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日宋僧无学祖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禅宗东传在日本政治文化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巩固了幕府的统治地位,协调了朝廷与幕府之间的关系;它对日本五山文学的兴起,茶道、花道、剑道、武士道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朱子学的传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这一过程中,东渡日本的中国禅僧功不可没,其中,无学祖元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首先,作为在南宋灭亡之年赴日的高僧,他的东渡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意义。其次,他弘扬宋朝禅风,培养日本弟子,为禅宗扎根日本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最后,他积极参与文学指导与创作活动,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为五山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本文在充分发掘与整理祖元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考察、分析了祖元的生平事迹、著述思想及在日本文化史上的贡献和影响。全文由三篇十一章组成。
     上篇是对祖元赴日前后中日两国政治关系与文化交流情况的阐述。包括忽必烈的遣使与东征、宋元时期中日贸易往来及僧侣间的交流,藉此将祖元放在一个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
     中篇是对祖元传记资料及生平事迹的研究。第一章探讨十种祖元传记资料的由来、特点及彼此间的关系。第二章是对祖元生平事迹的考察。重点是对祖元赴日后事迹的考察,除了住持建长、开山圆觉这类众所周知的事实,主要对其教化僧俗、祝圣祈祷的事迹做了比较全面深入的探讨。此外,本章专门介绍了祖元赴日传说,并首次探讨了此传说出现的原因。第三章通过对祖元在日期间与僧俗交游情况的考察,进一步阐述祖元在日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以及他为推进禅宗在日传播所作的努力。
     下篇旨在对祖元著述、思想及影响进行考察和分析,是本文论述的重点。第一章是对《佛光国师语录》的编者、内容、版本及流传情况的研究。第二章是对日本现藏祖元墨迹和文物的研究。在对墨迹的解读上,纠正了日本学者对祖元墨迹的若干错误判读。第三章是对祖元禅法思想、弥勒信仰、儒家思想及神道信仰的研究。本章首次对祖元的禅法思想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讨论;探索了学界未曾注意的弥勒信仰对祖元思想的影响;比较系统地分析了祖元儒学思想的来源与表现;探讨了祖元与日本传统神道信仰的关系。第四章以祖元的法脉传承为中心,讨论其在日本禅宗史上的影响。第五章通过对祖元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活动的探讨,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和研究,以及佛光派弟子在五山文学僧人数及作品数上所占比例的量化分析,全面论述祖元在五山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The eastern transmission of Zen played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Japan, e.g. it strengthened the ruling of shogunate, coordin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rt and shogunate,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rising of Japanese Gozan literatur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ado, ikebana, kendo and bushido and the spread of Zhu Xi's philosophy. During this process, those who counted a lot were Chinese Zen monks, among whom Wuxuezuyuan was a representative. Firstly, as a senior monk going to Japan in the year when the Southern Song came to an end, his activity marked a historical transition. Secondly, he contributed a lot for the Zen to take root in Japan by popularizing the Zen atmosphere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cultivating Japanese students. Lastly, he was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literary guidance and creation and left behind a large number of excellent works, which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prosperity of Gozan literature.
     Based on a careful research and sorting out of relevant materials of Zuyuan, the dissertation explores and analyzes Zuyuan's life stories, thoughts as well as his contributions to and influence on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literature. The whol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11 chapters in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 detailed explanation of Sino-Japanese political ties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Zuyuan going to Japan, including Kublai Khan's envoy dispatching and eastward fights, Sino-Japanese trade contacts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monks in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in order to display a large historic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for Zuyuan.
     The second part is a study on the biographies and life stories of Zuyuan. The first chapter explores the origin, features of Zuyuan's biographi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he second chapter studies Zuyuan's life stories, in particular, after his moving to Japan. Apart from the commonly-known stories of his being abbot of Kencho-ji and Engaku-ji, it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his cultivating monks and laymen and praying. In addition, the chapter giv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egend of Zuyuan going to Japan and expounds on the causes to the legen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third chapter probes into the forms and contents of Zuyuan's activities in Japan and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spread of Zen in Japan by studying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him and Japanese monks and laymen during his stay in Japan.
     The third part, the key part of the dissertation, aims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works, thoughts and influences of Zuyuan. The first chapter is a study on the compiler, contents, edition of Quotations of Bukoukokushi and its transmission. The second chapter researches the handwritings and cultural relics of Zuyuan collected at present. Based on the correct interpretation of the handwritings, the dissertation rectifies some wrong ideas about his handwritings. The third chapter studies Zuyuan's Zen ideology, Maitreya beliefs, Confucianist ideology and Shinto beliefs. In the first place, it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d deep discussion of Zuyuan's Zen ideology,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Maitreya beliefs on his Zen thoughts once neglected by the world of learning, analyzes the origins and manifestations of his Zen thoughts and expounds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Zuyuan and traditional Japanese Shinto beliefs.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his influence in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Zen by centering on the clues and inheritance of Zuyuan. The fifth chapter conducts a thorough description of his role and influence in the history of Gozan literature by studying his literary theories and practices, analyzing and researching of his works and making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proportion of Bukouha students in the numbers of monks and works of Gozan literature.
引文
①杨曾文:《日本佛教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8页。
    ②王勇:《日本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12页。
    ①[日]鹫尾顺敬:《祖元禅师的化风》,原载《和融志》第9卷第11号(1897年11月),后收入鹫尾顺敬著《日本禅宗史的研究》,教典出版,1945年,第163-167页。
    ②[日]鹫尾顺敬:《佛光禅师的渡来》,原载《宗教界》第4卷第5号(1908年5月),后收入鹫尾顺敬著《日本禅宗史的研究》,第158-162页。
    ③[日]玉村竹二:《佛光国师无学祖元》,原载《日本历史》第44号(1952年1月),后收入玉村竹二着《日本禅宗史论集》上,思文阁,1976年,第381-386页。
    [日]玉村竹二:《佛光国师与环溪惟一》,原载《圆觉》第1号(1956年1月),后收入玉村竹二著《日本禅宗史论集》下之一,思文阁出版,1979年,第]923-1924页。
    ⑤[日]玉村竹二:《关于弘安六年七月十八日无学祖元尺牍之私见》,原载《日本历史》第200号(1965年1月),后收入玉村竹二著《日本禅宗史论集》上,第1207-1212页。
    ⑥[日]玉村竹二:《禅僧称号考》。玉村竹二著:《日本禅宗史论集》上,第21-94页。
    ⑦[日]玉村竹二:《关于五山丛林的塔头》。玉村竹二著:《日本禅宗史论集》上,第197-244页。
    ①[日]平方和夫:《关于长乐寺一翁院豪----从黄龙派到佛光派》,《驹泽史学》第27号,1980年3月,第27-60页。
    ②[日]芳贺幸四郎:《渡来禅僧及其业绩》。鹿野山研修所论丛编纂委员会编:《中世日本的禅及其文化-主要以临济禅为中心》,鹿野山禅青少年研修所,1987年,第37-43页。
    ③[日]玉村竹二:《五山文学:作为大陆文化介绍者的五山禅僧的活动》,至文堂,1985年版,第37-38页。
    ④川添昭二在《镰仓、时代的对外关系及文物的传入》(《岩波讲座日本历史》6,1975年)、广濑良弘在《镰仓期的渡来僧》(《历史公论》第9卷第2号)、芳贺幸四郎在《渡来禅僧及其业绩》(《中世日本的禅及其文化----主要以临济禅为中心》,1987年)、夏应元在《中国禅僧东渡日本及其影响》(《历史研究》1982年第3期)等文中皆支持这一观点。
