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多曼巴扎仓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藏医学((?)Tibetan medicine)是全世界范围内为数不多的几个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至今仍然在被其传播区域的人们所使用的世界传统医学之一。4000年以前乃至更久的史前时期,青藏高原的先民就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公元7至9世纪在融合欧亚各医学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了较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至公元18世纪,随着藏传佛教的传播,藏医学不仅分布于整个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南麓西缘这片广袤的藏裔民族聚居区(按照今天的国别和行政区域划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藏区、印度北部的拉达克、锡金、尼泊尔西部和北部、不丹王国),而且已经传播到了所有蒙古裔民族居住的区域(包括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以及中国其他诸如黑龙江、辽宁、吉林、新疆等省区的蒙古族聚居区、蒙古国、俄罗斯联邦贝加尔湖地区的布里亚特共和国、图瓦共和国和伏尔加河流域的卡尔梅克共和国等地区)。藏医学能够传播到如此广袤的地域,特别是17世纪以后在安多和诸蒙古部族地区传播如此之快,曼巴扎仓功不可没。
     “曼巴扎仓”((?))为藏语音译,“曼巴”((?))意为“医生”,“扎仓”((?))意为“经院或学院”,“曼巴扎仓”即藏蒙地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内学习藏蒙医学、培养藏蒙医生的专门机构,是集医学教育、医疗、制剂等为一体的藏蒙医学综合发展中心。它是15世纪格鲁派创立后,包括藏医学在内的藏传佛教寺院教育进一步组织化、体系化的产物。其模式肇始于公元1696年第司·桑杰嘉措((?)1653-1705)在拉萨创建的藏医学中心——迦布日医学利众院((?)(?)),之后逐渐传播至安多和蒙古等地区,在以上地区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内创建了近百座曼巴扎仓。曼巴扎仓以藏传佛教寺院为依托,高度组织化、体系化,历史上对藏医学在安多和蒙古地区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教育体制完备、教学内容充实,教学方法独具特色,培养造就了大量的藏蒙医学人才,并且注疏、编写了大量的藏医学典籍。其形成、发展、制度以及功能等诸方面的研究是藏蒙医学发展史和民族医学传承史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论文通过梳理藏文文献——主要为一些藏传佛教寺院的寺志((?))、教法史((?))、藏区的地理文献或圣迹志((?))、寺院寺规((?))、藏医古籍、公文(如现存于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的噶厦政府各种公文)、藏传佛教学者(一般都是高僧大德)的“南穆特”((?)传记)以及寺院所藏各种藏文文献中零星散布的有关各地藏传佛教寺院曼巴扎仓的建立和发展状况、扎仓的宗教仪轨和习医制度等、各寺院曼巴扎仓法台、高僧的传承等信息,以及早期外国考察家游记等资料,结合田野调查,以曼巴扎仓的发展脉络为线索,在研究曼巴扎仓模式的起源、安多地区各曼巴扎仓创建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安多地区最重要的两个曼巴扎仓:贡本和拉卜楞寺的曼巴扎仓,并对曼巴扎仓的制度和功能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试图通过数位和安多曼巴扎仓有着紧密关系,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代表性人物的人生经历这个视角来折射出曼巴扎仓曲折的发展历程。本文最后就有关曼巴扎仓的几个问题,如曼巴扎仓在藏区的分布特点、曼巴扎仓对藏医学在蒙古地区迅速传播的推动作用、藏医学和“蒙医学”的关系以及曼巴扎仓的现状与未来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
     本论文的结构和内容如下:
     绪论:本研究的缘起、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创新之处和难点分析;
     第一章:曼巴扎仓出现之前的藏医学传承。梳理17世纪之前的藏医学历史脉络;分析和归纳其主要传承模式;曼巴扎仓的滥觞——拉萨迦布日医学利众院的创建、其内部各项制度及其对藏医学传承模式的影响;
     第二章:曼巴扎仓在安多地区的初步建立。分析安多曼巴扎仓出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安多各曼巴扎仓的建立和发展情况;
     第三章:安多地区最重要的的曼巴扎仓之一——贡本曼巴扎仓的创建、其内部的医学研习制度、贡本的名医;
     第四章:安多地区最重要的曼巴扎仓之一——拉卜楞曼巴扎仓的创建、其医学研习制度、拉卜楞的名医;
     第五章:曼巴扎仓制度研究;
     第六章:曼巴扎仓功能研究;
     第七章: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五位和曼巴扎仓命运相关的藏医人物;
     第八章:就有关安多地区曼巴扎仓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并对曼巴扎仓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Tibetan medicine, one of the world's ancient traditional medical systems, is still practiced throughout Tibetan regions of Asia even today. Tibetan medicine emerged from the societie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7th to9th centuries. Up to the18th century, with the dissemin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Tibetan medicine beca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not only in Tibetan-speaking areas such as those of Tibetan areas of China today (Tibetan Autonomous Region, Qinghai, Sichuan, Gansu and Yunnan) but also in Himalayan regions such as Ladakh and Sikkim in India, western and northern parts of Nepal, Bhutan, as well as in the Mongolian-speaking areas in both China, Mongolia, and parts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including Buryatiya, Tuva and Kalmykiya. The rapid dissemination of Tibetan medicine, especially after the18th century in Amdo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Mongolian areas, owes much to Sman Pa Grwa Tshang, the traditional Tibetan monastic medical school.
     Sman pa Grwa Tshang is a transliteration from the Tibetan language. Sman pa means practitioner of Tibetan medicine, and Grwa Tshang refers to school in Tibetan Buddhist monasteries. Sman pa Grwa Tshang refers to Tibetan medical schools that are located in Tibetan Buddhist monasteries (principally of the Gelugpa sect), where medical education, clinic treatment and medicine production take place. It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training of medical professionals, and is itself an embodiment and outgrowth of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within the Gelugpa sect in Tibetan Buddhist monasteries. The model of Sman pa Grwa Tshang first took shape from the famous Chapori Tibetan medical school, established in Lhasa by Desi Sanggy Gyamtso (Tib:sde srid sangs rgys rgya mtso) in1696. Later, the model spread to Amdo, Mongolian areas and China's cities like Beijing and Chengdu. It is said there are around60Sman Pa Grwa Tshangs throughout Tibetan and Mongolian areas. After the emergence of Sman Pa Grwa Tshangs, Tibetan medical education became more systematic and well organized, compared with the education module of lineage-based medical knowledge transmission. Many scholars were trained, and many books were written, translated and complied in Sman Pa Grwa Tshangs. Studies on its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regulations are now becoming a key subject in the history of Tibetan medicine.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following points:first, the creation and rise to prominence of Sman Pa Grwa Tshangs model and its establishment in the Amdo area; second, a 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two most important Sman Pa Grwa Tshangs inside Kunbum and Labrang Monsteries, with discussion on their regulations and functions, and detailed introduction on several key persons from different times and areas. Finally,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features of this institution in terms of its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its contributions to the rapid dissemination of Tibetan medicine in Mongolian are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betan and "Mongolian medicines", and its status quo and future. To achieve this, the author consulted Tibetan historical documents mainly within annals of monasteries, histories of teaching methods, documents on geography and sacred plac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monasteries, official documents (for examples, those found from the archives of Tibet), biographies of Tibetan scholars (especially learned monks), Tibetan literature collected in monasteries, and travel notes by foreign travelers to Tibetan areas. Primary fieldwork in such schools also informs the dissertation as a whole.
