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头介入与各自为政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学术界对于“丁戊奇荒”救荒活动的研究,主要试图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为什么“丁戊奇荒”中国家和社会都有动用了大量资源投入救灾,而且还有外部世界的资源及救灾模式的介入,仍然造成空前的人口死亡和巨大的社会破坏?这种状况又反映了中国近代救荒体制和中国近代社会怎样的变化?笔者认为要较为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就必须并尽可能避免学术界以往研究视角、视野单一的不足。因此,本文尝试跳出“灾荒史”的局限,不再限于灾荒和救灾,而是通过“丁戊奇荒”看干预灾荒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
     从“丁戊奇荒”发生和干预主体的介入来看,晚清政府虽未放弃救灾的努力,但财政困难导致其丧失了在救荒中主导作用,华北士绅由于经济实力的下滑,在救灾工作中失去政府和民间的信任,新兴的干预主体——江南绅士和西方传教士——则处于对抗状态。因此,干预主体在介入“丁戊奇荒”时缺乏领导力量,而且互相间缺乏信任,形成了分头介入救灾工作的状况。
     从“丁戊奇荒”漫延和干预主体赈灾工作的开展来看,晚清政府荒政执行不力,且未能处理好与士绅的关系,丧失了领导其他干预主体的威信和信誉。传教士赈灾活动根本上不为晚清政府所接受,遭到官方和民间的双重抵制。义赈对传统赈灾模式有所突破,逐渐形成了成熟而独立的实践路径。因此,整个赈灾过程中干预主体的行动表现出各自为政的特征。
     从“丁戊奇荒”善后工作和干预主体提出的善后建议来看,干预主体开展的善后工作,提出的善后建议都依据各自遵循原则和利益诉求,干预主体善后工作的成效和不足,根本上基于他们各自在中国近代社会中的位置。
     总之,“丁戊奇荒”中干预主体在中国近代社会中的不同处境和实力变动,使他们难以在救灾的具体行动中相互信任、密切合作,在救灾活动中形成了分头介入和各自为政的局面,未能形成合力,这是造成救灾工作失败的重要原因。
As to research activities of“Ding-Wu severe famine”, the academe has been trying to answer two basic questions. For one is, why it caused enormous unprecedented death and social disruption when on one hand countries and societies had spend a lot of resources into disaster relief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outside world resources and the involvement of relief pattern was applied? The other is, what this situation reflects the modern Chinese system and the Chinese Famine of how the changes in modern society? I believe that to be a more complete answer to these two questions must be avoided as much as possible before the academic research perspective, the lack of a single vis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scape from the limitations of the "famine history", but trying to see the main pare of intervention 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famin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Ding-Wu severe famine”itself and the involvement of the main intervention, although national disaster relief efforts never stop, for the sake of financial difficulty it failed to maintain a leading role in process. Besides, North China gentry declined due to economic strength in the disaster relief work loss of national and people's trust,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main emerging - southern gentleman and the Western missionaries - are in a state of confrontation. Therefore, the intervention involved“Ding-Wu severe famine”lack of leadership and lack of trust among each other, in fact, formed a separately involved in disaster relief situation.
     From the point of spreading and the application of relief work,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Famine Policy is too weak and it also failed to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ntry, still worse, a loss of co-operation of other intervention force the prestige and credibility. Missionaries and relief activities actually are not accepted by the Government for the late Qing dynasty, suffering a double official and private resistance. Relief Commission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mature and independent practice of the path, make a breakthrough in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disaster relief. Therefore,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intervention in disaster relief operations was forced to demonstr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agmentation.
     From the remedial work, and intervention of the main recommendations made by the aftermath, who to interfere with the main pare to carry out rehabilitation work, how to form ideas of rehabilitation programs, their principles and interests to follow the demands of the main intervention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effectiveness and inadequate, which are all based on their respective location of modern Chinese society.
     In short, the change of main part of famine in China's modern society in a different situation and strength, making it so difficult for them to concrete action in the relief of mutual trust and close cooperation in disaster relief activities, as a result, fragmented intervention situation formed which is unable to form a joint force. They are important reasons of the failure of the relief progress.
