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中国话语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主既是一个政治学问题也是一个政治哲学问题。现代民主合法性的确立并非政治科学论证的结果,而是近现代政治哲学探讨的产物。霍布斯、洛克、卢梭等西方政治哲学家,通过撰述一系列经典著作,逐渐奠定了民主在现代社会中的合法地位,完成了由神治社会转向人治社会的理论论证。但是,现代民主时代开启之后,民主理论的建构任务却一直由政治学在承担,政治学独霸了民主实践基础建构的“理论权力”,成为了一种排他性的“意识形态”。这一状况—度窒息了政治哲学关于民主的研究和讨论,也导致了对民主结构与功能的分析超越了对民主价值与原则的讨论。受此影响,当前对毛泽东民主思想的研究往往陷入两种困境:一是在意识形态至上的传统研究方法操控下,凸显毛泽东民主话语中对民主价值与原则的界定,视其为绝对真理;二是从科学主义为主导的现代研究方法出发,将毛泽东所建构的民主结构与模式说成是“伪民主”、“假民主”。毋庸置疑,两者都有失偏颇,都是政治学至上思维的结果。本文基于政治哲学的范围,来研究毛泽东的民主思想。政治哲学不同于意识形态与政治学,它所展开的讨论,目的既不是追寻绝对真理,也不是为社会现实问题提供实质性的答案,而是探寻某种答案为何正当。
     本文以四章的篇幅,从理论渊源、历史演变、话语构成、基本特征等四个方面对毛泽东的民主思想进行了梳理,其后,对毛泽东的民主思想进行了价值反思(第五章)。各章的主要内容为:
     第一章,作为本文的起点,归纳了毛泽东民主话语的理论渊源。毛泽东民主话语的理论渊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西方自由民主理论、传统民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社会关系与社会实践角度来把握人的本质,构建了以“阶级”为核心的民主理论。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理论则认为,人在本质上是具有理性的利益主体,基于这种认识,一些思想家构建了以“权利”为核心的民主理、论,目的在于维护个人的自由和实现个人的利益。传统民本理论是毛泽东民主话语的主要理论渊源之一,也是对毛泽东民主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渊源,传统民本理论把“德”看成人的本质,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道德契约,提炼出了一套“为民”的政治理论。
     第二章,揭示毛泽东民主思想的历史演变。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的毛泽东,即1921年前,倾向于西方自由民主理论,突出个人权利,希冀通过一种“民众联合”的理想方式来实现民主。大革命时期与土地革命时期,即1921年-1937年,在民主问题上,毛泽东主张全面向苏俄学习,建立一套纯粹的苏维埃式的民主。从抗日战争爆发到社会主义改造,即1937年-1956年,毛泽东的民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西方自由民主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阶级与权利的融合。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即1956年-1966年,是毛泽东民主思想的重大转型时期,《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此一时期毛泽东民主思想发展的重大标志,也是有关毛泽东民主话语的主要文献。文化大革命时期,即1966年-1976年,毛泽东民主思想,则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传统民本理论的结合。
     第三章,对毛泽东民主话语的基本构成进行了概念上的分析。一是“人民”概念。毛泽东民主话语中的“民”是指“人民”,而非“公民”。“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判断标准,这些标准主要包括:阶级标准、政治标准、思想标准,不同标准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重要性。二是“国体”与“政体”概念。政治民主属于上层建筑,没有经济民主的政治民主是伪民主,民主的本质在于由哪个阶级进行统治,这是“国体”问题。为了确保统治,统治阶级必须采取一定的组织形式,它表现为“政体”。通过对“国体”和“政体”问题的阐述,毛泽东意图探索一套实现人民自我统治的理论。
     第四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展开毛泽东民主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理论的比较研究,总结其基本特征。毛泽东民主思想的突出特征首先表现为它的阶级分析方法,即坚守阶级立场。与西方自由民主理论重视个体与权利不同,毛泽东民主思想强调集体与权力。西方自由民主理论在实践中是基于个体利益,通过选票等量化手段运行民主、寻求共识,而毛泽东民主思想在实践中是基于人民利益,通过协商等质性方式运行民主、达求共识。民主运行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社会冲突,尤其是处置不同偏好之间的冲突,在这一问题上,西方自由民主理论主张通过法律、程序等方式处置,追求程序民主,而毛泽东则希冀通过思想改造,消除社会冲突或个人偏好之间的差异。
     第五章,在对毛泽东民主思想进行整体考察之后,在毛泽东民主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理论之间展开理性对话,探求民主何以可能。本章从德性与民主关系之思、权力与民主关系之思、人民与民主关系之思、平等与民主关系之思等四个方面展开这场理性的对话,提出要辩证地处理好四种关系。本文欲借此指出,现代民主的弱点在于失德,片面崇拜权利平等、强调个体的重要性。而毛泽东则是重视道德,看重社会关系平等、突出人的社会性。毛泽东民主思想的意义正在于把民主从技术层面解救出来,重启其价值关怀,并在厮守价值关怀的前提下探寻民主实现的方式。
Democracy is both a problem of Politics and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democratic legitimacy is not a result of the political science arguing but a production of the mod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discussing. Western political philosophers such as Thomas Hobbes, Locke and Rousseaus had gradually established the legal status of democracy in modern society and finished the theoretical evidence of shifting from the pattern of "rule by god" to "rule by man" via writing a series of classics. However, after the opening of modern democracy age, the task of constructing democratic theory has been long occupied by politics, which has monopolized the "theory power" constructed by the foundation of democratic practice and became a kind of exclusive "ideology". This condition has long stifled the democratic researches and discussions related to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either has lead to the analysis of democratic structure and function beyond the discussion of democratic value and principles. Influenced