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年人对社区福利服务的需求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的不断加剧,中国的养老模式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调整,逐渐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演变。在社会化养老的多元主体中,社区的地位与作用逐渐凸显出来。社区福利服务中所蕴含着的养老功能具有独特优势,不仅受到老年人的接受与认可,也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讲,社区福利服务符合家庭功能变迁理论中所指出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的发展趋势,也符合社会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关于社会福利由多元主体组合来供给的主张。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来讲,社区福利服务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以社区为平台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源以有利于我国养老模式向社会化方向发展,通过服务供给抵偿养老金提高的方式以缓解政府养老金的资金压力。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社区福利服务能够更加直接、更加具体、更加有效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因而,社区福利服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研究价值、应用价值。
     老年人服务需求,是社区福利服务实施的指向,是具体服务开展必须围绕的核心,也是相关服务项目与社会政策设计、制定的依据。因而,掌握与了解老年人对社区福利服务的需求情况,是保证社区服务能够有效满足老年人各种需要的前提,同时对社区福利服务的实施与开展,以及相关社会政策的设计与制定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与资证作用。
     本文的研究主题是城市老年人对社区福利服务的需求情况。本研究以济南市M社区为个案,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测量城市老年人对社区福利服务不同服务模块的需求情况,以及不同年龄段老年人之间服务需求程度排序方面的差异。本研究发现城市老年人目前对社区福利服务六个服务模块的了解情况与参与情况都比较低;城市老年人对社区福利服务的潜在需求较高,但是有效需求偏低;城市老年人对社区福利服务不需要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个人、家庭两个方面,但是影响其对社区福利服务需求程度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个人、社区两个方面。同时,本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老年人之间在服务需求程度排序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60-69岁、70-79岁两个年龄段的老年人对六个服务模块的需求选择情况具有较高相似性,按需求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文体娱乐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精神慰藉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再就业服务、生活照料服务,也就是说60-79岁年龄段的老年人重点关注的是文体娱乐服务、教育培训服务模块。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非常需要的社区服务按需求程度依次是:生活照料服务、文体娱乐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再就业服务、精神慰藉服务,也就是说80岁及以上年龄段老年人重点关注生活照料服务、医疗保健服务模块。并且生活照料服务由80岁之前的第六位需求急剧上升为8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第一位需求。此外,本文在分析过程中也发现老年人在服务需求满足的路径与模式方面存在着规律性的顺序与中断。本文尝试依据并结合“差序格局”与“求助模式”的有关思想,提出“求助循序”的概念并建构出模式图来解释与说明老年人服务需求获得满足的路径模式。最后,本文依据社区福利服务的属性以及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从社区福利服务需要预防的相关趋势、社区福利服务能够减缓家庭养老功能外化、社区福利服务概念在社会政策领域中的未来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与讨论。
With the population aging, the aging of the aged and the gradually aggravating phenomenon of empty-nest, the pattern of providing for the aged in China has also made some corresponding adjustments, evoluting from family supporting to social providing step by step. Among the mixed social providing subjects, community is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The providing function containing in the community welfare services has the unique advantages. So, the community welfare service not only receives the senior citizens' approval and acceptance but also more and more emphasizing from the government. From the angle of theory researching, the community welfare service accords with the declining trend of the function of family supporting and the viewpoint that social welfare should be supplied by mixed subjects. In term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community welfare service is one component part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t could advance the pattern of providing for the aged to develop towards the socialization direction through absorbing more social supporting resources based on the community platform. And it could alleviate the government's pension pressure through compensating or replacing the increase in the pension by service supply. From the aspect of needs of the senior citizens, the community welfare service could meet the senior citizens'needs more effectively, directly and concretely than other ways. So, the community welfare service has very important value of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The demands for services of senior citizens are the aims of implementing community welfare services, the core of practiciing the concrete services and the basis of designing and formulating some related service programs and social policies. Therefore, to grasp and understand the senior citizens'demands situation for community welfare services could guarantee the community services to be able to meet various needs of the senior citizens, meanwhile, could supply critical references and important proofs for the community welfare services'implementating and the related social policies'drafting and drawing up.