引文
1Sven Hedin:Through Asia,Vol.1, Harper & Brother Publishers, New York and London,1899. P.4.
    2曼遮即曼陀罗,曼荼罗,梵文,意为“坛城”,“轮圆具足”,“聚集”等,密宗修行的一种坛场。
    4陈庆英:《简论青藏高原文化》,载陈庆英:《陈庆英藏学论文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第980页。
    1西方传统医学即今之西方医学之前身,萌芽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融合埃及古代医学,成熟于希腊,而后传播至罗马帝国,后传至阿拉伯地区。
    2参见宗喀·漾正冈布:《藏医学简史》,《中国民族学集刊》,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2辑。
    3关于十世纪以前的藏医学历史,参见宗喀·漾正冈布:《史前藏医史发展线索研究》,《西藏研究》,1995年第2期。
    4罗秉芬:《试论敦煌本古藏医文献研究的重要性》,《中国藏学》,1997年第4期。
    5参见宗喀·漾正冈布博士论文:《公元十世纪以前的吐蕃医学史研究》,1995年内部刊印博士论文。藏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号BSLW/1998/R2911.4/1)。
    6关于藏医在布里亚特、圣彼得堡、波兰和瑞土的传播,参见端智:《从东方到西方:一个布里亚特藏医世家的医学传播史》,《青海民族研究》,2012年第2期。
    1资料来源:www.themedguru.com以及国家民委内部资料。
    2久美藏药公司为久美彭措先生于1999年组建的青海一家民营藏药企业,除从事藏药产品生产销售外,还兴办有久美藏医院以及主要分布在藏区的百余家久美藏医门诊。
    4金诃藏医药集团为艾措千先生于1998年领导组建的中国国内唯一一家集藏医医疗、研究、教育、文化、产业为一体的大型国有藏医药集团。金诃集团是中国藏医药行业的龙头,为藏医药乃至中国民族医药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总部位于青海省西宁市。
    52012年2月在青海金词藏医药集团采访所知。
    1苏诺说历史上蒙古地区的1000所藏传佛教寺院中,设有曼巴扎仓的即有30多所。参见苏诺:《曼巴扎仓促进了蒙医学的发展》,《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8年4月(第4卷)第2期。
    2齐宝山总纂,《辽宁省蒙医志》,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第16页。
    1参见齐宝山总纂:《辽宁省蒙医志》,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
    2今汉文多写为“安多”。
    1吴均:《求是存真,名从主人》,载吴均:《吴均藏学文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第705页。
    2宗喀·漾正冈布:序一,载王万平主编《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2,序言。
    1藏语,意为法台。
    2亲教师。梵音译作邬波驮那。传授出家戒或近圆戒的僧人(张怡荪主编:《藏汉大词典》,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296页)。
    1第司·桑杰嘉措著,青海藏医药研究所整理:《第司藏医史》(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贡本赛多活佛府邸收藏有该寺规木刻版。
    2陈庆英:《弘宣佛法与记录人生》,载陈庆英:《陈庆英藏学论文集》(下),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第1084页。
    1源于古巴比伦、亚述、埃及等地的传统医学,被希腊人吸收形成古代西方医学,而后传到罗马帝国。阿拉伯人后来又通过翻译典籍等方式,完整地将古代希腊-罗马医学保存了下来。吐蕃人通过和阿拉伯、波斯人的文化交流,将西方传统医学一些精华吸收到了自己的医学体系中。
    2乌力吉:《拥有藏文文集的蒙古族著名学者》,《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3期。
    1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第61页。
    1蒲文成:《一部科学解读塔尔寺与周边民族关系的新作》,张海云:《贡本与贡本措周》,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序言第5页。
    1参见本论文第二章第一节。
    Natalia Bolsokhoyeva. Tibetan Medical Schools of the Aga Area(Chita region), Asian Medicine 3 (2007).
    1吴均:《求是存真,名从k人》,载吴均:《吴均藏学文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第706页。
    2许新国:《西陲之地与东西方文明》,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第1页。
    3 Houyuan Lu,Xiaoyan Yang, Maolin Ye.Kam-Biu Liu. Zhengkai Xia.Xiaoyan Ren, Linhai Cai. Naiqin Wu. Tung-Sheng Liu: Millet noodles in Late Neolithic China. Nature, Vol 437,13 October 2005, P967-968.
    1安多地区发现的这些古人类头骨应为治疗目的这种观点最早为宗喀·漾正冈布教授在1994年提出。早先虽有一些考古报告详细描述了这种现象,但是一般都认为是一种创伤。
    2“鲁(藏文(?))”这个词和其所蕴含的概念历史应该很悠久。今甘肃省南部的“临洮”、“洮河”中的“洮”字的汉语发音在上古音里作klu,显而易见,此上古音和今天藏语对洮河(藏文(?))的叫法是对应的(chu为水、河之意,洮河上游有碌曲县),可见上古的时候,“鲁((?))”的观念已经在居住在这个地区的羌戎(藏缅语族,为藏族形成的一个重要来源)当中流行。
    1宗喀·漾正冈布博士论文:《公元十世纪以前的吐蕃医学史研究》,1995年内部刊印博士论文。藏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号BSLW/1998/R2911.4/1).
