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越南在地理生态上与中国唇齿相依,两国边疆地区在民族主体和文化传统上呈现为同根异枝的发展样态。学界以往多从汉文化对越南文学的影响进行探讨,关注越南的汉文学和越南文学的经典,对中国汉文学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有深入研究。但越南民族文学潜隐的骆越民族文化传统却尚未得到足够关注。本研究是宏观指导下的微观研究,在深入历史、观照全局的前提下,以中越跨境民族民间叙事文学为切入点,运用比较文学学术理念,采用文学人类学研究思路,将文本细读和田野调查相补充,对三个各具特点又同具共性的文学个案进行比较分析,重返中越民族文学发展之真实的历史场景和文化语境,并观照中越跨境民族现实生存和精神诉求,由此得出了一些新材料、新论点。
     第一章首先梳理了越南民族与中国民族的族群关系与文化渊源,指出中越跨境民族在族源上的同根异枝和在文化上的多层共生。由此提出“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是居住在中越两国的跨境民族之文学,具有多层涵义:第一层涵义是指文学卞体是中国与越南两国的跨境民族。不仅仅包括中越两国少数民族,两个国家的主体民族也彼此跨境而居。第二层涵义是指其文学具有汉族、骆越和越南民族等多元文化的融合。第三层涵义是指内容上包括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两部分,尤其偏重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中的民间叙事文学。
     本研究以民间叙事文学为切入口,对中越跨境民族文学进行比较研究。跨境民族不是一个孤立静止的存在,而是在两个国家的地域范围内跨境迁徙,在不同性质的文化中游走出入。研究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涉及到中越两国众多民族间的源流、迁徙、演进和发展。而民间叙事的性质又使得这些文学叙事,成为祖先历史记忆、民族文化传统、民间社会现实和民众真实情志的多元集成。
     第二章中越侬智高传说,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口头传说的搜集,并辅以笔者走访中越边境进行调查所获的田野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和文化解读。越南北部民族的侬智高传说与中国壮族侬智高传说不同,其结构模式为英雄神话与史实人物的结合,叙事内涵上偏向于神话叙事,演述祖先历史记忆和民族文化传统,如“断头再植”和“竹育兵马”神话母题的原型及其衍化,真切展示了跨境民族的生命历程,还原了骆越民族的深层传统。越南侬智高传说作为富有生命底蕴民间叙事文学,为国家话语借用并提升为国家英雄;在民间叙事里却是对生命崇拜的弘扬,成为越南北部民族所敬奉的祖先神,生殖神和农业神;这对于中国民族文学的多元重建也是一个有机的补充和丰富。
     第三章比较中越《金云翘传》,民间性契合是阮攸将中国青心才人的《金云翘传》移植到越南的原因。但青心才人的写作是边缘个体在主流话语中争取言说权力的策略,阮攸《翘传》是通过女性命运来关怀社会民生和反思民族文化。从阮攸《翘传》具有深度模式:越南传统的女性信仰与母道信仰。阮攸用六八体喃诗传来叙事抒情,是将[民族叙事与女性叙事结合起来,翠翘成为越南民族的文学原型,蕴藉着牺牲和救赎的精神,也成为对权力中心和男权话语进行反抗的叙事文学释放出鲜明的民间性质。《翘传》在京族地区传承,为跨境民族寻求主体认同和身份定位提供了文化资源。
     第四章:中国京族民间流传着一首用京语演唱用喃字记录的叙事长诗《宋珍歌》,其来源是越南喃字长篇叙事诗《宋珍菊花》。本文通过将京族《宋珍歌》和越南《宋珍菊花》与《宋珍新传》进行互文解读,来凸现中越双边民众被遮蔽或遗落的文化交往和精神建构。《宋珍歌》整个叙事中,贫家子与富家女的爱情婚姻是一条贯穿的主线,叙事核心是“家庭”,并以“家庭”为基点,展开了对“家庭”之上的“国家”与“家园”之外的“异域”之集体想象,是跨境民族面对前后两个国家主体,在现实生存、情感想象和文化认同层面的复杂境遇与应对策略。《宋珍歌》对中国民间故事的聚合拓展了民间叙事文学的叙事张力,生动表达和诠释了他们祖先所蕴育、发展并承袭下来的生存智慧与民族精神,释放出乐观的理想主义色彩。
     第五章是分析总结和规律探讨。本研究所选的跨境民族文学都具有口头传述、跨境传承和活态演绎的特点,这些文学叙事不仅指向历史也存在当下,并对未来富于启示。中越跨境[民族文学的精神核心是民间性:包括民间文化的滋养和民生关怀的触动。其叙事模式也带有民间特征:主人公是一位民间英雄,蕴藉着民族传统的文化原型与神话意象,采用“远行——归家”的情节结构,体现出跨境民族迁徙时对故园和家庭的深层情感,以及面对新的国家主体的自我意识和认同诉求。中越跨境民族文学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一是民间历史的记录,这一文学是建构在民间立场上的想象和虚构,反映民众真实的生活和情感,呈现出与国家意识形态主宰下的主流话语相异趣的一面。其二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这些古老鲜活、质朴丰富的民间叙事,有一些在本国被遮蔽或者遗落的原始信息却在跨境民族的文化场域中得到较好保存。其三是多元共生的文化场。在中越跨境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中,蕴藉着汉文化、骆越文化、越南文化的累积,充满了民间叙事、文人叙事和国家话语的互动,呈现为多种文化的“共在形式”。
     本论文具有如下特点:
     1、本论文将跨境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不再囿限传统的异同比较和渊源追溯,而是在此基础上,去把脉中越跨境民族文学互动共生的深层原因,得出民间性是中越跨境民族文学的精神契合点。而且通过对民间社会和民族历史的全面观照,发现了中越跨境民族在民间叙事、文人叙事和国家话语中生存发展的智慧的文化策略和独立的精神诉求。
     2、本论文可以说是将文学研究置放在跨文化、跨学科的背景下进行的所作的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文学解读和文化阐释。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本论文以民间叙事文学为切入点,以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为基点,运用古代典籍文献为参照,文本细读与田野考察相结合、文学分析与文化阐释相印证,所提出的问题和取获得的结论为学界今后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和新依据。
     3、本论文既有对越南民族文学的经典文本进行全新阐释,也有在跨境民族的民间叙事文学解读中对中越文学交流图景的新发现。这些研究弥补了当今学界对越南文学和民族文学重视不足、研究不够的缺憾。
     本论文通过阐释中越跨境民族的文学现象和文化内涵,通过探讨中越跨境民族民间叙事文学的发展衍变,去触摸中越民族文学互动与创生的发展脉络。民间叙事中丰富质朴的文学表现,展现出越南民族文学与中国骆越文化深层的文化渊源,也一定程度上激活了中越两国主体民族和中心地区被遮蔽或遗落的民间文学,充实了我国多民族文学的丰富内涵。本论文尝试为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范例,意在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更广泛深入的探讨。
Vietnam, being a neighboring nation of China, finds her development pattern in her ethnic culture, especially along the border with China, similar to that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border. The previous studies focus on the influences which the Chinese culture has on Vietnamese literature, and stress has been given to the texts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Sinology literature in Vietnam. However, these studies neglect Luo-yue cultural tradition in the Vietnamese literature. Through reviewing the flowing history of the Sino-Vietnamese ethic group, and comparing the literature of the Si no-Vietnamese transnational ethnic groups, the present paper goes a step further in pointing out that Luo-yue culture is the deep-rooted background of Vietnamese national culture. Basing on Luo-yue culture study, we can find out the spirits pursuits which show their folk literature narration of the Sino-Vietnamese ethic group expresses not only their reality and feeling, but also self-awareness of nationality and living ideal. Thus we can get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multi-level culture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Firstly, the conception of the folk narration literature of the Sino-Vietnamese transnational ethnic groups is very complex. The Sino-Vietnamese transnational ethnic groups include not only the minority nationality of the South China and the North Vietnam, but also the main nationality of the Sino-Vietnamese. The folk narration is the multi-level integration which consists of primitive religion, ancestral memory, folk belief, ethnic group tradition and living and emotion of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The present paper selects three pieces of literature for case study:the legend of NongZhigao, the Kim Vien Kieu and the tale of Songzhen, which are the typical folk narration literatures of the Sino-Vietnamese transnational ethnic groups
     The first literature piece is the NongZhigao legend which is popular in the border area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as a national hero. By comparing the history document and verbal legend about the story of NongZhigao, and providing the felid material which the writer herself has done in the Sino-Vietnamese border area, she is to explain the culture intension. The structural mode of NongZhigao legend in the nationality of the north Vietnam consists of a national hero myth and historical figure. Its narration is myth narration which is to tell the ancestor history memory 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heritage.
     Tyuen Kim Vien Kieu is the most important work of Vietnamese literature so far, which was adapted from Jin Yun Qiao of the Chinese work and it is popular in Vietnam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 work carries with it an implication of the feminine faith and Mother deity worship. In the text, national narration and feminine narration are mixed, and the girl who was named Cuiqiao turned to a literature archetype which supports the national spirits of Vietnamese, and affords cultural resources for the Sino-Vietnamese transnational ethnic groups'self-identity.
     In the folk society of the Jing nationality of China, there is a long narrative poem, the Song of Songzhen, which is sung in the language of the Jing nationality and written in the language of Nam. It sounds a love story, but the implication expresses the real life and feeling when the border nationality's faced with two countries subjects of the China and Vietnam. Thus, we can return to observe the Vietnamese long narrative poem, Songzhen and Juhua,in which we can vividly experience the literature spirits of nationality literature of Vietnam. It is a type that Vietnamese literature adapts from folk literature of China and these Chinese culture factors are nationalized to the national literature of Vietna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hree cases, we can sum up some rules about the literature of the Sino-Vietmanese transnational ethnic group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literature is of folk narration. In the course of its spreading, there are of verbal narration, transnational inherit and living adaptation. The story tells us a folk hero which contains some culture archetype and myth imagination, leaving home-returning home is the story's plot. These literatures express the deep feeling of their homeland and family when these transnational ethnic groups emigrated. At the same time, these literatures expressed the self-awareness and self-identity when the transnational ethnic groups were faced with the new state subject. So the literature of the Sino-Vietmanese transnational ethnic groups have colorful connection which are not only the record of folk history and living fossil of national tradition, but also the multi-level culture field of and intergrowth which consists of the Han culture, the Luo-yue culture, vietnamese culture, and are full of the folk narration, literati narration and national trend.
     Through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literature cases, the paper intends to reveal the ethnic tradition and cultural archetype of the Sino-Vietmanese transnational ethnic groups. There are some obvious features and rules which the literature of the sino-vietmanese transnational ethnic groups inherited form the Luo-yue cultural tradition. To a certain degree, the folk narration literature which may be lost or obscured in the cultural mass of the Sino-Vietnamese main nationality can be activated. Meanwhile, the nationality literature of Chinese can be enriched. In a word,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s an important value not only in the theory of th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but also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ity literature and the friendly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along the border.
