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契丹语和辽代汉语及其接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利用契丹语文本和汉语相关文本对契丹语和辽代汉语做综合研究,核心工作是系统提取契丹文字单位和汉语、蒙古语语言单位的对应,并综合根据文本分布、时代分布和汉语方言语音特征为具体的对应寻找限制条件。然后在此基础上推求辽代汉语音系和契丹语的各种信息,并进一步归纳契丹语和汉语相互匹配的规律。
     我们首先通过分析史料描述了辽代的语言状况,包括语言分布、语言地位和接触状态等。对契丹大字、契丹小字的性质和使用做了总的说明。
     在核心研究开始前,我们利用原始拓片照片对现有契丹文本进行了全面的校勘,改正了研究底本的抄写讹误,对文献的真伪和判定原则做了讨论。
     我们先从方法论角度对契丹小字和契丹大字的解读过程做了检讨。契丹小字目前的研究瓶颈是无法给出一套成系统的、有共识的拟音。根源在于有大量多一、一多对应找不到控制条件。我们找到的一些重要控制条件是:(1)通过对比诸文献拼写习惯,我们确认了辅音中广泛存在的送气音字兼表不送气音的现象是契丹小字早期受回鹘文字系统影响造成的,契丹小字有过自发的文字改革,改革使回鹘文的影响逐渐消失,并增强了表音的准确性。(2)通过分析汉语韵母拼写模式的分布,我们认为VCV(嵌辅音式)、VV(重复元音式)、Vv-v(重写韵尾式)三种模式在语音实质上有一致性,在拼写汉语去声韵母时,都是对与去声共现的特殊发声类型的反映。(3)从语言接触的有阶性视角,离析了舌尖塞擦音、舌叶擦音匹配汉语时的不同层次。此外,我们还综合根据多种新发现的线索改进了舌根辅音、中元音、低元音、复元音类原字的拟音。
     在辽代汉语研究方面,我们以契丹汉字音为基础,根据匹配规则确认了下列音系特征:(1)知系声母中,知三、章合流,知二、庄二合流。庄组三等韵母失去i介音。庄组江阳韵开口韵母没有u介音。(2)止摄开口三等字中,精组韵母先舌尖化,庄章组韵母之后同时舌尖化;(3)中古入声字有两个语音层次,早期层次保留p尾和k尾,晚期层次无塞尾。塞尾消失的顺序是“t-k-p”。(4)二等字韵母普遍保持与一等和三四等的差别。见系开口二等字全部增生i介音。(5)果摄韵母主元音为低元音,开口一等字在舌尖塞音、塞擦音声母条件下增生u介音,同合口一等字。(6)日母音值为舌尖后浊擦音,“儿”字声母与其他日母字同,韵母舌尖化。(7)轻声产生。此外,我们还根据汉字音韵母拼写模式以及后代方言特征,探讨了辽代汉语的调类和调值。
     在语言接触理论方面,我们结合多种语言的语音匹配规律提出了“匹配的单位”和“最小自由的匹配单位”的概念,并以此作为观察匹配的阶(同时也是向目标语的回归的阶)的参数。根据这一参数,匹配可分为初阶、进阶和高阶三种。初阶以音节为最小自由匹配单位,进阶以音类或音素为最小自由匹配单位,高阶以语音特征为最小自由匹配单位。契丹汉字音体现出的契丹语对汉语的匹配处于高阶阶段,但文本中也保留很多初阶和进阶阶段的匹配形式,这反映了语言接触深度的加强过程。汉语对契丹语的匹配停留在初阶阶段,而且有很大的人际差异,这和汉字的性质以及语言的地位差异有紧密关系。以最小自由匹配单位为观察参数的分阶理论还可以用来解释汉语对英语的匹配、傣语对汉语的匹配等多种匹配事实。
     最后,我们还综合利用上述成果,探讨了契丹语中“汉人(汉儿)”的词源。
This dissertation was a research on Khitan and Liao Chinese based on Khitan scripts and Chinese texts relating to Khitan. The key work was to abstract the correspondences between Khitan charactors and Chinese (or Mongolian languages) elemengts and find the conditions for the correspondences. Based on the phonology of Liao Chinese and Khitan that were reconstructed on the key work, we induced the patterns of the matchings between Khitan and Liao Chinese.
     We revealed the language situation (distribution, status and contact of languages) in Liao Dynasty by analysing the historical texts. The nature and roles of the Khitan Lardge Script and the Khitan Small Script were introduced intensively. By checking the photoes of the rubbings of the Khitan scripts, we correcked some important Khitan charactors. We also proposed the principle of determining the authenticity of Khitan scripts.