    2参见宗喀·漾正冈布:《藏医学简史》,《中国民族学集刊》,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2辑。
    3敦煌出土古藏文写卷f. Indian Office Liarbry Ms.Stein Ch (Vol.55 fol.6)。英译文参见F.W.Tomas:Ancient Folk Literature From North-eastern Tibet, Akademie verlag, Berlin,1957。汉译文参见李有义、王青山教授合译《古代东北藏民间故事》,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
    4 F.W.Tomas著,李有义、王青山译:Ancient Folk Literature From North-eastern Tibet(《古代东北藏民间故事》),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第51页。
    2参见Christopher I. Beckwith. The Tibetan Empire in Central Asai:A History of the Struggle for Great Power among Tibetans, Turks, Arabs, and Chinese during the Early Middle Ages. Princeton,1968.
    3参见Christopher I. Beckwith著,端智译,宗喀校注:《公元七、八世纪希腊医学传入吐蕃考》,《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社版),2011年第3期。
    1参见宗喀·漾正冈布:《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0世纪的西藏医药学纪年》,《中国藏学》2007年第4期。
    3 Anna Akasoy and Ronit Yoeli-Tlalim."Along The Musk Routes:Exchange Between Tibet and The Islamic World ". Asian Medicine 3(2007) 217-240.
    1宗喀·漾正冈布博士论文:《公元十世纪以前的吐蕃医学史研究》,1995年内部刊印博士论文。藏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号BSLW/1998/R2911.4/1)。
    2即Jivaka,佛陀释迦牟尼时代的一印度名医,梵藏文文献中常常将他视为医德高尚、妙手回春的医生和佛教医学的代表。
    1那烂陀寺梵名Na^landa^.又作那兰陀寺、阿兰陀寺。意译施无厌寺。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北方之大寺院,其地即今拉查基尔(Rajgir)北方约十一公里处之巴达加欧(Baragaon)。五世纪初,笈多王朝之帝日王(梵S/akra^ditya)为北印度曷罗社槃社比丘(梵Ra^javam!s/a)建立本寺,历代屡加扩建,遂成为古印度规模宏大之佛教寺院及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每天都有一百多个讲坛,学习课程包括大乘佛典、天文学、数学、医药等。寺内据说藏有900多万卷藏书,学者辈出,吸引了来自周围国家的无数佛教学者前往学习。
    3强巴赤列:《中国的藏医》,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第5页。
    4传统佛教学者认为吐蕃帝国末代赞普达玛奥东赞仇恨佛教,兴起了灭佛运动,并将其名丑化为“郎达玛,”,意为牛达玛。但有部分学者并不认可这种说法。比如美国藏学家范德康(Leonard W.J. van der Kuijp)曾发现了达玛赞普的佛教祈愿文,说明达玛赞普本人也是位虔诚的佛教徒,起码不仇视佛教。
    5东噶·洛桑赤列:《西藏教育发展史略》,《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
    3藏医医学学位的这种划分方法和称呼一直沿用到现在。至今在藏医学界,不管是传统的藏医学传承机构如曼巴扎仓,还是在各官办的藏医学院,对获得各种藏医学学位的学生的藏语称呼仍然沿用这种传统的方法。这种医学学位同时还相当于医生的职称体系,用来称呼藏医医疗机构的各级医生。
    4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平措次仁著,陈庆英、格桑益西、何宗英、许德存译:《西藏通史》(上),拉萨西藏古籍出版社,1996,第162页。
    1见《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文集》(藏文),第6卷,第190页。
    4公元1645年。
    3强俄巴家族后来成为西藏一个很有名的贵族家庭,其后人直到近现代还对西藏的科技、教育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笔者曾于2009年1月采访现任西藏大学副校长强俄巴·次央教授,她说第十三世达赖喇嘛曾派她的祖父强俄巴·仁增多杰前去英国学习电力技术,学成回藏后建造了西藏历史上第一座水电站。强俄巴·次央教授本人也是藏学界一位很有名的专家,并且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委员。
    4具体创建日期不知,但是这所学校的章程由第五世达赖喇嘛应察荣才旦多吉之邀,于公元1676年即藏历火龙年三月二日在布达拉宫撰写,文字秘书为比丘加央扎巴。银巴:《钦热诺布大师与藏医天文历算》,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29页。
    1同上。
    2公元1676年。
    1同上。
    2即公元1678年。
    4即公元1676年。
    5同2,第2页。
    6即公元1668年。
    8察荣巴家族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公元7-8世纪的宇妥家族。后来其家族的庄园在萨迦县附近(毕达克(Luciano Petech):《西藏的贵族和政府:1728-1059》,汉译版沈卫荣、宋黎明译,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第109页)。除了本论文中提到的察荣巴家族的名医之外,在第八世达赖喇嘛(1758-1804)执政期间,其御医中也有一位察荣巴·格西曲扎。第穆呼图克图·洛桑图丹晋美嘉措著《八世达赖喇嘛传》(冯智译汉文版,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123页提到,应第八世达赖喇嘛的旨意,这位御医和其他名医以及迦布日医学利众院的全体医僧在布达拉山后的龙工庙举办藏医经典集会,并研制仁钦日布(珍宝丸)的新药配方;而且在第八世达赖喇嘛病重圆寂之前,这位御医察荣巴还参与了救治工作。1812年,即第九世达赖喇嘛(1805-1815)执政期间,也有一位察荣巴家族的公子在达赖喇嘛座前通过了《四部医典》考试,为了鼓励藏医学经典的传播,达赖喇嘛还特意对他给予了重赏(第穆呼图克图·洛 桑图丹晋美嘉措著,王维强译:《九世达赖喇嘛传》,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第93页)。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察荣巴家族主要在西藏政界、军界和商界有着一定的影响。
    1即公元1680年。
    3同上,第261页。
    5同上,第103页。
    6同上,第310页。
    8同上,第317页。
    2银巴:《钦热诺布大师与藏医天文历算》,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第59页。
    1藏医学教学挂图。
    1银巴:《钦热诺布大师与藏医天文历算》,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第63-65页。
    2参阅端智:《不丹传统医学的历史与现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元明时译为朵甘或朵甘思。
    3甘肃永靖,即刘家峡水库原址。
    2同上,第20-21页。
    1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教材组:《藏传佛教噶举派史略》,2001年。
    2广义的热贡包括青海的循化(及原属循化的今甘肃夏河的一部分)、贵德、同德和贵南等地部分地区。狭义的热贡仅指隆务河((?))流域。
    1同上,第10页。
    2政协互助土族自治县委员会编,《互助土族自治县藏传佛教寺院概况》(内部资料),2012年,第161灭。
    3按时间推算,此时应该是1706年,是拉藏汗执政时期。
    1杨复、杨世宏译注:《第一世嘉木样传》,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第141页。
    2年治海、白更登主编:《青海藏传佛教寺院明鉴》,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第112页。
    1藏语意为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
