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发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古语有云“牧以畜为体,畜以饲为天”,饲料对于牲畜的重要作用正如食物之于人类,不可轻忽。营养物质在“土壤—植物—动物—人”之食物链中的流向与转移,不但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基础,也是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现代农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快速和高效转移与回流。动物营养学正是一门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因此,动物营养学不但是动物生产的理论基础,也是生命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回顾总结其百年的发展历程对于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中国驯养动物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勤劳智慧的中国人积累了许多畜禽饲养方面的经验,其中不乏饲料选择与如何喂养的内容,这在古代农书中多有涉及。然而,那只是建筑在长期生产实践基础上的经验积累,并非以科学试验为依据,所以还称不上动物营养科学。回顾我国动物营养科学史,大体上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到如今已然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到1949年的肇始与奠基阶段;第二阶段,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曲折发展;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的转折与蓬勃发展阶段。当中国动物营养科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我们的祖国正处于内忧与外患并存之际,晚清以来的衰颓局面未见好转,频繁的战争和连年的自然灾害使得民生凋敝,国家经济几近破产;就是在危机之中,畜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出来,也由此备受重视。而较之中国传统的基于感性经验的畜牧饲养方式,西方利用科学试验得来的现代技术,对于增产增收效果更好,动物营养科学恰是近现代科学畜牧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于是这门科学开始在中国扎根发芽并成长起来。虽然当时此方面的科研教育机构乃至学会组织等还大都蕴含在大畜牧之中,但无疑已作为大畜牧科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被提及,甚至专门成立这方面的专门系组从事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这对于科学畜养风气的形成颇有助益,同时也为此后中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研究、管理经验,为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中国动物营养科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受国内政治经济大背景的影响,我国动物营养科学虽走了些弯路,但也有曲折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动物营养科学终于迎来它发展的春天,开始了蓬勃发展的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动物营养专业正式设立并发展完善,1980年成立了专业学会,1989年本专业学术刊物创刊发行,至此,一个学科独立的三个标志已经全部具备。30多年来,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在养殖业及饲料工业上的普遍应用,使得我国肉、蛋、奶等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全国人民膳食结构得到极大改善。
     在诸多因素的影响推动下,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经过百年发展,终于取得了现在来之不易的成绩;同时它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人民的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将会使人们对动物营养科学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对于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来讲既是挑战也是希望。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研究正经历着从常量到微量,从静态到动态,从整体到组织,从表观到内涵,从单因子对比到多因子互作的深入发展。由描述为主的科学向控制科学转变,由“分析时代”进入“系统时代”已然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整体趋势,中国自不能例外。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动物营养科学还是要根据国情,在继承传统,重视当下,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本身就具有世界意义!
     论文正是以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史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之后分别从组织机构、相关书刊、人才队伍以及科研内容和成果等方面对中国动物营养学在20世纪前、后50年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进而对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动因和社会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一章总结了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经验,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Agri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stockbreed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gricultur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stockbreeding relates not only to national or regional economy but also to people's daily life. There are ancient words that livestock is substance for stockbreeding and feedstuff is lifeblood of livestock. The role so important of feedstuffs to livestock just as that of food to man. Transferences of nutrient material in food chain "soil-plant-animal-mankind" is basic and final purpos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 of modern agriculure is tranceferring quickly and efficiently of nutritive in food chain. Animal nutrition is just a discipline on relationship of diet intake and animal life activities. So animal nutrition is not only the theory basic of animal production 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resources-environment science, and will has broad prospects. It will be of great benefit for the development in future to review and summarize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a century of Chinese animal nutrition science.
     In China,domesticating wild animal is ten thousand years. Diligent and sapiential Chinese accumulated many experiences of feeding animals in so long time. Many information about this was recorded in ancient agricultural books. Those experiences could not be called animal nutrition because those based on daily practising not on scientific experiment. Almost one hundred years has gon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animal nutrition science from the 1920's. This one hundred years development sh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the one stage from the 1920's to 1949 is the foundation stage; the two stage from 1949 to the 1970's is the tortuous development stage; the three stage from last years of 1970's to today is the transition and flourishing development stage. During the first stage, our country was in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oubles. Decay situation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didn't mending. The people's livelihood was bad and the state economy was ruined because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frequent wars. Facing crisis the stockbreeding became more important and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Animal nutrition scie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modern scientific stock keeping. The feeding model based on scientific experiment has better effect than that based on daily practising experiences. So the discipline was enrooted and developed in China. At that time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 and learned society organizations was subsumed in broad livestock field. But animal nutrition has been mentioned of so outstanding that the special department engaging studies on this aspect was established. This took great role in forming atmosphere of scientific animal breed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layed a foundation for our Chinese animal nutrition science by providing material base and experience of reserch and manage. During the second stage Chinese animal nutrition science developed on a tortuous way under the whol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background. In last years of 1970's the spring of Chinese animal nutrition science was becoming, so the third stage with great development was beginning. After 1978 the animal nutrition discipline was set up formally and develop continuously. The professional society was established in 1980, and professional academic magazine started publication in 1989. Till then three signs of independent discipline were possessed. More than 30 years 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 science was generally used on breeding and feed industry. So the people's dietary structure was improved obviously with the increasing of meat, eggs and milk.