引文
①《淮南了·主术训》曰:“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旸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司马迁撰:《史记》卷一,《五帝本纪》曰:“南抚交趾,……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尚书·尧典:“申命羲叔宅南交。”
    ②[汉]班固撰、[唐]颜古师注:《汉书·地理志》:(中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1329页。
    ①[越]黎崱撰、余思黎点校:《安南志略》,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324页。
    ②[越]阮仲合等撰:《大南实录正篇》(卷三十四)。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621-622页。
    ③[越]范汝翼:见《李陈诗文》(第3集),540页。转引自赵玉兰:《中越近文化诗学比较》,见王邦维主编:《比较文学中的东方文学》,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5年,198页。
    ④[明]严从简、余思黎点校: 《殊域周咨录》,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171-173页。
    ①见《越南辑略》卷二《诗选》。朱云影:《中国文化对日韩越的影响》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5页。
    ②颜保:《越南文学与中国文化》,见《国外文学》1983年第一期,149-168,引文见152页。
    ③杜审言:《旅寓安南诗》,见《全唐诗》(卷六二);沈佺期:《度安海人龙编诗》,见《全唐诗》(卷九六);张籍:《山中赠目南僧诗》,见《全唐诗》(卷三八四);贾岛:《送安南惟鉴法师》,《全唐诗》(卷五七二)。
    ④黎正甫:《郡县时代之安南》,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年,(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中心),176页。
    ①Tong cue tong ke Viet Nam:Nian Giam Tong Ken am 2005, Ha Noi, Nha xuatong ke Viet Nam xuat ban nam 200(越南国家统计总局:《越南2005年统计年鉴》,越文,河内,越南国家统计出版社2006年出版。)转引自古小松:《越南国情与中越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1-2页。
    ②梁锦文:《越南简史》,台湾南投县: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出版,2003年,7页。
    ③梁志明:《古代东南亚历史与文化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年,205-206页。
    ④[法]沙畹:《史记译本》,转引自[法]鄂卢梭:《秦代初平南越考》,冯承钧译,(附录:《安南民族之起源》,台北:商务印书馆,1971年,1-2页。
    ⑤[法]鄂卢梭:《秦代初平南越考》,冯承钧译,台北:商务书馆,1971年,118-124页。
    ①[法]们希和:《交广印度l两道考》,冯承均译,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74页。
    ②刘锡蕃:《岭表纪蛮》,f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37页。
    ③注:20世纪20年代,徐松石教授对操壮语族的民族进行研究,深入广西、湖南、贵州等地作实地民族考察,写出了《粤江流域人民史》(上海:中华书局,1939)和《泰族僮族粤族考》(上海:中华书局,1946)等著作。徐松石与西方学者不同,他以僮族为中心论述僮族与相关民族的关系,用“地名研究考证法”来论证壮族及其相关民族的分布、迂徙,认为暹罗的小泰人确是发源于两广的僮族。
    ④罗香林:关于百越的民族学论文及著作有:《古代百越民族分布考》,见中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南方民族史论文选集》,1982年(内部版),32页。《百越源流与文化》(台北:中华从书委员会编)。
    ⑤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中国首都博物馆编:《越南历史文物》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7页。
    ⑥[越]黎文休撰、陈荆和编校:《校舍本大越史记全书》(上)(外纪,卷之一),东京:东洋学文献中心从刊第四十二辑,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附属东洋学文献中心,1986年,97页。“壬戌元年初。炎帝神农氏三世孙帝明生帝宜。既而南巡至五岭。接得婺倦女生王(禄续,号泾阳王)。王圣智聪明。帝明奇之。欲使嗣位。王固让其兄。不敢奉命。帝明于是立帝宜为嗣。治北方。封王为泾阳王。治南方。号赤鬼国。王娶洞庭君女曰神龙,生貉龙君。君娶帝来女曰妪姬。生百男,是为百越之祖。……。分五十子从母归山。五十子从父居南。封其长为雄王(亦作雒王)。嗣君位。雄王之立也。建国号文郎国。分国十五部。日交趾。口九真。曰越裳……。”
    ⑦王文光:《中国南方民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25页。
    ①[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694页。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版,1738页。
    ③罗香林:《古代百越民族分布考》,见中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南方民族史论文选集》,1982年内部版,32页。
    ④[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南蛮传》,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64年版,2835页。
    ⑤[宋]杜佑:《通典》(边防·林邑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5089页。
    ⑤最早记载女娲神话的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的诗篇《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汉代古籍《淮南子》记载她用黄泥造人,炼五色石补天。晋代葛洪《抱朴了·释滞》说:“女娲地出。”
    ⑦张玉安:《东方神话传说》(第六卷:东南亚古代话传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1页。
    ①[俄]李福清:《古典小说与传说》,李明滨主编,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176页。
    ②罗长山:《越南传统文化与民间文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8页。
    ③转引自王彦:《儒、释、道在越南传播的特点》,见张玉安主编:《东方研究2007.东南亚研究专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年,322页。
    ④[越]陈国旺、何文晋:《越南封建制度史》(第l集),河内:教育出版社,1963年,33页。转引自王彦:《儒、释、道在越南传播的特点》,见张玉安主编:《东方研究》(2007东南亚研究专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年,322页。
    ⑤王三庆、陈益源主编:《2007年东亚汉文学与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乐学书局出版,2007年,497页。
    ⑥[越]黎氏壬雪:《越南妇女》(第一集),河内:越南外文出版社,1975年,30页。
    ①陈益源:《越南女神柳杏公主汉喃文献考索》,见李国章主编:《中华文史论从》(总第八十六辑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期,119-145页。
    ②过伟等:《京族风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119页。
    ③参阅Ann Caddell Crawford, Customs and Culture of Vietnam, (Tokyo:Charles E. Tuttle Co, year unknown), Chap.4.. Huu Ngoc, Sketches for a Portrait of Vietnamese Culture,3rd enlarged edition, (Hanoi:The Gioi Publishers,1998, p.445~536.。见梁锦文:《越南简史》:台湾南投县,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出版,2003年,7页。
    ④[清]徐延旭撰:《越南辑略》(卷二《文学》)载:“予游诸夷中,有扌离文而宗淮南者,有称诗而薄少陵者,有黜元白而诮长吉者,有谈古今而凿凿者,呜呼,礼失而求诸野矣!”转引自朱云影:《中国文化对日韩越的影响》,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7页。
    ①赵玉兰:《越南文学介绍》(古代-1945年)见《国外文学》,1980年第1期,95-140页。
    ②黄轶球:《越南古典文学名著成书溯源》,见《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56-68页。
    ③祁广谋:《第八才了书与越南喃字创作观念的嬗变》,见《东南亚研究》,1998年5月,65-68页。
    ④祁广谋:《论越南喃字小说的文学传统及其艺术价值一兼论阮攸《金云翘传》)的艺术成就》,见《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第6期,83-87页。
    ①韩风海:《论越南喃字文学的几个特点》,见《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103-107页。
    ②颜保:《越南文学与中国文化》,见卢蔚秋主编:《东方文学比较论文集》,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257页。
    ①[越]文新:《越南文学史初稿》,河内:越南文史地出版社,1957年版。转引自卢蔚秋主编:《东方文学比较论文集》,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262页。
    ②夏露:《(红楼梦>在越南的传播述略》,《红楼梦学刊》2008年第4期,58页。
    ③余富兆、谢群芳:《试论越南文学现代化进程》,见《东南亚纵横》,2003年第9期,36-41页。
    ④余富兆:《越南当代社会的转型与文学的发展》,见《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2期,235-240页。
    ①李未醉:《朱熹文学思想对越南文学的影响》,见《兰州学刊》2006年第9期,6668页。
    ②赵玉兰:《从越南的社会生活看中越文化关系》,见《东南亚纵横》,1998年第4期,7-12页。
    ③黄心川:《中国与东方周边国家哲学的双向交流及其影响》,见《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年第4期,28-34页。
    ④裴晓容 吴杰伟主编:《东方研究》(2007东南亚研究专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年,145-154页。
    ⑤裴晓睿 吴杰伟主编:《东方研究》(2007东南亚研究专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年,155-164负。
    ⑥黎巧萍:《试述外来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见《东南亚纵横》,2002年第5期,39-40页。
    ⑦夏露:《从<唐诗绝句演歌>看中越文学交流》,见《东南亚纵横》,2004年第5期,20-23页。
    ⑧祈广谋:《越南民间传说《媚珠一仲始》解读——兼论越族先民的审美崇尚和生态观念》,见《东南亚纵横》,2005年第5期,52-55页。
    ⑨何仟年:《越中典籍中的两国诗人交往》,《扬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49-53页。
    ⑩韦红萍:《中越<金云翘传>的对比》,《东南亚纵横》,2008年第3期,75-79页。
    11李时人:《中国古代小说与越南古代小说的渊源发展》,载于《复旦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133-140页。(注:该文系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古代小说在日本、越南和朝鲜半岛的传播影响研究”)
    12刘玉珺:《越南使臣与中越文学交流》,见《学术研究》2007年1期,141-147页。
    13谢永新:《论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学的影响——东方文学比较研究之四》,见《广西师院学报》,2008年2期,92-94页。
    14陈益源:《越南汉文学中的东南亚新世界——以1830年代初期为考察对象》,见《深圳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129-135页。
    15郑永常:《汉文文学在安南的兴替》,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年,191页。
    16郑阿财:《越南汉文小说中的历史演义》;陈益源:《越南汉文小说<传奇漫录>的渊源与影响》,见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编:《域外汉文小说论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第93-112页,113-154页。
    17陈益源:《剪灯新话与传奇漫录之比较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民国1990年。
    ①王三庆,转引自郑阿财:《越南汉文小说中的历史演义》,见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编:《域外汉文小说论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94页。
    ②梁锦文:《越南简史》:台湾南投县,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出版。2003年,121页。
    ③《松元信广关于越南的若十看法》,见《南亚与东南亚资料》(第四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编:1983年第6辑,第6页。
    ④[日]矶部佑子:《关于才子佳人小说在东亚传播的特征——以<二度梅><好逑传>为主要考察对象》,见《上海师大学报》,2005年第1期,45-50页。
    ⑤法国之越南研究,可参考Phan Thanh Thuy and Philippe Papin:“Far-East French School ad Vietnamese Studies", in Vietnamese Studies,(Hanoi). No.135, (Jan.,2000)pp.1-18.见梁锦文:《越南简史》:台湾南投县,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出版,2003年,119页。如伯希和(Paul Pelliot)与Leopold Cadiere之《安南史中之安南史料初探》、Emile Gaspardone之《安南书目》、Cadiere之《交广印度两道考》、鄂卢梭(Leonard Aurrous)的《秦代初平南越考》、马司培罗的《占婆史》等等。
    ①[法]卡蒂埃尔:《安南文学研究》(Etude sur la litterature annamite),西贡:远东出版社,1933年,29-38贝。转引自[越]邓台梅:《越南文学发展慨述》,黄轶球译,见徐亮、王一洲、王李英编注:《黄轶球论译着选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48页。过去一些法国人存有一些偏见,如传教士杜西(Legrand d'ussy),还有神父瓦罗(Vallot)等辈,认为越南古典作家只会整套照搬中国的。但此种偏狄的看法受到指摘,同为法国人的卡蒂埃尔(Georges Cordier)长期以来在他的忠实而严肃的著作中批驳了这些愚昧谰言。
    ②M. Durand, "Problemes Poses par Ie Kim V^an Kieu " in Mt:langes SLS sur Nguyan Du, Paris, BEFfiO,, vc)l, LⅨ,1966, pp5转引自[越]何金兰:《文本、译本、可读性、可写性、可传性——试探<金云翘传>与<断肠新声>》,汉学研究通讯编辑部编辑:《汉学研究通讯》,台北 汉学研究中心出版,2001年,16-27页。
    ③莫逖埃(R.Mortier):《古代文学史纲要》,巴黎Aristide Quillet出版。转引自黄轶球:《黄轶球着译选集》徐亮、王一洲、王李英编注,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48页。
    ④[美]吴赛(A.B. Woodside)Vietnam and Chinese Model,序言,页一。见郑瑞明《清代越南的华侨》,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编印,1976年,90页。
    ⑤[越]邓台梅:《在学习和研究的道路上》,河内:文学出版社,1955年。
    ⑥[越]邓台梅:《越南文学发展概述》,黄轶球译,见徐亮、王一洲、王李英编注:《黄轶球黄轶球论译着选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48页。
    ⑦[越]邓台梅:《在接触中国文学道路上的几点回忆》,见河内:《文学杂志》,1961年7月号。
    ①[越]裴维新:《中世纪中国文学与越南文学之间的体裁关系——接触、革新与创新》,载于越南《文学杂志》,1992年第一期。转引自夏露:《<红楼梦>在越南的传播述略》,见《红楼梦学刊》,2008年4期,46-67页。
    ②[越]释德念(胡玄明):《中国文学与越南李朝文学之研究》,台北:大乘精舍印经会出版,1979年,5页,73页。
    ③[越]邓青梨:《浅谈中古时期太平洋区域语言与哲学思想交流中的一些问题》,卢蔚秋译,见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编:《环太平洋地区文化与化与文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82页。
    ④于向东:《越南思想史的发展阶段和若干特征)),见《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3期,72-77页。
    ①徐朔方:《小说考信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451页。
    ②赵玉兰:《重译<金云翘传>的动因及对一些问题的思考》,见《东南亚纵横》2010年第3期,45-50页。
    ③颜保:《中国小说对越南文学的影响》,见[法]克劳婷·苏尔梦:《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M]颜保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208-236页。
    ①卢蔚秋:《中国通俗小说在越南》,见卢蔚秋主编:《东方文学比较论文集》,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281页。
    ②黄轶球:《越南古典文学名著成书溯源》,徐亮、王一洲、王李英编注《黄轶球着译选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34-51页。
    ③[越]郑克孟:《越南汉文传奇体裁之若干特点》,见、语言与文学研究中心主编:《外遇中国》(中国域外汉文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437-445页。
    ④[越]范秀珠:《越南汉文短篇小说情爱样式及其描述的情况》,见国立中正大学中文系、语言与文学研究中心主编:《外遇中国》(中国域外汉文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447-463页。
    ⑤陈益源:《汉喃研究院所藏越南汉文小说<传记摘录>研究》,见国立中正大学中文系、语言与文学研究中心主编:《外遇中国》(中国域外汉文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463-480页。
    ① [越]黄文楼:《关于越南汉文历史章回小说<皇黎一统志>之史料价值》,见国立中正大学中文系、语言与文学研究中心主编:《外遇中国》(中国域外汉文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481-490页。
    ②徐杰舜、陆凌霄:《越南<皇黎一统志)与中国<三国演义>之比较》,国立中正大学中文系、语言与文学研究中心主编:《外遇中国》,(中国域外汉文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491-513页。
    ⑥[越]范秀珠:《越南明清小说研究》(汉文),见大连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编:《稗海新航——第三届大连明清小说国际会议论文集》,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年,362-370页。
    ④ 陈益源:《中国明清小说在越南的流传与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82-87页。
    ⑤夏露:《明清小说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北京大学,2007年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毕业论文,导师:刘勇强教授),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夏露:《<红楼梦>在越南的传播述略》,见《红楼梦学刊》2008年第4辑,46-67页。
    ⑥[越]范秀珠:《越南的明清小说研究》,载于大连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编《稗海新航——第三届大连明清小说国际会议论文集》,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年,362-370页。
    ①[越]范秀珠:《关于越南的明清小说研究的几点看法》,载于越南《中国研究》,2000年第三期,第33-38页。转引自夏露着:《<红楼梦>在越南的传播述略》,见《红楼梦学刊》2008年4期,46-67页。