    2杨贵明:《塔尔寺文化——宗喀巴诞生圣地》,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40页。
    6即西宁办事大臣达鼐,雍正3年上任。
    9杨贵明:《塔尔寺文化——宗喀巴诞生圣地》,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306页。“索口达杰贤盘诺布林”意为医学弘扬利他珍宝院。
    2阿旺赤列伦珠自幼剃度出家,赴卫藏格鲁派著名学府哲蚌寺郭芒扎仓学习,成为著名学者,并得到了第五世达赖喇嘛的其中。后升任为郭芒扎仓的堪布,撰写摄类论著作,在郭芒扎仓建立修学之制。弟子有著名学者第二世章嘉·阿旺洛桑曲丹、第一世嘉木样·阿旺宗哲(1648-1721)等。
    4《广惠寺志》编纂组:《广惠寺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2页。
    2《广惠寺志》编纂组:《广惠寺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110页。
    1现今称为“上族”。
    2主要参考《广惠寺志》编纂组:《广惠寺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106-109页。
    1转引自《广惠寺志》编纂组:《广惠寺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242-245页。
    1根据《广惠寺志》编纂组:《广惠寺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28-32页内容编写。
    3即诃子,一种生长在亚热带的落叶乔木的果实,是藏药配方中使用最广泛的药材,被称为“藏药材之王”,起调和众药材功效之作用。诃子也是藏医学的图形标志。
    4第瓦活佛生于1947年,1955年入寺,1964年进入青海省海南州民族师范学校学习。
    1雅子·索南智华:《拉加寺及拉加版《甘珠尔》》,《中国藏学》,1994年第2期。
    1罗发西等:《拉卜楞寺概况》,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7,第3页。
    1噶桑勒协著,吴均译:《察汗呼图克图衮噶嘉勒赞传》,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第127页,
    1噶桑勒协著,吴均译:《察汗呼图克图衮噶嘉勒赞传》,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第272页。
    1噶桑勒协著,吴均译:《察汗呼图克图衮噶嘉勒赞传》,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第253页。
    2同上,257-258贝。
    3参见甘南州卫生局藏医志编纂委员会:《甘南藏族自治州藏医志》,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第59-60页。
    1参见甘南州卫生局藏医志编纂委员会:《甘南藏族自治州藏医志》,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第60-62页。
    2杨贵明编著:《塔尔寺文化——宗喀巴诞生圣地》,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40页。
    1同上,第307-308页。
    2同上,第310页。
    3同上,第312页。
    4大喇嘛行
    6同上,第331-332页
    7同上,第335页
    8原意为茶房,此处指厨房及库房。
    9行政事务管理机构。
    10杨贵明、景朝德编著:《青海塔尔寺维修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第37页。
    1藏语意为管家,旧译为商卓特。
    2藏语意为知事僧。管理僧团的执事僧,在塔尔寺一般称为大僧官。
    3藏语意为长者。在贡本一般指贡本周围六个部落在寺僧人代表。
    1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塔尔寺藏族历史文献研究所编著:《塔尔寺概况》,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第85页。
    2杨贵明编著:《塔尔寺文化——宗喀巴诞生圣地》,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61页。
    3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塔尔寺藏族历史文献研究所编著:《塔尔寺概况》,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第87页。
    5藏语意为纠察僧或掌堂师。负责维护僧团清规戒律的寺庙执事。
    6藏语意为领诵师。带头出声诵经者。
    7藏语意为管家,司库。
    1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塔尔寺藏族历史文献研究所编著:《塔尔寺概况》,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第88页。
    3有人将曼巴扎仓的负责人称为堪布,有人称赤巴,但现在不叫本洛,也没有仟期限制。
    1意为三川地区的人。三川是青海民和地区霍尔人((?)今汉语称为土族)聚居区。
    2律经中制定比丘、沙弥僧众,立誓承认于前夏或后夏三个月中,不越出界外至黎明犹不还寺,不兴僧伽内讧,勤求闻修,维修寺庙倾圯等。
    4意为曲噶静房,即今湟中县上新庄镇上台静房村,是传统上贡本曼巴扎仓医僧采摘、识别藏药材的地方。
    1同上,第340页。
    2古伯察著,耿昇译:《鞑靼西藏旅行记》中为东科尔寺,疑为译者翻译错误。贡本曼巴扎仓医僧每年出寺采摘、识别药材的地方并非东科尔寺,而为曲噶静房。古伯察提及医僧采摘药材之地离贡本步行仅1小时路程,而东科尔寺距离贡本步行需一至两日。且原书中对此地的称呼发音更接近“曲噶”
    3古伯察著,耿昇译:《鞑靼西藏旅行记》,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第379-380页。
    1这些都是以前的考试方式,根据笔者在贡本的采访,现在这些方式举行的越来越少了。
    2又称燃灯节。藏历10月25日是宗喀巴大师忌辰,藏传佛教徒多于是夜燃灯供佛。
    3藏语意为酬神补过仪轨。一种酬谢恩泽以娱神佛,弥补祭祀亏缺以消罪过的宗教仪式。
    5同上,第340-341页。
    1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塔尔寺藏族历史文献研究所编著:《塔尔寺概况》,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第62页。
    2同上。
    1资料来源:青海省民委古籍办提供的贡本高僧文集目录。
    2藏语意为”善知识”,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的学位。僧人按顺序学完必修的经典后,可以考取不同等级的格西学位,以后即可任扎仓(僧学院)或中小寺院的堪布。
    12012月2月8日采访官却先生内容。
    2参见Christopher I. Beckwith著,端智译注,宗喀·漾正冈布校订:《公元7、8世纪希腊医学传入吐蕃考》,《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3古伯察著,耿昇译:《鞑靼西藏旅行记》,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第380页。
    2古伯察著,耿昇译:《鞑靼西藏旅行记》,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第380页。
    1据笔者2008年7月在曼巴扎仓调研得知:2006年1月,曼巴扎仓派人去西藏藏医院学习甘露仪轨,共学习了1周。规定从2009年开始,贡本曼巴扎仓甘露法会举行时间为每年农历2月2日到2月初九。
    22012月2月8日采访官却先生获知。
    32012年12月22日下午采访官却先生获知。
    4古伯察著,耿昇译:《鞑靼西藏旅行记》中为“鞑靼-蒙古人从不会携带一大批这种药而离去”,疑为译者翻译错误。《鞑靼西藏旅行记》的英译本中关于这一句为“The Tartar-Mongols never return home without an ample supply of them, having an unlimited confidence in whatever emanates from Konbum.",意为“因为他们塔尔寺的一切都无限信任,因而不携带一大批这些药物,鞑靼-蒙古人就不会返回家乡”,即鞑靼-蒙古人总是会携带大批藏药返回家乡。否则无法与上下文逻辑一致。
    1才吾加甫:《土尔扈特蒙古与藏传佛教》,《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2后四部指除《释量论》之外的《中观》、《现观庄严论》、《俱舍论》和《毗奈耶》。
    1贡却坚赞编:《历代扎西活佛略转》(内部资料),第35页。
    2完玛冷智编写:《回顾·展望:塔尔寺藏医院的过去和未来》(内部资料),2002年,第36-43页。医院2001年数据来自2012年2月23日对贡本藏医院院长炯尼的采访。