     Influenced and impelled by many factors, Chinese animal nutrition science has procured hard-won achievement. At the same time it's development influences people's life in just about all aspects. With the developing of society and the change of idea, the requirment of people to animal nutrition science is increasing. That is a challenge and a opportunity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animal nutrition science. Chinese animal nutrition science is experiencing tranformation from normal amount to micro amount, from static state to dynamic state, from whole to microstructure, from appearanc to core, from contrast of single factor to mutual working of poly-factor. It is the overall trend of animal nutrition science from analysis era to control era in the world including China today. But in future development Chinese animal nutrition science should go a characteristic way based on national conditions, by means of carrying on traditions, paying great attention on today, learning from foreign county. This also has worldwide significance!
     The hundred years developing history on Chinese animal nutrition science is the subject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At first the foundation and background of developing was introduced. Subsequently, the paper researched on the anterior and the posterior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s one hundred years throung related organizations, books and periodicals, talent team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of Chinese animal nutrition science. Then development motivation and social influence of the Chinese animal nutrition was analyzed. In the last chapter the paper summarized experience of the one hundred years developing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of Chinese animal nutrition.
引文
①卢德勋:《面向21世纪,加速我国动物营养学从整体走向世界》,《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1999年第16卷第5期。
    ②卢德勋:《2000动物营养研究进展》,农业出版社,2001年,第3-8页。
    ③王恬:《饲料营养研究进展》,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3-7页。
    ①《新唐书·兵志》
    ①李根蟠:《我国古代的农牧关系》,《平准学刊(第一集)》,中国商业出版社,1985。
    ①金元时期的农书《韩氏直说》,转引自王芳,王思明:《中国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①《孟子·梁惠王上》
    ①张振楣:《烹调是饥饿文化的产物》,《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3期,第8-9页。
    ①张謇:《请兴农会奏》,《张季予九录·实业录》,卷1,第6页。
    ①《东南大学农科畜牧系沿革》,《农学杂志》,1925年第2卷第5期。
    ②《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一览》,《中华农学会报》,1930年第85卷,第8-16页。
    ③汪直章:《东南大学江苏—农畜牧丛书之一——畜牧概言一束》,江阴华通印书馆代印,出版年未注明,估计在1917-1920年之间,第92-93页。
    ①程绍迥:《在中央大学畜牧兽医学系演讲——中国畜牧之动向》,《畜牧兽医月刊》1942年第2卷第7期,第133-134贝。
    ①吴信法:《普通畜牧学》,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0页。
    ①张存根:《转型中的中国畜牧业:趋势与政策调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第11页
    ②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近代畜牧兽医史料集》,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年,第92页。
    ③李群:《中国近代畜牧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第114页。
    ④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近代畜牧兽医史料集》,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年,第92页。
    ⑤世界知识手册编辑委员会:《世界知识手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第1295-1296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1955年度国民经济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1956年6月14日。
    ②《国务院批转农业部关于加速发展畜牧业的报告》,1980年。
    ①中国饲料区划课题组:《中国饲料区划》,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年,第21页。
    ②中国饲料区划课题组:《中国饲料区划》,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年,第21页。
    ③林祥金:《新时期的畜牧业经济问题》,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年,第6页。
    ①农业部:“关十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2001年10月20日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
    ②张存根等:《转型中的中国畜牧业:趋势与政策调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第14页。
    ③沈长江:《中国畜牧地理》,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年,第1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年鉴》2001年。
    ①张存根等:《转型中的中国畜牧业:趋势与政策调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第14页。
    ②张利庠:《中国饲料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第42页。
    ①王济民:“畜产品加工业”,《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年鉴》(2001年),中国农业出版社,第7-9页。
