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服务型政府的建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从有了国家之后,在人们的政治生活中,政府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所必需的组织。建立一个优良政府,始终是人类的美好愿望与理想;而探求“政府之谜”则一直是历代政治思想家关注的基本话题。在全球化、信息化以及知识经济的时代,如何使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更快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实现高效、低价、廉洁行政,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一直都在探索如何建设一个民主、活泼、高效的社会主义政府体系,致力于实现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政府转型对于当下中国社会而言,是一项重要、迫切而复杂的政治工程,事关现代化事业的成败。
     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跨越民族和地域的差异,更加深入人心,正塑造着公共领域新的话语体系和美好图景。建设服务型政府既需要无数的实践,也依赖于人们在理论上的研究和解析。目前,总的来看,建设服务型政府缺乏深厚、系统的理论根基。研究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本文分五章。大体逻辑是,首先介绍选题背景、意义,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接着,从界定服务型政府的概念与基本内涵入手,分析、阐释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然后进行当前各地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述评,最后具体探讨现阶段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对策与途径。
     第一章对服务型政府进行概述。政府是迄今为止人类所创造的最为重要的制度安排,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开始经历着一个变革、成长、发展的过程。人类社会至今主要经历了统治型治理模式和管理型治理模式,现在正在向服务型治理模式演变,这是一个不断超越、扬弃的过程,是政府形态趋于成熟的过程。服务型政府模式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是一个包括从理念、职能到制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有机整体。作为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它以“公民本位”为基本行政理念,科学定位“服务者”角色,认识到作为社会公共组织,政府能力是有限的,政府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强调行政的效率与效益,实现“阳光运作”,从而保障公民的权利和尊严。这是政府发展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章主要阐释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念是公共性理念,“公共”精神是衡量政府活动性质和基本价值的分析工具,追求“公共性”是政府行政最基本的要义和首要属性。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核心思想是民主理论,人民主权、主权在民的思想符合人类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趋势,民主思想将贯穿于公共行政的全过程。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直接思想动力是现代公共行政学理论,主要包括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新公共服务理论,它们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撑。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制度建设依据是法治理论,法治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追求文明进步的标志,行政法治尊崇人民主权、法律至上、人人平等、程序正义以及依法行政等原则,能够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协调利益关系,有效控制公共权力。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根本落脚点是为人民服务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从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的“人民利益标准”,从江泽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到新时期胡锦涛“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为民思想,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
     第三章主要分析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现实依据。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要在政府与市场之间构建一种有效的协调与合作机制,实现二者的最优组合。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变革的现实需求,面对利益的重新分配、分化组合以及社会失衡、震荡,面对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初步发展,必须加快政府转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增强国际合作与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全球化趋势下,政府能力已成为一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主导性因素,改革政府管理模式并加以创新,是时代给予我们的严峻考验。
     第四章是对当前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进行实践述评。近年来,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活动广泛兴起,各级政府及部门做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主要包括转变职能、运用电子政务、建立政务中心、关注民生福祉等举措,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是,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理论准备不足、缺乏统一的认识和规划,重视具体操作,缺乏体制、制度创新,民众参与不够,政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既有传统行政文化的不良影响,也有机制、制度建设的匮乏,还有政府自利性的负面影响以及公民社会发育不够成熟等因素的影响。
     第五章提出了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对策。改革的核心就是要促使“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建立一个更加灵活、更为精简、更富效率的“有效政府”。政府、市场、社会正确定位、相互配合,建立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型公共治理模式。特别是科学定位政府职能,重塑政府治理边界,实现政府职能结构的优化。还要切实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与运作方式,确立法律至上原则,严格依法行政;坚持为人民行政、靠人民行政,扩大公民参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遵循权责一致原则,唤醒政府的责任意识,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并且完善监督体系;尊重、保障公民知情权,增强行政的透明度,建立阳光政府。
Since the emergence of country, the government plays very important role as the organization which humanity rely for development in people's political life. It has always been people’s happy desire and ideal to establish a fine government and it has always been the basic topic to find out“riddle of the government”for all previous political thinker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information as well as knowledge-based economy, it is a worldwide difficult problem that how traditional governance pattern can adapt new times quickly and realize high efficient, low-cost and honest administration.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been exploring that how to build a democratic, active and highly effective socialist government system, and devoting in realizing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ance pattern. Government reforming is an important, urgent and complex political project for the current Chinese society which has vital importance to China’s modernization.
     The concept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spans differences of nations and regions, even more strikes root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and is shaping public domain’s new words system and better prospect. Building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not only needs innumerable practices, but also relies on people’s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studies. At present, generally speaking, construction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lacks deep, systematic theory foundation. Therefore, it has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make researches on construction of china’s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and the general logic is as follows. Firstly, it will introduce issue’s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echniques of researches. Then, the paper starts with an over-all account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s concept and basic connotation. Then, it analyses the rationale and reality basis of constructing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Next, it carries on the practice commentary about current situations of construction. Finally, it discusses the concrete countermeasures and paths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s construction on present stage.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general explanation about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Until now, govern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which humanity creates, and it has been undergon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day of its birth. The human society mainly has experienced rule-based governance pattern and management governance pattern; now it is evolving to service-oriented governance pattern. This is an unceasingly process of surmounting with developing the good and discarding the bad, and a process of tending mature which government shapes are enduring. The model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has rich and profound connotation, and it is an organic whole including ideas, functions, systems, behavior ways, and so on. As a strict logical system, it takes“citizen-based”as basic administrative idea, scientifically locates the role of“service provider”. It realizes that as the social public organization, government abilities are limited and it cannot place itself above the law. It stresses the administration's efficiency and benefits and proposes“sunlight”operations in order to protect citizen's right and dignity. In all, this is a revolutionary transformation with epoch-making significance in the process of government’s development.