    1(俄)科兹洛夫著,王希隆、丁淑琴译:《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第194页。
    2参见洪武娌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丛书(医学卷)》,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第325-326页。
    1公元16世纪时,藏医南派著名医学家苏喀·罗追嘉布所著,内容是关于《四部医典》之《根本续》、《注释续》和《后续》小便篇之前的最为详明的注释。
    4藏语意为领诵师。带头出声诵经者。
    1甘肃省夏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夏河县志》,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第164页。
    1甘南州卫生局藏医志编纂委员会编:《甘南藏族自治州藏医志》,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127页。
    1藏语,一般指王公贵族或活佛的保健医生。
    1一说生于1902年,见:甘南州卫生局藏医志编纂委员会编《甘南藏族自治州藏医志》,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152页。
    1参见Natalia D.Bolsokhoyeva著,端智译:《俄罗斯布里亚特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的曼巴扎仓》,《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9年第4期。
    1(美)T.帕森斯著,张明德、夏遇南、彭刚译:《社会行动的结构》,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第49-50页。
    2布顿·仁钦珠著,蒲文成译:《布顿佛教史》,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第118页。
    1朱解琳:《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的组织机构和教育制度》,《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
    1参见释德圆:《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教育之研究》,载于《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台北市华严莲社,2010,第332页。
    2土登次仁著,端智、彭毛卓玛译:《药工山医学利众院简史》,《中国藏学》,2008年第4期。
    4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塔尔寺藏族历史文献研究所:《塔尔寺概况》,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第88页。
    12008年9月拉卜楞田野调查,走访拉卜楞寺曼巴扎仓翁则阿克智华等人所得。
    2苗滋庶等编:《拉卜楞寺概况》,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7,第19页
    3《广惠寺志》编纂组:《广惠寺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123-124页
    1周炜:《哲蚌宗教渊源与果芒扎仓的学经内容》,《西藏民族学院》1993年第3期。
    2参见杜尔凯姆(Emile Durkheim):《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3李安宅:《李安宅藏学文论选》,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第110页。
    4曲惹,为研究性质的聚会。
    5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第250页。
    1蒲文成:《青海佛教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10页。
    2佛顶大白伞盖陀罗尼。
    3皈依经。
    1药师佛咒(短)。
    2药师佛咒(长)。
    4信息源自拉卜楞寺曼巴扎仓内部藏文资料。
    52013年1月2日采访卓尼县贡巴寺曼巴扎仓医僧格桑次成所知。
    1转引自《广惠寺志》编纂组:《广惠寺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242-245页。
    2John F. Avedon著,尹建新译:《雪域境外流亡记》,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
    32013年1月1日晚在夏河县采访藏医桑老(桑杰东珠,现供职于甘肃省藏医药研究院)时所知。
    1药物驮子。
    2藏药黄帚橐吾(菊科植物)。
    2参见朱解琳:《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的组织机构和教育制度》,《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
    3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塔尔寺藏族历史文献研究所编著:《塔尔寺概况》,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第104页。
    4土登次仁著,端智、彭毛卓玛译:《药工山医学利众院简史》,《中国藏学》,2008年第4期。
    2《广惠寺志》编纂组:《广惠寺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108页。
    3陈庆英:《格鲁派的兴起和一世达赖喇嘛的青少年时期》,载陈庆英:《陈庆英藏学论文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第488页。
    2钟喈:《中医历代教育体制研究》(硕十论文),云南中医学院,第56页。
    1参见Natalia D.Bolsokhoyeva著,拉毛吉译,宗喀·漾正冈布校注:《阿加-布里亚特地区的曼巴扎仓(赤塔州)》,《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1程磐基:《中国古代医学教育模式探讨》,《中医教育》,2000年第3期。
    1钟喈:《中医历代教育体制研究》(硕上论文),云南中医学院,第56页。
    2参见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24页。
    1参见蔡景峰:《藏医学通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3页。
    2(意大利)卡斯蒂廖尼(Arturo Castiglioni)著、程之范主译:《医学史》(上册),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第31页。
    3同上,第186页。
    4同上,第246-247页。
    5同上,第247-250页。
    1参见(英)拉德克利夫·布朗著,夏建中译:《社会人类学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66页。
    2同上,343页。
    3蔡景峰:《藏医学通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138页。
    2艾米尔·杜尔凯姆:《宗教生活的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23页。
    1金启琮:《清代蒙古史札记》,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第5-6页。
    2[清]萨囊彻成著,陆锡熊、纪昀、孙士毅编:《蒙古源流》,卷7,第10-12页。
    1又称燃灯节。藏历10月25日是宗喀巴大师忌辰,藏传佛教徒多于是夜燃灯供佛。
    2藏语意为酬神补过仪轨。一种酬谢恩泽以娱神佛,弥补祭祀亏缺以消罪过的宗教仪式。
    4此处月份均指农历月。
    52012年6月采访拉卜楞寺曼巴扎仓医僧阿旺所得。
    1哈斯朝鲁:《清代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寺庙扎仓教育》,《闽南佛学》第六辑,2011年。
    2有寂,生死涅槃。
    3界,指身体元素本质:大种,地、水、火、风、空五种,也是身体元素。
    1参见杨贵明编著:《塔尔寺文化——宗喀巴诞生圣地》,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306页。
    1今有人另起名为“《蒙药正典》”,此乃今人后编书名,非其原名。其主要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四部医典》根本续中所述树喻图、《四部医典》论说续中所述药物和外治器械的形态、《四部医典》秘决续中所述人体定位及要害部位的详细数量和《四部医典》后续中所述外治穴位的详释。第二部分为藏医药用植物学著作《晶珠本草》中所述药物的形态和外治穴位、器械等方面的详释。
