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乡村题材法制电影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的重点是对1979—2008年间中国乡村题材法制电影作研究。
     此30年对应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法制电影的数量与日俱增,特别是其中的乡村题材法制电影的数量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据统计,30年间,中国共生产了904部法制电影,其中包括132部乡村题材法制电影。新时期以来,乡村题材法制电影不仅数量上有增长,其质量、内容、意义也都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这无论对中国电影业还是对中国法制社会进程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梳理了30年间法制电影和乡村题材法制电影名单与电影内容的基础上,论文先对新时期以前的中国乡村题材法制电影进行了发展脉络的梳理,大致分为了三个阶段,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乡村题材法制电影、1949年至1966年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乡村题材法制电影和1967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法制电影。论文的正文部分从以下五个章节进行展开:
     第一章对30年间中国乡村题材法制电影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从中探索其发展规律。即此30年中国乡村题材法制电影发展态势如何,这些乡村题材法制电影呈现出什么面目,又经历了哪些变化。以30年乡村题材法制电影名单和统计数据为依据,可直观地划分为三个阶段:1979—1991年乡村题材法制电影的自觉创建期;1992—2000年是乡村题材法制电影的发展变革期;2001—2008年是乡村题材法制电影的繁荣多产期。
     第二章探讨乡村题材法制电影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本文从中国社会30年发展变化的宏大背景中考查乡村题材法制电影变化的原因。从电影体制的改革创新到法律体系的发展完善再到社会文化的更新进步,透过这些角度详解30年来乡村题材法制电影的变化成因,从而观照社会背景对传播系统所带来的影响。
     第三章通过新时期乡村题材法制电影的发展态势和原因分析,探究其体现出的特点和正反两方面的传播作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创作过程是从自发走向自觉,新的法律产生既对乡村题材法制电影的创作产生影响,反过来它又推动了中国法制化进程;讲“人情”重于讲“法理”;影片关注“人”胜于关注“法律”;表现“乡村”多于表现“法庭”。新时期乡村题材法制电影的传播作用主要有:认识作用、警戒作用、疏导作用和建设作用。同时,也要规避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主要包括:诱发作用、模仿作用、破坏作用和异化作用。
     第四章,从影像叙事入手,分析新时期乡村题材法制电影为了实现其传播作用,通常呈现哪种类型的“故事”?又是习惯于按照哪种组织方式“结构”,以何种方式加以表达的?
     本章共分为两节:第一节,从叙事主题的角度探索与思考新时期乡村法制现状。在呈现“乡村”这一封闭空间的时候,新时期乡村题材法制电影叙事主题多以展现“人情”与“法理”之间的矛盾;“乡村”也在不断地受到“城市”的强烈冲击,“城市”成为了“乡村”这个共同体逐渐解构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新时期乡村题材法制电影既表现了城乡之间价值观念的冲突,也表现了行为方式的差异;同时,新时期乡村题材法制电影叙事主题还关注如何协调城乡二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而成功建立乡村社会法治秩序。
     第二节,从新时期乡村题材法制电影的叙事结构着手,分析在电影文本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支配下,中国乡土社会的法治秩序是如何被建构的。在叙事的表层结构方面,我们将乡村题材法制电影的主要要素抽取出来进行分析,研究其相互之间的关联,分析这些相似的人物角色设置、人物功能、情节发展、矛盾冲突等是如何承担着重要的叙事功能的;在叙事的深层结构方面,对新时期乡村题材法制电影秩序价值、正义价值的实现和价值的冲突与消解。
     第五章考察法律文化是如何在乡村题材法制电影中得以体现的。从主旋律影片和娱乐性影片两个层面考察其对法律文化主导性和大众性特点的传播。
     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乡村题材法制电影在新时期30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帮助农民法律意识的觉醒,促使乡土社会法制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真实地反映了乡土社会的世态民生,而且作用于乡土社会,影响乡土社会。要努力使乡村题材法制电影的法律文化面貌符合全人类的法律价值取向,使其以独特的民族面貌更好地走向世界。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专著对新时期乡村题材法制电影作专门性研究,笔者在搜集了众多第一手的乡村题材法制电影资料的基础上,以中国社会体制演变、电影行业体制改革及影像叙事的角度对乡村题材法制电影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及综合性。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the years of 1979-2008 Chinese rural legal films for research subjects.
