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民事上诉禁止不利变更原则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罗马法时代至德国19世纪之前,依照罗马法的上诉共通原则,上诉审法院可以作出较原审判决更为不利于上诉人的判决。但到了19世纪初,德国法却打破了上诉共通原则,由于德国法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于上诉人利益的维护,基于此种考量而采用了民事上诉禁止不利变更原则。
     谷口安平教授曾说过:“公正感的重心在今天正在移向程序公正。1”民事上诉禁止不利变更原则正是在推动程序公正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理清民事上诉禁止不利变更原则的基本概念入手,从多个角度论证我国民事诉讼法是否应当确立民事上诉禁止不利变更原则,民事上诉禁止不利变更原则不仅是维护上诉制度和实现上诉目的的要求,而且也是处分原则的内在要求和辩论主义的客观要求,更重要的在于其体现了程序正义的价值。民事上诉禁止不利变更原则应该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予以确立,不仅因为其在我国民事诉讼理论及实践中均具有基础,还因为其有助于其他相关制度的完善,从而对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实现程序公正大有裨益。
     本文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一民事上诉禁止不利变更原则概述。本部分从分析民事上诉禁止不利变更原则的涵义入手展开其基本内容,明确了民事上诉禁止不利变更原则的性质是在上诉审程序中,指导和规制法官裁判的原则,并分析了其适用范围及例外情形,随后又探讨了民事上诉禁止不利变更原则的诉之利益。民事上诉禁止不利变更原则之价值体现是民事上诉禁止不利变更原则确立的基础,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彰显:维护上诉制度和实现上诉目的的要求、处分原则的内在要求、辩论主义的客观要求、程序正义的价值体现。除此之外,本文还对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关于民事上诉禁止不利变更原则的规定及英美法系国家的相关立法例进行了介绍和比较。
     二民事上诉禁止不利变更原则的基础理论。本部分简要介绍了上诉不加刑原则和行政禁止不利变更原则,并探讨了民事上诉禁止不利变更原则与上诉不加刑原则的区别与联系,民事上诉禁止不利变更原则与行政禁止不利变更原则的区别与联系。还探讨了民事上诉禁止不利变更原则中的其他理论,比如民事上诉禁止不利变更原则中的诉权,民事上诉禁止不利变更原则的确立是诉权保障的体现,但在保障诉权的同时也要注意防范诉权的滥用,民事上诉禁止不利变更原则的核心在于禁止不利变更,而它的另一面禁止利益变更也应当是该原则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允许在该范围以上变更原判决,即禁止利益变更;同时也不允许在该范围以下变更原判决,即禁止不利益变更。
     三我国民事上诉禁止不利变更原则之立法现状。本部分从我国立法关于上诉审审理范围的规定开始入手,对我国立法是否存在民事上诉禁止不利变更原则之进行了分析讨论,明确我国目前仍未确立民事上诉禁止不利变更原则,进而阐述了我国确立民事上诉禁止不利变更原则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具体内容是:第一,确立民事上诉禁止不利变更原则的必要性分析,确立该原则是基于维护上诉人利益的考虑,使得上诉人的利益得到很好的保障。第二,确立民事上诉禁止不利变更原则的可行性论证,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完全可以参照另两个原则的相关经验适用禁止不利变更原则,将禁止不利变更原则引入民事诉讼程序中有其可行性。第三,确立民事上诉禁止不利变更原则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国在法治建设中树立现代程序观念,有利于上诉程序中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有序运行。
     四确立我国民事上诉禁止不利变更原则之构想。本部分从确立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和程序公正的诉讼观念入手,阐述了民事上诉禁止不利变更原则之确立前提,以实现诉讼观念和诉讼模式的转变。进一步探讨了民事上诉禁止不利变更原则与其他相关制度之契合,具体为民事上诉禁止不利变更原则与审级制度、上诉审结构、附带上诉制度、先予执行制度之间的契合关系。进而对我国确立民事上诉禁止不利变更原则进行了构想,给出了具体的法条规定,并对法条进行了释义和原理阐释,以供参考。
From Roman law era to Germany19th century ago, in accordance with commonprinciples on appeal of Roman law, the appellate court can make the judgment whichis more in favor of the appellant compared to the original judgment. But by the early19th century, German common law break the common principles on appeal of Romanlaw, a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maintenance of interests of the appellant in the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German common law, based on this consideration, thusadopting the principle of prohibiting alteration with prejudice in civil appeal.