by the above factors, the current researches on the democratic thought of Mao Zedong have always got into two kinds of troubles:one is under the manipulation of traditional research methodology which puts ideology in supreme status highlights the definitions of democratic value and principles in the democratic discourse of Mao Zedong; the other one is to start from modern research methodology dominated by scientism take the democratic structure and model constructed by Mao Zedong as "pseudo-democracy". It is no doubt that both the two ideas are biased and both the production of the thoughts of politics as the supreme. The thesis, based on the scope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makes a study on the democratic thought of Mao Zedong. Political philosophy differs fro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 attempts of the discussions made by political philosophy are neither pursue the absolute truth nor provide substantive answers to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society, but to explore the reasons why some answers are properly.
     The first four chapters of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democratic discourse of Mao Zedong from the four perspectives of theoretical origi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system structure and essential features, with the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of Mao Zedong's democratic thoughts followed by (chapter five). The main content of each chapter is as follows:
     Chapter one,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thesis, concludes the theoretical origin of Mao Zedong's democratic discourse, which mainly stems from three aspects:Marxist democratic theory, western liberal democratic theory and traditional people-centered theory. Marxist theoreticians grasp the essence of huma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ocial relations and social practice thus establish the democratic theory whose core is "class". While in the view of the western liberal democratic theory, human in his essence is the interest subject with rationality. Based on this cognition, some ideologists establish the democratic theory whose core is "right" with the intention of preserving personal freedom and realizing personal interests. The traditional people-centered theory is one of the main and most influential theoretical origin of Mao Zedong's democratic discourse. Taking "virtue" as the essence of human, the traditional people-centered theory emphasizes the moral contract between rulers and the ruled and hence refines a set of political theory "for the people".
     Chapter two reveal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ao Zedong's democratic thoughts. Youth Mao Zedong before the acceptation of Marxism inclined to the western liberal democratic theory, focused on personal rights and hoped to realize democracy though a ideal way of "citizens united". During the great revolution period, on the issue of democracy, Mao Zedong prefered to learn from Russia comprehensively and establish a set of pure democracy of Soviet-style. In the period of new-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democratic thoughts of Mao Zedong was the production of Marxist democratic theory combining with western liberal democratic theory and the mix of class and right. The early stage of socialism. was the important transition period of Mao Zedong's democratic thought."On the Correct Handling of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was a significant mark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o Zedong's democratic thought during that period and also a major literature related to Mao Zedong's democratic discourse. While Mao Zedong's democratic thought in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was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t democratic theory and traditional people-centered theory.
