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失业人员的就业援助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失业治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要长期面对的一个突出难题。通过分析我国现行就业援助制度的缺限,探寻就业援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就业援助制度化、规范化,有利于政府失业治理,维护失业人员的基本权益。
     本文立足于社会公正理论视角,着眼于和谐社会建设,从城市就业援助的主要内容切入,从就业岗位援助、政策援助、法律援助、服务援助和社会保障援助五个方面,阐述了援助的具体内容,并解析现行就业法规政策的缺陷和制度性原因,从而从宏观上和具体政策上构建有效的制度体系,为党和政府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制度提供政策建议。
     本文对完善城市就业援助进行了一些探讨: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实施有利于创业和再就业的财税政策,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二是坚持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并举,突出就业的优先地位;三是完善城市失业人员就业援助的服务体系;四是推进城市失业人员就业援助的配套改革,充分发挥社会保障政策促再就业功能。
The unemloyment management is an outstanding and arduous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our nation's moderniz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our nation's current employment aid system, the research on the basic train of thought and methods of the employment aid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ed system, and the enhancing of the systematization, standardization of the employment aid , it will be conducive to the employment management, and protect the basic rights for the unemployment.
     The thesis is based on the angel of the the theory of social justices ,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harmon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mployment aid in the urban areas, the thesis sets forth the concrete content , analyses the policy drawbacks and systematic reasons for the current Employment policy and Law in terms of the employment post aid, policy aid , law aid , service aid, and social security aid, and builds an effecive system for the concrete policies in a macroscopic way , so as to provide policy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perfection of the employment aid for our party and government.
     The thesis probes into the perfection of employment in the urban areas, firstly, to play the role of governmental function of the macroscopic regulation completely, carrys out tax and finance policies beneficial to starting an enterprise and re-employment , and focuses on supporting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 Secondly, insists on developing economy and expanding employment at the same time, giving priority to employment ; thirdly, consummates the service system of the employment aid for people who lost their jobs; forthly, enhances the related reform of the employment aid for those who lost their jobs in the urban areas, and plays the fully role of the policy of social security as to enhance employment.
引文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
    [1]郭小聪、李业兴等.《地方政府与失业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郭小聪、李业兴等.《地方政府与失业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陈淮.《中国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建议》.《管理世界》,1999年第1期.
    [2]张灿.《2020年中国劳动力供给、需求及失业趋势预测》.《南开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3]陈松源.《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必要性和措施》.《潮洲师专学报》,第20卷(2).
    [4]郭悦.《关于当前我国就业政策的几大问题》.《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5期.
    [5]姚先国.《中国劳动力市场演化与政府行为》.《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7期.
    [1]朱宝树.《转轨时期城镇隐性失业问题的再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7期.
    [2]陈淮.《发展蓝领就业大有可为》.《福建论坛》,2003年第5期.
    [3]纪韶.《支持就业政策的失业预警理论模型》.《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第9期.
    [4]朱超.《以城市社区服务为载体,努力发展培育就业岗位》.《工会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2期.
    [5]陈淮.《发展非正规就业是一项战略选择》.《经济纵横》,2001年第5期.
    [6]张华初.《非正规就业:发展现状与政策措施》.《管理世界》,2002年第1期.
    [1]李恩平.《发挥政府在非正规就业中的积极作用》.《理论探索》,2005年第6期.
    [2]郭敏,王诺.《灵活就业:发展潜力与制约因素》.《中国劳动》,2005年第6期.
    [3]慈勤英,王卓祺.《失业者的再就业选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微观分析》.《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4]兰柄良.《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初探》.《内蒙古煤炭经济》.2003年增刊.
    [1]华迎放、张立杰.《城市贫困群体就业保障的政策建议》.《中国劳动》,2003年第8期.
    [2]杨立雄.《通过社会救助实施社会保护—基于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重构》.《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7期.
    [3]申晓梅.《劳动力市场“退出援助”方式与政策探析》.《人口学刊》,2006年第1期.
    [4]王涉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弱势群体救助》.《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2期.
    [5]顾昕、高梦滔.《超越剩余型福利模式:论社会安全网的城乡一体化》.《浙江学刊》,2006年第5期.
    [1]张再生.《城市弱势群体就业促进的实践模式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1]汤建光、李江、庄士诚.《就业弱势群体就业问题探索》.《当代财经》,2006年第1期.
    [1]申晓梅.《就业弱势群体与就业保障援助》.《财经科学》,2003年第4期.
    [1]杨立雄.《通过社会救助实施社会保护—基于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重构》.《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7期.
    [2]郭悦.《关于当前我国就业政策的几大问题》.《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51期.