    ②颜保:《越南戏剧发展初探》,见《国外文学》,1988年2期,75-86页。
    ③刘致中:《中国古代戏班进入越南考略》,见《文学遗产》2002第4期,99-104页。
    ④彭世团:《越南嘲剧从剧与中国宋元戏剧的关系》,见《戏曲研究》第七十四辑,287-308页。
    ⑤翁敏华:《滩簧小戏与东亚滑稽笑剧传统》,见《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第期4期,131-142页。
    ⑥夏露:《三国戏在越南》,见《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19-24页。
    ⑦黄玲:《东南亚与j中国西南边疆民族戏剧的交流与共生》,见《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25-32页。
    ⑧王小盾:《从越南俗文学文献看敦煌文学研究和文体研究的前景》,见《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1期,165-176页。
    ①饶芃子:《中国文学在东南亚》,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151-152页。
    ②陈益源:《王翠翘故事的雅俗变迁——从史料传说到民间故事》,见冯天瑜主编:《人文论从》(现代化进程研究专辑)2000年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451-459页。
    ①陈益源:《中国明清小说在越南的流传与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9年第一期,82-87页。《王翠翘故事的雅俗变迁》,《人文论从》(2000年卷现代化进程研究专辑),武汉大学主编:出版社,451-459页。《中越(二度梅>故事的流传与演变>》,载十《2006俗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主编:出版社,2009年,73-85页。《王翠翘戏曲故事研究》,载十《第三届通俗文学与雅正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69-90页。《(金瓶梅)在越南》,载于《从(娇红记)到(红楼梦)》,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245-252页。陈益源著作有:《小说与艳情》,《王翠翘故事研究》等。
    ②陈益源:《越南女神柳杏女神汉喃文献考索》,见《中华文史论从》,2007年第2期,页。
    ③[俄]李福清:《汉文古小说论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308-314页。
    ①[俄]李福清:《汉文古小说论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323页。
    ②王荣华、黄仁伟主编:《亚洲学回归亚洲——第四届国际亚洲研究学者大会论文综述》,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55页。
    ③余富兆:《越南古代女性文学》,见《东南亚纵横》,1999年2期,18-24页。
    ④黄晓娟,张淑厶,吴晓芬:《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边缘书写:东南亚女性文学与中国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比较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19页。
    ①王桃:《20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关于清代以前中越关系的研究》,见《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3期,88-87页。
    ②张玉安:《东南亚神话的分类及其特点》,见《东南亚纵横》,1994年第2期,12-16页。
    ③张玉安:《中国神话传说在东南亚的传播》,见《东南亚》1999年第3期,58-64页。
    ④吴盛枝:《中越月亮神话与中秋节俗比较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96-103页。
    ⑤孟昭毅:《中越神话传说比较谈》,见《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年2期,96-100页。
    ⑥赵玉兰:《中越神话比较》,见赵玉兰主编:《东南亚文化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64页。
    ①谢群芳:《越南民间文学及其研究现状》,见《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3期,105-109页。
    ②过伟:《中越南民间文化的比较研究》,见《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111-115页。
    ③林建华:《殊途同归:壮京文学比较研究》,见《河池师专学报》,2005年第6期,54-58页。
    ④翟鹏玉:《壮岱侬花婆神话与中越文学交流态势》,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140-146页。
    ⑤何明智:《金龙布傣族群长篇叙事歌调查》,见《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页。
    ⑥李志峰、庞希云:《从<金云翘传>的回返影响看当今中越文学文化的互动》,见《广西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105-109页。
    ⑦王国爱:《越南学者论红河流域的越南民族文化》,载于《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年第2期,84-88页。
    ⑧千山、李兆文:《中国艺术研究院受邀参加“越南文化现状的国家报告”》,见《世界博览》,2008年6期,86页。
    ⑨马达:《互动与反哺:越南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见《中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34-36页。
    ①朱旭强:《安南汉化研究——以公元十世纪的史实与传说为中心,2005年上海师范大学文献学专业博士论文,导师王小盾,3页。
    ①冯承均:《占婆史译序》,见[法]马斯培罗:《占婆史》,冯承均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1页。
    ②鲁迅:《今春的两种感想》,见《鲁迅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386-388页。
    ③鲁迅:《摩罗诗力说》,见《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65页。
    ①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04年,76页、
    ②杨乃乔:《诗学与视域——论比较诗学及比较视域的互文性》,见《文艺争鸣》2006年第2期,31-41页。
    ③严绍璗:《“文化语境”与j“变异体”以及文学的发生学》,见《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3期,2-15页。
    ①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273页。
    ①周宁:《走向“间性哲学“的跨文化研究》,见《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69页、74页。
    ②[美]韦因斯坦:《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刘象愚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29页。
    ③季羡林:《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序》,见乐黛云、陈跃红、王宇根、张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页。
    ④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04年,76页。
    ①王向远:《试论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见《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3-7页。
    ①徐杰舜:《论族群与民族》,载于《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12-18页。
    ②彭兆荣:《民族与族群在变迁语境中的裂化因子——兼评“后民族结构”理论》,见徐杰舜主编:《族群与族群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442页。
    ①[挪威]弗里德里克·巴斯:《族群与边界(序言)》,高崇译,见徐杰舜主编:《族群与族群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43页。
    ②Marx Weber,The Ethnic Group.In Parsons and Shils Etal(eds),Theories of Society, Vol,1, The Free Press,1961.p.306.译文采用孙九霞着:《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见《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③彭兆荣:《论民族与族群在变迁语境中的裂化因子一兼评“后民族结构”理论》,见徐杰舜主编:《族群与族群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438页。
    ④范宏贵:《我国壮族与越南岱族、依族的古今关系》,《西南民族历史研究集刊》,1984年第5期。
    ⑤范宏贵:《中越两国跨境民族概述》,见《民族研究》,1999年第6期,14-20页。
    ⑥关于跨境民族的主要文章有姜永兴《我国南方的跨境民族研究》、胡起望《跨境民族探讨》、邓文云《浅论中越跨境民族的关系》、何平《中国西南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的形成及其族群认同》张公瑾《云南与中南半岛跨境民族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走向》,等等。
    ①方铁:《本世纪以来我国研究西南跨境民族综述》,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89年第2期,14-19页。
    ②胡起望:《跨境民族探讨》,见《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49-53页。
    ③王清华、彭朝荣:《“跨国界民族”概念与内涵的界定》,见《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19-23页。
    ④范宏贵:《中越两国的跨境民族概述》,见《民族研究》,1999年6期,14-20页,引文见14页。
    ① 覃敏圣主编:《东南亚民族》,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年,7页。
    ②利国、徐绍丽:《越南民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163页。
    ③申旭、刘稚:《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跨境民族》,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340页。
    ④王文光:《中国南方民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282页。
    ①胡启望:《跨境民族探讨》,见《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49-53页。
    ②范宏贵:《华南与东南亚相关民族》,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1页。
    ①[英]D.G.E.霍尔:《东南亚史》(上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21-22页。
    ②见范宏贵:《同根生民族——壮泰各族渊源与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17-24页。早期研究壮侗语族有影响的是德国语言学家缪勒、法国汉学家马伯乐、英国语言学家施密德。此后又有大批西方学者涉猎于此,并撰写专着进行论述,如:英国有:阿·罗·柯奎翁(A. R. Colquhoun)的《在掸族间》(Amongst the Shans)(1885年伦敦出版),特·德·拉古伯里所著《中国人到中国之前的中国语言》(1887年伦敦出版),英国驻印度的情报局副局长、上校戴维斯(H. R. Davies)的《云南——连接印度和扬了江的链环》(1909英国剑出版),吴迪(W.A. R. Wood)在英国出版《暹罗史》(1926年伦敦出版):法国的有:皮·勒·邦德里发表《泰族侵入印度支》(载荷兰《通报》1897年第1卷第8期和1909年第2卷第10期),伯希和的《交广印度两谴道考》(1904年);美国牧师杜德(W. C. Dodd)博士的《泰族》(1923年美国依俄华出版);德国人艾思德(Egon Frhr. Von Eickstedt)《南亚东亚研究记游》,发表在他主编的《人类学》杂志1938年11月第8卷、1939年8月第10卷。泰国学者步西方学者的后尘,丕耶达吗銮拉查奴帕亲王(即丹隆亲王)的《暹罗古代史》(1925),泰国著名学者为披耶阿努曼拉查东发表《泰掸族系考》一文(1940年)及著作《泰国传统文化与民俗》(1968年);日本学者绫部恒雄的:《泰族的社会与文化》;越南一些学者也受西方影响,例如著名史学家陶维英的《越南历史》(1955年河内出版)、文新的《越南简史》(1963年河内出版)等等。
    ③一些民族学者对东南亚壮侗语族关系进行探讨,最早的是李方桂教授,他亲自到泰国学习语言,又回到广西、以南、贵州进行实地调查,1937年他撰写的《中国的语言和方言》,此后又写了《龙州土语》(商务印书馆出版1940年)《台语比较手册》(1977年)等一系列的著作。随后,刘锡蕃(即刘介)的《岭表纪蛮》(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34年),徐松石的《粤江流域人民史》(中华书局出版1939年)、《泰族僮族粤族考》(中华书局出版1946年)和《东南亚民族的中国血缘》,还有罗香林等学者。
    ①徐松石:《东南亚民族的中国血缘》,香港:平安书店,1959年,1页。
    ②何平:《中国西南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的形成及其族群认同》,见《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122-127页。
    ①[汉]班固撰,[唐]颜古师注:《汉书·地理志》(中册),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1329页。
    ②[法]鄂卢梭:《秦代初平南越考》,冯承钧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121-122页。
    ③[越]陶维英:《越南古代史》刘统文、子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126页
    ①《隋书·地理志》,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3年版,第886页。
    ②范宏贵:《同根生民族——壮傣各族渊源与文化》,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303-309页。
    ③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年,762页。
    ④[清]李调元:《南越笔记》“越人祈了,必于花王圣母,有祝辞云:‘白花男,红花女。,故婚夕亲戚皆往送花,盖取诗‘花如桃李’之义。”④壮人因信仰花王圣母所赐的花能够带来生育,所以婚礼中亲戚都送花以祝早日生了。笔者母亲也是壮族人,在笔者的婚礼当日,笔者母亲一早到郊外采了新鲜野花置于新婚床头,意为送花求了,说是这比到花店购买要更新鲜也更灵验。可见花婆崇拜在壮族民众的深入人心。
    ⑤刘锡蕃:《岭表纪蛮》(民国影印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196页。
    ①[越]阮氏安:《越南岱、侬族民间信仰中的女神崇拜》,滕成达译,见《中国壮学》(第二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74-75页。
    ②马居里,陈家柳:《京族:广西东兴市山心村调查》,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74页。
    ③刘锡蕃:《岭表纪蛮》,(民国从书第三编·18卷·社会科学总论类),上海: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影印,155页。
    ④[清]大汕撰、余思黎点校:《海外纪事》,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9页。
    ①张有隽:《中越边境边民的族群结构——以龙州金龙峒壮族边民群体为例》,见徐杰舜主编:《族群与族群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511页。
    ①张有隽:《中越边境边民的族群结构——以龙州金龙峒壮族边民群体为例》,见徐杰舜主编:《族群与族群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505页。
    ②[越]陶维英:《越南古代史》,刘统文、子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112页。
    ③[越]释德念:《中国文学舆越南李朝文学艺之研究》,台北:大乘精舍印经会出版,1979年,33页。
    ①[越]邓台梅:《越南文学发展概述》,黄轶球译,见徐亮、王一洲、王李英编注:《黄轶球黄轶球论译着选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461页。
    ①刘志强:《越南的民间信仰》,见《东南亚纵横》,2005年第6期,45-47页。
    ②[越]武梅皇、丁双灵编:《越南神话民间故事选》,(汉文版),吕正,吴彩霞编,河内:世界出版社,1990年,1-6页。天柱神是越人的最高神,他掌管天地宇宙之间的一切事物,受中国道教影响称为玉皇大帝。神话叙事中天柱用头把天顶起,挖土掘石砌起撑天石柱。如中国神话中开天辟地的盘古,天柱祌也创造万物,山川,并用泥捏成各种动物,并在众多神灵参与和协助下完成造人。
    ③[越]陶维英:《越南古代史》,刘统文、子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133-134页。“在开天辟地之时,山上有一株大树被暴风刮断;树内生出一对鸟。这对鸟在香谷蚝做巢,两鸟生下一百个蛋,其中九十七个是小蛋,三个是大蛋。后来这对鸟化为两个时做“瓦”和“哀”的人。这两人孵着剩下来的蛋。不久,那九十七个小蛋化为九十七个容貌不同的人,分成两个大部,其中五十人居平原,四十七人居山林。那三个大蛋则化为两个叫做“多盖郎”和“多勤郎”的男孩和一个叫做“杰娘”的女孩。”这两支大部落其中一支居住在山林之内的便是茫人,另一支居住在平原的越南人。越南学者推测这个传说一方面带着越人的原始传说‘一百个蛋““龙子仙孙”传说的残迹,另一方面它又反映了雒越人供奉鸟类——雒鸟——为图腾的由来。
    ④[越]黎氏壬雪:《越南妇女》(第一集)(汉文版),河内:越南外文出版社,1975年,20页。芒族的史诗——巫经《生土生水》中,也讲述了一对恩鹅鸟啄康浩石做窝,产下一百个卵,孵化成各种人,住遍山上海上,其中三个最大的卵孵出勤石、丐石和洁娘三人,后两人就是芒族的祖先。
    ①农冠品主编:《壮族神话集成》,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627页。
    ②胡耐安:《中国民族志·黎族》,台北: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212页。
    ③王文光:《中国南方民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178页。
    ④农冠品:《广西少数民族创世史诗及古歌价值初探》,见农冠品编:《壮族神话集成》,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年,823页。苗族神话《顶洛》中也对出现人类起源的“蛋生”母题。
    ⑤[俄]李福清,李明滨编选:《古典小说与传说》,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183页。
    ⑥傅光宇:《云南民族文学与东南亚》,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205页。
    ⑦[俄]李福清,李明滨编选:《古典小说与传说》,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183-194页。
    ①张玉安:《东方神话传说》(第六卷:东南亚古代话传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1页。
    ②[越]邓严万等:《越南西北南亚语系的民族》(nhung nhom dan toc ngu he nam a o tay bac viet na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72年版。转引自范宏贵《l同根异枝的壮泰族群》(第二章《泰国、老挝、缅甸东北、越南西北的原住民》打印稿。
    ③转引自范宏贵《同根异枝的壮泰族群》(第二章《泰国、老挝、缅甸东北、越南西北的原住民》打印稿。[越]《冠多勐》(Ouam To Muon)足泰族用泰文记录并流传下来的历史书。书名的意思是村寨纪事。该书记载说:远古的时候,洪水泛滥,天下一片汪洋,万物都死绝了。于是玉皇大帝(越南泰人称下皇大帝为“天”then,越南文译本为下皇大帝)派遣了父亲道双(Tao Xuong)和儿了道恩(Tao Ngan)两个人来到世间,并带来8根铜柱把天撑高,8个装有很多东西的葫芦,其中有330种谷种,330种鱼种,330种人,另外还有巫师的经书。
    ④张玉安:《东方神话传说》(第六卷:东南亚古代话传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12页。
    ①农冠品编:《壮族神话集成》,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年,590页。
    ②张声震主编:《壮族么经布洛陀影印译注》(第八卷),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3年,2466-2475页。
    ③农冠品编:《壮族神话集成》,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年,41-42页。