    2Natalia D.Bolsokhoyeva著,端智译:《俄罗斯布里亚特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的曼巴扎仓》,《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9年第4期。
    3拉科益西多杰编译:藏传佛教高僧传略(第二版J,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78页。
    1肖继业:《藏传佛教在俄罗斯》,《中国科技纵横》,2005年第3期。
    2朱普选:《青海藏传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学位论文。
    1周润年:《藏传佛教寺院的功能及其改造》,《西藏研究》,1999年第1期。
    2毛继祖:《青海古代民族医学的交融》,《青海民族研究》,1992年第3期。
    3次旦久美,索穷:《托在掌心上的透明余甘子一《四部医典曼唐》介绍》,中国西藏(中文版),2005年5月。
    1同上。
    2参见穆风.务力《“曼唐”版本源流研究》,《中国藏学》,1997.第4期。
    1陈庆英:《简论青藏高原文化》,《青海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2李锦,仁真洛色:《论藏族文化史的分期》,《中国藏学》,1995年第1期。
    1《广惠寺志》编纂组:《广惠寺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106页。
    2参见F.W.Tomas著,亭有义、王青山译:Ancient Folk Literature From North-eastern Tibet(《古代东北藏民间故事》),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1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平措次仁著,陈庆英、格桑益西、何宗英、许德存译:《西藏通史(上)》,拉萨,西藏古籍出版社,1996,第162页。
    1罗秉芬:《古代藏医的精神治疗初探》,《中国藏学》2007年第3期。
    2(法)A·麦克唐纳著,耿异译:《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考释》,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148页。
    3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第694页。
    1罗秉芬:《敦煌本吐蕃医学文献精要》:译注及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第6页。
    2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Saddharma Pundarika Sutra),三卷八九品
    1参见扎雅罗丹西饶活佛著,丁涛、拉巴次旦译《藏族文化中的佛教象征符号》,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第41页。
    3按时间推算,此时应该是1706年,此时应该是拉藏汗执政时期。
    4噶丹寺附近一护法名。
    22008年7月22日下午在贡本采访贡本曼巴扎仓内门诊部负责人阿克更登时所知。
    2同上,第22页。
    3同上,第219页。
    4同上,第131页。
    2从建筑规模、学生人数、研习制度的保持完善程度等各方而看,拉卜楞曼巴扎仓无疑是现存安多各地曼巴扎仓中规模最大的。
    1拉科·益西多杰编译:《藏传佛教高僧传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315页。
    12012年1月29日下午在甘肃省夏河县藏医院采访院长贡布扎西所得。
    2加味药,增添之药。此为藏药之一特色,藏药处方中常以某药或甘方为君,增添一种或几种加味药,往往疗效倍
    1甘南州卫生局藏医志编纂委员会编《甘南藏族自治州藏医志》,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144-145页。
    1年治海、白更登主编:《青海藏传佛教寺院明鉴》,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第112页。
    1斗嘎:《安多藏医起源及《四部医典》在安多的传播》,《青海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
    1佚名著,朱凤、贾敬颜译:《汉译蒙古黄金史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第106页。
    2德勒图著:《内蒙古喇嘛教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第120-122页。
    1同上,第453页。
    2 Sarat Chandra Das:A Tibetan-English dictionary, with Sanskrit synonyms, Graham Sandberg & Augustus William Heyde. 1st Edition-Calcutta,1902.
    1巴·吉格木德著、曹都译:《蒙古医学简史》,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第74页。
    2同上。
    3布里亚特人是俄罗斯联邦西伯利亚地区最大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贝加尔湖东部和南部的布里亚特共和国、伊尔库茨克州和外贝加尔边疆区。蒙古国和中国东北也有少量分布。布里亚特人多数信奉藏传佛教,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全世界说布里亚特语的人口总数有59万人(2004年统计)。布里亚特的传统文化受藏传文化影响巨大,历史上有很多布里亚特人千里迢迢到西藏著名寺院学习深造并成为知识渊博的学者,例如至今在藏区享有盛誉的《格西曲扎藏文词典》就是由在拉萨正月祈愿大法会上考取了“拉然巴格西”的布里亚特籍僧人格西·曲吉扎巴在上世纪40年代编著。史界褒贬不一,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的侍读、曾影响二十世纪初西藏噶厦政府对外政策的著名人物德尔智(1854-1938)也是布里亚特人。
    4Natalia Bolsokhoeva:Medical Faculties of Buryat Buddhist Monasteries. AyurVijnana Vol.6. Spring 1999.
    1 Natalia Bolsokhoyeva:Tibetan Medical Schools of the AgaArea(Chita region), Asian Medicine 3 (2007),第336页。
    3 Andrey Terentyev:Tibetan Buddhism in Russia, Tibet Journal Vol.21,1996.第62页。
    5 Natalia Bolsokhoyeva:Tibetan Medical Schools of the Aga Area(Chita region), Asian Medicine 3 (2007),第336页。
    1 Natalia Bolsokhoyeva:Tibetan Medical Schools of the Aga Area(Chita region), Asian Medicine 3 (2007).第336页。
    2 Andrey Terentyev:Tibetan Buddhism in Russia, Tibet Journal Vol.21,1996,第61页。
    1巴吉格木德:《蒙医药学史概述》——四个发展阶段,《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年2月第1期。
    3德勒格著;《内蒙古喇嘛教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第453页。
    1同上,第569-570页。
    22013年3月31日采访北京雍和宫僧人所知。
    3罗布桑却丹著,景阳翻译,官文华校订:《蒙古风俗鉴》,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第151页。
    4巴吉格木德:《蒙医药学史概述》——四个发展阶段,《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年2月第1期。
    2罗布桑却丹著,赵景阳翻译,官文华校订,《蒙古风俗鉴》,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第149-151页。
    1Natalia Bolsokhoeva:Medical Faculties of Buryat Buddhist Monasteries, AyurVijnana Vol.6, Spring 1999.
