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迈入21世纪,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融合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文化产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已经引起各级政府部门和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要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与特质,将其开发成为旅游吸引物,以实现旅游活动的文化产业经济过程。合理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能够为旅游地提供劳动就业机会、加快当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联动相关产业发展、保护资源环境,对当地区域可持续性发展产生良好的经济、环境与社会效应。
     酒泉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第二条“欧亚大陆桥”上的枢纽、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上的重点区域、西北内陆干旱区河西走廊绿洲经济带的“发展中”地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和气候条件,造就了酒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举世闻名的丝路文化、敦煌艺术、大漠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绿洲经济、雪山戈壁景观以及奇特的生态环境等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潜力巨大,具备发展国际性大旅游经济的资源环境优势和市场潜力。随着文化旅游业的兴起和酒泉旅游热线的推出,“古代飞天”和“现代航天”已经被作为酒泉文化旅游资源的标志和品牌。故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对酒泉旅游资源的文化含量与保护开发进行更深层次的综合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通过广泛调查和研究,本人以为目前酒泉文化旅游业还存在产品档次低、品种单调、缺乏市场运作等问题。要让文化旅游资源在本区旅游经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发挥最大作用,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深层次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本文立足于全面论证酒泉文化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从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多角度分析当地文化旅游发展的态势;以文化产业发展理论、旅游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将酒泉文化旅游业置于西部大开发、区域生态经济发展之中;系统阐述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开发影响因素,将文化产业组织学与现代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些研究成果结合起来,重点研究酒泉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产业化可持续发展与资源保护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相关原则,重点分析:酒泉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现状及区位优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其他行业有何作用与联动影响;如何挖掘与凸显本地区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从产业化发展的角度,确立酒泉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产业开发模式;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保护中开发。
     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基本理论的运用,依据资源基础和市场导向,提出了酒泉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模式、产业规划及项目开发的对策及建议: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主题,形成特色;注重发掘文化内涵;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走产业化、可持续发展之路;多渠道融资,搞规模经济;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妥善处理与相关产业的关系,促进和谐发展。以期能够通过对该论题的思考,在学术研究上有所突破,并对酒泉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有所促进。
     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导论,从理论角度分析和界定了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概念、文化旅游资源、旅游业、旅游经济与旅游规划等相关概念;阐明了本研究的意义、思路,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
     第二章分析了酒泉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特点、数量和规模。
     第三章探讨了酒泉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与优势。
     第四章阐明了文化产业与文化旅游业的关系,构筑了论文的理论基础,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产业化发展理论等。
     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和创新之处,分析了酒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酒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原则和模式。同时,对酒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再认识,并探讨了酒泉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性保护开发的措施。
With China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culture has entered a new period of integration, the readjust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been pushed forward steadily,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y, as a major pillar industry of China's economy , has caught a higher attention of the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and the whole community. Cultural tourism is an integral par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Developing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s to tap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resources, make them become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to achieve the economic process of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touring activities. Reaso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can provid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for the tourism place, speed up the building of the local tourism infrastructure, joint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related industries, protec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produce good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effect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region.
