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湖平原水事纠纷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自古以来,水利就受到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两湖平原水土资源大规模的开发源起于明代,一直持续至今。由于降雨丰沛,且年内分配不均,河湖密布,地势低洼,洪涝渍灾害频仍,在此地发展农业,防洪和排涝是必须面临的首要的也是最大的难题。为防洪和排涝,两湖平原的人们沿江河两岸修筑了绵长的堤防,将江河洪水束缚于两岸大堤之间的主河床内,并发明了独特的农田水利工程——垸田。垸田仰赖于垸堤,垸堤可以起到二次防洪的作用。垸田颇类似于长江下游平原的圩田,各有闸剅,可灌可排,是适宜两湖平原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的独特农田水利工程型式。江河堤防和垸田在两湖平原的经济崛起过程中可谓功勋卓著,明中叶,“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已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开来。然而,事物总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在总体“湖广熟”繁荣的表象之下,实则掩盖了环境问题。江河堤防和垸田的修筑,虽保证了丰收,却干扰了两湖平原河湖水系自然演变的规律,改变了泥沙的淤积规律,以前呈面状散漫地在两湖平原平均落淤的泥沙,则呈线状地淤积在主河床之中。于是,江河便频频溃口,垸田则积水难消。当人们更加努力地坚筑江河堤防、更加完善垸子的防洪和排水功能之后,仍无法改变洪水、泥沙、地势低洼、气候等自然条件和自然现象对两湖平原洪涝渍灾害的侵袭之时,人们被迫“饮鸩止渴”,即通过筑塞江汉各分流穴口或支河港汊以阻止洪水进入己境,如此来,江汉主河床的淤积进一步加速,河湖水系环境更加恶化,江河防洪压力继续加大,决口泛滥更加频繁。两湖平原陷入了“河湖水系生态失衡——洪涝渍灾害——以邻为壑——河湖水系以剧变的方式寻求新的生态平衡——再破坏河湖水系的自然生态环境——洪涝渍灾害加重——再以邻为壑”的恶性循环之中。每当人们在自然规律面前显得无能为力时,惟一的出路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倾轧,以邻为壑,水事纠纷不可避免。随着人口的增加,环境压力的增大,两湖平原的环境愈加不堪重负,愈往后水事纠纷愈加频繁复杂,两湖平原的垸田经济发展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就是两湖平原不同水利利益群体之间水利利益的争斗史。
     两湖平原的水事纠纷种类繁多,如按河湖水系的自然布局和人工修筑的江河堤防划分,可分为左右岸之间的水事纠纷、同岸上下游之间的水事纠纷、堤外洲滩与堤内广大平原之间的水事纠纷;如按行政区划划分,可分为湖北省与湖南省之间的水事纠纷,湖北省内部各级行政区划之间的水事纠纷;如按垸子划分,可分为垸与垸之间的水事纠纷和垸内水事纠纷;如按血缘划分,可分为宗族间与非宗族间的水事纠纷;如按行业划分,有航运业、水产业、种植业、商业等不同行业间的利益冲突而引发的水事纠纷;如按工程类型式划分,可分为疏堵纠纷(或称开塞纠纷)、围垦纠纷、协修纠纷和排渍涝纠纷。此外,平原和山区之间也曾发生过协修纠纷。以上这些水事纠纷往往群发,即交相发生,各类水事纠纷相互纠结,难分彼此,某个或某类水事纠纷往往历经数朝数百年的时间反复地长期地发生,足见两湖平原水事纠纷的密集程度和复杂程度。
     面对如此密集和复杂的水事纠纷,欲理出头绪,异常困难。本文尊重水事纠纷的客观史实,抽像出水事纠纷的共同特性——地缘特征、行政区划特征、以邻为壑特征和宗族血亲特征;将水事纠纷按照其依托的水利工程分成四类——疏堵纠纷、围垦纠纷、协修纠纷和排涝渍纠纷;通过查找大量文献、档案等资料,在弄清大量水事纠纷的基础上,将两湖平原水事纠纷中的当地人群关系进行了较为切合实际的界定,即居住在同一个地缘的人们拥有共同的水利利益,他们别无选择地(不分贵贱贫富、不计恩怨情仇、不论宗族血亲)组成一个利益群体(也称利益同盟,或称利益共同体),此群体牢不可破、坚不可摧,共同保卫着他们的水利利益不被他方侵害,同时,还争取他们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水利利益;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是水利管理部门,享有水事纠纷协调权,本应当站在全局的高度协调水事纠纷,但由于官僚阶层的管理模式和官员之间的微妙关系,或者迫于对河湖水系环境的变迁的无奈,或者是迫于民生问题,或者是迫于政治局势等复杂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导致官员在协调解决水事纠纷时会有失公允。
     总之,水事纠纷是两湖平原水土资源开发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产物,水事纠纷的发生和发展又进一步加深了人类对两湖平原自然河湖水系的干扰和破坏,水事纠纷势必升级,人群关系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两湖平原河湖生态更大程度上的破坏。如何顺应自然规律,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水环境,当是摆在两湖平原人们面前永远都不会过时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只有在两湖平原的人们与水环境和谐共处的基础之上,才会出现两湖平原各水利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相处。
Water conservancy has been very important for an agricultural country like China since ancient times. In plain areas of now-called Hubei Province and Hunan Province where there are many rivers, lakes and plenty of rainfall, villagers there have build dykes and dams along rivers and lakes and invented special protective embankment projects which surround low-lying farmland and uses sluice-gates to regulate water volume. These water-control works are still utilized until now because they can solve difficult problems of controlling floods, draining off floods and irrig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under local conditions.
     In spite of a guarantee of bumper grain harvests, building dykes and protective embankments causes some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disturbs the natural evolution of water system in the plain areas. Thus mud and sand silt up in the main riverbed and bring about floods bursting dykes and embankments frequently. When people make greater efforts to build higher dykes and embankments, more mud and sand silt up in the main riverbed, more floods happen. When people become helpless in dealing with floods, they are often forced to seek quick relief regardless of the consequences, namely blocking the outflow of water from tributaries and branching streams into their own fields. In doing so, people create a vicious cycle:"ecological imbalance of water system→serious floods→using neighbor's fields as a drain→seeking new balance of water system in an abnormal way→further destroy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water system→more serious floods→using neighbor's fields as a drain again".
     In the process of above-mentioned cycle, many disputes arise over water matters. In a word, the history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the plain areas of Hubei Province and Hunan Province is the history of struggle among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 for hydraulic benefits.
     The present article respects objective historical facts and classify the kinds of disputes over water matters, analyses complex human relations among interest groups, points to higher authorities' mistakes in arbitrating these disputes and tries to find some historical lessons for today.
     Generally speaking, disputes over water matters are an inevitable product during the process of exploiting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on a large scale in the plain areas of Hubei Province and Hunan Province. These disputes further deteriorat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local water system and human relationships among different groups, which leads to more difficult problems.
     In order to find solutions, we think only by living in harmony with water environment, can different groups in the plain areas of Hubei Province and Hunan Province live together harmoniously.
引文
①参见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本书编写组著:《长江水利史略》第144-145页、183-184页,水利水电出版社,1979年版。
    ①参见彭雨新、张建民:《明清长江流域农田水利研究》第211-213页、220-237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②参见黎沛虹等:《长江治水》第226-227页、274-336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③参见易光曙:《漫谈荆江》,武汉测绘科技出版社,1999年版,本处引自该书1994年稿本第233-238页。
    ①参见鲁西奇、潘晟:《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第65页、第251-269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参见尹玲玲:《明清两湖平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第204-25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③参见《荆门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荆门市水利志》第252-254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④参见《潜江水利志》编纂委员会:《潜江水利志》第308-316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年版。
    ⑤参见《监利水利志》编辑室:《监利水利志》第382-384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
    ⑥参见湖北省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水利志》第1384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年版。
    ①参见肖启荣:《明清时期汉水下游泗港、大小泽口水利纷争的个案研究》,《中国地理论丛》,第23卷第4辑(2008.10)。
    ①《中华帝国晚期国家对水利的管理》,载陈锋主编:《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论》第808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这里和下文中这些不同寻常的行政区划的称呼,见下文“有关概念的界定”一目。
    ①《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中的国家干预——以中华帝国晚期的湖北省为例》,载陈锋主编:《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论》第635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县主邵遵议捐收堤工水利积谷等款按境内堤势划分七段随粮收捐章程通禀》,《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①梁海明:《孟子译注》第167页,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②《后汉书》卷二《明帝纪》,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版。
    ③《县主邵遵议捐收堤工水利积谷等款按境内堤势划分七段随粮收捐章程通禀》,《襄堤成案·修筑溃堤险段》。
    ①长江中游水系和汉江水系的布局,参见附图1和附图2。
    ②沈联元等:《请禁秦(?)废堤呈》,《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①罗开文:《请修复钟堤三工溃口呈》、《生员沈联元等请禁秦(?)废堤呈》,《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②《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襄河道施会同安陆府潜天知事暨南北两岸绅耆公议善后议单》,《襄河水利案牍》上卷。
    ③议员萧侠吾介绍:《天门京山钟祥潜江汉川孝感夏口汉阳应城黄陂云梦县民陈情书》,《大泽口成案》。
    ④参见《潜江县北自治会为呈请事》,《大泽口成案》。
    ⑤罗德怀等:《公恳府主据情通禀饬开小泽口河坝劈妄弭患禀》,《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⑥石元音等:《请藩宪饬毁小泽口河坝呈》,《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⑦参见《请禁泽口呈》,《襄成堤案·禁塞汉水分泄各支河》。
    ①同治《汉川县志》卷二十二《杂记》。
    ②康熙《安陆府志》卷八《堤防志·郡邑各类》。
    ③荆南四口和荆南四河参见附图22。
    ④参见黎沛虹等:《长江治水》第302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⑤张之洞《查勘堤工摺》,《张文襄公全集》卷二十九《奏议》;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二十一》。
    ①民国《安乡县志》卷二《山川》。
    ②《呈湖北水利局请制止堵塞松滋新口文》,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
    ③《禁筑松滋朱家嘴即(黄家铺)口东支河情形》,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
    ④张之洞:《勘明藕池等口情形妥筹办法折》,《张文襄公全集》卷三十三《奏议》;另见《光绪朝朱批》第99辑《水利河湖海棠渠堰工程》“光绪十九年七月十八日”条;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二十二》:另见《万城堤续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
    ⑤《呈湖北水利局请制止堵塞松滋新口文》,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
    ①《湖南省政府训令转发湖南省府来文要求测量四口拟疏江》,载《湖北水利月刊》第4期(民国十九年元月)。
    ②徐国瑞:《堵塞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痛陈利害通电》,民国《荆江堤志》卷一《水道》。
    ③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231卷。
    ④张之洞:《勘明藕池等口情形妥筹办法折》,《张文襄公全集》卷三十三《奏议》;另见《光绪朝朱批》第99辑《水利河湖海棠渠堰工程》“光绪十九年七月十八日”条: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二十二》;另见《万城堤续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
    ⑤参考许正甫:《1960年松澧分流问题的始末》,载《长江志通讯》1985年第2期。
    ①湖北省水利厅机要室收藏:鄂办发[1981]41号文。
    ②湖北省水利厅机要室收藏:湖北省水利局[1981]44号文。
    ③黎沛虹等:《长江治水》第228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
    ④民国《澧县县志》卷一○《水灾》。
    ⑤民国《安乡县志》卷一二《田赋》。
    ⑥光绪《南洲厅志》“南洲置厅之原因”条。
    ⑦《南洲厅设官奏稿附南洲设官详文》,民国《南县志备忘录》。
    ①原文载《湖南实业》新刊第三号,民国七年十月十五日;另见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三分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一目“堤垸”(1985年内部资料)。
    ②王恢先:《湖南水利建设》,转引自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三分册第26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③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三分册第31-32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④易光曙:《漫谈荆江》第33页,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⑤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231卷;另见湖北省水利志编纂委员会:《湖北水利大事记》民国二十五年“徐国瑞呈书荆江源流消泄水患意见”条,长江出版社,2006年版。
    ⑥天祐垸围垦形势参见附图17。
    ⑦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天祐垸水利纠纷资料摘编》,载《水利史志专刊》(二)1983.12.
    ⑧《天祐垸旧事重提》,载《新湖北日报社论》,民国三十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①胡忠敏:《从水利行政上几个先例来剖析天祐垸问题》,载《新湖北日报》民国三十二年(1943)一月二十八日第二版。
    ②裕制军:《请开冯姓等河以资宣泄疏》,《万城堤续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十九》。
    ③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
    ④涂制军:《查复子贝渊挖口情形筹议疏河建闸疏》,《万城堤续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十七》。
    ①林钟任:《南湖官垸说》,《湖北文征》(8)第519-520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另见同治《汉川县志》卷九《堤防志·官垸》。
    ②《县主邵遵议捐收堤工水利积谷等款按境内堤势划分七段随粮收捐章程通禀》,《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③康熙《安陆府志》卷八《堤防志·郡邑各类》。
    ④《湖北堤防纪要》卷二《钟祥官堤图说·附辑成案》。
    ⑤康熙《安陆府志》卷八《堤防志·郡邑各类》。
    ⑥光绪《京山县志》卷四《堤防》。
    ⑦康熙《安陆府志》卷八《堤防志·郡邑各类》“京山县“条;另见康熙《京山县志》卷三《赋役志·堤防》。
    ①吴之纪:《重修沙洋堤碑》,康熙《安陆府志》卷三十一《艺文志·碑》。
    ②《荆门州水利堤防记》,《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一
    ③另见嘉靖《沔阳州志》卷八《河防》。
    ④《阖邑绅耆请禁钟祥何树滋废堤饬筑保障观草庙殷家湾三溃口呈》、《府宪顾奉督宪图批饬钟祥何树滋废堤委员会勘察明历案勿许率忽札》,《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⑤参见生员罗嘉谷等:《禀府详请饬筑张壁口呈》,《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⑥汪志伊:《禁饬钟祥张祖顺等请开狮子口呈批》,《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①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531卷。白鱼诸垸与南屏垸形势参见附图20。
    ②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534卷。
    ③《县主邵据天沔传绅民禀请老官庙开沟建闸今将兴办情形申覆府宪详文》,《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④七十二垸与彭公垸形势参见附图9。
    ⑤《汉川县主薛移请邵主会商兴办川属老官庙开沟建闸移文》,《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⑥《府宪李奉藩宪蒯批张可亭等禀请委员督办老官庙开沟建闸转饬妥议通禀札》,《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⑦监利水利志编辑室:《监利水利志》第382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
    ⑧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769卷。
    ①参见许正甫:《1960年松澧分流问题的始末》,载《长江志通讯》1985年第2期。
    ②《天祐垸旧事重提》,载《新湖北日报社论》,民国三十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③江鸿:《从天祐垸看湖北水患》,载《新湖北日报》民国三十六年八月十日第二版。
    ①光绪《江陵县志》卷八《建置志五·堤防》;另见光绪《荆州府志》卷二十《堤防志四》。
    ②《来观察禁筑萧子渊示》,《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
    ③石首(江左)仅有毛老一垸,参见附图12;萧子渊形势参见附图12和附图18。
    ④徐国彬等:《呈明履勘萧子渊筑口危险请派兵刨毁文》,《万城堤防辑要》卷上《勘测全案》;另见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
    ⑤《民政长呈内务部原文》,民国《万城堤防辑要》卷上《私挽禁案》;另见《行政公署呈内务部本省大泽口等处请勒石永禁堵筑文》,《大泽口成案》;另见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
    ⑥徐国彬等:《呈会勘荆江两岸形势宜平毁洲堤严禁私挽文》,《万城堤防辑要》卷上《勘测全案》;另见民国《荆江堤志》卷一《水道·勘测》。
    ⑦《民政长呈内务部原文》,民国《万城堤防辑要》卷上《私挽禁案》;另见《行政公署呈内务部本省大泽口等处请勒石永禁堵筑文》,《大泽口成案》;另见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
    ①《禁挽马荒洲堤垸情形》,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
    ②巴陵县的小沙洲和洪水港形势参见附图13和附图14;华容县的白沙洲形势参见附图15。
    ③《官制军押毁私垸示》、《官制军饬毁监利私垸批》,《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九》。
    ④《方太守申覆张成垸详稿》,《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
    ⑤《方太守饬毁新泥洲私垸札》,《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
    ⑥《方太守饬毁扬子洲等私垸札》,《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
    ⑦《荣太守押毁私垸批》,《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
    ⑧徐国彬:《呈请委派专员测勘荆江南北岸疏浚淤洲刨毁洲堤文》,《万城堤防辑要》卷上《勘测全案》。
    ①董代祥等:《钟祥河西淤滩筑堤塍作私垸禀》,《襄堤成案·禁塞汉水各支河》。
    ②监利水利志编辑室:《监利水利志》第383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
    ①《会勘毛杨尖溃口工程禀》,《万城堤志》卷末《志余·荆属民堤》;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十一》。
    ②《县主王希琮查明嘉庆十一年潜江县杨湖垸堤并未遵照潜六天四派修所有车墩垸溃口应请免派禀》,《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③康熙《监利县志》卷一《方舆志·堤》;另见同治《监利县志·江防志》卷三。
    ④光绪《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堤防》。
    ⑤同治《汉川县志》卷九《堤防志·官垸》;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汉阳府”条。
    ⑥同治《汉川县志》卷九《堤防志·官垸》。
    ⑦《县主邵据天沔传绅民禀请老官庙开沟建闸今将兴办情形申覆府宪详文》,《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⑧《汉川县主薛移请邵主会商兴办川属老官庙开沟建闸移文》,《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①光绪《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堤防》。
    ②同治《石首县志》卷一《方舆志·堤防》。
    ③《方太守申覆张成垸详稿》,《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
    ①《荣太守押毁私垸批》,《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
    ②《呈明履勘萧子渊筑口危险请派兵刨毁文》,《万城堤防纪要》卷上《勘测全案》;另见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
    ③《张惠等垸断语》,同治《石首县志》卷一《方舆志·堤防》。
    ④邓倬英:《沔阳州志叙》,光绪《沔阳州志》卷首。
    ⑤监利水利志编辑室:《监利水利志》第383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
    ⑥《汉川堤防志》编纂委员会:《汉川堤防志》第278页,内部资料,2007年4月。
    ⑦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531卷。
    ⑧《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工部·水利》卷九百三十一《各省江防》“雍正七年”条;另见《湖北堤防纪要》卷二《沙洋官堤图说》。
    ①康熙《监利县志》卷一《方舆志·堤》;另见同治《监利县志·江防志》卷三。
    ②同治《巴陵县志》卷二《城邑》。
    ③嘉庆《巴陵县志》卷十二《水利》。
    ④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765卷。
    ⑤参见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769卷。
    ①周荣:《近代江汉平原的水利与社会——民间文献的收集和社会史解读》第33页,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2007年5月。
    ②嘉靖《沔阳州志》卷八《河防》。
    ③《沅江县水利志稿》,转引自张建民:《明清长江流域农业水利研究》第195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④周荣:《近代江汉平原的水利与社会——民间文献的收集和社会史解读》第26-29页,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2007年5月。
    ⑤罗嘉谷:《上陈姚两大人勘筑王家营溃口书》,《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①光绪《京山县志》卷四《堤防》。
    ②光绪《京山县志》卷四《堤防》;另见同治《钟祥县志》卷三《山川志·堤防》。
    ③罗嘉谷等:《请禁钟祥林有槐废堤呈》,《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④《清宣宗实录》卷一一八;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三》。
    ⑤陈若霖、姚祖同:《钦差陈姚二大人奏章》,《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二》。
    ⑥《清宣宗实录》卷一二七;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二》。
    ⑦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535卷。
    ⑧《大清十朝圣训·清穆宗圣训》卷一百四十一《河道一》“同治二年六月壬辰”条: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 江十》。
    ①光绪《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堤防》。
    ②来可泓:《国语直解》卷三《周语下》第138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③来可泓:《国语直解》卷四《鲁语上》第215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④赵宗乙:《淮南子译注》卷一原道训》第12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⑤顾宝田:《尚书译注·禹贡》第34页,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
    ⑥白本松:《春秋谷梁传译注·鲁僖公九年》,第189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⑦《史记》卷三二《齐世家》,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版。
    ⑧刘柯等:《管子译注》卷九《霸形》第174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⑨王维堤等:《春秋公羊传译注·鲁僖公三年》第18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⑩《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版;另见周魁一等注释:《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第9、第16页,中国书店,1990年版。
    ①《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版;另见《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版;另见周魁一等注释:《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第9、第16页,中国书店,1990年版。
    ②《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版。
    ③《后汉书》卷二《明帝纪》,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版。
    ④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这里的虎渡口并非荆江右岸注入洞庭湖之虎渡口,而是位于荆江左岸黄潭镇下游、郝穴口上游的一个分流穴口,因为三湖位于江陵(江左)境内,如果此处虎渡口位于荆江右岸,那么,其口下支河之水不可能注入(?)子湖和三湖,但由于资料缺乏,虎渡口究竟所指何处,已无可考。
    ①嘉靖《沔阳州志》卷八《河防》。
    ②童承叙:《河防志》,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另见嘉靖《沔阳州志》卷八《河防》;另见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二《水利志上·各郡陂塘堤堰数》。
    ③《汉江堤防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湖北水利论》,《清朝经世文编》卷一百十七《工政二十三·各省水利四》;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
    ④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①《监利县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乾隆《荆州府志》卷十六《江防》;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另见光绪《荆州府志》卷十九《堤防志三》;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
    ②《开复荆承二府属穴口疏》,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
    ③《都察院据呈请筑钟堤二三工溃口奏章并朱批》,《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九》。
    ④参见《抚宪胡免还借款饬府行知札》,《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⑤参见《汉川图记征实》第六册《上官文恭留狮子口不筑书》。
    ⑥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⑦参见同治《汉川县志》卷九《堤防志·官垸》;另见王远:《宁白垸与沔争安剅地方代判》,《湖北文征》(7)第609页。
    ⑧参见同治《汉川县志》卷九《堤防志·官垸》。
    ①《承天府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安陆府》;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另见同治《钟祥县志》卷三《山川志·堤防》。
    ②《钟祥县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安陆府》;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
    ③《汉江堤防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湖北水利论》,《清朝经世文编·工政二十三·各省水利四》卷一百十七;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
    ④《京山县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安陆府》;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
    ⑤《景陵县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安陆府》;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
    ⑥龙湾市:《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七《湖广三》“荆门州汉水条”为“龙湾寺”。
    ①《荆门州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荆门直隶州》;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
