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考茨基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拟就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卡尔·考茨基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初步研究。
     考茨基的马克思主义观在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承前启后的地位。首先,他得到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直接指导和教诲,培养了自己的理论素养,积极投身于第二国际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实践活动,享有第二国际著名理论家的盛誉,他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其次,考茨基对马克思主义富有生命力的解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诸多流派都有考茨基思想的因子,北欧民主社会主义更是与考茨基有着直接的渊源。考茨基作为历史上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一方面为解读、捍卫、传播马克思主义作了大量的工作,另一方面,他结合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新时期无产阶级解放的路径和无产阶级政党面临的新任务进行了可贵的理论探索。
     考茨基的马克思主义观包涵了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两个问题的独特看法。两者相互联系,有机地构成了考茨基“马克思主义观”的内容。考茨基的马克思主义观一经形成,又反过来作用于他其后的思考和实践。考茨基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笔非常丰富的、值得挖掘的精神遗产。
     本文不是对考茨基的思想和理论贡献的全面评述,也不是要探究考茨基在国际工人运动历史上的地位,而是本着正本清源、实事求是的态度对考茨基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初步的考察和分析。
     全文分为导论、正文两个组成部分。其中正文由四章和结语组成。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考茨基的马克思主义观,具体说来是其狭义的马克思主义观。考茨基的马克思主义观与其马克思主义思想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现阶段研究考茨基的马克思主义观,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学术界对考茨基的思想和考茨基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过一定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研究力度仍然不够,亟待加强。本文在充分吸收前辈学人众说纷纭的学术成果之基础上,拟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和宏观的思辨的方法,对考茨基的马克思主义观作进一步的力所能及的探讨。
     考茨基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上,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以及工人运动出现的新动向和第二国际内部的论争为考茨基马克思主义观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而考茨基的马克思主义观得以产生的主观条件有以下四个方面:良好的文化修养、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宽广的视野;深厚的国际主义情结以及对自由民主等终极价值的诉求;求知好学、勤勉严谨的学术品格;自觉参加革命实践并接受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
     考茨基的马克思主义观一经产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考茨基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第二阶段是考茨基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完善;第三阶段是考茨基的马克思主义观与布尔什维克式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分化。
     考茨基的马克思主义观有着相当丰富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考茨基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考茨基论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考茨基着重从马克思主义的发生、发展、本质、基本特征、价值论和历史命运等方面作了详细说明。关于应该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考茨基主要强调:要忠于马克思主义的原意,“做事应该能找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不能歪曲和胡说”,对待马克思主义应该坚持理解性的接受,不能满足于表面上的接受,在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上,要使用“灌输”的方法,必须深入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能教条化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要敢于放弃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个别过时的观点、不搞宗派主义,马克思主义“不能成为国教”、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和本地化、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必为中途改变信仰者惋惜,并且把应用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作为神圣的终生的使命等等。
     考茨基的马克思主义观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首先是他坚持、运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其次,它扩展和深化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观,再有,它为后人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做出了榜样,提供了基础。对我们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要的价值。考茨基的马克思主义观是马克思主义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马克思主义学有着重要的资料价值。当然,考茨基的马克思主义观也有其历史局限性。
This paper studies the view on Marxism of Karl Kautsky—a very controversial figu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Kautsky's view on Marxism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view. First of all, he gained direct guidance and teaching from the founder of Marxism, formed his own theory,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practical activitie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and the German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and enjoyed the reputation of the well-known Second International theorist. His view on Marxism has a strong representation. Secondly, Kautsky's rich interpretation of Marxism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A lot of modern Western Marxism schools have the factor of Kautsky's thought. The Nordic democratic socialism has a direct connection with Kautsky. As an outstanding Marxist in the history, Kautsky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interpretation, the defence, and the spread of Marxism on the one hand and did valuable research in the proletariat's path of liber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the new mission faced by them on the other hand.