    ⑤夏应元:《中国禅僧东渡日本及其影响》,《历史研究》1982年第3期,第189-192页。
    ⑥王勇、[日]中西进主编:《中曰文化交流史大系10人物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33-242页。
    ①[日]西尾贤隆著:《中世的日中交流与禅宗》,吉川弘文馆,1999年,第1-15页。
    ②马俊民:《元代中日佛教交涉——以无学祖元为例》,《大谷大学大学院研究纪要》第17号,2000年12月,第241-257页。
    ③夏应元:《论南宋来日禅僧无学祖元——以其来日动机和性质为中心》,《禅文化研究所纪要》第28号,2006年2月,第45-59页。
    ④[日]朝仓尚:《渡日僧的教化姿态——无学祖元的勇猛心与老婆心》,《中世文艺》第45号,1969年11月,第15-32页。
    ⑤杨曾文:《日本佛教史》,第349-360页。
    ①[日]伊地知季安: 《治学纪源》,载《续续群书类从》第十,国书刊行会,1907年,第572页。
    ②[日]足利衍述:《镰仓室町时代之儒教》,日本古典全集刊行会,1932年,第62-63页。
    ③[日]荻须纯道:《中世日本禅的主流》。鹿野山研修所论丛编纂委员会编:《中世日本的禅及其文化----主要以临济禅为中心》,第17页。
    ④[日]古田绍钦:《中世来日禅僧的日本对应》。《日本禅宗史的诸问题》,大东出版社,1988年,第152页。
    ⑤[日]山藤夏郎:《无学祖元的观音信仰》,《日本研究》15号,2002年3月,第17-35页。
    ⑥[日]北村泽吉:《五山文学史稿》,冨山房,1942年版,第27-34页。
    ①[日]森田义三:《关于无学祖元的临刃偈》。高柳忠二编:《远藤先生华甲寿纪念论文集》,远藤隆吉博士还历纪念会,1934年,第285-297页。
    ②[日]荫木英雄:《中世禅林诗史》,笠间书院,1994年,第34-44页。
    ③俞慰慈:《五山文学的研究》,汲古书院,2004年,第367-399页。
    ④[日]川濑一马:《五山版的研究》,日本古书籍商协会,1970年,第436-438页。
    ①宋濂等:《元史》卷208《日本传》,中华书局,1996年,第4626页。
    ②[韩]朝鲜李氏王朝·金宗瑞等编:《高丽史》卷26《元宗世家二》,《韩国学古典丛书》本,第523页。
    ③《元史》卷208《日本传》,第4626页。
    ④《元史》卷208《日本传》,第4626页。
    ⑤《元史》卷208《高丽传》,第4613页。
    ⑥《元史》卷208《日本传》,第4626页。
    ⑦《元史》卷208《日本传》,第4626页。
    ⑧《元史》卷208《日本传》,第4626页。
    ⑨《高丽史》卷26《元宗世家二》,第527页。
    ⑩《元史》卷208《日本传3》,第4626页。
    ①[日]竹内理三编:《镰仓遗文》第10571号《赠蒙古国中书省牒》,东京堂出版,1978年,第5698页。
    ②《元史》卷208《日本传》,第4627页。
    ③《元史·日本传》作“二十六人”,但《元史·赵良弼传》、《新元史·日本传》《高丽史·元宗世家三》皆作“十二人”。
    ④汪向荣、汪皓:《中世纪的中日关系》,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第16页。
    ①《元史·日本传》、《元史·世祖本纪五》作“六月”,《元史·赵良弼传》作“五月”。
    ②汪向荣、汪皓:《中世纪的中日关系》,第17页。
    ③[日]南基鹤:《蒙古袭来与镰仓幕府》,临川书店,1996年,第14-15页。
    ①台湾的余又荪在《宋元中日关系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64年)中主张此事既然发生在甲戌之年,就应称之为“甲戌之役”。台湾的郑樑生在《明史曰本传正补》(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魏荣吉在《元日关系史的研究》(教育出版中心,1993年)中也赞成此说。同样道理,他们认为后来的“弘安之役”也应称作“辛巳之役”。他们的说法虽然很有道理,可是,考虑到“文永之役”、“弘安之役”已基本成为国际学界约定俗成的说法,因此,本文还是采用此种称谓。
    ②《元史》卷208《日本传》,第4628页。
    ③佚名:《关东评定传》卷2,载《群书类从》第3辑,经济杂志社,1893年,第348页。
    ④《关东评定传》卷2,第348页。
    ①瑞溪周凤:《善邻国宝记》卷上,载《改定史籍集览》第21册,临川书店,1894年,第31页。
    ②宋元以来,对于今黄海分别称为黄、青、黑水洋,北纬32°-36°,东经123°以东一带海水较深,水呈蓝色,称黑水洋。
    ③《元史》卷208《日本传》,第4629页。
    ④《元史》卷208《日本传》,第4630页。
    ⑤《元史》卷20《成宗本纪三》,第427页。
    ①镰仓幕府在京都六波罗地方设立的行政机关首领,主要任务是监视朝廷、统辖西国的御家人。
    ②[日]佐伯弘次:《蒙古袭来的冲击》,中央公论新社,2003年,第157页。
    ③镰仓、室町两幕府在博多设立的官职。主管防御外敌,统制九州岛将士及地头、御家人之间的诉讼裁决等。
    ④龙山德见:《上宰府探题君书》,转引自上村观光《五山文学全集》别卷,思文阁,1973年,第1111页。
    ①《元史》卷12《世祖本纪九》,第245、246页。
    ②《元史》卷140《铁木儿塔识传》,第3373页。
    ③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8-96页。
    ④[日]木宫泰彦著:《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38-243页。
    ①王晓秋、[日]大庭修主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1历史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40页。
    ②森克已:《续续日宋贸易的研究》,国书刊行会,1975年,第1-27页。
    ①宋·梅应发等:《开庆四明续志》卷8《蠲免抽博倭金》,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方志丛书》,第5442页。
    ②榎本涉:《东亚海域与日中交流》,吉川弘文馆,2007年,第62-101页。
    ③关于博多纲首的讨论,可参见佐伯弘次的《大陆贸易与外国人的居留》(《回顾中世》1,平凡社,1988年)、川添昭二的《镰仓初期的对外交流与博多》(《锁国日本与国际交流》,吉川弘文馆,1988年)、林文理的《博多纲首的历史的位置——博多的权门贸易——》(《古代中世的社会与国家》,清文堂,1998年)、榎本涉的《东亚海域与日中交流》(吉川弘文馆、2007年)等。
    ①[日]榎本涉:《东亚海域与日中交流》,第49-53页。关于政府管理下贸易活动的安全性,可参见[曰]山内晋次:《奈良平安期的日本与亚洲》,吉川弘文馆,2003年,第219-222页。
    ②苌岚:《7-14世纪中日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87-292页。
    ③[日]木官泰彦着:《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第394页。
    ④详见榎本涉:《初期日元贸易与人的交流》,载[日]宋代史研究会编:《宋代的长江流域:从社会经济史的视点》(汲古书院,2006年);榎本涉:《东亚海域与日中交流》,第106-189页。
    ①详见拙文《元代赴日中国商船锐减原因初探》,载浙江大学日本文化所、神奈川大学人文学研究所编《中日文化论丛 一九九八》(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4-55页。
    ②宋·罗濬等:《宝庆四明志》卷6《郡志卷第六叙赋下市舶》,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方志丛书》,第5137页。
    ③宋·梅应发等:《开庆四明续志》卷8《蠲免抽博倭金》,第5442页。
    ①圆月:《真源大照禅师龙山和尚行状》,载《续群书类从》第9辑下,第552页。
    ②《元史》卷21《成宗本纪四》,第459页。
    ③《元史》卷99《兵志二》,第2548页。
    ④《元史》卷184《王克敬传》,第4232页。
    ①此事件的原因及后果,详见高荣盛:《元代海外贸易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5-106页。
    ②元·王元恭:《至正四明续志》卷10《释道》,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方志丛书》,第5964页。
    ③元·程文海:《雪楼集》卷21,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02册,第297页。
    ④《元史》卷32《文宗本纪一》,第719页。
    ⑤元·程端礼:《畏斋集》卷4《送浙东帅掾朱子中考满序》,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99册,第671页。
    ⑥高荣盛:《元代海外贸易研究》,第103页。
    ①宋·晦岩智昭编:《人天眼目》卷3《曹洞门庭》,载《大正藏》第48册,第320页。
    ①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68-469页。
    ①参见杨曾文:《宋元禅宗史》,第438-439页。
    ②[日]玉村竹二:《日本禅宗史论集》下之二,思文阁出版,1981年,第155-158页。
    ③杨曾文:《宋元禅宗史》,第458-459页。
    ①宋濂:《宋学士文集》卷40,上海书店1989年版《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刘长东:《宋代五山十刹寺制考论》,《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2期,第100-103页。
    ①王勇、郭万平等:《南宋临安对外交流》,第126页。
    ②镰仓幕府第一代将军。
    ③镰仓幕府第二代将军。
    ①[日]荻须纯道:《中世日本禅的主流》,第13页。
    ①杨曾文:《日本佛教史》,第388-405页。
    ①[日]西尾贤隆:《中世的日中交流与禅宗》,第5-6页。
    ①[日]释了真等编:《一山国师语录》卷中,佛书刊行会1912年刊《大日本佛教全书》本,第456页。
    ②[日]虎关师錬:《元亨释书》卷6,吉川弘文馆,1965年,第105页。
    ③[日]虎关师錬:《元亨释书》卷6,第106页。
    ①[日]中岩圆月:《东海一沤集》卷2,载《五山文学全集》第2卷,思文阁,1973年,第933页。
    ②关于大休正念的事迹及影响,另可参见拙文《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大休正念》(载《法音》2003年第12期)。
    ③云外云岫:《敕谥大通禅师行实》,载《续群书类从》第9辑上,第366页。
    ①[日]虎关师錬:《一山国师妙慈弘济大师行记》,载《续群书类从》第9辑上,第387页。
    ②[日]虎关师錬:《一山国师妙慈弘济大师行记》,第390页。
    ③[日]虎关师錬:《一山国师妙慈弘济大师行记》,第389页。
    ①[日]芳贺幸四郎:《渡来禅僧及其业绩》,第52-53页。
    ①[日]芳贺幸四郎:《渡来禅僧及其业绩》,第54-58页。
    ②[日]玉村竹二:《五山禅僧传记集成》,思文阁出版,2003年,第261页。
    ①[日]森田义三:《关于无学祖元的临刃偈》,第295页。
    ②元·冯福京等撰:《(大德)昌国州图志》卷7,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方志丛书》本,第6037页。
    ③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卷50,上海书店1989年版《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卷50,上海书店1989年版《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一真等编:《佛光国师语录》卷9,载《大日本佛教全书》第48卷,第160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60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7,第128页。
    ⑤《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60页。
    ⑥《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60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60页。
    ①张函:《揭傒斯事迹系年》。上海书画出版社编:《揭傒斯事迹系年书法研究总第一三六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第55页。②《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60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10,第169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60页。
    ①全岳柱传记详见《元史》卷130《阿鲁浑萨理传》,第3177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8页。
    ③明·南石文琇:《增集续传灯录》卷5,载[日]《卍新纂大日本续藏经》第83册,第316页。
    ④[日]佐藤秀孝:《灵石如芝的活动及其功绩--以入元日僧与镰仓末期的日本禅林的动向为根据》,《驹泽大学佛教学部论集》第36号,2005年10月。第21-65页。
    ①[日]高峰显日著,佛国国师语录刊行会编:《训注佛国录·机缘问答录》,东京:佛国国师语录刊行会,昭和五十年(1975),第114页。
    ②[日]佐藤秀孝:《灵石如芝的活动及其功绩--以入元日僧与镰仓末期的日本禅林的动向为根据》,第32-65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62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63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63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10,第167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10,第168页。
    ①作者及完成时间不详。
    ②[日]卍元师蛮:《本朝高僧传》卷21《静照传》,佛书刊行会,1913年,第305页。
    ③关于无象静照的生平及其与祖元的交往详见本文中篇第三章第三节。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9页。