     Chapter three analyses the conception of basic composition of Mao Zedong words. First is the conception of "person", which in Mao Zedong words refers to "people" instead of "citizen"."People", under various historical conditions, has different value standard and judgment criterion. These standards mainly includes class standard, political standard and thinking standard, all of them has different importance under different periods. Second is the conception of "nature of country" and "political system". Political democracy belongs to superstructure. Without economical democracy, political democracy is pseudo-democracy. The essence of democracy lies in which class rules, which is the "nature of country". To ensure ruling, the ruling class must take certain forms of organization, which performed as'"political system". Through the narration of "nature of country" and "political system", Mao Zedong intends to explore a theory of people ruling themselves.
     Chapter four,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two chapters, conducts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Mao Zedong Thoughts and western liberal democratic research, and summarizes their basic features. The prominent feature of Mao Zedong Thoughts lies in its class analysis method i.e. emphasizes class nature of democracy. Unlike the western liberal democracy, which emphasizes on individual and rights, Mao Zedong Thoughts emphasizes on group and power. Western liberal democracy theory in practice, based on individual interests, runs democracy and seeks consensus through quantitative method such as ballot. While Mao Zedong Thoughts in practice, bases on people's interests to run democracy and seek consensus through consultancy. The key of democracy operation lies in how to resolve social conflicts, especially resolve conflicts of different preference. On this issue, western liberal democracy theory advocates the resolution through law and procedure. While Mao Zedong hope to resolve through ideological transformation.
     Chapter five is to seek the possibility of democracy, upon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Mao Zedong Thoughts and extending rational talks between Mao Zedong Thoughts and western liberal democracy. This chapter extends this rational talk in four aspects of thought of relation between moral character and democracy, thought of relation between power and democracy, thought of thought of rel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democracy, and thought of relation between equality and democracy and puts forward that to deal with the four relations dialectically. This article wants to point out, the weakness of modern democracy lies in lack of morality, recklessly worship of equal rights and emphasis on individual importance, while Mao Zedong values morality, equal social relation and emphasizes on the social attribute of people. The meaning of Mao Zedong thoughts lies in rescue democracy from technical level, reinitiates its caring value, and seeks the way of realizing democracy under the premise of holding caring values.
引文
① 戴维·赫尔德著,燕继荣译.民主的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第4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21页。
    ① 李蓉.人民民主:毛泽东的理想与实践[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② 刘德厚.毛泽东人民民主国家思想的历史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③ 蒋国海.毛泽东的民主观[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④ 解小光.毛泽东民主思想之理论渊源探析[J].党史博采,2006(12)。
    ① 权宗田.传统政治思想对毛泽东民主理论的双重影响[J].实事求是,2003(5)。
    ② 梁磊.论毛泽东早期的民主思想[J].学海,1998(4)。
    ③ 郭瑞.试论毛泽东早期民主观[J].世纪桥,2010(15)。
    ④ 谢敏华.江西时期毛泽东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927--1934)[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⑤ 荣敬本、罗燕明、叶道猛.论延安的民主模式:话语模式和体制的比较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① 吴若飞.延安时期毛泽东党内民主思想探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4)。
    ② 黄寿松.中国式民主如何可能——毛泽东延安时期的探索与启示[J].现代哲学,2007(1)。
    ③ 田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时期民主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④ 成林萍.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及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1。
    ⑤ 高锡文.毛泽东“大民主”观的理论剖析[J].台声,2005(8)。
    ⑥ 李庆英.毛泽东晚年“大民主”思想的政治学剖析[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6)。
    ⑦ 郭超.毛泽东晚年民主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⑧ 蒋国海.毛泽东的民主观[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① 梁柱.毛泽东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探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② 祝念峰.毛泽东党内民主建设思想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③ 李欣.毛泽东党内民主思想的实践与启示[D].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④ 王浩雷.毛泽东关于发展党内民主的四大战略构想[J].理论学刊,2006(12)。
    ① 姚植传.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探析[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② 陈朋.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的系统化分析[J].学习与实践,2007(11)。
    ③ 王平.毛泽东协商民主思想及其当代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④ 王建华.群众路线:民主的中国路径——以陕甘宁边区为个案[J].人文杂志,2008(6)。
    ⑤ 杨建淮.毛泽东民主集中制思想探析[J].前沿,2007(2)。
    ① 王军剑.毛泽东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基本方法[J].世纪桥,2006(9)。
    ② 江天健.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几个问题[J].探索,2003(5)。
    ③ 王小京.毛泽东、邓小平与江泽民民主政治观比较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1(2)。
    ④ 罗斯·特里尔著,胡为雄,郑玉臣译.毛泽东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⑤ 斯图尔特·R·施拉姆著,田松年、杨德译.毛泽东的思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⑥ 魏斐德著,李君如译.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① 史华慈著,陈玮译.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② 莫里斯·迈斯纳著,张宁译.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5。
    ③ 斯塔尔著,曹志为、王晴波译.毛泽东的政治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④ 杨炳章.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⑤ 沃马克著,霍伟岸、刘晨.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⑥ 沃马克著,霍伟岸、刘晨.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6页。