     Kautsky 's view on Marxism includes unique views of "What is Marxism" and "how to deal with the Marxism". These two issues mutually connect and constirut the content of Kautsky's view on Marxism. Once Kautsky's view on Marxism formed, it in turn influenced his subsequent thought and practice. Kautsky's theory and practice are very rich spiritual legacy that is worth of excava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This paper is not a review of Kautsky's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nor is it a study of Kautsky's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labor movement, but a preliminary inspection and analysis of Kautsky's view on Marxism.
     The full text composes of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body. The body includes four chapters and a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target of this paper is Kautsky 's view on Marxism, specially narrow sense view on Marxism. There is not only connection but also difference between Kautsky's view on Marxism and Marxist thought. Research in Kautsky's view on Marxism now has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academia has done some research in Kautsky's thought and Kautsky's view on Marxism and achieved encouraging results. However these previous efforts are not enough. Such stud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Based on previous academic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further explores Kautsky's view on Marxism, adopt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comparision, and macro-thinking.
     Kautsky's view on Marxism was not formed by accident but was influenced by a variety of factors. Objectively speaking, capitalism developed into the stage of imperialism; the rise of new trends in the labor movement, and the debates within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provide condi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Kautsky's view on Marxism. The subjective conditions of the formation of Kautsky's view on Marxism have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a good cultural quality, a solid knowledge base and broad perspective; profound internationalism complex and persue of freedom and democracy; academic integrity of curiousness and diligency; conscious participation in revolutionary practice and acceptance of education from Marx and Engels.
     Once Kautsky's view on Marxism was formed, it went through a complicated development process. This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the first phase is the formation of Kautsky's view on Marxism; the second phase is the improvement of Kautsky's view on Marxism; the third phase is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Kautsky's view on Marxism and Bolshevik-style view on Marxism.
     Kautsky's view on Marxism has a rich content. It can generally be divided into two areas: what is Marxism, and how to deal with Marxism. Kautsky elaborated on what is Marxism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occurrence, development, nature, basic features, the value of destiny and history. About how to deal with Marxism, Kautsky emphasized: we should be loyal to the original intent of Marxism, and " should not distort the original intent ",accept Marxism with understanding but should not be satisfied with seeming acceptance,we should adopt the approach of "indoctrination" to disseminate Marxism and go deep among the masses; the key to the study of Marxism is to grasp the scientific method of Marxism;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act 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Marxism",we should not gain dogmatic understanding of Marxism, but develop Marxism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time, we should realize the nation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Marxism,we should not develop sectarianism and Marxism "should not become a state religion",be brave to give up out-of-date opinions of the founders of Marxism; stick to the belief in Marxism and do not have to feel sorry for blievers who changed their belief midway, take the applic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Marxism as a lifetime sacred mission.
     Kautsky's view on Marxism has great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Kautsky's view on Marxism is the essential precondition for hi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t expands and deepens Marx and Engels' view on Marxsim, and set an example for future generations in establishing scientific view of Marxism. It is very valuable to our adherence to the belief of Marxsim,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n the new journey of history, and promotion of the cause of socialism. Kautsky's view on Marxism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study of Marxism,and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study of Marxsim. Certainly, Kautsky's view on Marxism also has its historical limitations.
引文
[1]参见方章东著:《第二国际理论家马克思主义观研究》导论部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参见周向军:“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载于《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1]曼德尔著:《罗莎·卢森堡与德国社会民主主义》,参见http://ptext.nju.edu.cn/home4.php?id=3056.
