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阳何景明诗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李梦阳、何景明作为明代中叶前七子之领袖、复古运动的主导者、优秀的诗人,在诗歌创作和文学思想上都取得了令后人赞叹不已的成就。明末谈迁认为:“李、何裒然四杰之首,冠冕当代,人无异喙。间有微文,未加点壁”。李、何二人的人品操守不仅为后人敬仰,其文学思想也成为后世文论家津津乐道的论题,对明清两代的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作为二人诗学观集中体现的李、何之争,更是受到学者的重点关注。然由于各种原因,李、何诗学之研究仍然缺乏较为全面的、细致的梳理,致使许多问题似是而非。本文从二人的家世生平、思想渊源、明中叶的社会情势出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真研读二人的文集,旁及前七子和同时期其他文人之别集,尽力挖掘新材料,探索新途径,对李梦阳、何景明的诗学观从家世生平、思想渊源、李、何之争、诗歌创作及所处的时代等角度,进行比较性的动态研究,力图给予李、何诗学更清晰的展示。
     绪论部分回顾李、何诗学及相关研究的历史概况,阐述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方法。第一章论述李、何二人的家世生平和交游。从纵向把握他们的生活环境、家世背景、师友熏染对于二人思想性格和文学理念的影响。其中对于李梦阳、何景明与李东阳的关系、李梦阳与何景明的关系、前七子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重新盘点。第二章本着“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观,横向阐述李、何所处的明中叶之政治、文化思潮等情况,从李、何诗学的外围着眼,探讨催成前七子及李、何诗学独特面貌的原因。梳理了自明初以来,一直存在的复古思潮、真情论、模拟论的脉络,分析李、何诗学与它们的渊源,努力揭示前七子所倡导的复古运动及李、何诗学崛起的客观因素。第三章论述李、何的思想渊源。首先从科举、仕宦两个方面剖析二人思想的理学底色,并对其所谓的反理学倾向进行辨析;其次对李、何二人的人生观和社会观进行对比阐述,展现二者之差异及对文学思想所造成的影响。第四章分别从文学史观、复古观、诗歌的社会功用、诗歌的艺术性之认识四个方面对李、何诗学进行细致缕析。着重讨论李梦阳、何景明诗学观的具体内容和他们文学复古的缘由、持法的本质、礼赞民歌的本意和何景明有所变化的思想观对其诗学思想所造成的影响。第五章具体分析李、何之争。李、何之争既有当时政治、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是复古内部响应式交往、散点式呼应、复古运动必然反思等客观因素催化的结果。关注李、何之争,同时也必须注意贯彻复古运动始终的其他许多争论,尤其对与之关系密切的李梦阳与吾瑾之争、李梦阳与李濂之争、李梦阳与周祚之论的分析,有助于撇清笼罩在李、何之争上的许多疑云。对于李、何之争,从论争的内容、论争的实质、刺激论争的因素三方面展开分析。论争的内容归纳为诗法和作品评价两个向度;论争的实质分为复古目标不同、复古道路不同、复古导向不同、复古宗趣不同、诗歌社会功用认识不同五个方面;针对刺激论争的因素,则从政治观、处世观、气质、性情、地域等存在之差异认识李、何之争的必然性。第五章以李、何诗歌为对象,分析李、何诗学的实践情况。二人诗歌的内容实践了他们的诗学主张,对当时主要的社会矛盾、民生疾苦、战争徭役、时政弊端等都有比较全面的揭露。可就某些体裁和题材取向而言,二人明显存在差异。李梦阳的感述诗和时序诗数量较多,而何景明的应酬诗明显在其诗歌中占有主要地位。有所差异的意象选择也彰显了二人不同的诗歌宗趣。何景明主李白,偏爱明月意象,却有异于李白的特质;李梦阳以杜甫为宗祖,诗史意识明显。即使对于同一意象,由于二人诗学观之差异,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采。李梦阳谨守诗法,诗歌锤炼之功显然;何景明“以有求似”,不恪守诗法,随着感情的波动自由抒写,四组同题诗歌充分说明这一点。余论部分论述李、何诗学的功过得失。从呼应了当时政治发展之需要、顺应了明代文学发展之走向、集中地探讨了诗歌的地位本质、催成了诗学批评史上一次较大规模的争辩四个角度阐述李、何诗学在历史上的功过得失,同时亦指出其矫枉过正、缺乏理论的系统化、复古目标没有阶段化等缺陷。
As the heads of the Former Seven Scholars and the leaders of an archaist literary movement, Li Mengyang and He Jingming, the two Middle Ming Dynasty poets, reached a remarkable achievement in poetry and literature thoughts. Tan Qian , a historia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commented:”Li and He are generally acknowledged to be the top two of the Four Greatest Litterateurs. Their small defects can not obscure their remarkable achievements.”As well as their virtues, the poetical views of Li & He are revered and warmly discussed by the later generations, which exert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literary theory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 controversy of Li and He typically demonstrated their poetical views and triggered abundant researches by later scholars. But due to various reasons, these researches lack comprehensive and meticulous systematization, causing much inconsistency of many issues.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the present thesis carries ou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oetical views of Li Mengyang and He Jingm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family background, life and work, ideological origin, the Controversy of Li and He, poem creation as well as their living era, aiming to bring forth a more clear picture of their poetical views.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presents an overall review of Li & He’s poetics and the related researches. The significance and methodology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is also introduced.
     Chapter One deals with Li & He’s family background, life and work, as well as their associates. The author make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ir living circumstances, family background and teachers and friends’influence which affect their personal characters and literary thoughts.
     Chapter Two elaborates on the politics and culture trend of middle Ming Dynasty in the light of the literary criticism view of“making comments on public figures and state affairs”. The author investigates the external causes of the poetics of the Former Seven Scholars as well as Li & He, focusing on the Trend of Classicism, Emotional Theory and Simulation Theory, in an attempt to reveal the objective factors behind the poetics of the Former Seven Scholars as well as Li & He.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the thought origin of Li & He. Firstly, the author analyzes Li & He’s grounding in the Confucian school of idealist philosophy from two angles: the Imperial Civil Examinations and their official careers. Then the author makes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Li & He’s life philosophy and society philosophy which help to explain their literary thoughts.
     Chapter Four expounds on Li & He’s poetics from the four points of view: the conception of literary history, the ideology of‘back to the ancients’,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poetry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poetry artistry. 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specific contents of Li & He’s poetics, the causes of their literary renaissance, the essence of sticking with doctrine and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lauding ballads. The effect of HeJingming’s changing ideology on his poetics is also discussed in this chapter.
     Chapter Five explores the Controversy of Li & He. The Controversy of Li and He is considered as a result of the responding contact and interspersing echo inside the Literary Archaist Movement The objective causes of this controversy are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ircumstances of the period. In order to clarify some questionable points concerning the Controversy of Li & He, several closely related debates throughout the Literary Archaist Movement are examined, among which are the debate between Li and Wu, the debate between two Lis and the debate between Li and Zhou.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content, the essence and the activating factors of the Controversy of Li & He. The content of the controversy concentrates on two sides: the theory of poetry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poetry. The essence of the controversy emphasizes five aspects: different aim of archaism, different path of archaism, different guidance of archaism, different tenet of archaism and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function of poetics. The activating factors involve the differences in people’s political view, life of philosophy, temperament, disposition and living region.
     Chapter Six examines some poems of Li and He,focusing on the two poets’practice of their poetical views. Generally speaking, both of their poems give a full exposure of the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 human suffering, war corvee and political ills of that time. But there are distinct differences in the genre and the theme between their poems. The majority of Li Mengyang’s works are narrative poems and chorological poems; however, poems written at royal command dominates He Jingming’s works. The writing of the two poets also differs in image choosing. He Jingming prefers the image of moonlight, guided by Li Bai’s poetics but varying in its nature. Li Mengyang models Du Fu and his poem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Even for the same image, the two poets exhibit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Li Mengyang carefully observes the technique of poetry, emphasizing poem refining; on the other hand, He Jingming seeks similarity only based on his creation, not abiding by the technique of poetry. The four sets of poems are examined to illustrate the above arguments.
     The last part of the dissertation treats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Li & He’s poetics from four angles: responding to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ime, conforming to the trend of the literature of Ming dynasty, probing into the status and the essence of poetry and initiating the most large-scale controversy in the history of poetics criticism. The author also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s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overcorrecting, lacking theory systematization and failing to analyze the archaism object into clear phases.
引文
1黄卓越《明中后期文学思想研究》认为:“由于前期留下的实践性文本太少,也难以查实,因此真正有影响的,有意识地仿效秦汉文风的作品当在正德初年以后才大量的出现,而李梦阳则在康海退隐浒西后成为秦汉文运动新的引领者,在此同时,前七子的另一重要成员何景明在该运动中的地位也骤然显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2王九思:《碧山乐府·柬对山阻雨》,见谢伯阳编《全明散曲》本,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947页。
    3他们的文集中不仅有相当数量的赠酬之作为证,而且从诗文中也可以洞悉他们的感情不一般。康海曾与王九思一起推荐李开先为庶吉士,且分别为赵时春父撰志、铭。
    4王慎中:《遵岩集》卷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以下所引《四库全书》文献均出自此版本,恕不再注明。
    1王慎中:《遵岩集》卷二十,《四库全书》本。
    2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8页。
    3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02页。
    4薛蕙:《考功集》卷六《读李空同诗》,《四库全书》本。
    5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见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888页。
    6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卷四十六《李氏山藏集序》,《四库全书》本。
    7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一《国朝上》,见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732页。
    1李贽:《续藏书·李梦阳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1页。
    2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卷四《叙小修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87页。
    3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卷二《答李子髯·其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81页。
    4袁中道著,《珂雪斋近集》下册卷三《文钞》,上海书店1982年版,第33页。
    5顾璘:《国宝新编》,《丛书集成初编》本第3387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35页。
    6梁临川在1990年第二期《上海大学学报》发表《李梦阳〈弘德集〉的编定年代》一文。考定《弘德集》的结集时间为嘉靖五年前。
    7阳海清:《何景明著述版刻述略》,《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
    1俞弁:《山樵暇语》卷一,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440页
    2梁临川:《李梦阳全集初刻本辩说》,1993年《上海大学学报》第四期。
    3许学夷:《诗源辨体》卷三十五《总论》,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3378页。
    4汪道昆:见《何大復集》附录《明故提督学蠭挛靼床焖靖笔剐叛艉尉懊髂贡罚端目馊椤繁尽?
    5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一《国朝上》,见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737页。
    1钱钟书:《谈艺录》,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73页。
    2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第三十条,见王夫之等撰《清诗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第15页。
    3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第四十一条,见王夫之等撰《清诗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第19页。
    4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0页。
    5李梦阳虽然为孙一元作传,然从文中语气可知,二人一生未曾谋面。检索现存的文献,未见唐寅与七子有诗文往还,也没有他们交往的记录。可以肯定,由于受地域和身份等因素限制,唐寅与徐祯卿之外的前七子成员几乎没有联系。
    6李因笃:《受祺堂文集》卷一《毛使君五吟草序》,清道光七年(1827)刻本。
    7屈大均:《翁山诗外》卷二《荆山诗集序》,上海国学扶轮社宣统二年(1910)排印本。
    8申涵光:《聪山全集·文集》卷一《青箱李诗序》,清康熙刻本。
    9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李梦阳》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一版,第311页。
    10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何景明》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一版,第322页。
    1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何景明》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一版,第322页。
    2王士禛著,张宗柟纂集,戴鸿森?恪洞檬啊罚嗣裎难С霭嫔?1998年版,第99页。
    3赵执信:《谈龙录》第七条,见王夫之等撰《清诗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第311页。
    4沈德潜:《沈归愚全集·文钞》卷十一《古诗源序》,乾隆年间教忠堂刊本。
    5沈德潜:《说诗晬语》第二十条,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点校本,第23页。
    6沈德潜:《说诗晬语》第二十一条,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点校本,第23页。
    7翁方刚:《石洲诗话》卷八,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503页。
    8袁枚:顾学颉校点《随园诗话》卷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43页。
    9袁枚:顾学颉校点《随园诗话》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31页。
    1康海:《对山康先生集》卷二十八《送文谷先生序》,《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以下文中所引《续修四库全书》中的文献均出自版本,恕不再注明。
    2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二十三第十七条,见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本,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310页。
    3胡适:《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0页。
    4胡适:《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页。
    5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卷四《叙小修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87页。
    6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至63页。
    7夏崇璞:《明代复古派与唐宋派之潮流》,1922年《学衡》第九期。
    
    1朱东润:《何景明批评论述评》,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8页。
    2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67页。
    3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819页。
    4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一版,第902页。
    5游国恩等著:《中国文学史》(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158页。
    6茅盾:《夜读偶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53年版,第22页。
    7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一版,298页。
    
    1《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2《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
    3《殷都学刊》,1992年第4期。
    4《河南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1《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2《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3《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
    4《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
    5《社科纵横》,1996年第3期。
    6《兰州学刊》,1990年第2期。
    7《丝绸之路》,1994年第1期。
    8《上海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9《上海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10《甘肃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及其1995年第5期。
    1何良俊:《四友斋从说》卷十五《史十一》,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15页。
    2焦竑编选:《国朝献征录》第四册卷六十八,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467页。
    3《戏曲笔谈》,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8页。
    4《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5《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6《复旦学报》,1989年第1期。
    7《甘肃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8《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9金宁芬:《康海研究》第二部分《康海生平疑案试析》,崇文书局2004年版,第59页。
    10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一版,第323页。
    11刘海涵:《何大復先生年谱》附录,见《明代名人年谱》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465页。
    1付瑛:《李梦阳与何景明论争时间初探》,《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
    2《社科纵横》,2001年第5期。
    3《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
    4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
    5《苏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6《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
    7《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8《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1期。
    9《中国文学研究》,1986年第1期。
    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2《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
    3《中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1期。
    4《中州学刊》,1998年第6期。
    5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9–100页。
    6《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
    7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8页。
    8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页。
    
    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24页。
    2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37页。
    3《兰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
    4《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5《学术月刊》,1986年第8期。
    6《兰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1《兰州学刊》,1990年第3期。
    2《河南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3《河南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4《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第2期。
    5《山西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
    6《成都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7《信仰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8《社科纵横》,2005年第3期。
    9《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齐鲁学刊》,2006年第3期。
    3《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
    4《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
    5《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
    6《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7《求索》,1991年第2期。
    8《人文杂志》,1994年第六期。
    9《文学研究》,2005年第6期。
    10《文学评论》,2006年第3期。
    