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expounds the rationale basis of constructing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The basic idea to construct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is“public”concept. The spirit of“public”is the analytical tool to measure government behaviors’quality and fundamental value, and the pursuit of“public nature”is the most essential meaning and the most important attribute for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The core thought to construct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is the democracy theory. The idea of people's sovereignty conforms to the objective law and historical trends of humanity’s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 thought will pass through the entire process dur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direct thinking driving force to construct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is modern theory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mainly including the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and the new public services theory which provides direct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it. The foundation of system construction to construct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is theory of rule by law. Rule by law has always been the symbol during the process of human society’s pursuit of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Legal administration worships principles of people's sovereignty, supremacy of law, all people’s equality, just procedure and 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law which can safeguard person's basic rights, coordinated interest relations and control public authority effectively. The fundamental foothold to construct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is to serve for the people which ar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basic purpose. From Mao Zedong’s“serves for the people”to Deng Xiaoping’s“people interest-based standard”, from Jiang Zemin’s“serving the public interests and governing for the people”to Hu Jintao’s scientific development with“people-oriented”concept and“the interests of the masses is no small matte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history is a history to serves the people wholeheartedly.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analyses the reality basis of constructing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Construction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is the current inevitable choice to develop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We must construct one kind of effective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and realize the most superior combination of both. Construction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is the realistic demand of contemporary China’s social reforming and transformation. Facing the redistribution, divide and combination of benefit, facing the unbalance and shock of society, facing the rise and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we must speed up government reforming and build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is the objective need to enhanc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ve power. Under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the government ability has become a dominant factor in a country’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the competitive power. Therefore, it is our severe test that the time gives us to reform and innovate government’s management pattern.
     The fourth chapter carries out the practice commentary about our country’s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In recent years, practices on construction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are emerging widely, and all levels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ir departments have made many positive, beneficial explorations. The measures mainly include transformation of functions, utilization of E-government, establishment of Administrative Center, and great attention to people’s livelihood, blessedness and happiness, and so on. We have accumulated a lot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s, but there are also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like insufficiency of theory preparation, lacks of uniform understanding and plan, lacks of innovations on systems and institutions in spite of many concrete operations, insufficiency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lower overall quality of government personnel.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s, we find that it mainly contains the advers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administrative culture, deficiency of mechanisms and systems, negative influences of government’s self-interesting nature and immature growth of the civil society and so on.
     The fifth chapter proposes essential countermeasures to construct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Core of reform is to approach the transformation from“all-round government”to“limited government”, and establish a more flexible, more streamlined, more efficient“effective government”. The government, the market and the society must make correct localization, coordinate each other, and establish new public governance pattern with the three’s organic combination mutually. Particularly, we should locate the government functions scientifically, reshape the boundary of governance, and achieve the optimal structure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We also have to innovate the government’s mode of administration and the operation way. We must establish principle of supreme law and do strict 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it. We must insist that our administration is for the people and by the people, expand citizen’s participation, and promote scientific, democratic and institutionalized decision-making. We must follow principle of consistent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awaken government's responsibility awareness, amplify systems of investigating responsibility and improve the supervision systems. We must respect and protect the citizen’s right to know, enhance the transparency of administration and establish“the sunlight government”.
引文
①引自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译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②参见2005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
    ①刘靖华等:《中国政府管理创新·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①迟福林:《全面理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涵义》,《人民论坛》,2006年第6期。
    ②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
    ①杨宏山:《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思考》,《中国共产党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②彭向刚、王郅强:《服务型政府:当代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模式》,《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
    ③李传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型政府模式》,《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④郁建兴、徐越倩:《从发展型政府到公共服务型政府——以浙江省为个案》,《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5期。
    ⑤侯玉兰:《论建设服务型政府:内涵及意义”》,《理论前沿》,2003年第23期。
    ⑥刘文海:《建设服务型政府》,http://www.chinavalue.net/showarticle.aspx?id=54769.
    ①王春霞,刘维:《服务型政府——21世纪中国政府改革的方向》,《兰州学刊》,2004年第4期。
    ②何水:《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依据与现实背景》,《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③詹国彬:《从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中国行政改革的新取向》,《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④魏礼群:《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求是杂志》,2006年第21期。
    ⑤冯春:《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http://www.cmo.com. cn/0610s/bktg/fc.html.
    