     Jiuquan is a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lics, a pearl of the ancient "Silk Road", the hub of the second "Eurasian Continental Bridge" the focus on regional economic belt of the West Longhai - Lanxin reailway line,and a "developing" area of Economic Zone of Hexi Corridor Oasis in the Northwest inland Arid Area. Its special geographical location, history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create a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a lot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Jiuquan. Because of its world-famous Silk Road culture, Dunhuang arts, desert sceneries, unique ethnic customs, economic oasis, snow-capped mountains , peculia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other unique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which are of great potential Jiuquan has got the environmental advantages of resources and market potential to develop 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economy. With the rise of cultural tourism and launching of tourism hotlines in Jiuquan, "the ancient flying apsaras" and the "modern space" have been regarded as the sign and the brand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of Jiuqua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cultural contents ,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Jiuquan's tourism resources comprehensively and deeply according to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Through the extensive research and investigation, I think that for Jiuquan's cultural tourism, currently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such as lower product grades , monotonous variety, lack of market operations and so on. In order to make the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play their maximize roles in local tourism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ies , we must abide by the rules of market economy and develop the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s in the depth.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demonstration to the strategic position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Jiuquan 's cultural tourism,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local cultural tourism according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istory and culture from multi-angles. Based on the theories and approach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tourism economics, ecological economics and regional economics, it puts Jiuquan's cultural tourism in the great western development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logy. It systematically illustrates the basic concep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combines with some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theories of the modern economic management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focusing on the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Jiuquan's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 and protection of the resources .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principle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it focus on analyzing the environment, current status and locational advan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Jiuquan's regional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what roles and interactions the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has fo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other sectors, how to mine and highlight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Jiuquan's region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to establish the model of cult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Jiuquan's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t also analyzes how to take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o develop in the protect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se issu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basic theories , according to the resource base and market-orientation, the essay puts forwar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of Jiuquan's cultural tourism, strategie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the industrial planning and project development: that is, to meet the market demand, bring the theme into prominence and form a feature, to min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to take the path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bining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get multi-channeled finance and engage in scale economies, to vigorously develop the tourism e-commerce and increase the tourism propaganda, and to handle the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related industries,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With a view to make some breakthroughs in the academic research, I hope this paper can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Jiuquan's cultural industries, in particular the development of its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ie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1 is the introduc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theories, it analyzes and defines the concept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lics, culture, touring, cultural tourism,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tourism, tourist economy ,tourism planning and other related concepts .It also clarifies the meaning and ideas of this study, reviews and sorts out the related researches at home and abroad.
     Chapter2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Jiuquan's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their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number and the scale.
     Chapter3 talks about the status quo and the advantages of Jiuquan's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Chapter4 clarif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cultural tourism, builds up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thesis, that is,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ory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Chapter5 is the focus and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It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Jiuquan's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s and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Jiuquan's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gain it think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Jiuquan's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discusses the measures taken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Jiuquan's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引文
[1]http://5.44xp.com/html/txt/
    [2]国家文物局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
    [3]周振鹏:《西汉河西四郡设置年代考》,《西北史地》1985年第1期,第22-25页。
    [1]冯明义:《源远流长的酒泉历史百题》,《酒泉文史资料》,第2辑,铅印稿1991年,第34页。
    [2]LeiPer,N.,"The Framework of Tourism",in Annals of Teuism Research,Vol.6,No.4,1979,pp.390-407.
    [3]Van Doorn,J.W.M,"Can Futures research Contribute to Tourism Policy",in Edited Version of A paper Given to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nter Recteation,Ottawa,1981.
    [4]Robert Christie Mill,Alastair M.Morrison,"The Tourism System",Prentice-Hall,Inc,1985,pp.20.50.
    [5]明代高棅选著:《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版,第61卷,下册,第545页。
    [1]于光远:《掌握旅游的基本观点,明确旅游业的基本任务》,《旅游时代》,1986年第1期。
    [1]孙喜林、荣晓华著:《旅游心理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7页。
    [2]方志远主编:《旅游文化概论》,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页、第186-216页。
    [3]金惠康著:《跨文化旅游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ⅴ-ⅹⅰ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2003年2月发布。
    [1]林南枝、陶汉军主编:《旅游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7页。
    [2]王大悟、魏小安主编:《新编旅游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20页。
    [3]李天元编著:《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4]王三北、欧阳正宇、秦斌峰主编:《导游基础》,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5]李亚非主编:《旅游经济》,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页、第200-227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旅游局编:《邓小平论旅游》,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0-50页。
    [1]罗艳玲:《河南省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5页。
    [1]王忠田:《文化旅游与名胜古迹旅游走俏欧洲》,《中国旅游报》,2005年8月30日。
    [1]罗伯特.麦金托什著,蒲红译:《旅游穴: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上海文化出版社1985年版,第67页。
    [2]Alf H Walle,"Habits of Thought and Cultural Tourism",i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23,No.4,1996,pp.87 4-890.