    ⑤《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61页。
    ①[日]虎关师錬:《元亨释书》卷8,第124页。
    ②[日]虎关师錬:《元亨释书》卷8,第124页。
    ①参见玉村竹二著《五山禅僧传记集成》第458-459页,以及玉村竹二校订《扶桑五山记》(临川书店,1983年)第74、87、199页。
    ①[日]卍元师蛮:《本朝高僧传·凡例》,第50页。
    ①[日]卍元师蛮:《本朝高僧传》卷21《祖元传》,第303-304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无学禅师行状》,第160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62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60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60页。
    ⑤《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60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佛光禅师行状》,第160页。
    ②云峰志璇,俗姓陈,南粤人。住潭州云峰寺,称祖灯志璇禅师。为青原下十三世,法云善本法嗣。
    ③宋·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卷16《云峰志璇禅师》,中华书局,1997年,第1079页。
    ④[日]卍元师蛮:《本朝高僧传》卷21《祖元传》,第301页。
    ⑤《佛光国师语录》卷9《无学禅师行状》,第159页。
    ⑥《佛光国师语录》卷2,第70页。
    ①《增集续传灯录》卷1,第268页。
    ②宋·物初大观:《北碉居简禅师语录》,载《卍新纂大日本续藏经》第69册,第662页。
    ③宋·北碉居简:《北磵集.原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83册,第2页。
    ④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64,中华书局,1965年,第1405页。
    ⑤[日]川濑一马:《五山版的研究》,第322页。
    ⑥《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60页。
    ⑦《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49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9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62页。
    ③[日]卍元师蛮:《本朝高僧传》卷21《祖元传》,第301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49页。
    ⑤《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8页。
    ⑥《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4页。
    ①释了南、了垠编:《无准和尚奏对语录》,载《卍础新纂续藏经》第70册,第277页。
    ②释圆悟编:《枯崖漫录》卷3,载《卍新纂续藏经》第87册,第38页。
    ③郑思肖著,陈福康校点:《郑思肖集·十方禅刹僧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④据《禅林墨迹》(思文阁出版,1981年)上卷第15号该书函图片录文。
    ⑤据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1980)中的《南宋时代入宋僧一览表》(312-317页)统计。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49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49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49页。
    ③宋·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卷9《香严智闲禅师》,第536页。
    ④宋·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卷9《香严智闲禅师》,第537页。
    ⑤《佛光国师语录》卷5,第107页。
    ①《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下卷,载《卍新纂续藏经》第71册,第64页。
    ②《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下卷,第44页。
    ③《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下卷《寄日本国相模平将军》,载《卍新纂续藏经》第71册,第64页。
    ④参见玉村竹二:《揭示日本禅僧渡海参学关系的宗派图》,载《日本禅宗史论集》下之二,第155页。
    ⑤《佛光国师语录》卷8,第140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0页。
    ②藏主:又称知藏、藏司,掌管禅院大众之阅藏看经,为六头首之一。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0页。
    ①玉村竹二:《揭示日本禅僧渡海参学关系的宗派图》,第164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0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9《佛光禅师行状》,第161页。
    ①弘学、蒲正信、李清禾等编:《圆悟克勤禅师--碧岩录·心要·语录》,巴蜀书社,2006年,第94-95页。
    ②玉村竹二:《揭示日本禅僧渡海参学关系的宗派图》,第156页。
    ③《物初大观禅师语录《日本仙侍者归国》,载《卍新纂续藏经》第69册,第697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5《中夏普说》,第110页。
    ⑤《佛光国师语录》卷6《本府请普说》,第113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告香普说》,第150页。
    ②释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4711页。
    ③释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第4003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9《佛光禅师塔铭》,第160页。
    ⑤《佛光国师语录》卷9《无学禅师行状》,第159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跋送元首座住罗庵偈编》,第158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8页。
    ③《新唐书》卷115《狄仁杰传》,第4207页。
    ④[日]中岩圆月:《东海一沤集》,载《五山文学全集》第2卷,思文阁,1973年,第1091页。
    ⑤《佛光国师语录》卷2,第72页。
    ⑥《佛光国师语录》卷9《无学禅师行状》,第159页。
    ①玉村竹二:《揭示日本禅僧渡海参学关系的宗派图》,第168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1,第58页。
    ③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27《寺观门》,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方志丛书》,第7266-7277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9《佛光禅师行状》,第159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61页。
    ②禅林中负责大众斋粥之职称。东序六知事之一。此职务虽系料理饮食之杂役,然自古即极受重视,通常推举志行高洁之僧任之(参见《佛光大辞典》第3081页)。
    ③[日]鹫尾顺敬:《日本禅宗史的研究》,第159页。
    ①录文据五岛美术馆学艺部编《镰仓圆觉寺的名宝:述说七百二十年历史的禅文化》第3号图版,第19页。
    ② “和南”为佛教用语,意指稽首、敬礼。
    ③[日]川添昭二:《北条时宗》,吉川弘文馆,2001年,第200页。
    ④云外云岫:《敕谥大通禅师行实》,第366页。
    ⑤[日]玉村竹二·井上禅定:《圆觉寺史》,第8-9页。[日]川添昭二:《北条时宗》,第197-198页:《西涧子昙渡来》第67页。
    ⑤云外云岫:《敕谥大通禅师行实》,第366页。
    ⑦[日]瑞溪周凤著,惟高妙安抄:《卧云日件录拔尤》“长禄元年(1457)五月二十一日”条,东京大学史 料编纂所编《大日本古记录》本,岩波书店,1992年,第104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75页。
    ②马俊民:《元代中日佛教交涉——以无学祖元为例》,第246页。
    ③夏应元:《论南宋来日禅僧无学祖元——以其来日动机和性质为中心》,第48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75页。
    ⑤《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60页。
    ⑥关于此问题,详见本文引言。
    ⑦夏应元:《论南宋来日禅僧无学祖元——以其来日动机和性质为中心》,第45-59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6,第111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8,第147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75页。
    ②元·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卷41《灵隐悦堂禅师塔铭》,上海书店1989年版《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高峰原妙禅师语录》卷下《行状》,载《卍新纂续藏经》第70册,第698页。
    ④《龙源介清禅师语录·龙源和尚塔铭》,载《卍新纂续藏经》第70册,第33页。
    ①元.释本无:《佛灯国师约翁和尚无相之塔铭》,载《续群书类从》第九辑上,第391页。
    ②《元史》卷9《世祖本纪六》,第188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75页。
    ④详见纪华传:《江南古佛:中峰明本与元代禅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3-29页。
    ⑤转引自[日]佐藤秀孝:《西涧子昙的渡来及其功绩----蒙古袭来前后二度来日的中国禅僧的传奇生涯》,《驹泽大学佛教学部论集》第37号,2007年10月,第68页。
    ⑥《佛光国师语录》卷5,第103页。
    ⑦《佛光国师语录》卷8,第147页。
    ⑧《佛光国师语录》卷8,第144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6-157页。
    ①详见本文本章第三节。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6《大觉禅师忌辰太守请普说》,第116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4《法光寺殿下火》,第100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9《无学禅师行状》,第159页。
    ⑤[日]船冈诚:《日本禅宗の成立》,吉川弘文馆,1987年,第129页。
    ⑥[日]竹贯元胜: 《日本禅宗史》,大藏出版,1989年,第42页。
    ⑦详见本章第三节。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60页。
    ②元·德辉重编:《敕修百丈清规》卷3《开堂祝寿》,载《大正藏》第48册,第1125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9页。
    ①[日]玉村竹二.井上禅定:《圆觉寺史》,第28-30页;[日]川添昭二:《北条时宗》,第226-228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4,第100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4,第99页。
    ④[日]虎关师錬:《元亨释书》卷8,第122页。
    ⑤《佛光国师语录》卷4,第99页。
    ①《圆觉寺文书》第8号《关东下知状》,载镰仓市史编纂委员会编:《镰仓市史史料编第二》,吉川弘文馆,1972年,第8页。
    ②引文来自《佛光国师语录》卷4《接庄田文字普说》,第99页。
    ③[日]义堂周信:《空华集》卷19,第1873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4,第98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第391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6,第116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6,第116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9《无学禅师行状》,第159页。
    ⑤《佛光国师语录》卷4《接庄田文字普说》,第99页。
    ①《圆觉寺文书》第24号《北条贞时禅院制符条书》,第25-26页。
    ②《圆觉寺文书》第37号《崇演北条贞时圆觉寺制符条书》,第35-36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6《太守请就本府庆忏观音普说》,第114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8《相模四郎殿请赞》,第141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7《示庆禅人》,第122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5《长乐次日众僧复请普说》,第105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5页。
