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与责任:危机背后的金融机构高管法律责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金融机构的高管们掌握着机构的经营权力,同时还支配着巨大的企业资产。而股权的分散性决定着金融机构高管们享有了更大的企业控制权。分析金融危机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实体经济形态下的法律在虚拟经济形态已经不再适用,金融机构高管们在缺乏有效法律约束的情况下,无视经营风险,贪婪与欲望助长了风险的滋生与扩散。完善金融机构高管的法律责任对于维持金融市场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国情决定着我们在总结此次金融危机经验的同时,要作出自己的选择。
     借鉴与反思本次金融危机,金融机构在风险防范的评估和防范中所出现缺陷,克服金融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道德风险和制度风险,通过现行法律评介与分析,探讨金融高管们在危机中的责任缺位与我们的现行法律制度的关联,寻找通过法律构建更为完善的市场经济责任体系的途径。通过规范金融高管的薪酬制度、建立金融高管的问责制,将金融机构高管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提高金融机构高管的违规成本,促使其承担对企业的授信义务。构建金融机构高管的责任体系,规范系统风险和市场风险,实现对消费者、债权人、员工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环境利益以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健全金融机构的高管的会计责任,保证投资者的信息获取以及企业财务的透明度,能够有效地形成监督的力量,同时拓宽责任追究途径,实现公权和私权的共同救济,能够更有效地保护投资者,规范高管的管理行为,防范道德风险和制度风险。
Executive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old the power business of the organization, but also dominate a huge corporate asset. Which determines the dispersion of equity executive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ave greater control over the enterprise. Analysi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deep reason, the real economy under the legal form patterns in the virtual economy is no longer applicable, executive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legally binding in the absence of an effective case, ignore the business risk, greed and the desire to contribute to the risk of breeding and proliferation. Improve the legal responsibility of executive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maintain financial market stabil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eat significance.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will determine our experience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we must make their own choices.
     Reference and Reflection on the financial crisi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risk prevention, assessment and prevention in the gaps, overcoming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the operation course, the risk of moral hazard and systems, review and analysis by existing law, of financial executives in Absence of crisis responsibility and our current legal system of the association, to find a legal construct a more perfect system of market economy and the way responsibility. Through regulated financial executive pay system, establish financial accountability for executives, executive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improve the cost of non-compliance executive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promote its commitment to the business of credit oblig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responsibility system for executive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regulatory systems and market risks, to achieve for consumers, creditors, employee benefits, the interests of small competitors, environmental interests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public interest. Sou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 accountability of executives to ensure that access to information for investors,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transparency, can effectively supervise the formation of power, and ways to broaden the accountability to achieve public and private rights of common rights and remedies, to more effectively protection of investors, executives of the management behavior norms, and systems to prevent the risk of moral hazard.
引文
1参见曹元芳、王若平:《国外对金融道德风险研究的前沿理论及防范经验》,《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第6期。
    
    1参见梅世云:《论金融道德风险》,《银行家》2008年第7期。
    2参见[美]肯尼思·约瑟夫·阿罗:《社会选择:个性与多准则》,钱晓敏、孟岳良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页~第117页。
    1参见刘汉民:《威廉姆森学术研究的三个阶段和三大贡献》来源于: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44129&page=1。
    1参见石梦、黄艳、陈汉文:《贝尔斯登公司风险管理失败及其启示》,《财会通讯》2009年第1期。
    
    1参见程庚黎:《商业银行高管薪酬制度的国际比较》,《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2期。
    2参见[美]迈克·施纳耶森:《华尔街184亿分红悬疑》,刘志伟译,《中国市场》2009年第16期。
    1参见伍永刚:《美国投资银行的治理结构》,《现代商业银行》2004年第10期。
    1参见汪丁丁:《散失了道德基础是伪市场经济》,来源于中国经济网:http://china.ibtimes.com/articles/20071226/wangdingdingshichag.htm.访问时间:2007年12月27日。
    2参见吴志攀:《华尔街金融危机中的法律思考》,《法学》2008年第12期。
    3参见[美]布拉德福德·德龙:《格林斯潘和穆萨谁错了》,《黑龙江金融》2008年第10期。
    