    [3]Kaley Mason,"Sound and Meaning in Aboriginal Tourism",i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31,No.4,2004,pp.837-854.
    [4]Maikhuri,R.K.et al,"Conservation Policy-People Conflicts:A Case Study from Nanda Devi Biosphere Reserve",India,.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Vol.2,No.3-4,2001,pp.355-365.
    [5]Jafar Jafari,"Cultural Tourism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i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19,No.3,1992,pp.576-577.
    [1]Erik Cohen,Traditions m the Qualitative Sociology of Tourism,in 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Vol.15,No.1,1988,pp.29-46.
    [2]Laurie Kroshus Medina,"Commoditizing Culture Tourism and Mayaidentiy",i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30,No.2,2003,pp.353-368.
    [3]Greg Richards,"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European Cultural Tourism",i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23,No.2,1996,pp.261-283.
    [1]陈传康、李蕾蕾:《风景区与景点的旅游形象CI策划》,《沿海新潮》1996年第6期,第20-50页。
    [2]申葆嘉:《国外旅游研究进展》,《旅游学刊》1996年第1、2、3、4、期。
    [3]余书炜:《“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综述》,《旅游学刊》1997年第1期,第32-37页。
    [4]郭丽华:《略论“文化旅游”》,《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第42-45页。
    [5]于岚:《文化旅游概念不宜泛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第4-60页。
    [6]张国洪编著:《中国文化旅游》,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30页。
    [7]盛新娣:《论中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1期,第48页。
    [8]李继峰:《历史文化名城开发中的不和谐因子研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129-130页。
    [9]方志远:前引书,第1-20页、第200-206页。
    [10]廉仲:《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意义和基本经验》,《城市发展研究》1996年第1期,第11-13页。
    11 吴承忠:《浅析鄂西土家族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旅游学刊》1997年第2期,第40-43页。
    12 阮仪三、王景慧、王琳主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页。
    13 甘萌雨、张捷:《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年第16卷第2期,第119-120页。
    [1]李燕、司徒尚纪:《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的进展》,《人文地理》2001年第16卷第5期,第44-48页。
    [2]杨丽霞、喻学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旅游学刊》2004年第19卷,第4期,第85-91页。
    [3]韦家瑜:《桂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第1页。
    [4]陈传康、刘振礼编著:《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53-70页。
    [5]于志远、张旭亮:《酒泉丝路文化旅游开发SWOT分析》,《天水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6卷,第6期,第52-55页。
    [6]何喜刚、高亚芳:《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型旅游景区解说系统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43卷,第6期,第90-94页。
    [7]保继刚等编著:《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25-40页。
    [1]郭颖:《试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泸沽湖地区为例》,《旅游学刊》2001年第16卷第3期,第68-72页。
    [2]李伟著:《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与发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3]宗晓莲著:《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以云南省丽江县纳西族文化为例》,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页。
    [1]参考马鸿良、郦桂芬主编:《中国西部名城——酒泉》,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7页。
    [1]马鸿良、郦桂芬主编:前引书,第6页。
    [1]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酒泉旅游经济总体发展规划课题组:《酒泉市旅游经济总体发展规划》,2003年7月18日。
    [1]李雄著:《丝绸古城酒泉》,东方出版社1990年版,第23-27页。
    [2]李凯音、李雄著:《酒泉市历史沿革及文化古迹概括》,铅印稿,1992年,第7-19页。
    [1]酒泉市旅游局编:前引书,第4-6页。
    [2]政协甘肃省酒泉委员会编:《酒泉文史资料》第1辑,铅印稿,1991年,第7-10页。
    [1]安邕江著:《酒泉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5页。
    [2]马鸿良、郦桂芬主编:前引书,第9-10页。
    [1]刘兴义:《酒泉长城略考》,《酒泉文史资料》,第1辑,铅印稿,1991年,第30-34页。
    [2]中共酒泉地委宣传部、酒泉地区外市旅游局编:《丝路明珠敦煌·酒泉》,铅印稿,1993年,第20-30页。
    [1]酒泉市博物馆编:《酒泉名胜古迹》,铅印稿,1992年,第10-20页。
    [1]酒泉年鉴编委会主编:《酒泉年鉴2005综合卷》,2005年版。
    [1]酒泉年鉴编委会主编:《酒泉年鉴2005综合卷》,2005年版。
    [1]《甘肃酒泉“旅游大篷车”开进成都》,www.simlook.com/news/HTML/126.html 11K 2006-11-22