     Professor Taniguchi Aeka, once said:“Now the focus of the fair sense is towardprocedural fairness.” The principle of prohibiting alteration with prejudice in civilappeal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s precisely in the process to promote proceduralfairness.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o clarify the basic concepts of the principle ofprohibiting alteration with prejudice in civil appeal, to demonstrate whether thisprinciple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civil procedure law of our country from multipleperspectives. This principle is not only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aintenance of thesystem of appeals and the requirements to achieve the purposes of an appeal, but also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principle of disposition and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adversary doctrine, more important is that it reflects the value of procedural justice.The principle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the civil procedure law in our country. Notonly because of its basis in civil action theory of our country and practice, but alsobecause it helps the perfection of other system. Therefore the principle contributes toour civil procedure to achieve procedural fairness.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Chapter I: An overview of the principle of prohibiting alteration with prejudicein civil appeal
     This section starts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meaning of this principle to expand its basic content. To make clear the nature of this principle is the principle ofappellate procedure, guidance and regulation each judge, its scope of application ofthe exceptions made to further discuss, and then explored the interests of action ofthis principle. The value of the principle of prohibiting alteration with prejudice is thebasis of the principle established, Is mainly reflected in several aspects: requirementsfor maintenance of the system of appeals and to achieve the purposes of an appeal,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disposition principle,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adversary system, value of procedural justice.
     Chapter II: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principle of prohibiting alteration withprejudice in civil appeal
     This section briefly describes no aggravating punishment on defendants and theprinciple of adverse alteration prohibition in administrative reconsideration procedure,and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 between the principle of the prohibitingalteration for interests in civil appeal and no aggravating punishment on defendants.Also discusses right of action in the principle of the prohibiting alteration for interestsin civil appeal.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inciple is the embodiment of protection tolitigant right, but at the same time protect the right of appeal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to the prevention of abuse of the right to appeal.
     Chapter III: The current legisl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prohibiting alteration withprejudice in civil appeal
     This section starts from the hearing scope of civil trial on appeal of our country,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whether the principle of prohibiting alteration withprejudice exists in our country. This principle is not yet established in our country.Thus this section describ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ourestablishing this principle in our country. First, the need to establish this principle, theprinciple is established for the maintenance of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appellantinterests, so that the appellant's interests are protected. Second, the feasibility study ofto establish this principl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can refer to the twoprinciples of relevant experience in civil procedure. Thir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of to establish the principle help our country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procedures inlegal construc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orderly operation of judicial discretion in the appeal procedures.
     Chapter IV: Construc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prohibiting alteration with prejudicein civil appeal
     This section starts from establishing the pattern of adversary system and lawsuitthought of procedural justice, discussing the premise to establish the principle ofprohibiting alteration with prejudic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transition of lawsuitthought and civil litigation pattern.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agreement between thisprinciple and other relevant systems, is the concrete embody of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this principle and the civil trial grade system, trial on appeal system,collateral appeal system, prior execution.