     We reviewed the methods of decipherding Khitan Small script texts. The Yuanzi(the elements of the Khitan Small script) of the Khitan Small Scripts could not be assinged precise phonetic values sytemly, which was the bottleneck of current study. This problem was caused by many-one or one-many correspondences between Yuanzi and Chinese sound class. We found some important conditions for the correspondences:(1) the Yuanzi representing the aspirated consonants could also represent unaspirated ones usually. This was a manner copied from the Uighu scripts which inspired the devisers of the Khitan Small Script. An initiative reform of writing system made the manner chandged.(2) the three patterns (VV/Vvv/VCV) of Chinese finals belonging to Chinese Qu tone represented the creaky voice in the finals.(3) the different Yuanzi for alveolar arricate and palato-alveolar affricate belonged to different layers of the language contact. Besides, supported by new clues, we reassigned new phonetic values to velars, middle vowels, low vowels and diphthongs.
     Some features of the sound system of Liao Chinese were revealed:(1)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cond division "zhi"(知)and the second division "zhuang"(庄)Also was the third division "zhi" and "zhang'’(章)There were no medials in the finals after the third division "zhuang". There were no medial "u" in the syllables with Jiangyang(江阳)finals and "zhuang" initials.(2) the thirs division and open finals of the "zhi"(止)group became apical vowels gradually in the order "jing(精),zhuang and zhang(庄章)’'.(3) the "ru" finals of the middle Chinese divided to two layers in Liao Chinese:the first one with-k and-p codas, the second one with no consant codas. The-t coda of the middle Chinese disappeared earlier than-k and-p.(4) all the second dicision finals were different from other division finals. The second division finals with "jian"(见)initials had-i-medial.(5) the nuclear vowel of the finals in the "guo"(果)group were low vowels. The first dicison and open finals became same as close finals which had-u-medial when the open finals preceded by alveolar arricates or alveolar plosives.(6) the phonetic value of the "ri'’(日)initial(include the initial of the character“儿”)was blade-palatal voiced frictive.(7) there was light tone in Liao Chinese. Besides, based on the writing pattern of the finals and modern succestors of Liao Chinese, the tone values of Liao Chinese were explored and reconstructed.
     In the study on the rules of the matchings between Khitan and Liao Chinese, the concept "element of match" and "the smallest free element of match" were proposed and used for discrimnating the stages of the matchings:first stage, advanced stage and high stage. The smallest free element of match in first satge was syllable, and the advanced stage was phoneme or sound class, and the high stage was feature. The Khitan-Sino system was in the high stage, but some transliterations belonging to first stage and advanced stage could be found in the Khitan texts. The Khitan texts showed the process of the deepening of the language contact. The match from Chinese to Khitan stayed in the first stage and varianted among the participators of language contact, which was caused by the nature of Chinese charactors and the status of Liao Chinese. The three stages deschimnated by the element of match could be used to analysize matchings between other languages:Chinese-English, Tai-Chinese, etc.
引文
1参考清格尔泰等(1985:38-45)。
    2金光平《<锦西西孤山契丹文墓志试释>摘要》,《考古学报》1957年第2期。
    [元]脱脱等《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排印本。
    [元]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排印本。
    [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排印本。
    [宋]《全宋词》,唐圭璋编,中华书局,1988年。
    [宋]余靖《武溪集》卷一八《契丹官仪》,《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明成化九年刻本,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第3册,第305页。
    [宋]叶隆礼《契丹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排印本。
    [宋]欧阳修《归田录》,中华书局,1981年排印本。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排印本。
    [宋]洪皓《松漠纪闻》,《长白丛书》(初集)本,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
    [宋]王易《燕北录》,收于元朝陶宗仪《说郛卷三十八》,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排印本。
    [宋]许亢宗《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收于宋朝确庵、耐庵编《靖康稗史鉴证》,中华书局,1988年排印本。
    Daniel Kane 2009:The Khitan Language and Script, Brill, London,2009.