    [1]赖良杰主编:《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2页。
    [1]匡林:《论旅游业极限容量及其确定问题》,《旅游经济》1995年第4期。
    [1]杨永生:《对酒泉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思考》,《旅游调研》,2002年第7期。
    [2]敦煌市对外交流协会编:《敦煌简史》,铅印稿,1990年,第33-35页。
    [1]班固著:《汉书·地理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
    [2](清)黄文炜编撰:《重修肃州新志》,酒泉县博物馆1984年翻印。
    [3]蒲朝绂:《酒泉汉代墓葬》,《西北史地》1990年第2期,第12-14页。
    [1]刘兴义:《明清以来肃州嘉峪关及长城修建史纪要》,《酒泉文史资料》,第2辑铅印稿,1991年,第14-19页。
    [1]酒泉市旅游局编:前引书,第231-239页。
    [1]酒泉市博物馆编:《酒泉名胜古迹》,铅印稿,1992年。
    [1]安邕江著:前引书,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66-70页。
    [1]www.cnki.net
    [2]林正秋著:《中国旅游与民俗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清)《甘肃府志·风俗》,钟庚起纂修,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点校本。
    [1]马鸿良、郦桂芬主编:《中国甘肃河西走廊古聚落,文化名城与重镇》,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第10-13页。
    [1]沈祖祥主编:《旅游文化学导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104页。
    [1]甘肃省旅游局培训中心编:《甘肃导游(内部使用)》,甘肃新华印刷厂2001年版。
    [2]酒泉市旅游局编:前引书,第15-161页
    [1]欧阳友权主编:《文化产业通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7-250页。
    [1]王永章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典型案例选编》,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第63-66页。
    [1]魏小安、冯宗苏主编:《中国旅游业:产业政策与协调发展》,旅游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马勇、周娟:《旅游目的地电子商务网络的构建与营销创新》,《旅游学刊》2003年第5期。
    [1]张立明著:《旅游规划与投资决策》,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5-65页。
    1.王永忠著:《西方旅游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明代高棅选著:《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3.乔修业主编:《旅游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魏向东主编:《旅游概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版。
    5.刘守华主编:《文化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6.潘宝明、朱安平著:《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
    7.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主编:《2001~2003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8.钟贤魏著:《旅游文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章海荣著:《旅游文化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张文祥主编:《旅游文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11.李江敏、李志飞主编:《文化旅游开发》,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赵荣光、夏太生主编:《中国旅游文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李伟清主编:《旅游经济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李建龙主编:《城市生态与旅游经济导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15.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编:《旅游规划原理》,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6.邓爱民、刘代泉主编:《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7.张立明著:《旅游规划与投资决策》,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赖良杰主编:《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9.丁季华主编:《旅游资源学》,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20.苏文才、孙文昌主编:《旅游资源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1.肖星、严江平主编:《旅游资源与开发》,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年版。
    22.王三北、欧阳正宇、秦斌峰主编:《导游基础》,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3.孙喜林、荣晓华著:《旅游心理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金惠康著:《跨文化旅游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年版。
    25.方志远主编:《旅游文化概论》,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张国洪编著:《中国文化旅游》,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7.阮仪三、王景慧、王琳主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8.保继刚等著:《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9.李伟著:《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与发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30.宗晓莲著:《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以云南省丽江县纳西族文化为例》,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年版。