    ①刘勇、徐晓林:《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②陈福今:《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③重庆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思考与运用》,2003年第6期。
    ①谢庆奎:《政府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3页。
    ②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31页。
    ①[英]伯克:《法国革命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79页。
    ②罗忠桓:《政府模式比较分析与中国的阶段目标选择》,《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第1期。
    ①胡孟霞:《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D],2007年,第11页。
    ②张康之:《公共行政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8页。
    
    ①胡孟霞:《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D],2007年,第12页。
    ②张康之:《限制政府规模理念》,《人文杂志》,2001年第3期。
    ③张康之:《公共管理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6页。
    ①《汉语大辞典简编》,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8年版,第2580页。
    ②《经济大辞典》,团结出版社,1994年版,第1510页。
    ③《经济大辞典》,团结出版社,1994年版,第1002页。
    ④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
    ①[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②[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①崔运武、高建华:《服务行政:理念及其基本内涵》,《学术探索》,2004年第8期。
    ②张康之:《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行政论坛》,2000年第4期。
    ③罗伯特·B.丹哈特、珍妮特·V.丹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10期。
    ①李传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型政府模式》,《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①艾子校:《服务行政文化之趋势的证明》,《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4期。
    ①蔡平:《从企业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基于“政府失灵”的矫正》,《行政论坛》,2006年第2期。
    ②[美]斯蒂格利茨:《自由、知情权和公共话语——透明化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宋华琳译,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秋季号,第265页。
    
    ①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47页。
    ②[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4页。
    ①北京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选编:《服务型政府》,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②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6页。
    ③文贯中:《市场机制、政府定位和法治——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匡正之法的回顾与展望》,《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1期。
    ①郑力:《论廉价政府的构建》,《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3期,刊首语。
    
    ①晏辉:《现代性语境下的公共性问题研究——论公共性的原始发生》,《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4期。
    ②王维国、崔东杰、郑丽:《人的公共性及其实现》,《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①王乐夫:《论公共管理的社会性内涵及其他》,《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3期。
    ②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8页。
    ③西赛罗:《论共和国论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9页。
    ④王维国、崔东杰、郑丽:《人的公共性及其实现》,《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①林敏娟:《浅谈公共行政人员的公共性》,《行政论坛》,2004年第11期。
    ②潘左华:《公共性:政府制度供给的价值内涵》,《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③[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①张成福:《论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中国行政管理》,1995年第5期。
    ①[英]哈耶克:《政治思想中的语言混淆》,哈耶克论文集[C].邓正来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6页。
    ②Cicero, De re publica; Delegibus 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Clinton Walker Keyes,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8年版,第8页。
    ③James Bryce:Studies in History and Jurisprudence. 2 vols,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01年版.第529页。
    ①斯宾诺莎:《神学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71页。
    ②斯宾诺莎:《神学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18-219页。
    ③[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8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56年版,第28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312页。
    ⑥《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7页。
    
    ①张希:《论民主政治及其制约因素》,《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4期。
    ②刘京希:《民主新论》,《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3期。
    ③郭道久:《以社会制约权力一一民主的一种解析视角》,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55页-157页。
    ①[美]D·奥斯本、T·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市政协编译组和东方编译所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②[美]D·奥斯本、T·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市政协编译组和东方编译所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288页。
    ①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②里查德·J·斯蒂尔曼:《美国公共行政重建运动》,《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③陈振明:《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④柴生秦:《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2期。
    ①金太军:《新公共管理: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的新趋势》,《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②张成福:《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反思与批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①罗伯特·B·丹哈特、珍妮特·V·丹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10期。
    ②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页。
    ③丁煌:《当代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新发展——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99页。
    ①朱菊银:《试论法治的理论根源》,《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②[英]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32页。
    ③[英]戴维·M·沃克主编:《牛津法律大辞典》,邓正来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790页。
    ④《布莱克法律辞典》(英文版),第1196页。
    
    ①《法学词典》增订版,第605页。
    ②胡锦光、刘飞宇:《法治与和谐社会论纲》,《法学家》,2006年第6期。
    ③刘海年:《略论社会主义法治原则》,《中国法学》,1998年第1期。
    ④黄稻主编:《社会主义法治意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4—1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页。
    ②范进学:《论法治政治》,《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③[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54页。
    ①范进学:《论法治政治》,《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②参见1789年法国《人和公民权利宣言》之序言。
    ③孙祥生著:《法治视野下的和谐社会》,载“中国法学网”,网址:http://www. chinalawsociety. org. cn/forum/shownews. asp? id=38,2006年11月20日访问。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0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
    
