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组织与基层政权关系的类型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获取生存资源方式多样化,农民阶层分化与个体组合并行突现。聚焦农村基层政治场域,碎片化的农民个体和多样化的农民组织围绕基层政权展开互动,国家与社会关系呈现出一个纷繁复杂的政治场景。类型学的分类研究为实现认识的清晰化提供方法论工具。类型学研究操作要义在于分类、建模、比较与建构。建立有效的社会组织形式对原子化的农民个体进行整合,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民组织与基层政权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农民组织作为当代农民结合的一种形态,探究其内在的生成机制和运行类型,是分类指导和科学管理的理论前提,也是研究基层社会场域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起点。农民组织与基层政权关系是国家与社会关系延伸至农村基层社会政治领域的具体体现,形式各异的农民组织在其生成过程中围绕基层政权形成了不同的关系类型。文章借助于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遵循类型学的研究要义,顺沿农民组织与基层政权关系发展脉络,对农民组织与基层政权的关系进行分类研究,促成认识的清晰化,分析关系成因,预测其政治后果,在理论上探寻农民组织与基层政权关系的理想模式,进而比较理想模式与现实模式之间的差距,从中找出农民组织与基层政权关系平衡发展的路径,促成国家政权体系最末端与最广大农村区域之间的平稳对接,实现农村基层社会的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
On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peasants’ways of gaining living resources are diversified, differentiation of whole peasant class is appearing obviously as well as individual aggregation, Focusing on rural grassroots political field territory, people can find that fragmentizing peasants and diverse peasant organizations are launching interactions with the grassroots power,thu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of rural political field territory has laid out a complicated scene. Classified research of typology can provide researchers a methodological tool for clearly understanding on the subject.Typological operation essentials include classification,modelization,comparison and construction.The establishment of effective forms of social organization for integrating the atomized peasant individual,correctly understanding and dealing with relationship between peasant organizations and grassroots power will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ory and reality.
     Peasant organization exists as a form of contemporary peasant combination. Exploring its inherent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operation type is not only a theoretic prerequisite for classifying guidance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but also a starting point of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field territory of rural grassroots society.The rock-bottom relationship is specific embodiment of which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is extended to political domains of rural grassroots society.Diverse peasant organizations display different relationship types around the grassroots power in the process of their formation.By typological research method, this paper follows the essentials of typology, goes along development vein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peasant organizations and grassroots power, and makes cognition clearly on the basis of classified research on these relationship types ,then analysizes causes of these relationship types and predicts corresponding political consequences. By exploring ideal patter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peasant organizations and grassroots power theoretically,and then comparing the gap between ideal pattern and real one. paths can be found out to balance development between peasant organizations and grassroots power, which can promote smooth docking of the furthest bottom of political power system with the widest rural areas ,and ultimately realize bidirectional benign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easant organizations and grassroots power.
引文
[1]胡艳辉,唐振南,王国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农民第一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1-3.
    [2]国家统计局调查统计总队.2004中国农村统计年鉴[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31.3-1农村基本情况和乡村从业人员.
    [3]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北京:三联书店,1998.60.
    [1]贺雪峰.从个案调查到分类研究—乡村政治实证研究的现状与路径[A].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88.
    [2][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444.
    [1]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5,(6):37.
    [1]狄志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7,5.
    [2]李凯中.当代农民组织化的基本使命[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5):33.
    [3]李昌平.后税费时代农民组织建设的两个问题[A],农民组织与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84-185.
    [4]牛若峰.中国的“三农”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45.
    [5]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A].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73-282.
    [1]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4-5.
    [2]费里曼,毕克伟,等.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16.
    [3]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54-74.
    
    [1] [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北京:三联书店,1998.233.
    [2]郑卫东.“国家与社会”框架下的中国乡村研究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05,(2):72.
    [3]孙晓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99.
    [1]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A].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C].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1-17.
    [1]徐勇,徐增阳.流动中的乡村治理——对农民流动的政治社会学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62.
    [2]杨继绳.中国各阶层的分析[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108-109.
    [3]转引自朱国云.公共组织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3.
    [4] E.Gross and A.Etizioni.Organization in Society[M].N.J.Pretice Fall,1985,p.5-7.
    [5]中国(海南)发展研究院.中国农民组织建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3.
    [1]程同顺,等.农民组织与政治发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21.
    [2]沈克宁.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J].建筑世界,1988,(6):53-55.
    [1]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7卷)[M].合肥:安徽省教育出版社,1991. 363-366.
    [2]张娅薇.武汉里弄保护更新的类型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5.4.14-26.
    [3]李浩:类型学设计方法在建筑形态构成中的运用[J].理工高教研究,2002,(6):98.
    [4] [法] E·迪尔凯姆著,胡伟译.社会学方法的规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64.
    [5] [荷]亨利·范·马尔赛文,格尔·范·德·唐.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07.
    
