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谐音现象的文化蕴义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也是其特殊组成部份。一定的语言现象承载着特定社会的文化面貌。语言可以折射社会文化的发展痕迹、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心态等。本文试着从“汉语谐音”这一语言现象探究其负载的相关文化信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即从考察语言的文化性质和文化价值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角度及一定的新见解。文章第一章本着语言发展的规律罗列了从古至今的汉语谐音现象。在对其分类时,以其各自突出的文化内涵为依据将其分为六类:这便有别于以往的分类角度。此外,汉语谐音是一种语言现象,必有其产生的语言因素。由此,从汉语语音与汉字特点分析了其具有的语言基础。在此基础上,文章的第二章着重从四个方面探究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即语言崇拜、汉民族思维特点、汉民族委婉、趋利避害心理等。特别是在汉民族思维与谐音的产生及运用的分析中,也体现了笔者自己的思考角度和观点。这一章的文化探究深刻体现了:语言的产生、运用是一个复杂而传承的综合过程;思维、心理及社会历史环境,等都会对其产生深远影响。最后从其运用的审美角度分析了其蕴涵的审美特点,即含蓄美、新奇美、音乐美等。本文对汉语谐音的概括及文化内涵的分析,是为了让人们能更深刻地了解它,在交际运用时,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The language is a result of the culture and also a special part of it. Certain language phenomenon reflects the culture of a certain society. It can refract the track of the culture development, people's concept and their aesthetic consciousnesss... This article is trying to research the relevant culture information from the aspect of Chinese Partials.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 for the angels of cultural lingistics, the author propose own research point of view and some opinions.In the first section of this article .enumerate the Chinese homophony,on the regular of lingistics development, when the Chinese homophony a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each especial cultural connotation. This is quiet different from other classifications.And , Chinese homophony as. a phenomenon of language, it must has its language elements . Such as Chinese pronunciation and Chinese character. In the second section , emphatically make a thorough inquiry from four aspects:language worshipping、 thinking characteristic、 euphemism 、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Especially, the analysis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hinking characteristic on the homophony(?)s appearance and employment. That is also th author(?)s own opinions .This section also reflect profoundly:the procession of language(?)s appearance and employment is difficult and comprehensive, thinking 、 psychology and environment are also influne it. This article is aim at comprehending more deeply, the Chinese homophony and playing its positive role better.
引文
1、孙维张《汉语社会语言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2、骆小所《现代修辞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3、陈保亚《语言文化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4、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5、骆小所《艺术语言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6、骆小所《现代语言学理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7、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出版社,1996年。
    8、王国安、王小曼《汉语词语的文化透视》,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年。
    9、张恩宏《思维与思维方式》,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
    10、徐通锵《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1、周成兰《谐音的地位、词语构成及修辞作用》,《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2月,第3卷第2期。
    12、陈煜《谐音文化的语用价值》,《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3、张雅莉《浅论谐音与中国传统文化》,《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6月。
    14、道尔吉《谐音表义的文化内涵》,《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0年5月第3期。
    15、曹铁根《谐音·修辞·汉文化》,《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1月, 第21卷第1期。
    16、李军华《汉语委婉语的社会文化构成及语用发展》,《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17、吴礼权《论委婉修辞生或的心理机制》,《修辞学习》,1998年第2期。
    18、李晋荃、王希杰《谐音:从修辞到文化》,《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3月,1996年第2期。
    19、戚晓杰《谈网络语言的谐音表义》,《修辞学习》,2002年第3期。
    20、何玉兰《谐音词语及其与谐音双关、谐音析字的关系》,《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年4月,第25卷第2期。
    21、郭焰坤《谐音双关的演变》,《修辞学习》,1999年第5期。
    22、郑婷《忌讳、崇拜与谐音》,《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5月第3期。
    23、孟昭泉《汉文化的语音精灵—谐音》,《台州学院学报》,2003年2月第25卷第1期。
    24、夏莉《汉语谐音的运用及其文化心理意义》,《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4月第24卷第2期。
    25、康家珑、龙菊凤《谐音的社会透视》,《吉安师专学报》,1995年3月第16卷第3期。
    26、周成兰《谐音现象蕴涵的文化信息》,《社会科学家》,2005年5月第3期。
    27、时秀娟《委婉语的文化语用分析》,《枣庄师专学报》,2001年2月第18卷第1期。
    28、陈煜《谐音文化与言语交际》,《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3月,第18卷,第3期。
    29、江宏《谐音禁忌的文化学探索》,《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6月第22卷,第3期。
    30、李惠瑛《汉语中委婉语言的表达》,《龙岩师专学报》,2004年8月,第22卷第4期。
    31、吴礼权《论委婉修辞生成与发展的历史文化缘由》,《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3月第22卷第1期。
    32、汤玲《谐音现象的成因及修辞学思考》,《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11月第21卷第6期。
    33、张婴《广告语中的谐音手段》,《修辞学习》,1995年第2期。
    34、吴禹《谐音在对联中的运用》,《修辞学习》,2002年第2期。
    35、沈刚《谐音禁忌与崇拜的文化学解释》,《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6年6月第16卷,第2期。
    36、陈宁国《英汉谐音双关的语言基础和心理联想》,《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3月第13卷第1期。
    37、林宝卿《汉语与中国文化》,辞学出版社,
    38、萨丕尔《语言论》,商务出版社,2000年,第48页
    39、陈克《中国语言民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40、郑婷《忌讳、崇拜与谐音》,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5月第3期
    41、陈建民《语言文化社会新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
    42、徐风艳、赵艳驰《汉语谐音现象及其民族性》,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7月
    43、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44、师为公《趣味语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45、《语法修辞论》,复旦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
    46、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文化语言学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47、王苹《谐音取义表达方式及其它》,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0年3月第20卷第1期。
    48、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49、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50、陈原《社会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
    51、高楠《艺术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
    52、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
    53、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54、张岱年,成中英《中国思维偏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55、刘宏彬评析《老子》,崇文书局,2004年
    56、杨德峰《汉语与文化交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57、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58、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59、刘承华《文化与人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年
    60、杨伯峻,杨逢彬注译《论语》,岳麓书社,2000年
    61、林久贵评析《大学·中庸》崇文书局,2003年
    62、汤玲《谐音现象的成因与修辞思考》,安庆师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11月第21卷第6期
    63、吴礼权《论委婉修辞生成的心理机制》,《修辞学习》,1998年第2期
    64、《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
    65、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
    66、李军华《汉语委婉语的社会文化构成及语用发展》,《广谣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67、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68、骆小所《艺术语言再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