     The research subject of this article is the demand situation for the community welfare service of urban senior citizens. This study takes the M community in Jinan as a case. The paper measures the demanding situation of urban senior citizens for different service modules and the disparities of demanding-degree sorting among different age groups through quantitative investigation. The research discoveries that both the realizing and participating rate of the six modules of the community welfare services are low. Although the protential demanding rate is large, the valid demanding rate is not high. The no-demanding reasons mainly focus on the individual and family aspects, but the effecting factores of demanding-degree mainly focus on the personal and community aspects. Meanwhile, the paper realizes the disparities of demanding-degree sorting among different age-sections.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in the demanding situation for six service modules between 60-69 years old group and the 70-79 years old group. Sorting by demanding-degree from high to low, the sequence of services is entertainment and physical exercise servic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ervice, spirital consolation service, medical and health-keeping service, re-employment service, care service. That is to say, the 60-79 years old group demand more community entertainment and physical exercise service an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ervice than the other modules services. And the sequence of 80 years old and over 80 years old group is care service, entertainment and physical exercise servic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ervice, medical and health-keeping service, re-employment service, spirital consolation service. That is to say, the over 79 years old group demand more community care service and entertainment and physical exercise service than the other modules services. Moreover, the community care service soars to the first demand of over 79 years old group from the sixth demand of 60-79 years old group. In addition, the author discovers that there is a kind of regular sequence and a special interrup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help seeking and satisfaction obtaining. Finall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poses a concept "resorting sequence" and constructs a schema graph to explain and show the help-seeking sequence and the satisfication-obtaining route of the senior citizens' service demands 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thoughts of "Chaxu Geju" and "help-seeking model" Afterwards, the author poses some discussion from three aspects, the community welfare services needing to prevent sone developing trends, the community welfare services being able to slow down the externalization of family providing function and the concept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social policy in the future.
引文
①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337页。
    ②1999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报道:截止至1999年10月1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丛1.26亿,己占总人口的10%,这表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
    ③陈友华:《人口老龄化与城市礼区老年服务网络建设》,《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利学·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第28页
    ④《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特点、问题和对策》,中国人口信息网http://www.cpirc.org.cn/yjwx/yjwx detail.asp?id=2039
    ⑤民政部:《老龄速度程度远超预期高龄化空巢化日益严重》,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10/25/content_12322441.htm