    ②[日]玉村竹二:《五山禅僧传记集成》,第633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7,第119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2页。
    ①[日]古田绍钦:《中世来日禅僧的日本对应》,第151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7《示小师慧通》,第128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7《示道圆道人》,第128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7《偈示糟屋三郎左卫门》,第128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5《入室后普说》,第106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7《示慧莲道人》,第122页。
    ⑤《佛光国师语录》卷7《示越后孙太郎》,第121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4,第99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9,155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5,第107页。关于这段话的解释,详见本文下篇第五章第二节。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5,第108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7《偈示则近三郎》,第125页。
    ④黄奎:《中国禅宗清规》,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125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75-76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84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4,第95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6,第112页。
    ⑤《佛光国师语录》卷6,第112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80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80页。
    ③参见王勇、[日]中西进主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10人物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1-242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大日本国山城州万年山真如禅寺开山佛光无学禅师正脉塔院碑铭》,第162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89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9《大日本国山城州万年山真如禅寺开山佛光无学禅师正脉塔院碑铭》,第162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89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61页。
    ② 此书状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引文据《禅林墨迹》下卷第14号该书状图片。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61页。
    ②《圆觉寺文书》第21号《建长寺正续庵定文》,第23页。
    ③《镜堂和尚语录》卷2,载《五山文学新集》第六卷,第483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8页。
    ①据《禅林墨迹》下卷第5号图片录文。
    ①[日]田山方南:《续禅林墨迹解说》,第55页。
    ②据《续禅林墨迹》上卷第99号图片录文。
    ③《延宝传灯录》卷3《兰溪道隆》,第67页。
    ④[日]川添昭二:《北条时宗》,第91-92页。
    ①《念大休禅师语录》,第180-181页。
    ②《念大休禅师语录》,第60页。
    ③《念大休禅师语录》,第60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84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84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83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80-81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4,第94页。
    ④法语见《佛光国师语录》卷4《太守梦见虚堂和尚翌日请师拈香》,第81页。
    ⑤法语见《佛光国师语录》卷3《太守送十六应真拈香应供》,第86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4《太守请为最明寺殿挂真》,第101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4,第100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4,第100-101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3《檀那法光寺殿周忌庆忏宝藏升座》,第88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91页。
    ①又称“庆忏”,即庆祝完成新雕佛像经卷及堂塔等事时之法事,取“庆喜成功,赞善根”之义。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7,第119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7,第129-130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8,第140页。
    ①据《续禅林墨迹》上卷第122号图片录文,《佛光国师语录》卷9亦有载,文字略有不同。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2页。
    ①[日]虎关师錬:《元亨释书》卷7,第109页。
    ②[日]虎关师錬:《元亨释书》卷7,第110页。
    ③[日]圜心编,方秀校:《东福开山圣一国师年谱》,佛书刊行会明治四十五年版《大日本佛教全书》本,第132页。
    ①本文据《禅林墨迹》上卷第15号图片录文,该引文中除去题识的内容同时见载于《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卷3(载《卍新纂续藏经》第70册,第253页),但题为“示日本然上人”,且个别文字有差别。从题识内容来看,此法语应该是写给圆尔的。
    ②《东福开山圣一国师年谱》“历仁元年戊戌”条,第133页。
    ③《东福开山圣一国师年谱》“(仁治)二年辛丑”条,第133-134页。
    ④《东福开山圣一国师年谱》“(仁治)三年壬寅”条,第134-135页。
    ①《东福开山圣一国师年谱》“(仁治)三年壬寅”条,第135页。
    ②杨曾文:《日本佛教史》,第309页。
    ③《东福开山圣一国师年谱》“(宽元)二年甲辰”条,第136页。
    ④《东福开山圣一国师年谱》“(正嘉)二年戊午”条,第140页。
    ⑤[日]别峰大殊:《别峰殊禅师行道记》,载《续群书类从》第九辑下,第674页。
    ⑥[日]虎关师錬:《元亨释书》卷7,第114-115页。
    ①以上引文皆来自《东福开山圣一国师年谱》“文应元年庚申”条,第141页。
    ②《东福开山圣一国师年谱》“弘长元年辛酉”条,第141页。
    ③以上引文皆来自《东福开山圣一国师年谱》“(弘安)二年己卯”条,第144页。
    ① [日]玉村竹二.井上禅定:《圆觉寺史》,第14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2页。
    ③以上引文皆来自《东福开山圣一国师年谱》“(弘安)二[三]年庚辰”条,第144-146页。
    ④据《禅林墨迹》下卷第19号图片录文。
    ①据《禅林墨迹》下卷第20号图片录文。
    ②据《续禅林墨迹》上卷第123号图版录文。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8,第140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4页。
    ②[日]普济慈惠:《佛照禅师塔铭》,载《续群书类从》第九辑上,第362页。
    ③[日]玉村竹二:《五山禅僧传记集成》,第549页。
    ④ [日]佚名:《无象和尚语录》卷下《跋无学和尚法语》,载《五山文学新集》第6卷,东京大学出版会,1972年,第583-584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7《示心监寺》,第128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9《示圭维那》,第156页。
    ①[日]太极藏主等:《碧山日录》卷1“长禄三年八月三十日”条,载“改订史籍集览》第25册、するゃ书房、1969年、第174页。
    ②[日]西隐善金:《法海禅师行状记》,载《续群书类从》第九辑上,第367页。
    ③[日]太极藏主:《碧山日录》卷1“长禄三年八月三十日”条,第174页。
    ④《石溪心月禅师语录》卷下《示无象》,第70页。
    ⑤[日]西隐善金:《法海禅师行状记》,第367页。
    ⑥[日]西隐善金:《法海禅师行状记》,第367页。知宾,即知客,为禅林中司掌迎送与应接宾客之职称。
    ⑦据《续禅林墨迹》上卷第29号图片录文。
    ⑧[日]卍元师蛮:《本朝高僧传》卷21《静照传》,第305页。
    ①[日]西隐善金:《法海禅师行状记》,第367页。
    ②据《禅林墨迹》上卷第31号图片录文。
    ③[日]西隐善金:《法海禅师行状记》,第367页。
    ④[日]西隐善金:《法海禅师行状记》,第367页。
    ⑤[日]无象静照:《兴禅记》,载玉村竹二编《五山文学新集》第6卷,东京大学出版会,1972年,第626页。
    ⑥[日]无象静照:《兴禅记》,第633页。
    ⑦[日]无象静照:《兴禅记》,第628页。
    ⑧[日]卍元师蛮:《本朝高僧传》卷21《静照传》,第305页。
    ①[日]卍元师蛮:《本朝高僧传》卷21《静照传》,第305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答无象和尚书》,第151页。
    ②[日]西隐善金:《法海禅师行状记》,第368页。
    ①[日]西隐善金:《法海禅师行状记》,第369页。
    ②转引自[日]玉村竹二、井上禅定著《圆觉寺史》第51-52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8,第146页。
    ①《无象和尚语录》卷下《学翁游春轴后》,第583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61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61页。
    ④《无象和尚语录》卷下《赞无学和尚》,第592页。
    ⑤《无象和尚语录》卷上《无学和尚忌拈香》,第535-536页。
    ①《无象和尚语录》卷下《跋无学和尚法语》,第583-584页。
    ②《无象和尚语录》卷下《跋无学和尚法语》,第583-584页。
    ③[日]玉村竹二:《无象静照集解题》,载《五山文学新集》第6卷,第1124-1126页。
    ①[日]玉村竹二·井上禅定:《圆觉寺史》,春秋社、1964年、第43页。
    ②玉村竹二:《五山禅僧传记集成》,第564页。
    ③玉村竹二:《五山禅僧传记集成》,第458-459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8《小师一愚请赞》,第141页。
    ②据[日]玉村竹二校订《扶桑五山记》第119、155页整理。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5,第109-110页。
    ②详见本文中篇第二章第一节。
    ③详见本文下篇第三章第三节。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6,第111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7,第132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60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76页。
    ⑤[日]玉村竹二·井上禅定:《圆觉寺史》,第170-178页。
    ⑥[日]川濑一马:《五山版的研究》,第436-438页。
    ⑦[日]国书研究室:《国书总目录》第7卷,岩波书店,1982年,第103页;古田绍钦:《<佛光国师语录>解题》,载《大日本佛教全书》第98卷,第71页。
    ①详见附表二“明治以前《语录》版本及收藏情况一览表”
    ②笔者经眼的三种成篑堂文库藏本有一共同特征,即用印频繁,且基本与德富苏峰有关。相关印章情况参见附表一“成篑堂文库藏《语录》诸本用印一览”,正文中以“印1”、“印2”等标识注出。
    ③无学祖元嗣法弟子云屋惠轮(1257-1331)的塔所。
    ④[日]玉村竹二·井上禅定:《圆觉寺史》,第178页。
    ①原文为汉文,以下若不特别出注,皆同此。
    ②[日]川濑一马:《五山版的研究》,第436页。
    ①玉村竹二在《圆觉寺史》一书中认为该藏本与嘉庆二年圆觉寺版圆觉寺藏本完全一致,未知孰是。
    ②[日]川濑一马:《五山版的研究》,第436页;[日]玉村竹二·井上禅定:《圆觉寺史》,第176-177页。
    ③转引自川濑一马《五山版的研究》第436页。
    ④《无准和尚奏对语录》,载《卍新纂续藏经》第70册,第279页。
    ⑤[日]川濑一马:《五山版的研究》,第321页。
    ①转引自玉村竹二、井上禅定著《圆觉寺史》第177页。
    ②[日]玉村竹二·井上禅定:《圆觉寺史》,第176页。
    ①[日]川濑一马:《五山版的研究》,第438页。
    ②[日]川濑一马:《五山版的研究》,第176页。
    ①详见本文中篇第一章第二节。
    ②[日]川濑一马:《五山版的研究》,第436页。
    ①[日]玉村竹二校订《扶桑五山记》,第74页。
    ②[日]玉村竹二校订《扶桑五山记》,第157页。
    ③[日]玉村竹二·井上禅定:《圆觉寺史》,第172页。
    ④[日]玉村竹二·井上禅定:《圆觉寺史》,第172页。
    ⑤[日]玉村竹二校订:《扶桑五山记》,第156页。