    1江苏教育出版1996年版,第63页。
    2《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春之卷。
    3《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春之卷。
    4袁行霈等著《中国文学史》(四),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5《兰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
    6《兰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
    1《兰州学刊》,1990年第3期。
    2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8页。
    3《中国古代文学史》(四),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3页。
    4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页。
    5《唐都学刊》,1991年第4期。
    6《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总第18期。
    7《明史》卷二百八十六《文苑传二·何景明传》,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349页。
    
    1《中州学刊》,1983年第6期。
    2《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
    3《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
    4《杭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5《苏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6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0页。
    7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1页。
    1《何景明批评论述评》,见朱东润《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8页。
    1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二。
    1《明史》卷十五《孝宗礼赞》,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78页。
    2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八,《四库全书》本。以下文中所引李梦阳的作品如无特别说明均出自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空同集》。
    3朱孟震:《续玉笥诗话》,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403页。
    4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八《族谱·大传》。
    5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八《族谱·大传》。
    6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八《族谱·大传》。
    
    1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八《族谱·大传》。
    2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八《族谱·大传》。
    3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八《族谱·大传》。
    4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八《族谱·大传》。
    5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八《族谱·大传》。
    
    
    1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八《族谱·大传》。
    2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八《族谱·大传》。
    3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八《族谱·大传》。
    4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四。
    5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八《族谱·大传》。
    6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八《族谱·大传》。
    1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八《族谱·大传》。
    2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八《族谱·大传》。
    3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八《族谱·大传》。
    4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八《族谱·大传》。
    5从李梦阳劝说其弟幡然悔悟而以科举仕途为重一事看,李梦阳显然是科举、理学的拥护者。因为,劝人者首先自己必须相信,才能促使别人转变。
    1广义地说,与县志类志书一样,族谱也是一种史书。只不过族谱的范围以家族为单位。康海撰写《武功县志》和《康氏族谱》等。其编写得法,简略有节,得到何景明、李梦阳的赞誉。何景明《武功县志序》认为:“康子作志七篇,以记载武功之故。绪理要会,盖燦然明备矣。至其覈事显义,用昭劝鉴,有可述矣。”据康海《樊氏族谱序》记载,自己曾将《康氏家谱》所“定例义示空同子李献吉,献吉以为可观,后献吉为李氏谱则采而用”。康海是前七子散文创作的旗手,文宗司马迁,讲求实录精神。何景明的评论实际上就是后人评价《史记》的常语。
    2这里所谓“精彩的亮相”是针对李梦阳弘治十八年(1505)以前的一段人生历程而言。
    3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李空同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02页。
    4李梦阳:《空同集》卷十九《弘治甲子界我初度追念往事死生骨肉怆然动怀擬杜七歌用述愤抱云耳》。
    
    1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
    2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五《仪宾左公合葬墓志铭》。
    3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五《封宜人亡妻左氏墓志铭》。
    4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五《封宜人亡妻左氏墓志铭》。
    5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五《封宜人亡妻左氏墓志铭》。
    1朱孟震:《玉笥诗谈》,见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朱孟震关于李梦阳迁居开封的年岁记载也有误。据李梦阳《族谱》记载:李正生于正统四年(1439)十二月二十二日,三十五岁成阜平县学训导,也就是成化九年(1473)。五年后以母丧归,三年后起为王府教授。也就在这次,李正把家从庆阳搬到开封。时当为成化十八年(1481年)。李梦阳出生于成化八年(1472)十二月初七,到成化十八年(1481)也就是十岁。
    2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五《封宜人亡妻左氏墓志铭》。
    3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李空同传》,中华书局1959年排印版,第602页。
    4转引自康海的《康对山文集》附录《诸家评语》,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3年版,第32页。
    1文征明著,周道振辑校《文征明集》補辑卷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60页。
    1《明史》卷十五《孝宗本纪》,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94页。
    2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九《上孝宗皇帝书》。
    3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九。
    4李梦阳:《空同集》卷九。
    5转引自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李空同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06页。
    6陈洪谟著,盛冬铃点校《治世馀闻上篇》卷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4页。
    1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二。
    1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二。
    1谈迁:《国榷》卷四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2876页。
    2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九。
    3李贽:《续藏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6页。
    4李梦阳:《空同集》卷十七。
    1李梦阳:《空同集》卷十四《杂诗三十二首》之一。
    2张治道:《翰林院修撰对山康先生状》,见黄宗羲辑《明文海》卷四三三,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546页。
    3李梦阳:《空同集》卷九《离愤》。
    4张治道:《翰林院修撰对山康先生状》,见黄宗羲辑《明文海》卷四三三,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546页。
    5薛正昌所著《李梦阳全传》就持此说,且有绘声绘色的描述。薛正昌误把何瑭当作何景明。长春出版社2000年版,第98页。
    6何景明:《大復集》卷十六。
    1金荣权《何景明年谱》等文认为李梦阳此次获救原因之一就是何景明向杨一清写信求救。
    2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秋夜徐编修宅宴别醉歌》。
    3李梦阳:《空同集》卷十八《龙沙行别袁生》。
    4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三《戊辰生日》。
    5《明实录·武宗实录》卷四十二正德三年条,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第969页
    6虽然何景明在第一批被认为应该复职的名单中,却直到正德六年底才蒙李东阳荐而被起用。也就说,对于何景明的起用,被人为延迟。原因就是何景明不是因为斗争而被罢官,而是托病避祸延期不归所致。
    7谈迁:《国榷》卷四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2993页。
    8李梦阳:《空同集》卷九。
    1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升天行》之二。
    2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李空同传》,见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02页。
    3《明史》卷二百八十六《文苑传二·李梦阳》,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346页。
    4查继仁著《罪惟录》列传卷十三上,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036页。
    5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三。
    6王九思:《渼陂集·续集》下,《四库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以下所引《四库存目丛书》文献均出自此版本,恕不再注明。
    7关于康海的罢官原因,可参见张治道《翰林院修撰对山康先生状》、马理《对山先生墓志铭》、何瑭《康修撰墓表》、李开先《对山康修撰传》等文。今人马美信、韩结根、王公望有《李梦阳和康海》等论文,对于康海遭斥的原因、李、康二人之间的关系等有详细的考辩,可参看。
    1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二《上杨邃菴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以下本文所引何景明的作品如无特别说明,均出自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大復集》。
    2关于广信狱李梦阳得谁之力获救,各家记载不同。徐缙《墓表》云:“而同官者故有隙,遂巧文搆公于里。就鞠无验时,见素林公为司寇,秉公申理,乃已。然竟以闲住放归。”徐缙的记载明显有误,他把正德八年(1513)广信狱与正德十四年(1519)的朱宸濠“党逆”狱混为一谈,与崔铣《墓志铭》不合,也与李梦阳自己的陈述不符。查《四库全书》本《见素集·奏议》卷七有《辩李梦阳狱疏》。其中有“正德九年梦阳回还河南省城居住”,故林俊不是广信狱的搭救人。
    3夏良胜:《东洲初稿》卷四《答空同书》,《四库全书》本。
    1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五《封宜人亡妻左氏墓志铭》。
    2《明实录·武宗实录》卷四十六,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第1044页。
    3徐缙:《明江西按察司副使空同李公墓表》,见黄宗羲辑《明文海》卷四三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530页。
    1谈迁:《国榷》卷四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2870页。
    2徐缙:《明江西按察司副使空同李公墓表》,见黄宗羲辑《明文海》卷四三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530页。
    3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二《辛巳立春》。
    4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三《七夕边马二宪使许过繁台别业不成辄用七字句述我志怀二韵》。
    5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七《观风亭记》。
    6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对山康修撰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97页。
    1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十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16页。
    2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1983年新一版,第245页。
    3《明史》卷二百八十六《文苑传二·李梦阳传》,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347页。
    4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六,见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948页。
    5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一《国朝上》,见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735页。
    
    1王士禛:靳斯仁点校《池北偶谈》卷十四,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45页。
    2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李空同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02页。
    3李东阳著,周寅宾点校《李东阳集》卷十四,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273页。
    4转引自《康对山文集》附录《诸家评语》,《明代论著丛刊》本,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3年版,第32页。
    1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徐子将适湖湘予意恋恋难别走笔长句》。
    2何景明:《大復集》卷二十六《寿西涯相公》。
    3《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记载:“或问(程颐)诗可学否?曰:既学诗,须是用功,方合诗人格。既用功,甚妨事。……某素不作诗,亦非是禁止不作,但不欲为此闲言语。且如今能言诗者无如杜甫,如云:‘穿花莢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如此闲言语,道出作甚?”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39页。
    4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七。
    5李东阳著,周寅宾点校《李东阳集》(二)卷十四,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271页。
    1陈洪谟、张瀚等著,盛冬铃点校《治世馀闻·继世纪闻·松窗梦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3页。
    2罗玘:《圭峰集》卷一,《四库全书》本。
    3王鸿绪著,见周寅宾点校《李东阳集》附录《李东阳传》,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459页。
    
    1李东阳著,周寅宾点校《李东阳集》(二)卷二十七《焦生邦重墓志铭》,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406页。
    2韩邦奇:《苑洛集》卷十九,《四库全书》本。
    3陈洪谟著,盛冬铃点校《继世纪闻》卷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1页。
    4郑晓:《今言类编》,《明代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编2005年版,第774页。
    1张治道:《翰林院修撰对山康先生状》,黄宗羲辑《明文海》卷四三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546页。
    2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三。
    3李梦阳:《空同集》卷九《辕驹叹》。
    4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五。
    5鲍乐:《“二李”恩怨与李梦阳的诗论演变》,《中文自学指导》2007年第4期。
    
    1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九。
    2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92页。
    3见黄宗羲辑《明文海》卷四三三,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547页。
    4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2004年版,第59页。
    5所谓的分裂主要是针对他们之间的文学理论而言。
    
    1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二。
    2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七。
    3陈洪谟著,盛冬铃点校《继世纪闻》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4页。
    1杨一清:谢玉杰点校《杨一清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077页。
    2孟洋:《大復集》附录《中顺大夫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何君墓志铭》,《四库全书》本。
    3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六《封徵仕郎中书舍人何公合葬墓志》。
    4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七《封徵仕郎中书舍人先考梅溪公行状》。
    
    1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七《封徵仕郎中书舍人先考梅溪公行状》。
    2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七《封徵仕郎中书舍人先考梅溪公行状》。
    3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七《封徵仕郎中书舍人先考梅溪公行状》。
    4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七《封徵仕郎中书舍人先考梅溪公行状》。
    5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七《封徵仕郎中书舍人先考梅溪公行状》。
    
    1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七《封徵仕郎中书舍人先考梅溪公行状》。
    2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08页。李开先的记载有误,应该是渭源驿。
    3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六《明故中大夫资知少尹?ǘ甲搜问顾纠罟怪久贰?
    4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八《祭李默庵先生文》。
    5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七《封徵仕郎中书舍人先考梅溪公行状》。
    6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七《封徵仕郎中书舍人先考梅溪公行状》。
    1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六《封徵仕郎中书舍人何公合葬墓志》。
    2何景明:《大復集》卷十五。
    3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八《祭亡兄东昌公文》。
    4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七《亡兄行状》。
    5何景明:《大復集》卷十二《昔游篇》。
    
    1樊鹏:《大復集》附录《中顺大夫陕西提学副使何大復先生行状》,《四库全书》本。
    2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何大復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08页。
    3孟洋:《大復集》附录《中顺大夫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何君墓志铭》,《四库全书》本。
    4付开沛:《何大復年谱》,《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
    
    1《明史》卷六十九《选举志二》,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694页。
    2《明史》卷六十九《选举志二》,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693页。
    3何景明:《大復集》卷五。
    4陈洪谟著,盛冬铃点校《继世纪闻》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4页。
    5陈洪谟著,盛冬铃点校《治世馀闻下篇》卷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4页。
    
    1樊鹏:《大復集》附录《中顺大夫陕西提学副使何大復先生行状》,《四库全书》本。
    2《明史》卷七十五《职官志四》,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832页。
    3何景明:《大復集》卷二十五。
    4樊鹏:《大復集》附录《中顺大夫陕西提学副使何大復先生行状》,《四库全书》本。
    1何景明《大復集》卷十二有《应诏陈言治安疏》,文中有“寝宫被灾,皇上兢惕,敕谕群臣下,求直言……??又有“今圣躬单立,皇储未建。”查《明史·武宗本纪》,在正德九年(1514),乾清宫发生火灾,武宗下旨求言。可知该奏疏作于正德九年。《大復集》别无应诏奏疏。
    2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二《上许太宰书》。
    3樊鹏:《大復集》附录《中顺大夫陕西提学副使何大復先生行状》,《四库全书》本。
    4何景明:《大復集》卷一。
    5樊鹏:《大復集》附录《中顺大夫陕西提学副使何大復先生行状》,《四库全书》本。
    6何景明《述归赋》云:“正德戊辰(1508),皇上御極之三年,诏许罢归乡里,得侍亲膳。”可见正德二年(1507)何景明只是请假,并没有罢官,直到正德三年(1508)才罢官。罢官的原因据《明史·武宗本纪》载:“二月己巳,令京官告假违限及病满一年者皆致仕。”可见何景明的罢官与反对刘瑾没有关系。付开沛《何大復年谱》以为:“刘瑾当政时,凡上书揭露刘瑾罪行的人,瑾恨之入骨,均免去官职。当时何景明数次上书,亦于丁卯免官。”比对史料,付开沛的说法明显有误,有拔高之嫌。
    7樊鹏:《大復集》附录《中顺大夫陕西提学副使何大復先生行状》,《四库全书》本。
    8樊鹏:《大復集》附录《中顺大夫陕西提学副使何大復先生行状》,《四库全书》本。
    