    ①《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新华网http://www.stats.gov.cn/zgrkpc/dlc/yw/t20110428_402722384.htm
    ②2002年《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在导言部分就明确指出:在老年人口中增长最快的群体是最老的老人,即80岁以上者。在2000年总共7000万人,预计在未来50年内将增加至五倍以上。
    ③2006年9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表明,我国老龄问题的社会压力日益增大,对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将产生深刻影响。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持续增长,到2010年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78%。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达到2132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25%。
    ④《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养老服务行业可免收营业税》,新华网,http://news.sina.com.cn/c/2008-03-17/114115165499.shtml
    ⑤马克斯·韦伯和塔尔科特·帕森斯等功能学派的学者在20世纪就论述过工业化将会造成子女和父母产生地域分离的理论。功能学派学者认为核心家庭是工业化社会最合适的家庭单位,传统的主干大家庭在功能上与工业化社会不匹配,故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与人口的自由流动,许多成年子女将在地理上与父母产生客观的距离,进而造成父母与子女在代际交流上的隔阂。
    ①宋保安:《老年人口养老意愿的社会学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7期,第96页。
    ②11个部委具体是:民政部、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卫生部、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外经贸部、税务总局、国家计委与国家经贸委(2003年3月合并为国家发改委)。
    ③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0/content_60033.htm
    ①高鉴国:《社区的理论概念与研究视角》,《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10期,第91页。
    ②李芹:《社区建设的时代需求与问题分析》,《发展论坛》2001年第8期,第54页。
    ③李芹、轩明飞:《社区发展——现代文明的支撑点》,《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第84页。
    ④王海燕:《发展城市社区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理论学刊》2002年第3期,第67页。
    ⑤窦玉沛:《民政部启动“星光计划”100亿建设老年福利设施》,《北京青年报》2001年6月11日。
    ①高鉴国:《社区公共服务的性质与供给》,《东南学术》2006年第6期,第42页。
    ②高鉴国:《社区的理论概念与研究视角》,《学习与理论》2006年第10期,第94页。
    ③杨燕绥、李学芳:《中国养老金政策存在的问题与立法对策》,《河北学刊》2010年年第2期,第11页。
    ①2010年7月,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中国和拉美养老金制度国际研讨会上透露:据估算,中国养老金“空账”规模已达1.3万亿元,而2004年该数字为7400亿元。
    ②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390页
    ①吴鹏森:《现代社会保障概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434页
    ②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390页。
    ③王思斌:《社区服务与和谐社会建设》,《宁波通讯》2007年第1期,第18页。
    ①[美]乔纳森·特纳著、邱泽奇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七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47页
    ②刘茂忪:《论家庭功能及其变迁》,《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第33页。
    ③英国著名社会学家科尔曼认为: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原始性社会组织”(即大家庭、家族或社区)逐渐哀落,旧有的社会资本不断受到侵蚀,使其在现代社会中急需一种替代物,来逐渐代替其承担并行使许多原来的职能。科尔曼所称的替代物是指“人工创建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工厂、政府机构、福利院、养老院等现代社会组织。
    ①穆光宗:《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以及社会对策问题》,《中州学刊》1999年第1期,第65页。
    ②王家峰:《福利国家改革:福利多元主义及其反思》,《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5期,第85页。
    ③福利多元主义的三分法将福利提供者分为:国家、市场与家庭或者民间社会(家庭、邻里、志愿组织等)四分法将福利来源分为:国家、市场家庭、(社区与邻里)与民间社会(志愿组织)。因而,福利多厄主义主张的政府、市场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可以归结为社会力量。
    ④ Titmuss R.,The Social Division of Welfare.in Essays on the Welfare State.London:George Allen&Unwin.,1963.
    ⑤王卓琪、雅伦·获加:《西方社会政策改变及对中国福利制度发展的启示》,《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第45页。
    ①彭华民、黄叶青:《福利多元主义:福利捉供从国家到多元部门的转型》,《南开学报(哲学社会利学版)》2006年第6期,第42页。
    ②TWS表示社会福利总量,H指由家庭提供的福利,M是由市场提供的福利,S是由国家提供的福利。
    ③彭华民、黄叶青:《福利多元主义:福利提供从国家到多元部门的转型》,《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44页。
    ④田北海、钟涨宝:《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价值理念——福利多元主义的一个四维分析框架》,《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8期,第44页。
    ⑤ Evers.A.&Olk,T, Wohlfahrts Pluralismus:Vom Wohlfahrts Staat Zur Wohlfahrts Gesellschaft,Opladen,1996,p.23.