    ①[日]玉村竹二·井上禅定:《圆觉寺史》,第172页。
    ②[日]玉村竹二:《五山禅僧传记集成》,第701-702页。
    ③前三件版本信息根据《五山版的研究》第437页整理。
    ④该藏本《国书总目录》及《五山版的研究》皆未提及,此据《圆觉寺史》(第177-178页)整理,各册内容据《圆觉寺史》提供的信息记录,未必完整。
    ⑤笔者经眼的谷村文库和成篑堂文库藏本皆不分卷,此处存疑。
    ①那波活所(1595-1648):兵库县人,江户时代初期著名儒学家藤原惺窝的弟子,著有《人君明暗图》、《活所遗稿》等。
    ②[日]国书研究室:《国书总目录》第7卷,第103页。
    ③[日]玉村竹二·井上禅定:《圆觉寺史》,第173页。
    ①[日]国书研究室:《国书总目录》第7卷,第103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9页。
    ②[日]义堂周信著,辻善之助编:《空华日用工夫略集》卷2,太洋社,1939年,第75页。
    ①[日]义堂周信:《空华集》,载《五山文学全集》第2卷,思文阁,1973年,第1392页。
    ②[日]义堂周信著,辻善之助编:《空华日用工夫略集》卷4,第215页。该偈同时见载于《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77页。
    ③[日]义堂周信著,辻善之助编:《空华曰用工夫略集》卷3,第163-164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5页。
    ⑤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
    ⑥[日]景徐周麟:《翰林葫芦集》卷14,载《五山文学全集》第4卷,思文阁,1973年,第674页。
    ①《国史大辞典》第12册“墨迹”条,第696-697页。
    ②题名据内容概括。以下皆同。
    ①[日]镰仓国宝馆:《特别展佛光国师无学祖元的遗墨与圆觉寺资料》,第29页。
    ②[日]镰仓国宝馆:《特别展佛光国师无学祖元的遗墨与圆觉寺资料》,第9页。
    ①参见[日]金泽弘《请来绘画》,载《日本美术全集》第15卷,学习研究出版社,1997年,第148页。
    ①[日]辻善之助:《日本佛教史》第3卷,岩波书店,1970年,第171页。
    ①[日]五岛美术馆学艺部编:《镰仓圆觉寺的名宝:述说七百二十年历史的禅文化》,五岛美术馆,2006年,第24页。
    ①僧家所用椅子,刻木而造,其形屈曲。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61页。
    ③关于该像的此段介绍,主要参考日本下述文献:清水真澄《圆觉寺藏佛光国师坐像》(载《国华》第1287号,2003年1月)、镰仓国宝馆编《特别展佛光国师无学祖元的遗墨与圆觉寺资料》(非卖品,第27页)、五岛美术馆学芸部编《镰仓圆觉寺の名宝:七百二十年の历史を语る禅の文化》(五岛美术馆,2006年,第16页)。
    ①镰仓国宝馆编《特别展佛光国师无学祖元的遗墨与圆觉寺资料》的第5页和第27页分别载有该画像的图片和解说文字。②关于该像的此段介绍,主要参考日本五岛美术馆学艺部编《镰仓圆觉寺的名宝:述说七百二十年历史的禅文化》第18页。
    ③镰仓国宝馆编《特别展佛光国师无学祖元的遗墨与圆觉寺资料》的第7页和第28页分别载有该画像的图片和解说文字。
    ①杨曾文:《宋元禅宗史》,第438-439页。
    ②闫孟祥:《宋代临济禅发展演变》,第233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0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9《告香普说》,149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49-151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7,第119页。
    ①方立天《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与念佛禅》,河北禅学研究所《中国禅学》第1卷,中华书局,2002年,第23页。
    ②魏道儒:《宋代禅宗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75页。
    ③上述关于诸术语的解释,参见闫孟祥著《宋代临济禅发展演变》第172-205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5《入室后普说》,第106-107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5《示众普说》,第107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5《中夏普说》,第110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9《告香普说》,第151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7《示观上座》,第122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7《示太宰少贰》,第120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7《示小师慧通》,第128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7《示道圆道人》,第128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7《偈示糟屋三郎左卫门》,第128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7《示藤长宗右金吾》,第121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7《示云光入道》,第122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7《示小师慧常》,第123页。
    ⑤《佛光国师语录》卷7《示小师慧云》,第125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5《入室后普说》,第106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7《示净明大师》,第127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7《示长乐尼院长老》,第128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告香普说》,第151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5《长乐豪长老请庆忏本寺普说》,第103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5《入室后普说》,第107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9《示小师慧兰》,第155页。
    ⑤《佛光国师语录》卷7《示小师尼慧莲》,第127页。
    ⑥《佛光国师语录》卷7《示慧莲道人》,第122页。
    ⑦《佛光国师语录》卷7《示觉心上人》,第125页。
    ⑧纪华传:《马祖“即心即佛”说的思想渊源与禅法特色》。纪华传著:《中国佛教与禅宗》,宗教文化出版 社,2009年,第56页。
    ①参见纪华传:《马祖“即心即佛”说的思想渊源与禅法特色》,第56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4《解夏小参》,第97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7《示太宰少贰》,第120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7《示太宰少贰》,第120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7《示观上座》,第121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7《示觉心上人》,第125页。
    ③指行住坐卧间,对古则公案专心参究,不起妄心杂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9《示小师慧兰》,第155页。
    ⑤《佛光国师语录》卷7《示慧莲道人》,第122页。
    ⑥《佛光国师语录》卷7《示小师慧俊》,第125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7《示观一居士》,第121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7《示越后孙太郎》,第120-121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7《示太宰少贰》,第120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7,第133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7,第133-134页。
    ②《人天眼目》卷2《临济门庭》,载《大正藏》第48册,第311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9《佛光禅师行状》,第161页。
    ④[日]佚名:《无象和尚语录》卷上《无学和尚忌拈香》,535-536页。
    ⑤《佛光国师语录》卷9《无学禅师行状》,第159页。
    ⑥《佛光国师语录》卷9《佛光禅师入正续祖堂佛事》,第158页。
    ⑦《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8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5《示众普说》,第107页。
    ②释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第1702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5《中夏普说》,第109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9《告香普说》,第150-151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7,第133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7,第120页。
    ①《中阿含经》卷13《说本经》,载《大正藏》第1册,第510页。
    ②《中阿含经》卷13《说本经》,载《大正藏》第1册,第511页。
    ①[日]松元文三郎著,《弥勒净土论》,张元林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53页。
    ②张子开:《念佛、净土观念与早期禅宗弥勒信仰》,《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4期,第83页。
    ③施言:《“2000首届中国弥勒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佛学研究》2000年,第366页。
    ④张文良:《弥勒信仰述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编:《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第22册,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第560页。
    ①宋·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卷2《明州布袋和尚》,第122页。
    ②宋·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卷2《明州布袋和尚》,第123页。
    ③元·袁桷《延祐四明志》卷16《布袋和尚》,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方志丛书》本,第5747页。
    ④参见施言:《“2000首届中国弥勒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佛学研究》2000年,第367页。
    ①《华严经》卷32,载《大正藏》第10册,第420页。
    ②《华严经》卷37,载《大正藏》第10册,第831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76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6,第112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1,第61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82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84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7,第132页。
    ⑤《佛光国师语录》卷4,第95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82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4,第100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6,第111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4,第95页。
    ⑤《佛光国师语录》卷5,第103页。
    ⑥《佛光国师语录》卷8,第135页。
    ⑦《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86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7,第119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88页。
    ①弥勒菩萨之字。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8,第137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4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1,第62页。
    ①张子开:《唐五代马祖禅系的弥勒信仰》,《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6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9《无学禅师行状》,第159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9《大日本国山城州万年山真如禅寺开山佛光无学禅师正脉塔院碑铭》,第162页。
