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59年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50年代,是国际关系史上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从激烈对抗走向对话的十年。作为这一时期重要的双边关系,中苏关系走过了一段“结盟、蜜月、分歧”的曲折路程,并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分析这十年中苏关系的发展演变,除了要考虑两国自身的因素外,美国对中苏关系的影响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外部因素。本文着重对1949-1959年中苏关系发展变化过程中美国作为一个外部因素对中苏关系的影响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论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注释及参考文献。
     正文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以中苏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为线索,来探讨美国旨在分裂中苏的“楔子战略”在中苏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是如何调整、实施的,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并讨论导致这些后果的原因。
     文章认为,美国作为一个外部因素,在50年代中苏关系的历史演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苏关系影响深远。在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冷战对峙的背景之下,美国从遏制苏联的全球战略利益出发,在制订对外政策、对待中苏关系时始终坚持分裂中苏关系,设法在中苏间打入“楔子”。由于国际环境的不同和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在中苏关系发展演变的不同阶段,“楔子战略”的侧重点、实施手段并不完全相同,达到的效果也有所差异。在第一个阶段,美国把中国作为突破口,试图通过“以和促变”的手段来达到阻止中苏结盟的目标,但这一目标随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而宣告破产。在第二个阶段,美国仍把重点放在中国身上,试图通过“以压促变”的手段来达到长远分裂中苏同盟的目标,但这一目标随着中苏关系进入“蜜月”阶段亦告失败。在第三个阶段,美国把重点放在苏联身上,试图通过“软硬分施”的手段来达到推动中苏同盟走向分裂的目标。美国的这一手段激化了中苏矛盾,加剧了中苏分歧,初步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楔子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In the 1950s, Sino-Soviet relations experienced a complicated process of "alliance, 'honeymoon' and divergence" and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t that time. It is certain for us to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ir own domestic situations when the evolution of Sino-Soviet relations in this decade is to be analysed. But what we still have to pay attention to is that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exactly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Sino-Soviet relations in this period. America was consider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country having influenced on Sino-Soviet relations in this period. It is just the main issue discussed in this thesis.
    The thesis consists of introduction, the text, the conclusion and the references.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 each of which the goals, methods and effects of American "wedge-driving" strategy of cracking Sino-Soviet relations are to be explored . At the last of each part, a summary of what caused these effects is given.
    It' s concluded that U.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ino-Soviet relations in the 1950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ld War, American government persisted in pursuing the "wedge-driving" strategy and attempted to drive a "wed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For the sake of th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and their own domestic situations, American "wedge-driving" strategy had its different goals, methods and effects in each stage of Sino-Soviet relations.
引文
The U. S. Department of State, ed.: Foreign Relations ofthe United States. ("FRUS" as Abbreviation) Diplomatic Papers, Washington, D. 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FRUS, 1948, Vol. 8, The Far East: China (1973);
    FRUS, 1949, Vol. 7, The Far East and Australasia, Part 1(1975);
    FRUS, 1949, Vol. 7, The Far East and Australasia, Part 2 (1977);
    FRUS, 1949, Vol. 8, The Far East: China(1978);
    FRUS, 1949, Vol. 9, The Far East: China.(1974);
    FRUS, 1950, Vol. 6, The East Asia and Pacific1976);
    FRUS, 1950, Vol. 7, Korean(1977);
    FRUS, 1951, Vol. 7, Korean and China(1983);
    FRUS, 1952-1954, Vol. 5, Western European Security(1983);
    FRUS, 1952-1954, Vol. 12, East Asia and Pacific, Part 1 (1984);
    FRUS, 1952-1954, Vol. 12, East Asia and Pacific, Part 2(1984);
    FRUS, 1955-1957, Vol. 3, China(1986);
    FRUS, 1958-1960, Vol. 19, China(1996);
    《斯大林与中共代表团会谈纪要(1949年6月)》,《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1期,第113—116页。
    《斯大林与毛泽东会谈档案》,《斯大林与冷战》,[俄]列多夫斯基著,新华出版社 2001年版,第135—174页。
    《斯大林与周恩来会谈档案》,《斯大林与冷战》,[俄]列多夫斯基著,新华出版社 2001年版,第179—203页。
    (1) 《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4年版。
    (2) 《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年版。
    (3)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15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年版。《中共中央文件集》,第16、17、18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2年版。
    (4)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年版。《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5、6、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9、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4年版。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5、1996年版。
    (5)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7、1988、1989年版。《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1991年版。《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年版。《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
    (6) 《美台关系重要资料选编》,梅孜主编,时事出版社 1997年版。
    (7)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2辑,世界知识出版社 1960年版。
    (8) 《周恩来选集》,上、下,人民出版社 1980、1984年版。
    (9)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10) 梅孜:《美国总统情咨文选编》,时事出版社 1994年版。
    (1) 《杜鲁门回忆录》,第一、二册,三联书店 1974年版
    (2) 《艾奇逊回忆录》,上,下,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8年版。
    (3) 《艾森豪威尔回忆录——白宫岁月》,三联出版社 1978年版。
    (4) 伍修权:《在外交部八年的经历(1950—1958)》,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3年版。
    (5) 《赫鲁晓夫回忆录》,东方出版社 1988年版。
    (6) 《师哲回忆录——在历史巨人身边》,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1年版。
    (7) 吴冷西:《十年论战——中苏关系回忆录(1956—1966)》(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9年版。
    (1) Alenxander, Bevin: The Strange Connection: U. S. Intervention in China, Greenwood Press,1992.