    ②四川省畜牧食品局调查资料。
    ③A.H.恩斯明格,M.E.恩斯明格,J.E.康兰德,J.R.K罗布森著,王维洲、王维球等译,李伟格等校:《食物与营养》。见:美国《食物与营养百科全书》选辑(1)、(4),农业出版社,1986年,第412-415,6-7页。
    ①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粮食和经济作物发展研究》,1985年。
    ②刘少伯,常景蔚,杨庭楷:《发展我国畜牧业应走什么路子》,《中国农村经济》,1988年第1期,第31-33页。
    ③出维明,周章跃:《中国饲料粮市场供应需求与贸易发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①王恩胡,李录堂:《中国食品消费结构的演进与农业发展战略》,《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2期,第14-25页。
    ②高照良,彭珂珊:《中国畜牧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措施的研究》,《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年第2期。
    ③佟晓晨:《中国畜产品消费分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3卷第3期,第86-89页。
    ①卢良恕,张肇鑫,任志高等:《农业区域开发技术对策》,农业出版社,1991年,第458-468页。
    ②卢良恕等:《畜牧业生产结构与发展前景》,农业出版社,1991年,第119-142页。
    ①何欣:《动物营养与饲料》,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页。
    ①张子仪:《从科学发展观谈我国动物营养科研工作的跨越与回归》,《中国畜牧杂志》,2005年第41卷第8期,第3-5页。
    ②卢德勋:《系统动物营养学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
    ③杨胜:《关于生态应用(Eco-nutrition)的一些倾向:环保饲料配方的开发》,《饲料与畜牧》,1998年第1期,第13-18页。
    ④吴兴利,边连全,计成:《.论动物营养学与生态学的基本关系》,《动物营养学报》,2005年第17卷第4期,第6-9页。
    ①郭文韬等:《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第448页。
    ①郭文韬等:《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第448页。
    ②郭文韬等:《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第447页。
    ③《实业》,《东方杂志》,2(7)。
    ④《中国年鉴(第一回)》(牧业行政部分),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①周建侯:《过去一年间之农艺化学界》,《中华农学会报》(1930-1931),1931年,总第八十五期。
    ①《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一览》,《中华农学会报》(1930-1931),1931年,总第八十五期。
    ①张仲葛:《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祥》,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6-11页。
    ②郭文韬,曹隆恭:《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年,第479页。
    ①王栋:《关于大学农学院畜牧系课程标准之意见》,《畜牧兽医月刊》,1945年,第5卷第11、12期合刊:第147-149页。
    ①轻微:《畜牧兽医季刊发刊词》,《畜牧兽医季刊》,1935年,第1卷第1期。
    ①余洋棠:《计算饲料之实用》,《畜牧兽医季刊》,1936年,第2卷第4期,第128-136页。
    ①因刘运筹君当时同与陈宰均先生就教于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故此书曾得陈宰均先生“详加校阅,以期译名之一致”。
    ②见该书序言。
    ①见该书自序。
    ①北京农业大学前身为清朝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23年3月改国立北京农业大学,1927年8月北京各大学改组为国立京师大学校,北京农业大学并入为该校农科,1928年京师大学校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农科为该校农学院。
    ①见《东方杂志》1921年第18卷24期。
    ②当时章任国民政府教育总长兼北京农业大学校长。
    ③见《现代评论》1926年第3卷第68期。
    ①张仲葛,朱先煌:《中国畜牧史料集》,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454页。
    ①按照英国当时大学教育的学制规定,申请者须通过5门普通教育证书考试科目后,十每年9月1日至12月15日向大学入学委员会提出次年入学许可的申请。
    ②王栋先生提出“牧草是农畜最主要、最优美、最经济的饲料”。
    ①许振英:《拳拳爱国心,切切报国行》,《许振英文选》,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扉页。
    ②前两年在南京,着重“江北猪”;后三年在四川,着重“内江”、“荣昌”猪和引进猪的杂交。
    ③1936年夏许振英先生已应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邹树文的聘请,任该校畜牧兽医系教授。前此,1935年,由河南转任河北农学院教授。
    ①许振英:《为今后之畜牧进一言》,《中国畜牧兽医汇编》,原国民党政府农林部中央畜牧实验所(重庆),1942。
    ②张仲葛:《老骥知途》,《许振英教授纪念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第19-27页。
    ③许振英:《对我国农牧结合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学术讨论会会议材料》,东北农学院单行本。
    ④《黄帝内经·藏气法时论篇》提出:“药毒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①佚名:《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一览》,《中华农学会报》,1930年第85期。
    ①濮成德:《矿质饲料转与乳牛产乳量之影响试验》,《畜牧兽医季刊》,1935年第1卷第1期,第47-58页。
    ②陈之长:《鸡之消化道酵酶作用之研究》,《畜牧兽医季刊》,1940年第4卷第2期,第27-32页。
    ③蔡无忌:《本所三年来事迹撮要·饲养管理研究》,《畜牧兽医汇报》,1945年1月第3卷第1期(农林部中央 畜牧实验所三周年纪念特刊),第31页。研究的前三项内容在1943年2月即完成,后两项内容时间可能更长一些,因为作“撮要”之时尚在进行中。
    ①袁谦:《饲鸡之试验》,《农学杂志》,1925年第2卷第5期。
    ②许振英,彭文和:《标准与农习饲养法对母猪发育及生育之影响》,《中央畜牧兽医汇报》,1942年,第1卷第1期。
    ③《两江雏鸭肫肥试验》,《中央畜牧兽医汇报》,1945年第3卷第1期。
    ④赵海泉:《西康牦牛及犏牛产乳能力之检定》,《畜牧兽医月刊》,1942年,第2卷第4期。
    ①何继强:《家禽肥育试验饲料之研究》,《农声月刊》,1937年,第2期(畜牧专号),第203-204页。
    ②许振英,彭文和:《内江种猪场饲养试验报告》,《畜牧兽医季刊》,1940年第4卷第2期,第1-16页。
    ①王栋:《玉蜀黍青贮料对乳牛产乳影响之测定》,《畜牧兽医月刊》,1948年第7卷第8、9期合刊。
    ②轻微,王宗佑:《肥育幼猪用科学饲料与习惯饲料之比较》,《畜牧兽医季刊》,1935年第1卷第1期,第29-45页。
    ①卢润孚:《乳牛对十棉籽饼给量之研究》,《农学杂志》,1925年第2卷第5期。
    ②许振英,彭文和:《内江种猪场饲养试验报告》,《畜牧兽医季刊》,1940年第4卷第2期,第1-16页。
    ③许振英,彭文和:《内江种猪场饲养试验报告》,《畜牧兽医季刊》,1940年第4卷第2期,第1-16页。
    ①许振英,彭文和:《内江种猪场饲养试验报告》,《畜牧兽医季刊》,1940年第4卷第2期,第1-16页。
    ②张仲葛,陈育新等:《木薯粉对于家禽肥育价值之试验》,《畜牧兽医月刊》,1942年第2卷第10期,第247-248页。
    ①张龙志,李炳坦:《猪之菜油枯与花生饼比较饲养试验报告》,《畜牧兽医月刊》,1944年第4卷第1期。