    ⑦ 费正清著,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⑧ 罗德里克·克法考尔著,魏海平、艾平译.“文化大革命”的起源[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1990。
    ① 费正清著,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第88页。
    ② 施瓦茨著,程钢译.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第244页。
    ③ 迪克·威尔逊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编译.毛泽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第377页。
    ④ 新岛淳良.毛泽东的哲学[M].日本大和文化出版公司,1990,第44页。
    ⑤ 宇野重昭.毛泽东的民主[M].日本昭和出版局,1993,第56页。
    ⑥ 新岛淳良.我的毛泽东研究[M].日本大和文化出版公司,1990,第87页。
    ① 郑永年、郭为佳。毛泽东“民主新路”及其现代性困境[J].东亚论文,2009(69)。
    ② 王绍光.理性与疯狂——文化大革命中的群众[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
    ① 梁妙荣.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新探[J].求实,2009(11)。
    ① 郝立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46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56页。
    ③ 雷蒙·阿隆著,周以光译.阶级斗争:工业社会新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第16页。
    ①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77页。
    ① 江宜桦.自由民主的理路[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第3页。
    ② 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著,曹海军译.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第99页。
    ③ 萨托利著,冯克利译.民主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63页。
    ④ 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著,曹海军译.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第100页。
    ① 江宜桦.自由民主的理路[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第56页。
    ② 江宜桦.自由民主的理路[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第56页。
    ③ “无负荷自我”堤桑德尔提出的一个概念,意指“不受道德纽带的束缚,做独立自由的自我”。参见迈克尔·桑德尔著,曾纪茂译.民主的不满[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第15页。
    ④ 迈克尔·桑德尔著,曾纪茂译.民主的不满[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第15页。
    ① 安德鲁·海伍德著,李智译.政治理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28页。
    ② 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第8页。
    ③ 安德鲁·海伍德著,李智译.政治理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184页。
    ④ 萨托利著,冯克利译.民主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16页。
    ① 萨托利著,冯克利译.民主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20页。
    ② 江宜桦.自由民主的理路[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第56页。
    ① 朱熹集注.《四书集注·孟子·滕文公章句上》[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第322页。
    ② 朱熹集注.《四书集注·论语·宪问》[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第190页。
    ③ 朱熹集注.《四书集注·论语·雍也》[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第116页。
    ① 朱熹集注.《四书集注·论语·阳货》[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1985,第218-219页。
    ② 朱熹集注.《四书集注·论语·宪问》[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1985,第183页。
    ③ 朱熹集注.《四书集注·论语·为政》[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1985,第84页。
    ④ 朱熹集注.《四书集注·论语·里仁》[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1985,第98页。
    ⑤ 朱熹集注.《四书集注·论语·颜渊》[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1985,第169页。
    ⑥ 朱熹集注.《四书集注·论语·卫灵公》[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1985,第195页。
    ⑦ 朱熹集注.《四书集注·孟子·尽心章句下》[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1985,第464-465页。
    ① [清]王先谦撰、沉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王制篇第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8,第152-153页。
    ②[清]王先谦撰、沉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大略篇第二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8,第504页。
    ③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四年》[M].第271页。
    ④ [春秋]左丘明.《左传·文公十三年》[M].第148页。
    ⑤ 高流水、‘林恒森译注.《慎子·内篇》[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第25页。
    ⑥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21页。
    ⑦ 李学勤主编.《尚书正义·酒诰第十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379页。
    ① 闾小波.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第31页。
    ②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18页。
    ③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第81页。
    ① 斯诺等.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第4、5页。
    ② 李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第9页。
    ① 斯诺等.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第7、8页。
    ② 李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第7页。
    ③ 斯诺等.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第7页。
    ④ 斯诺等.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第8页。
    ① 斯诺等.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第10页。
    ②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8页。
    ③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5页。
    ① 李蓉.人民民主:毛泽东的理想与实践[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第5页。
    ② 李蓉.人民民主:毛泽东的理想与实践[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第5页。
    ③ 李蓉.人民民主:毛泽东的理想与实践[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第1页。
    ④ 李蓉.人民民主:毛泽东的理想与实践[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第1页。
    ①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136页。
    ②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128页。
    ①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58页。
    ①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60页。
    ②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68页。
    ①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69页。
    ①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79页。
    ②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82页。
    ③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82页。
    ④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82页。
    ⑤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84页。
    ⑥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86页。
    ①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466页
    ②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90页。
    ③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94页。
    ①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94页。