    ①王思斌:《社区服务的意义》,《社会丁作》,1998年第2期,第6页。
    ②王思斌:《社区服务的意义》,《社会工作》,1998年第2期,第5页。
    ③王思斌:《我国城市社区福利服务的弱可获得性及其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135页。
    ④王思斌:《我国城市社区福利服务的弱可获得性及其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137页。
    ⑤王思斌:《社区服务的意义》,《社会工作》,1998年第2期,第5页。
    ①吴鹏森:《现代社会保障概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432页
    ②李迎生:《对中国城市社区服务发展方向的思考》,《河北学刊》2009年第1期,第136页。
    ③李迎生:《对中国城市社区服务发展方向的思考》,《河北学刊》2009年第1期,第136页。
    ④唐钧、王婴:《中国老年福利服务改革:调查与思考》,《中国人口科学》1999年第3期,第26页。
    ⑤唐钧、王婴:《中国老年福利服务改革:调查与思考》,《中国人口科学》1999年第3期,第27页。
    ⑥唐钧、王婴:《中国老年福利服务改革:调查与思考》,《中国人口科学》1999年第3期,第28页。
    ①关信平、张丹:《论我国社区服务的福利性及其资源调动途径》,《中国社会工作》1997年第6期,第38页。
    ②关信平、张丹:《论我国社区服务的福利性及其资源调动途径》,《中国社会工作》1997年第6期,第38页。
    ③关信平、张丹:《论我国社区服务的福利性及其资源调动途径》,《中国社会工作》1997年第6期,第38页.
    ①杨团:《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的经验研究——导入新制度因素的两种方式》,《管理世界》2001年第4期,第26-27页。
    ②杨团:《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的经验研究——导入新制度因素的两种方式》,《管理世界》2001年第4期,第26页。
    ③高鉴国:《城市公共社区服务的性质与目标》,《泰山学院院报》2003年第2期,第64页。
    ④高鉴国:《社区公共服务的性质与供给》,《东南学术》2006年第6期,第42页。
    ⑤高鉴国:《社区公共服务的性质与供给》,《东南学术》2006年第6期,第41页。
    ⑥关信平:《公共性、福利性服务与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东南学术》2002年,第6期,第53页
    ①唐钧:《关十城市社区服服务的理论思考》,《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②江立华:《论我国城市社区福利的建设及运作机制》,《江汉论坛》2003年第10期,第108页
    ③沈洁:《城市社区福利服务体系与运作机制探讨》,《社会福利》2002年第12期,第6页。
    ①沈洁:《城市社区福利服务体系与运作机制探讨》,《社会福利》2002年第12期,第6-9页。
    ②桂世勋:《构建广义的老年人照料体系——以上海为例》,《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3期,第80页。
    ③桂世勋:《构建广义的老年人照料体系——以上海为例》,《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3期,第79页。
    ④张秀兰、方黎明、王文君:《城市家庭福利需求压力和社区福利供给体系建设》,《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2期,第46页。
    ⑤张秀兰、方黎明、王文君:《城市家庭福利需求压力和社区福利供给体系建设》,《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2期,第50页。
    ①陈元刚、谢金桃、刘波:《城镇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重庆个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72页
    ②陈元刚、谢金桃、刘波:《城镇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重庆个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76-77页。
    ⑧林戈、鲍曙明、孙晓明:《建立以家庭和社区服务相结合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人口研究》1999年第2期,第59页。
    ④林戈、鲍曙明、孙晓明:《建立以家庭和社区服务相结合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人口研究》1999年第2期,第59-60页。
    ①高鉴国:《社区公共服务的性质与供给》,《东南学术》2006年第6期,第42贞。
    ②全利民:《社区照顾:西方国家老年福利服务的选择》,《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20页。
    ③仝利民:《社区照顾:西方国家老年福利服务的选择》,《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24页。
    ④仝利民:《社区照顾:西方国家老年福利服务的选择》,《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22页。
    ⑤徐祖荣:《城市社区照顾模式探析》,《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94页。
    ①徐祖荣:《城市社区照顾模式探析》,《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利学版)》2007年第3期,第97页
    ②李伟峰、梁丽霞:《浅析老年人社区照顾及其对中国的本土实践启示》,《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3期,第,86页。
    ③李伟峰、梁丽霞:《浅析老年人社区照顾及其对中国的本土实践启示》,《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3期,第87-89页。
    ④王思斌:《社区照顾对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社会工作研究》1994年,第3期,第1页
    ⑤王思斌:《社区照顾对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社会工作研究》1994年,第3期,第2页。
    ⑥王思斌:《社区照顾对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社会工作研究》1994年,第3期,第5页
    ①黄黎若莲、张时飞、唐钧:《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老年福利服务需求》,《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12期,第103-110页。