    [1]弗·梅林著:《德国社会民主党史》,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4卷,第222页。
    [2]弗·梅林著:《德国社会民主党史》,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4卷,第223页。
    [3]《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8卷,第353页。
    [4]《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卷,第653页。
    [5]《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卷,第266页。
    [6]《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卷,第634页。
    [1]《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卷,第637页。
    [2]《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卷,第644页。
    [3]《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卷,第645页。
    [4]《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卷,第661、663页。
    [5]《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卷,第680页。
    [6]《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卷,第680页。
    [7]《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卷,第694页。
    [1]《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卷,第619页。
    [2]《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卷,第620页。
    [3]《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卷,第621页。
    [4]《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卷,第629-630页。
    [5]《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卷,第631页。
    [1]《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卷,第646页。
    [2]《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卷,第685页。
    [3]《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卷,第696页。
    [4]《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卷,第699页。
    [5]《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卷,第703-704页。
    [1]托洛茨基著:《我的生平》,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页。
    [1]托洛茨基:《卡尔·考茨基》,参见http://www.marxists.org/chinese/12/marxist.org-chinese-trotsky-19381108.htm.
    [2]转引自斯·布赖奥维奇著:《卡尔·考茨基及其观点的演变》,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16页。
    [3]摘自U·拉茨:《近年来关于考茨基的研究和著作评价》,载于《国外社会科学》1989年第11期。
    [1]Kautsky,John H,Marxism,revolution & democracy,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4.p2.
    [2]柯尔施著:《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3]卢卡奇著:《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上卷,第656-658页。
    [4]本·阿格尔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页。
    [1]摘自U·拉茨:《近年来关于考茨基的研究和著作评价》,载于《国外社会科学》1989年第11期。
    [2]雅克·德罗兹著:《民主社会主义:1864—1960》,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36页。
    [1]戴维·麦克莱伦著:《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1]戴维·麦克莱伦著:《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37页。
    [2]Jukka Gronow,On the formation of Marxism:Karl Kautsky's theory of capitalism,the Marxism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and Karl Marx's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Academic Bookstore,1986.p226.
    [3]斯·布赖奥维奇著:《卡尔·考茨基及其观点的演变》,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8页。
    [4]斯·布赖奥维奇著:《卡尔·考茨基及其观点的演变》,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27页。
    [1]斯·布赖奥维奇著:《卡尔·考茨基及其观点的演变》,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33页。
    [2]斯·布赖奥维奇著:《卡尔·考茨基及其观点的演变》,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241页。
    [3]斯·布赖奥维奇著:《卡尔·考茨基及其观点的演变》,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45页。
    [1]斯·布赖奥维奇著:《卡尔·考茨基及其观点的演变》,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46页。
    [2]斯·布赖奥维奇著:《卡尔·考茨基及其观点的演变》,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64-65页。
    [3]斯·布赖奥维奇著:《卡尔·考茨基及其观点的演变》,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103页。
    [4]斯·布赖奥维奇著:《卡尔·考茨基及其观点的演变》,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75-76页。
    [5]斯·布赖奥维奇著:《卡尔·考茨基及其观点的演变》,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120页。
    [6]考茨基著:《取得政权的道路》,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5页。
    [7]考茨基著:《取得政权的道路》,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9页。
    [8]考茨基著:《取得政权的道路》,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10页。
    [1]《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前言部分第8页。
    [2]《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前言部分第13-14页。
    [3]《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前言部分第14页。
    [4]彭树智著:《叛徒考茨基》,陕西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前言第1页。
    [1]叶汝贤著:《唯物史观发展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59页。
    [2]斯·布赖奥维奇著:《卡尔·考茨基及其观点的演变》,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中译本序第1页。
    [3]斯·布赖奥维奇著:《卡尔·考茨基及其观点的演变》,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中译本序第3页。
    [1]刘佩弦、马健行著:《第二国际若干人物的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3页。
    [2]刘佩弦、马健行著:《第二国际若干人物的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4页。
    [3]方章东著:《第二国际理论家马克思主义观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1]周嘉昕:“激荡的50年:西方‘马克思学'探源”,载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2]姚顺良:《第二国际关于资本主义现代形态理论的当代审视—兼论列宁经典帝国主义理论的贡献和缺陷》,载于《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王荣阁:《略论考茨基“灌输论”的成因及其贡献》载于《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4]戴海东:《考茨基在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斗争中的历史贡献及其局限》载于《温州师院学报》1991年第4期。
