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在农村的实践过程和逻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政策”是我们用以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核心概念。本文以征收农业特产税这一具体政策在山东A县D镇的实践过程为轴线,描述国家政策在农村地区充满“权益性行动”和“结构化”努力的实践图景,在对这一过程进行“理解性”分析的基础上,勾勒出基层政权对农村地区实施治理的轨迹和框架,展示了基层政权在赶超战略和压力型体制下,以特殊的方式理解国家政策,并且按照“名实分离”的改革逻辑采用种种策略和技术实施治理的过程。这种逻辑在转型过程中实质性推进了改革,但是也正是这种实践逻辑,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巨大混乱和治理危机。本研究对基层政权合法性进行了讨论,对税费改革以后的农村治理状况与治理逻辑作出了说明。在对农村税费改革前后的实践过程和实践逻辑的对比分析中,本研究认为,税费改革表明,国家没有能够充分意识到造成政策在农村地区实践过程中大量扭曲的根本性逻辑,没有试图以从整体上改变这种逻辑来解决农村问题,政策的实践逻辑并未有本质的变化,因此也就不一定能够取得预想的结果。改变农村混乱状况的根本途径不在于一味地指责、批评和惩罚基层政权和干部,而在于真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整体上对国家“权益化”的治理方式和“变通”的改革逻辑进行彻底转变,避免因国家长期转移和积累到农村基层的矛盾“倒逼”到更高的层级,导致严重的更大范围的合法性危机的产生。最终的政策结果往往并不取决于当初政策制定时的理论预设和良好愿望,而在于某种逻辑在实践过程中对政策的修正程度,或者说在于实践本身。本研究提倡一种“政策过程”研究方法,使原先不可见的“过程”凸现出来,成为具有独立解释能力的重要因素,在方法上强调将自下而上的视角和自上而下的视角综合起来,强调由对文本形态的政策的研究转向对实践形态的政策的研究。
Policy is one core concept that we apply to understand the rural society. This thesis takes the practice process of taxes on speci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llection as axes in D town A county in Shandong province. This thesis describes the practice map of the national policy was full of expedient action and structuration endeavor in rural society. 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is process, this thesis drew one path and frame how the grassroot political power govern the rural district. Then, the author indicated the process that grassroot political power took a special method to understand the national policy under the pressure system and govern by many strategies and skills under one reform logic—separation Name from Object. This logic promoted the reform materially and also caused huge chaos and governance danger in rural district. This research discussed the legality of grassroot political power and explained the governance situtation and governance logic in rural society after reform of taxation expenses. Compared the practice process and practice logic around reform of taxation expenses, this research argues that the reform of taxation expenses indicated that the state did not realize the origin logic why the national policy practice in rural district caused much tortuosity. The state also did not try to solve the countryside problem under whole consideration. The practice logic of policy did not occur material change, therefore, the national can not obtain expected effect. To change the rural chaos, we need to trasform the expedient governance method and flexible reform logic under the whole consideration, but not to only censure and punish the grassroot political power and cadres. Consequently, we can avoid more seriously legality danger in a greater range. Ultimate policy result was determined by the policy practice but not the theory hypothesis and good wish. This research advocates one kind of policy process research method which can indicate the process and explain the issue uniquely. On the method, this thesis emphasizes to combine the perspective from the bottom to the top and from the top to the bottom. This thesis also emphasizes the research tramsformation from policy text reseach to policy practice research.