     This 30 years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rocess corresponding to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legal movies, especially the rural subjects, the number also shows the rising trend.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30 years,904 Chinese legal movies were produced, including 132 rural subjects. The new period, rural legal movies not only quantity increases,but also its quality, content, meaning occurs a huge change, in the Chinese movie industry or whether to social progress of China's legal system have a immeasurable influence.
     Based on combing the 30 years legal movies and rural subjects list and movie content, the paper first combs the Chinese rural legal movies before the new period and divides them into three stages, namely, new China was founded in 1949; the rural legal movies of 1949-1966, meaning "17 years"; 1967 to the 1976 "culture revolution" period of legal movies. The text of papers starts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analyzed 30 years of Chinese rural subjects legal movie development trend, from which to explore the law of development. Namely, how was the 30 years China rural subjects legal movie development situation, what appearance these rural subjects legal movies showed, and experienced what changes. For 30 years rural subjects legal movie list and statistical data as the basis, can directly into three stages:1979-1991 rural subjects of legal film self-consciously; create period 1992-2000 wa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ubjects legal movie transformation time; from 2000 to 2008 is the prosperity of the country subject legal movies period.
     Chapter 2 discusses why rural subjects legal movies would happen.This article searched the reason for the variation of the legal movies, from the grand background of Chinese society development and change in 30 years. From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film system to the developing and perfecting of law system to the update progress of social culture, through these angles, sep 30 years of rural subjects legal movies, which reflect on social causes change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background to the impact.
     Chapter 3 through the new period of rural subject legal movie development trend and cause analysis, probe into its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pread of western role. Its features:creative process is from spontaneous to self-consciousness, new laws produced influence to the creation of the rural subjects legal movies, which has in turn promote Chinese legalization; speak "human" over speak "legal"; "person" attention is better than "legal" attention; performance "country" more than performance "court" The major communicating functions of the rural subjects legal movie in the new period include:knowledge functions, alert function, facilitating role and construction effect. At the same time, also avoides the potential negative effects:induce function, imitate function, damage and alienation effect.
     The fourth chapter, starting from image narrative, analyzes the rural subjects legal movie in order to realize its role, usually present spread what type of "story"? What kind of organization is used to according to means "structure", in what way to express?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wo quarters:the first quarter, from the angle of narrative theme, explores the country legal status quo thinking in the new period. In the present "country"-the enclosed space, new period of rural subjects legal movies narrative theme show mor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human "and" legal ";"country" is constantly influenced by the "city'"s strong impact, "city" became "country" this community,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radually deconstruction of factors, the new period rural subjects legal movies not only showed the values conflic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but also showed behavior of the differences. Meanwhile, the narrative theme of new period rural subjects legal movie is concerned how to coordinate the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o build a successful rural social legal order.
     The second quarter, from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new period of rural legal movies, analyzes how is the order of the Chinese native society of rule of law construction, in the film text surface structure and deep structure's domination. The surface structure in narrative, we will extract out main elements of rural subjects legal movies for analysis, study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ach other, analyze how these similar characters settings, characters function, plot development, conflict etc undertaking important narrative function; the deep structure in narrative, research the order value and justice value realization of new period rural subjects legal movie, and the value of conflict and digestion.
     Chapter 5 examines how the legal culture represented in rural subjects legal films. From two aspects:the matic films and entertaining films, research examins the spread of legal culture of guidance and general audience characteristics.
     Finally, summary of full text points out that the creation of the rural subjects legal movies should be multidimensional, rural subject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legal movie significance should also be multidimensional, and it will provide people with more utterance possible.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tries to draw the new communicating mode of rural legal films.
     There is no book at home and abroad for professional research in the new period rural subject legal films, on the basis of collecting many materials of first-hand rural subject legal films, research from the angle of China's social system evolution, the film industry system reform and image narrative, having the certain innovation and comprehensive.