    1顾璘:《顾华玉集·浮湘集》卷三,《丛书集成续编》本。
    2何景明:《大復集》卷六。
    3崔铣:《洹词》卷十三,《四库全书》本。
    4何景明:《大復集》卷十二。
    5《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6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3154页。
    1何景明:《大復集》卷七。
    2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四。
    3见《大復集》附录,《四库全书》本。
    4康海:《对山康先生集》卷三十三,《续修四库全书》本。
    5康海:《对山康先生集》卷二十八《何仲默集序》,《续修四库全书》本。
    
    1何景明:《大復集》卷二十一。
    2潘希曾:《竹涧集》卷六,《四库全书》本。
    3何景明:《大復集》卷二十六《寿西涯相公》。
    4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二。
    5转引自陈洪谟著,盛冬铃点校《继世馀闻》卷之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6页。
    1孟洋:《大復集》附录《中顺大夫陕西提学副使何大復先生墓志铭》,《四库全书》本。
    2王九思《渼陂集自序》叙述自己“诗由李梦阳改正,文由康海改正者尤多”,即使何景明等人“亦二先生有以发之”。《漫兴》亦云:“浒西山人(康海)今谪仙,笑横双眼看碧天。说着大明有大雅,指点李何与王边。”可见,在弘治朝及正德二年(1507)前,在文学上,何景明主要是学习者和响应者。正德六年(1511)前,何景明在政治上也没有什么建树,没有像李梦阳那样的应诏上言行动。正德二年(1507)初武宗无德,奸阉横行,何景明主动请病假回乡。此后一直到正德六年底复官,主要在信阳著述读书,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而何景明为世人称誉的上书杨一清救李梦阳、应诏上书言政等事都发生在以后。因此,可以断言,之所以何景明在正德六年复官后有如此的声誉,李东阳揄扬的成分不应小觑。
    3据陈文烛《杨升庵太史慎年谱》载:“偶作黄叶诗,李文正公见之曰:‘此非寻常子所能,吾小友也。’乃进之门下。”见焦竑《国朝献征录》第二册卷二十一,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29页。
    4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三《螢诗》条,见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902页。
    5张含:《张愈光诗文选》卷七《华烛引跋》,《丛书集成续编》本,上海书店1994年版。下同。
    6薛蕙:《西原先生遗书》卷下,《四库存目丛书》本。
    7薛蕙:《西原先生遗书》卷下,《四库存目丛书》本。
    
    1王廷:《考功集》附录《吏部考功郎中西原薛先生行状》,《四库全书》本。
    2薛蕙:《考功集》卷六《读李空同诗》,《四库全书》本。
    3薛蕙:《西原先生遗书》卷上,《四库存目丛书》本。
    1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李空同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02页。
    2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98页。
    3张治道:《渼陂集·续集》卷首《渼陂先生续集序》,《四库存目丛书》本。
    4康海:《对山康先生集》卷二十四,《续修四库全书》本。
    5王尚絅:《苍谷全集》卷八《赠言会录序》,《四库未收书辑刊》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6李梦阳《与徐氏论文书》云:“闻足下来举进士,愈益喜,计得一朝侍也。”由此可知,李梦阳与徐祯卿在弘治十七年(1504)就展开文学交流。
    1王九思:《渼陂集》卷六《漫兴十首》,《四库存目丛书》本。
    2顾璘:《顾华玉集·凭几集续集》卷二,《丛书集成续编》本。顾璘记载有误,应该为弘治十一年(1498),因为李梦阳直到此年才到京授户部主事。
    1顾璘:《顾华玉集·息圆存稿文》卷一,《丛书集成续编》本。
    2王廷相:《大復集》卷首《何氏集序》,《四库全书》本。
    3虽然复古文人不止前七子,但有一部分则中第不久就到地方任职,如刘麟、熊卓、顾璘等人。有些虽然学者习惯上也把他们纳入复古阵营,但实际上文学观与前七子并不一致,甚至有很大差异,如杭济、杭淮、陆深等。还有一些不以文学名,如许天锡、赵鹤、景阳等。有些是以道学著名,如王守仁、何瑭、崔铣等。这些人虽然参与文学复古运动,但没有独立的文学理论,属于倡和者。因此,探讨前七子文学复古运动主要以前七子及其以文学著名者为主。
    4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六。
    1徐祯卿:《凌谿先生集》附录《与朱君升之叙别》,《四库全书》本。
    2李东阳著,周寅宾点校《李东阳集》(三)卷四《应天府乡试录序》,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56页。
    3游潜:《梦蕉诗话》,见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802页。
    4马理:见《对山文集》卷首附录《对山先生墓志铭》,《明代论著丛刊》本,台湾伟文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73年版,第29页。
    5张治道:《翰林修撰对山康先生状》,见黄宗羲辑《明文海》卷四三三,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547页。
    6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七。
    1王维桢:《槐野先生存笥稿》卷四《赠督学李大夫序》,《续修四库全书》本。
    2黄卓越:《明朝中期文学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1王九思:《渼陂集》卷首,《四库存目丛书》本。
    2王九思:《渼陂集》卷六,《四库存目丛书》本。
    3王廷相:见《大復集》卷首,《四库全书》本。
    4胡缵宗:《顾学编》下卷,《续修四库全书》本。
    5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三《文》条,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1页。
    6杨慎:《升庵诗话》卷七《胡唐论诗》,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73页。
    
    1张治道:《翰林修撰对山康先生状》,见黄宗羲辑《明文海》卷四三三,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547页。
    2何景明:《大復集》卷八《六子诗》。
    
    1张治道:《渼陂集·续集》卷首《渼陂先生续集序》,《四库存目丛书》本。
    2王九思:《渼陂集》卷六《漫兴十首》,《四库存目丛书》本。
    3王廷相:《大復集》卷首《何氏集序》,《四库全书》本。
    4孟洋:《大復集》附录《中顺大夫陕西提学副使何君墓志铭》,《四库全书》本。
    1康海:《对山康先生集》卷十七,《续修四库全书》本。
    2马理:《谿田文集》补遗卷,《四库存目丛书》本。
    3边贡:《华泉集》卷四,《四库全书》本。
    4何良俊:《四友斋从说》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8页。
    5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徐子将适湖湘予意恋恋难别走笔长句述一代文人之盛兼寓祝望焉耳》。
    6李梦阳:《空同集》卷十二《赠四子》。
    7何景明:《大復集》卷十三《李大夫行》。
    8何景明:《大復集》卷五《放歌行》。
    9陆深:《俨山诗话》,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711页。
    10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二。
    
    1何景明:《大復集》卷二十七。
    2何景明:《大復集》卷九。
    3何景明:《大復集》卷十五。
    4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五《得何子过湖南消息》。
    5何景明:《大復集》卷九《赠李献吉三首》其一。
    6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四《赠何舍人》。
    7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五《答何子问讯三首》。
    8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
    
    1何景明:《大復集》卷十一《申州赠何子》。
    2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五《阻雨明港寄何子》。
    3李梦阳:《空同集》卷九《申州赠何子》。
    4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三《上杨邃菴书》。
    5《大復集》附录《中州人物志·何景明传》,《四库全书》本。
    6何景明:《大復集》卷十三。
    7何景明:《大復集》三十二。
    8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06页。
    
    1刘海涵:《何大復先生年谱》,《明代名人年谱》本,北京图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464页。
    2范志新:《何景明诗歌理论》,《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
    3付瑛:《李梦阳与何景明论争时间初探》,《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
    4王公望:《李梦阳与何景明》,《甘肃社科》2001年第5期。
    5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二《与李空同论诗书》。
    6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二。
    
    1《武宗实录》卷一百二十六正德六月条,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第2516页。
    2谈迁:《国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3086页。
    3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二。
    4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二《再与何氏书》。
    5郭预衡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和蔡景康编《明代文论选》都把“神女赋”、“帝妃篇”标点为《神女赋》和《帝妃篇》,有误。吴文治主编的《明诗话全编》标点正确。
    1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送仲副使赴陕西》。
    2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六《再饯何子》。
    3李梦阳也确实怀疑何景明受到别人的影响。《驳何氏论文书》云:“子擿我文曰:子高处是古人影子耳,其下者已落近代之口。又曰:未见子自筑一堂奥,突开一户牖,而以何急于不朽?此非仲默之言,短仆而谀仲默者之言也。”
    1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五《封宜人亡妻左氏墓志铭》。
    
    1茅盾:《夜读偶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53年版,第20—23页
    2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49页。
    
    1《明史》卷七十二《职官志一》,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729页。
    2《明实录·太祖实录》卷十四,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第176页。
    1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九《王振用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43页。
    1《明史·孝宗本纪》卷十五《孝宗礼赞》,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78页。
    2夏燮:《明通鉴》卷四十,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19页。
    3谈迁:《国榷》卷四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2811页。
    4《明实录·武宗实录》卷四十二,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第969页。
    5孟森:《明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98页。
    6《明史》卷十八《世宗本纪》,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84页。
    
    1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弘治君臣》,上海古籍出版1994年版,第607页。
    2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奄宦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5页。
    3《明史》卷七十四《职官志一》,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729页。
    
    1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九《王振用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43页。
    2《明史》卷三零四《王振传》,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772页。
    3《明史》卷三零四《汪直传》,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778页。
    4《明史》卷三零四《梁芳传》,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781页。
    
    1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弘治君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07页。
    2孟森:《明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80页。
    3《明史》卷三零四《李广传》,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784页。
    4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三《刘瑾用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29页。
    5《明史》卷三百四《刘瑾传》,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786页。
    1《读者》2007年第九期有篇小短文,很有意思,对于我们理解刘瑾的财产的多少可能有所帮助。其中云:“《华尔街日报》作了‘千年来世上最富之人’的调查,古今中外有五十个人上榜,其中六个中国人榜上有名。他们是成吉思汗、元世祖忽必烈、明朝太监刘瑾、乾隆年间的和珅、清代商人伍秉鉴、宋美龄的弟弟宋子文。”当下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名列其中。
    2《明史》卷七十二《职官志一》,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729页。
    3《明史》卷七十二《职官志一》,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732页。
    1黄佐、廖道南:《殿阁词林记》卷九《拟旨》、《亲擢》,《四库全书》本。
    2《明实录·宪宗实录》卷九十九之成华七年十二月条,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第1885页。
    3《明史》卷一百六十八《万安传》,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4522页。
    4《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徐溥传》,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4805页。
    5《明实录·孝宗实录》卷十六之弘治元年七月条,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第384页。
    1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弘治君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07页。
    2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七《凌谿先生墓志铭》。
    3陈洪谟:盛冬铃点校《治世馀闻》下篇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9页。
    4王鏊:《王文恪公笔记》,邓士龙辑《国朝典故》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7页。
    5《明史》卷一百八十一《李东阳传》,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4820页。
    6康海:《对山康先生集》卷二十一《拟论近臣大重状》,《续修四库全书》本。
    
    1陈洪谟著,盛冬铃点校《继世纪闻》卷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2页。
    2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三《刘瑾用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29页。
    3《明史》卷六十九《选举志一》,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675页。
    
    1黄强:《八股文与明清文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页。
    2吕留良:《吕晚村先生古文二卷》卷一《东皋遗址旧序》,《四库禁毁书丛刊》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3《明实录·太祖实录》卷七十九,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点校本,第1437页。
    1《明史》卷六十九《选举一》,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676页。
    2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三。
    3顾炎武著,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二《生员论》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页。
    4文征明著,周道振辑校《文征明集》卷二十五《上守谿先生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81页。
    5见周道振辑校《文征明集》附录《文先生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626页。
    1薛瑄:《薛文清公读书录》卷七,《四库全书》本。
    
    1薛瑄:《薛文清公读书录》卷一,《四库全书》本。
    2薛瑄:《薛文清公读书录》卷六,《四库全书》本。
    3黄宗羲著,孔芝盈点校《明儒学案》卷七《河东学案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9页。
    4张载:《张载集·张子语录上》,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07页。
    5黄宗羲著,孔芝盈点校《明儒学案》卷七《河东学案·段坚》,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5页。
    6黄宗羲著,孔芝盈点校《明儒学案》卷首《师说·吕柟》,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页。
    7黄宗羲著,孔芝盈点校《明儒学案》卷九《三原学案·前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8页。
    
    1陈献章著,孙通海点校《陈献章集》卷二《复张东白内翰》,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31页。
    2陈献章著,孙通海点校《陈献章集》卷一《论前辈言铢视轩冕尘视金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4页。
    3陈献章著,孙通海点校《陈献章集》卷二《与湛民泽》,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90页
    4湛若水:《甘泉文集》卷二十《圣学格物通·正心》,《四库全书》本。
    5湛若水:《甘泉文集》卷七《答太常博士陈惟浚》,《四库全书》本。
    6湛若水:《甘泉文集》卷二十三《天关语录》,《四库全书》本。
    7湛若水:《甘泉文集》卷十《问疑录》,《四库全书》本。
    
    1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二。
    2薛蕙:《约言》,转引自黄宗羲著,孔芝盈点校《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下》,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77页。
    3薛蕙:《约言》,转引自黄宗羲著,孔芝盈点校《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下》,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77页。
    4薛蕙:《考功集》卷三,《四库全书》本。
    5薛蕙:《西原先生遗书》卷下之《论诗》,《四库存目丛书》本。
    
    1《明实录·太祖实录》卷二十六吴元年十月条,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第383页。
    2《明实录·太祖实录》卷二十六吴元年十一月条,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第391页。
    3《明史》卷四十六《礼序》,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223页。
    4《明史》卷五十四《礼一》,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226页。
    5《明史》卷六十七《舆服一》,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597页。
    6《明史》卷五十四《礼一》,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227页。
    7《明史》卷七十《选举一》,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677页。
    8《明史》卷九十二《刑法一》,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279页。
    
    1刘基:《诚意伯文集》卷十五《苏平仲文集序》,《四库全书》本。
    2见林鸿《鸣盛集》卷首《鸣盛集序》,《四库全书》本
    3章琬:见杨维桢《复古诗集》卷首《复古诗集序》,《四库全书》本
    4《明史》卷二百八十六《文苑传二》,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335页。
    
    1张以宁:《送鲁伯理归省记》,见钱伯城等主编《全明文》卷四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09页。
    2《明史》卷二百八十五《文苑传序》,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308页。
    3杨士奇著,刘伯涵、朱海点校《东里文集》卷五《玉雪斋诗集序》,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63页。
    4《明史》卷二百八十五《文苑传序》,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308页。
    