    ①赵云献:《毛泽东建党学说论》(上),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6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9页。
    ③赵云献:《毛泽东建党学说论》(上),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1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8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7-258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8页。
    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①《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学习读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13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50页。
    ③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7-01,01。
    ④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 19, 20页。
    ⑤宗禾:《总理眼中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国新闻网,2004年6月29日。
    ①方盛举:《论政府发展》,《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①彭向刚、王郅强:《服务型政府:当代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模式》,《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
    ②彭向刚、王郅强:《服务型政府:当代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模式》,《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
    ①桑玉成等著:《政府角色—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与不作为的探讨》,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1页。
    ②吴传毅:《服务政府:民主政府的职能回归》,《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
    ③何水:《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依据与现实背景》,《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④新华社记者:《积极稳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人民日报,2005- 12-22,01。
    ①王彩波:《利益分化与中国渐进性政治发展》,《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②周烁:《我国利益群体多元化与政治秩序的稳定》,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4页。
    
    ①黄卫平、汪永成:《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7-38页。
    ②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③阮景:《中国公民社会构建及完善的必要性分析》,《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①郁建兴:《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当代可能性》,《文史哲》,2003年第1期。
    ②[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00-101页。
    ③曲丽涛:《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第9页。
    ①桑玉成:《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复旦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①吴玉宗:《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5期。
    ②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87页。
    ③李鹏:《新公共管理及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②胡元梓、薛晓源:《全球化与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页。
    ③参见,毛寿龙译OECD1996年报告“全球化与政府所面临的挑战与机会”,摘自:中国MPA在线网http://chinampaonline.com/article/list. asp?id=64o。
    ④何春歧:《论“全球化”的内涵及实质》,《北方经贸》,2004年第8期。
    ⑤李慎之:《全球化观点看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战略管理》,1999年第5期。
    ⑥王甲成:《政府成长论一一生态学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政府改革与建设》,苏州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6年,第140页。
    ⑦李鹏:《新公共管理及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7-68页。
    ①何水:《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依据与现实背景》,《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①姚大金:《公共服务型政府和公共财政体制》,《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②王士俊:《WTO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和政治转型趋向》,《燕山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③何水:《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依据与现实背景》,《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④刘佳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研究》,湖南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7年,第85页。
    ①罗干:《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人民日报,1993-03-18,04。
    ①黄仕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回顾和未来目标》,《传承》,2007年第8期。
    ②苑晓杰、程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改革历程述略》,《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第10期。
    ③雷收麦、梁捷:《谁持彩练当空舞—南京市创建服务型政府的报告》,光明日报,2002-11-02。
    
    ①《五年造就服务型政府》,重庆日报,2003-06-19。
    ②《北京日报》,2003-04-08。
    ①焦述英:《建设服务型政府改善发展环境——吉林省建设服务型政府调查》,《行政与法》,2008年第3期。
    ②覃茂鑫:《阳光·高效·创新——广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努力探索建设服务型政府》,《当代广西》,2008年第12期。
    ③关国华:《电子政务背景下我国行政领导干部责任性问题探讨》,《管理世界》,2007年第10期。
    ①尹向阳:《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实践与启示——昆明市民主政风行风问卷报告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①和煦:《在创建和谐社会中建设与完善服务型政府一一有感于深圳市创建服务型政府的新举措》,《新西部》,2007年第16期。
    ①张康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从管制走向服务》,《公共行政》,2004年第2期。
    ②温晋峰等:《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问题与对策》,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①刘建伟、安铁:《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党政干部学刊》,2007年第5期。
    
    ①胡珊琴:《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困境》,《内蒙古农业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②吴玉宗:《服务型政府建设之现状研究》,《公共行政》, 2005年第2期。
    
    ①刘建伟、安铁:《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党政干部学刊》,2007年第5期。
    ②刘春晓:《当前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几个问题》,《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2期。
    ③岳世平:《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制度障碍分析》,《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第9期。
    
    ①任国岩、王新刚:《加入WTO后提高我国政府公务员队伍素质的对策思考》,《经济问题》,2002年第11期。
    ②刘春晓:《当前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几个问题》,《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2期。
    ③沈亚平、王强:《社会转型与行政发展》,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1-282页。
    ①庞金友:《国家与社会:政治文化研究的另一维度》,《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
    ①匡自明、韦锋:《中国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悖论分析:动力与困境》,《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②刘怡昌:《中国行政科学发展》,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年版,第291-292页。
    
    ①吴根平:《建立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探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年第4期。
    ②岳世平:《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制度障碍分析》,《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第9期。
    ①齐明山:《转变观念界定关系——关于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几点思考》,《新视野》,1999年第1期。
    ②金太军、张劲松:《政府的自利性及其控制》,《江海学刊》,2002年第2期。
    ①褚添有、阳永煊:《当代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之障碍及其克服》,《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②麻宝斌:《中国公共行政改革面临的十重困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1期。
    