    31.林南枝、陶汉主编:《旅游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2.王大悟、魏小安主编:《新编旅游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3.李天元编著:《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4.诸葛仁、俞益武等编著:《绿色环球21可持续旅游标准体系》,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5.李亚非主编:《旅游经济》,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版。
    36.马勇、李玺主编:《旅游规划与开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7.鄢志武、柴海燕、李志飞主编:《旅游资源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8.孙文昌主编:《现代旅游开发学》,青岛出版社2002年版。
    39.陈传康、刘振礼编著:《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0.杨振之著:《旅游资源开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1.甘枝茂、马耀峰编著:《旅游资源与开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2.国家文物局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
    43.吴必虎著:《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4.刘峰著:《中国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
    45.马鸿良、郦桂芬主编:《中国西部名城——酒泉》,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6.安邕江著:《酒泉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47.李雄著:《丝绸古城酒泉》,东方出版社1990年版。
    48.马鸿良、郦桂芬主编:《中国甘肃河西走廊古聚落,文化名城与重镇》,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
    49.沈祖祥主编:《旅游文化学导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0.林正秋著:《中国旅游与民俗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1.谭白英著:《文物与旅游》,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2.巴兆祥编著:《中国民俗旅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3.保继刚、楚义芳编著:《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4.何世红著:《未来西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5.魏小安著:《旅游发展与管理》,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6.魏小安、冯宗苏主编:《中国旅游业:产业政策与协调发展》,旅游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57.魏小安等著:《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年版。
    58.吴必虎等著:《中国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系统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9.甘肃省旅游局培训中心编:《甘肃导游(内部使用)》,甘肃新华印刷厂2001年版。
    60.Lundberg D E.," The Tourist Business(5~(th)Edition)",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lnc,1985.
    61.李向民著:《中国文化产业史》,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62.李思屈、李涛编著:《文化产业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3.欧阳友权主编:《文化产业通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4.张胜冰、徐向昱、马树华著:《世界文化产业概要》,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5.顾江编著:《文化产业经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6.王永章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典型案例选编》,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
    67.酒泉年鉴编委会主编:《酒泉年鉴2005综合卷》,2005年版。
    1.何宗文:《论旅游的文化意义》,《旅游经济》1995年第4期。
    2.范保宁:《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景区定位》,《商业研究》2001年第1期。
    3.宋子千:《旅游资源概念及其认识》,《旅游学刊》2000年第3期。
    4.胡林:《略论旅游文化内涵的创新》,《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5.Leiper N,"An Emerging Discipline",i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27,No.3,2000.
    6.钟韵、彭华:《旅游研究中的系统思维方法:概念与应用》,《旅游学刊》2001年第3期。
    7.陈传康、李蕾蕾:《风景区与景点的旅游形象CI策划》,《沿海新潮》1996年第6期。
    8.申葆嘉:《国外旅游研究进展》,《旅游学刊》1996年第1、2、3、4、期。
    9.余书炜:《“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综述》,《旅游学刊》1997年第1期。
    10.郭丽华:《略论“文化旅游”》,《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11.于岚:《文化旅游概念不宜泛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12.盛新娣:《论中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1期。
    13.陈菁:《论现代人文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1期。
    14.李继峰:《历史文化名城开发中的不和谐因子研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5.廉仲:《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意义和基本经验》,《城市发展研究》1996年第1期。
    16.吴承忠:《浅析鄂西土家族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旅游学刊》1997年第2期。
    17.Kennett Belinda," Language Learners As Cultural Tourists",i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29,No.2,2002.