    1参见[美]理查德·比特纳:《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次贷危机的真相》,覃杨眉等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2参见韩龙:《美国金融危机的金融法根源》,《法商研究》2009年第2期。
    1庄玉友:《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述评》,《证券市场导报》2008年第5期。
    1截至到2008年10月14日,仅香港金管局便接到了有关雷曼迷你债券的投诉9281宗,另香港证监会和消委会亦有大量的雷曼苦主上门投诉。来源于搜狐财经http://money.sohu.com/20081014/n260012575.shtml访问时间:2008年10月14日
    1参见阙澄宇、王一江:《银行高层激励:美国20家银行调查》,《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1参见仲继银:《银行股东和董事的特殊责任与银行高管持股》,《董事会》2008年第10期。
    1 Yermack .D. Do. Corporations Award CEO Stock Options Effectively?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5), pp.237-269.
    1参见李艳虹,贺赣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控制》,《南方金融》,2009年第5期。
    2参见齐萌:《美国次贷危机救助的法律规制及启示》,2009年第4期。
    3参见张守文:《经济法责任形态刍议》,载王全兴主编:《经济法前沿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177页。
    1参见张守文:《经济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7页。
    1参见[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第22页。
    
    1参见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第3页。
    2 J.E.Parkinson , Corporate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pp25
    