    [1]邢立军:《<美国工人>与考茨基早期的社会历史概念》,载于《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7期。
    [2]张光明著:《布尔什维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分野》,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
    [3]张光明著:《布尔什维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分野》,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
    [4]张光明著:《布尔什维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分野》,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1]张光明著:《布尔什维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分野》,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
    [2]刘国凯著:《历史潮流——社会民主主义》,明镜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
    [3]刘国凯著:《历史潮流——社会民主主义》,明镜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页。
    [4]刘国凯著:《历史潮流——社会民主主义》,明镜出版社2000年版,第50-51页。
    [1]王玮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9页。
    [2]王玮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9页。
    [1]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437页。
    [1]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490页。
    [1]《恩格斯致敏娜·考茨基(1885年11月26日)》,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6卷,第385页。
    [1]考茨基著:《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4-5页。
    [1]考茨基著:《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5页。
    [2]考茨基著:《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2-3页。
    [3]考茨基著:《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1页。
    [1]考茨基著:《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2页。
    [2]考茨基著:《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3页。
    [1]考茨基著:《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4页。
    [2]《恩格斯致卡尔·考茨基(1881年2月1日)》,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5卷,第146页。
    [3]《马克思致燕妮·龙格(1881年4月11日)》,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5卷,第171页。
    [4]考茨基著:《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25页。
    [1]考茨基著:《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4页。
    [2]考茨基著:《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11页。
    [3]考茨基著:《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12页。
    [1]《恩格斯致奥古斯特·倍倍尔(1881年8月25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5卷,第211页。
    [2]《恩格斯致卡尔·考茨基(1883年3月2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5卷,第449页。
    [1]殷叙彝著:《第二国际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
    [2]《马克思思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8卷,第234页。
    [1]考茨基著:《唯物主义历史观》,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分册,第17页。
    [2]考茨基著:《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6页。
    [3]考茨基著:《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6页。
    [1]考茨基著:《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7页。
    [2]考茨基著:《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12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7卷,第9页。
    [2]关于这一点,后面在论及考茨基马克思主义局限性问题的时候,还要详谈,此处从略。
    [1]考茨基著:《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17-1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8卷,第180页。
    [3]《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卷,第191页。
    [1]《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7页。
    [2]《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11页。
    [3]《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18页。
    [4]考茨基著:《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16页。
    [1]考茨基著:《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14-15页。
    [2]考茨基著:《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18页。
    [1]考茨基著:《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32页。
    [1]考茨基著:《取得政权的道路》,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130页。
    [1]转引自《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189页。
    [1]考茨基著:《无产阶级专政》,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9页。
    [1]考茨基著:《无产阶级专政》,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10页。
    [2]考茨基著:《无产阶级专政》,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11页。
    [3]考茨基著:《无产阶级专政》,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12页。
    [4]转引自《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24页。
    [1]考茨基著:《无产阶级专政》,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6页。
    [2]考茨基著:《无产阶级专政》,三联书店1973年版,第6页。
    [1]《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172-173页。
    [2]考茨基著:《帝国主义》,三联书店1964年版,第26页。
    [1]《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299页。
    [2]《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230页。
    [3]考茨基著:《唯物主义历史观》,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分册,第166页。
    [4]Massimo Salvadori,Translated by John Rothschild,Kautsky and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1880-1938,New york,pp.197-198.
