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稳定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外移,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留守妇女群体。由于丈夫长期外出打工,妻子们留守家庭,她们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抚养、赡养责任,被称为“农村留守妇女”。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夫妻之间的长期分居,即农村留守妇女与流入城市务工经商的丈夫长期分居,当然其婚姻关系还是继续维持着。夫妻长期的空间分离不仅使留守妇女婚姻的许多功能无法得以实现,也使她们的婚姻稳定面临诸多挑战。婚姻的稳定与否不仅关乎农村留守妇女个人的幸福,而且影响到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笔者通过对豫东HC村留守妇女离异意向的问卷调查和统计数据及访谈资料的分析,评估了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稳定性状况,并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分析了影响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的因素。研究认为,丈夫外出务工,妻子留守在家,长期的空间分离造成了夫妻间内在吸引力弱化,社会流动的增强使婚姻替代吸引力有所增加,但由于农村传统的婚姻观念、家族家庭网络的制约、子女因素、留守妇女的经济依附性及对离异不良后果的顾虑等因素使得婚姻解体的社会成本过大,因此留守妇女的婚姻仍处于高稳定状态。但前两种力量对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的冲击不容忽视。
The women left in rural areas while their husbands have gone out for jobs in city areas are a new group that arises along with population shifts since reforming and opening in China. The women left in rural areas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productive labor and the upbringing and support of a family alone that should be undertaken by the couple. Their marriage's most essential feature is the long-term living apart between the husbands' and their wives'. Of course, their marriage relation continues to maintain. The long-term space separation causes many marriage functions not be able to realize, and the stability of marriage faced with many challenges. The stability of marriage concerns woman’s individual happiness, and affects rural community’s harmony. This paper adopts the social exchange theory to examine the state of marriage of women who remain in the HC village after their husbands have left for cities to seek employment. It suggests that the separation between the husbands and wife decreases marital ties and increases chances for substitution. Given the high social costs of dissolution of marriages in the countryside, however, women who remain in village still try to keep their marriage intact. In any event, these are two forces that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and may challenge women’s marriages while remaining in the village.
引文
①陈春园、秦亚洲、朱国亮,2005,《农村留守妇女心头有“三座大山”》,《半月谈》第11期
    ②张俊才、张倩,2006,《5000万留守妇女非正常生存调查》,《中国经济周刊》第10期
    ③焦锦淼,2008,《2008年河南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32页
    
    ①叶敬忠、吴惠芳,2008,《阡陌独舞──中国农村留守妇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5页
    ②叶文振、徐安琪,1999,《中国婚姻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中国人口科学》,第6期
    ①陈春园、秦亚洲、朱国亮,2005,《农村留守妇女心头有“三座大山”》,《半月谈》第11期
    ②张俊才、张倩,2006,《5000万留守妇女非正常生存调查》,《中国经济周刊》第10期
    
    ①张俊才、张倩,2006,《5000万留守妇女非正常生存调查》,《中国经济周刊》第10期
    ②张辉,陈娜,2006,《重视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史博采》第7期
    ①白南生、何宇鹏,2002,《回乡,还是外出?──安徽四川二省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社会学研究》第3期
    ②李强,1996,《关于“农民工”家庭模式问题的研究》,《浙江学刊》第1期
    ③高小贤,1997,《农村妇女研究综述(1991-1995年)》,《妇女研究论丛》第2期
    ④张宏宏,2002,《留守女成因及其从业行为分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版》第6期
    ⑤郑真真、解振明,2004,《人口流动与农村妇女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⑥孙琼如,2006,《农村留守妻子家庭地位的性别考察》,《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第2期
    ⑦范丽娟、程一,2005,《留守女:现代农村社区的一个新群体》,《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①李强,2003,《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②钟涨宝、狄金华,2005,《土地流转中女性的地位与权益》,《妇女研究论丛》第1期
    ③罗忆源,2004,《半流动家庭中的留守妇女的家庭和婚姻状况探析》,《理论月刊》,第3期
    ④李新然、方子节、普雁翔,2000,《试论农业女性化对农村妇女发展的影响》,《农村经济》第5期
    ⑤孙琼如,2006,《农村留守妻子家庭地位的性别考察》,《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第2期
    