    ② 中国革命博物馆编.新民学会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第76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1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2页。
    ② 李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第316页。
    ① 斯图尔特·R·施拉姆著,田松年、杨德译.毛泽东的思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24页。
    ② 于建嵘.中国农民问题研究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第104页。
    ① 斯图尔特·R·施拉姆著,田松年、杨德译.毛泽东的思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33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34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57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58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59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62页。
    ① 江西省档案馆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第306页。
    ② 江西省档案馆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第312页。
    ③ 李蓉.人民民主:毛泽东的理想与实践[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第68页。
    ④ 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第245页。
    ① 李蓉.人民民主:毛泽东的理想与实践[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第75页。
    ② 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遵义会议文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第21页。
    ① 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第304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43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69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59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741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662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401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403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678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742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99页。
    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律文献选编[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第83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101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079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587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500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343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562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564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375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378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624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742页。
    ①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第90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899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928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790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310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470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475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672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136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46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43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315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321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363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370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375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380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387页。
    ② 斯图尔特·R·施拉姆著,田松年、杨德译.毛泽东的思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114页。
    ① 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N].人民日报,1956-4-4。
    ② 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N].人民日报,1956-4-4。
    ① 毛泽东.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N].人民日报,1956-12-29。
    ② 毛泽东.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N].人民日报,1956-12-29。
    ①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351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352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第323-324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第324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第326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第328页。
    ①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第491页。
    ②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第491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第480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第467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第291页。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274页。
    ① 荣敬本等.论延安的民主模式[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第6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1408页。
    ② 徐纬光.现代中国政治话语的范式转换[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第1页。
    ① 萨托利著.冯克利、阎克文译.民主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34页。
    ② 萨托利著.冯克利、阎克文译.民主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41页。
    ①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第85页。
    ② 李敬巍.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主权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学习与探索,2010(5)。
    ① 中央档案馆编.秋收起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第113页。
    ① 《管子·七法》
    ② 《周礼·官记·大司徒》
    ③ 河清.民主的乌托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第47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40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1412页。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106页。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106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1233页。
    ② 雷蒙.阿隆.阶级斗争:工业社会新讲[M].江苏:译林出版社,2003,第17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659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667页。