    1参见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经济研究》1996年第9期。
    2参见施天涛、杜晶:《金融创新与上市公司诉讼理论“新”谜题》,载《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发展与金融法治研讨会论文集》,第46页~第58页。
    1参见李浩:《民事举证责任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159-162页。
    2参见刘智慧:《各银行回购雷曼迷债风波化解引思考》,来源于中国金融网:http://www.zgjrw.com/News/2009724/index/383725855500.shtml,访问时间:2009年7月24日。
    [1] [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2] [美]S.斯科特·麦克唐纳、蒂莫西·W.科克:《银行管理》,钱宥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15页。
    [3] [美]大卫S.基德韦尔、大卫W.布莱克威尔、大卫A.威德比、理查德L.彼得森:《货币、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第10版),李建军、章爱民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4] [美]Mark S. Dorfman:《当代风险管理与保险教程》(第7版),齐瑞宗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 [美]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陈光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 [英]安东尼·吉登斯、乌尔里希·贝克、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7]凯斯·R·孙斯坦:《风险与理性——安全、法律及环境》,师帅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 [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案例与资料》,李杏杏、沈晔、王宇力译,何美欢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9]刘连煜:《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袁国良:《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证分析及相关问题》,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1]苏宁:《存款保险制度设计—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2]存款保险制度研究编委会:《存款保险制度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年2003年版。
    [13]梁能:《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和美国的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曹顺明:《股份有限会司釜事损害赔偿责任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15]程啸:《证券市场虚假陈述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16]刘俊:《各国问题金融机构处理的比较法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0—285页。
    [1]钟文兴:《日本的金融商品销售法与消费者保护》,载顾功耘主编:《公司法律评论》(2005年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164页。
    [2]杨东:《日本投资者保护立法理念的最新发展》载王利民、祝幼一主编:《〈物权法〉与证券投资者权益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1—310页。
    [3] [日]土桥正:《日本证券金融法制的最新发展与课题》载王利民、祝幼一主编:《〈物权法〉与证券投资者权益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1—428页。
    [4]杨东:《一个投资者保护的无缝隙立法例——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中的集团投资计划》,载王利民、祝幼一主编:《〈物权法〉与证券投资者权益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29—438页)。
    [5]杨东:《论金融法制的横向规制趋势——以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为中心》,中国法学会证券法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证券市场法治建设论坛,第71—87页。
    [6]马太广、[]祝丽娟:《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中国法学会证券法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证券市场法治建设论坛,第707—713页。
    [7]杜怡静:《金融业者于金融商品贩卖时之说明义务》,《月旦法学》2005 Nov,(总第126期)。
    [8]李金泽:《论我国银行业消费者保护与自律机制之完善》,《时代法学》2004年第6期。
    [9]吴志攀:《华尔街金融危机中的法律问题》,《法学》2008年第12期。
    [10]白瑞德·坎贝尔:《金融市场合同与〈防范破产滥用及消费者保护法〉》,牟岚译,《财经法学译丛》2007年第1期。
    [11]张炜、李金泽:《国际银行业消费者保护法制与自律机制的经验和启示》,载张炜主编:《银行业法制年度报告》(2004),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202页。
    [12]于东智、谷立日:《上市公司管理者持股的激励效用及影响因素》,《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1期。
    [13]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业绩—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0年第1期。
    [14]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
    [15]樊炳清:《上市公司经营者薪酬激励现状与对策分析》,《理论月刊》,2002第12期。
    [16]刘斌,刘星,李世新,何顺文:《CEO薪酬与企业业绩互动效应的实证检验.会计研究》,2003年第3期。
    [17]王培欣、田英辰、李锐:《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问题实证分析》,《管理科学》2006年第6期。
    [18]谢平、王树珍、闫伟:《存款保险制度的理论研究与国际比较》,《金融研究》2001第5期。
    [19]曹元芳:《基于多层级委托代理的金融机构内部道德风险模型》,《上海金融》2008年第1期。
    [20]郑庆寰:《美国储贷危机和次贷危机的对比分析-从道德风险视角的考察》,《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6期。
    [21]倪克勤:《论国际金融风险与国际金融危机-从道德风险和资产泡沫视角的考察》,《财贸经济》2000年第4期。
    [22]刘鑫、丁卓武:《存款保险定价、额度与银行业道德风险分析》,《数学理论与应用》2008年第3期。
    [23]王自力:《道德风险与监管缺失: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中国金融》2008年第2期。
    [24]周军、李泽广:《证券化金融创新与“次级债”危机的道德风险机制》,《现代财经》2008年第1期。
    [25]刘晓青:《美国次贷危机、存款保险制度与道德风险》,《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26]曹阳、陈宇:《从“中国股市第一案”看董事对第三人的法律责任》,《广西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27]常健:《试论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的裁判标准》《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8]殷洁:《对“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应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司法解释之检讨—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责任制度论》,《法学》2003年第6期。
    [29]郭锋:《证券市场虚很陈述及其民事赔偿责任—兼评最高法院关于盛假陈述民事赔偿的司法解释》,《法学家》2003年第3期。
    [30]曹远征:《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次级债风波的分析与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第11期。
    [31]杨惠:《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的交错:美国GLB法案的经验》,《财经科学》2007年第5期。
    [32]王啸:《金融危机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创新的启示》,《证券市场导报》2008年第12期。
    [33]廖岷:《次贷危机下美国对于金融监管的最新反思》,《中国金融》2008年第4期。
    [34]黎四奇:《对美国救市法案之评价及其对我国之启示》,《法律科学》2009年第1期。
    [35]徐克恩: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重大变革,《国际金融研究》, 2008年第5期。
    [36]冯科:从美国次级债危机反思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南方金融》,2007年第9期。
    [37]钟伟:美国次级债按揭市场的现状及其深远影响,《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第11期。
    [38]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金融稳定处联合课题组:《金融风险处置问题研究》,《河北金融》2009年第5期。
    [39]黄平、简建辉:《经济危机与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演进分析》,《财经论丛》2009年第7期。
    [1] Benjamin J.Richardson,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Through Financial Organisations: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the Industrialized Nations.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2.
    [2] Jonathan R.Macey,Geoffrey P.Miller,Richard Scott Carnell,Banking Law and Regulation,中信出版社2003年(英文影印)版。
    [3] Philip R.Wood,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Insolvency, Sweet&Maxwell 1995.
    [4] Steven Ferry, Environmental Law:Examples and Explanations,中信出版社2003年(英文影印)版。
    [5] Ibrahim F.I.Shihata,the World Bank and the Environment:A LegalPerspective,Paula M.Pevato ed.,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VolumeⅡ), Ashgate Dartmouth, 2003.
    [6] Black’s Law Dictionary(Eighth Edition),Bryan A.Garner Edited,ThomsonWest 2004.
    [7] Banks,Liability,and Risk,Ross Cranston,(2nded.), Lloyd’s of London Press,1995.
    [8] Rene’J.G.H.Seerden,Michiel A.Heldeweg,Kurt R.Deketelaere ed.,Public Environment Law in the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A Comparative Analysi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2.
    [9] C.Mark Nicolaides,A Survey of Lender Liabi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of International Banking Law,1988.
    [10] M.H.Ogilvie,Enter at Your Own Risk:Environmental Lender Liability in Canada, Journal of Business Law,1996.
    [11] Jonathan H.Marks,The Environmental Liability of Lenders in England:is the Tide Coming?,North Carolin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Commercial Regulation, Fall 2001.
    [12] Lawrence P.Schnapf,Lender Liability Today under Environmental Laws,Consumer Finance Law Quarterly Report,spring,2006.
    [13] Ron Burke,Sailing in Safe Harbors:Resent Developments Regarding Lender Liability under CERCLA,Pace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Winter 1998.
    [14] Robert W.McGee,Superfund:It’s Time for Repeal after a Decade of Failure. UCL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1993.
    [15] Martina E.Cartwright,Superfund:It’s No Longer Super and It Isn’t Much of a Fund.18 Tul.Envtl.L.J.2005.
    [16] Edward B.White,Mark L.Prager,Environmental Lender Liability:Seaching for Safe Harbors in the Wake of Kelley v.EPA,Wisconsin Environmental Law Journal, Spring,199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