    Wu Yingzhe(吴英喆)and Juna Janhunen 2010:New Materials on the Khitan Small Script, Global Oriantal,2010
    Yasunori Takeuchi 2011:Kitan Transcriptions of Chinese Velar Initials, Acta Orientali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 Volum 64 (1),13-23 (2011)
    Zhongwei Shen(沈钟伟):Sino-Khitan Phonology, Bulletin of Chinese Linguistics,1.2, Zhonghua Book Company, Beijing,2007
    爱新觉罗·乌拉熙春2004a:《契丹语言文字研究》,日本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会,2004年。
    爱新觉罗·乌拉熙春2004b:《辽金史与契丹女真文》,日本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会,2004年。
    爱新觉罗·乌拉熙春2006:《契丹文墓誌より见た遼史》(“契丹文墓志所见辽史”),松香堂,2006年。
    爱新觉罗·乌拉熙春2009:《爱新觉罗乌拉熙春契丹女真学研究》,日本:松香堂,2009年。
    白鸟库吉1912[1970]:《东胡民族考·契丹》,日本《史学杂志》第21-24编,1909-1912年,收于《白鸟库吉全集》第4卷,日本:岩波书店,1970年。
    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2003:《汉语方音字汇》(第二版重排本),语文出版社,2003年。
    陈保亚1996:《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语文出版社,1996年。
    陈保亚2005:《语言接触导致汉语方言分化的两种模式》,《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陈淑静1996a:《普通话丛础方言基本词汇集》保定部分,语文出版社,1996年。
    陈淑静1996b:《安国县志·方言》,方志出版社,1996年。
    陈晓伟2012:《论<辽史>中的“大汉”一名——兼论契丹小字原字雨的音值问题》,《民族研究》2012年第2期。
    丛艳双、刘凤翥、池建学2005:《契丹大字<多罗里本郎君墓志铭>考释》,《民族语文》2005 年第4期。
    道布1982[2009]:《蒙古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2年,修订本收于孙宏开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第6卷)》,民族出版社,2009年。
    丁治民1999:《辽韵考》,《古汉语研究》第4期。
    傅林2006:《变调的成因和变异》,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论文。
    傅林2012:《论默认音节与汉语“阿”词缀的性质》,《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盖之庸、齐晓光、刘凤翥2008:《契丹小字<耶律副部署墓志铭>考释》,《内蒙古文物考古》2008年第1期。
    郭添刚、崔嵩、王义、刘凤翥2009:《契丹小字金代<萧居士墓志>考释》,《文史》2009年第1辑。
    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5:《河北省志·方言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
    呼和2009:《蒙古语语言实验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年。
    贾敬颜1982:《契丹文》,收于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编《中国民族古文字》,1982年。
    金光平1957:《<锦西西孤山契丹文墓志试释>摘要》,《考古学报》1957年第2期。
    康鹏2011:《萧挞凛家族世系考》,《新亚洲论坛》第4辑,韩国:首尔出版社。
    黎新第2005:《辽代石刻别字异文所见辽代汉语语音》,《语言科学》第4期。
    李思敬1995:《切韵音系上去二声全浊声母字和部分去声次浊声母字在河北宁河方言中的声调表现》,《中国语言学报》第五期,1995年6月出版
    厉鼎煃1932:《热河契丹国书碑考》,《国学季刊》1932年第三卷第四号。
    厉鼎煃1954:《义县出土契丹文墓志铭考释》,《考古学报》1954年第2期。
    厉鼎煃1958:《汉语拼音方案帮助了我考释契丹文字》,《语文知识》第72期。
    刘凤翥1979:《关于混入汉字中的契丹大字“乣”的读音》,《民族语文》1979年第4期。
    刘凤翥1998:《契丹大字六十年之研究》,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7期。
    刘凤翥2005:《契丹小字<萧特每·阔哥驸马第二夫人韩氏墓志铭>考释》,《金启孮先生逝世周年纪念文集》,日本: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会,2005年。
    刘凤翥2005:《契丹小字<萧特每·阔哥驸马第二夫人韩氏墓志铭>考释》,《金启孮先生逝世周年纪念文集》,日本: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会,2005年。
    刘凤翥2006:《契丹大字<耶律祺墓志铭)考释》,《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年第1期。
    刘凤翥2010:《契丹小字<耶律宗教墓志铭>考释》,《文史》2010年第4辑。
    刘凤翥2011a:《契丹小字<萧敌鲁墓志铭>和<耶律廉宁墓志铭>均为赝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5月19日。
    刘凤翥2011b:《再论<萧敌鲁墓志>为赝品说》,《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16晶。
    刘凤翥2011c:《契丹小字<萧徽哩辇·汗德墓志铭>为赝品说》,辽金历史与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辽宁沈阳,2011年9月16日-17日)。
    刘凤翥2011d:《再论<耶律廉宁墓志>为赝品》,2011年11月10日,第237期。
    刘凤翥2012:《所谓契丹小字<萧德里辇·胡覩堇墓志铭>为赝品说》,收于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编《大辽遗珍——辽代文物展》,学苑出版社,2012年。
    刘凤翥、丛艳双、于志新、娜仁高娃2006:《契丹小字<耶律慈特·兀里本墓志铭)考释》,《燕京学报》新20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刘凤翥、梁振晶2008:《契丹小字<萧奋勿腻图古辞墓志铭>考释》,《文史》2008年第1辑。