    ②《潜江县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安陆府》;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
    ③《沔阳州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汉阳府》;另见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另见嘉靖《沔阳州志》卷八《河防》;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
    ④明·陈全之:《蓬窗日录》寰宇卷之一。
    ⑤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汉阳府》为“五十里许”。
    ⑥《汉川县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汉阳府》;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
    ⑦《荆州府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荆州府》;另见乾隆《荆州府志》卷十六《江防》;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
    ⑧《江陵县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湖广通志》卷二十 《水利》;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荆州府》;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
    ①《监利县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乾隆《荆州府志》卷十六《江防》;另见光绪《荆州府志》卷十九《堤防志三》;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荆州府》。
    ②《松滋县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乾隆《荆州府志》卷十六《江防》;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荆州府》;另见光绪《荆州府志》卷十九《堤防志三》;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
    ③《公安县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荆州府》;另见乾隆《荆州府志》卷十六《江防》:另见光绪《荆州府志》卷十九《堤防志三》;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
    ④《石首县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乾隆《荆州府志》卷十六《江防》;另见乾隆《石首县志》卷二《方舆志·水利》;另见同治《石首县志》卷一《方舆志·堤防》: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荆州府》;另见光绪《荆州府志》卷十九《堤防志三》;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
    ⑤《川江堤防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湖北水利论》,《清朝经世文编·工政二十三·各省水利四》卷一百十七;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
    ⑥《三江总汇堤防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
    ⑦《荆州府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荆州府》:另见乾隆《荆州府志》卷十六《江防》;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
    ⑧尹玲玲:《明清两湖平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第7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⑨万历《湖广总志》卷十《田庄》。
    ⑩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另见嘉靖《沔阳州志》卷八《河防》。
    ①《承天府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安陆府》: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另见同治《钟祥县志》卷三《山川志·堤防》。
    ②康熙《潜江县志》卷三《《舆地志·乡区》。
    ③欧阳东凤:《与两院议开泗港书》,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另见光绪《沔阳州志》卷十一《艺文志·书》。
    ④陈文灼:《河防议》,光绪《沔阳州志》卷十一《艺文志·疏论》。
    ⑤嘉靖《汉阳府志》卷二《方域志·山川》“郎官湖”条。
    ⑥《总论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
    ⑦谚语“湖广熟,天下足”的初现目前有几种说法:日本学者岩见宏:《湖广熟,天下足》,载《东洋史研究》20卷4号,认为此谚起源于明正德、嘉靖年间,加藤繁、藤井宏、安野省三等学者也赞成此观点;张国雄在其硕士论文中(1985)中提出弘治说,证据是明何孟春弘治年间在送新蔡人曹凤逢任湖广右布政使所做文中提到“而‘湖广熟,天下足’之谣,天下信之”(何孟春《余冬序录》卷五九,职官,光绪六年刻本),后他将此说整理成文,.即《“湖广熟,天下足”的内外条件分析》,载《中国农史》1994年3期,《“湖广熟,天下足”的经济地理特征》,《湖北大学学报》1993年4期,《明清时期两湖外运粮食之过程、结构、地位考察》,《中国农史》1993年3期,等等;龚胜生:《论“湖广熟,天下足”,《农业考古》1995年1期》等文主张“正德说”;梅莉、张国雄:《“湖广熟,天下足”补正》,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l期,主张此谚初现的时间是在明天顺年间,甚至比天顺年间还要早。无论此谚初现时间是在明代的哪个帝王时代,但至迟在明代中叶,此谚已广为流传,这点是不容置疑的。
    ⑧光绪《潜江县志》卷二《灾祥志》。
    ①《荆门州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荆门直隶州》;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
    ②《开复荆承二府属穴口疏》,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
    ③鲁西奇、潘晟:《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第57-63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④光绪《京山县志》卷四《堤防》。
    ①参见鲁西奇、潘晟:《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第123-126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开复荆承二府属穴口疏》,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
    ③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④景陵县主梁:《请禁开泗港详文》,《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⑤康熙《潜江县志》卷三《舆地志·山川》。
    ①《湖北通志检存稿》卷三《欧魏列传》第172-179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魏世文:《张成垸碑记》,同治《石首县志》卷七下《艺文志》。
    ①《华容县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
    ②此统计数据参见吴量恺等:《中国经济通史》(明)第七卷第136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③归有光:《归震川先生文集》卷一五《水利论》。
    ④同治《石首县志》卷七下《艺文志》;另见万历《湖广总志》卷九十《文苑·记部》;另见康熙《荆州府志》卷三十七《艺文志》;另见乾隆《荆州府志》卷五十三《艺文三》;另见光绪《荆州府志》卷七十九《杂纪志三·纪文》;另见《荆州万城堤志》卷九《艺文·杂著》。
    ⑤同治《石首县志》卷七下《艺文志》;另见万历《湖广总志》卷九十《文苑·记部》;另见康熙《荆州府志》卷三十七《艺文志》;另见乾隆《荆州府志》卷五十三《艺文三》;另见光绪《荆州府志》卷七十九《杂纪志三·纪文》;另见《荆州万城堤志》卷九《艺文·杂著》。
    ①《开复荆承二府属穴口疏》,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
    ②康熙《监利县志》卷一《方舆志·山川》“新冲口”条。
    ③光绪《荆州府志》卷三《山川》“监利县”条。
    ④《开复荆承二府属穴口疏》,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
    ⑤王志伊:《湖北水利篇》,嘉庆《荆门直隶州志》卷十二《水利》;另见《万城堤志》卷九《艺文》;另见 王柏心:《闭塞九穴十三口辨》,光绪《江陵县志》卷八《堤防》;另见Pierre-Etienne Will:State Intervention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a Hydraluic Infrastructure:The Example of Hubei Province in Late Imperial Times, The scope of state power in china,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Hong Kong,1985.
    ①光绪《江陵县志》卷八《建置志五·堤防》。
    ②参见王柏心:《闭塞九穴十三口辨》,《万城堤志》卷八《艺文志》;另见光绪《江陵县志》卷八《堤防》。
    ③参见许正甫:《为张居正“平反”》,《长江志通讯》,1987.4.
    ④参见汤鑫华:《明清时期荆湖关系史论》第143页,硕士毕业论文,1989.5.
    ⑤郝穴被筑塞的时间有“嘉靖初”、“嘉靖三年”、“嘉靖二十一年”等多种说法,即便按嘉靖二十一年(1542)最迟的说法计算,此时张居正也只有24岁,距他隆庆元年(1567)43岁时晋吏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尚有近20年的时差,距他万历元年(1573)48岁任首辅的时差有24年。
    ⑥雍正十三年十月某日,大学士苏轼上奏,《户部抄档地丁题本》山西(三)。
    ⑦光绪《湖南通志》卷四十六《建置·堤堰》。
    ⑧道光《洞庭湖志》卷一《皇言》。
    ⑨王柏心:《导江续议》(下),《万城堤志》卷九《艺文·杂著》。
    ⑩《姜明府某申覆疏宣水道禀》,《万城堤志》卷末《志余·荆属民堤》;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八》。
    ①南岸绅民:《驳弃溃堤议》,《万城堤志》卷末《志余·荆属民堤》。
    ②湖北省水利厅机要室收藏:湖北省水利局[1981]44号文。
    ③光绪《江陵县志·建置志五》卷八《堤防》;另见光绪《荆州府志》卷二十《堤防志四》。
    ④同治《石首县志》卷一《方舆志·堤防》。
    ①《张惠等垸断语》,同治《石首县志》卷一《方舆志·堤防》。
    ②光绪《湘阴县图志》卷二十二《水利志》。
    ③《王臬宪刊颁鄂督宪勘明江汉水利奏疏碑文》,《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另见鄂弥达:《覆台中开河之议》,《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二;另见《万城堤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另见《湖北安襄郧道水利集案》卷下。
    ④《彭中丞查禁私垸滩地疏》,《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另见《续行水金鉴》卷一五三;另见《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二。
    ⑤笔者注:此次纠纷仅见于《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来观察禁筑萧子渊示”条记载,此文并未具体指出占垦的断案的时间,但此文写于乾隆二十年(1755),文中既称“前由监生李士范等堵塞萧子渊口,经卢升道勘明,饬县开疏在案”,那么,说明此事应该发生在乾隆二十年之前。而乾隆朝初期尚在鼓励垦辟零星土地,自乾隆九年(1744)才开始禁止堤外洲滩的围垦,从控告方胜诉的断案结果分析,此官司应该发生在乾隆九年禁围令下达之后。
    ⑥《来观察禁筑萧子渊示》,《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
    ①《万城堤志》卷九《艺文》。
    ②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长江志》(自然灾害卷)第151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版。
    ③《万城堤志》卷首《谕旨》;另见光绪《荆州府志》卷十七《堤防》。
    ④《万城堤志》卷六《经费》。
    ⑤《万城堤志》卷首《谕旨》;另见光绪《荆州府志》卷十七《堤防》。
    ⑥彭雨新、张建民:《明清长江流域农业水利研究》第205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⑦徐凯希:《乾隆五十三年的荆州大水及善后》,“14世纪以来长江中游地区的环境、经济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武汉,2005年。
    ⑧《万城堤志》卷首《谕旨》;另见光绪《荆州府志》卷十七《堤防》。
    ⑨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长江志》(防洪卷)第54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 社,2003年版。
    ①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长江志》(自然灾害卷)第150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版。
    ②《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
    ③《督宪汪禁饬钟祥张祖顺等请开狮子口呈批》,《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①《汉阳县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汉阳府》;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
    ②《请禁塞泽口呈》,《襄堤成案·禁塞汉水分泄各支河》。
    ③《呈为襄北臼口不宜开河襄南泽口不宜筑坝谨条陈利害并拟具修复溃口及兼顾两岸办法恳请鉴核予动工以全赋命而遏乱萌由》,《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④参见湖北省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水利志》第107-108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年版。
    ①《潜江县为呈报事窃沔人唐传勋等倡筑吴家改口一案》,《大泽口成案》。
    ②《大泽口成案》“民国二年三月三十一日”条。
    ③徐国瑞:《堵塞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痛陈利害通电》,民国《荆江堤志》卷一《水道》。
    ④参见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第23页,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版。
    ⑤木头垸形势参见附图10。
    ①光绪《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堤防》。
    ②《白莒垸首总印册》,采访资料,下文未注明出处的皆出于此。
    ①黄爵滋:《条陈江汉修防事宜》,《清经世文新编续编·工政十四·各省水利上》卷一百十七;《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四》;另见《万城堤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
    ①林元:《重开古穴碑记》,同治《石首县志》卷七下《艺文志》;另见万历《湖广总志》卷九十《文苑·记部》;另见康熙《荆州府志》卷三十七《艺文志》;另见乾隆《荆州府志》卷五十三《艺文三》;另见光绪《荆州府志》卷七十九《杂纪志三·纪文》;另见《荆州万城堤志》卷九《艺文·杂著》。
    ②《开复荆承二府属穴口疏》,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
    ③《开穴口总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一;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乾隆《荆州府志》卷十六《江防》;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荆州府》;另见民国《湖北通志》卷四十二《建置志十八·堤防四》;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另见《湖北水利论》,《清朝经世文编·工政二十三·各省水利四》卷一百十七。
    ④《总论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一《水利》。
    ①《川江堤防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湖北水利论》,《清朝经世文编·工政二十三·各省水利四》卷一百十七。
    ②林元:《重开古穴碑记》,同治《石首县志》卷七下《艺文志》;另见万历《湖广总志》卷九十《文苑·记部》;另见康熙《荆州府志》卷三十七《艺文志》;另见乾隆《荆州府志》卷五十三《艺文三》;另见光绪《荆州府志》卷七十九《杂纪志三·纪文》;另见《荆州万城堤志》卷九《艺文·杂著》。
    ③康熙《监利县志》卷一《方舆志·山川》“新冲口”条。
    ④《开复荆承二府属穴口疏》,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
    ⑤《江陵县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荆州府》。一说郝穴筑塞于嘉靖初年(1522),康熙《巴陵县志》卷十二《水利》、光绪《湖南通志》卷四十六《建置·堤堰》记载:“明嘉靖初,塞郝穴口”。
    ⑥《荆州府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荆州府》;另见乾隆《荆州府志》卷十六《江防》: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
    ⑦《江陵县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荆州府》。
    ①《川江堤防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湖北水利论》,《清朝经世文编·工政二十三·各省水利四》卷一百十七。
    ②《开复荆承二府属穴口疏》,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
    ③光绪《京山县志》卷四《堤防》。
    ④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⑤《开穴口总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一;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志》;另见民国《湖北通志》卷四十二《建置志十八·堤防四》;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
    ⑥《总论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一《水利》。
    ⑦赵贤:《请开穴口疏》,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另见《开复荆承二府属穴口疏》,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此回合开塞泗港之争的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均与此注相同。
    ①鲁西奇、潘晟:《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第57-63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光绪《京山县志》卷四《堤防》。
    ①《开复荆承二府属穴口疏》,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
    ②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③康熙《潜江县志》卷三《舆地志·山川》。
    ④潜江水利志编纂委员会:《潜江水利志》第79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年版。
    ⑤《湖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二御史张汉《请疏通江汉水利疏》:另见《万城堤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另见《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二;另见《清经世文编》卷一百十七《工政二十三·各省水利》;另见监察御史张:《奏开操家口等处支河》,《湖北安襄郧道水利集案》卷下;另见《襄河水利案牍》卷上。
    ⑥王概:《禀制宪鄂抚宪宴前禀未尽案》,《湖北安襄郧道水利集案》卷下。
    ⑦景陵县主梁:《请禁开泗港详文》,《襄堤成案·禁塞汉水分泄各支河》。
    ①王概:《禀制宪鄂抚宪宴覆台中开河之议并陈水利事宜》,《湖北安襄郧道水利集案》卷下。
    ②安襄郧道金:《请禁开泗港操家口详文》,《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③同治《汉川县志》卷二十二《杂记》。
    ④《阖邑绅耆请禁钟祥何树滋废堤饬筑保障观草庙殷家湾三溃口呈》,《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⑤同治《汉川县志》卷二十二《杂记》。
    ⑥张汉:《请疏通江汉水利疏》,《湖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二;另见《万城堤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另见《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二;另见《清经世文编·工政二十三·各省水利》卷一百十七;另见《湖北安襄郧道水利集案》卷下;另见《襄河水利案牍》卷上。
    ⑦王概:《沙洋堤重修碑记》,《湖北安襄郧道水利集案》卷下。
    ⑧唐庭桢:《重修沙洋堤矶记》,同治《荆门直隶州志》卷十一之二《艺文志》。
    ①张汉:《请疏通江汉水利疏》,《湖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二;另见《万城堤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另见《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另见《清经世文编·工政二十三·各省水利》卷一百十七;另见张汉:《开操家口等处支河》,《湖北安襄郧道水利集案》卷下。
    ②王概:《禀制宪鄂抚宪宴覆台中开河之议并陈水利事宜》,《湖北安襄郧道水利集案》卷下。
    ③鄂弥达:《奏覆台中开河之议并陈水利事宜》,《湖北安襄郧道水利集案》卷下;另见《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二;另见《万城堤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另见《勘明江汉水利奏疏碑文》,《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①侯世霖:《江坊议》,同治《松滋县志》卷十一《艺文志》;另见《湖北文征》(9)第434-435页。
    ②赵仁基:《论江水十二篇》,《清经世文新编续编》卷一百十三目录《工政·水利通论》。
    ③《楚北江汉宣防备览》卷上。
    ④《清史纪事本末》,转引自《长江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长江志》(自然灾害卷)第152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版。
    ⑤《衲制军、杨中丞覆奏工赈情形疏》,《万城堤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四》。
    ①《水道参考》卷首《圣制》;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四》。
    ②《清宣宗实录》卷二四四;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四》。
    ③罗嘉谷等:《禀府详请饬筑张壁口呈》,《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④《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五》。
    ⑤刘谊:《奏湖北汉水滨江堤塍冲决建立闸坝疏》,《湖北文征》(9)第219页:另见《清宣宗实录》卷二四四;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四》。
    ⑥罗嘉谷:《请饬钟、京、潜三县主各溃口呈》,《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①黄爵滋:《条陈江汉修防事宜》,《清经世文新编续编·工政十四·各省水利上》卷一百十七;《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四》;另见《万城堤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
    ②《衲制军杨中丞覆奏工赈情形疏》,《万城堤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四》。
    ③《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四》。
    ④《王太守议复御史条陈大堤事宜》,《万城堤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四》。
    ①《候补府郑勘明汉水分泄支河应否挑浚会禀》;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四》,《襄堤成案·禁塞汉水各支河》。
    ①《督宪衲抚宪尹会查钟祥未便建闸疏河应筑董家垱溃口并王家营险工奏章》,《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工》;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五》。
    ②《讷制军尹中丞覆奏疏筑情形疏》,《万城堤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
    ③《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五》。
    ①《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五》。
    ②江开:《疏分汉水支河说》,《清朝经世文续编·工政十一·各省水利上》卷九十八;另见《清经世文续编·工政十四·各省水利上》卷一百十七。
    ③童承叙:《河防志》,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另见嘉靖《沔阳州志》卷八《河防》;另见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二《水利志上·各郡陂塘堤堰数》。
    ④汪志伊《湖北水利篇》,《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二;另见《襄河水利案牍》卷下;另见民国《湖北通志》卷四十二《建置志十八·堤防四》。
    ⑤汪志伊:《浚各河疏》,《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二;另见督宪汪:《筑江汉水利奏稿》,《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另见汪制军志伊:《筹办湖北水利疏》,《万城堤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另见《清朝经世文编》卷一百十七《工政二十三·各省水利》;另见同治《汉川县志》卷二十《艺文志》。
    ⑥《沔阳州水利堤防记》,《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一。
    ①《请禁塞泽口呈》,《襄堤成案·禁塞汉水分泄各支河》。
    ②孙福海:《申覆藩宪饬禁筑塞泽口禀》,《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③胡林翼:《批驳沔阳州牧周开锡所上三策议》,《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另见《襄河水利案牍》上卷。
    ①《堤防壅遏之害六则》,《长江图说》卷十二《杂说四》。
    ②潜江水利志编纂委员会:《潜江水利志》第88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年。
    ③冯镇东:《改造湖北水利计划书》,《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①冯镇东:《改造湖北水利计划书》,《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②《汉水线水灾视察团对于今后整治汉水之意见》,《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③杨鸿勋:《读程鸿书氏治汉说明书质疑》,《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④天门县财务委员会委员朱灼方、李雨三、沈布蟾:《参考襄河水利意见书》,《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⑤《(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九月二十日湖北省政府第二零五四号文)湖北省政府主席张群批》,《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⑥《天门县各法团电陈委员长四川行营及湖北省政府文》,《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⑦彭湛然等:《呈为臼口开河六线建坝名为分泄汉水实则移徙襄河请取消建议以保赋命文》,《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①《天门县各法团称为开河建坝臼口不宜续陈利害勿试验文》,《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②《天门县公民周霁耕呈请将李委员意见及冯亚佛计划并赐撤销文》,《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③《孝感县水灾救济分会、堤垸修防委员会公函》,《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④彭湛然、沈云汉等:《呈为遵照总理实业计划拟具汉水根本治法请提交六中全会公决施行文》,《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⑤《天门县财委会各区公所呈为溃口亟待兴修标本均宜兼顾文》,《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⑥《天门县旅省同乡会沈肇年等呈为报载钧府改进各县水政整理襄河计划书所拟臼口建坝一洁与历次批示意旨相背请更正文》,《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⑦青岛市沈市长:《致武昌张主席鱼电一》,《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⑧南京立法院彭委员:《致湖北张主席马电》,《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⑨《第六区专员公署呈湖北省政府文》,《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①《呈为襄北臼口不宜开河襄南泽口不宜筑坝谨条陈利害并拟具修复溃口及兼顾两岸办法恳请鉴核予动工以全赋命而遏乱萌由》,《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②彭湛然等:《呈为臼口开河六线建坝名为分泄汉水实则移徙襄河请取消建议以保赋命文》,《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③萧恢如等:《呈请就新勘堤线从速修筑文》,《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④刘省吾:《汉水线水灾视察团李委员书城等建议臼口(牛蹄口)开河泽口建坝及团员程鸿书说明汉水线水灾视察团拟设汉水南北支流之意见驳议》,《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⑤周霁耕:《呈请将李委员意见及冯亚佛计划并赐撤销文》,《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⑥彭湛然等:《呈为臼口开河六线建坝名为分泄汉水实则移徙襄河请取消建议以保赋命文》,《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⑦周霁耕:《呈请将李委员意见及冯亚佛计划并赐撤销文》,《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⑧胡子明:《为声明臼口不能开凿及在新堤建坝文》,《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⑨刘省吾:《汉水线水灾视察团李委员书城等建议臼口(牛蹄口)开河泽口建坝及团员程鸿书说明汉水线水灾视察团拟设汉水南北支流之意见驳议》,《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⑩刘省吾:《汉水线水灾视察团李委员书城等建议臼口(牛蹄口)开河泽口建坝及团员程鸿书说明汉水线水 灾视察团拟设汉水南北支流之意见驳议》,《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①萧恢如等:《呈请就新勘堤线从速修筑文》,《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②天门县旅省同乡会沈肇年等:《呈请取消开凿臼口及建坝文》,《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③彭湛然等:《呈为臼口开河六线建坝名为分泄汉水实则移徙襄河请取消建议以保赋命文》,《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④刘省吾:《汉水线水灾视察团李委员书城等建议臼口(牛蹄口)开河泽口建坝及团员程鸿书说明汉水线水灾视察团拟设汉水南北支流之意见驳议》,《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⑤胡子明:《为声明臼口不能开凿及在新堤建坝文》,《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①参见刘省吾:《汉水线水灾视察团李委员书城等建议臼口(牛蹄口)开河泽口建坝及团员程鸿书说明汉水线水灾视察团拟设汉水南北支流之意见驳议》,《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②严云凌等:《呈为襄北臼口不宜开河襄南泽口不宜筑坝谨条陈利害并拟具修复溃口及兼顾两岸办法恳请鉴核予动工以全赋命而遏乱萌由》,《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③彭湛然:《批评冯镇东改造湖北水利计划书》,《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④周霁耕:《呈请将李委员意见及冯亚佛计划并赐撤销文》,《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⑤朱方灼:《参考湖北水利意见书》,《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①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②据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开复荆承二府属穴口疏”条下记载:隆庆末至万历初(1572-1573),荆州府实地调查时发现,监利新冲口“自嘉靖十八年(1539),题请修黄思堤,才塞其口,民渐开垦,种麦纳课。两边麦地之外,间有粮田,各有小垸,自周二口以下,俱系荒湖,直达三湖,潜、沔乃其受水之区”。
    ②光绪《江陵县志》卷三《方舆志·山川》。
    ④光绪《荆州府志》卷三《山川》“江陵县”条。
    ⑤《江陵县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水利》卷二十;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荆州府》;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至于郝穴口的筑塞时间,一说“明嘉靖初,筑塞郝穴”(康熙《巴陵县志》卷十二《水利》;另黄海仪:《荆江洞庭利害考》,光绪《湖南通志》卷四十六《建置·堤堰》;另见同治《巴陵县志》卷十一《建置志·堤垸》)。
    ⑥《开复荆承二府属穴口疏》,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
    ⑦光绪《江陵县志》卷八《建置志五·堤防》。
    ⑧《监利堤防志》编纂委员会:《监利堤防志》第43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7.