引文
1[法]魏丕信著,徐建青译:《十八世纪中国官僚制度与荒政》[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6页。
    2[清]朱寿朋著:《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72页。
    3[德]马克思·韦伯著,简惠美译:《中国宗教》[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9页。
    4[清]朱寿朋著:《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52页。
    1[清]朱寿朋著:《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52页。
    1[清]朱寿朋著:《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02页。
    2[法]魏丕信著,徐建请译:《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0页。
    3[清]朱寿朋著:《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54页。
    4[清]曾国荃著:《曾国荃全集》[M],第六册,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80页。
    5[清]朱寿朋著:《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52页。
    7[清]朱寿朋著:《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6页。
    8[清]朱寿朋著:《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64页。
    9[清]朱寿朋著:《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34页。
    1[清]欧阳昱著:《见闻琐录》[M],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132页。
    2[清]朱寿朋著:《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02页。
    3[清]朱寿朋著:《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04页。
    4[清]朱寿朋著:《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52页。
    1[清]朱寿朋著:《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5页。
    2[清]朱寿朋著:《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04页。
    3[清]朱寿朋著:《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50页。
    4[清]《清实录·德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53页。
    5[清]朱寿朋著:《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54页。
    6[清]李鸿章著:《李鸿章全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253页。
    7[清]李鸿章著:《李鸿章全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255页。
    8[清]李鸿章著:《李鸿章全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255页。
    1[清]朱寿朋著:《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60页。
    2[清]朱寿朋著:《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60页。
    3[清]李鸿章著:《李鸿章全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314页。
    4[美]艾志瑞著,丁蕊、朱浒译:《晚清中国的灾荒与意识形态——1876-1879年“丁戊奇荒”期间关于灾荒成因和放荒问题的对立性阐释》[J],转引自李文海、夏明方主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528页。
    5[清]朱寿朋著:《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64页。
    6[美]艾志瑞著,丁蕊、朱浒译:《晚清中国的灾荒与意识形态——1876-1879年“丁戊奇荒”期间关于灾荒成因和放荒问题的对立性阐释》[J],转引自李文海、夏明方主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527页。
    7Richard Horowitz. Central Power and State-making: The Zongli Yamen and Self-strengthening in China,1860-1880 [J],Harvard PHD,1998,P105-106.
    8[清]朱寿朋著:《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569页。
    1[清]朱寿朋著:《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16页。
    2[清]朱寿朋著:《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83页。
    3[美]彭幕兰著,马俊亚译:《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1-17页。
    4高中华:《黄运水灾与晚清山东社会》[J],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2000年。
    5[美]彭幕兰著,马俊亚译:《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4页。
    6《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9月13日。
    7[清]朱寿朋著:《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5页。
    8《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8年3月22日。
    9《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8年11月7日。.
    10《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9月30日.。
    1[清]朱寿朋著:《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73-274页。
    2[清]朱寿朋著:《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89页。
    3[清]朱寿朋著:《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74页。
    4[清]曾国荃著:《曾国荃全集》[M],第一册,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216页。
    5《陕西通志稿》[Z],转卷八十八,转自张仲礼著:《中国绅士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6《青苑县志》[Z],卷四,转自张仲礼著:《中国绅士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7《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4月25日。
    8《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9月19日。
    9《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10月19日。
    1《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11月15日。
    2《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6年5月9日。
    3[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0页。
    4[清]朱寿朋著:《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30页。
    5[清]朱寿朋著:《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81页。
    5[清]曾国荃著:《曾国荃全集》[M],第一册,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237页。
    7[德]安特利雅·扬库著,邱志红、夏明方译:为华北饥荒作证——解读《襄陵县志》[J],转引自李文海、夏明方主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493-494页。
    1《申报》[N],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10月26日。
    2《申报》[N],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3月10日。
    1朱浒:《跨地方的地方性实际——江南善会善堂向华北的移植》[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5年第10期,第33-50页。
    2[清]李鸿章著:《李鸿章全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312页。
    3[清]李鸿章著:《李鸿章全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312页。
    4《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4月5日。
    5《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2月5日。
    6《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2月5日。
    7《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2月5日。
    8《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2月5日。
    1《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5月14日。
    2《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4月2日。
    3《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4月2日。
    4《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4月2日。
    5《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4月2日。
    6[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0页。
    1《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4月2日。