    1李攀龙:《沧溟集》卷十五《选唐诗序》,《四库全书》本。
    2《明史》卷二百八十七《文苑传三》,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379页。
    3王慎中:《遵岩集》卷二十《寄道原弟书十六》,《四库全书》本。
    4王慎中:《遵岩集》卷二十《寄道原弟书十五》,《四库全书》本。
    5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卷二十一《答李子髯》,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758页。
    1高启著,清金檀辑,徐澄宇、沈北宗校点《高青丘集·凫藻集》卷二《独庵集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885页。
    2陈谟:《海桑集》卷九《书王伯允诗稿》,《四库全书》本。
    3吴宽:《家藏集》卷四十九《题陈起东诗稿后》,《四部全书》本。
    4乌斯道:《秋吟稿》卷八《王敏公诗集序》,《四明丛书》本。
    5宋濂:《宋学士全集》卷三十八《答章秀才论诗书》,《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6贝琼:《清江集》卷二十九《陇上白云诗稿序》,《四部全书》本。
    7方孝孺:《逊志斋集》卷二十四《谈诗》,《四库全书》本。
    
    1杨荣:《文敏集》卷九《省愆集序》,《四库全书》本。
    2倪谦:《倪文僖集》卷十九《盤泉诗集序》,《四库全书》本。
    3陈献章著,孙通海点校《陈献章集》卷一《夕阳斋诗集序》,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2页。
    4罗伦:《一峰文集》卷二《萧冰厓诗集序》,《四库全书》本。
    5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李梦阳》,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60页。
    6康海:《对山集》卷三十四《太微山人张孟独诗集序》,《续修四库全书》本。
    7王廷相著,王孝鱼点校《王廷相集》卷二十八《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03页。
    
    1《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01页。
    2《汉书》卷三十《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17页。
    3宋濂:《宋学士全集》卷六《汪右丞诗集序》,《丛书集成初编》本。
    4朱权:《西江诗法·诗家模范》,宁波天一阁藏明刻本。
    1倪谦:《倪文僖集》卷十九《盤泉诗集序》,《四库全书》本。
    2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二。
    3李梦阳等对民歌的重视与文化下移没有关系。有些研究者提出:“明代中后期的文化下移广涉文学、宗教、儒学等诸多领域。……具体到文学领域,则是以李何为代表的前七子派最先认识到民间文学的巨大价值,并且提出向民间学习的口号”并认为“李梦阳首先使用了‘礼失求诸野’的概念来表明自己为文化下移所寻求的理论依据”。表面看,上述观点颇为有理,然细究之,则漏洞不少。首先,在文学领域,重视民间文学的价值,历朝历代多有文人论及。就是在明朝,许多文人也有论述。先于李梦阳提出向民歌学习的也不乏其人,如理气诗的代表陈献章就在《夕阳斋诗集序》中说:“故七情之发,发而为诗,虽匹夫匹妇,胸中自有金经,此《风雅》之渊源。而诗家者流,矜奇眩能,迷失本真,乃至旬锻月炼,以求知于世,尚可谓之诗乎?”两相比较,陈献章的观点与李梦阳的说法几无二致,那怎么能说李梦阳是最早提出向民间文学学习的第一人?李梦阳的“真诗在民间”说,不过认为民间创作与文人创作相比,具有真情实感,更能真实反映社会现实,对统治者匡漏补缺有更大的积极作用。文化下移顾名思义就是高雅文化从上之下的普及过程,但是,民间文学一直存在,李梦阳只是针对当时文坛流行的台阁文风的平庸空虚,缺乏真实感情而发,要求学习民歌勇于表达真情实感,且善于运用比兴手法而言。况且据李梦阳《论学》中的观点,李梦阳关注的主要是学习民间文学的创作精神和艺术手法,而不是创作民歌。
    4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明代论著丛刊》本,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3年版,第1437页。
    5李梦阳:《空同集》卷六。
    6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词曲·时尚小令》,《明代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578页。
    7唐顺之:《荆川集》卷十《送陆训导序》,《四部全书》本。
    
    1唐顺之:《荆川集》卷三《答陈澄江佥事村居韵八首》,《四部全书》本。
    2见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20页。
    3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七,见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968页。
    4王小舒:《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252页。
    5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五。
    1颜元叔译《西方文学批评史》,志文出版社1972年版,第544页。
    1文征明:周道振辑校《文征明集》卷十七《送陆君世明教谕青田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61页。
    2文征明:周道振辑校《文征明集》卷三十一《王履吉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13页。
    3申时行等著《大明万历会典》卷七《政事上》,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35页。
    1《明史》卷七十《选举志二》,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693页。
    2黄强:《八股文与明清文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3陆容在《菽园杂记》卷十五记载:“故本朝诏告天下,《易》说兼主程、朱,而科举考试以之。予犹记幼年见《易经》义多兼《程传》讲贯,近年以来,场屋经义,专主朱说取人,主《程传》者皆被黜。学者靡然从风,《程传》遂至全无读者。尝欲买《周易传义》为行箧之用,遍杭城书肆求之,惟有《朱子本义》,兼《程传》者绝无矣。”陆容生正统元年(1436年),卒弘治九年(1494年),其生活的时代是前七子进学及参加科考的青少年时期,而杭州是江南印刷和书籍集散中心,两相互证,说明到成化、弘治时期,科举主要以朱熹学说为主。受其影响,士子也都以朱学为准的。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1页。
    1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四。
    2可以肯定李、何等前七子都是理学教育的优等生。他们都是二十左右中第,有些甚至高中状元。他们都生活在以朱熹的学说为主的时代,其间虽有陈献章的“心学”,但其学说并没有进入官方钦定的考试内容,也就不能对科举产生影响。从黄宗羲《明儒学案》可知,陈献章的影响主要在广东一地。李、何等人身处北方,一生的活动主要集中在陕西和河南两省,二省为理学渊薮,出现过二程、张载等理学大师,因此,李、何二人应该接受了比较完全的理学教育。
    3《明史》卷六十九《选举志一》,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675页。
    4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二。
    
    1《明史》卷六十九《选举一》,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677页。
    2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李空同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04页。
    3黄宗羲著,孔芝盈点校《明儒学案》卷三《崇仁学案·魏校》,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6页。
    4焦竑著,顾思点校《玉堂丛语》卷六,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00页。
    
    1见《大復集》附录,《四库全书》本
    2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何大復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09页。
    3王廷相:《大復集》卷首《大復集序》,《四库全书》本。
    1陈志明:《李梦阳的为人及其文学事业述评》,《兰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四期。
    2金荣权:《何景明的诗歌理论》,《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8期。
    3金荣权:《何景明的复古理论与文学思想》,《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4史小军:《明代七子派文学复古运动与儒学复兴》,《人文杂志》2001年第3期。
    5盛敏:《李梦阳与阳明心学》,《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6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卷二十八,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53页。
    7程颐: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07页。
    8转引自朱熹著,王星贤点校《朱子语录》卷一一七《胡子知言疑义》,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676页。
    
    1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六《论学上》。
    2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二。
    3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六《论学上》。
    4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二。
    
    1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心糉贰?
    2金荣权:《何景明的诗歌理论》,《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8期
    3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四《正蒙会稿序》。
    4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四《学约古文序》。
    
    1何景明:《大復集》三十三《师问》。
    2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一。
    
    1李梦阳:《空同集》卷六。
    2李白撰,王琦辑注《李太白全集》卷九,中华书局1977年排印本,第485页。
    3李梦阳:《空同集》卷六。
    4康海:《对山康先生集》卷十七,《续修四库全书》本。
    5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三《辛巳元日》。
    
    1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八。
    2李梦阳:《空同集》卷一《河中书院赋序》。
    
    1何景明:《大復集》卷一《进舟赋序》。
    2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势成篇》。
    3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二。
    4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一《内篇》。
    5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一《内篇》。
    6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一《内篇》。
    1李、何二人的交往在第一章有述。如果仔细梳理二人的交往过程,会发现二人虽然并称李、何,实际上二人促膝交流的时间仅仅弘治十七年(1504)春到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孝宗驾崩间短短一年时间,这其中还包括李梦阳因上疏而得罪寿宁侯入狱的二个月时间。因此,李、何二人的了解未必如外人认为那样深刻。尤其在初期,何景明是慕李梦阳之名而主动定交。
    2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九。
    3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二。
    4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四。
    
    1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五。
    2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九。
    3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五《外篇·化理篇》。
    4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一《虚里子对》。
    5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五《外篇·治理篇》。
    6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卷六,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73页。
    1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二。
    2荀卿撰,王先谦集解《荀子集解》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排印本,第7页。
    3荀卿撰,王先谦集解《荀子集解》卷八,中华书局1988年排印本,第120页。
    4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一《内篇》。
    5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一《内篇》。
    6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一《内篇》。
    7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严治篇》。
    1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二。
    2康海:《对山康先生集》卷三十三《送大復先生还信阳序》,《续修四库全书》本。
    3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一《双忠祠碑》。
    4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一。
    5对于何景明的这些治术是否合理有用,由于历史原因,不好评价。不过如果把它与李梦阳的《内篇》、《外篇》相比,他们二人之间对于如何实施统治的区别,一目了然。李注重仁治、德治,呼吁举贤荐能;何则偏重于有法可依,执法要严。
    6孟洋:《大復集》附录《中顺大夫陕西提学副使何大復先生行状》,《四库全书》本。
    1汪道昆:《大復集》附录《明故提督学蠭挛靼床焖靖笔剐叛艉蜗壬贡罚端目馊椤繁尽?
    2《明实录·太祖实录》卷一百五十二之洪武十六年二月条,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第2383页。
    3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一。
    4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
    
    1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
    2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固权篇》。
    3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四《赵妻温氏墓志铭》。
    
    1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四。
    2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五《封宜人亡妻左氏墓志铭》。
    3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一。
    4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八《六列女传》。
    
    1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八《六列女传》。
    2孟森:《明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页。
    3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
    4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势成篇》。
    
    1《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01页。
    2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势成篇》。
    1见朱东润《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8页。
    2俞宪:《俞宪诗话》第二十五条《王渼陂集序》,见吴文治主编《全明诗话》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626页。
    1杨海波:《李梦阳复古主义观考论》,见《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一期。
    2崔铣:《洹词》卷十《评文喻学者》,《四库全书》本。
    3在李梦阳、何景明等之前,尽管不断有学者对自国风以后的文学史进行辨析并发出类似于“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这样的论断,但都没有如李、何等人这么明确。如陆游在为自己词集所作的《长短句序》中就曾说:“雅正之乐微,乃有郑卫之音。……风、雅、颂之后,为骚,为赋,为曲,为引,为行,为谣,为歌。”杨维桢《赵氏(接上页)诗录序》也说:“《风》、《雅》降而为骚,而降为十九首,十九首降而为陶、杜,为二李,其情性不野,神气不群,故其骨骼不庳,面目不鄙。嘻!此诗之品,在后无尚也。”陆、杨二人都表达了与李梦阳等相同的意思,不过相比李、何等人而言,明显不如其口号明确鲜明。
    1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八。
    2乔世宁:见《少华山人前集》卷首《少华山人集序》,《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书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王九思:《渼陂集·渼陂续集》卷上,《四库存目丛书》本。
    4王廷相:《王廷相集·李空同集序》,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24页。
    
    1王维桢:《槐野先生存笥稿》卷三《赠督学李大夫序》,《续修四库全书》本。
    2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八。
    3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
    4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刻陆谢诗选》。
    5徐祯卿:《谈艺录》,见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66页。
    
    1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六《论学下篇》。
    2何良俊:《四友斋从说》卷二十六《诗三》,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17页。
    3胡缵宗:《鸟鼠山人小集》卷十二《西玄诗集序》,《四库存目丛书》本。
    4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二。
    5严羽: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诗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6页。
    1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六。
    2宋濂:《宋学士全集》卷十五《师古斋箴并序》,《丛书集成初编》本。
    3见黄宗羲辑《明文海》卷一五九,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591页。
    4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二《诒古镜书》。
    5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三。
    6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八。
    1转引自焦竑著,顾思点校《玉堂丛语》卷六《品藻》,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00页。
    2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66页。
    3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六《论学下篇》。
    4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二。
    5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一
    6杨慎:见张含《张愈光诗文选》附录《书张愈光文后》,《丛书集成续编》本
    7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九《训敦序》。
    1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二《与徐氏论文书》。
    2王廷相:《王廷相集·李空同集序》,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24页。
    3严羽: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诗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6页。
    4李东阳:《麓堂诗话》,见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71页。
    5李梦阳:《空同集》卷一《河中书院赋序》。
    6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三。
    7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二。
    8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六。
    9康海:《对山康先生集》卷二十八《送文谷先生序》,《续修四库全书》本。
    
    1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二《宗儒祠碑》。
    2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一《刻戴大理诗序》。
    3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九。
    4转引自焦竑著,顾思点校《玉堂丛语》卷六《品藻》,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00页。
    
    1何景明:《大復集》卷十二。
    2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六《事势篇》。
    3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二。
    4王九思:《渼陂集》续集卷下《泾野别集序》,《四库存目丛书》本。
    5陆深:《俨山集》卷三十六《朝天诗引》,《四库全书》本。
    6张治道:见《刘储秀集》卷首《刘西陂集序》,《四库未收书辑刊》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1马理:《谿田文集》卷二《全唐律诗序》,《四库存目丛书》本。
    2李开先著,路工笺注《李开先集·李空同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03页。
    3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九。
    4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一。
    5李梦阳:《空同集》卷十四《杂诗六首》。
    6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九《时序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71页。
    
    1张以宁:《翠屏集》,见钱伯城等主编《全明文》卷四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16页。
    2顾璘:《顾华玉集》卷三十八《与陈鹤论诗》,《丛书集成续编》本。
    3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一《双忠祠碑》。
    4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一。
    5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二。
    6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二。
    