    ②黄黎若莲、张时飞、唐钧:《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老年福利服务需求》,《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12期,第111页。
    ①王雁:《我国老年人的需求矛盾及老年福利服务发展方向》,《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第35页。
    ②王雁:《我国老年人的需求矛盾及老年福利服务发展方向》,《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第36页。
    ⑧王雁:《我国老年人的需求矛盾及老年福利服务发展方向》,《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第36-37页。
    ④陈友华:《人口老龄化与城市社区老年服务网络建设》,《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第31页。
    ⑤陈友华:《人口老龄化与城市社区老年服务网络建设》,《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第32页。
    ①白友涛、臧煜:《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与社区工作专业化》《社会工作》2009年第12期,第52-54页。
    ②黄艺红、刘海涌:《城市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实证研究》,《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89页。
    ③黄艺红、刘海涌:《城市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实证研究》,《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90页。
    ①我国古代课税、徭役、兵役大多是依据年龄制定始止年龄期限。丁龄为课税的始止年龄期限,役龄为赋徭役、兵役的始止年龄期限,《隋书·食货志》、《汉宫仪》以及《文献通考》中的《户口考》《职役考》等均有记裁。其中,课税、赋役的免止年龄一般在60岁至70岁之间,也即当时认为的入老界线。
    ②宋元时代著名学者马端临编撰的《文献通考》,简称《通考》,是一部系统记载从上古到宋朝宁宗时期之间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是史学工作者必须阅读参考的重要著作。《通考》是继《通典》、《通志》之后,规模最大的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和《通典》、《通志》合称“三通”
    ①分层随机抽样,或称为分类随机抽样,适用于内部差异较大、总体数量较多的调查对象,便于了解总体中各个层次的情况,以及进行组间比较。
    ②研究结果的推论,适用于本研究总体,也就是本研究的推论边界是样本框中1672名居民。
    ③50-59岁年龄段的居民不在老年人范畴之内,本研究中仅仅将此年龄段作为一个辅助年龄段,以有利于探讨与发现一些城市老年人随着年龄段而变化的趋势与规律。
    ④在分层随机抽样过程中,当总体中有的类型或层次的单位数目太少,类群差别较大的情况下,如果采用比例分层抽样方法,由于单位数目较少的类型在样本中的个案数目太少,因而不便于了解各个层次的情况,也不便于对各类型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所以,这种情况下往往要采取不按比例抽样的方法,即按小同比例在各层中抽样。
    ⑤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3版,第66页。
    ①本研究的数据分析都是各年龄段之内或者年龄段之间的情况分析,即主要是依据列百分比进行组内分析与组间比较,没有涉及到使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情况,故在分析过程中不需要对数据进行加权处理。
    ②为了简化回归模型,便于回归分析,将非常需要与比较需要合并为比较需要,即将4分变量转化为3分变量。
    ①因为获取此表数据所对应的问卷题目为多选题,所以必然存在一人选择多个原因的情况,因此表中列百分比之和与100%之间没有实际联系,即表中列百分比之和不等于100%并不表示数据有误。
    ①文军:《我国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探路》,《理论学习月刊》1995年第6期,第33页。
    ②马晓雨:《香港与内地老年人福利之比较与借鉴》,《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8期,第232页。
    ③王思斌:《转型期我国社会福利服务的参与》,《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3期,第70页。
    ④韦克难:《论我国社区照顾养老的必然性及其中国化》,《天府新论》2007年第1期,第105页。
    ①郑秉文:《中国社会保险“碎片化制度”危害与“碎片化冲动”探源》,《社会保障研究》2009年第1期,第210页。
    ②张秀兰、方黎明、王文君:《城市家庭福利需求压力和社区福利供给体系建没》,《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第47-48页。
    ③王婷:《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卷化分析》,《学海》2010年第4期,第213页
    ④何艳玲、蔡禾:《中国城市基层自治组织的“内卷化”及其成因》,《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105页。
    ⑤计亚萍:《“内卷化”理论研究综述》,《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49页
    ⑥高灵芝:《城市边缘社区福利:困境与出路——基于济南市的实证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第217页。
    ①郑曦原、李方惠:《通向未来之路:与吉登斯对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147页。
    ③高鉴国:《社区公共服务的性质与供给——兼以JN市的社区服务中心为例》,《东南学术》2006年第6期,第41页
    ①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准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将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
    ②2006年国务院发布14号文件专门强调推进社区服务建设,并将社区服务分为社区就业与保障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社区为老服务、社会救助服务、社区文化体育服务等方面。这些服务内容均有较明显的福利属性,以及社会保障特征。
    ③王思斌:《我国城市社区福利服务的弱可获得性及其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134页。
    [1]Evers,A.&Olk, T.,Wohlfahrts Pluralismus:Vom Wohlfahrts Staat Zur Wohlfahrts Gesellschaft, Opladen,1996,p.23.