    ④朱谦之:《日本的朱子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4-45页。
    ⑤《无准师范禅师语录》卷3,载《卍新纂续藏经》第70册,第251页。
    ①《无准和尚奏对语录》,载《卍新纂续藏经》第70册,第277页。
    ②《无准和尚奏对语录·径山无准禅师行状》,载《卍新纂续藏经》第70册,第278页。
    ③杨曾文:《南宋圭堂居士<大明录>及其三教一致思想》。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宗教研究委员会编:《佛教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辑,1995年7月,第327页。
    ④闫孟祥:《宋代临济禅发展演变》,第328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90页。
    ②清·永熔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64,第1404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6,第116页。
    ①详见本文中篇第二章第三节。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9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9《跋送元首座住罗庵偈编》,第158页。
    ④[日]中岩圆月:《东海一沤集》,第1091页。
    ①以下祖元之引语出自“四书五经”者,均据宋元人注《四书五经》(天津古籍出版社据1936年世界书局铜版本影印本,1988年),以下不一一注明。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1,第60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79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89页。
    ⑤《佛光国师语录》卷4,第97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8,第141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79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83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91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4,第95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7,第128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7页。
    ①参见杨曾文:《日本佛教史》,第17-19页。
    ①[日]神吽:《八幡宇佐宫御托宣集》卷5,载神道大系编纂会编:《神道大系》神社编47,神道大系编纂会,1988年,第67-68页。
    ②《续日本纪二》“养老五年六月戊寅”条,载佐竹昭广等编《新日本古典文学大系》13,岩波书店,1990年,第94页。
    ③[日]饭沼贤司:《八幡神是什么》,角川书店,平成十六年(2004),第55页。
    ④《续日本纪一》“文武天皇四年三月己未”条,载《新日本古典文学大系》12,岩波书店,1989年,第24页。
    ⑤[日]神吽:《八幡宇佐宫御托宣集》卷11,第147-149页。
    ⑥《东福开山圣一国师年谱》“仁治二年辛丑”条,第134页。
    ①[日]圣熏编集:《圆明国师行实年谱》,载《续群书类从》第九辑上,第357-358页。
    ①[日]虎关师錬:《元亨释书》卷6,第110-112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8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8页。
    ③[日]惟肖得岩:《东海璚华集》卷2,载玉村竹二编《五山文学新集》第2卷,东京大学出版会,1968年,第705-706页。
    ④[日]兰坡景茝:《雪樵独唱集》4,载玉村竹二编《五山文学新集》第5卷,东京大学出版会,1971年,第231页。
    ⑤《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9页。
    ⑥[日]玉村竹二:《五山禅林宗派图》,思文阁出版,1985年,第142-144页。
    ⑦[日]智明:《敕谥南院国师规庵和尚行状》,载《续群书类从》第九辑上,第375页。
    ①[日]智明:《敕谥南院国师规庵和尚行状》,第375页。
    ②[日]智明:《敕谥南院国师规庵和尚行状》,第375页。
    ③[日]智明:《敕谥南院国师规庵和尚行状》,第375页。
    ④[日]卍元师蛮:《本朝高僧传》卷23《祖圆传》,第329页。
    ⑤[日]卍元师蛮:《本朝高僧传》卷23《祖圆传》,第329页。
    ⑥[日]智明:《敕谥南院国师规庵和尚行状》,第375页。
    ⑦[日]卍元师蛮:《本朝高僧传》卷24《慧轮传》,第337页。
    ⑧[日]卍元师蛮:《本朝高僧传》卷24《慧轮传》,第337页。
    ①[曰]卍师蛮:《本朝高僧传》卷24《崇喜传》,第338页。
    ②[日]卍元师蛮:《本朝高僧传》卷24《崇喜传》,第338页。
    ③[日]卍元师蛮:《本朝高僧传》卷23《世源传》,第329页。
    ④[日]卍元师蛮:《本朝高僧传》卷23《世源传》,第329页。
    ⑤[日]卍元师蛮:《本朝高僧传》卷23《世源传》,第329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长乐一翁长老书》,第152页。
    ①《谨用拜呈”四字原放在“辄成一颂”后,据文意移至此。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9《长乐一翁长老书》,第152页。
    ③转引自平方和夫《关于长乐寺一翁院豪----从黄龙派到佛光派》,《驹泽史学》第27号,1980年3月,第54页。
    ①《兀庵普宁禅师语录》卷下《示院豪长老》,载《卍新纂续藏经》第71册,第18页。
    ②[日]高峰显日著,佛国国师语录刊行会编:《训注佛国录·行录》,佛国国师语录刊行会,昭和五十年(1975),第122页。
    ③据《禅林墨迹》下卷第17号图片录文。该偈颂同时见载于《佛光国师语录》卷3,题为“证扩长乐一翁上堂”,第77页,文字略有差异。
    ①据《禅林墨迹》下卷第17号图片录文。该跋语同时见载于《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3页,文字略有差异。
    ②书有此内容的祖元墨迹现藏大东急纪念文库。只是,“万木欣欣兮,大地春回;沧波浩浩兮,百川潮落”部分缺失。本引文来自《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1页,唯据祖元墨迹,将“鼻端圣”改为“鼻端垩”。
    ③祖元亲书上述内容的墨迹保存在根津美术馆,惜“一肩担荷求人去”的前面部分已缺失。本引文来自《佛光国师语录》卷9,154页,同时参考了墨迹内容。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8《长乐一翁长老请赞》,第141页。
    ②[日]平方和夫:《关于长乐寺一翁院豪----从黄龙派到佛光派》,《驹泽史学》第27号,1980年3月,第33页。
    ③转引自《关于长乐寺一翁院豪----从黄龙派到佛光派》,第39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9《长乐一翁长老书》,第153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长乐一翁长老书》,第153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长乐一翁长老书》,第152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9《长乐一翁长老书》,第152-153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80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8,第144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5《长乐豪长老请庆忏本寺普说》,第103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5《长乐次日众僧复请普说》,第104-105页。
    ①[日]平方和夫:《关于长乐寺一翁院豪----从黄龙派到佛光派》,第51页。
    ①[日]高峰显日著,佛国国师语录刊行会编:《训注佛国录·行录》,第120页。
    ②《训注佛国录·行录》,第121页。
    ③指博多崇福寺南浦绍明。
    ④《训注佛国录·行录》,第122页。
    ⑤《训注佛国录·行录》,第132页。
    ⑥《训注佛国录·行录》,第132页。
    ⑦《训注佛国录·行录》,第133页。
    ①《训注佛国录·行录》,第133页。
    ②《训注佛国录·机缘问答录》,第109-110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6页。
    ②《训注佛国录·行录》,第125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80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4-155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6页。
    ③《训注佛国录·机缘问答录》,第111-112页。
    ④《训注佛国录·云岩语》,第1页。
    ⑤《训注佛国录·行录》,第129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大日本国山城州万年山真如禅寺开山佛光无学禅师正脉塔院碑铭》,第162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6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6页。
    ④《训注佛国录·行录》,第130页。
    ⑤为祈祷长寿之塔,即生前为自己所预设之塔碑。
    ①转引自[日]玉村竹二、井上禅定著《圆觉寺史》第51-52页。
    ①《训注佛国录·行录》,第134-135页。
    ②《训注佛国录·行录》,第135页。
    ③据玉村竹二著《五山禅林宗派图》(147-152页)统计。
    ④《训注佛国录·行录》,第131页。
    ⑤《训注佛国录·行录》,第132页。
    ①《训注佛国录·行录》,第133页。
    ②《训注佛国录·行录》,第133页。
    ③《训注佛国录·行录》,第133页。
    ①明.宋濂:《梦窗国师碑铭》,载《续群书类从》第九辑下,第542页。
    ②据玉村竹二著《五山禅林宗派图》(156-165页)统计。
    ①[日]天章澄或:《无极和尚传》,载《续群书类从》第九辑下,第554页。
    ②在日本,泛指为安置祖先牌位以祈求冥福所建之寺院。
    ③《普明国师行实实录》,载《续群书类从》第九辑下,第647页。
    ④《普明国师行实实录》,载《续群书类从》第九辑下,第647页。
    ⑤[日]义堂周信著,辻善之助编:《空华日用工夫略集》卷1,第8页。
    ⑥《普明国师行实实录》,载《续群书类从》第九辑下,第648页。
    ①《普明国师行实实录》,载《续群书类从》第九辑下,第650页。
    ②《普明国师行实实录》,载《续群书类从》第九辑下,第650页。
    ③[日]义堂周信著,过善之助编:《空华日用工夫略集》卷1,第4页。
    ①据玉村竹二著《五山禅林宗派图》(185-187页)统计。
    ①据玉村竹二著《五山禅林宗派图》(190-194页)统计。
    ②江村北海:《日本诗史》卷之二,清水茂、揖斐高、大谷雅夫等校注《新日本古典文学大系65日本诗史王山堂诗话》,1991年,第77页。
    ③[日]猪口笃志《日本汉文学史》,角川书店,1984年,第212页。
    ①[日]山家浩树:《无外如大と无着》,《金泽文库研究》第301号,1998年,第25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3《越州太守夫人请庆赞释迦像楞严经升座》
    ③[日]山家浩树:《无外如大と无着》,第28页。
    ④《无象和尚语录》卷下《景爱开山无外大师秉炬》、《同入塔》,第600页。
    ⑤末山,名了然,唐代著名女禅师。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62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8,第142页。
    ③[日]义堂周信著,过善之助编:《空华日用工夫略集》卷3,第162页。
    ④[日]山家浩树:《无外如大创建的寺院》,《三浦古文化》第53号,1993年,第7页。
    ①转引自山家浩树《无外如大创建的寺院》,第25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62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62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62页。
    ①负责幕府将军家政事务的职务。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62页。
    ③[日]山家浩树:《无外如大创建的寺院》,第12页。
    ④《梦窗国师年谱》“康永元年壬午”条,载《续群书类从》第九辑下,第513页。
    ⑤《梦窗国师年谱》“康永元年壬午”条,载《续群书类从》第九辑下,第513页。
    ①严绍璗:《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9页。
    ②严绍璗:《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第36页。
    ①俞慰慈:《五山文学的研究》,第254页。
    ②杨曾文:《日本佛教史》,第497页。
    ③梁晓虹:《日本禅》,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1页。
    ①[日]玉村竹二:《五山文学:作为大陆文化介绍者的五山禅僧的活动》,至文堂,1985年,第110-111页。
    ①闫孟祥:《宋代临济禅发展演变》,第187页。
    ①[日]荫木英雄:《中世禅林诗史》,第11页。
    ②《中世禅林诗史》,第25-26页。
    ③《中世禅林诗史》,第89-91页。
    ④[日]荫木英雄:《中世禅林诗史》,第291-297页。
    ①[日]荫木英雄:《中世禅林诗史》,第387-393页。
    ②俞慰慈:《五山文学的研究》,第262-263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5,第107-108页。