    ⑨光绪《荆州府志》卷三《山川》“监利县”条。
    ①康熙《监利县志》卷一《舆地志·山川》。
    ②《开复荆承二府属穴口疏》,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
    ③康熙《监利县志》卷一《方舆志·堤》。
    ④《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八《湖广四》“监利县鲁洑江”条。
    ⑤同治《监利县志》卷三《江防志》。
    ⑥清嘉庆七年(1802)“玉沙范氏洪济桥”碑文。
    ⑦鄂弥达:《覆台中开河之议并陈水利事宜》,《湖北安襄郧道水利集案》卷下;另见《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二;另见《万城堤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另见《王臬宪刊颁鄂督宪勘明江汉水利奏疏碑文》,《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①康熙《监利县志》卷一《方舆志》。
    ②康熙《潜江县志》卷四《建置志·津渡·市镇》。
    ③鲁西奇、潘晟:《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第60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④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泗港口和泗港河形势参见附图3和附图4。
    ⑤《开复荆承二府属穴口疏》,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
    ⑥《天门县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安陆府》。
    ⑦《潜江县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安陆府》;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
    ①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②龚廷飏:《上开泗港堤十不便书》,《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③康熙《潜江县志》卷十一《秩官志上·官制》“白洑水驿”条。
    ④《开复荆承二府属穴口疏》,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
    ①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②欧阳东凤:《与太守议开泗港书》,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另见光绪《沔阳州志》卷十一《艺文志》;另见光绪《沔阳州志》卷十一《艺文志》;另见《湖北文征》(3)第515-516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另见《湖北通志检存稿》卷三《欧魏列传》第172-179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③康熙《安陆府志》卷八《堤防志·郡邑各类》
    ④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同卷王念祖:《请开泗港文》中此事发生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
    ⑤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同卷王念祖:《请开泗港文》中此事发生在万历三十一年(1603)。
    ⑥竟陵县主梁:《请禁开泗港详文》,《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⑦光绪《潜江县志》卷二《灾祥志》。
    ①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②欧阳东凤:《与太守议开泗港书》,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另见光绪《沔阳州志》卷十一《艺文志》;另见光绪《沔阳州志》卷十一《艺文志》;另见《湖北文征》(3)第515-516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另见《湖北通志检存稿》卷三《欧魏列传》第172-179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③乾隆《天门县志》卷二十四《余编》;另见周嘉谟《上钱按薹筑泗港书》,《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另见《襄河水利案牍》卷上。
    ④同治《汉川县志》卷二十二《杂记》。
    ⑤蒋标:《请禁开泗港呈》,《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另见沈联元等《请禁秦(?)废堤呈》,《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另见《襄河水利案牍》卷上。
    ⑥此次开塞泗港之争发生的时间,在《襄堤成案》和《襄河水利案牍》之蒋标《请禁开泗港呈》、沈联元等《请禁秦(?)废堤呈》、龚廷飏《上开泗港十不便书》、竟陵县主梁《请禁开泗港详文》中称,此事发生在清顺治十二年(1655)。但在同治《汉川县志》卷二十二《杂记》、《湖北文征》(6)顾如华《筑河疏》、同治《汉川县志》卷二十《艺文志中》、乾隆《汉阳府志》卷九《地舆·山川·汉川县》等处记载,此次争执发生在清顺治十三年(1656)。本文取清顺治十三年。
    ⑦竟陵县主梁:《请禁开泗港详文》,《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⑧同治《汉川县志》卷十四《祥祲》、卷二十二《杂记》。
    ①罗开文:《请修复钟堤三工溃口呈》,《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②沈联元等:《请禁秦(?)废堤呈》,《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③沈联元等:《请禁秦(?)废堤呈》、罗开文:《请修复钟堤三工溃口呈》,《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④李飏等:《请饬催钟祥赶筑三工溃口立案杜患呈》,《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⑤汪志伊:《禁饬钟祥张祖顺等请开狮子口呈批》,《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另见《襄河水利案牍》卷上。
    ①同治《汉川县志》卷二十二《杂记》。
    ②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③鲁铎:《恩江河记》,康熙《潜江县志》卷三《舆地志·山川》;另见康熙《安陆府志》卷三十三《艺文志·记》。
    ④敖钺:《请开新河疏》,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①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②鲁铎:《恩江河记》,康熙《潜江县志》卷三《舆地志·山川》;另见康熙《安陆府志》卷三十三《艺文志·记》。
    ③敖钺:《请开新河疏》,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④嘉靖《沔阳州志》卷八《河防》。
    ⑤参见康熙《潜江县志》卷三《舆地志·山川》。
    ⑥芦洑河、恩江河和沔阳州河形势参见附图4。
    ⑦罗嘉谷:《上陈姚两大人勘筑王家营溃口书》,《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⑧《清宣宗实录》卷一二0;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二》。
    ⑨《清宣宗实录》卷一二七;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二》。
    ①罗嘉谷:《上陈姚两大人勘筑王家营溃口书》,《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②陈若霖、姚祖同:《钦差陈姚二大人奏章》,《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二》。
    ③黎巽:《郡丞孙公修堤记》,乾隆《钟祥县志》卷四《堤防志》;另见《修筑利弊并漫溃灾伤备览》,同治《钟祥县志》补编卷一《记·修堤溃堤编》;另见康熙《安陆府志》卷三十二上《艺文志·记》。
    ④龙湾市:《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七《湖广三》“荆门州汉水条”为“龙湾寺”。
    ①《荆门州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荆门直隶州》;另见《附水利论》,同治《荆门直隶州志》卷二之四《建置志四·堤防》;另见乾隆《荆州府志》卷十六《江防》。
    ②鲁省吾:《修筑沙洋堤碑》,康熙《安陆府志》卷三十一《艺文志·碑》。
    ③同治《荆门直隶州志》卷二《建置志四·堤防》。
    ④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汉阳府》;另见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另见嘉靖《沔阳州志》卷八《河防》。
    ⑤《潜江县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安陆府》。
    ⑥《三江总汇堤防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
    ⑦林元:《重开古穴碑记》,同治《石首县志》卷七下《艺文志》;另见万历《湖广总志》卷九十《文苑·记部》;另见康熙《荆州府志》卷三十七《艺文志》;另见乾隆《荆州府志》卷五十三《艺文三》;另见光绪《荆州府志》卷七十九《杂纪志三·纪文》;另见《荆州万城堤志》卷九《艺文·杂著》。
    ⑧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①《增修护城堤岁修纳稞额案记》,同治《钟祥县志》卷十八《艺文志·记》。
    ②同治《钟祥县志》卷三《山川志·堤防》。
    ③《都察院据呈请筑钟堤二三工溃口奏章并朱批》,《襄河水利案牍》卷上;另见《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九》。
    ④《府宪龚奉谕专催钟祥县赶修二三工溃口转行县札》,《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⑤同治《钟祥县志》补编卷一《记》。
    ⑥《总论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一《水利》。
    ①王柏心:《浚虎渡口导江流入洞庭议》,《万城堤志》卷九《艺文·杂著》。
    ②王柏心:《导江续议》(上),《万城堤志》卷九《艺文·杂著》。
    ③王柏心:《导江续议》(下),《万城堤志》卷九《艺文·杂著》。
    ①《姜明府某申覆疏宣水道禀》,《万城堤志》卷末《志余·荆属民堤》: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八》。
    ②南岸绅民:《驳弃溃堤议》,《万城堤志》卷末《志余·荆属民堤》。
    ③《大清十朝圣训·清穆宗圣训》卷一百四十一《河道一》“同治二年六月壬辰”条;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十》。
    ④《清穆宗实录》“同治二年十一月乙巳(初二日)”条;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十》。
    ⑤参见光绪《荆州府志》卷十九《堤防志三》“顺江堤之江陵县”条。
    ⑥郭中丞:《奏覆毛杨尖疏》,《万城堤志》卷十《志余》;光绪《荆州府志》卷十九《堤防志三》之“顺江堤江陵县”条记载为“刘兆棠”,二人应为同一人。
    ⑦《会勘毛杨尖溃口工程禀》,《万城堤志》卷末《志余·荆属民堤》;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十三》。
    ①《南县乡土笔记》,转引自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三分册《洞庭湖区水利》第5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②徐蔚华:《洞庭湖七十年变迁记》,转引自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三分册《洞庭湖区水利》第5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③章锡绶:《荆河堤埝之险状及整理补救之刍议》,载《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季刊》,1936年第1卷第1期。
    ④光绪《潜江县志》卷二《灾祥志》。
    ⑤《荆门州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荆门直隶州》;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
    ⑥《开复荆承二府属穴口疏》,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
    ⑦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协修附》
    ①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②光绪《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③朱士尊:《水上谣》并序,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④《阖邑绅耆请禁钟祥何树滋废堤饬筑保障观、草庙、殷家湾三溃口呈》,《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⑤《府宪顾奉督宪图批饬钟祥何树滋废堤委员会勘察明历案勿许率忽札》,《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⑥参见乾隆《钟祥县志》卷四《堤防志》。
    ①罗开文:《请修复钟堤三工溃口呈》,《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②沈联元等:《请禁秦(?)废堤呈》,《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③李飏等:《请饬催钟祥赶筑三工溃口立案杜患呈》,《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④罗嘉谷:《上陈姚两大人勘筑王家营溃口书》,《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⑤光绪《京山县志》卷四《堤防》。
    ⑥光绪《京山县志》卷四《堤防》;另见同治《钟祥县志》卷三《山川志·堤防》。
    ⑦罗嘉谷等:《请禁钟祥林有槐废堤呈》,《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⑧《清宣宗实录》卷一一八;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三》。
    ⑨陈若霖、姚祖同:《钦差陈姚二大人奏章》,《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二》。
    ①陈若霖、姚祖同:《钦差陈姚二大人奏章》,《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二》。
    ②《清宣宗实录》卷一二七;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二》。
    ③罗嘉谷等:《禀府详请饬筑张壁口呈》,《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④《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五》。
    ⑤别塋等:《呈周制军张壁口以下河图》,《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⑥《县主异泰奉札查明钟京等处溃堤应筑不应留口胪陈四条申覆汉阳府禀》,《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⑦《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七》。
    ①《县主异泰奉札查明钟京等处溃堤应筑不应留口胪陈四条申覆汉阳府禀》,《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②别莹等:《呈周制军张壁口以下河图》,《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③罗嘉谷等:《禀府详请饬筑张壁口呈》,《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④光绪《京山县志》卷四《堤防》。
    ⑤《藩宪唐奉批禁止钟堤头工孙家店留口建闸并饬赶修完固具报转行府札》,《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⑥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⑦康熙《安陆府志》卷八《堤防志·郡邑各类》。
    ①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②《开复荆承二府属穴口疏》,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
    ③光绪《京山县志》卷四《堤防》。
    ①同治《汉川县志》卷二十二《杂记》。
    ②光绪《京山县志》卷四《堤防》。
    ③康熙《巴陵县志》卷十二《水利》;另见光绪《湖南通志》卷四十六《建置·堤堰》。
    ④汪志伊:《湖北水利篇》,嘉庆《荆门直隶州志》卷十二《水利》;另见《万城堤志》卷九《艺文》;另见光绪《江陵县志》卷八《堤防》清王柏心“《闭塞九穴十三口辨》”条;另见Pierre-Etienne Will:State Intervention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a Hydraluic Infrastructure:The Example of Hubei Province in Late Imperial Times, The scope of state power in china,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Hong Kong,1985.