    ②张龙志:《猪之黄白玉米比较饲养试验报告》,《畜牧兽医月刊》,1943年第3卷第4、5期合刊。
    ③濮成德:《用代乳粉饲养小牛试验报告》,《畜牧兽医月刊》,1944年第4卷第8、9、10期合刊。
    ①张龙志,苏一兴:《以猪血作仔猪主要代乳品之试验报告》,《畜牧兽医月刊》,1944年第4卷第l期。
    ②唐翘燊:《华北猪种饲养比较试验设计报告》,《畜牧兽医季刊》第3卷第1期,第25页。汪国舆:《波支猪定县猪及波×定第一代杂种猪饲养比较》,《中华农学会报》,1933年第116期。
    ①许振英,张龙志:《外国猪与四川猪之粗料利用比较》,《畜牧兽医月刊》,1941年第1卷第10期。
    ②许振英,张龙志:《猪只个别饲养试验报告》,《畜牧兽医月刊》,1941年第1卷第11期。
    ③轻微,张松荫:《半血种与土种猪肥育之比较》,《畜牧兽医季刊》,1935年第1卷第1期,第78-4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4页。
    ①毛达如:《中国普通高等农业学校要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页。
    ①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78页。
    ①国家重点学科,又称全国重点学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高等院校中,对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进行详细考核后,择优确定并计划安排重点建设的学科;是评定二级学科的最高等级。原国家教委于1986年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开展首次重点学科评选。
    ②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东北农业大学:《许振英文选》,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第904页。
    ①胡殿金译,伊·斯·波波夫原著:《家畜饲养学》,财政经济出版社,1955年,引言部分。
    ①东北农学院主编:《家畜饲养学》,农业出版社,1979年,绪言部分。
    ①信乃诠:《当代中国农业科学研究进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第90页。
    ①许振英:《动物营养学报创刊献辞》,《动物营养学报》,1989年第1期,第1-3页。
    (①许振英:《畜牧业基础》,东北农学院动物营养研究室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84年,第3页。
    ①许振英,陈润生:《养猪科技的国内外水平对比和赶超设想(初稿)》,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内部资料,成文于1978年9月。
    ①中国畜牧学会,东北农业大学:《许振英文选》,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第122页。
    ①轻微:《吾国畜牧事业之过去现在与将来》,《畜牧兽医季刊》1941年第4卷第3期,第26-33页。
    ①张了仪:《对我国饲料营养科学研究工作的反思》,《中国畜牧兽医》,2003年Ol期,第3-6页。
    ②1958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创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③1977年9月,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来大兴区红星区鸡场和试验猪场后亲笔题词:“总结经验,把机械化养猪、养鸡事业发展起来,满足人民需要。”
    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2页。
    ①卢润孚:《我国畜牧事业之改进问题》,《畜牧兽医月刊》,1942年,第2卷第8期,第161-164页。
    ②许振英:《中国畜牧事业的几个基本问题》,《畜牧兽医月刊》,1940年,第1卷第1期,第41页。
    ③费理朴拟,许振英先生译:《中国畜牧之改良》,《中央畜牧兽医汇报》,1944年第2卷第1期,87-93页。
    ④虞振镛:《中国畜牧政策之刍议》,《中央畜牧兽医汇报》,1944年,第2卷第4期,第1-5页。
    ⑤张范村:《谈谈战后畜牧兽医教育》,《中央畜牧兽医汇报》,1944年,第2卷第3期,第1-3页。
    ①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粮食和经济作物发展研究》,1985年。
    ②刘少伯,常景蔚,杨庭楷:《发展我国畜牧业应走什么路子》,《中国农村经济》,1988(1),第31-33页。
    ③出维明,周章跃:《中国饲料粮市场供应需求与贸易发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第30页。
    ④王恩胡,李录堂:《中国食品消费结构的演进与农业发展战略》,《中国农村观察》,2007(2),第14-25页。
    ①张利庠:《中国饲料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第29页。
    ②张利庠:《中国饲料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第30页。
    ①汪直章:《东南大学江苏一农畜牧从书之——畜牧概言一束》,江阴:华通印书馆代印,出版年未注明,估计在1917-1920年之间,第92-93页。
    ①王恬:《畜牧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3页。
    ②何欣:《动物营养与饲料》,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页。
    ①林祥金:《新时期的畜牧业经济》,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第22-23页。
    ②同上。
    ③王化信:《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畜牧业将要实现八个转变》,《中国动物保健》,2001年第2期,“专家视点”。
    ④张子仪:《试论现代化畜牧业的科学发展观》,《养殖与饲料》,2004年第5期,第10-12页。
    ①所谓营养学上的“木桶原理”即营养的吸收效果由低于动物实际需要量最多的那种营养素决定,其他营养素再多,也无济于事,只能是浪费;它强调的是各种营养素的平衡搭配,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生产效果。,
    ②全国饲料工业办公室,中国饲料工业协会:《饲料工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国饲料工业年鉴》(1991-2000)。
    ①全国饲料工业办公室,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中国饲料工业年鉴》(1991-2000),第159页。
    ②全国饲料工业办公室,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中国饲料工业年鉴》(1991-2000),第160页。
    ③全国饲料工业办公室,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九十年代的中国饲料工业》,《中国饲料工业年鉴》(1991-2000),第5页。
    ①全国饲料工业办公室,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九十年代的中国饲料工业》,《中国饲料工业年鉴》(1991-2000),第5页。
    ①猪肉肉料比按1:3计。
    ②禽蛋蛋料比按1:2.3计。
    ③禽肉肉料比按1:2.1计。
    ④王恬:《畜牧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3页。
    ⑤杜政,鲁仲钰等:《国内外饲料工业发展状况的调查》,《郑州工程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⑥全国饲料工业办公室,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九十年代的中国饲料工业》,《中国饲料工业年鉴》(1991-2000),第5页。
    ①《中国统计年鉴》(各年份)。
    ②《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第366页。
    ③王恩胡,李录堂:《中国食品消费结构的演进与农业发展战略》,《中国农村观察》,2007(02):14-25页。
    ①饲料中某营养素表观消化率=[(食入饲料中某营养素—粪中某营养素)/食入饲料中某营养素]×100%.