    ①[日]荫木英雄:《中世禅林诗史》,第29页。
    ①张伯伟:《禅与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108-109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76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77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85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7,第132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76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2,第72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7,第125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8,第145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8,第147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8,第147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2,第72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8,第145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8,第153页。
    ⑤《佛光国师语录》卷2,第73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2,第74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8,第143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8,第146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8,第145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2,第72页。
    ⑤《佛光国师语录》卷2,第72页。
    ⑥《佛光国师语录》卷2,第73页。
    ①蔡荣婷:《北宋禅宗“赞”的演变与发展》,2008年9月,非卖品,第151-168页。
    ①三篇赞语述及上述六部经典。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90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8,第136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8,第142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8,第137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8,第134-135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3,第89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6,第116页。
    ⑤《佛光国师语录》卷8,第140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8,第135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8,第137页。
    ③《佛光国师语录》卷8,第140页。
    ④《佛光国师语录》卷8,第141-142页。
    ⑤《佛光国师语录》卷9,第157页。
    ①《元史》卷181《黄溍柳贯吴莱传》,第4189页。
    ①以下引文皆取自《佛光国师语录》卷9《送云溪歌并序诸老题跋附》,第157-158页,不再出注。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佛光禅师行状》,第161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10,第163页。
    ②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27,载《大正藏》第51册,第435页。
    ①[日]卍元师蛮:《本朝高僧传》卷21《祖元传》,第303页。
    ②[日]佚名:《镰仓年代记里书》,《增补续史料大成》本,临川书店,1979年,第52页。
    ③[日]有诸:《雪村大和尚行道记》,载《五山文学全集》第1卷,思文阁,1973年,第567页。
    ①[日]有诸:《雪村大和尚行道记》,第568页。
    ②[日]有诸:《雪村大和尚行道记》,第568页。
    ③[日]有诸:《雪村大和尚行道记》,第568页。
    ④《元史》卷99《兵志二·镇戍》,第2548页
    ⑤[日]有诸:《雪村大和尚行道记》,第568页。
    ⑥[日]有诸:《雪村大和尚行道记》,第568页。
    ①[日]有诸:《雪村大和尚行道记》,第568页。
    ①[日]中岩圆月:《藤阴琐细集》,天明四年(1784)影抄本,第25-26页。
    ②[日]森田义三:《关于无学祖元的临刃偈》,第295-296页。
    ①[日]高峰显日著,佛国国师语录刊行会编:《训注佛国录·机缘问答录跋文》,第114页。
    ②[日]有诸:《雪村大和尚行道记》,第569页。
    ③[日]夏目漱石著:《我是猫》,于雷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48页。
    ①[日]惟肖得岩:《东海璚华集》卷2,载玉村竹二编《五山文学新集》第2卷,东京大学出版会,1968年,第705-706页。 ①《荫凉轩日录》“文明十七年(1485)乙巳九月三日”条,《大日本佛教全书》卷134,有精堂出版部,1936年,第754页。
    ①[日]兰坡景茝:《雪樵独唱集》4,载玉村竹二编《五山文学新集》第5卷,东京大学出版会,1971年,第231页。
    ②[日]景徐周麟:《翰林葫芦集》卷3,第113页。
    ①[日]景徐周麟:《翰林葫芦集》卷7《鸠拙斋诗序》,第372页。
    ②[日]景徐周麟:《翰林葫芦集》卷9《三俱元辰君悟道记》,第434页。
    ③[日]中岩圆月:《东海一沤集》,第1091页。
    ④此段引文皆来自《关东诸老遗藁.贺净头訚上人颂序》。[日]佚名:《关东诸老遗藁》,载玉村竹二编《五山文学新集》别卷二,东京大学出版会,1981年,第104-105页。
    ⑤[日]佚名:《无象和尚语录》卷下《跋无学和尚法语》,第583页。
    ①此偈亦见载于《佛光国师语录》卷9,题为“戏题万年松为徒弟镜子书”,个别文字有不同。
    ②[日]义堂周信著,辻善之助编:《空华日用工夫略集》卷1,第18页。
    ③[日]义堂周信著,过善之助编:《空华日用工夫略集》卷2,第67页。
    ④[日]义堂周信:《空华集》卷2,第1371页。
    ⑤[日]义堂周信:《空华集》卷3,第1399页。
    ⑥[日]义堂周信著,辻善之助编:《空华日用工夫略集》卷1,第18页。
    ①[日]玉村竹二编:《诗轴集成》,载《五山文学新集》别卷一,第938页。
    ①该诗同时见载于《佛光国师语录》卷8,题为“题清见寺”。
    ②临济宗佛光派僧,太平妙准法嗣。曾与太平妙准入元,参楚石梵琦诸师,并请元代名士、书法家周伯琦为伊豆国清寺题额。应安元年任清见寺住持。明德元年(1390)入寂。
    ③石室善久在《石室玖禅师语录.佛满禅师忌拈香》中写道:“佛满禅师大喜大和尚,川藞苴种草,浙潇洒风流,曾和白云咄咄歌。”转引自荫木英雄《中世禅林诗史》第41页。
    ④[日]义堂周信著,辻善之助编:《空华日用工夫略集》卷3,第185页。
    ⑤[日]中岩圆月:《东海一沤集》,第1091页。
    ⑥[日]义堂周信著,过善之助编:《空华日用工夫略集》卷2,第75页。
    ⑦[日]义堂周信:《空华集》卷3,第1392页。
    ⑧[日]义堂周信著,过善之助编:《空华日用工夫略集》卷2,第75页。
    ①《佛光国师语录》卷9《佛光禅师行状》,第161页。
    ②《佛光国师语录》卷9《佛光禅师行状》,第161页。
    ①韩天雍:《中日禅宗墨迹研究——及其相关文化之考察》,第72-73页。
    ②王勇、[日]上原昭一主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7艺术卷》,第242页。
    ①[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第385页。
    ②[日]五岛美术馆学艺部编:《镰仓圆觉寺的名宝:述说七百二十年历史的禅文化》,第157页。
    ③[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第379页。
    ①[日]木宫泰彦著:《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306-334页。
    ②[日]对外关系史综合年表编集委员会编:《对外关系史综合年表》,吉川弘文馆,1999年,第172-232页。
    ③王勇、郭万平等:《南宋临安对外交流》,第254-268页。
    ④野口善敬:《元代禅宗史研究》,禅文化研究所,2005年,第521-537页。
    [1]唐·般若譯:《華嚴經》,東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昭和九年(1934)年凳行《大正藏》本第十册。
    [2][日]北村澤吉:《五山文学史稿》,東京:冨山房,昭和十七年(1942)版。
    [3]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五六○号》。
    [4]元·程端礼:《畏斋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99册。
    [5]元·程文海:《雪楼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02册。
    [6][日]川瀨一馬:《五山版の研究》,東京:日本古書籍商協会,昭和四十五年(1970)。
    [7]陈高华、吴泰编著:《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
    [8][日]船岡誠《日本禅宗の成立》,東京:吉川弘文館,昭和六十二年(1987)。
    [9][日]川添昭二編:《ょみがえゐ中世1》,東京:平凡社,昭和六十三年(1988)。
    [10]慈怡主编:《佛光大辞典》,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据台湾佛 光山出版社1989年第5版影印。
    [11]苌岚:《7—14世纪中日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2][日]川添昭二:《北条時宗》,東京:吉川弘文館,平成十三年(2001)。
    [13][日]大阪大学文学部日本史研究室編:《古代中世の社会と国家》,大阪:清文堂出版,平成十年(1998)。
    [14]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15]元·冯福京等撰:《(大德)昌国州图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五八○号》。
    [16][日]福嶋俊翁:《大宋径山佛鑑無準禅師》,京都:佛鑑禅師七百年遠諱局,昭和二十五年(1950)。
    [17][日]飯沼賢司:《八幡神とはなにか》,東京:角川書店,平成十六年(2004)。
    [18][日]高峰顕日著,仏国国師語錄刊行会編:《訓注仏国錄》,東京:仏国国師語錄刊行会,昭和五十年(1975)。
    [19][日]国書刊行会編:《続(?)群書類従 第十》,東京:続群書類従完成会,明治四十年(1907)版。
    [20](9]岡田譲:《東洋漆芸史の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昭和五十三年(1978)。
    [21[日]国書研究室:《国書総目錄》第7卷,岩波书店,1982年。
    [22][日]古田紹欽:《日本禅宗史の諸問題》,東京:大東出版社,昭和六十三年(1988)。
    [23]高荣盛:《元代海外贸易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24]宋·晦岩智昭编:《人天眼目》,東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昭和九年(1934)年発行《大正藏》本第四十八册。
    [25]弘学、蒲正信、李清禾等编:《圆悟克勤禅师--碧岩录·心要·语录》,巴蜀书社,2006年。
    [26][日]虎関師鍊著;黑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編:《元亨积書》,東京:吉 川弘文館,昭和四十年(1965)版。
    [27]元·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四部丛刊初编》本。
    [28]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29]黄奎:《中国禅宗清规》,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30]韩天雍:《中日禅宗墨迹研究——及其相关文化之考察》,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
    [31][日]鷲尾順敬:《日本禅宗史の研究》,東京:教典出版,昭和二十年(1945)。
    [32][日]景徐周麟:《翰林葫蘆集》,京都:思文閣昭和四十八年(1973)発行《五山文学全集》本。
    [33][日]金沢弘編集:《日本美術全集》第15巻,東京:学習研究社,昭和五十四年(1979)。
    [34][日]箭内健次編:《鎖国日本と国際交流》,東京:吉川弘文館,昭和六十三年(1988)。
    [35][日]久須本文雄:《日本中世禅林の儒学》,東京:山喜房佛書林,平成四年(1992)。
    [36]纪华传:《江南古佛:中峰明本与元代禅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37]宋·罗濬等:《宝庆四明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五七四号》。
    [38][日]了真等编:《一山国師語錄》,東京:仏書刊行会,明治四十五年(1912)凳行《大日本仏教全書》本。
    [39][日]鈴木学術財团编:《大日本佛教全書》,東京:鈴木学術財团,昭和四十六年(1971)。
    [40][日]縑倉市史編纂委員会編:《縑倉市史史料編 第二》、東京:吉川弘文館,昭和四十七年(1972)。
    [41][日]縑倉国宝館:《特別展 仏光国师無学祖元の遣墨と円觉寺資料》,非売品。
    [42][日]蘭坡景茝:《雪樵獨唱集》,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昭和三十六年(1971)発行《五山文学新集》本第5卷。