    [1]《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7卷,第126页。
    [1]《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7卷,第143-145页。
    [1]《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325页。
    [2]转引自斯·布赖奥维奇著:《卡尔·考茨基及其观点的演变》,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177页。
    [3]《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528页。
    [1]《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532页。
    [2]斯·布赖奥维奇著:《卡尔·考茨基及其观点的演变》,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177页。
    [3]斯·布赖奥维奇著:《卡尔·考茨基及其观点的演变》,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105页。
    [1]《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443页。
    [2]《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444页。
    [3]《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526页。
    [1]《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527页。
    [2]《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525页。
    [3]斯·布赖奥维奇著:《卡尔·考茨基及其观点的演变》,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180页。
    [4]《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529-530页。
    [5]《伯恩施坦、考茨基修正主义著作选录》,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163页。
    [6]考茨基著:《取得政权的道路》,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22页。
    [1]考茨基著:《取得政权的道路》,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21-22页。
    [2]考茨基著:《爱尔福特纲领解说》,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186页。
    [3]考茨基著:《唯物主义历史观》,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分册,第14-15页。
    [4]考茨基著:《唯物主义历史观》,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分册,第15页。
    [5]考茨基著:《唯物主义历史观》,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分册,第15页。
    [1]斯·布赖奥维奇著:《卡尔·考茨基及其观点的演变》,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170-173页。
    [2]转引自斯·布赖奥维奇著:《卡尔·考茨基及其观点的演变》,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175页。
    [3]《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528-529页。
    [4]转引自斯·布赖奥维奇著:《卡尔·考茨基及其观点的演变》,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112页。
    [5]斯·布赖奥维奇著:《卡尔·考茨基及其观点的演变》,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171-172页。
    [1]《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325页。
    [2]《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146页。
    [3]《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98页。
    [4]《伯恩施坦、考茨基修正主义著作选录》,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128页。
    [5]斯·布赖奥维奇著:《卡尔·考茨基及其观点的演变》,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172-174页。
    [6]考茨基著:《唯物主义历史观》,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分册,第37页。
    [1]考茨基著:《取得政权的道路》,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45页。
    [2]《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444-445页。
    [3]《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252页。
    [4]考茨基著:《取得政权的道路》,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28页。
    [1]考茨基著:《取得政权的道路》,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28页。
    [1]《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98-99页。
    [2]考茨基著:《取得政权的道路》,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24页。
    [3]《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495页。
    [4]斯·布赖奥维奇著:《卡尔·考茨基及其观点的演变》,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177页。
    [1]考茨基著:《爱尔福特纲领解说》,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189-190页。
    [2]《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395页。
    [3]考茨基著:《爱尔福特纲领解说》,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103页。
    [1]《伯恩施坦、考茨基修正主义著作选录》,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203页。
    [2]《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319-320页。
    [3]《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503页。
    [1]《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78页。
    [2]考茨基著:《社会革命》,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3页。
    [3]《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326页。
    [4]《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229页。
    [1]《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40页。
    [2]考茨基著:《社会革命》,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3页。
    [3]转引自斯·布赖奥维奇著:《卡尔·考茨基及其观点的演变》,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181-182页。
    [4]《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83-84页。
    [1]考茨基著:《土地问题》,三联书店1955年版,著者序第8-9页。
    [1]《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300页。
    [1]《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332-333页。
    [2]考茨基著:《土地问题》,三联书店1955年版,著者序第7页。
    [3]考茨基著:《社会革命》,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6页。
    [4]《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441页。
    [1]《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528页。
    [2]考茨基著:《唯物主义历史观》,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分册,第16页。
    [3]转引自《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183页。
    [1]《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529页。
    [2]《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529页。
    [3]《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68-69页。
    [1]考茨基著:《土地问题》,三联书店1955年版,著者序第7页。
    [2]《考茨基言论》,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40-41页。
    [3]考茨基著:《土地问题》,三联书店1955年版,著者序第9页。
    [1]考茨基著:《唯物主义历史观》,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分册,第3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卷,第73-75页。
    [1]考茨基著:《唯物主义历史观》,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分册,第23页。
    [2]考茨基著:《唯物主义历史观》,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分册,第2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卷,第242页。
    [4]考茨基著:《唯物主义历史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分册,第251页。
    [1]考茨基著:《唯物主义历史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分册,第180页。
    [2]考茨基著:《唯物主义历史观》,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分册,第17页。
    [3]《伯恩施坦、考茨基修正主义著作选录》,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151页。
    [4]考茨基著:《唯物主义历史观》,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分册,第220页。
    [5]考茨基著:《唯物主义历史观》,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分册,第230页。
    [1]吕世荣、周宏著:《唯物史观的返本开新》,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卷,第337-338页。
    [1]托洛茨基著:《我的生平》,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3页。
    [2]参见《红旗》杂志1979年第1期。
    [1]参见胡义成:《‘劳动价值论一元论'源自考茨基对马恩的误解》,载于《东方论坛》,2002年第5期。
    [1]关于恩格斯晚年思想,可参见洪韵珊著:《恩格斯晚年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01.考茨基.《人生哲学与唯物史观》[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
    02.考茨基.《伦理与唯物史观》[M].上海:民智书局,1927.