    [2]Titmuss R.,The Social Division of Welfare.in Essays on the Welfare State. London:George Allen&Unwin.,1963.
    [1]吴鹏森:《现代社会保障概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2]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3]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4]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3版。
    [5]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6][美]乔纳森·特纳著、邱泽奇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七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7]梅陈玉婵、齐铱、徐玲:《老年学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8]赖雨阳:《社区工作与社会福利社区化》,台北:洪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3月第1版。
    [9]潘小娟:《中国基层社会重构:社区治理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10]唐忠新:《社区服务思路与方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11]张良礼:《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12]奚从清:《社区研究: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
    [13]陈树强:《成年子女照顾老年父母日常生活的心路历程:以北京市15个案例为基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14]李德滨:《老年社会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第2版。
    [15]吕宝静:《老人照顾:老人、家庭、正式服务》,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9月第1版。
    [16]郑曦原、李方惠:《通向未来之路:与吉登斯对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1]白友涛、臧煜:《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与社区工作专业化》,《社会工作》2009年第12期。
    [2]陈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3]陈友华:《人口老龄化与城市社区老年服务网络建设》,《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4]陈元刚、谢金桃、刘波:《城镇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重庆个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5]高鉴国:《社区公共服务的性质与供给——兼以JN市的社区服务中心为例》,《东南学术》2006年第6期。
    [6]高鉴国:《社区公共服务的性质与供给》,《东南学术》2006年第6期,第42页。
    [7]高鉴国:《城市公共社区服务的性质与目标》,《泰山学院院报》2003年第2期。
    [8]高鉴国:《社区的理论概念与研究视角》,《学习与理论》2006年第10期。
    [9]高灵芝:《城市边缘社区福利:困境与出路——基于济南市的实证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
    [10]关信平、张丹:《论我国社区服务的福利性及其资源调动途径》,《中国社会工作》1997年第6期。
    [11]关信平:《公共性、福利性服务与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东南学术》2002年第6期。
    [12]桂世勋:《构建广义的老年人照料体系——以上海为例》,《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3期。
    [13]何艳玲、蔡禾:《中国城市基层自治组织的“内卷化”及其成因》,《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4]黄艺红、刘海涌:《城市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实证研究》,《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5]黄黎若莲、张时飞、唐钧:《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老年福利服务需求》,《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12期。
    [16]计亚萍:《“内卷化”理论研究综述》,《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17]江立华:《论我国城市社区福利的建设及运作机制》,《江汉论坛》2003年第10期。
    [18]李芹:《社区建设的时代需求与问题分析》,《发展论坛》2001年第8期。
    [19]李芹、轩明飞:《社区发展——现代文明的支撑点》,《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20]李伟峰、梁丽霞:《浅析老年人社区照顾及其对中国的本土实践启示》,《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3期。
    [21]李迎生:《对中国城市社区服务发展方向的思考》,《河北学刊》2009年第1期。
    [22]林戈、鲍曙明、孙晓明:《建立以家庭和社区服务相结合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人口研究》1999年第2期。
    [23]刘红:《中国机构养老需求与供给分析》,《人口与经济》2009年第4期。
    [24]刘茂松:《论家庭功能及其变迁》,《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25]马晓雨:《香港与内地老年人福利之比较与借鉴》,《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8期。