    ⑤朱元璋的第十二子湘王朱柏、朱元璋第十五子辽王朱植、明神宗第六子朱常润。
    ⑥周荣:《近代江汉平原的水利与社会》第81-82页,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2007年5月。
    ⑦参见鲁西奇、潘晟:《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第133-139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同治《汉川县志》卷二十二《杂记》。小泽口支河水系形势参见附图3、附图4和附图5。
    ②康熙《安陆府志》卷八《堤防志·郡邑各类》。
    ③乾隆《天门县志》卷六《水利考·堤垸》。
    ①《汉川县水道堤防说》,《楚北江汉宣防备览》卷下。
    ②康熙《安陆府志》卷八《堤防志·郡邑各类》。
    ③《请禁塞泽口呈》,《襄堤成案·禁塞汉水分泄各支河》。
    ④同治《汉川县志》卷九《堤防志》;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汉阳府》。
    ⑤《藩宪张严催沔阳罗牧速将小泽口河内私筑杨林洲土坝全行平毁札》,《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⑥《委员上官县主诸镳会勘小泽口河内杨林洲土埂沔人具结认毁通禀》,《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⑦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
    ⑧罗德怀等:《公恳府主据情通禀饬开小泽口河坝劈妄弭患禀》,《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⑨张楚儒等:《呈委员勘明小泽口河道请详上宪饬毁杨林洲土埂禀》,《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①石元音等:《呈请臬宪立提邹瑞麟等处分并乞遴委大员督饬押毁小泽口河坝禀》《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②罗德怀等:《公恳府主据情通禀饬开小泽口河坝劈妄弭患禀》,《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③张楚儒等:《呈委员勘明小泽口河道请详上宪饬毁杨林洲土埂禀》,《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④石元音等:《请藩宪饬毁小泽口河坝呈》,《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⑤《委员上官县主诸镳会勘小泽口河内杨林洲土埂沔人具结认毁通禀》,《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⑥《藩宪张转行抚宪郭饬催沔阳州迅将小泽口河内杨林洲土坝全行平毁札》,《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⑦罗德怀等:《呈请督宪李饬营压毁沔人蛮筑小泽口河坝禀》《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①周良源等:《禀请抚宪郭遴委大员带勇刨毁小泽口土坝呈》,《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②周良源等:《再恳抚宪刨毁杨林洲土坝并乞禁毁刘王文等纠案改口建矶禀》,《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③周良源等:《呈请督宪李委员拨带水师刨毁杨林洲土坝禀》,《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④高折桂等:《呈请臬宪黄赏饬水师刨毁小泽口土坝禀》,《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⑤《安陆、汉阳府勘明大小泽口及吴家改口宜疏不宜筑情形遵札会议申覆详文》,《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⑥《府筑李转行两院宪批详覆会议大小泽口及吴家改口札》,《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⑦《藩宪孙奉抚部院翁批天门县详廪生张楚儒等禀请饬毁大小泽口札》,《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①参见《府筑李转行藩宪札开据举人周良源、敖名震等呈请刨毁何家剅拿究办批》,《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②陈端洵等:《谨将支河情形及改口原委呈县主叶请通详禁止筑塞禀》,《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③《县主叶树楠据绅民禀呈抄录原案详请禁筑改口通禀》,《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④《府主李奉抚部院批在籍编修胡乔年等呈明改口情形札》,《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⑤《县主胡据廪生张楚儒等禀请饬毁大小二泽口拿办关俊才纠众混塞详文》,《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⑥《藩宪孙奉抚部院翁批天门县详廪生张楚儒等禀请饬毁大小泽口札》,《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⑦萧壬林等;《公恳县主邵据情通禀饬拿关俊才以做蛮塞改口禀》,《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⑧参见《天门京山钟祥潜江汉川孝感夏口汉阳应城黄陂云梦县民陈请书》,《大泽口成案》。
    ⑨参见刘省吾:《汉水线水灾视察团李委员书城等建议臼口(牛蹄口)开河泽口建坝及团员程鸿书说明汉水线水灾视察团拟设汉水南北支流之意见驳议》,《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⑩大泽口形势参见附图3、附图4、附图5。
    11 鲁西奇、潘晟:《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第128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欧阳东凤:《与两院议开泗港书》,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另见光绪《沔阳州志》卷十一《艺文志》;另见光绪《沔阳州志》卷十一《艺文志》;另见《湖北文征》(3)第516--518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另见《湖北通志检存稿》卷三《欧魏列传》第172-179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光绪《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③有关夜汉河水系的演变,参见鲁西奇、潘晟:《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第123-132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罗德怀:《呈本府宪李候补府牟申明改口即泽口禀》,《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②湖广总督裕禄、湖北巡抚奎斌:《为遵查湖北江陵县万城等堤土费并潜江县吴家改口情形分别妥筹办理摺》,《光绪朝朱批》第99辑《水利河湖海棠渠堰工程》“光绪十四年九月”条;另见《裕制军、奎中丞会查万城等堤土费暨吴家改口情形疏》,《万城堤续志》卷六《经费·摊征》;另见《督宪裕抚宪奎查明改口本系分泄襄水河道禁止堵塞奏稿弁奉朱批》,《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二十》。
    ③《呈为襄北臼口不宜开河襄南泽口不宜筑坝谨条陈利害并拟具修复溃口及兼顾两岸办法恳请鉴核予动工以全赋命而遏乱萌由》,《襄河水利案牍》卷下。
    ④乾隆《天门县志》卷十《循良列传》。
    ⑤许本墉等:《请详禁沔州僧人蔡福隆筑塞泽口呈》,《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另见《襄河水利案牍》卷上;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八》。
    ⑥余奉慈等:《请禁沔僧蔡福隆复藉疏河建矶图淤以便塞泽口等情禀》,《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八》。
    ⑦《候补府郑勘明汉水分泄支河应否挑浚会禀》,《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四》。
    ①许本墉等:《请详禁沔州僧人蔡福隆筑塞泽口呈》,《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另见《襄河水利案牍》卷上;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八》。
    ②余奉慈等:《请禁沔僧蔡福隆复藉疏河建矶图淤以便塞泽口等情禀》,《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八》。
    ③《请禁塞泽口呈》,《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④《府宪黄移汉阳府饬沔州押毁所筑泽口横埂文稿》,《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⑤光绪《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堤防》。
    ①周良源等:《再恳抚宪刨毁杨林洲土坝并乞禁毁刘王文等纠案改口建矶禀》,《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②《安陆汉阳府宪勘明大小泽口及吴家改口宜疏不宜筑情形遵札会议申覆详文》,《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③《府主李转行两院宪批详覆会议大小泽口及吴家改口札》,《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④《府宪李通禀请禁潜沔强塞河家剅河并恳饬拿首犯究办禀稿》,《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⑤《府主李转行藩宪札开据举人周良源、敖名震等呈请刨毁何家剅并饬拿究办批》,《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①《督宪李抚宪郭饬营拿办严士连刨毁私筑改口内河奏稿》、《沔阳知州王元曾以严士连私筑改口内河家剅围署逼官请兵救援禀稿》、《府主李奉抚部院翁批在籍编修胡乔年等呈明改口情形札》,《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②《督宪李、抚宪郭饬营拿办严士连刨毁私筑改口内河道奏稿》,《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③光绪《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堤防》。
    ①陈端洵等:《谨将支河情形及改口原委呈县主叶请通详禁止筑塞禀》,《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②《县主叶树楠据绅民禀呈抄录原案详请禁筑改口通禀》,《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③陈端洵、罗德怀等:《粘呈护督宪翁谨具支河改口情形说略五条》,《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④《府主李奉抚部院批在籍编修胡乔年等呈明改口情形札》,《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⑤《县主胡据廪生张楚儒等禀请饬毁大小泽口拿办关俊才纠众混塞详文》,《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⑥光绪《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堤防》。
    ⑦张玉成等:《禀潜人巧捏建矶谋塞大泽口支河群恳详请派营刨毁呈》,《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⑧湖广总督裕禄、湖北巡抚奎斌《为遵查湖北江陵县万城等堤土费并潜江县吴家改口情形分别妥筹办理摺》, 《光绪朝朱批》第99辑《水利河湖海棠渠堰工程》“光绪十四年九月”条;另见《万城堤续志》卷六《经费·摊征》;另见《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二十》。
    ①《府宪周候补汉阳府史逢奉委会勘改口无从修筑拟疏下游尾闾晴酌核汇奏详文》,《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②朱云龙等:《陈明吴家改口并非泽口亟宜复修理由请议决施行并请议潜江县知事于修复改口时擅统军队伤毙多人是否草芥人命》,《大泽口成案》。
    ③程仁栋等:《呈候补汉阳府宪史逢会勘改口支河请详禁塞禀》,《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④光绪《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堤防》。
    ⑤萧壬林等:《公恳县主邵据情通禀饬拿关俊才以儆蛮塞改口禀》,《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⑥《县主邵据情转请照案分别严禁拿办谋筑改口禀通》,《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⑦金达燕、周良翰等:《以违禁塞河群恳县主邵世转请饬拿究办呈》,《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⑧参见《藩宪王转奉两院宪批具职员金达燕举人尹调元等呈请拿办严禁蛮塞大泽口河喉札》,《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①《督宪李饬委拿办王子芳等违禁筑塞何家剅附片》,《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②湖广总督裕禄和湖北巡抚奎斌:《为遵查湖北江陵县万城等堤土费并潜江县吴家改口情形分别妥筹办理摺》,《光绪朝朱批》第99辑《水利河湖海棠渠堰工程》“光绪十四年九月”条;另见《万城堤续志》卷六《经费·摊征》;另见《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二十》。
    ③陈端瀛等:《公恳委员王县主邵详请禁塞改口河道禀》,《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④《即补知县王培厚奉藩宪委勘吴家改口禀》,《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⑤《荆州府宪恒奉札会议改口情形碍难筑塞通详核办禀》,《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⑥程仁栋等:《呈候补汉阳府史逢会勘改口支河请详禁塞禀》,《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①《府宪周候补汉阳府史逢奉委会勘改口无从修筑拟疏下游尾闾晴酌核汇奏详文札》,《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②《县主邵世恩查改口分泄汉水支河不能堵塞议拟疏浚尾闾说略申详府宪禀》,《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③《督抚宪批斥沔潜二州县据绅民请于改口河修建草矶通禀》,《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①《印委各员会勘吴家改口河内马湖地方建矶实属阻碍水道通详酌核严禁会禀》,《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②《天门京山钟祥潜江汉川孝感夏口汉阳应城黄陂云梦县民陈请书》中所列清代历次筑塞大泽口支河表,《大泽口成案》;另见刘兴吾:《汉水线水灾视察团李委员书城等建议臼口(牛蹄口)开河、泽口建坝及团员程鸿书说明汉水线水灾视察团拟设汉水南北支流之意见驳议》一文中的历次禁彘大泽口(即吴家改口)及小泽口堵筑成案简明表,《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③《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襄阳道施会同安陆府潜天知事暨南北两岸绅耆公议善后议单》,《襄河水利案牍》卷上。
    ①刘省吾:《汉水线水灾视察团李委员书城等建议臼口(牛蹄口)开河泽口建坝及团员程鸿书说明汉水线水灾视察团拟设汉水南北支流之意见驳议》,《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②潜江水利志编纂委员会《潜江水利志》第18页,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7年版。
    ③《天门京山钟祥潜江汉川孝感夏口汉阳应城黄陂云梦县民陈请书》,《大泽口成案》。
    ④《大泽口成案》“民国二年三月三十一日”条。
    ⑤《潜江县为呈报事窃沔人唐传勋等倡筑吴家改口一案》,《大泽口成案》。
    ⑥《汉水线水灾视察团对于今后整治汉水之意见》,《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⑦详见前面“民国二十四年汉水线水灾视察团对于今后整治汉水之意见引发的水事纠纷”一目。
    ①湖北省水利志编纂委员会:《湖北水利大事记》第276页,“泽口闸竣工”条,长江出版社,2006年版。
    ②嘉靖《沔阳志》卷六《提封下》。
    ③万历《承天府志》卷四《城郭》。牛蹄支河形势参见附图3、附图4、附图5。
    ④乾隆《天门县志》卷一《地理考·山川》“牛蹄支河”条。
    ⑤《县主邵遵查境内堤段丈尺界址开具清折所有修防事宜呈请鉴核通禀》,《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⑥乾隆《天门县志》卷六《水利考》。
    ⑦湖北省天门市水利局天门水利志编纂委员会:《天门水利志》第111页,中华书局,1999年版。
    ①同治《汉川县志》卷七《山川志·川》。
    ②汪志伊:《浚各河疏》,《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二;另见汪志伊:《筑江汉水利奏稿》,《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另见汪志伊:《筹办湖北水利疏》,《万城堤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另见《清朝经世文编》卷一百十七《工政二十三·各省水利》;另见同治《汉川县志》卷二十《艺文志》。
    ③湖北省天门市水利局天门水利志编纂委员会:《天门水利志》第337页,中华书局,1999年版。
    ④《县主邵遵查境内堤段寸尺界址开具清折所有修防事宜呈请鉴核通禀》,《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⑤《大清会典事例·工部·水利·湖北》卷九百二十九“嘉庆二年”条。
    ⑥《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一》。
    ⑦光绪《沔阳州志·地舆志·山川》。
    ⑧《候补府郑勘明汉水分泄支河应否挑浚会禀》,《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⑨湖北省汉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汉川县志》第149页,中国城市出版社(北京),1992年版。
    ⑩天门市堤防志编纂委员会:《天门县志》第141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1 天门市水利局天门水利志编纂委员会:《天门水利志》第111页,中华书局,1999年版。
    ①湖北省天门市堤防志编纂委员会:《天门县志》第141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②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2010卷。
    ③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35卷。
    ④参见湖北省汉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汉川县志》第149页,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年版。
    ①光绪《荆州府志》卷十九《堤防志三》“江陵县虎渡口”条。
    ②光绪《江陵县志》卷三《方舆志·山川》“虎渡口”条。
    ③《读史方舆纪要·湖广四》卷七八“江陵县”条。
    ④参见《荆江大堤志》编纂委员会:《荆江大堤志》第37页,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⑤黎沛虹等:《长江治水》第265-286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⑧张景:《题咏》,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二七《湖北路·江陵府》第488页,中华书局,2003年版。
    ⑦嘉庆《一统志》卷三四四《荆州府一》“虎渡河”条。另参见《川江堤防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清朝经世文编》卷一百十七《工政二十三·各省水利四》“湖北水利论”记载:“宋乾道七年十月,湖北漕臣李焘修江陵、潜江县里社、虎渡二堤”。
    ⑧《开复荆承二府属穴口疏》,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
    ⑨卞鸿翔:《历史上荆江洞庭湖关系及其发展演变》,载《长江志季刊》1984-1986年合订本。
    ⑩《开穴口总考略》,《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条;另见民国《湖北通志》卷四十二《建置志·堤防》。
    11 同治《石首县志》卷三《兵防》。
    12 同治《公安县志》卷三《民政志上·堤防》;另见光绪《荆州府志》卷三《山川》“虎渡口”条。
    13 光绪《江陵县志》卷三《山川》“虎渡口”条。
    14 同治《公安县志》卷三《民政志上·堤防》。
    15 光绪《荆州府志》卷十九《堤防志三》“江陵县虎渡口西支堤”条。
    ①参见《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②参见钟守平:《荆江四口向洞庭湖分流洪道的演变》,载《长江志通讯》1987.1.
    ③参见石首县地名领导小组:《湖北省石首县地名志》第463页,内部资料,1983年5月。“据考,此河是三期议决,两期竣工,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驻襄阳的镇西大将军杜预平吴定江南时,为漕运首开此河,当时从南到北,只开到焦山,故名焦山河,到元代大德七年(公元1303),议开调弦口,挖通北段河道,但兴工未竣。到清代咸丰乙卯年(公元1855)制宪讷复浚之,江洪始由此处分流,才使焦山河与长江贯通。流经我县桂家铺、焦山河和湖南华容县等,注入洞庭”。
    ④参见林元:《重开古穴碑记》,同治《石首县志》卷七下《艺文志》;另见万历《湖广总志》卷九十《文苑·记部》;另见康熙《荆州府志》卷三十七《艺文志》;另见乾隆《荆州府志》卷五十三《艺文三》;另见光绪《荆州府志》卷七十九《杂纪志三·纪文》;另见《荆州万城堤志》卷九《艺文·杂著》。
    ⑤参见《石首县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乾隆《荆州府志》卷十六《江防》;另见乾隆《石首县志》卷二《方舆志·水利》;另见同治《石首县志》卷一《方舆志·堤防》;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荆州府》;另见光绪《荆州府志》卷十九《堤防志三》。
    ⑥《开复荆承二府属穴口疏》,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
    ⑦参见黎沛虹等:《长江治水》第287-288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
    ⑧同治《石首县志》卷一《方舆志·堤防》。
    ⑨参见《荆江大堤志》编纂委员会:《荆江大堤志》第363页,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版。
    ⑩参见《荆江大堤志》编纂委员会:《荆江大堤志》第39页,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版。
    11 光绪《荆州府志》卷三《山川志》“石首县藕池”条。
    12 《荆州府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荆州府》;另见乾隆《荆州府志》卷十六《江防》“江陵县”条;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
    13 光绪《荆州府志》卷十九《堤防志三》“石首县藕池堤”条。
    14 同治《石首县志》卷一《方舆志·堤防》;另见光绪《荆州府志》卷十九《堤防志三》“石首县”条。
    ①《故宫军机处奏折》,转引自黎沛虹等《长江治水》第293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
    ②同治《石首县志》卷三《民政志·祥异》。
    ③《故宫军机处奏折》,转引自黎沛虹等《长江治水》第293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
    ④黄海仪:《荆江洞庭利害考》,光绪《巴陵县志》卷四《舆地志》;另见光绪《湖南通志》卷四十六《建置·堤堰》。
    ⑤张之洞:《勘明藕池等口情形妥筹办法摺》,《张文襄公全集》卷三十三《奏议》;另见《光绪朝朱批》第99辑《水利河湖海棠渠堰工程》“光绪十九年七月十八日”条;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二十二》;另见《万城堤续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
    ⑥张之洞:《查看藕池情形片》,《张文襄公全集》卷二十九《奏议》。
    ⑦钟守平:《荆江四口向洞庭湖分流洪道的演变》,载《长江志通讯》1987年第1期。
    ⑧水利电力部全国暴雨洪水分析计算协调小组办公室、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中国历史大洪水》第181页,中国书店,1992年版。
    ⑨同治《公安县志》卷三《民政志上·堤防》。
    ⑩民国《松滋县志》,转引自黎沛虹等:《长江治水》第294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1 光绪《荆州府志》卷十九《堤防志三》“松滋县”条。
    12 黎沛虹等:《长江治水》第302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①扬子江水利委员会1936年编印:《扬子江中游之危机及其初步首要整治工程》(铅印本),存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全宗595第167卷;另见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一分册《湖南水利大事记》民国二十五年第53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②参见《荆江大堤志》编纂委员会:《荆江大堤志》第36-39页,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③《水道变迁纪略》,光绪《华容县志》卷一《地理志》。
    ④《南洲厅置洲之原因》,光绪《南厅洲志》。
    ⑤民国《安乡县志》卷二《山川》。
    ⑥民国《安乡县志》卷十二《田赋志》。
    ⑦民国《安乡县志》卷十六《风俗志》。
    ⑧荆南四口和荆南四河形势参见附图22。
    ⑨《澧县水道说》,李国栋《两湖水利条陈》第二章《分说》第十七条。
    ⑩参见长江水利委员会编:《长江流域地图集》第511页,中国地图出版社,1999年版。
    ①参见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92卷。
    ②参见荆江大堤志编纂委员会编:《荆江大堤志》41页,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③《南县水道说》,李国栋:《两湖水利条陈》第二章《分说》第十八条。
    ④《洞庭湖总说》李国栋::《两湖水利条陈》第一章《总说》第二条。
    ⑤光绪《巴陵县志》卷一六《蠲恤》。
    ①张之洞:《查看藕池情形片》,《张文襄公全集》卷二十九《奏议》。
    ①张之洞:《勘明藕池等口情形妥筹办法摺》,《张文襄公全集》卷三十三《奏议》;另见《光绪朝朱批》第99辑《水利河湖海棠渠堰工程》“光绪十九年七月十八日”条;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二十二》;另见《万城堤续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
    ①《禁筑松滋朱家嘴即(黄家铺)口东支河情形》,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
    ①《呈湖北水利局请制止堵塞松滋新口文》,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以上未注明出处的皆源于此。
    ①《呈湖北水利局请制止堵塞松滋新口文》,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以上未注明出处的皆源于此。
    ①《呈湖北水利局请制止堵塞松滋新口文》,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以上未注明出处的皆源于此。
    ②《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二十五》。
    ③《荆属各知事会议筹款疏江情形》,民国《荆江堤志》卷一《水道》。
    ④曾继辉:《洞庭水患论》(下篇),转引自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五分册《附录》第82-83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①李国栋:《两湖水利条陈》第五章《筹治法》。
    ②《疏江》,李国栋:《两湖水利条陈》第五章《筹治法》第五十六条。
    ③齐泳萍等:《疏江条陈》,民国《万城堤防辑要》卷上《条陈汇录》。
    ①《荆属各知事会议筹款疏江情形》,民国《荆江堤志》卷一《水道》。
    ②《荆江疏防会组织情形及筹款疏江各办法》,民国《荆江堤志》卷一《水道》。
    ③《疏江未能实行原因》,民国《荆江堤志》卷一《水道》。
    ④湖南省政府训令:《转发湖南省府来文要求测量四口拟疏江》,载《湖北水利月刊》第4期(民国十九年元月)。
    ⑤《长江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长江志》(自然灾害卷)第163、165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版。
    ⑥王恢先:《湖南省水利问题之研究》,《水利月刊》民国十三年第7卷5期;另见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五分册《附录》第34-35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⑦王恢先:《整理湖南水道商榷书》,《湖南建设》民国二十一年第1期;另见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一分册《湖南水利大事记》第50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①王恢先:《湖南省水利问题之研究》,《水利月刊》民国十三年第7卷5期;另见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五分册《附录》第84-88,1985年内部资料。
    ②王恢先:《整理湖南水道商榷书》,《湖南建设》民国二十一年第1期;另见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一分册《湖南水利大事记》第50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③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一分册《湖南水利大事记》第50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④李仪祉:《整理洞庭湖之意见》,载《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季刊》第1卷第3期,民国三十六年十月;另见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五分册《附录》第88-90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⑤《堵塞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痛陈利害通电》,民国《荆江堤志》卷一《水道》。
    ⑥《荆江大堤志》编纂委员会:《荆江大堤志》第353页,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版。
    ①湖北省水利志编纂委员会:《湖北水利大事记》第112页,“内政部重申执行‘废田还湖’办法”条,长江出版社,2006年版。
    ②《长江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长江志》(自然灾害卷)第166、169-170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1月版。
    ③参见湖北省档案馆档案:民国时期建设类第4869卷。
    ④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扬子江中游之危机及其初步首要整治工程》,铅印本,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595第167卷;另见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一分册《湖南水利大事记》第53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⑤参见湖北省档案馆:全宗31水利类第231卷:另见湖北省水利志编纂委员会:《湖北水利大事记》民国二十五年“徐国瑞呈书荆江源流消泄水患意见”条,长江出版社,2006年版。
    ⑥李仪祉:《整理洞庭湖之意见》,载《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季刊》第1卷第3期,民国三十六年十月;另见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五分册附录《水利文献》(1985年内部资料)。
    ⑦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231卷;另见湖北省水利志编纂委员会:《湖北水利大事记》民国二十五年“李仪祉视察遥堤及荆江,写成《整理洞庭湖之意见》”条,长江出版社,2006年版。
    ①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231卷。
    ②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231卷;另见湖北省水利志编纂委员会:《湖北水利大事记》第128页,“徐国瑞陈述《救济荆江水利及荆堤安全之意见书》”条,长江出版社,2006年版。
    ③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717卷。
    ④何之泰:《洞庭湖水利问题》,系作者在国力湖南大学水利工程学会上的发言稿,载《湖大工程》创刊号;另见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五分册《附录》第90-93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①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329卷。
    ②《整理洞庭湖工程计划》,转引自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三分册《洞庭湖区水利》第63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③《洞庭湖查勘报告》,转引自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一分册《湖南水利大事记》第65页民国三十六年20·63条,1985年内部资料。
    ①湖北省水利志编纂委员会:《湖北水利大事记》第263页,“国务院召开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水利会议”条,长江出版社,2006年版;另见《荆江大堤志》编纂委员会:《荆江大堤志》第363页,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另见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一分册《湖南水利大事记》第82-83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②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一分册《湖南水利大事记》第87-88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③《荆江大堤志》编纂委员会:《荆江大堤志》第39页,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①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三分册《洞庭湖区水利》第78-79页“松澧分流”条,1985年内部资料。
    ①参考许正甫:《1960年松澧分流问题的始末》,载《长江志通讯》1985年第2期。有关松澧分流的问题,凡未注明出处的皆源于此文。
    ②湖北省水利志编纂委员会:《湖北水利大事记》第288-289页,1960年“湖北、湖南两省会商松澧分流问题”条,长江出版社,2006年版;另见《1960年松澧分流问题会议纪要》,载《长江志通讯》1985年第2期。
    ①湖北省水利厅机要室收藏:鄂办发[1981]41号文。
    ②湖北省水利厅机要室收藏:湖北省水利局[1981]44号文。
    ①许正甫:《1981年湘鄂边界河道阻水工程现场调查和协商会议纪实》,载《长江志通讯》1986年第3期。
    ②参见《荆江大堤志》编纂委员会:《荆江大堤志》第38页,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③参见《荆江大堤志》编纂委员会:《荆江大堤志》第39页,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①《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版;另见周魁一等注释:《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第9、第16页,中国书店,1990年版
    ②唐僧可明:《赋洞庭》,载《全唐诗》卷八百四十九。
    ③道光《洞庭湖志》卷一《舆图》。
    ④道光《洞庭湖志》卷二《湖山》“巴陵县”条。
    ⑤道光《洞庭湖志·序》。
    ⑥隆庆《岳州府志》卷十二《水利考》。
    ①道光《洞庭湖志》卷四《堤垸》。
    ②光绪《巴陵县志》卷七《物产》。
    ③光绪《湖南通志》卷四十六《建置·堤堰》。
    ④《明太宗实录》卷三○。
    ⑤《明太祖实录》卷五三。
    ⑥《明太宗实录》卷二四三。
    ⑦此统计数据参见吴量恺等:《中国经济通史》(明)第七卷第136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⑧参见《华容县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
    ⑨此统计数据参见吴量恺等:《中国经济通史》(明)第七卷第136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
    ⑩明·归有光:《归震川先生文集》卷一五《水利论》。
    11 《清世宗实录》卷一○八。此项考成则例,已见十三年实行,这里所载,应是追认此条例。
    ①《清世宗实录》卷六。
    ②乾隆《澧州志林》卷二十。
    ③乾隆《岳州府志》卷十四《水利》。
    ④乾隆《湖南通志》卷二十一《防水》。
    ⑤《续行水金鉴》卷一五二
    ⑥雍正十三年十月某日,大学士苏轼上奏,《户部抄档地丁题本》山西(三)。
    ⑦《清高宗实录》卷一二三。
    ⑧参见《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六四《各省定则》。
    ⑨光绪《湘阴县图志》卷二十二《水利志》。
    ⑩道光《洞庭湖志》卷一《皇言》。
    11 黎沛虹等:《长江治水》第228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①《清史稿》卷二八九《蒋溥传》,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版。
    ②《王臬宪刊颁鄂督宪勘明江汉水利奏疏碑文》,《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另见鄂弥达《覆台中开河之议》,《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二;另见《万城堤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另见《湖北安襄郧道水利集案》卷下。
    ⑨光绪《湖南通志》卷四十六《建置·堤堰》。
    ④道光《洞庭湖志》卷一《皇言》。
    ⑤《续行水金鉴》卷一五三。
    ①道光《洞庭湖志》卷一《皇言》。
    ②光绪《湖南通志》卷四十六《建置·堤堰》。
    ③《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三》。
    ④乾隆《益阳县志》卷二○《艺文志上》。
    ⑤光绪《湖南通志》卷首之二《诏谕》。
    ⑥方行等:《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上)第80页,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①道光《洞庭湖志》卷一《皇言》。至于续报私围的个数,清朝经世文续编·工政十一·各省水利上》卷九十八贺熙龄《请查滨湖私垸永禁私筑疏》和《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一》“道光五年六月”条记载:“嘉庆七年,又经抚臣马惠裕历勘长沙各州县,续报私围垸工九十四处,该抚准存留者九十一处,刨毁者仅三处”。如按此数计算,洞庭湖区刨毁私垸的力度可谓极弱,这无疑为后来争围洞庭湖区私垸起到倡导作用。
    ②黄晓:《夜宿洞庭记》,道光《洞庭湖志》卷九《艺文》,“时方水涸,未及三四月,洞庭深处不满二尺水”。
    ③道光《洞庭湖志》卷四《堤垸》。
    ④贺熙龄:《请查滨湖私垸永禁私筑疏》,《清朝经世文续编》卷九十八《工政十一·各省水利上》;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一》。
    ⑤《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三》。
    ⑥《清宣宗实录》卷一三四;《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三》。
    ①《清宣宗实录》卷二三0;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三》。
    ②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三分册《洞庭湖区水利》第26-31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③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一分册《湖南水利大事记》第42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④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一分册《湖南水利大事记》第44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⑤《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二十五》。
    ⑥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三分册第25-26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⑦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一分册《湖南水利大事记》第45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①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一分册《湖南水利大事记》第42,1985年内部资料。
    ②湖南省省长张敬尧训令,载《湖南实业》新刊第三号,民国七年十月十五日。
    ③王恢先:《湖南水利建设》,转引自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25-26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④《洞庭湖总说》,李国栋:《两湖水利条陈》第一章《总说》第二条。
    ⑤参见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一分册《湖南水利大事记》第44页,1985年内部资 料。
    ①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一分册《湖南水利大事记》第46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②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一分册《湖南水利大事记》第49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③《废田还湖及导淮入海会议汇刊》,民国二十一年(1932)内政部编;另见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25-26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④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25-26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⑤王恢先:《整理湖南水道商榷书》,《湖南建设》民国二十一年第1期;另见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25-26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①参见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一分册《湖南水利大事记》第51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①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三分册第25-26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②参见《(湖南)省政府办理天祐垸经过情形》,载《湖南国民日报》民国二十六年二十五日。
    ③李仪祉:《整理洞庭湖之意见》,载《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季刊》第1卷第3期,民国三十六年十月;另见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五分册《附录》第88-90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④扬子江水利委员会1936年编印:《扬子江中游之危机及其初步首要整治工程》(铅印本),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全宗595第167卷;另见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一分册《湖南水 利大事记》第53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①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全宗595第167卷。
    ②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231卷。
    ①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天祐垸水利纠纷资料摘编》,载《水利史志专刊》(二)1983.12.