    ①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128页。
    ①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433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637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42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1卷)[N].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240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236-237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636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604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674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672--673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649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645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676页。
    ③ 陈仕伟.马克思《法兰西内战》的民主思想初探——从国体和政体的视角[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11)。
    ①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第568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367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367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364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364-365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366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366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368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368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637-638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第1432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4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70-71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第1215页。
    ① 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167页。
    ② 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第236页。
    ③ 列宁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第249页。
    ④ 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417页。
    ⑤ 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第78页。
    ① 列宁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第325页。
    ② 斯大林.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第220页。
    ③ 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2页。
    ④ 范平、姚桓.中国共产党党章教程(第2版)[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第161页。
    ⑤ 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23页。
    ⑥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86页。
    ① 毛泽东.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第4页。
    ② 毛泽东.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第30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354页。
    ② 毛泽东.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第12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第1282-1283页。
    ② 毛泽东.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第9页。
    ① 毛泽东.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第31页。
    ① 毛泽东.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7-8页。
    ② 毛泽东.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第8页。
    ① 毛泽东.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第8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第456-457页。
    ① 毛泽东.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第7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16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993,第10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4页。
    ① 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125页。
    ② 孙中山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第323页。
    ① 闾小波.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第243页。
    ②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480页。
    ③ 转引王绍光.毛泽东的逆向政治参与模式——群众路线[J].学习月刊,2009(23)。
    ① 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第354页。
    ① 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1页。
    ① 威尔.金里卡著,刘莘译.当代政治哲学(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第10页。
    ① 李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第4页。
    ② 中国共产主义研究小组刊印.毛泽东集(第1卷)[M].一山图书供应,1976,第65页。
    ① 中国共产主义研究小组刊印.毛泽东集(第6卷)[M].一山图书供应,1976,第150页。
    ② 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中共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4)[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1,第132页。
    ① 1944年8月23日毛泽东与约翰·谢伟思的谈话[J].党史通讯,1983(20-21)。
    ② 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著,曹海军等译.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第48页。
    ① 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著,曹海军等译.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第49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1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1251页。
    ② 赵汀阳.每个人的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3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9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64页。
    ③ 孙中山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第733页.
    ①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265页。
    ②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264页。
    ①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361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29页。
    ① 巴伯著,彭斌译.强势民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第5页。
    ① 杜英歌,娄成武.西方协商民主理论述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5)。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第821页。
    ② 毛泽东.保持劳动者本色,密切上下级关系[N].人民日报,1967-11-19。
    ③ 杜英歌,娄成武.西方协商民主理论述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5)。
    ① 《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第301页。
    ② 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第31页。
    ① 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第111页。
    ②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14页。
    ③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84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62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76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第368页。