    2[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0页。
    3[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0页。
    4《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12月21日。
    5《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12月21日。
    6[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9页。
    1[清]朱寿朋著:《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86页。
    2《万国公报》[N],第5986页,转引自朱浒著:《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07页。
    3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3页。
    4[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1页、第84页。
    1[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9页。
    2[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7页。
    3《义和团档案史料》上,第48—49页。转引自吴善中,周志初:《“妖术”恐慌中的民教冲突——关于光绪二年(1876)皖南教案和苏南闹教》[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第82-85页。
    4《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8年8月5日。
    5吴善中,周志初:《“妖术”恐慌中的民教冲突——关于光绪二年(1876)皖南教案和苏南闹教》[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82-85页。
    6吴善中:《清光绪二年妖术恐慌述论》[J],江海学刊,2004年第2期,第126-131页。
    7[清]朱寿朋著:《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83页。
    8[清]朱寿朋著:《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53页。
    1[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第306页。
    2[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第306页。
    3[清]朱寿朋著:《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91页。
    4吴善中,周志初:《“妖术”恐慌中的民教冲突——关于光绪二年(1876)皖南教案和苏南闹教》[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第82-85页。
    5[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第306页。
    6[清]朱寿朋著:《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51页。
    7[清]朱寿朋著:《光绪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51页。
    1[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1-66页。
    2[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3页。
    3[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4页。
    4[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0页。
    5[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5页。
    6[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6页。
    1[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1页。
    2[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2-94页。
    3《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7月4日。
    4[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7-108页。
    5[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4-115页。
    4[清]汪志伊著:《荒政辑要》,《中国荒政全书》[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93页。
    1《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8年1月24日。
    2《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8年1月24日。
    3清]朱寿朋著:《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88页。
    4[清]朱寿朋著:《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90页。
    6[清]朱寿朋著:《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52页。
    6[清]汪志伊著:《荒政辑要》,转引自李文海,夏明方主编:《中国荒政全书》,第二辑,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91页。
    2[清]曾国荃等修、王轩,杨笃纂:《山西通志》[Z],卷八十二“荒政记”。转引自王金香:《山西丁戊奇荒略探》[J],《中国农史》,1988年第3期。第12-20页。
    1[清]李鸿章著:《李鸿章全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254页
    2[清]朱寿朋著:《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08页。
    3[清]曾国荃等修、王轩,杨笃纂:《山西通志》[Z]卷八十二“荒政记”。转引自王金香:《山西丁戊奇荒略探》[J],《中国农史》,1988年第3期,第12-20页。
    4[法]魏丕信著,徐建请译:《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2页。
    5[法]魏丕信著,徐建请译:《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5页。
    8[清]朱寿朋著:《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5页。
    1《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8年3月4日。
    2[清]朱寿朋著:《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699页。
    3[法]魏丕信著,徐建青译:《十八世纪中国官僚制度与荒政》[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2页。
    4[法]魏丕信著,徐建青译:《十八世纪中国官僚制度与荒政》[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3页。
    5[清]朱寿朋著:《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72页。
    6[清]朱寿朋著:《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54页。
    7苏全有,闫喜琴《论光绪年间河南的民间救济》[J],《天府新论》2005年4期,第115-118页。
    1《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1月14日。
    2《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8年5月7日。
    3何汉威著:《光绪初年(1976~79)华北的大旱灾》[M],香港:香港中文出版社,1980年,第49页。
    4[清]曾国荃著:《曾国荃全集》[M],第一册,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221页。
    5[清]曾国荃著:《曾国荃全集》[M],第一册,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328页。
    6[清]曾国荃著:《曾国荃全集》[M],第六册,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36页。
    7[清]朱寿朋著:《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93页。
    8[清]曾国荃著:《曾国荃全集》[M],第六册,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571页。
    5[清]朱寿朋著:《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48页。
    6[清]李鸿章著:《李鸿章全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294页。
    7《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8年2月8日。
    8《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9年1月31日。
    9冯金牛、高洪兴:《“盛宣怀档案”中的中国近代灾赈史料》[J],《清史研究》,2000年第3期,第96-100页。
    10[清]朱寿朋著:《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64页。
    11[清]朱寿朋著:《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94页。
    6[清]朱寿朋著:《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708页。
    7[清]朱寿朋著:《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62页。
    3[清]朱寿朋著:《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62页。
    4[清]李鸿章著:《李鸿章全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407页。
    5[清]朱寿朋著:《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766页。
    6[清]李鸿章著:《李鸿章全集》[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407页。
    1朱浒:《江南人在华北——从晚清义赈的兴起看地方史路径的空间局限》[J],《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5期,第114-148页。
    2《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8年6月29日。
    3《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8年6月27日。