    ①杨凤:《动物营养学》,1999年版,第17页。
    ①卢良恕,张肇鑫等:《农业区域开发技术对策》,农业出版社,1991年,第458-468页。
    ②由农业部畜牧兽医局:《饲料粮消费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中国牧业通讯》,2004年第14期,42-43页。
    ③李芝兰:《粮食主产区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对策分析》,《农村经济》,2003年第7期,第64-66页。
    ④“营养体农业”,即为解决饲料问题,以不收籽实而专门生产植物茎叶为主的农业生产系统。
    ①蒋玉铭:《解决未来食物问题的新思路》,《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年第19卷第1期,第24-26页。
    ①吴晓侠:《农区种草养畜是转变草食畜禽饲养方式的必由之路》,《现代畜牧兽医》,2007年第1期,第6-8页。
    ②张卫建,谭淑豪等:《南方地区草业在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草业学报》,2006年第6期,第1-6页。
    ③王道龙等:《我国营养体产业与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年第6期,第1-5页。
    ④游金明,瞿明仁,张宏福:《动物营养对环境的影响及营养学调控方法》,《饲料研究》,2002年第4期,第20-22页。
    ①张子仪:《规模化养殖业及饲料工业中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饲料工业》,1997年第18卷第9期,第1-3页。
    ①张子仪:《对我国饲料营养科学研究工作的反思》,中国畜牧兽医,2003年第1期,第3-6页。
    ②张子仪:《对我国饲料营养科学研究工作的反思》,中国畜牧兽医,2003年第1期,第3-6页。
    ①1958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创意,通过了“鼓足十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1977年9月,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来大兴区红星区鸡场和试验猪场后亲笔题词:“总结经验,把机械化养猪、养鸡事业发展起来,满足人民需要。”
    ①汪启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年会特刊词》,《畜牧兽医季刊》,1937年第3卷第1期,第118-120页。
    ②刘行骥:《中国畜牧学会筹备经过》,《畜牧兽医季刊》,1937年第3卷第1期,第125页。
    ①卢德勋:《计量营养学是当代动物营养学发展的前沿》,《内蒙古畜牧科学》,1990(1):1-5页。
    ②刘玉庆,张玉忠等:《生态营养(Eco-nutrition)理论与无公害养殖》,《饲料工业》,2002,23(12):14页。
    ①张子仪先生访谈,见《中国家禽》,2001年,第23卷第14期,第2-5页。
    ①张建云,乔颖丽:《21世纪畜牧业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农业经济》,2000年,第1期,161-167页。
    ①王宏,霍启光:《从粮食问题看我国动物营养发展趋势》,《中国饲料》,1996年第10期,6-8页。
    ②吴会花,白雅贞:《浅谈蛋白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生物学通报》,2001年第36卷第11期,第46页。
    ③罗兰:《利用生物技术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饲料研究》,1999年第4期,第11-13页。
    ①汪儆:《.木聚糖酶制剂对生长肥育猪次粉日粮饲养效果的影响》,《中国饲料》,1997年第3期,第17-19页。
    ②郭利川,刘泗功等:《复合酶制剂在蛋鸡配合饲料中的应用》,《中国饲料》,1994年第3期,第32页。
    ①卢德勋:《动物机体自我营养调控功能及其实践意义》,《内蒙古畜牧科学》,1997年增刊,第20-29页。
    ②贺普霄:《论畜禽营养代谢病的现状及展望》,《饲料与畜牧》,1999年第1期,第6-10页。
    ①卢德勋:《计量营养学是当代动物营养学发展的前沿》,《内蒙古畜牧科学》,1990年第1期,第1-5页。
    ②邢廷铣:《动物生态营养学在崛起》,《家畜生态》,2000年第21卷第1期,第1-5页。
    ①程绍炯先生民国三十一年三月在中央大学畜牧兽医学系的演讲,《畜牧兽医月刊》,第2卷第7期:第133-134页。
    ②许振英:《中国畜牧事业的几个基本问题》,《畜牧兽医月刊》,1941年第1卷,第5、6期合刊,第180-181页。
    ③张子仪:《对我国畜牧业的回顾与展望》,《饲料广角》,2000年,第13期,第5-7页。
    ①张了仪:《养殖业要从国情出发走中国自己的道路》,《中国家禽》,2001年第23卷第14期,第3-5页。
    ②同上。
    ③李新,李群:《试论中国古代的“农牧结合”》,《农业考古》,2010年,第1期。
    ④李新,李群:《明代军屯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的影响》,《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23卷第3期,第115-117页。
    ①张子仪:《我国跨世纪畜牧业对饲料资源的需求分析与对策》,《国外畜牧科技》,1999年,第26卷第1期,2-4页。
    [1][汉]汜胜之著,万国鼎辑释.汜胜之书辑释[Z].农业出版社,1980.