    ④农冠品编:《壮族神话集成》,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年,140页。
    ⑤农冠品编:《壮族神话集成》,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年,164页。
    ⑥农冠品编:《壮族神话集成》,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年,21页。
    ⑦张玉安:《东方神话传说》(第六卷:东南亚古代话传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1页。
    ①[越]黎氏 壬雪:《越南妇女》(第一集)(汉文版),河内:越南外文出版社,1975年,34页。
    ②过伟:《越南传说故事与民俗风情》,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251-252页。《藩杆的故事》传说古代,魔鬼占了土地,人给魔鬼耕种田地。魔鬼强迫人“交尖留根”,人辛勤耕作,收获时,魔鬼要走谷了,人只得稻草。佛祖从西方来,给人红薯种,教人地开沟起垄,改种红薯,收获时,人得了红薯,魔鬼得薯藤。鬼又改主意,“交根留尖”。佛祖给人谷种教人种回水稻,收获,人得谷了,魔鬼得稻草。魔鬼宣布“交根交尖”,佛祖给人玉米种了,教人改种玉米,收获时,人得玉米,魔鬼得玉米杆。鬼收土地,不给人种了。祖来调解,教人向魔鬼买一块土,像裂裟一样大,就是种一株竹了,把袈裟挂在上面,影了所盖的地方归人耕种。魔鬼同意卖地。人种竹,佛祖站到竹子顶,撒开裂裟,施法,竹子往上长,长到天顶,袈裟的影子。把地面遮完了。魔鬼只好往东。
    ③过伟:《越南传说故事与民俗风情》,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220-223页。
    ④农冠品编:《壮族神话集成》,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年,181-182页。
    ⑤过伟:《越南传说故事与民俗风情》,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
    ⑥农冠品编:《壮族神话集成》之《宇宙天象解释神话》,南宁:广两民族出版社,2007年,181-210页。
    ①[越]武琼编撰:《岭南摭怪列传》,见庆浩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从刊》(第二辑),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209页。
    ②[越]陈重金,《越南通史》,戴可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前言,281页,307页。
    ③[越]邓台梅:《越南文学发展概述》,见黄轶球译,见徐亮、王一洲、王李英编注:《黄轶球黄轶球论译着选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461页。
    ①[越]武琼编撰:《岭南摭怪列传》:陈庆浩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从刊》(第二辑)。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209页。
    ②[越]武琼编撰:《岭南摭怪列传》:陈庆浩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从刊》(第二辑)。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198-199页。
    ③[越]武琼编撰:《岭南摭怪列传》:陈庆浩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从刊》(第二辑)。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209页。
    ④[唐]李延寿:《北史》(列女,谯国夫人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版,3005页。
    ⑤[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43《汉纪3》,中华书局1956年版,1388页。
    ⑥过伟主编:《越南传说故事与民俗风情》,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25-26页
    ⑦过伟主编:《越南传说故事与民俗风情》,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28-29页。
    ①刘守华:《亚洲蛇郎故事》,见卢蔚秋主编:《东方文学比较论文集》,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26页。
    ①参阅过伟主编:《京族文学史》,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140-186页。
    ②王小盾:《<越南汉文小说从刊>和与之相关的文献学问题》,刘春银等主编:刘春银等《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10页。
    ①[俄]李福清:《古典小说与传说》,李明滨编选,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6月,168页。
    ①钟敬文,董晓萍编:《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36页。
    ②杨利慧:《民间叙事的表演》,见安德明、吕微主编:《民间叙事的多样性》,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233-271页。
    ①杨利慧:《民间叙事的传承与表演》,见《文学评论》,2005年2期,140-147页。
    ②董乃斌、程蔷:《民间叙事论纲》,见《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2期,12-21页
    ③[越]释德念:《中国文学越南李朝文学之研究》,台北:大乘精舍印经会出版,1979年,58页。
    ①[越]黎崱撰,武尚清点校:《安南志略》,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42页。
    ②梁锦文:《越南简史》,台湾南投县,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出版,2003年,6页。
    ③[越]无名氏:《国风第一抄本》,33页,藏十巴黎法国图书馆。转引自夏露:《越南歌谣中的汉文化色彩》,见赵玉兰主编:《东南亚文化研究论文集》,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462页。
    ④于向东:《越南思想史的发展阶段和若干特征》,见《郑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72-78页。
    ①“喃字”足越南民族自己创造的文字系统,约在13世纪初,越南人感到汉字不能完全满足他门的需要,遂创造出一种新的“俗‘字”,即“字喃”,或称“南字”。被视为越南民族文字的字喃(亦称喃字),即南国的文字之意。它仿效汉字,采用汉字的结构和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法,每个字都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汉字。这些汉字部分用以表音,部分用以表义。其构成规律主要有下列数种,例如:音在上部:“助市(上下结构)”,发音为cho,意为“集市”;音在下部:“血卯”,发音为mau,意为“血”;音在左部:“巴三”,发音为ba,意为“三”;音在右部:“口安”,发音为an,意为“吃”;音在里部:“疒刀”,发音为dau,意为“疼”;用以表义:“天上”,发音为troi,意为“天”。
    ②韩铃,原名阮铨,陈朝仁宗时人,官至刑部尚书。据《大越史记前编卷五》载:“壬午(1282)秋8月,有鳄鱼至富良江,帝命刑部尚书阮诠为文投之江中,鳄鱼自去。以事类韩愈,赐姓韩。诠善为国语诗,人多效之。”《历朝宪章类·文籍志》认为韩淦的《飞砂集》中有多首喃字诗歌。②
    ③“国音诗”是越南一种诗歌体裁,以喃文来记录和书写越南语音的歌词诗句,因喃字具有极强的表音性,能够反映出越南国家的语音特点,因此成为“国音诗”。
    ④王小盾:《(越南汉文小说从刊)和与之相关的文献学问题》,刘春银等主编:刘春银等《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10页。
    ①[越]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编:《越南历史》(第一集),见《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717页。
    ②于在照:《论越南汉诗的产生及演变》,见《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90-93页。
    ①王力:《汉语史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299页。
    ②[越]邓台梅:《越南文学发展概述》,黄轶球译,见徐亮、王一洲、王李英编注:《黄轶球黄轶球论译着选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461页。
    ③[越]武琼编撰:《岭南摭怪列传》,为二卷共二十二个故事,加一篇写于一四九二年(洪德十三年)的序。这些故事是鸿庬氏传、夜叉王传、白雉传、金龟传、槟榔传、西瓜传、蒸饼传、何乌雷传、董天王传、李翁仲传、一夜洋传、越井传、徐道行阮明空传、杨空路阮觉海传、鱼精传、狐精传、龙眼如月二神传、伞圆山传、南诏传、蛮娘传、苏沥传、木精传等。
    ④陈庆浩:《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二辑·前言》,见《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二辑》,台北:台湾学生书局印行,1992年。
    ①[越]武琼编撰:《岭南摭怪列传·序》,见《越南汉文小说从刊·第二辑》,台北:台湾学生书局印行,1992年,25页。
    ②[越]释德念:《中国文学与越南李朝文学之研究》,台北:大乘精舍印经会出版,1979年,62页。
    ③陈义校点,《岭南摭怪列傅·出版说明》陈庆浩、王三庆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从刊,第二辑》台北:台湾学生书局印行,1992年,3页。
    ④[越]阮屿:《传奇漫录》,见《越南汉文小说从刊》(第二辑)台北:台湾学生书局印行,1992年,111页。
    ①于在照:《越南文学史》,北京:军谊出版社,2001年,139页。
    ②[越]潘玉:《越南文化及其新视角》,河内:文化通讯出版社,1994年,48页,转引自谢群芳《越南民间文学及J其研究现状》,见《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③Silverman M., Gulliver P. H.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and Ethnographic Tradition:A Personal, Historical and Intellectual Account [A]. In Approaching the Past:Historical Anthropology through Irish Case Studies [C].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2. P21
    ④出自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吉尔兹《地方性知识》一书,强调对地方文化的了解认知要具备的具体性、穿透性和阐释性。参见[美]吉尔兹:《地方性知识》,王海龙、张家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①徐新建:《全球语境与本土认同——比较文学与族群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118-119页。
    ①范宏贵主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472页。
    ①[宋]司马光撰,邓广铭、张希青点校:《涑水纪闻》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256负。
    ②广西僮族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憧族文学史编辑室编:《僮族民间故事资料(第三集)》,南宁,1959年。
    ③广西站西县三套集成领导小组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靖西民间故事集),自印稿,1987年。
    ①文山州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山州文化局编,刘德荣执编:《壮族民间故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③侬芸青主编:《靖西壮学研究选编》(靖西县壮学会民间发行,自印稿),2009年10月。
    ①陈庆浩、王秋桂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集》之《广西民间故事集(二):历史和传说人物故事》,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②过伟主编:《英雄女神歌仙》,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
    ③曹延伟编:《广西民间故事辞典》,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
    ④范宏贵主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⑤农冠品主编:《壮族神话集成》,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⑥宁明陆琚兴讲,李冠英记,讲述时间:1959年元月。见广西僮族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僮族文学史编辑室编:《僮族民间故事资料》(第三集),南宁,1959年,4-6页。
    ⑦侬兵搜集整理,见范宏贵主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220页。
    ⑧农富田讲述,采录时间:1999年1月20日。范宏贵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2005年,第273-276页。
    ⑨黄公建讲述,彭志达搜集整理。见范宏贵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234-235页。
    ⑩侬兵、农丰讲述,梁福昌搜集整理。见范宏贵主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233-234页。
    11南宁郊区秀乡村村民讲述,覃芝馨记录整理,采录时间:1998年9月1日。见范宏贵主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142页。
    12黄汉超讲述,叶冬生整理,见范宏贵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242-243页。
    13陈龙华、黄有作讲述,叶冬生搜集整理,见范宏贵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228页。
    14黄汉超讲述,叶冬生搜集整理。见范宏贵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232-233页。
    15谢森林讲述,彭志达搜集整理,讲述时间:1981年春。见侬芸青主编:《靖西壮学研究选编》(自印稿),2009年10月,160页。
    16覃瑜讲述,彭志达整理。见范宏贵主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230-231页。
    17武鸣双桥韦世奇的父亲讲,僮文工作委员会收集记录,讲述时间:1956年1月。见广西僮族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僮族文学史编辑室编《僮族民间故事资料》(第三集),1959年,9-11页。
    ①[安南]吴士连撰:《大越史记全书》成书十1479年,1665年范公着增补,后黎僖又增补,汉文书写,广州中山图书馆藏本,本纪全书卷之2,李纪1,太宗。转引自范宏贵编:《侬智高资料集》,47页。
    ②[安南]无名氏撰:《越史略》,1377年成书见《从书集成初编》卷12,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297-298页。
    ③[安南]黎崱撰,武尚清点校:《安南志略》卷2,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版,30-33页。
    ④[越]黎文休、吴士连,陈荆和编校:《校合本大越史记全书(上)》,东京:东洋学文献中心从刊第四十二辑,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附属东洋学文献中心,1985年,237页。
    ①[安南]吴士连撰:《大越史记全书》,见范宏贵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47页。
    ②范宏贵主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493页。
    ③[越]越南共产党高平省委宣教部、省科学工艺与环保局、省文化通讯局主编:《侬智高论文集》(越文版),1995年,自印稿。
    ④[越]黄俊南、黄良:《越南高平省奇神(侬智高)庙庙会》,范宏贵译,见《越南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庙会》,河内:民族文化出版社。
    ⑤[越]黄良、黄俊南:《在高平的一些关于侬智高的传说》,潘艳勤译,见2003年第三届越南泰学会议纪要。
    ①《有关侬智高人物的若十民间资料调查》,黄良,潘岳译,1992年河内历史研究所“侬智高人物研讨会”上的发言。见范宏贵主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②[越]黄俊南、黄良:《一些有关侬智高历史的资料》,滕成达译,见范宏贵主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③[越]黄良:《越南历史上的侬智高》,范宏贵译,见《关于陶洪、陶真历史文化方面的史籍》,泰国政法大学泰学研究会与教育部国家文化委员会编,1995年6月5日出版。见范宏贵主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④广西僮族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僮族文学史编辑室编:《僮族民间故事资料》(第三集),1959年,12-13页。
    ⑤见范宏贵主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304页。越南华侨梁福全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曾听越南老街省猛康县(与云南马关县毗邻)螺蛳塘村70多岁的老人包括邻村的老人讲侬智高的故事:侬智高带兵打仗时被叛徒出卖,腹背受敌,当他带兵冲到山口时他的座骑——大象被哨卡卡住,侬智高被砍头,部将将侬智高的尸体入殓悬挂在悬崖上,白蚁运土将棺材掩埋了。此后“am章卡”的地名就产生了“卡住大象之意”,这就是侬智高被害的地方。时至今日,文山州马关、越南老街省等地的壮族为纪念侬智高过六月节、七月节,制作花饭祭祀侬智高。
    ⑥[越]黄良、黄俊南收集编写,《在高平一些关于侬智高的民间传说》,潘艳勤译,见范宏贵主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252-255页。
    ①[越]黄良:《有关侬智高人物的若干民间资料调查》,潘岳译,见范宏贵主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245-248页。
    ②董乃斌:《诸朝正史中的小说中与民间叙事》,见《文学评论》,2006年第5期,124-133页。
    ③笔者注:骆越族古称蛟龙为“图额”,在古代骆越族的经书和史歌当中常有出现,因此可被看做一种图腾。
    ①覃瑜讲述,彭志达整理,见范宏贵主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230-231页。
    ①桥韦世奇的父亲讲,僮文工作委员会收集记录讲述时间:1956年1月。见广西僮族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僮族文学史编辑室编:《僮族民间故事资料》(第三集),1959年,9-11页。
    ②[越]黄良、黄俊南收集编写,《在高平一些关于侬智高的民间传说》,潘艳勤译,见范宏贵主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252-255页。
    ①苏维光、过伟等:《京族文学史》,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50-54页。
    ①韦其麟:《壮族民间对侬智高的评价——略谈有关侬智高的传说》参见《壮学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101-107页。
    ②张树霞:《汉族想象中的“他者”与壮族的“自塑形象”——关于侬智高形象两种文本的比较分析》,见《凯里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138-140页。
    ①农冠品主编:《壮族神话集成》,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39页。
    ②农冠品主编:《壮族神话集成》,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17页。
    ③农冠品主编:《壮族神话集成》,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22页。
    ④农冠品主编:《壮族神话集成》,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627页。
    ①刘亚虎:《神话与诗的演述——南方民族叙事艺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240页。
    ②利国、徐绍丽:《越南民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101页。
    ①[俄]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故事形态学》,贾放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3页。