    18.甘萌雨、张捷:《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年第16卷第2期。
    19.李燕、司徒尚纪:《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的进展》,《人文地理》2001年第16卷第5期。
    20.杨丽霞、喻学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旅游学刊》2004年第19卷,第4期。
    21.韦家瑜:《桂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
    22.周振鹏:《西汉河西四郡设置年代考》,《西北史地》1985年第1期。
    23.蒲朝绂:《酒泉汉代墓葬》,《西北史地》1990年第2期。
    24.于志远、张旭亮:《酒泉丝路文化旅游开发SWOT分析》,《天水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第26卷,第6期。
    25.何喜刚、高亚芳:《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型旅游景区解说系统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43卷,第6期。
    26.郭颖:《试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泸沽湖地区为例》,《旅游学刊》 2001年第16卷第3期。
    27.罗艳玲:《河南省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28.朱桃杏、陆林:《近10年文化旅游研究进展——《Tourism Management》、《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和《旅游学刊》研究评述》,《旅游学刊》 2005年第20卷第6期。
    29.Alf H Walle,"Habits of Thought and Cultural Tourism",i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23,No.4,1996.
    30.Kaley Mason,"Sound and Meaning in Aboriginal Tourism",i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31,No.4,2004.
    31.李文兵:《论甘肃省旅游业的区域竞争力培育》,《经济师》 2004年第12期。
    32.王明星:《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发展的互动效应》,《学术研究》 2003年第12期。
    33.刘巧玲:《文化旅游及其资源开发刍议》,《湛江师范学报》 2003年第24卷第2期。
    34.刘宏燕:《文化旅游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社会科学家》 2005年第5期。
    35.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城市规划》2001年第10期。
    36.黎洁:《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创新的目标模式研究——以云南大理为例》,《思想战线》 2001年第1期。
    37.刘德谦:《关于北京历史遗存保护与利用的几个问题》,见夏林根主编,《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旅游业——首届“上海旅游论坛”论文集》,《复旦旅游学集刊》 2006年第2缉,上海三联书店 2006年版。
    38.赵海涵:《我国旅游产品创新开发与设计之探析——以云南为例》,《生态经济》2005年第10期。
    39.许振晓:《县域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与剖析——对杭州三县(市)的实证研究》,《人文地理》 2005年第6期。
    40.杨秀春:《中国沙漠化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中国沙漠》 2003年第6期。
    41.张玲蓉:《文化开发与杭州文化旅游》,《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3年第6期。
    42.王景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内容及方法》,《城市规则》 1996年第1期。
    43.王乃昂、杨淑华、蔡为民:《河西走廊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特色和开发保护初探:以五凉都城武威市违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8年第1期。
    44.李晟之:《西部生态旅游投资与社会发展研究》,《经济体制改革》 2006年第1期。
    45.张红贤:《旅游交通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以杭州湾跨海大桥和宁波旅游业为例》,《商场现代化》 2006年第1期。
    46.李翠微:《培育特色旅游产品是发展旅游业的关键》,《经济纵横》 2005年第12期。
    47.张朝枝:《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冲突事件的媒介现实透视》,见夏林根主编,《旅游学:新学科新视野》,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48.宋书玲:《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特征研究》,见夏林根主编,《旅游学:新学科新视野》,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49.陈宗海:《文化心理与旅游景观》,见夏林根主编,《旅游学:新学科 新视野》,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50.祁新华:《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生态经济》 2005年第8期。
    51.宿倩:《论旅游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经济论坛》 2005年第8期。
    52.车婷婷:《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发旅游商品的思考》,《商业研究》 2005年第8期。
    53.董红梅:《浅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经济问题》 2005年第7期。
    54.张铁兵:《中国旅游业发展思路》,《经济师》 2005年第7期。
    55.张河清:《铸造旅游名牌——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商业研究》 2005年第7期。
    56.赵阳:《关于旅游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年第7期。