    刘凤翥、唐彩兰、青格勒2009:《辽上京地区出土的辽代碑刻汇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刘凤翥、王云龙2004:《契丹大字<耶律昌允墓志>之研究》,《燕京学报》新17期,北京大学出版社。
    刘浦江2009:《关于契丹小字<耶律乣里墓志>的若干问题》,《北大史学》第14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刘淑学2000:《中古入声字在河北方言中的读音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
    卢迎红、周峰2000:《契丹小字<耶律迪烈墓志铭>考释》,《民族语文》2000年第1期。
    罗福成1933:《辽宣懿皇后哀册释文》,《满洲学报》第二期。
    罗福成1934:《道宗皇帝及宣懿皇后国书哀册考》,收于金毓黻《辽陵石刻集录》,伪满奉天图书馆,1934年。
    聂鸿音1988:《论契丹语中汉语借词的音系基础》,《民族语文》第2期。
    聂鸿音1999:《辽代诗文用韵考》,《满语研究》第2期。
    聂鸿音2011a:《契丹小字墓志真伪辨——兼与刘凤翥先生商榷》,《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26日。
    聂鸿音2011b:《<契丹小字的新资料>读后》,《满语研究》2011年第2期。
    契丹文字研究小组1977:《关于契丹小字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7年第4期。
    清格尔泰1991:《蒙古语语法》,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
    清格尔泰1992:《契丹小字中的动词附加成分》,《民族语文》,1992年第2期。
    清格尔泰2002[2010]:《契丹小字释读问题》,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2002年。修订版收于《清格尔泰文集》第5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
    清格尔泰、刘凤翥、陈乃雄、于宝林、邢复礼1985:《契丹小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沈钟伟2006:《辽代北方汉语方言的语音特征》,《中国语文》2006年第6期。
    沈钟伟2009:《契丹小字韵文初探》,《民族语文》第3期。
    沈钟伟2012:《契丹小字汉语音译中的一个声调现象》,《民族语文》2012年第1期。
    孙伯君2007:《契丹小字几类声母的读音》,《民族语文》2007年第3期。
    孙伯君、聂鸿音2008:《契丹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孙景涛2005:《连读变调与轻声产生的年代》,《方言》2005年第4期。
    孙竹1990:《蒙古语族语言词典》,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万雄飞、韩世明、刘凤翥2008:《契丹小字<梁国王墓志铭>考释》,《燕京学报》新25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王洪君2008:《汉语非线性音系学》(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王静如1933:《辽道宗及宣懿皇后契丹国书哀册初释》,《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本第四分。
    王静如1935:《契丹国字再释》,《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五本第四分。
    王力1981:《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
    王孝俊2012:《中国人口通史·辽金卷》(袁祖亮主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
    吴英喆2007a:《契丹语静词语法范畴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
    吴英喆2007b:《契丹小字中“元音附加法”》,《民族语文》2007年第4期。
    吴英喆2007c:《契丹小字中的汉语入声韵尾的痕迹》,《汉字文化》2007年第3期。
    吴英喆2011:《契丹小字<萧敌鲁墓志>和<耶律详稳墓志>绝非赝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2月8日。
    吴英喆2012:《契丹小字新发现资料释读问题》,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2012年
    向南1995:《辽代石刻文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向南、张国庆、李宇峰2010:《辽代石刻文续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年。
    新华社译名资料组1989:《英语姓名译名手册》,商务印书馆,1989年。
    徐琳2006:《辽代玉魁考》,《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4期。
    阎万章1957:《锦西西孤山出土契丹文墓志研究》,《考古学报》1957年第2期。
    杨虎嫩2011:《契丹小字碑铭真伪辨——答刘凤翥先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2月8日。
    杨耐思1981:《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杨若薇2008:《辽代汉语北方方言入声韵尾的消失》,收于《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杨同用1997:《高碑店市志·方言》,新华出版社,1997年。
    张惠英2004:《从“乞大、鞑靼、莽固岱”说起》,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又收入同作者《语言现象的观察与思考》,民族出版社,2005年。
    张建坤2010:《辽代诗文用韵新考》,《福州教育学院学报》第6期。
    张莉1998:《徐水县志·方言》,新华出版社,1998年。
    张铁山2005:《突厥语族文献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
    郑绍宗1973:《兴隆县梓木林子发现的契丹文墓志铭》,《考古》1973年第5期。
    郑晓光2002:《契丹小字<耶律永宁郎君墓志铭>考释》,《民族语文》2002年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1987:《中国语言地图集》,香港朗文(远东)出版公司,1987年。
    朱晓农2010:《语音学》,商务印书馆,201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