    ①魏翠妮,2006,《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以苏皖地区为例》,南京师大学位论文,http://211.84.112.124/kns50/detail.aspx?QueryID=11&CurRec=1
    ②徐安琪、叶文振,2002,《中国婚姻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③李柳红、李广贤,2005,《关注农村留守女性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社会》第5期
    ④李强,2003,《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①魏翠妮,2006,《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以苏皖地区为例》,南京师大学位论文http://211.84.112.124/kns50/detail.aspx?QueryID=11&CurRec=1
    ②王菲,2007,《留守妇女:农村上演新织女故事》,《中国社会导刊》第4期
    ③刘斌, 2004,《农村妇女群体高自杀率原因探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第4期
    ①项丽萍,2006,《农村留守女:一个值得关注的弱势群体》,《广西社会科学》,第1期
    ①王菲,2007,《留守妇女:农村上演新织女故事》,《中国社会导刊》第4期
    ②朱梅、应若平,2005,《农村“留守妻子”家务劳动经济价值的社会学思考》,《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期
    ①转引自:叶敬忠、吴惠芳,2008,《阡陌独舞──中国农村留守妇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56—57页
    ①J.罗斯?埃什尔曼:《家庭导论》,潘允康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第79页
    ①Jenny,R&Penny,M:《The Effect of Changing Attitudes to Marriage on lts stability》。Research series,1999;2
    ②Becker,GS.e.tal.:《An economic analysis of marital instabilit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7,85:1141~1188。
    ①[日]野野山久也,1989,《美国的离婚、再婚和同居》,杜大宁等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181页
    ①吴德清,1999,《当代中国离婚现状与发展趋势》,北京:文物出版社,第4—5页
    
    ①李柳红、李广贤,2005,《关注农村留守女性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社会》第5期
    ②文中所采访的留守妇女案例均以W为指代,其后加上数字以示区别。
    ①李银河主编,2007,《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中国妇女出版社,第2页
    ①转引自:[美]戴维·波普诺, 1999,《社会学》,李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400页
    
    ①转引自[美]戴维·波普诺, 1999,《社会学》,李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400页
    ②蒋成凤,2006,《解读中国城市农民工的婚姻难题》,《安徽农业科学》第22期
    ①杨雅彬著,陆学艺主编,2001,《近代中国社会学》(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619页
    ②叶敬忠、吴惠芳,2008,《阡陌独舞──中国农村留守妇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69—72页
    ①潘文岚,1998,《结构性流动与婚姻危机》,《社会》第1期
    ①朱力,2008,《当代中国社会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343页
    ①徐安琪著,1988,《离婚心理》,中国妇女出版社,第127页
    ①魏翠妮,2006,《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以苏皖地区为例》,南京师范大学学位论文http://211.84.112.124/kns50/detail.aspx?QueryID=11&CurRec=1
    ①费孝通,1998,《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63页
    ②[美]文森特·帕里罗,约翰·史汀森,阿黛思·史汀森著, 2002,《当代社会问题》,周兵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第285页
    
    ①刘斌, 2004,《农村妇女群体高自杀率原因探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第4期
    ②张洪芹,1999,《中国离婚状态人口的两性差异特点、成因及影响》,《人口学刊》第4期
    ①笑冬,1999,《一个基本的看法:妇女与农村工业化》,《社会学研究》,第5期
    ①[美]文森特·帕里罗,约翰·史汀森,阿黛思·史汀森著,2002,《当代社会问题》,周兵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第286页
    ②刘伯红,2002,《女性权利——聚焦劳动法和婚姻法》,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第171页
    
    ①杨善华编著,2006,《家庭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8页
    ②[美]艾尔·巴比,2005,《社会研究方法》(第十版),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第64页
    