    1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一《林公诗序》。
    2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102页。
    3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103页。
    1据《论语》和《吕氏春秋》记载,楚国有一个人叫直躬,其父“窃羊”,直躬报告给官府,官府要杀其父亲,直躬请求替其父受诛,“将诛之”,直躬对官吏说:“父窃羊而谒之,不亦信乎?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诛之,国将有不诛乎?”楚王听说这件事后就赦免了直躬,史称“直躬救父”。李梦阳认为直躬“为辞也健矣”,但“直者则咎其险”。他认为直躬以“信”和“孝”为自己解脱,且以“信且孝而诛之,国将有不诛乎”为依据,是打着信和孝的名义,牟取私利,用心不良。
    2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一
    3见孙星衍注疏《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排印本,第70页。
    4朱熹撰,王星贤点校《朱子语录》卷三十七《论语十九》,中华书局1986年排印本,第1368页。
    5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校点《朱子全集·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九《答杨宋卿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8页。
    
    1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一。
    2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三。
    3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一。
    4《孟子·万章下》,见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69页。
    1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一。
    2李梦阳:《空同先生集》卷五十《诗集自序》,《明代论著丛刊》本,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3年版,第1437页。
    3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六。
    4李梦阳:《空同集》五十一《尊道录序》。
    5李濂:《嵩渚文集》卷七十五《题沔风后》,《四库存目丛书》本。
    6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十五《诗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13页。
    1胡缵宗:《鸟鼠山人小集》卷十二《西玄诗集序》,《四库存目丛书》本。
    2陆深:《俨山集》卷八十六,《四库全书》本。
    3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四。
    4李东阳:《麓堂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74页。
    5储巏:《柴墟文集》卷四《小诗一首问讯李献吉员外疾》,《四库存目丛书》本。
    6储巏:《柴墟文集》卷四《献吉见访同过桧亭夜饮作诗并谢之》,《四库存目丛书》本。
    7李濂:《嵩渚文集》卷八十八《左舜斋传》,《四库存目丛书》本。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3页。
    2胡缵宗:《鸟鼠山人小集》卷十一《杜诗批注后序》,《四库存目丛书》本。
    3唐龙:《渔石集》卷一《杜子祠记》,《四库全书》本。
    4转引自饶芃子《中西比较文艺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1页。
    1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一《鸣春集序》。
    2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二。
    3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一。
    4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一《结肠操谱序》。
    1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二。
    2陈献章著,孙通海点校《陈献章集》卷一《夕阳斋诗集序》,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1页。
    3徐祯卿:《谈艺录》,见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65页。
    4康海:《对山康先生集》卷三十三,《续修四库全书》本。
    5王九思:《渼陂继集》卷上,《四库存目丛书》本。
    6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九。
    7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八。
    
    1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一。
    2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九。
    3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
    
    1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三。
    2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二《缶音序》。
    3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二。
    4见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74页。
    5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八,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02页。
    
    1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八,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01页。
    2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二。
    3李梦阳:《空同先生集》卷五十,《明代论著丛刊》本,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3年第1436页。
    4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八《潜虬山人记》。
    5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五。
    6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六《外篇·论学上》。
    
    1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46页。
    2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六。
    3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五《论学下》。
    1黄果泉:《李梦阳诗学思想的尚法观》,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一期。
    2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二。
    3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二。
    4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三《寄高三十五书记》,中华书局1979年校点本,第132页。
    5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话》卷一,见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9页。
    6姜夔:《白石道人诗说》,见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81页。
    7见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74页。
    8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五《外篇》
    
    1王弼、韩康伯注疏《周易注疏》卷三,《四库全书》本。
    2王弼、韩康伯注疏《周易注疏》卷五,《四库全书》本。
    3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一。
    4李梦阳:《空同集》六十二《答周子书》。
    5李梦阳:《空同集》六十二《答周子书》。
    1黄溥:《黄溥诗话·重刊〈诗学权舆〉》序》,见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470页。
    2焦竑:《与友人论文书》,见黄宗羲辑《明文海》卷一五四,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544页。
    3见黄宗羲辑《明文海》卷一六一,中华书局1997年版。
    4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双忠祠碑》。
    5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二。
    6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二。
    
    1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二《答吾瑾书》。
    2谢榛:《四溟诗话》,见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335页。
    3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70页。
    4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一《辨骚》,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5页。
    1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二。
    2转引自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七附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67页。
    3康海:《对山康先生集》卷三十三,《续修四库全书》本。
    1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二。
    2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
    3见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40页。
    4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五。
    5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七。
    1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一。
    2据孟洋的《中顺大夫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何君墓志铭》载:“迩年略去词章,尝称以为天下自有实用之学,竭精力犹弗逮,何暇文词,无益也。”孟洋是何景明的姐夫,与何景明交往甚密,此言应该确实。因此,何景明在陕西提学副使任上弃文从道的倾向十分明显。
    3樊鹏:《大復集》附录《中顺大夫陕西提学副使何大復先生行状》,《四库全书》本。
    
    1胡缵宗:《鸟鼠山人小集》卷十一,《四库存目丛书》本。
    2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四《汉魏诗集序》。
    3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三《龙湾草堂记》。
    4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四。
    5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五。
    
    1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五。
    2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一《张生诗序》。
    3李梦阳:《空同集》卷一《河中书院赋序》。
    4何景明:《大復集》卷十四《明月篇序》。
    5张含:《张愈光诗文选》卷七,《丛书集成续编》本。
    
    1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二。
    2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二。
    3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四。
    4引自张治道于康海《对山集》卷一《制策》后之评语,《四库全书》本。
    
    
    1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一《内篇》。
    2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一《内篇》。
    1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四《汉魏六朝集序》。
    2见《大復集》附录《中顺大夫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何君墓志铭》,《四库全书》本。
    3王廷相著,王孝鱼点校《王廷相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91页
    4王九思:《渼陂集》卷六,《四库存目丛书》本。
    5韩邦靖:《韩五泉诗四卷》卷四《解闷八首柬何大復、孟无涯》,《四库存目丛书》本。
    
    1顾璘:《顾华玉集》卷三十八,《丛书集成续编》本。
    2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二。
    3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二《与李空同论诗书》。
    4陈永标:《明前七子文学主张及李、何之争》,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
    1何景明:《大復集》卷一。
    2康海:《对山康先生集》卷三十三,《续修四库全书》本。
    3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二。
    4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二《与李空同论诗书》。
    5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八。
    1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一。
    2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何子》。
    
    1见黄宗羲辑《明文海》卷一六零,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611页。
    2薛所蕴:《澹友轩集》卷三《题李梦沙望古斋集》,《四库存目丛书》本。
    3胡缵宗:《鸟鼠山人小集·后集》卷三《可泉拟涯翁拟古乐府二卷自引》,《四库存目丛书》本。
    4李东阳著,周寅宾点校《李东阳集》卷一,岳麓书社1983年年版,第7页。
    1何景明:《大復集》卷一。
    2杨慎著:《升庵诗话》卷十三《螢诗》,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01页。
    3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四。
    4范志新:《何景明的诗歌理论》,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三期。
    5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四。
    6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五《赠向先生序》。
    1《诗大序》、《诗小序》、郑玄等后来把《诗经》中这类表现男女之情的诗歌全部政治化。认为其借男女之情表达君臣契合等内容。自屈原的《离骚》出,于是香草、美人、男女之情遂成为后世文人经常用来渴望君臣遇合,抒发怀才不遇的固定模式。可见何景明《明月篇序》对夫妇之情的重视只不过是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的体现。
    2何景明:《大復集》卷一。
    3顾璘:《顾华玉集》卷三十八,《丛书集成续编》本。
    
    1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二。
    2李濂:《嵩渚文集》卷十八,《四库存目丛书》本。
    3王尚絅:《苍谷全集》卷四,《四库未收书辑刊》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廷相著,王孝鱼点校《王廷相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78页。
    5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五。
    
    1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四。
    2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二《驳何氏论文书》。
    3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八。
    4孟洋:《孟有涯集》卷三《李子自沔阳贻诗及古制青罗巾以长句酬之》,《四库存目丛书》本。
    
    1何景明:《大復集》卷十三。
    2薛蕙:《西原先生遗书》卷下《论诗》,《四库存目丛书》本。
    3李濂:《嵩渚文集》卷五十九《大学士贾公南坞集序》,《四库存目丛书》本。
    
    1李濂:《嵩渚文集》卷九十《答友人论诗书》,《四库存目丛书》本。
    2李濂:《嵩渚文集》卷十九,《四库存目丛书》本。
    3薛蕙:《考功集》卷六,《四库全书》本。
    
    1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一《内篇》。
    2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三《袁惟器字说》。
    3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五《赠杨静之南归序》。
    4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五《赠杨静之南归序》。
    5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心糉贰?
    6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五。
    
    1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96页。
    2康海:《对山康先生集》卷二十,《续修四库全书》本。
    3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三《樊少南字说》。
    4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四。
    1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三《说琴》。
    
    1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六。
    2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二。
    3郑岳:《山斋文集》卷十四《故荣禄大夫太子太保刑部尚书见素林公行状》,《四库全书》本。
    4《明史》卷十六《武宗本纪》,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99页。
    
    1郑善夫:《少谷集》卷二十三,《四库全书》本。
    2《明史》卷一百九十《杨廷和传》,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5031页。
    3顾璘:《顾华玉集·息圆文稿》卷一,《丛书集成续编》本。
    4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九。
    
    1《明史》卷十六《武宗本纪》,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00页。
    2《明史》卷一百八十七《陈金传》,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4960页。
    3康海:《对山康先生集》卷二十三,《续修四库全书》本。
    4引自谈迁《国榷》卷五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3144页。
    5王九思:《渼陂集》卷四,《四库存目丛书》本。
    1何景明:《大復集》卷十。
    2许学夷:《诗源辩体·后集纂要》卷二,见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3415页。
    3俞弁:《逸老堂诗话》卷下,见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31页。
    4何瑭:《栢斋集》卷五,《四库全书》本。
    5韩邦奇:《苑洛集》卷一《论式序》,《四库全书》本。
    
    1孙绪:《沙溪集》卷十一《无用见闻》,《四库全书》本。
    2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二。
    3顾璘:《顾华玉集·浮湘集》卷三《赠别望之兼寄诸相知十首》,《丛书集成续编》本。
    
    1李濂:《鸟鼠山人小集》卷首《胡可泉集序》,《四库存目丛书》本。
    2王九思:《渼陂集》卷六,《四库存目丛书》本。
    
    1王九思:《渼陂集》卷八,《四库存目丛书》本。
    2徐祯卿:《凌谿先生集》卷十八附录《与朱君升之叙别》,《四库存目丛书》本。
    
    1皇甫汸:《解颐新语》第三十六条,见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249页。
    2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三《将仕郎平阳府经历司知事赠儒林郎翰林院修撰康长公墓碑》。
    3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六。
    
    1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三《刘瑾用事》,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629页。
    2康海:《对山康先生集》卷十七《赠李献吉往宁夏饷军十首》其二,《续修四库全书》本。
    3王廷相著,王孝鱼点校《王廷相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77页。
    4顾璘:《顾华玉集·浮湘集》卷三《赠别望之兼寄诸相知十首》,《丛书集成续编》本。
    1何良俊:《四友斋从说》卷八《史四》,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62页。
    
    1边贡:《华泉集》卷十四《题空同书翰后》,《四库全书》本。
    2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五,见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933页。
    3王九思:《渼陂集·续集》卷下《刻太微后集序》,《四库存目丛书》本。
    4康海:《对山康先生集》卷二十八《渼陂先生集序》,《续修四库全书》本。
    1王廷相著,王孝鱼点校《王廷相集·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03页。
    2王廷相著,王孝鱼点校《王廷相集·答黄省曾秀才》,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91页。
    3顾璘:《顾华玉集·息圆存稿文》卷三十八《与陈鹤论诗书》,《丛书集成续编》本。
    4顾璘:《顾华玉集·凭几集续集》卷二《启浚川公》,《丛书集成续编》本。
    5李梦阳选定的《迪功集》即文中所称的“行於洛阳者”的本子,李梦阳曾为此本作序。显见,郑善夫这里所说的《迪功集》要比李梦阳的本子要全,是后出的本子。
    6郑善夫:《少谷集》卷十六《迪功集序》,《四库全书》本。
    
    1李濂:《嵩渚文集》卷九十《答友人论诗书》,《四库存目丛书》本。
    2王维桢:《槐野先生存笥稿》卷十五《文章根本六经论》,《续修四库全书》本。
    3乔世宁:《少华山人前集》卷首《少华山人集序》,《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4俞弁:《逸老堂诗话》卷下,见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31页。
    
    1郑善夫:《少谷集》卷二十二《经世要谈》,《四库全书》本。
    2《明史》卷二百八十六《文苑传二·李濂传》,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360页。
    
    1张时彻:《嵩渚文集》卷首《嵩渚文集序》,《四库存目丛书》本。
    2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六,见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952页。
    3李濂:《嵩渚文集》卷五十五《蔡石冈诗集序》,《四库存目丛书》本。
    4李濂:《嵩渚文集》卷九十《答友人论诗书》,《四库存目丛书》本。本节下文所引李濂的论述如无特别注明均出自《答友人论诗书》。
    1何景明:《大復集》卷一《明月篇序》。
    2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二。
    1李濂:《嵩渚文集》卷五十九《大学生贾公南坞集序》,《四库存目丛书》本。
    2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一。
    3黄庭坚著,任渊等注,刘尚荣校点《黄庭坚诗集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1453页。
    4吾瑾:《与李空同论文书》,见黄宗羲辑《明文海》卷一百五十六,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568页。本节下文引吾瑾的论述如不特别注明均出自《与李空同论文书》。
    1正德七年(1512)冬吾瑾三十岁,那么其出生由此上推三十年,应该是成化十九(1483)年。郑善夫《祭吾惟可文》有“正德十四年重九,亡友吾惟可厭世凡七阅月矣”,可知吾瑾正德十四年(1519)二月去世。
    2郑善夫:《少谷集》卷十九《与胡方伯》,《四库全书》本。
    3郑善夫:《少谷集》卷十三,《四库全书》本。
    4见黄宗羲辑《明文海》卷一百五十六,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568页。
    
    1吾瑾:《与方寒溪书》,见黄宗羲辑《明文海》卷一百五十六,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569页。
    2吾瑾:《与郑继之地官书》,见黄宗羲辑《明文海》卷一百五十六,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567页。
    1吾瑾:《与李空同论文书》,见黄宗羲辑《明文海》卷一百五十六,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566页。
    2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一《答吾瑾书》。
    3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一《驳何氏论文书》。
    4郑善夫:《少谷集》卷四《喜吾惟可访少谷兼怀方令》,《四库全书》本。
    5郑善夫:《少谷集》十六,《四库全书》本。
    