    [3]徐安琪.《单亲弱势群体的就业援助》.《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1]虞云璀.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J].党建研究,2005年第4期.
    [1]温家宝.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N].人民日报,2007-02-27(2)
    [2]九三学社湖北省委员会.《经济公正是社会公正的基础》.《世纪行》,2008年第9期.
    [3]吴忠民.《论公正的社会调节原则》.《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6期.
    [1]吴忠民.《论公正的社会调节原则》.《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6期.
    [2]孔庆生.《论经济社会与扩大就业的协调发展》.《山东劳动保障》,2008年第6期.
    [3]陈希.《加强就业环境建设,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新疆经济》.2007年第9期.
    [1]管前程.《论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社会公正的双重性影响》.《唐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
    [2]中国社科院.《2006年中国社会发展年度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7.
    [1]李士元.《努力实现社会公正》.《沈阳干部学刊》,2008年第8期.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6页.
    [1]黄建刚等.《社会稳定问题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5年.
    [1]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课题组.《经济发展视域下的社会稳定关联因素分析》.《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
    [2]王晓东.《创新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2]李培林,李强,孙立平.《中国社会分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3]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1]潘开元、李仲林.《北京市监狱管理局在押累犯犯罪原因及矫正对策》[J].中国司法,2006年第4期.
    [2]陈建华.《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当代经济》,2008年第9期(F).
    [1]王淑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弱势群体》[J].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2期.17-20.
    [2]张红峰、徐芳.《试论我国转型期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28-30.
    [3]尹恩·逻伯逊.《现代西方社会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36页.
    [4]李梅.《试论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公正的路径选择》.《监城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朱超.《以城市社区服务为载体,努力发展与培育就业岗位》.《工会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2期.
    [1]李建良.《中小企业的发展与“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目标的实现》.《桂海论丛》,2008年第2期.
    [1]李建良.《中小企业的发展与“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目标的实现》.《桂海论丛》,2008年第2期.
    [1]申晓梅.《劳动力市场“退出援助”方式与政策探析》.《人口学刊》,2006年第4期.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2005年11月4日).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2005年11月4日).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2005年11月4日).
    [2]喻术红.《反就业歧视法律问题之比较研究》.《中国法学》,2005年第1期.
    [1]曾毓敏.《反对就业歧视》.《人才开发》,2004年第6期.
    [1]程延园.《<劳动合同法>: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1]张再生.《城市弱势群体就业促进的实践模式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Z].《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4-04-26.
    [3]制度与实践课题组.《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学海》,2005年第15期(5),93-103.
    [1]吴清军.《下岗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实践运作》[J].《现代经济探讨》,2005年第24期.
    [1]张世青.《下岗失业人员养老保险持续问题研究》.《沈出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2]王金萍.《从经济学视角分析城市低保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1]人民网.劳动保障部:《我国23个省份提高失业保险标准》,2007-12-28.
    [1]程屹松.《浅析我国就业问题》.《财经界》,2008,3.
    [1]赵涛.《对再就业税收政策体系探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5月.
    [1]皇甫浩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实践与探索》.
    [2]刘群.《发达国家运用财税优惠政策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做法及其借鉴》.《湖北财税》(理论版),2003年第2期.
    [1]孔庆生.《论经济社会与扩大就业的协调发展》.《探索》,2008年第6期.
    [1]程屹松.《浅析我国就业问题》.《财经界》,2008年第5期.
    [1]李运华.《城市就业援助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及改进对策》.《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5期.
    [1]张世青.《下岗失业人员养老保险接续问题研究》.《沈阳大学学报》,2008年4月.
    [1]王静.《城市低保政策及管理方式探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7期.
    [2]王金萍.《从经济学视角分析城市低保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6月.
    [1]信长星.《借鉴国外经验,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8期.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
    [2]郭小聪、李兴业等.地方政府失业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6
    [3]罗润东.当代就业问题透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9
    [4]陈成文.社会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5]陈成文、胡书芝等.社会救助与建设和谐社会.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李强、胡俊生、洪大用.失业下岗问题对比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7]宁骚.公共政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
    [9]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0]胡学勤、周春平、赵成阳.全面小康与江苏就业制度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1]顾东辉.支持与回应——社会工作视野中的下岗职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2]陈天祥.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研究——政府、产权、市场三维互动的透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3]王延中.中国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4]莫荣.2003-2004年:中国就业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15]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再就业工程指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16]唐忠新.迈向和谐社会的社区服务.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17]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国际实现社会和谐的经验与启示.时事出版社,2005
    [18]黄建刚等.社会稳定问题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5.
    [19]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0]约翰·罗尔斯.正义沦[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1]尹思·逻伯逊.现代西方社会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136.