    ②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划定洞庭湖湖界报告》,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全宗595第167卷;另见1950年编印的《湖南农村基本情况资料·水利之部》:另见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一分册《湖南水利大事记》第55-56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③《如限刨毁盗垸 政府具有决心》,载《新湖北日报》民国三十六年八月二十四日。
    ④孙世辅:《扬子江之防洪》,载民国二十九年十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季刊》第四卷第二期;另见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一分册《湖南水利大事记》第56-57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①孙世辅:《扬子江之防洪》,载民国二十九年十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季刊》第四卷第二期;另见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一分册《湖南水利大事记》第56-57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②《湖北各县反对复筑天祐垸联合启事》,载民国三十二年一月二十九日《新湖北日报》第一版。
    ③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306卷。
    ④《如限刨毁盗垸政府具有决心》,载《新湖北日报》民国三十六年八月二十四日。
    ⑤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天祐垸水利纠纷资料摘编》,载《水利史志专刊》(二)1983.12.
    ⑥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2276卷。
    ①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三分册《洞庭湖区水利》第26-31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②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231卷。
    ③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全宗595第167卷;另见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 一分册《湖南水利大事记》第63-64页,1985年内部资料。另括号内的银元折合数参见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一分册《湖南水利大事记》55-56页,折合银元数在第68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①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2276卷。
    ②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天祐垸水利纠纷资料摘编》,载《水利史志专刊》(二)1983.12.
    ①中央社讯:《刨垸勿任再延》,载《新湖北日报》民国三十六年八月十五日。
    ②新湖北日报讯:《盗垸刨毁有期》,载《新湖北日报》民国三十六年八月十三日。
    ③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天祐垸水利纠纷资料摘编》,载《水利史志专刊》(二)1983.12.
    ①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2276卷。
    ②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天祐垸水利纠纷资料摘编》,载《水利史志专刊》(二)1983.12.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全宗595第167卷;另见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天祐垸水利纠纷资料摘编》,载《水利史志专刊》(二)1983.12.
    ①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35卷。
    ②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329卷。
    ③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天祐垸水利纠纷资料摘编》,载《水利史志专刊》(二)1983.12.
    ①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330卷。
    ②《湖南省水利志》第三分册《洞庭湖区水利》第25-26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①王恢先:《湖南水利建设》,转引自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25-26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②王恢先:《湖南省水利问题之研究》,《水利月刊》民国十三年第7卷5期;另见自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湖南省水利志》第五分册《附录》第84-88页,1985年内部资料。
    ①嘉靖《沔阳州志》卷八《河防》。
    ②参见康熙《潜江县志》卷三《舆地志·乡区》。
    ③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安陆府》。
    ④王又旦:《叹郑浦诗》,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⑤《万城堤志》卷八《私堤》。
    ⑥湖北省监利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监利县志》第152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⑦湖北省天门市堤防志编纂委员会:《天门县志》第208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
    ⑧《开复荆承二府属穴口疏》,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
    ⑨同治《汉川县志》卷二十二《杂记》。
    ⑩龚廷飏:《上开泗港堤十不便书》,《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11 《安襄郧道金请禁开泗港操家口详文》,《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12 《安陆汉阳府勘明大小泽口及吴家改口宜疏不宜筑情形遵札会议申覆详文》,《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13 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另见嘉靖《沔阳州志》卷八《河防》。
    14 《开穴口总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一;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民国《湖北通志》卷四十二《建置志十八·堤防四》;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
    ①《江陵县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荆州府》;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
    ②《监利县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乾隆《荆州府志》卷十六《江防》;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荆州府》;另见光绪《荆州府志》卷十九《堤防志三》;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
    ③仙桃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仙桃水利志》(送审稿),2006年4月,第391-392页。
    ④光绪《汉川图记征实》第三册“堤防”条。
    ⑤《委查各属私垸札》,《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
    ⑥乾隆《天门县志》卷十《循良列传》
    ⑦《总论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
    ⑧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另见嘉靖《沔阳州志》卷八《河防》。
    ⑨《承天府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安陆府》;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另见同治《钟祥县志》卷三《山川志·堤防》。
    ⑩张建民:《湖北通史》(明清卷)第381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 赵艳:《江汉湖区的开发及启环境效应》,载《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9卷第3期第370页,2000年版。
    12 《徐太守饬毁各私垸札》,《荆州万城堤续志》卷八《私堤·成案》。
    ①《呈请委派专员测勘荆江南北岸疏浚淤洲刨毁洲堤文》,《万城堤防辑要》卷上《勘测全案》。
    ②《方太守申覆张成详稿》,《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
    ③光绪《汉川图记征实》第三册“堤防”条。
    ④杨锡绂:《请严池塘改田之禁疏》,《清经世文编》卷三八《户政十三·农政下》;另见光绪《湖南通志》卷四十六《建置·堤堰》。
    ⑤《万城堤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掘口图淤”条。
    ⑥《钦定大清现行刑律》卷三十六《河防》“盗决河防”条。
    ⑦《彭中丞查禁私垸滩地疏》,《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另见《续行水金鉴》卷一五三;另见《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二。
    ⑧《修筑利弊并漫溃灾伤备览》,同治《钟祥县志》补编卷一《修堤溃堤编》。
    ⑨《荆宜施道屠覆台中开河禀》,《湖北安襄郧道水利集案》卷下。
    ⑩易光曙:《漫谈荆江》第33页,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1 《王臬宪刊颁鄂督宪勘明江汉水利奏疏碑文》,《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另见鄂弥达:《覆台中开河之议》,《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二;另见《万城堤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另见《湖北安襄郧道水利集案》卷下。
    ①《彭中丞查禁私垸滩地疏》,《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另见《续行水金鉴》卷一五三;另见《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二。
    ②详见后文“第一次萧子渊纠纷案”。
    ③《万城堤志》卷首《谕旨》。
    ①徐凯希:《乾隆五十三年的荆州大水及善后》,“14世纪以来长江中有地区的环境、经济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武汉,2005年。
    ②《张郡丞移覆保障、古埂等垸由》,《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
    ③《雒太守请修古埂垸禀》,《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
    ④《周制军饬押毁私垸札》,《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七》。
    ⑤《王太守饬毁古垸札》,《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七》。
    ⑥《孙沙二令会覆保障垸禀》,《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七》。
    ⑦《裕制军奏毁保障等垸疏略》,《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
    ①《裕制军饬毁私垸批》,《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八》。
    ②《唐太守覆保障垸堤无壅修复禀》,《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九》。
    ③《官将[制]军饬押毁私垸札》,《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九》。
    ④《府宪黄饬禁钟祥河西私筑堤垸告示》,《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⑤巴陵县的小沙洲和洪水港形势参见附图13和附图14;华容县的白沙洲形势参见附图15。
    ⑥《官制军饬毁监利私垸批》,《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九》。
    ⑦《官制军押毁私垸示》,《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九》。
    ⑧《唐太守饬造谢家等垸粮米册结札》,《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
    ⑨《方太守申覆张成垸详稿》,《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
    ⑩《方太守讯结青安六总私垸判》,《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
    ①《方太守饬毁新泥洲私垸札》,《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
    ②《方太守饬毁扬子洲等私垸札》,《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
    ③《曾中丞饬押毁私垸札》,《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
    ④《荣太守押毁私垸批》,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
    ⑤《李制军严禁私挽洲垸示》,《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
    ⑥《徐太守饬毁私垸札》,《荆州万城堤续志》卷八《私堤·成案》。
    ⑦《呈请委派专员测勘荆江南北岸疏浚淤洲刨毁洲堤文奉民政长批》,《万城堤防辑要》卷上《勘测全案》;另见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
    ⑧《出示刊碑文》,《万城堤防辑要》卷上《勘测全案》。
    ⑨《民政长呈内务部原文》,民国《万城堤防辑要》卷上《私挽禁案》;另见《行政公署呈内务部本省大泽口等处请勒石永禁堵筑文》,《大泽口成案》;另见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
    ⑩萧子渊形势参见附图12、附图18。
    ①同治《石首县志》卷一《方舆志·堤防》。
    ②魏世文:《张成垸碑记》,同治《石首县志》卷七下《艺文志》。
    ③解泳、蔺武臣:《三合垸碑记》,同治《石首县志》卷七下《艺文志》。
    ④《荆州万城堤图说》“萧子渊口”条。
    ⑤张晋鸿:《邑侯张公讳坦修张惠垸碑记》,同治《石首县志》卷七下《艺文志》。
    ⑥《张惠等垸断语》,同治《石首县志》卷一《方舆志·堤防》。
    ⑦乾隆《石首县志》卷二《方舆志·水利》。
    ①《张惠等垸断语》,同治《石首县志》卷一《方舆志·堤防》。
    ②同治《石首县志》卷七下《艺文志》。
    ③笔者注:此次纠纷仅见于《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来观察禁筑萧子渊示”条记载,此文并未具体指出占垦的断案的时间,但此文写于乾隆二十年(1755),文中既称“前由监生李士范等堵塞萧子渊口,经卢升道勘明,饬县开疏在案”,那么,说明此事应该发生在乾隆二十年之前。而乾隆朝初期尚在鼓励垦辟零星土地,自乾隆九年(1744)才开始禁止堤外洲滩的围垦,从控告方胜诉的断案结果分析,此官司应该发生在乾隆九年禁围令下达之后。
    ④《万城堤志》卷八《私堤·垸名》。
    ⑤《来观察禁筑萧子渊示》,《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
    ⑥《方太守讯结黄鳝口私垸判》,《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
    ①《唐方伯饬毁马厂土垱私垸札》,《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
    ②《方太守讯结黄鳝口私垸判》,《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
    ③《荣太守押毁私垸批》,《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
    ④《呈请委派专员测勘荆江南北岸疏浚淤洲刨毁洲堤文》,《万城堤防辑要》卷上《勘测全案》。
    ①《民政长呈内务部原文》,民国《万城堤防辑要》卷上《私挽禁案》;另见《行政公署呈内务部本省大泽口等处请勒石永禁堵筑文》,《大泽口成案》;另见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
    ②徐国彬:《呈明履勘萧子渊筑口危险请派兵刨毁文》,《万城堤防辑要》卷上《勘测全案》;另见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
    ③《内务司饬令》,《万城堤防辑要》卷上《勘测全案》;另见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
    ①《呈会勘荆江两岸形势宜平毁洲堤严禁私挽文》,《万城堤防辑要》卷上《勘测全案》;另见民国《荆江堤志》卷一《水道·勘测》。
    ②徐国彬:《呈明履勘萧子渊筑口危险请派兵刨毁文》,《万城堤防辑要》卷上《勘测全案》;另见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
    ③《民政长呈内务部原文》,民国《万城堤防辑要》卷上《私挽禁案》;另见《行政公署呈内务部本省大泽口等处请勒石永禁堵筑文》,《大泽口成案》;另见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
    ④徐国彬:《朱阳湖私挽详文》,民国《万城堤防辑要》卷上《私挽禁案》条;另见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条。
    ⑤《呈请委派专员测勘荆江南北岸疏浚淤洲刨毁洲堤文》,《万城堤防辑要》卷上《勘测全案》。
    ①徐国彬等:《呈会勘荆江两岸形势宜平毁洲堤严禁私挽文》,《万城堤防辑要》卷上《勘测全案》;另见民国《荆江堤志》卷一《水道·勘测》。
    ②《奉内务司转呈民政长酌定办法并民政长批示文奉民政长批》,《万城堤防辑要》卷上《勘测全案》;另见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
    ③《出示刊碑文》,《万城堤防辑要》卷上《勘测全案》。
    ④《湖北省行政公署训令》,《万城堤防辑要》卷上《勘测全案》;另见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
    ①徐国彬:《朱阳湖私挽详文》,民国《万城堤防辑要》卷上《私挽禁案》;另见徐国彬《请禁朱阳湖私挽文》,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
    ②《民政长呈内务部原文》,民国《万城堤防辑要》卷上《私挽禁案》;另见《行政公署呈内务部本省大泽口等处请勒石永禁堵筑文》,《大泽口成案》;另见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
    ③徐国彬等:《奉饬详勘朱阳湖萧子渊等处情形会同详复文》,民国《万城堤防辑要》卷上《私挽禁案》;另见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
    ①《禁挽朱阳湖即(护堤垸)前后情形》,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
    ②徐国彬等:《奉饬详勘朱阳湖萧子渊等处情形会同详复文》,民国《万城堤防辑要》卷上《私挽禁案》;另见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
    ①《禁挽朱阳湖即(护堤垸)前后情形》,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
    ②《禁堵萧子渊口即(萧滞渊口)前后情形》,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
    ①《禁挽朱阳湖即(护堤垸)前后情形》,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
    ①《禁堵萧子渊口即(萧滞渊口)前后情形》,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
    ②《禁挽马荒洲堤垸情形》,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
    ①《禁堵萧子渊口即(萧滞渊口)前后情形》,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
    ②民国二十六年,荆江堤工局改组为“江汉工程局第八工务所”,下辖万城、李家埠、祁家渊、郝穴四个分段。
    ③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231卷。
    ④石首市水利堤防志编辑组:《石首县水利堤防志》(初审稿)第44页,1987年3月,内部资料。
    ①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726卷。
    ①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726卷。
    ①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726卷。
    ①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726卷。
    ①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726卷。
    ①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726卷。
    ②石首市水利堤防志编辑组:《石首县水利堤防志》(初审稿)第44页,1987年3月。
    ①参见秦淦:《荆江肖子渊堵刨经过及人民大垸的由来》,载《长江志通讯》1986年第l期。第十八次萧子渊纠纷案的内容,除特别注释外,全部源于此文。
    ①石首市水利堤防志编辑组:《石首县水利堤防志》(初审稿)第44-45页,1987年3月。
    ①石首市水利堤防志编辑组:《石首县水利堤防志》(初审稿)第44-45页,1987年3月。
    ①王概:《禀抚宪晏各属水利岁修事例》,《湖北安襄郧道水利集案》卷下。
    ②《万城堤志》卷七《官守》。
    ③《万城堤志》卷六《经费》。
    ④参见颜敏:《碑记》,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⑤乾隆《钟祥县志》卷四《堤防志》。
    ⑥《县主王希琮详请委员督催潜江县赶修车墩垸溃口禀》,《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①《钟祥官堤图说》,《湖北堤防纪要》卷二。
    ②康熙《安陆府志》卷八《堤防志·郡邑各类》
    ③“四县三卫”:“四县”分别指汉江左岸的钟祥(汉左)、京山、潜江(汉左)、天门(汉左)四县;“三卫”分别指武昌卫、承天卫(安陆卫)、荆门右卫。道光六年至八年(1826-1828)协修钟祥和京山县两处王家营溃口工程时,三卫未参加协修。据《清宣宗实录》卷一四二或《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二十九《工部·水利·湖北》“道光七年”条记载:“每年秋后水落应修堤塍之时,正值赶办新漕,该卫守备等佥丁造船,兑粮起运,无暇督办堤工,其屯头堤长人等,任意延宕,以致书役串通,侵蚀土方,工程不能坚固,且军堤俱系滨江临河,一经汛涨漫溃,即致贻害民堤”。三卫正式并永远退出修堤钟堤是在道光八年(1828)秋应湖广总督嵩孚等奏请,将军卫管辖堤段改归屯坐州县就近经理。
    ④在三卫退出钟堤协修行列之后,一般情况下,多为是四邑协修,如潜江(汉左)与钟祥(汉左)同时皆有溃口大工,潜江(汉左)则退出协修行列,只剩下钟祥(汉左)、京山和天门(汉左)三县共同协修钟堤。
    ⑤在原四邑的基础上,再加上德安府的应山县和汉阳府的汉川(汉左)。
    ⑥在原四邑的基础上再加上德安府的孝感县、应山县和汉阳府的汉川(汉左)。
    ⑦光绪《京山县志》卷四《堤防》。
    ⑧康熙《安陆府志》卷八《堤防志·郡邑各类》京山县条;另见康熙《京山县志》卷三《赋役志·堤防》。
    ⑨同钟堤协修一样,荆右卫于道光八年(1828)退出协修行列。
    ⑩光绪《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堤防》。
    ①光绪《应城县志》卷二《建置志·水利》。
    ②吴之纪:《重修沙洋堤碑》,康熙《安陆府志》卷三十一《艺文志·碑》。
    ③《荆门州水利堤防记》,《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一
    ④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⑤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协修附》。
    ⑥康熙《安陆府志》卷八《堤防志·郡邑各类》;另见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协修附》。
    ⑦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
    ①同治《石首县志》卷一《方舆志·堤防》。
    ②同治《监利县志》卷三《江防志》
    ③乾隆《荆州府志》卷十六《江防》。
    ④张可前:《江汉两堤各筑永不相协碑记》,乾隆《荆州府志》卷五十三《艺文》;另见光绪《江陵县志》卷八《建置志·堤防》;另见《荆州万城堤志》卷九《艺文志·杂著》。
    ⑤康熙《石首县志》(抄本,残缺)。
    ⑥《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十一》。
    ⑦《会勘毛杨尖溃口工程禀》,《万城堤志》卷末《志余·荆属民堤》;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十一》。
    ⑧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分区》。
    ⑨乾隆《华容县志》卷三《水防·堤垸》。
    ⑩光绪《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堤防》。
    11 同治《石首县志》卷一《方舆志·堤防》。
    ①乾隆《天门县志》卷六《水利考·堤垸》。
    ②光绪《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堤防》。
    ③王概:《禀抚宪晏各属水利岁修事例》,《湖北安襄郧道水利集案》卷下。
    ④嘉庆《巴陵县志》卷十二《水利》。
    ⑤同治《监利县志》卷一《方舆志·疆域》。
    ⑥康熙《监利县志》卷一《方舆志·堤》;另见同治《监利县志》卷三《江防志》。
    ⑦同治《汉川县志》卷九《堤防志·官垸》。
    ①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533卷。