引文
①陈波:《逻辑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209页。
    ②[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①王鹏进:《美国法治类电视的历史特点和发展趋势》,《中国电视》,2005年第12期。
    ②资料来源:谈大正、沈栖主编《中外法制电影赏析》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①资料来源:谈大正、沈栖主编《中外法制电影赏析》,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②李红艳:《乡村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2页。
    ①李红艳:《乡村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2页。
    ②李红艳:《乡村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2页。
    ①李道新:《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372页。
    ①柯灵:《试为“五四”与电影画一轮廓——电影回忆录》,载于香港《中国电影研究》,1984年第1期。
    ②章柏青、贾磊磊主编:《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上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377页。
    ③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正中书局,1948年版,第906页。
    ④张知本编:《最新六法全书》,三民书局,1981年版,第139页。
    ⑤范明辛、雷晟生:《中国近代法制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2月版,第223页。
    ⑥范明辛、雷晟生:《中国近代法制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2月版,第223页。
    ①张知本编:《最新六法全书》,三民书局,1981年版。
    ②范明辛、雷晟生:《中国近代法制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2月版,第223页。
    ③逢格炜等:《农业影视创作与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34页。
    ④柯灵:《试为“五四”与影画一轮廓——电影回忆录》,载于香港《中国电影研究》,1984年第1期。
    ⑤陈明、边静、黎煜、郦苏元:《中国早期电影发展回顾》,载于《中国电影年鉴·2005年增刊》。
    ①①章柏青、贾磊磊主编:《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上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378页。
    ②李天济:《要学习、要歌颂——写作<今天我休息>的感受》,《文汇报》1960年1月15日。
    ①侯巨明:《符号化的视听语言—“工农兵电影”叙事研究(1949-1966)》,载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②舒晓鸣:《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③章柏青、贾磊磊主编:《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上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61页。
    ①彭加瑾:《看影片<留村察看>》,《当代电影》1995年第4期,第20页。
    ②章柏青、贾磊磊主编:《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上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89页。
    ①章柏青、贾磊磊主编:《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上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99页。
    ①熊小川:《中国内地法律电影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225页。
    ①车浩:《中国法律电影:十年一觉“进城”梦》,载于《人民法院报》2008年1月7日。
    ②车浩:《中国法律电影:十年一觉“进城”梦》,载于《人民法院报》2008年1月7日。
    ③郑杭生著:《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3页。
    ①车浩:《中国法律电影:十年一觉“进城”梦》,载于《人民法院报》2008年1月7日。
    ②资料来源:郑杭生著:《当代中国农村转型的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7页。
    ①尹鸿:《年度报告:2002-2003年中国电影产业》,《跨越百年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105页。
    ①包国之、张建勇:《电影体制改革:回顾、恩考与展望》。
    ②章柏青、贾磊磊主编:《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404页。
    ③路春艳:《从1979年以来乡土电影演变看中国电影发展走向》,载于《戏剧艺术》1999年第3期,第64页。
    ①路春艳:《从1979年以来乡土电影演变看中国电影发展走向》,载于《戏剧艺术》1999年第3期,第64页。
    ②倪震:《改革与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第44页。
    ③包国之、张建勇:《电影体制改革:回顾、思考与展望》。
    ①包国之、张建勇:《电影体制改革:回顾、恩考与展望》。
    ②包国之、张建勇:《电影体制改革:回顾、思考与展望》。
    ①钟惦棐主编:《电影美学:1982》,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3年出版,第348页、350页。
    ②钟惦棐主编:《电影美学:1982》,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3年出版,第348页、350页。
    ③《<血色清晨>:颓坏的仪式与文化的两难》,见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99页。
    ④谢晓霞:《影像乡村:坚硬的现实主义——以《血色清晨》、《被告山杠爷》、《天狗》为例》,载于《电影评介》,2008年第3期,第22页
    ⑤《<血色清晨>:颓坏的仪式与文化的两难》,见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99页。
    ①谢晓霞:《影像乡村:坚硬的现实主义——以《血色清晨》、《被告山杠爷》、《天狗》为例》,载于《电影评介》,2008年第3期,第22页
    ②章柏青、贾磊磊主编:《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408页。