    ①“天下都城隍”的传说:“相传,当年王莽篡位,追杀刘秀来到天紫岭上。这时,刘秀已口干舌燥,无力再逃。眼看追兵将至,刘秀一急,便向山神庙里跑去。这座山神庙已破旧不堪,当门被一个大蜘蛛网遮得严严实实,刘秀惊慌失措地闯过去,那蜘蛛网被戳了个大窟窿。他进了庙回头见蜘蛛网已破,不禁叹道:“王莽贼到来,见蛛见已破,定料我在庙内,岂能活命?”想到此,他“扑通”一声跪到神台前祷告:“山神爷显灵,你若能将蛛网弥合,救活性命,他日刘秀重登龙位,定封你为天下都城隍!”言毕看时,那蜘蛛网早已弥合,而且门遮得越发严实。不一会儿,杀气腾腾的王莽带领人马到来,四下不见刘秀踪影,便欲进庙内搜查。他一看蜘蛛网罩门,又无丝毫破迹,便急急忙忙向别处追去了。后来刘秀登基,果真封此处为“天下都城隍”,并重建庙宇,亲书匾额。天紫岭也就叫成了“城隍岭”。至今,那庙门横额的“天下都城隍”五个大字还隐约可见。”
    ②[日]柳田国男:《传说论》,连湘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122页。“说是某山上的城堡,遭到了围攻。守城将士为了掩盖城中缺水的实情,故意把战马牵到城边高崖之上,用白米佯做出冲洗马腿的动作。远远围着城的对方兵将,看到这情形想,断水无效莫如撤兵。正正当此时,恰好有鸟类或狗等动物出来寻水的情景,致使暴露了真情。……”
    ③刘锡诚:《民间文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144页。
    ①[加]诺思洛普·弗莱:《神力的语言——“圣经与文学”研究续编》,吴持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32页。
    ②马戎编:《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0页。
    ①[日]柳田国男:《传说论》,连湘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130贝。
    ②[越]黄良:《有关侬智高人物的若干民间资料调查》,潘岳译,见范宏贵主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245页。
    ①农冠品主编:《壮族神话集成》,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28-436页。
    ②万建中:《解读禁忌——中国神话、传说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251-253页。
    ①[越]越共高平省委宣传部、高平省科学工艺与环保局、文化通讯局联合编撰:《侬智高论文集》,河内,(自印稿),1995年,41-43页。
    ①[越]黄俊南主编:《锦绣高平》越南民间文艺协会、东西语言文化中心自印稿),2001年9月,274页。(NONNUOC CAO BANG tro274。)
    ②[明]许仲琳:《封神演义》(上),人民出版社,1973年,226页。
    ①王霄冰主编:《仪式与信仰——当代文化人类学新视野》,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78页。
    ②[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4页。
    ③[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56页。
    ④玉时阶:《壮族民间宗教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102页。
    ①《造人歌》:见农冠品着:《壮族神话集成》,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3-4页。“脸面上升成天界,肉化为泥气化风。左眼化日右化月,牙齿化为满天星。头发后来化草木,十指尖尖化山坡。大肠大肚化湖海,小肠小肚化江河。伏羲兄妹是我亲,降生肉团呈分明。刀割肉团分百块,分为一百世间人。五十二个是男了,四十八个是女人,置得男多女又少,如今世上有单身。”
    ②[俄]李福清:《神话与鬼话——台湾原住民神话故事比较研究》(增订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24页。
    ③[越]闭曰等 等主编:《越南岱侬族》,河内,越南社科院民族研究所(自印稿),1992年。(CAC DAN TOC TAY,NUNG O VIET NAM tro228笔者自译)
    ④[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72页。
    ⑤[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 科学 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25页。
    ①[越]黄俊南:《锦绣高平》,河内:越南民间文艺协会东西语言文化中心自印稿,2001年,239页。(NON NUNG CAO BANG,tro309笔者自译)
    ②廖明君:《壮族自然崇拜文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99-200页。
    ②于在照:《越南文学史》,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1年,191页。
    ②[越]黄良、黄俊南收集编写:《在高平一些关于侬智高的民间传说》,潘艳勤译,见范宏贵主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252-255页。
    ①[越]李氏蕉:《地方有关侬智高的传说》,见《侬智高论文集》,越南共产党高平省委宣教部、省科学工艺与环保局、省文化通讯局主编,1995年,41-43页。
    ②覃瑜讲述,彭志达整理。见范宏贵主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230-231页。
    ③韦世奇父亲讲述,僮文工作委员会收集记录讲述时间:1956年1月。见广西僮族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僮族文学史编辑室编:《僮族民间故事资料》(第三集),1959年,9-11页。
    ④[俄]李福清:《神话与鬼话——台湾原住民神话故事比较研究》(增订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82-85页。
    ⑤[晋]常璩:《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转引自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156页。
    ⑥[刘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①[俄]李福清:《神话与鬼话——台湾原住民神话故事比较研究》(增订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85-86页。
    ②陈金文:《“竹生甲兵”母题生成新探》,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南宁,2008年第二期,149页。
    ①农冠品编注:《壮族神话集成》,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年,626页。
    ②陈庆浩、郑阿财、陈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从刊》(第二辑·第一册神话传说类),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31页。
    ③[越]黄俊南主编:《锦绣高平》,越南民间文艺协会、东西语言文化中心(自印稿),河内,2001年,74-275页。笔者译注:此咒语是根据当地土话记录,并转述为现代越南语,照当地土话直译为“十根‘oac’树,百根‘梅’树”,‘oac’与‘梅’均是音译,采录者还解释‘oac’是高大的,‘梅’是很长的。值得注意的细节是采录者转述为越南语时,将“树”译作现代越南语“实心小细竹”,两者读音相同。采录者没有解释转译的过程,但竹了和树的关联是众所周知的常识。
    ④罗长山:《越南传统文化与民间文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88页。
    ①农冠品编注:《壮族神话集成》,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年,421-469页。
    ①陈建宪:《神衹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248页。
    ②[美]阿兰·邓迪斯:《民俗解析》,户晓辉编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7页。
    ③过伟主编:《越南传说故事与民俗风情》,南宁:广两民族出版社,1998年,406页。
    ④[美]阿兰·邓迪斯:《民俗解析》,户晓辉编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6页。
    ①吕大吉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十家族、瑶族、壮族、黎族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497页。
    ② 廖明君:《壮族自然崇拜文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4页。
    ③覃敏圣主编,《东南亚民族》,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年,7页。
    ④利国、徐绍丽:《越南民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96页。
    ⑤[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重译本),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34页。
    ⑥卢敏飞:《上林壮族拾骨葬考察和探讨》,见《广西民族研究》,1986年第4期。
    ①[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重译本),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44页。
    ②利国、徐绍丽:《越南民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101页。
    ③利国、徐绍丽:《越南民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164-165页。
    ④[越]闭曰等等主编:《越南岱侬族》,河内:越南社科院民族学研究所自印稿,1992年,232页。(CAC DAN TOC TAY,NUNG O VIETNAM tro232笔者自译)
    ①[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88页。
    ②王文光、李晓斌:《百越民族发展演变史——从越、僚到壮侗语族各民族》,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374页。
    ③[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79页。
    ①[法]米歇尔·苏盖;马丁·维拉汝斯,《他者的智慧》,刘娟娟、张怡、孙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86页。
    ①[美]塞缪尔·克雷墨主编:《世界古代神话》,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216页。
    ②[加]诺思洛普·弗莱:《神力的语言——“圣经与文学”研究续编》,吴持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32页。
    ①[越]武琼:《岭南摭怪列传·序》,见陈庆浩、郑阿财、陈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从刊》(第二辑·第一册神话传说类),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25页。
    ②陈岗龙、张玉安等:《东方民间文学概论》(第3卷)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年,108-109页。
    ①耿慧玲:《越南史论——金石资料之历史文化比较》,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4年,532页。
    ②董晓萍、[美]欧伟达:《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2000年,156-157页。
    ①[越]黄良:《有关侬智高人物的若干民间资料调查》,潘岳译,见范宏贵主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245页。
    ①[越]黄良、黄俊南收集编写:《有关侬智,高人物的若干民间资料调查》,潘艳勤译,见范宏贵主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253页。
    ①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94页。
    ②马戎编:《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0页。
    ②阮攸(1765-1820年),字素如,号清轩,越南河靖省宜春县仙田社人,越南著名诗人、作家。代表作品有喃字诗传《金云翘传》,又名《断肠新声》,在民间社会广泛流传,为广大民众所推崇,简称《翘传》;也写有大量汉文诗歌作品。在本论文中,为与其中国来源——青心才人的《金云翘传》相区别,凡是阮攸的《金云翘传》,笔者都用其简称《翘传》一名。
    ②[清]青心才人编写:《金云翘传》,北京:华夏出版社,1955年。
    ③过伟:《中越、京汉文化交流的硕果——<金云翘传>和<金仲与阿翘>》,见过伟、王光荣主编:《越南传说故事与民俗风情》,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381-393页。
    ①黄心川主编:《东方著名哲学家评传》(越南犹太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②《倭变事略》收入明刊《盐邑志林》第四十八帙,此据台北艺文印书馆《百部从书集成》复印件引。转引自陈益源,《王翠翘故事研究》,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3页
    ①此据台湾大学图书馆藏万历刊本《徐氏海隅集》文编卷十十五第八叶引。四库全书存目从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一二四册(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6月),一影印之北京图书馆藏本,正缺此页。转引自陈益源《王翠翘故事研究》,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4页。据陈益源的收集整理,指出:“徐学谟(1522-1593)的《王翘儿传》,文长近八百字,收入万历五年(1577)初刻的《徐氏海隅集》文编卷十五,后来又被梅鼎祚《青泥莲花记》、王世贞《续艳异编》、李诩《戒痷老人漫笔》、冯梦龙《智囊》等书转录,还被辗转补人《纪剿除徐海本末》做为《附纪》,流转甚广,影响甚大。”
    ②明人戴士琳《李翠翘》,收入黄宗羲辑《明文海》卷四—四,此据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四五七册引,759页,转引自陈益源《王翠翘故事研究》,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4页。
    ①柳存仁:《王翠翘故事研究序》,见陈益源:《王翠翘故事研究》,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7页。
    ②黄霖 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着选》(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325页。
    ③徐朔方:《小说考信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379页
    ④张俊:《清代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161页。
    ①[越]黎成麟:《翘传于黎朝末、西山朝末创作的》,载《研究和发展杂志》,顺化,2006年,心期,90页。转引自[越]阮春径《中国汉字文学文学对越南诗歌的影响》,见王三庆、陈益源主编:《2007东亚汉文学与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乐学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386页。
    ②[意]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黄灿然,李桂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2-3页。
    ③陈益源:《王翠翘故事研究》,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213页。
    ①[越]何金兰:《文本、译本、可读性、可写性、可传性——试探<金云翘传>与<断肠新声>》,台北汉学研究中心《汉学研究通讯》,台北汉学研究中心,2001年,26页。
    ②刘春银、王小盾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4年,915-919页。
    ③《金云翘厨》是喃文的嘲剧剧本,(意为“仿金云翘”,第一回、第二回由宁定堂(张明记)刻印于乙亥年(1875),内容包括清明节金重遇翠翘、翠翘报恩抱怨等情节;第三回刻印于葵未年(1883年),内容包括辞海陷入诡计等情节。
    ④《桃花梦记》,又名《桃花梦》或《兰娘小传》或《桃花梦记续断肠新声》。该书由何淡轩撰,主要讲述都是“元生和兰娘的爱情故事,由《会真记元生小传》、《桃花梦兰娘小传》及其喃译诗传三书合成。……兰娘梦见桃花告知自己是翠翘后身,元生是金重转世,因为情债未未还,此生得以团圆十五年云云。”刘春银、王小盾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4年,903页。
    ①刘世德、李修章:《越南杰出的诗人阮攸和他的<金云翘传>》,见《文学评论》,1965年第六期,35-43页,引文见41-42页。
    ②广西师范学院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主编:《回、彝、仡佬、毛南、京族民间故事选》,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450-459页。
    ③陈益源:《王翠翘故事研究》,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102页。
    ①陈益源:《王翠翘故事研究》,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114页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着《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68页。
    ②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适与会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452页。
    ③刘勇强:《明清小说家的寒儒本色与才子心态》,见冯天瑜主编:《中国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名家讲演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184页。
    ④[美]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胡益民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326页。
    ①[清]青心才人编次:《金云翘传》,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3页。
    ②[清]青心才人编次:《金云翘传,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105页。
    ③[清]青心才人编次:《金云翘传》,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24页。
    ④[清]青心才人编次:《金云翘传》,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162页。
    ⑤[清]青心才人编次:《金云翘传》,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14页。
    ⑥朱国华:《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匕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111页。
    ①刘勇强: 《明清小说家的寒儒本色与才子心态》,见冯天瑜主编:《中国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名家讲演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189页。
    ②刘勇强:《明清小说家的寒儒本色与才了心态》,见冯天瑜主编:《中国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名家讲演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194页。
    ①《艮斋诗集,退食追编》,36页。转引自朱云影:《中国文化对日韩越的影响》,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6页。
    ②见《越南辑略》卷二《诗选》。转引自转引自朱云影:《中国文化对日韩越的影响》,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5页。
    ③《国史遗编》上集,171页。转引自朱云影:《中国文化对日韩越的影响》,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6页。
    ①夏露:《越南歌谣中的汉文化色彩》,见赵玉兰主编:《东南亚文化研究论文集》,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464页。
    ①郑永常:《汉文文学在安南的兴替》,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年,191页。
    ③陈益源:《王翠翘故事研究》,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226页、232页、242页。
    ③陈益源:《王翠翘故事研究》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219页、236页、244页。
    ④Peter Brooks, Reading for the Plot:Design and Intention in Narrative,New York,Vintage Books,1985,P.10.