    ② 威尔.金里卡著,刘莘译.当代政治哲学(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第305页。
    ① 江宜桦.自由民主的理路[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第4页。
    ① 马南著,崇明、倪玉珍译.民主的本性[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第9页。
    ② 威尔·金里卡著,刘莘译.当代政治哲学(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第8页。
    ① 马南著,崇明、倪玉珍译.民主的本性[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第40页。
    ② 马南著,崇明、倪玉珍译.民主的本性[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第40页。
    ① 迈克尔.H.莱斯诺夫著,冯克利译.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19页。
    ① 欧阳英.走进西方政治哲学——历史、模式与解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第48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第2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第27页。
    ① 雷蒙·阿隆著,周以光译.阶级斗争:工业社会新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第20页。
    ② 雷蒙·阿隆著,周以光译.阶级斗争:工业社会新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第21页。
    ① 萨托利著,冯克利译.民主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42页。
    ① 萨托利著,冯克利译.民主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312页。
    ② 戴维·赫尔德著,燕继荣译:民主的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第20页。
    ③ 参见萨托利著,冯克利译.民主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311页:“其中最典型的论点:‘认为古代城邦中的成年人享有自由,这是人们所能犯的最为离奇的错误之一。他连最模糊的自由观念都没有。……享有政治权利,能够投票,任命官员,可以提名为执政官,这就是所谓的自由;但是正是由于这一切,人们无异于国家的奴隶。
    ④ 萨托利著,冯克利译.民主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311页。
    ① 陈晓明.西方人学理论的基本走向[J].学海,2000(1)。
    ① 转引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著,曹海军译.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第65页。
    ② 转引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著,曹海军译.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第50页。
    ① 陈晓明.西方人学理论的基本走向[J].学海,2000(1)。
    ② 陈晓明.西方人学理论的基本走向[J].学海,2000(1)。
    ① 雷颐.面对现代性的挑战:清皇朝的应对[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第79页。
    ②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第1-21页。
    ① 萨托利著,冯克利译.民主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370页。
    ② 萨托利著,冯克利译.民主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372页。
    ③ 王绍光.民主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第2页。
    ④ 马南著,崇明、倪玉珍译.民主的本性[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第87页。
    ⑤ 萨托利著,冯克利译.民主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374页。
    ① 杨红、吴映萍、张立程.论毛泽东的平等观[J].理论月刊,2008(1)。
    ① 杨红、吴映萍、张立程.论毛泽东的平等观[J].理论月刊,2008(1)。
    ① 顾肃.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第23页。
    [1]《毛泽东文集》(1-8卷)
    [2]《毛泽东选集》(1-5卷)
    [3]((列宁全集》(第1、4、7、8、11、12卷)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
    [5]《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6]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7]毛泽东.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9]《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0]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1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14]斯大林.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管子》
    [2]《周礼》
    [3]《孟子》
    [4]《论语》
    [5]《荀子》
    [6]《左传》
    [7]《慎子》
    [8]《尚书》
    [1]戴维·赫尔德著,燕继荣译.民主的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李蓉.人民民主:毛泽东的理想与实践[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3]刘德厚.毛泽东人民民主国家思想的历史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4]蒋国海.毛泽东的民主观[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荣敬本、罗燕明、叶道猛.论延安的民主模式:话语模式和体制的比较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6]梁柱.毛泽东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探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姚植传.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探析[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8]罗斯·特里尔著,胡为雄、郑玉臣译.毛泽东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9]斯图尔特·R·施拉姆著,田松年、杨德译.毛泽东的思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0]魏斐德著,李君如译.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1]史华慈著,陈玮译.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2]莫里斯·迈斯纳著,张宁译.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5。
    [13]斯塔尔著,曹志为、王睛波译.毛泽东的政治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4]杨炳章.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5]沃马克著,霍伟岸、刘晨译.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6]费正清著,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17]罗德里克·克法考尔著,魏海平、艾平译.“文化大革命”的起源[M].北京:求实出版 社,1990。
    [18]施瓦茨著,程钢译.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第244页。
    [19]迪克·威尔逊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编译.毛泽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0]新岛淳良.毛泽东的哲学[M].日本大和文化出版公司,1990。
    [21]宇野重昭.毛泽东的民主[M].日本昭和出版局,1993。
    [22]新岛淳良.我的毛泽东研究[M].日本大和文化出版公司,1990。
    [23]王绍光.理性与疯狂——文化大革命中的群众[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
    [24]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5]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27]江宜桦.自由民主的理路[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28]迈克尔·桑德尔著,曾纪茂译.民主的不满[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9]安德鲁·海伍德著,李智译.政治理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0]郝立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1]雷蒙·阿隆著,周以光译.阶级斗争:工业社会新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32]斯诺等.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33]李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34]陈志让.毛泽东与中国革命(上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35]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36]萨托利著.冯克利、阎克文译.民主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7]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38]河清.民主的乌托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9]范平、姚桓.中国共产党党章教程(第2版)[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40]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1]闾小波.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42]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43]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著,曹海军等译.