    [1]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73-174.
    [2]张静.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16.
    [1][美]曼瑟尔·奥尔森,陈郁.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46.
    [2]曹阳.当代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形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2-14.
    [3]孙亚范.合作组织文化探析[J].农业经济,2003,(1):11-14.
    [4]王智军,项生华.当前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J].江海学刊,2000,(3):56-57.
    [5]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以浙江省为例[D].浙江大学,2005.4.
    [6]程同顺.利益集团理论与中国农民的组织化[J].社会科学,2005,(3):21-23.
    [7]王绍光,何建宇.中国的社团革命----中国人的结社版图[J].浙江学刊,2004,(6):71.
    [1]贺雪峰.农民行动逻辑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J].开放时代,2007,(1):111.
    [1]于建嵘.民主制度与中国乡土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村政治结构变迁的实证性评价[A].中国农村研究2001年卷[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43.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06中国统计年鉴[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347-348. 10-2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和10-4各地区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
    [2]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7.
    [3]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73-75.
    [1]孙立平.社会结构转型:中近期的趋势与问题[A].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2-55.
    [1]王先明.近代绅士[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21.
    [2] Vivvienne Shue.The Reach of the State[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转引自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8.
    [3] [美]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72.
    
    [1] [德]马克斯·韦伯著,王容芬译.儒教与道教[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94.
    [2]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
    [1]高健康.关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7,(18):196-197.
    [1]温铁军.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党的建设,2005,(9):19.
    [1]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中文第1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1.
    [1]贺雪峰.村治研究的意义与方法---兼评几种流行的村治研究倾向[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30.
    [1]孙立平.社会结构转型:中近期的趋势与问题[A].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56.
    [1]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00.
    [2]程同顺,赵银红.乡村管理模式的回顾与前瞻[J].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1):128.
    [3]金太军.乡村关系与村民自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171—172.
    [1]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A].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39—142.
    [2] ]张静.国家与社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
    
    [1]孙立刚.外在性、反对成本和农民负担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1999,(9):31.
    [2]贺雪峰.当前村民自治研究中需要澄清的若干问题[J].中国农村观察,2000,(2):67.
    [1]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285—286.
    [1]邓正来.市民社会与国家—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构架[A].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1-43.
    [2]转引自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研究[A].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05.
    [3] Lucain W.Pye.The State and the Individual[J].China Quarterly, 1991,p.443.
    [4]孙立平.社会结构转型:中近期的趋势与问题[A].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6.
    [1]于建嵘.乡镇自治:根据和路径--以20世纪乡镇体制变迁为视野[J].战略与管理,2002,(6):119.
    [2]李昌平.乡镇体制改革:官本位体制向民本位体制转变[A].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C].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27.
    [3]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J].江苏社会科学,2002,(2):27.
    [4]吴理财.乡政新论[J].开放时代,2002,(5):43.
    [5]对温铁军采访的录音材料.常红晓.乡权之变:结语——乡镇往何处去[EB/OL].http://www.agri.gov.cn/jjps/.
    [1][瑞典]冈纳·谬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31.
    [2]数字三农[J].决策咨询——特别策划·天下三农.2003,(5):10.
    [3] ]侯保疆.中国乡镇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59-64.
    [1]于建嵘.我为什么主张重建农民协会?[J].中国社会导刊,2004,(1):28-29.
    [1]唐士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82—283.
    [2]孙双琴.论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选择:法团主义视角[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5):29-32.
    [3]楚成亚.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世纪反思[J].理论与现代化,2002,(1):73.
    [1]孙立平,郭于华.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华北B镇定购粮收购的个案研究[A].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C].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42.
    [2]吴毅.缺失治理资源的乡村权威与税费征收中的干群博弈----兼论乡村社会的国家政权建设[J].中国农村观察,2002,(4):54.
    