    ①陈爽:《服务型政府建设:问题与对策》,《未来与发展》,2006年第9期。
    ②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228页。
    ③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333-334页。
    ④张利华:《论我国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发展的有机联系》,《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
    ①吴辉:《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党的建设》,《理论前沿》,2004年第10期。
    ②赵全军、姚静波:《我国构建治理型公共行政模式的障碍性因素分析》,《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③王科:《改革开放与中国公民社会的划时代兴起》,《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0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7页。
    ③闫维:《有限政府: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政府的角色定位》,《学术探索》,2002年第1期。
    ①刘军宁:《有限政府与政体改革》,《领导文萃》,2004年第11期。
    ②曾国平、郭峰:《论“有限政府”建构及其路径选择》,《新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3期。
    ③吴传毅:《论有限政府下的农业专业经济协会》,《行政与法》,2007年第1期。
    ④[美]伍德罗·威尔逊:《行政学之研究》,《国外政治学》,1987年第6期。
    ①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蔡秋生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②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沈宗美校,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页。
    ③曾国平、郭峰:《论“有限政府”建构及其路径选择》,《新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3期。
    ④刘鹏:《论有限政府与有效政府的关系及其建构过程》,《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⑤[美]德鲁克:《新现实——走向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56页。
    ①[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3,78,105页;[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97,203,241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上),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43页。
    ②[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③童世骏:《“后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市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年第4期。
    ④邓正来等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46页。
    ⑤康晓光:《权力的转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44页。
    
    ①张丽曼:《论中国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6期。
    ②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页。
    ③魏国:《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①徐金发、王其富:《论政府、市场、公民社会部门之间的博弈关系》,《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①何水:《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依据与现实背景》,《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②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中文1版,第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版,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④卢正涛:《社会变革、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初始、基础条件比较》,《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
    ①贾东桥:《公民社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基础》,《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6期。
    ②顾昕:《公民社会发展的法团主义之道——能促型国家与国家和社会的相互增权》,《浙江学刊》,2004年第6期。
    ③陈志新、胡传明:《论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在当代中国的必然性及其培育与建构》,《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
    ④庞金友:《国家与社会:政治文化研究的另一维度》,《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
    ①[美]莱斯特·萨拉蒙:《非营利部门的兴起》,《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43页。
    ②杨占营:《公民社会产生与发展的外部逻辑探析——以政治国家的作用为分析视角》,《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③李晓:《东亚奇迹与强政府》,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21页。
    ④李惠斌、薛晓源:《中国调查报告:社会经济关系的新变化与执政党的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0,43页。
    ①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页。
    ②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③赵黎青、柏特南:《公民社会与非政府组织》,《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地1期。
    ④徐金发、王其富:《论政府、市场、公民社会部门之间的博弈关系》,《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①郭定平:《政党与政府》,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②张中祥:《从有限政府到有效政府:价值·过程·结果》,《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③转引自[美]查尔斯·沃尔沃:《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谢旭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①周霖:《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学术探索》,2002年第5期。
    ②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③杨宏山:《论政治管理模式的改革》,《云南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④张慧芳:《论有限政府视野下我国征地制度的理性构建》,《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2期。
    ⑤杨小云:《面向21世纪中国政府职能的战略抉择:职能转变与职能开发》,《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3期。
    ①马国贤、吴利群:《试论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财政研究》,1999年第5期。
    