    1 《青海省医药卫生志》编撰委员会编:《青海省医药卫生志》(初稿,内部资料),青海新华印刷厂印刷,1990年。
    2王炼:《继承发展创新,开创藏医药事业发展新篇章》,《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年第1期。
    1噶桑协勒著,吴均译:《察罕呼图克图衮噶嘉勒赞传》,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第257-258页。
    1资料来源:甘南州卫生局《藏医志》编纂委员会编:《甘南藏族自治州藏医志》,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第48-53页;洲塔:《论拉卜楞寺的创建及其六大学院的形成》,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第350-353页。
    1.强巴赤列:《中国的藏医》,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
    2.陈庆英:《陈庆英藏学论文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
    3.吴均:《吴均藏学文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
    4.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编:《藏药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
    5.蔡景峰:《藏医学通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
    6.蔡景峰:《西藏传统医学概述》,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
    7.蔡景峰、洪武娌:《<四部医典>考源》,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
    8.黄奋生:《藏族史略》,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
    9.洲塔:《论拉卜楞寺的创建及其六大学院的形成》,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
    10.年治海、白更登主编:《青海藏传佛教寺院明鉴》,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
    11.杨贵明编著:《塔尔寺文化—宗喀巴诞生圣地》,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
    12.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塔尔寺藏族历史文献研究所编著:《塔尔寺概况》,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
    13.杨贵明、景朝德编著:《青海塔尔寺维修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14.完玛冷智编写:《回顾·展望:塔尔寺藏医院的过去和未来》(内部资料),2002。
    15.罗发西等:《拉卜楞寺概况》,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7。
    16.《广惠寺志》编纂组:《广惠寺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
    17.政协互助县委员会编:《互助土族自治县藏传佛教寺院概况》(内部资料),2012。
    18.银巴:《钦热诺布大师与藏医天文历算》,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
    19.索穷:《娘容辖私塾的创办人:仁增伦珠班觉》,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
    20.《青海省医药卫生志》编纂委员会编:《青海省医药卫生志》(初稿,内部资料),青海新华印刷厂印刷,1990。
    21.甘肃省夏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夏河县志》,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
    22.甘南州卫生局藏医志编纂委员会编:《甘南藏族自治州藏医志》,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
    23.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
    24.唐景福:《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25.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新疆卫生局编:《藏药标准》,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79。
    26.吴焕才等主编:《常用藏成药诠释》,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27.罗秉芬主编,强巴赤列、黄福开审定:《敦煌本吐蕃医学文献精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8.张怡孙编:《藏汉大辞典》,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
    29.贡却坚赞编:《历代扎西活佛略转》(内部资料)
    30.许兴国:《西陲之地与东西方文明》,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3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青海柳湾》,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32.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民和阳山》,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33.韩康信、谭婧泽、何传坤著:《中国远古开颅术》,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4.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编辑部编:《西藏文史资料选辑(Ⅱ)》,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5.李安宅:《李安宅藏学文论选》,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
    36.王希隆主编:《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37.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38.姜安:《藏传佛教》,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39.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0.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1.伊光瑞主编:《内蒙古医学史略》,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3。
    42.海龙宝:《蒙古贞蒙医药简史》(内部资料),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机关印刷厂,1991。
    43.马大正、成崇德主编:《卫拉特史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44.德勒格:《内蒙古喇嘛教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45.金启琮:《清代蒙古史札记》,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46.洪武娌主编:《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丛书(医学卷)》,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7.《中国民族学集刊》2008年第二辑,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8。
    1. Yeshi Donden. Health Through Balance, New York,1986.
    2. Vaidya Bhacwan Dash. Tibetan Medicine, Library of Tibetan Works and Archives,1976.
    3. Edited by Pabitrakumar Roy. Sowarigpa and Ayurveda. (Proceedigns of The National Seninar on Sowarigpa and Ayurveda held in Octomber,2007), Varanasi, India,2008.
    4. F.W.Thomas. Ancient Folk-Literature From North-eastern Tibet, Berlin,1957.
    5. Swami Sado Shiva Tirtha. The Ayurveda Encyclopedia, New York,1998.
    6. David Snellgrove. Indo-Tibetan Buddhism:Indian Buddhists and Therir Tibetan Successors, Boston,1987.
    7. Thomas Dunkenberger. Tibetan Healing Handbook, Varanasi, Katmandu, Nepal,2000.
    8. Soundings in Tibetan Medicine,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Semina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ibet Study, Leiden, The Netherlands.
    9. Edited by Vincanne Adams,Mona Schrempf and Sienna R.Craig. Medicine Between Science and Religion, New York,2011.
    10. Dr.Tsering Thakchoe Drungtso & Lady Astrologer Tsering D. Drungtso. Tibetan-English Dictionary of Tibetan Medicine and Astrology, Drungtso Publisher.
    11. Men-jong So-rig Journal, first issue,2008,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Services, Ministry of Health, Thimphu, Bhutan.
    12. Michael Aris. Bhutan,the Early History of a Himalayan Kingdom. Warminster,1979.
    13. Alex McKay. Their Footprints Remain:Biomedical Beginnings Across the Indo-Tibetan Frontier,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2007.