    [22]中国社科院.《2006年中国社会发展年度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24]李培林、李强、孙立平.《中国社会分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慈勤英、王卓祺.失业者的再就业选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微观分析.社会学研究,2006(3)
    [2]郭敏、王诺.灵活就业:发展潜力与制约因素.中国劳动,2005(6)
    [3]刘畅、田秀萍.灵活就业:在“灵活”与“安全”之间探索.中国劳动,2005(11)
    [4]黄乾、原新.非正规部门就业:效应与对策.财经问题研究,2002(4)
    [5]李恩平.发挥政府在非正规就业中的积极作用.理论探索,2005(6)
    [6]傅京燕.我国非正规就业的发展现状与政策措施研究.人口与经济,2005(2)
    [7]张华初.非正规就业:发展现状与政策措施.管理世界,2002(1)
    [8]陈淮.发展非正规就业是一项战略选择.经济纵横,2001(5)
    [9]高玲芬、贾丽娜.论“非正规就业”的定义与测量.统计研究,2005(3)
    [10]葛伟、钱聪慧.关于新形势下非正规就业问题的研究思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1)
    [11]陈松源.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必要性和措施.潮洲师专学报,第20卷(4)
    [12]陈利君.完善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政策体系.云南社会科学,1999(2)
    [13]张灿.2020年中国劳动力供给、需求及失业趋势预测.南开经济研究,1997(6)
    [14]郭悦.关于当前我国就业政策的几大问题.经济研究参考,2003(5)
    [15]申晓梅.劳动力市场“退出援助”方式与政策探析.人口学刊,2006(1)
    [16]顾昕、高梦滔.超越剩余型福利模式:论社会安全网的城乡一体化.浙江学刊,2006(5)
    [17]姚先国.中国劳动力市场演化与政府行为.公共管理学报.第4卷(3),2007(7)
    [18]曾祥正.“十五”期间我国劳动力就业形势与治理对策.新疆大学学报,2001(6)
    [19]朱宝树.转轨时期城镇隐性失业问题的再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7)
    [20]朱超.以城市社区服务为载体,努力发展培育就业岗位.工会理论与实践,2003(2)
    [21]纪韶.支持就业政策的失业预警理论模型.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9)
    [22]陈淮.发展蓝领就业大有可为.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5)
    [23]陈淮.中国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建议.管理世界,1999(1)
    [24]岳建景.试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关于刑释解教、社区矫正人员就业援助的思考.中国就业,2006(12)
    [25]徐林清.新加坡的职业再造计划及其启示.东南亚研究,2006(5)
    [26]胡德巧、王小卓、叶英、孙中震.波兰促进就业的做法及启示.
    [27]喻术红.反就业歧视法律问题之比较研究.中国法学,2005(1)
    [28]刘群.发达国家运用财税优惠政策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做法及其借鉴.湖北财税,2003(2)
    [29]王春光.中国职业流动中的社会不平等问题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3(2)
    [30](俄)H·B·斯克雷普尼克.非正规经济部门的就业问题(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国外财经,1995(4)
    [31]徐立安.灵活就业的理论、实践及发展思路.市场经济研究,2003(5)
    [32]刘常云.英国就业援助协会(AFSE)及对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启示.集团经济研究,2007(1)
    [33]朱犁耘.论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河南大学学报,2005(1)
    [34]程延园.《劳动合同法》: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5)
    [35]吴国宝、李兴平.小额信贷对中国扶贫与发展的贡献.金融与经济,2003(11)
    [36]刘勇.国外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比较分析.证券市场导报,2004(4)
    [37]徐安琪.单亲弱势群体的社会援助.江苏社会科学,2003(3)
    [38]申晓梅.就业弱势群体与就业保障援助.财经科学,2003(4)
    [39]华迎放、张立杰.城市贫困群体就业保障的政策建议.中国劳动,2003(8)
    [40]杨立雄.通过社会救助实施社会保护——基于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重构.中国软科学,2004(7)
    [41]汤建光、李江、庄士诚.就业弱势群体就业问题探索.当代财经,2006(1)
    [42]张再生.城市弱势群体就业促进的实践模式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3(4)
    [43]王淑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弱势群体救助.社会主义研究,2003(2)
    [44]刘玉侠.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初探.社会科学战线,2006(6)
    [45]兰柄良.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初探.内蒙古煤炭经济,2003增刊
    [46]厚坤.就业援助情意切,政策落实创新多——各地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典型经验集锦(上、下).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2007(3)
    [47]张世青.下岗失业人员养老保险接继问题研究.沈阳大学学报,2008(4)
    [48]信长星.借鉴国外经验,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