引文
1参见彭克宏,《社会科学大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北京,1989;李成智编著,《公共政策》,团结出版社,北京,2000;张光博,《行政学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长春,1988,685页。
    1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2000,15页。
    1T·帕森斯,1951《社会系统》(美)自由出版社,1951。
    2周怡,《社会结构:由“形构”到“解构”——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之走向》,《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0年第8期13页。
    3T.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梁向阳译,光明日报出版社,北京,1988。
    1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北京,1995。
    2孙立平、郭于华,《“软硬兼施”:非正式权力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华北”B镇定购粮收购的个案研究》,《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鹭江出版社,厦门,2000。
    1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0。
    2罗伯特·K·默顿,《论理论社会学》,华夏出版社,北京,1990。
    3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出版社,北京,1998。
    4加芬克尔,《常人方法学研究》,转引自《现代社会学理论》,马尔科姆·沃特斯,华夏出版社,2000,43页。
    1李猛,“常人方法学四十年(1954-1994)”,《国外社会学》1997,第2期。
    2阿尔弗雷德·舒茨,《社会实在问题》,华夏出版社,北京,2001,285页。
    1刘岳、张玉忠,“常人方法学理论探析”,《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9期,31页。
    2夏洛克,《常人方法学家》,92页,转引自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2页。
    3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1987。
    4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出版社,北京,1998。
    1孙立平,“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83版,第20页。
    1转引自王绍光、胡鞍钢,“中国政府汲取能力的下降及其后果”,《二十一世纪》》,1994年2月号。
    1张军,“乡镇财政制度缺陷与农民负担”,《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4期。
    2周飞舟、赵阳,“剖析农村公共财政:乡镇财政的困境和成因”,《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4期。
    1荣敬本、崔之元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北京,1998,28页。
    1许宗衡等,《当代中国农村治理结构探究——以党支部和村委会关系为视角》,人民出版社,北京,2001。
    2刘娅,“村民自治制度-关系解读——对当前乡村政治关系的思考”,《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5期,67页。
    1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非,张黎勤译,华夏出版社,北京,1988,141页。
    1张维迎、邓峰,“信息、激励与连带责任——对中国古代连坐、保甲制度的法和经济学解释”,《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103页。
    1转引自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0,3页。
    2张其仔,《社会资本论——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1999,104页。
    3注:按照国家对农村的土地政策,村里的耕地必须按人口划分到户,禁止实行划分“口粮田”和“承包田”的两田制。
    1李猛,“常人方法学”,载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1,62页。
    1朱守银,“农业税费制度改革试验研究报告”,《管理世界》,1998年第2期,143页。
    1周批改,“改革以来农民的分化与平摊税费的方式”,《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6期,85页。
    2王绍光,“国家汲取能力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验”,《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80页。
    1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2000,165页。
    1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1,103页。
    1林万龙,“政府为什么要推行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5期,35页。
    1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2003,206-207页。
    2制度与结构变迁课题组,“作为制度运作和制度变迁方式的变通”,《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7年冬季号。
    1孙立平,“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89页。
    1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284页。
    1注:这里的“合法性”并不是指法律意义上的“法”,而是Rationality,即韦伯社会学中的“合理性”,或可理解成为“正当性”。
    2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北京,1997,117页。
    3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28页。
    1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译林出版社,2001,20页。
    1参见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三联书店,2001。
    1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三联书店,2001,381、395页。
    [1]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出版社,北京,1998。
    [2]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书店出版社,北京,1998。
    [3]阿尔弗雷德·舒茨,《社会实在问题》,华夏出版社,北京,2001,第285页。
    [4]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北京,1988,第141页。
    [5]A县县志办公室,《A县县志》,G省人民出版社,1990。
    [6]A县统计局,《A县2002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2003。
    [7]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2000,第165页。
    [8]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天津,2000。
    [9]程同顺,《中国农民组织化研究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天津,2003。
    [10]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南京,20032003。
    [11]樊红敏,《县域政治:权力实践与日常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8。
    [12]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北京,1985。
    [13]郭于华、孙立平:“诉苦:一种农民国家观念形成的中介机制”,《当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5。
    [14]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2000。
    [1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83,第20页。
    [16]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三联书店,北京,1997。
    [17]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北京,2000。
    [18]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北京,2000。
    [19]胡鞍钢,“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经济转型中中央和地方关系”,载《集权与分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构建》,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1996。
    [20]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1]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2003。
    [22]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南京,1998。
    [23]加芬克尔,《常人方法学研究》,转引自《现代社会学理论》43页,马尔科姆·沃特斯,华夏出版社2000。
    [24]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译林出版社,南京,20012001。
    [25]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耶鲁大学出版社,1985。