引文
1[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著:《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周翠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页。
    2这种“占有状态”是指上诉人对自己已经获得的诉讼利益的一种豁免权,即免受因上诉而产生的较原审裁判更为不利的裁判,此处的“占有”并非是民法意义上的实际控制,而是一种类似于持有的状态。
    1张卫平:《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22页。
    2廖中洪:《“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若干问题研究》,载于《现代法学》2009年第1期,第161页。
    3郝振江:《论民事上诉中的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载于《宁夏大学学报》2010第2期,第83页。
    4叶知年、黄韵京:《民事上诉“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研究》,载于《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第18卷)2005年第6期,第72页。
    5林轲亮:《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正名论》,载于《河北法学》2011年第7期,第160页。
    6冯仁强:《评“民事上诉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载于《法学》2001年第8期,第51页。
    7参见孙邦清、韩春利:《论民事上诉中的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载于《山东法学》1999年第3期,第51页。
    1参见廖中洪:《“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若干问题研究》,载于《现代法学》2009年第1期,第161-162页。
    2邵明:《民事诉讼法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2页。
    1[日]高桥宏志:《重点讲义民事诉讼法》,张卫平、许可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51页。
    1[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584页。
    2参见张卫平:《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24页。
    3[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87页。
    4姚建宗:《法理学:一般法律科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页。
    1日本民事诉讼法认可的上诉种类中,存在着控诉、上告及抗告这三种。
    2[日]高桥宏志:《重点讲义民事诉讼法》,张卫平、许可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18页。
    3“诉讼抵销”这一概念与民法中的抵销权是相联系的,主要是指民法领域中的抵销权在诉讼程序中行使的一种状态。
    1齐树洁:《英国民事上诉制度改革及其借鉴意义》,载于《金陵法律评论》2004年秋季卷,第88页。
    2参见宗会霞:《浅议民事上诉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载于《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第67页。
    3谭兵、李浩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88页。
    1[日]鈴木正裕、鈴木重勝編:《注釈民事訴訟法/(8)上訴》,有斐閣1998年版,第167页。
    2沈冠伶:《诉讼权保障与裁判外纷争处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3张卫平:《民事诉讼:关键词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9页。
    1参见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2[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0页。
    3[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2页。
    4参见[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
    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1页。
    2[法]让文森、塞尔日金沙尔:《法国民事诉讼法要义下》,罗结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59页。
    1齐树洁:《台港澳民事诉讼制度》,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459页。
    1陈光中主编:《外国刑事诉讼程序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305页。
    2陈林林:《论上诉不加刑》,载于《法学研究》1998年第4期,第70页。
    3胡建军:《论我国刑事诉讼不利益禁止变更》,载于《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93页。
    1参见胡肖华、张坤世:《在我国行政复议程序中确立不利变更禁止原则的构想》,载于《法学论坛》2003年第18卷第6期,第82页。
    1张卫平:《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
    2谭兵、李浩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
    1谭兵、李浩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
    2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8页。
    3[意]米歇尔·塔鲁佛著:《诉讼权利的滥用:程序正义的比较标准》,刘敏、陈爱武译,载于《金陵法律评论》2007年春季卷,第142页。
    1谭兵、李浩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22页。
    2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3页。
    1参见郝振江:《论民事上诉中的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载于《宁夏大学学报》2010第2期,第85页。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3[日]高桥宏志:《重点讲义民事诉讼法》,张卫平、许可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43页。
    1参见华小鹏:《论民事诉讼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立法确认的困境》,载于《现代法学》2009年第3期,第115页。
    1[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
    2此不当利益指通过正常审判途径,上诉人一方不可能获得的诉讼利益,此利益是上诉人以滥用上诉权而迫使另一方当事人妥协而获得的。
    1姚建宗:《法理学:一般法律科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2页。
    2[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7页。
    3张榕:《事实认定中的法官自由裁量权——以民事诉讼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43页。
    4[美]斯蒂文N苏本:《民事诉讼法原理.实务与运作环境》,傅郁林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78页。
    1汤维建:《美国民事诉讼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359页。
    1廖中洪主编:《民事诉讼体制比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第478页。
    2谭兵、李浩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1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3页。
    2在部分案件中,有可能达到完全的程序公正,但未必能达到实体公正所要求的客观真实。
    1[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页。
    2张卫平:《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2版,第77页。
    1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00页。
    1齐树洁主编:《台港澳民事诉讼制度》,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1页。
    2[日]高桥宏志:《重点讲义民事诉讼法》,张卫平、许可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31页。
    1白绿铉:《美国民事诉讼法》,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60页。
    1姚建宗:《法理学:一般法律科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6页。