    ①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216页。
    ①王树舜:《1993年故事片创作情况概述》,摘自《中国电影年鉴》(1994年卷)
    ②倪震,单玎,王海洲等著:《改革与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11月,第24页。
    ③路春艳:《从1979年以来乡土电影演变看中国电影发展走向》,载于《戏剧艺术》1999年第3期,第64页。
    ④倪震,单玎,王海洲等著:《改革与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11月,第24页。
    ①《电影通讯》1989年第10期。
    ②雨山:《电影创作座谈会侧记》,《电影通讯》1993年9月。
    ①艾知生:《加强领导,努力提高电影质量》,《电影通讯》1993年11月。
    ①车浩:《中国法律电影:十年一觉“进城”梦》,载于《人民法院报》2008年1月7日。
    ②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第33页。
    ③饶曙光:《观众本体与中国商业电影之三十年流变》,载于《中国电影年鉴 百年电影专刊》,第366页。
    ①该节部分还参考了陈犀禾、郑洁的《中国电影和“市场之手”》一文,该文载于《中国电影:创作与市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①申保珍:《百部法律法规构筑三农法制框架》,载于《农民日报》2008年12月20日。
    ①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年11月14日通过。
    ② 卓洋渊主编:《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77—378页。
    ①章柏青、贾磊磊主编:《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上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209页。
    ②章柏青、贾磊磊主编:《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上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209页。
    ③江洋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年11月14日。
    ①吴妍妍: 《作家身份与城市书写》,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6。
    ①章柏青、贾磊磊主编:《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上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155页。
    ②倪震、单玎、王海洲等著: 《改革与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11月版,第24页。
    ③[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22-23页。
    ①[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第29页。
    ②引文见,美国学者戴安·克兰(Diana Crane):《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The Production of Culture Media and the Urban Arts),第35页。但这个观点是作者戴安·克兰转述甘斯(Gans)的论点,甘斯的这一论点见于他1974年著:《流行文化与高雅文化》(Popular culture and high culture, New York:Basic Books)。
    ①熊小川:《中国内地法律电影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第225页。
    ②熊小川:《中国内地法律电影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第225页。
    ③范进学:《论法律信仰危机与中国法治化》,载于《法商研究》,1997年第2期。
    ①张红艳:《乡土社会变迁中法律信仰危机的恩考》,载于《行政与法》,2008年第8期,第68页。
    ②郭踪:《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撞击——评影片<被告山杠爷>》,载于《电影作品》,1995年第2期,第56页。
    ③车浩:《中国法律电影的十年反思》,载于《人民法院报》,2008年1月5日,第4版。
    ④薛凌:《电影艺术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54页。
    ①张建伟:《武侠电影与法律电影:不仅仅是类型的不同》,载于《法制周末报》2009年1月1日。
    ②转引自张建伟:《小说影视剧在法律文化传播中的魔力》,《人民法院报》2010年5月7日。
    ③路春艳:《从1979年以来乡土电影演变看中国电影发展走向》,载于《戏剧艺术》1999年第3期,第64页。
    ①路春艳:《从1979年以来乡土电影演变看中国电影发展走向》,载于《戏剧艺术》1999年第3期,第64页。
    ①朱靖江:《美国法庭片的导演创作手法》,《电影艺术》2000年第2期,第111贝。
    ②熊小川:《中国内地法律电影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第225页。
    ①杨明品:《新闻舆论监督》,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页。
    ①章柏青、贾磊磊主编:《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上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208页。
    ①资料来源:张国良、廖圣清: 《中国受众的信息需求与满足》, 《新闻记者》2004年第11期。
    ①参见[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② 罗大华、何为民:《犯罪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
    ③参见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④ 罗大华、何为民:《犯罪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⑤刘杰:《传媒暴力对犯罪的影响及控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公安学刊》,2004年第2期。
    ①燕继荣:《现代政治分析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40-341页。
    ② Rod Hague,Martin Harrop,Shaun Breslin,Political Science:A Comparative,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2,p.73.
