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货币角度看战国时期商品贸易的发展和繁荣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战国时期在整个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比较特殊而又十分重要的时代,一方面旧有的社会制度与文化影响尚未完全消退,另一方面新的社会变革和创新又处于突破之中,所以整个战国时期表现出了新旧两种因素并存而又不断变化的特征。确切的来说,这种变化从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但是经由春秋中后期开始长达数百年时间的荡涤重构,到了战国末期之时,可以说一种全新的社会框架结构已经基本确立,并且为我国后世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央集权制统治奠定了基础。探究这一变化发生背后的原因,商品因素应该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力。
     马克思认为推动社会进步最为活跃、最为有力的因素就是商品的流动,这是推动社会发展由静态向动态变化的根本原因。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商品经济发展高峰,这一时期的商品贸易活动极为繁荣,这是摧毁旧势力建立新秩序的重要动力。同时,因为商品贸易的发展,战国时期又是我国货币经济的开始确立期,这一时期丰富的货币即是商品贸易繁荣的产物和表现,又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该时期商品贸易进步的重要实物。因此,本文的写作选择以货币入手,来对战国时期的商品贸易发展与繁荣情况进行初步的研究。
     关于具体的写作,本文主体将主要从以下三部分展开:第一部分,对战国之前的货币和商品贸易情况进行论述。因为战国时期货币大多产生在此期间,且这一时期的商品贸易发展为战国时期的贸易繁荣奠定了基础和条件。同时该部分的内容铺垫,更能凸显出战国时期的商品贸易发展相比前期有了明显的进步;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战国时期的货币和商品贸易繁荣状况。具体的章节则又包括战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战国时期货币的特点和战国货币反映出的商品贸易繁荣三部分内容展开。本章是全文的重点所在;第三部分,对战国时期商品贸易发展繁荣的原因进行分析。具体则包括社会制度、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和其他原因四个主要方面。
Warring States period of Chinese history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is a more special and important time, on the one hand the old social system and cultural impact has not fully dissipated, on the other hand new and innovative social change it is a breakthrough, as it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showed the coexistence of old and new elements without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Precise, this change has already begun from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but by the late Spring and Autumn in a few hundred years time and cleaned up the reconstruction, to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when it can be said a new structure has been the basic social framework established, and later in China over 2000 years of centralized rule basis. Explore the reasons behind this change occurs, it should be said commodity factor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Marx believed that the most active in promoting social progress, the most powerful factor is the flow of goods, which is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from static to dynamic changes in the underlying causes.Warring States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development of the first peak of the commodity economy, commodity trading activities during this period of great prosperity, which is the destruction of the old force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to establish a new order. Meanwhile, as the goods trade, China's Warring States period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ney economy, the wealth of money during the commodity trade and prosperity is a product and performance, but also provides us know the progress of the important period of physical merchandise trade. Therefore, this choice of money to start writing to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commodity trade conducted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specific writing, this article will mainly start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before the Warring States currency and commodity trade situation discussed. Warring States period, mostly because of money generated in this perio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trade in this period of trade and prosperity to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laid the foundation and condi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at part of the contents of the bedding, better highligh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compared to pre-merchandise trade has been significant progress;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of prosperity in the currency and commodities trading. Specific sections in turn includ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Warring States era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currency currency reflected in merchandise trade boom started three sections. This chapter is the focus of full text.The third part, o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merchandise trade to analyze the causes. Specifically include the social system, commodity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of commodities and other causes in four main areas.
引文
①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4页。
    ②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61页。
    ①丁福保:《古钱大辞典》,中华书局,1982.
    ②丁福保:《历代古钱图说》,上海书店,1986.
    ③汪庆正:《中国古代货币大系先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④张其骧:《中华币制史》,(台湾)信江出版社,1974.
    ⑤魏建猷:《中国近代货币史》群联出版社,1955。
    ⑥郑家相:《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北京三联出版社,1958.
    ⑦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群联出版社,1954。
    ⑧萧清:《中国古代货币史》人民出版社,1984.
    ⑨千家驹、郭彦刚:《中国货币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⑩王毓铨:《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1)朱活:《古钱新探》,齐鲁书社,1984.
    (12)黄锡全:《先秦货币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0.