    ①王平:《古典小说与古代文化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3页。
    ①见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第一编、第二编),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②过伟:《京汉、中越文化交流的硕果<金仲与阿翘>,见《南方民间文化与民族文学》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4年,77页。
    ③陈益源:《王翠翘故事研究》,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115页。
    ①周建新:《从边缘到前沿:广西京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104页。
    ①异文由京族裴永彬、苏维光、黄德坤等人讲述,见陈益源:《王翠翘故事研究》,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112-114页。
    ②Culler, Jonathan, Structuralist poetics:structuralist,linguisticsand the study of literature,NewYork,Routledge.2002p[美]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转引自[美]华莱士·马丁(Wallence Martin),《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72页。
    ①周建新:《从边缘到前沿:广西京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11-12页。
    ②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北京:北大出版社,2006年,25页。
    ①颜保:《越南文学与中国文化》,见卢蔚秋主编:《东方文学文学论文集》,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262页。
    ②[越]阮攸:《縻中漫兴》,引自《阮攸汉诗集》河内:文学出版社,1965年。
    ①[越]阮攸:《三烈庙》,引自《阮攸汉诗集》河内:文学出版社,1965年。
    ②[越]阮攸:《金云翘》Nguyen Du,Kim Van Kieu, Saigon Khai Tri,(西贡:开智书屋出版),1968年。
    ①[越]黎氏壬雪:《越南妇女》(第一集),河内:越南外文出版社,1975年,89页。
    ③[越]黎裕:《金云翘汉字六八歌》全文校录,见陈益源:《王翠翘故事研究》,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224页。
    ①[越]黎裕:《金云翘汉字六八歌》全文校录,见陈益源:《王翠翘故事研究》,北京:西苑出版王,2003年,238页。
    ①[越]黎裕:《金云翘汉字六八歌》全文校录,见陈益源:《王翠翘故事研究》,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218页。
    ②[越]黎裕:《金云翘汉字六八歌》全文校录,见陈益源:《王翠翘故事研究》,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238页。
    ①王邦维主编:《东方文学经典:翻译与研究》,太原:北岳出版社,2008年,266页。
    ②[越]吴时任:《春秋管见自序》,载《越南文学总集》(第7集),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538页。
    ③[越]张汉超:《开严寺碑记》,载《越南文学总集》(第2集),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497页。
    ①[清]青心才人编次:《金云翘传》,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14页。
    ②[英]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1页。
    ①[越]黎裕:《金云翘汉字六八歌》全文校录,见陈益源:《王翠翘故事研究》,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243页。
    ①[越]黎裕:《金云翘汉字六八歌》全文校录,见陈益源《王翠翘故事研究》,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242页。
    ②[越]黎裕:《金云翘汉字六八歌》全文校录,见陈益源《王翠翘故事研究》,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244页。
    ①M. Durand, "Problemes Poses par le Kim V^an Kieu"in Mt:langes SLS sur Nguyan Du, Paris, BEFfiO,, vc)l,.LIX,1966,pp5.转引自[越]何金兰:《文本、译本、可读性、可写性、可传性——试探<金云翘传>与<断肠新声>》台北:《汉学研究通讯》第二十卷第三期,2001年8月,16-27页。
    ②[美]肯·威尔伯:《性、生态、灵性》,李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240页。
    ①[美]肯·威尔伯:《性、生态、灵性》,李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240页。
    ②[清]大汕:《海外纪事》,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20页。
    ③[越]武梅皇、丁双灵编:《越南神话民间故事选》,吕正,吴彩霞编,河内:世界出版社,1997年。
    ①[越]吴德胜:《母道信仰文学》,见王三庆、陈益源主编:《2007年东亚汉文学与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乐学书局出版,2000年,498页。
    ②罗长山:《越南传统文化与民间文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7-21页。
    ③顾乐真:《越南民间宗教——母道教琐谈》,见《民族艺术》2005年第4期,173-179页。
    ④陈益源:《越南女神柳杏公主汉喃文献考索》,见李国章主编:《中华文史论从》(总第八十六辑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9-145页。
    ⑤过伟等:《京族风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119页。
    ⑥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编:《越南历史》(中译本),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71年,181页。
    ⑦[越]黎氏壬雪:《越南妇女》(第一集),河内:越南外文出版社,1975年,30页。
    ⑧刘志强:《越南民间信仰》,《东南亚纵横》,2005年第6期,45-47页。
    ①《新编天南云录列传》,出《岭南摭怪》,陈庆浩、王三庆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从刊·第二辑》台北:台湾学生书局,国八十一年,187页。
    ②过伟:《女神·歌仙·英雄》,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13-14页。
    ①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北京:北大出版社,2007年,3页,15页。
    ②[越]黎氏壬雪:《越南妇女》(第一集),河内:越南外文出版社,1975年,31页。
    ③[清]大汕;《海外纪事》,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57页。
    ①[越]黎崱:《安南志略》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9页。
    ②[越]黎氏壬雪:《越南妇女》(第一集),河内:越南外文出版社,1975年,66页。
    ③[清]大汕:《海外纪事》,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15页。
    ④[越]黎氏壬雪:《越南妇女》(第一集),河内:越南外文出版社,1975年,47页。
    ⑤[越]胡志明语,1966年10月,转引自[越]黎氏壬雪:《越南妇女》(第一集),河内:越南外文出版社,1975年,55页。
    ①陈益源:《王翠翘故事研究》,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239页。
    ②陈益源:《王翠翘故事研究,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218页。
    ③[越]阮屿:《传奇漫录》,见陈庆浩、王三庆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从刊·第一辑》,法国远东学院出版,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
    ①陈益源:《王翠翘故事研究》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236页。
    ②陈益源:《王翠翘故事研究》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239页。
    ③陈益源:《王翠翘故事研究》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239页。
    ④[美]艾斯勒(Eisler, R.):《圣杯与剑: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未来》,程志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232页。
    ①刘世德、李修章:《越南杰出的诗人阮攸和他的<金云翘传>》,见《文学评论》1965年第六期,35-43页,引文见41-42页。
    ②[越]黎氏壬雪:《越南妇女》(第一集),河内:越南外文出版社,1975年,61页
    ③[越]胡志明语,一九五九年三月,转引自[越]黎氏壬雪:《越南妇女》(第一集),河内:越南外文出版社,1975年,13页。
    ①陈增瑜主编:《京族喃字史歌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418-680页。
    ②于在照:《越南文学史》,北京:军谊出版社,2001年,147页。
    ③刘春银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上册、下册),台北:仲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
    ④哈节:是中国京族传统节日,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哈”是京语,汉语意思为“唱歌”之意,哈节也被称作“歌节”,京族澫尾村的哈节定在农历六月初九至十五日。见周建新:《从边缘到前沿》,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88页。
    ①周建新:《从边缘到前沿:广西京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190页。注:此抄本在年由根据喃字发音抄录下来。
    ②周建新:《从边缘到前沿:广西京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15页。
    ③周建新:《从边缘到前沿:广西京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190页。
    ④《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委会编:《广西京族社会历史调查》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36页。
    ⑤陈增瑜主编.《京族喃字史歌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443-449页。
    ①苏维光、过伟、韦坚平:《京族文学史》: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165页。
    ①于在照:《越南文学史》,北京:军谊出版社,2001年,147页。
    ①[越]明峥:《越史略》,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187页。
    ①于在照:《越南文学史》,北京:军谊出版社,2001年,149页。
    ③刘春银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研究所,2002年,889页。
    ①过伟主编:《越南传说故事与民俗风情》,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95页。
    ②黎茂荐口述(97岁,承天省香茶县德邮村)黎茂富搜集整理,见过伟《越南传说故事与民族风情》,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95-97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编写组:《京族社会历史调查》,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35-37页。
    ②陈增瑜主编:《京族喃字史歌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680页。
    ①王小盾:《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序》,见刘春银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研究所,2002年。
    ①陈增瑜主编:《京族喃字史歌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52-59页。
    ①陈增瑜主编:《京族喃字史歌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418页。
    ①陈庆浩、郑阿财、陈义主编:《越南汉喃小说从刊第二辑》(第一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25页。
    ②[越]明峥:《越史略》,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189页。
    ①《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4-6页.转引自耿慧玲着:《越南史论——金石资料之历史文化研究》,台北:新文_丰出版公司,2004年,47页。
    ②陈增瑜主编:《京族喃字史歌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454-456页。
    ③陈增瑜主编:《京族喃字史歌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472-473页。
    ①陈增瑜主编:《京族喃字史歌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483页。
    ②陈增瑜主编:《京族喃字史歌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539-540。
    ③阮成珍演唱,圭苑搜集,苏维光翻译,1981年采录,载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编辑委员会纂:《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1352页。
    ①陈增瑜主编:《京族喃字史歌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476-477页。
    ①[法]让一马克·莫哈:《文学形象学与神话批评:两种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交汇与分析》,段映虹译,见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221页。
    ②陈增瑜主编:《京族喃字史歌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490页。
    ①祁连休:《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8-9页。
    ①开淳:《中国社会的宗教传统:巫术与伦理的对立和共存》,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327页。
    ②《隋书》:卷八十《列传》第四十五《列女传·谯国夫人》。
    ③吾淳:《中国社会的宗教传统:巫术与伦理的对立和共存》,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419-420页。
    ①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中国首都博物馆编:《越南历史文物》,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1页。
    ②吾淳:《中国社会的宗教传统:巫术与伦理的对立和共存》,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212-213页
    ③陈增瑜主编:《京族喃字史歌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445-446页。
    ④陈增瑜主编:《京族喃字史歌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519-520页。
    ①陈增瑜主编:《京族喃字史歌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524-525页。
    ②陈增瑜主编:《京族喃字史歌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530-532页。
    ③陈增瑜主编:《京族喃字史歌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524,530-532,548-549页。
    ④陈增瑜主编:《京族喃字史歌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669-670页。
    ①[俄]李福清:《汉文古小说论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316页。
    ②[美]邓迪斯:《西方神话学读本》,朝戈金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68页。
    ①《新本大栅十朋祭江》=Tan Ban Dai Sach Thap Bang Te Giang今藏于巴黎唯一存留的印本,是中国佛山镇福禄街进文堂所印,(8页,高20.5分,宽12.8公分)。此《新本大栅十朋祭江》文本由汉文书写,作者佚名,属中国重抄重印本。
    ②《金石奇缘》(879页,三回从剧,裴有义撰,法国人P.Midan序。内容为莆州知府之女子,文武兼备的状元金玉与贫穷郎中之女、窈窕淑女石无瑕的传奇爱情经历。此书题材来自中国清代静恬主人的《金石缘》。
    ③河内广盛堂印十维新年(1913年),讲述梅公被奸臣诬陷杀害,梅良玉避难,未婚妻幸原被贞胡的故事。877页。
    ④汉文从戏《白奇珠》(“白奇珠=Bach Ki Chau,今存抄本一种,40页,高26公分,宽15公分。关于白奇珠故事的从戏剧本,其题材来自中国典籍。此书云白奇珠家贫,中状元后皇帝欲以公主妻之,但白奇珠以已娶郑娘为由拒之,后来奇珠击败藩贼,挽救国家云云。喃文书。”
    ⑤据《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记载,今所存的《花笺润正》(礼堂印于嗣德乙亥年(1875)。“花笺润正=HoaTien Nhuan Chinh/杜夏川审阅,今存印本三种,二印本藏于巴黎均为76页,高19.5公分,宽13.5公分,以方珍、瑶仙爱情为题材的六八体喃诗诗传,河内;阳山杜夏川审阅,礼堂印于嗣德乙亥年(1875)。”所印行的时间可知,是十九世纪末期。
    ①董晓萍:《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2000年,156-157页。
    ②见河内《新越华报》,1961.3.30。转引自黄轶球,徐亮、王一洲、王李英编注:《黄轶球着译选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47页。
    ①卢蔚秋:《中国通俗小说在越南》,见卢蔚秋主编:《东方文学文学论文集》,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281页。
    ②据《越南汉喃古籍文献目录提要》记载:“今存抄本一种,166页,高32公分,宽21.5公分。六八体喃诗传,乔莹懋据高明《琵琶记》撰成,乔莹懋序于成泰丙申年(1896),汉喃两种文字间用。与《琵琶国音新传》各有异同。”刘春银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上册、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
    ③《琵琶国音新传》=Ti Ba Quoc Am Tan Truyen/乔莹懋撰:“今存印本一种,河内行桃街盎轩印于维新壬了年(1912)。170页,高20公分,宽13公分。六八体喃诗传,与《新本大栅十朋祭江》作者佚名不同,《琵琶国音新传》(=Ti Ba Quoc Am Tan Truyen/乔莹懋撰)是有明确作者的,是乔莹懋据元朝高明《琵琶记》撰成,为六八体喃诗传,全书内容讲述蔡邕、赵五娘的故事,此文本为喃文书,合序三篇,咏、跋各一篇,题词六篇,其中有成泰三年(1891)年译者序,其余序跋分别由能静写于1901年,阮述写于1898年,杨珪写十1900年,阮克炜写于1900年,裴庆演写于1900年。刘春银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上册、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
    ①于在照:《越南文学史》北京:军谊出版社,2001年,182贝。
    ②罗汉田:《中国南方民族文学关系史》(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103页。
    ③罗汉田:《中国南方民族文学关系史》(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87页。将流传于桂西壮族地区的壮族叙事长诗《唱文龙》与钱南扬等诸先生所辑到的关于宋元南戏《刘文龙菱花镜》的二十二支佚曲以及1975年12月12日在广东潮安西山溪排涝工地上发掘出来的宣和年间写本《刘必希金钗记》进行比对分析,得出壮族叙事长诗《唱文龙》(以及关于文龙与肖尼的散文体故事)源于宋元南戏《刘文龙菱花镜》。
    ①梁焙炽:《香港大学所藏木鱼书叙录与研究》,香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8年,250页。
    ②木鱼书:是木鱼歌的唱本,明朝晚期出现在广东地区,广东曲艺,属于弹词系统,粤语演唱,也叫摸鱼歌,后来衍化出龙舟歌、南音,在民间广泛流传,也传播到东南亚等地。
    ③梁焙炽:《香港大学所藏木鱼书叙录与研究》,香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8年,228-229页。
    ④梁焙炽:《香港大学所藏木鱼书叙录与研究》,香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8年,223页。
    ⑤梁焙炽:《香港大学所藏木鱼书叙录与研究》,香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8年,223页。
    ①梁焙炽:《香港大学所藏木鱼书叙录与研究》,香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8年,206-207页
    ②梁焙炽:《香港大学所藏木鱼书叙录与研究》,香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1978年,217页。
    ③刘春银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888页。
    ④周建新等:《边缘与前沿——广西京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变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233页。
    ①祈连休:《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3页。
    ②祈连休:《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3页。
    ①(俄)李福清:《古典小说与传说》,李明滨主编,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111页。
    ②于在照:《越南文学史》北京:军谊出版社,2001年,155页。
    ①[越]黎崱,余思黎点校:《安南志略》(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345-349页。
    ①[日]田仲一成:《中国祭祀戏剧研究》布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77页。
    ②[明]程颐、程灏:《二程遗书》,见《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301页。
    ③周贻白:《中国戏剧发展史纲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215页。
    ④[日]田仲一成:《中国祭祀戏剧研究》布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77页。
    ①陈增瑜主编:《京族喃字史歌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439页。
    ②刘春银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其书云秀外慧中的富家女陈玉花不嫌贫爱富,下嫁给德才兼备的寒生范载,嫉妒的卞田向壮王密奏她的国色天香,庄王杀死范载试图征服玉花,玉花自损其容,坚持守寡三年再做改嫁,三年后玉花投河自杀,和范载一起向净王控诉庄王之罪,庄王被投入油锅,范载和玉花回到阳世,范载接替庄王治国。”刘春银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日录提要》(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
    ③[越]武梅皇、丁双灵编:《越南神话民间故事选》吕正,吴彩霞编,河内:世界出版社,1 997年,1页。
    ①兆玉编著:《孝经·庶人第六章》,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7年。