    ①李红艳:《乡村传播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0页。
    ②潘晶安:《犯罪新闻报道的犯罪学思考》,载于《公安研究》,2002年第7期。
    ③潘晶安:《犯罪新闻报道的犯罪学恩考》,载于《公安研究》,2002年第7期。
    ①潘晶安:《犯罪新闻报道的犯罪学恩考》,载于《公安研究》,2002年第7期。
    ①[法]罗兰·巴特:《明室—摄影纵横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页。
    ②[美]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③吴晓波:《1978-2008中国巨变》,五洲传播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①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1页。
    ②周晓红:《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7页。
    ③李洋厚:《己卯五说》,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①[法]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09页。
    ②马岭:《从“山杠爷”的悲剧看法律在乡土社会的困境》,载于《法学杂志》2001年第5期,第30.页。
    ③[法]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许蔷薇、许绮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2页。
    ①周晓红:《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年版,第42页。
    ②李红艳:《乡村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6页。
    ①[美]斯坦利·J·巴伦:《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刘鸿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②张永杰、程忠远:《第四代人》,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26页。
    ③[英]斯图亚特·霍尔:《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罗岗、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894页。
    ②许章润:《说法·活法·立法》,载于《读书》1997年第11期。
    ③苏力:《崇山峻岭中的中国法治——从电影<马背上的法庭>透视》,《清华法学》2008年第2卷,第9页。
    ④这一案件的原型发生在2001年之前。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十问题的解释》(2001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61次会议通过,法释[2001]7号),其中第4条“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因侵权行为而永久性灭失或者毁损,物品所有人以侵权为由,想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⑤苏力:《崇山峻岭中的中国法治——从电影<马背上的法庭>透视》,《清华法学》2008年第2卷,第9页。
    ①[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②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③刘雪梅:《论法治秩序与中国乡村社会法治秩序》,载于《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2月,第29页。
    ①[美]特伦比·裸克斯著,瞿铁鹏译:《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6-7页。
    ②修调、李显杰:《电影媒介与艺术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2页。
    ③[法]A·J·格雷马斯著,吴汉缈、冯学俊译:《论意义》上册,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66-168页。
    ④[美]们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⑤[英]特伦比·霍克斯著,瞿铁鹏译:《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91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②[美]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9页。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0-52页。
    ①王泰来编译:《叙事美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194—198页。
    ②[英]特伦比·霍克斯著,瞿铁鹏译:《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54页。
    ①郑乃威、唐再兴主编:《文学理论词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第271页。
    ②[美]约翰费斯克著,祁阿红、张鲲译:《电视文化》,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4页。
    ③胡智锋:《中国电视策划与设计》,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页。
    ④罗伯特·麦基著,周铁东译:《故事一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①[美]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②亢海玲:《影像叙事中的“情感困惑与危机”——中国当代婚恋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策略分析》,华中师范2009年新闻系硕士毕业论文,第22页。
    ③罗伯特·麦基著,周铁东译:《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
    ①梁英:《大众文化与精神家园》,四川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知网。
    ②[法]A·J·格雷马斯著,吴泓缈、冯学俊译:《论意义》上册,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
    ③[英]特伦比·霍克斯著,瞿铁鹏译:《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88页。
    ④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8页。
    ①刘雪梅:《论法治秩序与中国乡村社会法治秩序》,载于《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2月,第29页。
    ②卓泽渊:《法的价值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86灭。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②[英]David M.Walker:《牛津法律大辞典》,李双元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28页。
    ③陈海燕:《论公平正义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载《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④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86页。
    ⑤[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中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⑥李蓉、张哲、杨绍安:《法治所维护的正义是和谐社会形成的前提》,载《传承》2009年第1期。
    ①章柏青、贾磊磊主编:《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上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426页。
    ②李蓉、张哲、杨绍安:《法治所维护的正义足和谐社会形成的前提》,载《传承》2009年第1期。
    ①朱颖、陈小彪:《论新闻报道的正义实现》,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②朱颖、陈小彪:《论新闻报道的正义实现》,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③李蓉、张哲、杨绍安:《法治所维护的正义是和谐社会形成的前提》,载《传承》,2009年第1期。
    ④卓洋渊主编:《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81页。
    ①卓泽渊:《法的价值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86页。
    ②卓洋渊:《法的价值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88页。
    ①卓洋渊:《法的价值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88页。
    ①程波:《论美国大众法律文化特性在法律电影中的表达》,载于《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75页
    ②阿里夫·德里克:《全球主义与地域政治》,少辉译,载韩少功、蒋子丹编:《是明灯还是幻象》,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76页。
    ③金惠敏:《媒介的后果——文学终结点的批判理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108-109页。
    ④资料来源:吴信讯、倪瑜、赵伟清:《中国当代农村电视收视习惯调查报告》,见贾乐蓉主编:《新世纪大众传媒的发展:中俄学者的对话》,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1页。
