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试析当代女性作家社会情爱小说的写作特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母题。本文超越言情小说的雅俗之分,
    并特别选定了当代女性作家这一视角,对她们所写的社会情爱小说
    进行了研究。经过对大量此类作品的分析,本文归纳出它们的若干
    特征。一是其主题从“爱情至上”到“无奈的退居”之转变;二是
    其性与爱情相分离的基本趋势;三是其表现出来的女性作家普遍具
    有的都市情结。
     针对女性作家在小说创作中所表现的独特的审美风格,本文又
    进一步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此类文本进行了剖析,揭示了在“女
    权”背后女性自我的颠覆。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女性主义、表现女
    性特征,成为摆在女性作家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本文为此类作品的发展趋势作出了自己的设想:即对个
    人经验进行重新书写,使其上升到人类普遍化的高度。
Abstract
     Love is a perpetual subject of literary works. This thesis overstepped the distinction of love stories between refinement and popularity, and chose an especial visual angle of contemporary female writers. After had analyzed and studied a great deal of female writers?social love stories, it cain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novels could be reduced to three. First, the theme of these social love stories was transformed love is supreme?into cannot help but withdraw? Second, these novels had a main tendency to separation with sex and love. Third, these love stories showed the city complex that most female writers possessed.
     As female writers expressed a special aesthetic style in their novels, this thesis also analyzed these social love stories from the feminism angle, and revealed the subversion of women themselves behind the feminism. Therefore, how to understand feminism and express femininity correctly became an urgent problem.
     For this reason, the thesis advanced a tentative idea for social love stories. It meant to rewrite the personal experience so that it could be raised to human experience.
    Postgraduate: Sheng Shilan Directed by: Tang Zhesheng
引文
1《小说面面观》,爱·摩·福斯特,苏炳文译,花城出版社1984年,第47-49页。
    2《小说写作技巧二十讲》,约翰·盖利肖,梁淼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369页。
    3《超越雅俗—抗战时期的通俗小说》,孔庆东,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89页。
    4《战地莺花录》前言,袁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5《台湾爱情文学论》,古继堂,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47页。
    6《中国现代小说史》,杨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一卷第46页。
    7《超越雅俗—抗战时期的通俗小说》第190页。
    8《小说史:理论与实践》,陈平原,北大出版社1993年,第120页。
    9《毕倚虹评传》,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作家评传丛书》之四第22-23页,南京出版社1994年。
    10《<玉梨魂>新论》,夏志清,转引自《超越雅俗—抗战时期的通俗小说》第195页。
    11《世间唯有情难诉 试析“言情小说”的若干特征》,袁进,《上海文论》1991年第5期,第10-15页。
    12《在创伤性记忆的环抱中》,王晓明,选自《九十年代的女性一个人写作(笔谈)》,《文学评论》1999年第5期,第48-49页。
    13《一间自己的屋子》,伍尔夫,王环译,沈阳出版社1999年,第64页。
    14《妇女与创造力》,西蒙·德·波伏娃,选自《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55页。
    15陈惠芬:《找回失落的那半:“认识你自己”—关于女性文学的思考兼及人类意识的提高等等》,《当代文艺思潮》1987年第2期,第11页。
    16转引自《张恨水和琼瑶言情小说比较研究》,张凉,《通俗文学评论》1994年第2期,第52页。
    17转引自《台湾对“琼瑶公害”的批判和对“三毛”式伪善的批评》,古远清,《通俗文学评论》1994年第2期,第58页。
    18《妇女与创造力》,西蒙·德·波伏娃,选自《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57页。
    
    
    19《琼瑶的梦和读者的世界》,毛时安,《上海文论》1987年第1期,转引自《世间唯有情难诉 试析“言情小说”的若干特征》,袁进,《上海文论》1991年第5期,第10-15页。
    20《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王安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14页。
    21《评四、五、六月的创作》,茅盾,《小说月报》第18卷第8号,转引自《苦难的升华》,于青,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7页。
    22转引自《倾听自我—陈染论》,陈菡蓉,《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2期,第85-92页。
    23《爱的艺术》,埃里希·弗洛姆,刘福堂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7页。
    24《陈染—女性个体经验的书写与超越》,齐红、林舟,选自《生命的摆渡—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海天出版社1998年,第92页。
    25转引自《现代文学史上的张爱玲》,余斌,《张爱玲传》附录,海南出版社1995年修订版。
    26《池莉:神圣的烦恼人生》,戴锦华,《文学评论》1995年第6期,第50-61页。
    27《绿水长流》跋《请让绿水长流》,池莉,《中篇小说选刊》1994年第1期,第28页。
    28以上观点出自《女作家的爱情冒险》,席绢,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
    29《现代都市社会的“欲望”文本—以卫慧和棉棉的创作为例》,陈思和,《小说界》2000年第3期,第165-172页。
    30《糖》,棉棉,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第89页。
    31《第二性—女人》,西蒙·波娃,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451页。
    32《韩东—清醒的文学梦》,林舟,选自《生命的摆渡—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海天出版社1998年,第57-58页。
    33《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陈染,选自《陈染作品自选集》(上)《危险的去处》,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第291页。
    34《私人生活》,陈染,作家出版社1996年,第8页。
    35《关于<糖>之三》,葛红兵,《糖》前言,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
    36《90年代女性私小说“性别”弱视》,乐铄,选自《中国当代、现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10期,第27-31页。
    37《韩东—清醒的文学梦》,林舟,选自《生命的摆渡—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海天出版社1998年,第57-58页。
    