    (13)黄锡全:《先秦货币研究》,中华书局,2001.
    ①叶世昌、李宝金、钟祥财等:《中国货币理论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②萧清:《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87.
    ③张家骧主编:《中国货币思想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④陈隆文:《春秋战国货币地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⑤吴良宝:《中国东周时期金属货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⑥陶霞波:《先秦货币文构形无理性趋向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⑦周卫荣:《中国古代钱币合金成分研究》,中华书局,2004.
    ⑧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⑨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⑩李学勤主编:《春秋史与春秋文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11)李学勤主编:《战国史与战国文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12)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3)王孝通:《中国商业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
    ①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册),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②周自强主编:《中国经济通史——先秦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
    ③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1)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④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第一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⑤黄今言:《秦汉商品经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
    ⑥刘玉堂:《楚国经济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⑦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中华书局,2002.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二卷第34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二卷第341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四卷第158-166页。
    ③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1954年9月版,第100页。
    ①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历代货币》编辑组:《中国历代货币》,新华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3页。
    ②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三联出版社,1963年7月版,第95-97页。
    ③黄锡全:《先秦货币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10页。
    ④黄锡全,《先秦货币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10-11页。
    ⑤朱活:《古钱新探》,齐鲁书社,1984年6月版,第5页。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五号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77年第2期。
    ⑦山东省博物馆,《商代益都苏埠屯第一号奴隶殉葬墓》,《文物》1972年第8期。
    ⑧马得志等:《1953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5年第9期。
    ①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资料》先秦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版,第259页。
    ②刘精诚、李祖德:《货币史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7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6月版,第107页。
    ④罗西章:《从周原出土文物试论西周货币》,《中国钱币》,1985年第2期,第14页。
    ⑤蔡运章:《论商周时期的金属称量货币》,《中原文物》,1987年第3期,第64页。
    ⑥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122页。
    ⑦赵平安:《商周时期金属称量货币的自名名称及其嬗变》,《华夏考古》,2008年第2期,第137页。
    ⑧参看郑家相:《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三联书店,1958年,第31页。汪庆正:《中国历代货币大系.1,先秦货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7页。黄锡全:《先秦货币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81-85页。
    ①山西省文管会侯马工作站:《1959年侯马“牛村古城”南东周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60年8、9期,第12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379-1380页。
    ②刘精诚、李祖德:《货币史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1页。
    ③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3月版,第28-29页。
    ①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侯马工作站:《山西侯马上马村东周墓葬》,《考古》1963年第5期。
    ②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侯马上马村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6期
    ③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④湖北省宜昌地区博物馆:《当阳曹家岗5号楚墓》,《考古学报》1988年第4期。
    ①王毓铨:《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70页。
    ②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23页。
    ①王毓铨:《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30~31页。
    ②汪庆正:《中国历代货币大系.1,先秦货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4页。
    ③黄锡全:《先秦货币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199页。
    ①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30~31页。
    ②石永士、王素芳:《尖首刀化的初步研究》,《中国钱币》1995年2期。
    ③朱活:《古钱新探》,齐鲁书社,1984年6月版,第179页。
    ④唐晋源:《山西孟县发现一批尖首刀》,《中国钱币》1998年第2期,第48~51页。
    ⑤山东省淄博市钱币学会编:《齐国货币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8月版,第11~13页。
    ⑥孙敬明:《刀币蠡测》,《山东金融研究》(钱币专刊)1987年。
    ①裘锡圭:《先秦古书中的钱币名称》,《中国钱币论文集》第四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第14-20页。
    ①吴慧:《中国商业通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137页。
    ①陈振中:《先秦手工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252页。
    ②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544页。
    ①萧清:《中国古代货币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54页。
    ①吴良宝:《中国东周时期金属货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第26~48页。
    ①四川省博物馆青川县文化馆:《青川县出土秦更修田律木椟》,《文物》1982年1期。
    ①周卫荣:《中国古代钱币合金成分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4月版,第217页~227页。
    ②王献唐:《中国古代货币通考》,青岛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433~435页。
    ③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24页。
    ④朱活:《古钱新探》,齐鲁书社,1984年6月版,第51~76页。
    ①朱耀庭主编:《中国古代钱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27~28页。
    ②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30页。
    ③吴良宝:《中国东周时期金属货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第83-117页。
    ①郑家相:《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三联书店,1958年,第173页
    ②黄锡全:《先秦货币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364页.