    [1]费孝通.乡土重建[M].上海:上海观察社,1948.44.
    [2]陈庆立.中国农民素质论[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6.
    [1]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
    [1] Hawks,John.For A Good Cause:How Charitable Institutions Became Powerful Economic Bullies[M]. A Birch Lane Press Book,1997.转引自曾峻.公共秩序的制度安排——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及其运用[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204.
    [2]国家统计局调查统计总队.2004中国农村统计年鉴[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38.3-6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
    [1]胡振亚,任中平.论“乡政村治”中乡村关系的两种极端走向及调适[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210.
    [1]徐勇.强村、精乡、简县:乡村治理结构改革的走向——税费改革中农村利益关系及体制的再调整[A].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77-184.
    [2]注:对农民组织与基层政权的互动关系,在笔者看来,用法团主义、组合主义、或者本土化改良的法团主义作为发展趋向推荐模式,需要注意理论引入与生态政治环境适应问题,本文中只是谨慎地使用一主多辅的表述,囿于研究能力和篇幅的限制,对此未作深入探讨。
    1.[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北京:三联书店,1998.
    2.[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3.牛若峰.中国的“三农”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5.费里曼,毕克伟,等.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7.[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北京:三联书店,1998.
    8.孙晓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9.徐勇,徐增阳.流动中的乡村治理——对农民流动的政治社会学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0.杨继绳.中国各阶层的分析[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
    11.朱国云.公共组织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2.中国(海南)发展研究院.中国农民组织建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3.程同顺,等.农民组织与政治发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14.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7卷)[M].合肥:安徽省教育出版社,1991.
    15.[法] E·迪尔凯姆著,胡伟译.社会学方法的规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16. [荷]亨利·范·马尔赛文,格尔·范·德·唐.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7.[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18.张静.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19.[美]曼瑟尔·奥尔森,陈郁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20.曹阳.当代中国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形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1.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2.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
    00.
    23.王先明.近代绅士[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24.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5.[美]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6.[德]马克斯·韦伯著,王容芬译.儒教与道教[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7.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中文第1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8.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9.金太军.乡村关系与村民自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30.张静.国家与社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31.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2.唐士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3.[瑞典]冈纳·谬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34.侯保疆.中国乡镇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5.费孝通.乡土重建[M].上海:上海观察社,1948.
    36.陈庆立.中国农民素质论[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37.曾峻.公共秩序的制度安排——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及其运用[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38.胡艳辉,唐振南,王国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农民第一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1.贺雪峰.从个案调查到分类研究—乡村政治实证研究的现状与路径[A].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5,(6).
    3.狄志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7,5.
    4.李凯中.当代农民组织化的基本使命[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5).
    5.李昌平.后税费时代农民组织建设的两个问题[A].农民组织与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6.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A].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郑卫东.“国家与社会”框架下的中国乡村研究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05,(2).
    8.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A].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C].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
    9.沈克宁.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J].建筑世界,1988,(6).
    10.丁学良.韦伯的世界文明比较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87,(1).
    11.孙亚范.合作组织文化探析[J].农业经济,2003,(1).
    12.王智军,项生华.当前农民组织化问题研究[J].江海学刊,2000,(3).
    13.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以浙江省为例[D].浙江大学,2005.4.
    14.程同顺.利益集团理论与中国农民的组织化[J].社会科学,2005,(3).
    15.王绍光,何建宇.中国的社团革命----中国人的结社版图[J].浙江学刊,2004,(6).
    16.贺雪峰.农民行动逻辑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J].开放时代,2007,(1).
    17.于建嵘.民主制度与中国乡土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村政治结构变迁的实证性评价[A].中国农村研究2001年卷[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8.孙立平.社会结构转型:中近期的趋势与问题[A].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9.高健康.关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7,(18).
    20.温铁军.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党的建设,2005,(9).
    21.贺雪峰.村治研究的意义与方法---兼评几种流行的村治研究倾向[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22.程同顺,赵银红.乡村管理模式的回顾与前瞻[J].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1).
    23.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A].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4.孙立刚.外在性、反对成本和农民负担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1999,(9).
    25.贺雪峰.当前村民自治研究中需要澄清的若干问题[J].中国农村观察,2000,(2).
    26.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研究[A].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7.于建嵘.乡镇自治:根据和路径--以20世纪乡镇体制变迁为视野[J],战略与管理,2002,(6).
    28.李昌平.乡镇体制改革:官本位体制向民本位体制转变[A].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C].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29.吴理财.乡政新论[J].开放时代,2002,(5).
    30.常红晓.乡权之变:结语——乡镇往何处去[EB/OL].http://www.agri.gov.cn/jjps/.
    31.数字三农[J].决策咨询——特别策划·天下三农.2003,(5).
    32.于建嵘.我为什么主张重建农民协会?[J].中国社会导刊,2004,(1).
    33.孙双琴.论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选择:法团主义视角[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5).
    34.楚成亚.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世纪反思[J].理论与现代化,2002,(1).
    35.吴毅.缺失治理资源的乡村权威与税费征收中的干群博弈----兼论乡村社会的国家政权建设[J].中国农村观察,2002,(4).
    36.胡振亚,任中平.论“乡政村治”中乡村关系的两种极端走向及调适[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
    1.Jeon Oi.State and peasant in Comtemporary China[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2.Victor Nee.Peasant Entrepreurship and the Politics of Regulation in China,Remarking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Socialism:China and Eastern Europe[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3.E.Gross and A.Etizioni. Organization in Society[M].N.J.Pretice Fall,1985.
    4.Lucain W. Pye. The State and the Individual[J].China Quarterly, 1991.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中国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6年10月31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3.《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4.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1998),国务院,国务院令[1998]第250号
    5.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2001修正),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6.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保障农村税费改革顺利实施的意见(试行),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7.民政部办公厅关于贯彻执行《村委会组织法》若干问题的补充通知,民政部办公厅,厅办函[1998]第227号
    1.国家统计局调查统计总队编,2004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第31页,3-1农村基本情况和乡村从业人员。
    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06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第347-348页. 10-2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和10-4各地区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
    3.国家统计局调查统计总队编, 2004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第38页,3-6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