    [26]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0。
    [27]克里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载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三联书店出版社,北京,1994。
    [28]罗伯特·K·默顿,《论理论社会学》,华夏出版社,北京,1990。
    [29]李成贵,《中国农业政策——理论框架与应用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1999。
    [30]李成智编著,《公共政策》,团结出版社,北京,2000。
    [3l]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0,3页。
    [32]李猛,“常人方法学四十年(1954-1994)”,《国外社会学》1997,第二期。
    [33]罗平汉,《农村人民公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州,2003。
    [34]林毅夫、蔡防、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1999。
    [35]刘娅,“村民自治制度-关系解读——对当前乡村政治关系的思考”,《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5期,第67页。
    [36]刘应杰,《中国城乡关系与中国农民工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0。
    [37]刘岳、张玉忠,“常人方法学理论探析”,《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9期。
    [38]林万龙,“政府为什么要推行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5期。
    [39]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南京,1999。
    [40]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北京,1995。
    [41]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北京,1997。
    [42]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华夏出版社,北京,1999。
    [43]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北京,2000。
    [44]马明洁,《权力经营与经营式动员——一个“逼民致富”的案例分析》,《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鹭江出版社,厦门,2000。
    [45]马戎、刘士定、邱泽奇主编,《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华夏出版社,北京,2000。
    [46]彭克宏,《社会科学大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北京,1989。
    [47]潘维,《农民与市场——中国基层政权与乡镇企业》,商务印书馆,北京,2003。
    [48]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1987。
    [49]强世功,《法制与治理——国家转型中的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
    [50]荣敬本、崔之元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北京,1998。
    [51]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北京,2000。
    [52]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
    [53]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8。
    [54]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载《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鹭江出版社,厦门,2000。
    [55]孙立平,“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56]孙立平、郭于华,《“软硬兼施”:非正式权力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华北”B镇定购粮收购的个案研究》,《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鹭江出版社,,厦门,2000。
    [57]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6期。
    [58]沈延生,“中国乡治的回顾与展望”,《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1期。
    [59]T.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梁向阳译,光明日报出版社,北京,1988。
    [60]T.帕森斯,《社会系统》,(美)自由出版社,1951。
    [61]吴理财,李芝兰,“乡镇财政及其改革初探——洪镇调查”,《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4期。
    [62]王绍光,“国家汲取能力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验”,《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63]王绍光、胡鞍钢,“关于中国国家能力的研究报告”,载《集权与分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构建》,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1996。
    [64]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中国经济出版社,北京,2000。
    [65]项继权,“论我国乡镇规模扩大化及其限度”,《开放时代》2005年第5期。
    [66]谢庆奎、陈淑红等,《县政府管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1994。
    [67]许宗衡等,《当代中国农村治理结构探究——以党支部和村委会关系为视角》,人民出版社,北京,2001。
    [68]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北京,2001。
    [69]阎坤,张立承,“中国县乡财政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90期。
    [70]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99。
    [71]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三联书店出版社,北京,2001。
    [72]应星、晋军,《集体上访中的“问题化”过程——西南一个水电站的移民的故事》,《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鹭江出版社,厦门,2000。
    [73]赵辰听,《乡政府管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1998。
    [74]周飞舟、赵阳,“剖析农村公共财政:乡镇财政的困境和成因”,《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4期。
    [75]朱钢、谭秋成等,“乡镇财政:制度框架与政策改革”,《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4期。
    [76]张光博,《行政学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长春,1988,685页。
    [77]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2000,15页。
    [78]张军,“乡镇财政制度缺陷与农民负担”,《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4期。
    [79]张乐天,《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北京,1998。
    [80]张其仔,《社会资本论——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1999。
    [81]张全在、贺晨,《镇政府管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1998。
    [82]张馨、郝联峰,“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载刘溶沧、赵志耘主编
    [83]《中国财政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1999。
    [84]张维迎、邓峰,“信息、激励与连带责任——对中国古代连坐、保甲制度的法和经济学解释”,《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85]周批改,“改革以来农民的分化与平摊税费的方式”,《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6期。
    [86]周庆智,《中国县级行政结构及其运行——对W县的社会学考察》,贵州人民出版社,贵阳,2004。
    [87]朱守银,“农业税费制度改革试验研究报告”,《管理世界》,1998年第2期。
    [88]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1。
    [89]制度与结构变迁课题组,“作为制度运作和制度变迁方式的变通”,《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7年冬季号。
    [90]周怡,《社会结构:由“形构”到“解构”——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之走向》,《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0年第8期。
    [91]Burns, John P.1988.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Rural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92]Kelliher, Daniel.1997."The Chinese Debate Over Village Self-Government, "China Journal, No.37 (July), pp.63-86.