    ②韩非子撰,陈奇猷校注:《韩非了》(卷二十《忠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③[越]武梅皇、丁双灵编:《越南神话民间故事选》吕正,吴彩霞编,河内:世界出版社,1997年,10页。
    ④陈增瑜主编:《京族喃字史歌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520页。
    ①[美]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431页。
    ①[越]武琼:《岭南摭怪列传·序》,见陈庆浩、郑阿财、陈义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从刊》(第二辑·第一册神话传说类),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25页。
    ①笔者在2010年4月到中越边境广西壮族自治区站西县作田野调查,采访到当年曾参加过国家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搜集整理工作的彭士达老人(时年73岁)。作为宣传部的文化干事同时也负责侬智高传说的搜集工作,彭士达提供给我们一个有意思的信息,据他介绍,广西靖西县在八十年代曾经用汉字编撰过一本站西民间文学小集子,并在集市上出售,越南边民到中国地区来赶集时购买,读后还说毕面的侬智高故事和他们当地的传说足一样的。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证实,因为那本靖西民间文学的小集子尚未见到,里面的侬智高传说也无从考证。但这位越南边民认识汉字并能全文阅读,可见其是受过一定的汉文教育,或者是迁到越南时间不算太久。
    ②广西僮族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僮族文学史编辑室编:《僮族民间故事资料》(第三集),1959年,12-13页。
    ③[越]黄良、黄俊南收集编写,《在高症一些关于侬智高的民间传说》,潘艳勤译,见范宏贵主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252-255页。
    ①[越]黄俊南、黄良:《一些有关农智高历史的资料》滕成达译,范宏贵校,见范宏贵主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248-252页。
    ①范宏贵主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493页。
    ③农星蒙提供,侬兵整理:《越南高平侬智高庙参观记》,见见范宏贵《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262页。
    ①[越]黄良,《有关侬智高人物的若干民间资料调查》潘岳译,见范宏贵主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248页。
    ⑤[越]黄良,《越南高平省奇神(侬智高)庙庙会》,范宏贵译,见范宏贵主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261页。
    ⑥[越]黄良:《有关侬智高人物的若十民间资料调查》,潘岳译,见范宏贵主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246页。
    ①s.J. Tambiah, "A Perfomative Approach to Ritual", Proceedings of the Britvsh Academy 65 1981:119.转引自王霄冰主编:《仪式与信仰:当代文化人类学新视野》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5页。
    ①Richardson,M., "Point of View in Anthropological Discourse," see Brady, I.(ed.) Anthropological Poetics, Maryland: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 Inc,1991,p.207。见彭兆荣:《文学与仪式:文学人类学的一个视野——个酒神及其祭祀仪式的发全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81页。
    ①[意]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122页。
    ②[美]詹姆逊:《批评理论和叙事阐释》,见王逢振编:《詹姆逊文集》(第2卷),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社,2004年,192页。
    ③埃里克·达代尔:《神话》,见[美]邓迪斯:《西方神话学读本》,朝戈金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285页。
    ①[英]马林夫斯基:《神话在生活中的作用》,见[美]邓迪斯:《西方神话学读本》,朝戈金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244页。
    ②[美]西奥多.H.加斯特:《神话和故事》,金洋译,见[美]邓迪斯着:《西方神话学读本》,朝戈金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49页。
    ①彭兆荣:《文学与仪式:文学人类学的一个视野——酒神及其祭祀仪式的发生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81-282页。
    ②陈益源:《王翠翘故事研究》,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236-237页
    ①[英]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自由与文明》,张帆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年,170页。
    ①Foucault, Michel,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2.
    ②王明珂:《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240页。
    ①[法]列维·斯特劳斯:《种族与历史种族与文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0年,55页。
    ②[法]列维·斯特劳斯:《种族与j历史种族与文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0年,55页。
    ①何成轩:《儒学南传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335页。
    ②[英]ER.利维斯:《伟大的传统》袁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42页。《追寻异神》(After St range Gods)是艾略特1933年在弗吉尼亚大学发表的篇系列演说的结集.
    ①[美]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瑄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原著第16页。
    ①范宏贵:《同根异枝的壮泰族群》(打印稿,待出版)
    ②[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教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2页。
    ③[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张源,顾兼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139页。
    ①马戎:《社会学的应用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39页。
    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战国)韩非子撰,陈奇猷校注:《韩非子》(卷二十《忠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汉)刘安:《淮南子》顾迁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段注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东汉)班固撰,(唐)颜古师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64年。
    (后魏)郦道元:《水经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晋)常璩,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唐)魏征:《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后晋)刘昀:《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丛书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明)邝露:《赤雅》,《知不足斋丛书》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明)张燮:谢方校注本《东西洋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
    (明)程颐、程灏:《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明)严从简、余思黎点校:《殊域周咨录》,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清)青心才人:《金云翘传》,《明末清初小说选刊》排印本,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清)李调元:《南越笔记》(卷四),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清)大汕:《海外纪事》,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朱狄:《艺术的起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
    袁珂校译:《山海经校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袁珂:《中国神话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叶舒宪选编:《神话一原型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陈建宪:《神祇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
    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钟敬文:《钟敬文民俗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刘亚虎:《中华民族文学关系史(南方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吕大吉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土家族、瑶族、壮族、黎族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乐黛云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刘亚虎:《南方史诗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
    董晓萍、[美]欧伟达:《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2000年。
    吕微:《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吕微,安德明编:《民间叙事的多样性》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
    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大出版社,2002年。
    万建中:《解读禁忌——中国神话、传说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信仰民俗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彭兆荣:《文学与仪式:文学人类学的一个文化视野——酒神及其祭祀仪式的发生 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2版。
    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陈跃红:《比较诗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祁连休:《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朱国华:《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
    严绍璗:《跨文化研究:什么是比较文学》,北京:北大出版社,2007年。
    王向远:《比较文学系谱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9年。
    刘锡诚:《民间文学: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
    高丙中:《民间文化与公民社会:中国现代历程的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王霄冰主编:《仪式与信仰——当代文化人类学新视野》,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吾淳:《中国社会的宗教传统:巫术与伦理的对立和共存》,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徐杰舜、许立坤主编.《人类学与中国传统》,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
    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北京:北大出版社,2009年。
    刘锡蕃:《岭表纪蛮》(民国影印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京族简史编写组:《京族简史》,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京族社会历史调查》,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
    蒋炳钊等编:《百越民族文化》,北京:学林出版社,1988年。
    陈国强等:《百越民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陈远璋等编:《铜鼓和青铜文化的新探索》,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
    王文光:《百越的源流与分布》,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
    王文光:《中国南方民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
    过伟等:《京族风俗志》,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
    黄兴球、韦顺莉编:《中国南方民族历史文选》,南宁:广民族出版社,2003年。
    方铁主编:《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徐松石:《徐松石民族学文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朱崇先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古典文献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陆扬、王毅著《文化研究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王明珂:《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北京:中华书局,2009。
    朝戈金主编:《中国西部的文化多样性与族群认同——沿丝绸之路的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现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广西僮族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僮族文学史编辑室编:《僮族民间故事资料》(第三集),南宁:1959年。
    黄现瑶:《侬智高》,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苏润光等:《京族民间故事选》,北京:中国民间文化出版社,1984年。
    广西师范学院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编:《回、彝、水、仡佬、毛南、;、京族民间故事选》,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编委会编:《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年。
    梁庭望、农学冠编著:《壮族文学概要》南宁:广西族出版社,1991年。
    农学冠:《岭南神话解读》,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
    中国歌谣集成编委会编:《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过伟:《女神·歌仙·英雄》,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
    苏维光、过伟、韦坚平:《京族文学史》,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
    过伟:《南方民间文化与民族文学》,南宁:广西民族出,1994年。
    过伟等:《越南民俗,俗文学》,台北:东方文化书局:1994年。
    过伟:《越南传说故事与民俗风情》,南宁:广西人民出社,1998年。
    过伟:《中国女神》,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廖明君:《壮族自然崇拜文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张声震主编:《壮族么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
    玉时阶:《壮族民间宗教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范宏贵主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黄桂秋:《壮族么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白耀天:《侬智高:历史的幸运儿与弃儿》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覃乃昌等:《盘古国与盘古神话》,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陈增瑜主编:《京族喃字史歌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侬芸青主编:《靖西壮学研究选编》(自印稿),2009年10月。
    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第一编、第二编),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朱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重印本。
    梁培炽:《香港大学所藏木鱼书叙录与研究》,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出版,1977。
    周贻白:《中国戏剧发展史纲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林辰:《明末清初小说述录》,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
    林辰、段句章:《天花藏主人及其小说》,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
    王立:《中国古代文学的十大主题——原型与流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印行,1992。
    徐朔方:《小说考信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董文成:《金云翘传》,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
    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冯天瑜主编:《中国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名家演讲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张丰干:《诗经与先秦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陈修和:《中越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
    朱云影:《越南与中国》(海外与中国之十),台北:海外文库出版社,1958年。
    吕士朋:《北属时期的越南——中越关系史之一》,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1964年。
    郑瑞明:《清代越南的华侨》,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编印,1976年。
    刘伯奎:《中法越南交涉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古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北京大学历史系、东语系编:《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史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杨焕英:《孔子思想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
    郑永常:《汉文文学在安南的兴替》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
    王丽娜:《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在国外》,上海:学林出社,1988年。
    申旭、刘稚:《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跨境民族》,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
    利国、徐绍丽:《越南民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
    陈益源:《剪灯新话与传奇漫录之比较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0年。
    陈益源:《<剪灯新话>与<传奇漫录>之比较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0。
    陈益源:《小说与艳情》,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
    陈益源:《王翠翘故事研究》,北京:西苑出版社,2001年。
    戴可来、杨保筠校注:《<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中州籍出版社,1991年。
    张秀民:《中越关系史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王士录、刘稚主编:《当代越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陈玉龙等:《汉文化论纲——兼述中朝、中日、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云南大学中文系编:《东南亚文化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编:《环太平洋地区文化与化与文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范宏贵:《越南民族与民族问题》,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
    范宏贵:《同根生民族——壮泰各族渊源与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范宏贵,刘志强:《越南语言文化探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刘志强:《越南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
    饶芄子.《中国文学在东南亚》,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张玉安:《东方神话传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傅光宇:《云南民族文学与东南亚》,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许文堂、谢奇懿编:《大南实录清越关系史料丛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东南亚区域研究计划出版,2000年。
    何成轩:《儒学南传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周建新:《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孟昭毅:《东方文学交流史》,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年。
    郁龙余、孟昭毅主编:《东方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向远编:《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译介与研究史述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邱紫华:《东方美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耿慧玲:《越南史论——金石资料之历史文化比较》,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4。