    ②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531卷。
    ③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534卷。
    ④张坼:《舒成龙传》,同治《荆门直隶州志》卷十一之二《艺文志》。
    ⑤乾隆《荆门州志》卷十二《水利》;另见同治《荆门直隶州志》卷二《建置志四·堤防》。
    ⑥康熙《安陆府志》卷八《堤防志·郡邑各类》“京山县”条。
    ⑦唐庭桢:《重修沙洋堤矶记》,同治《荆门直隶州志》卷十一之二《艺文志》。
    ①据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守荆西参政颜敏碑记”条记载:顺治十五年(1658),荆门州沙洋堤决,时任荆西参政的颜敏在请求五邑协修时,援引了以前沙洋堤的协修案例:“明正德丙子(正德十一年即1516),嘉靖癸卯(嘉靖二十二年即1543)、丁未(嘉靖二十六年即1547),万历丁酉(万历二十五年即1597),成例具在”,据此,明正德丙子(1516)为荆门州沙洋堤首例协修期。
    ②据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协修附》记载:“沔邑自明嘉靖时,奉派协修邻邑堤塍,最为民害,其始由荆门汛防之沙洋关庙河堤”,沔阳州为协修荆门沙洋堤的五邑(荆门州、潜江、沔阳、监利、江陵)之一,既然沔阳协修沙洋堤最早始于明嘉靖时,五邑协修沙洋堤也应起源于嘉靖时。参照前面颜敏所举协修案例,嘉靖年间的协修共发生两次,即嘉靖二十二年(1543)和嘉靖二十六年(1547),既然是首次协修,应该取嘉靖二十二年的一次。据此,五邑协修沙洋堤最早发生在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
    ③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协修附》。其文载:沔阳协修潜堤“祸发于排沙渡之溃,而成于荆河之淤,排沙渡溃则淹潜、景,波及于沔西北隅,此控诉纷争之始,协济之俑也”。据此,沔阳协修潜堤最早始于协助修筑潜江境内小泽口支河堤排沙渡溃口。据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载:“崇祯四年(1631),排沙决,经沔阳羊皮、白麻,出黄荆口,会仙桃镇河,过汉川,至大别入江(此汉水东南由潜入江之截流也);崇祯五年(1632)筑排沙,寻决;崇祯六年(1633)筑,三月寻决;崇祯七年(1634)筑,寻决;崇祯八年(1635)筑,又决;崇祯九年(1636),巡方御史荆西守大参蠲夫价六百六十二两,檄薛主簿筑之,堤最峻,六月寻决;崇祯十年(1637),造木排障水,岁稍稔,明年(1638)夏,寻决。崇祯十二年(1639),巡方御史林檄沔阳、景陵、潜江各捐夫价银一千两,遣郑巡哨筑之。”据此,明末排沙渡虽经多次决口和筑塞,但首次协助堵筑潜江排沙渡却发生在崇祯十二年(1639)。
    ④康熙《安陆府志》卷八《堤防志·郡邑各类》“京山县”记载:“陈洪口堤,顺治十年(1653)倒坏五百六十五弓,内除南头五十二弓,荆门右卫筑北头五百一十三弓,本县派夫修筑。”这是最早协修京堤的记载。
    ⑤康熙《监利县志》卷一《方舆志·堤》和同治《监利县志》卷三《江防志》记载:“黄师堤,在县西四十里,明正德十一年(1516)筑,始于太守李元阳、巡抚陆杰、知县程炣,堤工视诸堤最钜,盖合潜、沔之力为之。”
    ⑥参见同治《钟祥县志》卷三《山川志·堤防》。凡未注明出处的协修事件皆出于此。此段所有的协修另见民国《湖北通志》卷四十《建置志十六·堤防二》。
    ⑦乾隆《钟祥县志》卷四《堤防志》。
    ⑧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⑨参见颜敏:《碑记》,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此文载:“明正德丙子(正德十一年1516),嘉靖癸卯(嘉靖二十二年1543)、丁未(嘉靖二十六年1547),万历丁酉(万历二十五年1597),成例具在。”
    ⑩颜敏:《碑记》,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①胡在恪:《江陵堤防议》,康熙《荆州府志》卷八《堤防》;另见光绪《江陵县志·艺文·杂体上》卷五十四;另见《万城堤志》卷九《艺文·杂著》;另见康熙《荆州府志》卷八《堤防》;另见《湖北文征》(6)第464-466页;另见《清朝经世文编·工政二十三·各省水利》卷一百十七。
    ②《万城堤志》卷六《经费》。
    ③康熙《荆州府志》卷八《堤防》。
    ④康熙《潜江县志》卷十一《秩官志上》。
    ⑤陶大年:《驳协沙洋月堤记》,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协修附》。
    ⑥康熙《潜江县志》卷十二《秩官志下》“王又旦”条。
    ⑦王又旦:《请禁协济堤工疏》,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另见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协修附》。
    ①《刘余霖记》,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②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协修附》。
    ③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④乾隆《钟祥县志》卷四《堤防志》;另见同治《钟祥县志》卷三《山川志·堤防》。
    ⑤黄里:《禁止协济堤工碑记》,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另见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协修附》。
    ⑥胡在恪:《张化成传》,《康熙荆州府志》卷三十七《艺文》;光绪《江陵县志》卷五十四《艺文·杂体上》。
    ⑦朱士尊:《水上谣并序》,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⑧乾隆《钟祥县志》卷四《堤防志》。
    ①王又旦《请禁协济堤工疏》,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另见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协修附》;另见《湖北堤防纪要》卷二《堤防成案》。
    ②康熙《潜江县志》卷十一《秩官志上》。
    ③汪志伊:《沔阳州水利堤防记》,光绪《沔阳州志·地舆志·山川》;另见《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一。
    ④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水利》卷二十;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汉阳府》;另见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另见嘉靖《沔阳州志》卷八《河防》;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
    ⑤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协修附》。
    ⑥陶大年:《驳协沙洋月堤记》,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协修附》。
    ⑦黄里:《禁止协济堤工碑记》,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另见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协修附》;另见《湖北堤防纪要》卷二《堤防成案》。
    ⑧万嵩浚、杨体江等:《呈请详覆灾区难应钟祥援照协修禀》,《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①《荆州府堤考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荆州府》;另见乾隆《荆州府志》卷十六《江防》“江陵县”条;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
    ②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水利》卷二十;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安陆府》;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
    ③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另见雍正《湖广通志·水利》卷二十;另见乾隆《荆州府志》卷十六《江防》;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荆州府》;另见光绪《荆州府志》卷十九《堤防志三》;另见《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十四《湖广三》。
    ④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协修附》
    ⑤黄里:《禁止协济堤工碑记》,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另见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协修附》。
    ⑥王又旦:《请禁协济堤工疏》,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另见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协修附》;另见《湖北堤防纪要》卷二《堤防成案》。
    ⑦乾隆《钟祥县志》卷四《堤防志》
    ⑧康熙《监利县志》卷一《方舆志·堤》;另见同治《监利县志·江防志》卷三。
    ①参见同治《石首县志》卷一《方舆志·堤防》。
    ②乾隆《华容县志》卷三《水防》。
    ③张可前:《江汉两堤各筑永不相协碑记》,乾隆《荆州府志》卷五十三《艺文》;另见光绪《江陵县志》卷八《建置志·堤防》;另见《荆州万城堤志》卷九《艺文志·杂著》。
    ④参见同治《钟祥县志》补编卷一《各县卫协修》“各县卫协修旧例宜复议”条。
    ⑤《阖邑绅耆请禁钟祥何树滋废堤饬筑保障观草庙殷家湾三溃口呈》,《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⑥《府宪顾奉督宪图批饬钟祥何树滋废堤委员会勘察明历案勿许率忽札》,《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⑦乾隆《钟祥县志》卷四《堤防志》。
    ①《县主王希琮查明嘉庆十一年潜江县杨湖垸堤并未遵照潜六天四派修所有车墩垸溃口应请免派禀》,《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②《县主王希琮申详长沟等垸各业民不能任修潜江县车墩垸溃口挽月禀》,《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③《县主王希琮详请委员督催潜江县赶修车墩垸溃口禀》,《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④《县主王希琮详会勘潜江车墩垸堤溃口挽月改修情形愿捐廉凑修禀》,《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⑤《潜江县主刘收到捐项并非派自业民将来不得援引为例移文》,《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⑥罗嘉谷等:《请饬潜江赶筑张接港溃口呈》,《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⑦《县主异泰奉札申覆派帮无例请饬潜江自筑张接港溃口禀》,《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⑧《本府刘因潜江张接港堤新筑复溃不能隔属攀累请饬筹款赶筑禀》,《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①《制宪阿奏修沙洋外堤建筑石矶并发银一万两分安荆二府生息》,《湖北安襄郧道水利集案》卷下。
    ②唐庭桢:《重修沙洋堤矶记》,同治《荆门直隶州志》卷十一之二《艺文志》。
    ③王概:《禀抚宪晏各属水利岁修事例》,《湖北安襄郧道水利集案》卷下。
    ④康熙《安陆府志》卷八《堤防志·郡邑各类》“京山县”条。
    ⑤王概:《禀制宪阿抚宪宴请并修沙洋上十里堤并建石矶》,《湖北安襄郧道水利集案》卷上。
    ⑥康熙《安陆府志》卷八《堤防志·郡邑各类》“京山县”条。
    ⑦乾隆《荆门州志》卷十二《水利》;另见同治《荆门直隶州志》卷二之四《建置志四·堤防》。
    ⑧《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三十一《工部·水利·各省江防》“雍正七年”条;另见《湖北堤防纪要》卷二《钟祥官堤图说·附辑成案》;乾隆《荆门州志》卷十二《水利》和同治《荆门直隶州志》卷二之四《建置志四·堤防》记载为雍正八年。此处以《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为准,为雍正七年事。
    ⑨乾隆《荆门州志》卷十二《水利》;另见[同治]《荆门直隶州志》卷二之四《建置志四·堤防》。
    ①饶拱辰:《详请饬令钟祥修筑二三工等堤溃口并恳查钟堤本工息银有无存项禀》,《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②同治《钟祥县志》补编卷一《各县卫协修》“各县卫协修旧例宜复议”条。
    ③同治《钟祥县志》卷三《山川志·堤防》;另见民国《湖北通志》卷四十《建置志十六·堤防二》“钟祥县”条。
    ④同治《钟祥县志》卷三《山川志·堤防》。
    ⑤《清宣宗实录》卷一三一;另见《府宪陈详请推广经费赶办钟堤二三工溃口恳示遵行禀王家营请帑各县派还数目载内》,《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二》。
    ⑥《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二十九《工部·水利·湖北》“道光七年”条;另见《清宣宗实录》卷一四二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三》。
    ⑦同治《当阳县志》卷三《建置志·堤防塘堰附》。
    ①《府主李遵查钟祥船厘应请拨充该县堤工岁修经费免派京天二邑协修缘由详文》,《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十八》。
    ②光绪《京山县志》卷四《堤防》;另见康熙《安陆府志》卷八《堤防志·郡邑各类》“京山县”条。
    ③光绪《京山县志》卷四《堤防》。
    ④康熙《京山县志》卷三《赋役志·堤防》。
    ⑤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⑥王概:《禀抚宪晏各属水利岁修事例》,《湖北安襄郧道水利集案》卷下。
    ⑦光绪《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堤防》。黄中、上耳垸形势参见附图11。
    ①王概:《禀抚宪晏各属水利岁修事例》,《湖北安襄郧道水利集案》卷下。
    ②光绪《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堤防》。
    ③属于河西上区,参见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分区》。
    ④光绪《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堤防》。九垸中的感林、陈王二垸属于河西下区,其余白洑、南湖、社林、双家、彭仲、官庄、黄景等垸都属于河西上区。参见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分区》。
    ⑤光绪《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堤防》。永丰区各垸形势参见附图11。
    ①乾隆《天门县志》卷六《水利考》“堤垸”条。
    ②黄里:《禁止协济堤工碑记》,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协修附》。
    ③同治《钟祥县志》卷三《山川志·堤防》;另见民国《湖北通志》卷四十《建置志十六·堤防二》“钟祥县”条。
    ①光绪《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堤防》。
    ②《增修护城堤岁修纳稞额案记》,同治《钟祥县志》卷十八《艺文志·记》。
    ③湖北省钟祥市水利局钟祥水利志编纂委员会:《钟祥水利志》第63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年版。笔者注:溃口宽度占钟祥县境内汉堤的10%。
    ④《府宪龚奉谕专催钟祥县赶修二三工溃口转行县札》,《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⑤《襄河水利案牍》卷上《都察院据呈请筑钟堤二三工溃口奏章并朱批》;另见《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九》。
    ⑥《府宪陈详请推广经费赶办钟堤二三工溃口恳示遵行禀王家营请帑各县派还数目载内》,《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⑦《抚宪胡免还借款饬府行知札》,《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⑧《府主李遵查钟祥船厘应请拨充该县堤工岁修经费免派京天二邑协修缘由详文》,《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十八》。
    ⑨同治《钟祥县志》卷三《山川志·堤防》。
    ①因同年五月,潜江高家拐溃口,也属大工,无力顾及钟堤协修,经上级批准,本次协修钟堤,潜江退出协修行列,故而四邑协修变成三邑协修。参见县主张声正:《据情申详府宪请款修筑钟堤各溃口藉工代赈禀》,《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下文三邑协修钟堤都是指钟祥(汉左)、京山、天门(汉左)三县。
    ②同治《钟祥县志》卷三《山川志·堤防》。
    ③张楚儒等:《公恳县主邵详请筹办钟京二邑溃险兼修禀》,《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④《光绪朝朱批》第99辑《水利河湖海棠渠堰工程》“光绪元年正月二十八日”条。
    ⑤《县主邵筹办工赈捐款请先移拨闲款开工修堤随后集捐解还恳恩批示祗遵禀》,《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⑥参见督宪裕、抚宪奎:《奏请借款兴办钟潜二县溃口以资保卫摺稿并奉到批朱》,《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二十》;参见《光绪朝朱批》第99辑《水利河湖海棠渠堰工程》“光绪十八年三月二十五日”。
    ⑦光绪《荆州府志》卷十九《堤防志三》“江陵县江南大堤”条。
    ⑧《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十一》。
    ⑨《大清十朝圣训·清穆宗圣训》卷一百四十一《河道一》“同治二年六月”条;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十》。
    ⑩《会勘毛杨尖溃口工程禀》,《万城堤志》卷末《志余·荆属民堤》;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十一》。
    11 《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十一》。
    ①光绪《江陵县志·建置志五》卷八《堤防》。
    ②《府主李遵查钟祥船厘应请拨充该县堤工岁修经费免派京天二邑协修缘由详文》,《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③万嵩浚、杨体江等:《呈请详覆灾区难应钟祥援照协修禀》,《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④《府宪龚奉谕专催钟祥县赶修二三工溃口转行县札》,《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⑤唐景皋:《详请饬催钟祥赶筑头工孙家店漫口禀》,《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九》。
    ⑥《会勘毛杨尖溃口工程禀》,《万城堤志》卷末《志余·荆属民堤》;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十一》。
    ⑦《府宪陈详请推广经费赶办钟堤二三工溃口恳示遵行禀王家营请帑各县派还数目载内》,《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①黄元善:《请拨船厘作岁修免派天京二邑协修钟堤亩费奏稿》,《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②廪生张楚儒等:《公恳县主邵详请筹办钟京二邑溃险兼修禀》,《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③《督宪卞抚宪彭奉旨查明钟祥船厘请拨充该县堤工岁修经费并酌度情形办理奏稿》,《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④《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府宪李遵查钟祥船厘应请拨充该县堤工岁修经费免派京天二邑协修缘由详文》。
    ⑤《湖北堤防纪要》卷二《沙洋官堤图说·附辑成案》。
    ⑥《县主邵遵议捐收堤工水利积谷等款按境内堤势划分七段随粮收捐章程通禀》,《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 段》。
    ①参见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2010卷。
    ②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35卷。
    ③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399卷。
    ④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396卷。
    ①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701卷。
    ②马逢(?):《重修沙洋堤碑》,康熙《安陆府志》卷三十一《艺文志》。
    ③吴之纪:《重修沙洋堤碑》,康熙《安陆府志》卷三十一《艺文志》。
    ①马逢(?):《重修沙洋堤碑》,康熙《安陆府志》卷三十一《艺文志·碑》。
    ②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③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守荆西参政颜敏碑记”条载:“明正德丙子(正德十一年1516),嘉靖癸(?)(嘉靖二十二年1543)、丁未(嘉靖二十六年1547),万历丁酉(万历二十五年1597),成例具在。”
    ④颜敏:《碑记》,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⑤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协修附》。
    ⑥黄里:《禁止协济堤工碑记》,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另见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协修附》。
    ①陶大年:《驳协沙洋月堤记》,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协修附》。
    ②黎巽:《郡丞孙公修堤记》,乾隆《钟祥县志》卷四《堤防志》;另见同治《钟祥县志·补编卷一·记》;另见康熙《安陆府志》卷三十二上《艺文志·记》。
    ③乾隆《钟祥县志》卷四《堤防志》和卷十六《艺文志·记》“修堤碑记”条;另见同治《钟祥县志》卷三《山川志·堤防》和卷十八《艺文上》;另见康熙《安陆府志》卷三十二《艺文志·记》:另见嘉庆《荆门直隶州志》卷三十六《文苑》;另见同治《荆门直隶州志》卷十一之二《艺文志》;另见贺运清:《冯公修堤碑记》,《湖北文征》(6)第331-332页。康熙《安陆府志》卷八《堤防志·郡邑各类》“景陵县”条记载协修份额的划定是在康熙三年(1664):“康熙元年(1662),三宫庙等处并溃,至三年(1664),分守道冯右京、知府张尊德、同知刘余霖兴筑,以十分为率,景陵派二分五厘,因以为例。”所有碑记中也都记载为康熙三年才额定协修份额。
    ④光绪《京山县志》卷四《堤防》:“奉旨,钦差邓若霖、姚祖同请帑二十三万七千两督修”;同治《钟祥县志》卷三《山川志·堤防》:“通计用银十八万两有奇”;《清宣宗实录》卷一三一;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二》“道光七年十二月丁丑”记为“十八万八千三百六十四两零”。这五处记载数目有所出入。
    ①《清宣宗实录》卷一三一;另见《府宪陈详请推广经费赶办钟堤二三工溃口恳示遵行禀王家营请帑各县派还数目载内》,《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二》。
    ②康熙《监利县志》卷一《方舆志·堤》;另见同治《监利县志》卷三《江防志》。
    ③嘉庆《巴陵县志》卷十二《水利》。
    ①嘉庆《巴陵县志》卷十二《水利》。
    ②光绪《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堤防》。木头垸形势参见附图10。
    ③张可前:《江汉两堤各筑永不相协碑记》,乾隆《荆州府志》卷五十三《艺文》;另见光绪《江陵县志》卷八《建置志·堤防》;另见《荆州万城堤志》卷九《艺文志·杂著》。
    ④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⑤《县主王希琮查明嘉庆十一年潜江县杨湖垸堤并未遵照潜六天四派修所有车墩垸溃口应请免派禀》,《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⑥《会勘毛杨尖溃口工程禀》,《万城堤志》卷末《志余·荆属民堤》;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十一》。
    ①光绪《京山县志》卷四《堤防》。
    ②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
    ③光绪《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堤防》。
    ④同治《汉川县志》卷九《堤防志·官垸》。
    ⑤汉川县主薛:《移请邵主会商兴办川属老官庙开沟建闸移文》,《襄堤成案·修建共济闸万福闸》。
    ⑥同治《汉川县志》卷九《堤防志·官垸》;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汉阳府”条。
    ⑦《县主邵遵议捐收堤工水利积谷等款按境内堤势划分七段随粮收捐章程通禀》,《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⑧《府主李遵查钟祥船厘应请拨充该县堤工岁修经费免派京天二邑协修缘由详文》,《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⑨康熙《京山县志》卷三《赋役志·堤防》。
    ①同治《汉川县志》卷七《山川志》。
    ②同治《汉川县志》卷九《堤防志》。
    ③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
    ①嘉靖《沔阳州志》卷八《河防》;另见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
    ②欧阳东凤:《与两院议开泗港书》,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另见光绪《沔阳州志》卷十一《艺文志》;另见光绪《沔阳州志》卷十一《艺文志》;另见《湖北文征》(3)第516-518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另见《湖北通志检存稿》卷三《欧魏列传》第172-179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光绪《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③乾隆《汉阳府志》卷十五《地舆·形势》“汉川县堤防”条。
    ④同治《汉川县志》卷二十二《杂记》。
    ⑤同治《汉川县志》卷十《民赋》。
    ⑥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闸剅》。
    ⑦汪志伊《湖北水利篇》,《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二;另见《襄河水利案牍》下卷;另见民国《湖北通志》卷四十二《建置志十八·堤防四》。
    ⑧《汪制府验收湖北疏河筑堤工程记》,《荆楚修疏指要》卷首。