    57.黄宏:《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浅议》,《企业经济》 2005年第9期。
    58.魏敏:《我国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经济师》 2006年第2期。
    59.李翔:《电子商务在旅游业的应用前景》,《商场现代化》 2006年第3期。
    60.陆均良:《我国旅游信息化服务模式探讨》,《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5年第6期。
    61.贾俊:《我国旅游商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集团经济研究》 2005年第6期。
    62.葛丽芳:《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宏观经济管理》 2003年第12期。
    63.吴芙蓉:《文化旅游——体现旅游业双重属性的一种旅游形态》,《现代经济讨论》 2003年第7期。
    64.阮仪三:《寻求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之路》,《城市规划》 2003年第6期。
    65.颜清平:《文化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灵魂》,《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2年第6期。
    66.于光远:《关于文化视野中的旅游问题的对话》,《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社会版)》 2002年第5期。
    67.赵毅:《突出特色是旅游规划的灵魂》,《经济地理》 2002年第5期。
    68.谭白英:《系统发掘武汉旅游业文化内涵的战略思考》,《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
    69.杨晓霞:《西部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
    70.姚作为:《我国旅游业品牌化进程初探》,《经济经纬》 2001年第5期。
    71.宗光:《制约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因素》,《甘肃社会科学》2001第5期。
    72.罗曲:《中国传统旅游的民俗学审视》,《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科学社会版)》2001年第4期。
    73.耀平:《新疆文化遗址旅游资源及开发思路》,《干旱区地理》 2000年第2期。
    74.戴鞍钢:《从地方志看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源化作用》,见夏林根主编,《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旅游业——首届“上海旅游论坛”论文集》,《复旦旅游学集刊》第2缉,上海三联书店 2006年版。
    75.何建民:《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潜力、问题及行动战略》,见夏林根主编,《国际 化进程中的中国旅游业——首届“上海旅游论坛”论文集》,《复旦旅游学集刊》第2缉,上海三联书店 2006年版。
    76.王德刚、黄潇婷:《旅游发展的滞留性特征及其实践意义》,见夏林根主编,《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旅游业——首届“上海旅游论坛”论文集》,《复旦旅游学集刊》第2缉,上海三联书店 2006年版。
    77.刘庆有:《乡村古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安徽宿州为例》,见夏林根主编,《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旅游业——首届“上海旅游论坛”论文集》,《复旦旅游学集刊》第2缉,上海三联书店 2006年版。
    78.马梅:《意向的认同——城市旅游形象口号的原型分析》,见夏林根主编,《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旅游业——首届“上海旅游论坛”论文集》,《复旦旅游学集刊第2缉》,上海三联书店 2006年版。
    79.汪洪涛:《略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2年第2期。
    80.王路力、王炳华:《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与旅游业的相互促进》,《新疆社会科学》 2002年第1期。
    81.聂晓民:《入世后,中国旅游前景光明》,《旅游管理》 2002年第1期。
    82.匡林:《论旅游业极限容量及其确定问题》,《旅游经济》 1995年第4期。
    83.范保宁:《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切入点》,《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1期。
    84.马勇、周娟:《旅游目的地电子商务网络的构建与营销创新》,《旅游学刊》2003年第5期。
    85.喻学才:《近七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旅游经济》 1997年第2期。
    86.陈实、康立峰:《论西部地区新型旅游文化构建的紧迫性》,《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
    87.李萌:《论旅游购物商店的营销策略》,《商业研究》 2001年第1期。
    88.黄建元:《中国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营销策略的的思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校学报》 1995年第3期。
    89.吴克祥:《旅游商品开发与文化因素》,《旅游学刊》 1994年第3期。
    90.刘琴等:《旅游规划信息系统的研建》,《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2年第3期。
    91.郭来喜:《历史文化旅游》,《洛阳社科》 1986年第2期。
    92.陈卫东:《旅游持续发展初探》,《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5年第2期。
    93.李并成:《论丝绸之路沿线古城遗址旅游资源的开发》,《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年第4期。
    94.刘锋:《区域旅游形象设计研究》,《经济地理》 1999年第3期。
    95.刘锋:《论旅游资源与旅游精品工程建设》,《资源与产业》 1999年第5期。
    96.吴必虎:《旅游生态学与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生态学杂志》 1996年第2期。
    97.Briassoulis Helen," Sustainable Tourism and the Question of the Commons",i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29,No.4,2002.