    (2) David Alliance: Cracking the Monolith: U. S. Policy Against the Sino-Soviet Alliance, 1949-1955,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6.
    (3) Dorothy Borg and Heinrichs ed:Uncertain Years:China-American Relations 1947-1950,New York, 1980.
    (4) Gordon Chang: Friends and Enimies: The US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1948-1972, California, 1990.
    (5) John Lewis Gaddis: The Long Peace: Inquires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6) Kurt London ed:Unity and Contradiction:Major Aspects of Sion-Soviet Relations,New York, 1962
    (7) Odd Ame Westad.ed:Brothers in arms: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ino-Soviet
    
    Alliance, 1945-1963,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8) Partha S Ghosh: Sino-Soviet Relations: US Perceptions and Policy Responses (1949-1959), Uppal Publishing House, New Delhi, 1981.
    (9) Warren I.Conhen: America's Response to China: An Interpretative History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 John Wiley & Sons Inc. 1986.
    (10) William H. Chafe: The Unfinished Journey: America Since World War Ⅱ,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1) 袁明、哈里·哈丁主编:《中美关系史上沉重的一页(1945—1955)》,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2) 韩念龙主编:《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版。
    (3) 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4) 中美关系史丛书编辑委员会编:《中美关系史论文集》,(3),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5) 华庆昭:《从雅尔塔到板门店——美国与中、苏、英:1949—195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年版。
    (6)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7) 王绳组主编:《国际关系史》(十卷本),第7、8卷,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5年版。
    (8) 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年版。
    (9) 郑羽:《从对抗到对话——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苏美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10) 方连庆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11) 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12) 罗时叙:《从蜜月到反目—苏联专家在中国》,(上,下),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9年版。
    (13) 林利民:《遏制中国——朝鲜战争与中美关系》,时事出版社 2000年版。
    (14) 蒲国良:《走向冰点——中苏大论战与1956—1965年的中苏关系》,重庆出版社 2000年版。
    (15) 资中筠:《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16) 郑伊雍:《冷战一页——建国初期西方对我封锁禁运揭秘》,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0年版。
    (17) 孙其明:《中苏关系始末》,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18) 程人乾:《程人乾史学文集》,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19) 宋晓芹:《对抗与结盟——1949—1953年美苏对华政策研究》,书海出版社 2001年版。
    (20) 赵学功:《巨大的转变——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21) 郝雨凡:《白宫决策——从杜鲁门到克林顿的对华政策内幕》,东方出版社 2002年版。
    (22) 章百家、牛军主编:《冷战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年版。
    (23) (苏)鲍里索夫、科洛斯科夫合著:《苏中关系1945—1980》,中译本,肖东川、谭实译,三联书店出版社 1982年版。
    (24) (苏)葛罗米柯,波诺马廖夫主编:《苏联对外政策史(1945—1980)》,中译本,韩正文、沈芜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25) (美)邹谠著:《美国在中国的失败(1941—1950)》,中译本,王宁、周先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26) (美)安德鲁·内森罗伯特·罗斯:《长城与空城计——中国对安全的寻求》,中译本,柯雄、贾宗谊、张胜平译,新华出版社 1997年版。
    (27) (美)唐耐心:《艰难的抉择——美国在承认新中国问题上的争论(1949—1950)》,中译本,朱立人、刘永涛译,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28) (俄)列多夫斯基:《斯大林与中国》,中译本,陈春华、刘存宽等译,新华出版社 2001年版。
    (1) 李丹慧:《毛泽东对苏认识与中苏关系的演变》(1954—1960),《党史研究资料》1995年第12期。
    (2) 李华:《论1959年赫鲁晓夫美国之行及其影响》,《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8期。
    (3) 李世安:《1945至1954年间美国对台湾政策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4) 孟庆龙:《美国对华冷战政策中的苏联因素》,《史学月刊》1997年第6期。
    (5) 牛军:《论中苏同盟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6) 时殷弘:《美国与苏共二十大》,《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7) 唐朱昌:《略论赫鲁晓夫的对美政策理论》,《东欧中亚研究》1997年第4期。
    (8) 袁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美国对华政策观》,《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
    (9) 翟强:《论美国对中苏的“楔子战略”(1948—1954)年》,《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10) 张小明:《美国对中苏同盟的认识与反应》,《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