    ①汪志伊:《浚各河疏》,《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二;另见督宪汪:《筑江汉水利奏稿》,《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另见汪志伊:《筹办湖北水利疏》,《万城堤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另见《清朝经世文编》卷一百十七之工政二十三《各省水利》;另见同治《汉川县志》卷二十《艺文志》。
    ②《清宣宗实录》卷一三一;另见《府宪陈详请推广经费赶办钟堤二三工溃口恳示遵行禀王家营请帑各县派还数目载内》,《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二》。
    ③《沔阳州水利堤防记》,《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上。
    ④光绪《潜江县志》卷二《灾祥志》。
    ⑤参见《府宪龚奉谕专催钟祥县赶修二三工溃口转行县札》,《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①参见《府主李奉抚部院翁批在籍编修胡乔年等呈明改口情形札》,《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②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另见嘉靖《沔阳州志》卷八《河防》。
    ③嘉靖《沔阳州志》卷八《河防志》。
    ④陈瑞:《川江石坝志略》,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二《水利志上·各郡陂塘堤堰数》。
    ⑤光绪《沔阳州志》卷首《圣制》“乾隆三年”条。
    ⑥同治《汉川县志》卷二十二《杂记》。
    ⑦汪志伊:《浚各河疏》,《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二;另见督宪汪:《筑江汉水利奏稿》,《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另见汪志伊:《筹办湖北水利疏》,《万城堤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另见《清朝经世文编》卷一百十七之工政二十三《各省水利》;另见同治《汉川县志》卷二十《艺文志》。
    ⑧同治《汉川县志》卷九《堤防志·官垸》。
    ①同治《汉川县志》卷九《堤防志·官垸》。
    ②谭其骧:《云梦与云梦泽》,载《复旦学报》1980年《历史地理专辑》;另见谭其骧:《长水粹编》第597-59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③《牧沔纪略》下;另见《卞制军奏议》卷九。
    ④邓倬英《沔阳州志叙》,光绪《沔阳州志》卷首。
    ⑤参见仙桃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仙桃水利志》(送审稿)第392页,2006年。
    ①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35卷。
    ②光绪《荆州府志》卷三《山川》“监利县”条。
    ③萧莲芳:《傅公重修北口横堤碑记》,《湖北文征》(7)第204-205页;另见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
    ④萧上达:《碑记》,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
    ⑤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
    ①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
    ②萧莲芳:《傅公重修北口横堤碑记》,《湖北文征》(7)第204-205页;另见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
    ③光绪《沔阳州志·地舆志·山川》。同书《建置志·堤防》记载是此事发生在道光三年(1823)。
    ④光绪《沔阳州志·地舆志·山川》。
    ①参见鲁西奇、潘晟:《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第126-127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子贝渊形势参见附图5。
    ②监利水利志编辑室:《监利水利志》第383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
    ③汪志伊:《浚各河疏》,《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二;另见督宪汪:《筑江汉水利奏稿》,《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另见汪制军志伊:《筹办湖北水利疏》,《万城堤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另见《清朝经世文编》卷一百十七之工政二十三《各省水利》;另见同治《汉川县志》卷二十《艺文志》。
    ④汪志伊:《湖北疏河筑堤记》,《荆楚修疏指要》卷首。
    ⑤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
    ①涂制军:《查复子贝渊挖口情形筹议疏河建闸疏》,《万城堤续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十七》。
    ②同治《监利县志》卷一《山川》“邑东北之水”条。
    ③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
    ①涂制军:《查复子贝渊挖口情形筹议疏河建闸疏》,《万城堤续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十七》。
    ②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
    ③《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十八》。
    ④裕制军:《请开疏冯姓河义资宣泄疏》,《万城堤续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十九》。
    ①《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十八》。
    ②裕制军:《请开疏冯姓河义资宣泄疏》,《万城堤续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十九》。
    ③邓倬英:《沔阳州志序》,光绪《沔阳州志》卷首。
    ④涂制军:《查复子贝渊挖口情形筹议疏河建闸疏》,《万城堤续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十七》。
    ⑤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
    ⑥光绪《沔阳州志·地舆志·山川》。
    ①湖北省监利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监利县志》第152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②光绪《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③《汉川图记征实》第三册《堤防》“汉南腹内官垸畈堤防之林江垸”条记载:“临江垸,讹宁家垸,讹林家垸”。
    ④同治《汉川县志》卷九《堤防志·官垸》。
    ①同治《汉川县志》卷九《堤防志·官垸》;另见王远:《宁白垸与沔争安剅地方代判》,《湖北文征》(7)第609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汉阳府”条。
    ②同治《汉川县志》卷九《堤防志·官垸》;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汉阳府”条;另见王远:《莲子屯与沔争开河代判》,《湖北文征》(7)第609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①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
    ②通城垸形势参见附图16。
    ①光绪《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②汉川和丰垸和汉阳西湖垸形势参见附图19。
    ③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535卷。此纠纷案的引文皆出于此卷档案。
    ①参见监利水利志编辑室:《监利水利志》第383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
    ②七十二垸与彭公垸形势参见附图21。
    ③《府宪李奉藩宪蒯批张可亭等禀请委员督办老官庙开沟建闸转饬妥议禀札》,《襄堤成案·修建共济闸万福闸》。
    ①《县主邵据天沔传绅民禀请老官庙开沟建闸今将兴办情形申覆府宪详文》,《襄堤成案修建共济闸万福闸》。
    ②《汉川县主薛移请邵主会商兴办川属老官庙开沟建闸移文》,《襄堤成案·修建共济闸万福闸》。
    ③彭邦贵等:《公恳藩宪法成督宪张委勘灾告建修万福闸消泄七十二官垸渍涝禀》,《襄堤成案·修建共济闸万福闸》。
    ④张可亭等:《公恳县主邵移详严禁阻泄俾闸工修竣以济赋命禀》,《襄堤成案·修建共济闸万福闸》。
    ⑤《藩宪蒯批张可亭等禀老官庙建闸等情一面檄饬天沔三州县据实通禀核办札》,《襄堤成案·修建共济闸万福闸》。
    ⑥《府宪李奉藩宪蒯批张可亭等禀请委员督办老官庙开沟建闸转饬妥议通禀札》,《襄堤成案·修建共济闸万福闸》。
    ⑦同治《汉川县志》卷九《堤防志·官垸》。
    ①秦公祖彭公:《垸田堤防说略》,同治《汉川县志》卷九《堤防志》。
    ②《天沔川三邑父母勘办同区士民在老官庙开沟疏通水道修建共济闸立案通禀》,《襄堤成案·修建共济闸万福闸》。
    ③《县主邵据天沔传绅民禀请老官庙开沟建闸今将兴办情形申覆府宪详文》,《襄堤成案·修建共济闸万福闸》。
    ④《沔主陆案照七十二垸绅民禀老官庙开沟建闸移请会议据实通禀定案移文》,《襄堤成案·修建共济闸万 福闸》。
    ①《县主邵据天沔传绅民禀请老官庙开沟建闸今将兴办情形申覆府宪详文》,《襄堤成案·修建共济闸万福闸》。
    ②《沔主陆案照七十二垸绅民禀老官庙开沟建闸移请会议据实通禀定案移文》,《襄堤成案·修建共济闸万福闸》。
    ③《天沔川三邑父母勘办同区士民在老官庙开沟疏通水道建建共济闸立案通禀》,《襄堤成案·修建共济闸万福闸》。
    ④彭邦贵等:《公恳藩宪成督宪张委勘灾苦修建万福闸消泄七十二官垸溃涝禀》,《襄堤成案·修建共济闸万福闸》。
    ⑤《县主周沔主张川主钟会勘重建万福闸开疏成功共济二闸淤沟及估计筹费恳请委员驻工督办会禀》,《襄堤成案·修建共济闸万福闸》。
    ①《天主邵沔主俞汉川县左委员欧阳会勘建修万福闸及疏挖成功共共济二闸淤沟估计动土兴工通禀》,《襄堤成案·修建共济闸万福闸》。
    ②湖北省天门市堤防志编纂委员会:《天门县志》第151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①同治《汉川县志》卷九《堤防志·官垸》。
    ②乾隆《天门县志》卷六《水利考》。东湖、西湖和南湖形势参见附图8。
    ③《大清会典事例·工部·水利·浙江》卷九百二十九;另见乾隆《天门县志》卷六《水利考》。
    ④杨锡绂:《请严池塘改田之禁疏》,《清经世文编》卷三八《户政十三·农政下》;另见光绪《湖南通志》卷四十六《建置·堤堰》,其疏文为:“各属非近江近湖之田,皆藉塘池以为灌溉,塘池水足,则夏初久晴亦挹注有资,乃愚民昧于远计,往往废水利而图田功,不独大江大湖之滨,即自己输粮管业之塘,亦培土改田,截流种稻,彼徒狃于雨旸时若之岁,以塘为无用,不知偶值旱涝,所得不偿所失。又流涧之水,远 近取资,若徒恃己业,截垦为田,则上溢下漫,无不受累,见在各属讼案纠纷,大半由此。臣愚以为国家生齿日繁,地土甚阔,至于关系水利之蓄泄,当仍以地予水,而后水不为害,田亦受益,小民不能远虑,贪目前之小利,忘经久之大计。臣思从前已经开垦之田,逐一清厘,因恐滋扰。若自今以往,严行禁止,于东南各省,甚为有益。应请皇上敕下,凡地关蓄水及出水者,令地方官亲自勘明,但有碍水利,即不许报垦,如有私将塘池改垦为田者,查出重惩”。同年,“奉部议严行禁止,遵例办理”。
    ①《南湖记》,乾隆《天门县志》卷六《水利考》。
    ②同治《汉川县志·序》。
    ③同治《汉川县志》卷七《山川志》。
    ①《白莒垸首总印册》,采访资料。
    ②同治《汉川县志》卷九《堤防志·官垸》。
    ①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另见光绪《沔阳州志》卷十一《艺文志·书》。
    ②同治《汉川县志》卷二十二《杂记》。
    ①南岸绅民:《驳弃溃堤议》,《万城堤志》卷末《志余·荆属民堤》。
    ②张之洞:《勘明藕池等口情形妥筹办法摺》,《张文襄公全集》卷三十三《奏议》:另见《光绪朝朱批》第99辑《水利河湖海棠渠堰工程》“光绪十九年七月十八日”条;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二十二》;另见《万城堤续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
    ③徐国瑞:《呈湖北水利局请制止堵塞松滋新口文》,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
    ④《湖北各县反对复筑天祐垸联合启事》,载《新湖北日报》,民国三十二年一月二十九日第一版。
    ⑤康熙《潜江县志》卷十六《人物志》。
    ⑥《湖北通志检存稿》卷三《欧魏列传》第172-179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①龚廷飏:《上开泗港堤十不便书》,《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①《汉水线水灾视察团对于今后整治汉水之意见》,《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②《(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九月二十日湖北省政府第二零五四号文)湖北省政府主席张群批》,《襄河水利案牍》下卷。
    ③彭湛然、沈云汉等:《呈为遵照总理实业计划拟具汉水根本治法请提交六中全会公决施行文》,《襄河水利案牍》卷下。
    ④天门县旅省同乡会沈肇年等:《呈请取消开凿臼口及建坝文》,《襄河水利案牍》卷下。
    ①《孝感县水灾救济分会堤垸修防委员会公函》,《襄河水利案牍》卷下。
    ①周霁耕:《呈请将李委员意见及冯亚佛计划并赐撤销文》,《襄河水利案牍》卷下。
    ②同治《汉川县志》卷二十二《杂记》。
    ③制宪鄂:《奏覆台中开河之议并陈水利事宜》,《湖北安襄郧道水利集案》卷下;另见《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二;另见《万城堤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另见《王臬宪刊颁鄂督宪勘明江汉水利奏疏碑文》,《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①王概:《禀制宪鄂抚宪宴前禀未尽案》,《湖北安襄郧道水利集案》卷下。
    ②景陵县主梁:《请禁开泗港详文》,《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③龚廷飏:《上开泗港堤十不便书》,《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④《县主邵据天沔传绅民禀请老官庙开沟建闸今将兴办情形申覆府宪详文》,《襄堤成案·修建共济闸万福闸》。
    ⑤《汉川县主薛移请邵主会商兴办川属老官庙开沟建闸移文》,《襄堤成案·修建共济闸万福闸》。
    ①敖名升、胡筠等《呈恳督抚藩宪抚救灾黎拨款修筑钟潜二邑溃口禀》,《襄堤成案·修建共济闸万福闸》。
    ②黄元善:《请拨船厘作岁修免派天京二邑协修钟堤亩费奏稿》,《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③张楚儒等:《公恳县主邵详请筹办钟京二邑溃险兼修禀》,《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④《府主李遵查钟祥船厘应请拨充该县堤工岁修经费免派京、天二邑协修缘由详文》,《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①《府主李遵查钟祥船厘应请拨充该县堤工岁修经费免派京天二邑协修缘由详文》,《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十八》。
    ②《万城堤志》卷八《私堤·垸名》。
    ③《方太守申覆张成垸详稿》,《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
    ④乾隆《石首县志》卷二《方舆志·水利》。
    ①徐国彬等:《奉饬详勘朱阳湖萧子渊等处情形会同详复文》,民国《万城堤防辑要·私挽禁案》卷上;另见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
    ②《禁挽朱阳湖即(护堤垸)前后情形》,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
    ③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726卷;另见石首市水利堤防志编纂组:《石首县水利堤防志》(初稿)第87-90页,1987年。
    ①康熙《安陆府志》卷八《堤防志·郡邑各类》。
    ②刘谊:《奏湖北汉水滨江堤塍冲决建立闸坝疏》,《湖北文征》(9)第219页;《清宣宗实录》卷二四四;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四》。
    ③张之洞:《勘明藕池等口情形妥筹办法摺》,《张文襄公全集》卷三十三《奏议》;另见《光绪朝朱批》第99辑《水利河湖海棠渠堰工程》“光绪十九年七月十八日”条;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二十二》;另见《万城堤续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
    ④青岛市沈市长:《致武昌张主席鱼电》,《襄河水利案牍》卷下。
    ⑤南京立法院彭委员:《致湖北张主席马电》,《襄河水利案牍》卷下。
    ⑥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726卷。
    ⑦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726卷;另见石首市水利堤防志编纂组:《石首县水利堤防志》(初稿)第87-90页,1987年。
    ⑧同治《汉川县志》卷二十二《杂记》。
    ⑨光绪《潜江县志》卷二《灾祥志》。
    ①《天门民间故事集成》,转引自湖北省天门市水利局天门水利志编纂委员会:《天门水利志》第330-331页,中华书局,1999年版。
    ②《明史》卷二四一《周嘉谟传》记载:“周嘉谟,字明卿,汉川人”;同治《汉川县志》卷九《堤防志》亦有“邑人周少保嘉谟”之语。据天门人编的《襄堤成案》、《襄河水利案牍》、《大泽口成案》和《天门县水利志》记载,周嘉谟为天门籍人。从周嘉谟曾直接干预泗港开塞之争,奏准开沟排泄七十二垸积水,直接干预永镇观堵口等水事纠纷分析,周嘉谟应为天门人。因为,泗港之争历来表现为潜江(汉右)和天门(汉左)之间的水利纷争;七十二垸虽属天、沔、川三州县共有,但天门人数和田亩数都占六成以上,水利事务向由岸天门人掌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来讲,天门代表七十二垸的水利利益;永镇观溃口,天门(汉左)也是最大的受害方。
    ③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①顾如华《筑河疏》,《湖北文征》(6)第398-399页;另见同治《汉川县志》卷二十《艺文志中》;另见乾隆《汉阳府志》卷九《地舆·山川·汉川县》;另见《湖北下荆南道志》卷二十四《疏》。
    ①青岛市沈市长:《致武昌张主席鱼电》,《襄河水利案牍》卷下。
    ②湖北张主席:《复沈市长枢密灰电》,《襄河水利案牍》卷下。
    ③青岛市沈市长:《致武昌张主席枢密文电二》,《襄河水利案牍》卷下。
    ①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726卷;另见石首市水利堤防志编纂组:《石首县水利堤防志》(初稿)第87-90页,1987年。
    ②欧阳东凤:《与两院议开泗港书》,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另见光绪《沔阳州志》卷十一《艺文志》;另见光绪《沔阳州志》卷十一《艺文志》;另见《湖北文征》(3)第516-518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另见《湖北通志检存稿》卷三《欧魏列传》第172-179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③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④安襄郧道金:《请禁开泗港操家口详文》,《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⑤《阖邑绅耆请禁钟祥何树滋废堤饬筑保障观、草庙、殷家湾三溃口呈》,《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⑥同治《汉川县志》卷二十二《杂记》。
    ①同治《钟祥县志》补编卷一《修堤溃堤编》“修筑利弊并漫溃灾伤备览”条。
    ②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三《水利志下·各郡堤防图考》“荆门州堤考略”条;另见雍正《湖广通志》卷二十《水利》;另见嘉庆《湖北通志》卷二十五《政典八·堤堰·荆门直隶州》。
    ③邓倬英:《沔阳州志叙》,光绪《沔阳州志》卷首。
    ④潜江水利志编纂委员会《潜江水利志》第18页,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7年版。
    ⑤《天门京山钟祥潜江汉川孝感夏口汉阳应城黄陂云梦县民陈请书》,《大泽口成案》。
    ⑥《潜江县为呈报事窃沔人唐传勋等倡筑吴家改口一案》,《大泽口成案》。
    ①秦公祖彭公:《垸田堤防说略》,同治《汉川县志》卷九《堤防志》。
    ②罗德怀等:《公恳府主据情通禀饬开小泽口河坝劈妄弭患禀》,《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③《委员上官县主诸镳会勘小泽口河内杨林洲土埂沔人具结认毁通禀》,《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①《安陆汉阳府勘明大小泽口及吴家改口宜疏不宜筑情形遵札会议申覆详文》,《襄堤成案·禁塞分泄汉水各支河》。
    ②康熙《安陆府志》卷三十一《艺文志·碑》。
    ③马逢(?):《重修沙洋堤碑》,康熙《安陆府志》卷三十一《艺文志·碑》。
    ④颜敏:《碑记》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①《襄堤成案·(天门)县主异泰奉札<申覆派帮无例请饬潜江自筑张接港溃口禀〉》
    ②光绪《荆州府志》卷二十《院堤》“石首县”条;另见《方太守申覆张成垸详稿》,《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
    ③《方太守申覆张成垸详稿》,《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
    ④《荣太守押毁私垸批》,《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
    ⑤参见徐国彬:《呈明履勘萧子渊筑口危险请派兵刨毁文》,《万城堤防辑要》卷上《勘测全案》;另见民国《荆江堤志》卷三《禁挽私垸》。
    ⑥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231卷。
    ⑦监利水利志编辑室:《监利水利志》第383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
    ①黄里:《禁止协济堤工碑记》,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另见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协修附》。
    ②乾隆《钟祥县志》卷四《堤防志》。
    ③王又旦:《请禁协济堤工疏》光绪《沔阳州志》卷三《建置志·堤防·协修附》;另见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④周嘉谟:《上钱按筑泗港书》,《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另见《襄河水利案牍》上卷记载此信书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据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记载,此事发生在万历四十至四十一年(1612-1613)。本文取万历四十至四十一年。
    ①钱春:《复周冢宰书》,《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另见《襄河水利案牍》卷上。
    ②康熙《潜江县志》卷十二《秩官志下》。
    ③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①南京立法院彭委员:《致湖北张主席马电》,《襄河水利案牍》卷下。
    ②湖北张主席:《复彭委员电》,《襄河水利案牍》卷下。
    ①《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三十一《工部·水利·各省江防》“雍正九年”条。
    ①颜敏:《碑记》,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①万嵩浚、杨体江等:《呈请详覆灾区难应钟祥援照协修禀》,《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①王概:《禀抚宪晏各属水利岁修事例》,《湖北安襄郧道水利集案》卷下。
    ②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769卷。关于渡泊潭新开河泄水纠纷案的引文全部源此档案卷宗。
    ①罗嘉谷:《上陈姚两大人勘筑王家营溃口书》,《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①《大清十朝圣训·清世宗圣训》卷二十七《治河》“雍正六年戊申正月癸丑”条。
    ①《大清十朝圣训·清世宗圣训》卷二十七《治河》“雍正十一年癸丑十一月己亥”条。
    ②《大清十朝圣训·清仁宗圣训》卷四十二《治水二》“嘉庆十一年十月”条。
    ③清包世臣:《安吴四种》之《中衢一勺·郭君传》。台湾文海出版社(台北),民国57年(1968)版。
    ④《大清十朝圣训·清仁宗圣训》卷四十三《治水三》“嘉庆十三年五月”条。
    ⑤《大清十朝圣训·清仁宗圣训》卷四十三《治水三》“嘉庆十五年十月”条。
    ①《碑传集》卷二十八《乾隆朝宰辅(下)·阿桂传》;《清史稿》卷三一八《阿桂传》,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版。
    ②《大清十朝圣训·清宣宗圣训》卷一百十八《河道七·水利附》“道光七年六月”条;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二》。
    ③《清史稿》卷三八一《陈若霖传》,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版。
    ④参见《清史稿》卷三百八十一《姚祖同传》,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版;另见《清代河臣传·姚祖同传》,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
    ⑤陈若霖、姚祖同:《钦差陈、姚二大人奏章》,《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另见《再续行水金鉴·长江二》。
    ①周凤琴推算,荆江年均滩地淤高0.9-2.3cm,其中沙市一带淤积最大,年均将近3.0cm(《荆江堤防与江湖水系变迁》,《长江水利史论文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15.);周凤琴研究表明:近5000年来,荆江洪水位上升达13.6m,其中宋末元初以来的800年间上升速率最快,达到平均每年上升1.39cm(周凤琴:《荆江近5000年来洪水位变迁的初步研究》,载《历史地理》第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46-53页);林承坤研究结果表明,元大德至民国初年的600年间荆江河床滩地的淤积速度每年约0.73cm,清道光至民国初年的100年间河床淤积速度为3cm每年(林承坤:《下荆江河曲的形成与发展》,载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3(3));程鹏举研究表明:清代后期荆江河床的淤积速度每年约2.5cm左右(《历史上的荆江大堤》,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87.143.);周魁一研究表明:荆州万寿塔建成(嘉靖三十一年即1552)以来的440年间,荆江河床的淤积速度是平均每年淤高2cm(周魁一:《洞庭湖的历史演变与防洪功能评价》,载《黑龙江水专学报》,2001.9.程鹏举:《历史上的荆江大堤》,博士学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87.143.);