    98.Duim R V D et al.," Biodiversity and Tourism:Impacts and Interventions",i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29,No.3,2002.
    99.Hughes G,"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Tourism",in Tourism Management,Vol.16,No.1,1995.
    100.Holden Andrew,"In Need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for Tourism",i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30,No.1,2003.
    101.Barre H et al.,"Culture,Tourism,Development:Crucial Issues for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i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23,No.3,1996.
    102.杨永生:《对酒泉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思考》,《旅游调研》,2002年第7期。
    1.政协甘肃省酒泉委员会编:《酒泉文史资料》第1辑,铅印稿,1991年。
    2.冯明义:《源远流长的酒泉历史百题》,《酒泉文史资料》,第2辑,铅印稿1991年。
    3.政协甘肃省酒泉委员会编:《酒泉文史资料》,第3辑,铅印稿,1991年。
    4.刘兴义:《酒泉地名浅释》,《酒泉文史资料》,第4辑,铅印稿,1991年。
    5.李凯音、李雄著:《酒泉市历史沿革及文化古迹概括》,铅印稿,1992年。
    6.《甘肃省国土资源》,铅印稿,1989年。
    7.班固著:《汉书·西域传》“乌孙”条,中华书局 1962年版。
    8.司马迁著:《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 1973年版。
    9.班固著:《汉书·武帝本纪》,中华书局 1975年版。
    10.班固著:《汉书》卷五五,霍去病传记,中华书局 2000年版。
    11.酒泉市博物馆编:《酒泉名胜古迹》,铅印稿,1992年。
    12.刘兴义:《酒泉长城略考》,《酒泉文史资料》,第1辑,铅印稿,1991年。
    13.刘兴义:《明清以来肃州嘉峪关及长城修建史纪要》,《酒泉文史资料》,第2辑铅印稿,1991年。
    14.《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15.敦煌市对外交流协会编:《敦煌简史》,铅印稿,1990年。
    16.酒泉县委:《酒泉县地名资料汇编》,铅印稿,1982年。
    17.班固著:《汉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
    18.中共酒泉地委宣传部、酒泉地区外市旅游局编:《丝路明珠敦煌·酒泉》,铅印稿,1993年。
    1.罗哲文:《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事业的发展》,《中国旅游报》,2002年5月17日。
    2.王东:《美国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项目”——文化旅游》,《北京日报》,1997年6月26日。
    3.秦玲:《文化旅游:下个世纪的国家战略产业——韩国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科学时报》,1999年11月5日。
    4.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强化阵地意识》,《中国旅游报》,2001年1月17日。
    5.英国:《旅游产业文化味浓》,《人民日报》,2003年9月25日。
    6.《敦煌莫高窟实施最大的保护工程》,《酒泉电视报》,2008年2月21日。
    7.王忠田:《文化旅游与名胜古迹旅游走俏欧洲》,《中国旅游报》,2005年8月30日。
    1.(清)黄文炜编撰:《重修肃州新志》,酒泉县博物馆 1984年翻印。
    2.嘉峪关市志办公室:《嘉峪关市文物志》,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3.(清)《甘肃府志·风俗》,钟庚起纂修,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点校本。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发布,2003年2月24日。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1972年11月16日。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旅游组织:《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1995年4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1981年10月10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年6月7日。
    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11月19日。
    7.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1999年10月。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2002年2月25日。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5月13日。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2001年9月29日。
    11.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酒泉旅游经济总体发展规划课题组:《酒泉市旅游经济总体发展规划》,2003年7月18日。
    12.中共酒泉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2003年7月4日。
    1.http://5.44xp.com/html/txt/
    2.www.cnki.net
    3.www.simlook.com/news/HTML/126.html 11K 2006-11-2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