    
    38《史铁生与李健鸣的三封通信》,史铁生、李健鸣,《钟山》2000年第4期,第168页。
    39《集外集拾遗·<十二个>后记》,《鲁迅全集》第7卷,第719页。
    40据《论王安忆》,汪政 晓华,《钟山》2000年第4期,第187—200页。
    41《王安忆—更行更远更深》,齐红、林舟,选自《生命的摆渡—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海天出版社1998年,第21—22页。
    42《王安忆—更行更远更深》,齐红、林舟,选自《生命的摆渡—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海天出版社1998年,第21—22页。
    43《论王安忆》,汪政 晓华,《钟山》2000年第4期,第187—200页。
    44《糖》,棉棉,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第159页。
    45《现代都市社会的“欲望”文本—以卫慧和棉棉的创作为例》,陈思和,《小说界》2000年第3期,第166页。
    46《上海宝贝》,卫慧,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4页。
    47《像卫慧一样疯狂》,卫慧,选自《水中的处女》,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90页。
    48《都市的五光十色—三十年代都市题材小说之比较》,王爱松,《文学评论》1995年第4期,第17—28页。
    49《都市“恶之花”》,扎西多,《读书》2000年第7期,第126页。
    50《论穆时英》,《沈从文文集》第11卷,第204页。
    51《现代都市社会的“欲望”文本—以卫慧和棉棉的创作为例》,陈思和,《小说界》2000年第3期,第165—172页。
    52《糖》,棉棉,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第120页。
    53《糖》,棉棉,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第120页。
    54转引自《张恨水和琼瑶言情小说比较研究》,张凉,《通俗文学评论》1994年第2期,第52页。
    55《人生五大问题》,莫罗阿,傅雷译,三联书店1986年,第26页。
    56《性别差异》,露丝·依利格瑞,选自《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72页。
    57《另一扇开启的门—陈染访谈录》,陈染、萧钢,选自《陈染作品自选集》(下)《禁忌的归途》,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第440页。
    58《两性世界的对立与合作》,于青,选自《苦难的升华》,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85页。
    59《妇女的时间》,朱莉亚·克里斯多娃,选自《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47—369页。
    60《另一扇开启的门—陈染访谈录》,陈染、萧钢,选自《陈染作品自选集》(下)《禁忌的归途》,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第440页。
    
    
    61《90年代女性私小说“性别”弱视》,乐铄,选自《中国当代、现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10期,第27—31页。
    62《妇女小说是女性主义的小说吗?》,罗瑟琳·科渥德,选自《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80页。
    63《另一扇开启的门—陈染访谈录》,陈染、萧钢,选自《陈染作品自选集》(下)《禁忌的归途》,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第428页。
    64《陈染:个人和女性的书写》,戴锦华,选自《陈染作品自选集》(下)《禁忌的归途》,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第392页。
    65《另一扇开启的门—陈染访谈录》,陈染、萧钢,选自《陈染作品自选集》(下)《禁忌的归途》,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第427页。
    66《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陈染,选自《陈染作品自选集》(上)《危险的去处》,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第291页。
    67《镜与妖女:对女性主义批评的反思》,桑德拉·吉尔伯特 苏姗·格巴,选自《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81页。
    68《妇女的时间》,朱莉亚·克里斯多娃,选自《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67—368页。
    69《美杜莎的笑声》,埃莱娜·西苏,选自《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88—210页。
    70《文学的维度》,南帆,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158页。
    71《文学的维度》,南帆,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174页。
    72《飞升与坠落:九十年代女性文学的文化悖论》,唐利群,《文艺报》1999.11.11。
    73《女性的奥秘》,贝蒂·弗里丹,程锡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58页。
    74《解读女性文学》,白烨,选自《女性文学笔谈二十一家》,《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10期,第85页。
    75《犹在镜中》,戴锦华,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198页。
    76《陈染—女性个体经验的书写与超越》,齐红、林舟,选自《生命的摆渡—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海天出版社1998年,第94页。
    77《另一扇开启的门—陈染访谈录》,陈染、萧钢,选自《陈染作品自选集》(下)《禁忌的归途》,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第415—416页。
    78据《寻根话语的批判》,彭富春,《读书》2000年第8期,第145页。
    
    
    79《双调夜行船》,徐坤,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62页。
    80《浮出历史地表之后》,薛毅,选自《九十年代的女性一个人写作(笔谈)》,《文学评论》1999年第5期,第52—53页。
    81《另一扇开启的门—陈染访谈录》,陈染、萧钢,选自《陈染作品自选集》(下)《禁忌的归途》,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第427页。
    82《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权主义文学理论》,陶丽·莫依,林建法、赵拓译,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5—6页。
    83《浮出历史地表之后》,薛毅,选自《九十年代的女性—个人写作(笔谈)》,《文学评论》1999年第5期,第54页。
    84《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权主义文学理论》中文版序,陶丽·莫依,林建法、赵拓译,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
    85《王安忆—更行更远更深》,齐红、林舟,选自《生命的摆渡—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海天出版社1998年,第26页。
    86《一间自己的屋子》,伍尔夫,王环译,沈阳出版社1999年,第93页。
    87《从潜意识场景到历史场景》,埃莱娜·西苏,选自《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24页。
    
    
    1.《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2.《小说面面观》,爱·摩·福斯特,苏炳文译,花城出版社1984年。
    3.《超越雅俗——抗战时期的通俗小说》,孔庆东,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4.《小说史:理论与实践》,陈平原,北大出版社1993年。
    5.《生命的摆渡——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林舟,海天出版社1998年。
    6.《一间自己的屋子》,伍尔夫,王环译,沈阳出版社1999年。
    7.《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权主义文学理论》,陶丽·莫依,林建法、赵拓译,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
    8.《文学的维度》,南帆,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9.《第二性——女人》,西蒙·波娃,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
    10.《爱的艺术》,埃里希·弗洛姆,刘福堂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
    11.《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王安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苦难的升华》,于青,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