    [93]Jennings, Kent M.1997."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Chinese Countrysid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91, No.2.
    [94]Naughton, B.1999, "How Much Can Regional Integration Do to UnifyChina's Markets? "Paper presented for the Conference for Research on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cy Research, Stanford University.
    [95]O'Brien, Kevin J.1996."Rightful Resistance, "World Politics, Vol.49, No.1
    [96]Oi, J.1992,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45 (1).
    [97]Oi, Jean C.1995."The Role of the Local State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China Quarterly, No.144.
    [98]Perry, Elizabeth J.1985."Rural Violence in Socialist China." China Quarterly No.103 (September), pp.414-40.
    [99]Qian, Y.R.Weingast 1997, "Federalism As a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Market Incentive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1 (4)
    [100]Scott, James C.1985.Weapons of the Weak:Everyday Forms of Resistanc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Scott, James C.1986."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 "Journalof Peasant Studies, Vol.13, No.2 (January), pp.5-35.
    [1]国务院《关于对农林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若干规定》,1983。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林特产农业税征收工作的通知》,1989。
    [3]《W市人民政府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意见》,1994。
    [4]《国务院关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规定》,1994。
    [5]《关于印发M县长在乡镇财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1996。
    [6]D镇《关于实行农村财务“双代管”的意见》,1996。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决定》,1996。
    [8]《中共A县县委、A县人民政府关于严禁党员、干部及其他公职人员目无组织原则煽动、组织或参与群众集体越级上访等问题的规定》,1996。
    [9]《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
    [10]《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11]《A县农村财务“三代管”暂行规定》,1998。
    [12]《中共A县委、县政府关于用足用活国家政策全力加快经济发展的通知》,1999。
    [13]《中共W市委、W市人民政府关于规范村“两委”工作增强村级班子整体功能的意见》,1999。
    [14]《A县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工作规范》,1999。
    [15]《中共A县县委、县政府关于做好1999年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意见》,1999。
    [16]《D镇人民政府1999年粉皮加工考核办法》,1999。
    [1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1999年上半年涉及农民负担恶性案件的情况通报》,1999。
    [18]《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农业特产税政策的通知》,2000。
    [19]A县《关于农村在职干部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规定》,2001。
    [20]《中共D镇委D镇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度经济结构调整增加群众收入的意见》,2001。
    [21]《中共A县委、A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01年农民增收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2001。
    [22]《D镇2001年黄烟生产考核办法》,2001。
    [23]《G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通知》,2001。
    [2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00年下半年至2001年上半年涉及农民负担恶性案件的情况通报》,2001。
    [25]《中共A县县委办公室、A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在全县开展争创信访“三无”单位活动的实施意见》,2003。
    [26]《中共A县县委、A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的意见》》,2003。
    [27]《A县农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2003。
    [28]w市《对加重农民负担行为实行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2003
    [2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