    14. Nagendra Singh. Bhutan. A Kingdom in the Himalayas, New Delhi,1985.
    15. Tatiana Ivanovna Grekova. Tibetan medicine in Russia (俄文) Saint Petersburg,1998.
    1. 巴卧·祖拉陈瓦著,黄颢译注:《贤者喜宴》,《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1986年连载),共19期。
    2.蔡巴·贡嘎多杰著,东噶·洛桑赤列校译,陈庆英、周润年译:《红史》,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
    3.多卡夏仲策仁旺杰著,汤池安译:《颇罗鼐传》,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
    4.觉囊达热那他著,佘万治译,阿旺校译:《后藏志》,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
    5.阿旺贡嘎索南著,陈庆英、高禾福、周润年译:《萨迦世系》,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
    6.布顿·仁钦珠著,蒲文成译:《布顿佛教史》,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
    7.杨复、杨世宏译注:《第一世嘉木样传》,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
    8.噶桑勒协著,吴均译:《察汗呼图克图衮噶嘉勒赞传》,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
    9.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平措次仁著,陈庆英、格桑益西、何宗英、许德存译:《西藏通史》,拉萨:西藏古籍出版社,1996。
    10.土丹次仁:《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
    11.久美却吉多杰著,曲甘完玛多杰译:《藏传佛教神明大全》,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04。
    12.F.W.托马斯著,李有义、王青山译:《东北藏民间故事》,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13. John F.Avedon著,尹建新译:《雪域境外流亡记》,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
    14.(法)A-麦克唐纳著,耿昇译:《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考释》,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
    15.(法)古伯察著,耿异译:《鞑靼西藏旅行记》,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
    16.(意)图齐著,耿异译:《西藏宗教之旅》,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17.(意)依波利多德西迪利著,菲利普费立比编、杨民译:《德西迪利西藏纪行》,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
    18.(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原著,赵洪钧、武鹏译:《希波克拉底文集》,北京:中国中 医药出版社,2007。
    19.(意)卡斯蒂廖尼(Arturo Castiglioni)著、程之范主译:《医学史》,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0.(美)洛伊斯玛格纳著,刘学礼译:《医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1.(俄)科兹洛夫著,王希隆、丁淑琴译:《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22.(俄)巴尔苏科夫编著:《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伯爵》第一卷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
    23.《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1、3、12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24.(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99。
    25.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6.(英)詹·乔·弗雷泽:《金枝》,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0。
    27.马克思·韦伯著,林远荣译:《经济与社会》(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8.艾米尔·杜尔凯姆:《宗教生活的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9.杜尔凯姆(Emile Durkheim):《社会分工》,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
    30.(英)拉德克利夫·布朗著,夏建中译:《社会人类学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1.(美)T.帕森斯著,张明德、夏遇南、彭刚译:《社会行动的结构》,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32.佚名著,朱凤、贾敬颜译:《汉译蒙古黄金史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33.罗布桑却丹著,赵景阳译:《蒙古风俗鉴》,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
    34.巴·吉格木德著,曹都译:《蒙古医学简史》,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
    1.宗喀·漾正冈布:《史前藏医史发展线索研究》,《西藏研究》,1995年第2期。
    2.宗喀·漾正冈布:《吐蕃诸邦部时代的藏医学》,《西藏研究》,1996年第4期。
    3.宗喀·漾正冈布:《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0世纪的西藏医药学纪年》,《中国藏学》,1997年第4期。
    4.宗喀·漾正冈布:《仁钦桑波与“后宏期”的吐蕃医学》,《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 社版),2006年第6期。
    5.宗喀·漾正冈布:《藏医学简史》,载《中国民族学集刊》,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2辑。
    6.宗喀·漾正冈布,端智:《拉卜楞地区的传统医药》,《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3期。
    7.东噶·洛桑赤列:《西藏教育发展史略》,《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
    8.陈庆英:《简论青藏高原文化》,《青海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9.陈庆英:《格鲁派的兴起和一世达赖喇嘛的青少年时期》,载陈庆英:《陈庆英藏学论文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10.吴均:《求是存真,名从主人》,载吴均:《吴均藏学文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
    11.丹曲:《拉卜楞寺医药学院》,《西藏研究》,1990年第4期
    12.洲塔:《拉卜楞寺医药学院》,《中国藏学》,1997年第4期
    13.斗嘎:《安多藏医起源及《四部医典》在安多的传播》,《青海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
    16.苏诺:《曼巴扎仓促进了蒙医学的发展》,《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8年第4期。
    17.周润年:《藏传佛教寺院的功能及其改造》,《西藏研究》,1999年第1期。
    18.毛继祖:《青海古代民族医学的交融》,《青海民族研究》,1992年第3期。
    19.罗秉芬:《古代藏医的精神治疗初探》,《中国藏学》,2007年第3期。
    20.土登次仁著,端智、彭毛卓玛译:《药王山医学利众院简史》,《中国藏学》,2008年第4期。
    21.娜塔利亚·波索克耶娃著, 端智译,宗喀·漾正冈布校注:《俄罗斯布里亚特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的曼巴扎仓》,《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9年第4期。
    22. Christopher I. Beckwith著,端智译,宗喀·漾正冈布校注:《公元七、八世纪希腊医学传入吐蕃考》,《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3期。
    23.端智:《不丹传统医学的历史与现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4期。
    24.端智,宗喀·漾正冈布:《贡本(塔尔寺)曼巴扎仓》,《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25.端智:《从东方到西方:一个布里亚特藏医世家的医学传播史》,《青海民族研究》,2012年第2期。
    26.雅子·索南智华:《拉加寺及拉加版<甘珠尔>》,《中国藏学》,1994年第2期。
    27.才吾加甫:《土尔扈特蒙古与藏传佛教》,《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28.朱解琳:《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的组织机构和教育制度》,《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
    29.释德圆:《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教育之研究》,载于《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台北市华严莲社,2010年。
    30.周炜:《哲蚌宗教渊源与果芒扎仓的学经内容》,《西藏民族学院》,1993年第3期。
    31.朱解琳:《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的组织机构和教育制度》,《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
    32. Natalia D.Bolsokhoyeva著,拉毛吉译:《阿加-布里亚特地区的曼巴扎仓(赤塔州)》,《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3期。
    33.程磐基:《中国古代医学教育模式探讨》,《中医教育》,2000年第3期。
    34.乌力吉:《拥有藏文文集的蒙古族著名学者》,《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3期。
    35.哈斯朝鲁:《清代蒙古族地区寺庙曼巴扎仓》,《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4期。
    36.哈斯朝鲁:《清代蒙古族地区藏传佛教寺庙扎仓教育》,《闽南佛学》第六辑,2011年。
    37.肖继业:《藏传佛教在俄罗斯》,《中国科技纵横》,2005年第3期。
    38.次旦久美,索穷:《托在掌心上的透明余甘子—《四部医典曼唐》介绍》,《中国西藏》(中文版),2005年5月。
    39.李锦、仁真洛色:《论藏族文化史的分期》,《中国藏学》,1995年第1期。
    40.巴吉格木德:《蒙医药学史概述》——四个发展阶段,《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年第1期。
    41.王炼:《继承发展创新,开创藏医药事业发展新篇章》,《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年第1期。
    42. Andrey Terentyev. " Tibetan Buddhism in Russia. " Tibet Journal, Vol.21,1996.
    43.宗喀·漾正冈布博士论文:《公元十世纪以前的吐蕃医学史研究》,1995年内部刊印博士论文。藏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号BSLW/1998/R2911.4/1)。
    44. Martin Saxer. Journeys With Tibetan Medicine:How Tibetan Medicine came to the West, the Story of the Badmayev Family,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Zurich,2004.
    45.韩天元:《蒙古贞瑞应寺‘曼巴扎仓’研究》(2010年硕士论文),内蒙古民族大学
    46.钟喈:《中医历代教育体制研究》(硕士论文),云南中医学院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