    ③朱活:《古钱新探》,齐鲁书社,1984年6月版,第201~202页。
    ①萧清:《中国古代货币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97页。
    ①山东省淄博市钱币学会编:《齐国货币研究》,齐鲁书社2003年8月版,第28页。
    ②王晖:《古文字与商周史新证》,中华书局2003年12月版,第361-362页。
    ③陈隆文:《春秋战国货币地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144页
    ①王毓铨:《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70页。
    ②刘精诚、李祖德:《货币史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35页。
    ③朱活:《古钱新探》,齐鲁书社,1984年6月版,第35页。
    ①王毓铨:《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110页
    ②蒋若是:《秦汉钱币研究》,中华书局,1997年4月版,第53页。
    ③黄锡全:《先秦货币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303~320页.
    ④萧清:《中国古代货币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82页。
    ⑤陈隆文:《春秋战国货币地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49页
    ①张家骧主编:《中国货币思想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2页。
    ①萧清:《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版,第11页。
    ①[日]加藤繁:《周景王铸钱传说批判》,《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一卷,吴杰译,商务印书馆,1959,第1-8页;转引自吴良宝:《中国东周时期金属货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第56页。
    ②吴良宝:《中国东周时期金属货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第60~61页。
    ③萧清:《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版,第20页。
    ④巫宝三主编:《中国经济思想史资料选辑》(先秦部分)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68页。
    ⑤叶世昌、李宝金、钟祥财等著:《中国货币理论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4页。
    ⑥赵靖主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61页。
    ⑦张家骧主编:《中国货币思想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74~75页;
    ①王国维:《观堂别集》卷一,《王国维遗书》第4册,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
    ①宋丹:《中国古代货币思想特点》,复旦大学2008年优秀硕士毕业论文,第8-11页。
    ①陈隆文:《春秋战国货币地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4页。
    ①山西省文管会:《山西原平县出土的战国货币》,《文物》1965年1期,转引自李学勤主编:《战国史与战国文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76页。
    ①周斌:《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间的贸易及货币的流通》,《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年2期,第32页。
    ②陈隆文:《论战国后期货币及其流通区域内的统一趋势》,《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2期,第17页。
    ③刘玉平:《金融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④陈梦家:《战国度量衡略说》,《考古》1964年6期,第312页。
    ⑤丘光明:《试论战国衡制》,《考古》1982年5期,第526页。
    ⑥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演变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①姚淦洽主编:《王国维文集》下,中国文艺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313页。
    ②[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释:《日知录集释》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467页。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中华书局2006年9月版,第1480页。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四),中华书局2006年9月版,第1435页。
    ①赵世超:《瓦缶集》,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62页。
    ②周自强主编:《中国经济通史——先秦经济卷(中)》,经济日报出版社第602页。
    ③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235页。
    ④李学勤主编:《春秋史与春秋文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第148页.
    ⑤李学勤主编:《战国史与战国文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第43页.
    ①司马迁著:《史记·商君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9页。
    ②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105页。
    ③桂芳:《试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人阶层》,《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期,第69页。
    ①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121页。
    ②转引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50页。
    ①司马迁:《史记·河渠书》,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版,卷二十九。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6]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孙诒让.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8]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9]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0]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1]吴树平等.十三经[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12]顾炎武著,黄汝成释.日知录集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4.
    [1]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黄锡全.先秦货币通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
    [3]朱活.古钱新探[M].济南:齐鲁书社,1984.
    [4]王毓铨.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5]汪庆正.中国古代货币大系先秦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6]萧清.中国古代货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吴良宝.中国东周时期金属货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8]周卫荣.中国古代钱币合金成分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4.
    [9]王献唐.中国古代货币通考[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
    [10]刘精诚、李祖德.货币史话[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
    [11]朱耀庭.中国古代钱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2]千家驹、郭彦刚.中国货币史纲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3]陈隆文.春秋战国货币地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山东省淄博市钱币学会编.齐国货币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3.