    [2][汉]崔寔著.四民月令校注[Z].中华书局,1965.
    [3][汉]刘安著.淮南万毕术[Z].江阴南菁书院影印清光绪14年(1888)版本.
    [4][北魏]贾思勰著,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Z].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5][唐]唐六典.“司农寺”卷[Z].中华书局,2005.
    [6][宋]欧阳修,宋祁著.新唐书·兵志[Z].中华书局,1975.
    [7][元]王祯著,王毓瑚校.王祯农书[Z].农业出版社,1981.
    [8][清]张宗法著,邹介正等校释[Z].三农纪校注.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
    [1](英)P Mcdonald等编著,王九峰,李同洲主译.动物营养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宰均译,W. A. Henry原著,F.B. Morrison重著.饲料与饲养(全三册).商务印书馆,1939.
    [3]陈越,杜生明.21世纪初畜牧兽医学可发展展望[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4]成广仁.畜牧学世纪之交话畜牧[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程绍迥,蔡无忌.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近代畜牧兽医史料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
    [6]董光璧.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7]邓蓉,张存根,王伟著.中国畜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8]樊期曾主编.东北农业教育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
    [9]冯焕文.畜牧学[M].上海:中华书局,1948.
    [10]冯仰廉主编.反刍动物营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1]《国际食物、营养与社会经济发展讨论会论文集》编辑委员会.国际食物、营养与社会经济发展讨论会论文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畜牧兽医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13]龚造时,陆费.家畜饲养法[M].上海:中华书局印行,1946.
    [14]郭文韬,曹隆恭.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
    [15]郭文韬等.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16]呙于明,齐广海主编.家禽营养与饲料科技进展:第二届全国家禽营养与饲料科技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7.
    [17]呙于明.家禽营养与饲料[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
    [18]郝正里.畜禽营养与标准化饲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4.
    [19]洪明佑.畜牧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20]侯梅先等.中国当代农业科技成果选编[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21]纪宝成.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设置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2]计成,许万根主编.动物营养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23]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畜牧业发展战略与科技对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4]林洪金,史东辉.动物营养与饲料[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8.
    [25]林祥金.我国的畜牧业经济[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26]林祥金.新时期的畜牧业经济问题[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27]林祥金.中国农区畜牧业经济问题[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
    [28]林祥金,刘政等编译.国外食物革命与畜牧业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1.
    [29]卢德勋主编.2000’动物营养研究进展[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1.
    [30]卢德勋等.现代反刍动物营养研究方法和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31]李德发.粗饲料的加工与利用[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32]李德发.猪的营养[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3]李美同,李玲,张子仪.饲料添加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4]李水出,王振如主编.简明中国农业教育辞典[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5]刘强.反刍动物营养调控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科技出版社,2008.
    [36]刘运筹、崔廷瓒译,凯尔纳(O.Kellner)著.农畜饲养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37]刘志澄,黄佩民.中国农业科技之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
    [38]农业部科技委员会等.中国农业科技工作四十年[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39]农业部科学技术司.1980-1994获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名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5.
    [40]农业部科学技术司.农业获奖科技成果汇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41]农业部科技司.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获奖项目人名录[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12.
    [42]农业部科技司.中国农业科学研究机构[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43]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中国农业教育50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9.
    [44]农业部畜牧兽医司,中国牧工商公司,中国种畜进出口公司.中国畜牧业一体化十年[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45]牛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汇编.1978-2003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6]齐广海主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进展:霍启光先生七十华诞暨从事畜牧科学事业五十周年纪念文选[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7]裘维蕃,安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养殖卷[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48]全国畜牧业经济研究会.畜牧业产业化问题研究[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49]沈长江.中国畜牧地理[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50]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51]田维明,周章跃等.中国饲料粮市场供给需求与贸易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52]汤逸人译,R. W. Phillips, R. G. Johnson, R. T. Moyer著.中国之畜牧[M].上海:中华书局,1948.
    [53]王成章,王恬.饲料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54]王栋.动物营养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1950.
    [55]王和民,张子仪.畜禽饲养[M].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56]王永康.上海畜牧业迈向21世纪的思索[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
    [57]王恬主编.饲料营养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8]吴晋强等.动物营养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59]徐贵华,韩惠鹏等.高等农业院校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5.
    [60]畜牧业生产结构与发展前景研究组.畜牧业生产结构与发展前景[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61]许建文.中国当代农业政策史稿[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62]许振英等主编.动物营养研究进展1994[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
    [63]杨凤主编.动物营养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64]游修龄.农史研究文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65]周邦任,费旭主编.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66]张存根.转型中的中国畜牧业:趋势与政策调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67]张存根.畜牧业经济与发展(2000-2005)[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68]张存根.畜牧业经济与发展(2006-2007)[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69]张利庠等.中国饲料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70]郑学稼.家畜饲养学[M].上海:黎明书局,1933.
    [71]张宏福,张子仪等.动物营养参数与饲养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72]张利庠等.中国饲料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73]周明.饲料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74]张子仪.中国饲料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75]张仲葛.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祥[M].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
    [76]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主编.21世纪畜牧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77]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年.
