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系统演变进程机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报告从城市交通和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入手,研究城市交通系统的演变进程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城市交通和城市发展轨迹、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交通的互动关系、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交通互动关系理论分析、案例分析四个部分。研究认为,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城市空间的影响上,交通可达性是关键,报告利用交通可达性修正了杜能区位模型和布吕克纳城市经济学模型,对二者的互动关系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
Through analyz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 development and urban transportation, the report studies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system.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in the report include:development courses of urban and urban transportation, interaction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urban transportation, theoretic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case studies. The finds show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 development and urban transportation is mainly a manifestation of its impacts o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at traffic accessibility is the key element tha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raction. And then, the report modifies Thunen model for location theory and Brueckner model for urban economics by introducing traffic accessibility. Using the modified models, the report analyzes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in theory. Finally, four cities are given as examples.
引文
1.孔令斌,城市发展与交通规划[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2.全永燊、刘小明等,路在何方——纵谈城市交通,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3.王炜、过秀成,交通工程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4.王炜、徐吉谦、杨涛等,城市交通规划[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5.徐循初,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上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徐循初,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郭继孚、毛保华等,交通需求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9.
    8.皮埃尔·梅兰著,高煜译,城市交通[M],商务印书馆,1996
    9.陆化普,解析城市交通[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10.城市规划资料集编委会,城市规划资料集第一分册总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1.城市规划资料集编委会,城市规划资料集第十分册城市交通和城市道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2.刘易斯·茫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3.肖秋生,城市总体规划原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14.马强,走向“精明增长”[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5.丁成日,城市空间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6.彼得·尼茨坎普主编,安虎森等译,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2卷:城市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7.保罗·切希尔主编,安虎森等译,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3卷:应用城市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8.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9.曹洪涛,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M],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
    20.孙施文,现代城市规划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1.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2.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课题组,世界主要大城市交通运输发展经验 借鉴研究报告[R],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2006.
    23.孙斌栋,我国特大城市交通发展的空间战略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4.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增长的空间动力学研究总报告[R],598081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3.
    25.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6.何一民、周明长,156项工程与新中国工业城市发展(1949~1957年)[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14(2):70-77.
    27.李百浩、彭秀涛、黄立,中国现代新兴工业城市规划的历史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6,(4):84-92.
    28.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课题组,我国大都市连绵区的规划与建设问题研究报告[R],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
    29.杨少辉、马林、陈莎,城市和城市交通发展轨迹及其互动关系[J],城市交通,2009,7(4):1-6.
    30.黎仕明,政治、经济、文化:中国城市发展动力的三重变奏[J],现代城市研究,2006,(6):23-29.
    31.何一民、范瑛、付春,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5,(1):49-54.
    32.赵晓斌、陈振光、薛德敖,全球化和当代中国大城市发展趋势[J],国外城市规划,2002,(5):7-15.
    33.陈宽民,城市交通系统理论分析与应用[D],长安大学公路学院,2003.
    34.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土地使用与交通协调发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5.中国市长协会等编,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5)[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
    36.吕玉印,城市发展的经济学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2000.
    37.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课题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城市中心区拥堵收费机制研究”报告[R],2007.
    38.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北京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2008[R],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2008.
    39.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工程技术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报告1[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0.新华网,北京两千亿构筑轨道交通网[EB/OL], [2009-3-1],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0-03/01/content_10919670.htm.
    41.丁成日,城市经济与城市政策[M],商务印书馆,2008.
    42.建设部计划财务司,城市建设统计年报(2004)[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3.单刚、王晓原、王凤群,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J],城市问题,2007,(9):37-42.
    44.王春才,城市空间演化与交通的互馈解析[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
    45.杨少辉、马林、陈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与城市交通的互动关系[J],城市交通,2009,7(5):45-48.
    46.彼得·尼茨坎普主编,安虎森等译,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1卷:区域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47.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商务印书馆,2007.
    48.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9.杨吾扬、梁进社,高等经济地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0.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1.杨涛、过秀成,城市交通可达性新概念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1995,8(2):25-30.
    52.李平华、陆玉麒,城市可达性研究的理论于方法评述[J],城市问题,2005,(1):68-74.
    53.李平华、陆玉麒,可达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5,24(3):69-78.
    54.刘贤腾,空间可达性研究综述[J],城市交通,2007,5(6):36-43.
    55.张生瑞、王超深、徐景翠,基于时间阻抗函数的路网可达性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4):117-121.
    56.曾松、杨配昆、方棣波,城市道路网结构的可达性评价[J],同济大学学报,2001,29(6):666-671.
    57.吴斐、郑新奇,基于GIS技术的可达性分析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应用研 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4):303-305.
    58.赵乐东、胡丽娜,基于可达性的大型社区规划探讨[J],城市住宅,2008,(5):114-117.
    59.郭清华、叶嘉安著,刘贤腾、翁加坤编译,交通方式可达性差距——衡量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指数[J],城市交通,2008,6(4):26-34.
    60.陈洁、陆锋,京津冀都市圈城市区位与交通可达性评价[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2):53-56.
    61.聂伟、邵春福,区域交通可达性测算方法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4):85-87.
    62.杨勉、魏庆朝,确定线路可达性等级的方法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08,(7):18-21.
    63.陈莎,城市中心区拥堵收费配套政策及措施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
    64.王殿海,交通流理论[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65.吴子啸、宋维嘉、池利兵、潘俊卿,出行时耗的规律及启示[J],城市交通,2007,5(1):20-23.
    66.吴子啸、杨建新、蔡润林,基于出行时耗预算的交通需求预测方法[J],城市交通,2008,6(1):23-27.
    67.郝前进、陈杰,到CBD距离、交通可达性与上海住宅价格的地理空间差异[J],世界经济文汇,2007,(1):22-35.
    68.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课题组,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政策研究报告[R],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
    69.罗伯特·瑟夫洛著,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译,公交都市[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综合交通规划纲要总报告[R],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