·A·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上海 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18、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第1版
    19、李培林 李强 马戎 主编《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9
    20、杨庆堃著 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6月第1版
    21、(德)韦伯著;康乐,简惠美译《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5月第1版
    22、周大鸣 秦红增著《中国文化精神》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7年3月
    23、李明华、杨起、张本效《经验中国—以浙江七村为个案》之第三编《村落的技术》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版
    24、李培林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年1月第1版
    25、郑正强著《最后的屯堡-一个汉移民社区的文化探究》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1.7
    26、陆韧著《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8
    27、胡庆钧著《汉村与苗乡-从20世纪前期滇东汉村与川南苗乡看传统中国》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6.10
    28、苍铭著 《云南民族迁徙文化研究》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7.3
    29、[美]孙隆基著《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5
    30、王铭铭著《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5
    31、费孝通著 《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兰州 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7.8
    32、李静著《民族心理学研究》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5.4
    33、李小云 赵旭东 叶敬忠主编《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北京 社会文献科学出版社 2008.1
    34、凌纯声 林耀华等著《20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方法与方法论》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3.12
    35、[美]弗里曼 毕克伟 赛尔登著 陶鹤山译《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3
    36、[德]里夏德.范迪尔门著 王亚平译 《欧洲近代生活》北京 东方出版社2004.11
    37、[美]阎云通著 龚小夏译《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1
    38、宋蜀华 陈克进主编《中国民族概论》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2
    39、王明珂著《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
    40、马通著 《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0
    41、马通著《中国西北伊斯兰教基本特征》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0.3
    42、[美]戴维.格伦斯基编 王俊等译《社会分层:第2版》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5.12
    43、王铭铭著《漂泊的洞察》上海 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3.8
    44、《撒拉族简史》编写组编《撒拉族简史》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2.1
    45、《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概况》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4.8
    46、[美]曼纽尔.卡斯特著 曹荣湘 《认同的力量》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
    47、王利华主编 《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2
    48、[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 杨东莼 马雍 马巨译《古代社会》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4
    49、[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 韩莉译《文化的解释》南京 译林出版社 1999.11
    50、马通著《伊斯兰思想史纲》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2.12
    51、[英]J.G.弗雷泽著 徐育新 汪培基 张泽石译《金枝》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2006.9
    52、[英]奈杰尔.拉波特乔安娜.奥弗林著 鲍雯妍 张亚辉译《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5.9
    53、《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青海省志.教育志》合肥 黄山书社 1996.12
    54、《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青海省志.人口志》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00.9
    55、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 北京 商务出版社 2003
    56、黄宗智主编 《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 北京 商务出版社 2003
    57、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三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6
    58、黄宗智主编 《中国乡村研究》第五辑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3
    59、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六辑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3
    60、户丁一主编 《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一集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
    61、[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98.3
    62、杨建新著《中国少数民族通论》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5年版
    63、赵利生著《民族社会学》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3年版
    64、[英]马尔萨斯著、朱泱、胡企林、朱和中译:《人口原理》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2年版
    65、佟新著《人口社会学》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66、[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著张祖建译《结构人类学》(1-2)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版
    67、杨文炯著《互动调适与重构: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研究》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7.3
    68、崔永红等主编《青海通史》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9.9
    论文类
    1、王铭铭《二十五年来中国的人类学研究:成就与问题》江西社会科学 2005年12月
    2、孙庆忠《近二十年来人类学汉族社会研究述评》民族研究 2005年第2期
    3、陈立孔 《有关移民与移民社会的理论问题》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总第142期
    4、周运清《中国农耕经济变革与乡土社会结构的推进》社会科学研究 1999年第5期音
    5、刘世定 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社会学研究 2004年第5期
    6、张荣 李喜英 李娟《论宗教的世俗化及其问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月第25卷第1期
    7、陈麟书 《现代宗教世俗化趋势的革新意义》宗教学研究 1996年第3期
    8、潘保田、李吉均、曹继秀、陈发虎《化隆盆地地貌演化与黄河发育研究》山地研究 1996.14(3)
    9、吴绍安《从前清到民国时期的循化县民族教育(上)》青海民族研究 1999年第1期
    10、王春燕《土地流转之一:土地“转”起来农民富起来》西海都市报 2008-12-25