    [78]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50年.1957-2007[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79]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中国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表[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
    [80]《中国饲料区化》课题组.中国饲料区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
    [81]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东北农业大学编.许振英文选[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82]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近代畜牧兽医史料集[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83]朱荣.当代中国的农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
    [1]蔡辉益.饲料安全、环境保护与动物营养的关系研究进展[J].畜牧与兽医,2002,34(增刊).
    [2]陈之长.鸡之消化道酵酶作用研究[J].畜牧兽医季刊,1940,4(2)
    [3]费理朴拟,许振英先生译.中国畜牧之改良[J].中央畜牧兽医汇报,1944,2(01).
    [4]富象乾.中国饲用植物研究史[J].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82(1).
    [5]高照良,彭珂珊.中国畜牧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措施的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02).
    [6]高腾云,郭金玲.八所大学动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0,(08).
    [7]郭淑梅.畜禽饲料的分类[J].吉林畜牧兽医,2006(5).
    [8]何继强.家禽肥育之试验研究[J].农声月刊,畜牧专号,1937,(203-204)
    [9]胡先骕作,胡宗刚整理.近世中国农业研究机构概况[J].中国科技史料,2004,25(1).
    [10]胡耀高.八十年代我国畜牧业生产回顾[J].黄牛杂志,1992,18(1).
    [11]姜明宇.以畜牧业为主导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5,(01).
    [12]开兴,朱继富.生物技术在动物营养学上的应用[J].家畜生态,2004,25(4)
    [13]李德发,朱晓萍.科研是饲料工业发展的基础[J].中国饲料,1995(3)
    [14]卢德勋.在动物营养学领域应用系统科学的初步探索[J].内蒙古畜牧科学,1997(增刊).
    [15]卢润孚.我国畜牧事业之改进问题[J].畜牧兽医月刊,1942,2(08).
    [16]李钢.北京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动物营养室简介[J].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1991(4)
    [17]李群.近代我国畜牧科技事业发展回顾与思考[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2(03).
    [18]李群.中国近代畜牧科研机构的建立及畜禽养殖研究的进[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
    [19]李易方.促进畜牧业向商品生产和现代化转化[J].饲料研究,1984年(03).
    [20]李易方.中国奶业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乳业,2003(02).
    [21]李易方.种草养畜开拓西北畜牧业发展的新天地[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4(02).
    [22]李易方.发展牧工商联合企业的几个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1983年(01).
    [23]李易方.展望本世纪末发展中国家畜牧业的前景[J].世界农业,1980(06).
    [24]李易方,朱纪良.关于促进粮食转化为畜产品的问题[J].农业技术经济,1984(11).
    [25]李英.近年国内动物营养研究进展[J].河北畜牧兽医,2003,19(2).
    [26]刘国庆.动物营养研究中的若干热点问题[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3(4)
    [27]刘雷,陈玉艳等.动物营养与环境保护的讨论[J].饲料与畜牧,2005(6)
    [28]刘学剑.我国动物营养和饲料科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J].广东饲料,2004(02).
    [29]刘伟杰,王德忠,李永芳.生态学原理在现代畜牧业建设中的应用[J].干旱区研究,2003,(02).
    [30]刘武军,许斌,热孜亚.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J].草食家畜,2003,(03).
    [31]卢德勋.动物机体自我营养调控功能及其实践意义[J].内蒙古畜牧科学,1997(增刊)
    [32]卢润孚.乳牛对于棉籽饼给量之研究[J].农学杂志,1925,2(5)
    [33]鲁彦.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科研措施及其成就[J].古今农业,2005(1).
    [34]吕朝阳.从系统动物学的诞生和发展探讨现代动物学研究的特点[J].生物学杂志,2000,(02).
    [35]廖国周,葛长荣.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饲料广角,2002,(24).
    [36]潘竟平.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草食畜牧业[J].甘肃畜牧兽医,2004(1).
    [37]彭建军,邓飞.中国动物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农学通报,2006,(11).
    [38]濮成德.用代乳粉饲养小牛试验报告[J].畜牧兽医月刊,1944(4).
    [39]轻微.吾国畜牧事业之过去现在与将来[J].畜牧兽医季刊,1941,4(03).
    [40]石娇.从欧洲畜牧业现状浅谈中国的畜牧业发展趋势[J].畜牧与兽医,2005(1).
    [41]史照林.饲料工业_畜产品增长的基础与动力[J].农业技术经济,1997(2).
    [42]唐胜球,邹晓庭,董小英.动物营养研究的发展趋势与挑战[J].饲料广角,2003(10).
    [43]王宏,霍启光.从粮食问题看我国动物营养发展趋势[J].中国饲料,1996(10).
    [44]王文杰.动物营养学研究发展趋势[J].天津农业科学,1998(10).
    [45]王祖望,黄大卫.宏观动物学研究现状和未来十五年发展趋势[J].动物学报,1995,(01).
    [46]文杰,张子仪.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刍议[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1999(03).
    [47]邬小兵,乐国伟等.营养物质调控动物基因表达作用机制[J].生理科学进展,2002,33(1).
    [48]吴兴利,边连全,计成等.论动物营养学与生态学的基本关系[J].动物营养学报,2005,17(4).
    [49]谢崇文,乔巨才.应用动物营养科学技术加快猪的瘦肉生产[J].宁夏农学院学报,1988(2)
    [50]刑廷铣,黄瑞林.动物生态营养学在崛起[J].家畜生态,2000,21(1).