    [26]穆光宗:《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以及社会对策问题》,《中州学刊》1999年第1期。
    [27]彭华民、黄叶青:《福利多元主义:福利提供从国家到多元部门的转型》,《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28]沈洁:《城市社区福利服务体系与运作机制探讨》,《社会福利》200年第12期。
    [29]宋保安:《老年人口养老意愿的社会学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7期。
    [30]唐钧:《关于城市社区服务的理论思考》,《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31]唐钧、王婴:《中国老年福利服务改革:调查与思考》,《中国人口科学》1999年第3期。
    [32]田北海、钟涨宝:《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价值理念——福利多元主义的一个四维分析框架》,《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8期。
    [33]仝利民:《社区照顾:西方国家老年福利服务的选择》,《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34]王海燕:《发展城市社区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理论学刊》2002年第3期。
    [35]王家峰:《福利国家改革:福利多元主义及其反思》,《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5期。
    [36]王思斌:《转型期我国社会福利服务的参与》,《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3期。
    [37]王思斌:《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制度与文化的视角》,《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
    [38]王思斌:《我国城市社区福利服务的弱可获得性及其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1期。
    [39]王思斌:《社区照顾对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社会工作研究》1994年,第3期。
    [40]王思斌:《社区服务的意义》,《社会工作》1998年第2期。
    [41]王思斌:《社区服务与和谐社会建设》,《宁波通讯》2007年第1期。
    [42]王婷:《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卷化分析》,《学海》2010年第4期,第213页。
    [43]王雁:《我国老年人的需求矛盾及老年福利服务发展方向》,《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44]王卓琪、雅伦·获加:《西方社会政策改变及对中国福利制度发展的启示》,《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
    [45]韦克难:《论我国社区照顾养老的必然性及其中国化》,《天府新论》2007年第1期。
    [46]文军:《我国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探路》,《理论学习月刊》1995年第6期。
    [47]徐祖荣:《城市社区照顾模式探析》,《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48]杨团:《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的经验研究——导入新制度因素的两种方式》,《管理世界》2001年第4期。
    [49]杨燕绥、李学芳《中国养老金政策存在的问题与立法对策》,《河北学刊》2010年第2期。
    [50]张秀兰、方黎明、王文君:《城市家庭福利需求压力和社区福利供给体系建设》,《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51]郑秉文:《中国社会保险“碎片化制度”危害与“碎片化冲动”探源》,《社会保障 研究》2009年第1期。
    [1]曾家达、王思斌、殷妙仲主编:《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
    [2]高鉴国、[美]谢尔登:《产出性老龄化论文集》,济南,2009年7月。
    [3]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年5月。
    [4]《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特点、问题和对策》,中国人口信息网(http://www.cpirc.org.cn/yjwx/yjwx_detail.asp?id=2039)
    [5]民政部:《老龄速度程度远超预期高龄化空巢化日益严重》,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10/25/content_12322441.htm)
    [6]联合国:《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联合国(http://www.un.org/chinese/esa/ageing/1streview.htm)
    [7]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http://www.mlr.gov.cn/qrsy/zcwj/201012/t20101217_805940.htm)
    [8]《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养老服务行业可免收营业税》,新华网(http://news.sina.com.cn/c/2008-03-17/114115165499.shtml)
    [9]窦玉沛:《民政部启动“星光计划”100亿建设老年福利设施》,《北京青年报》2001年6月11日。(http://news.sohu.com/58/55/news145525558.shtml)
    [10]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0/content_60033.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