    ①欧阳静:《农民如何选择电视节目》,载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②熊小川:《中国内地法律电影研究》,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①廖婷、许苏:《新世纪中国民族电影艺术的人文思考》,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第233页。
    ②熊小川:《中国内地法律电影研究》,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第225页。
    ①参见[美]斯坦利·巴兰、[美]丹尼斯·戴维斯著,曹书乐译:《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2页。
    ②薛凌:《电影艺术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61页。
    ③薛凌:《电影艺术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61页。
    ①参见[美]斯蒂芬·李特约翰著,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147贝。
    ①胡正荣、段鹏、张磊著:《传播学总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7-258页。
    ②熊小川:《中国内地法律电影研究》,载于《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③徐忠明:《权利与仲冤:传统中国诉讼意识的解释》,载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206页。
    ①孙立平:《关注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社会的新变化》,载于《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期。
    ②邵建德:《电影意义的生成与流变——从<被告山杠爷>到<马背上的法庭>》,载于《电影文学》2007年第18期,第29页。
    ③田成有:《乡土社会中的民间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页。
    ④[法]孟德拉斯著,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10页。
    ②熊小川:《中国内地法律电影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第225页。
    ①转引自[美]沃纳·赛佛林,[美]小詹姆斯·坦卡德等著,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20页。
    ①史可扬:《寻找迷失的诗意——国产电影的当下境况及出路》,《上海戏剧学院报》,2001年第1期。
    ②车浩:《中国法律电影的十年反思》,载于《人民法院报》,2008年1月5日,第4版。
    1、陈波:《逻辑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李红艳:《乡村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李道新:《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4、章柏青、贾磊磊主编:《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5、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正中书局1948年版。
    6、张知本编:《最新六法全书》,三民书局1981年版。
    7、范明辛、雷晟生:《中国近代法制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逢格炜等:《农业影视创作与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舒晓鸣:《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
    10、郑杭生:《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跨越百年—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倪震:《改革与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
    13、钟惦棐主编:《电影美学:1982》,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3年版。
    14、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16、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
    17、卓泽渊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8、薛凌:《电影艺术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杨明品:《新闻舆论监督》,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20、罗大华、何为民:《犯罪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2、燕继荣:《现代政治分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3、吴晓波:《1978-2008中国巨变》,五洲传播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
    24、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5、周晓红:《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26、李泽厚:《己卯五说》,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版。
    27、张永杰、程忠远:《第四代人》,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28、罗岗、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9、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0、修调、李显杰:《电影媒介与艺术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2、王泰来编译:《叙事美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33、郑乃威、唐再兴主编:《文学理论词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34、胡智锋:《中国电视策划与设计》,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35、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6、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7、卓泽渊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8、韩少功、蒋子丹编:《是明灯还是幻象》,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9、金惠敏:《媒介的后果——文学终结点的批判理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0、田成有:《乡土社会中的民间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4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
    2、[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3、[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4、[法]罗兰·巴特:《明室—摄影纵横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5、[美]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法]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7、[法]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许蔷薇、许绮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美]斯坦利·J·巴伦:《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刘鸿英译,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5年版。
    9、[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10、[法]A·J·格雷马斯著,吴汉缈、冯学俊译:《论意义》上册,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11、[英]特伦比·霍克斯著,瞿铁鹏译:《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2、[美]约翰·费斯克著,祁阿红、张鲲译:《电视文化》,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3、[美]罗伯特·麦基著,周铁东译:《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
    14、[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5、[英]David M.Walker:《牛津法律大辞典》,李双元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6、[法]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电影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国际在线、中国文明网宣传信息窗
    《电声》、《电影艺术》、《当代电影》、《世界电影》、《电影评介》、《电影经济》、《影视技术》、《大众电影》、《电影》、《电影通讯》、《中国电影市场》、《中国电影周报》、《电影作品》、《中国电视》、《戏剧艺术》、《电影艺术》、《法商研究》、《行政与法》、《人民日报》、《财经》、《南方周末》
    《中国电影年鉴》1981—2009年卷。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02—2008年卷,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编,新华出版社出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