    1郑善夫:《少谷集》卷十八《答曾东石正郎》,《四库全书》本。
    2林釴:《少谷集》附录上《明南京吏部验封司郎中郑少谷先生墓碑》,《四库全书》本。
    3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丙集《周给事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一版,第320页。
    4见《空同集》卷六十二《答黄子书》后《附书二首》,《四库全书》本。其他引周祚的论语也出自此处。
    1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二《答周子书》。
    2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二《答周子书》。
    3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二。
    4釋皎然:《诗式》卷五《复古通变体》条,见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31页。
    
    1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五《宋》,见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638页。
    2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宋》,见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557页。
    3见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诗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页。
    
    1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二《与李空同论诗书》。
    2顾璘:《国宝新编》,《丛书集成初编》本第3387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235页。
    3胡应麟:《少室山房诗评》,见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471页。
    1依据李何之争的载体——书信,虽然《空同集》名为《论文书》,《大復集》名为《论诗书》,但从二人的论辩内容而言,他们在论辩中的对象是诗歌,没有涉及散文问题。因此,李何之争就是李何之间关于诗学的辩论。
    2安磐:《颐山诗话》,见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811页。
    3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二?窘谙挛乃尉懊鞯穆凼鋈绮惶乇鹱⒚骶鲎浴队肜羁胀凼椤贰?
    4“以有求似”是诗学观,同时也是复古观。这个观点的中心就是以我为主,对于典范和诗法都是如此。而李梦阳不同,他的复古观是自我、典范和诗法并重,并且更侧重于“以似求有”。即在遵循诗法,学习典范的基础上,自
    
    1焦竑:顾思点校《玉堂丛语》卷六《品藻》,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00页。
    2对于何景明的这一结论,后人多有辩难,一度成为文学热点。钱谦益、毛先舒、章学诚等人均撰文批驳此说。
    
    1谢榛:《四溟诗话》卷二,见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335页。
    2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六《神思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93页。
    3方回:《桐江集》卷三十二《汪丰山识悔吟稿序》,《四库全书》本。
    1持类似的看法比较多,如林启柱发表在《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年第一期的《论明代复古文学的几个问题》等文就持此观点。
    2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二。
    3张含:《张愈光诗文选》卷七,《丛书集成续编》本。
    
    1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二《驳何氏论文书》。本节下文所引如无特别注明均出自《驳何氏论文书》。
    2扬雄撰,丁福保辑《扬子云集》四卷,清宣统三年(1911)无锡丁氏排印《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3孙过庭:《书谱》卷二,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1左丘明撰,韦昭注《国语》,《四部丛刊》本。
    2朱谦之撰《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排印本,第174页。
    3见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第一册卷六,中华书局1990年排印本,第198页。
    4王樨登:《论诗书》,见黄宗羲辑《明文海》卷一六零,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611页。
    5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二《缶音序》。
    6刘攽:《中山诗话》,见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85页。
    
    1佚名辑《东坡诗话》,见《说郛》本。
    2陈师道:《后山诗话》,见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11页。
    3徐师曾:《再与赵淮獻书》,见黄宗羲辑《明文海》卷一六一,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619页。
    4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二。本节下文引李梦阳的论述如无特别注明均出自《再与何氏书》。
    5邓新跃:《李、何之争的诗学内涵》,《唐都学刊》2005年第2期。
    
    1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二《驳何氏论文书》。
    2许学夷:《诗源辨体》卷三十四,见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3366页。
    3庞塏:《诗义固说》上,见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29页。
    4胡应麟:《诗薮·内篇》卷五《七言》,见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557页。
    1王廷相著,王孝鱼点校《王廷相集》之《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03页。
    
    1这两首诗歌均见《大復集》卷二十一。
    2谢榛:《四溟诗话》卷三,见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348页。
    
    1转引自胡震亨《唐音癸籖》卷二《法微一》,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3594页。
    2叶矫然:《龙性堂诗话》,见郭绍虞主编《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944页。
    3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二。
    4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二。
    5吾瑾:《与李空同论文书》,见黄宗羲辑《明文海》卷一百五十六,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566页。
    
    1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五,见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933页。
    2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二。
    3李、何二人往复论辩虽然也涉及散文,古诗等诗歌形式,但据文中内容,二人论辩主要是针对律诗而言。这从李梦阳批评何景明时所举的例子全为律诗可以证明。胡应麟《诗薮》亦认为:“律诗全在音节,格调、风神尽具音节中,李、何相驳,大半论此,所谓‘俊语’、‘沉著’、‘金石’、‘鞞铎’等谕皆此物也。”
    4陆容:《俨山集》卷八十六《题海叟集后》,《四库全书》本。
    1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二。
    2李梦阳《再与何氏书》批评何景明的诗歌主要创作于正德九(1514)年至正德十年(1515)间。这个现象也说明何景明在再次到京复任后,其诗歌创作发生了转变。对此前文有所论述。
    3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六《外篇·论学上》。
    4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四《王右丞诗集序》。
    5胡应麟:《少室山房诗评》,见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474页。
    6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六《风骨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13页。
    7胡应麟:《诗薮·内篇》卷五《七言》,见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559页。
    8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二。
    
    1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八。
    2梁桥:《冰川诗式》卷九《学诗要法上》,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724页。
    3许学夷:《诗源辨体》卷三十四《总论》,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3363页。
    1翟翚:《声调谱拾遗自序》,见王夫之等撰《清诗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第351页。
    2徐增:《而蓭诗话》第二条,见王夫之等撰《清诗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第426页。
    3顾璘:《顾华玉集·息圆存稿文卷》卷九《答友人论文》,《丛书集成续编》本。
    4李梦阳:《空同集》卷九。
    5正德元年后,复古文人大都四散飘零,鲜有在京城任职。因为,李东阳与康海等的矛盾在正德三年(1508)已经公开化。康海、王九思等被罢黜,虽然有自身原因,但是,与李东阳之间文学趣味之不同,也是时人和后人都公认的原因。因此,李梦阳被委派江西提学副使,不免使人有明升暗降的遐想。况且,何景明获李东阳的举荐而复职,成为前七子,乃至复古文人在京城这个话语中心硕果仅存的人士。联系日后李、何之争,不能使人怀疑李东阳赏识何景明的动机。
    1张治道:《刘西陂集》卷首《刘西陂集序》,《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2张含:《张愈光诗文选》卷一,《丛书集成续编》本。
    3孟洋:《大復集》附录《中顺大夫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何君墓志铭》,《四库全书》本。
    4《大復集》附录《中顺大夫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何君墓志铭》,《四库全书》本。
    5《少谷集》卷十七《答曾东石正郎》,《四库全书》本。
    1《张愈光诗文选》卷七,《丛书集成续编》本。
    2薛蕙:《考功集》卷三《赠何大復》,《四库全书》本。
    3薛蕙:《西原先生遗书》卷下《论诗》,《四库存目丛书》本。
    4李濂:《嵩渚集》卷十九《秋夜酬何仲默过访》,《四库存目丛书》本。
    5李濂:《嵩渚集》卷五十九《大学生贾公南坞集序》,《四库存目丛书》本。
    6转引自焦竑:《玉堂丛语》卷一《文学》,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5页。
    7顾璘:《顾华玉集·凭几集续集》卷二,《丛书集成续编》本。
    8何良俊:《四友斋从说》卷二十五《诗三》,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17页。
    9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三《莹诗》,见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01页。
    1张含:《张愈光诗文选》卷七《华烛引跋》,《丛书集成续编》本。
    2何景明官中书舍人,直内诰敕房。内诰敕房是专为内阁服务的机构。李东阳当时人内阁首辅,何景明肯定与李东阳有许多见面和并为其服务的机会。
    3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二。
    4胡应麟:《少室山房诗评》,见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467页。
    5郑善夫《少谷集》卷十六,《四库全书》本。
    
    1何景明:《大復集》卷十四。
    2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四。
    3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一《内篇》。
    2孟洋:《大復集》附录《中顺大夫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何君墓志铭》,《四库全书》本。
    3郑善夫:《少谷集》卷十八《与杨叔亨》,《四库全书》本。
    1王文禄:《诗的》,见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535页。
    2顾璘:《顾华玉集·息圆存稿》卷三十八《与陈鹤论诗》,《丛书集成续编》本。
    3见胡缵宗《鸟鼠山人小集》卷首,《四库存目丛书》本。
    4王九思:《渼陂集》卷三,《四库存目丛书》本。
    5薛蕙:《考功集》卷六,《四库全书》本。
    
    1田艺蘅:《香宇诗谈》,见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509页。
    2徐增:《而蓭诗话》第三条,见王夫之等撰《清诗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第427页。
    3姜子牙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姜子牙曾经入赘齐地马家,故称“齐尚父”。
    4乔仪:《剑谿说诗》卷上,见郭绍虞主编《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065页。
    5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一《评李杜》,见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50页。
    1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一《张生诗序》。
    2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势成篇》。
    3顾璘:《国宝新编》,《丛书集成初编》本第3387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34页。
    4王世贞:《明诗评》卷一,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001页。
    5见刘海涵的《何大復先生年谱》附录,《明代名人年谱》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595—600页。
    6吴乔:《答万季埜诗问》第二十五条,见王夫之等撰《清诗话》本,上?偶霭嫔?1963年版,第34页。
    7汪元范:《梁园风雅小传》,见刘海涵《何大復先生年谱》附录,《明代名人年谱》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8顾璘:《顾华玉集·息园存稿》卷二十九《咏扇画寄诸故人八首》,《丛书集成续编》本。
    1何景明:《大復集》卷二十五。
    2何景明:《大復集》卷二十二。
    3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卷十一《彭伯子诗跋》,齐鲁书社1997年版。
    4王稚登:《与方子服论诗书》,见黄宗羲辑《明文海》卷一六零,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610页。
    5皇甫汸:《解颐新语》卷四《诠藻》,见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399页。
    6张羽:《东田遗稿》卷下《拟河南乡试録前序》,《四库全书》本。
    
    1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八《族谱·大传》。
    2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七《封征仕郎中书舍人先考梅溪公行状》。
    
    1转引自陈田辑《明诗纪事》丁籖卷一《李梦阳》,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091页。
    2转引自陈田辑《明诗纪事》丁籖卷一《何景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1页。
    3许学夷:《诗源辨体·后集纂要》卷二,见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版,第3413页。
    4陈志明:《李梦阳的为人及其文学事业述评》,《兰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四期。
    1王贵苓:《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见卢兴基选编《台湾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6页。
    
    1吴乔:《围炉诗话》卷四,见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94页。
    2吴乔:《围炉诗话》卷四,见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96页。
    
    1李梦阳:《空同集》卷十四《杂诗》第六。
    2李梦阳:《空同集》卷十四《杂诗》第十九。
    3李梦阳:《空同集》卷十《寄赠端溪子》。
    4李梦阳:《空同集》卷十《赠李世德》。
    5李梦阳:《空同集》卷十四《杂诗》第二十一。
    6何景明:《大復集》卷九《咏怀十首》第九。
    7何景明:《大復集》卷二十四《病后》。
    8何景明:《大復集》卷九《游西山二首》。
    9顾璘:《顾华玉集》卷三十八,《丛书集成续编》本。
    
    1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二。
    2何景明《大復集》卷二十二。
    3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二。
    4《明史》卷二百八十六《何景明传》,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349页。
    1转引自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李空同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06页。
    2康海:《大復集》卷首《大復集序》,《四库全书》本。
    3李梦阳:《空同集》卷六。
    4何景明:《大復集》卷十二。
    5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四《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64页。
    6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二。
    
    1何景明:《大復集》卷十四《玄明宫行》,《四库全书》本。
    2何景明:《大復集》卷六。
    1何景明:《大復集》卷十一。
    2谈迁:《国榷》卷四十六正德元年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2864页。
    3何景明:《大復集》卷七。
    4何景明:《大復集》卷十七。
    5何景明:《大復集》卷二十七。
    6何景明:《大復集》卷二十四《新兴》。
    7李梦阳:《空同集》卷十七。
    8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五。
    9李梦阳:《空同集》卷十五。
    1李梦阳:《空同集》卷十五。
    2李梦阳:《空同集》卷十五。
    3李梦阳:《空同集》卷十八。
    4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四。
    5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七。
    6李梦阳:《空同集》卷十九。
    
    1李梦阳:《空同集》卷十九。
    2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一。
    3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一《再赠陈子》。
    4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九《秋怀》之六。
    
    1何景明:《大復集》卷二十四《病后》。
    2何景明:《大復集》卷十六《雨夜》。
    3何景明:《大復集》卷二十五《述怀》。
    4何景明:《大復集》卷二十六《得江西献吉书》。
    5何景明:《大復集》卷六《辕下驹》。
    6何景明:《大復集》卷二十。
    7何景明:《大復集》卷五。
    8何景明:《大復集》卷七。
    9何景明:《大復集》卷九。
    10何景明:《大復集》卷九《游西山二首》。
    11杨义:《李杜诗学》导言,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1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五《月夜过访王子》。
    2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八《馀雪》。
    3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八《春日寄题崔学士后渠书屋七首》。
    4李梦阳:《空同集》卷五。
    5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四。
    6李梦阳:《空同集》卷九。
    7李梦阳:《空同集》卷十八。
    8李梦阳:《空同集》卷九。
    9李梦阳:《空同集》卷九。
    10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二。
    11李梦阳:《空同集》卷十九《自从行》。
    12李梦阳:《空同集》卷九《嗟哉行》。
    13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一《再送沈生》。
    14李梦阳:《空同集》卷十一《京师元夕有怀丘子兼忆旧游》。
    15李梦阳:《空同集》卷十《赠李世德》。
    16李梦阳:《空同集》卷九《值雪咏怀》。
    17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二。
    18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二。
    
    1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六《神思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93页。
    2朱光潜:《诗论》第三章《情趣与意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40—43页。
    3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第十九条,见《清诗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第6页。
    4转引自饶芃子著《中西比较文艺学》第一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5杨义:《李杜诗学》下编第一章《杜甫的“诗史”思维》,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486页。
    