    03.考茨基.《社会主义伦理学》[M].上海:平凡书局,1929.
    04.考茨基.《资本论解说》[M].上海:民智书局,1929.
    05.考茨基.《农业的社会化》[M].上海:新生命书局,1929.
    06.考茨基.《法国革命与阶级斗争》[M].上海:新生命书局,1930.
    07.考茨基.《近代农村经济的趋向》[M].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1931.
    08.考茨基.《基督教之基础》[M].上海:神州国光社,1932.
    09.考茨基.《乌托邦社会主义之评判》[M].南京:拔提书店,1933.
    10.考茨基.《土地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1955.
    11.考茨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M].北京:三联书店,1958.
    12.考茨基.《取得政权的道路》[M].北京:三联书店,1961.
    13.考茨基.《莫尔及其乌托邦》[M].北京:三联书店,1963.
    14.考茨基.《爱尔福特纲领解说》[M].北京:三联书店,1963.
    15.考茨基.《恐怖主义和共产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1963.
    16.考茨基.《社会民主主义对抗共产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1963.
    17.考茨基.《民族国家、帝国主义国家和国家联盟》[M].北京:三联书店,1963.
    18.考茨基.《国防问题和社会民主党》[M].北京:三联书店,1964.
    19.考茨基.《国际主义和战争》[M].北京:三联书店,1964.
    20.考茨基.《陷于绝境的布尔什维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1965.
    21.考茨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M].北京:三联书店,1973.
    22.考茨基.《论无产阶级专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3.考茨基.《社会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4.考茨基.《唯物主义历史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5.考茨基.《近代社会主义的先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6.列宁.《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7.列宁.《列宁论反动考茨基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1976.
    28.(苏)列文.杨旭译.《社会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M].上海:作家书屋,1949.
    29.(苏)布赖奥维奇.李兴汉等译《卡尔·考茨基及其观点的演变》[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
    30.(苏)切尔涅佐夫斯基.《革命马克思主义者反对中派主义的斗争——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中的思想斗争运动史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31.(德)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32.(德)迈尔 T.《社会民主主义导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33.(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4.(美)兰道尔.《欧洲社会主义思想与运动史——从工业革命到希特勒攫取政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5.(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6.(英)柯尔.何瑞丰译.《社会主义思想史.第四卷下册,共产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7.(英)戴维·麦克莱伦著,李智译.《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
    38.《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言论摘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系资料室,1963.
    3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考茨基言论》[M].北京:三联书店,1966.
    40.《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关于帝国主义的谬论》[M].北京:三联书店,1976.
    41.北京师范大学政治文编写小组.《马克思主义反对机会主义、修正主义斗争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
    42.洪韵珊.《恩格斯晚年思想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43.周海乐.《第二国际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44.中共中央党校国际工人运动史教研室.《列宁·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45.《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第二国际第二、三次代表大会文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46.马健行.《帝国主义形成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47.刘佩弦、马健行.《第二国际若干人物的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48.列宁.《列宁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9.殷叙彝.《第二国际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50.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1.徐觉哉.《社会主义流派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2.张光明.《布尔什维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分野》[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53.刘国凯.《历史潮流:社会民主主义》[M].香港:明镜出版社,2000.