    1. [美]艾尔·巴比,2005,《社会研究方法》(第十版),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美]戴维·波普诺, 1999,《社会学》,李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费孝通,1998,《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焦锦淼主编,2008,《2008年河南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J·罗斯·埃什尔曼,1991,《家庭导论》,潘允康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6.李银河主编,2007,《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7.刘伯红,2002,《女性权利──聚焦〈劳动法〉和〈婚姻法〉》,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8.吴德清,1999,《当代中国离婚现状与发展趋势》,北京:文物出版社
    9.[美]文森特·帕里罗,约翰·史汀森,阿黛思·史汀森著, 2002,《当代社会问题》,周兵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0.徐安琪,1988,《离婚心理》,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11.徐安琪、叶文振,2002,《中国婚姻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2.叶敬忠、吴惠芳,2008,《阡陌独舞──中国农村留守妇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3.杨雅彬著,陆学艺主编,2001,《近代中国社会学》(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4.朱力,2008,《当代中国社会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5.郑真真、解振明,2004,《人口流动与农村妇女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6.杨善华,2006,《家庭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7. [日]野野山久也,1989,《美国的离婚、再婚和同居》,杜大宁等译,呼和
    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白南生、何宇鹏,2002,《回乡,还是外出?──安徽四川二省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社会学研究》第3期
    2.陈春园、秦亚洲、朱国亮,2005,《农村留守妇女心头有“三座大山”》,《半月谈》第11期
    3.范丽娟、程一,2005,《留守女:现代农村社区的一个新群体》,《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4.风笑天,2006,《农村外出打工青年的婚姻与家庭: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人口研究》第1期
    5.高小贤,1997,《农村妇女研究综述(1991-1995年)》,《妇女研究论丛》第2期
    6.李强,1996,《关于“农民工”家庭模式问题的研究》,《浙江学刊》第1期
    7.李强,2003,《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8.李柳红、李广贤,2005,《关注农村留守女性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社会》第5期
    9.李新然、方子节、普雁翔,2000,《试论农业女性化对农村妇女发展的影响》,《农村经济》第5期
    10.李喜荣,2008,《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稳定性探析──豫东HC村的个案研究》,《妇女研究论丛》第6期
    11.罗忆源,2004,《半流动家庭中的留守妇女的家庭和婚姻状况探析》,《理论月刊》,第3期
    12.刘斌, 2004,《农村妇女群体高自杀率原因探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第4期
    13.朱海忠,2008,《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述评》,《妇女研究论丛》第1期
    14.潘文岚,1998,《结构性流动与婚姻危机》,《社会》第1期
    15.王春祥,2007,《转型下的农村婚姻困惑──对安徽省马鞍山市部分乡镇离婚案件的调查与分析》,《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1期
    16.魏翠妮,2006,《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以苏皖地区为例》,南京师大学位论文http://211.84.112.124/kns50/detail.aspx?QueryID=11&CurRec=1
    17.尚会鹏、何祥武,2000,《乡村社会离婚现象分析》,《青年研究》第12期
    18.孙琼如,2006,《农村留守妻子家庭地位的性别考察》,《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第2期
    19.叶文振、徐安琪,2000,《婚姻质量: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及其学术启示》,《人口研究》第7期
    20.项丽萍,2006,《农村留守女:一个值得关注的弱势群体》,《广西社会科学》,第1期
    21.笑冬,1999,《一个基本的看法:妇女与农村工业化》,《社会学研究》第5期
    22.薛红,2001,《在个体化浪潮之中的性别身份和婚姻家庭》,《国外社会科学》第3期
    23.王宇中,2006,《婚姻的两维度多层次匹配理论的构建》,《社会心理研究》第1期
    24.叶文振,2002,《孩子对父母婚姻的影响及其制约因素》《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第8期
    25.杨柳,2008,《试论风险社会中婚姻的风险》,《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26.叶文振、徐安琪,1999,《中国婚姻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中国人口科学》,第6期
    27.王菲,2007,《留守妇女:农村上演新织女故事》,《中国社会导刊》第4期
    28.鄢木秀,2005,《留守的女人困惑的心——农村留守妇女权益的缺失和保护》,《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第4期
    29.张宏宏,2002,《留守女成因及其从业行为分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版》第6期
    30.张俊才、张倩,2006,《5000万留守妇女非正常生存调查》,《中国经济周刊》第10期
    31.张洪芹,1999,《中国离婚状态人口的两性差异特点、成因及影响》,《人口学刊》第4期
    32.张辉,陈娜,2006,《重视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史博采》第7期
    33.钟涨宝、狄金华,2005,《土地流转中女性的地位与权益》,《妇女研究论丛》第1期
    34.朱梅、应若平,2005,《农村“留守妻子”家务劳动经济价值的社会学思考》,《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期
    35.Becker,GS.e.tal.:《An economic analysis of marital instabilit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7
    36.Jenny,R&Penny,M:《The Effect of Changing Attitudes to Marriage on lts stability》。Research serie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