    1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九。
    2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七。
    3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
    4李梦阳:《空同集》卷十五。
    5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四。
    6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一《再赠陈子》。
    7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二。
    8《明史》卷十六《武宗本纪》,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00页。
    
    1胡缵宗:《鸟鼠山人小集十六卷》卷六《哭空同先生李献吉》,《四库存目丛书》本。
    2李梦阳:《空同集》卷十八。
    3谈迁:《国榷》卷四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2879页。
    4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
    1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
    2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
    3李梦阳:《空同集》卷十五。
    4李梦阳:《空同集》卷五《青陵台》。
    5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四《熊子河西使回》。
    6李梦阳:《空同集》卷九《有梦》。
    7李梦阳:《空同集》卷六《禽言》。
    8李梦阳:《空同集》卷十四《杂诗三十二首》。
    9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二《画马行》。
    10李梦阳:《空同集》卷五。
    11李梦阳:《空同集》卷十四。
    12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九《新年作次喻监察韵》。
    1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三《游西山归呈熊御史卓》。
    2李梦阳:《空同集》卷十六《送藩幕张君入朝》。
    3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四《深秋独夜》。诗中的“朱绳”又名朱绶,是古人用来系官印的带子。
    4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八《菊》。
    5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八《咏庭中菊》。
    6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九《冬日学司偶见庭菊》。
    7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三《冬至菊》。
    8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八。
    9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三。
    
    1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八。
    2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九《谢南陵折赠牡丹十头咸楼子重瓣》。
    3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三《牡丹盛开群友来看》。
    4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六《牡丹绝句》。
    5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六。
    6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六。
    
    1见高亨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84页。
    2见高亨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80页。
    
    1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二十三,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本,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324页。
    2李白著,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62页。
    3何景明:《大復集》卷十五。
    1何景明:《大復集》卷十五《查城十五夜对月五首》之二。
    2何景明:《大復集》卷二十四《十二夜月》。
    3何景明:《大復集》卷二十五《汝忠宅待月同望之》。
    4杨义:《李杜诗学》上编第五章《李白的明月意象思维》,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347页。
    5何景明:《大復集》卷二十五《述怀》。
    6李梦阳在《空同集》卷二十《寄殷给事中歌》云:“何郎(何景明)短小亦不醜,仳离今各经年久。”
    7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诗评》,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39页。
    8杨义:《李杜诗学》下编第五章《杜诗结构学》,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711页。
    1李梦阳:《空同集》卷六。
    2根据为其妻撰写的《结肠赋》和《墓志铭》中所透露出的深厚感情,李梦阳与左氏夫妻关系极为融洽。照常理,李梦阳应该有诗缅怀,然令人奇怪,却没有。《空同集》是诗人自己编选,要么诗人在编选时有意未收,要么就是诗人本来就没有创作。不管那种情况,都反证出何景明的与众不同。相反,李梦阳在文中则对妇女表现出少有的器重。这一点,可参看地三章《李何的思想渊源》。
    3何景明:《大復集》卷九。
    1何景明:《大復集》卷九。
    2何景明:《大復集》卷九。
    3何景明:《大復集》卷二十五。
    4何景明:《大復集》卷六。
    5何景明:《大復集》卷九。
    6何景明:《大復集》卷十六。
    7何景明:《大復集》卷二十五。
    8何景明:《大復集》卷二十九。
    9何景明:《大復集》卷六。
    1何景明:《大復集》卷六。
    2崔铣:《洹词》卷十三《按察使水南田君墓志铭》,《四库全书》本。
    3见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93页。
    4何景明:《大復集》卷六。
    5何景明:《大復集》卷十八。
    
    1何景明:《大復集》卷十一。
    2何景明:《大復集》卷二十五。
    3何景明:《大復集》卷十二。
    4何景明:《大復集》卷十六。
    5何景明:《大復集》卷十八。
    6何景明:《大復集》卷二十四。
    1李梦阳:《空同集》卷三十四。
    2何景明:《大復集》卷二十四。
    3王贵苓:《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见卢兴基编《台湾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7页。
    1《明史》卷十六《武宗本纪》,中华书局1991年版,206页。
    2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三。
    3何景明:《大復集》卷二十二。
    1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二十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029页。
    2李梦阳:《空同集》五十《鸣春集序》。
    3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一《内篇》。
    4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三。
    5何景明:《大復集》卷二十二。
    
    1关于此诗的写作时间在前文论述李、何交往时,有较为详细的考证。
    2李梦阳:《空同集》卷二十三。
    3何景明:《大復集》卷二十二。
    1韩愈:《韩愈全集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59页。
    1顾起纶:《国雅品·士品三》,见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482页。
    2吴乔:《围炉诗话》卷一,见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73页。
    3汪道昆:《大復集》附录《明故提督学蠭挛靼床焖靖笔剐叛艉蜗壬贡罚端目馊椤繁?
    4见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卷十八《万章上》,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09页。
    5见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卷十九,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69页。
    