    赵丽明主编:《汉字在越南的传播》,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
    陈岗龙、张玉安等,《东方民间文学概论》(第3卷)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年。
    梁志明等:《古代东南亚历史与文化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年。
    覃敏圣主编,《东南亚民族》,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年
    古小松:《越南国情与中越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
    王荣华、黄仁伟主编:《亚洲学回归亚洲——第四届国际亚洲研究学者大会论文综述》,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第二届中国与东南亚民族论坛编委会编:《第二届中国与东南亚民族论坛论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适与会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王三庆、陈益源主编:《2007年东亚汉文学与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乐学书局出版,2007年。
    陆凌霄:《越南汉文历史小说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北京大学东方研究院、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编,《东方研究》(2007.东南亚研究专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年。
    王邦维主编:《东方文学经典:翻译与研究》,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8年。
    黄晓娟,张淑厶,吴晓芬:《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边缘书写:东南亚女性文学与中国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比较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
    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中国首都博物馆编:《越南历史文物》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
    任明华:《越南汉文小说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0年。
    农学冠:《中越民间文化的对话》,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
    李剑国:《域外汉文小说大系·越南汉文小说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1年。
    (法)伯希和:《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四编》,冯承钧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年。
    (法)伯希和:《交广印度两道考》,冯承均译,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法)鄂卢梭:《秦代初平南越考》,冯承钧译,台北:商务印书馆,1971年。
    (法)马斯培罗:《占婆史》,冯承均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
    (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
    (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英)马林诺夫斯基:《自由与文明》,张帆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 司,2009年。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北京: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法)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王志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奥地利)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杨庸一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据志文出版社版本翻印),1986年。
    (日)柳田国男,《传说论》,连湘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
    (法)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德)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
    (法)克劳婷·苏尔梦编、颜保等译:《中国传统小说在亚洲》,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
    (德)麦克斯·缪勒:《比较神话学》,金泽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
    (俄)李福清:《中国神话故事论集》,马昌仪编,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
    (俄)李福清,田大畏译,《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在苏联(小说、戏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
    (俄)李福清:《汉文古小说论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俄)李福清:《神话与鬼话一台湾原住民神话故事比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俄)李福清:《古典小说与传说》,李明滨编选,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英)泰勒:《原始文化》,见史宗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加)诺思罗普·弗莱:《世俗的经典:传奇故事结构研究》,孟祥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法)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法)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许蔷蔷、许绮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法)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美)艾伯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王燕生周祖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美)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英)詹·乔·弗雷泽:《金枝精要——巫术与宗教之研究》,刘魁立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01年。
    (美)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睿人译,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加)诺思洛普·弗莱:《神力的语言——“圣经与文学”研究续编》,吴持哲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美)詹姆逊:《批评理论和叙事阐释》,见王逢振编:《詹姆逊文集》(第2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英)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重译本),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美)邓迪斯:《民俗解析》,户晓辉编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英)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俄)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故事形态学》,贾放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美)邓迪斯编:《西方神话学读本》,朝戈金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美)特纳:《戏剧、场景及隐喻:人类社会的象征性行为》,刘珩、石毅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法)莫斯等:《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杨渝东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美)鲍曼:《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杨利慧,安德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苏)鲍特文尼克等:《神话辞典》,黄鸿森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日)田仲一成:《中国祭祀戏剧研究》,布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挪威)托马斯,许兰德,埃里克森:《小地方,大论题——社会文化人类学导论》,董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美)艾斯勒:《圣杯与剑: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未来》,程志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9年。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吴士连撰:《大越史记全书》成书于1479年,1665年范公着增补,后黎僖又增补,汉文书写,广州中山图书馆藏本,
    无名氏撰:《越史略》,1377年成书见《丛书集成初编》卷12,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年。
    黎文休撰,陈荆和编校:《校舍本大越史记全书》(上)(外纪,卷之一),东京:东洋学文献中心丛刊第四十二辑,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附属东洋学文献中心,1984-1986年。
    黎嵩撰:《越史通考总论》。
    阮仲合等撰:《大南实录正篇》。
    黎崱撰,余思黎点校:《安南志略》,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郑怀德:《艮斋诗集·自序》,香港:香港新亚研究所东南亚研研究室专专刊,1962。
    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艺文志》。
    阮攸:《金云翘传》(喃字),抄本,汉喃研究院藏。
    阮攸:《北行杂录》,抄本,汉喃研究院藏。
    阮攸:《清轩干诗集》,抄本,汉喃研究院藏。
    阮攸:《阮攸汉诗集》,河内:文学出版社,1965年。
    黎裕:《金云翘汉字六八歌》,汉喃研究院藏。
    无名氏:《宋珍新传》(喃字),抄本,汉喃研究院藏。
    徐元漠:《越南音金云翘歌曲译成汉字古诗》,汉喃研究院藏。
    范汝翼:《李陈诗文》,河内:科学出版社,1997年。
    无名氏:《国风第一抄本》,藏于巴黎法国图书馆。
    陈庆浩、王三庆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一辑》(共七册),法国远东学院出版,台湾学生书局印行,1987年4月。
    陈庆浩、陈义、郑阿财主编:《越南汉文小说丛刊·第二辑》(共五册),法国远东学院出版,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
    刘春银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上册、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2年。
    刘春银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补遗》(上册目录/下册索引),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心出版,2004年。
    李剑国:《域外汉文小说大系·越南汉文小说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1年。
    Nguyen Du:Kim Van Kieu, (English Translation、footnotes and commentaries by Le Xuan Thuy, second-edition), Nha Sach Khai-Tri,(阮攸:《金云翘传》,河内:开智书屋,1968年。)
    Nung Tri Cao(Ky Yeu Hoi Thao Khao Hoc))(《侬智高论文集》(越文版),1995年,自印稿。越南共产党高平省委宣教部、省科学工艺与坏保局、省文化通讯局主编)
    Be Viet Dang chu bien:Cac Dan Toc Tay, Nung o Viet Nam(闭曰等等主编:《越南岱侬族》,越南社科院民族学研究所(自行稿)河内,1992年。)
    Hoang Tuan Nam chu bien:Non Nuoc Cao Bang (《锦绣高平》黄俊南主编越南民间文艺协会东西语言文化中心自印稿,河内,2001年。)
    Tong cuc tong ke Viet Nam:Nian Giam Tong Ken am 2005, Ha Noi, Nha xuatong ke Viet Nam xuat ban nam 2006(越南国家统计总局:《越南2005年统计年鉴》,河内:越南国家统计出版社,2006年。)
    Tran Huu Son chu bien:Sach Co Nguoi Dao:Truyen Tho (Tap 1)(《瑶人古书:诗史》(一册),河内:民族文化出版社,2009年。)
    Nguyen Dhuong Thao chu bien:Van Hoa Dan Gian Nam Bo Nhung Dhac Thao(《越南南部民间文化素描》,阮芳草主编,河内:教育出版社,1998年。)
    Khong Dien chu bien:Dan Toc La Huo Viet Nam (《拉祜族在越南》,河内:民族文化出版社,2000年。)
    Hoai Nam chu bien:Cac The Tho Ca Va Su Dhat Trien Cua Hian Thuc Tho Ca Trong Van Hoc Viet-Nam(怀南编辑:《越南文学中各种歌诗体形态发展》,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
    Tho Duong:Nam Tran Tuyen Tho (Dich Nghia va Chu Thich)(《唐诗:珍南诗录》(意译与注释)越南文学院主编,河内:文化出版社,1962年。)
    Nhung Nhom Dan Toc Ngu He Nam A O Tay Bac Vietnam(邓严万等:《越南西北南亚语系的民族》,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72年版。)
    Quam To Muon(《冠多勐》,河内:史学出版社,1960年。)
    TRAN Trong Kim, Viet-nam Suluoc, Saigon Nxb, Tan Viet。陈金重《越南史略》,西贡出版社,1964年。)
    陈国旺、何文晋:《越南封建制度史》(第1集),教育出版社,1963年。
    邓台梅:《在学习和研究的道路上》,河内:文学出版社,1955年。
    潘玉:《考察阮攸<翘传>中的风格》,河内:社会出版社,1985年。
    阮攸、黄轶球译:《金云翘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8月。
    陶维英:《越南古代史》,刘统文、子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
    陶维英:《越南历代疆域》,钟民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73年。
    明峥:《越南史略》,范宏科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
    武梅皇、丁双灵编:《越南神话民间故事选》,吕正,吴彩霞编,河内:世界出版社,1997年。
    黎氏壬雪:《越南妇女》(第一集),河内:越南外文出版社,1975年。
    陈重金,《越南通史》,戴可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芳榴:《中国文化、文学与越南的一些联系》,河内出版社,1996年。
    文新,《越南文学史初稿》:河内:越南文史地出版社,1957年版。
    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编,《越南历史》(第一集),见《占代中越关系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释德念(胡玄明):《中国文学与越南李朝文学之研究》(汉文),台北:大乘精舍印经会出版,1977年。
    《越南文学总集》,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潘玉:《越南文化及其新视角》,河内:文化通讯出版社,1994年
    陈光辉:《越南喃传与中国小说关系之研究》(中文版),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
    论文,1973年。
    丁光忠:《越南汉喃文学的中国影响》(汉文版),中国古代文学2004年博士毕业论文,南开大学,李剑国教授指导。
    邓台梅:《越中文学悠久、密切的关系》,见河内:《文学杂志》,1961年7月号。
    邓台梅:《越南文学发展概述》,黄轶球译,见徐亮、王一洲、王李英编注:《黄轶球黄轶球论译着选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乔收获:《平民喃传长存生力》,河内:《民间文化》,1997年第二期。
    范秀珠:《从一个<翘传>译本所引起的不期风波》,河内:《外国文学》,1997年10。
    范秀珠:《关于越南的明清小说研究的几点看法》,载于河内:《中国研究》,2000年第三期。
    范秀珠:《越南明清小说研究》(汉文),见《稗海新航——第三届大连明清小说国际会议论文集》,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年。
    黄俊南、黄良:《越南高平省奇神(侬智高)庙庙会》,见范宏贵主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黄良、黄俊南收集编写,《有关侬智高人物的若干民间资料调查》,潘艳勤译,见范宏贵主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黄良:《越南历史上的侬智高》,范宏贵译,见《关于陶洪、陶真历史文化方面的史籍》,泰国政法大学泰学研究会与教育部国家文化委员会编,1995年6月5日出版。见范宏贵主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黄良、黄俊南收集编写,《在高平一些关于侬智高的民间传说》,潘艳勤译,见范宏贵主编:《侬智高资料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裴维新:《中世纪中国文学与越南文学之间的体裁关系——接触、革新与创新》,载于河内:《文学杂志》,1992年第一期。
    邓青梨:《浅谈中古时期太平洋区域语言与哲学思想交流中的一些问题》,卢蔚秋译,见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编:《环太平洋地区文化与化与文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阮氏红莺:《越中浪漫主义文学之比较》(汉文),《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黎成麟:《翘传于黎朝末、西山朝末创作的》,载《研究和发展杂志》,顺化,2006年,四期。
    阮氏安:《越南岱、侬族民间信仰中的女神崇拜》,滕成达译,见《中国壮学(第二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郑阿财:《从越南汉文社会史料论人物传说与地方神祗之形成》,见王三庆、陈益源主编:《2007年东亚汉文学与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乐学书局,2007年。
    阮春径:《中国汉字文学文学对越南诗歌的影响》,见王三庆、陈益源主编:《2007年东亚汉文学与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乐学书局,2007年。
    吴德盛:《母道信仰文学》,见王三庆、陈益源主编:《2007年东亚汉文学与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乐学书局,2007年。
    潘秋云:《白藤江赋》与《前赤壁赋》之比较》(汉文),《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9年第3期。
    Marx Weber,The Ethnic Group,In Parsons and Shils Etal(eds),Theories of Society, Vol, 1, The Free Press,1961.
    Ann Caddell Crawford, Customs and Culture of Vietnam, (Tokyo:Charles E. Tuttle Co, year unknown), Chap.4.
    Huu Ngoc, Sketches for a Portrait of Vietnamese Culture,3rd enlarged edition, Hanoi:The Gioi Publishers,1998.
    Silverman M., Gulliver P. H.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and Ethnographic Tradition:A Personal, Historical and Intellectual Account [A]. In Approaching the Past: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through Irish Case Studies [C].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2.
    Malinowski, B., Magic, Science and Religion, Boston,1948.
    Peter Brooks, Reading for the Plot.Design and Intention in Narrative,New York,Vintage Books,1985.
    Anderson, Benedict, Imagined Communities, Rev. edition, London:Verso,1991.
    Foucault, Michel,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2.
    Duara, Prasenjit, Rescur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Halbwachs, Maurice, On Collective Memory, ed.8c trans. By Lewis A. Coser,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Jain,Ravindra K. ed., Text and Context:The Social Anthropology of Tradition, Philadelphia: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Human Issues,1977.
    Turner, Victor, From Ritual to Theatre:the Human Seriousness of Play, New York: Performing Arts Journal Publications,1982.
    Culler, Jonathan, Structuralist poetics:structuralist,linguisticsand the study of literature,NewYork,Routledge.2002.
    Bauman, Richard Story, Performance, and Event:Contextual Studies of Oral Narrative. Cambridge:Cambridge UP.1986.
    Rosaldo,Michelle Z.1974. Woman, Culture and Society:A Theoretical Over-view. In Michelle Z. Rosaldo and Louise Lamphere, eds. Woman, Culture and Society, pp.17-43. 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son,M., "Point of View in Anthropological Discourse, " see Brady, I.(ed.) Anthropological Poetics, Maryland: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 Inc,1991.
    S. J. Tambiah, "A Perfomative Approach to Ritual", Proceedings of the Britvsh Academy 65,198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