    ①岳凯敏:《治理语境下的中国政府能力》,《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
    ②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29页。
    ③刘熙瑞、宋世明:《转变地方政府职能的三个基本方面》,《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①张立荣、金红磊:《非政府组织的勃兴动因——基于二维视角的一种探讨》,《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②臧乃康:《依法治国与有限政府》,《学术界》,1999年第6期。
    ①张康之:《论“新公共管理”》,《新华文摘》,2000年第10期。
    ①《人民日报》记者:《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法制保障——国务院2006年法制工作综述》,人民日报,2006-12-28。
    ②范进学:《论法治政治》,《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③莫于川:《应以发展的眼光和宽容的心态看待当下的行政革新举措——兼谈现代行政法治观念及其对于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①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①谭桔华:《加强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建设探讨》,《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②余曙光、邓浪:《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探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8期。
    ③[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2页。
    ④Goodnow,F. J.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A Study in Government(New York:Russell & Russell,1900)
    ①张成福:《责任政府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②彭向刚、王郅强:《服务型政府:当代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模式》,《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
    ③文正邦:《论诚信政府建设》,宪法与行法论坛(第二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139页。
    ①陈方根、景云祥:《邓小平的责任思想与“责任政府”建设》,《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①朱立言、陈宏彩:《制度文明的发展与中国行政公开制度的建立》,《管理世界》,2003年第12期。
    ②胡松、邹海荣:《论健全与完善我国的政务公开制度》,《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5期。
    ③杜辉:《论打造“开放型政府”》,《杭州研究》,2004年第3期。
    ①韩爱红:《深入推行政务公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组长何勇》,《人民论坛》,2007年第5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江泽民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995.
    [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0]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1]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2]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3]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6]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7]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8]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9]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0]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1]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新世纪新阶段新成就——从十六大到十七大[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颜一、秦曲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
    [2]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5] [英]洛克.政府论(上、下篇)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7] [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张成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 [美]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9]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政府[M].上海市政协编译组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10]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 [M].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1] [英]戴维·米勒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13] [美] 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吴爱明、夏宏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4] [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M].项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5] [美] O.C.麦克斯怀特.公共行政的合法性—一种话语的分析[M].吴琼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6]世界银行.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一一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译本[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17] [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8] [美] V·奥斯特罗姆.美国行政管理危机[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19] [英]汤因比.文明经受着考验[M].曹未风等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20] [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21] [美]沃尔夫.市场或政府[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22] [美]丹尼尔·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杨春学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3] [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24] [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等.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5] [美]查尔斯·福克斯.后现代公共行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6] [英]简·莱恩.公共部门:概念、模型与途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7] [英]克里斯托弗·波利特等.公共管理改革:比较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8] [美]奥斯本·普拉斯特里克.政府改革手册:战略与工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9] [美]皮帕·诺里斯.新政府沟通:后工业社会的政治沟通[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
    [30] [美]马克·G波·波维奇.创建高绩效政府组织:公共管理实用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1] [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2] [美]查尔斯·沃尔沃.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谢旭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1]庞元正.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2]王惠岩.行政管理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3]孙晓春.政治社会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
    [4]麻宝斌.公共利益与政府职能[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5]谢庆奎.政府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乔耀章.政府理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7]张康之.公共行政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8]唐娟.政府治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9]彭澎.政府角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0]王乐夫等.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11]沈亚平、王强.社会转型与行政发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12]邓正来等.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2.
    [13]张江河.论利益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4]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15]康晓光.权力的转移[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6]北京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选编.服务型政府[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5.
    [17]井敏.构建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8]李永清等.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
    [19]张康之.公共管理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0]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指南[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1]肖陆军.服务型政府概论[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22]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3]刘熙瑞.公共管理中的决策与执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24]张贤明.论政治责任[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25]张成福.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6]唐士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7]张志坚、唐铁汉.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五十年[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