    1张治道:《翰林修撰对山康先生状》,见黄宗羲辑《明文海》卷四三三,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547页。
    2陈束:《陈束诗话》第四条《苏门集序》,见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745页。
    1杨慎著:《升庵诗话》卷七《胡唐论诗》,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73页。
    2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四《篬偶颉贰?
    3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六《论学下篇》。
    4李梦阳:《空同集》卷四十九《林公诗序》。
    5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二《驳何氏论文书》。
    6贺贻孙:《诗筏》,见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39页。
    1黄凤翔:《答张伯阳山人》,见黄宗羲辑《明文海》卷一六零,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607页。
    1宋犖:《漫堂说诗》第二条,见王夫之等撰《清诗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第416页。
    2王世贞《艺苑卮言》有“李献吉劝人勿读唐以后文。……”等语。王氏没有交代此语的出处,不过,翻检《空同集》,没有检寻到此语。就此语的本身看,也与李何等人所主张的“文必先秦两汉,诗必汉魏盛唐”的口号存在矛盾之处。因为依照李梦阳“取其上,谨得中”的设想和他们复古的口号分析,即使李梦阳真有此语,也应该是不看两汉以后文,不观盛唐以后诗歌(甚至这句话也不妥,因为他们的诗歌典范是有选择的,并非盛唐以前都是“第一义”,像六朝诗歌就不属此类),而不是“勿读唐以后文”。中晚唐诗歌同样不入李梦阳的法眼。
    3袁中道:《珂雪斋近集》下册卷三《文钞》,上海书店1982年版,第23页。
    4许学夷:《诗源辨体》卷三,见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本,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3209页。
    5沈德潜:《说诗晬语》第二十三条,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点校本,第10页。
    6徐增:《而蓭诗话》第五十一条,见王夫之等撰《清诗话》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第433页。
    1何景明:《大復集》卷三十八《杂言十首》。
    2方世举:《籣丛诗话》,见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71页。
    黄强著:《八股文与明清文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何瑭著:《栢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荷虾9偶霭嫔纾?987年版
    梁桥著:《冰川诗式》,《全明诗话》本,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
    储巏著:《柴墟文集》,《四库存目丛书》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李攀龙著:《沧溟集》,《四库全书》本
    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王尚絅著:《苍谷全集》,《四库未收书辑刊》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郑振铎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王士禛著,靳斯仁点校:《池北偶谈》,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刘基著:《诚意伯文集》,《四库全书》本
    陈献章著,孙通海点校:《陈献章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陈束著:《陈束诗话》,《明诗话全编》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重修信阳县志》,河南省信阳县志总编室,1985年版
    申涵光著:《聪山全集》,清康熙刻本
    《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版
    何景明著:《大復集》,《四库全书》本
    何景明著,李淑毅校点:《大復集》,諺荩褐兄莨偶霭嫔纾?989年版
    何景明著:《大復先生集》,《明代论著丛刊》本,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73年版
    李维桢著:《大泌山房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吴乔著:《答万季埜诗问》,《清诗话》本,上?荷虾9偶霭嫔纾?963年版
    王士禛著:张宗柟编:《带经堂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徐祯卿著,《迪功集》,《四库全书》本
    杨士奇著,刘伯涵、朱海点校:《东里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康海著:《对山康先生集》,《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徐增著:《而蓭诗话》,《清诗话》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司空图著:《二十四诗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程颐、程颢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
    李贽著:《藏书·续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高启著,金檀辑,徐澄宇、沈北宗校点:《高青丘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湛若水著:《甘泉文集》,《四库全书》本
    胡缵宗著:《顾学编》,《续修四库全书》本
    顾炎武著,华忱之点校:《顾亭林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顾璘著:《顾华玉集》,《丛书集成续编》本,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版
    蒋寅著:《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马卫中著:《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罗玘著:《圭峰集》,《四库全书》本
    瞿佑著:《归田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顾璘著:《国宝新编》,《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谈迁著:《国榷》,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焦竑辑:《国朝献征录》,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版
    邓士龙辑,许大龄、王天友校点:《国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顾起纶著:《国雅品》,《全明诗话》本,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
    《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黄佐著:《翰林记》,《四库全书》本
    韩邦靖著:《韩五泉诗四卷》,《四库存目丛书》本
    李淑毅等编辑:《何景明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姚学贤、金荣权等撰:《何景明评传》,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刘海涵著:《何大復先生年谱》,《明代名人年谱》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崔铣著:《洹词》,《四库全书》本
    陈师道著:《后山诗话》,《历代诗话》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边贡著:《华泉集》,《四库全书》本
    胡适著:《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胡侍著:《胡蒙谿文集》,《四库未收书辑刊》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王维桢著:《槐野先生存笥稿》,《续修四库全书》本
    陈子龙、李雯编:《皇明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黄溥著:《黄溥诗话》,《明诗话全编》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黄庭坚著,任渊注,刘尚荣校点:《黄庭坚诗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陈洪谟著:《继世纪闻》,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乔仪著:《剑谿说诗》,《清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王夫之著:《姜斋诗话》,《清诗话》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皇甫汸著:《解颐新语》,《全明诗话》本,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
    郑晓著:《今言类编》,《明代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吕柟著:《泾野先生文集》,《四库存目丛书》本
    朱彝尊著:《静志居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陈沂著:《拘虚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陈沂著:《拘虚诗谈》,《全明诗话》本,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
    薛蕙著:《考功集》,《四库全书》本
    金宁芬著:《康海研究》,北京:崇文书局,2004年版
    袁中道著:《珂雪斋近集》,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版
    李梦阳著:《空同集》,《四库全书》本
    李梦阳著:《空同先生集》,《明代论著丛刊》本,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73年版
    方世举著:《兰丛诗话》,《清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常振国、降云编:《历代诗话论作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版年
    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李白著,王琦辑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李东阳著,周寅宾点校:《李东阳集》,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版
    梁赞宏著:《李梦阳年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自印本,1987年版
    薛正昌著:《李梦阳全传》,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
    杨义著:《李杜诗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钱谦益著:《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一版
    朱应登著:《凌谿先生集》,《四库存目丛书》本
    叶矫然著:《龙性堂诗话》,《清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刘储秀著:《刘西陂集》,《四库未收书辑刊》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李东阳著:《麓堂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宋荦著:《漫堂说诗》,《清诗话》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王九思著:《渼陂集》,《四库存目丛书》本
    孟洋著:《孟有涯集》,《四库存目丛书》本
    钱仲联著:《梦苕庵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游潜著:《梦蕉诗话》,《全明诗话》本,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
    林鸿著:《鸣盛集》,《四库全书》本
    《明实录》,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钱基博著:《明代文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宋佩韦著:《明代文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明书》,《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龙文彬著:《明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明人传记资料索引》,台北:台湾中央图书馆编,1965年版
    张廷玉等著:《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沈德潜辑:《明诗别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王世贞辑:《明诗评》,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黄宗羲著,孔芝盈点校:《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黄云眉著:《明史考证》,北京:中华书局,1979—1986年版
    黄宗羲辑:《明文海》,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吴志达著:《明清文学史》(明代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蔡景康编:《明代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朱彝尊辑:《明诗综》,西泠清来堂吴氏藏版木刻善本
    陈田辑:《明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廖可斌著:《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陈书录著:《明代前后七子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谷应泰著:《明史纪事本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夏燮著:《明通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周伟民著:《明清诗歌史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袁震宇、刘明今著:《明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陈书录著:《明代诗文的演变》,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冯天瑜著:《明清文化散论》,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陈文新著:《明代诗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黄卓越著:《明永乐至嘉靖初诗文观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邓绍基、史铁良主编:《明代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孟森著:《明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林金树著:《明代政治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熊礼汇著:《明清散文流派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版
    徐朔方、孙秋克主编:《明代文学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查清华著:《明代唐诗接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陈国球著:《明代复古派唐诗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孙海洋著:《明代辞赋述略》,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钱谦益著,钱会笺注:《牧斋初学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钱谦益著,钱曾笺注,钱仲联注译:《牧斋有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王韦著:《南原家藏集》,《四库存目丛书》本
    都穆著:《南濠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胡缵宗著:《鸟鼠山人小集》,《四库存目丛书》本
    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王英志著:《清人诗论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钱伯城等主编:《全明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周维德集校:《全明诗话》,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
    孙绪著:《沙溪集》,《四库全书》本
    郑善夫著:《少谷集》,《四库全书》本
    许宗鲁著:《少华山人前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胡应麟著:《少室山房诗评》,《全明诗话》本,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
    王九思等著:《陕西通志》,《四库全书》本
    俞弁著:《山樵暇语》,《明诗话全编》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沈德潜著:《沈归愚全集》,乾隆年间教忠堂刊本
    杨慎著:《升庵集》,《四库全书》本
    杨慎著:《升庵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翟翚著:《声调谱拾遗自序》,《清诗话》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俞宪编:《盛明百家诗》,《四库存目丛书》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
    钟惺、谭元春编:《诗归》,《四库全书》本
    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庞塏著:《诗义固说》,《清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釋皎然著:《诗式》,《历代诗话》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杨载著:《诗法家数》,《历代诗话》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贺贻孙著:《诗筏》,《清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王文禄著:《诗的》,《全明诗话》本,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
    朱光潜著:《诗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胡应麟著:《诗薮》,《全明诗话》本,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
    徐师曾著:《诗体明辨》,《全明诗话》本,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
    周叙著:《诗学梯航》,《全明诗话》本,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
    许学夷著:《诗源辨体》,《全明诗话》本,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
    李濂著:《嵩渚文集》,《四库存目丛书》本
    钱钟书选注:《宋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吴之振等选:《宋诗钞》,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马积高著:《宋明理学与文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宋濂著:《宋学士全集》,《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许总著:《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余英时著:《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瀚著:《松窗梦语》,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翁方刚著:《石洲诗话》,《清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陈衍著:《石遗室诗话》,《民国诗话丛编》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李因笃著:《受祺堂文集》,清道光七年刻本
    叶盛著,魏中平校点:《水东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沈德潜著:《说诗睟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陆容著,佚之点校:《菽园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杭淮著:《双溪集》,《四库全书》本
    永瑢、纪昀等著:《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谢榛著:《四溟诗话》,《全明诗话》本,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
    何良俊著:《四友斋丛说》,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袁枚著,顾学颉校点:《随园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汪道昆著:《太涵集》,《四库存目丛书》本
    赵执信著:《谈龙录》,《清诗话》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徐祯卿著:《谈艺录》,《历代诗话》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钱钟书著:《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
    谭元春著:《谭友夏合集》,《明代论著丛刊》本,台北: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73年版
    高棅编:《唐诗品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胡震亨著:《唐音癸签》,《全明诗话》本,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
    郭绍虞、钱仲联等编:《万首论诗绝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沈德符著:《万历野获编》,《明代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李圣华著:《晚明诗歌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廷相著,王孝鱼点校:《王廷相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左东岭著:《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王鏊著:《王文恪公笔记》,《国朝典故》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霍韬著:《渭厓文集》,《四库存目丛书》本
    吴乔著:《围炉诗话》,《清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版年
    屈大均著,:《翁山诗外》,上海国学扶轮社宣统二年(1910)排印本
    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文征明著,周道振辑校:《文征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康海著:《武功县志》,《四库全书》本
    黄省曾著:《五岳山人集》,《四库存目丛书》本
    朱权著:《西江诗法》,宁波天一阁藏明刻本
    薛蕙著:《西原先生遗书》,《四库存目丛书》本
    《西方文论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编,1979年版
    马理著:《谿田文集》,《四库存目丛书》本
    田兿蘅著:《香宇诗谈》,《全明诗话》本,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
    李贽著:《续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朱孟震著:《续玉笥诗话》,《全明诗话》本,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
    薛瑄著:《薛文清公读书录》,《四库全书》本
    方孝孺著:《逊志斋集》,《四库全书》本
    陆深著:《俨山集》,《四库全书》本
    陆深著:《俨山诗话》,《全明诗话》本,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
    王世贞著:《弇州四部稿》,《四库全书》本
    王世贞著:《弇州山人续稿》,《四库全书》本
    杨一清著,谢玉杰点校:《杨一清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茅盾著:《夜读偶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53年版
    刘熙载著:《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王世贞著:《艺苑卮言》,《全明诗话》本,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
    俞弁著:《逸老堂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安磐著,《颐山诗话》,《全明诗话》本,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
    钟惺著,李先耕、崔重庆校点:《隐秀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唐龙著:《渔石集》,《四库存目丛书》本
    王士禛著:《渔洋诗话》,《清诗话》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焦竑著,顾思点校:《玉堂丛语》,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俞宪著:《俞宪诗话》,《明诗话全编》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韩邦奇著:《苑洛集》,《四库全书》本
    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叶燮著:《原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顾嗣立编:《元诗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赵时春著:《赵浚谷诗集六卷》,《四库存目丛书》本
    郭绍虞著:《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张风翔著:《张伎陵集》,《四库存目丛书》本
    张含著:《张愈光诗文选》,《丛书集成续编》本
    陈洪谟著,盛冬铃点校:《治世馀闻》,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陆侃如、冯沅君著:《中国诗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郭绍虞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敏泽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一版
    朱东润著:《中国文学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朱东润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罗根泽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日)吉川幸次郎著,章培恒等译:《中国诗史》,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叶维廉著:《中国诗学》,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陈良运著:《中国诗学批评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萧华荣著:《中国诗学思潮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袁行霈等著:《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傅璇综主编:《中国诗学大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余虹著:《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王小舒著:《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朱易安著:《中国诗学史》(明代卷),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
    徐复观著:《中国文学精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刘攽著:《中山诗话》,《历代诗话》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潘希曾著:《竹涧集》,《四库全书》本
    朱自清著:《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查继佐著:《罪惟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王慎中著:《遵岩集》,《四库全书》本
    朱东润:《何景明批评论述评》,朱东润著《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
    曹聚仁:《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有着怎样的社会背景》,见傅东华编《文学百题》, 上海生活书店,1935年
    郭绍虞:《明代文学批评的特征》,《新语》第五期,1945年
    吴重翰:《明代文学复古之论战》,《广大学报》(复刊)第一卷第一期,1949年
    唐景绅:《关于李梦阳的生卒年月》,《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
    陈志明:《李梦阳的为人及其文学事业》,《兰州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
    黄长椿:《李梦阳年里考》,《江西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
    张中:《为李梦阳辨诬——谈杂剧〈中山狼〉》,《西北师大学报》,1982年第2期
    董晓萍:《论明七子在诗论复古中对民间“真诗”的发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2年第4期
    石麟:《李梦阳三考》,《湖北师院学报》,1982年第4期
    〔日〕吉川幸次郎:《李梦阳的一个侧面——古文辞的平民性》,章培恒译,《文艺理论研究》, 1982年第六期
    付开沛:《何景明年谱》,《信阳师院学报》,1982年第2、3期
    付开沛:《何景明简论》,《中州学刊》,1983年第6期
    李淑毅:《何景明问题初探》,《信阳师院学报》,1984年第1期
    顾易生:《明代诗文批评中的拟古与反拟古论争》,《文史知识》,1984年第2期
    陈永标:《明前七子文学主张及李、何之争》,《信阳师院学报》,1984年第3期
    南玉印:《李梦阳古文评价》,《兰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邓绍基:《略谈明代文学》,《文史知识》,1984年第3期
    侯毓信:《略谈李梦阳的“情真”说》,《古代文艺理论研究丛刊》,1985年第10辑
    冯天瑜,周积明:《明代文学复古主义的历史评价》,《文艺论丛》,1985年第21辑
    田守真:《杂剧〈中山狼〉本事与李梦阳、康海关系》,《西南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
    付瑛:《李梦阳与何景明论争时间初探》,《信阳师院学报》,1985年第2期
    郭豫衡:《学风复古与文风复古》,《信阳师院学报》,1985年第1期
    阳海清:《何景明著述版本述略》,《信阳师院学报》,1985年第2期
    郭豫衡:《前七子的复古与何景明的文风》,《信阳师院学报》,1985年第3期
    赵建新:《李梦阳诗论述评》,《兰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廖仲安:《谈何景明〈明月篇〉》,《信阳师院学报》,1985年第4期
    章培恒:《李梦阳与晚明文学新思潮》,《安徽师大学报》,1986年第3期
    陈建华:《晚明文学的先驱——李梦阳》,《学术月刊》,1986年第8期
    马积高:《明代中期学术的变化和诗文复古运动》,《中国文学研究》,1986年第2期
    刘诚:《何景明与李梦阳》,《信阳师院学报》,1986年第3期
    任访秋:《何景明简论》,《信阳师院学报》,1986年第1期
    齐鲁青:《明代民歌理论概说》,《内蒙古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刘国盈:《论何景明的文艺思想》,《信阳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
    陈文新:《明代前后七子与公安派的对立互补关系及其融合》,《荆州师专学报》, 1987年第2期
    范志新:《何景明的诗歌理论——兼论李、何之争》,《信阳师院学报》,1988年第3期
    王贵苓:《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见卢兴基选编《台湾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文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陈书录:《明代前后七子的审美情感论》,《学术月刊》,1988年第3期
    章培恒:《明代文学与哲学》,《复旦学报》,1989年第1期
    马美信、韩结根:《〈中山狼〉杂剧与康李关系考辩》,《复旦学报》,1989年第1期
    金启华:《明代文坛的复古与宗派》,《盐城师专学报》,1989年第2期
    汪正章:《康海文学思想初探》,《汉中师院学报》,1989年第3期
    陈茂山:《试论明代中后期的社会风气》,《史学集刊》,1989年第4期
    赵永纪:《清初诗坛与明七子》,《江淮论坛》,1989年第6期
    徐朔方:《论前七子》,《杭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王忠阁:《明代理学的演变与文学复古》,《信阳师院学报》,1990年第1期
    梁临川:《李梦阳〈弘德集〉的编年》,《上海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范志新:《何景明诗略论》,《苏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朱易安:《格调派唐诗观的形成与发展》,《上海师大学报》,1991年第1期
    石麟:《明代诗坛的复古倾向与复古派中坚李梦阳》,《湖北师院学报》,1991年第2期
    廖可斌:《关于李梦阳的“晚年悔悟”问题》,《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第2期
    黄果泉:《论李梦阳诗学思想的理学倾向》,《河南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廖可斌:《茶陵派与复古派》,《求索》,1991年第2期
    穆甲地:《李梦阳〈石将军战场歌〉探析》,《唐都学刊》,1991年第4期
    廖可斌:《李、何之争——复古主张的二律背反》,《中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1期
    石麟:《李梦阳何景明诗论诗风比较谈》,《咸宁师专学报》,1992年第3期
    陈红:《徐祯卿的吴中交游及诗歌创作》,《四川师大学报》,1992年第5期
    范嘉晨:《论“前后七子”对“公安派”的启迪》,《陕西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
    黄果泉:《李梦阳诗学思想的尚法观》,《河南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梁临川:《李梦阳全集初刻本辩说》,《上海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史小军:《明代七子复古运动新探》,《陕西师大学报》,1993年第4期
    马美信:《阳明心学与文学复古运动》,《复旦学报》,1993年第6期
    于兴汉:《李梦阳诗学思想辨析》,《山西师大学报》,1994年第1期
    乔力:《明诗正变论》,《天府新论》,1994年第3期
    陈书录:《明代前七子“宗汉崇唐”心态膨胀的诱因》,《南京师大学报》,1994年第4期
    王公望:《李梦阳〈空同集〉人名笺证》,《甘肃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及1995年第5期
    史小军:《试论明代七子派的诗歌意象理论》,《人文杂志》,1994年第6期
    董国炎:《明代理学与文学思想》,《山西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金荣权:《何景明年谱新编》,《信阳师院学报》,1995年1期
    杨晓景:《略论前后七子文学思想的内在矛盾》,《郑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王承丹:《前七子衰微的内部原因探析》,《南都学坛》,1996年第2期
    王公望:《李梦阳生平若干史实的考索辩误》,《社科纵横》,1996年第3期
    郭英德:《论明代的文学流派研究》,《求是学刊》,1996年第4期
    孙书磊:《从矫枉过正到自我修正——明代文论中的一个特异现象》,《江西师大学报》, 1997年第2期
    王公望:《李梦阳与康海》,《甘肃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金荣权:《何景明的复古理论与文学思想》,《信阳师院学报》,1998年第4期
    王公望:《李梦阳生平考辩二题》,《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金荣权:《建国以来何景明研究述评》,《殷都学刊》,1999年第4期
    程建忠:《李梦阳“复古”别议》,《成都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姬建敏:《王廷相的文章和文章观》,《洛阳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周远斌:《论明代诗学的诗性化》,《齐鲁学刊》,2000年第6期
    金荣权:《李梦阳的复古理论与诗文创作》,《信阳师院学报》,2001年第2期
    史小军:《论明代前七子的儒士化》,《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春之卷
    陈文新:《“真诗在民间”——明代诗学对同一命题的多重阐述》,《杭州师院学报》, 2001年第5期
    纪锐利:《边贡的诗学理论与创作》,《东岳论丛》,2001年第5期
    陈文新:《从格调到神韵》,《文艺研究》,2001年第6期
    黄卓越:《明弘正间审美主义倾向之流布》,《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春之卷
    白汉坤:《从明七子派看〈沧浪诗话〉》,《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陈文新:《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与主要理论问题》,《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谢谦:《复古与创新:寻找失落的“真诗”——论明诗的道路及其历史启示》, 《西南师大学报》,2002年第6期
    章伟:《文论往来高义伸——论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段宗社:《“诗必盛唐”臆说》,《新疆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林启柱:《论明代复古文学的几个问题》,《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孙学堂:《论明七子的文化人格》,《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董迎春、李清宇:《明中期文坛上的“宗杜”与“抑杜”》,《广西师院学报》,2003年第2期
    黄卓越:《前七子乐府诗制作与明中期的民间化运动》,《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秋之卷
    邓程:《明代复古与创新的理论根源》,《辽宁师大学报》,2003年第4期
    郭瑞芳:《试论明代前后七子的理论贡献》,《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
    付瑛:《关于〈大復集〉的版本》,《殷都学刊》,2004年第一期
    查清华:《格调论唐诗学体系的建立》,《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黄卓越:《前七子之前与同时的文章复古意识》,《清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蒋鹏举:《明代前期、中期的乐府诗创作与世风诗运》,《南都学刊》,2005年第2期
    黄卓越:《前七子文复秦汉说的几个意义向度》,《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春之卷
    邓新跃:《李梦阳的诗学辩体理论》,《社科纵横》,2005年第3期
    阮国华:《文学的社会参与性不能违背自身规律——对李梦阳文学思想的反思》, 《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5期
    史小军:《明代七子派与中国文艺复兴》,《文学研究》,2005年第6期
    刘化兵:《论明代成化、弘治时期郎署文学的兴起》,《聊城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杨连民、李华文:《论钱谦益对前后七子的批评》,《聊城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盛敏:《李梦阳与阳明心学》,《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张金环:《相似的人格的不同哲学内涵》,《齐鲁学刊》,2006年第3期
    刘化兵:《明代洪武至正德时期的士风与文风》,《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第3期
    冯小禄:《唐宋派与前七子派关系原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杨海波:《李梦阳复古主义观考论》,《信阳师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冯小禄:《李、何论争的明代言说述评》,《信阳师院学报》,2007年第2期
    朱建光:《明代诗坛唐宋之争的演进》,《聊城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赵红艳:《明代前七子复古运动的酝酿及形成》,《聊城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饶龙隼:《李、何论衡》,《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
    鲍乐:《“二李”恩怨与李梦阳的诗论演变》,《中文自学指导》,2007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