    1朱浒著:《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7页。
    2朱浒著:《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8页。
    3《申报》[N],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5月5日。
    4《申报》[N],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5月7日。
    5《申报》[N],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9月21日。
    6《申报》[N],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80年6月24日。
    1《申报》[N],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8年9月21日。
    2朱浒:《江南人在华北——从晚清义赈的兴起看地方史路径的空间局限》[J],《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5期。第114-148页。
    3夏明方:《清季“丁戊奇荒”的赈济及善后问题初探》[J],《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2期,第30-36页。
    4经元善著,虞和平编:《经元善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2页。
    5朱浒著:《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4-169页。
    6靳环宇:《晚清义赈组织1876~1895年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4年。
    1朱浒著:《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8页。
    2[清]曾国荃著:《曾国荃全集》[M],第一册,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328-330页。
    3[清]曾国荃著:《曾国荃全集》[M],第二册,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36页。
    4王雪丽:《曾国荃抚晋赈灾述略》[J],山西大学硕士毕业生论文,2003年。
    1[清]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651页。
    2李文海著:《中国近代十大灾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9页。
    3[清]曾国荃著:《曾国荃全集》[M],第一册,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282页。
    4[清]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759页。
    5[清]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36页。
    6[清]曾国荃著:《曾国荃全集》[M],第六册,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82页。
    7张艳丽:《丁戊奇荒之际晋南地方官员的善后措施——以解州知州马丕瑶为例》[J],《晋阳学刊》,2005年第6期,第19-22页。
    8《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12月4日。
    1[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0页。
    2《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11月28日。
    3朱浒著:《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2页。
    4《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3月9日。
    5《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11月28日。
    6《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3月10日。
    7《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12月1日。
    1《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12月11日。
    2《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12月11日。
    3《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8年8月23日。
    4《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3月17日。
    5《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12月11日。
    6 [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5页。
    1[美]艾志瑞著,丁蕊、朱浒译,《晚清中国的灾荒与意识形态——1876-1879年“丁戊奇荒”期间关于灾荒成因和放荒问题的对立性阐释》[J],转引自李文海、夏明方主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515页。
    2《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9月29日。
    3《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9月29日。
    4《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7年9月29日。
    5[美]艾志瑞著,丁蕊、朱浒译,《晚清中国的灾荒与意识形态——1876-1879年“丁戊奇荒”期间关于灾荒成因和放荒问题的对立性阐释》[J],转引自李文海、夏明方主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515页。
    6[美]艾志瑞著,丁蕊、朱浒译,《晚清中国的灾荒与意识形态——1876-1879年“丁戊奇荒”期间关于灾荒成因和放荒问题的对立性阐释》[J],转引自李文海、夏明方主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511页。
    7《申报》[N] ,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3年,1878年3月10日。
    8何汉威著:《光绪初年(1976~79)华北的大旱灾》[M],香港:香港中文出版社,1980年,第95-97页。
    1[法]魏丕信著,徐建青译:《十八世纪中国官僚制度与荒政》[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6页。
    1黄志繁:《“跨地方”的意义及悖论:关于朱浒“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的思考》[J],《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2期,第4-9页。
    2Mary Backus Rankin Elite Activism and Political Tansformation in China Zhejiang Province1865-1911 [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137-147.
    1黄志繁:《“跨地方”的意义及悖论:关于朱浒“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的思考》[J],《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2期,第4-9页。
    [1] Mary Backus Rankin. Elite Activism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Zhejiang Province,1865-1911[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2] [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 [法]魏丕信著,徐建青译:《十八世纪中国官僚制度与荒政》[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 [美]彭幕兰著,马俊亚译:《著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 [美]裴宜理著,池子华、刘平译《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6] [美]黄宗智著:《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7] [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年—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李文海著:《中国近代十大灾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何汉威著:《光绪初年(1976~79)华北的大旱灾》[M],香港:香港中文出版社1980年版
    [10]朱浒著:《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康沛竹著:《灾害与晚清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陈桦、刘宗志著《灾荒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1750-1911)》[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经元善著,虞和平编:《经元善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4]夏明方著:《民国时期自然灾害和乡村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15]李向军著:《清代荒政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
    [16]顾长声著:《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7]夏东元著:《郑观应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8]乔志强著:《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9]周育民著:《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0]池子华著:《中国近代流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1]孟昭华编著:《中国灾荒史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丛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 Richard Horowitz. Central Power and State-making:The Zongli Yamen and Self-strengthening in China,1860-1880[J],Harvard PHD,1998,p105-106.