    [28]曹沛霖.政府与市场[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9]谢庆奎等.中国政府体制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30]顾平安.政府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1]夏勇等.法治与21世纪[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2]金太军.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33]杨宏山.当代中国政治关系[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34]刘晔.理性国家的成长[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35]杨冠琼.政府治理体系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36]张勋等.中国政府管理百科全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
    [37]郭道久.以社会制约权力一一民主的一种解析视角[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38]张德信、薄贵利、李军鹏.中国政府改革的方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39]杨宜勇等.加速转型中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40]李鹏.新公共管理及应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1]顾丽梅.信息社会的政府治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42]刘靖华等.中国政府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3]龙联芳等.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44]桑玉成等.政府角色—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与不作为的探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5]黄卫平、汪永成.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6]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47]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8]陈振明.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9]黄健荣等公共管理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0]李子清.现代公共部门管理理论的创新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1]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建设中国特色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52]任洁.公共服务能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3]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政府转型:中国改革下一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54]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55]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刘祖云.历史与逻辑视野中的‘服务型政府’——基于张康之教授社会治理模式分析框架的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04(9).
    [2]彭向刚、王郅强.服务型政府:当代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模式[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
    [3]王艳.服务型政府的异化与转型——论建立新公共服务型政府[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4).
    [4]刘熙瑞.切实加强积极服务型政府的研究和建设新视野[J].2004(2). [5 ]何水.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依据与现实背景[J].云南社会科学,2005(4).
    [6]胡冰.服务型政府异化的学理原因浅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5(7).
    [7]李传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型政府模式[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2).
    [8]吴玉宗.服务型政府建设之现状研究[J].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2004(11).
    [9]郁建兴、徐越倩.从发展型政府到公共服务型政府——以浙江省为个案[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5).
    [10]刘勇、徐晓林.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J].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6).
    [11]赵景来.政府创新与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研究述略[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3).
    [12]刘熙瑞、段龙飞.服务型政府:本质及其理论基础[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5).
    [13]范逢春.我国地方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述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4).
    [14]唐铁汉.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7).
    [15]叶先宝.公共权力意识与服务型政府[J].行政论坛,2007(3).
    [16]张秀丽、王洪杰.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与服务精神的价值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2).
    [17]俞友康、韦留先.建设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特区探索,2002(3).
    [18]吴玉宗.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J].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5).
    [19]重庆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J].思考与运用,2003(6).
    [20]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以宏观调控为契机,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议(18条)[J].简报,2004(11).
    [21]姚大金.公共服务型政府和公共财政体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6).
    [22]程倩.‘服务行政':从概念到模式——考察当代中国‘服务行政’理论的源头[J].南京社会科学,2005(5).
    [23]吴传毅.服务政府:民主政府的职能回归[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3).
    [24]唐铁汉、李军鹏.国外政府公共服务的做法、经验教训与启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5).
    [25]崔运武、高建华.服务行政:理念及其基本内涵[J].学术探索,2004(8).
    [26]张勤.行政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公共性和服务性[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2).
    [27]曹淑芹.公共性、社会公平、责任意识与服务理念——重塑公共行政的精神[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
    [28]张康之.把握服务型政府研究的理论方向[J].人民论坛,2003(3).
    [29]韩宏博.以民为本与构建服务型政府[J].理论界,2006(3).
    [30]曾国平、郭峰.论“有限政府”建构及其路径选择[J].新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
    [31]詹福满、苗静.有限政府理论的现代解读[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3).
    [32]占美柏.有限政府之合法性论说[J].暨南学报:哲社版,2005(3).
    [33]张慧芳.论有限政府视野下我国征地制度的理性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04(12).
    [34]张中祥.从有限政府到有效政府:价值·过程·结果[J].南京社会科学,2001(3).
    [35]臧乃康.依法治国与有限政府[J].学术界,1996(6).
    [36]吴传毅.论有限政府下的农业专业经济协会[J].行政与法,2007(1).
    [37]吴建依.行政法治现代化的方法论思考[J].江汉论坛,2005(7).
    [38]张涛.论宪政权力原则的契约理论预设[J].前沿,2004(4).
    [39]杨宏山.论政治管理模式的改革[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1999(3).
    [40]周耕妥.论政府权力扩张的形成原因[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1999(1).
    [41]文勇.有限行政:对市场经济中政府行为的限度分析[J].学术界,1998(6).
    [42]张国庆、李丹阳.再论构建新国家与良政政府[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1).
    [43]刘文光.加入WTO后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J].管理研究,2004(4).
    [44]魏娜.公民参与下的民主行政[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3).
    [45]李庆钧.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作用及其限制性因素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
    [46]张春莉、陈如勇.公民行政参与的逻辑与实现[J].学海,2004(6).
    [47]余曙光、邓浪.我国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8).
    [48]谭桔华.加强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建设探讨[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2).
    [49]刘同昌.论政府公共管理中的服务精神和民主决策[J].南方论丛2005(2).
    [50]杨建顺.论基层政府法治建设的定位及其发展方向[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11) .
    [51]江苏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综合处.关于依法行政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行政与法制,2004(4) .
    [52]程燎原.“法律人”之治:“法治政府”的主体性诠释[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12).
    [53]肖北庚、邓慧强.法治政府之理论解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
    [54]莫于川.应以发展的眼光和宽容的心态看待当下的行政革新举措——兼谈现代行政法治观念及其对于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55]杨鸿台.论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及政府职能转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7).
    [56]李志强.规范行政执法,实践依法行政原则[J].行政论坛,2004(4).
    [57]胡锦光、刘飞宇.法治与和谐社会论纲[J].法学家,2006(6).
    [58]范进学.论法治政治[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9(6).