    [51]徐矶.畜牧生产的成就及现代化若干问题[J].农业科技通讯,1984(10).
    [52]徐学萍.浅谈饲料安全与食品安全[J].四川畜牧兽医,2005(6).
    [53]许振英,彭文和.标准与农习饲养法对母猪发育及生育之影响[J].中央畜牧兽医汇报,1942,1(1).
    [54]许振英.动物营养学报创刊献辞[J].动物营养学报,1989(1)
    [55]许振英.实行农牧结合加强畜禽营养研究[J].饲料研究,1981(1)
    [56]许振英.甜菜叶喂猪试验[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57(1).
    [57]徐丙臣,袁堂梅.循环经济是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5,(04).
    [58]虞振镛.中国畜牧政策之刍议[J].中央畜牧兽医汇报,1944,2(04).
    [59]袁谦.饲鸡之试验[J].农学杂志,1925,2(5)
    [60]于潇萌,刘爱民.促使畜牧业养殖方式变化的因素分析[J].畜牧经济,2007,43(10)
    [61]杨胜.关于生态营养(Eco-Nutrition)的一些动向—环保饲料配方的开发[J].饲料与畜牧,1998(1).
    [62]杨在宾.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山东畜牧兽医,2002(02)
    [63]杨植民.中国近代畜产技术述略[J].古今农业,1991(3).
    [64]叶美琼.探讨我国畜牧业经济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J].福建畜牧兽医,2005,(02).
    [65]游金明,瞿明仁,张宏福.动物营养对环境的影响及营养学调控方法[J].饲料研究,2002(4).
    [66]佚名.东南大学农科畜牧系沿革[J].农学杂志,1925,2(05)
    [67]佚名.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一览[J].中华农学会报,1930,85.
    [68]昝林森,田万强,梁宏伟,王兴平.生物技术在现代畜牧业中的应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4,(04).
    [69]赵海泉.西康猪与蛮猪成长及饲养试验[J].畜牧兽医月刊,1942,2(9).
    [70]张春雷,刘福柱.影响肉禽产品品质的营养因素[J].饲料工业,2002,23(5).
    [71]张范村.谈谈战后畜牧兽医教育[J].中央畜牧兽医汇报,1944,2(03).
    [72]张龙志.猪之黄白玉米比较饲养试验报告[J].畜牧兽医月刊,1943(3).
    [73]张剑.清末民初农业教育体系的初创及其原因[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1).
    [74]张建新.论农业新技术革命与饲料工业产业化[J].当代畜禽养殖业,2006(12).
    [75]张挺.动物营养代谢与免疫研究进展[J].饲料博览,2002(10)
    [76]张新焕,阎新华,杨德刚,陶江.中国畜牧业发展的时空演变及趋势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3,(03).
    [77]张子仪.动物营养研究工作在菜篮子工程中的任务[J].云南畜牧兽医,1989(3).
    [78]张子仪.重新审视传统千家万户养殖业模式在生态农业中的战略意义[J].饲料广角,2003(1).
    [79]张子仪.我国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百年回顾与历史任务[J].中国饲料,2009(18).
    [80]张子仪.从科学发展观谈我国畜牧业在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的若干问题[J].中国禽业导刊,2006(4).
    [81]张子仪.从科学发展观谈我国动物营养科研工作的跨越与回归[J].中国畜牧杂志,2005(08).
    [82]张子仪.对我国饲料营养科学研究工作的反思[J].中国畜牧兽医,2003(01).
    [83]张子仪.从科学发展观谈我国动物源食物安全生产中的若干问题[J].食品与药品,2005(02).
    [84]张子仪.推陈出新科学引导千家万户养殖业走循环经济之路[J].当代畜禽养殖业,2003(01).
    [85]张子仪.我国养殖业在新世纪中的若干难题与对策刍议[J].国外畜牧科技,2001(01)
    [86]张子仪.从我国人民膳食结构演变谈三元结构农业的内涵性改造[J].中国工程科学,2000(08).
    [87]张子仪.试论我国三元结构农业的内涵性改造[J].国外畜牧科技,2000(01).
    [88]张子仪.对我国畜牧业的回顾与展望[J].饲料广角,2000(13).
    [89]张子仪.我国跨世纪畜牧业对饲料资源的需求分析与对策[J].国外畜牧科技,1999(01).
    [90]张子仪.规模化养殖业及饲料工业中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J].饲料工业,1997(01).
    [91]周元军.我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04).
    [92]朱联营.中国科技期刊产生初探[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3).
    [93]朱联营.简析中国科技期刊初创时期对科学技术的传播[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
    [94]庄维民.近代山东畜牧业技术的研究与改良[J].古今农业,1992(2).
    [95]中央畜牧实验所.本所三年来事迹撮要·饲养管理研究[J].中央畜牧兽医汇报,1945,3(1).
    [96]张仲葛.中国近代畜牧兽医教育发展简史[J].古今农业,1992(3).
    [1]陈艳涛.抗战时期大后方农业科技发展分析[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1.
    [2]董焕程.影响我国饲料质量安全的因素及对策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3]李群.中国近代畜牧业发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3.
    [4]唐颖.中国近代科技期刊与科技传播[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5]杨建华.中国近代教育期刊与近代教育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6]尹洁.西北近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