    ②周凤琴:《荆江堤防与江湖水系变迁》,载《长江水利史论文集》,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
    ③倪文蔚《荆江大概情形禀》,《万城堤志》卷末《志余·疏筑备考》。
    ①湖北省天门市堤防志编纂委员会:《天门县志》第137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②《修筑利弊并漫溃灾伤备览》,同治《钟祥县志》补编卷一《修堤溃堤编》。
    ③康熙《潜江县志》卷十《河防志》。
    ④周凤琴:《荆江堤防与江湖水系变迁》,载《长江水利史论文集》,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
    ⑤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修,《长江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长江志》(防洪卷)第44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版。
    ⑥李义天等:《泥沙输移变化与长江中游水患》,载《泥沙研究》2004年第2期。
    ⑦《修筑利弊并漫溃灾伤备览》,同治《钟祥县志》补编卷一《记·修堤溃堤编》。
    ⑧胡在恪:《江陵堤防议》,光绪《江陵县志》卷五十四《艺文·杂体上》;另见《万城堤志》卷九《艺文·杂著》;另见康熙《荆州府志》卷八《堤防》;另见《湖北文征》(6);另见《清朝经世文编·工政二十三·各省水利》卷一百十七。
    ⑨光绪《江陵县志》卷八《建置志五·堤防》。
    ⑩光绪《潜江县志》卷二《灾祥志》。
    11 蒋标:《请禁开泗港呈》,《襄堤成案·修筑溃险堤段》。
    ①《彭中丞查禁私垸滩地疏》,《万城堤志》卷八《私堤·成案》;另见《续行水金鉴》卷一五三;另见《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卷二。
    ①徐国彬:《呈会勘荆江两岸形势宜平毁洲堤严禁私挽文》,《万城堤防辑要》卷上《勘测全案》;另见《两岸形势文》,民国《荆江堤志》卷一《水道·勘测》。
    ②荆江大堤志编纂委员会编:《荆江大堤志》第14页,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荆江两岸地面高程,在八岭山至虎渡河以西,均未38-40米;八岭山以东至墨山以西,荆北为30米左右,荆南为35米左右,相差约5米。墨山以东两岸平原地面高程均在28米左右。
    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建设类第4869卷。
    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531卷。
    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533卷。
    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534卷。
    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535卷。。
    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540卷。
    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701卷。
    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717卷。
    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726卷。
    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765卷。
    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769卷。
    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192卷。
    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2010卷。
    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2276卷。
    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231卷。
    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306卷。
    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329卷。
    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330卷。
    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35卷。
    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396卷。
    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399卷。
    湖北省档案馆档案:全宗31水利类第400卷。
    湖北省水利厅机要室收藏:鄂办发[1981]41号文。
    湖北省水利厅机要室收藏:湖北省水利局[1981]44号文。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全宗595第167卷。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华书局,1996年版。
    康熙《安陆府志》,清康熙八年刻本。
    康熙《安乡县志》,清康熙刻本。
    乾隆《安乡县志》,清光绪六年刻本。
    民国《安乡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石印本。
    康熙《巴陵县志》,康熙二十四年刻本。
    嘉庆《巴陵县志》,清嘉庆九年刻本。
    同治《巴陵县志》,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光绪《巴陵县志》,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万历《承天府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万历三十年刻本。
    同治《当阳县志》,清同治五年刻本。
    道光《洞庭湖志》,清道光五年刻本。
    光绪《汉川图记征实》,清光绪二十一年刻本,光绪乙未春对古楼藏版。
    同治《汉川县志》,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乾隆《汉阳府志》,清乾隆十二年刻本。
    同治《公安县志》,清同治十三年刻本。
    嘉庆《湖北通志》,清嘉庆十年刻本。
    章学诚:《湖北通志检存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民国《湖北通志》,民国十年刻本。
    万历《湖广总志》,万历刻本。
    康熙《湖广通志》,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
    雍正《湖广通志》(善本),清雍正十一年刻本。
    乾隆《湖南通志》,乾隆二十二年刻本。
    光绪《湖南通志》,清光绪十一年刻本。
    乾隆《华容县志》,清乾隆二十五年刻本。
    光绪《华容县志》,清光绪八年刻本。
    康熙《监利县志》,清康熙四十一年刻本。
    同治《监利县志》,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乾隆《江陵县志》,清乾隆五十九年刻本。
    光绪《江陵县志》,清光绪三年宾兴馆刻本。
    康熙《京山县志》,清康熙十二年刻本。
    光绪《京山县志》,清光绪八年刻本。
    乾隆《荆门州志》,清乾隆十九年刻本。
    嘉庆《荆门直隶州志》,清嘉庆十四年刻本。
    同治《荆门直隶州志》,清同治七年刻本。
    康熙《荆州府志》,清康熙二十四年刻本。
    乾隆《荆州府志》,清乾隆二十二年刻本。
    光绪《荆州府志》,清光绪六年刻本。
    民国《澧县县志》,民国二十八年活字本。
    乾隆《澧州志林》,乾隆十七年刻本。
    嘉靖《沔阳州志》,明嘉靖九年刻本,民国十五年重影印本。
    光绪《沔阳州志》,清光绪二十年刻本。
    光绪《南洲厅志》,光绪三十三年稿本。
    民国《南县乡土笔记》,南县湘华石印局民国十九年石印本。
    民国《南县志备忘录》,民国二十六年稿本。
    康熙《潜江县志》,清康熙三十三年刻本。
    光绪《潜江县志》,清光绪五年刻本。
    乾隆《石首县志》,清乾隆六十年刻本。
    同治《石首县志》,清同治五年刻本。
    康熙《松滋县志》,清康熙三十五年刻本。
    同治《松滋县志》,清同治八年刻本。
    乾隆《天门县志》,清乾隆三十年刻本。
    光绪《湘阴县图志》,清光绪六年县志局刻本。
    光绪《应城县志》,清光绪八年刻本。
    乾隆《益阳县志》,清乾隆十三年刻本。
    隆庆《岳州府志》,1963年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
    乾隆《岳州府志》,清乾隆元年刻本。
    乾隆《钟祥县志》,清乾隆六十年刻本。
    同治《钟祥县志》,清同治六年刻本。
    《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版。
    《汉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版。
    《后汉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版。
    《晋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版。
    《明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版。
    《明太宗实录》,上海书店,1990年版。
    《清史稿》,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版。
    《清世宗圣训》,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
    《清仁宗圣训》,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
    《清宣宗圣训》,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
    《清宣宗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
    《清穆宗圣训》,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
    包世臣:《安吴四种》,文海出版社,1968版。
    卞宝第:《卞制军奏议》,清光绪二十年刻本。
    曹寅等:《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曹仲孺:《荆江堤志》,民国二十六年,出版地不详。
    傅泽洪:《行水金鉴》,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
    甘韩:《清朝经世文新编续集》,文海出版社,1987年版。
    葛士浚:《清朝经世文续编》,文海出版社,1987年版。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清光绪二十七年二林斋藏板,图书集成局铅印。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清光绪二十七年二林斋藏板。
    归有光:《归震川先生文集》,清乾隆二十三年刻本。
    何孟春:《余冬序录》,光绪六年刻本。
    贺长龄辑:《清朝经世文编》,文海出版社,1987年版
    胡子明辑:《大泽口成案》,民国二年铅印本。
    胡祖翮:《荆楚修疏指要》,清道光十八年刻本。
    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湖北省博物馆:《湖北文征》,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湖南省政府训令:《转发湖南省府来文要求测量四口拟疏江》,载《湖北水利月刊》第4期(民国十九年元月)。
    黎世序:《续行水金鉴》,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
    李国栋:《两湖水利条陈》,民国四年铅印本。
    李(?):《牧沔纪略》,出版地和出版年代不详。
    李宗昉等:《大清现行刑律》,故宫珍本丛刊。
    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刘启端:《大清会典事例》,商务印书馆石印,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马征麟:《长江图说》,清同治十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本。
    倪文蔚:《万城堤志》,同治十三年刻本。
    钱仪吉:《碑传集》,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
    沈肇年等:《襄河水利案牍》,民国二十五年天门旅省同乡会印。
    舒惠:《万城堤续志》,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田宗汉:《汉川图记征实》,清光绪二十一年刻本。
    汪胡桢等:《清代河臣传》,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
    王凤生:《楚北江汉宣防备览》,道光十二年刻本。
    王概:《湖北安襄郧道水利集案》,乾隆十一年刻本。
    王兆虎:《湖北堤防纪要》,民国十四年铅印暨石印本。
    魏源:《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
    武同举等:《再续行水金鉴》,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萧耀南、王兆虎:《湖北堤防纪要》,民国十四年(1925)铅印暨石印本。
    徐国彬:《万城堤防辑要》,民国五年,出版地不详。
    徐家干:《荆州万城堤图说》,清光绪十三年刻石印本。
    许正甫:《1981年湘鄂边界河道阻水工程现场调查和协商会议纪实》,载《长江志通讯》1986年第3期。
    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扬子江中游之危机及其初步首要整治工程》,民国铅印本。
    俞昌烈:《楚北水利堤防纪要》,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北平文华斋,民国十七年刻本。
    钟歆:《扬子江水利考》,商务印书馆,出版年代不详。
    祝穆:《方舆胜览》,施和金点校:中华书局,2003年版。
    邹世恩:《襄堤成案》,光绪二十年竟陵合邑刊本。
    作者不详:《水道参考》,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960年松澧分流问题会议纪要》,《长江志通讯》1985年第2期。
    《湖南实业》新刊第三号,民国七年十月十五日。
    《省政府办理天祐垸经过情形》,载《湖南国民日报》民国二十六年一月二十五日。
    胡忠敏:《从水利行政上几个先例来剖析天祐垸问题》,载《新湖北日报》民国三十二年一月二十八日。
    《湖北各县反对复筑天祐垸联合启事》,载《新湖北日报》民国三十二年一月二十九日。
    江鸿:《从天祐垸看湖北水患》,载《新湖北日报》民国三十六年八月十日。
    新湖北日报讯:《盗垸刨毁有期》,载《新湖北日报》民国三十六年八月十三日。
    中央社讯:《刨垸勿任再延》,载《新湖北日报》民国三十六年八月十五日。
    《如限刨毁盗垸政府具有决心》,载《新湖北日报》民国三十六年八月二十四日。
    《天祐垸旧事重提》,载《新湖北日报社论》,民国三十八年四月二十二日。
    《长江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江志》防洪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版。
    《长江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江志》水系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版。
    《长江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江志》自然灾害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版。
    《汉川堤防志》编纂委员会编:《汉川堤防志》第278页,内部资料,2007年4月。
    《荆门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荆门市水利志》,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潜江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潜江水利志》,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7年版。
    白本松:《春秋谷梁传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长江水利史略》编写组编:《长江水利史略》,水利水电出版社,1979年版。
    长江水利委员会编:《长江流域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9年版。
    顾宝田:《尚书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
    湖北省汉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汉川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年版。
    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湖北省博物馆编:《湖北文征》,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湖北省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水利大事记》,长江出版社,2006年版。
    湖北省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北水利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年版。
    湖北省天门市堤防志编纂委员会编:《天门县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湖北省天门市堤防志编纂委员会编:《天门县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湖北省天门市水利局天门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天门水利志》,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 年版。
    湖北省天门市水利局天门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天门水利志》,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年版。
    湖北省钟祥市水利局钟祥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钟祥水利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年版。
    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编:《天祐垸水利纠纷资料摘编》,《水利史志专刊》(二)1983年第4期。
    监利水利志编辑室编:《监利水利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
    来可泓:《国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黎沛虹、李可可:《长江治水》,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梁海明:《孟子译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刘柯等:《管子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鲁西奇、潘晟:《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彭雨新、张建民:《明清长江流域农田水利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潜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潜江县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水利电力部全国暴雨洪水分析计算协调小组办公室、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编:《中国历史大洪水》,中国书店,1992年版。
    王维堤等:《春秋公羊传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吴量恺等:《中国经济通史》(明)第七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版。
    易光曙:《漫谈荆江》,武汉测绘科技出版社,1999年版。
    尹玲玲:《明清两湖平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张建民:《湖北通史》(明清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赵宗乙:《淮南子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周魁一等:《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中国书店,1990年版。
    龚胜生:《论“湖广熟,天下足”》,《农业考古》1995年1期。
    何之泰:《洞庭湖水利问题》,系作者在国力湖南大学水利工程学会上的发言稿,载《湖大工程》创刊号。
    李仪祉:《整理洞庭湖之意见》,载《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季刊》第1卷第3期,民国三十六年十月。
    李义天等:《泥沙输移变化与长江中游水患》,《泥沙研究》,2004年第2期。
    林承坤:《下荆江河曲的形成与发展》,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3年第3期。
    秦淦:《荆江肖子渊堵刨经过及人民大垸的由来》,《长江志通讯》,1986年第1期。
    孙世辅:《扬子江之防洪》,民国二十九年十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季刊》第四卷第二期。
    谭其骧:《云梦与云梦泽》,《复旦学报》1980年《历史地理专辑》;另见谭其骧:《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版。
    王恢先:《湖南省水利问题之研究》,《水利月刊》民国十三年第7卷5期。
    王恢先:《整理湖南水道商榷书》,《湖南建设》民国二十一年第1期。
    法·魏丕信:《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中的国家干预——以中华帝国晚期的湖北省为例》,陈锋主编:《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论》,魏幼红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法·魏丕信:《中国帝国晚期国家对水利的管理》,陈锋主编:《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论》,林清清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肖启荣:《明清时期汉水下游泗港、大小泽口水利纷争的个案研究》,《中国地理论丛》,2008年第23卷第4辑。
    徐凯希:《乾隆五十三年的荆州大水及善后》,“14世纪以来长江中游地区的环境、经济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武汉,2005年。
    许正甫:《1960年松澧分流问题的始末》,载《长江志通讯》1985年第2期。
    日·岩见宏:《湖广熟,天下足》,《东洋史研究》1962年3月20卷4号。
    张国雄:《“湖广熟,天下足”补正》,《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1期。
    张国雄:《“湖广熟,天下足”的经济地理特征》,《湖北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张国雄:《“湖广熟,天下足”的内外条件分析》,《中国农史》1994年第3期。
    张国雄:《明清时期两湖外运粮食之过程、结构、地位考察》,《中国农史》1993年第3期。
    章锡绶:《荆河堤埝之险状及整理补救之刍议》,《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季刊》,1936年第1卷第1期。
    赵艳:《江汉湖区的开发及启环境效应》,《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第9卷第3期。
    钟守平:《荆江四口向洞庭湖分流洪道的演变》,《长江志通讯》1987年第1期。
    周凤琴:《荆江堤防与江湖水系变迁》,《长江水利史论文集》,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年。
    周凤琴:《荆江近5000年来洪水位变迁的初步研究》,历史地理第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周魁一:《洞庭湖的历史演变与防洪功能评价》,《黑龙江水专学报》,2001年第9期。
    程鹏举:《历史上的荆江大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博士论文,1987年。
    湖南省水利志编纂办公室编:《湖南省水利志》,1985年内部资料。
    荆州地区汉江修防处编:《荆州汉江堤防志》(初稿),1989年。
    内政部编:《废田还湖及导淮入海会议汇刊》,民国二十一年(1932),内部资料。
    石首市水利堤防志编辑组编:《石首县水利堤防志》(初审稿),1987年。
    石首县地名领导小组编:《湖北省石首县地名志》,内部资料,1983年版。
    仙桃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仙桃水利志》(送审稿),2006年。
    肖启荣:《明清时期汉水中下游的水利与社会》,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肖启荣:《明清时期汉水中下游干堤修防的组织管理与纠纷》,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张建民:《清末民初长江樊口建闸问题述论》,1986年,未刊稿。
    周荣:《近代江汉平原的水利与社会——民间文献的收集和社会史解读》,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2007年7月。
    Pierre-Etienne Will:State Intervention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a Hydraluic Infrastructure: The Example of Hubei Province in Late Imperial Times, The scope of state power in china,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Hong Kong,198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