    [2]赵矢元.:《丁戊奇荒述略》[J],《学术月刊》1981年第2期
    [3]王金香:《山西丁戊奇荒略探》[J],《中国农史》1988年第3期
    [4]王金香:《光绪初年北方五省灾荒述略》[J],《山西师大学报》1991第4期
    [5]夏明方:《也谈丁戊奇荒》[J],《清史研究》1992年第4期
    [6]夏明方:《清季“丁戊奇荒”的赈济及善后问题初探》[J],《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2期
    [7]王金香:《洋务派与丁戊奇荒》[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8]满志敏:《光绪三年北方大旱的气候背景》[J],《复旦学报》2000年第6期
    [9]郝平:《山西丁戊奇荒的人口亡失情况》[J],《山西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10]郝平:《山西丁戊奇荒并发灾害述略》[J],《晋阳学刊》2003年第1期
    [11]郝平:《浅析山西“丁戊奇荒”的受灾强度及社会反映》[J],《中国经济史学通讯》2002年第2期
    [12]郝平:《山西丁戊奇荒的时限和地域》[J],《中国农史》2003年第2期
    [13]郭春梅:《光绪初年山西旱灾初探》[J],《中国地方志》2005年第1期
    [14]郭春梅:《河东“丁戊奇荒”探研——以河东碑刻为主》[J],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
    [15]张艳丽《丁戊奇荒之际晋南地方官员的善后措施——以解州知州马丕瑶为例》[J],《晋阳学刊》2005年第6期
    [16]苏全有,闫喜琴《论光绪年间河南的民间救济》[J],《天府新论》2005年第4期
    [17]郭春梅:《河东碑刻中的光绪旱灾》[J],《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4期
    [18]赵英霞:《丁戊奇荒与教会救灾_以山西为中心》[J],《历史档案》2005年第3期
    [19]夏明方:《论1876至1879年间西方新教传教士的对华赈济事业》[J],《清史研究》1997年第2期
    [20]高鹏程、池子华:《李提摩太在丁戊奇荒时期的赈灾活动》[J],《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
    [21]李文海:《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J],《清史研究》1993年第3期
    [22]杨剑利:《晚清社会灾荒救治功能的演变──以“丁戊奇荒”的两种赈济方式为例》[J],《清史研究》2000年第4期
    [23]冯金牛、高洪兴:《“盛宣怀档案”中的中国近代灾赈史料》[J],清史研究2000年第3期
    [24]朱浒:《江南人在华北——从晚清义赈的兴起看地方史路径的空间局限》[J],《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5期
    [25]朱浒:《地方史与国家史的跨地方互补——光绪十三年黄河郑州决口与晚清义赈的新发展》[J],《史学月刊》2007年第2期
    [26]靳环宇:《晚清义赈组织1876~1895年研究》[J],2004年湖南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
    [27]王卫平、黄鸿山:《江南绅商与光绪初年山东义赈》[J],《江海学刊》2006年第5期
    [28]姜新、郑传龙;《实业家与慈善事业的结合——近代江苏实业家与晚清“义赈”的兴起》[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9]曾京京《唐锡晋与晚清义赈》[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30]夏明方《从清末灾害群发期看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条件—灾荒与洋务运动研究之一》[J],《清史研究》1998年第1期
    [31]陈勇勤:《光绪时期清流派对农业有关问题所提建议及其务实性》[J],《中国农史》1994年第4期
    [32]谢高潮:《晚清洋务派恢复社会经济的荒政主张与活动》[J],《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33]陈勇勤:《晚清清流派的恤民思想》[J],《历史档案》2003年第2期
    [34]夏明方:《略论洋务派对传统灾异观的批判与利用》[J],《中州学刊》2002年第1期
    [35]张丽璇《浅析晚清清流派与各政治派系的关系》[J],《广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9期
    [36]李文海《论近代中国灾荒史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
    [37]朱浒《二十世纪清代灾荒史研究述评》[J],《清史研究》2003年第2期
    [38]张建民:《饥荒与斯文_清代荒政中的生员赈济》[J],《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39]宁可、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J],《文献》1994年第2期
    [40]祁磊:《明清时期救荒思想研究》[J],武汉大学2005年专门史硕士论文
    [41]杨明:《清朝救荒政策述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42]谷文峰、郭文佳:《清代荒政弊端初探》[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43]叶依能:《清代荒政述论》[J],中国农史1998年第4期
    [44]倪玉平:《试论清代的荒政》[J],东方论坛2002年第4期
    [45]吴善中、周志初:《“妖术”恐慌中的民教冲突——关于光绪二年(1876)皖南教案和苏南闹教》[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46]吴善中:《清光绪二年妖术恐慌述论》[J],《江海学刊》2004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