    11、聂华林、高黎《农地制度创新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经济 2006年第1期
    12、唐利平《人类学和社会学视野下的通婚圈研究》开族时代 2005年第2期
    13、吕德文《婚姻形式与村庄性质——转型期乡村婚姻形式的一项考察》 文史博览 2005年12期
    14、王宗萍《高度集中的婚姻挤压最令人担忧》人口研究 2003年第5期
    15、高永久《论撒拉族的婚姻选择》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16、扎洛《卓仓藏人的骨系等级婚制及其渊源初探》民族研究 2002年第4期
    17、马成俊《关于撒拉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2期2005年4月
    18、马伟 《撒拉族与藏族关系述略》青海民族学院学院学报(社会科学出版)1996年第1期
    19、王跃生《家庭结构转化和变动的理论分析-以中国农村的历史和现实经验为基础》社会科学 2008年第7期
    20、刘启明 《中国妇女家庭地位研究的理论框架及指标建构》中国人口科学
    21、麻国庆《分家:分中有继也有合—中国分家制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22、庄孔韶 《中国乡村人类学的研究进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1期2004年1月
    23、常建华《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历史研究 1999年第5期
    24、韩海浪《家庭研究中的几个概念问题》学海 2001.3
    25、岳庆平《家庭文化与现代化》社会科学战线 1994年6期
    26、李亦园 《新兴宗教与传统仪式-一个人类学的考察》思想战线 1997年第3期
    27、林兆荣《汉民族宗教信仰的基本特征》世界宗教研究 2002年第4期
    28、秦晖《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 《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年
    29、李怀印《中国乡村治理之传统形式:河北省获鹿县之实例》《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年
    30、贺雪峰《农村的半熟人社会化与公共生活的重建-辽宁大古村调查》《中国乡村研究》第六辑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8年
    31、周大鸣 杨小柳《社会转型与中国乡村权力结构研究—传统文化、乡镇企业和乡政村治》《思想战线》2004年第1期第30卷
    32、贺雪峰 仝志辉 《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 2002年第3期
    33、贺雪峰《试论20世纪中国乡村治理的逻辑》《中国乡村研究》第五辑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7年4月
    34、朱新山《中国乡村社区的结构形态与组织创新》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5年第12期
    35、林少敏《从“乡土”走向“现代”-中国农村社会秩序的变迁与选择》东南学术 1999年第6期
    36、李晓霞《中国各民族间族际婚姻的现状分析》人口研究 第28卷第3期2004年5月
    37、刘朝晖 《村落社会研究与民族志方法》民族研究 2005年第3期
    38、孙立平《“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社会学研究 1996年第5期
    39、项继权《短缺财政下的乡村政治发展-兼论中国乡村民主的生成逻辑》中国农村观察 2002.3
    40、兰林友《村落研究:解说模式与社会事实》社会学研究 2004年第1期
    41、叶敬忠《农民发展创新中的社会网络》农业经济问题 2004年第9期
    42、王昱《论青海历史上的区域文化的多元性》青海社会科学 1999年第6期
    43、马维胜《撒拉族乡镇企业中的家庭化现象及其改造》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44、刘成明《撒拉族人口状况分析》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第11卷第3期2000年8月
    45、马成俊《撒拉族文化对突厥及萨满文化的传承》青海社会科学 1995年第2期
    46、黄芸玛《青海藏族人口特点探析》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第11卷第3期2000年8月
    47、杨善华 侯红蕊《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宁夏社会科学 1999年第6期
    48、高永久《对撒拉族家庭的民族社会学考察》西北民族研究 2002年第1期(总第32期)
    49、马金龙 马建福《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族际关系研究-以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为个案》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2期2008年4月
    50、赵泉民《二重社会制度结构的困厄-对20世纪中国乡村合作经济困境的一种尝试性诠释》财经研究 第33卷第9期2007年9月
    51、杨善华 赵力涛《中国农村社会转型中社区秩序的重建:制度背景下的“农户-社区”互动结构考察》社会学研究 1996年第5期
    52、韩得福 东文寿《伊斯兰教法对撒拉族道德观和习惯法的影响》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1期2008年1月
    53、李晓霞《试论中国族际通婚圈的构成》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总第77期)
    54、李晓霞《论新疆汉族地方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民族研究 1998年第3期
    55、张有隽 徐杰舜等《加强对当代汉民族的研究是人类学民族学跨世纪的重要课题》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9卷第2期1997年4月
    56、彭清深《明清时期西北汉族族群的整合与西北大开发》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第26卷第3期2005年5月
    57、都兴宙《青海汉族的“社日”风俗及其他》青海民族研究 1998年第4期
    58、朱普选《青海历史文化的地域特色》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5期2005年9月
    59、林济《弗里德曼模式与中国宗族社会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 2003年第2期
    60、洲塔 陈列嘉措 杨文法《论藏族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宗教世俗化问题》中国藏学 2007年第2期(总第78期)
    61、徐小跃《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模式及其对中国民间宗教的影响》江西社会科学 2006.2
    62、马建福《青海省循化县民族人口分布》青海民族研究 第17卷第2期2006年4月
    63、麻国庆《社会结合和文化传统-费孝通社会人类学思想评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3期2005年5月
    64、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民族研究 2000年第6期
    65、王跃生《社会变革与当代农村婚姻家庭变动研究的回顾和思考》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2年9月第9卷第5期
    66、杨建新《民族迁徙是解读我国民族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9卷第1期2006年1月
    67、王治来《历史上汉族人向西北连续的迁徙》西北史地 1997年第1期
    68、徐黎丽陈文祥《当代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移民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2期第3期2004年5月
    69、李存福《青海汉族社、祖同祭习俗探议》青海社会科学 1997年第1期
    70、王戈《青年农民进城行为微观动因的人类学考察-以广西百江屯为个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1期2005年1期
    71、张锦梅 韩冰 李广文《农户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农业经济 2006年5期
    72、李树茁 靳小怡 费尔德曼《中国农村婚姻形式和父母共居时间关系研究》中国人口科学 2001年第6期
    73、刘大可《视野与方法:中国村落社区》 中共福建省委学校学报 2000年第11期
    74、芈一之《青海汉族的来源、变化和发展(上)》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75、芈一之《青海汉族的来源、变化和发展(下)》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76、吴承义《青海汉族溯源》西北史地 1994年第3期
    77、陈新海《历代移民屯田政策对青海社会的影响》西北史地 1997年第1期
    78、贾伟 李臣玲《试论两汉时期青海汉族人口迁移》青海民族研究 1999年第3期
    79、贾伟 李臣玲《试论明代青海河湟地区汉族人口迁移》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第13卷第2期 2002年4月
    80、赵利生 《民族社会规范与民族社会秩序的重构-以法律为主导的多元社会秩序论》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卷第3期
    81、切排《华锐藏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博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