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44]赵汀阳.每个人的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5]巴伯著,彭斌译.强势民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46]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47]威尔·金里卡著,刘莘译.当代政治哲学(上下册)[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48]迈克尔.H.莱斯诺夫著,冯克利译.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9]欧阳英.走进西方政治哲学——历史、模式与解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50]莫里斯·迈斯纳,杜蒲、李玉玲译.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51]雷颐.面对现代性的挑战:清皇朝的应对[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2]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53]王绍光.民主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54]马南著,崇明、倪玉珍译.民主的本性[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56]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57]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李天然译.政治哲学史(上下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
    [58](美)汉娜·阿伦特,孙传钊译.极权主义的起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59](美)汤森、沃马克,董方译.中国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60]刘瑜.民主的细节[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61]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62]刘军宁.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63]托马斯,顾肃,刘雪梅译.政治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4]托克维尔,朱尾声译.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5]辛向阳.20世纪西方民主理论论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66]刘小枫.施特劳斯的路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67]黄岭峻.激情与迷思[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1]解小光.毛泽东民主思想之理论渊源探析[J].党史博采,2006(12)。
    [2]权宗田.传统政治思想对毛泽东民主理论的双重影响[J].实事求是,2003(5)。
    [3]梁磊.论毛泽东早期的民主思想[J].学海,1998(4)。
    [4]郭瑞.试论毛泽东早期民主观[J].世纪桥,2010(15)。
    [5]吴若飞.延安时期毛泽东党内民主思想探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4)。
    [6]黄寿松.中国式民主如何可能——毛泽东延安时期的探索与启示[J].现代哲学,2007(1)。
    [7]高锡文.毛泽东“大民主”观的理论剖析[J].台声,2005(8)。
    [8]李庆英.毛泽东晚年“大民主”思想的政治学剖析[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6)。
    [9]王浩雷.毛泽东关于发展党内民主的四大战略构想[J].理论学刊,2006(12)。
    [10]陈朋.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的系统化分析[J].学习与实践,2007(11)。
    [11]王平.毛泽东协商民主思想及其当代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12]王建华.群众路线:民主的中国路径——以陕甘宁边区为个案[J].人文杂志,2008(6)。
    [13]杨建淮.毛泽东民主集中制思想探析[J].前沿,2007(2)。
    [14]王军剑.毛泽东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基本方法[J].世纪桥,2006(9)。
    [15]江天健.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几个问题[J].探索,2003(5)。
    [16]王小京.毛泽东、邓小平与江泽民民主政治观比较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1(2)。
    [17]祝念峰.毛泽东党内民主建设思想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18]郑永年、郭为佳。毛泽东“民主新路”及其现代性困境[J].东亚论文,2009(69)。
    [19]梁妙荣.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新探[J].求实,2009(11)。
    [20]李敬巍.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主权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学习与探索,2010(5)。
    [21]陈仕伟.马克思《法兰西内战》的民主思想初探——从国体和政体的视角[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11)。
    [22]王绍光.毛泽东的逆向政治参与模式——群众路线[J].学习月刊,2009(23)。
    [23]杜英歌、娄成武.西方协商民主理论述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5)。
    [24]杨红、吴映萍、张立程.论毛泽东的平等观[J].理论月刊,2008(1)。
    [25]陈晓明.西方人学理论的基本走向[J].学海,2000(1)。
    [1]谢敏华.江西时期毛泽东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927-1934)[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田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时期民主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3]成林萍.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及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1。
    [4]郭超.毛泽东晚年民主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李欣.毛泽东党内民主思想的实践与启示[D].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徐纬光.现代中国政治话语的范式转换[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7]中国革命博物馆编.新民学会资料[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8]江西省档案馆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9]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遵义会议文献[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0]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律文献选编[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
    [1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于建嵘.中国农民问题研究资料汇编[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14]中央档案馆编.秋收起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6]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Rana Mitter.A bitter revolution:China's struggle with the modern world[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2]David Boucher and Paul Kelly.The social contract from hobbes to Rawls[M]. Routledge,1994
    [3]David Miller.Political Philosophy[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4]Alan P.L.Liu.Mass politic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M].Westview Press,1996
    [5]James R.Townsend.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st China[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7
    [6]Hubert O.Brown.Democracy in China[J].Asl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1985
    [7]Cass Sunstein.Designing democracy:what constitutions do[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8]Phyllis M.Frakt.Mao's Concept of Represent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1979
    [9]Shuna WangYang Yao.Grassroots Democracy and local governance: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 [J].World Development,2007
    [10]Edward X.Gu.Who Was Mr Democracy?The May Fourth Dicourse of Populist Democracy and the Radicalization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1915-1922).Modern AsianStudies,2001
    [11]Ethan J. Leib.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Deliberative Democracy[J]. Journal of Public Deliberation,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