    [43]刘长东:《宋代五山十刹寺制考论》,《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2期。
    [44]刘毅:《镰仓时代禅宗传入与武士兴禅》,《日本研究》,1996年第1期。
    [45]梁晓虹:《日本禅》,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46]刘长久:《中国禅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7]李寅生:《论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及相互影响》,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
    [48]宋·梅应发等:《开庆四明续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方志丛书 华中地方 第五七六号》。
    [49][日]木宫泰彦著:《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50][日]南基鶴《蒙古襲来と縑倉幕府》,京都:臨川書店,平成八年(1996)。
    [51]宋·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 (全三册),北京: 中华书局,1997年版。
    [53][日]塙保己一編:《群書類従》,東京:經濟雜誌社,明治二十六年(1893)—二十七年版。
    [54][日]塙保己一編,太田藤四郎補:《統群書類従》第9輯,東京:続群書類従完成会,昭和三十二年(1958)-三十三年版。
    [55][日]清水茂等校注:《日本詩史·五山堂詩話》,東京:岩波書店,1991年発行《新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本。
    [56][日]清水真澄:《圆党寺藏 佛光国師坐像》,《國華》第1287号,2003年1月。
    [57][日]瑞渓周鳳著,田中健夫編:《善隣国宝記·新訂続善隣国宝記》,東京: 集英社,1995年。
    [58][日]瑞渓周鳳著,惟高妙安抄:《臥雲日件錄拔尤》,東京:岩波書店,1992年発行《大日本古記錄》本。
    [59]宋元人注:《四书五经》,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据1936年世界书局铜版本影印本,1988年。
    [60]明·宋濂:《宋学士文集》,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四部丛刊初编》本。
    [61]明·宋濂等:《元史》,北京: 中华书局,1996年版。
    [62][日]神吽:《八幡宇佐宮御託宣集》,東京:神道大系編纂会平成元年(1989)発行《神道大系》本。
    [63][日]神道大系編纂会編,中野幡能校注:《神道大系 神社編四十七》,東京:神道大系编纂会,乎成元年(1989)。
    [64][日]上村観光編:《五山文学全集》(全五卷),京都: 思文閣,昭和四十八年(1973)版。
    [65][日]森克已著:《新訂日宋貿易の研究》,東京: 国書刊行会,昭和五十年(1975)。
    [66][日]森克已:《続(?)日宋貿易の研究》,東京:国書刊行会,昭和五十年(1975)。
    [67][日]森克已:《增補日宋文化交流の諸問題》,東京:国書刊行会,昭和五十年(1975)。
    [68][日]山家浩樹:《無外如大と無着》,《金沢文庫研究》第301号,1998年9月。
    [69]施言:《“2000首届中国弥勒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佛学研究》,2000年。
    [70][日]山内晋次:《奈良平安期の日本とアジア》,東京:吉川弘文館,平成十五年(2003)。
    [71][日]松元文三郎著,《弥勒净土论》,张元林译,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72][日]深见东州:《日本入宋僧研究——以日本汉文史料为中心》,浙江大学古籍所博士论文,2006年。
    [73]上海书画出版社编:《揭傒斯事迹系年 书法研究总第一三六期》,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
    [74]藤原继縄等编,青木和夫等校注:《続日本紀》,東京:岩波書店,1990年凳行《新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本。
    [75][日]太極蔵主等:《碧山日錄》,東京:すみめ書房1969年凳行《改訂史籍集覽》本第二十五冊。
    [76]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77][日]田山方南:《禅林墨跡拾遗》,禅林墨蹟刊行会,1977年。
    [78][日]田山方南編:《禅林墨蹟》(六册),京都:思文閣出版,昭和五十六年(1981)。
    [79][日]無象靜照:《興禪記》,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2年凳行《五山文學新集》本第6卷。
    [80]元·王元恭纂:《至正四明续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方志丛书 华中地方 第五七九号》。
    [81][日]惟肖得巖:《東海璚華集》,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68年発行《五山文學新集》本第2卷。
    [82]魏道儒:《宋代禅宗文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8 3][日]卍元師蛮:《本朝高僧仡》,東京:仏書刊行会,大正二年(1913)発行《大日本仏教全書》本。
    [84]王晓秋、[日]大庭修主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1历史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85]王勇、[日]上原昭一主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7艺术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86]王勇、[日]中西进主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10人物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87]王勇:《日本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8]汪向荣、汪皓:《中世纪的中日关系》,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
    [89]吴言生:《禅宗哲学象征》,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90]吴言生:《禅宗思想渊源》,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91]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92]王公伟:《中国佛教净土宗的思想发展历程探析》,《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4期。
    [93][日]五島美術館学芸部編:《鎌倉円覚寺の名宝: 七百二十年の歷史を語る禅の文化》,東京:五島美術館,平成十八年(2006)。
    [94]王勇、郭万平等:《南宋临安对外交流》,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年。
    [95]夏应元:《中国禅僧东渡日本及其影响》,《历史研究》1982年第3期。
    [96][日]西尾賢隆:《中世の日中交流と禅宗》,東京:吉川弘文館,平成十一年(1999)。
    [97][日]榎本涉:《初期日元貿易と人的交流》, [日]宋代史研究会编:《宋代の長江流域 社会經濟史の視点から》,東京:汲古書院,平成十八年(2006)。
    [98][日]復本涉:《東アジア海域と日中交流——九~一四世紀——》,東京:吉川弘文館,平成十九年(2007)。
    [99][日]園心編,方秀校:《東福開山聖一国師年譜》,東京:佛書刊行会大正元年(1912)発行《大日本佛教全書》本。
    [100]一真等編:《佛光国師語錄》,東京:鈴木学術財团昭和三十六(1971)発行《大日本佛教全書》本。
    [101][日]義堂周信著,辻善之助編:《空華日用工夫略集》,東京:太洋社,昭和十四年(1939)。
    [102][日]義堂周信:《空華集》,京都: 思文閣,1973年発行《五山文學全集》本第二卷。
    [103]元·袁桷:《清容居士集》,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四部丛刊初编》本。
    [104]元·袁桷:《延祐四明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方志丛书 华中地方 第五七八号》。
    [105]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 中华书局,1965年。
    [106][日]玉村竹二校訂:《扶桑五山記》,京都:臨川書店,昭和五十八
    年(1983)。
    [107][日]佚名:《蔭涼軒日錄》,東京:有精堂出版部昭和十一年(1936)凳行《大日本佛教全書》本。
    [108][日]玉村竹二编:《诗轴集成》,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昭和五十六年(1981)発行《五山文学新集》本别卷一。
    [109][日]玉村竹二、井上禅定編:《円覚寺史》,東京:春秋社,昭和三十九年(1964)。
    [110][日]玉村竹二編:《五山文学新集》(全八巻),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67-1972年。
    [111][日]玉村竹二:《日本禅宗史論集》上,京都:思文閣,昭和五十年(1976)。
    [112][日]玉村竹二:《日本禅宗史論集》下之一,京都:思文閣出版,昭和五十四年(1979)。
    [113][日]玉村竹二:《日本禅宗史論集》下之二,京都:思文閣出版,昭和五十六年(1981)。
    [114][日]蔭木英雄:《訓注空華日用工夫略集:中世禅僧の生活と文学》,京都:思文閣出版,昭和五十七年(1982)。
    [115][日]玉村竹二:《五山文学: 大陸文化紹介者としての五山禅僧の活動》,東京:至文堂,昭和六十年(1985)版。
    [116][日]玉村竹二:《五山禅林宗派図》,京都: 思文閣出版,昭和六十年(1985)。
    [117]严绍盪:《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118][日]蔭木英雄;《中世禅林詩史》,東京:笠間書院,平成六年(1994)。
    [119]俞清源:《径山史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年。
    [120]杨曾文:《日本佛教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1]杨曾文:《南宋圭堂居士<大明录>及其三教一致思想》。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宗教研究委员会编:《佛教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辑,1995年7月。
    [122]杨曾文、[日]源了圆主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4宗教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123][日]玉村竹二:《五山禪僧傳記集成》,京都:思文閣出版,平成十五年(2003)新装版。
    [124]俞慰慈:《五山文學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平成十六年(2004)。
    [125][日]野口善敬:《元代禅宗史研究》,京都:禅文化研究所,平成十七年(2005)。
    [126]杨曾文:《宋元禅宗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27]闫孟祥:《宋代临济禅发展演变》,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128]宋·住顯等编:《石溪心月禅師語錄》,東京:国書刊行会,昭和六十二年(1987)年発行《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本。
    [129]宋·郑思肖著,陈福康校点:《郑思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30][日]中岩圆月:《藤阴琐细集》,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藏天明四年(1784)影抄本。
    [131][日]中岩圆月:《东海一沤集》,京都:思文閣,昭和四十八年(1973)年発行《五山文学全集》本第二卷。
    [132][日]竹内理三编:《鎌倉遺文 古文書編第十四卷》,東京:東京堂出版,昭和五十三年(1978)版。
    [133][日]足利衍述:《鎌倉室町時代之儒教》,東京:日本古典全集刊行会,昭和七年(1932)版。
    [134][日]辻善之助:《日本佛教史》,東京:岩波書店,昭和四十五年(1970)。
    [135][日]猪口篤志《日本漢文学史》,東京:角川書店,昭和五十九年(1984)。
    [136][日]竹貫元勝:《日本禅宗史》,東京:大蔵出版,昭和六十四年(1989)。
    [137]朱谦之:《日本的朱子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138]张文良:《弥勒信仰述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编:《中国佛教学术论
    典》第22册,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
    [139][日]佐伯弘次:《モンゴル襲来の衝擊》,東京: 中央公論新社,平成十五年(2003)。
    [142]张子开:《唐五代马祖禅系的弥勒信仰》,《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43]张子开:《念佛、净土观念与早期禅宗弥勒信仰》,《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4期。
    [144]张伯伟:《禅与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增订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