    2参见王亚新:《民事审判监督制度整体的程序设计——以〈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为出发点》,载于《中国法学》2007年第5期,第181页。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注释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72页。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1.王亚新:《对抗与判定——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廖中洪主编:《民事诉讼立法体例及法典编纂比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
    3.张榕:《事实认定中的法官自由裁量权——以民事诉讼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4.齐树洁主编:《台港澳民事诉讼制度》,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张卫平:《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6.谭兵、李浩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7.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典专家修改建议稿及立法理由》,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8.沈冠伶:《诉讼权保障与裁判外纷争处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田平安:《民事诉讼法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0.廖中洪主编:《民事诉讼体制比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11.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姚建宗:《法理学:一般法律科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张卫平:《民事诉讼:关键词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17.邵明:《民事诉讼法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汤维建:《美国民事诉讼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19.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1.白绿铉:《美国民事诉讼法》,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22.陈光中主编:《外国刑事诉讼程序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
    1.[日]中村宗雄、中村英郎:《诉讼法学方法论》,陈刚、段文波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2.[美]弗兰克·M·柯芬:《美国上诉程序———法庭·代理·裁判》,傅郁林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3.[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林剑锋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4.[日]高桥宏志:《重点讲义民事诉讼法》,张卫平、许可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德]罗森贝克:《德国民事诉讼法》(上、下),李大雪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6.[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王军等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7.[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周翠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美]斯蒂文·N·苏本:《民事诉讼法——原理.实务与运作环境》,傅郁林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法]让·文森、塞尔日·金沙尔:《法国民事诉讼法要义·下》,罗结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1.林轲亮:《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正名论》,载于《河北法学》2011年第7期。
    2.王亚新:《民事诉讼法二十年》,载于《当代法学》2011年第1期。
    3.刘毅、徐庆东:《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在民事上诉中的适用》,载于《人民司法》2010年第20期。
    4.郝振江:《论民事上诉中的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载于《宁夏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5.廖中洪:《“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若干问题研究》,载于《现代法学》2009年第1期。
    6.华小鹏:《论民事诉讼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立法确认的困境》,载于《现代法学》2009年第3期。
    7.王亚新:《民事审判监督制度整体的程序设计——以〈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为出发点》,载于《中国法学》2007年第5期。
    8.初瑞英:《论禁止不利变更原则在行政复议中的适用》,载于《行政法学研究》2009年第2期。
    9.[意]米歇尔·塔鲁佛著:《诉讼权利的滥用:程序正义的比较标准》,刘敏、陈爱武译,载于《金陵法律评论》2007年春季卷。
    10.邱星美:《民事上诉审程序中的利益变动》,载于《法学研究》2006年第6期。
    11.徐昕:《中国司法建设三十年的成就、经验与展望》,载于《政法学刊》2006年第1期。
    12.尹勃、张雪萍:《论民事上诉中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载于《河北法学》2006年第2期。
    13.傅郁林:《论民事上诉程序的功能与结构——比较法视野下的二审上诉模式》,载于《法学评论》2005年第4期。
    14.宗会霞:《浅议民事上诉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载于《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
    15.胡建军:《论我国刑事诉讼不利益禁止变更》,载于《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6.叶知年、黄韵京:《民事上诉“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研究》,载于《云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7.邱兴美:《建立我国民事诉讼附带上诉制度刍议》,载于《政法论坛》2004年第22卷第6期。
    18.齐树洁:《英国民事上诉制度改革及其借鉴意义》,载于《金陵法律评论》2004年秋季卷。
    19.邵明、张守增:《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刍议》,《人民法院报》2003年11月11日。
    20.任江海、旷佩虎:《论民事上诉制度中的禁止不利变更原则及其公正与效率价值》,载于《当代法学》2003年第4期。
    21.胡肖华、张坤世:《在我国行政复议程序中确立不利变更禁止原则的构想》,载于《法学论坛》2003年第6期。
    22.严本道、马前:《民事上诉审中确立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之构想》,载于《律师世界》2003年第l期。
    23.涂怀艳:《论禁止不利变更》,载于《法商研究》2003年第1期。
    24.张卫平:《民事诉讼处分原则重述》,载于《现代法学》2001年第6期。
    25.冯仁强:《评“民事上诉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载于《法学》2001年第8期。
    26.唐明路、唐明晓:《论民事上诉制度中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在我国的适用》,载于《法学论坛》2001年第2期。
    27.陈瑞华:《程序正义的理论基础———评马修的“尊严价值理论”》,载于《中国法学》2000年第3期。
    28.许俊强:《民事二审程序应确立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载于《人民司法》2000年第1期。
    29.孙邦清、韩春利:《论民事上诉中的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载于《山东法学》1999年第3期。
    30.陈林林:《论上诉不加刑》,载于《法学研究》1998年第4期。
    1.林轲亮:《民事上诉审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研究》,广东商学院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2.孙瑞云:《论民事上诉不利益变更禁止原则》,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3.彭渝:《民事上诉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日]鈴木正裕、鈴木重勝編:《注釈民事訴訟法/(8)上訴》,有斐閣1998年版。
    2. Emanuel Steven:Civil procedure, CITIC Publishing House,Aspen Publishers, Inc.,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