    [15]何琳仪.古币从考[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16]蒋若是.秦汉钱币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7]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0]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M].上海:三联出版社,1963.
    [21]郭沫若.奴隶制时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22]王晖.古文字与商周史新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3]陶霞波.先秦货币文构形无理性趋向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4]巫宝三主编.中国经济思想史资料选辑(先秦部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5]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6]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资料—先秦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7]叶世昌、李宝金、钟祥财等.中国货币理论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28]赵靖主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9]张家骧主编.中国货币思想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30]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1]刘玉平.金融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2]赵世超.瓦缶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3]周自强主编.中国经济通史—先秦经济卷(中)[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
    [34]姚淦洽主编.王国维文集[M].北京:中国文艺出版社,2007.
    [35]李学勤主编.春秋史与春秋文明[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36]李学勤主编.战国史与战国文明[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37]顾德融、朱顺龙.春秋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8]杨宽.战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9]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历代货币》编辑组.中国历代货币[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40]千家驹,郭彦岗著.中国货币演变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1]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02.
    [42]高英民,张金乾.中国古代钱币略说[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五号墓的发掘[J].考古学报,1977,2.
    [2]山东省博物馆.商代益都苏埠屯第一号奴隶殉葬墓[J].文物,1972,8.
    [3]马德志等.1953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55,9.
    [4]罗西章.从周原出土文物试论西周货币[J].中国钱币,1985,2.
    [5]蔡运章.论商周时期的金属称量货币[J].中原文物,1987,3.
    [6]赵平安.商周时期金属称量货币的自名名称及其嬗变[J].华夏考古,2008,2.
    [7]山西省文管会侯马工作站.1959年侯马“牛村古城”南东周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60,8.
    [8]山西省文管会侯马工作站.山西侯马上马村东周墓葬[J].考古,1963,5.
    [9]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侯马上马村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1989,6.
    [10]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J].文物出版社,1991.
    [11]湖北省宜昌地区博物馆.当阳曹家岗5号楚[J].考古学报,1988,4.
    [12]石永士、王素芳.尖首刀化的初步研究[J].中国钱币,1995,2.
    [13]唐晋源.山西孟县发现一批尖首刀[J].中国钱币,1998,2.
    [14]孙敬明.刀币蠡测[J].山东金融研(钱币专刊),1987.
    [15]裘锡圭.先秦古书中的钱币名称[J].中国钱币论文集(第四辑),2002.
    [16]四川省博物馆青川县文化馆.青川县出土秦更修田律木椟[J].文物,1982,1.
    [17]宋丹.中国古代货币思想特点[J].复旦大学2008年优秀硕士毕业论文,2008.
    [18]周斌.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间的贸易及货币的流通[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2.
    [19]陈隆文.论战国后期货币及其流通区域内的统一趋势[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
    [20]陈梦家.战国度量衡略说[J].考古,1964,6.
    [21]丘光明.试论战国衡制[J].考古,1982,5.
    [22]桂芳.试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人阶层[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
    [23]刘韫.先秦古币形制演变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J].北方文物,2002,3.
    [24]吴继轩.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原因探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2.
    [25]李恒全.实体性宗族的解体与春秋战国商品经济的发展[J].人文杂志,2005,6.
    [26]陈隆文.有关战国秦半两钱的流通区域问题[J].郑州大学学报,2005.7.
    [27]苏守夏.战国货币用金问题试探[J].南开大学学报,1982,3.
    [28]谭风雷.荀子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思想[J].管子学刊,1993,1.
    [29]张春玲.《管子》的商品经济思想刍议[J].管子学刊,1993,1.
    [30]熊林.浅谈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4,3.
    [31]马卫东.论战国时期人际关系的商品化[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6,6.
    [32]孟彭兴.论早熟封建商品经济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J].史林,1996,2.
    [33]赵梦涵.《管子》的货币思想析论[J].管子学刊,1993,1.
    [34]何兹全.战国秦汉商品经济及其社会生产、社会结构变迁的关系[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2.
    [35]陈朝云.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及评价[J].郑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1.
    [36]李生.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原因新探[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37]袁林.小农经济是战国秦汉商品经济繁盛的主要基础[J].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