    [59]曹建明.从“法制”到“法治”[J].探索与争鸣,1997(12).
    [60]张朝霞.法治论纲[J].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1997(3).
    [61]张成福.责任政府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
    [62]谭功荣.问责制:责任政府最基本的实践形式[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7).
    [63]陈方根、景云祥.邓小平的责任思想与“责任政府”建设[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6).
    [64]毛寿龙.责任政府的理论及其政策意义[J].行政论坛,2007(2).
    [65]王运生.公共行政的责任与民主[J].中州学刊,2000(3).
    [66]郭道晖.政治责任与责任政治[J].学习,1995(7).
    [67]朱中原.责任政府的渐进路径[J].中国改革,2008(6).
    [68]王颖.透明政府构建:后现代会话理论的视野[J].理论探索,2006(5).
    [69]余丙南.论透明政府[J].池州师专学报,2004(3).
    [70]蔡霞.提高公共权力运行透明度——反腐败的必由之路[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6).
    [71]朱立言、陈宏彩.制度文明的发展与中国行政公开制度的建立[J].管理世界,2003(12).
    [72]韩爱红.深入推行政务公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组长何勇[J].人民论坛,2007(5).
    [73]时运生.公共权力公开运行的概念、模式和功能选择——对政府政务公开二十年的追踪研究[J].河北学刊,2006(6).
    [74]胡松、邹海荣.论健全与完善我国的政务公开制度[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5).
    [75]包兴荣.关于信息公开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思考[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4(5).
    [76]向阳.对网络时代政务文件公开的思考[J].秘书之友,2002(6).
    [77]朱炜.论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构建[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4(4).
    [78]皮纯协、刘杰.知情权与情报公开制度[J].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3).
    [79]周晓泉.亟待完善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J].南通论坛,2003(4).
    [80]周云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评析[J].暨南学报:哲社版,2005(6).
    [81]杜辉.论打造“开放型政府”[J].杭州研究,2004(3).
    [82]汪玉凯、杜治洲.电子政务与现代政府组织模式重构[J].新视野,2004(4).
    [83]俞华、苏新宁、胥家鸣.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的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04(2).
    [84]戴坚.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困境及其对策[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3(1).
    [85]孔繁玲.电子政务推动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及其价值取向[J].理论探讨,2004(3).
    [86]张锐昕、乔立娜.电子政务建设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和需求[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3).
    [87]王国泽、柳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的转变[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3).
    [88]吴先满.在加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中构筑现代市场服务型政府[J].南京社会科学,2003(1).
    [89]周霖.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艰巨性和长期性[J].学术探索,2002(5).
    [90]田穗生.论政府职能的转变(上)[J].中国机构与编制,1995(2).
    [91]田穗生.论政府职能的转变(上)[J].中国机构与编制,1995(3).
    [92]陈云生.政府职能的转变与政府行为的调整[J].政治与法律,1997(4).
    [93]高尚全.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J].新世纪,1997(5).
    [94]刘熙瑞、宋世明转变地方政府职能的三个基本方面[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2).
    [95]马国贤、吴利群.试论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J].财政研究,1999(5).
    [96]杨小云.面向21世纪中国政府职能的战略抉择:职能转变与职能开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3).
    [97]韩兆柱、司林波.论转型期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重新定位[J].学习论坛,2007(3).
    [98]王常文.再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的经济职能[J].河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99]卢敬川.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作用[J].咨询与决策,2004(8).
    [100]谭舒.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与政府文化[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4(1).
    [101]赵良庆.政府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基础性作用[J].合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1).
    [102]文勇.有限行政:对市场经济中政府行为的限度分析[J].学术界,1998(6).
    [103]居安.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干预[J].经济法制,1995(4).
    [104]杨秋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合理化[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4).
    [105]协军.政府角色与现代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J].国际经济与贸易情况,2004(5).
    [106]蒋昌建.国家与市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非经济分析[J].政治学研究,1996(1).
    [107]孙宽平.市场化改革与国家管理的社会化[J].文史哲,1995(3).
    [108]王冰、李文震.基于市场、市民社会和国家共同协调之上的市场经济[J].经济评论,2002(4).
    [109]贾东桥.公民社会: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基础[J].社会科学研究,1994(6).
    [110]杨占营.公民社会产生与发展的外部逻辑探析——以政治国家的作用为分析视角[J].江苏社会科学,2004(4).
    [111]徐金发、王其富.论政府、市场、公民社会部门之间的博弈关系[J].云南社会科学,2003(4).
    [112]何云峰、马凯.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2).
    [113]肖明.论和谐社会中的政府与社会关系[J].湘南学院学报,2005(3).
    [114]宋时全.国家自主性与社会和谐发展[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4).
    [115]岳凯敏.治理语境下的中国政府能力[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
    [116]张丽曼.论中国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型[J].社会科学研究,2004(6).
    [117]吴辉.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党的建设[J].理论前沿,2004(10).
    [118]陈志新、胡传明.论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在当代中国的必然性及其培育与建构[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5).
    [119]笪素林、孔繁斌.监管型政府:必要与可能[J].江海学刊,2004(4).
    [120]任溶、宋建平.论行政改革与第三部门的互动[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11).
    [121]张利华.论我国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发展的有机联系[J].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2).
    [122]何增科.治理、善治与中国政治发展[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3).
    [123]陈广胜.试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治理重心[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6).
    [124]张立荣、冷向明.论中国未来政府治理范式的特质与进路[J].江海学刊,2007(3).
    [125]刘素仙.从执行、管理到服务:现代政府发展的方向转换[J].新视野,2007(3).
    [126]曹闻民.论和谐治理与合作型政府治理模式构建[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1).
    [127]姜裕富.合作、妥协与平衡:和谐社会的宪政品格[J].理论与现代化,2006(1).
    [128]李红刚、戴伟.市场经济原则与政府治理效率[J].改革,2005(4).
    [129]陈庆修.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政府[J].国有资产管理,2004(7).
    [130]郭道晖.建立廉价而高效的政府[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131]孙学玉、周义程.我国政府改革战略模式述略[J].唯实,2004(6).
    [132]胡启南.论政府改革及其发展态势[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9).
    [133]李传军.电子政府的十大理念[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1).
    [134]李浩、王春城.我国行政改革理论之价值取向的反思[J].行政论坛,2006(6).
    [135]郑旭辉.现代公共行政理念视域中的中国行政规范性文件体系的重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
    [136]闫娟.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三足鼎立中的有效政府[J].行政与法,2005(4).
    [1]刘军宁.法治之下——有限政府与政体改革[N].粤港信息日报,1998-05-17.
    [2]人民日报记者.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国务院2005年法制工作综述[N].人民日报,2005-12-30.
    [3]人民日报记者.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法制保障——国务院2006年法制工作综述[N].人民日报,2006-12-28.
    [4]刘金林.行政改革:建立有限的责任政府[N].检察日报,2004-11-11.
    [5]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7-01.
    [6]新华社记者.积极稳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N].人民日报,2005-12-22.
    [7]罗干.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N].人民日报,1993-03-18.
    [8]雷收麦、梁捷.谁持彩练当空舞—南京市创建服务型政府的报告[N].光明日报,2002-11-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