    54.叶汝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5.孙伯绥、张一兵.《走进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56.王金福.《马克思的哲学在理解中的命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解释学考察》[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57.孙伯鍨、侯惠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现状》(上卷、下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8.张光明.《社会主义由西方到东方的演进:从马克思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思想史考察》[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59.宋惠芳、燕宏远.《西方马克思主义新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60.刘成、马约生.《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缘起与演进》[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61.吕世荣、周宏.《唯物史观的返本开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2.方章东.《第二国际理论家马克思主义观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63.《原始基督教是被压迫阶级的革命运动—浅评卡尔·考茨基的基督教之基础》, 姚鹏,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
    64.《论考茨基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批判》,余汉熙,思想战线,1983年第3期
    65.《考茨基与爱尔福特纲领》,牛亚和,许昌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
    66.《近年来关于考茨基的研究和著作评价》,U拉茨,国外社会科学,1989年第11期
    67.《考茨基和弗洛伊德主义》,金隆德,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2期
    68.《考茨基在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斗争中的历史贡献及其局限》,戴海东,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
    69.《考茨基的民主观与民主社会主义者的民主观》,梅倩,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
    70.《略论考茨基“灌输论”的成因及其贡献》,王荣阁,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71.《考茨基主义与列宁主义的根本对立说明了什么?》,徐德林,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7年第2期
    72.《简论考茨基的美学观》,马驰,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73.《“劳动价值论一元论的始作俑者是考茨基——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演变史的非主流性考察》,胡义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74.《超帝国主义论再认识》,蒋少龙,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75.《考茨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周宏,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76.《第二国际关于资本主义现代形态理论的当代审视——兼论列宁经典帝国主义理论的贡献和缺陷》,姚顺良,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77.《考茨基的社会民主主义观再思考》,张桂娜,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78.《论考茨基和卢森堡关于俄国十月革命性质的理论差别—纪念十月革命胜利90周年》,谷亚红,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8期
    79.《民主与社会主义:历史与逻辑的考察——对考茨基民主理论的再认识》,孙关宏,王向民,梁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1期
    80.《评卡尔·考茨基的主要理论观点》,陈学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4期
    81.《重新审视考茨基理解资本主义现代形态的“另类”模式》,姚顺良,夏凡,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
    82.《应该重视和加强对第二国际的研究——姚顺良教授访谈》,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6期
    83.《美国工人与考茨基早期的社会历史概念》,邢立军,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7期
    01.Gronow,Jukka,On the formation of Marxism:Karl Kautsky's theory of capitalism,Academic Bookstore,1986.
    02.Kautsky,John H.,Karl Kautsky and the social science of classical Marxism,E.J.Brill,1989.
    03.Massimo Salvadori,Translated by John Rothschild,Karl Kautsky and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1880-1938,New York,1990.
    04.Steenson,Gary.P.,Karl Kautsky,1854-1938:Marxism in the classical years,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1991.
    05.Chronis Polychroniou,Marxist perspectives on imperialism:a theoretical analysis,New York:Praeger,1991.
    06.Rogers,Homer Kendall,Before the revisionist controversy:Kautsky,Bernstein,and the meaning of Marxism 1895-1898,Garland,1992.
    07.Roger S.Gottlieb,Marxism,1844-1990:origins,betrayal,rebirth,New York:Routledge,1992.
    08.Donald,Moira,Marxism and revolution:Karl Kautsky and the Russian Marxists,1900-1924,Yale University Press,1993.
    09.Kautsky,John H,Marxism,revolution & democracy,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4.
    10.David McLellan,Marxism after Marx:an introduction,Basingstoke, Hampshire [England] : Macmillan, 1998.
    
    11. David Renton, Classical Marxism : socialist theory and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New Clarion Press, 2002.
    
    12. Daryl Glaser and David M. Walker, Twentieth century Marxism : a global introduction,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